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审计专业毕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毕业论文不同于课程论文,是对整个学习研究生涯进行总结,因此,毕业论文选题决定了作者将以怎样的研究内容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体现自身的学习和研究能力。尤其是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如此之多的学生群体中,如何展示自身与众不同之处,在正式开始选题之前就需要展开一系列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大量参考文献进行收集和阅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会计专业的参考文献要注意时效性,要检索近两年的文章。
2、参考文章要注意确保质量,除了要在权威的论文库检索相关文献外,还可以考虑会计专业类水准较高的期刊。
3、如果是涉及到会计核算方面的专业,一定要熟读相关的最新会计准则,包括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等。
通过上述几点要求,完成大量的参考文献搜集,阅读和整理工作后,即可进入到毕业论文选题阶段,关于如何选题,可以参考如下步骤:
1、明确选题方向
会计学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根据专业的具体方向来决定论文选题,如:会计核算(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学习质疑)、财务管理、审计、税收、内部控制、薪酬制度、公司治理等方面着手,也可以根据作者学习阶段所完成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根据专业研究的找重点来确定论文选题。
2、选题要小而具体
毕业论文选题不应太宽泛,导致论文内容体现不出研究内容的重点,需要细化到小而具体的方面。例如选择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就要具体到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作者可以选择写建筑、化工、服装行业等关于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有了具体的行业或者企业作为研究目标和实例,避免出现泛泛而谈的情况,需要注意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不同行业进行探讨,也避免了选题出现重复。
3、选题要结合实际
学生在选题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的专业或者工作内容来选题,这样才能更容易的展开论文写作。更重要的是,针对论文内容所需要的资料以及写作思路的建立能够促进今后的择业和实际工作。比如针对出纳的工作,建议可以选择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方面的选题
如果是销售方面的工作,可以选择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等方面的选题、以及薪酬制度激励机制方面的选题等;如果是财务管理,建议从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模式、纳税筹划等方面进行选题思考。
计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会计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后,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毕业论文要符合一定的质量要求。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不但文章排版格式要规范,而且论文立论要正确,观点要有创新性,论据要严密。会计毕业论文质量高低可以衡量一所高校会计办学水平高低。但近年来各高校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很大的下滑,已引起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因此分析影响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探索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应是当前高校强化会计教学改革和加强教学监管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毕业论文写作现状
(一)写作马虎、抄袭严重。尽管学校会就毕业论文格式、论文要求等下发文件反复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但从学生交来的论文一、二和三稿来看并不令人满意,字体大小、文章排版不规范,错别字多和语句不通顺等现象非常普遍。不仅如此,文章抄袭现象很严重。
(二)学生文献检索能力差。很多学生只会使用Google、Baidu网络查询工具检索文献资料,对于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不会运用。所以收集和查询的文献资料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不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
(三)很多学生不知如何正确选题。学生在写毕业论文前,很多人从来没有看过会计论文和论著,对于会计的热点、难点问题一概不知,因此无从谈正确选题。为了交差只能盲目从学校公布的相关论文题中选,结果题目要么偏大,论文写不出深度;要么题目偏小,无从展开,论文缺少宽度。
(四)写作能力较差。从交来的开题报告、任务书和论文初稿来看,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有的学生可能了解学术论文的格式,同时也收集了一定的材料,但由于写作能力较差,最终无法写出满意的论文。
二、影响会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各高校经过了这么多年的会计教学改革,应该说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为什么检验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毕业论文每况愈下,质量不尽人意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
(一)学生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目前各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取决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打分,导致教师对学生不敢严格要求;学校也会担心因学生拿不到毕业证而影响学生就业和前途;少数学生因不能按时毕业而闹事时有发生,造成指导教师和学校对学生有时会有所迁就。这样学生不端正写作态度,毕业论文出现错字连篇,文章东拼西凑甚至严重抄袭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二)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学生本来课程负担就不轻,但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学生不仅要参加4、6级英语、托福、雅思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还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理财规划师等名目繁多的考试。除了上课,学生平时绝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考证上,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会计专业期刊和学术专著。没有平时的专业理论的积累,只凭毕业前一小段时间怎么能写好毕业论文。此外,毕业班最后一年,学生面临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多重压力,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
(三)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多数教师都能按要求对学生指导论文写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由于承担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或自身科研能力不强,疏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加上目前会计教学还是停留在传统教学方式上,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写出好的论文。
三、提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改传统会计教学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采取传统的会计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应试教育,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差。改革为研究和创新式教学后,教师每讲完一、二章会计专业课后,应就这部分内容的理论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查阅相关会计专业资料,随后学生在课堂上互相讨论,形成新的观点。比方说,教师在讲授完《中级财务会计》中的投资性房地产相关内容后,就要布置学生查阅投资性房地产会计核算有关理论探讨问题,在课堂上学生讨论,形成新的观点,并让学生撰写。又比如,在教师讲解《审计学》中内部控制内容后,让学生大量阅读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材料,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撰写内部控制相关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凡的学生,该门课程考核成绩可加分。这种教学模式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式学习的习惯,学生就能在日常的教学中积累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和锻炼科研能力。
(二)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该课程可开设在大三第二学期,主要由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来讲授。专题内容应包括:(1)如何使用专业性的搜索工具。如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CAMAR证券财务年报股票市场研究数据库、CSMAR期货股票分析高频数据库、国外ASP、BSP全文数据库等的使用。(2)如何选题。(3)如何收集和整理资料。(4)如何写开题报告。(5)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6)如何撰写研究报告和专业论文。教学时要边教边练,学练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毕业论文写作是一项科研工作。科研能力的提高不是仅凭一时就能提高,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较长时间的培养、训练和指导。目前大部分指导教师平时都承担了横向和不同级别的纵向课题。提高学生科研能力的最有效办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来,科研团队里要有学生成员。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分配学生不同的科研任务,每年的寒暑假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撰写研究报告。学校要给教师配置教师工作室,科研任务在教师工作室里由师生共同完成。在学生具备一定科研能力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今后做毕业论文打牢基础。
(四)毕业论文开题时间适当提前。目前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一般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第一学期末,收集资料、调研和实质性写作在大四第二学期,前后不到三个月就要提交论文定稿。这种安排,时间上不是很妥当的,因为很多学生要报考研究生,而研究生考试是每年的元月份。选题、开题时间正好是学生考前冲刺的关键时段,学生这时根本不会把精力放在选题和开题工作上。而到了毕业班的最后一学期,考研已上线的学生会要把主要精力用在应付考研的面试上,其他学生有的要备考公务员,有的要去落实工作或顶岗实习,一事接一事,学生往往认为目前的考试和求职更重要,而无法顾及毕业论文的事。建议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这样不但能加长论文写作时间,而且能有效避开因就业、考研造成的时间冲突,也能与毕业论文专题课相对接。此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考试规划和教育,比如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可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学期。但人力资源师、物流师等考试,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作用不大,学生可以不报考这类考试。有了充足的写作时间,毕业论文质量才有保证。
(五)要切实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监管。第一,各学院(系或教研室)要成立毕业论文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毕业生论文的论题的遴选、确定毕业生的选题、安排论文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和任务书、检查毕业论文、指导毕业论文的答辩等工作。第二,各学院(系)要制定具体的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管理细则,并在指导委员会具体监督下对实施管理细则和加强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监控。要规定学生从开题报告到任务书,再到毕业论文的定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至少要经过三次修改;明确规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要全程记录。记录过程可作为评选优秀毕业论文和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重要依据。第三,对毕业论文电子稿进行检测。会计本科毕业论文重复率不能高于20%,重复率高于20%的论文要再次修改。所有学生要求答辩,通过答辩进一步确认论文的真实性,答辩后要求学生根据答辩意见再作最后的修改。这样论文经过检测前的三次修改、检测后再次修改和答辩后最后一次修改,才能有效杜绝论文抄袭现象,确保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第四,建立评优激励机制。每年开展毕业论文的评比,评选出优秀毕业论文,并推荐在学校的学报上发表。对获得校级、省级优秀会计毕业论文奖的指导教师给予奖励,从而进一步调动教师指导毕业论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因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不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国海,杨美霞.大学生毕业论文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2.李红.高校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刍议[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10).
3.厉敏萍,熊璋琳.经管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亟待提高[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
4.林丽琼.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5.肖鹏,康红霞.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杨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 .
引言
毕业设计与论文环节是高校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该环节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开放性,以及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了基本理论及专业技术知识基础上进行的科研活动,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环节,更重要的是它使学生开始进入设计、研究、管理等领域。通过该环节可以进一步训练学生的业务工作基本技能、调查研究、论证、计算、查阅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与写作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问题能力的目的。可以说没有哪一门课程或环节能够达到如此全面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毕业实践论文质量呈下降趋势,假大空、抄袭现象时有存在。如何改进才能制止这种现象,以保证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质量,目前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问题。
一、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毕业论文的难点
自从1998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财务与金融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现状及其趋势,掌握财务学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财务管理的基本技能,熟悉有关财政、金融和企业财务方面的法律、方针和政策,成为具有较深的财务学理论素养和现代金融意识并能运用先进技术手段进行业务操作的财务与金融方面的通用人才。 财务管理属于软科学,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主观世界,研究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财务管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过程,包括到实习单位跟岗(或顶岗)、调研、选题、收集资料、确定研究思路、撰写论文。对学生来说除了要具备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文字、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这实际是学生综合知识、综合技能、综合素质运用和发挥的过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检验。财务管理的毕业论文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毕业论文资料、素材获得难
毕业论文通常应利用毕业实习来获取相关的实践素材,毕业实习一般应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相对而言会计专业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学生可以到企业或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或者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审计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财务管理专业实习内容常常涉及企业的商业秘密(如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投资、成本、利润、税金、价格等),学生实习帮企业干活不多,却要给企业增加很多麻烦,所以企业一般不愿接纳,更不愿意提供有关资料数据。
(二)毕业论文写作主观性强,无一定之规
财务管理的毕业实习论文环节的特点是主观性强,论文写作无一定之规。由于有的实习单位实习内容不能事先确定,因此论文题目、论文素材、写作方法及内容的选择都需要通过学生在实习中了解企业情况后自行确定。整个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学生精通有关专业知识并对实习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有深入的了解,还要涉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市场因素、技术经济因素等,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这常常使得学生在毕业实习的一段较长时间内,以及论文写作初期均感到无从下手。因此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若要写好很不容易,但若写成假大空,则花不了多少时间和精力就可完成。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一)实习安排方面的原因
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与院校可以有同一系统的归属关系,对于学生的毕业实习企业比较愿意接纳。学生实习前,先由教师去企业了解情况确定题目,再由教师带学生去企业实习,能作到实习内容与论文题目内容相结合,有了问题也可及时解决。在现行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已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院校与企业无隶属关系,由于财务管理毕业论文环节具有实习调研等上述特点,企业一般不愿接纳学生实习。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只得由学生通过亲朋好友自行联系解决。实习时间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开学后的前几周,多数学生由于事前对实习单位情况不了解,所以论文题目事前不能确定,只有通过实习一段时间了解情况后才能确定。实习结束后回学校进行论文写作时间大约十周,答辩时间一般为六月底。
上述实习安排在客观上会造成以下弊端:
1. 毕业实习不能针对论文题目内容作到有的放矢。
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会产生以下弊端:一是学生无经验,联系的实习单位不一定合适。有的实习了二、三周才发现实习单位不正规,原始资料、数据不足,再换单位已浪费了很多时间。由于实习收集不到论文所需的资料数据,写论文如同无米下锅,这是论文假大空的重要原因。二是老师没有跟班带队,有的学生在外地实习与教师相距遥远,不便于教师监督指导。
2. 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分配不再由学校分配而是要自主择业,供需双向选择。毕业实践论文环节在时间上不能得到充分保证有以下原因:
1. 受考研的冲击:考研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前期,学生无暇顾及实习单位的安排;此外个别院校为了便于学生考研,允许学生缓考,缓考时间正值毕业论文实习期。
2. 受就业的冲击:毕业实践论文写作时间正值学生就业找工作、面试时间。
3. 受最后补考的冲击:给予大学四年中课程不合格学生的最后一次补考机会的时间也与毕业论文实习期重合。
4. 其他原因:有的学生还要打工挣钱,或是为了偿还上学贷款、或是为了旅游。
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处于毕业时期的学生诸事缠身,难以将时间与精力全部投入到毕业实践、论文写作中去。上述市场经济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带来的不利影响,是造成高校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重要客观原因。
(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 有些院校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认识和安排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变革形式下的毕业实践论文教学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仍然沿袭原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在遇到困难和阻碍的情况下更是缺乏对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的院校对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检查和评价标准,或者有标准不能认真贯彻执行和具体落实。管理部门人员短缺,管理经验不足,有的学校无相应的管理和指导机构(如不设校系两极答辩委员会等)。
2. 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不规范、不完整、不具体,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结果无质和量的具体标准,尤其是不合格的下限不明确,采取能放就放的态度。
3. 对青年指导教师缺乏业务培训工作,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认证和指导质量控制不严。一些青年教师未经培训就参加指导工作,由于缺乏指导经验和相关的知识,无法对学生实习调研、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
1. 有的教师对论文指导不重视,责任心不强,精力没有放到指导上。对学生实习调研不过问,放任自流。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一字不批,一字不改,有的论文题目存在明显问题。
2. 指导教师数量短缺,有的一人指导多名学生。
3. 指导教师水平有待提高。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有的追根寻源实际是教师的水平问题。
(四)学生存在的问题
1. 投入到毕业实习论文写作上的时间与精力不够。其主观原因在于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认为论文写的好坏都可以过关,其客观原因在于毕业实习论文写作在时间上受到就业、考研、补考等冲击。
2. 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不懂什么是论文体裁,错字漫天飞、词不达义、语言表达能力差,综合分析能力不强。究其原因在于平时学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写作训练。如平时的作业、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更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有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从来没有接触过论文,到毕业时,一下要写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难度确实不小。
三、提高财务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从近几年实际情况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论文教学环节确实受到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和制约,但关键在于学校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质量能否跟上,为此建议采取下列改进措施:
(一)实习安排上的改进
借鉴国外院校经验,平时应增强调研写作实践环节,为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提早做一些铺垫。
1. 学生从进入大三专业课的学习后,可利用假期布置一周左右的小调查或小实习,开学提交调查报告或实习报告,以培养学生社会调研实践能力,为毕业实习调研提早做一些铺垫。
2. 平时的作业、考试应有一定比例的主观题,在有的课程中应增加小论文的写作训练。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及写作的能力,为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管理上的改进
院校各级领导应提高对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重要性的认识,做好转轨变型工作,即将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在深入细致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特点基础上,制定相应对策。建立一套完整的毕业实习论文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并始终认真贯彻执行这些标准,实行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的措施,严把质量关。
(三)教师方面的改进
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有责任感、敬业精神强、整体素质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毕业实践论文质量的基本保证。
1. 要重点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严把指导教师资格认定关。
2. 对每位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应有合理的限制,以讲师为准一般以不多于3人为宜,助教一般不得独立任指导教师,以保证指导质量。
3. 加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感,建立健全考核制度、严把论文质量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应贯穿毕业实践论文教学环节的全过程:
(1)实习前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实习、调研和写论文的大体步骤、方法、内容。使学生对实习、调研、论文有个大体了解。要使学生作到三个明确:
第一:明确毕业论文的目的与任务;
第二:明确毕业论文的总体思路和方式方法以及应该达到的要求;
第三:明确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及各项规范性要求。待学生实习一段时间确定论文题目后,再下达具体任务书。
(2)实习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及时指导。
(3)学生论文写作阶段每周至少与学生见一面,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应保留修改学生论文的初稿,以便检查。
(4)建立竞争机制,毕业论文应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率。
(四)不拘形式,让学生真正从此环节收益
毕业实习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一是建立校外毕业实习基地,以保证学生毕业实习质量及有关资料、数据的获取。二是通过在校期间的模拟实践,以弥补学生难以接触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具体可以采取案例实践或ERP沙盘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的扩大,国家对高校资金投入逐年加大,经济活动领域也随之拓宽,作为高校经济问题的护卫者,内部审计的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在高校规范经济秩序,教育经费的管理,保障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减少损失浪费、保障国有资产的完整、维护高校的权益,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就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问题提出一些观点。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机构设置的问题
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其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能很好的履行其职责的基本条件,一是,内部审计有其专门的工作,需要设置专门的机构;二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其不能与其他部门职责相混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内审的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学校领导报告与内部审计工作有关的一切内容;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客观、公正的形式其权利。现阶段,纵观高校内部审计,高校的内部审计有的与财务部门设在一起,有的与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也有与其他别的职能部门设在一起的,比较复杂。
2、制度还不完善
高校内部审计制度还不健全,工作不够规范。一是对于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谈话记录、审计取证方法等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出严格的规定;二是对于一些重大经济事项、异常事项未能引起足够关注,对于审计深度也没有严格的要求。有些高校财务管理松散,账务处理不规范,提供给审计部门的材料不完整,甚至有意识的逃避审计,隐匿相关资料,致使内部审计无法得到真实的审计结论。还有些高校内控制度不健全或有健全的内控制度,但是不能按其要求得到有效的执行,使得高校的审计部门不能很好的发挥其职能作用。
3、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的问题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具有综合的素质,首先其业务水平和能力要满足开展财务审计的能力,懂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成本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其次还要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及财务政策了解,关注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以便用最新的法律法规来维护学校自身的利益,能够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及时告知管理层,减少风险的发生,把损失将为最小。第三,还要具有开展工程决算审计的能力,要了解物资的市场行情,工程的结构、材料的性能、工程的计量标准和计价方法等有关物资与工程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测算专业技术。
4、内部审计技术本身存在缺陷高校的内部审计有别于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高校内部审计在开展审计工作时,审计手段和方式方法容易受外界条件的限制。当前内部审计工作技术和方法,大部分还停留在纸质审计的阶段,对于计算机的使用还很少,致使审计效率低下。一些已被政府审计和外部审计广泛应用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科学方法,如以概率论为基础的审计抽样方法,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论文服务。另外内部审计受审计成本制约,取得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存在一定困难,致使内部审计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作用很难发挥。 二、完善内部体系的几点思考
1、要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高校要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及权威性,保证其内部审计工作能过正常有序的开展,同事高校领导也要对内部审计工作给予一定的重视,在机构设置方面给予合理的配置,有助于审计部门跟有效的开展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保驾护航,从源头上制止舞弊现象的发生,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审计任务,保证审计质量,在内部控制的管理上,认真分析高校及二级学院等其他部门在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漏洞,从而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2、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众所周知,社会经济的行为是靠法律规范的,法律法规的健全不但是对内部审计员进行约束,对其他与经济活动有关的部门,也是一种约束。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是万万不能的。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建立健全其内部审计制度,才能用制度来约束职能部门的行为,避免重要岗位重要人员利用职务的便利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有了制度先行,内部审计的工作才会更好的开展。对于审计项目应重点建立主审负责、审计底稿三级复核等方面的制度,以把好每个审计项目的质量和风险关,确保审计结果公平公正。同时,国家应提早制定、颁布一些内部审计法规和内部审计业务准则,以统一内部审计执业规范,以便内部审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更有效的降低审计风险。
3、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内部审计的质量。因此,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笑为家的主人翁意识、遵守审计人员廉政准则和职业道德。面对目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的状况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格式,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是高校领导本身要对,审计部门高度重视,不能将随随便便的人放在审计的重要位置,在人员引进、聘任上要把好关,选择具有相应的专业资格和业务能力的人员上岗。二是对于内部审计人员要加强其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的培训,拓宽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层面,提高其处理不同问题的能力;三是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有效地防范审计风险;四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思路上创新,接受审计任务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在特殊任务面前,发挥内部设计部门的关键作用。4、引进内部审计的先进技术
要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和探索适应新形势下,有利于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是提高审计质量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人员能圆满的完成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任务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积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通过对先进技术和方法的学习,更有效的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内部审计部门要大力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为干预,提高技术含量。同时要不断的完善审计抽样、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采取有效的措施,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晓巍;牛学坤,论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财经问题研究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目前在我国, 既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 又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以及与其他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信息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本身,更是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创新意识、管理才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综合能力。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知识和全新的财务理念、开放性思维和宏观把握的相关领域观念, 领悟先进的管理思想,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和对信息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2、合作能力。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重视人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有效借助组织的团结和他人的帮助, 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从而实现共赢。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会计人才必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会计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勇气, 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与学的启示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熟知国内外会计财务、审计、金融、证券、税务等业务惯例, 完成会计师基本训练, 能在中外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中具体业务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与此相适应, 提出几点启示:
1、建设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会计模拟实验, 就是将模拟对象模型化, 通过模拟其生产经营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实验的范围一般是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 然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这样能使学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 从而掌握会计理论和熟悉会计操作技能。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培养财会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理论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实验室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会计信息统的工作环境, 要深入切实地了解体会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是检验功夫的唯一标准。学生直接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操作, 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实践实验室的模拟, 而且能够在具体的业务与环境中触类旁通, 发现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比较。学生在熟习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先根据资料进行手工模拟, 建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每月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表、编制年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然后再根据同样的经济业务, 以及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上机操作, 将凭证输入计算机, 并自动生成报表, 可将自动生成的报表与手工报表相核对。既可检验手工操作的正确性,又可以形象地认识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质, 比较手工环境下与计算机环境下处理的异同。
4、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技能训练只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 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而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又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够容纳。所以, 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 合理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是留给学生的最大的思考。
5、具有较强表达沟通协作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书本, 而且要平衡自己多方面的发挥, 锻炼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学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之, 会计信息系统光有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者光有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都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企业要真正做到充分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系统, 就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 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商誉;自创商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
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上不断有企业进行兼并、收购,而且购并规模不断扩大。如麦道与波音、埃克森公司与美孚公司、奔驰与克莱斯勒等大笔收购案例。在购并中,商誉不仅能使收购公司获得未来盈利能力,且成为被收购公司重新配置生产资源的重要内容,商誉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显而易见,因此,对商誉会计的研究对指导实践、推动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商誉的定性及有关商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方面对商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1 对商誉的定性传统观点认为,商誉属于无形资产的一个项目。例如,亨德里克森在《会计理论》的“无形资产”专辟出“商誉”讨论。葛家澍在《中级财务会计》中将商誉作为“与企业整体相联系、不能单独认定的无形资产”而归入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中。注会教材中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不具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资产,如专利权、商标权、商誉等”。但是笔者认为,应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作为一项特殊的无形的资产进行特别的会计处理。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与一般无形资产相比,商誉有如下特殊性。其一,它无法同企业整体脱离单独用于交换;它体现的是企业整体价值。其二,有助于形成商誉的因素不能用任何方法或公式单独计量。其三,商誉价值可能会因构成要素发生变化而频繁波动,不像大多数资产一样具有相对稳定的价值。其四,商誉无法定有效期限。它是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一种无形经济资源,通常,经营年限愈久,商誉价值愈大。没有任何一条法律给商誉规定有效期限,会计实务中将由于控股合并而产生的商誉在一定期限内摊销只是一种会计惯例,其有效期限是主观臆断的,并非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第二,商誉的会计处理与其他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差别很大。即使认为商誉是一种无形资产,也应看到,其会计处理非常独特,比一般无形资产要复杂得多。因此,对它单独制定会计准则会更加方便。目前,许多国家有关无形资产和企业合并的会计准则都涉及商誉,这就难免重复。我国如果对商誉单独制定准则,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购并商誉数检查考核和评价是内部会计控制链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应包括:①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检查和考核,在此基础上,对内部控制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②对执行内部会计控制成效显著的单位、机构和人员给予表彰,对违反内部会计控制的提出批评和处理意见。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考核与评价,应由单位内部审计部门或上级单位的财务审计人员具体负责。要形成制度,坚持企业自查与上级单位组织检查相结合,至少每年组织进行一次,并且同对企业经营者的年度考核奖惩挂钩。值得指出的是,检查、考核与评价只是手段,其意义在于,督促企业各级管理主体不折不扣地认真执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堵塞漏洞,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2005年1月6日额日益增大的今天,按照重要性原则,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制定会计准则,并且在会计报表重单列项目进行披露,是合情合理的。第三,分离商誉进行特殊会计处理将会更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需求。由于商誉在企业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将商誉分离出单独反映应更能满足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一个企业真实情况及发展潜力的了解,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将商誉从无形资产中分离出来单独进行反映,将会更加清晰的认识它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指导实践并能满足高质量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需求。关于商誉的定性问题,有这样一种观点,商誉的“管理整合效率观”值得我们思考。目前,会计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趋势,即将现行的财务会计(扣除无形资产)、无形资产会计和人力资源会计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为报表使用者提供全面的、更与决策相关的信息。这样一来,商誉所反映的就是特定企业总价值与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资产价值之和的差额部分。这部分差额是企业管理整合的效果所在。而管理学界对管理的最新定义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根据这一定义,商誉毫无疑问是管理层整合效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一种体现。换句话说,商誉是衡量企业管理整合效率的重要尺度。所以,在未来的财务会计体系中,商誉也不是一种无形资产。
2 商誉有关问题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前不久在云南大理举行的关于会计国际化的会议中,冯淑萍部长又着重强调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要求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这表明在今天的会计研究中,会计信息问题的研究仍不过时。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来谈一下商誉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问题。
2•1 自创商誉的确认与否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历来会计界以自创商誉价值难于进行可靠计量,确认其易导致企业资产虚增等为理由而不确认自创商誉。但是我认为,确认自创商誉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的好处将会大于不确认。
2•1•1 我们所说的可靠性是一个相对概念对任何事项的可靠性,我们只能说有高低之分。在可靠性不太高的情况下,若此信息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密切相关,那么按照会计的目的,就应对此信息进行确认。而且,随预测科学的发展,较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每年盈利及其带来的现金流量,并选择合适的贴现率,进而计算出自创商誉的价值会变得可行。
2•1•2 确认自创商誉符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原则自创商誉作为反映企业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信息,若不及时提供,就既不能满足经营者正确受托责任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各方进行正确决策的需要。
2•1•3 确认外购商誉而同时漠视自创商誉,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例如,对于一个具有超额盈利能力的企业,在出售之前,会计报表上不反映商誉和商誉的摊销,而是在出售时,在购买方的资产负债表上,按购价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即各种有形和可确指无形资产公平市价总和与负责总额的差)的差额反映商誉,并在规定年限进行摊销时,同时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商誉价值的减少和损益表中管理费用的增加。既影响企业的财务状况,又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出售前后同一企业会计资料不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由于只确认外购商誉而不确认自创商誉,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中商誉的价值不能反映企业整体的商誉,这样的信息会给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自创商誉与外购商誉的不同处理方式影响业绩评价指标。企业从外部购入商誉的方式,可以获得赚取未来超额盈利的能力,同样,企业通过自身努力,也可以获得赚取未来超额盈利的能力,这便是创造自创商誉。
--> 但由于会计惯例及会计准则都是要求不确认自创商誉,故具有相同的创造未来超额盈利能力的两家企业,就会仅仅因形成盈利能力的源泉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财务图景:外购商誉因不同的处理方法使企业的多项业绩评价指标发生变化;自创商誉因不允许确认而不对企业产生任何影响,当然也不会使业绩评价指标发生变化。而且,将自创商誉这一与企业管理当局业绩密切相关,且自创商誉本身就能说明企业管理当局业绩的因素不予反映,显然是欠合理的。
[参考文献]
[1]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无形资产研究—全国第二届无形资产理论与实务研讨会论文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关键词:会计学;财务学;差异;关联性;共生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财务学作为独立学科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分支,会计学与财务学作为平行学科观点也得到认可。然而财务学在我国并不是很重视,财务学(我国又叫财务管理学)的名称至今没有统一的认识,也不像会计学具有专业学术期刊。究其原因,人们对会计学与财务学之间的关系似乎仍然模糊不清,导致了我国的财务学发展远远落后于会计学的发展。国内学者在20 世纪8 0 年代开始就展开关于会计学与财务学间的关系研究。黄寿较早认为财务工作与会计工作有着不同性质和作用,财务工作是“理财”,而会计工作是“算账”。
乔元芳(19 9 8 )在支持财务与会计并列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了财务与会计在其对象方面的差异性。余金树(19 9 9 )较早从会计与财务的本质、历史背景、工作业务和目标解释其联系。毕业论文罗帮清(2000)认为财务与会计之间区别、联系、交叉和配合的关系。还有学者从中西方经济、文化、观念差异性分析财务与会计的关系(王远湘,2004;张妙凌,2005等)。 从本质上说,财务是管理资金的活动,会计是对财务活动的反映和记录,两者之间除了业务上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之外,是相互独立的。李心合(2008 )从历史演进、职能、逻辑差异和关联机制等方面重新解读了企业财务与会计的关系。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差异性分析
(一) 从产生历史条件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活动源远流长,据会计史学家郭道扬教授考证,会计行为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有十至二三十万年。但会计学产生于15世纪商品经济发达的意大利,其标志是系统介绍了复式簿记基本原理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一书的面世。财务活动的产生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及货币的产生为条件的,距今不过五、六千年的历史财务的产生来源于私有观念的形成,并与资源稀缺相伴随。显然,财务学也不像会计学那样古老,直到19世纪末股份制出现才产生,是以美国格林18 9 2年撰写的《公司财务学》的问世为其标志。虽然财务学的产生比起现代会计学的产生晚了几个世纪,但自财务学产生以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已成为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分支。
(二) 从发展路径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从学科性质上看,会计学学科性质曾有人认为隶属于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但20世纪9 0 年代,我国在指定学校设置专业目录上,将会计学列为管理类学科的二级学科。尽管对此提出了很多质疑,但会计学隶属于管理学得到认可。相比之下,财务学的性质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财务管理在专业目录隶属于管理学,随之财务学也被认为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然而,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注重资本配置效率问题,除了财务管理之外还包括财务经济学。因此,从逻辑一贯性立场看,财务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从发展趋势看,会计是一种国际化商业语言,会计的标准也逐渐趋于国际化,这使得会计学的研究可以选择普世主义的或趋同的模式。但财务学有所不同。财务学作为一种实体性的管理活动,深受会计毕业论文范文文化的影响。跨文化的财务研究表明,即使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管理方式也会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而表现出巨大差异。我国将制度、文化等方面作为财务学内生变量因素进行研究,形成我国特色制度财务学,就是很好的印证。
(三) 从理论体系看会计学与财务学
会计学与财务学诚然是两种不同的学科,使得两者的理论体系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核心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同点。从研究对象看,会计学已有向大会计学发展的趋势,对其研究对象必然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资金运动仍为主流观点;而财务学发端于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有效配置,因而其对象是资本。从研究内容看,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学是以财务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为主要基础不断向其他会计领域拓展;财务学是探索资本运营规律,追求资本效率,总结资本运营观念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不仅仅包括传统的财务管理学,还包括研究资本筹措和投放及其配置效率的计量问题的财务经济学。
从研究目标看,会计学一直以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为目标不断进行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建设;财务学源于资源稀缺性,必然以实现稀缺资源优化配置为己任。从实践基础看,会计学是对企业这个微观层面资金运动过程进行核算与监督,而财务学既要关注企业自身融资问题,又要考虑资本市场宏观政策。从假设基础看,任何学科都是建构在一系列假设基础之上的,会计学是以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为研究限定时间和空间范围,而经理与股东目标函数一致性假设、债权人利益得到完全保护假设、市场有效性假设、社会成本为零假设是财务学的假设基础,尽管这些假设远离“现实世界”并已受到来自很多方面的严厉批评。从核心问题上看,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一直是会计学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会计如果无力可靠地确认和计量这些对象,它就不会对其记录和报告,也就达不到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的目的。财务学的核心问题是价值创造,其体系设计的出发点就是价值最大化,现代财务学理论和实务的具体形态已是价值资源的开发、配置、利用和转变过程中的价值创造。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联性分析
(一) 价值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的纽带
从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财务与会计两者的共同特征都在于对资金运动背后的价值创造过程的管理。只不过会计更为明确的职能在于以确认、计量及报告的手段反映这个价值创造过程的信息,而财务是直接对现金流转形式及其价值的管理。从现代实务看,财政部2007年了39 项企业会计准则和 48 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其突出特征是公允价值的引入。现值一直是财务学的核心概念,现实中财务价值创造与价值管理目标的实现必须依赖基于“现值”的计量。而公允价值会计计量就是基于价值的现值会计计量。由此可见,
--> 财务上的“价值”与现实中会计界定的“价值”已无限逼近或相等。
(二) 资本市场促进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与完善
资本市场的出现与繁荣和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资本市场出现以后,企业与股东、债权人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本质变化,资本的种类繁多,资本的价格波动剧烈,剩余索取权的不确定性增加。这时与资本运营有关的财务学知识与技术变得必不可少了,而且随着要素市场的发展,要素资本的流动性增强,以人力资本为首的其他要素资本逐渐有了发言权,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变得复杂了,对资本结构、财务治理、控制权等财务问题研究变得重要起来。资本市场提供的广阔空间和提出的关于管理和信息方面的需求,使会计的作用和效果得以被广泛认知,同时和资本市场完成了会计由簿记向现代会计的转变,并开辟了许多新的子学科和领域,资本市场对监管的需求促进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使会计宏观管理的职能得到强化。
会计学与财务学关系的新诠释
(一)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关系分析
共生理论现象不仅存在于生物界,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体系中。从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社会、人文、法律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借鉴和使用了共生理论。其实,会计学与财务学两者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共生形成的条件为:必须具有在时间和空间联系的独立共生单元,还需要为共生单元形成共生关系提供接触机会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之间必须存在必然物质、能量或信息联系,这种关系表现在共生单元按照某种方式物质、能量或信息的交流;共生单元的同伴选择是有规律的,不是随意的,共生关系的形成是逐渐相互认识和识别的,也会随着环境和时间变化而发生演化。会计学与财务学是有着不同发展路径和不同理论的学科,因而是相互独立的共生单元,资本市场成为会计学与财务学相互交换信息的共生面,而它们的共生关系是在资本市场逐渐认识和识别的,因而会计学与财务学是共生关系。
(二) 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共生现状分析
自然界共生有“偏害共生”、“偏利共生”和“非对称互惠共生”、“互惠共生”等多种类型。如袁纯清(19 9 8 )所认为的,共同进化、共同适应、共同发展是共生的深刻本质,共生单元之间的协同与合作,能使彼此间在经历中可以进化到更高层次的状态。会计学与财务学是相互依赖与合作关系的状态,因而最好是一种“互惠共生”的关系。然而从会计学和财务学发展现状看(见图1),它们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会计学发展要比财务学的发展完善得多,在某种程度上,财务需要会计提供信息进行资本运行,本身不能脱离会计而存在。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公司会计与公司财务得以发展与完善,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凸现,政府相关的会计与财务由此而产生,这些方面会计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与财务学有相似的路径。20世纪中叶,顺应社会发展要求,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碳会计应运而生,丰富了会计学领域的发展。然而,财务学至今仍然远离生态中心主义,相关的环境财务问题,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
从行为角度看,行为财务不管在实践还是理论方面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行为财务成为现代财务学里的显学;行为会计为会计实践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很难断言行为会计已经从传统会计中独立出来。从教育角度看,会计学在教育方面取得丰富成果。自从19 9 8 年教育部明确设立“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国内高校纷纷以开设“财务管理”专业为时尚,然而财务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大同小异,没有实质性区别,发展空间可想而知。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学与财务学发展处于“非对称互惠共生”模式中,不利于两者和谐发展,也不利于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只有“互惠共生”模式发展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会计学要加强行为会计研究。现行财务学模式侧重于经济活动,缺乏对环境资源、环境成本和生态资本的相关资本运作,忽视了环境自身的物质补偿过程和从环境中取得资源或向环境排放污染物引致的对环境的补偿责任,导致财务风险加大。因此,财务学应该向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新的财务模式发展。同时,财务学应加强理论框架建设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玮,卢兴杰,杨丹.实验研究下的行为财务会计综述[j].会计研究,2011(5)
2.李心合.重新解读财务与会计的关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08 (11)
3.李国运.论资本市场与会计的演化关系[j].会计研究,2007(5)
(一)人员配备不合理,未定期轮岗 具体表现在:
(1)目前部分高校会计机构负责人为非会计专业人员,且无会计师职称者居多,对业务不够熟悉。(2)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知识老化。工作中出现的新业务和新问题,不少会计人员只会按领导的意志办事,不能依据国家会计法规与制度,进行独立的职业判断和实务操作。(3)会计各岗位之间未定期轮岗。一些重要岗位如现金出纳岗,十几年来一直由一人担任;出纳人员无证上岗现象也较多。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
(1)原始凭证填制、借用不合规。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基本要素填制不齐全:无单位名称、日期和明细清单,金额大、小写填写不完整;差旅费报销凭证缺附件张数及相关出差事由;已报销的原始凭证不加盖现金、银行收讫、付讫章。部分预借收据缺少分管领导审批;对未入账的预借票据清理不及时;套写的发票作废时未加盖“作废”章,更有甚者连存根联也被撕掉。因对方遗失需补制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不履行登记手续;当事人原始票据丢失后,没有原开票单位盖有公章的说明。(2)账务处理随意性大。记账凭证的摘要编制不科学,表述不准确;会计科目的登记、纠错不严谨;附件张数不填或计数不准,经常漏盖经办人、出纳、复核等人的名章。凭证装订不及时,凭证封面、侧面填写不完整且未加盖装订人、保管人等名章。结账不规范:现金日记账未能日清月结、定期盘库,盘库记录没有或不完整;银行日记账各账号对账工作不及时,支票签发人参与银行对账工作;资产账目不能定期与有关实物核实;计算机生成的总账、明细账、日记账格式不统一,不够规范。(3)财务会计报告重数据、缺分析编制的财务报告只有执行后的具体数据,而缺乏有力的财务分析,特别是对预算和决算数字相差的具体原因的分析。
(三)内、外监督不到位
随着高校拨款方式的变更,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工作的外部监管正在弱化;单位内部的会计、审计人员由于隶属本单位领导,难于独立行使会计监督职能,难于抵制一些程序合法而内容不合法的事项,如:部门购买的购物卡发票换开成“办公用品”、“食品”发票在办公费中列支;私人的考察费、图书、出租车发票在科研课题经费中列支等,致使这些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得以报销。
(四)内部管理制度不全,执行不严
部分高校缺乏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工作交接的程序、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资产物资管理等多项内部管理制度;有制度的执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不严,随意性较强:(1)财务专用章随意使用,没严格审批;法人名章和财务专用章由一人保管;(2)现金管理不严,库存与支付均超过限额;(3)计算机操作人员登陆密码设置过于简单,未定期更换;操作人员中途离开,没有及时退出财务系统或设置相应屏保口令;(4)未对重要事项(如操作人、操作时间、内容、故障等)进行记录,防病毒意识不强,内、外网间u盘随意插拔;(5)故障的防范和补救措施不到位,会计软件的修改、升级和硬件更换的审批手续不够完备。
(五)会计档案保管不规范
具体表现在:(1)高校会计档案保管人员对业务不够熟悉,对档案的立卷、移交、保管期限、销毁等不到位。(2)会计凭证、账簿随意调阅,不履行必要的登记手续;借阅的档案自行留下,不及时归还。(3)只重视纸质档案的保管、忽视电子档案的保管;重要的电子档案未能保存双份且存放在不同地点,未做到定期检查和复制。
二、高校会计基础工作问题成因
(一)高校领导重视不够
高校的领导多数是教学领域的业务骨干,腾不出精力来抓规范化建设,再加上对会计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多,误以为会计工作只是简单的记记账,对加强会计规范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毕业论文忽视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极大影响了会计人员积极性的发挥。
(二)会计人员不重视自身能力培养
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责任感,学习氛围不浓,不求上进,法制观念淡薄,受外界因素干扰不能坚持原则,不能恪守职业道德;另外,会计人员由于长期忽视新知识和会计法规的学习,不重视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基本技能下降,遇到新问题缺乏应有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计算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也跟不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三)内部管理只重资金,忽视其他
工作重点只放在资金管理上,不重视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财产清查、财务分析、债权债务管理等工作。内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也不够,人手少且素质参差不齐,工作难开展,内部监督流于形式,评价职能没得到有效发挥,使违法违纪行为有可乘之机。
(四)外部监管薄弱
外部监督来自两个方面:(1)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因部门人员少,业务忙,对高校会计基础工作未能较好地负起定期指导、监督、检查的职能。(2)来自社会中介机构。因不规范的执业环境和不正当的业务竞争,会计事务所对高校的审计避重就轻,浮于表面,未能深挖分析实质问题、实现有效的社会监督。
三、高校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改进对策
(一)加强领导,强化管理
领导重视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保证。因为从领导做起,会计人员才能以更严厉的制度来取得真实、完整、无误的原始凭证,并真实的记录账簿、规范地填制报表。从源头上控制,为会计数据的真实性提供保障。单位负责人要定期听取财务部门的汇报,支持和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督促财务部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基础管理,并能公正、严肃处理违法违规行为,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采用多种方式为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培养会计复合型人才,建立规范化基地
鼓励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会计人员不仅要学习新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还要掌握会计信息化的新知识、新技能,努力成为复合型人才;会计人员之间也要定期交流经验,探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在高校系统内建立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示范基地,以实物的形式展示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给新会计从业人员提供一个学习、工作、交流互动的平台,并组建专家队伍跟踪监管指导。
(三)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财会秩序
各高校要建立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单位法人对会计工作的领导职责,明确会计机构负责人的职责权限。同时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健全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会计
--> 工作岗位轮换办法、会计事项授权批准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制度、预决算管理制度、预决算执行情况考核办法、现金管理条例、票据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财务分析制度、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资产物资管理等多种制度、办法。制度是实现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机制保障,各部门应相互配合,采取多种措施,定期对各项内部会计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使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有制可依、依制而行,且及时更新完善,保证各内部规章制度全面贯彻落实。从而使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实现财务管理向业务领域更深、更广层次的延伸,使整个财会机制高质量地有序运转。
(四)健全体系监督,强化信息反馈
关键词:会计法;会计主体;民事责任;构建
保障《会计法》的实施,我国《会计法》 规定了会计主体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但由于缺乏对会计主体民事责任的规定, 不仅不利于从经济利益机制上预防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也不利于救济会计违法行为的受害人。 因此,我国《会计法》应与《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相协调,构建起会计主体的民事责任制度。
一、 我国《会计法》中会计主体民事责任制度的缺失与局限
为确保 《会计法》 各项制度的贯彻,我国《会计法》在第六章第 42 条至第 49 条规定了相关主体与人员的法律责任。比如有违反会计法第 42 条第1 款规定的不依法设置会计账簿等违法行为之一的, 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对单位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可以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会计人员有第 42 条第 1 款所列行为之一,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现行《会计法》中的法律责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威慑违法行为,防范会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但民事责任是与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并列的三大法律责任之一,纵观《会计法》第六章对会计主体法律责任的规定只有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两种, 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
会计主体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在会计法领域,行政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吊销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等处罚形式。 会计主体刑事责任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规定,对会计领域犯罪分子依照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的法律责任,《会计法》 中的刑事责任只适用于严重的会计违法行为。 加强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是《会计法》治理不规范的会计行为的一项重要举措,但缺乏民事责任的《会计法》责任体系却存在以下局限:
第一, 责任追究机制的局限造成违法成本较少。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主要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来追究的, 比如刑事案件中只能由公安机关和检察机关侦察, 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除此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行使这种司法权力。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 会计领域的案件频频发生,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层出不穷,导致国家监管资源相对不足,由于人财物的限制, 国家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无法发现和追究所有的会计违法行为,当监管力量不足的时候,违法行为被查处和处罚的几率大大减少,会计主体实际违法成本较少,使其存在侥幸心理而实施会计违法行为。
第二,责任形式的局限无法有效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 根据理性“经济人”理论, 会计主体实施会计违法行为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 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动机除了确保高管职位、隐瞒违法行为之外,更突出地表现为筹集资金、操纵股价、获取高额报酬等特殊经济利益动机, 公司管理层通过操纵公司账面利润, 有机会达到自我高价定薪的目的, 通过虚增利润操纵股价有机会通过股票期权获利。 而违法行为即使被发现, 承担行政责任的形式有通报批评、行政处分、强制划拨等,承担刑事责任的形式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罚金等, 这种责任主要是惩罚性的, 不足以使违法行为人付出与非法获利相对应的经济利益代价。在“经济人”本性的决定下, 如果承担惩罚性责任不能使违法行为人的利益受损, 它宁愿去实施违法行为获取高额违法所得, 这就是为什么会计领域的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 立法上防止违法行为的对策只能是加大会计主体的会计违法经济成本。
二、我国《会计法》中构建会计主体民事责任制度的必要性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一)只有民事责任能够弥补受害人的损害。 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向国家机关承担的, 其目的是维护相应的管理秩序和社会秩序,但民事责任以恢复被侵害人的权益为目的, 民事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向受害人承担的,主要形式是赔偿损失,具有填补损害的补偿性质。 如果责任主体违法行为给企业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 只有让他们承担民事责任才能够弥补受害人的损害。
(二)民事责任能够有效预防违法行为。 民事责任中的赔偿责任是违法行为人对已经造成的权利损害和财产损失给予恢复和补救。 在会计违法行为中,违规收益大、违法成本低,相对于违法会计活动的非法收益, 无论是刑事责任中的罚金, 还是行政处罚中的罚款都只占很小一部分。 民事责任要求违法行为人对其行为给受害者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赔偿数额按照受害者的实际损害确定, 使违法行为人为违法行为支出巨额赔偿费用,在得不偿失的情况下, 相关人员的会计违法行为必然会大大减少。
(三)民事赔偿责任能够调动受害者检举、起诉违法行为的积极性。相对于国家行
政机关、司法机关经费有限、人员不足,不足以调查、处罚所有会计违法行为而言, 企业会计违法行为的受害者众多,《会计法》 完善会计主体的民事责任, 要求会计主体对其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后,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积极发动社会力量检举、起诉、监督会计活动。 另外,构建会计主体民事责任制度还可以与《公司法》等其他法律相协调。
三、我国《会计法》中会计主体民事责任制度的设计
在《会计法》中构建会计主体民事责任制度, 需要界定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等内容:
(一)承担民事责任的会
--> 计主体。
与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直接相关的人员有一般会计人员、 财务总监( 总会计师 )、 单位负责人 , 而承担会计违法行为民事责任的主体应该是单位负责人和财务总监(总会计师)。我国《会计法》第 4 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单位负责人有义务保证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 虚假有误的财务报告侵犯了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时,单位负责人应承担民事责任。
财务总监(总会计师)直接负责组织实施会计信息生成、监督会计活动,具有会计活动的组织管理权和监督权,在对外的报表中,财务总监和单位负责人一起签字, 这其实是会计信息合法性、真实性的对外承诺声明,如果出现财务报告造假等违法行为, 财务总监(总会计师) 应承担民事责任。一般会计人员不应对会计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一般会计人员与单位是一种雇佣关系,即使一般会计人员自己做出的会计违法行为,一般会计人员的民事责任也应该适用民法侵权理论中的雇员侵权责任,即雇员执行职务行为所致的他人损害, 雇用人应承担赔偿责任,而不能要求雇员承担责任。
(二)会计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形式。
根据《民法通则》第 134 条的规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作、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会计主体违反会计法及其他法律,主要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会侵害投资者的知情权, 在性质上为侵权责任, 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及投资人造成的损失主要是财产损害, 会计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目会计毕业论文范文的是使投资者由于虚假财务报告所受的损失得到补偿,因此会计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主要形式应为赔偿损失, 即赔偿因会计违法行为如虚假财务报告等给受害人造成的损失。
(三)会计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现行民法中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有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三种。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作为承担民事责任最终构成要件的一项归责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的核心是有过错才有责任,无过错即无责任。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只要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可要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 承担责任不考虑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这是为了使受害人的损失能够得到更容易的赔偿, 依法律的特别规定针对现代工业事故造成损失而规定的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所造成的损害不能证明自己主观上无过错时, 就推定其主观有过错而承担民事责任的一项归责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是为了解决特殊场合受害人难以证明加害人有过错而无法得到赔偿, 以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进行过错推定, 以救济处于弱势的受害人。 我国会计主体承担民事责任应适用哪种归责原则?
[关键词]新经济; 会计人才; 会计教师; 素质结构
on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accounting teachers under neo-economy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knowledge economy and webonomics places a higher requirement on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als. theessay expounds the challenges that accounting education encounters and the required quality that accounting teachers should possess, proposingsome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accounting teachers and optimize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key words:neo-economy;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teachers; quality structure
一、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新经济综合了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无形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征,它对会计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会计工作领域从企业范围走向社会层面;会计工作目标从单纯注重经济效益转向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会计核算内容从有形资产为主转向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并重;会计操作手段从会计电算化转向会计信息化;会计计量手段从单一的货币计量转向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的融合;会计报告时间从定期报告转向实时报告等等。这些变化,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会计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要对金融、财政、税务、统计、审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有较多的了解;既要具备会计处理的基本技能,还要广泛涉猎其他技能,学会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充实工作内容;既要懂经济科学,还要了解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否则,不仅无法适应会计领域的横向拓宽,而且难以满足会计专业的纵向发展。
2.外向化的职业理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当今世界的空间日益缩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企业与外界的联系通过各种经济往来体现在资本运营、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诸多方面。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的职业理念、思维方式等如果继续停留于原来的模式,结果不仅是自己落伍,更重要的是会影响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职业理念的外向化是新经济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只有对新知识有快速接纳和学习的能力、对外部财务信息有高度的敏感和借鉴能力、对会计的国际化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能力的会计人才,才能与时俱进,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需求。
3.开拓型的工作方式。新的经济环境,使会计工作领域因社会责任的考核、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等的作用而日趋复杂,会计操作手段因网络技术、信息系统的完善而日趋先进,会计面临的风险因虚拟会计主体、网上交易等日益增大。在此情况下,会计的工作方式绝不能墨守陈规,否则必然被时代所淘汰。只有把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开拓创新能力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会计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拓宽会计的工作领域。并运用先进的会计手段,有效防范会计风险,使会计工作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二、会计教育面临着挑战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必然促使会计教育改革的深化。可以说,高等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育观念、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1.关于会计培养目标。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需要重新定位,必须把综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会计教育的目的。因此,应当适时调整会计人才的培养思路,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重创新、能应变”的人才培养战略。所谓“宽口径”,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较为丰富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相关的人文社科知识;所谓“厚基础”,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备坚实的财会专业知识;所谓“高素质”,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技术素质以及身体心理素质;所谓“重创新”,就是要大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判断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所谓“能适应”,就是培养学生应对挫折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会计人才适应新经济的要求。
2.关于会计教育观念。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必须改变,一是树立通识教育观念,正确处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关系,使受教育者精通会计专业知识但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掌握;二是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正确处理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关系,使受教育者在学历教育阶段具备了终身学习的能力;三是树立前瞻性教育观念,正确处理现实性教育与超前性教育的关系,使受教育者所掌握的知识既满足当前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又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要求。
3.关于会计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体是传统会计教学的特征,教学活动基本上围绕教师的“教”来进行,学生在多数情况下,更像是一个知识容器,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由此而造成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无法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进行自我设计,获得超常发展。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的教学主体必须下移,必须尽快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系,尽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唯此,才有助于实现会计的培养目标。
4.关于会计教学内容。在新经济环境下,会计研究领域日益扩展,会计工作范围不断拓宽,客观上要求会计的教学内容必须有一个大的改革,包括纵向上的深化和横向上的扩容。社会责任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非货币计量会计等不应当继续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而应尽快纳入会计教学内容体系,同时对一些人所共知或中学阶段已经传授的知识,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法律基础等不再作为教学的内容。从课程的设置看,应尽量减少必修课,取消限选课,增加任选课,满足学生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不同需求,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关于会计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所教知识,认真执行法规制度,服从组织决定,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根据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外向型、开拓型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极不相符。因此,必须根据接受教育的对象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实行开放式、互动式、定向式教学,并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模拟实习、社会调研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提高学生的参与
--> 意识,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6.关于会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高等会计教育中的应用是大势所趋。采用多媒体授课,既能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又可以节约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使其在单位时间里获取更多的信息,提高教学效果。如何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对象选用适宜的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手段与会计教学软件以及网络教学、远程教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新经济时代会计教育面临的又一课题。
三、会计学专业教师的素质结构新经济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和对会计教育的影响,必然要求会计学专业教师优化和改善素质结构,否则很难培养出合格的会计人才。那么,新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教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结构呢?根据前述会计人才的特征和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会计教师的素质从整体上讲应当包括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过硬的业务技术素质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等。
1.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当代教育的基本思想,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需求的集中体现,也是培养综合型、外向型、创新型会计人才的前提。缺乏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必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其教学目的就可能迷茫,教学内容就可能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可能落后,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因此,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是对每一位会计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也是当前许多会计教师必须进行自我更新的重要内容。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应当由教学主体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变,淡化以自我为核心的意识,改变“牵”着学生走的做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二是教师应当由知识传授向“导学”方向转变,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掌握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抓住学习的重点内容,培育他们观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三是教师应当由教学的操作者向“设计者”转变,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科学设计各种教学软件,及时修正学生的学习路径,确保教学过程的优化;四是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在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中,将职业经验的积累与新知识的充实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思想道德素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现代教育本身就是塑造人的事业,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的影响重大而深远,加之从事会计工作的人才,对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严格。因此,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会计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点。
(1)高度的敬业精神。作为会计学教师,只有钟爱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把最新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以自己的敬业精神影响学生,培育他们的职业思想。
(2)高尚的人格魅力。“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教师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其作用不仅在于延续和发展人类的文明成果,而且还在于通过教师的整体形象影响后代,塑造民族精神,教师的道德品行,不仅决定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准,而且影响整个国民素质的高低。因此,会计教师必须具备健康向上、诚信正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行,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塑造人才,让知识的传授在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召下深入人心。
(3)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会计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工作的社会性、对学生影响的深远性、对未来会计事业的重要性,自觉地履行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把书本知识的传授与会计人才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会计事业的兴旺发达做出最大的贡献。
3.业务技术素质。主要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教学能力、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必要的实践能力。
(1)知识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会计教师具备过硬教学能力,保证会计教学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基础。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是知识结构合理的标志。这里的基础知识一般指培养学生的求知、思维、语言、写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知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教师特别要注重掌握两方面的基础知识。一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会计教育发展迅猛,对会计教师的需求激增,客观上形成了现有的会计教师大多是从专业学习直接转向专业教育,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的现象。而社会环境的剧变又造成当代学生的思想复杂但心理素质较差,由此而导致大学生中的心理不健康现象猛增。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认真研究教育规律,把教育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引入会计教学过程,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二是外语知识。尽管全民外语热的现象目前受到非议,但对会计教师的这一要求不仅不能降低,而且还应提高。这不仅是会计教学的要求,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它对于会计教师掌握最新的学术成果,了解国外会计教育的发展动态,培养外向型、开拓型的会计人才至关重要。专业知识是指教师所应具备的会计理论和实践知识,它是会计教师开展会计教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专业人才的基本保证。在新的经济环境下,会计教师的专业知识应当是“宽”与“深”的有机结合,即在对会计、财务、审计等知识全面了解和掌握的同时,对会计学的某一个方向有深入的研究,绝不能再满足于熟悉自己所讲授的课程。缺少宽泛的会计学知识,或缺乏对会计学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在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日新月异的今天,都将难有立足之地。相关知识是指会计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与会计学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其他人文自然知识。唯此,才能适应新经济的需要,巩固和发展会计专业理论知识。
(2)教学能力。主要是指会计教师对知识的处理能力和对教学过程的监控能力。前者应当包括教师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会计教学语言的能力、针对教育对象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能力以及与学生沟通协调的能力等。后者则是指教师为了保证会计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它是教师的反省思维在其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也是提升教师知识处理能力的重要手段。
(3)研究能力。教师的研究能力应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术研究能力,它是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学术动态,接受最新会计知识,充实会计教学内容的保证;二是教学研究能力,它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目光审视教学实践,认真总结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升教学水平。缺乏任何一方面的研究能力,都难以成为一个合格的会计教师。
(4)实践能力。如前所述,目前会计教师的经历绝大多数是从学生直接到老师,普遍缺乏实践能力,这与实践性很强的会计学专业的要求极不相符,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面对会计实践的飞速发展,会计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否则,很难胜任会计教学工作。
4.身体心理素质。有关资料显示,会计学专业的师生比在当前各种专业中最高,而会计学的发展又较快,因此,会计教师不仅承担着繁重的会计教学和科研工作,而且还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己。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很难承受来自各方面
--> 的压力,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别是缺乏健康心理素质的教师,面对渴望从老师那里获得各种帮助来克服生活学习中烦恼的学生,还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四、优化会计教师素质结构的途径针对新经济条件下会计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对会计教师的素质要求,笔者认为,优化会计教师的素质结构,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自我完善。这是优化会计教师素质结构的基本途径,具体要求如下。一是加强学习。陶行知先生认为“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惟其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终身学习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会计教师必须针对自身知识的薄弱环节和会计学的发展趋势,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优化素质结构。二是投身实践。会计教师不能仅仅投身于教学实践,更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经常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会计实践的发展变化动态,分析解决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增强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理论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第二,后续教育。这是提高会计教师素质的激励机制。根据会计教师的现状,一是要加强会计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培训,尽快解决会计教师在教育规律、教育心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比较薄弱的问题;二是要加强会计专业理论的培训,帮助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后续教育的方式可以针对教师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定期培训、进修学习、访问学者、经验交流、鼓励考取硕士和博士等。第三,岗位轮换。这是促进会计教师素质改善的一种手段,它对于防止教师的知识老化、避免产生工作惰性、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加强同行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具有明显的作用。岗位的轮换主要应在专业教师之间进行,通过调换相关课程的讲授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第四,强化考评。在制定考评制度时,既要注重教师的业务素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既要考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要关注教师的科研水平,偏废任何一方,都不利于优化教师的素质结构,相反还会创伤他们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端生,李 征.网络经济下会计发展趋势[j].会计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