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课学习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0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文化课学习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文化课学习论文

篇1

在高等农业院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基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培养农业生产和科研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教学基本环节。通过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及分析问题、解决间题的综合能力。图分析化学实验课考核方法有笔试、操作等。实验操作考试是考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的一项考试,是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以笔试的方法进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检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方面,实验操作考试是其他考试形式不能替代的。为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重视教学实践的同时,不断地改革了分析化学实验课的考核方法。总结考试经验,形成了我们分析化学实验课自己独特的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

一、我校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

(一)2001级学生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试卷内容包括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考前对试题进行了保密。

(二)2002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考前操作内容也是保密的。具体是:自己的老师监考,考试时间为每人30分钟,一组02人,所有学生实验操作内容一样,都是通过酸碱滴定计算溶液的浓度?学生操作完成后将数据以及计算结果记录到试卷上,老师根据记录结果打分。上实验的全部学生考了4、5天才能结束。

(三)2003级学生采用实验操作考试。具体是:每个学生考试时间10分钟,学生按班级、学号排序进行考试,一个老师一次监2个学生,10分钟后再进2名学生,依此类推。全部学生实验考试内容都相同,都是完成一次酸碱滴定,老师要对每个学生每一个操作要领和操作要求正确与否打分。5天全部学生考试完毕。

二、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分析化学实验课旧的考核方法中存在很多的间题,比如笔试存在抄袭现象,所以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学习好的学生也不公平。2002级学生虽然采用实验操作考核方法,但也没有检查学生的操作要领,只是通过最后的计算数据是否接近准确值来判分。这两种考核方法都没有关注学生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规范,技术要领掌握与否。2003级学生采用的考核方法虽然检查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但不能检查出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传下去对以后做实验的学生的影响也不好。以后的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就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也不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更不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执照老师给定的步骤完成实验,使用仪器的操作要领和要求也不管规范与否,因为考试时只要打听一下使用那种仪器,突击记忆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即可过关。这样考核的结果并没有达到开设实验课的目的要求,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并不是非要让学生得出一个即定结果,而是让学生掌握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这才是实验的目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间题如下:

(一)分数不成正态分布。实验成绩不成正态分布,一是因为闭卷考试时有些学生在考场上作弊了(有的抄袭学习好的学生的答案,有的抄了书本),二是因为操作时一次考生人数多,有的学生抄袭别人的数据,这样不能体现学生的实际水平。

(二)试题保密。我觉得实验考核试题没有必要保密。因为实验操作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而不是考查理论知识,不能像文化课统一时间统一科目进行闭卷笔试。以笔试的方法进行实验考试无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所以不应该保密的,再说操作考试全部学生要进行4、5天,也保密不了,所以实验考试本身应该开卷考试。

(三)突击训练问题。后面考的有的学生向已考过的学生打听操作所用仪器,然后进行突击训练。操作姿势和要求是靠平时积累和培养的,不是靠突击训练。有的仪器使用方法突击也没用。分钟内不但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操作,还要考虑仪器使用方法的话时间是比较紧张的。上课使用的每种仪器老师都详细的讲到它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操作姿势。只要你平时都按照要求使用,考试01分钟是足够的。

三、分析化学实验课新考核方法

为了使学生成绩能够客观地反映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我们采用平时实验报告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办法给出最终成绩:即平时实验报告成绩占50%,其中包括预习报告、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技能以及实验结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考试成绩占50%,其中包括实验有关理论考试成绩和操作考试成绩。为了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加强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们提出新的实验考核方法:即采用实验的有关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口试加操作。具体做法如下,

(一)试题。试题内容为口试加操作。考试试题的难易程度一致,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口试内容为实验有关理论:即所做过的分析化学实验中的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所加试剂的作用以及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等,比如标准溶液的配置方法有几种,Ha、Na0H溶液如何配置,标定二者使用哪种基准物质、采用哪种指示剂辨别终点以及终点颜色如何变化,自来水硬度测定终点颜色如何变化,K2C2r07测FeZ+实验中加H3P4O的作用是什么,甲醛法测N%实验原理,分光光度计的组成部分以及每部分的作用,电子天平的称量方法以及差减称量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内容。对实验有关理论我们摘录出来做成卡片,每一个问题一个卡片,一个卡片一个编号。实验操作内容所有学生一样,并且提前通知学生,都是完成一个完整的滴定分析操作:即将烧杯中溶液准确定容至容量瓶中,移液管准确移取一定量溶液至锥形瓶中,用标准液滴定至终点后记录滴定管数据后报告老师。操作内容及步骤我们做成试题形式。每名监考老师拿一份实验理论卡片以及实验操作要领评分细则,监考老师们考前要统一口试题的正确答案。

(二)考试过程。每个考场4张实验台,每次考试一个考场进4名学生,每个考场2名监考老师,即每个监考老师每次监2名学生。

1、试题的摆放。我们把操作内容及操作步骤试题贴在每个考生的实验台上,所需仪器和药品也整齐地摆放在实验台上。

篇2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的故事。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补充实验让学生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实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裘建浩.创设教学情境改善教与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篇3

例如在讲灭火的原理时,笔者给同学讲了的故事。与战士们一起秘密地潜伏在敌人阵地草丛里,几架敌机尖叫着飞到草丛的上空不断盘旋,接着扔下一排燃烧弹,落在潜伏区附近,一时间黑烟滚滚,大火熊熊。“不能动!一定要严守潜伏纪律!”敌机又一阵疯狂扫射,临走又扔下一排燃烧弹。一颗燃烧弹在身后爆炸了,燃烧着的汽油溅到身上,身上的伪装、衣服立刻烧着了。“哇——哇!”他的左侧,传来了急促的蛙叫声。“叽——叽!”他的右侧,传来了紧迫的鸟叫声。这是战友们用暗号发出的呼唤,他们不住地向示意,赶快将大火弄灭。但却异常平静,他向战友们摇摇头。他当然知道,身后就是一条流水的小沟,滚进去,火马上就会熄灭;或者,踢开腿上的伪装物,就地一滚,也能将火熄灭。为什么要描写他身后有一条小沟,有小沟为什么就可以灭火?为什么就地打滚也能灭火?为什么安静地卧在那里,任凭火舌爬上自己的脊背,爬上自己的双肩,任凭火舌燃烧着他的眉毛、头发……他没有呼喊,没有流泪,只是使劲咬着嘴唇。

通过故事让学生懂得了灭火的方法和原理,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也让学生明白了生活中处处是化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习惯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如在新教材(沪教版)中燃烧的条件是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的结论,而在旧教材(人教版)中则是通过白磷和红磷的一个对比实验得出的。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教师也往往采用后者作为补充实验,但几乎所有的教师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后便结束实验,却不知将它进行适当地改进。由于在学生的头脑中有一思维定势:水能灭火,因此水火不相容。所以,学生便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白磷在水中不会燃烧”。如果能够将上述实验加以改进:等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后,教师适时设疑:如果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白磷是否会燃烧呢?(学生都会认为不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补充实验让学生用一导气管将氧气通入沸水中与白磷接触,同学们就能看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知识,而且学生的求知欲望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要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创设问题性情境,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课学堂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将会引起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

例如:在讲“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时,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一瓶氧气,然后提出问题:集气瓶中的氧气是怎样得到的?由此引出课题《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混合的方法来制得氧气?同时向学生介绍并出示双氧水和黑色二氧化锰粉末。接着提出问题: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是否都会产生氧气?请学生做如下三个实验并观察现象:(1)在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然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2)在试管中加入双氧水,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3)将实验试管中加入二氧化锰,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至此,教师再创设问题情境:双氧水中不加二氧化锰,会产生少量的氧气(有气泡),为什么双氧水与二氧化锰混合以后,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请同学们考虑有哪几种可能性。通过讨论,学生的思维活跃,气氛热烈,情绪高涨,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学气氛达到。

讨论过后,教师向学生介绍像二氧化锰这种物质叫“催化剂”。在实验室里,通常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的混合来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加快了双氧水放出氧气的速度。教师此时还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1)除二氧化锰外,有没有其它物质可以作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2)二氧化锰是化学反应的催化剂,这种说法对吗?促使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外延去进行思考,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激活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始终处于“愤悱”的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实效。

四、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化学反应的实质”这一内容时,笔者让学生上课时表演,让学生演原子,先组合成水分子,随着笔者的哨声,学生化分成原子,再随着哨声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学生通过亲自演示,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创设竞争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社会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氛围,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重过程,多鼓励。”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开展“看谁记得快”活动,在化合价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开展小组比赛,“比比看谁记得多”、“动动脑,我出题来考大家”等竞赛活动,把学生们的兴趣提高起来。通过课堂生动的竞赛,学生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意识强了,学生也能更好地构建课内外的知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创设学习情境有利于解决教学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强化,兴趣被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参考文献:

[1]裘建浩.创设教学情境改善教与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6).

[2]陈伟,周志华.中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创设情景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学研究,2005(6).

Abstract:Inchemistryteaching,cultivatingstudents’chemistrylearninginterestanddevelopingstudents’positivesentimentexperienceisthebasisoflearningchemistry.Therefore,teachersshouldcreatedifferentlearningsituationsandarousestudents’sentimentexperiencesoastohelpstudentsexperiencethesuccessandestablishtheconfidence,thustoimprovechemistryteachingquality.

篇4

2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2.1贴近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分析化学涉及的内容范围较广,知识零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机械地讲解一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远离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容易使学生觉得该课程难以致用、枯燥乏味,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绪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平淡地介绍分析化学课程的定义、性质、分类、任务等,会让学生觉得整个课程枯燥、乏味,感受不到学习该门课程的实际用处,难以提升兴趣.如果教师适当融入现实事例进行介绍分析,如食品安全领域苏丹红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环境领域水质、空气污染等监测问题,学生将通过身边发生的事例体会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远比教师多次口头强调该课程的重要程度、考试的严格程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验教学中,我们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牢固掌握和灵活运用分析化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验项目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设定了一些趣味性强且贴近实际生活的实验项目.如“食醋中有机酸含量的测定”、“方山地区自来水硬度的测定”等实验.在自来水硬度的测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水的硬度包括暂时硬度和永久硬度,暂时硬度可以通过加热煮沸来消除,而永久硬度却无法消除,而饮用硬度超标的水会影响人体的健康.如果硬度过大,饮用后对人体健康和日常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如:用硬水烹调鱼肉、蔬菜,就会因不易煮熟而破坏或降低营养价值;用硬水做豆腐不仅会使产量降低,而且会影响豆腐的营养成分等.[1]随后即让学生利用络合滴定法来测定自来水的硬度,看其硬度是否超标.这些实验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密切相关,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到实践其实就是一步之遥.

2.2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传统的分析化学授课方式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教学方式,这种讲授法有其自身的优点,比如该方法便于在较短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然而这种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也难以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灵活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如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注重师生互动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例如,在《分析化学》第三章“滴定分析概述”的教学内容中,几乎全是抽象的概念、定义等,如:标准溶液、基准物质等,在往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向学生一一讲授相关定义和原理,但这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一些基本定义和原理的理解并不透彻.在今年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摒弃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没有像以往一样唱“独角戏”,而是通过巧妙设疑,和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互动.通过提问,学生经过思考,适当的时候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将会自己得出一些定义和概念,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先向学生提出问题1:“如何测量某种酸的浓度?在早期没有现代的测量手段时是如何完成的?”可以先启发学生酸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经过思考会指出酸会使某些物质变色,酸会腐蚀金属,通过观察酸对金属的腐蚀程度来确定酸的浓度.但这只是对酸进行了定性分析,而我们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定量分析.若要知道酸确定的浓度,我们必须找到更准确的方法.假定有一种标准碱,这时学生会想到酸碱会发生反应,但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反应呢?紧接着要解决这个随之而来的问题,如果只是把两种物质进行简单地混合,这样产生的误差会很大,学生会自然地想到采用“滴定”的方式.这时引入问题3:“如何确定反应终点?”可以和学生一起回忆以前学过的一些反应,有的反应会有颜色的变化,通过颜色的变化来确认终点,有的反应会有沉淀和气体生成,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确定反应的终点,而有的反应没有任何实验现象,如酸碱反应“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这样的反应又如何确定终点呢.这时可以启发学生,在酸碱滴定过程中会有哪个物理量发生变化,学生会想到溶液的pH值,这时可以提出在《无机化学》中用过的酸碱指示剂如:酚酞、甲基橙等为什么可以指示酸碱反应的终点?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酚酞、甲基橙等这些酸碱指示剂的颜色会随着溶液pH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样就得出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在整个章节的教学过程中都贯穿了提问、思考、启发、得出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整堂课气氛活跃、讨论热烈,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教学过程中,同时通过自己思考、总结,对整个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更加透彻.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教学效果良好,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接下来几章具体的滴定分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采用类似的思维思考和解决问题,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地改善.

2.3理实一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分析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是分析化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学时安排为理论课程50课时,实验教学56课时,虽然实践技能训练在教学时间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但分析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是分开进行的,同时开设《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样课程设置有优势,但也有许多不足.[3]首先,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是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不利于教师对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学习中的全方位把握;其次,容易出现理论课和实验课衔接问题,导致某些知识点重复讲、漏讲等问题;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也使学生难以将理论融合在实践中,特别是这学期的教学进度安排,有的实验在理论授课之前进行,学生对所用原理一知半解,只是重复实验步骤,得出简单的结论,这样的教学方式耗时费力,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同时,在这两年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不重视实验,没有主动性,虽然会要求学生预习并写预习报告,但多数学生只是把有关内容抄到报告上面,很少去思考为什么用该试剂,为什么称取这么多,用什么精度的天平称取,为什么用该种指示剂等等,而且在实验项目进行之前,实验课教师为实验做的准备工作过多,学生甚至不知道一些药品如何配制,学生在实验课上只是按照标准的程序进行验证,可对为什么那样做却不甚了解.如果可以将理论和实验统筹安排,在理论知识的讲解过程中,适当地融入实验项目,穿插提问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布置学生对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进行预习.理论授课后,学生经过短暂的思路整理随即进入实验室,针对讲解用实验来验证理论,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强化学生对于理论的掌握、对现象的记忆和对操作的熟悉.如果能实现同堂教学,将相关理论和实训技能放置在同一教学单元中进行,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随时停下来观察实验现象,或是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进行分析和讲解,在学生最想弄明白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去思考,并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教师和学生处于整体性教学区域中,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这样将会解决理论和实践脱节,教与学脱节的问题.[3]在同堂化教学中,也可以把一些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改为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实验时设置一系列问题由学生回答,比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实验中,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如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可不可以采用直接法配制?称取氢氧化钠应该用什么精度的天平?可以利用哪些基准物质来标定氢氧化钠溶液?称取基准物质的质量范围应该如何确定,又采用什么精度的天平进行称量?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总结、讨论和交流即会整理出一份完整的实验方案,这样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将会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4融入科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分析化学与环境科学、食品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现代分析化学的使命已由单纯提供分析数据,发展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知识,以解决其他学科提出的新任务.所以教师在阐明经典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根据分析化学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把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新知识、发展动态融入到教学中,引入各个领域中分析化学的新进展和新成果,使得分析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这两门基础课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基础”,而是让学生明确自己专业学科的方向和未来.通过在教学中不断渗透前沿学科,不仅使分析化学教育富有生命力、感染力和时代感,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4]对于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以让学生适当地参与到自身的科研项目中.教师可将自己的课题分解成若干子任务,详细给学生介绍课题背景,讲解要解决的问题和预期效果,引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在课余时间和假期耐心指导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验计划的组织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开展科研实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参加必要的科研活动,亲自参与科研实践,可使学生通过科研实践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科研实践中将会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和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精神,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得到强化,知识面不断扩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篇5

首先,化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化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备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最后,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转变过去提倡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最后,我们应探索出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体系结构,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内容的革新、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化学教学是化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弗赖登塔尔曾经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化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是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化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4.开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在“问题化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和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利用“挫折教学”,培养学生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课程改革已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展开,如何找出一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体会到,在课程改革后的化学课堂中,教师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这样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总之,教学课堂改革不仅仅在这几个方面,课堂教学的过程的不可预知性,要求我们还应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来应付教学的多样性,以此来提高实际课堂教学质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化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2005,07:38-40.

篇6

我们经常发现科学公开课上,一下课学生将记录纸一丢,走人了。这是一种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至于对“怎么做记录?怎么记录更有效?怎样利用记录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的进程?是不是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等,我认为这应该是我们科学教师重点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科学课记录的现状分析

1、记录完成,下课就丢了

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我们的科学课堂中有教师分发记录单、学生根据自己的或是自己小组的研究实验,认真填写记录单。并做了展示汇报。可是到了铃声一响,我们的学生就离开了教室,教师则整理好实验器具也离开了,记录单则留在了课桌上。无法让记录单成为我们学生、我们教师资料的积累。也就无法体现出记录的价值所在。

2、记录单设计不规范

我们常看到一些记录单上填写内容并不是我们学生所能完成的部分,或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繁琐、复杂;有的记录要求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有些记录单子无法真正看出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结果;还有一些实验它本身并不需要记录,也被放上了记录单子;可以说是在浪费我们课堂的时间。

3、记录指导不到位

在我们出去听课的时候,我们常会发现有许多小组在科学实验时并没有按我们老师记录单子上的要求去完成,有的小组在记录的时间上花得相对较少,使得最后在交流时单子上还只是寥寥数语。还有一部分学生对记录单该如何填写不清楚,不能很好的完成,只能基于教师在实验时走过来的“指导”。教师对记录活动所用的时间、填写的要求、怎样分工填写、如何有效地填写等问题都必须提前考虑,并做出相应的指导。

4、记录的展示与交流没有精心设计

主要表现为记录后展示与交流过程简单、无序、随意,事先没有经过精心设计,没有发挥记录对探究活动应有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在研究过程中爱什么时候写几笔就写几笔,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一堂课下来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学生的研究记录更是“藏在深闺无人识”。汇报后教师对记录没有做出具体的评价,对否?错否?有没有什么指导意见?糊里糊涂就过去了,给学生的感觉仿佛这研究记录只是用来装装样子的,没啥大用场,只为“秀”一把,没有发挥记录应有的作用。

5、记录没有纳入到学生的学业评价中

现在大部分科学教师在课堂中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进行记录,而且缺少对学生记录的评价,在课后总是把记录纸不当回事,随便学生怎么对记录纸进行处理,长期以往孩子们对记录的兴趣、主动性会荡然无存。

二、探究活动中学生记录的优化策略

1、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记录

记录对提高科学教育活动的成效意义重大,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记录简单地当作一项任务强加给学生,让记录成为学生的负担,那么记录的作用就完全得不到体现。所以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年龄特点、发展水平,是我们开展一切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就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就可能获得最大的发展。只有激发学生的记录兴趣,学生记录的热情才高,才乐于记录,同时记录速度较快,更好的发挥记录的实效性。

2、激发学生有意的捕捉信息,并如实记录信息

信息的记录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融会于整个探究活动之中,所记录的是学生探究的过程和发现,因此科学课的记录根据需要出现在科学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区分为很多不同的种类,各自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不断推动科学探究的进程。

在探究活动前——提出实验设想并设计方案时,有效的科学记录要把学生的思维火花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后记录在案,为科学探究奠定基础。例如:实验目的是什么、如何设计实验、怎样安排及操作实验的过程、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对实验结果作出的预测等。

在探究活动中——动手实验时,有效的科学记录把观察、动手操作和比较异同形成的内部思维语言、转化成书面文字或图画形式,再在交流汇报中反馈成口头语言表达,使学生思维更富有逻辑性,此间获取的信息亦能处理得更加完善。

在探究活动后——验证得出初步结论时,有效的科学记录则是把实践操作过程中得到的信息加以“内化”。由于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已经做好相应的记录,就很容易把实验的初步结果反映在实验记录上。

信息记录只有建立在有意观察的基础之上,只有融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才能真正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记录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观察、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后形成研究记录的过程中,对各方的见解进行充分的交流与探讨,并在此过程中训练学生概括、抽象的逻辑思维,演绎、推理、归纳、分析、判断等能力,最终得到一份有较高思维含量的记录。

记录基本要以小组为单位,由研究小组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充分开动脑筋,提出各自的发现和想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群策群力的良好氛围,达到信息与思维共享。这样的氛围同时也可以避免掺杂各人的想法和意见,体现了科学记录过程中实事求是的精神。记录过程中要求每名学生要有自己独特的记录观点,尊重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敢于把自己独有的观点充分亮出来,不人云亦云。在相互探讨、大胆质疑的基础上,能产生一份既反映出学生真实的思维碰撞又有个性的科学记录表,并且在这样的良好氛围中大家通过记录所获得的信息,也容易分析事实中隐含的理性内容。

4、使用活页记录本,便于保存与查找反思

采用把分散的记录表转化成活页记录本的方法,让每组学生都有一本活页记录本,而且与课本配套使用,方便了学生的记录,使得学生能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次研究记录。学生们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做各种各样的科学记录,或把一些记录表粘贴在记录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遗失。当学生在记录的过程中遇到了与以前类似的问题或需要以前的证据时,也便于查找,可以轻而易举地从本子中找到所需资料,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时期所作的实验记录和当时的想法,这会引起他们不断的反思。

5、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

为了提高学生对科学记录的兴趣,应该将其纳入学生的学业评价体系中,让有效的科学课记录成为学生科学能力评价的主要依据。通过对记录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记录的同时获得激励,都有记录成功的体验,都拥有记录的自信心。

学生的观察是否全面,实验是否正确,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是否持之以恒;是否实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等等,教师都能从学生所做的科学记录中得到信息,并由此可及时纠正研究错误或者改变指导策略。因此,通过对不同形式科学记录的评价,能使教师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评价更加科学准确。

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记录反映了学生科学思维的轨迹,是他们研究的经历,也是我们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的重要依据,同时,科学记录也是学生科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实验证据,因为这上面如实记录学生观察到的科学现象。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学生记录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一、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内容

    财政科学化管理是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客观规律,按照财政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管理财政资金,使公共财政资金科学合理配置。

    财政精细化管理,是指树立精益思想和治理理念,运用信息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管理技术精确、细致、深入的要求管理财政资金,并建立责任制度和评价机制,促进公共财政管理精细化,提高财政管理的效能。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容包括:财政预算管理,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国库集中支付管理,银行账户管理,财政绩效评价,财政监督检查。

    二、县级财政管理的现状

    近些年来,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财政尤其是财政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收入总量轻收入结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总量大幅度攀升,纵向看确实来之不易,令人欣慰,但收入结构很不合理,一方面是税收收入中中央税所占比重较大,地方新增可用财力较少,另一方面是非税收入(尤其是行政收费)占收入比重较大。

    (二)对支出期望值高对收入关注度低。由于收入总量逐年增长,有些部门、乡镇以及少数财政干部,或多或少地认为财政收入盘子大,多支出没有关系,存在着浪费现象,至于收入那就是收入征管部门的事,与己无关。

    (三)财政管理法律意识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执行,且预算追加频繁,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四)财政管理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专项资金切块管理较多,财政部门往往牵制于相关业务部门,财政性资金使用不够规范。

    三、县级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对策

    (一)细化部门预算编制

    一是在编制形式上,把与财政直接发生经费领拨关系的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单元,所有收支预算编在一本预算中,由财政统一审核和批复。二是在编制内容上,实行综合财政预算,改变过去预算内外资金管理“两张皮”的做法,将部门所有收支统一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实行综合预算。三是在编制方法上,实行“零基预算”。基本支出实行定员定额管理,专项支出实行项目管理。以各部门人员配备、履行的职责和发展目标等因素为依据,结合财力情况,分轻重缓急,测算安排各部门预算。四是在预算编制程序上,实行“二上二下”,即由财政局提出年度预算控制数下达各单位,各单位申报预算,预算科审核后提出建议,经局长办公会审核后,下发部门(单位)征求意见,各单位正式编列预算报财政局,财政预算经人代会批准后,由市财政局向各部门批复下达预算,并向社会公开预算情况。

    (二)强化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

    预算经一经批准下达后,财政部门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下达资金,不能随意调整预算收支,做到无预算不拨款,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三)加大非税收入征缴力度

篇8

二、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设计与建设

1.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定位。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作为实践类课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位于服务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等主干课程,促进学生将理论课的知识巩固和应用到会计信息化实验中。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一方面要解决会计信息实验课程不够完善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通过实际动手、实际操作,促进学生不断体验和感悟的知识建构过程。因此,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应根据会计专业理论课的开设情况进行定位,而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技术的讲授,否则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当然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的确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些需要在大学通识课程和前设课程中予以解决,给学生打下较好的计算机基础。

2.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设计。

以会计信息系统核心课程为基础,构建覆盖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信息化、审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模块,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会计信息化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模块的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体系支撑平台,增加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比重,使学生从事实验课程的学时达到了总课时的30%以上。会计信息化实验课课程体系按照“分流培养、分类成才”教学理念,以“会计信息系统”为核心课程,按照操作类、管控类、设计类设计开发具有操作性、实用性和前沿性的会计信息化相关课程。除会计信息系统作为核心基础课以外,建立操作类课程群、管控类课程群和设计类课程群。操作类课程群包括ERP财务会计实验、企业合并报表实验、审计软件综合实训等;管控类课程群包括企业集团财务管控实训、预算会计软件综合实训、全面预算信息化实训、企业资金集中管理实训等;设计类课程群包括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财务软件设计理论与方法、Excel财务软件开发技术和XBRL财务报告语言等。

3.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根据学生的素质和接受情况,分批逐步建设,而不能一蹴而就,并要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进行探索和调整。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应坚持“系统性、综合性”的特点,建设实验教材、实验案例和实验软件。系统性是指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由企业会计理论知识体系、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综合性是要突破会计知识体系的界限,将企业管理、会计、财务等知识进行整合设计。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1)进行创新型课程的探索,从教学角度以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会计与财务管理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践的方式加深和巩固会计理论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3)通过整理和收集最新的案例、经验和知识,形成以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其他实验资料等为一体的实验教材建设;(4)通过体验式教学搭建仿真教学平台,通过仿真企业环境、财务管控流程、会计核算流程、软件开发流程,在实战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的拓展与创新

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体系需要通过教学管理与控制,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拓展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的第二课堂,创新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步骤主要包括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教学软件的调试和准备、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报告与反馈等四个步骤。(1)实验资料的前期准备。实验资料是指以实验教材为基础,由实验指导书、实验指导视频、实验指导多媒体软件、实验案例等相关资料组成。实验资料的准备充分与否,对于学生是否能按照教学目标开展实验至关重要。实验指导书中应尽量减少操作步骤的描述,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教师的引导,自主思考实验步骤、方法和路径,不要简单地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骤完成实验。(2)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在实验教学之前,实验教师需要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教学软件调试与准备,并最好在教师自己的电脑上也装一套教学软件。对于在教学过程中碰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备份后还原到自己的电脑上进行调试和检查。(3)实验分组与管理。实验教学最好采取分组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后首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讨论解决,然后再与实验教师进行讨论。对于简单、重复的问题可较快解决,较难和复杂的问题与实验教师讨论解决,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实验教师的教学效率。为了避免出现“搭便车”或者拷贝其他学生实验结果的问题,不同的实验要通过小组内轮换角色完成,同时可以通过账套号控制、账套主管控制以及关键界面截图控制等方法进行管理。(4)实验报告与反馈。实验报告是考评学生实验过程和成果的主要内容,包括实验数据和实验报告两部分。实验数据是学生在实验软件中的数据备份。实验报告由实验目的、内容、步骤、结果和总结等构成。对于实验报告中反映的问题,实验教师应及时逐一跟学生进行反馈和沟通,不仅让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实验的错误,而且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发现实验设计中的问题。

2.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创新和尝试。

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和创新,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可能的原因,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是什么。对于学生提出的新想法和新思路,要和学生一起设计和实践,并可以作为实验思路的补充。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成因,策划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执行。充分体现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干中学”,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体系。

3.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与竞赛相结合。

通过组织并参加不同层次的会计信息化大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2014年由中央财经大学举办首届北京市大学生ERP管理会计应用大赛,北方工业大学会计专业大三学生组成参赛小组,取得总分第四名和三等奖的好成绩。将教学与竞赛相结合,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将竞赛作为会计信息化实验的第二课堂。在模拟中培养学生会计专业素质,在竞争中锻炼学生分析同行对手、应对市场变换能力,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会计理论和会计信息化知识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中,真实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篇9

二、信息技术将化学知识立体化,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

虽然学生已经进入了化学的复习课程学习,但是对于化学知识总的学习过程还没有达到一个学年,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积累还比较薄弱,对于很多方面的理解也没有达到透彻的程度。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知识点立体化,可以让学生再次直观地感受化学知识,加深对化学知识的印象。例如关于燃烧这一章节知识点的复习,教师在复习阶段只能通过简单地图片演示或者是知识点的讲授来让学生简单地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通过Flas的演示来让燃烧的过程直观化,并对各个环节出现的现象进行讲解,可以将所学的知识点立体化,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掌握知识要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视觉感受与内部记忆相结合,对于知识点的印象更加深刻,复习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三、信息技术再次演示化学实验,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实验课复习

由于课程进入了复习阶段,时间紧迫加上条件限制,化学实验课的复习不可能采用再次演练的方式,从头对实验进行操作。而普通的讲解不能让学生再次融入实验过程,所以实验课的复习往往效果比较差。如果能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实验的直接演练或者是通过模拟动画的方式进行实验的补充讲解,对于化学实验课的复习有着良好的帮助。例如在酸碱反应的实验课复习中,教师不可能在复习课程中再次进行实验操作,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于化学实验的过程演练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再次回顾实验流程,既节省了实验准备的成本与时间,又能让学生以最便捷的方式进行化学实验操作复习。

四、多样化的复习知识,帮助学生丰富化学复习的方法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学生在信息技术操作方面技能水平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以课堂教学为唯一方式,而能够通过网络等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化学的复习课程也可以同时进行,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网路工具来为自己答疑解惑,弥补自己在化学复习中的盲点。也可以在课后通过交流媒介与老师进行视频互动,和老师一起建立课外课堂,提高自己复习时间的使用效率。

篇10

人的感受由于受到刺激物的持续作用将会出现一种适应,一个腔调讲到底,一种方式讲到头,会使学生的视听产生适应性。在教学中为防止这种消极的适应现象,往往要恰当地使用直观教具。早在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在他的《大教学论》中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可能地放在感官的跟前。"

(二)如何有效地使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有效地使用演示实验、板书、板画等一些直观教具;一方面可以克服学生学习过程中生理机能产生的负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利用注意的分配规律,将知识通过多种载体分散成细小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的迅速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调动起多种感官以增加信息的来源渠道。

其次,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因为"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它在学生头脑中产生的感觉刺激,影响"第一印象"的方面有很多,例如,直观教具外观是否醒目,摆放是否整齐有序,以及摆放位置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的观看等等。解决外观摆放方面的问题要求教师应想到它的使用是面向全体学生,一种最有效的方法是将直观教具放在幻灯下演示放大,如采用有机玻璃或玻璃粘合成的各种拓应槽在幻灯下使用,可以有效地解决很多实验,如物质的制备(包括加热条件下的反应)、大部分的试管试验、通电条件下的电解试验以及像温度计微小变化等一类的变化试验等等。

实验证明,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下运动的刺激物易于被知觉感受,因此使用些动态的直观教具或将一些直观教具设计成运动的教具而呈现在学生面前。也能收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可将物质的分解化合、电子的转移流向、物质的溶解扩散等制成活动的模型或幻灯。

再次,还要注意使用直观教具时应尽量形成优势兴奋刺激中心,因为它可以带动多种神经的联系,深化对信息的处理机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体系。因此在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注意形成氛围,避免平平淡淡地使用,为此,教师可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配合使用直观教具,以使学生的感觉达到这一目的。超级秘书网

(三)克服错觉的异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