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3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校园安全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目前普遍小学校园有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意识,但是往往相应的安全建设举措难以跟上,我们必须意识到校园安全建设的重要性,从制度及举措上整改校园管理,建立相应的校园安全建设条例,保护小学生身心安全的相关机制,真正从制度上加强校园安全建设。本文将针对如何加强校园安全建设这一重要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发展。
1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
校园安全建设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小学生们的身心健康,使小学生们能够健康成长,当制度上出现了相应漏洞,或是因为不可抗力因素而导致的事故发生时,就需要小学生们自身树立相应的安全保护意识[1]。所以我们要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会要求学生有发散性的思维。但是在安全教育方面,相关人员一定要规范好小学生的行为思想,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和基础,学校可以通过印发相应的有图画、有文字的安全教育手册去帮助小学生们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去帮助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陌生人的东西不能要,不能随意与陌生人搭讪或者与陌生人离开,在遭遇火灾、地震时应该有秩序地听从指挥进行疏散等,要让这些安全教育深植学生内心,使他们深刻理解安全的重要性。
2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现在学校与家长间的联系可以采取多种联系方式,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也是为学生全方位安全建立的有效屏障。不仅仅是家长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学校也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安全动态[2]。可以通过建立相应的微信群、QQ群、掌握学生家长们的详细联系方式、居住地址及工作单位等多种方法,来保证联系的畅通。
3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
教师及保卫处的保卫人员等都是最为直接的责任安全负责人,在校园中直接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往往小学校园都会采取在特定时间段进行校园封闭的管理办法,以此来保护校园安全,所以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3]。不仅仅如此还要划分相应的责任范围,明确责任内容,才能促使校园安全建设更加具有秩序性。
4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
校园的安全建设不仅仅应该做好注重事件的预防,也要做好事件发生时的处理,所以在加强校园安全建设的过程之中,应该完善校园安全的应急方案,可以通过日常的消防演习[4]等进行对学生的引导和疏散等多种方式来帮助学校完善应急手段,这样,一旦遭遇突发事件,学校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应对,从而提升遇到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将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
5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
学校应该与当地的派出所、社区及所属地区的相应单位建立良好的联系,以此来完善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从制度上排查校园安全问题,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孩子走丢或是被陌生人领走等问题发生,联防联动机制[5]可以第一时间进行事件的调查,或者第一时间阻止事件的发生,所以建立联动联防机制可以在校园制度建立的层面上帮助校园安全建设的发展。
6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
对于校园内存在的安全设施,学校应该定时给予更新,例如灭火器等,按照相应的《安全校园建设标准》等,保障安全通道的畅通以及应急灯的正常使用,安全设施的完善是从硬件的角度上保证校园安全建设的,也是安全建设的相应基础。我们要注重基础安全设施的建设,从而加强校园安全的建设。目前的校园安全建设虽然仍有不完善的地方,但也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之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校园安全建设观念,通过从思想层面上对小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建立与家长及时联系的有效机制、加强对于教职工的安全责任教育、完善学校的应急方案,提升遇到突况的应对能力、建立相应的联动联防机制和完善校园内相应的安全设施等多种方式,去加强校园安全建设,从而促进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吐尔逊江.尼牙孜单位:新疆克拉玛依市准东第一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海霞.大学生参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与有效途径分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07:114-115.
[2]杜玉玉.平安校园视域下社区安全风险评估制度研究[D].温州大学,2015.
2.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这在我国大部分校园中比较常见。很多学校虽然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但是缺乏相应的考核制度,这对校园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外,还有部分学校既建立了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也具有相应的考核制度,但是考核制度只是流于形式,这对校园的安全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管理能力不足校园安全管理能力不足,这在我国大部分学校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管理投入不足、管理落后、技术支持不足和硬件投入较少等问题普遍存在。发生事故时,不能很好地应对事故。学校的安全管理人员学历不高,并且缺少必要的安全管理。
二、建立校园安全管理的长效路径的措施
1.树立安全意识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安全教育,让全校师生树立安全意识,要将“安全第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素质,培养师生的安全意识,让教师和学生自觉地维护校园的安全,这是解决保证校园安全的基础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安全知识渗透到课堂中,开展多形式的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的安全管理应整合多层次的人员参加,增强安全管理的力度,仅仅依靠校内的安保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校园安全管理中来,同时还要争取得到公安消防和交通城管等机构的配合,只有建立这种多层次的参与机制才能提高校园安全管理的效果。
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校园安全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复杂的工作,学校要想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要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校要加强对校园安全的管理力度。在制定安全管理制度的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以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实现校园安全管理的良好效果,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强管理能力学校不仅要配备先进的技术设备,还要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水平。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校园安全管理的重要保障,学校配备的先进的技术设备能有效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效率,而提高安保人员的业务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加强校园安全管理的能力,对促进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防止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文化建设正在日渐发展,但是从总体来看,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全面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仍然与国外高校有着很大的差距,并且局限于各高校自身因素,高校的安全问题仍然是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之所以会出现高校安全事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2]
1.发展与安全脱节。随着学校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在日渐复杂和庞大的高校建设。部分高校的领导及教师安全意识淡薄,随着学校对科研实力的重视,使得大多数领导一心抓科研建设,无形之中就忽略了安全文化建设。另外,许多高校的办公室、实验室、教室、餐厅以及宿舍常年缺乏维护,制度陈旧、管理措施缺乏等等,使得原本轻微的安全问题逐年累积,由此造成严重后果。更多的是在安全事故发生后,很少有人能意识到问题所在,只处理表面现象而不去探究问题本质,使得安全隐患继续得以长存。
2.安全意识淡薄。首先,很多高校负责人都认为高校发展的基础是科研和教学,他们对安全管理则不置可否,这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试问,当一个实验室研究出来世界一流的专利产品,结果却在一次安全事故中导致整个成果全部报废甚至相关研究人员生命安全也遭到影响,那这样的科研有意义吗?很多高校负责人认为,只要安全不出问题,或者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就可以,不用专门搞什么安全文化建设。其次,广大师生对安全文化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安全事故发生时不能采取相应的安全避险措施减轻损失,甚至在高度紧张的情况下采用错误的措施加重损失。最后,由于相关院校领导安全意识的缺乏使得安全管理部门分配不合理,安全管理人员和物资力量分散,而且在实际的安全建设中也缺乏足够的重视,这无形中成了潜在的非安全因素。
3.安全投入不足。第一,安全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使得相关部门控制安全管理队伍规模,招聘低学历人员弥补高素质人才的空缺,这样就使得安全管理队伍良莠不齐,只有少数成员具备相应的安全管理资格。第二,由于资金不足,使得安全设施的配备缩水,很多陈旧设备不能及时更换,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第三,资金的缺乏使得相关部门不得不削减安全教育活动,甚至不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由此使得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备,很难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下培养广大师生的安全文化意识,使他们无法在接受安全教育的同时也能身临其境,体会安全事故的严重性。
4.制度保障缺乏。从制度保障这一方面来说,国内很多高校都没有出台过完整的安全管理制度来指导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很多时候都是依靠一些简单的规定和建立在个人意识上的“安全规范”来指导安全职能部门开展一些零星的安全文化教育活动以实现相应的目的,缺乏长期性和系统性,很难实现构建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目标。当然,也有的学校制定了安全管理相关的制度,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措施保障执行的可靠性,使得空有政策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很多不利于建设和谐安全文化氛围的消极影响。以上四方面造成当下高校安全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不受重视,基础薄弱。这与我国在新时期大力发展高校教育,构建和谐校园的要求是不相配的。因此,建设高校安全文化成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三、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对全校广大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只有将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做好做实,才能使得高校在教育、科研等各方面有着长足的进步。而在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为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而努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1.强化理念意识建设。理念意识教育是安全文化教育的核心,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的安全意识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至关重要,也只有提高学校管理者、师生、安全管理队伍等人员的安全文化意识,才能使得安全文化建设有生长和发展的根基,也才能更进一步开展和完善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应重视师生员工安全文化建设中的教育、培训环节,采用多途径、多手段、多形式来大力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高校可以通过安排特定的部门定期组织相应的安全演练,也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构建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安全意识在潜移默化的情况下深入师生心中。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关系着安全文化建设能否系统地开展,是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从长远角度来看,建设和谐高校安全文化关系着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高校安全管理相关职能部门更应该时刻牢记自身职责,开展切实可行的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比如定期开展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使得安全文化知识得以普及,并潜移默化地提升师生对安全文化的重视程度。此外,高校也应该为建设安全管理服务体系提供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将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培育成为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并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引进足够的设备方便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开展工作。
3.强化预防体系建设。高校应该把校园安全检查作为一项日常的工作来抓,并且要做好。定期检查安全设施,并维修更换损坏的设备,责任落实到个人,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同时还要针对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各种紧急情况下的预案,并需要经过探讨研究后公布实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定期在宿舍、教学楼、图书馆等学生密集场合进行消防紧急疏散演练;通过安全教育进课堂,增强安全技能的培训;将高校安全贯穿到四年的大学生活中。这样,硬件的预防体系与软件的预防体系结合,构筑高校安全预防体系。
二、针对安全问题建立相关的制度规章
安全规章制度的建立对维护校园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安全的规范提出了规章的限制,使学校人员都能在规章制度的范围内活动,避免因为违背规章而可能引发的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现在在很多学校中常见的现象就是校外人员随意进出学校,这种情况无疑给学生的安全带来了隐患,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持证明进出的措施,学生进出校门要持学生证,工作人员持工作证,不明人员进出要提前登记并通知相关负责人。
三、加强学生校内生活管理
学生在学校内的一切活动都应在学校的掌握中,在生活方面更是要格外关注。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动,在课间或午间容易在走廊或楼梯上追逐打闹,从而容易发生磕碰、摔伤等意外伤害事件。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学生平常的教育和管理,杜绝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发生。比如在住宿这一方面,查勤人员一定要加强管理。随时掌握学生的数量和动向,一旦发现有学生未归要及时反映。避免因为查勤人员的忽视而使学生的安全受到威胁。
随着电脑的普及,计算机技术已并没有向早年想象的那么遥远。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一些最基本的电脑维护的知识,对于生活在高校的学生们就更不用说了。几乎每所高校都有其自身的网络体系,无论是无线网络还是有线网络。有了网络的帮助后老师可以提高课堂内容的丰富度,不必拘匿与灌输死板的概念内容,而是灵活的动态模式,这样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大家看来每所高校所关心的安全领域问题是大致相同的,无论是在哪方面,无疑就是网络是否畅通,上网是否安全,网络是否可以抵御黑客攻击,上网是我们的账号是否存在风险等问题。
1.2校园网络架构分析
学校校园网跟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经逐步走上正轨。许多高校都配备了无线、有线网络,使学生和老师的生活和教学就更加方便,XX学校网络的拓扑图(图1)。根据图片可知XX学校将Internet汇总通过防火墙,总的路由器分配至每个教学楼路由器,再由交换机分到各个房间,这样每个房间就能有其自己的端口号。这样如果遇到电路、网络中断的话就可以就可以根据端口直接检查出问题所在的地方以及进行及时的修理,例如在一个教学楼的房间,网路连接不上,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找到问题所在,首先用测线器来测试下网线是否正常,若不正常首先判断是交叉线还是直通线,换一根网线继续使用;若网线正常在看下网线插口里的芯片是否有接触,可以用小的钳子给它摆正再插上网线试下;若还是不行将模块拆下检查下铜导线与模块是否是接触不良同时可以将铜导线头接触处剥下一点讲他们捏在一起,在交换机上观察是否通,通的话将铜导线重新装回至模块内,正常使用。我们可以从图中得知,这样的架构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查到问题的出处,防止更加难以控制的局面的发生。
1.3校园网络面临的威胁
学校网络大多都使用TCP/IP协议,而该协议的网络所提供的网络服务都包含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许多漏洞。同时网络的普及是信息共享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信息被暴露的机会大大增加,特别是internet,他就是一个开放大系统。另外,数据处理的可访问性和资源共享的目的性之间的一对矛盾,这些都给校园网络带来了威胁。计算机网络所面临的威胁大体可分为两种:一是,对网络中信息的威胁,即所谓的软威胁;二是,对网络中设备的威胁,即所谓的硬威胁。影响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因素很多,有意的、无意的、人为的、自然的以及外来黑客对网络系统资源的非法使用等,归结起来,针对网络安全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入侵者:入侵者包括黑客、破坏者和其他从外部试图非法访问内部网络的网络用户。这些访问者或者有特定的目的,或者只是基于兴趣和好奇心,都会对校网信息形成威肋。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更多的黑客工具和破坏程序被共享,许多青少年对此兴趣极高,形成了一大批潜在的攻击者。第二,病毒和有害代码:便利的网络环境使病毒成为网络信息安全的另一个重要威胁,病毒不仅破坏程序和数据,还会严重影响网络效率,甚至破坏设备;特洛伊木马为入侵者所利用进行网络攻击和刺探,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后门也被开发者利用进行攻击和破坏。目前病毒与黑客技术的结合,使得病毒的危害更进一层,不仅仅针对计算机,同时也针对网络,近几年的一次利用SQLServer漏洞的“蠕虫王”病毒就几乎使得全国计算机网络瘫痪。第三,内部教职员工与学生:其实更为重要的安全威胁来自网络内部,由于误操作、好奇或泄愤,内部教职员工和学生会对校园网中关键信息安全和完整性构成威胁。尤其是学生,极强烈的好奇心和争胜欲望,为了炫耀或者学习实践,对网络有比较大的攻击性。第四,系统和应用的安全漏洞:网络设备、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无缺陷和无漏洞的,然而,这些漏洞和缺陷恰恰是黑客进行攻击的首选目标。除此之外,软件和硬件的配置/设置不当同样会造成相当严重的安全问题。第五,用户安全意识:用户对信息安全认识不足,对安全的简单理解和关注不足,对安全设备的利用和投入不足、不及时,都会构成校网信息安全缺陷。第六,其他安全威胁:包括自然灾害、物理设备故障以及其他破坏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的意外事故。
2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策略
2.1信息安全含义及策略概述信息安全是指采取措施保护信息网络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使之不因偶然的或者恶意的原因而遭受破坏、更改、泄露,保证信息系统能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密码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信息论等多种学科的综合性学科。信息安全本身包括的范围很广,大到国家军事政治等机密安全,小到防范青少年对不良信息的浏览以及个人信息的泄露等。而信息安全策略是一个有效的信息安全项目的基础。信息安全策略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问题策略和功能策略。问题策略描述了一个组织所关心的安全领域和对这些领域内安全问题的基本态度。功能策略描述如何解决所关心的问题,包括制定具体的硬件和软件配置规格说明、使用策略以及雇员行为策略。从信息安全领域中发生的事件来看,信息安全策略的核心地位变得越来越明显。例如,没有安全策略,系统管理员将不能安全的安装防火墙。策略规定了所允许的访问控制、协议以及怎样记录与安全有关的事件。策略的制定需要达成下述目标:减少风险,遵从法律和规则,确保组织运作的连续性、信息完整性和机密性。信息安全策略应主要依靠组织所处理和使用的信息特性推动制定。同时应当重视对信息系统了解深刻的员工所提出的组织当前信息的主要特性,具体包括:什么信息是敏感的、什么信息是有价值的以及什么信息是关键的。在制定一整套信息安全策略时,应当参考一份近期的风险评估,以便清楚了解组织当前的信息安全需所要面临的风险管理。对曾出现的安全事件的总结,也是一份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安全策略应当与已有的信息系统结构相一致,并对其完全支持。这一点不是针对信息安全体系结构,而是针对信息系统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策略一般在信息系统体系结构确立以后制定,以保障信息安全体系实施、运行。例如,互联网访问控制策略可使安全体系结构具体化,也有利于选择和实施恰当的防火墙产品。关于风险评估,我们可以根据每一项任务来进行一个风险评估具体流程(如图2),做好一个风险评估能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信息安全度,也便于今后的管理。
2.2防范校园网络安全措施
在校园网络日渐普及的今天,关于如何应对和防范校园网络安全这一块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漏洞,所以各个学校都要从各个方面来保障校园网路的安全运行。首先是管理层面,通过申请在校园网络中各种功能的开通和使用,来实现从源头抓问题,学校也应该制定出明确的计划与流程,使得一些行为可以按照流程一步步完成,这样就能更加安全了。以学生宽带申请为例,学校规定从学校网站上统一下载,统一领导签字,统一分发,统一管理。这种模式能提高管理和工作的效率,正是因为这样的管理和工作模式,让学校的工作井井有条的开展。通过对申请信息的填写,当遇到网络安全威胁时,可以通过信息查询到有问题的主机,然后及时解决问题,不至于拖延很长时间。再次是技术方面,学校配备有上网认证控制器,可以保证在教学楼范围内上网都是有认证的,每个人的上网记录都是可以查询的,以及还有流量控制器,可以保证基本上网的畅通,VPN认证可以保证在校外访问校内网有迹可循,同时学校还配有负载均衡器以扩展网络设备和服务器的带宽、增加吞吐量、加强网络数据处理能力,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用性。同时这些设备也是信息安全策略中功能策略的反映。
学校在建立自己的内网时,由于意识薄弱与经费投入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比如将原有的单机互联,使用原有的网络设施;校园网络的各种硬件设备以及保存数据的光盘等都有可能因为自然因素的损害而导致数据的丢失、泄露或网络中断;机房设计不合理,温度、湿度不适应以及无抗静电、抗磁干扰等设施;网络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没有系统的网络安全设施配备等等;以上情况都使得校园网络基本处在一个开放的状态,没有有效的安全预警手段和防范措施。
(二)学校校园网络上的用户网络信息安全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完善
学校师生对网络安全知识甚少,安全意识淡薄,U盘、移动硬盘、手机等存贮介质随意使用;学校网络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不能安全地配置和管理网络;学校机房的登记管理制度不健全,允许不应进入的人进入机房;学校师生上网身份无法唯一识别,不能有效的规范和约束师生的非法访问行为;缺乏统一的网络出口、网络管理软件和网络监控、日志系统,使学校的网络管理混乱;缺乏校园师生上网的有效监控和日志;计算机安装还原卡或使用还原软件,关机后启动即恢复到初始状态,这些导致校园网形成很大的安全漏洞。
(三)学校校园网中各主机和各终端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均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安全“漏洞”或“后门”
大部分的黑客入侵网络事件就是由系统的“漏洞”及“后门”所造成的。网络中所使用的网管设备和软件绝大多数是舶来品,加上系统管理员以及终端用户在系统设置时可能存在各种不合理操作,在网络上运行时,这些网络系统和接口都相应增加网络的不安全因素。
(四)计算机病毒、网络病毒泛滥,造成网络性能急剧下降,重要数据丢失
网络病毒是指病毒突破网络的安全性,传播到网络服务器,进而在整个网络上感染,危害极大。感染计算机病毒、蠕虫和木马程序是最突出的网络安全情况,遭到端口扫描、黑客攻击、网页篡改或垃圾邮件次之。校园网中教师和学生对文件下载、电子邮件、QQ聊天的广泛使用,使得校园网内病毒泛滥。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编制的程序,它具有传染性、隐蔽性、激发性、复制性、破坏性等特点。它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一旦学校网络中的一台电脑感染上病毒,就很可能在短短几分钟中内使病毒蔓延到整个校园网络,只要网络中有几台电脑中毒,就会堵塞出口,导致网络的“拒绝服务”,严重时会造成网络瘫痪。《参考消息》1989年8月2日刊登的一则评论,列出了下个世纪的国际恐怖活动将采用五种新式武器和手段,计算机病毒名列第二,这给未来的信息系统投上了一层阴影。从近期的“熊猫烧香”、“灰鸽子”、“仇英”、“艾妮”等网络病毒的爆发中可以看出,网络病毒的防范任务越来越严峻。
综上所述,学校校园网络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如何能够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同时又能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保障办公、教学以及学生上网的多种需求成为了一个难题。根据校园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文章提出以下校园网络安全防范措施。
二、校园网络的主要防范措施
(一)服务器
学校在建校园网络之时配置一台服务器,它是校园网和互联网之间的中介,在服务器上执行服务的软件应用程序,对服务器进行一些必要的设置。校园网内用户访问Internet都是通过服务器,服务器会检查用户的访问请求是否符合规定,才会到被用户访问的站点取回所需信息再转发给用户。这样,既保护内网资源不被外部非授权用户非法访问或破坏,也可以阻止内部用户对外部不良资源的滥用,外部网络只能看到该服务器而无法获知内部网络上的任何计算机信息,整个校园网络只有服务器是可见的,从而大大增强了校园网络的安全性。(二)防火墙
防火墙系统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通信网络技术和信息安全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性安全技术产品,是一种使用较早的、也是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网络安全防范产品之一。它是软件或硬件设备的组合,通常被用来进行网络安全边界的防护。防火墙通过控制和检测网络之中的信息交换和访问行为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有效管理,在网络间建立一个安全网关,对网络数据进行过滤(允许/拒绝),控制数据包的进出,封堵某些禁止行为,提供网络使用状况(网络数据的实时/事后分析及处理,网络数据流动情况的监控分析,通过日志分析,获取时间、地址、协议和流量,网络是否受到监视和攻击),对网络攻击行为进行检测和告警等等,最大限度地防止恶意或非法访问存取,有效的阻止破坏者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校园网应用服务系统的安全工作。(三)防治网络病毒
校园网络的安全必须在整个校园网络内形成完整的病毒防御体系,建立一整套网络软件及硬件的维护制度,定期对各工作站进行维护,对操作系统和网络系统软件采取安全保密措施。为了实现在整个内网杜绝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学校应在网内有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地方采用相应的防病毒手段,在服务器和各办公室、工作站上安装瑞星杀毒软件网络版,对病毒进行定时的扫描检测及漏洞修复,定时升级文件并查毒杀毒,使整个校园网络有防病毒能力。
(四)口令加密和访问控制
校园网络管理员通过对校园师生用户设置用户名和口令加密验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以及对用户的管理。网管理员要对校园网内部网络设备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的配置均设有口令加密保护,赋予用户一定的访问存取权限、口令字等安全保密措施,用户只能在其权限内进行操作,合理设置网络共享文件,对各工作站的网络软件文件属性可采取隐含、只读等加密措施,建立严格的网络安全日志和审查系统,建立详细的用户信息数据库、网络主机登录日志、交换机及路由器日志、网络服务器日志、内部用户非法活动日志等,定时对其进行审查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网络中发生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护网络安全。
(五)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
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是指在交换局域网的基础上,采用网络管理软件构建的可跨越不同网段、不同网络的端到端的逻辑网络。根据实际需要划分出多个安全等级不同的网络分段。学校要将不同类型的用户划分在不同的VLAN中,将校园网络划分成几个子网。将用户限制在其所在的VLAN里,防止各用户之间随意访问资源。各个子网间通过路由器、交换机、网关或防火墙等设备进行连接,网络管理员借助VLAN技
术管理整个网络,通过设置命令,对每个子网进行单独管理,根据特定需要隔离故障,阻止非法用户非法访问,防止网络病毒、木马程序,从而在整个网络环境下,计算机能安全运行。
(六)系统备份和数据备份
虽然有各种防范手段,但仍会有突发事件给网络系统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对网络系统软件应该有专人管理,定期做好服务器系统、网络通信系统、应用软件及各种资料数据的数据备份工作,并建立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对网上各工作站的资源分配情况、故障情况、维修记录分别记录在网络资源表和网络设备档案上。这些都是保证网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手段。
(七)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DetectionSystem,IDS)
IDS是一种网络安全系统,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当有敌人或者恶意用户试图通过Internet进入网络甚至计算机系统时,IDS能检测和发现入侵行为并报警,通知网络采取措施响应。即使被入侵攻击,IDS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记录事件,自动阻断通信连接,重置路由器、防火墙,同时及时发现并提出解决方案,列出可参考的网络和系统中易被黑客利用的薄弱环节,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系统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和响应入侵,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八)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健全学校统一规范管理制度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对师生进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教育,使他们具备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制定相关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操作使用规程、人员出入机房管理制度、工作人员操作规程和保密制度等)。安排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安全保护管理工作,对学校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的警惕性和自觉性,并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校园网进行维护。
三、结论
校园网的安全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长期以来,从病毒、黑客与防范措施的发展来看,总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只有通过综合运用多项措施,加强管理,建立一套真正适合校园网络的安全体系,提高校园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
摘要: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实施,校园网作为学校重要的基础设施,担负着学校教学、教研、管理和对外交流等许多重要任务。校园网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活动。文章结合十几年来校园网络使用安全及防范措施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加强校园网络安全作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防范措施;防火墙;VLAN技术
校园网是指利用网络设备、通信介质和适宜的组网技术与协议以及各类系统管理软件和应用软件,将校园内计算机和各种终端设备有机地集成在一起,用于教学、科研、管理、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局域网络系统。校园网络安全是指学校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中的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和恶意等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密,保障校园网的正常运行。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化已经成为网络时代的教育的发展方向。目前校园网络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校园网络防范措施,已成为校园网络建设中面临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王文寿,王珂.网管员必备宝典——网络安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公忠.现代网络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刘清山.网络安全措施[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4、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张冬梅.网络信息安全的威胁与防范[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8).
2.军训前了解学生身体状况,做到及时预防。军训开训前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的了解,及时的处理,避免学生因初到学校为了给老师和同学留下好的印象,争强好胜,在军训中出现安全问题。辅导员需要筛选出重点需要关注的学生,进行谈心谈话,进一步了解学生状态和内心思想。必要的时候要及时上报学校,联系家长,建立起学校—辅导员—家庭之间的沟通桥梁,及时介入处理,确保安全。
3.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防范意识。要普及安全知识,既不是填鸭式的讲解,也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学校的规章制度,条文条例,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思路,将新生中出现的常见问题以及案例,使学生真正做到“入心,入脑”,从根本上掌握人身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等安全技能,增强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安全意识、自律意识,提高自我防护的能力,做到不伤害他人的同时不被他人伤害。
二、加强隐患排查,安全教育管理常态化
1.学生入住宿舍前要对宿舍进行安全检查和排查,看有没有质量问题和安全的隐患。学生到校后,要到学生中间走访了解,发挥学生助理在新生中间的作用,重点关注学生是否携带弹簧刀、匕首、电工刀等危害学生安全的管制刀具来到学校,有无个人的不良习惯和人际关系危机情况出现。如果有以上情况应当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2.组建班级安全管理的信息员队伍,发挥学生本身的主观能动性,突出实效。在辅导员指导下,进行班委的选举,选拔积极进取、客观公正、勤恳工作、乐于奉献的班委兼任安全信息员。按照职责分工班长负责全面的班级工作,团支书和组织委员,心理委员负责班级同学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工作,女生委员和寝管委员负责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体育委员和文艺委员负责学生活动的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反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平时以防为主,关键时监督到位,必要时挺身而出。发挥学生自身的示范作用,有效地保障班级安全。
3.建立班级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首先严格请销假制度,明确在各种时间段和常见请假原因发生的情况下学生如何请假,学生入校初期首先要防止学生没有请假到校外,因为对周边环境不熟悉,在教学时间造成人身伤害,出现安全事故。其次形成班级安全教育记录制度,将辅导员勤讲、多讲、重点讲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效促进安全教育的落实。做到人人有意识,人人负责任,细处着手,以小见大,建立长效机制,
4.重视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防范于未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周边相应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商业环境对刚刚离开父母的管束,缺乏自制力和自律能力的高职新生来说都充满了诱惑,不论对于学生自身的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保障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保障学生的利益,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周边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校内,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我、突破自我,抓住在校时间完成好学业。
5.提高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突发事件的模拟,急救知识学习、消防演练、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将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提高学生面对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从源头和根本上杜绝各种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学生个人人身保障的同时保证班级的安全稳定。
三、以学生为本,安全管理人性化
1.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状态。近几年新生入校的心理健康状态日趋让人担忧,初入大学校门的高职学生角色转换是否进行顺利,各个方面是否能够适应,直接影响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乃至最终的成长成才。辅导员应该重点关注,对学校管理思想准备不足,学习基础差,独立能力差,对专业不认可的学生,还有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每个人以前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背景,生活习惯甚至是价值观念有很多的不同,人际关系问题处理不好尤其是宿舍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引发更大的安全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沟通,掌握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提高对学校和角色的适应能力,引导学生个人积极地的调试自己,也是安全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通过丰富的人文活动,强化管理。校园的人文活动是对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拓展,特别是学生入学初期,丰富多样的活动的开展,例如军训期间的文体活动,新生的迎新晚会以及班级的团体辅导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不同的层面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对校园文化的认可程度,从而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调节学生新到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将注意力转移,有效地防止安全问题的发生。
(一)松———管理力度不足大型医院人来人往,密集度非常大,如果消防安全管理力度不足,导致火灾隐患长期存在,一旦发生消防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部分大型医院的消防安全管理部门未能从思想上充分重视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对于既定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条例的执行力度严重不足,日常的管理工作存在诸多的纰漏。缺少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助长了部分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即便是发现了所存在的消防隐患也不加处理,致使消防安全隐患长期存在,严重威胁着医院建筑物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二)软———处罚不够严厉责任岗位制度与责任追查机制是保证大型医院消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的双重保障措施,然而目前部分的大型医院若非未建立责任岗位制度与责任追查机制,则是执行力度不足,令不行,禁不止,这是处罚不够严厉所直接导致的负面效果。医院内部的消防安全管理氛围过于散漫,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之上,纸上谈兵,而难以深入落实到位。处罚不够严厉,一旦医院发生火灾,难以对相关的负责人进行问责处理,震慑作用不强,致使违反消防安全规定的行为屡屡出现。
(三)虚———工作流于形式由于消防安全管理人员未能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因而在工作当中对自身的要求较低,导致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杂乱无章;消防安全管理人员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工作交流,就工作情况交换意见;墨守成规,单纯地依靠既定的消防安全管控制度解决问题,当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往往束手无策。大型医院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是导致消防安全隐患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提高大型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的对策
针对上述大型医院消防安全管理所存在的不足,提高大型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需要从完善消防应急管理制度、加大消防应急管理宣传、配备先进的消防技术等方面着手,以期全面提高大型医院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一)完善消防应急管理制度完善消防应急管理制度是保障大型医院消防安全的必然途径与基本措施,根据医院消防安全管理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消防应急管理制度进行补充与完善,组建消防应急管理小组、消防应急机动小组、消防指挥小组三大机构,进行统一的调度。一旦医院发生火灾,三个小组的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集合完毕,各司其职,以既定的消防安全应急方案为指导,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包括患者的病情、医院人员的集中点等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抢险救灾措施,防止灾情扩大,将损失降低最低。同时,在完善消防应急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高检查的频率,督促管理人员落实到位。
(二)加大消防应急管理宣传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医院建筑内部的人员,包括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的消防安全意识是可以有效避免火灾的发生的。加大消防应急管理宣传需要彰显出其实效性的特征,以显示存在的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而非喊口号式的宣传。首先,强化来医院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的消防安全意识,普及消防安全的常识。其次,加大对医护人员的宣传力度,落实自我疏散逃生以及协助患者逃生等,将消防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三)配备先进的消防技术作为医院灭火系统中最为常见的系统,消防水系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因为消防供水系统平时维护管理力度不足,导致管网水压不足,甚至是管内根本无水的问题长期存在,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供水系统的实用性便大打折扣,影响抢险救灾工作的进行。因此,建议安装消防水压远程监控系统,以实现对各个消防水系统末端,包括喷淋装置、屋顶消防栓等部位水压情况的实时监控,既可预防因水压过大而导致管道破裂的问题,又可避免水压不足的消防安全隐患,如果管内的水压情况发生异常的变化,消防水压远程监控系统可自动报警,并且进行调压的操作,测试增压泵能力,对大型医院内的全部消防水系统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工作水平。
信息安全课程是地方本科金融院校IT相关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也是金融院校非IT专业的公共选修课程,它具有以下特点:
1.与金融信息系统应用关联度高信息安全体系有机地融合在金融信息系统中,安全、可靠地保护着银行、证券和保险等业务部门信息传输、存储和处理等环节。金融信息安全技术和相关设备都基于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原理之上。
2.内容广泛课程既要强调纷繁复杂的信息安全技术,如密码学、恶意代码、操作系统、入侵检测系统、防火墙和VPN等安全知识;又要重视传授体系化的信息安全管理知识,如商业银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业务连续性分析等内容。
3.对前导课程要求高且知识更新快在课程开设前,学生应掌握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相关课程知识。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网络攻击技术的更新和利用越来越快,必须将最新发展内容补充到课程知识体系中。
4.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信息安全课程,其授课对象多是信息管理类,诸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相比重点院校的信息安全专业学生,他们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能力相对薄弱,而学习的交叉课程较多。
(二)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
基于金融院校信息安全课程和学生的特点,不难发现,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教材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工具,在教学改革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分析当前金融院校信息安全教材的不足,得出教材建设的必要性结论。
1.缺乏具有金融特色的针对性教材金融院校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领域知识,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贴近金融市场要求。目前,金融特色的信息安全教材较为罕见,课程多采用市面常见的信息安全概论教材。相应地,这些概论教材分为信息安全专业和非信息安全专业的;其来源大多借用同类通用教材,由编者增删或排序重组而成;该类教材普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应用技能相比基础理论分量较少。由于地方本科金融院校学生相比重点院校学生,其基础相对薄弱,掌握起来较困难。
2.与金融市场任职岗位需求差距较大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IT相关专业学生,毕业后多数都将投身于金融信息化建设中。确保金融领域各类信息化体系和网络结构安全,是他们行将面临的工作。这就需要学校调整信息安全课程的教学内容。因此,必须修改对应的教材内容,以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3.缺乏立体化教学资源库支撑目前,金融信息安全教材仅有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金融信息安全工程》和科学出版社的《金融信息安全》。前一本书配有教学PPT,尚待开发相关电子资源和辅助教材;后一本书尚无教学PPT,教辅材料更无从谈起。即便是使用广泛的信息安全概论教材,其PPT资源也只是对教材内容的概括。这些教学资源在用于教学时,还需要任课教师精心调整和修改,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程的惧怕和厌烦心理,教师本身也无从体会教学的乐趣。
二、建设原则及具体实施建议
不难发现,地方本科金融院校的信息安全课程教材亟待建设和改革。金融特色信息安全课程既是信息安全知识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又是金融信息化内容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延伸。对于该门课程教材的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和具体实施建议。
(一)建设原则
1.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导向应用型本科金融院校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走多样化人才培养之路的必然产物,金融市场职业导向是其教育教学的主要特征,即它的教育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为主要特征。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要围绕就业能力这条主线,来设计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2.建设地方高校特色教材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金融院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实际情况,把握金融信息安全教材改革方向,实施精品教材战略,走具有金融特色的信息安全教材建设之路。以上海金融学院信息管理学院的信息安全教材为例,要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目标,为培养应用型、国际型和复合型的金融信息化人才服务。
3.以学生为中心金融信息安全教材内容编排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和学科认知能力。教材内容的组织应遵循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规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循序渐进地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同时,力求语言简练、深入浅出,便于学生阅读与自学,使学生愿意并乐于使用教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具体实施建议
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建设应坚持实用原则,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普及常用的信息安全技术。教材内容应以信息安全基本概念、常见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机理和防范手段、信息安全风险教育以及信息安全相关法规等为重点,不宜过多地纠缠理论细节。总体来说,教材内容的具体建设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教材内容结构金融信息系统包括纵横连接的多级网络以及运行着的多个业务系统。相应地,金融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包括物理安全、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安全管理。物理安全是保障整个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系统安全包括操作系统安全以及灾难备份与恢复。应用安全是保障应用程序使用过程和结果的安全。安全管理对安全事件和设备故障信息等进行集中分析和处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规划、集中管理、明确责任和动态监控,确保金融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金融信息安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并具有技术与管理知识相结合的特征,加之地方本科金融院校学生的学科特点,教材的编写在保持信息安全技术逻辑的基础上,应注意与金融、经济和法律等其他学科的衔接、融合与渗透,开阔学生的学科视野,拓展学生的实践思维,以满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2.重点内容强调教材不仅要考虑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问题在金融系统的具体业务需求,还需要考虑金融系统中的特别和关键信息安全问题。
(1)金融数据安全。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经济活动的日渐频繁,加之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金融系统的复杂性,金融行业产生了海量数据。这些信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用十分重要,一旦遭到蓄意入侵或非法破坏,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金融数据安全的攻击形式和保障措施,应成为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的一项重点建设内容。
(2)金融网络安全。金融信息化和全球化推动了金融信息系统与国内外网络的互通互联,以及方便快捷的网上金融业务,都催生了一些网络安全隐患。如利用网络传播的计算机病毒,针对金融系统展开攻击和入侵,如信用卡号失窃、用户信息泄漏等,严重影响了用户资金安全。因此,包括事前监控预警、事中保护反击和事后审计分析的金融网络安全也是金融特色信息安全教材的另一项重点建设内容。
老师是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也成为大学生进行安全学习的重要渠道。大学生进行安全学习的主要渠道(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老师(63.7%)、家长(47.2%)、电视广播(32.6%)、网络(30.2%)、报纸刊物(28.6%)、朋友(27.9%)、同学(14.3%)、其它(9.5%)。其中,辅导员是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见表1)。同时,安全专职教师和保卫部门老师也承担着部分安全教育工作。这与相关研究的调查结果相一致[4]。培养大学生的防范意识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题。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防范意识培养(79.3%)、责任意识培养(39.3%)、教授法规知识(28.1%)、急救技能培训(27.1%)、自救技能培训(26.5%)、教授应急知识(17.5%)、心理教育(15.9%)、身体训练(13%)、其它(7.2%)。人身安全和防灾知识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高校传授安全知识的主要内容(最多选3项)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由高至低依次是:人身安全(72.4%)、防灾知识(53.8%)、国防安全(29.2%)、心理安全(27.1%)、消防安全(26.8%)、财物安全(24.7%)、交通安全(15.6%)、网络安全(5.6%)、其它(5.6%)。
课堂讲授、模拟演习是当前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大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最多选3项)由高至低的比例(选取该项人数/756人)依次是:课堂讲授(57%)、模拟、演习(50.4%)、专题讲座(49.1%)、橱窗、标语宣传(28.9%)、文体活动(19.6%)、网站教育(14.3%)、安全知识考试(8.8%)、个别指导(7.7%)、其它(11.7%)。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根本接触不到系统的安全教育。这与相关调查结论相一致[5]。在调查中,2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学分制”;37.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49.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有安全教育方面的教材或资料”。40%的大学生参加过大学生安全技能培训;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定期举行消防演习”;2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开展过避震演习”。33%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应该有大学生安全教育网站”。50%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建立了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相关的学生组织”;45.5%的大学生认为“向学长学到了很多安全常识”。
该模式以传授公共安全的系统知识、预防大学生出现安全事故为目标,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专题讲座和警示标语为主要组织形式,其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大学生的记忆能力、推理能力与间接经验在掌握安全知识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比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安全信息量。该模式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认为公共安全教育是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师的权威性。该模式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和最短的时间,取得最大范围的教育效果。调查发现,该模式是师生比较认可的主流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认知模式在过去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在当前和今后的一段时期也将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在的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模式正从传统向现代化演进,即从向学生被动传授安全知识模式向学生主动需求安全知识、技能和素养模式转变[6]。
关怀模式该模式是大学生在辅导员、心理健康指导教师等实施者的指导下,解决面临的公共安全问题,以损失最小化为原则尽快摆脱个人处境不利的局面,从而提高大学生公共安全理论与技能水平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老师从关爱出发,给予大学生必要的一对一咨询辅导。接受咨询辅导的大学生可能是一个人,也可能是存在相同问题的一组大学生。该模式在出现社会危机事件和大学生安全问题时比较常用。与其它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相比,该模式从人本主义出发,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关心呵护的情感性、对症下药的针对性、民主交流的平等性、保护隐私的隐蔽性、工作时机的随机性、工作方法的灵活性、教育效果的实效性等突出优势。但该模式需要教师拥有很高的组织能力和业务水平,需要教师非常敏锐地观察、把握当前的公共安全形势和大学生的发展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辅导,从而避免出现讲解多于启发的局面。因此,该模式很难在大学生中大面积开展。体验模式该模式是把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放到整个社会视野中,以提高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和救助技能为目标,以预防火灾事故、地震逃生和避免踩踏等群死群伤恶性事故为主要内容,以模拟演习、跨领域的警校合作和校外大学生“安全教育基地”等为主要组织形式。该模式强调安全教育实践,是当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公共安全教育模式,也是比较受大学生欢迎的一种公共安全教育模式。该模式可以促进大学生对公共安全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内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感受诸如火灾、地震等安全问题,增强广大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和防灾避险的能力。”[7]但是,该模式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支持,不可控的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的难度较大。复合模式#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