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3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初中生物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来源于生活,案例的编写都是根据生活中的人、事进行的。案例中塑造的人物、时间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情境有共通点,学生进行案例分析的时候,需要设身处地的去判断才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就像进入了实战,这就是案例教学的拟真特点。客观条件不完善的例子经常在生活中出现,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就会造成该实例答案的多元性。案例教学使用的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启发,案例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时间和背景限制的,所以是有实效性的,在实效性过后该案例就不再适合教学,就需要对案例教学进行实时更新。
2.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现在大范围地普及素质教育,但学校和社会还是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这样的情况下对于案例教学的实施还是有一定影响的。而除了这个方面外,案例教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求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又要在保障课堂纪律的前提下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其次案例教学是独立的个体,目前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对于一个知识点的教学是有很好效果的,但不能够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
1.以情境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情境教学法是采用模拟情境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参与到案例教学中来。这种方案重点是在于模拟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和评价案例,来达到使学生掌握知识点的教学目的。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传染病章节,教师在讲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的时候,可以安排两个学生通过模拟具体的情境,同学A为腮腺炎潜伏期,和同学B小聚时进行了热烈且愉快的交谈,在一周后同学B的腮帮开始肿大,去医院检查确诊为腮腺炎。
2.以结合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结合教学法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课前对案例进行分析后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中,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时能同时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掌握。
3.以讨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案例讨论法指的是将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作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讨论形式的教学调动学生对生物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章节,教师可以举例让同学们讨论:大雁在南迁时,会有一两只身体孱弱的大雁站岗放哨,在发现有敌害侵犯的时候,这些放哨者通过嘶鸣狂奔向整个雁群传达警报,使雁群尽快做出御敌或逃生准备,而报警的孤雁最终难逃敌害的袭击。通过这个案例,教师让学生分析讨论孤雁冒险“放哨”对雁群有什么意义?
4.以辩论教学来实施案例教学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学生对于案例分析的结论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对分析结果开展正反方的辩论赛,在辩论的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辩论赛后,教师需要及时对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改进,表扬学生优秀的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例如:苏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的生态系统章节中提到:“外来物种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系统平衡,同时也会给当地经济带来不可预估的经济损失。”根据这个知识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生物入侵是否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平衡”,讨论后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进行辩论。
(二)学生对生物学习中的抽象概念缺乏兴趣生物科目是初中生步入中学后接触的新课程,一般而言,由于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在一开始对生物学习抱有积极的态度,对生物课本的新知识比较感兴趣,但是,随着课程的更新,在生物课程中出现大量的抽象概念,这种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事物属于真实事物,但是对于生物中出现的抽象东西无法使学生进行感受,比如克隆、染色体。除此之外,对于初中生而言,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在面对抽象概念的时候,很难开动脑筋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对生物学习失去兴趣,在降低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也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生对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我国初中生物教学中,生物教师会遇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听课、记知识点。这种填鸭式学习会导致学生形成被动的学习状态,在生物学习中过于被动,除此之外,在这种学习模式中,学生无法开发自己的潜在思维,遇到问题不会进行思考,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下降,学习的成果也无法得到提高。
(四)学生对生物学习局限于课堂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其目标不仅仅让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掌握,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各种名词进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中能够将生物体的现象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现象进行了解。因此,我国初中生物教学要结合理论与实践,在两者的有机结合中,促进生物教学的发展。但是,目前而言,生物教学仅仅是对课堂上的知识进行教授,并没有进一步扩大教学范围,因此,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能力得到下降。
二、积极做好我国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认识,加强学生对生物本质的了解作为合格的生物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学生对生物实验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对生物现象的起因进行关注,对生物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决。在进行生物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在利用显微镜对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进行观察的时候,要想学生独自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一方面是洋葱鳞片叶表皮没有展开;另一方面则是在制片的过程中没有将压片压好。与此同时,在同一个实验中,细胞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学生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因此,在通过实验中,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激发起学生对知识探索的基本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养成正确思考习惯。
(二)培养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在生物学习中,如果学生不具备学习兴趣,那么对生物知识不会产生兴趣,甚至会对生物教师产生一定的抵制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生物教师利用各种方式对学生灌溉知识,那也无济于事,因此,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生物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生物学习产生兴趣,那么就会主动了解生物知识,从而使自身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比如,生物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搜集教材中没有的生物知识,然后与学生进行分享。其中,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利用生物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兴趣。2.在生物课程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3.将学生带入到实践之中,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生物知识的认知。4.要认可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使其拥有学习生物的自信,加大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喜爱。
二、画概念图分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概念的迁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讲授的概念内容在黑板上绘制成概念图。概念图的绘制,改变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体系一目了然,建构了知识的整体框架。概念图的绘制使学生更能清晰地分析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整合,促进有意义学习,最终达到知识的有效迁移。例如,冀教版七年级下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这节课反射的概念、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本节的重要概念。通过概念图的讲解,学生对本节的重要概念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不再是死记硬背,机械的记忆,概念图还总结了前面章节中学过的神经系统的组成,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学习了新的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三、动手制作生物模型加强感性认识,使知识经验化、直观化,有助于概念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实物能最直观、最有效地表述生物的特征,能够让学生充分地理解事物;一种好的记忆方法、好的讲解方法都能够让学生根深蒂固地记住事物。教学实例:冀教版七年级上册“细胞的结构”一节,在讲细胞的结构时,我课前先准备好琼脂、培养皿、花生、绿豆、芸豆、小麦、塑料膜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细胞模型,制作完成后,再由代表讲解所制作的细胞模型是哪种生物的细胞,其中所选的实验材料代表细胞的哪些结构。学生在亲自动手制作细胞模型的过程中,建构了细胞结构的组成这个核心概念,加深了对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这个知识的理解。
(一)实验室硬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教育质量的提高,实验手段的改进,新课标的实施都离不开硬件的支持。目前,农村初中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硬件设施“跟不上”。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在“普九普实”验收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各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条件也有所改观,但实验室建设还是远远跟不上教学发展的需要,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缺少独立的生物实验室和必备的教学仪器设施,化学、生物合用实验室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各个农村学校之中。在重庆市迎接国家教委义务教育均衡化检查东风的吹佛下,农村初中实验室建设终于走上了快车道。2016年春,我区农村学校基本上按照国家教委的规范化要求建起了实验室并配备了基本的实验仪器与设备。从本学期开始,我校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也基本上按课标要求开设了实验课程,学生也走进了神秘的实验室,动手做起了实验。(二)实验室使用与实验员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初中生物之所以不能按照国家的要求开展正常的实验、实作课,最大的原因就是没有分年级使用的实验室与专职的实验人员,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二十余个班级使用同一个生物实验室,造成实验室安排与调课经常协调不过来。实验人员在同一个实验室准备不同年级的实验器材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实验教学只能是停留在教室演示给学生看一下,让学进入实验室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无形中减少了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加大投入和进一步完善实验室(功能室)的建设,对规模较大的学校在初中部也应当考虑配置专职的实验人员。(三)教育(课程)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发展的先导力量,有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适应国家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开放性、创造性的人才,所以,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课程资源可供利用、选择、开发,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库来让教师获取“营养”,并通过互联网来借鉴观摩别人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成果。学生也需要通过互联网来了解世界与扩大知识面及查阅相关资料。但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校园网络及教学多媒体,缺少相应的图书和标准实验室,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和有效利用,硬件设施建设远远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教师没有资料可查,学生没有大量的图书可供阅读。教师与学生不能共享与利用互联网上现成的优质教育资源。这对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改进教学策略和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等均受到极大的影响。(四)生物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物教学及实验质量的提高。从目前农村初中生物教师的构成上来看,呈现专业(专职)教师偏少;兼职教师多且经常换人;教材多变,让教师无法适应;部分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与能力不足,有些农村单设初中甚至于没有专职生物教师。面对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整体“量”与“质”的不足,如不尽快改善这一现状,创新实验教学和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只能成为一句时髦的口号。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成长期,在这个阶段,学生们的生理上得到一定成长,其心理也有所成长,但心理上成长的速度却不及生理上的成长,这时,跟不上生理发展速度的心理上就会对生理上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困惑,这些困惑他们非懂非不懂,这就会让初中生们陷入更大的迷茫,他们想要了解清楚,可又找不到信息资源,且又碍于颜面羞于开口咨询,一旦不当,很容易导致初中生们走上青春性歧途。在初中的生物教学上,有些年长的教师坚持他们惯有的封建思想,因而觉得这些知识不应直面于课堂上去教授,因此忽略了初中生们在青春性知识上的解疑。再有一些年轻的教师,虽然比部分年长教师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开放性,但碍于年轻,也不大好意思对一群比自己小不了多少的初中生们讲授这些青春性话题,而且,有些胆汁质的初中生们在该话题上比较感兴趣,在教师讲授时会不断提出话题之外的问题,这也让年轻的教师在讲授中倍感尴尬。这些等等现象最终就导致了生物教学上对青春性知识传授的忽视。因此,教师要先正确对待青春性知识的教学,尊重初中生物课本的编排,将青春性知识通过初中的生物课进行讲解给学生,以避免学生对青春性概念上理解的偏差,应让学生们真正了解青春性知识,有一个正确的青春性观念,做到不回避,也不刻意。
二、青春性生理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了解
当学生们进入初中后,身体在成长过程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育,该发育不仅仅是身高的增长,比如女生在这时就会有经期的现象,男生的遗精也是一种青春成长的标志。每个人在第一次遇到情况时,如果生理知识的了解不够充足,则会出现不正确的处理。比如,女生在经期间吃过多辛辣食品,或进行大量的剧烈运动,这些很容易致使女生经期间的痛经现象。当男生在性生理知识缺乏的基础上出现第一次遗精时,则会误认为是种病象。初中生们如果缺乏了这些性生理上的知识,那么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不仅不利于他们身体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成长,所以说,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要加强好青春性知识的教学。在苏教版初中二年级的生物课本中,其第八单元讲授的就是“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知识。在该课中,教师在讲授时可借助教学上的生物画卷,将其展现在黑板上,让大家一起来认识人类的各大器官,和青春期发育的器官的变化,这样一起教学的方式也避免了学生们在私下窃窃私语的现象,让大家丢开羞涩,一起学习青春成长上的知识。
三、青春性心理知识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了解
初中生们的成长开始卸去了小学生们的稚气可爱,当他们还是小学生时,那时,他们放学还是男女生手拉手的,现如今,再看这群初中生们,又会出现哪个男生的手随便牵了哪个女生的手,一个稍稍不经意的共鸣,则会引起整个班级的轰动,面对如此敏感的话题,男生走在活跃前沿,女生则低调的守着自己的小秘密。在其身体的发育上,有一部分学生也会因发育过早而产生焦虑,他们羞于自己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成长进度,而刻意掩饰,这在心理上也很容易导致扭曲。也是在这样的初中阶段,我们不乏总会听到某某喜欢某某的传言。教师面对这些问题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心理上去处理,其最终的根本,还是不能脱离生物课的教学。让学生们通过生物课不仅明白生殖、发育与遗传是每个人不可避免的成长,也在此观念上减少学生们的好奇心。
二、探索知识规律,让学生领悟到科学探究的方法
在有效教学的理论中,如果强行塞给学生生物理论,学生不仅不会对这些知识感兴趣,也不会意识到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初中生物是一门要求学生自己探索知识的课程,只有在探索中他们才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意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后,接下来他们就会迫切想要了解怎样做才能改善未来的环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以下日常生活中容易看到的现象:树皮中有白蚁类的昆虫,这些昆虫依附于树木提供的营养而生,啄木鸟食昆虫而生活,啄木鸟死后尸体被细菌分解,细菌能够存活,细菌分解后的营养物质成为土壤中的腐殖质,树木吸收腐殖质中的营养,它们生长得更茂盛,茂盛的树木给昆虫提供更多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索能够发现它们属于食物链的关系,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断掉,那么与之相关的生物都将不能存活。这时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目前的环境为什么会恶化呢?学生经过思索就能感受到我们的自然环境就是一个大的食物链,人类在这个食物链的顶端,现在我们亲手破坏了绿色植物,这导致整个生生不息的食物链遭到破坏,所以我们必须付出代价。想要改善环境,首先就要从恢复食物链开始,而恢复食物链第一要务,就是要做好绿化工作。学生通过探索知识规律,就能够明白解决环境问题最终的方法就是做好绿化工作,而做好绿化工作的根本,就是从现在开始重视初中生物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应用有效教学理论引导学生探索知识,让学生在探索中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并促使让他们努力地学好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
二、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初中生物主要学习生物与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植物的组成部分、常见的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种子的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和过程、花的结构、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呼吸作用、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殖方式、植物的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昆虫的生殖和发育、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以及人类的生长发育、器官组成等。
三、农村生物课堂与城市课堂的区别及优势
根据上文提到的初中课堂的主要学习内容我们不免看出,生物的学习不同于陶冶情操的语文、要求计算和理解的数学,生物的学习是在贴近自然的基础上对于大自然的理解和做出概念的学科。越是贴近自然越是便于生物的学习。农村学生家庭大多以务农为主要收入,许多家庭还兼职养殖业,甚至许多学生在课余时间还要跟随家长到田间地头参加农业活动、在茶余饭后喂养鸡鸭猪鹅。这就使得农村学生更加熟悉各种动物和植物,对于它们的形态、体貌、性状更加熟悉。这就大大有利于生物的学习。例如:当学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时同学们就会很快想到很多被子植物,玉米、小麦、水稻、豌豆等诸多农作物都是被子植物,他们常年与这些植物打交道,就能够在老师讲述完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的概念后很快的将这些绿色开花植物与松柏等裸子植物区别开来。根据这些特征,教育工作者们应努力做好农村生物课堂的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和有效性的生物问题,以提高学生生物成绩。
四、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举例
1.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首先我们知道,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即水、光、温度和空气;非生物因素则包括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竞争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等。在设计该章节问题时,我们可以先让同学们列举影响农作物生存的因素。我想大多数接触过农业生产的学生都会列举出水、肥料、病虫害、光照、天气状况、土壤状况等常见原因。在提问多个同学听取不同意见后再带领学生进行问题总结。水、肥料、天气状况和土壤原因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非生物因素”,总结为“水、光、温度”在为学生补充上空气原因(二氧化碳浓度影响),而病虫害的发生则归结为“生物因素”这是影响农作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由于害虫对农作物有捕食关系,所以影响了农作物生长。再有同学们都知道大树下种植的农作物往往颗粒无收,这便是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而大豆和根瘤菌则是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
2.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顾名思义就是有脊椎骨的动物,而无脊椎动物就是无脊椎骨的动物。农村孩子接触大量的动物,一说到脊椎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的举例大家就会踊跃发言。猪、鸡鸭鹅、青蛙、老鼠、蛇等都属于脊椎动物;而蝗虫、蚯蚓、蟑螂、蚊子等都属于无脊椎动物。再对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举例进行归类可以得出——昆虫类基本属于无脊椎动物类,而哺乳动物、两栖类动物大多都是脊椎动物,这样不仅学习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还复习了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昆虫。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达不清晰、不准确时,往往是思维还不够清晰,想不好自然说不好。当然,有时即使想好了也说不好,这是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障碍。这时就需要我们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思维或语言的障碍。方法一般包括:1.阶梯分解。很多时候,学生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导致思维活动受限,力不从心,我们教师就要在此时助他们一臂之力。学习“爬行类”的内容后,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鳖与青蛙在水中和潮湿的陆地都能生存,但它们为什么不属于同类生物?”不少学生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这时我们可以进行阶梯分解:设计几个阶梯性的小问题。比如,它们的呼吸方式一样吗?它们的皮肤相同吗?它们的生殖、发育一样吗?如此引导,学生便顺着老师设置的阶梯一步步展开思维探究,从而由表及里探寻到问题的本质,并在解决疑难问题时构建良好的认知体系。2.旁敲侧击。我们不直接给学生说怎么思考,而是间接暗示、迂回诱导、旁敲侧击。就像旅游路上的标志牌,在峰回路转处指引方向,让人有一种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惊喜。这样的旁敲侧击,可以引领学生从旧知中探寻孕育出新知,在思考时进行相似或相关联想,从而灵感突发,茅塞顿开。3.开门见山。对于很多问题,学生心里清楚就是不会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时候,我们教师不妨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题用语,帮助学生越过语言障碍。4.发散引导。以某一学习内容为中心,由点到面引发与之相关的诸多内容。就像太阳放射出万道光芒。这种点拨能够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的头脑更灵活,视野更广阔。5.聚集点拨。这种点拨的思维方向是由面到点,与发散引导刚好相反。学习“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我们可引导学生比较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在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异同,发现并总结出生物的进化规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深化理解,提高他们的分析和综合能力。
二、体态点拨的方法及运用
教师的体态也是一种教学语言,虽然不是直接的语言交流,但教师的面部表情、手势、身姿等肢体语言的交流作用和教学效果绝不亚于语言交流,运用体态点拨,往往可以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1.肢体演示。教师借助手、臂、腰、腿、脚等肢体动作,可以形象生动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添学习的乐趣。学习“蚯蚓运动”时,为加深学生对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作用的理解,我们不妨用右手手掌手臂代表蚯蚓的身体,左手表示蚯蚓的环肌、纵肌的交替舒缩以及刚毛,左右手配合做伸缩运动,同时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这样,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体态语言,教学效果倍增。2.目光点拨。这种方法老师们用得也很多。就是教师通过目光给学生传递教师的愿望、态度和情感等。比如,抽查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先给他信任的目光,学生就会信心满满;学生回答问题没有把握时会很紧张,我们对他投去鼓励的目光,就等于给他加了油、鼓了劲、壮了胆;学生如果回答得很好,在结束时给他投去赞许的目光,学生会美滋滋地高兴好几天。3.表情调控。面部表情是教师内在思想感情的“晴雨表”,好教师应该表情丰富。我们不妨借助丰富的面部表情进行课堂调控,把一些复杂、微妙、深刻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起到让学生心领神会而不需言传的艺术效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思维方向不对头,我们可以用迷惑的表情进行暗示,学生会敏锐发现并及时调整,从而走出解答误区。点拨是一门教学艺术,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在学生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点拨释疑,往往能引领学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境界。
1.确定小组人数。合作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也不能过少,一般以四到六人为好,过多则会使有些学生没有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过少则会减小交流范围,不能有效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反而会造成整个学习氛围下降的后果,得不偿失。因此,教师要根据情况确定小组人数,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
2.挑选小组组员。组成小组的成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一般不会让学生自行组合,而是要教师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等差异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组之间的水平都差不多,每组内部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相互帮助着解决各自的疑惑和共同的问题。教师还要在小组内确定一个组长,带动组内成员的共同进步的同时还能很好地督促组员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合作氛围。
3.适时重新分组。教师要在学生小组合作一段时间过后,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将组内人员及时调整,或重新分组,因为学生在一段时间的讨论学习之后,各自的学习水平会发生变化,只有适时地重新分组才能让学生能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培养他们与不同学生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可根据组长意见,适当调换小组成员,以达到更好地合作学习效果,促进整组的进步。
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1.合理分工。合作学习的有效展开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合作能有效展开。小组组员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互相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将小组组员分工明确,以确保合作的有序性,每个小组设有组长,操作人,记录人,汇报人等不同成员,组长负责学习活动总体组织与监督;操作人负责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记录人负责讨论过程中的要点和实验数据;汇报人负责向全班报告本组探究的结果。让他们在合作的基础上各自做好自己的事,让探究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一定要固定,可按照一定的周期轮流调换,让每个学生对小组内的所有工作都有充分的了解,都会做,并明白这些工作之间的相互联系。
2.制定规则。做任何事都应该要有规则,合作学习也不例外。有了一定的规则,学生们在受约束的同时,也会养成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按照规则进行教学活动,也有利于合作学习的有序展开,不会一到讨论的时间就乱作一团,忘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的规则是:(1)各自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2)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并整理(3)在班级展示成果。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合作的过程中自己思考,然后集体讨论,做到真正的合作学习。
三、选择合适的合作内容
初中生物教材的内容虽然繁琐,但大多还是比较基础的东西,有些内容就没有进行小组合作探究的必要,这就需要教师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1.对重难点内容进行合作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物课堂中的重难点问题。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这一课题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实验,并得出结果。教师可提出下面几个类似的问题:(1)哪些因素影响了种子的萌发?(2)实验的变量是什么?(3)对照组应该怎样设计?(4)实验失败还是成功?(5)实验的结论是什么?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从而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果。
2.学习任务较大时进行合作学习。当面对一些范围比较广泛的生物内容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任务,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此外,每节课中的小组合作的次数不能过多,时间也不能过长,不能将短暂的学习时间全部用来合作交流,而是要将教师讲解、小组合作与个人自主学习三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让课堂变得灵活生动且有效。
四、建立新型的评价体系
适时的评价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不足,并能给学生一种肯定和鼓励。新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按照全新教学理念,科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活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整体、合理、科学地对合作小组进行评价。
1.鼓励为主,批评为辅。初中生大多心理比较敏感,教师在评价他们的小组活动时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要时刻记住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打击学生,让学生失去信心。教师评价学生的小组活动时要按照“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原则,努力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2.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整体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合理评价。
3.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新课程的改革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引导作用。因此,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自己的引导作用充分结合,让各个小组在全班面前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然后让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在旁适当指点即可。
二、制造授课悬念
开始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借助实验、故事、生活现象、问题等来提出疑问,从而有目的的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问题,并激发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就能够更为积极参与到课堂探析的每一个环节,从而在探究和释疑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例如,在笔者讲授“大气压强”这一节内容时,上课伊始就先给学生讲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对故事所描述的情节产生了好奇心,便要求笔者进行演示。笔者首先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展示给学生看,并让大家猜测需要几个人能够将其拉开,然后让认为自己力气很大的两名同学到讲台上尝试,然后再换另外四名学生挑战,结果大家都没有将马德堡半球拉开。当笔者让一名学生把进气阀门打开后,一个人就可以轻松的把两半球拉开。笔者顺势提出让学生思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追问:大气压强真的存在吗?大气压强的威力究竟有多强大?在经历了上述的神奇现象之后,学生急于了解大气压强,就会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讲解之中。
三、设置趣味情景
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单纯的理论讲解是枯燥无味的。教师要善于将物理知识的阐述巧妙的与具体的情境相结合,使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具体。物理教学情境有很多种,如故事情境、生活情境、实验情景等,前景的创设主要是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惯性”时,由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惯性的具体内涵,所以笔者便为学生演示了一个情景实验。笔者在杯子口上覆盖了一张硬纸片,把一枚鸡蛋对准杯口放在纸片上,然后突然将纸片抽出,鸡蛋落在了杯中。在做实验前,很多同学认为鸡蛋会随纸片的抽走而掉落在杯子之外,而实验结果却出人意外。随后,笔者又在装有鸡蛋的杯子下铺了一张质地光滑的桌布,接着又猛的将桌布抽出,装有鸡蛋的杯子纹丝不动。这一系列奇特物理情景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将课堂气氛推到了,使学生充分认识了“惯性”的具体存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设置不同的情境,也可以启发学生自主搜集相关历史故事、生活现象来阐述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