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交际教学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专科院校的学生一般高考分数都不是很理想,有的学生进入专科院校的目的是继续“专升本”,最终完成本科学业。专科院校的学生整体英语能力较低,在英语基础、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等方面存在严重的欠缺,给专科英语教学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有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缺乏学习兴趣、学习自信心不足、甚至是厌恶英语学习的问题,导致专科英语教学工作难以开展。另外,专科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被动情绪,很少有学生会根据自身的英语基础和学习能力制定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英语学习计划,甚至连教师布置的预习、复习内容都很难完成,根本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2)专科英语教学效果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首先,英语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充分体现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特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重点往往还是基础的语言能力训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其次,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教学方式方法落后,无法将这些特点展现出来,也就达不到英语课程教学的标准。
(3)专科英语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当前很多专科院校采取分级教学模式,以对专科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进行补充、更新,例如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课堂中、为学生推荐多种课外读物和自学教材等等,但英语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仍然存在,很多专科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与本科教材是一致的,教材的内容设置与学习难度与专科院校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情况不符,缺乏实用性强、难度适中的专科英语精品教学教材。
2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相关内容阐述
交际语言教学方法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语言教学方法。这种语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Hymes在1972年提出的关于交际能力四个方面的认知理论,这四个方面认知分别是可能的交际形式、可行的交际心理、得体的交际语境以及交际实现。交际语言教学方法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当通过目标语言进行真正的互相交流。将交际语言教学方法运用到专科英语教学中,目标语言就是英语,而专科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英语的有效交流。通过交流方式提高英语学习能力是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与过去传统的讲授法相比,交际语言教学方法改变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要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模拟真实的场景,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要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教师和学生要对学习目标进行明确,认同提高英语交流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其次,交际语言教学要充分地体现相关人文精神、文化内涵,要符合社交、交际的实际情况。另外,教师和学生要明确自身在模拟场景中所扮演的角色,教师要具有流利、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学生要积极配合相关场景的布置和开展。
3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在专科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1)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
学生和教师的积极参与主要是指学生和教师要在交际语言教学方法中明确自身的作用,相互配合,促进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首先,教师要充分发挥在交际语言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要从过去的教学内容教授者、课堂教学管理者的角色中抽离出来,积极转变角色,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引导,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增强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要让学生成为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改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运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和词汇量等,在各种模拟场景中练习听、说、读、写、译能力,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2)创新英语课堂教学形式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对英语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要将多种多样的活动引入到交际语言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针对专科院校学生基础薄弱、沟通交流能力有限的现象,教师应当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实际、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进行教学。例如在词汇学习方面,可以根据词汇特色融入场景,通过大脑风暴进行词汇记忆。在学习新课的时候,通过学习小组进行课文导入介绍,让每一个小组都对即将开始的新课发表看法和讨论结果;定期举办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将身边发生的真实故事用英语讲给全班学生,然后就故事中的人物关系、文化内涵、事物现象等展开讨论。迷你情景剧也是交际语言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对名著、影视、戏剧中的相关场景进行情景再现、创新表演等,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自然地展示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交际语言教学课堂能够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注意力更多地投放在交际能力培养方面,提高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让交际语言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外语话剧竞赛活动、外语辩论会等,在训练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3)注重专科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交际语言教学方法对专科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语言素质,而且要求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交际语言教学方法的内涵,能够有效地指导交际语言教学活动。因此,要注重专科英语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教师在交际语言教学活动组织、活动预测和效果评价、经验总结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实际案例研讨和交流学习等方式,发挥教师在交际语言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意义。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1.引言
C语言是一种面向过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它既有高级语言的特点,又具有汇编语言的特点,具有简洁、紧凑、使用方便灵活,以及生成目标代码质量高、程序执行效率高、可移植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操作系统开发、应用程序设计及嵌入式开发。C语言是软件开发领域最主流的设计语言之一。是目前高等院校以及高等职业学校理工科专业开设范围最广的一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然而对于从没有接触过程序设计有些甚至对计算机原理了解都比较少的学生而言,学习C语言存在较大的难度,同样对于讲授C语言的教师也往往感觉课程推进较困难。C语言教学一般分为课堂讲授、上机实践、课程设计等几个环节。课程结束之后学生不会C语言的基本应用。为解决C语言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探讨、改进教学方法。本文将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引入到C语言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与探索。
2.行动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论文范文,并回到实践中去。
教师对课程知识点进行规划分解,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任务,以及准备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相关材料。课堂上下发任务,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他要做什么。然后采用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最后对学生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积极的评价。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C语言课程教学设计中,所进行的实践教学并非是指编程序上机实习验证,而是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中编程思想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的教学设计。下面就本人教学设计的一个案例进行阐述。
3.教学设计案例
常用排序算法模拟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阶段,任务描述:将班级的学生按座位列分成四组,A、C组利用选择排序法,B、D组用冒泡排序法分别将将本组学生按年龄递增排列,每组同学旁边放置一个空椅子可供利用。要求是每次能且只能移动一个同学坐到空出来的椅子上。第二阶段,在学生实施排序前先给每组学生相应算法的说明文档。让学生给定的时间去进行阅读、讨论并制定出实施方案。第三阶段,让各小组同学根据自己制定的方案实施排序操作,并验证结果是否符合他们的预期。同时密切注意观察并记录他们的问题。第四阶段,让小组间相互评价,对本小组排序方案及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总结,。第五阶段,对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并给予指导。可以调换排序方法按体重重复以上任务步骤。最后一阶段,问题的抽象及算法实现。这一阶段对于学生较为困难,可以指导抽象出任务处理的对象—数组数据,重复性的动作—for循环模式,位置的移动—循环变量等。这样学生主动学习使用相关C语言语法规则,并摸索和思考其使用方法和模式。之后给出一些相关的习题让学生模仿练习,巩固应用。
4.教学思考及效果评估
在这个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是教师首要的任务,在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的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在这个问题域里,学生是主体站在“风暴”的中心,只有学生被激发出来关注到实践过程的每一个细节,才能完整的描述实现的过程,将这个程序设计的灵魂—算法的思想融进大脑里,进而抽象完整的模型,思考如何利用C语言去实现。这样的教学设计注重编程思想而侧重C语言语法规则。我们可以让学生抓住“灵魂”这根绳索去探索如何去应用C语言里纷乱的语法规则论文范文,学会在实践中学习。
经过测试,这样的教学效果也较为明显,学生对for循环的理解较为透彻,应用较熟练。整个学期过后,学生对这一块儿C语言知识印象明显深刻。“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但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了C语言知识,通过相互沟通讨论问题,增强了表达交际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深入学习C语言知识的兴趣,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5.结束语
鉴于C语言计算机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入门级课程,有必要不断的探索新的科学、适用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引导学生编程思想的培养,从各方面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感性认知,理性理会,学好C语言并会利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三版)[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姜大源.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序化的教育学解读[J]. 教育研究, 2005,8 .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06-02
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是用文学文本替换原有的经过改编的课文来进行英语教学的模式。通过对英语文学原著的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让他们了解文学作品中承载的英美文化、历史、美学、哲学、心理学等具体背景知识,甚至一些批评方法和批评流派方面的知识等,从而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开拓他们的视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其信息载体的多样性、集成型、交互性、分布性和数字化等特征十分符合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拓展使教育有了无数种选择。将计算机技术融入语言课堂,给语言学习和教学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同时文学教材的引入将充分挖掘语言学习的文化和历史维度。
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的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与文学作品的互动为切入点,使教学材料变得生动有趣、内涵丰富,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欲望。读者反应理论认为读者是积极的理解者,读者对文本的认识随着其具有的不同的审美经验和阅读条件而变化。这种观点强调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基于文学的教学法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各种教学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基础上。
计算机技术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多媒体技术、浩瀚的网络都为实现多元互动打下基础。在使用这些工具的同时,学生自身和学习过程都发生了有意义的改变。研究者认为质变学习(transformative learning)能够让学习者的认知技能和对自身的看法得到改善,这种能力和态度上的根本转变是成为终生学习者的必要条件。这种转变并不是注定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经历三种思考的过程:第一种是内容思考(content reflection),对问题的内容或描述的思考;第二种是过程思考(process reflection),对现有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评估;最后是前提思考(premise reflection),即对问题本身提出疑问。学习者对于这些思考过程的把握程度可以表明他们的学习是处于低级还是高级阶段。计算机辅助的学习环境可以加速学生的转变过程,使他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思考过程。计算机已证明了在语言教学上的价值。当计算机技术恰当地与基于文学的教学相融合,就给学生和老师带来了重要作用。
一 观看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辅助教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播放基于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听说技能,同时激发学生重新审视已读文学文本的愿望,去挖掘更深层次的作品内涵。电影能改变学习方式,为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并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着更直观的认识。纵观电影发展的历史,我们发现文学与电影的联系十分紧密。在如今这个信息资讯发达的时代,经典文学作品的通俗化、流行化倾向愈加明显,英美文学史上著名作家的经典作品被一一搬上银幕,这为英语课堂增添了新鲜而富有活力的教学素材。电影为文学名著提供了更多种讲解和学习的途径。
此外,观看影视文学作品能够增强学习效果。心理学对人类记忆特点的研究数据表明,通过听觉、视觉与自身实践能记忆65%的语言材料内容。利用电影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同时刺激学生的神经系统,调动学生的情绪,提高记忆效率,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积极性。电影作为教学的一种补充、一种教辅手段,可以帮助师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结合电影与文本,引导学生以研究性的态度,通过经典文学改编电影的欣赏和文本阅读的比较来不断深入阅读文本,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和一种交流的欲望,在更高的层次上启发学生挖掘出原作与改编电影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差异。当学生真正地沉浸到对原作和影片的思考之中,他们的写作和表述就十分清晰,讨论也会更热烈和深入。
二 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进行课堂活动
互联网有效地促进了信息和知识的传播分享。目前越来越多的资源包括报纸、百科全书、杂志和研究论文等都有了电子版格式,并且几乎所有大学图书馆都提供网上文献传递服务,因此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较轻松地查找并获得具有权威性或时效性的资料。这些资源在各个方面促进了学生的语言学习,例如作家的自传或传记,里面谈到某个作品的创作过程,尤其在写作过程中做出的重要决定,学生可以清楚了解地文学创作的真实案例,以此激发自己的写作灵感和热情,积极地投入到语言学习的产出阶段——即写作当中去。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开头介绍一下所读文学作品的作者信息,例如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风格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图片或选取影像资料中有代表性的一些图片,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讲稿。将演讲配以各种形式的资料展示,不仅有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而且由于有了其他视觉和听觉材料的辅助,那些对自己口语不太自信的学生也可以很好地表达思想,不会感到过分紧张。网络资源搜索可以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减少焦虑感。
其次,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学文本的任何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比如情节、人物、背景或主题,然后进行全班讨论。学生准备这类讲演时需要对之前学习的文学知识进行分析和整合。在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讲稿的过程中,学生们重点经历了质变学习的第二个阶段,也就是过程思考阶段,因为他们需要对演讲内容、相关图片进行选取,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向全班同学传递观点方面达成一致的意见。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反映出他们对媒体对信息传达的影响力的思考,证明了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不仅改变了学习过程,也改变了学习结果。此时教师作为指导者需要负责引导学生逐渐意识到这种转变过程。
三 通过电子邮件及网络会议软件增强课后交流
新兴的电脑媒介交际(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能够让师生或生生之间进行远距离交流,其中最常用的是电子邮件和网络会议系统。在这些科技的辅助下,教师甚至可以进行网上的小型讲座。在互动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就某个议题用目的语进行讨论。第一个展开讨论的学生一定是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研读之后才能提出观点,其他同学需要在认真阅读了他的观点基础上才能做出回应,从而学生们系统地进行了阅读和写作练习,通过写作达到交流的目的并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为了增强讨论的有效性,教师可提前准备几个较复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这样可以督促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进行更细致的探讨。由于这类问题关系到在线讨论的成功与否以及学生在线学习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提出灵活开放性的话题。那些针对故事情节等提出的问题只会产生相似的回答,当所有参与讨论的学生写出答案之后,就没有更多的话可说,讨论也就无法继续进行了。
学生在这种自主讨论中将意识到如果想要这场讨论持续进行,他们就必须提出问题、引领对话朝新的方向发展。参与者很快便学会建立他们的操作规则,也就是每个人先写出各自对最先提出问题的回答,然后再针对彼此的想法进行讨论。这确保了讨论者百分之百的参与,要求每个学生都为讨论做出贡献。另外,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发现自己与其他人在某些地方的理解不同,之后通过争论力求达成一致意见。学生从前期的基于各自的理解提出假设的阶段过渡到用各种证据评估衡量自己或同学的假设,并在最终得出可靠结论的同时思考引发不同理解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质变学习的三个思考阶段,锻炼了思维能力。
网上讨论的优点之一就是能够让学生感到轻松随意,不用像面对面交谈时那样紧张。这样学生们可以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文本和话题上,不用担心眼神交流可能会带来的压力和对自己的不信任。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公告板(BBS)的功能下节课讲义的重要内容供学生预习。这样学生在课前就可以大概了解本课的核心,进行相关阅读或提前准备想向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这类课前讲义为学生提供一些他们不太容易找到的资料的网址链接,这样能节省学生盲目搜索的时间,提高预习效率。
当计算机技术与基于文学的EFL教学法充分融合时,将成为改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力工具。辅以计算机技术的、以文学作品为教材的教学方法改进了学生课堂参与的质量,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因为学生通常都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乐于尝试。计算机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到辅助支持的作用,并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例如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日程安排来选择上网搜索资料的时间。网络不仅提供具有丰富信息的材料、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还提供了更多在课后延续课堂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在不用见面的情况下交流思想,尤其是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和咨询。
参考文献
[1]Cranton, P.(1994). Understanding and Promoting Transformative Learning: A Guide for Educators of Adult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
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以情景为依托,以整体为指向,一切活动围绕交际,尽量重现交际过程,允许学生出现语言错误。根据这些特点,在运用此教学法进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其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区别,要求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新的角色。文章将分别探讨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的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课堂互动。
一、教师的角色
在交际法英语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他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要有助于学生开展交际活动,都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教师角色发生了根本变化。
(一)组织者
交际法教学中,任何课堂交际活动都由教师组织发起,学生在教师的统一安排下围绕这一活动主题进行言语、行为上的交际。因此,在每次课堂活动开始前,教师要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各种交际活动。同时在英语课堂上又要具备教学机智,随时处理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可预料的情况;既要组织全班和小组活动,也要关照个人需要;既要让活动开展的生动活泼,又要把握住活动的目标,使教学进度和交际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既要想方设法鼓励内向的和胆怯的学生投入交际,又要巧妙地避免少数学生主宰交际活动同时不能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崇高的师德修养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信其师而亲其道”,从而让课堂交际活动良好地开展下去。
(二)语言支持者
开展课堂交际活动时,由于受已有知识、语言能力限制,学生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述困难,甚至有无法进行表述的时候。这时,教师及时给与语言支持,或是直接给出表述内容,或是引导学生换种角度进行表述思维。否则,教师一旦不能做到这点,课堂活动很可能会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从而挫伤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甚至不与配合。因此,大学英语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英语语言水平,还应具备丰富的英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才能真正做好语言支持者的角色。
(三)鼓励者与参与者
布林与坎德林(BreenandCandlin1980:99)指出:在交际教学法里教师有两个重要角色,一是在课堂上促进所有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二是在学习教学小组中扮演一个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后一个角色与前一个角色的目标紧密相连并且来自前一个角色。布林与坎德林所谓的“参加者之间的交际过程”也就是学生通过投入各种交际活动在听、说、读、写方面学习外语的过程。
教师积极鼓励、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地参加教师所设计出的交际活动,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有机会进行表述。同时教师尽可能地参与到各小组讨论或模拟活动或角色扮演中去,作为一个在活动中与学生相互依赖的参加者的角色,这样,教师此时就起到一个“模范学生”的作用,能很好地带动所有学生积极投入交际活动中。
(四)学习者和研究者
除上述以外,教师在组织、参与交际法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具体表现以及课堂中各种参与因素,经过分析、研究,得出哪些因素是积极、有助于开展交际活动的,哪些因素是消极、不利于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而需要避免的。由此,教师的角色转变为研究者,也是学习者。因为通过研究课堂上出现的这些问题可以改进交际法教学的策略方法,提高交际法教学水平,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
二、学生的角色
对教学的研究离不开对学习主体的研究。学生的角色正反映出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特色优势。
(一)主人
在传统教学法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教师的“教”成为一种补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学生的需要才是教学目标。不论是何种课堂交际活动,学生的行为都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中心。课堂就好比成了一个公共场所,大家都可以围绕某一话题或者某一情景展开讨论或者真实扮演。交际法教学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的解释、表达和争辩都被看作是合理的和有价值的,学生的一切努力,无论成败都被看作是朝着学习的目标迈进。学生的学习成了一种主动的学习,学生的交际成了一种主动的有意义的活动。(二)合作者
在交际活动进行过程中,各成员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说,外语学习是以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依赖的方式进行的。学习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相互依赖的行为,学习者应在相互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期望、学习过程和学习目标,既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影响与引导,也可能会给别人产生影响;每个学生所做的贡献——解释、表达和争辩,既可能受到同学和老师的启发与鼓励,也可能启发或刺激别人。因此,整个活动的过程也是学习者团队合作的过程,小组成员之间交流与协商、互帮互助,使每个人都在参与合作中感受齐头并进的集体力量和共同向上的集体荣誉感,也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
(三)信息反馈者
在交际法教学里,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角色是信息的反馈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和教学法的适用性向教师提出看法。比如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提出的讨论话题与学生的实际一旦偏离太远或讨论无法进行下去时,学生应该积极向教师提出这一问题,以便教师在得到这一反馈信息后能及时就相关问题作出合适的处理。改进并完善交际活动。由此,这种信息反馈能优化课堂交际活动的正常安排和增进教师设计交际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交际教学法的效用。
三、课堂互动
在运用交际法进行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不是孤立存在和出现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互动中随时随地进行相互转换的,也即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实际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注意在每一个环节让师生、生生之间做到积极地互动。
1.英语教师深知交际法英语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交际是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的客体。教师作为组织者,把课堂教学设计成交际过程,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互动交流空间。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从课堂活动开始就坚持说英语,师生、生生间用英语交流、表达思想。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中指导学生用英语做值日报告、甚至做会话游戏。没有做值日报告的学生以合作者的角色认真听讲,然后就报告的内容轮流提问或者发表看法,教师此时以语言支持者的角色从旁指导,帮助学生表达一些他们较难表达以及无法表达的思想,这样,从一上课开始,课堂上就很好地形成了一种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活跃氛围,为下一步课堂活动热身。
2.在课堂互动中,要多确立合作性目标学习任务而不是竞争性目标学习任务。合作性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合作学习可以采取配对学习、小组学习等方式。学生可以在集体自学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生生互动频繁,学生以课堂主人角色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教师也以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角色随时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并且能针对作为信息反馈者角色的学生学习方面的弱点,有的放矢地重点给与语言支持。
3.在交际法英语教学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也可以采取以合作者的角色来提问的方式进行互动。提问互动不仅是教师问学生问题,也可以是学生问学生、学生问教师的形式。互动的提问方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融合,提高教学效果以及学生获取语言交际的能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差异,尽量设置有一定梯度的问题,对于不同学生提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样,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才不会轻易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在学生回答结束时,教师应进行适当的评点,多用鼓励性言语,使每个学生皆有展现其优点的机会。
4.良好的课堂互动建立在师生课堂角色的灵活转换中。这种转换不是单一的,而是融合的统一体。它推动着课堂互动高效地展开,师生、生生为着同一教学目标,互相配合,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教育教学活动。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用于交际的一种工具,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得学习者获得运用该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的运用,不但在课堂上增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关系,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外,在进行交际法教学时,更应深谙在课堂教学中自身及学生在各个场合所应扮演的角色及其之间融合的统一的转换,促进课堂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交际法教学的特色优势。
参考文献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当中,要求学生要培养德、智、体、美多方向的发书法教学展,德育尤为关键,其融入于各科教学之中,书法教学也是其中之一。书法融入德育,书艺结合人品。
(1)教学中传授爱国情感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蕴涵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是无与伦比的“龙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无论从中小学生到专家学者,从家庭妇女到政府官员,书法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作为高雅艺术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推崇。
(2)教学中传授道德情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中结合着书法史中的典型范例,让他们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做人道理。学生受到熏陶再加之书法艺术本身的引导作用,这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陶冶了性情,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优良的品德基础。
(3)教学中传授哲学伦理
书法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滋养与哺育下,中国书法除了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特色特征,而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在平日欣赏和讲解字帖的时候,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字体结构的完美,还要懂得书法字帖的内容,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形式美、线条美以及内涵美。
1.2读帖时引导想象
例如宋代秦少游非常欣赏政黄牛的书法,秦少游问他的笔法,政黄牛答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顾喜儿童字,观其纯气。”政黄牛认为孩童的字如水成文,出于自然,有纯美之韵。他通过自己不断摸索和想象,领悟到儿童字的单纯之气。同理,学生读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1.3书写之前引导想象
王羲之曾有:“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的宗旨。上课时,要经常抛出一些问题,适当的教导学生关于字打算怎样去写,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提问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1.4书写时也要具有想象力
写字是把心中的字的形象通过笔墨技巧而显现在纸面上,要边写边想,边想边写。
2.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2.1加强审美教学的建设
我们的书法教学首先让学生从练习书写姿势开始,然后慢慢的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书法课堂上一定要强化欣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增加学生自由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意识到,学生没有自由这种不良现象广泛存在于传统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转变,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基本措施。要给学生评价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自我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同时还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调整和矫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良习惯。
二、让统计学的教学理论联系实际
如何让学生学好理论知识,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就要看教师如何引导教学。例如一个事件的统计,通过不同的方法统计计算的结果一定是不相同的,而最终事件得出的结论应当是相同的。让学生明白各种统计方法的计算方式,是为了让学生在应对各种各样的事件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而并非是要学生做过多的无用之功。统计学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应当注重课堂与学生的互动,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在课堂上是听讲的,千万不要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课后。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热情本就不高,如果把问题留在课下,期待于学生在课下解决,那是几乎不可能的。因此对于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当堂解决。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直接告诉学生该问题的答案或结论是什么。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启发学生,朝着答案的方向去进行思考。在讲述理统计学的理论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实际例子,让学生清楚明白的学习统计学的统计方法。
三、实施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统计学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统计学所讲讲述的内容。在统计学的教学内容中,主要是讲述统计方法统计计算等内容。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形成小组式学习,4-5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在这个教学方法中值得一提的是,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力,这在统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一个统计方法学习完毕之后,就可以实施这种项目教学法。启动一个统计项目。由两到三个小组负责一个统计项目的统计工作,他们相互之间不会做出任何交流,只有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他们采取的统计方法就可以区分出来。只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可。每个小组使用的方法不同,他们所用的统计时间也不相同,所以,找出该事件中用时最短的一个小组,就说明他们所用的统计方法是最为恰当的。对于统计工作来说,统计的方法不同,计算得出的结果不同,但是针对同一事件统计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因此对于统计学的教学来说,统计方法的使用是没有对错之分的,真正值得区分的是统计方法是否得当。而让学生理解是否恰当的巧妙途径,就是让学生亲自验证这些统计方法是否真的适用于统计此类事件。学生通过接受项目,对项目事件进行讨论及分析,可以正确判断该事件统计工作适用于哪种统计方法,一旦确定了统计方法后,只需要注意数据计算过程中的准确性就可以了。那么这样的项目训练既可以让学生迅速掌握统计的计算方法,也可以让学生熟悉该类事件的数据特点。只要根据特点去讨论分析使用统计方法,那么对于统计学的教学就可以轻松很多。当学生最终将统计学课程学习完毕后,可以让学生负责一个综合性的事件统计。运用统计学的各种统计方法对事件中需要统计的项目进行统计。当然还是以小组套论的形式进行,在综合事件中,统计事件多种多样,而适用的统计方法也是不尽相同,因此,这个测试是对于统计学教学结果的最好验证。学生将该综合事件中的统计事件合理应用统计方法进行统计者,则视为运用统计学精到学生,给予成绩为优秀;对于该综合实践中运用统计方法并不得当,但最终得出正确结论者,则视为不能灵活应用统计学,给予该学生成绩为良好;对于使用统计方法得当,而未能得出准确结论者,则视为对统计学的内容未完全领会,对于数据计算等不能精准给予答案,给予这样的学生成绩为及格;而未能完成统计工作的,并且对统计方法混乱不知所用者,则视为对统计学内容未完成学习任务,给予成绩为差。如此,项目教学法就完成了。该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可以让教师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所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去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还可以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尽可能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对于初学者而言,基础会计属一门全新的课程,其理论体系和学习方法,甚至语言表述与以往学习过的课程迥异,从而导致入门难;而且基础会计讲述的内容较多且分散,使得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抓住重点。为使初学者学好基础会计学这门课,首先应了解这门课程的结构体系。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框架体系和严谨的逻辑关系,只有了解它的内在结构、主要框架,才能真正全面地把握其实质内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就如是,当我们认识了它的基本框架和内在规律以后,学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所以初学者应从其切身的实际入手先学习这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体系中各部分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课程内容体系中重点、难点等。简言之,应使学习者脑中搭建一个这门课程的整体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添加相关课程内容,将各知识点内容连接起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
一、基础会计课程各章的相互联系
为方便对基础会计这门学科体系作系统介绍,笔者先将结合目前各学校开设的基础会计课程所包括的主要内容归入相关的篇章:第一章会计基本理论;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第三章复式记账;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第五章会计凭证;第六章会计账簿;第七章财产清查;第八章会计报表;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形式)。
(一)从账务处理程序的简略图(图1),看相关各章之间的彼此关系
会计工作的起点是填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体系中的基本环节;真实、完整和合法的会计凭证是登记会计账簿的依据;为保证会计账簿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的财产进行清查;根据核对的会计账簿定期编制报表。
(二)分步骤演示各章之间的相互关系
1.根据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如图2所示
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办理业务手续的书面证明,是编制记账凭证的依据。如收据、发货票、借款单、车票、收料单等。记账凭证需要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进行填制。
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流程,从图2中可知,这一过程需要四章知识内容的铺垫。下面通过一实例说明。
例1,A公司销售商品一批给B公司(商品已发出),货款10000元(不考虑税金),收到一张经承兑的商业汇票。作为A公司来说,收到的是商业汇票,并未收到货币资金,是一项应收而未收款的权利的增加,即一项资产增加;作为B公司来讲,并未付出货币资金,是增加了一项应付而未付款的义务,是负债的增加。可见这一笔经济业务对于A公司和B公司两个会计主体来说,产生出不同的权利和义务,需要对会计主体加以认识;作为A公司,虽然在销售当期没有收到货款,但能否在当期确认收入,这涉及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基础——权责发生制。而权责发生制的应用是建立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基础上的,狭义的确认是解决了入账的时间,而入账的金额为多少,这关系到计量属性。具体到计量属性,一般要考虑会计计量属性和会计计量单位,同时需要会计人员具有相关的会计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素质。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这一流程涉及到的内容有:会计的对象、会计对象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的基本前提(如会计主体、会计分期、持续经营、货币计量)、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核算的基础(权责发生制)等相关的会计基础理论,这些在第一章中进行阐述。
例2,接上例,A公司在符合收入确认条件的情况下确认了当期收入时,接下来应如何记录呢?此笔业务假定不考虑税金,A公司应作如下处理:
借:应收票据1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10000
这是通过会计分录的形式对这笔经济业务所作的反映,会计分录中的“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是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会计科目或会计账户与会计对象要素是密切相关的,即会计科目是会计对象要素具体分类的项目。而为什么运用这两个会计账户反映此笔经济业务?“应收票据”和“主营业务收入”各自核算的内容是什么?这需要学习第二章会计科目和会计账户的内容;会计分录中的“借”和“贷”是借贷记账法下的记账符号,为什么要在借方反映应收票据,贷方反映主营业务收入,这是第三章复式记账——借贷记账法学习的相关内容。一种方法的学习,尤其是记录经济活动的借贷记账法的应用,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经济业务方能进一步理解并正确使用。所以第四章借贷记账法的运用是对前三章内容深刻领会的过程。
会计分录这种记录经济业务的方式一般常在教学中采用,在实际工作中,是将会计分录上所反映的内容体现在记账凭证上(教学中可参看记账凭证的格式),当然记账凭证上除反映会计分录的三个要素,即借贷方向、会计科目、金额外,还需填列日期、摘要、编号等相关内容。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在第五章会计凭证中讲解的。
2.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如图3所示
通过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可以反映和监督每项经济业务的发生和完成情况。每张会计凭证所记载的只是个别经济业务的内容,它们所提供的核算资料是零散的,不能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经济业务和全部经济活动情况,且不便于日后查阅,为此需将分散在会计凭证中的大量核算资料加以归类整理,提供系统、完整的核算资料。因此就必须设置和登记会计账簿,这是第六章应讲述的内容。
3.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或不定期地与财产物资进行核对即进行财产清查,如图4所示
由于账簿记录各项财产物资的账面数额与实际结存数额会产生差异,如在会计记录中出现漏记、重记或计算错误,而财产在保管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和其他原因的影响发生数量和质量上的变化等情况,为了保证会计账簿记录的真实、正确,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查明各项财产的账存数额与实存数额的差异以及发生差异的原因和责任,以便采取措施寻找防止差错的有效办法。这样做,也便于对发生的差异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办法调整有关账面记录,做到账实相符,这是第七章的财产清查。
4.根据会计账簿记录定期编制会计报表,如图5所示
企业、事业等单位对经济业务的日常核算是通过账簿进行连续、系统的登记和计算,这些账簿记录可以提供丰富的会计信息,对于反映经济活动情况和实行会计监督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账簿反映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不够概括,且账簿资料也不便为其他职能部门使用,更不便为企业外部的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使用。因此,为充分利用会计信息,需根据账簿资料定期编制会计报表。这是第八章会计报表要讲述的内容。
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是基本的账务处理程序。由于各核算单位的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同、经济业务量多少存在差异,可以选用不同的核算形式,它融汇前面各章节的内容于其中,这是第九章账务处理程序的内容。二、基础会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工作方法的比较
(一)教学手段与实际工作方法的迥异
在该门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之处。为了教学方便,在会计教材中,讲述复式记账法时,有会计分录和“丁字账”,初学者往往弄不清楚会计分录与会计凭证以及“丁字账”与会计账簿的关系,或者不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强调会计分录和“丁字账”是教学中记录经济业务的手段,在企业中就是编制会计凭证和会计账簿。
通过比较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在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所采用方法的不同,使学生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提高今后的学习针对性。下面对比教学中采用的手段和实际工作中的方法举例说明(表1)。
(二)案例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而不会应用是不行的。根据认识的规律,在认识的过程中,要完成两次质的飞跃。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际应用。会计的学习和教学必须很好地完成这两次飞跃,最后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对会计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能够真正掌握,针对各种业务进行准确而独立的账务处理,从而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通过实例说明两者的差异。
例3,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这笔经济业务。
1.原始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此笔业务的原始凭证为现金支票的存根,见表2。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语言文字表述:原始凭证——现金支票的内容,即从银行提取现金7000元。
2.记账凭证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这笔经济业务需通过填制付款凭证来记录,见表3。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会计分录替代记账凭证,即:
借:库存现金7000
贷:银行存款7000
3.会计账簿的不同
(1)实际工作中需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等账簿,下面以现金日记账为例说明(表4)。
(2)教学中采用的手段是用“T”型账。
注:在手工记账时,空白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比较容易获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和会计账簿(必要时可准备些车票等原始凭证),这样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使教学更为直观,便于理解。
三、结论
总体框架体系的搭建可使整个知识体系变得一目了然、十分清楚,为初学者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初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教学中的应用,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会计的实用性很强,通过案例教学,将会计专业知识和会计实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使学生能够真正对各种业务准确地填写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进行账簿登记和成本核算,以及掌握主要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并能独立处理特殊及较复杂的工业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为其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尽管会计环境等诸要素会影响到这门学科的内容,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对象层次也有所不同,但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可以为学习该课程或其他学科提供一种思路。
【主要参考文献】
二、数学味渐浓,创设提炼巩固的情境
“数学味”与“生活味”的和谐统一,体现着教师对现代数学教学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教学技巧的运用能力。传统的数学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以接受式教学为主要方式,以定势式思维解决同类问题为主要任务,所以其“数学味”比较浓。经过了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生活味”逐渐融入了课堂,打破了数学味一统天下的局面,使得数学课堂充满了生气与灵气。从新知探究成功到巩固练习这一时间段学习内容的安排、练习方式的设计要逐步体现出“数学味”渐浓。
如本节课作这样设计:共设计了三道巩固练习题。第一题是分别用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表示图中三个学习活动情境的时间,有了前面尝试练习的铺垫,判断活动场景是一天中的前12个小时还是后12个小时已不再是教师提醒关注的重点,而重点落在了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这两者的对比和使用上。第二题,先观察一张从南京到秦皇岛的火车票,说一说几点前到达火车比较合适。将这道题置于此环节处理便是考虑了在“数学味”的基础上“生活味”的问题,但给学生明确地渗透了,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离不开数学思考的。第三题是给钟面画上时针。这是一道纯数学味的问题,再没有与生活、游戏相联系,学生完成该题的过程进行的观察和思考主要是从数学的角度和习惯。
二、教师要注重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把关
由于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内容很多,需要记忆和背诵很多有关的公式、参数等,而且还要求学生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是,学生的有关课时却在不断地减少,这就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就需要教师将课堂变得精简充实,丰富多彩。这里说的精简,不是说对教学内容进行剪切,减少教学内容,而是指将教学内容进行浓缩,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用更短的时间,学到更多的内容。教学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还有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尽量做到针对每一个学生,都有最适合的方案。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课前,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先进行一个课前预习,要了解和掌握本章课程的课程要求,然后,有选择地选取重点内容,进行重点突破。从表面上看,教材的内容是零散孤立的,但是,实际上,教材内容是联系的。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联系教材内容的那条线整理出来,不必按照章节的顺序进行授课,而是要使得教学的效率实现最大化。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做到成竹在胸,语言要简明扼要,不要废话,不要长篇累牍地宣讲。
三、要和学生积极互动
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起到的是主导作用。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课程学习,这才是重中之重。在此过程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相互学习。只有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才能做到这一点。要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
四、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教学的进行
通过多媒体进行教学,具有很多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企及的优势。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传播大量的信息。其次,这一方式直观强烈,交互性强,课程进行之中,趣味性强,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因此,多媒体教学已经极其广泛地被运用到了现代的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手段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的实施和进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制作多媒体课件,一定要注重实用性,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同时,要尽可能地具备一定的艺术性。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能喧宾夺主,将艺术性变成了花里胡哨,凌乱不堪,这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