时间:2023-03-21 17:15:2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化学实验课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进行化学实验课程之前,学生对化学实验了解得往往不多,虽然对实验项目兴趣浓厚,有迫切进行实验的欲望,但对实验的机理、内容和安全知识却是知者甚少。传统的安全教育安排在这个阶段,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相关安全知识,确实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教师在讲并不表明学生一定在听,由于多种原因,能完全掌握安全知识的学生较少。台湾清华大学在这方面实行的是安全教育结合化学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学生在进入化学实验室之前,必须通过相应的安全教育和考试,并把通过安全考试作为进入化学实验室的必要条件。安全教育方式多样化,学生可选择选修安全教育课和网络教育等不同方式。在考试前往往还会安排进行一次集体授课,请专业的实验室安全人员来进行讲解。对于缺考或考试不合格的学生,会安排重修和考试,直至合格后才准进入实验室。在安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即便是来访的资深教授也要在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通过安全考试,否则是不允许进入的。我们传统的实验安全教育也有自学和集中授课环节,但往往缺乏的是安全考试制度。进行安全考试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安全学习的效果,同时把其作为进入实验室的必要条件,能让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避免了传统安全教育方式中学生可听可不听的懈怠局面。台湾清华大学在授课方面也尽可能以形象教育方式为主,用实物演示、图片展示等教育方式来提高安全教育效果。例如,在讲解实验室灭火知识时,重点强调需要沉着冷静,及时判断火势大小、原因并正确使用消防器材:局部着火,顺手用湿布、沙子等材料盖灭;火势较大时,依据着火原因和火情使用适宜的灭火器材;火势无法控制时,及时断电关气,迅速离开并立即报警。在讲解使用灭火器材时,可以把常见的各类灭火器向学生展示,同时用示范的方式给大家进行演示。通过这样的系列课前安全教育与考试,让每名学生都掌握相关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这不仅保障安全教育的效果,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实验室安全事故。
教学过程中强化安全教育
传统安全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视课前的安全教育,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并没有实质性的安全教育内容。这也给学生造成误解和思维定势,认为安全教育只是走过场,对于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也产生不在意的心理,因而易于发生实验室安全事故。在日常实验室安全教育方面,台湾清华大学采取了一些很有特点的措施。例如在每间实验室门口都有危险提示标志,说明该实验室可能产生哪些危险,同时也提示禁止在该实验进行不恰当行为(如吸烟、带入磁性物体等)。每个实验室需要使用的危险试剂、药品都需要进行登记和专人保管使用,在实验室门口醒目的位置建立文件夹,放有该实验室使用的危险药品的性质和预防、处理措施的资料,不断提醒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要时刻进行规范操作和安全处理。他们还专门成立环安中心来进行实验室安全检查和安全设施维护工作,往往每学期有多次的安全检查。相比之下,内地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制度实施则相对不力,有些安全检查流于形式,这是需要认真改进的。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强化安全教育。我校在进行每项化学实验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不仅要对实验机理和实验过程进行预习,而且需要查明实验中每一个用到的试剂与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安全特性(MSDS)[10]。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也能指导学生在实验中进行规范操作,避免安全事故。为了能提高学生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效果和安全觉悟,我们计划让学生自己进行实验安全监督。学生相互进行实验操作监督,对实验设施和实验环境提出安全意见,不仅使学生实验操作更加规范,而且让他们时刻具有安全意识,同时也改进了实验室环境和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毕竟学生的经验尚浅,教师应当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引导,以取得更好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教育效果。学校提倡在实验前和教学过程中将实验安全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式,对社会上最近发生的安全事故和实验室以往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视野,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正确的安全处理方式。例如在使用金属钠的实验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实验室中金属钠着火是否能直接用水进行浇灭?”进行讨论。这样不只是教师直接灌输关于金属钠的安全知识,还让学生在讨论中更加深刻了解金属钠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正确掌握用砂土隔绝氧气而灭火的手段。当然,如果在确保安全条件下用少量金属钠为学生进行教学演示,将能取得更直观的教学效果。这些安全教学方式和手段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强化,能让学生在潜意识上强化正确的安全理念和掌握实验安全技巧,培养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综合能力。
课后安全评价巩固安全教育效果
1.1化学实验课依附于理论课
现行化学专业理论课开设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顺序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教材教法等。与之相对应地开设同名实验课。二者相呼应、相匹配。这虽然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化学原理的验证,但这不利于拓宽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致使学生重视化学理论学习,轻视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训练,与高师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不相适应。
1.2照方抓药,缺乏创新性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写预习报告,告诉学生实验题目、实验原理、所用仪器、实验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并且教师把溶液的配置、标定,怎样安装调试实验仪器及装置。这种教学方法属于服从型、照方抓药型,不能调动学生的探索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如果出现前面做过.的实验,后面与之重复内容只看别人做实验而自己不动手,重结果轻过程,使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训练单调、零散、重复、缺乏系统性。
1.3验证性实验多,综合设计性实验少
现行化学专业所开实验课绝大部分是模仿验证性实验,多次实验操作内容重复、单调,不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操作的兴趣,结果使学生仅仅验证化学实验知识的内容的对与错,只会在限定时间内按照实验方案进行模仿,而对整个实验过程中设计构思、方法选择、仪器使用组装、结果分析评价等不进行探讨,不能使具体实验技巧在实验中应用。而综合设计性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流畅性、深刻性、多思路性等品质。
2.实验课程体系改革
2.1调整实验课程体系
目前,各门课都感到学时不够。理论课改革首先要研究各门课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相关实验课为主线进行合并、归纳与抽提,至少要做到删繁就简,减少重复,如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中的溶液的化学平衡,有机化学(包括有机分析)、仪器分析和波谱分析中的四大光谱部分等。与此相对应的实验课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块:第一部分实验: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为主,如实验室规则,玻璃仪器的洗刷与使用,简单玻璃工操作,天平称量与使用,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与配制,有效数字与偏差,元素、无机物、有机物性质实验等。第二部分实验:以合成技术和定量分析为主,包括无机合成和有机合成中难度较高的操作技术,这既是化学实验中的难点也是重点部分。第三部分实验:利用光、热、电、磁等物理信号的测量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内在性质,学习现代测试仪器的操作方法,了解并掌握各类波谱与物质内在结构的关系。第四部分实验:实践性实验,根据学生在前三年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中学实验,本地区农业生产的需要,教师科研项目等,学生自己提出课题,设计实验方案,论证合格后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2.2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
二、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分组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盲目的,要么“按方抓药”,要么无从下手。实验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实验,就需要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装置图、流程图、预期现象和解释、疑点分析和改进等,由课代表和任课教师监督完成。通过书写预习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三、优化实验流程,认识科学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是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加深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的过程,优化实验流程,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较多,步骤繁,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合理地优化实验流程。
四、鼓励实验创新与改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指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序完成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行可行性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相对复杂,用到的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实验用时较长,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和创新。再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4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在初中课本出现过,与初中教材实验相比,高中教材的实验装置较为复杂,药品用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对比初高中两套装置和药品,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五、半开放实验室,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很多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等问题,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是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实验室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争取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在实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前由课代表将全班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对号入座,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找不到座位的乱象;一般的学生分组实验课都是实验员依据实验要求提前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摆放到实验桌上,实验员可以尝试将实验用品统一放到仪器车或者指定的地方,供学生自主取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学生自觉放回指定地方,实验结束后的保洁工作也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监督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精神。针对对化学极其感兴趣、想补做实验或者想探究实验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要提供支持,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可由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实验设想,任课教师认为可行的,任课教师向实验员下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
由于学院为地方办学,教育投入主要依靠地方财政,学院是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校内的实验实训室较多,因而用于单个实验室的教育投入相对较少。目前无专门的应用化学实验室,通常在进行应用化学实验时,一般被安排在园艺实验室。园艺实验室中的实验仪器、设备、器皿等也并不完全适用于应用化学实验的要求,有些实验必需的实验仪器、设备等需要向其他实验室临时借用,有时因实验仪器、设备的缺乏就完不成相应的实验。目前所使用的部分实验设备、仪器还是原阿克苏地区农校十几年前所购买的或使用的仪器,其中有些仪器已损坏或不能使用,这样就使得应用化学实验课程无法正常进行。
1.2教育理念落后,重理论、轻实践
高职的现代教学理念要求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根据各项能力目标来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并进行课程设置。园艺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管理、服务和经营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培养目标,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向学生传授园艺技术从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园艺技术专业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必须结合起来。而目前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实验条件、教学思维的固化影响,只是将理论教学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课时完成即可,这就使实践教学成为了理论教学的附属品,往往被忽略或草草完成,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1.3教学方法手段单调
目前,现有的实验教学方法手段单调,几乎无法用现在比较成熟的教育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方法等,这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这样的实验教学,学生不感兴趣,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对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
1.4学生基础薄弱,影响教学效果
在南疆经济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汉语水平有限,应用化学实验课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首先,民族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基础非常薄弱,有的学生曾上过化学课,而有些学生基本上没有上过化学课,即便是上过化学课的学生也是使用的民族语言授课,这样的结果就是:即使是高职班的学生,其基本的专业知识甚至是简单的概念都是空白,基础非常薄弱。其次,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高,由于学院地处南疆,园艺技术专业所招收学生全部来自南疆,他们在入学前汉语水平都比较低,甚至连基本的汉语沟通都无法实现,更谈不上专业的化学知识了,这就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对策与建议
经过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院10余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相关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在应用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在实践的过称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要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与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2.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应用化学是园艺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应用化学实验课的现状,必然要加大对目前实验实训条件的教育投入,同时整合目前相关实验室的实验设备、仪器等硬件设施,改善目前这种“东挪西借”的尴尬情况,为今后的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提供一定的基础保障。
2.2对课程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改革
加强实践教学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根本保证,而要加强实践教学则必须要对目前的实验课程进行改革。从图1可以看出,专业基础教学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能力,基础打不好会影响到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能力甚至是职业能力,而目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则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实验基础不牢固,对专业课的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实验课程的改革必须从基础做起,打牢、夯实实验基础并与园艺技术实际需求相结合。首先,通过基础教学,让学生学习与掌握一定的汉语知识,对于民族学生尤其是汉语水平不高的学生,汉语水平的能力是他们的学好其他课程知识的最基本能力,必须要求其MHK(三级甲等)通过才可,将汉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贯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使其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与理解汉语的真正含义及应用化学中的基本知识。其次,在学生学习应用化学实验过程中对于常用药品、试剂及仪器设备,尽量让学生多接触、多认识,培养学生对于应用化学实验课程的必备知识的感观认识,从而为真正学好和掌握应用化学实验打好基础。最后,在实验教学中以化学实验与人们当前园艺技术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称中确实所需为目的,拓宽应用范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生产应用能力。
2.3对实验教材进行改革
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尤其是实验教材。为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教学改革应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理解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目标指引下,努力培养高技能、适应性强的人才[3]。实验内容应不局限在所订教材的实验范畴,而要密切结合园艺技术实际所需来开展实验,目前我院学生所使用的实验教材都是所定教材当中所包含的相应实验项目,有的实验项目还不完全适应于实际的教学,因此,编写适用我院学生实验教材是很有必要的。
2.4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采用多媒体教学这种新颖、有效的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为教学改革的配套措施,必须十分重视和加强。通过应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使充满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来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4]。多媒体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机交互、及时反馈[5]。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已成为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帮助学生提供形象、直观、规范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提供相应规范化的实验内容如规范化操作录像,并在录像中根据具体情况强化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使实验过程可视化,让学生在预习实验时改变传统的阅读文字的预习方式,从而提高预习效率。这样,在实验进行时也起到规范、较容易学习的作用。(2)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教育才有成效。可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实验任务分解分组,每位学生在所分小组中则有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如在溶液配制的实验中,必须要求学生对溶液的配制中所需的溶剂的量的计算准确到位,使接下来的实验步骤有序进行,这样便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有力提高教学效果。还可采取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选择,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觉实践、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敢于创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质探究实验中NaO与CO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O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O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2探究科研实验转化成综合化学教学实验
为了更为直观的体现出科研实验转化成综合化学教学实验的这一过程,本文将以“羧酸氧钒化合物”这一科研实验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1)研究“羧酸氧钒化合物”的意义。
钒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它的熔点很高,常与铌、钨、钼并称为难容金属,有延展性,质坚硬,无磁性,具有耐盐酸和硫酸的本领,且其在耐气-盐-水腐蚀的性能要比大多数不锈钢好,它在空气中不会被氧化,可溶于氢氟酸、硝酸和王水。其次,它还被作为人类的营养剂或者是药剂,可治疗糖尿病、风湿病、结核病以及贫血症等。与此同时,在经过各国科学家对其进行的多年研究之后,表明:因钒类化合物具有对人体内部器官有着比较大的刺激性等特点,所以钒类化合物成为了阻碍人们对钒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障碍。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障碍,科学家在经过多次实验与探讨之后,研发出了“羧酸氧钒化合物”,且该化合物也成为了当今社会中的一个研究热点。
(2)探析“羧酸氧钒化合物”实验。
该实验借助钒化合物和芳香羧酸的化学反应,来窥探它们的反应时间以及反应过程,并从中找出它们能够达到最好反应效果时所必备的条件,以满足教学者对化学实验的综合性要求。
(3)简析实验目的。
该实验的目的有如下几个:①让学生熟练掌握红外光谱的实现原理;②让学生认识并了解到蒸发仪等实验仪器的具体操作步骤;③让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比如:过滤等;④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羧酸氧钒化合物”的制作原理;⑤培养学生对化学进行综合实验的能力。
(4)探究实验原理
①对V2O5和H2C2O4进行催化处理,使它们生成VOC2O4;②让PhCOOH和Ca(OH)2酸碱中和,得到(PhCOO)2Ca;③让新生成的VOC2O4和(PhCOO)2Ca进行复分解反应,获取生成物VO(PhCOO)2和CaC2O4;④对VO(PhCOO)2和CaC2O4进行过滤和结晶等操作,获取最终产物。
(5)分析实验所必备的试剂和仪器
①试剂:草酸、氢氧化钙、无水乙醇、氢氧化钡、苯甲酸、硫酸氢钒和水杨酸。②仪器:旋转蒸发仪、玻璃棒、圆底烧瓶、锥形瓶、搅拌器和橡胶导管等。
(6)探析实验的具体步骤
①取适量V2O5置于锥形瓶中,并向锥形瓶中加入50毫升水以及22.5mmol的H2C2O4,利用玻璃棒将其搅拌均匀。待搅拌均匀之后,将锥形瓶放入微波炉,用中火对其加热十分钟。取出待凉,进行过滤,得到VOC2O4溶液。②取30mmol水杨酸以及15mmolCa(OH)2,将其装入盛有170毫升水溶液的玻璃瓶中,然后对玻璃瓶进行一小时的水浴加热,注:水浴的温度要控制在75摄氏度左右。待反应完全之后,所得溶液从原来的粉色变为无色。③把无色溶液倒入VOC2O4溶液中,搅拌时,可观察到有大量颗粒状物体析出,待凉,过滤,观察剩下的溶液,可见溶液的量比原来的减少了三分之二。④将100毫升无水乙醇加入母液中,有少量深蓝色沉淀物析出,对溶液进行过滤后,用无水乙醇对沉淀物进行清洗,然后再对沉淀物进行干燥处理。⑤把30mmol苯甲酸以及15mmol氢氧化钙融合在一起,使其在80摄氏度的水温下进行水浴回流处理,待其反应完全之后,所得溶液为无色。⑥向5中所得的无色溶液中加入VOC2O4溶液,保温搅拌四分钟,待其充分反应之后,冷却,过滤。把100毫升无水乙醇加入过滤之后的溶液当中,静置五分钟,过滤,对滤得的沉淀物用无水乙醇清洗,最后再对沉淀物进行干燥处理。
(7)简析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V=O能够在整个反应的过程当中,被完整的保存下来,且它在发生配位反应的同时,也生成了氧和钒的配位键。其次,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羧酸氧钒化合物的化学式为:VO(PhCOO)2,且该化合物的结构是五配位的四角锥形。
2启发式科学写作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大学化学实验主要有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种类型,下边以基础实验和综合性实验为例,讲解启发性科学写作在以上不同类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1)启发性科学写作在基础性实验中的应用。与传统实验报告不同,启发式科学写作贯穿于实验活动的始终,它能够帮助学生从实验和写作中实现理解,实验开始前需要给学生讲解实验的目的,即为什么要做此实验,和理论教学中的哪个知识点相关。实验后则要求学生回顾相应的化学知识以及实验过程,并且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观察,从而发现实验证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下边以学生酸碱滴定反应实验为例,其报告结构如表1所示。表1基础性化学实验启发式科学写作报告框架提出问题:做实验之前我提出的问题有哪些?酸碱滴定终点怎么确定?试验精度怎么控制?实验设计: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查指示剂的表色范围,选定指示剂;选作平行样,降低试验误差。实验观察:通过实验我观察到什么?甲基橙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终点时显橙色。得出结论:可以用甲基橙做指示剂,由已知浓度的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提供依据:HCL+NaOH=NaCL+H2O甲基橙的变色范围。实验讨论:我的结论和其他同学有何异同?反思:通过该实验,我们前面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没有改变?如果有改变,则深刻地理解了中和反应的本质,明白了指示剂的选择方法和应用。(2)科学写作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综合性实验与基础性实验不同,强调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设计实验,解释所看到的实验现象,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实验技能,掌握使用多种化学研究方法,主要用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科学写作应用于综合性实验教学中,不仅能反映学生的实验过程,还能为学生创造交流实验结果的机会,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此外写作、发言等活动环节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下面以三草酸合铁(Ⅲ)酸钾配合物的制备为例,讲解具体的应用方法,如表2所示。(3)科学写作在设计性实验中的应用。大学化学设计性实验是最具创造性的一类实验,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以及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设计实验,开展科学探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梳理,然后撰写实验报告。此类实验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要求高,需要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自己的思路,寻求实验证据并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非常值得推广。
1.要有明确的教学任务
在新课程的学习里,学生的学习目标一定要先落实,否则,学生就不知道要研究什么了,而且范围一定不要太大,不然会太空洞,重点不突出,会加大学生的负担。面对一项实验内容时,要对它从各个角度做深入的分析,如:为何在教材中要设置这个实验?它有什么价值?它体现了哪些方面的课程目标?侧重点在哪儿?通过该实验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知达到怎样的水平。
2.实验教学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一个让学生能积极投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的氛围,构建一个典型的“问题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如讲解二氧化硫的性质,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结合实验把它的化学性质传授给学生,实验前,教师先构建一个二氧化硫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如每天天气预报时空气质量日报中涉及的二氧化硫,以及学习它的性质后如何处理和保护环境的问题情境,通过实物图片酸雨污染的展示来让学生获得具有真实背景的知识,这样能被学生主动够建﹑重组到自己原有的认识结构中,并能运用到类似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实际环境中空气污染问题。
3.课堂中实验教学的进行。
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可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自主实验。教师的演示实验要规范化,标准化,为学生做好实验的示范作用。实验时,若需学生注意的操作则要在实验前强调指出。新课程标准下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实验的进行。在明确的教学任务驱动下,学生通过同学间的合作学习,结合教师环环相扣的问题组合能够有效地达到预定目标,同时也能很好的符合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同学间的合作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学习方式和教学策略”,伴随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同时教师应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或探究实验,拓宽学生实验的思路,使学生实验积极,主动,目的明确。
二、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方面
实验教学中对学生和教师以及学校的实验室设备和条件的要求更高了。但在去除了一些描述性的和基本的概括,减少了过于理论化和抽象化的内容后,不再把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核心,重新强调调查和实验室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的应用,是可以吸引大量的学生进入到化学这个领域中来的。所以在新课程标准下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和关注学生提出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各种问题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善于发现、关注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并将这些问题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与传统的“学生问,教师答”的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将以前教师直接回答问题转化为探究性实验教学学习,通过实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一、利用演示实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知识难点
教师应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做实验时应目的明确,结果准确,操作规范,现象明显,且具有启发性。教师的良好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
1、突出重点
如讲化学变化,演示镁带燃烧的实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细心的学生还会发现有白烟生成,经老师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分析并推断出它就是氧化镁。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这对刚开始学习化学的学生来说很不容易,惊喜之余,学生从细心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的快乐中,找到了学习化学的乐趣,这为他们学习化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个例子说明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能力的重要性。
2、突破难点
如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是否还可以溶解其它物质,为了突破这个问题,增做了下面的实验。往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分别加入硫酸铜、氯化铁、高锰酸钾晶体,振荡后溶液分别呈蓝色、黄色、紫红色。这个实验说明: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对该溶质是饱和的,而对其它溶质来说并不饱和。实验——形象、直观,立刻解决了学生的疑难问题。
二、利用实验引入新课
增加典型有趣的实验,能使学生产生无限的遐想,把学生引入新奇、奇妙的境地。如讲分子一节时,先做试管内加入少量氨水,然后滴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的实验。此实验说明氨水具有使酚酞变红的化学性质。那么,氨分子有没有这一性质呢?再做一个实验:在一条滤纸上用酚酞试液写上“分子”两个字,放入试管内,然后在试管口塞上一团棉花,往棉花上滴浓氨水,放置一会儿,滤纸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字。这个实验说明氨分子保持氨的化学性质,从而引出“分子”这课,也阐述了分子的定义。
三、利用实验使知识深入
学生学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后,将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进一步应用,深入知识,增做鸡蛋浮水的实验:将鸡蛋放入盐酸中,鸡蛋会沉下去,浮上来;沉下去,浮上来……,学生沉浸在快乐中,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加以解释,学生的思维奔放起来,积极地动脑思考,很快得出了答案。这个实验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极深的,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学完复分解反应后,给学生讲解松花蛋的制作过程中涉及到的已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学生会兴趣盎然地听讲,并很兴奋,教师鼓励学生回家试做松花蛋,比一比,看谁做得好,尝尝谁做的味道美。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积极地动手动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演示实验
平时演示实验是教师做,学生看,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操作技能,有了一些实验经验以后,适当地将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即学生做,学生看,将会收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学生在已具备了制取氧气,氢气的实验知识和经验后,二氧化碳的制取就可变为学生的演示实验,此实验可演示仪器的连接、装置的气密性检查、收集气体等操作。学生做演示对做实验的学生来讲,是对他的知识、实验能力的考验,可以满足其好奇心、好胜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对看实验的学生来讲,他们对自己的同学上讲台做实验比老师做实验更加关注,并能极认真地观察这个学生的每一个操作过程是否做得规范,且会毫不客气地指出其错误之处,哪怕是很小的错误。又如白磷自燃的实验,这个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白磷有毒,不能用手触摸,着火点低,保存在水中,切割白磷也应在水下进行,接触过白磷的用具应单独放置,实验后处理掉等,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及老师的指导,弄清楚注意事项后,由学生演示该实验,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做不仅使做实验的学生锻炼了动手能力,也使看实验的学生开动了脑筋。
五、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
如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将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这个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分组实验,同时增加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碳酸钙与盐酸、硫酸与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实验,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自动手做实验,来验证该定律。又如,测定溶液PH值的实验,可变演示为学生与老师同步做,共同得出结论。学生的积极性大增,不仅掌握了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印象深刻,效果极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
六、根据实验习题,自行设计实验
例如,以硫酸铜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制取氧化铜,并以自制的氧化铜为催化剂制取和收集氧气的实验。此实验将药品的取用、称量、过滤、蒸发、连接仪器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排水集气等实验技能和有关仪器的使用技能融于整个实验过程中,此实验既复习了很多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当学生利用自己制取的氧化铜做催化剂制出氧气后,在兴奋之余,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又如,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氧化铜,很多学生从理论上很快答出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原因是没有想到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只想用氢气,不想氢气是从哪来的;制出氢气后,还原氧化铜的操作还有许多注意事项;由此可见,说起容易,做起难;经老师点拨,学生此时就会积极动脑来寻找最佳的方案,即直接往混合物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微热过滤,洗涤烘干即可。到实验室学生亲自动手做,体验“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深刻含义。亲身体验一次胜过做许多题,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事半功倍,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做此实验,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实验应以操作简单易行、过程简捷、现象明显为原则,而且不应费时费力、费药品,从而使学生在答题及处理实际问题时,就不会只想主观简单,而不考虑实际情况了。
七、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开展家庭实验
我在讲授实验仪器复习课的时候,就采用了这样的流程:首先课题名字改成:重温化学实验室。这样给学生以亲切的感觉。之后设计了以下环节:迷语阵、编题阵、归位阵、破坏阵、互助阵、替代阵、竞技实验场,生活替代品串串烧,让学生耳目一新。在迷语阵中,我列出了以下学生喜欢又切合仪器实际的迷面。如:叫管不通气,叫瓶又太细,装药虽不多,实验手不离;身体上下一样粗,体表标有小刻度,歪歪小嘴圆底脚,液体多少能告诉;有一老汉,双肩挑担,为人公正,偏心不干等迷面。这种有趣味的学习,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如在编题阵中,我打出来了要“善待仪器”并提出了相关的信息:1—2ml、凹液面最低处、湿抹面或沙土盖灭、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垫上石棉网等。
又如替代阵中,我写下了“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这样,能通过一系列的环节设计,这样的课堂教学从根本上摆脱了“书本”,回归到了学生自然学习的状态。而学生在讨论探究中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彰显着学习的迹象。教师只是巧妙驾驭,一定能激活课堂,让学习在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动态发展中进行量的积累,以达到整个教学效果质的飞跃。
引导学生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形成自己的学习体系。
注重让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累积知识如:学了《爱护水资源》这一课以后。让学生自己展开丰富的想象,自行设计节水徽记。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设计了不同风格的节水标记,表达了自己对节约用水的设想和建议。加深了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深化学习,使学习变得有效。也让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除此,还引导学生学会扩展知识,办《化学报》,然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使学生达到了共同进步,取长补短的目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也让学生对化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与把握。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的改装实验装置创设化学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知能力逐步得到发展
如在讲授“对蜡烛及其燃烧现象探究”的实验时,在探究焰心有白烟产生这个实验时,为了使实验效果明显,我自制了一个弯管,然后插入焰心。又如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时,为了避免水气过多对验证氧气的影响,我也是设计了一个弯的导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