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组织结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民营企业不得不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由于许多民营企业是从家族企业起步的,在组织构成上往往存在着先天的缺陷.要想进一步做大做强,组织变革再造就成为最迫切的需要。但是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并非一日之功.必须对组织再造的目的有清晰的认识,扫除变革的主要障碍,选取合理的变革途径,解决好其中的关键性问题,才能在变革中浴火重生。
一、明确变革目的——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起点
1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完善运营机制、满足客户需要。市场是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只有适应市场化运营的组织结构才能满足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运作模式要求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建立起员工能上能下、机动灵活的分工协作组织体系,并逐渐强化企业组织战略规划、生产运营监督和控制等功能。从我国大型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来看,很多企业已经采用了适应市场化的组织模式,如独立董事制的产生,战略委员会作用的不断加强,审计委员会或投资委员会的尽责机制等等,这些都推动了民营企业组织向市场化组织结构的转变。特别是我国一些跨国经营的民营上市公司其海外分子公司的组织结构更多的采用国际上比较规范的组织方式如建立事业部.强调投资项目前期组织的建立强调计划部门的设计等。
2.满足股权变动需要——调整股东权益分配。企业国有股权的退出推动了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民营化;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日益增加的企业购并促进了民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化外资企业的大量引入也促进了部分民营企业股权多样化。股权的变动意味着企业管理方式的改变.较大的股权变动也可能导致原有管理层的退出或调整。而客观上.为了体现新进股东的利益.组织结构的调整成为必然。比如国际资本进入民营企业.在组织变革上就可能提出与国际化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借鉴或采用一些国外企业的组织运作管理机制和方法。
3.规范分工协作——清晰界定权责、避免多头负责。很多民营企业家习惯于简化部门管理.只设计几个简单的市场需要的职能部门,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原本简单的组织结构就造成企业家忙于处理事务性工作疲于奔命而忽略了对企业发展方向的规划和定位.由于组织结构没有随经营规模与技术发展做相应的调整企业发展出现停滞不前。所以当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之后,如何进行科学的部门划分如何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增补或削减哪些部门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4提高运作效率——扁平化、授杈充分、减少独断专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随着民营企业集团化和国际化经营.要求组织更多地因事设岗,其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及工作效率均需要有大幅度的提升.为了达到效率和效益提高的目的.民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也在逐渐趋向于扁平化,通过充分授权.减少独断专行,增加各部门进行组织协作的能力。
二、扫除变革障碍一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瓶颈
1企业发展战略不清造成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一直都没有自己的经营总体战略,不明确自己究竟该在哪一领域长期发展,经营项目转换过于频繁。因为缺少战略,导致民营企业在组织构成及人、财、物等运营资源的筹集上没有目的性,投放方向分散甚至出现错误,难以获得良好的长期收益,不但难以迅速扩大,甚至逐渐萎缩直至破产倒闭。战略问题首先是一个企业的使命问题,企业没有使命,发展目标不明确.就难以保证人、财、物的分配和部门设置等组织和管理工作的合理性,而且会导致组织的设置、各种经营措施和手段的运用出现错误.制约企业的高速发展。
2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和素质造成的障碍。民营企业是否能够做大做强,其领头人的水平和素质具有决定性作用。一些民营企业家自身观念的落后和素质的低下导致企业组织管理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盲目节约,给与人才的报酬和待遇偏低营销投入少舍不得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改造等.过于看重会计成本高低.导致组织运行不畅.丧失发展际遇大权独揽.事必躬亲.无暇估计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导致组织运行无序,由于没有预算管理,缺乏计划和预算管理机构,出现财务工作跟着感觉走.生产运作和营销管理漏洞百出,营销理念落后.导致营销组织失当.把做品牌认为是做广告,认为只要质量好不怕卖不掉.营销管理体系迟迟难以健全等。
3产权不清及结构不合理造成的障碍。许多民营企业创业初始受当时政策环境的限制,缺乏治理结构上的制度安排.如一些民营企业注册登记时是集体企业或国有企业改制时面临很多股权分配方面的问题有的民营企业没有及时办理公司注册.以至于企业做大以后难以浮出水面;有的企业纳税一直不规范,由于没有付出规则成本使得~些企业家的心理十分脆弱.对其拥有的财富具有原罪感。这些制度上的缺陷是中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瓶颈。~股独大与股权分散的矛盾是民营企业产权结构的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民营企业集团的组织定位不清晰,企业集团既做经营.又做管理.又做投资。要么集团就是挂~个牌子下面是个体户的集中营要么集团就是几块牌子一班人马,集团与下属分子公司之间混为一体。
4.创业者”效应产生的障碍。很多民营企业的创业者既拥有企业的股权,又是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创业者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很难处理好股东与经理人的角色关系。创业带头人从感情上不愿轻易改变原有创业者所处的高层管理者地位,但随着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原来的创业者能力越来越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在位者优势”实质上形成了对新进人员的排挤。少数创业者自身能力不足,还居功自傲,不愿学习,看不得别人超过自己,爱在企业内部耍老资格”,接受不了企业的新变化,不能忍受新引进人员的工作新思路,导致新引进人才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尽管一些有魄力的企业领头人,排除各种障碍,引进了一些人才,但因内部创业者与引进的人才之间的关系不顺.出现了”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又留不住人才的怪圈。
5.经验式管理产生的障碍。民营企业创业初期组织结构比较松散,不成体系各职能部门设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职能划分模糊,内部协调机制不健全。常常是人力资源管理成为员工的档案管理工作;财务管理仅仅起到会计的作用:生产运作管理简单粗放:营销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对销售人员不敢放开使用.或者放开使用又管不住;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沟通不够.老板高高在上,员工仅仅将自己当作一个打工仔.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这些都严重影响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三、机制全面优化——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路径
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再造往往是一方面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协调各投资方关系,另一方面针对企业发展初期已经形成的组织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完善和优化。
1.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民营企业首先要正确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发展宗旨,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理清战略实现思路,建立战略保障机制和战略实施细则.并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平台。要舍得在企业的管理上投资,切实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构筑适宜的组织支持体系,方能使民营企业有较快发展。
2.努力提升企业家观念与素质。现代企业家必需具备的特点是智勇双全刚柔并济,自信严谨,敢于冒险开拓进取求真务实.目标坚定、决策果断。民营企业经营者首先必须深入解剖自己.充分认识自己的缺点,并切实加以解决。要勤奋学习,超越自我.掌握最先进的组织管理理念和方法.方能够带领企业员工.推动企业“做大做强”。
3搞好产权改革与组织结构再造。进行产权改革积极弓f入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者和职业经理人,进行合理的股权稀释,并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民营企业家特别要与职业经理人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合理分配价值划分权责,明确职业经理人的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对职业经理人进行股权等有效激励。逐步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强化集团董事局的信息知情权.正确处理董事会与经营班子的权责关系,确定职业经理人的目标责任贡献.并进行有效考核。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顾客需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形式.如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等,并根据企业的自身特点和资源能力进行科学部门设置和调整,明确各部门问的分工协作关系.合理界定权责,建立简捷高效的企业组织运行机制。
4.改善民营企业组织管理。
民营企业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做好企业的“立法”工作.然后进行组织制度的教育工作,即企业的”普法”工作,接下来才是不折不扣地贯彻组织管理制度,即企业的执法”工作;最后还要有监督制度,即企业的”司法”工作。要做到企业全体员工人人懂制度,事事有制度,制度表格清晰,工作成绩有量化考核,建立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分层分类的关键绩效评价体系。
比如,高层领导可以采用述职报告制度,中基层员工采用季度绩效考评制度.操作层员工采用月度测评制度;对高层领导的考核更强调结果指标,对中基层管理者的考核要关注行为过程,对操作类员工要强调量化指标;各级干部要重视绩效目标的设定和对下属的工一作辅导,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分配和晋升挂钩;要让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工作权责和绩效考核指标,了解自己与同事的差距。这样就不仅给全体员工以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标准.而且使员工有公正、公平感,另外还能够相互激励.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企业发展。
四、把握关键问题——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再造的核心
1组织变革应综合考虑.不能为了变革而变革。民营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往往带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比如新员工往往依靠老员工的传、帮、带.员工日常工作很少对照岗位说明书,更多地是源自于一种组织内的学习.由于其工作方式常与个人职业理解和工作习惯联系在~起.一旦转变就很困难。如果一味地强调科学性——完全实施因事设岗、因岗设人.现有职工的思想观念却不具备自觉去适应新岗位的意识.反而可能影响变革效果。因此在组织变革的过程中要对实施组织变革企业内部的文化因素进行充分的研究,并找到影响思想观念转变的途径,逐步推进。强迫式和一步到位式的理想化变革,可能对企业产生意想不到的破坏力。民营企业的组织变革必须考虑员工或管理层的接受程度,对于重大组织变革,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层面的意见;小的变革应该在日常的工作中连续进行.着重考虑怎样既能满足变革的需要.同时又能避免造成震荡性破坏。
组织结构再造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之一。业务流程再造就是要通过组织和管理模式上的变革将被职能割裂的流程重新连接起来,使其成为一个连续的流程,通过对流程的整合与优化,实现对顾客服务、企业运行成本和效率的全面优化。业务流程再造突破了传统的劳动分工理论,强调以“流程导向”取代原有的“职能导向”,重新构建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运用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职能制组织结构模式进行彻底改造,是实现流程优化的基础,也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构造核心竞争力的载体。
一、职能制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
现行企业组织结构大多数是以18世纪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和19世纪泰勒的“制度化管理”为理论依据的,将企业管理划分成许多细致的职能部门。
为了能保持对专业化分工后的职能部门进行有效管理、协调和控制,企业组织实行等级制结构。∞在工业化初期,市场环境比较稳定,产品供不应求,员工素质不高,企业能够以规模经济取胜的情况下,职能制组织借助于分工所带来的专业化优势来赢得整个部门的效率,因此是有效的。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职能制组织结构显得越来越僵硬,越来越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分工过细,内部交易成本较高。在金字塔组织结构中,部门或工序是按照职能划分的。企业的一个完整的业务活动要经过若干个部门或工序才能完成,运作时间长。在每个部门或工序内部,我们且认为其活动都是“增值”的,但部门或工序之间对业务活动信息沟通、传递、核查、等待、质疑是“非增值的”,甚至是“减值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企业分工越细,业务活动流经的部门或工序就越多,运作时间就越长,其内部交易成本就越高。
分工过细,还造成组织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和相互推诿现象,这也会造成经营流程运作成本较高。
缺乏专一部门负责整个业务增值活动,无人负责整个经营流程。各部门按专业职能划分,每个部门犹如“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结果是各部门只关心本部门的工作。“顾客就是上帝”只是营销人员的信条,企业的其它员工并不管新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是否能真正满足顾客的需求。对于战略性的工作任务,往往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林”的错误,过分注重本部门业绩,而忽视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即使每个部门的活动从局部上看是有意义的,但从企业价值链整体上看却不见得都是有意义的。
信息传递渠道较长。在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其纵向层次众多,横向部门林立,使得命令链和信息渠道太长。这种状况造成三个不良后果:一是信息传递速度慢,并且容易失真,使得高层的决策难以得以快速、切实执行;二是在快速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难以对客户的需求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三是一线员工的创造力得不到及时和充分的认可和激励。企业经营活动的这种迟缓的运作状态最终将导致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对外部环境反应迟钝。由于企业内部分工过细,业务流程趋于复杂,高级管理层被排除在业务流程的第一线之外。当企业需要变革时,往往没有人能洞察先机,即使有人先知先觉,也会因其职权范围的限制而放弃变革。这样,原有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弹性极为有限,使企业逐渐失去对环境变化(特别是对顾客需求变化)反应的灵敏性。
不利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传统的组织结构不利于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精细的分工使得员工长期从事某一单一操作,对其他岗位的知识和技能一无所知,不符合员工知识技能增加的需求。也会使员工因工作单调而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致使工作和服务质量下降。二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中的层级制会大大束缚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学习型组织、工作团队的形成。
二、职能制组织结构再造的主要措施
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构建新的组织结构。顾客的需要对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并已引起了绝大多数企业的关注。由于我国经济的市场化时间尚短,顾客导向虽然在绝大多数企业获得了共识,但尚未渗透、固化到企业的所有业务流程当中。在组织结构上,传统的职能制组织结构由不同的职能部门组成,人们被招聘到这些专业化的职能部门工作,每个部门只负责完成整体工作的一部分,然后移交给流程链条上的下一部门继续处理。这种按职能分工的业务组织方式,极易产生组织的等级结构,从而导致了纵向的业务流程、使得组织关注的中心被导向“上级”和“老板”,而不是顾客,而对于横向的流程缺乏统一的控制和协调。因此,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一定要注意坚持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职能制思维方法,以顾客为中心来设计组织结构。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再造的技术基础是信息技术,失去了信息技术的保证,业务流程再造无疑就成了“空中楼阁”。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其为依托,进行组织创新。现在,我国一些企业已经或正在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但从实践上看,许多企业只是将技术用在了原来的业务流程上,而不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进行组织创新,重组业务流程。许多企业大量购置先进的计算机设备,结果不是因为缺乏人才而不能物尽其用,就是用来自动化处理原有的工作任务,而没有用来改变公司的业务流程。结果。局部的效率确实提高了,企业整体效率并未有多大改善,甚至带来了高昂的成本。因此,企业在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时,要结合组织变革,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以流程团队为基本构成单元,改造组织结构。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团队制为主的企业组织结构由不同的流程构成,流程团队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流程团队独立性强。流程团队的独立性,一方面表现在流程团队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构造的权力,另一方面表现在它所实现的功能比较完整。二是流程团队的凝聚力高。具体表现在:群体成员归宿感强;愿意主动承担群体工作中的相关责任,注重维护群体和荣誉;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互相了解比较深刻,关系和谐;群体内具有民主气氛,群体成员具有协作精神,群体士气高。三是流程团队具有持续学习的精神。流程团队的持续学习,能保证团队成员的结构优化和团队本身的自我整合能力。流程团队能为员工的持续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流程团队的以上特征完全符合企业进行业务流程再造的需要,从而能够有效地保障业务流程再造取得预期的成果。
三、职能制组织结构的发展趋势
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经营的关键要素,其设置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组织结构是指为实现其经营战略目标而确定的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形式,它既涉及企业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联系,也涉及企业内部的决策和控制系统。
1煤炭企业组织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煤炭集团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和我国大多数企业一样,大体为直线职能制。总部设有相应的职能部门如财务、计划、科技等,下属的二级单位成为企业的直线职能管理单元,这些二级单位不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不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煤炭集团企业体现的组织结构上的矛盾有很多,其中主要为:一般规模比较庞大、业务种类繁多,但大部分还是以直线单元直接经营管理,不利于决策者集中全部精力用于考虑长远战略;管理僵化,各业务单元缺乏足够的决定权和反应能力,经营局面难以打开;各职能部门不重视信息的横向沟通,工作容易重复,效率不高;部分授权职能部门权力过大,容易干扰直线指挥命令系统;职能部门缺乏弹性,对环境变化的反应比较迟钝;管理费用较高,成本居高不下等。
因此,煤炭集团企业必须对过去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高度来调整组织结构,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战略需要。
2煤炭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2.1目标统一性原则
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组织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要求在组织设计中要以事为中心,因事设机构、设职务,做到人与事高度配合。
2.2统一指挥原则
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保证集中精力,信息畅通、有效控制。
2.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要促使企业内部权力划分更加合理,建立起正常的工作秩序。使企业各个单元协同作战,发挥每个部门,每个人的积极性。
2.4集权分权原则
涉及到企业最高发展事项的管理权力,应该归到企业最高领导者;一般性权力应该尽量下放,授予各下级部门,提倡他们创造性地参与企业各级管理。
2.5控制幅度原则
管理者的管理范围要适当,不能过于宽泛,并尽量减少管理层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2.6财务与结果控制原则
煤炭企业集团总部的控制应该通过设置回报率目标和对产出进行监督来实施,也就是说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业绩。在各下级单位运营过程中,应该尽量少地干预。
3煤炭企业集团适宜选择的组织结构类型
当前形势下,为了增强煤炭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采用既能调动经营管理者积极性,又能对企业实施有效控制的管理组织结构模式。笔者认为,事业部制既有分权,又有集权,无疑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3.1事业部制的特点
3.1.1优点
(1)事业部制有利于摆脱企业发展战略的盲目性。既可以使企业最高领导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力量研究和制定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和经营方针,又能充分发挥各事业部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整体效益。
(2)有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形成经济规模,大大提高效率和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3)有利于绩效评定管理。事业部是一个利润中心,既便于衡量事业部及其领导者的工作,也使得企业决策者易于评价每种产品对企业总利润的贡献,用以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
(4)有利于企业后备干部的培养。由于事业部自成系统、独立经营,相当于一个完整的企业,所以,其经理有机会经受企业高层管理者面临的各种考验,易为企业的发展储备干部。
(5)有利于组织的稳定。事业部制结构中企业高层和事业部内部,一般仍然按照职能制结构进行组织设计,这样就在它灵活性的基础上吸收了职能制组织稳定的优点。
3.1.2缺点
(1)结构重叠会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各个事业部都需要设置一套齐备的职能机构,因而人力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小的事业部,相比较而言人力成本会更高。
(2)因为独立核算,各事业部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规模,为了谋求自身的利益,可能会在业务和产品上彼此渗透,总体上有损干总公司,因此总公司的协调任务繁重。
(3)事业部制不利于集中力量进行适合知识经济时代战略性的技术开发。限于利润中心的定位和资源支配权的限制,事业部在研发投人上会倾向于应用性的、短期见效的项目,研发投入的力度会缺少战略的举措,继续发展会缺少后劲。
(4)难以把握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对事业部分权过多会削弱总部整体领导能力,如何适度合理安排集权与分权,是一个难题。
3.2煤炭企业集团导入事业部需要注意的问题
事业部制虽然在西方国家已经过了80年的时间,但是对煤炭企业集团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的模式,导入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制度,不能削足适履,而应该因势利导,取长补短。在导入事业部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事业部的规模要适中,不宜过大和过小。过大则失去事业部灵活、有效的机理,过小就不能克服人力资源成本过高的问题。煤炭企业集团一般都横跨地区、跨行业两大门类,下属企业众多,事业部的成立也要以企业产品或区域的内在联系为纽带,不能盲目地“拉郎配”,把事业部变成了收容所。
施工企业要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用最低的成本生产出业主满意的、符合要求的建筑产品。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部目的?就在于追求以低成本管理获取高经济效益。这就促使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必须科学、经济的管理手段达到预期的目标?并带动整个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目前有的施工企业组织结构形式没有大的变化?多数企业组织结构形式趋同。虽然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进行了十多年?但智力密集型的管理型企业仍然很少?原有大中型企业劳务力量没有分离出去?总体上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新成立的乡镇企业走的还是以人数取胜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路子?很多企业是靠全县、全市企业联合形成的规模获得的高资质?管理水平未见提高?本质上也不占有专有技术或核心技术。结果是企业结构趋同?技术水平趋同?只得在同一层次展开竞争?形成全行业的过度竞争形势。
出现上述状况的原因是缺乏行业组织的统筹规划和安排落实。虽然提出了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三个层次的设想?但是有目标没有规划?有设想没有措施?大多数企业只能去争取施工承包企业的地位和资质。因此?需要研究行业组织结构构成?制定行业组织政策?通过建筑业资质管理等行政手段?根据市场需要去引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从而达到行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和优化。
建筑业应适度垄断行业组织结构是指行业内各类企业的构成、协作方式、企业与企业间的垄断或竞争关系的框架等?涉及企业规模结构、组织关系、进入与退出、技术进步等问题。行业组织政策的作用是为调整行业组织结构而制定的指导性政策?以促进企业调整组织结构?促使企业组织向更高的组织层次跃升?并推动行业组织结构的进一步变化和优化。进行行业组织结构调整、推行行业组织政策的目标就是要造就行业有效竞争?能否实现有效竞争是行业组织优化的标准。非有效竞争有多种表现形式?过度竞争是其中之一。过度竞争一般发生在集中度较低的产业中。建筑业是行业集中度很低的行业?本各产业的产业集中度均在以上?美国汽车业高达?我国建筑业只有。产业集中度过低?一方面极难达成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造成大量企业为同一工程过度竞争。过度竞争阻碍价格机制的正常作用?导致企业利润率过低?造成无效工作和隐形失业增加。美国经济学家威廉·谢菲尔德对美国产业中企业的市场份额与利润率进行回归分析?证明了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即市场份额增长十个百分点?利润率可以提高个个百分点。很显然?相反的结果是利润率下降?这在我国建筑业中有充分的体现。
论文关键词:形式逻辑;系统;企业组织结构;分类
目前,在国内出版的管理学相关著作中,通常把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划分为直线型、职能型、矩阵型和事业部型,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存在着普遍性的逻辑错误。本文即针对这个问题,探讨分类的前提及分类时应该遵守的逻辑规律,目的在于揭示进行逻辑学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1对事物进行分类的前提
对事物进行研究的前提,就是明确对象。确定研究对象时所应用的基本方法和所遵循的基本思维规律就是“一分为三”。确定研究对象的过程,也就是把世界“一分为三”的过程。现代系统论认为构成宇宙的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就是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的复合体。
如果以系统来划分空间,宇宙可以在任何一个层次上分割为3部分:系统、系统的内部要素以及系统的外部环境(系统、要素、环境)。宇宙中每一个层次的系统都可以作为研究和思维的对象。针对某个企业而言,可将宇宙分为:企业内的要素、企业本身(以系统整体存在)、企业环境(企业系统边界外的部分)。企业的要素在这里指的是针对企业整体的下一级组织,可能是职能部门或事业部或项目部,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系统是以层次性体现出来的,分类即用某个标准,对企业这个系统向内进行的划分,逻辑上只能是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逐步进行。显然,在思维中产生对象的过程就是把时空“一分为三”的过程。
2分类时应该遵守的4个逻辑原则
2.1每次分类的标准要同一
对某个事物进行分类时,每次分类的标准(根据)只能是1个,不能是2个或2个以上。否则,就犯“分类标准不同一”的逻辑错误。如把“文学”分为“古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就同时采用了3个不同的分类标准对“文学”进行分类。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企业对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项目、产品或区域的选择”的标准,企业组织结构可分为:项目型和职能型,或产品事业部型和职能型,或区域事业部型和职能型。
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外延
分类后的各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的外延必须相等,否则,就犯“多出子项”或“子项未尽”的逻辑错误。“多出子项”指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大于母项外延。如把“高校教学人员”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见习助教、研究生”,就多出子项“研究生”。研究生虽然有时也承担部分教学任务,但他们是学生,不是教学人员。“子项未尽”就是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如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漏掉了“微生物”。
针对“企业组织结构”,假如按照命令传输是否是线性的标准,结果只有两类:直线型和非直线型。而非直线型往往以矩阵型组织为主。
2.3分类后的子项之间互不相容
违反这条原则,就会犯“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例如,有辅导员把“班级里的学生”分为“三好学生、积极分子和后进生”,就犯了“子项相容”的错误。“积极分子”与“三好学生”是交叉关系,与“后进学生”也是交叉关系。“子项相容”的逻辑错误通常是由分类标准不惟一引起的。如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矩阵式”3种类型,即犯此错误。因为同时采用了2个分类标准,导致了“直线式”和“职能式”有交叉的共同部分——直线职能式。
2.4分类应当按层次逐级进行,不能越级
事物以系统方式存在,概念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具有层次性,其上有属概念,其下有种概念。分类就是把一个属概念分成几个并列的种概念,如果需要,可以将种概念再分为次一级的种概念,这样逐次进行。如果在分类时混淆了属种层次,就会犯“越级分类”的逻辑错误。例如,汉语“词”可先根据能否充当句子成分这一标准,分为“实词和虚词”,然后可再把“实词”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把“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如果需要,还可继续分下去。但是,如果越过“实词和虚词”的层次,将不同层次的概念并列,如把“实词”与“介词、连词、助词”等等并列,就属于“越级分类”。
3企业组织结构分类中存在的逻辑问题
3.1企业组织结构的定义
什么叫组织结构?可定义如下:组织结构指组织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其表现为职能部门和岗位的设置、部门之间的指令关系的界定等等。责任,即职责,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权力,指个人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利益,即回报,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总称。
实现组织目标是进行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因此,企业组织结构可定义为:指企业中对人的责任、权力和利益的安排所表现出来的结构特征。
3.2相关著作和教材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的主要逻辑问题
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并不复杂,然而目前在许多的管理学教材和相关专著中,往往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明确的几种类型,这是很不恰当的。把企业组织结构描述成几种固定的类型,会导致学习者思维的僵化,非常不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独立思考能力。事实上,对相关基础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是对事物进行深人研究的前提和基础。相关文献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疏于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精确而严谨的定义;二是在分类时,不遵守逻辑原则,导致出现逻辑错误,表现如下。
3.2.1分类标准不同一
管理学教材中,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存在许多逻辑问题,却鲜有人论述。例如,文献[3]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矩阵制组织、委员会制和网络组织;文献[4]则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控股型和网络型。文献[5]则用组织部门化的概念取代组织结构的概念,也指出了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形成不同的部门化形式。把组织结构分为:职能部门化、产品和服务部门化、区域部门化、顾客部门化、流程部门化、矩阵型结构、动态网络型结构。文献[6]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职能型组织、项目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
文献[3]和文献[4]的不足之处在于:对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同一层采用的分类标准不惟一。文献[5]的不足则在于:没有给出依据某一个标准划分后的全部分类结果。比如说,按照产品管理职能是否部门化的标准,对此标准进行肯定的回答,表现为职能部门化,却没有指出否定情况下,表现为什么。文献[5]中,其他几种类型的划分也都存在分类结果不完整的问题。文献[6]中,出现了3种平行的组织结构分类结果,却用了3个标准来划分。
3.2.2分类后各子项外延之和不等于母项外延
在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时,文献[3]~文献[6]中,都存在分类子项外延之和与母项不合的问题。仅仅采用列举法,把企业组织结构分为6种、7种乃至更多,种概念之和总是小于属概念。原因在于没有理解正概念和负概念的含义,导致分类后的子项外延之和小于母项外延,逻辑上出现漏洞。
3.2.3分类后的子项相互包容
文献[3]~文献[6l在对企业组织结构分类时,同样也犯了种概念子项相容的错误。例如,直线型组织、职能型组织、直线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制组织是不能并列的,因为组织是分工的产物,直线型和直线职能型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即子项是相容的。
3.2.4跨越层次进行分类
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和形式。事物以系统形态存在,具有等级与突现、通讯与控制的特征。因此,概念亦以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层次性的特点。分类中的属概念和种概念之间的关系,即属种关系,就是概念的层次性的体现。所谓跨越层次分类,指的是将不同层次的分类结果,表述在同一个层次内,如文献[5]中所指出的第四种类型“顾客部门化”。“企业”与“部门”之间表现为属种关系,“顾客部门化”实质上是对企业内的一个部门即市场经理部(种概念)的分类,根本不是对企业(属概念)的分类,原本属于种概念的分类结果,却和属概念的分类结果并列,出现“越级分类”。
4针对“企业组织结构”3种较为常用的分类标准及分类结果
4.1第1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中命令传输是否线性(即每个组织单元是否只向一个上级负责,一个上级对下级直接行使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b.分类结果:A直线型组织;B非直线型组织(包括矩阵型组织)。
矩阵型组织作为非直线型组织的主要代表。所谓矩阵型组织结构,它是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职能结构;横向的是为完成某项专门任务(以项目为代表,如新产品开发)。而根据对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的指令权的分配比率,一个矩阵型的组织又可分为3种类型:弱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低)、平衡矩阵型(职能部门与项目部门平分指令权)和强矩阵型(项目部门指令权高)。
4.2第2种分类
a.分类标准:企业是否基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对管理工作高度授权。
b.分类结果:A项目型或事业部型(包括产品事业部型、区域事业部型);B职能型组织。若基于项目(具有特定目标的一次性活动)而高度授权,则为项目型。对于事业部型组织,若管理工作的高度授权是基于某个特定的产品,则为产品事业部型;若授权是基于特定的地域,则为区域事业部型。职能型指企业的管理工作由各个职能部门分别承担一部分,不再高度授权于特定的项目、产品或区域。
4.3第3种分类
a.分类标准: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
b.分类结果:A扁平型组织(管理级层少);B金字塔型(管理级层多);C过渡型(管理级层介于前两者之间)。
现实中往往运用2种或以上的标准,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例如,直线职能式组织,就是从2个角度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分类的结果。也可以逐层分类,例如,将职能型组织或事业部型组织。再按管理层次(管理级层)的数量多少,细分为6种更加具体的组织结构类型。同理,以职能型企业组织的某个职能部门——营销部为对象,按照营销管理是否基于地域而高度授权的标准,则可将营销部分类为:区域事业部型(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自主安排)和职能型(全部营销管理工作由下属各个职能部门分担,表现为各区域营销方案致)。
从组织行为学理论分析:组织结构是管理人员用以达到组织目标的一种手段,组织目标是由组织的总体战略决定的,因此,组织结构应该服从组织战略,如果组织战略发生了重大变化,组织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以支持组织战略的变化。当企业制定了战略后,企业各部门就要按照这个战略构建实现这个战略所需的组织结构,没有一个有效的组织结构,就无法有效地实现组织的战略,达到既定的战略目标。战略能指明企业经营的方向,战略的本文来源:文秘站 制定决定了企业以何种形式来发展,如果组织结构与组织战略不协调时,企业的发展就会受到抑制。
反过来看,公司以前是一较大规模的生产制造型企业,调整以前的组织结构近似于组织设计中的机械模型,其特点是工作的专门化、广泛的部门化、高度的正规化、集权式、严格遵循命令链、有限的信息网络(主要是自上而下式的沟通)和基层员工几乎不参与决策。高度的正规化使员工以完全同样的方式投入工作,从而保证稳定一致的产出结果。公司有明确的工作说明书,如操作规程,有大量的组织规章制度,有对于工作流程的详尽规定。公司员工由于工作的专门化而得到十分规范的操作任务,无需考虑其他行为方案。公司一般将任务根据职能部门进行组合,集中权威,控制跨度窄,通过命令链进行决策。当时的优势是,以前公司是一石油化工的单一生产型企业,创新程度小,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够确保以高效方式进行标准化的活动操作。通过把同类专业人员配置在同一个职能部门中而实现规模经济,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人员与机器的重复配置,员工有机会与自己的使用“相同的语言”进行交流。而且,这种结构形式对中低层管理者的要较低,也因此节约成本。在组织中广泛存在的规章制度代替了管理的决策自。由于实行标准化操作,再加上高度正规化的经营,使得决策可以集权化。因此,对员工来说,只是参与正常生产,并不太需要创新能力和决策经验。员工们遇到的问题多是他们平时碰到过,而且解决该问题的程序化规则已然存在,所以当时的组织结构非常适合并促进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
但随着公司战略的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出现不适应组织战略的倾向,因此在现阶段,按照中国蓝星(集团)总公司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经公司党政联席会研究决定,对公司原有的组织机构变革,设立了八个行政职能部门,成立了产业园项目指挥部,并在指挥部下设六个职能部门,包括总项目办、总采购部、总施工部、总控制部、总安全部;同时,产业园指挥部下设六个项目部,包括××联合项目部、××项目部、××项目部、××项目部、××项目部、pc项目部。整个公司以矩阵方式运作。变革后有效地实行了两种部门化形式的融合――职能部门化和产品部门化。一方面职能部门化把同类专业人员组织在一起,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所需人员数目,在生产不同产品时可以实现具体资源的集中和共享。另一方面,产品部门化协调更有利于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使他们在预算范围内按时完成任务。因此,矩阵结构的实行突破了统一指挥的框架,与产品有关的各种活动都有着清晰的职责范围。由于目前公司在建设阶段,组织的各种活动比较复杂又互为依存,所以这种组织结构大大改善了各种活动之间的协调,不同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直接而频繁的接触进行更好的交流,达到更高的灵活性,组织中的信息能够更迅速地到达需要的人员那里,也避免了组织成员只忙于保护本部门利益而组织整体目标的现象。另一个最突出的优点即是有利于公司对专业人员进行高效配置。矩阵组织不但为提供了最好的资源,而且提供了一种有效办法确保这些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因而,它有助于实现公司规模经济的优势。
企业组织结构与信息技术系统之间保持一致。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建立稳定的依赖关系以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利用信息技术降低协调成本,建立企业组织内及组织之间的协调机制,从而形成企业的非产品、成本、技术等方面的虚拟核心竞争力。
跨职能工作团队成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根据特定任务和业务流程建立的具有监督、激励、约束等职能的工作团队,直接面向生产任务,实行自我管理,它取代了层级组织结构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基础。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与消费者的联系模式,跨职能工作团队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个性化和多元化消费需求,以进行快捷的研发和生产。
企业组织之间加强虚拟运作。以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利用网络技术把供应商、生产商、顾客甚至竞争对手等独立的企业连接而成的动态的、临时的虚拟企业,这样,各个网络成员的组织结构精炼且富有弹性,它们技术共享、优势互补、联合开发,能够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
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类型
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结构围绕生产制造功能的流程结构向服务型组织结构转变,根据用户的需求反馈意见并将设计或改进的方案传达给制造企业。而核心企业通过契约或控股关系与制造企业、销售商按产品价值流联结成企业链。根据核心企业的特性划分,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两种类型:
生产性网络。其关键在于保持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及时反馈顾客意见及需求,并不断改进产品的功能和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是集中优势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产品的关键设计、商标管理及售后服务和营销,同时通过契约等方式将生产、制造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
非生产性网络。主要强化专业化生产和核心技术的开发,进行品牌和商标的管理与经营,以及销售和提供服务,通过企业形象策划、良好的物流系统等手段,将制造商、销售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模式总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由传统的金字塔型的层级制组织模式向开放的网络型结构转变。但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设计涉及到管理观念、经济体制、管理制度等诸方面因素,企业要想进行组织再造,彻底改变传统的层级结构,除必须考虑所属行业的要求以及结合企业现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更新观念。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要全面转变和更新企业经营观念与思路,树立全面、整体化和战略意义上的电子商务理念。同时,培育员工的组织创新意识,树立信息化概念,在整体系统思想指导下进行流程重组,组织再造。
慎重选择。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设计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战略,在激进式和渐进式两种电子商务组织变革模式中慎重选择。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在短时间内建立信息化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全面的、大幅度的调整,而这种超调量大又会导致组织平稳性差。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企业组织进行持续的、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实现由传统组织模式向电子商务组织模式的转变,这种变革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
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历史文化不仅成为构建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的阻力,而且也会导致新的企业组织结构无法有效的运行。因此,在实施企业组织结构重组之际,建立与新组织结构相适应的企业文化,积极营造充分发挥知识和信息化的电子商务企业文化。
加大管理信息系统与管理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电子商务企业组织结构模式需要信息管理技术的支持,这就要求企业的设备、人员、组织和企业文化等全面实行信息化,建立用于在新型组织执行新任务的管理人员的决策支持系统和用于支持组织单元决策的自动化信息系统,以及利用数据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管理软件。
参考文献:
1.陈连刚.电子商务企业管理与实训[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马庆国.电子商务与企业管理理论的变革[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2)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创新对于组织不仅仅是选择,更是必然选项,在此过程中创新的含义也在不断丰富。相较于产品、服务、技术、工艺创新而言,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在不断上升,但其实施绝非轻而易举,信手拈来,创新的过程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因而对创新实行管理是必需的。作为技术管理(MOT )的手段之一,创新管理通过整合市场,技术,组织三者的变革进而改善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它为企业管理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框架。
1传统视野下的组织结构
组织的结构简而言之是指组织要素的结合方式,是组织的基本框架,要素相同而结合方式不同的组织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因此结构是组织的基本属性并影响到组织的效率和有效性等多方面。组织结构有两个核心要素,即层次和结构。结构的不同主要是由层次和幅度的差异决定的。自工业革命以来,历史上主要出现过简单结构、机械官僚型结构、事业部型结构、专业官僚型结构、特殊任务小组等几种典型的组织结构模式。
无论定义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体系有多么完善,若缺少与之相匹配的利于创新的组织条件,企业的整套创新体系都难以发挥作用。创新决非易事,它要求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都要有利于技术变革的产生,强调三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匹配,而等级制度严格,部门间缺乏联系,以及自上而下的信息单向沟通渠道都难以适应创新的需要。
2创新管理视野下的组织结构
20世纪50年代晚期,研究人员汤姆·伯恩斯和乔治·斯德克针对组织结构作了大量研究,他们以企业所从事业务的性质对组织结构具有重要影响为出发点,概括了有机式组织和机械式组织的特点,认为越是非程序化,不确定的业务就越要求组织相应具有更强的灵活性。机械式组织适合稳定的环境,而有机式组织则更能适应环境多变的需求,由于创新不仅是研发部门的任务,它已成为整个组织各个部门包括生产、营销、采购、行政及其他职能部门共同的需求,这点促使组织更为广泛地向有机式转化。
相关研究还包括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关系,环境的变化程度和组织结构的有机结合之间同样具有正相关的联系,环境越是复杂多变,对组织结构的灵活性就越高,这一点可以从一些企业努力减少产品进人市场的时间当中看出。同样,生产流程特征、公司的规模、历史以及公司战略也是决定组织结构的诸多自变量。
进入70年代,关于组织结构的广泛争论则逐渐倾向于认为组织应该是一种“权变”模型,书本上所谓的最优组织结构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一个组织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结构的选择和自身的经营特点之间找到了最合适的匹配。例如,对于沃尔马、星巴克这种在世界各地提供标准化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来讲,机械化的高度集权组织结构,对于保证其产品质量和规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而此种结构显然不能,也无法复制到从事计算机操作系统和生物药品研发的高新科技企业中来。
一个实例:网络结构传统观念下,组织通常被视作一个单一的实体,是一种目标导向的系统性安排,但是在现实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以某种方式和其他企业进行联合,具体形式包括供应链、产业集群、合作学习联合会、产品开发联盟等。从某种程度讲,对于增强创新能力的迫切需求是这些新变化产生的主要动因。
一、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及房地产业组织设计的特殊性
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和企业的文化、战略、长期计划、短期目标、制度和流程等相适合,必须有利于全局的控制;组织结构的构建还必须保证决策指挥的统一,权责利相结合;遵循稳定与适应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在房地产业中,我们调查发现,房地产也的组织结构设计有其特殊需要考虑的地方。
首先,企业现阶段的目标。大型房地产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除了考虑总部的各个部门和职能的设计,还必须考虑总部和各个分子公司的管控关系。中小型的房地产企业组织结构则很大程度由目前的目标所决定,如主要是培养专业化的人才,来负责一个个独立的项目,则可能采取职能化的组织结构。
其次,项目的数量和决策。房地产业的决策者必须对这个行业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把握,这就需要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项目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也会对组织结构的构建有重要的影响。
再次,项目本身的性质也是组织结构设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项目本身的控制体系包括质量、成本和进度控制。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不单要在项目的每个节点进行控制和管理,还要在整体上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形成一个既有局部控制又有全局控制的体系。
二、影响重构房地产业组织结构的因素
任何变革都有两种力量起作用,包括支持变革的动力和反对变革的阻力。企业高层的变革决策同样有推行变革的动力和阻碍变革的阻力。通过调研,笔者认为,促进企业决心变革的动力包括:项目的数量、项目的分布、现有模式的缺陷、外部市场环境、专家建议、其他公司的变革等因素。而阻碍变革的因素有:人力资源的调整(现有人力资源的配置可能发生大的变化);新的管理机制的建立(新的流程、新的工作模式的熟悉)。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系阳波在《清华大学学报》发表的论文《中国房地产企业项目组织结构变革的机理初探》中对阻止和促进组织结构的因素进行了统计描述性分析。
他选取房地产开发企业作为研究“项目开发特征对组织结构的影响”的样本,将清华大学房地产开发总裁学习班的首席执行官(CEO)作为研究“企业高层变革决策的影响因素”的样本。通过对这50个样本统计描述性分析,阳波得出了各个影响因素与企业高层组织结构变革的决策的影响大小。
阳波在论文中得出的结论在于:发现了项目数目的变化对组织结构的显著影响,根据描述性统计,项目数目与组织结构变革决策的影响系数是3.20,项目分布范围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为3.28,均影响显著。给企业变革组织结构提出了参考因素和参考值。这为我们的矩阵制的项目型组织结构的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房地产业组织结构选择
房地产业的项目组织结构一般采取职能型、项目型、矩阵型、网络型4种。4种组织结构资源整合方式有明显的不同。职能型组织结构以人员的专业化分工为基础;项目型以项目的分布和决策为基础;网络型组织以合同契约为基础,从其他专业化的企业采购服务;矩阵制的组织结构按照专业和项目两种方式组合。4种组织结构模式如下图。
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强调分工协作原则和统一指挥原则,前者说的是横向分工与协调的问题,后者是纵向层次之间的协调问题,但是实践证明在劳动分工到达某一点时,由劳动分工而产生的非经济性(它由厌倦、疲劳、压力、低生产率、劣质品、经常旷工和高离职率等表现出来)会超过专业化的经济优势。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员工技能的增加。并且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使得各个部门难以从项目的整体来思考问题,甚至会产生沟通障碍。
根据阳波的论文结论,我们可以看出项目的分布范围和项目的数量,对组织结构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项目型的组织结构也是很理想的一种设计,有其科学性、合理性。公司高层掌握决策大权,进行战略决策,各个项目部负责本部范围内的运营决策。项目型的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因过度的专业化分工带来的不利因素。项目组成立后,可以迅速的开展工作。采用项目型的组织结构使责权利合理配置,有利于调动各个项目部的积极性。但是项目部的组织形式不利于总部对于风险的控制,不利于各个项目部之间的联系。会出现各个项目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公司人力资源的重复和浪费,从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
为了弥补职能型和项目型两种组织结构的劣势,我们设计了一种矩阵式的项目型组织结构见c矩阵型项目制结构。对于派遣到项目上的人员仍旧向原部门经理负责.他们主要起桥梁的作用。这一点与矩阵式组织结构中人员双重领导是有差别的。这种结构形式能够把各个项目部与总办事部的部门协调起来.将项目部注重于项目与总办事部注重于整个市场进行较好地结合.为及时沟通信息集思广益创造有利条件。并且这种组织结构的设计还能使得总办事处更加清楚的了解各个项目的情况,沟通便捷、协调容易,能够统筹安排项目的人员和进度,能够对客户要求、市场变化、设计变更迅速反应。
1.网络型的组织结构
房地产企业属于资源整合型企业,随着市场竞争的越发激烈,房地产企业本身也会不断的整合各种专业性公司的资源,专业性公司包括,房产营销、推广策划、物业管理、企业咨询等等。这些专业性的公司势必也会进入到房地产业,来分得一块蛋糕。当房地产企业将营销、建设、推广、策划、物业交给这些专门化的公司后,房地产企业本身就会有更大的精力来分析市场,来发现市场行情,进行投资和项目定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网络型的组织结构,如图2中d(网络型)
这是基于契约关系的组织结构,房地产企业主要对资源进行整合,负责整体的战略制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和协调外部各个专业化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房地产企业组织结构的发展方向,但是基于企业内部和外部的原因,这种组织结构的应用还不够成熟。
2.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
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实现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的转变,并将这一理念贯彻于企业的每一项业务流程之中。企业的每一项活动应该以通过合作给客户带来价值为目的。所以有学者提出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设计。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中,不管是顶级管理团队的决策,居住物业、商业物业设计、客户响应流程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还是职能中心诸如人力资源、财务、行政和设计等业务的开展,都是围绕客户展开的。虽然客户是外部资源,但在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中,客户是企业的资源,创造客户价值是企业流程的目标。整个业务是面向客户的。
综上,房地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组织结构调整是企业完善自身,提升管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但是组织结构的选择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权变理论,每个企业都要结合本企业自身的目标策略、市场环境、战略方向、企业文化和现有模式进行调整,选择灵活性和适应性相结合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李佳川杨慧婷:组织结构选择.经营管理者
[2]王要武杨洪涛: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房地产开发企业组织结构.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月
一、前言
时至今日,权变管理理论的光环已经暗淡了许多,但是其核心思想、理论框架依旧贯穿于管理理论。了解权变管理理论的产生的背景、发展历史,学习权变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重新审视权变管理理论的地位和作用,对于今日我们学习好管理理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权变管理理论,加强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的建设、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权变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形成
权变管理理论(Contingency Management Theory)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达到顶峰。1965年,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在出版的《工业组织》中,研究了组织结构与技术之间的权变观。1967年,保罗・劳伦斯(Paul R・Lawrence)和杰伊・洛希(Jay W・Lorch)在其发表在《管理科学季刊》(ASQ)上的《组织与环境》、《复杂组织的分化和整体化》等论文中研究了外部环境与组织结构的关系。1967年,弗雷德・费德勒(Fred・Fiedler)通过研究领导行为有效性与情景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典的权变领导模型。1973年,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ans)发表了《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之路》一文;1976年,他对当时广泛出现的各种权变管理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整合,对各种权变管理理论观点和思想进行了规范化和系统化,出版了《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 ,标志着权变管理理论的形成。
三、权变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权变管理理论主要源于两大领域:组织结构研究和领导方式研究,学者们经过对这两大领域的大量案例和实证研究,形成了具有科学依据的一系列管理的权变观点。
(一)组织结构研究
1、琼・伍德沃德(Joan・Woodward):其曾先后发表和出版的了《经营管理和工艺技术》(1958)、《工业组织:理论与实践》(1965)、《工业组织:行为和控制》(1970)等文章和著作,重点阐述了技术与组织结构的权变观:(1)、环境因素可以充分解释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方面的差异,凡是成功的企业都具有与其技术特点相适应的组织结构;(2)、否认有某种最佳的管理方法存在,反对把管理中的原则当作普遍适用的原则看待。
2、保罗・劳伦斯(Paul R・Lawrence)和杰伊・洛希(Jay W・Lorch):在其论文《组织与环境》、《复杂组织的分化和整体化》等文章中提出:(1)、没有一成不变的、“最好的”组织设计;(2)、不但不同的工业部门和不同的企业,即使同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也都应因地、因时制宜,采取与环境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才能确保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领导方式研究
1、弗雷德・费德勒(Fred・Fiedler):有效领导的权变模型。费德勒是公认的权变领导理论的创立者,他在1967年提出了第一个全面的领导权变模型――费德勒权变模型(Fiedler Contingency Model)――指出,有效地群体绩效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的合理匹配:领导者的风格以及领导者对情景的控制程度,开创了西方领导学理论的一个新阶段。
2、赫西(Hersey)和布兰查德(Blancand):情景领导理论。1969年,两人在延伸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共同提出了情景领导理论(Situ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情境领导理论关注的是特定情境下的领导力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成为一名高效的领导者,领导者需将领导模式进行适当的变换,以适应不用的环境。
(三)一般权变管理理论。美国行为科学家和管理学家弗雷德・卢桑斯(Fred・Luthans)在其代表著作《权变管理理论:走出丛林之路》(1973)以及《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1976)中,对当时广泛出现的各种权变管理理论研究进行了系统地整合,对各种权变管理理论观点和思想进行了规范化和系统化,提出了一个具有较强解释力的理论框架,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权变管理理论 ,标志着权变管理理论的形成。他的主要贡献是:(1)、对当时的主要管理学说进行了概述、分析和评价,从而使管理理论研究走出哈罗德・孔茨(Harold・Koontz)提出的“管理理论的丛林”,走向融合;(2)、提出了权变管理理论的概念框架和基本观点,指出权变管理理论就是通过具体地研究和建立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权变关系,从而使管理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思想和方法的理论体系;(3)、以上述权变概念框架为基础,分析了过程学派、行为学派、计量学派和系统学派所提出了一系列管理问题,体现了权变理论的较强解释力和综合性。
四、总结
权变管理理论对于企业组织管理理论依旧有着深远的影响:(1)企业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开放型的子系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必须根据企业组织在社会大系统中的处境和作用,采取相应的组织管理措施,从而保持对环境的最佳适应;(2)组织的活动是在不断变动的条件下以反馈形式趋向组织目标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近远期目标以及当时的条件,采取依势而行的管理方式;(3)管理的功效体现在管理活动和组织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必须根据组织的各要素的关系类型及各要素与管理活动之间相互作用时的一定函数关系来确定不同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