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学生消费议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议论文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范的经典文章,最好的莫过于教材选文,如韩愈的《师说》、苏洵的《六国论》、鲁迅的《拿来主义》、赫尔曼的《获得教养的途径》,等等。在阅读课文时,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
1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物种起源〉绪论》中:“如果耐心地搜集和思索可能与这个问题有任何关联的各种事实,也许能够对于这个问题得到一些了解。……1844年,我把这些简短笔记扩大为结论的纲要,这些结论我当时认为是正确的。”从第一句中的“可能”“任何”我们可看到作者工作的艰巨、材料的浩繁,“也许”“一些”用语准确严密;第二句“当时”一词表明作者思想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不断有新发现去修正自己的观点,折射了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
2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这是提升议论文语言准确性十分重要的一环。
首先,单篇学习。比如在教《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用关联词进行语段练习:“即使有时这个民族的某个或某些成员会酿出某些独特的心理,也往往由于禁忌、孤立等社会力量的威慑,不是迅速销声匿迹,便是陷于孤芳自赏,而很难挤进民族的共同圈子里去,除非有了变化着的共同生活做后盾。”假设关联词“即使……也……”后紧跟着条件关联词“除非”,而在假设关联词里套着因果关联词“由于……而……”,在因果关联词里又套着选择关联词“不是……便是……”,准确地说明了文化传统的形成必须有共同生活、共同心理做后盾。
其次,综合学习。学完五册必修课本,将这些关联词综合梳理一下,提取因果关联词、假设关联词和转折关联词让学生练习。前两种关联词为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可迁移为议论文中的因果分析法和假设分析法,从而避免学生只“叙”不“议”。转折关联词特别练习的原因,一是学生常用到转折关联词,但很多时候是强加转折关系,用了“其实”“可”等词却没有转折的意思;二是“固然/当然/诚然……可是/但……”这种让步转折关联词多了之后考虑会更全面,使文章更严密,从而避免文章偏激或绝对化。
二、发展:增强语言表现力
学生议论文写作时有个误区,即认为议论文不必锤炼词句,不需讲究文采。其实,在确保论点明确、语言缜密、论证有力的前提下,文采斐然的议论文说服力更强。与教材相结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议论语言进行提升和强化。
贬词褒用与褒词贬用。例如:“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啊!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记念刘和珍君》)
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近义词连用,可以使情感的表述有层层推进的意味;反义词配合使用,两相比照,可以使情感更加显豁。例如:“文化传统是一种惰性力量。它制约着人们的思维方法,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习俗,控制着人们的情感抒发,左右着人们的审美趣味,规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悬置着人们的终极关怀(灵魂归宿)。”(《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化雅为俗,雅俗共呈,合理地使用文言和俗语。使用文言词语,有利于形成典雅之美,文章显得精炼;而使用口头俗语,则可以彰显机智幽默,文章显得意趣别致。“如今日美国螃蟹气十足。今天到中东上思想政治课,明天到东亚办人权学习班,刚在南斯拉夫踢完了热身赛,又跑到印度半岛当裁判。”(网络评论)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已是不争的现实。应该坦承,当前不少中学生视写作为畏途,写起作文文思枯索,搜肠刮肚也挤不出几个字。很多文章立意肤浅,观点低俗,思想苍白;有的文章“乱花渐欲迷人眼”,援引繁多杂乱,真可谓“名言与套话‘荟萃’,伟人与名家‘开会’”。而这一类文章常又引用失实、张冠李戴,甚至“移植”时下流行的戏说、穿越的手法,随便拼凑,胡编乱造。近年来,充斥在我们眼前的作文,若是记叙文,常见的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明式作文”;若是议论文,多见的是矫揉做作、故作深沉的“秋雨体散文”。当然,更多的不是几无章法可言的“意识流”,就是流水线拷贝制作的批量“标准像”。即便有生花的妙笔,有灵动的文采,而作文中最可宝贵的魂——个性、生命和思想,却令人遗憾地迷失了!
从理想化的角度讲,最高的写作状态应该是生命写作。没有自我和真情,没有灵魂的生命,无异于行尸走肉。而没有灵魂的作文,又怎能具有感染力,怎能具有令人信服的说服力?
做为高中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笔者常有一种莫名的困惑:我们的作文教学,究竟应该为考试而教,还是遵循文章写作固有规律而教。我想,真正有职业良知的语文教师,不应回避作文教学不堪的现状,应该重视作文教学的生态环境建设,为气若游丝、病体怏怏、贫血寡情的学生作文招魂!
二、拨散迷雾,探究原因
造成当前中学生写作不容乐观的现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就学生方面而言,主要是不少学生平时阅读态度不端正,方法粗略;阅读不多,涉猎不广,视野狭窄;在读图时代,很多人只偏爱漫画、卡通与影视、网络,不重视亲近文本原著;文史知识积贮单薄,对历史名人、经典名著只进行“快餐式消费”,不重视接受文学的基本熏陶;没有意识到真实是写作的生命,没有把写作看成是生命的一种张扬和表达。
就高考招生而言,每年的高考阅卷场传递出来的讯号,以及每年各省市评卷之后推向公众视野的高分作文所发挥的指挥棒的“示范”“导向”作用,也是造成当今作文教学“功利横流”现状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当然,近一两年,这个势头已渐被修正扭转。从各省推出的优秀作文中已传递出彰显真实个性、力戒矫饰文风的决心。
就教师方面而言,一些教师教学消极怠惰、作文指导不作为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只一味喟叹作文难教,不积极主动探索,不思方法创新;一些教师注重短期效益,不重涵泳之功;一些教师“匠气”太浓,一味进行“模式作文”训练,扼杀作文创作的生机。这些教师只知道在作文教学中施加主导力,让作文教学沦为纯粹的“教师命令——学生受命”的教与学的行为链条。这一链条的规定性、技术化和模式化的特点,不可避免地会带上过多的“匠气”,势必抽离了写作的生命气息和个性思想。如此忽视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地位,漠视写作规律,只一厢情愿地依据时尚的“写作模版”、凭借高强度“强化训练”、依托“仿写工程学”原理“克隆”出来的学生作文,你想要在其中检索出“个性、生命和思想”的含量,显然是一种奢望。
美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小说家苏珊?桑塔格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么两句话:“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我写作,不是因为那里有一位读者,而是因为那里有文学。”这话值得高中学生尤其值得语文教师咀嚼、深味和反思。
三、重视涵泳,铁心沉潜
写作不是无源之水,阅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是阅读的深化。要写好议论文,也必须下好沉潜之功。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倾吐,阅读是吸收。”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都说明了大量的课内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视议论文教学生态环境,直面在夹缝中挣扎的现实,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坚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这两个有限的阵地,重视下好涵泳之功,充分拓展挖潜,切实收取高效。就教师角度而言,笔者的思考和做法概要如下:
其一,在教材使用上,高中教师绝不能思维僵化,笃信以本为本,奉行教条主义,而应敢于突破常规,大胆剪裁,并创造性地建设校本教材乃至编写个性教材,尽量拓展延伸课堂,开阔学生视野。
其二,在课堂上,教师要着力搭建思辨平台,如从《新闻观察》《壹周立波秀》《麻辣书生》《腾讯微波炉》等节目中精心挑选一些“时事热点事件”进行课堂辩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展开思想交锋,熔炼学生思辨智慧,激活学生思维弹性。这一做法旨在炼“意”,着眼于评论能力的培养。
其三,教师要向学生遴选推荐“人民网”“新华网”等传媒的“时事热评”佳作,并耐心补上辩证唯物主义这一课,培养学生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变化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做法着眼于强化理论素养,培养思辨能力。
其四,教师要切实重视晨读晚读的管理与引导。现在很多学校均安排出晨读、晚读时间,而教师应充分珍惜这段时间,对晨读、晚读要不但要做好气氛营造工作,更要适当补充材料,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读得有兴趣,读得有内容,读得有收获。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快乐地汲取纯正思想、感受精美语言、积累丰富素材、培养良好语感。
只有广博地阅读,潜心涵泳,体味揣摩,才能拓展阅读,以读助写,为我所化,为我所用,实现学习写作与关注思考日常生活的有效“链接”。就学生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应该统一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多所涉猎,博览群书。要勤奋地并且切实地亲近美文、亲近名著,吮吸经典著作的精髓,主动培养审美情趣,做好必要的语言表达锤炼、思想素养熔铸和写作运思训练等前期储备工作,才可期培养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
议论文阅读的材料以人生修养、成长思考、传统文化、待人处事、时政热点等为主,所选文章多来自新近出版的报刊时文。选文切合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对自身成长过程进行思考,对社会热点现象进行初步分析,目的是要学生关注生活,留心时事,提高明辨是非、甄别真假、识别美丑的能力。议论文阅读的分值大多在6~12分之间。
【考点概说】
中考议论文阅读主要有以下考点:论点的辨析、提取和归纳;论据的类型、作用及补写;论证方法的辨识和理解;论证结构的分析和论证思路的理解;论证方式的运用及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鉴赏议论文的语言风格;联系自身实际对选文观点进行评价、感悟或拓展。
议论文阅读常涉及的文体知识有:
1. 论点,指作者论述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在形式上是一个肯定性陈述句,具有判断性,能够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
2.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论点赖以成立的基础。主要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几个论据共同论证一个论点时,要注意其顺序:或时间,或空间,或主次,或数据的大小。
3.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1)论证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纽带。论点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解决怎样证明。
(2)论证方法的类型:举例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阐明某个道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比喻论证,是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某个论点,浅显易懂,增强说服力,同时又能使文章生动形象。道理论证,可分两种,一是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揭示事情的本来面目,令人信服;二是引用名言警句格言谚语公理,阐明某个道理,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使文章极具说服力。名言警句影响力大,格言谚语公理为大家公认,道理不言自明。对比论证,是将论据中截然相反的两种情况进行比较,形成鲜明对照,互为衬托,特别能突出某一方面的性质,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
4. 议论文的结构一般由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5.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严密。
【中考题例】(2012年娄底市中考题)
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
侯 磊
①记得小时候,老师说饭前要洗手,我们嫌麻烦,总是借口托词,甚至想出歪招来对付。后来,养成了讲卫生的习惯,饭前不洗把手,就感到心里别扭。读书那会,总爱睡懒觉。毕业到了部队,作息变得规律了,每天早晨一到6点,生物钟就条件反射似的准时敲响,偶尔赖在床上也难睡着。看来,凡事成了习惯也就变得自然了。
②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曾有人问“当代雷锋”郭明义:“你自己家里也不富裕,为什么还拿出那么多钱帮助周围的人,而且能坚持这么长时间?”他的回答很简单:“其实也没什么,就是习惯成自然。”从典型身上,我们看到了习惯的力量。科学研究表明,人每天高达90%的行为源自习惯的支配。古罗马诗人奥维德也说:“习惯是一个人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如果学雷锋也能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种习惯,“雷锋”岂不天天在身边?
③习惯的养成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纪念日要学雷锋,但纪念日仅是“加油站”。“善与美蕴藏在生活点滴中”,雷锋做好事就表现在每时每刻,落实在日常点滴。出差乘车,他帮乘务员扫地;战友归来,他帮助补补课;路遇困难,他帮忙搭把手。正是一件件小事,凝聚了雷锋精神的光辉。“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是“积善”。积少才能成多,积累本身就是一种养成。
④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雷锋是一个实干家,他总是把实现崇高理想落实到本职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钉子精神”是雷锋爱岗敬业的生动写照。谁能说干好本职工作,用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人,不是学雷锋呢?如果你是一名学生, ,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农民,能种出让人民群众放心吃的粮食和蔬菜,这是在学雷锋;如果你是一名人大代表,能经常到基层走访,履职尽责反映群众心声,这也是学雷锋。导演陈国星在拍摄电影《郭明义》中体会到,善待周围的人,在工作岗位上做有益的事,就是学雷锋的体现。作为一名军人,当雷锋精神扎根于内心,爱岗敬业成为我们学习、训练、生活中的一种习惯时,那岂不是天天都在学雷锋?
⑤“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崇高的道德观念,能不能产生现实的力量,关键在于能否长时期的坚持。“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执著50年做好事,除了因为崇高的道德追求,还在于他的毅力和坚持,在于他把学雷锋化为实实在在、持之以恒的自觉行动。习惯带来的持续自觉,也许只是凡人小事、举手之劳,但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能成就伟大。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
中考原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2分)
3.结合上下文,将选文第④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出来。(2分)
4.你如何理解第⑤段中“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这句话的意思?(3分)
最新拟题
5.请你根据第②段所论述的观点,为其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7.有人说21世纪是一个讲求竞争与效率的时代,学雷锋早已过时。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简述理由。
一、如何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并进行准确提取或概括?
这类题考查方式有三种: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②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③对文章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把握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是阅读议论文的关键。首先,通读全文,弄清文章对何事发表议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然后,看文章中是否有适合直接做中心论点的句子。论点应该是一个明确的判断,是作者观点的完整陈述,是一个概括力很强的句子。它可能在文章的开头,也可能在文章的末尾或中间。许多时候,文章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如上面娄底卷第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题目“让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统率全文,正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如果文章当中没有一个适合做中心论点的句子,那么,就要由自己来概括了。概括中心论点时,一定要注意:语言要简洁,要顾及全文,表达要准确完整。
二、怎样辨别论据的类型并正确理解论据的作用?
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有:
1.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据,并指明其类型。
论据类型主要有两种: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或史实。道理论据指经过人们实践检验的、为社会所公认的正确理论,包括社会科学理论,如哲学理论;也包括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以及广为流传的谚语、名言、警句等。
2.概括文中所用的事实论据。
解答这类题目时,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素:人物+事情;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也应概括在内。字数控制在50字左右。
3. 分析论据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论据的作用当然要和论点联系起来。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作用都是证明作者的观点,只是我们在阅读时,要分析直接或间接证明作者的哪个观点。答题时往往要求答出直接证明的那个观点。如娄底卷第2题,“选文第②段举郭明义的事例,有什么作用?”其答案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习惯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自觉”。
4. 根据论点补写论据。
补写的论据也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说服力强。补充事实论据,必须使用概述的方法,将笔墨集中在能够证明观点的主要情节上。其表述形式为:人物(谁)+故事梗概(怎么做+结果怎么样)。也可模仿原文的事例格式来写。补充理论论据,则多引用名言警句。如娄底卷最新拟题5,要求为第②段论述的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可举“板凳妈妈”许月华,靠两条小板凳代替双腿走路,照顾福利院的孩子,坚持30年不放弃。
三、怎样辨别论证方法并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这类题目考查方式有:
1. 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例证法或摆事实)、道理论证(讲道理)、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常见的几种论证方法的概念,然后对照概念进行分析。找论证方法时,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的顺序进行,一般不会出错。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第④段列举学生、农民、人大代表做好本职工作即是学雷锋的事例,是举例论证,即事实论证。
2.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答题时,先说某种论证方法的一般作用,即典型、有代表性、有很强的说服力,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解说。分析其作用要和论点联系起来。答题方式为:这一段(一句)运用了××论证方法,论证了××(论点),显得××(好处);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应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论证论点”一句必不可少。如娄底卷最新拟题6,作用是雄辩地证明了本职岗位是养成习惯的基本平台这一观点。
四、怎样分析论证的层次,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了“引论——本论——结论”的基本结构。而按照思维形式,又可以有以下几种结构形式:①由一般到特殊的“总论——分论”式;②由特殊到一般的“分论——总论”式;③“总论——分论——总论”式。答题形式为:“作者为了证明××观点,首先使用了××论据,然后对××论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了××观点”;或“在该段中,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使用××论据,再次运用××论据,最后得出××结论”。
五、怎样感悟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字里行间体现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类题目的形式有:(1)句中加点的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析画线句的意义和作用;(3)简要分析某段语言的特色和表达效果。
上述几种题型都围绕议论文的语言特点来命题,解题时要联系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概括性、生动性等特点进行分析,同时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议论文的语言往往概括性强,利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
阅读议论文,同样涉及语音、词语、句意的理解等基础知识,这就要在平时做一个有心人,随时积累词语,遇到有意思的句子要揣摩、领悟。考题上出现此类内容,要从文章内容上,尤其是从文章的中心上去理解。
如娄底卷第4题,理解“当学雷锋成为一种习惯后,我们必将迎来更为精彩的人生”一句话的意思时,一要分析该句在段中的含义,二要联系现实生活,特别是考生的生活体验。答案可以这样表述:“如果我们每个人自觉地把学雷锋做好事落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生就更有价值,整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六、怎样评价文章的观点,并能结合实际来认识和理解?
这是近年来出现频率很高的创新性试题。常见形式有:①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你谈谈对××现象的看法。②结合你的感悟,说说你对××观点的理解。③读了这篇文章后,请谈一谈你对××问题的思考或建议。解答时,应先摆明自己的观点,然后再陈述理由(最好能运用相关的论据,以增强说服力),理由最好有二至三条,最后得出结论。陈述理由时建议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以理服人,增强说服力。如娄底卷的最新拟题7,这是一种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学雷锋是不会过时的。因为雷锋精神的内涵是无私奉献,是对他人的关爱,对社会的付出,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雷锋精神也被赋予更多的时代内涵,从每年评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从千千万万的志愿者身上,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雷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让我们的时代变得更诗意。所以,学雷锋永远不会过时。
名师提醒
议论文阅读是中考必备考题,其内容贴近时代脉搏,因而具有时效性。由于中考命题考查立足于简单的议论文,阅读材料时一般遵循“通读材料,提取论点——再读材料,筛选论据——明晰论证,理清结构——品读语句,体会语言”的流程,只要在答题时循序渐进,一般都能准确应对议论文阅读题。在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1.分析论据的作用时,同学们最喜欢写的一句话是“证明中心论点”。这看似正确,其实大错。因为分析某一个论据的作用时,必须联系论据所在的段落,一般情况下,论据证明的观点常常在论据之前或之后,并不一定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2.分析论证的层次或论证思路。这类分析题考查对论证过程的理解,答题时一定要出现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等,这样表述,才能将论证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
3.评价观点题,这类试题多为开放性试题。肯定、否定都可,关键在于观点必须明确,论据必须具体,阐述理由时一般要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论点。
不对生活发脾气
蒋忠平
①林语堂云:“人类的快乐是感觉上的。”人生亦如草木,须经历春夏秋冬,这是大自然赋予的节奏和韵律。而人到底是万物的灵长,足以令万物仰视的人,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这“解读”就是“感觉”,就是“品”。
②不论是圣贤还是草民,不论是英雄还是小丑,都是一列疾行的列车,遵循着同一轨迹,即从始发至终点。然而,究其细微,人与人竟是千差万别。正如面对黄叶有人会想到考察气象,有人会想到人的暮年,有人会想到扫起来生火。我们不便评头品足,一切都顺理成章,这是人对自身命运的品尝方式。
③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了。和平时期再难把人严格地区分为“好”与“坏”,许多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尤为严重的是,时代更加看重效率和改进,这导致人人都把自己忙成一团,失去了彼此照看和监视的机会。人生变作一杯酒,摆在每个黎明或黄昏,等他自斟自酌。其中的况味除了自己还有天知地知。品味人生,是另一种意义的自觉查考,简单地说便是:看你自己的了。
④人们似乎都有一个怪癖:易于铭记坏的遗忘好的,所以很轻易就做出了“世风日下”的结论。的确有一些人被花花绿绿的物欲击沉了,的确有时正义跌入血泊而邪恶站在一边狞笑,可是绝大多数的人仍在洁身自好。一些人会迎着凶险前行,另一些人留在原地一脸苦色、心中不安,还有一些人当了逃兵,为余生留下数不清的羞愧。人们终究找到了一面属于自己的镜子。淡品人生,“淡”,不仅是超然风度,而且是人们留给自己的冷静。所有人品味人生的结果都是一致的:我们欠世界太多,谁也没有理由沾沾自喜。
⑤人们不可避免地演着自己的戏,悲哀的或是欢乐的。明末清初大批评家金圣叹曾说过“不亦快哉”三十三则。历史潮涨潮落,一切都留在昨日。人们在一种迥然不同的环境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约而同地寻觅着“不亦快哉”。有人找到了,有人没找到。这就是人生,这就是那段艰难的航程。
⑥人生还似一支针剂,在进入社会的脉管之后,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它,有的驱除了病变,有的带来毒副作用,有的什么也没带来。倘若我们的人生是后两者,那么,我们只有在那一张一次性消费的履历表上记上这样四个字:无效生命。还是那杯摆在晨昏的酒,我们以亢奋的抑或沉郁的眼光端详之后,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人生的滋味就在你的眼角眉梢了。
⑦最后让我们一道心平气和地淡品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并一道暗暗给自己一个决定:不再对生活和世界发脾气。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2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①段引述林语堂的话有何目的?
3.第②段画线句是什么论据?其具体作用是什么?
4.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5.联系语境,说说你对第③段中加点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 不对生活发脾气。
2. 引述林语堂的话是为了论述人类能更加清楚地解读自己、认识自己,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简介】邹宝生,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28)党委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高中语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写作最多的还是散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几种传统文体。但在散文写作方面,存在文体不明、感情不浓、文气不顺、技法不佳等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读者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读者意识”教学观下的散文写作导练。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确散文特征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诉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学生只有对散文的特征有正确、充分的了解,才能考虑读者的现实需要,写出好的散文。
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认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不是散文的“个性特征”,其他文体为了实现表达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浓郁的抒情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典型散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规律,从而为写出文体鲜明的散文打下基础。
二、“情到深处自然浓”――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浓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所写事物接触不深、认识不透。如果学生写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挚爱的亲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适度,下笔自然成文,这就是认识透了,情感到了。
1.引导学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现象,生成深刻观点。如我们将中央台“3・15”晚会曝光“苹果产品针对中国消费者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等热门事件引入作文指导课,经常开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演讲,便于学生强化“读者意识”,整理纷繁复杂的材料,形成明确深刻的观点,生发合理强烈的情感。
2.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学会深入鉴赏。知名作家、南开大学教授王充闾说:“脑子里一定得有东西,前人、他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前提;再一个功夫就是‘化’。写散文,或者是横向的借鉴――融合,或者是纵向的继承――积淀,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这些固定的艺术积淀,就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笔者曾精选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散文《18楼的灯光》让学生进行鉴赏。文章颂扬了亲情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富有强烈的震撼力。通过鉴赏,学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触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深入的鉴赏,审视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现象,能使学生体察民众的生活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探寻成长故事,形成共鸣。最近两年,我们指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校园,写青春,写成长,写生命,写理想,从自身入手,写出自己的成长故事,强化了“读者意识”,写出了真情实感。
三、“间关莺语花底滑”――追求文气贯通
郑桂华教授指出:“文气是意气、才气和语气的有机结合。”但很多学生写的散文文气不能贯通,成为“三无产品”――无统摄全篇的立意观点,无严密逻辑的材料结构,无自然衔接的语言表达。针对这“三无”,我们认为可以:
1.从读者需求出发确立最佳立意并谋篇布局。文以意胜,意在笔先,要让读者进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观点,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主题。针对这一点,我们经常进行审题和构思作文提纲的训练。
2.在读者意识指导下组织材料。面对庞杂的写作材料,学生如果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虑,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导致材料之间缺乏联系,或者是材料在一个水平面上,没有层次感,影响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题的深化。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组织材料,读者就能够顺着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就会达到契合。
3.以情感衔接语言表达。在增强“文气”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气贯通的范例。文章由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领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别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长,“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现实中;作者随即又联想到六朝采莲的胜景,“早已无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门。作者的行踪和情感的双线,时而并行,时而交错,很好地表达了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题,文气通畅,引人入胜。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努力让学生以情感来衔接语言表达。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丰富表达方式
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达方式要综合运用,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1.以议论和抒情实现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楼的灯光》一文,在证实18楼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来抒写表达痛惜之情;之后将女主人的不幸与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琼西进行比较,“18楼女主人没有《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幸运,她永远地走了,但与琼西一样的是,她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爱和温暖”,进一步挖深了主题。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亚的话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学生汲取了其中的营养,定会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对中学生来说,作文要想写得深刻,一要讲究知识积累,二要讲究写作技巧。知识积累是多方面的,古今中外,自然社会,都应涉及。这就要多读、多看、多记、多整理、多思考、多提炼,时时在意,事事留心,经常联想,事后反思。并作阶段性总结,把瞬间灵感记录下来,把当时偶得的思想成果写出来。至于说写作技巧,这是个宽泛的东西,讲具体一点,写议论文,无非是对别人的观点附和得深或批驳得深,对话题材料挖掘得深或分析得深。我这里主要讲一下四个方面的技巧。
附和别人的观点是正向思维,是对别人的补充,只不过自己的观点系统、深刻、全面、完整。你的文章要想体现发表的价值,当然要写深刻,要新人耳目,要超越前人的思想境界。注意方法:前人写得精,我就要写得博;他注重事理,我就升华出哲理;他看重表面,我就注重实质。例如坡写《石钟山记》,前人之述备矣!似乎无话可说了,但是坡把前人“言之不祥”的地方说透,且由事及理,并阐明“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哲理,确实比前人高出一筹。又如“超前消费”这个话题,前人只注重赞扬其“观点新颖、行为时髦”的一面。你重在言新,我就重在言利:(1)超前享受,奠定物质基础,为未来的工作提供方便,有利于人生发展。(2)超前消费,虽然有些债务,有些压力,但是压力就是动力,对人生有益无害。(3)超前消费可以拉动内需,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强化人民的幸福感,加深人们对人生、对社会的爱,增加人们对未来的信心。(4)超前消费是借助社会力量促进个人发展、促进国家发展的妙方,是新时期难得的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机会搞好基础建设,营造经济起飞的新起点。如果是专栏作家,在同一栏目中,针对同一话题不宜重复,应当换一个角度展开,思维方向不变。
批驳别人的观点是反向思维,一般就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要想驳倒谬论,你就要发现真理,这就需要巨大的知识量,才能识真伪,辨正误。其次,论辩技巧也很重要。(一)抓实质的技巧。驳论点时这一招尤其重要。对方观点似乎不对,但又不知哪里不对,这就要比较鉴别,或反向推理。先说对比论证。用已知的真理去对比谬误,就容易发现敌论的实质。例如中国“著名”学者张在元与孙培松关于城市化的讨论,双方都闪烁其辞,云里雾里,不着边际,假如让我们去辩驳,也难以下手。这里边就存在抓实质的问题。孙培松认为,中国城市要扩大,要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场地、人力、生活条件、配套设施。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常见模式,我国要发展经济就得如此。但是对比欧洲那些富裕国家就发现,人家并不搞超大规模城市,并不搞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对比就发现孙培松的理论无非是替统治者牧民、养民着想,他根本不想城市化的后果、弊端,也不想出口创汇对外国的好处、对中国的害处,他的思想还停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水平!换一种思考方式,我们用反向推理法,可以这样想:我们发展经济奔小康、奔大康,将来就要住在这样拥挤的地方过日子?就这样辛辛苦苦为外国人生产廉价商品,从而换回几张美元?既然我们这样做可以赚他们的钱,他们有许多失业工人,他们为什么自己不搞这种生产?啊,原来这样做是损己利人的!所以他们不做。这样就想出了实质。准确的说,孙培松的理论就是奴才加汉奸的理论。如果你单讲城市化的弊端,或单讲欧洲人住乡村别墅、花园草地,对方的大道理、大帽子马上压死你。张在元啊,你还得回高中补习一下论辩技巧。(二)层层推进的技巧。驳论驳得好的要数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要数诸葛亮舌战群儒,要数中苏论战。层层推进,才会雄辩滔滔。怎么推进?注意轻重,注意表里。例如孟子见梁惠王,一见面就抓住梁惠王的一个“利”字不放,怎么驳之?孟子先说害国:“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再说害君:“……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再说害民:“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由重到轻三层讲完了,孟子还不忘正面立论:“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驳立结合。最后,孟子还要给梁惠王训一顿:“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爽不爽?这段文字极短,层次颇多,集中体现了孟子的论辩技巧。又如孟子见齐宣王,似乎一开头扯得不着边际:齐宣王要孟子谈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却扯到牛羊上去了。其实孟子从齐宣王的语句中猜到了他的霸王之业本意。想批驳他,又要给他面子。孟子先说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本质是王道之举,先抬举他,然后批驳他的错误思想和错误行为。接着,孟子批评齐宣王“恩及于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的做法是能行王道而不愿意行王道――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接着,齐宣王说他不追求这些小事,“将以求吾所大欲也”,孟子问他大欲是什么,齐宣王笑而不言。孟子马上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有称王称霸的野心。并分析这样做与追求王道是背道而驰的,是缘木求鱼。还告诉他,这样做是自不量力的,会有后灾。后面同样是正面立论,不用说,齐宣王服了。不说孟子诱敌上套,只说他由表及里,掀开对手的皮骂对手的骨头这一招,够深刻了吧!
挖掘话题材料,是作文写得深刻的关键一环。同一个话题材料,读者看法不一致,写作者用法不一致,正如鲁迅谈《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轶事。”那么,话题材料怎么挖掘呢?一要选择新颖的角度分析它,二是剖析话题材料的本质比别人深刻,三是把它用到新地方。这样,一个话题材料才会挖出新意,用出新意,你的作文才会写出新意。例如苏联解体、东欧巨变这一话题材料,你怎么看?先选择角度挖掘。别人认为这是失败的典型,我认为是成功的典型,我更有道理些。你认为这是北约的胜利、是美国民主的胜利、是自由对专制的胜利,我不反对。我只强调这是俄罗斯的新生,是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成功,不是吗?其次,剖析这个话题的本质。所有的报纸都说这是一次――有咬牙切齿的,也有兴高采烈的。我喜欢一本杂志上说的:一次伟大的选择,我尊重俄罗斯人民的选择。试问:剖析出的两个结果,哪个浮浅,哪个深刻?至于用之于何处,就看你的匠心了。金蝉脱壳、壮士断腕、穷则思变、洗心革面这些题目下均可使用这一话题材料做例子。你不会感到意外吧?
分析话题材料是构思立意的必由之路,分析之深浅决定立意之深浅。分析什么呢?分析与话题材料相关的人、事、原因、结果、背景,分析时可以联想、推断。你对这几个要素其中之一有深刻见解就不错了。例如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这一话题材料,(下转第52页)
3.中庸思想对理解人格双性化现象的启示李曙光,LIShu-guang
4.理解的公共性与自主性及其难度——私人语言、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纠葛张中,ZHANGZhong
5.明永乐时期藏传佛教在汉地的传播和影响胡启银,HUQi-yin
6.梁启超的人学思想董四代,王海林,DONGSi-dai,WANGHai-lin
7.北朝元氏与勋臣八姓婚姻研究马志强,MAZhi-qiang
8.大同善化寺"朱弁碑"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李振明,LIZhen-ming
9.中国古代田亩步制与亩积考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杜甫《兵车行》与白居易《新丰折臂翁》之比较冯喜梅,赵晓洁,FENGXi-mei,ZHAOXiao-jie
11.长夜无眠叹羁旅——柳永羁旅行役词夜意象统计与分析孙小梅,SUNXiao-mei
12.姚孝锡诗歌情感探微杨爱敏,姜剑云,YANGAi-min,JIANGJian-yun
13.《饮冰室诗话》中的新诗萌芽卢娜,LUNa
14.伊甸园结构中的生存意义指向——《一个女士的画像》解读陈惠良,CHENHui-liang
15.《法国中尉的女人》女主人公萨拉的"最终自由"王燕,WANGYan
16.上古汉语变声构词研究述评秦敏,QINMin
17.网络"控"族新词及其所折射的社会文化心理李媛媛,LIYuan-yuan
18.现实与浪漫:现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的类化储一鸣,CHUYi-Ming
19.话料库语言学在词汇和话语研宄中的运用高凤英,GAOFeng-ying
20.翻译中的母语正迁移李建军,曹灵美,LIJian-jun,CAOLing-mei
21.转换生威视角下的逆转换翻译理论李贵荣,LIGui-rong
22.财政促进先进文化建设大有可为李春根,罗丽,朱国庆,LIChun-gen,LUOLi,ZHUGuo-qing
23.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席红梅,XIHong-mei
24.地方院校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及其对策赵玉萍,ZHAOYu-ping
2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主体性作用探析郭芸,杜喜荣,GUOYun,DUXi-rong
26.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与高等教育王志强,张育存,张旻,WANGZhi-qiang,ZHANGYu-cun,ZHANGMin
27.篇章主位结构对英语阅读的启示王芳,WANGFang
28.听力理解中图式理论局限性的研究杨丽,YANGLi
29.对我国服装面料外观再设计现状的思考与构想李晓宇,LIXiao-yu
30.论谢赫"六法"之向的辩证关系王玉贞,WANGYu-zhen
31.中国当代水彩画的民族性乔彬,QIAOBin
32.中国画中花鸟画的虚与实辛晔,XINYe
33.对书法作品品位的思考祁文峰,QIWen-feng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历史必然性的再认识陈海顺,CHENHai-shun
2.转型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维建构李青,LIQing
3.对完善我国跨国法定继承法律适用立法的思考段冉,DUANRan
4.禅宗与宋代的尚意书法窦元章,DOUYuan-zhang
5.《拉摩的侄儿》中两种伦理观的对立殷明明,YINMing-ming
6.季敬姜"知礼"与周礼在鲁的嬗迁倪晋波,NIJin-bo
7.人口流动对东周血缘家族的影响聂甘霖,李珍梅,NIEGan-lin,LIZhen-mei
8.论楚王对世族政治军事权力的限制白松梅,BAISong-mei
9.云冈石窟佛经故事的艺术传播方式郝春涛,HAOChun-tao
10."昙曜五窟"与文化刘慧芳,LIUHui-fang
11.晋北道情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宫文华,GONGWen-hua
12.关于女性文学及其批评理论的当前意义钱虹,QIANHong
13.女性文学研究的拓展与深化——第九届中国女性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降红燕,李木桂,刘瑞兰,JIANGHong-yan,LIMu-gui,LIURui-lan
14.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蒲日材,侯艳,PURi-cai,HOUYan
15.清末学堂乐歌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曾锋,ZENGFeng
16.古代汉语中物量表示法的发展演变裴瑞玲,PEIRui-ling
17.数词"二"和"两"古今用法之比较徐秀花,XUXiu-hua
18.形容词重叠式的审美意蕴檀栋,TANDong
19.跨文化背景下儿向语的普遍性特征王哲媛,WANGZhe-yuan
20.网络流行语风格特点的语用学研究王雁冰,WANGYan-bing
21.二语口语表达困难成因与对策探讨曹宁,CAONing
22.英语委婉语的隐喻认知与语域映射梁旭红,LIANGXu-hong
23.大同市旅游业竞争力研究郝金连,邵云芳,孙玉梅,HAOJin-lian,SHAOYun-fang,SUNYu-mei
24.大同老龄人口旅游空间行为分析赵华,王国梁,ZHAOHua,WANGGuo-liang
25.WTO与NAFTA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郭晓刚,GUOXiao-gang
26.角色转换意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张伟平,ZHANGWei-ping
27.学校社会工作在贫困大学生支持系统中的运用姜峰,JIANGFeng
28.大学英语基本技能培养中的文化渗透张海燕,ZHANGHai-yan
29.从本科教学评估看高校档案工作的问题及对策刘继荣,LIUJi-rong
30.关于高校图书馆开放服务模式的探讨高丽云,GAOLi-yun
31.升本院校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思考王小燕,WANGXiao-yan
32.网络信息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演变王宏霞,WANGHong-xia
1.略论中国的法治资源林群丰,LINQun-feng
2.交通肇事罪三题周玉文,ZHOUYu-wen
3.中西方地缘战略理论研究刘志财,白海燕,LIUZhi-cai,BAIHai-yan
4.近20年山西区域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反思仝建平,TONGJian-ping
5.阎锡山兴办山西教育的性质申国昌,贺鹏丽,SHENGuo-chang,HEPeng-li
6.日伪统治广州时期的烟毒业马永,MAYong
7.大同皇城气象刍议力高才,LIGao-cai
8.云冈文化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凌建英,张月琴,LINGJian-ying,ZHANGYue-ying
9.大同北魏明堂方位与平城遗址陈连洛,郝临山,CHENLian-luo,HAOLin-shan
10.大同观音堂明王雕塑艺术分析武建亭,WUJian-ting
11.从巴赫金与王国维的作品看作者的地位问题黄肖嘉,HUANGXiao-jia
12.《全元文》补遗三篇李润民,牛贵琥,LIRun-min,NIUGui-hu
13.论杜运燮20世纪40年代的轻松诗李晓璐,LIXiao-lu
14.吴宓与郁达夫爱情遭际之比较乔军豫,向天渊,QIAOJun-yu,XIANGTian-yuan
15.一幅私欲泛滥的社会图景——欧里庇得斯《美狄亚》简析马彰铭,MAZhang-ming
16.荒诞派戏剧的深层特质探析陈利娟,CHENLi-juan
17.谈流行语"雷"梁永红,LIANGYong-hong
18.南部侗语体词性结构的修饰语研究熊南京,姜莉芳,XIONGNan-jing,JIANGLi-fang
19.论委婉语对和谐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唐建福,易斌,TANGJianfu,YIBin
20.英语专业学生议论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庞中兰,李莉,PANGZhong-lan,LILi
21.英汉使役词汇化模式下的译者思维差异吕芳,LüFang
22.论英语隐喻意识及其培养任红锋,RENHong-feng
23.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基本民生事业发展李春根,李建华,LIChun-gen,LIJian-hua
24.美国新闻集团产业价值链对中国传媒的启示王海燕,WANGHai-yan
25.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导向姬翠梅,王喜军,张桂梅,JICui-mei,WANGXi-jun,ZHANGGui-mei
26.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蔡福华,CAIFu-hua
27.关于自主学习中文化适宜性的思考周彦彤,王尚祥,ZHOUYan-tong,WANGShang-xiang
28.大学英语兴趣课堂的构建侯彩静,HOUCai-jing
29.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审美导入杨云,YANGYun
[关键词]毕业设计 跨学科 多元化 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研究,以服务求发展,体现交叉特色,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具备国际视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个人视野,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项优势,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互补所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回顾传统工艺,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基础,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过于偏向艺术,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选题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设计灵感,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丰富认识,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双师制”的投入,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发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