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0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育管理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礼仪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
班级管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就是对学生的管理,只要对学生的管理到了位,班级管理自然而然就达到了标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礼仪教育有哪些重要性呢?
(一)改变幼儿教师观念,增强责任心
传统观念认为,幼儿教师就是看护孩子的“保姆”,每天的任务就是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带领着孩子玩耍,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安全看护孩子固然重要,礼仪教育也非常有必要。幼儿是我国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进步和发展的源泉动力,我国优秀的文明礼仪需要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代代相传,而幼儿时期正是进行礼仪教育的绝佳时期,孩子的内心对外界一切充满着好奇和渴望,而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好行为,好习惯,我们提倡;坏行为,坏习惯,我们禁止。如何防止幼儿教师自身坏习惯,坏行为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呢?这就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认真学习礼仪知识,加强自身的礼仪文化修养,增强责任心,充分意识到新时期礼仪教育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给孩子树立良好的礼仪形象,从而保证孩子快乐健康地成长。
(二)提升学生自信,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我国家庭中的“独生子女”现象越来越多,由于从小深受各种溺爱,孩子长大后各方面的能力表现都有所欠缺,动手能力差,合作能力差,好高骛远,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经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别人,礼让别人,缺乏应有的礼仪。还有的学生在家里“称王称霸”“性格活泼”,在学校却是另一种状态,性格孤僻。有的甚至表现出胆小、懦弱的形象,不敢与别人交往,缺乏自信心。如果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以这样的“状态”从事幼儿教学,教育出来的孩子是可想而知的。在我国大力提倡“中国梦”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需要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理解,自尊,自爱,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自尊、自爱、独立、礼让、团结合作、以礼待人的优秀品质,使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交往等,提升学生的自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礼仪修养,也是管理好班级的前提和保障。
(三)建设文明班集体,促进班级和谐
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但是只知道学习文化知识,缺乏自身相应的内在礼仪修养做支撑,缺乏最基本的做人礼仪,就是学问再广博也是徒劳的,缺乏礼仪修养的学生是不会组成文明班集体的,班级的和谐更是无从谈起。教师在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情感”教学,关心、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深入学生中间,善于发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后,能够让学生主动向教师敞开心扉,把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或“烦恼”向教师倾诉,教师成为学生感情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学习上的“良师益友”,从而培养学生尊重教师,热爱同学,热爱班集体的良好品质,进而达到建设文明班集体,促进班级和谐的目的。同时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周一班会的开展,关于礼仪如何使班级管理更和谐的主题演讲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然后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发言,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礼仪对其自身,对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教育现代化不仅要求在设备、技术手段等“硬件”方面更新,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思想内容和思想方法等“软件”方面的更新。后者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和教学改革的深层目标。它意味着对科学文化、教育传统的继承、转变和创新,要求更新观念,转变落后于时代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基本宗旨的,传授知识是教学的根本目标。这种旧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不符合化学教育的规律,阻碍学生的化学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其具体表现是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学会”轻“会学”、重方法轻思路等。传统的教学观念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教学思想,难以达到我国目前对人才的要求——能在21世纪迎接挑战的、全面发展的、潜能大、素质高的现代化人才。因此对于旧的传统的教学要在继承和借鉴其经验与长处的同时,必须改革那些陈旧的、落后的低效高耗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引进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
善于揭示化学的本质和化学的思维过程,提炼化学的思想方法,既是现代化学教学的要求,又是化学教学艺术的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有别于传统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等方面。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实践证明,运用或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计算机辅助教学向着多媒体化、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必将大大促进对未来一代化学的教育。如果说化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能力和化学素质上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教学手段,那末从现在开始,使用计算机辅助化学教学将会异军突起,在体现和实现教学目的观、结构观、质量观和发展观方面将成为不可多得的形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健康发展既会使常规课堂教学、某些实验教学相形见绌,又会使常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如虎添翼。
计算机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和核心。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时代、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近30年来世界科学技术90%以上的发明、发展都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相连。可以说掌握计算机知识是未来人才的必备素质,对未来一代青年人的要求,不是考察他们已经储备的知识有多少,而是更注重他们索娶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多大。计算机及软件是智慧的结晶,是一种有价值的知识产品。把计算机引进课堂教学、引进家庭辅导,作为现代化教学技术的重要组成,不仅有利于加强教学的时代性、竞争性和开拓性,有利于面对新时代的挑战,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对他们今后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计算机与基础教育的结合是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化学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潮流也将势不可挡。
二、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促进教学技术现代化的进程
化学教学方法是化学教师工作方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的集合,而教学方法是属于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教学思想的更新必然导致教学方法的深刻变革,现代教学论已把化学教学的目的提高到“知识——能力——思维——实践”的高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能。通过辅助常规教学手段、实验教学手段并与其它教学媒体有机结合,使之相辅相成发挥整体优势,计算机辅助教学必将带来一场具有时代特色的教学改革。CAI的特点是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化,它有严谨的科学性、统一的适用性和及时的交互性,有利于实施个体化教学。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在揭示化学过程的微观实质,展示化学思维的形成路径,描述化学思想的产生,化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都有其独到之处。
(一)突破教学难点
现代计算机技术对图形处理能力高超,利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缩微处理,对瞬变搞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学习障碍”的存在是教学难点的成因之一。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等在计算机技术的上述功能下被打通了、降解了、消失了,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比如,在课件《离子键与共价键》中,利用微机模拟核外电子运动和化学键的形成就很成功。这一内容抽象、枯燥、难度大,用一般模型演示不能给学生以动感,且易造成概念模糊。计算机的二维及三维的图像与动画模拟达到了其它教学手段无法或很难达到的效果。形成离子键时的电子的转移、阴阳离子的形成、离子间引力与斥力的平衡等都表示得清清楚楚,使学生有了直观的感受,能较科学准确地理解化学键的实质和特征。
又如,课件《原电池》利用微机把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的电极反应这一微观变化模拟成宏观图景加以演示,弥补了化学实验也难以展现的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软件的运用交错穿插在学生实验、老师讲解之间,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理解透彻、掌握准确、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改变,因其信息传输通道狭窄单一、信息容量孝传输速度慢、效果差,单纯的文字板书、声音都远不如画面图像易于人们对信息的接收,过去靠老师说、靠比划、靠表格、靠挂图、靠模型等手段的教学一经和微机课件比较,立刻相形见绌。有机化学中烷烃的同分异构体及其命名的教学,因学生初学,概念生疏头绪多,又缺乏空间结构意识和空间想象力,黑板上的平面板书无论如何也难以唤起学生的共鸣,是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利用CAI从容不迫地把一种烷的结构进行多种不同的展示: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变换角度旋转,对比与复原,关键部位放大,正误对照剖析……。逼真的主体画面、清晰的比较鉴别、精练的规律归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直观和形象,比语言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动画又比图形更高级地输出信息,利用文字闪动,图像缩放与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CAI的声、光、电的多媒体软件因其信息传输通道宽阔多样,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使得加大教学密度并非难事,这是因为45分钟的课堂时空被计算机拓宽和延长了。
《气体的制取与发生装置》的课件是用于高三复习课的。40分钟内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一人一机的教学形式中,教师充当了学生探求知识规律的向导。借助于软件中三套气体发生装置的实物录像,配合教师的精要剖析,让学生确认了气体发生装置选择的原则与规律,为今后的迁移性练习(创造性学习)作好铺垫。软件中常见错误的几种装置类型及其纠正方法被高度集中展示,可有效地调动学生感官上的信息接受和思维上的信息处理。在正反两方面认识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单人单机独立完成了两组共28个在新情境中的迁移性练习,并由主机监控及时反溃这种高密度教学是常规教学难以实现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复习课一反过去实验复习的单调复现模式,不再是板书的迁移与活动、课本的再现与组合、旧知的重复与罗列,而是通过软件的高密度大信息量,使学生由模仿思维到程序思维再发展为创造性思维,体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卓越功能。
(三)反馈教学成果
建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创设特定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一人一机操作,可进行教学、练习、检测等。重要的是,缩短了时空距离,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将全部学生答案迅速收集统计,及时分析教学效果,从而调整教学的节奏和进程,迅速地及时反馈,使教学的调控合理化,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我校化学教研组的老师在使用《溶液中离子共存问题》《气体的制取与发生装置》两个课件的实践中深切地体验到及时反愧迅速调控的必要性与优越性。在练习或检验过程中的任何时刻都可了解任何学生(或全班学生)的进度、成绩及任意一题的通过情况,这是过去常规教学中难以实现的;常规教学往往是:要么耗时费力,时过境迁;要么望洋兴叹,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课件还能随意调出需要重新讲解或答疑解难的问题,重点剖析,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计算机联网中CAI信息处理系统的使用,为知识反愧释疑和进一步深化的及时性创造了条件,缩短了反馈周期,也使教室中的每位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置于教师主机的监控之下,加强了调控的针对性,形成了课时内讲、练、评一体化。
(四)优化教学过程
现代教学方法的根本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使每个学生获得充分发展。我们进行计算机软件研制和教学实践是从我国、我校的实际出发,无论是单机自学的学件,示教演示的课件,交互式,VCD视盘均把握以下方法论的原理:坚持整体观点,重视多样化;贯彻综合观点,力争最优化。
在《原电池》一课里,通过人人动手实验已经令人信服地看到了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电流的事实。在学生急切渴求解决疑问——电流究竟是如何产生时,计算机屏幕上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出铜锌两种金属的自由电子的浓度的不平衡,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H+得电子成为H原子,两个H原子结合为分子,H2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与视觉效果的融洽,学生眼耳手脑的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达到了教学的最优化。在课件《烷烃的系统命名法》里,一个繁杂的多支链的长链烷烃的结构式,通过计算机的图形转换功能、闪烁提示功能很容易比较出“最长碳链”的位置及碳数;利用不同色彩的区别也很容易比较出碳链编号的起迄端的正确抉择。教师在软件的配合辅助下使学生顺利完成了由“知”到“懂”到“会”到“对”(正确),再到规范的全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境,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教师通过计算机教懂、教准、教活、教精,又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我校化学教研组编制的教学软件正在逐步从单课件走向系统化,从无声彩色动画走向多媒体,从顺序执行走向多项选择,从群体教学发展到个别教学,向着具有教师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学生自学的多功能方向发展。
三、几点思考
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我们认识到计算机技术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主要用于教学信息的呈现、教学效果的分析和教学过程的控制。在教学中它已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这方面特别符合我国国情的可资借鉴的现成经验并不多,必须加强研究。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为教学进程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师生相互作用的条件趋于多元化,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兴趣、特长、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成为可能。值得关注的是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更有效地推动教学改革。信息高速公路的实现为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空间,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一)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首先要明确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代替”,不可盲目地、不加分析地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其它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不可取代性原则,尽可能地避免或缩短形式上的追求过程。
(二)一切能够用实验去研究的教学问题就绝不能脱离实验,可以通过微机解决其局部放大模拟或微观变化宏观展现。鉴于实验教学的功能是任何手段替代不了的,学生在实验中所经受的思维、操作、分析、观察能力的锻炼,在实验中对情绪、意志、毅力等品质的形成只能通过实验来实现。因此,不能因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而削弱实验教学,即坚持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原则。
如:一学生在记叙文《变迁》中这样写:……阿婆笑着对我说:“自以来,我们家的生活日益美满。我虽年高体弱,不再从事田间劳动了,然而干些家务还精神抖擞的。”
这几句话中的“日益美满”、“年高体弱”、“从事田间劳动”、“虽……然而”、“精神抖擞”等词语,用得不妥,不合乎老阿婆的身份口吻,这里将谈话的口语体,误用正规的书面语体。
再看学生以《道路》为题写的议论文其中一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我国几十年来的革命和建设得出的真理。现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无限生机。
从文体看,我们没有理由说它不是议论文,但从语言材料看,满篇政治术语,像报刊上的大社论,不合作文语体。
从以上两个例子看,证明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中,对“合体”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为克服这一弊端,我们必须重视作文的语体教学。
“语体”,简言之,就是语言运用的风格。作文语体是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话语风格,它的形式取决于语境。平时我们在工作、学生、生活中用笔“说话”时,总会考虑对象是谁,目的是什么,从而选用与之相适应的词语、句式、语气,修辞手法等等。而不会不管什么情境,都用一个腔调说话,这种在具体的语言活动中,由于场合、条件、交际对象、目的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语言材料,采取不同的语言组织方式,就形成了不同的作文语体。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原则出发,我们把社会上常用的书面表述语言,根据自身特色,暂且将它划分为三种作文语体,口语体,正语体和雅语休。
这三种语体的特点是:口语体多用日常语言(包括方言,俗语、工语),句子可能不合语法规范,但灵活自由,亲切易懂,正语体使用普通话规范语言,还有专门用语、术语,表达规范,严谨,给人以严肃感。雅语体多用古今中外形象性。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遣词造句常常突破语言规范。
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我们以《路在脚下》为题,表达对挫折的看法:口语体:地上的路多着呢,哪一条不是坑坑洼洼的?人一辈子也难老是顺当啊,摔倒了爬起来就是了。
正语体:社会生活充满了矛盾,因而我们在工作、学习中遇到困难也是必然的。只有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才能有所进步。
雅语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尽管人生道路上布满荆棘,我们也要披荆崭棘追求真理。
表达同一个意思,但各具不同的语体特点,这些语体又适合于不同的文体,中学阶段主要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种实用文体和散文这种审美文体,在进行作文语体教学中,必须搞清文体与语体的关系。一般来说,文体如语体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关系,但以一种语体为主。
如:记叙文--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说明文--正语体。
议论文--正语体为主,略带雅语体。
应用文--正语体。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二、防盗、防火、防潮设施
电教设备的三大系统分布在校园的各个地方,但主要分布在教学区和办公区两个区域,分布广,价格较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和液晶显示器,是我们生活中常用到的,而且比较方便搬动,一些游手好闲的社会青年甚至包括本校学生,容易盯上这些产品,为避免失窃事件发生,应需要专人专室保管,在有关专用室内安装防盗门窗和自动防盗报警器或电子监控设备,经常检查或查阅监控记录,小件贵重物品放进保险箱,小件一般物品可分给教研组负责保管。除了防盗,还应注意防火防潮,电器设备防火要求更高一些,一搬都是干粉灭火,不能用水灭火,电源总开关要保持畅通,随时都可以切断电源,防潮、防霉、防雷等方方面面都不容小视。安全、失窃事件的发生往往都是一时的疏忽而造成,平时的检查非常重要,发现了存在的隐患要及时处理和解决。
三、建档立制,规范管理
总务处的工作职责是管理,而制度的建立则是我们履行管理的依据,只有坚决行使相关的工作制度,才能使各项工作正常地开展,通过建立保障有力的管理制度,约束了部分师生平时丢三落四、随意占有、做事有始无终的不良行为习惯。除了制订管理制度,还需建立电化教育设备总账和明细帐,按产品编目给予编号,对各电器的名称、数量、铭牌、生产厂家、产品序列号、到货日期等详细记录在案,记载要与实物相符,凡经常使用的设备,可以领取专用,为防止日后忘记归还,须填写领用登记本,并由借用人员签字,一式两份,一份自存,一份交管理员保存,交还时,仍要在登记单上注明交归日期,记录物品的完好情况。对正常使用损坏的,要及时与管理人员报损或由管理员上报维修。
四、齐抓共管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人们根据科学规律创造出来的。因此,语句和语义之间没有一种必然的一一对应关系,往往不同的语句可以表达相同的思想,而同一语句却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大部分语言工作者普遍认为,如果语句在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其深层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英国语言学家Leech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1]。歧义现象在交际过程中又分为无意歧义(unintentionalambiguity)和有意歧义(intentionalambiguity),前者是由于语言使用者本身或语言结构自身的缺陷,而导致交流受阻的语言现象,是语言矛盾的自然显露;后者是说话人对于语言结构矛盾的积极利用,它通过多种语言手段在语音、词汇、句法、语境等层次上反映出来,以达到特定的交际目的。
歧义的产生要具备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一个有机统一体,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语义上的多义性为歧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句法歧义则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而语用则为语义和句法所引起的歧义提供了合理解释的多种可能性。本文主要从语音、词汇和句法三个方面阐述英语无意歧义现象,并结合实际教学分析和总结排除歧义的方法。
一、英语教学中的歧义现象
1.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
语音歧义是在口语中由于同音异形异义词、同形同音异义词,以及由于连读、弱读、不同的重音位置等,使听话人可能产生多种理解而造成的歧义。例如Ididn''''tmakea[seil]lastweek,英语中的sail和sale的发音均为[seil],是一对同音异形异义词,于是此句可理解为:“上周我没制作船帆”或“上周我没卖出去货物”。英语中有许多这样的词,如break(破坏)、brake(刹车),fair(公平的)、fare(费用),right(正确的)、write(写),die(死亡)、dye(染色),cell(细胞)、sell(卖)等。而fan(扇子/爱好者),long(长的/渴望),kind(善良的/种类),mean(卑鄙的/意味)等属于同形同音异义词,它们在句子中极易造成理解上的歧义。
在说话过程中,连音造成相连的词或词组之间的音位切分的变化,也会产生歧义。如Mybrotherhada[greidei],此句中的[greidei]既可以理解为“gradeA”,也可以理解为“grayday”。以上这两种歧义只在口语中存在,变成文字形式后,歧义便可消失。
此外,重读和弱读也会在语音层次上产生歧义。如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可以理解为Whydon''''tyoucomealongandhavelunchwithus或Whydon''''tyouhavelunchwithusratherthansupper
2.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
词汇歧义是指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主要表现为一词多义和同形异义两个方面。
(1)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有多种不同的意义,这些词之间常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在字典中归属一个词条。如Theboybrokethe[ZZ(Z]glasses[ZZ)]lastweek(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玻璃[ZZ)]/这个男孩上周打碎了[ZZ(Z]眼镜[ZZ)])。有些词组也存在多种意义,如Heisrunningafterher,这里的“runningafter”既可以理解为“追赶”,也可以理解为“追求”。
(2)同形异义词包括异音同形异义词和同音同形异义词,它们通常形式相同,却是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完全不相关的词,在词典中一般被列入单独的词条。如bow(弓/鞠躬),lead(铅/引导),tear(眼泪/撕开)等词就属于异音同形异义词。再如:Marycan''''t[ZZ(Z]bear[ZZ)]children(玛丽不能[ZZ(Z]忍受[ZZ)]孩子们/玛丽不能[ZZ(Z]生[ZZ)]孩子);She[ZZ(Z]turnedout[ZZ)]anefficientsecretary(她[ZZ(Z]赶走[ZZ)]了一个能干的秘书/她[ZZ(Z]原来是[ZZ)]一个能干的秘书)。这里的“bear”和“turnout”就是同音同形异义词(组)。
(3)词义的转移也会引发句子的歧义。这是因为许多词汇在已有的含义上又产生了新的意义。如Manyscientistsandtechniciansareengagedintherecoverytechniques,“recovery”原意指“复得、痊愈”,但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recovery”意指“人造卫星等的回收”,“(废物利用的)提取”或“(击剑、划船等)预备姿势的还原”等。
3.句法歧义(SyntacticAmbiguity)
美国语言学家Roberts曾经指出:“这种因句法规则使用不当而引起的语法歧义是由于人们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而引起的”[2]。句法代号是指限定多义词用法的词缀、单词或结构等,如用情态动词或一般过去时的后缀限定动词的词性,用定冠词限定名词的词性等。句法歧义现象往往出现在一个可以理解为不同层次或可以变换的结构体中,下面是几种常见的句法结构引起的歧义现象。
(1)平行结构引起的歧义:句子里的某一成分可以和平行结构中的任何一个结构连在一起而具有不同的意义,因而产生歧义。例如:Theboyansweredthequestionwhichhisteacherasked[ZZ(Z]withouthesitation[ZZ)](这个男孩毫不迟疑地回答老师问他的问题/老师毫不犹豫地提问,这个男孩在作答)。
(2)省略结构引起的歧义:有时省略某些词会使句子产生歧义。例如:HeknowsmoreaboutliteraturethanMary(他比玛丽更懂文学/在文学和玛丽之间,他更了解文学)。
(3)状语和形容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policemanpunishedtherobber[ZZ(Z]withastick[ZZ)](警察用警棍惩罚这个盗贼/警察惩罚这个拿着棍子的盗贼)。
(4)介词和副词界限不清引起的歧义。例如:Thedoctorlooked[ZZ(Z]over[ZZ)]myhead(医生检查了我的头/医生从我的头顶看过去)。二、在以交际为目的的实际教学中
如何排除歧义现象如前所述,歧义的出现是使用者措辞不当或语法结构及意义上的模棱两可,造成学习者在理解上对特定语境条件下的话语意义和所指的范围产生不确定因素,这种不确定因素阻碍了言语信息的有效传递,造成理解上的失误。我们从语音、词汇和句法等方面分析歧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是通过对歧义现象的深刻认识,对它进行种种限制,最终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英语语言“歧义”这一概念,让学生知晓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和不同的语境中会产生歧义。然后,教师可以系统地从纷繁芜杂的歧义现象中,总结出一些避免歧义、消解歧义和排除歧义的方法。以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探讨如何应对歧义,力求帮助学生扫除语言交际中的障碍,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言语交际的意图。
1.语音手段
在语言交际中,语音、语调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语调承载不同的信息,只有语音、语调正确,才可以避免失误,消除歧义现象。教师可以有侧重点地给学生做专项练习,指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停顿、连续等方式,区别自己想要表达的重点,控制歧义现象的出现。例如,That''''sthecellphoneyouboughtme,若重读“cellphone”,并用降调,则表示赞赏;如果把重音移到“That''''s”,并用升调,则表示强烈的讽刺意味。此外,如果在词与词之间稍做停顿,互不粘连,也可避免歧义产生。如:Iscream(我尖叫)与icecream(冰淇淋)。
2.词汇手段
在日常交际中,字面词义和意象意义有时相差甚远。教师在讲解词汇时,不应单纯着重于语音、语义和语法特征,更要揭示其在不同交际环境中的内部变化和外部联系,可将此类词汇作一归纳,辅之以不同情景,让学生体会使用这些词汇进行信息传递时,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此外还可以介绍一些有效的排除歧义的方法,例如:通过改变词汇搭配或调整词序来避免歧义。如Thebankisthesceneofthemurder,“bank”的两个意义“银行”和“河堤”都可以解释这个句子。这时,可以在bank前加上修饰语“money”或“river”,句意就一目了然,不妨碍理解了。
3.语法手段
在书面语中,我们可以运用词法和句法知识,采用调整词序、补全省略成分、改变连词、增加时间状语、扩展句子、改变句型和运用标点等方法排除歧义。如Marycan''''tbearchildren可以扩展为Marycan''''tbearchildreniftheyarenoisy和Marycan''''tbearchildrenbecausesheissterile,这样就清楚地表达了各自的含义。再如,Itwasaprettysmallroom可理解为:①这是一个漂亮的小房间;②这是一个相当小的房间。如果在句中加上标点,就可以避免歧义:Itwasapretty,smallroom。
4.语境手段
语境对于英语歧义的确定有着重要的意义,语言形式所表达的意义必须依赖于它所使用的语境才能得以确定[3]。语境可以分为广义语境和狭义语境。广义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整个自然、社会和文化环境。狭义语境则指上下文,即词组语境、句子语境、段落语境和篇章语境。如“Afghanistan''''soccupation”是指“阿富汗占领其他国家”还是“其他国家占领阿富汗”这个句子是由于所有格的使用而产生了歧义。但如果知道在2001年,美国打击阿富汗政权这种广义语境,自然就会消除歧义。
此外,语言不仅是一个符号系统,而且是一种文化载体,语境制约着单位语言的选择,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因此,知晓语境对正确理解语言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今天所说的Broadway,不仅是指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指美国戏剧艺术的精粹。语言形式和意义的用法都与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教授语言时,应给予极大的重视。
三、结束语
英语歧义问题是一个大课题,它面对的是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的矛盾这一普遍事实,因而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对歧义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不断深化对语言现象的认识,正确理解语言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以便能按照语言的规律去学习和教授语言。作为语言工作者和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重视这一语言现象,将英语歧义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其产生语言学和教学两方面的意义。
参考文献:
2加强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建设
在我国的高等院校当中,教学督导是广泛存在的,它不仅能够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而且能够使高等院校的管理更加的现代化,它的许多功能在促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在加强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督导方面,本文有以下几点意见:第一,现有的许多高等职业院校在教学督导建设方面做得不是很好,而且很不完善,在人员配置方面也是参差不齐,所以各高校必须建立一个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第二,我们现有的督导机制不健全,必须进行相应的完善,对教师进行监督考核,教师之间互相监督、互相评审;并且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打分审评;第三,教学督导在进行工作时,一定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教学督导,不能以工作的原由对教师进行个人恩怨的打击报复,在进行监督举报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第四,教学督导队伍不能仅是对教师教学进行简简单单的监督,更要用好的方式方法去引导教师,弥补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不足之处。
3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以及企业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合作
在我国,有很多高等校院拥有教学实践基地,如果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理论的重要环节,那么实践教学基地便是将理论付诸于实际应用的最好场所。所以,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培养高素质学生方面是必不可少的。我国政府对建设教学基地的事情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对各省市的高校都拨付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教学实践基地建设,高校在建设教学基地时不仅要建设校内的教学基地,而且要与企业联手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这方面,哈尔滨理工大学就做得非常好,它不仅在校内投入巨资建设了大量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还与长春一汽汽车厂联手建设了校外基地,让学生们不仅能够自己亲手操作现代化机器,而且还能见识到当今市场最前沿的高新技术。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尽量地营造出现代化企业的氛围,使学生们学习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个企业的文化;在选择现代化机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引进当前世界上先进技术设备,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高新技术的魅力;各高校在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时一定要考虑到经济效益,我们都知道,实践教学基地在购置技术设备上往往需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资金,而只是简简单单地进行教学使用,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我们的高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闲暇之余可以将其转化为有效的生产力,为高校创造出巨大的经济利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和学校赖以存在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在一个班级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各式各样的学生,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学校教育、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以及主体努力程度的不同,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正如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置同样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优生做完无事做,差生忙着抄作业”的不良现象,布置作业的初衷也将无法达到。因此,在布置作业时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体现作业的差异性。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首先,根据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按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的高低,分层次实行动态管理,根据学生今后的学习变化及时调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根据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省略。。。。。。。。。。。。。。
六、结束语
虽然,在实施差异教学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一旦我们克服了困难,顺利地实施了差异教学,那么它的效果是明显的,也会让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够得到最优发展,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共同努力,为差异教学的顺利实施添一份力!
参考文献:
2.职业教育总体上缺乏特色。生源规模小、素质差。我国职业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与社会、与企业联系不够紧密。这样的职业教育环境里培养的毕业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个性化需求。中职教育则是少数文化知识水平低下的学生及其家长的万般无奈的选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中职教育的生源规模和生源素质。招生难。难招生,成为各职业学校不争的现实。
3.专业建设存在盲目性和重复性,就业质量不高。有的学校不顾实际条件,盲目上新专业、热点专业。盲目建设,或投入巨大,学校背负极大的财政包袱,或投人不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二是在一个区域大家都上相同的专业,势必形成重复建设。势必有的学校生源不足,从而造成设备闲置,资源浪费。三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现在热大家竞相上马,三年后可能就冷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极短,技能训练时间少,技术等级证书含金量不足。
4.教育管理机制灵活性不强,教学评价体制不合理。传统中职教育管理机制无法有效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际需求,无法有效根据实际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缺乏应有的灵活性。校企互动型人事制度需要尽快构建起来,不然将会加大中职教育管理难度,无法有效提高教育管理质量和管理效果。中职院校学习评价主要以传统局面考试为主,导致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脱节,忽略了中职生核心能力实践能力的考评。这样的评价体制非常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
5.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不够。理论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性不清晰,高职教育没能建立在中职教育基础上,实现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层次的衔接。高职教育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终结性教育,更谈不上对专科、本科、专业硕士等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研究。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理论研究,已不适应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践上专业内涵建设脱节。在课程设置上,内容没有对应关系。政策上中高职招生受制约。
二、中职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管理人员综合能力培训。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构建完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前提。根据实际需要,构建集授权、监管和协调为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
2.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置大致概括为:A:文化基础课是提高学生素质,奠定专业基础,培养基本技能的基础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思想品质。B:专业理论课是学习专业理论,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的核心课程,它的教学任务:一是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作好准备;二是担负着发展学生智力,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三是培养职业素质。C:技能训练课是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掌握职业技能的重要课程,它在教学活动中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好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传授技术进行技能训练的基本形式,技能训练课应突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系统性与衔接性相结合,实用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的特点。
3.构建教学管理系统,强化教学计划管理。教学管理系统从组织领导上实行三级管理,分层把关。一级是由校长决策,教导处执行的校级指挥系统。具体制定学年、学期和专项性的教学规划,组织部署教学常规和实验实习等工作的开展和落实,指导、协调、检查和考核教学和教研工作。二级是教研组长或专业组长负责的中层管理系统。负责落实学校的教学规划,具体制定本组的教学和教研工作计划,进行教学研究,推广教学经验,传播教学信息。三级是由备课组长负责的基层管理系统,安排落实学校和教研组或专业组的教学计划,进行集体备课,解决本学科教学和技能训练中的问题,具体落实教学目标。教学计划管理方面:一是严格执行教学指导计划。教导处根据国家的教学计划174和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科学地编制课表。严格按照大纲进行教学。二是制定好教学实施性计划。教导处根据学校工作计划制定教学工作实施性计划,它既有常规性的工作安排,又有突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具体措施。学科教研组必须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结合本组具体情况制定实施性工作计划。提出各单元或章节教材的重点难点,制定落实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中学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内容,其中美育是这个整体的重要组成部份。然而,普遍的情形却是许多学校及教育工作者轻视甚至排斥美育,其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二:或认为无须美育而人自能审美,或认为审美无关宏旨,因而美育无甚意义。这种看法是十分错误和有害的。因此,有必要对美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加以讨论。
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还是艺术的客观事物,只要具有美的属性,都可以作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但是,人们并非天然地就能进行审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1)]客观存在的美,先天健全的器官,只是审美的客观条件和素质基础,主体不具备审美意识,审美仍无法进行。审美意识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在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审美教育并在审美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的产物。由审美教育和审美实践培育形成“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2)]客观美才能成为审美反映的对象,主客体之间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概而言之:人们要进行审美活动,必须具备审美意识,要具备审美意识,美育是必不可少的。
更深入地看,美育的必要性、重要性仍在于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人认识与改造世界、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审美意识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心理根源。客观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其属性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人类要掌握客观世界(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须相应地拥有多方面多层次的方式。审美方式就正是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诸种方式之一。它能使人“按照美的规律”[(3)]去认识、改造世界,而只有充分拥有和运用包括审美方式在内的多种方式,才能使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亦即恩格斯所说的“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4)]总之,无论是从掌握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而言,审美掌握方式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既然如此,作为形成人的审美意识的必要条件的美育,当然就绝不应轻忽而应予以高度重视。
美育之重要,还在于它对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德育、智育)有着促进作用。在这里,只侧重谈谈它对德育、智育的促进。
美育的内容是培养审美意识(美的观念),德育的内容是培养道德意识(善的观念),智育的内容是培育科学意识(真的观念),审美意识与道德意识、科学意识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美育能够对德育、智育产生促进作用。
审美意识中渗透着科学意识。科学意识是求真:以概括、理知的形式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审美意识是求美:以感性直观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的美的属性。二者是相互区别、相对独立的;但是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着的,求美的审美意识必然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把握为基础的。从最一般的如形色声动静等观念到人事景物情等理解,都是人们对事物的概括和理知的认识、把握,离开这种认识、把握,客观事物对于主体根本无美可言。我们对高山、大海的审美反映,就绝不只是单纯的感官愉悦,而是渗透着一定的理性因素、具有对“真”的认识的性质的。特别是对社会美、艺术美的审美反映,更有着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的重要因素,如对,对《红楼梦》的审美反映,其中必包含有对特定社会历史本质规律的认识、了解,如果对此无科学的认识、把握,断不能对它们的重大审美意义产生敏锐的审美感知和深刻的审美理解。
审美意识中积淀着道德意识。当人在实践中掌握了客观世界规律(真),并运用于实践中时,便产生了道德意识(它是人对客观现实、实践活动是否合乎主观目的、需要的反映、认识,是一种社会功利观念),其后,才从中孕育出审美意识。因而,审美意识在产生之初是等同于道德意识的,客观事物的目的性就是善,也就是美。但是,审美意识一旦产生,就开始逐渐从道德意识中分化出来,相对独立地发展,以自己独特的似乎无功利的形式反作用于客观实践,可以“不顾任何实用的考虑而喜爱美的东西”。[(5)]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类社会的需要和利益,与之根本无关甚或相反的东西,不可能被感受为美;所以,分化独立出来以后的审美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尽管可以不与个人当前的实用功利发生直接的联系,在根底里却仍然包含着社会功的利性质,潜隐着比个人直接功利目的远为深广的社会功利目的、需要。总之,相对独立的审美意识虽不等于道德意识,却必然包含着道德意识,只不过它有道德意识的内容和效能,是体现、实现于比较曲折间接的形式里而已。
审美意识中含有科学认识因素和伦理功能性质,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同时,当然就能间接地使人也得到一定的科学意识、道德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可见美育确实是不可缺少不容轻视的一种教育。
二
美育之必要、重要已毋庸置疑,问题的讨论便推进到:中学教育中如何实现美育?总的说来,美育应该且可以广泛地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乃至行政管理工作中,从而得到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体现。
在语文教学中实现美育,是语文教学应有之义,现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大纲》就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的应包括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但认识仅止于此,无以理解它为何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要对此有透彻的理解、认识,必须对美育与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对语文教学实施、贯穿、强化美育的必然性、必要性、可行性,予以探讨。
1.语文教学内容所具有的审美属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语文教学的过程必须贯穿美育,美育通过语文教学得以实现。
意识是存在的产物。没有审美对象的存在,绝无审美意识的产生。马克思说:“只有音乐才唤醒人的音乐感觉”,[(6)]“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7)]培养审美意识的美育之实施、实现必须以审美对象为先决条件。而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显示了实施美育的优越条件,为美育提供着坚实的基础。这主要表现在语文学科具有鲜明的文学性。文学性既是语文教育的特征之一,又是语文教育的巨大优势。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80%的课文是中外文学名作佳作。文学是艺术美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是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表现。因此,文学正是绝佳的审美对象。其它非文学的议论文、说明文等,也都有一定的典范性,在思想内容、结构、手法、语言上有着美的品质,不失为审美的对象。由此可见,语文教材本身就是美的结晶,为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同时,既然语文教材以美为其本质属性之一,因而语文教学就必须贯穿着美育。必须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作出审美感知,进而作出审美的判断和评析,否则,学生一开始就会被阻隔于艺术形象之外,进入不了作品创造的艺术境界,当然也就不能体察作品意蕴和艺术特点,即使是进行主题分析归纳也很难,因为作品的主题是潜藏于艺术形象和艺术形式之中的。不作审美启发引导,只作理论性分析,只能是对完整的语文教学的粗暴,至多只能完成一些知识性教学任务,其主题归纳、形象分析、特色指点等都必是隔靴搔痒、抽象空洞、硬性外加的东西,无以实现语文教学的文学感染、思想熏陶的功能。
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质的统一性,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乃是势之必然。
2.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育的优选途径。美育具有多端性,可以选择多种入手处进行美育。引导学生接触多彩多姿的大自然,使学生从大自然中获得美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接触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使学生从社会美中去辨别善恶美丑,塑造美的心灵,都是美育的途径。但是,艺术美可以使学生集中地感知美、理解美、体验美,受到美的教育。在谈到社会生活美和文学艺术美时曾指出:“因为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有普遍性。”[(8)]正因为如此,从艺术美入手去进行美育就能实施更高层次的美育,更有可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在中学美育中,艺术美则是重要的审美对象,艺术学科的教学则是实施美育的便捷的途径。其中,语文教学以其课时多、内容广博的特点,自然地应成为实施美育的最佳手段和途径。
3.中学美育的实际情况,决定了语文教学是实施美能的重要渠道。中学教学的特殊性,中学生年龄、阅历、知识、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中学不宜开设专门的美学理论课(即使是大学,也都是在较高年级才开设美学课程),中学美育的主要任务便只能交给艺术类学科去完成。音乐与美术当然是美育的基础课,且相当专业化,但是,这两门课程的学时实在太少(大多数高中取消了这两门课程),实难起到完成中学美育任务的主要作用。而语文是学生的主课,是学生接触量最多的学科(其学时占中学全部学科总数的30%),且其内容又集中了深广的美。语文教学应当发挥自己的优势,切实而又有效地实施美育。
凡此种种,已足以证明:语文教学与美育有着本质的必然联系,语文教学是中学美育的重要途径。
三
语文教学中的美是丰富的,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语文科的特殊性和语文美育的实践经验,可侧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去进行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