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专业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2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环境设计专业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环境设计专业论文

篇1

教学过程中提倡教师讲授和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增加实际图片、实际案例的教学,以增加学生的直观经验;同时,要求增加调研、考察、实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语言总结、临场发挥的能力。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明确以教师讲课为辅、教师辅导为主,以学生调研、总结、课程设计为主。每门专业课程需要2—5个经典的课程设计为作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可以由1人增加为2—3人共同担任,根据不同的专题、不同的研究方向进行具体的课程设计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技能。这样一来,在每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都能将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法课统筹巩固,既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试技能,又能让老师掌握学生阶段的专业水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客观性,也能提升学生的创作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模型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模型课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同学是非常必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发现,单独的模型课会让学生感到厌倦,使之产生应付了事的心理,改革后建议取消单独的模型课,要求相关专业课老师在核心专业课的讲授中以及每个阶段的课程设计中安排一个课程设计的方案,要以实体模型进行展示,一来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实践能力,二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模型课单纯为做模型而设,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生态度,加强学生的尺度感和空间感。

(三)选修课的教学模式改革

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是本专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选修课程则是培养学生鲜明个性的有效载体。黄河科技学院不断进行新课程开发,鼓励教师及时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最前沿的设计理念渗透到实际教学中,开设与专业相关,又能体现学科前沿、最新理念的选修课课程。同时,在学校转型发展,市场需求的趋势下,调整选修课的专题内容,加快更新步伐,确保教学内容走在专业的最前沿,加快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从而促使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四)实践教学改革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想寻发展、创品牌,培养应用型综合人才,校企合作是一个机遇。在抓好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对学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加强校企合作,保证学生完成正常的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能在实践教学中熟悉真实的设计环节和全过程,并能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回应与解答在真实的课题和工作环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环境设计专业还需要接受各方面新潮设计元素、设计理念以及市场需求,需要在户外甚至外地调研、参观、考察,如风景写生、建筑速写、专业采风、专业考察、植物调研等,对需要学校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保证实践教学的有序进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环境设计专业师资力量改革

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备过硬的工程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所以,要在学校改革转型发展之际,培养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一)鼓励专业教师挂职锻炼

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学院的实训基地以及与学院有着良好合作关系的相关企业进行锻炼,参与课题开发和实际项目的参与,让专业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技能和工程实践能力,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丰富专业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成果;同时,提升学生的创作和创新能力。

(二)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市场经济的竞争

环境设计专业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城市居民的生态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将日益增强,对城市建设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大背景下,学校鼓励专业老师对外承接室内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施工等实际项目,来锻炼自身能力,在取得一定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能亲自体验在市场经济下的专业发展方向,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能更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的设计思路和设计理念。

篇2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所采用的模式基本是先由指导教师列出题目,再由学生进行选择。然而由于有些教师手中掌握的工程技术资料有限,所指导学生数量又多,选题经常是使用多年的陈旧课题,有的甚至几年都用一样的题目,缺乏创新,重复率高。另外,由于不同高校的学科特色不同,环境工程专业的研究重点也各有差异,有些高校毕业设计题目主要集中在水处理方面,而大气、土壤和固废方面的设计题目相对较少;有些高校侧重于固废及土壤方面的研究,大气及水处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设计课题不够全面,难以体现专业特色。

2.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投入精力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培养方案中把毕业设计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一学期,又是毕业生找工作的关键时期。在高校扩招的总体趋势下,近几年来毕业生数量连年创新高,导致学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学生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择业就业上。同时,一部分学生选择继续深造,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研究生复试及一些其他考试上。而学校经常把就业率和考研率作为衡量一个专业建设好坏的重要指标,导致部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和精力投入不够。很多学生认为自己找到了工作单位,毕业设计已经无关紧要了,应付心态严重。有些同学经常是东拼西凑,草草完成毕业设计,其结果就是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难以达到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综合素质的效果。

3.师资缺乏,配套设施不足。

有些院校平均每位教师要指导十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很多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外,还要完成繁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和其他科研任务,所以指导教师根本不可能对每个学生都做到面面俱到的监督和指导。这就造成了一些学生的松懈,从而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同时,一些带毕业论文的教师通常需要学生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由于学校实验设备比较陈旧,一些设备出现了老化和故障,严重影响了实验的进度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4.毕业设计评定流于形式化。

毕业设计教学环节通常包括选题、开题报告、中期检查和毕业答辩等。学生的毕业设计成绩主要取决于答辩成绩。而学生毕业答辩一般安排在学生离校前几天,所以答辩中即便发现一些问题,学生也不会再多花时间去修改。答辩组对于学生的评分,最低只给到及格,一般不会给学生不及格,答辩过程形式大于内容。这就使得学生们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

5.毕业设计经费支撑不足。

目前多数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由于多数毕业设计的题目均为陈旧的课题,并无直接的经费支撑,同时学校针对毕业设计提供的专项经费数量有限,进一步限制了设计资料及试验条件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影响学生毕业设计实际针对性,难以保证质量。

二、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建议

1.广泛收集资料,丰富毕业设计选题。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设计选题,是保证毕业设计水平的先决条件。从选题内容上,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应涵盖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土壤污染控制工程、生态工程及环境质量评价等各个方面。从选题方式上,毕业设计选题应与学生择业方向相结合,与科研和工程项目相结合,与企业相结合,以学生自由选题为主,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特长及今后从事工作的需要自主选题。

2.灵活安排毕业设计时间,加强与学生间的互动。

针对毕业设计时间安排在学生时间精力均不足的第八学期的问题,可以改变毕业设计的固定组织形式,灵活利用时间来组织毕业设计。例如可以考虑把毕业设计分两个学期进行:不考研的学生在第七学期进行,考研的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部分学生也可在第五和第六学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或开放实验,提前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方式就避免了毕业设计时间集中以及每位老师短时间内所带学生较多的问题。另外,毕业设计是学生将四年的知识积累运用到实际应用中的一个过程,需要学生们细心地分析选题,进行资料调研,运用所学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指导,因此师生间的互动非常关键。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每周对学生进行指导,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不定期检查学生设计的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设计。

3.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学校应为保障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投入更多的教学设备,将机房和实验室较大程度地向学生开放,以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和设计。另外还应对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努力打造一支既有专业知识,又懂辅助技术,同时善于联系实际的优秀教师队伍。

4.加强管理,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

虽然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在实际实施中常流于形式。要加强毕业设计的管理,首先要进行学风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最重要的是要严把答辩关,要严格答辩程序,避免答辩走过场的现场。对于达不到要求的设计,坚决不给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风。同时,改革毕业设计的考核方式,研究制定科学高效的评分机制,对于平时设计过程中不按时完成各项任务的学生可给予相应的减分,提高指导教师打分的比例。

篇3

论文关键词:社区社区经济社区服务产业化

一、社区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加速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新的变化。“单位”的社会功能正在逐步弱化,社区理念开始兴起,“社区经济”的概念也随之萌芽。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经济是社区建设的基础,为社区建设提供经济支持与物质保障,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城市经济发展中财力不足的缺陷。

1、社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社区经济是一个新兴的事物,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由街道经济逐步分化而来的。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城市没有社区,国家对地域的管理主要是单位制管理模式,街道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承担着许多社区管理的职能。为保证财政收支平衡,街道不得不搞经济。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单位制街道经济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社会对新型社区的要求才开始不断强化。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实行“政企分开”、“政社分离”政策,这为社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与传统意义上的街道经济不同,社区经济是以非盈利性组织和公益眭组织为主体,追求社区福利的最大化。

2、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体制不顺。目前从社区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社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公共权力在二级政府三级管理中的分配不明确,往往是两级政府包干一切,社区缺乏自。而且“企事业单位办社区”往往延续企业管理的那套模式,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扭曲了社区经济的真正价值,不能有效发挥社区服务的功能。除此之外,体制不顺还表现在社区经济活动中的多头领导现象。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事处这种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中,社区企业大都在市、区有关部门中有对口关系,导致多头领导、政出多门,造成效率低下。

(2)产权模糊。我国社区经济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有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股份合作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街道和居委会往往是最大的出资者和股份所有者,但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没有财产的所有权和授权经营权,这就造成社区财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人人没份的产权虚设状态。

(3)管理薄弱。社区管理者多是退休的老年人、下岗的中年人和待业的年轻人,在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知识构成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很难从全局的角度考虑社区的发展。管理薄弱使社区经济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来参与企业的管理。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加快研究解决社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社区经济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支持和保障。

二、社区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从社区经济的构成上看,一般多以商业、生活服务业和修理业等第三产业为主。社区经济的性质决定了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是社区经济发展的宗旨,办好经济促服务是社区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国际上,特别是欧美等社区制度发展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十分重视社区经济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早在18世纪,西方国家的社区服务便开始了实践,如18世纪初起,英、法、德、美等工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区组织便协同政府对失业人员、贫民进行救济和扶持的工作。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的社区就业份额已达到20%~30%。19世纪中叶,在社区经济的推动下,社区服务类的慈善组织相继出现,如1876年美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交换所”、1886年美国第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等。到了2O世纪,社区服务工作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普及。

相较于国际社区的发展状况,我国社区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滞后,困难重重。直到20世纪末,在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的情况下,社区经济才得到迅速发展,社区经济的服务功能、保障功能、稳定和凝聚功能在社区建设中才逐步发挥出来。如社区再就业工程,这一方面解决了下岗职工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也为社区发展注入新的力量。但是现阶段我国社区经济的作用仅局限于:支持生产社区居民必须的消费品;为社区居民提供商业、旅游、搬运、维修等服务;为城市主体经济提供服务性劳务等,还没有形成一种产业化发展的模式,难以发挥规模效应,能为社区居民提供的生活保障还十分有限。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社区经济,提高社区经济实力,才能更有效地解决社区内部矛盾,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更广泛的顾客群提供同质服务,降低供需双方的成本,取得规模效应。

三、发展社区经济的措施

社区经济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能够吸纳大量人口就业,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社区规划建设开始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社区规划开始了区域发展的规范化、持续化进程。随着社区制度的完善,社区经济的功能将日益突出。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应加快社区经济的产业化发展,促进经济体制转换,加强制度创新,最终实现管理、服务与社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1、转换社区经济经营机制,适应市场化需求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社区制度的逐步发展,要建立适应市场发展的现代社区经济,应该加快社区经济经营机制的转换,提高社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针对我国社区经济基础差、底子薄的现状,我国社区经济在发展方向、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要做到与市场相结合,优化经济结构,创新管理体制,使社区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服务、保障、稳定、凝聚的功能。在发展方向上,要提高社区经济自身竞争力,从传统条块分割的行政区划中走出来,参与市场经济的大竞争,重点发展投资少、技术要求低、资金回收快的小型服务性的经济组织和专业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具有规模效应的经济组织。在管理体制上,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区经济组织的内部管理作用,扩大社区经济组织的自。在经营机制上,要适应市场化需求,灵活多变。社区经济实体要积极推进企业内部经营机制改革,明确企业内部产权关系。社区经济实体要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道路。

2、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区经济自主发展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加快社区经济发展就要对政府行为进行重新定位,政府应积极地退出社区经济的直接管理,转而进行间接管理,支持和引导社区经济,促进社区经济的自主发展。具体地说,政府在社区经济发展中主要应该发挥以下三个职能。

(1)投入职能。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理应对社区经济的发展担负投入的责任。政府投入的来源是税收,为保证政府投入的稳定性,进行税制改革、调整税制结构是必要的。同时,由于政府投入是有限的,社区应营造社区经济运作的特殊机制,整合多元投入。

(2)引导职能。社区经济叉寸社区建设所提供的多是社区福利性的支持,多在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领域,而市场机制在这些领域中往往是失灵的。这时就需要i女府这一外力来进行调控和引导。这里,政府的引导职能应主要包括:政策引导、信息引导、经营行为的引导,以及分配及消费等方面的引导。

(3)整合职能。这主要是指对产权结构、利益结构等的调整和重组,以增强适应市场的能力。在产权整合上,政府应发挥的作用是确认产权归属,批准产权重组;在利益结构整合上,政府应通过不同的制度对非营利性和公益性领域的利益进行重新安排。

3、走产业化发展之路,提高社区服务质量

社区经济产业化是指在一定社区的地域范围内,以市场为导向,以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以社区各种经济组织为载体的社区服务业,经过社会化、商品化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产业的过程。解决我国目前的这种社区服务质量要求高与满足率低之间的矛盾的最根本做法就是实行社区经济产业化发展具体地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政府要利用各种调控手段,对社区经济的发展制定统一规划。区别定位社区经济的各个组成成分,在政策上鼓励社区服务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为社区经济产业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2)建立健全社区经济的产业组织体系,为社区经济产业化提供必要的载体。目前我国社区经济产业化最大的障碍就是产业组织贫乏,因此应加快建立集管理、技术服务、咨询为一体,具有综合能力的产业组织。

(3)采用规模经营,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技术,使社区经济从单一型、分散型向集团型转变,发挥规模效应。

篇4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92

The Outdoor Environment of the Kindergarten

Design Review over the Past Decade

WU Zhiqin

(Zunyi Normal College, Zunyi, Guizhou 563099)

Abstract Our 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kindergarten outdoor activities can be summariz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First Thoughts on outdoor activities kindergarten environment design itself; the second is comparative study o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chievements in this regard; the third is related to the design of the proposed real problem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kindergarten outdoor environment; design; review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是幼儿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引起了园林和建筑设计、教育学等相关专业背景人员的研究兴趣,大家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催生了不少研究结果。本文对有关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的理论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希望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本身的思考

1.1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内涵,大家的观点较为一致。师卫华认为室外游戏场地、室外小品、铺装、植物绿化等是幼儿园的室外环境主要成分。①陈捷频认为室外环境设计的要素要从造型、色彩、安全、材质、尺度和行为心理等方面来探讨。②

汪颖赫认为,就空间分布来说,幼儿园户外环境指在幼儿园内,与构筑物里面空间相对应的空间形态,在幼儿园构筑物以外,它是由构筑物及建筑围合而成的,有可能还包括构筑物或建筑物;就景观分布来说,是指在幼儿园中,对行走、穿越、游戏和休息、交往等具有服务功能的包含游戏场所、沙水地、通道、植被等各种硬质、软质景观设施场地。③

孙娜分析了幼儿园户外环境的类型及特征,将幼儿园户外环境功能分区为集散区、体育运动区、游戏活动区、绿化观赏区和劳作体验区。④武艳艳提出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的基本板块包涵功能性空间、场所性空间和领域性空间。⑤

1.2 关于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点是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原则。汤志民提出幼儿园游戏场设计原则有统整性、发展性、多样性、挑战性、创造性、近便性及安全性。⑥

师卫华提出的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五项原则是安全性、开放性、主体性、游戏性、教育性。范磊提出了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基本原则有系统化、现代化、人本化、开放化、游戏化、趣味化、幼儿化等。⑦

可见,以上设计原则大都体现了关注幼儿与环境的关系,突出幼儿游戏的自主性、趣味性和安全性等方面。

2 关于国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成果的介绍

师卫华在其博士论文中介绍了以下四位学者的研究专著:一是美国的Linda Cain Ruth (琳达・凯恩・鲁思)的著作《简捷图示儿童绪论建筑环境设计手册》(2003年出版),为之后的设计者提供了与儿童有关尺度的参照标准。二是美国的AnitaRulOldS(安妮塔・鲁伊・奥尔兹)创作的《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2008年出版),本书从多角度非常详细而具体地介绍了儿童保育的中心设计相关方面的内容。三是德国的Mark Dudek马克・杜德克的著作《学校与幼儿园建筑设计手册》(2008年出版),书中论述的建筑和室外空间的设计是有关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的。四是西班牙建筑师帕科・阿森西奥的著作《世界幼儿园设计典例》(2003年出版),本书收集了22所幼儿设计案例,都是来自全世界的设计作品。⑧

张莅颖介绍了英国在进行学前教育户外游戏环境设计时考虑以下方面:室内教育环境和户外游戏环境的衔接、游戏场地的面积、游戏场地的布局、固定设备设施、当地的气候条件、地面状况、座位安排、环境的外观和物品储藏地的安排等。⑨

德国幼儿园的环境设计崇尚自然,园内有大片活动场地,草地沙地、水沟以及花草树木,活动场上放置了废旧物品和自然物材料,孩子们可自由搬动它们,此类做法使孩子们与自然的亲近得到促进。日本幼儿园的自然环境是为了满足幼儿的游戏和探索需要,而不是用来欣赏。幼儿园室外地面绝大部分是沙土地,供幼儿嬉戏和探索。⑩

朱海婧从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角度分析了美国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指导思想,并从政治经济文化视角深入分析了美国幼儿园实施中的一系列过程环节,和我国进行比较,并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了建议。

3 关于我国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实践成果

3.1 对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分析

相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概括为以下方面:(1)幼儿园选址的客观问题、规划布局不够合理、整体性把握不足;(2)细部处理不适宜、个性空间及趣味性设计不足、绿色空间及可持续性设计不足、器材器械单一、缺少大量的自然元素;(3)资金缺乏导致的管理不到位、缺乏有体育知识的教师进行有效的指导。

3.2 优化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设计的建设性意见

(1)针对不同地域的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研究。这类研究注重不同地域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蔡琦分析了寒地住区幼儿园户外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寒地住区儿童活动环境设计原则、具体建议,突出气侯和地域文化性的特点。 董筱娓认为西部幼儿园环境创设时应注意童真童趣,注重安全性;整体突出,兼顾层次性;动态环境,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 冷晓阳对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进行地域性分析,提出了北方幼儿园户外设施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以及设计的实际应用。

(2)从室外环境的整体设计着手的研究。建筑设计师黎志涛于2006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付瑶于2007年出版了《幼儿园建筑设计》一书,这两本书整合了学前教育学、环境心理学和景观设计学等多领域的知识,较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幼儿园建筑设计的理论,过程与方法及设计规范等。

武艳艳提出生态学视野下幼儿园户外活动环境的设计策略是在空间格局上追求开放与整体、在空间设施上追求个性与趣味、在环境设计上追求绿色可持续、在材料投放上追求丰富与多变。 孟成伟提出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应实现户外环境功能与景观的和谐与融合,要力求为幼儿设计自然化的幼儿园环境,固定的和可移动的游戏器械相结合,应排除公园化和乐园化的幼儿园户外环境建设这二种趋向等观点。

师卫华、汪颖赫等人系统研究了幼儿园环境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户外环境设计,这其中的设计内容有幼儿园建筑布局、户外游戏场地、通道、绿化、水体、铺张和小品。

研究者注重从户外环境的整体来设计,但研究中对户外活动区域的细节及区域间的联系性和层次性方面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4 展望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观点,但也存在很多重复研究的情况,对其他方面的关注度不高,思维扩展性不够,且部分文章只是感性认识,未做深度和系统分析。今后研究的方向和思路可从以下方面着手:(1)为使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更趋人性化,研究者需对幼儿园户外环境中的幼儿游戏活动开展科学、细致的观察与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幼儿活动的特点和需要,并关注户外活动区域设计的细节,以及活动区域间的层次和联系。(2)多学科领域人员参与研究是有必要的,今后相关研究可将园长和教师吸收进来,并做到以下三结合:一是将室内和室外环境设计结合起来;二是将室内外环境设计和室内外活动衔接起来;三是将户外环境创设与户外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相结合来研究,最终做到户外环境创设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系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贵州省城市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14ZC252)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C 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②⑦⑧ 师卫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的当前我国幼儿园室外环境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9.

③ 汪颖赫.幼儿园户外空间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6.

④ 孙娜.幼儿园户外环境设计探讨[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⑤ 武艳艳.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儿园户外活动空间设计研究――以济南市部分幼儿园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

⑥ 汤志民.幼儿园环境创设指导与实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1.

⑨ 张莅颖、张世锋.英国开展儿童户外游戏理论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0.8.

⑩ 王欣.日本幼儿园自然环境的创设和利用[J].早期教育,2003.9.

朱海婧.美国幼儿园环境设置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5.

蔡琦.寒地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环境研究[D].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5.

篇5

一、成就与问题

2012年中国教育部公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独立学科,下设音乐、美术、设计学等门类。在学科目录中,“环境艺术设计”更名为“环境设计”,与工业设计、工艺美术等专业并列成为设计学门类下的专业之一。之前,环境设计专业已经几经更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时期,为室内装饰(1957年)、之后为建筑装饰(1958年)、建筑美术(1962年)、室内设计(1980年)、环境艺术设计(1988年)、环境设计(2012年)。其中,1988年专业名称从室内设计改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初衷是将设计范围由室内扩大至室外,包括建筑内部与外部空间设计、中小尺度的公共环境与景观园林设计等,这一调整,也是当时国内外形势所导向,有其必然性和深远意义。而2012年“环境艺术设计”再次更名为“环境设计”,其初衷应该是希望该专业在教学目标上更强调“环境”而淡化“艺术”。这在艺术学下的设计学科已有先例,“工业设计”也曾将“工业美术设计”中“美术”二字去掉,以强调“工业”的重要性。回顾历史,1957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室内装饰系成立之初,全系中心工作是为国家建设中的重点工程服务,主要从事室内与建筑外立面设计。这一期间著名的成果有人民大会堂、中国历史博物馆、民族饭店等室内设计与建筑装饰设计作品。经历最初成功后,1960年—1975年是该专业的低潮期,全中国每年十名左右的建筑美术专业毕业生竟然难以对口分配,当时能到城市公园绿化部门工作算是较好待遇。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中国启动改革开放,出现由于对环境设计需求剧增而产生的设计真空,使设计学科的天平向室内设计等专业倾斜,并持续给环境设计专业带来了近四十年的发展机遇。与同时期重要建筑常由国外建筑师领衔设计不同,大量国家级建设项目的室内外空间设计几乎全部由中国自己培养的设计师完成。大量的设计实践,取得了令人惊奇与瞩目的成就,并使一大批室内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快速成长为环境设计专业中坚力量。几个约略数字可以概括这一时期的发展:全中国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专院校由1977年之前的一所,增至现在的一千余所;每年培养的该专业毕业生由1977年之前的十几人,增至现在的十余万人;2000年后,全国与环境设计相关的设计或生产从业人员维持在一千万人左右,产值年均二万亿元以上。[1]如果说环境设计的辉煌成果源于其一直倡导的设计实践,那么存在问题也在于由于偏重实践而欠缺对专业理论的梳理与研究。环境设计专业大多设在美术或设计类院校、少部分设在工科院校中,环境设计教学的理论主要是从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拿来主义”式的应用,自有的专业理论一直没有形成体系。以作者所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为例,本科学生在低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艺术哲学、艺术史、设计史等,高年级的理论课程为设计程序、建筑史、园林史等。针对环境设计专业自身理论研究的不足,使得学科发展与教学实践出现一些问题,如:环境设计专业的学术地位与其对社会的巨大贡献不相匹配;对专业水平的评价标准在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各自评价标准之间游走,缺乏本专业自成体系的评价方法与理论;部分学生或专业人员缺乏恒长的专业自信,难以终身投入环境设计事业等。

二、专业定位与理论依托

环境设计是由“环境”与“设计”二词构成,“环境”是对“设计”的定位与约束,“设计”是对学科与学术方向的表达。环境是个总体概念,从尺度区分,可以被表述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国土环境、生态环境等“大环境”;也可以被表述为城市环境、社区环境、建筑环境、室内环境等“小环境”。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对环境设计服务范围的解释是“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明确地表述环境设计专业研究所指的环境为“小环境”。无论是“大环境”或是“小环境”,“环境”是环境设计专业的关键词,是专业研究的的核心概念。研究环境,是要研究在环境之中的所有关联者,包括人、其他生命共同体、物与事等各个要素在环境中的关联关系与变化关系。关于理论与实践孰先孰后问题,某些特定学科中,是理论指导实践,如在物理学、化学等理科研究中。在建筑设计学科中,理论与实践是交互跟进的。而在环境设计专业,实践先行、理论跟进是目前设计专业的一般常态。在当代学科互动的大背景下,艺术设计学学科的理论体系也在进行着交叉、重构的重大调整,原有的艺术学、建筑学、园林等经典理论与原则也被不断质疑和重新诠释。基于此,作者认为,在环境设计的专业理论探讨与教学过程中,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理论外,应加入对当代环境学、生态学、人类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是强化对环境学与美学交叉研究的成果——环境美学的研究,应使环境美学成为环境设计专业的重要理论依托。对环境美学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弥补当代环境美学对中、小尺度环境与美学关系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可能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基础与路径。

三、理论研究的重点

作者认为,当代环境美学与传统美学的思辨与论争对环境设计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环境设计理论研究的一部分重点应从此处开始。传统美学是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哲学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运用艺术来探讨美的哲学。传统美学源远流长,18世纪,由于康德的思想体系和启蒙主义运动,美学开始摆脱对宗教的附属地位,绘画、音乐、舞蹈、艺术与设计等在此背景下获得长足发展。时至今日,传统美学是中国乃至世界大部分国家艺术与设计教育的主要理论来源,传统美学的审美认知经验和艺术规律,如对称、均衡、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美原则一直左右着艺术与设计的审美方法和评价模式。长期以来,传统美学认为:高层次审美是通过对静止的艺术作品“无功利静观”而获得,而欣赏自然环境是无法达到“无功利静观”的。自然环境可以被普通大众欣赏,而艺术美只能被艺术工作者创造,并被艺术“熏陶”,懂得“美学趣味”的鉴赏者所感知,所以,艺术美始终高于自然美。自然美被置于艺术从属地位的另一个观念是作为传统美学分支的“如画性”(Picturesque)美学观,“如画性”环境就是适宜入画的环境,其主旨是像欣赏风景绘画一样地欣赏自然环境。在此理念下,自然环境被贬低为欣赏“如画性”环境的客体与素材,画家从大自然中挑选出诸如高大伟岸的树木、曲折有趣的小路、婉转的河流、巍峨的远山、神秘的建筑等入画,而人们依此“美学趣味”对大自然进行有选择的欣赏。“如画性”环境支配了人们的环境观与欣赏文化,并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运动中达到顶峰。应当客观地承认,“如画性”美学观对人们认识自然美、保护自然起到一定的历史作用。直至当代,这一美学观依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环境审美模式,成为整体与深刻地理解生态环境的“障眼油画布”,即使是专业人士,如环境设计专家或设计者在评价设计作品水平高低时经常有意无意地将“如画性”作为评价依据。当代环境美学对传统美学将自然美置于艺术美之下和“如画性”美学观的批判构成了其理论建构的起点。当代环境美学认为: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存在的一切都有其内在联系与存在意义,都是美丽的,而非只有“如画性”才是景观;自然环境的美不仅在于传统美学所关注的形式、线条、色彩或构图,也在于隐藏在自然表面下的生态关联带来的健康的美。因此,将环境审美定义为风景画一样的主观审美是一种不成熟表现;除了“如画性”景观,包括湿地沼泽、雪山沙漠、海洋深处、平凡的日常景观在内的一切自然环境都应该成为审美对象。应借助生态科学、地理学、自然史等知识帮助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正确、深刻的鉴赏。在此基础上,当代环境美学提出“自然全美”的理念,倡导培养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具备包含伦理关怀和整体意识的新审美观。自然全美理念打破了传统美学对自然环境“有选择审美”的旧有意识,使当代环境美学与环境学、生态学一道,站在了哲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环境美学是衔接艺术学与环境学的重要桥梁,对环境美学理论体系的深入分析与参与研究是环境设计专业教育与理论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选择。当代全球学者对环境美学理论的研究尚属开端,其在宏观目标与大尺度自然环境(大环境)领域的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城市环境、人工技术环境以及中、小尺度环境(小环境)与美学关系的研究多有欠缺,对这些理论盲区的探讨,应是当代环境设计专业理论建构的主要课题。

四、专业理念的再调整

以人为本,为人类生活而设计,是设计界一直遵循的定理。设计界据此理念,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福祉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当代,以人为本的信条正在逐渐被动摇。与以往思想观念的变革经常开始于艺术界或设计界不同,这一次变革的声音始于生态学界,尤其是深层生态学。1973年,哲学家阿伦•奈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该文对当代人类面临的整体环境问题进行思考,开创了当代环境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深层生态学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首先,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与逻辑思维,“深层生态学所持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环境思想,是把整个生态圈乃至宇宙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人类只是该系统的一部分,是生态圈网上或内在关系场中的一个结。人类的生存与其他部分存在状况紧密相连,因此,人类无权破坏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如果自然受到损害,人类也好不了。据此,人类应该对与自然的关系作批判性思考,并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根本性变革。”[2]其次,在对待自然资源与自然伦理问题上,深层生态学主张人类不是地球的主人,只是客居大地的居住者,地球资源由生态圈所有生命共同体共享,因此,作为具有强势的人类应该自觉发展一种使用较少资源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方式,当对资源的需求与其他生命共同体的基本需要发生冲突时,人类要学会谦让。再之,在环境教育问题上,深层生态学认为要通过教育的方式使大众认识到当代消费经济的不可持续性,人类从自然环境中索取已经非常多、日常消费品已足够充足,应该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模式、人类价值观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之一,并将重点放在对环境的保护而非开发上。改变危机的方法只有对现有社会、经济、文化模式的深刻改造。在对待人类发展与建设问题上,深生态学呼吁应该最小而不是最大地影响环境与生态(最小干预原则)。对必须的建设行为应“手段简朴,目的丰富”(Simpleinmeans,richinends)。[3]世界范围内的环境恶化已经持续几十年,不仅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这种状况加速了深层生态学观念在学术界、理论界和普通大众中的认同感与支持率。深层生态学理念对设计界的影响早已存在,无论是理念探索、艺术创作,还是设计作品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生态与环境问题,并从各种角度回应环境保护、生态圈生命共同体繁荣与共存等时代问题。作者认为,环境设计专业作为以“环境”为本的设计专业,应当率先从宏观整体考量设计的本质与当代目标,适时审视“以人为本”原则是否仍可诠释环境设计的全部责任?是否应该把对生态环境、全生态圈与生命共同体的整体利益作为新的服务目标加入专业理念中?

结语

通过全文分析,作者有以下几个结论:第一,环境设计专业是中国特有的专业,在国外学科目录中没有与之名称相同的专业,而在中国,它是具有本土特色、在特定历史时期创建,并逐渐发展成熟的独特学科专业。第二,环境设计专业有以设计实践为主的专业特征,设计实践的多元与丰富,是该专业对国家、对社会的重要贡献。第三,环境设计专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需要有其专业自身理论建设及学术支撑。除了已有的艺术学、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理论基础外,也要融入对当代生态学、环境学、地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深入探讨与研究。第四,建立在对传统美学反思与批评基础上的当代环境美学应成为环境设计的重要理论依托,对其研究与发展,应该是环境设计专业建构自主专业理论框架的主要路径之一,而对“以人为本”理念的质疑与修正,体现出环境设计专业对当代全球关注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同步共行。本文试图通过梳理环境设计发展脉络,尝试对其学科专业理论建设进行深入思考。文章定有偏颇之处,希望得到关注、批评与讨论,以共同促进环境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曙旸等课题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杨文臣,《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

[3]雷毅,《深层生态学:阐释与整合》,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江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新模型及教学控制体系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9

篇6

(1)考核观念陈旧,考核命题针对性不强

在传统的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中,教师多采用命题式的考试方法对学生进行期末考评,期末考评的方式包括书面理论考试、课题设计考试、提交论文考试等方式,教师通过批阅的形式对学生所提交的试卷、设计项目、论文等进行批阅,并直接以分数的方式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考评方式中教师的考核命题往往是教师直接根据所教授的内容设计出来的,至于教学大纲中的培养目标、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内容都无法通过命题反映出来,因而可以说,传统的考核方式陈旧落后且呆板固定,缺乏考核的科学性,更加无法从公平性和规范性上真实反映学生能力的综合情况。

(2)考核内容脱离实际,考核目标不明确

从考核内容上来看,教师对学生的期末考核多是从本学期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考试范围,而实践类课程的考核则是通过学生提交实习报告或者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内容无法反映出实践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也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都无法紧密联系起来。另外,实际上当前环境设计类的课程考核缺乏明确的考核目标,对学生的考核陷入一种形式化、流程化的发展趋势中,考核目标不明确,考核内容不科学等问题严重限制着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3)多采用结课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不足

一般情况下,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方式是以期末结课考核、学期考勤考评、课堂参与考评等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的,而实践类的考评方式则是以设计结果考评与设计过程反馈考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也就是说考核的重点是集中在期末或者课题的结课考评上,而过程中的考核则相对不受重视。另外,当前许多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往往会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直接委托他人代做的形式完成的,但是教师对课程完成的过程却没有及时跟进,实际上简单通过结课考核的方式很难实现考察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能力的目的。

2.环境设计专业类课程考核方法的改进措施分析

(1)明确考核目标,改革考核观念

各院校应当及时更新考核观念,树立规范考核、过程考核的考核理念,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评价,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考核工作的目标,既要重视考核的针对性,又要反映实践环节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坚持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重视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发展,提升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公平性,提升考核工作的效率。

(2)采取多元化考核方式,重视过程性考核

各院校在进行环境设计专业类专业的考核时,应当创新考核方式,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考核体系的完善。一般而言,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考核应当以实践考核为基础,并结合课堂教学考核,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院校制定考核标准,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反映到考核过程中,如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学生与教师的沟通情况、学生互动讨论情况、学生的日常考勤情况、学生的课堂提问情况等过程性的考核内容都要纳入到课堂教学考核的过程中。针对实践类课程的考核,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活动过程,要认真观察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并通过详细记录学生的交流沟通情况,学生课题的创新程度、学生所提出设计方案与社会实际的结合情况等内容综合考评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更加有效的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合理推进教学过程的优化。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充分发挥技术评定的导向作用

环境设计专业类的职业资格考试及技术评定等考核内容应当在课程考核过程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环境设计专业类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实现培养学生设计操作技能和专业素养的目标,还要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结合起来,因而对于CAD等技能证书的的考试结果可以在相关课程的考核过程中予以量化参考,通过这种方式提升考核工作的认可度,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定考试的积极性。

篇7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设计学基础理论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深厚的设计文化素养及宽广的设计技术基础,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公司从事以产品创新、创意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工作,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产品设计专业的学科特征,本专业的培养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在三个层面上:

1、在能力结构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过程中遇到的研究、开发、设计等方面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具有准确、清晰、形象表达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的技能,能熟练操作各种设计表现技法和计算机图像及三维成型技术等;要求学生熟悉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能综合把握产品的功能、材料、结构、外观、加工工艺、内部机构、市场需求等诸要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产品改进性设计和开放性设计。

2、在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以及法制意识、诚信意识、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身心健康。

3、在知识结构方面,要求除本专业确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外,同时具有一定的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方面的工具性知识,以及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人文社科知识。

核心课程:设计素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表现、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史工艺、美学与艺术欣赏、工业设计史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产品结构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产品设计调查与策划、人机工程设计、产品语义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产品包装装潢设计、产品模型制作、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主要在产品制造企业、文化事业单位、产品开发研究单位、专业设计公司从事以产品创新设计和产品造型设计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也能从事与产品创意设计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信息设计、礼品纪念品设计、环境设施设计或展示设计等工作。

13050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招收60名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的设计方法以及专业表达技能,掌握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设计的基本能力,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设计基础、形态构成、设计概论、图案与装饰、图形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文字与标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广告招贴设计、展示与陈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等。

本专业总体实践教学体系是将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教学内容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一是课程理论教学和设计实践相结合,二是应用性专业课结合社会、企业的实际项目课题进行实践训练。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包装装潢设计、书籍装帧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展示设计、装饰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实践和教学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130503环境设计专业:招生30名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设计实践能力,能在教育机构从事环境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成为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核心课程:素描、色彩、形态构成、环境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计算机辅助设计(二维、三维)、环境设计制图、建筑模型制作与工艺、中外建筑史、室内空间设计、人机工程学、家具设计、展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就业去向:在教育机构从事环境设计及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相关设计及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也可以进一步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二、报名

1、考生凡符合所在省招生办规定的报名条件要求,凭本人身份证及身份证复印件,均可报名。

2、考生报名时由本人填写《专业考试报考登记表》,经审查符合报考条件者发给专业《考试证》。

3、报名时须交省物价部门批准的专业考试费180元/人。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层次

学制

招生科类

计划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艺术(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4

产品设计

本科

四年

艺术(文、理)

60

素描、色彩

130503

环境设计

本科

四年

篇8

二、当今环境建筑设计专业毕业生“三重”

表达能力,缺一不可表达能力是指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自己的知识、见解与他人交流或公之于众的能力,包括言语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图纸表达能力、数学表达能力等。其中,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所需强化训练的主要包括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此“三重”表达能力是学生所应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对应体,更是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必备条件。

1.图纸表达能力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表达

就环境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绘制本专业各类图纸的图纸表达能力,是在学习期间要研习的基本能力,更是对所学艺术理论的直接实践。目前,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效果图越来越受到绘画基础薄弱学生的青睐,学生手绘图纸的实践表达能力是亟待突破的难点。目前,仅利用专业设计表达课程对效果图进行理论讲解与实践训练,无论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水平还是在各系列设计课程的表现环节中,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显得十分欠缺,这种情况随处可见。实际上,设计草图的推敲就是学生锻炼快速表达的良机,徒手勾勒流畅线条是设计思维的直接表现,随时都可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

2.文字表达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

文字表达能力即文字水平的能力,是个人设计理论基础的直接体现。运用语言文字阐明自己的设计思想,使其更为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无论是书写设计说明还是撰写相关论文及调研报告等,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开设论文写作课程以外,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调查研究、积累材料、积极阅读的习惯,从而加强理论修养,捕捉设计灵感。

篇9

学校由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的辽阳校区等四个校区组成。中央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制造业聚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目前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5个一级学科和19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7个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另外还有工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会计硕士以及工程管理硕士等4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工程硕士包含12个招生领域;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6个省重点二级学科,2010年,学校获批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研究生工程硕士机械工程领域获“全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特色工程领域”,是辽宁省四所获此荣誉的高校之一。

二、专业简介:

2000年6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沈阳工业大学首次招生“艺术设计专业”本科生。2013年根据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两个专业。目前,在校生360余名。

环境设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文化、设计、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规划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园林与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等方面教学、设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各类装饰材料特点及施工工艺,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概况、市场流行动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概论、色彩构成、中外设计史、建筑外观设计、小区规划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模型制作、建筑速写、制图基础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文化、设计、学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方面教学、设计研究工作的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

通过基础与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发展概况、市场流行动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计算机辅助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摄影基础、计算机辅助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毕业设计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敬业乐教、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科研成果显著,发表了设计(美术)作品和论文50余篇;撰写学术专著20余部;所获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奖励20余项,完成了数十项省、市级社会科学课题和企业委托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努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设计大赛中获奖佳绩颇丰。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共培养毕业生近千人,在文化、艺术等教育、科研院所、大中型国企等岗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做出了积极贡献。并以其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受到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历届就业率高达95%以上。在辽宁的本溪市本溪县洋湖沟村、盘锦市的二界沟镇等乡村和海滨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风景写生实习”基地,针对所学专业开设了“中华文化古迹和文化名胜考察”等社会实践课程。并不断拓展办学思路和渠道,同台湾的“世新大学”达成交流与合作协议,每年遴选部分学生和教师赴该校交流与深造。

视觉传达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将依托地域经济和工科办学优势,体现“同工程技术相融合”的办学特色,不断拓展教育教学新理念、新思路,以教学上档次、学术上水平为目标,为培养高质量的设计人才而努力奋斗。

三、招生计划及报考方式:

1、报考条件

(1)、参加省美术类统一考试,且成绩合格;

(2)、参加2014年普通高考的艺兼文考生;

(3)、身体健康,无色盲、色弱。

(4)、该专业安排英语教学,请外语语种为英语以外的小语种考生慎重报考。

2、招生计划及报名考试时间:

七个省份计划招生共计100人,具体招生计划参考各省报名人数确定。

省份

报名时间

考试时间

报名考试地点

辽  宁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河  北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吉  林

省统考

省统考

省统考

黑龙江

1月24,25日

1月26日

黑龙江东方学院

湖  南

1月16、17日

1月19日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

江  西

2月13、14日

2月15日

南昌大学

江  苏

篇10

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培养综合型环境设计人才的主要环节是建立该专业教学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模式。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能与科学相融的专业,最佳教学方法是包含社会实践课程和课堂授课两方面元素,只有结合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与市场发展需求的有效接轨,从而培养出社会环境设计行业领域的相关人才。由此可见,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工作的重心是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强化,这也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术设计学科系别包括环境设计专业,去专业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即外部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其中室内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设定和研究室内的家具、空间、陈设和光色等要素关系;而环境景观设计的主要目标在于设定和研究绿化、建筑、公共空间、公共艺术和设施要素关系。

2开展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模式的主要途径

2.1为环境设计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其实践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的部分师资来源于美术等其他相关专业的转行,近年来,美术院校毕业的部分学生与从事到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此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专业性还有待增强。而这些教师往往具有较为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表现能力。但是由于受到了高校评聘机制方面以及职称和论文的影响,使得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社会实践长期脱轨。同时,受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该专业教学更倾向于讲授课本知识,而部分专题设计课程教师采取的方法是照本宣科,自身在没有对课程内容吃透的情况下就按照专业书籍的宣读方式向学生转述出来。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作业布置时,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也就大大的削弱了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水平。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该专业的教师要有本学科的项目设计实践,继而不断的对自己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找到环境设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善或解决。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体验给以使自身的理论知识得到很好的验证,使自己的授课过程中,完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步骤,从而为同学在实践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就行答疑解惑。此外,教师具有良好的实践体验也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其专业能力。例如在项目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亲身参与的设计实践案例向同学展示,提升了授课说服力的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实践知识更好的结合。由此可见,高校的师资乃至办学水平的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的专业设计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

2.2利用项目教学法,使学生的设计实践意识得到提高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使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进行整合,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以提高,而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随之提高。高校与系别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入相关环境设计项目,并结合网络信息与社会资源。实践教学方式最具成效的方法之一就是项目教学法,它可以将课堂中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体现中。将项目作为实践教学的主线,由老师引导,完成学生做主体的实践教学。学生与教师要共同参与到制定计划、收集信息。成果评价以及项目实施的项目实践教学中来,成为全面的知识建构,根据实际的实践流程来对师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例如,高校可以有组织的参加相应的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团体举办的环境设计专题比赛、国内外专业院校环境设计训练营等活动。此外,现阶段的房地产项目发展规模日益增加,这就给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机遇。高校要有意识的组织该专业教师与学生参与到室内专题设计与园林景观设计中,对项目的考察、实施、公众评价、设计和立项进行全程体验。从而使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提高,同时使高校办学能力得到了社会声誉的有效回应,也增加其经济效益。

2.3开展工作室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工作室的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团队组织性,可以由外聘专家、导师、学生和团队成员共同组成工作室,使环境设计专业的课题与设计规划更具系统性。工作室的不同组成部分其分工也各不相同,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大家能够集中研讨、相互沟通从而有效的进行该专业实践学习。例如,教师对该专业实践教学进行开展时,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岗位进行分组,并从中选出小组组长,此过程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进行模仿。教师首先要想小组下达设计任务书,继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项目方案的设计制作,在此过程中要与教师保沟通交流,保证设计出现错误时做到及时更改。学生在绘制图纸制作图本时,其讲解方案的方式要模拟竞标的方式讲解,由教师或甲方来决定最终的竞标方案,并引导学生跟踪竣工直至整个项目完成。

2.4实施校外实习机制,提高学生的环境设计实践能力

高校环境设计教育能力本位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高校学生不仅要完成计划内的该专业实践教学,还需完成教育计划之外的校外该专业相关实习活动,一般实习期为一年左右。待学生走进真正的环境设计相关工作岗位中,由企业向学生提供工程师、室内设计师或园林规划师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环境设计岗位相关技能的训练和学习。除此之外,高校还要结合相关企业和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来对高校环境设计实践教学方法以及思路进行改革和调整,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机绘图技能造福于民,使学生与社会环境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增加。

3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设计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属性,它对社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而高校环境设计教学内容面向的是社会的、公用性的、大众的物质产品。有效的开展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环节能够将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学生日后从事的岗位中。基于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有赖于该专业教学的实践环节,这对于学生感受社会,更好的了解市场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从而为培养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吕大,刘利剑,张新欣等.竞赛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平台的改革与创新[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2):1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