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职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2未能符合学生心理大学生心理的成熟发展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首先,远离家庭关怀的大学生,归属和依存需要得到满足;其次,向往丰富的专业知识,强烈的求知心理需要得到满足;第三,面对未来的人生,不断需求自身社会能力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而这些心理需求的满足则往往需要通过学生所在班级所承载的优良班级文化来实现。当前,传统单一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未能将个性突出的大学生很好的凝聚在一起,学生的归属感差,面对学习未能形成合力,与个人职业能力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的相应深层次的班级文化也未能有效的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未能符合学生心理的需求。
1.3未能体现高职特点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本科教育,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的职业能力,这样的高职教育特点要求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要具有相应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一般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创建模式,呈现“泛校园文化”特征,缺乏“职业”特色,未能体现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调查显示,只有7.8%的同学认为“班级文化对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这能够从一定侧面说明职业教育没有融合到班级文化建设当中,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没有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贯彻始终。
1.4未能突出职教定位高职教育的职教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班级文化应该围绕这一定位,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着力建设。然而,当前的班级文化建设却未能突出这一定位要求。班级职业文化氛围营造不够浓郁,对培养学生树立理想抱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影响力较小;班级文化建设创新能力差,围绕职业能力提升搭建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平台不足;帮助学生适应社会的班级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社会生存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引导较差。
1.5未能满足企业需求新时期,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已经不止局限于要求具备较高的职业工作能力上,对人才是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以及自身发展能力即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要求日渐增强。由此,班级文化和企业需求的融合,特别是有指向性的企业文化的融合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但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内涵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及时把企业需求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中,对学生的教育就是“闭门造车”,所培养的人才往往与企业的需求有差距。
2提升班级文化建设有效性的意见措施
2.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重视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注意地位。首先,提升学生对班级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班级文化建设活动载体的多样性,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其次,抓住当前学生的心理状态,满足学生对“归属感、进取心、求发展”的心理需求,改变现行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增强班级文化的实效性;第三,迎合当前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将网络教育等新型的教育形式融入班级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感兴趣,不断增强动手参与、驾驭能力,发挥学生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2.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课程体系上最重要的是要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协调好各门专业课程的比例、时间、位置、关系,评估它们各自的效果、相互的衔接与影响。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体系随意变化,课程门类想改就改,甚至同一门课程,每一届的内容都不一样;有些院校课程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相互套叠,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的《室内设计原理》《家居陈设设计》《商业空间设计》与主干课的内容重叠,范围互相包含,这是教学资源的浪费;还有些院校偏重软件、工艺一类的操作,为了尽早让学生掌握而急功近利,那些引领学生入行业门的课程居然放在了软件课之后,学生学了半天,不知道学了以后用来做什么,或者简单地认为学习创意、设计仅仅是熟练软件就够了,形成了所谓的“唯技术化”心态。其实,作为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创意才是核心,只有操作,没有创意,充其量是个工匠,不是设计师和创意人员。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科学性造成的。
3.课程缺少总结与反馈。虽然许多院校在文化创意设计的课程上有联系企业、政府等实际项目,做到了工学结合,学生受益匪浅,但是往往是以完成项目、成果汇报展为结束,忽略了对这些经历的总结反思及企业、用人单位、受众的反馈,经常是重复同样的模式,缺乏变通与改进,使得课程效果没有明显的提升。实际上,对课程的总结与反馈既可以帮助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由于文化创意、设计服务是服务型的行业,这就需要对结合实践项目的教学进行受众反馈,可以是企业的意见、消费对象的意见,也可以是参与课程的师生的感受。它既可以帮助师生思考创意、设计有无继续提升的空间,也能为校企合作的可持续进行提供经验。
二、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1.课程设置统分结合,要针对细分方向与新兴方向。课程设置不仅要注意大的专业方向,也要有细的小方向、特定方向的课程内容,做到统分结合。如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海报招贴、企业形象CI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等都是主干课程,但是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广告企业,有的专注于样本、宣传册等平面设计,有的专注于动态和视频广告,有的侧重于品牌形象策划与设计。同样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有的企业侧重做家装,有的则专注于景观设计。所以,我们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中既涉及大的专业面,同时必须有专攻。可以先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然后部分专业课根据教师的不同专长,进行师生互选。另外,文化创意设计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主要体现为横向性和交叉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设置时必须与时俱进、关注流行趋势、新兴方向、新需求等。如,广告专业及时开设网络广告的设计课,品牌策划设计及时增添卡通形象、品牌吉祥物设计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设置会展类课程和方向等。
2.课程体系要强调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整合精炼。现在大多数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仍在使用传统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即按公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顺序递进。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各门课程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课程间缺乏沟通与连贯性;二是如上文提及的,课程内容交叉重叠、浪费教学资源、学生能力得不到有效深入和提升。因此,有必要以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系统全面能力为依据,以职业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为标准,整合相关课程,按照难度将它们有序地分散到每一学期,逐渐深入,每一学年自成体系。可以在“大的专业课”中以多个课题的形式整合原来零散和容易重叠的课程内容,力争做到“少而精”,同时,让文化课、选修课在合适的位置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仅仅成为学生漫无目的、“混学分”的课程,要真正起到对专业素养底蕴的熏陶。如,可以将传统文化赏析、地方人文历史一类的文化课、选修课置于涉及这些内容的专业课之前,以便学生明确目的,产生兴趣,更好地完成专业课中与此有关的创意设计课题。
3.专业课程三个主要方面要合理设置、紧密衔接。专业课要注重三个主要方面:创意类课程、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它们是构成学生文化创意设计核心技能与思维的关键,需要统筹协调,不可偏废,以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以往很多院校都比较重视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如软件课、材料课、模型制作课等,认为操作熟练、技术应用方面经验多是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重点,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创意与文化、总结与理论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毕竟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是智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的是知识服务,创造的是知识经济,行业的特性告诉我们,不能因为是高职教育就简单地把应用人才划归到操作工的地位。这里,创意类课程要着重训练学生挖掘文化元素、人文资源的敏锐目光以及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意和设计概念的思维能力;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着重进行理论教学、创意设计经验的总结与思考;实践与操作类课程主要强调将创意与概念等转化为实际应用产品、作品并能适应市场推广的能力;另外,三方面课程需要贯通、融合与衔接。可以对创意、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以同一专题项目或课题范围进行联系与衔接,将课题深入、完善、做好做精,避免课题内容的低层次重复、浅尝辄止。
每天在寝室里6小时以下学生占5.28%,6小时~8小时学生占22.64%,8小时~10小时学生占43.40%,10小时以上学生占28.68%。累计有72.08%的学生每天在寝室时间超过8小时,寝室已成为学生课余休息、生活、学习、娱乐的最重要场所。但是学生在寝室除睡觉外,做得最多的事情是:上网、聊天、看电影,占43.58%,玩电脑游戏,占36.23%,两项累计占79.81%。另外,看小说杂志的学生占10.75%,做其它事情的学生占9.43%。
2.寝室人际关系存在不和谐现象
当问及“寝室成员关系如何”时,27.36%的学生选择“非常好,有很强的整体意识”,65.66%的学生选择“较好,有自己的圈子”,6.23%的学生选择“冷淡,自己管自己”,0.75%的学生选择“很差,常发生不和”。可见,不少寝室人际关系不够和谐,虽然寝室里只有几个人,但还有小圈子,甚至较为冷淡或有矛盾。寝室交流情况的调查也说明了这一点,有较多的交流占54.53%,一直有很多话要交流占33.77%,偶尔有交流占9.62%,极少有交流占2.08%。
3.部分高职学生生活习惯较差
从早晨起床时间看,72.26%的学生早晨7点以前起床,14.91%的学生7点至8点起床,9.25%的学生8点至9点起床,3.58%的学生9:00以后起床。从晚上关灯睡觉时间看,22点以前占17.55%,22点至23点占50.19%,23点至24点占27.92%,24点以后占4.34%。这说明不少学生的作息时间没有规律,这必然影响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身体健康不利,对于熄灯晚睡觉迟的学生要加强教育管理。从寝室卫生打扫看,每天大家一起打扫占20.75%,每人每天轮流打扫占50.19%,不定期,脏了就扫占16.79%,有老师来检查的话就打扫占12.26%。说明部分学生卫生习惯较差,卫生意识不强。
4.部分高职学生基础文明较差
如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乱扔垃圾,10.38%的学生经常乱扔,16.42%的学生偶尔乱扔;有的学生在寝室里抽烟,1.13%的学生抽烟严重,27.55%的学生偶尔抽烟;有的学生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2.08%的学生经常使用,9.62%的学生偶尔会使用。抽烟和使用大功率电器易引起火灾,这是所有高校严格禁止的,但少数学生置他人和自己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不仅基础文明较差而且安全意识和纪律观念淡薄。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发现,抽烟的不仅有男生,还有女生。
5.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较为低俗
学生在寝室内谈论最多的是异性、情感类话题,占31.13%;其次是游戏娱乐类话题,占20.75%;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占17.17%;时尚、明星和八卦类话题及时政新闻类话题分别占14.15%和13.02%;其它话题占3.77%。这一方面说明学生在寝室里身心放松,展示了较为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也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层次不高。寝室攀比现象也较为严重,39.62%的学生有攀比心理和攀比行为。学生电脑使用情况是:QQ聊天占26.42%,看电视、电影占22.64%,打游戏占22.26%,学习占15.66%,看小说占13.02%。这些情况都说明高职学生寝室文化格调趋于低俗。
6.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学校举办的寝室文化活动(文明宿舍评比、公寓文化节等),认为“完全没必要,浪费时间”的占5.85%,“没什么太大的意义”占21.51%,“还过得去,可以看情况参加”的占50.00%,“很有意义,积极参与”占22.64%。可见,寝室文化活动参与意识普遍不强。这就要求学校学生工作部门、公寓管理人员在组织寝室文化活动时要丰富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吸引力,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成为寝室文化活动的主体,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寝室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二、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原则
当前从总体上讲,高职学生寝室文化较为健康积极,但也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对加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解决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需做到“六个统一”。
1.物质与精神相统一
通常认为,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但说到底,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保证物质和精神相统一。各高职院校要继续加大投入,对于老的公寓楼要进行改造升级,寝室内部基础设施和生活学习设备要配置到位,过于陈旧的家具要及时更新,对公寓楼周围环境要进行绿化和美化。新建的公寓楼可参照家庭式公寓标准进行设计建造,电视、空调、热水器等安装到位。在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的引领、激励功能,提升寝室文化品位,实现寝室文化育人功能最大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个性与共性相统一
当今的高职学生成长于经济市场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再加上他们来自不同地区和家庭,他们的价值取向多元,个性鲜明,兴趣爱好各异。调查显示,对寝室内人际关系影响最大的因素排前三位的是:个人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分别占35.47%、19.81%和17.74%。在这种情况下,学校要加强引导,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队精神,让学生学会主动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包容,相互适应。只有实现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才能建立融洽和谐的寝室文化氛围,为和谐校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3.局部与整体相统一
首先,单个寝室文化氛围要与整个公寓区文化氛围相协调,要服从整个公寓区的统一管理和要求,模范遵守公寓管理、寝室检查、水电使用等方面的制度。寝室布置要积极融入整个公寓区的规划,积极参加公寓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将公寓文化建设目标变为自觉的追求。其次,寝室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统一,要自觉体现学校文化的理念和核心追求,体现校风、学风,将校园精神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融入寝室文化的构建当中。只有实现局部和整体相统一,才能建成和谐高雅、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
4.管理与服务相统一
学生寝室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公寓管理是学生工作的难点和热点。高职院校在寝室管理上往往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制定了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效果却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90后”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个性突出,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很强,不愿意接受一刀切式的管理,有时还会产生抵触情绪。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因缺乏自信,没有目标而变得放任散漫。再加上后勤社会化的推进,现在住校生每年都要缴纳1000多元的住宿费,学生已成为消费者,他们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服务,享受到作为消费者的权利。因此,高职院校在寝室文化创建中要突出服务育人的功能,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提倡人性化的管理,这样效果会更好。
5.高教与职教相统一
高职教育具有高教和职教双重属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更强调职业的针对性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职业性特征。高职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育人使命。在寝室文化建设中既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体现高等教育的层次要求,又要遵循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和一般要求,强调应用性和职业特色。
6.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统一
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教育的特点和内在规律,要求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寝室文化建设中也要围绕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相统一的原则,在寝室布置、寝室管理制度、寝室文化活动等方面都要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和印迹,让学生在寝室生活和学习中了解和逐步适应企业文化的要求,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高职学生寝室文化建设路径
随着学分制的加快推进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生公寓已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应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把让学生满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不断创新学生公寓管理和寝室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寝室文化育人功能。
1.高度重视寝室文化建设
当前,许多高职院校已从注重规模扩张转为加强内涵建设,重视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然而,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寝室文化建设在学生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只是将寝室定位为学生休息和生活的场所,在公寓管理中重视卫生检查和安全稳定工作,没有对寝室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更没有得力的建设措施,没有将寝室文化建设上升到育人的高度。其实,小宿舍却是大窗口、大舞台。学生寝室是展示学生精神状态、品德修养和基础文明的窗口,是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的窗口。寝室也是学生工作者和全体教师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舞台。寝室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构建健康向上、和谐高雅的寝室文化是高职院校一项重要的办学使命。
2.加强学生寝室硬件建设
首先,对老化的电线进行及时更换,安装智能控电系统,保障用电安全,在寝室里配置书桌和床铺一体化木质家具,安装空调和热水器,改善学生学习和休息条件。其次,学生公寓区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在公寓区成立学生活动室和学生干部工作站,学生活动室里配备必要的娱乐实施,方便学生集会和休闲。在物管值班室配备电吹风、微波炉等生活设施,在公寓楼内安装开水器和洗衣机,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再次,要加大公寓绿化和美化的力度,在公寓楼周围栽种树木花草。最后,在公寓楼大厅安装电子显示屏,在墙壁上安装宣传橱窗,增强公寓区宣传教育功能。通过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提高学生寝室服务育人水平。
3.健全规章制度
科学规范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寝室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可以有力推动健康高雅寝室文化的形成。通过制定文明寝室评比办法、学生公寓管理规定、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定、学生公寓报修规定、学生公寓物业管理考核办法、学生公寓管理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保洁员岗位职责、学生公寓楼管理委员会章程和大学生公寓文明公约等系统配套的制度,为公寓管理的规范化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将寝室卫生守纪情况和学生在寝室内的各种表现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项评奖评优,充分发挥制度育人的功能。
4.组建系统的管理队伍
一是成立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公寓辅导员入住学生公寓,及时了解学生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教育和疏导。二是建立班主任进宿舍制度。要明确班主任进学生宿舍的次数要求。三是物管人员主动联系班级。分学期选出若干名业务精、素质高的物管人员联系班级,通过联系班级,物管人员可以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四是成立学生楼委会。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取,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五是加强寝室长队伍建设,选派优秀学生担任寝室长,加大对寝室长的培训力度,将寝室长纳入班级学生干部队伍统一管理。通过组建专门的管理队伍,为强化寝室管理和文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如何加强高职护生的护德教育,进而增强她们的医护人文精神,一直以来都是高职护理专业的难点和重点。中国传统文化无疑为高职护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极富价值的人文资源。首先,从“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理念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了德与术的高度统一,注重人文关怀,更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取之不竭的人文资源[4]。其次,中国传统护德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倡导的人文关怀、人文精神,更符合我国文化、价值取向,更有利于民众接受认可。
1.2高职德育教育是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发展的基石
随着时代的变迁,新时期对医疗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行为道德规范标准,学习和借鉴古代医家的高尚医德,不可囿于其具体的言行和标准,一成不变地效仿只会导致复古和倒退。作为高职德育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弘扬和发展与时代相符的观点,择其善而为之。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梳理,提炼出与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内容;另一方面,吸收采纳西方医学伦理学中有价值的内容,使之更符合当今时代和医护发展的需要[5]。因此,高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德育教育的发展,必定会促进中国传统医德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又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加强创造条件。
2凝练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对高职护生开展德育渗透
高职护生正处在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塑造和定型期[6]。卫生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未来优秀护理工作者的基地,对提高道德教育方面,并将中华传统文化渗入到护理职业道德教育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2.1以“仁”、“爱”构建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标准
国际护理学会1973年修订的《国际护士守则》中,规定护理人员的职责为:“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这一职责既体现了护理的本质,也反应了护理职业道德的实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与“爱”理应成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中的永恒主题[7]。“仁”就是医者仁心,仁义济世,儒家思想认为人是“仁”的存在本体,而仁者必须有爱人的意识和情怀,要求护理人员具有人道主义情感和同情心。“爱”是贯穿全程的基本道德品质,即要求护士应具有对生命的热爱、对患者健康的热爱、对护理事业的热爱。患者受疾病困扰,极容易产生焦虑感、恐惧感,迫切需要护士的关爱和帮助,其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护士必须对患者有着特殊的情感要求,要求护理人员掌握专业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回馈社会[8]。
2.2以“精”、“诚”树立学生高尚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
“精”特指精专治患,精益求精。护士具有精湛的技术,才能在操作中做到准确、快捷、高效。护理工作容不得半点粗心,稍有疏忽,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或延误诊断治疗,甚至危及生命。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确保各项抢救手段及护理措施准确、及时、有效,同时培养学生具有慎独善思的良好心理品质以及高度的责任感。“诚”就是诚善服务,以诚相待,这也是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之一。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础,学校要着力培养学生诚信的职业态度,使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做到与病人以诚相待、以信相处,将“以人为本”的护理思想落到实处,密切维护护患关系,帮助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9]。
3以中华传统文化对高职护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举措
3.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
教育环境在卫生高等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应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条件。在洋溢着浓厚文化气息的环境下学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环境中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培养她们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我校为例,我们紧密围绕“具有护理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心打造校园文化环境。例如,凝练出“仁、爱、精、诚”的专业精神,做成宣传画放置在校园中;积极在校园内打造绿化景观区“药苑”,选择性的栽种一些可以入药的植物,并做好标注,是学生在欣赏植物的同时对其药性有一个了解;通过树立李时珍等中医药名家的雕塑表达出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尊重;在校园内竖立“理念碑”、张贴宣传画,向同学们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名言古句,例如“人命至重,贵逾千金”、“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等等,以此构建具有浓郁医护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3.2营造校园人文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具有催人奋进的教育力量,潜移默化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对德育教育起到了指导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校园精神不是硬性灌输、不是纪律约束,而是一种无形的文化约束。我校非常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的德育教育功能,在全校范围内积极制定学校理念。例如,制定了“厚德崇真、博学强能”的校风,“慎思笃行、敏学笃学”的学风,“仁、爱、精、诚”的专业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晨会等形式,将具有护理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入日常德育教育中。例如,结合时事新闻,运用正面案例分析让学生们感受到医护人员正直博爱的情感、谦虚谨慎的态度、勤奋好学的精神、忠于医业的道德,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追求;运用反面案例让学生对那些缺乏职业道德的医护人员产生反感厌恶,以此督促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美国教育家温斯顿·布伦姆伯格曾说过:“采取只知语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养语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办法。”语言与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着的。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政治经济制度、、风俗人情的总和。而教学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两个层面:即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通常交际文化要比知识文化更直接地影响言语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跨文化交际。对文化所包含的这两个层面的熟悉、掌握、运用程度,就是我们要探讨的社会文化能力。
一、社会文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涉外人才的培养数量和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行各业对外向型、复合型人才(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懂外语)的要求也愈益迫切。另外,高职教育也取得了较大发展。高职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接轨的一个重要环节,日益受到重视。但从目前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众多不足。例如:
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参差不齐,英语基础相对薄弱。据调查,英语高考成绩在60分以下的学生只认识600个左右的基本词汇,阅读、听说能力也比较差。大约有1/4到1/3的学生只能进行最简单的日常生活会话。
2.高职英语教学的师资力量不是原来中专学校或中学里过来的,就是刚毕业的应届生。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高职教育的特点,事倍功半。
3.在现今的英语教学中,人们普遍忽视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认为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没有把文化渗透和学生的语用能力相结合。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组织修订的《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明确提出了“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新的基本要求体现了以下特点:
1.高职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突出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2.以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将语言基础能力与实际涉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满足21世纪经济发展对高职人才的要求。
3.为适应改革开放对涉外业务交际能力的需求,加强听说能力的训练以及加强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已成为高职外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用它来进行涉外交际,高职英语教学应加强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应用能力既可泛指应用语言的一般能力,更是指把语言运用到实际涉外交际环境中的能力。后者也可称为“社会文化能力”。“应用能力”是“社会文化能力”的基础,“社会文化能力”则是“应用能力”的最终表现。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以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实际上,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在英语教学的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上都可以进行的,它存在于语言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作为高职英语教学引领者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海姆斯(Hymes)曾说过外语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该说话,对谁在何时何地以何种方式谈什么。”从这意义上看,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语言能力与文化能力是不可分离、相辅相成的。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学习英语既是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也是为了学习和了解其文化;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教授一门语言同时也应是在传授一种文化。教师不能只顾教授语言知识,也不能说教语音的只管教语音,教语法的只管教语法。英语教学“只有考虑到文化因素,我们才能全面地理解语言行为,”(Crane,1981:194)才能更有效地交际。由此可见,我们必须从根本上更新教育观念,把教学指导思想从“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宗旨。
其次是教学模式上的改革。
1.以大纲为依据。
转变了观念之后,要充分理解大纲。外语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予以取舍,而必须按大纲要求去做。要在仔细研究大纲,研究学习主体(入学水平、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个性差异等)的基础上准确施教。立足本校实际,加强集体备课,商定每一单元文化导入的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介绍、告别、聚会、访问等文化因素的讲解,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领会“不仅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还要重视语言运用的恰当性”,使其文化能力与语言能力同步提高。
2.程设置及教材选择。
课程设置应服从和服务于教学目标。高职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之外可以请外籍教师开设口语课、语言文化系列知识讲座,也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尝试开设一些辅修课,
如“文化与交际”、“涉外礼仪”、“外企文化”等。这样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学生对不同文化的领悟力和接受程度。
另外,教材是否合适也会影响教学效果,阻碍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应选择多含英美本族人实际交际中的“真实语料”,方便教师教语言的同时结合文化内涵展开教学活动。
当然,教材内容应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有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其中的乐趣。同时也要使学生觉得“易学”和“好用”。另外,高职外语教学中读、写、译的重点应是涉外应用文献,所以教学素材的选择在着眼于典型性的同时,也应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典型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职业文化的渗透。
3.课堂教学。
对于英语课的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训练,运用多种方式增加课堂语言实践活动,如:role-play,groupdiscussion,pair-work,热点话题辩论,实用文写作等。要克服班级规模偏大,人数偏多的困难,实施老师为场外指导,学生为场上队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另外针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口语训练中,要让学生学会句式表达的同时,了解该语言适合的语境,包涵的文化因素等,避免出现交际中的语用错误。因为缺乏文化背景知识的语用方面的错误,一般是不可原谅的,听者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伤害的自然流露,从而导致交际的失败。在阅读课时应加强风俗、文化、宗教等的介绍。因为现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多取自英美国家。只有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下,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其中的内容,增强语言功底。而词汇中同样也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如blue一词,在英美人的眼里,除了颜色,还可代表心情忧郁;在中国称赞人家小孩的时候往往用“胖乎乎的很可爱”,但英美人受社会文化影响认为fat是个贬义词,而常用“Whatacutebaby!”。这样的词汇很多,教师可利用这些词汇进行有意识的跨文化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4.考试项目的调整。
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运用该语言进行成功的涉外交际。如果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测试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那么最终还是回到与纸笔交流用规则硬套的哑巴英语。我们应提供多种测试途径(听、说、读、写),设置不同的语言环境,考查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恰当性和应对变化的灵活性,使语言学习真正为语言的最终交际服务。
5.英语教师培训。
正如前面提到的,高职英语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墨守成规和年轻化是两个最大的问题。许多英语教师自身就缺乏对语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的广泛了解。所以一方面教师本人应及时地补充给养,进行专业、学历等方面的进修提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为英语教师创造更多培训机会,让教师走出国门,感受英美国家的语言及文化环境。有一个实地的了解才能更好的比较、输出,才能在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时起到指导作用。
6.第二课堂。
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不仅限于语言教学上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其他方法进行。例如,课余利用英语广播电台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请一些外籍人士与学生定期开展直接交流,或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介绍国外的社会生活风貌等。通过这些方法获得的文化背景知识更易让学生们领会、掌握,促进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再者,要明确语言教学与文化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当然,高职英语教学中不能因文化教学的重视而忽视语言的教学。我们应权衡学生水平,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及教材内容等方面因素,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第一,文化教学是为了加强而不是削弱语言教学,是补充语言教学之不足,而不是取代语言教学。
第二,要明确语言教学的范畴。就一个国家文化而言,有主次之分。全盘顾之?一难于做到;二会使学生无所适从,最终不利于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故应择主流,有所选择地讲授。
第三,语言和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以前说中国人的谦虚,听到赞扬总说“你过奖了”“不怎么样,让你见笑了”等等。但据调研表明,现在的年轻人听到赞扬有近一半说“谢谢”或其他类似肯定的话。故在文化教学中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不能严格遵守文化规约,也意味着教师要与时俱进。
三、结语
21世纪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社会发展必将使跨越不同文化的人类交流愈加频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实际的涉外交际能力是最终目的。而语言技能的提高转化到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的过程中,时刻都会受到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冲击。我们应在如何打稳、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多渠道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从而促进不同语言、文化间的和谐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2.社会差异。由于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教师与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不同。受一些消极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会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假、大、空”,实用性不强,再加上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技能的培养,在一定层面上更加深了学生的这一认识。而作为教师,因为职业和认识的原因,可能会反复强调思政理论课的重要性。
二、高职学生的特点
与其他大学生一样,高职学生是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非常乐意接受新东西并且接受新东西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对于知识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这些都是教育得以进行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个阶段所学的东西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而思政理论课可以使这种影响更加积极正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也有着自身的特性。
1.学习能力。经过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的层层筛选,一些高职学生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对一些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他们值得自豪和骄傲的领域。
2.自律性。有的学生会厌学,对学习和教师有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有的直接站在对立面,对于教师来说教学难度就提高了很多。
3.理性思维能力。理性知识较感性知识难于掌握,这就使得一些高职学生更乐意接受感性知识,而对思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度不高。
三、师生融入同一课堂文化场域的策略
1.缩缩短师生距离。在信息化时代学生与教师获得信息的途径很多,但是教师与学生的关注点却不尽相同,其中往往存在差异,对信息的加工、筛选方式也不一样。因此,面对相同的信息所得到的东西千差万别,理解深度也不同。如果要使得学生与教师处于同一课堂文化场域,教师与学生就要有交集,并且这种交集越多越好。这就要求教师主动去了解学生的主流思想,去了解他们的关注。首先,了解学生的喜好、他们的关注点。学生与教师属于不同的年龄段,有的甚至跟学生相差三十多岁,不同的年龄段所经历的时代不同,关注的焦点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多用一些时间去了解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关注点与喜好。其次,改变简单的说教式交流方式。作为教师不能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这样可能很难得到学生的真实想法。在这个多元化、信息爆炸的时代里,学生由于接触到很多东西,思想也相较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大的活跃性。对于学生的很多想法不能简单直接否定,要以理服人。再次,创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作为平等的独立个体,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畅所欲言,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他们说话权利,面对质疑,应重视其想法同时也要审视自身。如通过提问、课堂调查、专题研讨等让课堂变成学生与教师共同的舞台,课堂才能起到真正的育人作用。
二、在班级管理中渗透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高职毕业生不适应企业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没有完成学生到工人这种角色的转变。也就是说,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环境和在企业工作中的环境是完全不同,环境的改变让学生很不适应。所以,我们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校园环境和企业环境的概念入手深入分析,找出二者间的差异,然后实现学生角色的转变,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满足企业的需要,真正的胜任工作。我们都了解,学校环境指的是学校的学习风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等;而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的工作作风,企业的工作目标,员工需要遵守的企业制度等。二者间有着明显的差距,学生只有在学校学习中学到企业文化才能了解到企业的需要和要求,才能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就业后的工作状态,才能督促自己成为合格的实习生。渗透企业文化一定要作为必修课来向学生进行灌输,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了解到企业的工作氛围和工作精神,这样有利于让学生转变观念,在企业实习中就会摆正位置和端正态度,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从而真正的可以满足企业的需要,做到从学校学习到企业工作的平稳过渡。
三、在班级管理中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办法
1.加强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识。企业就是一个团体,而团队的力量才是巨大的,只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合作意识,有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多组织学生参与团体活动,共同完成任务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意识的重要途径。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就有了自己的责任,有没有责任感也是检验一名员工是否称职的标准,因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感非常重要。所以,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培养学生们的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从而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劳动纪律,按操作要求进行工作,做一名有责任心的工作者。
(3)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现阶段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做什么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种个性化性格是要及时进行纠正的。因此,在班级管理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热爱工作、帮助他人、无私奉献是高尚的,每一名员工都必须具有这种精神的,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意义重大。
(4)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企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而学生就是企业的新生力量,他们肩负着企业兴衰成败的重任。所以,在班级管理中就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专研精神,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活力,让企业更具竞争力。
2.引进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和班级管理上存在差异,所以,我们把企业文化内容适当的融入办理管理中,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企业文化的内容,这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极大地好处。例如:根据企业的管理机构进行班级管理机构设置,班长职务转变为总经理职务,然后在班级中分设人事处、宣传处、业务处和后勤处,班长组织各处室开展文体活动,执行企业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这样学生们都投入到企业的角色中,对他们适应企业环境有极大地帮助。
3.营造企业环境
营造企业环境是提高学生企业适应能力的有效办法。班级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不同,这样我们就按按企业环境的特点来对班级环境进行一些简单的布置,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例如:在班级墙面张贴:“没有品质,就没有企业的明天。”和“有品质才有市场,有改善才有进步。”等企业口号;在学生的布告栏和校内专栏张贴企业发展的图片及文章;在教室摆放一些生产工具、使用设备等。通过改变班级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企业环境有了一定的认知,便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工作后的企业环境。
Abstract: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inpolytechnicsshouldacquirelanguagecompetence、businessskillsand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heircareerdevelopmentwillpartlydependontheir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ability.Totrainthiskindofability,weshouldmakeanalysisofwhattoteachandhowtoteachthem.
Keywords:StudentsmajoredinbusinessEnglish;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Abilitytraining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迅猛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或教学改革,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提出《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掀起了新一轮职业教育发展的。而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对外商务活动频繁,对外贸易稳步增长,为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意义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贸活动所必需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在商务活动中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另外,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毕业后都不可避免地要从事商务活动,要同外界或外国进行跨文化交际,交际效果好坏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合理科学设置课程并按照职业
能力要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结构,注重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英语语言交际能力、掌握商务及外贸运作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适应商务、外贸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即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要以英语为基础,以商务为背景,以实践为支撑,打造有知识、有技能、有素质的人才。“有知识”,即知识扎实,包括文化知识、英语知识和商务知识;“有技能”,即语言技能和商务技能娴熟,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译技能,商务技能包括国际贸易、商务文秘、商务翻译等;“有素质”,即文化素质、职业素质和涉外素质高,文化素质包括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等,职业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等,涉外素质包括商务礼仪、不卑不亢的文明礼貌素质等。
课程设置无疑要体现这种人才培养目标。商务英语课程是融商务业务知识与英语于一体的实用英语课。从本质上讲它既是一种语言教学,更应该是一种技能教学,教授学生如何在商务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商务沟通能力。该课程应该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即商务背景知识+商务背景中使用的语言+商务交际能力。商务背景的内容决定着该情景中需要运用的语言及交际技能,商务交际技能是从事商务交际活动所必需的技能。语言技能方面表现在接听电话,洽谈,演示,书写信函、报告、备忘录等。有效的交际除受语言技能影响外,还涉及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策
略、社会文化背景等。
三、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跨文化交际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那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既要了解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常识,更要应该掌握文化差异,不至于因此而信息传递不畅,甚至导致毫无必要的分歧和矛盾,给双方带来损失.
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内容有三项: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研究;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研究;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1.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世界观是文化之核心,它对一个民族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层面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深入到人类生存的各个方面,它直接影响人们对宇宙、自身存在的意义、生命、死亡、疾病及其他种种哲学问题的思考及回答,了解一种文化所包含的世界观也就了解了那种文化所产生的思维方式。西方思维侵向于重客观、重事实、重数据,其思维模式的特点是分析性思维;而我们则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强调平衡、中庸,重视所谓“天人合一”。
价值观是人们后天习得的一整套规则体系并以此做出判断选择及解决矛盾冲突,东西方因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等背景的不同有很大的差异。总的说来,西方是“个人主义”,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念,如“自由”、“平等”等均在西方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们则重视“集体主义”。
2.言语行为特性方面的差异
现代语言学认为,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某一特定交际意图(如陈述、询问、命令、邀请、警告、宣判、道歉、祝贺、感谢、赞叹等等),这实际上也是在完成一种行为,这种行为被称作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SpeechActTheory)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来的,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言语行为并不是单一的行为,而是由若干复杂的次言语行为组成的。根据交际过程的不同阶段,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言之发”以言述事的述事行为,“示言外之力”以言行事的行事行为,“收言后之果”以言成事的成事行为。
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这是直接言语行为;有时候,人们出于某种考虑,采用某一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完成另一种行事行为,这是间接言语行为。
言语行为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言语行为作为语言学的一般现象,存在于所有的自然语言之中。言语行为受特定社会条件的制约,社会条件的不同直接会影响到言语行为的表现,使言语行为的表现多样化,并导致交际的形式出现差异。言语行为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的使用,表现了语言和社会文化关系的一个协调过程。
3.非语言交际方面的研究
非语言交际,即语言交际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他装饰等许多方面,是跨文化交际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面,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能够传递语言行为难以表达的内涵诸如意念和情感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研究的重点是文化,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A.体态语(bodylanguage),包括以下方面:姿势、身势、头部动作、面部动作、眼部动作、臂部动作、手部动作等;
B.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副语言包括沉默、话轮(turntalking)转换和各种非语义声音;
C.客体语(objectlanguage),.客体语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家具和车辆等;
D.环境语(environmental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志等。
四、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途径
1.转变观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及教学内容
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切实有效而广泛地提高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大幅度地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新世纪高职商务英语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语言、文化、商务的关系,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
2.进一步改善高职院校商务师资
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师资。虽然高职教育近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师资力量也大为增强,但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师资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善的地方,如学历水平不高、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及工作经验丰富而商务知识、语言功底深厚的教师数量不足等。
有鉴于此,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强商务英语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专业化、职业化程度,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借鉴学生的“顶岗实习”,安排教师到对口企业一线挂职锻炼,这是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也可以选送现有教师到本科院校或兄弟院校甚至开展跨国学术交流;引进人才,聘请企事业单位资深商务跨文化交际人员做兼职教师等。
3.完善工学结合模式
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校企合作,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在推行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与职业意识有重要作用,对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社会起着桥梁作用。真实的商务环境有助于学生增强现场工作能力,了解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发展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服务意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企及的优势。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因为专业的涉外性、开放性,他们以后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或与外国打交道。真正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切实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自觉并熟练到运用跨文化交际理论来增强专业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成绩,同时提升与外界的交际、谈判、沟通与自我展示能力,对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Davis.L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inAc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1:187-217.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丛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00.
2.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如今,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得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在对高职学生的英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老师只是授予语法、写作、阅读等专业技能,通过考试的形式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因为英语四级或者六级的需求学习英语,却对英语失去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交流更加困难。比如,在中国,人们之间表达亲切的方式会说“吃饭了吗”“去哪儿”等,而在西方国家,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则会让人感到尴尬,会被误解为打听他人的隐私,相反,他们表示亲密通常会以“今天天气不错”或者“hello”作为朋友之间的问候。所以,当我们不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的举动或许会让他人感到尴尬甚至厌恶;但是,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文化差异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语言的沟通与交流,让大家的相处更加和谐融洽。因此,对于高职英语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的专业知识的学习技能,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这门语言提供途径和方向,进而提高学生对文化与语言的综合理解和对语言学科的综合运用;另一方面,高职英语教育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符合国家新编英语教材的教学目的,适应国际主流,可以提高高校学生的修养素质。所以,在高职英语教育的培育体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国家对英语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对每一位高职学生的迫切要求。
3.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培养高职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以“交叉”或“综合”为特点的世界性的“大科学”相继诞生。一个全球性的交往和沟通正在形成,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正面对一种新的国际生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而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语,而是学会把词和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使用语言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可以观察它的实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人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You are thesaltoftheearth.”正确的理解是“你是位社会精英。”却被按照字面意思误译为“你是地球上的盐。”“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高职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
2、加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用语,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外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亦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通常只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有这样能力远不足以保证我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一一语法和意义都正确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规则一定会被摒弃。成功的英语学习应该是我们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他们,即应有意识的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文化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2.1从教材中学习,课堂中了解
我们的英语教材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精心挑选的,教材的选择尽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侧面,采用了不少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语言,同时还兼顾了所选内容的趣味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课文的难度,而且抓住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我们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有些课文还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特别适宜于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因为说话人都遵守规定的文化行为。其中有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都是从实践活动中选取的。有了教材,加上老师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我们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
2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中,语言形式运用的正确、恰当是教与学成功的保障而教师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课堂艺术,增强英语课本身的吸引力。如通过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量地进行双边交际。利用各种直观手段组织模拟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英语语言中,置身英语文化之中,反复操练,争取达到运用自如,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2 .3开辟第二课堂
交际能力并不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境界多么详尽,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反复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在较集中内化所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力和整个交际能力肯定是滞后的。因此在搞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和参加英语沙龙和英语角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力求在多学英语、多用英语的交际实践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