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设计基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设计基础论文

篇1

2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应用与研究的主要内容

工作页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以“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为宗旨,促进了学习过程的系统化,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企业生产实际。笔者认为,有效的工作页应该由工作目标、工作准备、工作过程以及工作总结等四个关键的要素组成。

2.1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的作用是让学员明确在项目教学中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即让学员知道“要做什么事?通过做这件事能有何收获?”根据工作内容与目标的要求,学员可以初步制定工作计划,大致确定所需用的工具及操作资料。工作目标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描述,字数不多,但其意义重大。因为任务中的工作完全以此为中心展开,从而培养学员做个目标明确的工作者。

2.2工作准备

工作准备主要包括工作分配、工具准备及相关知识准备三个内容。工作分配是指项目小组内工作分配情况,比如就“谁拿工具”“谁进行仪器操作”“谁负责记录”及“谁负责安全监督”等进行合理分工,让学员模拟进行班组分工,培养团队精神。工具准备是指让学员根据本项目工作内容与目标,分析涉及哪些工具的使用,领用哪些工具与设备,才能完成相关工作任务,模拟企业“工具的计划与领取”环节。相关知识准备是指对完成本项目工作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重新复习与巩固,相当于“理论工作页”,可以在理论授课前预先完成。

2.3工作过程

工作过程是工作页的主体部分,需用相当篇幅详细记录工作过程、相关数据及工作中出现的故障诊断分析。要注意突出工作页对学员实操过程的指导作用,要将工作过程的关键步骤具体标明,以达到只要学员依据工作页便可基本独立完成整个工作过程操作的效果。为学员在实际工作中继续学习创造自学的条件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坚实基础。这一阶段工作应该完全覆盖整个工作任务的所有操作与分析诊断环节。其中相关任务完成后,实操场地的整理和清洁要逐步按照质量管理的5S管理理念———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及素养的标准规范执行。通过本环节达到提升学员的整体素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形成创造性的思维与严谨的科学精神等工作效果

2.4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是让学员总结自己在完成本项目工作任务之后获得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技能,有哪些体会及经验教训,是否达到了预先制定的工作目标。这样做,可以让学员养成事后总结的习惯,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员的自我批评、自我评定、自我完善等品质,同时作为对学员进行发展性评价的一个依据。由此,笔者认为,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应用与研究是一项充满智慧与内涵的工程,在应用与研究工作页时,必须抓住上述四个关键要素,才能较好地发挥工作页固有的作用,才能使项目管理这一教学模式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否则有趋于形式之嫌。

3项目管理在《机基》工作页中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3.1研究思路

3.1.1明确工作页的发展脉络、典型案例及重要典籍,用《机基》及相关课改先进理论为指导,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以实践教学为重点,明晰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及工作页为教学载体的教学特点。

3.1.2分析工作页的内涵意蕴,通过课题的启动和实施总结当前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存在的“死板、晦涩、难懂”为突破口,找准研究的有效途径,并找寻项目管理与工作页相对应的关系,研究过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学员分组实施,覆盖整个专业基础课。

3.1.3分析总结工作页开发与研究的应用情况及使用效果,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3.1.4构建工作页的项目管理教学模式,吸收、借鉴其他省市县的有关研究成果,从实际出发,探索出适合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3.2研究方法

3.2.1文献资料法。

3.2.2专家咨询与论证法。

3.2.3问卷调查法。

3.2.4座谈研究法。

3.2.5参观企业与观察生活法。

3.2.6行动研究法。

3.2.7个案研究法。

3.2.8经验总结法。

篇2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的重要环节,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将为以后的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在教学计划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我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选用的题目是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在以前的课程设计中发现,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往往照葫芦画瓢,导致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减速器结构似懂非懂,影响了设计质量。笔者结合自己对UG(Unigraphics)软件技术的掌握,对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人们的认识过程建立在实践活动中,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此过程中,如果缺乏与之有关的感性认识作为基础,理解起来很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减速器结构设计离不开空间想象,离不开对空间形体的分析和表达。根据心理学的观点,空间想象能力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两种思维活动的分析、综合、加工处理,从而产生新形象的一种综合性能力,主要来源于对空间形体的感性认识。课程设计能培养学生对空间形体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生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有很多,利用UG软件进行多媒体教学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UG系统起源于美国麦道飞机公司。多年来,UG系统汇集了美国航空航天与汽车工业的专业经验,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的设计、分析和制造一体化的集成系统。可以实现从产品的概念设计、结构设计、虚拟现实到静力学及动力学强度分析,最后由CAM模块实现计算机辅助加工制造,贯穿了产品的开发和制造全过程。UG技术提供的草图功能、曲线曲面建模、基于特征的实体建模、虚拟装配建模、机构运动仿真、分析等技术手段,给机构设计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相关技术手段的结合应用不仅能快速构建出相关的机构的抽象模型,也能把这种模型快速地映射于机构的装配模型,还能对机构进行快速的运动分析仿真、运动干涉检查及动力学分析等。

在课程设计之前,为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好进行轴系结构测绘和减速器结构装拆实验,因为这两个实验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机械结构设计知识、了解结构设计的原则,建立轴系组成的基本概念。在课程设计开始时,学生往往不知从何下手,教师首先应该介绍一下设计总体过程。采用课件比较方便,然而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制作好的软件不宜改动,教学内容的个性与教学过程的适宜性受到了限制,在课堂上不利于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最大限度地融入和体现教师的设计思想、教学特色和个人风格。笔者采用UG软件对零件直接进行三维建模和用UG建造好的虚拟模型进行教学,在课堂的动态教学中能够随机应变、按需造型以及修改模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采用UG软件建造的虚拟模型比以前采用实物模型来增强学生感性认识要好,因为实物模型由于体积和重量原因会造成携带、拆卸和解剖不便,且操作较为费时。而UG软件创建的三维模型精度高、质感好、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利用UG的局部放大、平移和翻转等工具,能够在屏幕上观察零件复杂形体的外形与内腔、相贯体中相贯线的变化等各个侧面和局部细节特征;可以直观地显现整个零件的结构,装配体中零件之间的连接关系,使教学中的知识难点更加清晰、生动、形象;也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对象的需求,利用UG软件方便地进行教学模型的修改与新建,满足教学中对模型种类及数量的需要,并能显著降低教学成本。

在介绍设计过程时,如果采用机械制图方法将零件的三维实体利用投影法原理将其转化到二维平面图上,再通过二维视图想象出三维形状讲解减速器结构设计,则学生理解这些传统的二维平面图知识需要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即使用一些轴测图,也只能看到实体的部分表面,不能解决教学中向学生讲解清楚空间几何体的形体问题。

并且学生的认识始终停留在二维图纸上,不能很好地了解结构设计对整机性能的影响以及单个零件与整机之间的关联关系,不清楚自己设计的结构是否合理。笔者在教学中采用UG软件教学,使学生看到零件的设计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在绘图过程中的细节,并且使用UG对减速器各个零件进行装配,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如图(轴上零件周向、径向定位)所示,在讲解对减速器轴上各个零件进行装配时,介绍装配基准,演示如何进行传动件的周向和轴向固定;轴的支承、固定;轴承类型如何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轴承如何装配,间隙如何调整等问题;各零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零件的布置方案、装拆顺序;图样上的尺寸和公差标注及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应注意的问题等等。这样,不仅能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培养学生的几何构思能力,同时介绍了有关结构工艺知识,培养学生合理的设计思维,有利于学生理解减速器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各零件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各零件的结构特点。这种视觉效果的刺激能增强学生的分析、认识和记忆能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充分发挥计算机与教师的双重作用。

轴上零件周向、径向定位图

三维设计是工业发展的趋势,我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获得UG或PRO/E三维设计技能证书是学生的毕业条件之一,这样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学生实际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和就业的竞争能力。因为在课程设计之前,一些学生已经学习了UG或PRO/E软件,在课程设计中应鼓励学生采用三维设计。将三维设计融入课程设计,学生可以利用UG强大的参数化功能和装配功能,完成各零件的设计和装配。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往往要对某些结构不够合理的地方进行多次修改,采用UG软件只需修改零件的某个参数的数值即可完成整体修改。而采用二维设计,结构变动较大时则不得不重新设计并花费很多时间进行绘图。而采用三维设计,整个设计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设计的内涵,增强学生的设计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实现探究性学习。三维设计能够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的设计成果,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而且学生在完成三维设计后,利用UG的制图转换功能,可将使用实体建模功能创建的零件或装配模型引用到工程图模块中,快速转换为二维的工程图,再进行尺寸标注、注释等等,最终完成课程设计所要求的图纸,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制图识图能力,加深学生对三维设计与二维工程图之间关系的理解。

实践表明,用UG软件讲授减速器的结构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逻辑联想能力,能够达到“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的效果。不过,虽然现代教学技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与教学效率,然而教学却具有生成性,对课堂上出现的新问题,教师的板书和分析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当将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技术有机结合,不断地研究新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注意使各种教学手段相互穿插、补充,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篇3

鉴于工业设计专业的艺术类特性,在教学环节中更需要精心设计为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和空间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设计“教师讲授+基于团队的实验讨论互动课+基于团队的实验研究项目”于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多方位的课程考核指标体系。

2.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体现理论、技术、实践有机融合的工程教育理念,形成以“课堂教学+讨论互动+动手实验+项目研究+课程设计”立体融合的实验教学新体系。

3.将工程中的典型案例引入教学内容,并借助教师的引导、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课堂讨论,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设计的能力。

4.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形成良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分组进行教学,按组分配任务,进行讨论、查阅资料、分工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5.强化能力、过程考核,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学生平时成绩比重,将期末考核转变为章节考核。

实践考核与理论考核相互结合,形式上做到有机统一、相互渗透。

二、课程改革内容

首先,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对机械产品仅进行外观设计而非结构设计与功能设计。该专业需要了解机械产品的运动原理与设计原理,而非原理性的设计机械产品。因此该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应普及常见机械结构的运动原理及相关的实际产品形式。更多地体现对机械部件的科普介绍,而非进行机械原理的理论公式化推导。同时要灌输机械设计及机械产品质量的把关参数,如刚度、强度、安全系数等。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现了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培养的教学思想。锻炼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专业知识;团队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机电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实际过程中,针对具体设计目标开放性加入工业设计元素,使学生真正体验理论与自身专业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效果。再次,在已有的实验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提出相关的具体实践项目,结合项目实施过程完成教学任务,熟悉工程项目的一般流程,培养锻炼学生团队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及其他关键能力。这一模式可突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创新,建立课堂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践的联系,展示“以能力为本”的价值方向和“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后,体验型讨论课互动实验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机械类课程教学方式接近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形式,消除学生对数理化课程的枯燥感。基于团队的讨论互动课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基于已有的实验器件,结合实际运用需求确定项目主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上台讲演、提问答辩和评价考核等环节,学生可主动参与教学,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分享学习的乐趣和成果。通过两个小组同题进行竞赛,师生互动提问答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课堂上学习知识的主人。基于以上课改内容,其重点大多也是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方法是针对工业设计特点增加的教学环节,其教学模式教一般实验课程更具有开放性,这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械设计基础理论体系丰富,且具有很强的工程技术针对性,其教学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综合运用抽象与具体、逻辑与感性、演绎与归纳等多种思维方式。然而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理论推导、抽象概念的接受能力相对薄弱。故而要求授课教师采用有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法,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探究意识。

篇4

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要求矛盾的双方或多方在运动中达到并保持双赢或多赢的结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注重基础建设。本文试图从和谐社会的基础结构角度探讨其构建的思路。

一、社会阶层结构:关键是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从实质上看,和谐社会的主要基础就是确立我国各主要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关系。和谐社会,表现为现代化的社会结构,就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阶层结构。历史经验表明,在“橄榄”型社会,社会资源的配置一般都比较合理,分配差距比较小,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一般都不会很大,这样的社会最稳定,是可持续发展的。因为社会中间阶层是一个社会地位比较稳定、经济地位比较优越、文化层次较高的日渐庞大的社会集团。他们比较重视现有稳定的生活,而且其行为方式比较理性,其心理倾向相对来说也比较稳定;再者,社会中间阶层是介于富裕群体和贫困群体之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缓冲力量,它有助于缓解各种可能出现的社会紧张和冲突。因此,社会中间阶层的存在,能有效地防止两极分化,极大地减轻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磨擦和利益碰撞,使社会处于一种稳定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所以“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结构。

然而据有关专家研究表明,我国目前的中等收入阶层只有18%左右,社会结构只是一个“洋葱头”型,远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如果现在采取积极的方针政策,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到2020年达到40%左右,就有利于改善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保持社会和谐发展。因为调查研究表明,在政治上,中等收入者阶层拥护现有政策,是政治上的稳定力量;在经济上,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稳定的消费群体,扩大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文化上,中等收入者一般都有一定的文化资本,虽然老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本有限,但新的中等收入者阶层拥有的文化资本越来越多。因此,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就能带动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断提高,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的社会阶层结构,保持稳定持续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首先,要继续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就业方式的多元化,分配方式的公正化,就必然要促使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其次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实现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因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出现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上升的现象,尤其是信息、金融、保险、房地产、旅游及各种服务上的人数增加,技术工人、工程师、设计师、会计师、经济师、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等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猛增。再次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随着“三化”的发展,必然形成庞大的中等收入者队伍。最后,还要走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创造公平教育机会。良好的教育是获得中高收入、理想职业和优雅生活方式的必要条件。创造公平教育机会,既能长期有效地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给社会稳定以基础,又能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有利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给经济持续增长以保证,从而必然有利于提高中等收入者阶层比重。

二、社会保障结构:关键是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重要支柱,既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减震器,又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和社会安全的稳定器,因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保障,一般由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安置等部分构成。他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分工负责,又相互融洽、功能互补,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社会保险的实践并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员工和政府都不满意。而社会救助由于具有现收现付、程序公正、运作成本低、收效明显以及很容易为中国公众所接受等特点,因而应该确立社会救助在我国社会保障结构中的中心地位。

社会救助,即当社会成员由于各种原因陷入社会生活困扰或无法伸张其权益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现金、物质或其他方面的援助与支持。实践证明,社会救助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救助体现了政府和社会对于困难人群的关怀,有助于促进社会认同和人文关怀;其次,社会救助有助于缩小社会成员在竞争起点上的差距,从而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而公平和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再次,社会救助有利于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共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增进其对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认同,从而有利于社会进程中实现动态和谐;最后,社会救助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则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主要包括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以及其他社会救济等。整体上讲,它在保障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已经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没有实现城乡统筹,没有真正做到“低水平、广覆盖”的要求;二是其项目比较单一,主要是单一的生活救助;三是其救助理念和管理水平比较落后;四是社会救助资金分担不够合理,过于强调地方责任。因此,必须积极推动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机整合。整合应以面向全民的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着眼于不断完善这一制度。在此基础上,努力在救助内容上做到普遍性救助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现金救助与服务救助相结合;在救助方式上做到常规救助与临时救助相结合;在救助管理上做到部门主导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在救助主体上做到政府责任与社会互动相结合。

三、社会运行结构:关键是促进公平与正义

促进公平和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一重要基础。因为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重要保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充满活力的社会,是人的创造活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又是一个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是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普遍增进的社会,因而必然是一个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社会公平和正义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永恒主题。从具体内容和规则上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保证的规则,即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基二,机会平等的规则,即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大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其三,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即根据每个社会成员的具体贡献进行有差别的分配;其四,社会调剂的规则,即立足于社会的整体利益,对一次分配后的利益格局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社会成员不断得到由发展带来的利益,进而使社会生活的质量不断有所提高。

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第一,确立保证的规则,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绝大多数的社会成员,才能真正提升发展质量,保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第二,确立机会平等和按贡献分配的原则,有利于真正、充分、持续地激发社会活力。只有机会平等,才能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能够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从而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遵循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才能不断提高效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第三,确立社会调剂和互惠的规则,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良性互动。只有建立起完整、有效的以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主的社会转移的体系,才能形成以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只有建立起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互惠机制,才能消除或缓解社会若干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尖锐化,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互动。四、社会治理结构:关键是实现民主与法治

社会治理就是社会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及冲突的化解机制及方式。政府、企业、居民是一个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其最主要的功能应是能有效、快速地调配各类社会资源。市场注重的是效率,但解决不了公平,单重视效率就可能制造很多社会的不和谐,引发冲突。但政府及其公共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则正好是要弥补市场的缺陷,通过公共财政、公共政策及通过公正性来化解这些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的和谐。居民是市场消费的主体,又是市场的第一原生主体、第一推动力,也是企业劳动力的供给者和投资主体。居民既是政府服务的对象,又是政府服务的提供者和评判者。在一个社会中,政府、企业、居民之间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居民之间不可能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关键是如何协调相互关系、化解其矛盾冲突。

现代社会发展经验说明,民主和法治是协调相互关系、化解矛盾冲突、构建和谐社会的两大基石。民主协调通过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协商,在考虑到不同利益要求下,,对主要问题达成共识,使矛盾得到相对的解决;民主政治通过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环节为不同利益群体反映自己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意愿和不满,提供了不同而有效的途径、方式、方法,相应的民主机制也将约束政府依法公正负责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民主之所以能使社会在充满活力和生机中和谐向前发展,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以制度保障了社会成员的平等权利,能够充分发挥民智、尊重民意、凝聚民心、展现民力,从而创造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

同时,和谐社会是法治保障的社会,是法治保障的有序社会。法治要求整个国家以及社会生活均依法而治,即管理国家、治理社会,是凭靠法律这种公共权威的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权威,不是靠权力者的威严甚至特权,更不是靠亲情。它要求把法律至上、树立崇高的法制权威作为基本原则;法律是公民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最终导向,是规制和裁决人的行为的最高标准和终极力量;使每个社会成员都共同受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任何人或任何组织都无例外地受领法律的规束以及恩惠,其行为和活动都纳入法制的轨道和范围。因此,法治是社会调整摆脱偶然性、任意性和特权,形成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与和谐状态的必然要求,以保障和促进政府、企业、居民和睦相处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进步。法治的意义不仅在于可以减少矛盾和冲突,而且还在于可以协调不同利益关系,有效地解决矛盾,使已经产生的矛盾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使不和谐的状态归于和谐。

同志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设计图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要实现的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都需要民主法治的支持,需要以民主法治为基础。

篇5

一、和谐的海关队伍是构建和谐海关的根基

海关是国家和社会的一个细胞,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构建和谐海关概括出不同的内涵,但是就其终极目标而言,和谐海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十六届四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的高度概括。据此,我们建设和谐海关根本目标首先就应是建设一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海关队伍。总署在《关于构建和谐海关的指导意见》也指出,“构建和谐海关关键在人,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也进一步强调了建设和谐海关队伍的重要性。

和谐海关实质上应是海关内外关系的和谐。对内,就是海关队伍内部干群关系、群群关系、关员个体与海关组织之间关系的和谐;对外,就是海关正确深入地贯彻海关工作方针,实现海关与社会各组织、海关与工作对象之间关系的和谐。内外关系的和谐,应该说,既有主次之分,又相互促进和制约,其中内部关系的和谐是主要矛盾,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创造和谐的内部关系,使海关关员真正实现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建设一支和谐的海关队伍,进而充分调动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创造性地履行好国家赋予海关的神圣职责,树立海关有所作为的形象,进而促进外部关系的和谐,实现构建和谐海关的各项目标,保证海关事业的蓬勃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一支和谐的海关队伍,既是构建和谐海关的一个根本目标,也是建设和谐海关的根本基础。

二、影响和谐海关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近年来,海关系统始终将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通过实施关衔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基层建设、建设学习型海关等措施促进海关队伍的可持续性发展,应该说在激发队伍的能动性,提高队伍能力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从建设和谐海关队伍的高标准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部分关员滋生了形形的腐朽思想。突出表现为一些关员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倾向比较严重。有的过度追求个人利益,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有的信奉尽情享受,及时享乐;有的我行我素,自由散漫,无视组织的制度和纪律等等。个人无节制的自由和私欲是产生各种腐朽思想的温床,也是影响队伍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狭窄的激励渠道,影响了队伍的创造力。由于现行公务员体制的欠缺,个人价值实现的渠道主要体现在行政级别的晋升上,物质待遇也主要与行政级别挂钩,造成千军万马走职务晋升这个独木桥。尽管海关现在有了关衔制,但依然主要与行政级别挂钩,这样单一的激励渠道,逼迫着大家想方设法都走职务晋升这条路,实质上限制了每个人的自我实现空间,必然会使占绝大多数的与“仕途”无缘的海关关员逐渐丧失斗志。

(三)考核和利益分配的不公平现象,影响了队伍的效率。随着社会的进步,公民素质的提高,公平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影响一个人能动性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他工作获取的实际利益,而在于他通过比较后是否感觉到公平。尽管我们在考核中都强调要客观公正,但由于象大多数国家机关一样缺乏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体制,考核内容定性成分多,定量成分少,追求全面性,重点不突出,考核中不考虑岗位的忙闲不均现象、考核方式简单等原因,导致在考核中产生了一些类似轮流做庄、老好人主义盛行、按比例分配名额等不公平的现象。再就是只要级别一样、年限一样,不管贡献大小待遇都一样的“大锅饭”现象,也有失公平。正是这些不公平现象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干多干少都一样、出工不出力、人浮于事、浑浑噩噩、得过且过等不和谐的机关风气,制约了我们的工作效能。

(四)缺乏有效的人事更新机制,影响了队伍的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组织缺乏应有的流动机制,缺乏能上能下的优胜劣汰机制,就如一个人新陈代谢出了问题,必然没有激情和活力。在当前的干部管理体制和行政机关文化的背景下,解决队伍的更新问题也的确是一个难题。特别对海关这样一个垂直系统,干部缺乏与地方的横向交流,难进难出,就更是一个问题。这几年,海关在竞争上岗、干部交流等用人机制方面的改革,为队伍增添了一些生机,但如何从更深层次上解决队伍的新陈代谢问题依然需要认真探索。对一些基层海关来说,如果干部长时间 不流动,新的进不来,老的流不出,难免会失去朝气与活力,变成死水一潭,造成领导没有积极性,职工也会碌碌无为的现象。

(五)庸俗或淡漠的人际关系,影响了队伍的向心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间引发的道德失范现象的确令人担忧,据中科院《中国青年大透视》调查显示:有33.3%左右的青年基本赞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 51.4%的青年赞同“人应当及时享乐”的说法。不论是为官者、还是为民者,丧失道德低线的现象媒体时有播报,神圣的道德茫然失去了方向。社会道德风气的失落,直接的结果就是以私利为导向的价值泛滥、正义的失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畸形。社会上道德失范和不正常的人际关系现象在海关系统也一定范围内存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个人私利和好恶为导向的庸俗人际关系还在一定范围有市场;二是同事之间不讲诚信、感情冷漠、麻木不仁、缺乏关爱的现象也屡见不鲜。类似这些不健康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了队伍的团结和凝聚,制约了队伍的和谐发展。

三、和谐海关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面对构建和谐海关的历史命题,针对队伍建设中的不和谐因素,如何才能构建一支和谐的海关队伍,进而全面推进和谐海关建设呢?笔者以为应该从思想政治、制度机制和文化建设三个层面入手,促进海关人员的全面发展,切实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局面。

(一)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引导关员树立一元为主、尊重多元的价值导向

思想政治工作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引导人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导向,组织群众、教育群众和团结群众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构建和谐的海关队伍,必须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紧密结合海关实际,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载体,发挥好这一重要法宝的作用,引导关员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将个人的追求与海关的目标紧密融合。在价值导向多元化的形势下,特别要引导全体关员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组织整体价值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每位关员清晰地掌握践行海关的职业价值观,鼓励大家在海关总体的价值导向下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实现海关整体价值导向一元化与关员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的有机结合。在此,我们应该对“和而不同”这个概念有一个准确的理解,“和而不同”要我们尊重差异、尊重个性,但对于凌驾于整体利益之上、以牺牲组织利益的为代价的极度个人自由主义现象决不能放任自流。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只有相对的自由才会真正实现社会和组织的和谐,我们一定要用辩证的眼光来分析这个问题。另外,新形势下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还要加强民主作风建设,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允许提出不同意见,广开言路,博纳群谏,这既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也是和谐海关队伍建设应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二)完善用人和考核机制,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全面激发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一,拓宽激励渠道,为关员价值的自我实现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从天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分析,就海关的待遇和社会的地位来说,对绝大部分关员来说,都应进入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希望能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价值。单一而又职数少得可怜的职务晋升渠道显然不能满足大多数关员实现自我的需要。何况不想当官、不适合当官的关员也应当有必要的激励渠道?!被称为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破冰之举”的湖北省枝江市国税局推行的与行政级别并行的能级评定制度,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公务管理体制亟待突破瓶颈的热议,多次参加《公务员法》起草的李和忠教授就此事说,应当最终形成不当领导但也可能比领导收入高的这一观念。我们也应从中受些启迪,积极探索更宽泛的激励机制。一方面应认真研究实施海关专家制度、业务能级等有别于政级别晋升的激励机制,并给予相应的待遇,让关员在价值实现方面的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在非领导职务的虚职晋升上可以考虑进行改革,更多的从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出发,让一些在某方面业绩显赫但不适合当领导的同志通过虚职晋升得到应有的肯定。还可以借鉴军队的技术衔级完善我们的关衔制度,拓展关衔制度在激励方面的功能。

其二,切实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环境。美国1957年就颁布了《考绩法》,完全以每个职位量化的指标体系考核公务员。据媒体报道,国家正在研究修订《公务员法》将涉及到职务分类及绩效考核等问题。我们应当改变许多工作很难量化、不同岗位因性质不一也无法作量化比较等错误的认识,积极研究不同级别、不同岗位的绩效考核办法和公正透明的考核程序,科学调整对关员工作的评价体系,通过机制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真正体现按劳分配,使关员的收入与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数量和质量挂钩,形成一个你追我赶、争相工作的良好竞争局面。

篇6

 

0 引言

地铁设备安装管理包含机电设备、系统控制、车辆设备三大类。具体来讲,机电设备分为机电安装(风、水、电)专业,包括车站、区间、车辆场段、控制中心内环控、消防排烟系统;车站、区间、车辆场段,给排水系统、气体灭火、照明、动力低压系统;车站电梯、屏蔽门系统。以及供电系统专业,包括110KV主变、车站、车辆场段,牵引混合变电所、电力控制、接触网、牵引供电系统、35KV区间电缆工程。系统控制分为综合控制系统通信、信号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车辆设备分为车辆及车辆配套系统和车辆段车辆维护设备。

设备安装及装修是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重点、难点之一,是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直接关系到地铁工程的质量和形象。设备安装阶段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环境复杂,系统性强,由于所处环境复杂,随时有可能面临突发问题,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的办事效率、决策速度、管理力度有必要达到最佳状态,因此建立有效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至关重要,建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和协调机制、管理模式是搞好安装及装修的关键所在。

1 设备安装阶段建设单位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实例

地铁建设是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协调是灵魂,合作是保证。通过建立合适的组织架构及协调机制,协调工作是业主的首要职责和重要职能。加强业主与监理之间、监理与施工方之间、业主与施工方之间的协调。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行统一调度、统筹协调,共同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滞后工程、难点工程、重点工程、复杂工程、起步工程的重点、难点问题。

轨道交通工程一般分为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两大部分,安装是建设工程的一部分。工程进展到安装、装修这个阶段交通论文,业主设备管理部门在职能上已经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已经从设备采购演变到设备安装,变成了对设备安装工程管理为主的工作部门。此时如何成立有效地管理机构负责安装、装修等工作,就成为业主亟需解决的问题。而成立适合的组织架构对工程进展进行主持和安排也是全国地铁建设指挥部门普遍采取的办法。现介绍一些成熟的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

1.1 以工程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为:以工程部为主体,抽调设备部、运营部等相关人员参加,行使安装、装修的管理、协调职能。在这一管理模式的主导下,在实施过程中,把安装、装修分成三个主题:

⑴ 车站设备即常规机电设备安装。以工程部为主,抽调设备部、运营部有关人员参加,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⑵ 系统设备安装。以设备部为主,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有关部门配合,公司总协调;

⑶设备总联调。以运营部为主,设备部、工程部为辅,依托项目部,各部门协作,公司总协调。

该安装装修管理模式,体现了主题不同、主次不同、功能不同,责任主体亦相应做了变化和调整。

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1所示。

图1 管理机构设置

其中,工程部车站设备安装组,负责整个风、水、电及其他常规机电设备安装,包括低压配电、照明、给水排水、环控、消防、装修等;工程部调度组,主要负责设备的运输、区间的占用、工期的安排、计划的协调管理。设备部负责系统设备安装部分,依托项目部,工程部配合,负责通信、信号、自控、高压供电等系统设备的安装。运营部(注:运营部为运营分公司的前身)负责总联调部分,组建与管理相适应的机构总负责,其他各相关部门配合。

1.2 以现场指挥部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为设备安装现场指挥部对设备安装和车站装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领导,强化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对施工中发生的问题有最终决定权。

现场指挥部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2所示期刊网。

图2 业主组织机构

现场指挥部办公室是现场指挥部委派的机电设备安装和装修工作的总调度,全面负责各项目管理部和监理、施工、设计、集成等单位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和评定(考核)工作,全面落实现场指挥部提出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的总目标。

项目管理部是现场指挥部派驻现场的工程管理机构,在现场指挥部的领导下,在现场指挥部办公室的组织、协调、监督下行使业主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指导、组织、监督和管理权力,具体落实对项目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

该协调机制的建立可以从三个层次上进行探讨,即决策层、执行层、信息层交通论文,外加一个无处不在的技术支持平台,以实现各协调管理机制的功能。

决策层主要建立决策机制,着重于制定项目目标和任务分解,处理工程项目内外部之间的有关事务。由工程项目的协调管理机构来负责工程项目的整体协调管理,如有关规则的制定、参与方的选择与淘汰、重大冲突与矛盾的消解等活动,其形式是定期或特定的协调管理会议,一般以合同、规章制度、参与方的责权利等方式明确下来,对所有成员具有强制性。

执行层主要包括合作机制、沟通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是工程项目协调管理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最为复杂的部分,由项目协调管理委员会通过这些机制去执行具体的协调管理活动,如各参与方的实施进度协调、材料设备供应协调、合同的具体实施协调等。采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即可进行现场协调也可采用会议协调;即可由事务双方协调也可通过第三方进行协调。

信息层是前面两个层次予以实现的基础,为协调管理活动提供各种数据和信息支持,完成相关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与优化调度,以更利于各种协调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同时也可将协调管理机制产生的效果进行反馈,便于协调管理者判断机制是否适宜以及有无改进完善的之处。

技术支持层在协调管理的任何层次和任何协调管理机制中都发挥重大作用。因为工程项目协调管理决策是基于并行工程环境的分布式群体决策模式,由各参与方按某种方式组成决策群体,通过计算机协同工作环境、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支持、协调管理功能。由于这些技术支持的保障,工程项目可以实现各参与方之间、人员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形态的协调管理方式。电话、传真、远程文件传输、网页浏览公告版、电子邮件、网络会议可分别实现这几种不同的功能,而且网络安全技术也为各参与方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了安全保障。

1.3 以总公司建设处为主体的模式

该管理模式的建设处是买方管理机构的职能部门,对所有建设合同具有管理权和决定权,其下达的各种指令,均为买方的最终指令,具有完全约束力。

设备工程的安装装修管理机构的设置如图3所示。

图3 安装装修管理机构

其中,地铁总公司起到统筹领导,统一部署的职责。由建设处主管,下面组建土建科、综合科、前期科、技术科、车站设备科、系统设备科五个科室。土建科主要负责土建施工、工程管理等工作。综合科主要负责财务管理、甲控材料管理等工作。前期科主要负责工程报批、前期征地拆迁、管理迁移、施工准备等工作。技术科主要负责设计院管理、图纸管理、技术管理等工作。车站设备科主要负责供电、通风、空调通风、AFC、FAS、EMCS、电扶梯、综合信息等工作。系统设备科主要负责车辆、信号、车辆段、安全门、PIS等工作。

2 关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现场管理模式及协调机制的一些建议

机电设备安装阶段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阶段和节点,施工作业复杂,牵涉部门单位众多,施工协调难度非常大,建立一个科学、合理、高效,并符合地铁业主特点的现场协调架构和机制对于机电设备安装施工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并进而影响整个地铁工程的成败。而各地铁业主的组织架构不尽相同,由此而来的现场管理模式也略有差别,但我们仍可以从中找出一些共性,以供相关单位借鉴。

⑴ 按照相关城市已建线路的经验,在公司层面建立一个机电设备安装阶段现场协调组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交通论文,这样可以从公司(指挥部)的高度统一、有序、高效地指挥和协调纷繁复杂的现场安装工作。这一组织可以是在现有公司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新设立的临时机构,也可以不设立临时机构,只是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来进行管理。但有一条是普遍适用的,那就是由公司(指挥部)层面的一个负责人来担任协调组织(机制)的总牵头人,统一领导和指挥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从而建立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

⑵ 在设备安装期,通过搭建沟通平台,建立实施多方协调的机制,确保运营人员全过程参与,熟悉掌握设备的结构和特性,在实现设备高质量、高速度移交的同时,建立并实施完善的生产运行及安全管理制度,达成从建设到运营的平稳过渡。

⑶ 通过实行指挥部现场办公、定期召开现场协调会等方式,搭建沟通平台,针对特定问题与有关人员联系,彼此交换意见,建立协调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3 结论

鉴于地铁机电设备安装工程的复杂性、地铁业主情况的差异性,各地铁公司在安装阶段的管理模式和协调机制不尽相同。本文在总结各不同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业主在此阶段管理思路的共性与注意要点,以期为新建地铁单位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诚,赵峰,杨续斌.“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三峡建设2004,(6):65-67.

[2]王育辉.公路建设项目业主的组织管理机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报, 2006(1).

篇7

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理论概述

最开始人们接触机械自动化的时候,都是先想着用机器代替人手,用机械完成一些重复操作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技术水平较以往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再局限于单一的重复机械动作上,而是进行相关程序的设定,逐渐拥有了自主思考的内核,我们也将其称之为机械的大脑,能够精准地完成规定的任务,还能够在系统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地进行自我诊断,现阶段的机械设计更加智能化。机械设计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伊始,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也开始将电子计算机技术融入到机械控制中,通过各领域专家的研究和尝试,最终成功地将电子计算机及其控制技术成功地结合在一起,又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与创造,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所使用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也和大多数事物一样,经历了由无到有、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现如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现状分析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所有科研工作者都熟知的道理,而我国的科学技术也以极其迅速的速度发展着,在科学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非常可人的成绩。但是从全球的角度来看,与发达国家的科技手段相比较,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的,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发展科学技术的时间较短,起步也比较晚,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学习其他先进国家的技术。而在很多工业发展领先的国家,都已经将纳米技术、激光技术等先进技术融入到了机械的设计和制造中,而我国在高新技术融入这一点上,还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由于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得我国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的应用范围也受到了这一限制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的机械制造厂虽然已经将机械自动化的理念引入到了产品的生产当中,但是真正将自动化融入到整个机械制造工程的生产过程中的,基本上没有。很多制造工厂由于技术水平、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非常粗糙的,达不到预定标准,而且还花费了大量的生产成本,这样的工厂在经济市场环境下逐渐会失去竞争能力,久而久之,一部分制造工厂就会因技术限制而破产,从这一点我们能够非常明显地发现,对工厂来说,机械自动化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纵观我国的机械制造产业,为什么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水平比较落后,究其原因,除了科学技术的不足以外,高新技术人才的缺乏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因子。目前在工厂中,有经验的技术人员都是老一辈的技术工作者,这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培训,而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这些学生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却没有实践方面的经验,这样就使得整个机械设计制造产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研究

为了能够尽快与国际社会机械设计接轨,我们要积极向国外先进机械化自动化技术学习。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进驻中国,使得我国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多数国有企业逐渐失去了先天的主导地位,由于没有很好的经营,再加上保守、不创新,最终被淹没在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为了能够挽救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部分本土企业开始与国外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本土企业在吸收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逐渐提高了自身的产品质量,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外国企业也利用我国的市场建立了庞大的经济体系,二者实现了双赢。随着越来越多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现,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也逐渐融入到了我国各个行业中,怎样更好地提升机械制造自动化水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到了日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水平,我们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及时发现了机械设计中存在的漏洞,并在第一时间进行了维护,通过对网络技术的研究,也实现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远程沟通。虽然我国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在人们面前,工业污水、工业废料都排放到了大自然中,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出现了极大的恶性变化,也让我们在发展工业的同时,深刻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实现了全球化之后,怎样降低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也就成为了机械设计制造领域要面对的难题,我们如何利用绿色能源进行工业生产,合理转化工业生产的废料,减少有害环境的原材料,实现机械设计制造的绿色发展,这也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4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技术已经日趋完善,各个行业也都体会到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所带来的各项优势,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一门集多种技术于一体的学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研发与引进,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将会是一片大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发展中,大部分的机械设计制造都将设计、制造、生产和管理进行独立运行,而这些独立运行的部分又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集成是相对应的,这样也满足了我国工业生产的实际需求。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还会向着节能化的方向发展,当我国的工业生产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我们考虑的重点不再是运转效率和产出的关系,而是让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和谐共存。机械制造材料需要承载节能原料来进行生产,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原材料,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多使用可再生能源,这样也能减轻对环境的危害。

5结语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让机械设计制造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断改进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落后的现状,对我国工业领域的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陈积铭 单位:哈尔滨市总工会职工技术协作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朱龙根.建设好专业课,把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办成特色鲜明的新型专业[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2]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3]张奉禄,鲁墨武.加强课程间的联系和管理搞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的改革[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4]陶金玉.精心组织课程设计,加强培养设计能力[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教学论文),1995.

[5]全国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六次工作会议———实验教学工作会议纪要[C]//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2教学史志),1995.

篇8

1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机制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措施

1.1探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学改革方式对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行业见习与企业实习、毕业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研究,探索出其各自有效的改革途径,如何通过引入企业案例,或者进入企业实际工作岗位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行业知识基础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1.2面向行业重构和优化机制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机械行业涵盖范围比较广,不同的企业需求人才能力不同,如何在不同企业的人才需求中归纳出共性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保证人才培养的共性,又具备不同企业的人才个性能力。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立足于“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跨学科、综合化等新要求,在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既追求学科知识的广博性,又注重专业技能的精深程度,[3]把传统的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导向的课程结构转型为以学科综合应用能力发展为主的课程结构,构建完整的理论加实践的机械制造课程体系结构,同时通过课程整合形成跨学科的课程群,使之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求相匹配。一方面,通过广泛地调研相关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的新形势下对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行业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密切关注制造行业特别是量大面广的核心制造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将这些内容及时引入到机械制造课程教学中来,使教学内容紧扣行业发展趋势,让学生紧跟本专业先进技术的发展形势。

1.3依据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包含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金工实习、各类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综合训练、职业资格培训以及学科竞赛等多个方面。同时考虑“阶段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又可以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基本技能模块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技能模块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毕业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及毕业综合设计;实践与创新能力模块包括社会调查、专业技能训练及认证、创新性实验、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参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主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互联网+”大赛以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4]

2实施过程

篇9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3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放主题的小论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学时的限制,在讲授机械发展史等内容时,只能给学生一些很粗浅的认识。我们尝试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并且给学生获取比教材上内容更丰富和具体的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以“各种机械的发展史”为主题写成学习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各种机器的相关技术及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完成了诸如“机器人的发展”“、抽油机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轮式拖拉机的发展”等小论文的写作,并编辑成册,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强化设计型、综合型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将原“机械设计”的实验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于2006年构建了单独设置、学分单列的机械设计实验课程,并新编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按五大模块体系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其中:创新设计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3个,验证型实验1个。对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了难度等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2个必做项目和1个选做项目,便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依托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我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需求自由申请项目,也可申请参加教师从现有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研究课题中细化出来的项目或企业界设立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机械基础教学部配备指导教师。近几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优秀作品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以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亚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53-02

0引言

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它在学生学好专业课程和培养实际设计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见零部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建立机械零件和简单机械系统设计的能力。近年来,我校机械设计课程经过省、校、院各级教改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教改成果。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1针对教学内容特点,合理组织教案[1,2]

1.1 以工程设计过程为背景机械设计课程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差,缺乏系统性,实践性强。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比较吃力,没有头绪,抓不住重点。为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充分理解教材内容的特点,合理组织教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方面,我们追求教学内容新、课堂教学信息量大,注意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以及实验教学中,设置了很多启发点,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体方法:①以工程设计过程为背景,以掌握通用零部件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将课程知识体系整合为“机械设计总论”、“连接零部件的设计”、“机械传动设计”、“轴承设计”和“轴系部分设计”五大模块,体现学生设计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性。②在强调和培养传统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章节(如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及轴设计等)介绍现代机械设计的方法,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兴趣。③对传统内容精简压缩,简化公式演绎推导,重结论、重应用。

1.2 突出工程观点机械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实验课、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应用工程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它的特点是观察目标明确、清晰,原理结构易懂、有针对性,可动手操作等。我们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并将实际结果和有关原理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总结。如动平衡实验、螺栓组连接实验等几个验证性实验,目的就是验证理论知识,培养实验动手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应用工程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是本课程及相关课程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训练,是对学生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能力的一次锻炼和检查。在此过程中,前一阶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显露出来,因此这是系统培养和强化学生工程观点的一次难得的机会。

1.3 将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与整机设计结合起来在实际的工业应用中,零部件往往不是单独使用的,它们要相互连接、配合形成系统进行工作。因此,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目标决不仅仅是为了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而是面向实际机械系统的设计。但目前国内高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在编排上都是以零部件进行分块讲解,各个零部件之间没有很好地建立有机的联系,学生在学完整个课程之后虽然能够进行单个零部件的设计,但面临整机设计中的零部件之间相关问题设计往往无所适从。为此,我们在教学中每讲到某一个零部件的设计时总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详细介绍一下该零部件与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关系、设计中如何进行相互协调等。

2合理使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2.1 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在多个校区建立了设备先进,条件优越的多媒体教室,能保证全校机械设计课程的多媒体教学。从2000年开始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工作,完成了《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工程基础》、《机械设计》三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所用素材内容丰富、经典生动,学生反映良好,使用方便省时高效;使教师授课空间由二维的黑板扩展到了更真实、自然的多维空间,为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2 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克服难点理论课加强启发式,采用多媒体和黑板相结合,并辅以配套电子版教材,帮助学生听课与复习;习题课通过抓住典型习题,举一反三,以点带面;讨论课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使学生在分析能力提高中理解重点;实验课充分发挥开放实验室的作用,使学生在自主动手能力提高中突破难点。

2.3 建设“机械设计”省级精品课程网站利用校园网提供的网络教学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教学课件、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练习题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节省了学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开放主题的小论文,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由于学时的限制,在讲授机械发展史等内容时,只能给学生一些很粗浅的认识。我们尝试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自学,并且给学生获取比教材上内容更丰富和具体的知识的途径,要求学生以“各种机械的发展史”为主题写成学习小论文。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对各种机器的相关技术及发展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完成了诸如“机器人的发展”、“抽油机的发展”、“联合收割机的发展”、“轮式拖拉机的发展”等小论文的写作,并编辑成册,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4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4]

以机械设计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为背景,以强化设计型、综合型和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为目标,我们将原“机械设计”的实验环节从课程中剥离出来,于2006年构建了单独设置、学分单列的机械设计实验课程,并新编了“机械设计实验指导书”和“机械设计实验教学大纲”,按五大模块体系设置了5个实验项目,其中:创新设计型实验1个,综合型实验3个,验证型实验1个。对每个实验项目规定了难度等级,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完成3个实验项目,其中包括2个必做项目和1个选做项目,便于因材施教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依托西南地区较早建立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我校每年都举办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创新需求自由申请项目,也可申请参加教师从现有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研究课题中细化出来的项目或企业界设立的项目,学校给予经费支持,机械基础教学部配备指导教师。近几年来,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优秀作品曾多次获得四川省“挑战杯”、全国“挑战杯”、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奖项以及全国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冠、亚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组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提高学位,实行指导教师责任制,安排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上对新进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实行一对一的传、帮、带,并订有明确具体的培养计划,帮助他们提高教学能力,过好教学关。要求新进教师必须经过听课、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指导课程设计、试讲、点评、讲近机类课程等阶段后,才能讲机类课程。经常开展有关本课程的教改与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以及老教师示讲、试讲等教学法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勇于创新,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会议。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课程组主持或参加的校级及省教育厅立项的课程建设与教改研究项目。另外,加大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把不同经历的教师融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教师间共同磋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6结束语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校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机械设计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课程内容多且实践性强,需要积极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紧密结合工程实际,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维兵.加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建设的思路和构架[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4,20(2):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