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建筑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3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可持续建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可持续建筑论文

篇1

1前言

我们向界索要资源满足城市化的需要,再将废物排放给自然,终于面临着资源枯竭,同时环境污染威胁生存的难堪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可持续的观念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认同。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放弃现在高能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以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性。建筑产业就是典型的立足于资源和能源大量消耗的产业,人们也早已开始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途径。1994年11月,第一届可持续建筑国际会议在美国举行,会议对可持续建筑做了全面探讨,指出可持续性建筑的主要是资源、环境、设计和环境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关系。[2]各国都有做可持续性的建筑的尝试,如美国有“资源保护屋”,英国MiltonKeynes有能源公园,丹麦有可再生住房等。纵观这些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应具有以下4R属性:

RESOURCE—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有节制的开发自然资源;

REDUCE—降低能耗、减小能源消费对环境的有害影响,减小污染物排放量;

REUNITE—充分利用地方材料与高加工新型生态节能建材;

RECYCLE——资源与建材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我们寻找可持续性建筑最关键的部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首先,可持续性要求对能源的消耗小。这意味着除了要做好护结构的保温隔热,降低冷热负荷外,各种新技术在暖通空调系统中的也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其次,可持续性要求能源的可持续性,新能源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也是很重要的思路。最后,要做到对环境影响小,就必须做到可再生利用自然资源及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2实现可持续性建筑的技术途径

2.1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技术

以民用建筑为例,冬季热负荷包括围护结构的耗热量和加热由门窗缝隙涌入室内的冷空气耗热量。因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改善是降低采暖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我国建筑节能规划目标中,建筑围护结构承担其中47.2%的节能任务。[1]

2.1.1外墙

外墙基本耗热量公式Qj=AK(tR-to,w)a(a为温差修正)及冷负荷计算公式为Qc(τ)=AK(tc(τ)+td)kαkρ(kα为外表面放热系数修正,kρ为吸收系数修正),可见节能主要要控制围护结构的表面积A、传热系数K,而外表面的物理性能改善也有一定的作用。有对应的以下几条降低负荷的措施:

1)优化建筑外形,以最小的建筑外表面积包容最大的建筑空间即减轻墙外表面积的影响。外表面积和体积之比推荐值为0.4。建筑形体系数每增加一个点,建筑能耗将增加5%左右。还应考虑作合理平面布置,如将电梯、楼梯、管道井、机房等布置在建筑物的南侧或西侧,可以有效阻挡日射,减少室内得热量。

2)采用保温隔热,传热系数小的墙体材料。此类外墙材料有各类砌块、复合轻墙板以及外墙复合墙体保温技术等,,在[3]中有较详尽的介绍。

3)外装饰尽量做浅色处理,采用光滑饰面材料,降低kρ,减少表面对辐射的吸收;

4)硬质铺地表面蓄积太阳能热量,会导致建筑周围温度的上升。如果利用绿地区域替代,将降低地面附近室外空气的温度。减少室内外温差,从而降低冷负荷。参见文献[4]

5)研究如“可呼吸外墙”类同时具有良好生态性能的外墙。参见文献[4]

2.1.2窗

窗的传热系数比墙的大很多,又经常开启,是冬季耗热的关键部位。窗的冷负荷分瞬变得热和日射得热,日射得热是室内通过窗玻璃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其计算公式为Qc(τ)=ACsCiDjmaxCLQ(A-窗的有效面积,Cs窗玻璃的遮阳系数,Ci-窗内遮阳设施的遮阳系数)。由公式可看出,针对窗户的节能技术主要有:

1)结合建筑物朝向,纬度,合理的控制窗墙比,如高纬度南向窗户面积取大一点,以更好的利用太阳辐射,降低采暖能耗。适当确定建筑物的挑檐、遮阳板的尺寸,安装可调式百叶、窗帘,调节室内日照。或采用遮阳系统,一般安装在向阳的外立面或采光屋顶上,可控可调,以到不同时间,据不同需要遮挡、反射和引光入室的目的。

2)采用多层窗或采用中空玻璃,利用空气夹层热阻较小的原理,降低玻璃的传热系数。普通单层玻璃K值在6.4左右,而中空玻璃窗K值在3.0左右,保温隔热性能大大提高。选择气密性好,导热系数小的塑料窗框代替常用的金属窗框,可有效减少冷风浸入。

3)采用吸热玻璃、镀膜反射玻璃、夹层变玻璃等技术,降低玻璃的Cs,有效阻止通过玻璃的太阳辐射和室内热辐射。但这些高技术产品价格昂贵,希望在发展玻璃深加工的同时能降低成本,使之能普遍使用在住宅中。

2.1.3屋顶

1)采用高保温材料。我国平屋顶保温材料应用较多的主要是加气砼和膨胀珍珠棉,保温隔热性能一般。近几年广东等地推广使用一种预制好的隔热砖,可在结构层上直接铺设。有的地方用舒乐板作屋面保温,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近研制的防水珍珠保温板,具有带排气孔、重量轻、憎水率高、强度高、保温性能好等特点。

2)屋顶设置高效隔热层。可防止大量辐射热侵入室内,减少空调等耗能。隔热层在设计时,不仅要保证有一定的隔热空间,而且还应该保证隔热层能够通风,及时将热量带走,才能有效的保证隔热效果。我国传统的坡屋面设计就能较好地满足这个要求;

3)蓄水隔热屋面。利用水生植物遮阳,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以及利用蓄水的蒸发来提高隔热效果;条件允许时在屋顶上覆土,做植被屋面。上面种密叶植物,利用植物遮阳,覆土作为隔热层提高隔热性能。

2.2暖通空调新技术

建筑能耗降低主要体现在暖通空调设备的装机容量减少和运行的性上,因此,暖通空调技术措施的改进和落实应用是建筑节能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

2.2.1采暖新技术

冬季采暖是北方地区住宅必不可少的,主要采用集中供暖。热源供给主体是热力公司或小区锅炉房。我国目前市政集中供暖方式比例为46%,分户式取暖比例仅次于市政集中供暖,为44%。分户采暖方式的特点在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同时用热也可以单独计量。随着清洁能源的使用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出现,使采暖方式的多元化选择成为可能,集中供暖方式的垄断地位受到挑战,采暖、热水一体化的独立分户采暖等方式纷纷出现。各地应根据当地气候、能源条件和建筑情况,发展采用适宜的节能采暖方式,如辐射采暖,主要依靠供热部件与结构内表面间的辐射换热为各房间供热(冷),热舒适增加,减少房间上部温度升高增加的无效热损失,因此可节省采暖能耗。

2.2.2通风空调新技术

目前较多采用的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及定风量全空气系统,但以下几种系统形式有着较好的节能效果,建议因地制宜的选择使用。

1)尽量采用自然通风。采用自然通风可以减少制冷负荷,并带走室内有毒及有异味物质,其动力是室内外温度差引起的热压和风压压力差。这种被动式的通风空调技术不开风机,无需制冷,应加以充分考虑,设计在温和天气如春冬过渡季节直接对流通风,实现基本零能耗;而在热而无风的日子尽量设计利用烟囱效应、风塔效应引风入内。

2)变制冷剂流量VRV系统。以制冷剂直接作为热传送介质,其每公斤传送的热量是205KJ/kg,几乎是水的10倍和空气的20倍,同时可根据室内负荷的变化,瞬间进行容量调整,使VRV系统能在高效率工况下运行,具有显著节能效益,经济效益显著。

3)水环热泵空调系统。用水环路将小型的水/空气热泵机组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以回收建筑物内余热为主要特点的热泵供暖、供冷的空调系统。节能环保效益显著。

4)蓄能空调。利用晚上电价较低时段制冰蓄冷白天供冷,可起到削峰调谷的作用。[11]

5)变风量空调VAV系统。送风状态保持不变,改变送风量来适应室外气象变化,从而降低了冷水机组的制冷量,也降低的风机的能耗。

6)热泵空调技术。将自然环境(太阳能、空气、水、土壤)中的低位能转化为高位能。以土壤源热泵为例,在一定深度的地层中,土壤温度达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数值,冷热媒流经这些区域进行热交换后可直接用于空调系统。未来地下土壤的冷或热能的利用会成为非常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之一,因为这种能源普遍存在,既没有污染物排放,也不生成污染物,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只需要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7)区域供冷技术。这样可以采用效率高的大容量机组,考虑负荷参差系数而使装机容量减少,与分散式供冷相比,机房面积和管理人员都大幅减少,能源利用更为合理有效。

比较以上几种空调技术,还是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采用通风时,如果建筑周围外环境质量较差,则容易引入外界的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同时可能导致热/冷流失,降低隔热效果;考虑制冷剂的价格的环境污染,VRV系统的容量不能很大;水环热泵的建筑必须有内外分区;蓄能空调只有在昼夜电价有较大差异时才有意义;VAV系统的自控很不好实现,国内罕有成功的实例;地源热泵地场温度分布的测定还不完善,以及布管技术与管材的选择问题,还有一年中从地下获取的和排放的热量应如何保持平衡等问题而水源热泵回灌成本太高,而且要求必须有环境水源才能实现。因此,总的来说,因地制宜,合理设计是利用这些空调技术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前提。

不论是采用何种通风空调形式,都要注意自动化技术与暖通空调技术的配合,才能更好的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合理设计、有效使用以及运行控制过程中的能量节约。建筑自动化即实现建筑设备系统(如供热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照明系统、运输系统、消防系统、保安系统、办公系统、通讯系统等)的监测、管理、运行和控制的自动化,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室内参数设定值,自动调整空调制冷系统的运行参数,真正做到设备响应当地气候,保证建筑设备在提供要求的建筑环境的同时,达到初投资、运行费和维修服务费最小的优化目标。

再者,暖通空调设备的选型应分考虑各种节能及优化措施对设计负荷的,负荷不能再参照旧有围护结构的类型充和材料热工性能,否则会造成计算得到的冷热负荷与实际冷热负荷存在不小的差异。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安全系数,从而合理为暖通空调设备选型定装机容量,以节省初次投资和做到精确控制运行工况,节省运行费用。另外,照明负荷的大小、办公设备耗能指标及建筑内人员密度等都应采用反映实际情况的合理的参数值,而非仅仅依赖设计手册上的概算指标或经验数据进行估算。

另外,还应结合城市规划对整个能源系统进行总体设计,为暖通空调系统配置合理的能源转化与能源输送系统,重点为我国北方地区热电联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供热、供冷方式,与集中供热、供冷相适应的大型制冷供热装置以及全面规划电力、煤气、冷热源及蓄能的能源系统。能源系统设计的很小变更,也会意味着大数量级的能耗降低。

2.3新能源技术

2l世纪住宅应大力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绿色能源,实现一定程度上的能源自给自足,保护未来的生态和环境,为将来的提供优良的基础。太阳能是自然界中的最充分、最便捷的可供利用的绿色能源,应优先选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而主动式太阳能技术的采用则作为补充。被动式太阳能利用在设计时可在地面、屋顶安装一些装置直接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恒温房;也可在护结构的空气层中填以高效热反射材料,达到保温隔热的目的,而在阳光充足的寒冷地区,则可将护结构设计成蓄热材料;还可利用太阳能收集器或其他装置将太阳能进行收集、贮存和转换。在设计时、要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本地气候资源,避免由于人工能源的大量使用而形成的居住者与自然的人为隔离,同时也可节能能源。主动式太阳能利用可通过窗户集热板系统、空气集热板系统、透明热阻材料组合墙等来实现。参见[4]

2.4可再生技术

可再生技术的意义重大:变废为宝,同时解决污染问题。利用可再生资源逐步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领域,以应对未来建筑必须面临的诸如环境和生态保护,最少能源耗费等方方面面的挑战。一方面要实现自然资源的可再生,另一方面要努力实现垃圾、建筑材料等人造材料的可再生利用。

自然资源如雨水可以收集起来,引入蓄水池中,适度净化后用于浇灌花园、清洗和卫生间冲水等。还可以利用蒸发效应冷却建筑外结构或建筑构成元素,与自然通风协同作用,清洁环保地达到保证室内空间热舒适的程度。

垃圾处理,减量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建筑及生活垃圾可采用分类回收及无害化解体处理。如由废纸、废纸板可制成保温材料和底衬;由废塑料可制成管子和地毯;废电池回收处理可回收大量金属等。在建造时会产生垃圾,应在建筑设计中注重尺度的推敲,符合模数,选择使用高效、精良的产品及考虑材料维护更换周期,采用对环境更为有利的施工管理模式。另外,要充分利用剩余能量,注意对建材及生产过程中的三废和废热综合利用、开发。

传统建材生产-使用-废弃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将大量资源提取出来,再将大量废弃物排回到环境中去的恶性循环过程,忽视了环境协调性和舒适性。其中最关键的是利用混凝土和水泥固体废弃物生产生态环境建材[8]。

在我国,每年浇注混凝土约15—20亿m3,开山采砂石约为11—14亿m3。废弃混凝土量约为60亿万m3,其中除一小部分用于填筑海岸、充当道路和建筑物的基础垫层外,绝大多数作为垃圾填埋,不仅占用大批土地(甚至耕地),而且还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废弃混凝土块中含有大量砂石骨料,如果能就地回收,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作为骨料再利用,则不但可以降低成本,节省天然资源,还能减少城市环境污染。参见文献[6][7].我国每年约生产水泥5亿多吨,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和标准煤,同时产生大量的粉煤灰、CO、C02和SO2等,严重破坏生态平衡。水泥要大力提高其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回收率,并能充分利用其它工业废渣废料。参见文献[7]

3结论

可持续性建筑强调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共存,有机结合,要从土地开发、建筑布局、建材选择、建筑使用及维护以及建筑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体现出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少,能源消耗小,对环境影响小,再生利用率高的新特征。

总体来说,我们应首选优化设计,结合具体建筑尽可能采用简单合适的技术,尽量适应环境的特点,依靠自然力来满足舒适性要求。尽管这种被认为是被动的技术,但其在节能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方面,我们要以辩证的观点、审慎的态度对待新技术。从整体性,协调性的观点来看,有一些所谓的可持续性技术只是某些环节的某些属性的改善,并不一定代表了整体水平的提高,相反有时大量高能耗的建筑设施及其施工反而会极大地抵消其积极的一面。为了实现可持续性建筑,我们应以建筑和暖通行业为基点,材料、自动化等行业为支持,提高建筑的综合效益,让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文献

[1]陆亚俊.暖通空调.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胡其高.工业建筑,2002,32(1):51~54

[3]蒋冬青,刘金彩.陕西建材,2000,7:27~28

[4]丹尼尔斯,宋晔皓.建筑学报,2000,12:15~19

[5]洪天真,江亿.暖通空调,1996,6:28~30

[6]沈宏波,肖建庄,胡春健.住宅,2003,3:33~35

[7]刘福田,岳云龙等.硅酸盐通报,2001,1:34~40

[8]吴清仁,何琼宇.建材发展导向,2003,1:46~49

[9]李道增,王朝晖.建筑学报,2000,12:4~8

[10]顾念祖,张子馨.江西能源,2000(3):8~10

[11]谭良才.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1,1:1~8

[12]朱唯,袁春学.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19(3):37~40

[13]张培红,周炳成等.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4):365~369

[14]汪其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1):124~129

[15]陈晓雯,万锦.新建筑,1999,2:9~10

[16]李大夏.新建筑,2003,1:6~8

[17]郭宝蓉.四川建筑,2000,20(4):26~27

[18]崔琰,陈颖.四川建筑,2003,23(2):23~24

[19]杨楚屏,谢浩.低温建筑技术,2003,2:8~9

[20]刘修坤.建筑论坛,2002,5:9~12

[21]叶耀先.建筑知识,1998,18(2):6~8

篇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建筑室内、外装修行业也得以快速蓬勃发展,市场潜力巨大。但是建筑装饰市场毕竟是新兴产业,其市场管理混乱,没有条理,其专业界定也不清晰,建筑装饰行业的从业资格鉴定也没有正式的建立起来,对其从业人员的考核和资格认定也不够专业,所以导致建筑装饰行业鱼龙混杂,什么人都有。这就使得部分建筑工程的设计水平低下,建筑施工技术粗糙敷,建筑装饰价格弄虚作假,漫天要价,从而耗费了极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建筑装饰艺术的可持续性发展内涵

建筑装饰艺术是不同时代的生动写照,它反映了各个时代的艺术、文化、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的角度来看是指在环境得以持续制约的条件下将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在生态学的角度来看,是寻找一种最佳的使生态系统与土地利用共同发展的方式。总之,都是要求人们在进行建筑装饰设计时,要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的发展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要尽力保护和维护好地球的环境,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来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与以往保护环境的方式不同,可持续发展要求转变发展模式,从根本上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

3建筑装饰艺术的属性

建筑装饰,是对已经完成的建筑物的主体结构、物理性能、使用功能等进行进一步地完善和美化。建筑装饰主要是对在特定环境中的建筑物的形态、气氛、质地、明暗等进行装饰,从而使得建筑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建筑环境。建筑装饰的工程属性是由建筑物的外在固定形态所决定的,这与建筑物的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的选择等有着极大的关系。建筑装饰的功能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序列的强化,装饰艺术品摆放的效果呈现多样化,建筑时空的环境与氛围更加富有意境美,强化建筑物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美的感受。建筑装饰最大的特点便是地域性。建筑装饰随着地域环境、季节气候、生活方式、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的变化而变化。地域性的建筑装饰虽然在构造上依然遵循现代建筑的标准和需求,但是其装饰艺术形式却又与当地的地域文化呼应,变化多端。

4建筑装饰材料的发展与革新

建筑装饰的可持续发展关键碍于建筑装饰材料的科研生产,建筑装饰材料的不断发展与革新,为建筑装饰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不断推进着建筑装饰朝着高科技、低能耗、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其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装饰木材的革新。现阶段,我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为了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开发节木、代木的装饰材料成为当今装饰材料的主要发展方向。(2)外墙材料的革新。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装饰主要采用硬面材料,这占了外墙材料的近八成,而软面材料的运用并不乐观,这种用料失调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3)门窗材料的革新。当前建筑中,门窗多采用防潮、防腐、保温且隔音的塑钢门窗,随着化学建材业的不断发展,门窗材料也面临着革新换代。(4)管道材料革新。建筑中采用的传统管道是镀锌管道,现已经被塑复管道所逐渐替代,塑复管道不易生锈、无毒无害,成为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新一代管道材料。而我国对于这种新型材料的利用率并不乐观,因此应该大力推广应用此材料。(5)填缝材料革新。填缝材料主要使用的便是从国外引进的聚氨酯发泡填充剂,这种高科技化学建材无毒无污染,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建材,将逐渐替代传统的水泥、砂浆等填缝材料。

5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可持续性分析

建筑装饰艺术的生态可持续性就是在进行建筑物装修时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即利用最少的资源,排放最少的废物,用最简洁的工艺和最优化的装修过程达到极佳的建筑装饰效果。建筑装饰艺术的可持续性就是指建筑装饰的生态型,它首先表现为物理的生态性,也就是利用低能耗的建筑材料,采用简洁易操作的结构构造手段,从而减少污染的产生。其次,它还指涉及视觉的生态性,即在整个建筑装饰设计中,使得环境色彩、质感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建筑装饰的可持续性与建筑材料的属性也联系紧密。建筑环境的氛围与意境是由建筑材料来决定的,建筑材料的内、外功用性对可持续性影响重大。内功用性是指建筑材料的主要机能,而外功用性则是内功用性的延伸,依赖于内功用性。做到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关注材料利用的创新性,对材料的性能和特质要不断追求卓越。

6建筑装饰艺术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建筑装饰艺术存在着两个最大的误区:①建筑物的空间设计没有特色,只是一味地追求豪华和奢侈;②曲解了简约的含义,单纯地认为简约就是简单,从而导致建筑物成为一堆材料的罗列与堆砌。(1)污染严重。污染包括气体与声音的双重污染。建筑材料中的有害气体如甲醛,建筑材料中陶瓷、石材等具有的放射性都是造成污染的重要原因。建筑导致的光污染以及热岛效应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热污染。(2)灾害隐患。建筑装饰材料大多采用可燃、易燃的木材或者有机聚合物制造的易燃的织物、胶合板等。这些材料都极易引起火灾,从而引起大量的热量以及毒气、灰尘的产生,造成严重的危害。(3)资源浪费。建筑物的建造本就是消耗资源的过程,若建筑物装修时对装饰材料的利用率不高,再因为设计不合理而使用过多的装饰材料,这都会造成建筑材料的浪费,从而浪费资源,消耗不必要的能源。

7建筑装饰艺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要改善建筑装饰的生态环境最重要的一部分便是绿化的设计。绿化,与人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以及心理方面等都息息相关,因此,在进行装饰设计时重点探讨绿化设计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短时间来看,进行绿化设计会一定程度上增加装修的资金投入,但是,长远来看,绿化是非常值得的,它将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而且,进行适量的绿化设计,能够有效地维护建筑装饰的生态平衡,为居住人提供更加安全、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应该增加科研力度,增加生态建筑材料的科学研究,不断开发绿色的建筑装饰材料。加强有关技术人才的培养,积极探索有机建筑材料的设计及生产,不断提高可再生利用的建筑装饰材料的比重。在材料的选择上,应该选择绿色的建材,即低污染、无毒的建筑材料。多选用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等,能够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浪费,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居住着的身体健康。要格外关注建筑物的通风状况和采光情况,通过合理的设计功能,不断改善建筑物的通风状况和光环境。

8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建筑装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将得到空前发展。建筑装饰的生态可持续发展,能够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有效地综合人、建筑、环境与资源的完美整合,使建筑装饰艺术不断进步。推动建筑装饰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将有利于保护和建设我国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重组利用,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

参考文献

篇3

(1)系统协同性原则。

绿色建筑是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系统,所以具有一般系统的功能和特征。联结合并构成系统的各相关要素,通过协同关系实现其高效、可持续、最优化地发展和运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运行的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多学科范畴交互、横跨多尺度领域、牵涉多个相关主体、硬科学与软科学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

(2)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原则。

绿色建筑设计最基本的内涵即尊重自然,生态优先。这一原则强调在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构建和使用过程中加强对原生态系统的保护,要认识到保护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性,重视气候、国土资源等条件。保持建筑周边生态系统和环境的平衡。尽可能避免和减少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对受损甚至退化的生态系统采取生态修复和生态重建的措施。以不同方法合适地利用自然,如充分利用阳光、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合理使用水资源及其他无害的自然资源。考虑隔热、防寒、通风、遮蔽阳光直射等因素来设计建筑结构。与自然环境共生的原则要求绿色建筑。

(3)高效性原则。

据有效的数据显示,建筑耗能大约占世界总耗能的40%,因此"绿色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界的新宠,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在建筑中进行节能环保设计,发展节能节地、平衡生态环境的新型建筑。绿色建筑设计应着眼于提高建筑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进而减少对土地、水资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乱排和垃圾乱倒,降低对环境的破坏。

(4)地域性原则。

建筑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建筑的历史见证了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由于全球各地区地理环境、生活习惯、风俗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建筑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象。绿色建筑的设计应密切结合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地理气候、经济现状和文化风俗等,同时综合分析传统建筑在资源和环境紧缺条件下的设计、建设和运营策略,制定与地域特征密不可分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设计指导和技术标准,选择相应的策略、方案和技术。

(5)健康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绿色建筑在设计时通过营造建筑室外环境和调控建筑室内环境,构建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环境,包括生理上舒适健康的建筑热能、声音、光照和空气质量环境,以及心理上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极大好处的空间氛围。

(6)经济性原则。

绿色建筑并不意味着经济成本的高额支出。绿色建筑设计应基于对建筑全生命周期运行费用的预算,评估设计方案的投资和消费,从而提出有利于减少成本支出的具有实际可实现的经济运营优选策略;根据实际项目的经济水平和建设需求选用可适用的技术方法,努力实现主动式技术与被动式技术的相互补偿和协同运作。

(7)进化性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察各方法的技术更新和连续发展的可能性,通过采取灵活的、对未来发展变化具有弹性适应性的方案,在设计中为后续技术系统的升级换代和新型应用的添加保留操作接口和载体,从而保障新系统与原有设施的协同运行。

2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体系

传统的建筑体系以人为本,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相结合的人工环境体系。其设计目标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分别是是建筑质量、费用和时间。绿色建筑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提出了一种新的生态思想,它把维持生态平衡,保护人类生活环境,看得同经济发展、财富积累的地位一样重要。绿色建筑的核心是按照生态发展原则来调整人类的行为模式。绿色建筑设计的目标应逐步转换为以降低建筑对环境带来的压力为中心,这是绿色建筑设计与传统建筑设计在目标体系上的关键区别。在确保建筑安全性、便捷性、舒适性、可信性的基本要求外,建筑设计将以降低环境压力作为评估各方利益的参考标准。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应尽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和美丽的使用场所。在传统建筑三要素:造价、功能、美学之上,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体系还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自然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材料和其他自然资源。传统能源对自然资源的大量耗费对环境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所以能源利用的目标应该是通过对传统能源的可持续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能源效率要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来尽可能小地破坏环境,从而尽可能多地给使用者带来各种效益,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②室内外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目的是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探索和构建健康、宜居的室内环境。选择对人的身体没有伤害的材料,控制可能危及人体健康的辐射,电磁波和有毒气体等,有效进行对环境温度、湿度的控制,整合光照、通风、换气、室内外空间的过渡等条件,使用者可以尽情享受自然景观。③环境负荷。包括垃圾、废弃物。转变以往对废弃物直接抛弃处理的想法,培养废弃物就是可再生原料的生态观念。尽可能降低废弃物的危害,避免废弃物的处理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不同类型的废弃物应分门别类进行回收,形成再生资源化系统。④地域性。文脉:旨在维持历史文化与景观的连续性,提高城市和社区生活的生命力;灵活性:应预见使用阶段新的需求变化,使用寿命结束后的拆除再利用及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技术:绿色设计主张采用适当技术,目的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二次伤害,创造健康的生活氛围。绿色设计技术的选择原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由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现状以及当地的气候条件、文化风俗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来确定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策略。

篇4

1.2国内实践与展望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历史悠久,现存的许多古代建筑至今仍是世界关注的焦点。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环保的认识也不断深入,绿色建筑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最近十年是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高峰期,现有建筑总面积约400亿平方米,年建筑量居世界首位,但我国的建筑科技贡献程度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一些项目所采用的建筑模式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建筑开发模式。自《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颁布以来,截至2013年底,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分别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新增绿色建筑面积,分别为1000万平方米至5000万平方米不等。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建筑能耗将占全国总能耗的35%左右。因此,我国对于绿色建筑的发展迫在眉睫,加强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向。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方对于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在城镇建设方面,先后在北京、辽宁、甘肃等地开展了节能型建筑试点工程,并逐步将节能建设理念融入到城镇的小区建设中,带动我国绿色工程的发展。在农村建设方面,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融入生态农业园的建设中,先后建设了大批生态农业试点园林。如著名的张家港生态农村产业园,就是根据当地生态环境和建筑发展的特点,充分利用水土资源的自然条件,建立农田种植、水产养殖、房屋种植等多方面结合的有机生态园区。园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形成统一的整体,并充分利用生活垃圾作为能源动力,既节省了资源,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降低污染,达到绿色建筑与生态经济的有机结合。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国的建筑业需要加强对绿色建筑的融入,大力发展绿色项目工程,建立我国的绿色建筑体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建筑发展现状,为我国的建筑发展开辟新的方向。

2我国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建筑行业、施工企业、建筑技术和政府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对我国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诸多阻碍。

2.1制度层面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制度创新。从可持续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与可持续建筑的设计融合方面考虑,在制度层面上,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规定了绿色建筑的具体含义,从而设定了绿色建筑的具体设计原则和设计依据,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状态不同,对于建筑的整体规划和发展也存在差异,因此该标准的实施会面临诸多问题。2013年颁布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将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但是该方案只是纲领性文件,需要各相关部门出台细则才能实施。

2.2行业层面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于我国房地产行业而言,大部分房地产项目从策划到实施要经历不同的利益群体,这就要求行业内部转变以往的利益分配方式,重新策划、设计和建造适应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目标。2013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这一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进行房地产行业的整体目标和规划,对传统的建筑业发展进行行业目标和理念的转换。为了促进我国绿色建筑健康平稳发展,房地产建设中需要引入大量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意味着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在生态和经济的指引下在短时间内将增加房地产企业的成本,而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房地产行业承担了绿色建筑发展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此外,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直接受益者,政府和使用者往往由于专业知识有限而无法直接参与到最初的决策中,无法承担其决策初期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所以,很多房地产项目在这种多重关系的影响下,一般会采取包装式的销售策略,将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高端化,最终以生态的妥协换取经济利益。

2.3企业层面从企业层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首先面临的就是投资问题。许多房地产公司在面临不确定收益和风险的情况下不会选择贸然投资,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本身对于企业而言的收益就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房地产公司的建筑销售公司采取短期的开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出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重要意义。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相比,初投成本上升,投资回报周期延长,导致企业对绿色建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

2.4技术层面绿色建筑对建筑技术、材料、工艺均有较高要求,但我国的一些建筑技术仍停留在传统的低质量、高能耗、高污染的低水平上,迫切需要引入、开发和应用新型的建筑节能技术、工艺和材料。在初始发展阶段,技术的革新、工艺的改进、新材料的开发、生产及应用将大大增加绿色建筑的初期投资成本,这是阻碍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必然以扩大企业经济利益为目标,在没有国家相关激励政策或优惠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单靠房地产开发企业自主引进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来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国家层面不近要制定绿色建筑发展的顶层设计,还需要各级相关部门逐步开发和落实建筑节能技术,以切实推进绿色建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3.1聚焦顶层设计要想使绿色建筑可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建筑业的总体规划要体现贯彻落实绿色建筑的推广。《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不但强调了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更体现出绿色建筑行动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上升到战略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均以整体的行动方案为指导思想,根据各个地区的地方特点,结合自身地区建筑发展需要,逐一细化并完善《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从制度和经济等方面入手,确定特色化的奖惩机制,积极推动绿色建筑行动的开展。同时,制度设计要注意相关领域的配合。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江亿认为,建筑能源消耗量的控制要加强能源规划,实行“顶层设计,总量控制”。江亿教授认为如果建筑量高速增长,会导致能源的大量消耗,同时不利于房地产行业的长远发展。所以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控制建筑总量入手,抑制建筑业的过速发展。在保护环境、寻求稳定发展的同时,保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3.2优化建筑企业结构随着建筑业的快速度发展,建筑业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不断增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其中的民营建筑企业异军突起,为我国扩大就业途径、减缓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建筑市场不规范、不公平竞争等现象仍然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为规范市场、优化建筑企业结构指明了方向。民营建筑企业的发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建筑业的整体发展,而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融入绿色建筑理念。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制订包括民营建筑企业的全行业绿色建筑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明确整体发展方向和趋势,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绿色建筑,进而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建筑业的融入和完善。各类建筑企业应注重合作发展,通过绿色建筑技术等方面的互补实现共赢,同时要深化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改革,使各类企业积极投入到绿色建筑的市场竞争中,从促进建筑企业结构优化和绿色建筑工程质量的不断提升。

篇5

2如何实现城市建筑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1加强对建筑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建筑也得不断发展,业内也形成可竞争极为激烈的建筑市场,因此有许多建筑施工单位为了能过更好的是自己获利,通常会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偷工减料,同时为了施工进度,通常还会放宽相关标准,因此就会出现许多不达标建筑,他们无法长期稳定使用,过不了多久就成为了危房,因此就不得不将其拆除,这就会产生大量的建渣和粉尘,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空气质量,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当建立一个有效的建筑质量监督单位,严格把关质量关,一旦发现不合格的建筑,就应当勒令其进行整改。

2.2建设符合本城市文化的标志建筑

来各大城市都掀起了建设标志性建筑的浪潮,有许多城市便开始盲目建造,其建筑完全不符合本城市的文化背景,甚至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因此就需要相关设计人员应当认真仔细考虑该城市的文化背景和旅游观光的相关内容,这样不仅提高了本城市的形象,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会为该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而相关政府就可将这些资本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这就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2.3坚持使用建筑节能相关设备

当前,解决日益紧迫的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问题。我国现如今正处在工业化的阶段,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居民要求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居住舒适度的提高,促进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这同时也扩大了建筑对能源的需求与消耗。因此为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在建筑设备上多下工夫,大量采用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的主要内容有:建筑结构节能技术、建筑供热制冷系统和建筑设备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其中可在生能源应用技术尚未成熟,开发潜力大。而目前生能源能用在建筑物上的有太阳能和浅层地能。在未来的社会中只有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技术中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才能使人类继续生活下去,并且缓解日益突出的矛盾。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方面作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建筑节能和新能源的利用是缓解能源危机、减轻环境污染、改善生活工作条件、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

篇6

1.2注意资源的回收再利用土木建筑工程活动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矿物资源,而且伴随其开发的过程中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更大的破坏。这对土地本身的功能来说是一种人为的干预,且所制造的废气废渣如果随意丢弃没有妥善的处理,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也会浪费一些原本可以再利用的资源。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存在的本质大小也会随着开发的力度的增强逐渐磨损,所以不仅要学会在土木建筑工程中选择绿色、环保的建材,对于建材的回收再利用也是维持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技研发来提升建材的性质和功能,杜绝和减少施工场地的浪费行为,将可利用的资源进行二次加工利用。如可将施工场所的水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通过过滤、消毒等方式使其符合建筑工地的工业用水标准,再次投入生产活动中来。

1.3科技开发的教育理念土木建筑工程的本质是为现代人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非自然活动场所,也是人类发展中对自我的保护和对生活水平的要求的提升。而现代人对建筑的可持续发展还在存在着误区,比如认为简易房、简装房就是对环境保护的支持,其实不然。材料的减少并不意味着能源得到了多大的节省,降低建筑物的性能只是一种低级的妥协手段,并不能解决真正的问题。而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大力的开发科学技术,合理的管理施工的过程,土木建筑工程必须走科技研发和科学技术的道路才能发展的更好,这也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负责。但是并不是说细节不重要,我们是可以通过日常施工的一些科学小窍门来应用的,如合理的安排材料的搬运次数,使用节能型的施工机器、减少包装完善工艺等科学的手段和管理也能不同程度的减少消耗。

篇7

2)提倡生态建筑

在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基础上,我们提倡生态建筑,绿色建设。建筑物应具有良好的朝向、保温、隔声、防潮、防水、采光及通风的性能,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必需的条件。要在这些方面采用生态建设,就应该准确勘察地理位置,获取最直接的采光数据。把握好房屋间距,最好的利用天然采光。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树荫隔声法,不仅实惠,而且一劳永逸。并且可以有效的起到通风换氧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建筑选材、建筑庭院、室内、阳台和屋顶进行花园设计等,生态环境艺术设计在改善环境质量、空间感觉、视觉审美及满足人们返璞归真的愿望等方面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建设,让我们的房屋达到健康,积极住宅。除了这些物质方面的建设,房屋建筑的设计也应该考虑到它周边的设施。大型超市,电影院,以及学校和娱乐设施的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总而言之,设计生态建筑已变成一种潮流,趋势。要让我们设计的建筑更具有节能降耗、自洁自净、舒适实用、可持续发展的性能,就要在措施上利用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选择具有生态价值的可循环使用材料,依靠适当的技术手段,以达到对建筑的生态关怀。

3)关注可持续建筑

除了生态建筑,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可持续建筑。它是凯博特博士在1993年提出的,旨在说明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建筑业的责任。内容包括从建筑材料、建筑物、城市区域规模大小等,到与这些有关的功能性、经济性、社会文化和生态因素。要坚持可持续建筑,必须坚持资源有效利用,能源的有效利用,污染的防止、环境的和谐的原则,以及相关的评定因素。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入乡随俗”,延续地方场所的文化脉络;增强使用技术的公众意识;树立建筑材料蕴藏和循环使用的意识,以及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使用天然资源。最重要的是避免对当地环境的损害。追求可持续发展是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应该响应尊重环境,高效使用资源的号召。这样做更是有利于建筑行业理性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任重道远,当然这不仅需要技术的指导,设计水平的提高,节能意识的提高,更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在我们从最开始的设计入手,到最后的安居,进行一下既生态又绿色而且可持续并且防震能力强的房屋建筑。首先确定房屋的框架结构,要求结构的高宽小于5,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建筑设计在整个工程设计中起主导和先行作用,并且考虑如何更少的利用材料,劳动力,投资和时间来实现各种要求,使建筑物做到适用,经济,坚固,美观。这就要求建筑工人必须掌握数据,具备广泛的科学技术知识。重点解决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安排。接下来考虑的问题就是自然条件。从气候(温度,湿度,日照,雨雪,风向,风速)、地形、地质、水文方面入手,特别注意的是,当地的地形,地质,这些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平面组织结构选型、建筑设计。还有对地质不稳定地区,建筑材料的选择必须慎重,再有就是当地的水文条件,这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参考因素。水文条件决定了该地区建筑房屋所采取的相应防水和防腐措施。

篇8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孙礼军等,建筑的基本知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8

[2]刘先觉等著,生态建筑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冉茂宇,刘煜.生态建筑[M].北京: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11

[4]张俊.谈在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以湖南(夏热冬冷)地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8(2).

[5]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开彦,王涌彬.绿色住区模式——中美绿色建筑评估标准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12

[7]姚润明,李百战等.绿色建筑的发展概述[J].暖通空调.2006.36(11):27~32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洪雯.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对亚洲未来发展的重要性[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88.11

[3]万蓉,刘加平等.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建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4.33(2):150

[4]仇保兴.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刻不容缓[J].金融信息参考.2005.4

[5]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6]邹晓周,曲菲.绿色节能主义之低碳建筑[J].建筑节能,2009.4

[7]龙惟定,白玮,梁浩,范蕊等.建筑节能与低碳建筑[J],节能经济.2010(2):38~40

[8]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9]俞允凯.中国城镇建筑能耗现状、趋势与节能对策建议[D].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11~14

[10]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建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

[1]陈通,姚德利.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建筑发展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85~87

[2]张陶新,周跃云等.中国城市低碳建筑的内涵与碳排放量的估算模型.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1.25(1):77~80

[3]气候组织政策简报.2011年第2期.

[4]柳云状.中国发展低碳建筑的障碍因素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10

[5]TopEnergy绿色建筑论坛组织.绿色建筑评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9

1对建筑可持续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指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自己需求的能力构成损害的发展。

住宅的建造、使用和废弃,都会对我们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可持续的住宅就是帮助我们实现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但是如何设计和建造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取得经济上获利,社会相互包容,社区稳定发展而同时环境影响又最小?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可持续建筑可以形象地比喻成“轻轻的接触地球”,意思是从房屋建造算起,到房屋使用的过程中,到最后结束“生命”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可持续建筑应该生态足迹最小。

其次,可持续建筑需要和社会环境相协调,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改善周边设施,使人们获得生理和心理的幸福。

2住区设计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将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在城市与居住领域可持续发展观指导下,以往的城市空间结构演进过程和相关原则被重新审视,以往以人的需求为主导的掠夺式的建设模式以及不计后果的盲目发展被批判。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城市形体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原则,将影响到城市空间扩展及土地利用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城市空间布局原则中更加重视自然与生态因子的作用。在涉及资源应用与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时,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被重新认识,城市合理布局、资源合理分配、控制城市低密度无序蔓延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迈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针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以往城市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城市规划理念的种种缺失,提出的城市与自然相互依赖、协调发展的城市规划操作方法得以重视和运用。在居住问题上,涉及居住空间与自然建立和谐的关系、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以及建立面向未来的生态居住区等问题,而这些方面都是以往的发展观所忽视的。

在住区选址问题上应综合考虑到以下几点:谨慎的选择新开发的场地,尽量选择有公共交通设施的场地,以及选择现有或者未来可能有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和的场地,还应尽可能选择低生态代价的、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场地。考虑社区的需求和土地的混合利用,确定合适的高密度并按照集约型利用土地,在开发方式上创造富有生机和充满吸引力的方式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此外如果当地有自然栖息地的话一定要以保护为先,保存现有的植被并引进新的植物。

对于建筑项目来说,避免对自然栖息地的破坏与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发展两者间的联系和引入新的栖息地等都很重要。对于保护自然的设计来说,建筑项目的选址最为关键。一般来说,选择贫瘠土地要比绿地更合适,即使贫瘠土地上需要生态系统保护的情况下也是如此。为了证实一处场地的生态价值,可能需要进,进行生态调研。

生态调研的目的是确认现存生态系统的情况并估计发展新自然环境的潜力。首先,调研会记录现存的自然特征,如地形、微气候、景观和场地内的野生物种。其次,会对哪些部分应该融入新的发展项目进行评估。一般来说,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保留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生态价值较小的土地,调研也可以有助于确定改善方案。另外,开发项目与其他自然环境的联系也应被考虑进来。

3住宅单体设计的可持续性

建筑材料的使用贯穿了建筑物建造、维护以及改造等整个生命周期。材料会对建筑的外观、性能和建造成本产生影响。在过去的30年内,科研人员对材料特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些研究弥补了关于材料对人和环境产生影响这一领域的空白,其研究意义超越了建筑材料本身。

生产新材料总会不可避免地带来社会和环境问题,因此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材料能大量减少新材料的使用。此外,充分利用现有建筑材料,增加其使用寿命,延缓现有材料成为废弃物的时间,相当于间接的减少了废物处置产生的负面影响。

利用现有建筑材料的方法可分为三类:重复利用现有建筑、重复利用现有建筑构件以及利用再循环的建筑材料。

重新利用建筑物或者建筑构件是开放式建筑的必要手段,那么重复利用需要什么条件呢?首先,将要重复使用的构件必须经过修理,以保持其状态良好。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从那些已使用了数百年建筑物的调研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建筑物仍然能服务现有的社会需求,也可以较好地把它们融入市区或者是市郊的城市景观,而且当地社区居民也喜爱这些充满历史风味的建筑物。另一方面拆除老化的建筑物并非仅因为它们已经破旧了,即使社区居民愿意对已经严重老化的建筑怀有感情,但如果它们已经没有用处,保留它们并不经济也毫无意义。

为确保建筑拥有较长的使用寿命,设计人员不但需要在设计时应关注环境,而且应设计易于维护,结构耐用。

即使有些建筑的基本功能未改变,但不同时代随着住户需求的改变,住宅内部格局由单元式变成敞开式的居住空间。可见住宅的适应性变得尤为重要,适应性更佳的住宅将获得更长的使用寿命。

住宅内部布局的可变更性是赋予建筑物适应性的主要手段,这也是需要建筑结构能够适应多种建筑用途。住宅设计内部布局的可变更性依赖于其内部非承重墙的易拆性,框架结构和外墙承重的建筑能保证在拆除内墙的情况下,仍然具有建筑结构完整。建筑物内部改造时,可移动的建筑隔墙能够提供变化的室内空间,而像砖墙或石膏板等传统隔墙的建筑要改变室内空间就不得不拆除隔墙。理论上我们能重复多次使用可移动式隔墙,可见这种隔墙能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住宅的适应性设计能延长建筑主体结构的潜在使用寿命。重复使用和再循环的设计则能延长所有建筑构件的使用寿命和使用期。

在一些重复使用和再循环的设计中,考虑建筑生命周期内建筑构件更换频率至关重要。商业化的建筑构件,往往有着不同的使用寿命。在更换这些构件时,拆除作业往往会影响到其他部件,因为很多拆除作业可能破坏正常状态的建筑构件。为了再次利用这样构件,在拆除过程中应该妥善保护他们。使用简单固定件和耐用材料可以提高构件重复使用的次数。

即使构件拆除下来很完整,但是它们仍然可能无法重新使用,光洁的卫生器具拆下来后不再美观,屋面防水薄膜再次使用无法保证质量,非公制标准门或砖块不再符合当时新的建筑标准。可替换和可拆卸的建筑构件不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简化建筑维护、升级和翻新,大大降低建筑维护费用。

设计者如果设想到建筑在未来还能再利用,就不得不考虑其材料潜在的工作寿命。此外建筑师还需考虑建筑和建筑构件的最优使用期限,以及可再生性和可重复利用性。因此设计使用新建材的建筑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建筑的耐久性和可再循环能力;设计能简单拆卸和再循环的建筑;使用隔墙或者能简单拆卸,重复使用和再循环,以适应建筑潮流的变迁。

结束语:

通过以上探讨,笔者认为要迫切将绿色、可持续发展观点应用到我国的住宅发展进程中,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适应性以及与环境相协调统一的可持续性内涵。

参考文献:

[1]王朝晖.迈向可持续建筑[J].建筑学报.2000,12

[2]刘晓平.适宜性可持续设计初探[J].建筑学报.2008,04

篇10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also known as the green building,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nvolves is very wide, is a multidisciplinary, multi-disciplinary, is a comprehensive system engine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is an important sign of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is also the Chinese construction industry to the green road to development.

Keywords: ecological build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为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更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面对这些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生态建筑的理念存在误解

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 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二)生态建筑领域的实践匮乏

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 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 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 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

(三)忽视对农村居住环境的关注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

三、生态建筑设计应把握的原则

(一)以满足人的最高居住要求为前提

首先应明确生态建筑的最终目标是在满足人们更高居住要求的同时注重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离开人的居住这一前提谈生态建筑是没有意义的。“以人为本”这一原则对于生态建筑则应表现为健康舒适的建筑内外生活环境。

(二)生态建筑方案要具有经济上的可行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生态建筑技术方案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至关重要。发达国家很多项目都是高投资的大型项目,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投资巨大的高新技术是难以实现的,至少在目前,当生态利益和经济利益间发生矛盾时,经济性就可能成为取舍的最终依据。

根据我国的经济状况,生态建筑的技术战略应当是利用成熟的技术,通过工程设计各专业的密切配合,在规划、设计层次上逐步地实现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环境舒适的基本目标。所以,选择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时不能片面强调高新技术而无视对传统技术、材料的再开发、再利用。

(三)因地制宜的原则

由于建筑所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人们的生活习惯也不同,因此因地制宜地对不同的生态建筑技术方案有所取舍。如我国各地气候差异极大,北方冬季采暖多用油、煤做燃料,对环境有严重污染,生态建设应平衡采暖效率和污染问题;而南方夏季炎热、潮湿,自然防热通风,降低空调能耗则是主要问题,需要针对不同问题寻求不同答案。

(四)弹性设计原则

具有足够的弹性,以包容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生态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如:楼梯的可生长,预留的空间管道,家具系统的可变化性等。

四、生态建筑设计的模式

(一)建筑选址

在建筑设计的第一步—— 选址问题上,应当充分顺应自然特征,自觉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建筑符合最理想的自然状态。我国古代的风水之说,阐述了建筑与天候、地域、人事相互协调的哲理,分析了地质、水文、日照、风向、气候、气象、景观等一系列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评价和选择,以采取相应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措施,达到趋吉避凶纳福的目的,创造适宜长期居住繁衍生息的良好环境。

(二)最大可能增加绿色面积

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 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 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

(三)尽可能多地获得自然采光

屋顶是光线进入室内的主要途径,于是各种光线收集、反射构件被应用于屋顶形式。中庭是中高层建筑中光线进入的主要通道,在生态高技建筑中可以看到大量采光中庭。阳光由中庭渗入建筑,通过阳光收集、反射装置达到内部空间。与这个开敞空间相连的房间不仅可以减少一半的热量流失,同时减少制冷需耗。

(四)利用新材料和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