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考试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鉴于此,我们不仅要在考试形式上接受试题综合,更要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有意识地指导、培养学生思维转换能力。
一、既要抓三科各自的思维特点,又要注重它们的共同点
近几年的文综试卷体现出考试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向,试卷命题不仅考查识记性内容,更多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俗话说政史地不分家,现实中的诸多问题往往是文化、历史、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互相交织。作为教师不仅要注意本学科内指导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应研究各学科的思维共性,多学科切入知识点,形成多角度思维习惯。
二、引导学生进行跳跃式思维
这种思维主要特点是注重思维敏捷性,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向。如果一直是线性思维,一条思路走下去,就不能适应综合考试的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准备一些综合三科知识的话题和例子,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散训练,树立综合意识。
三、根据社会热点、焦点指导学生养成综合考虑问题的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中整体教学的实践
1.选择典型的数学课题
在小学生数学整体教学中,选择教学的数学课题是尤为重要的,在课题选择上要选择典型的,浅显易懂的题目,且题目要符合老师课堂上所要讲解的数学知识,要从小学数学理论、核心概念等多方面出发,老师在课堂中可以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学题,既要向小学生传达数学概念,又要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比如说老师在小学数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可以设计如下的数学题,“假如有两个长方形玩具,其周长相等,将这两个玩具命名为A与B,若A的长宽之比为3∶2,B的长宽之比为5∶3,那么A,B的面积可以为多少(答案不唯一)”,之所以选择这一数学题,是因为其答案不具有唯一性,小学生不用过多担心说错答案,其次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小学生的思考,从而培养小学生多面思考的能力.
2.选择有趣的课程材料
小学生数学教学的课程材料可以分为成绩评定标准、数学学习内容与目标、研究性数学知识框架及相关资料,对于课程材料的要求以这三方面内容为依据点,从中选择较为有趣的课程材料,增强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为小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外,老师在整体教学中要把握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实现数学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性格特征有效地开展整体教学,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为小学生提供全面化的数学知识导向,指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发现新的知识点,这样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小学生自身形成独立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为以后更深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评定小组学习成绩
在整体教学中设立各小组进行分组学习有利于小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对各小组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能够促使小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数学知识,老师可以通过两方面对小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价,一是评价各小组讨论数学知识的整体表现,将其评定总分设置为50分,主要从数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学习内容的准确分析、课程材料的全面理解、与老师的配合表现及其他小组提出问题后的回答积极性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每项评定分都为10分.二是评价老师教学设计的成果,评定分也设置为50分,主要从创意课程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中是否按照教学目标来实施、教学中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与讲述、教学方法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数学知识的整体性把握等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每项同上也为10分,对老师及小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分析他们在小学生数学课堂中的表现,可以清晰地了解老师进行整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状况,从而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整体教学,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实现整体教学的目的,培养小学生学习的整体意识.
4.注重交流与合作
一、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必要性
1、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中学物理教学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生产突飞猛进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加竞争的时代。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而经济竞争,主要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主要是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主要是教育的竞争。而中学物理教学中,也不可避免地要投入这场竞争中。
物理学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又是青少年接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素质起着突击的作用。因而,它在最基本的层次上决定着一个国家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及科技发展的程度。所以,中学物理教学不能裹足不前,要适应时代的需要,要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在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教育,是适应科技竞争的需要,时代的需要。
2、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学校,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同样中学物理素质教育也应以课堂教学为主。物理素质教育,包括物理知识、物理方法、物理思维、物理能力以及物理兴趣的培养等等。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时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过去的物理教学,只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播,把陈旧的、过时的一部分知识当成宝贝,向学生一味的灌输,而很少过问物理学的发展现状,很少考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力的培养,忽略了社会和科技发展对学生素质的更高要求,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种旧观念必须转变。要看到,当今社会知识和科技飞速发展,不仅对学生知识的占有程度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对学生的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更高的标准。特别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要,给中学物理教育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创新教育,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除了讲授原有教材基本内容外,还应充分运用一切素材,适时地渗透现代物理知识教育,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不断探求真理的习惯和能力。
二、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原则
1、以培养兴趣为主的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唤起学生探索物理规律的激情。所以,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前沿知识的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为主,避免枯燥无味的灌输。这就要求对所选素材进行加工提炼,使之简明、生动,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教学。
2、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目的不在增加学生的知识,加重课业负担,而是通过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使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发展方向和整体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在教学中渗透物理前沿知识要适时、适量,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3、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原则
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应从学生认知特点出发,深入浅出,以简代繁,不可脱离学生心理实际,作过深、过难、过高的要求。一方面,应从内容上进行筛选、简化,形成学生易于接受的科普性知识,便于学生认知和理解;另一方面,应从形式上、教法上、具体操作手段上进行探索和研究,采取尽量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方法,循序渐进的进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应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新成果,又介绍这一成果将给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带来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有多大应用价值。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5、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的原则
在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应紧密配合现代教材的编排内容进行,寻找最佳切入点,把握最恰当的时机,选择最合适的内容,方可收到好的效果。如:初中物理九年义务教材第二册,讲导体的电阻及其相关因素这一内容时,便可引入"超导"的有关知识,介绍超导现象的发现过程,超导材料的选择,高温超导研究的现状,未来超导材料的应用前景、技术革新及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等等,这样,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甚至跃跃欲试。"超导"这一前沿知识与课程内容的恰当结合,不仅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导体电阻与温度的关系,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兴趣,发展了思维能力和物理素质。
三、中学物理教学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方法
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不仅要求内容上使学生容易接受,在教学方法上更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选择适宜的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过去那种灌入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行,课堂教学的一般方法也不尽合适,那么,如何渗透现代物理知识呢?
1、充分利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CAI)是现代教学技术中最先进的一种方法,它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声像并茂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从而提高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效果。
比如,现代分形理论是认识自然界真实面目的一个有力工具,对它的渗透,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就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理解和接受。如果利用电脑演示给学生,那奇妙的图象、美丽的色彩,那无尽的分形、无穷的变幻,必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惊喜,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起学生探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录相手段的应用
录相教学是电化教学的一种常用手段,它同样具有声像并茂的特点,且直观形象,生动有趣。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利用录相手段进行现代物理前沿知识的渗透,是一种难得的好方法。问题是录相资料从何而来,靠自己制作显然有很大局限和困难,不防从教育电视节目中或从专题性科普知识节目中进行裁录,在教学中,适时地通过录相课的形式,放给学生观看,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中央电视台制作的"黑洞之迷"、"宇宙大爆炸理论"等节目,都是很好的录相教材,如果能利用网络资料,当然更好。
3、通过活动课程,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适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开展常规性的科技教育活动;聘请科学家作科普讲座、报告等,另外,也可通过读书竞赛、办黑板报等形式,对学生进行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使他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问题和建议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前沿知识既有它的必要性,又有它的可行性,也可以说是势在必行,但问题是:一没现成教材,二没现成模式,三没有相匹配的课程切入点,这就要求教师勇于探索,勇于实践,边教学边研究,自己动手找材料,编教材,制课件,使现代物理前沿知识能更快、更好地渗透到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推进物理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新人才。
2000年6月
1.1片面思维:一些学生在进行病例分析时,不能全面细致地对病史、体格检查进行分析,过分看重辅助检查的结果,而忽视系统分析,考虑问题局限、狭窄。
1.2简化思维:一些学生单纯依靠先进的检查手段,不进行复杂的思维活动,盲目相信某些先进检查方法提供的数据或图像护理论文,直接得出疾病的诊断结果,影响诊断的准确性。
1.3表面思维:把现象当作本质,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运用医学的基本理论,对各种现象进行全面的分析,使临床症状体征表面化,缺乏综合判断的能力。
1.4印象思维:有些学生凭直观印象,对符合自己印象的病史、体征或辅助检查资料感兴趣,对资料进行任意取舍,把一些支持自己论点的资料作为判断疾病的主要依据,而把一些不支持自己临床判断的资料任意删去,做出偏面的诊断,制订出不完整或者不正确的治疗方案。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客观规律。
2对策
毕业实习是临床教学过程中实践最多的一年,是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关键,因此笔者针对以上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供同道参考。
2.1在带教过程中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2.1.1加强床边教学:查房时应针对病人,应用新的医学模式,讲解病人存在的健康问题,一定要重视用系统化整体观综合分析,不能停留在更改医嘱、对症处理。对给予的处理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能只当观察员、记录员,应养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并注意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实习效果。
2.1.2增补临床专业新知识,重视医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定期举行讲座。目前由于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与有限的教学时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故应举办专题讲座,疑难病案、大手术病案、死亡病案讨论,医疗差错事故的分析,参加会诊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理论知识与经验,扩展视野,增强责任心。在讨论中以学生发言为主,带教老师引导,使学生在兴趣中获取知识,在讨论中培养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新理论、新技术的同时转变观念,不能只依赖现代技术设备,见物不见人,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医学事业的人道主义本质。随着社会进步,疾病谱的演变,对医护卫生保健服务的模式提出了新的需求,后者包括保健康复需求的扩大。医学教育作为一种职业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技能、价值及态度的获得和发展,要让医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而且能获得职业能力和价值观,并重视以下能力的培养。
a)临床技能:是要求医学生掌握的最核心的技能。除进行诊断学和临床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应加强人际交往技能、职业行为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机械操作。
b)学习技能:医学生不能满足书本知识,套用书本知识,应养成主动地、自觉地更新知识的习惯,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
在教育部部署的"校校通"工程的推动下,教育信息化的工作已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普及并逐步深入。学校要实现教育信息化,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还有许多。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教师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我们学校为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坚持多年的教师计算机培训活动,每位老师都参加了校、市各级的计算机的各种培训和考核,投入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当然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得到的思考的要更多些。老师的确很忙,他们很难找到成片时间来较系统的;有一部分老师,他们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但还未进入角色,收效不大。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下一阶段提出了: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应该充分运用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融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形式就是在网上开展教师信息技术的继续教育。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建设培训网站,为教师提供信息技术继续教育的新模式
以往,老师的培训要找专门的时间,集中在同一地点进行。这对于老师繁忙的工作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大多都只能选择双休日或其他假期进行,了老师们的休息和整个学校教师的培训进程。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建设一个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让信息技术为信息培训服务。,厦门教委信息中心建设的厦门教育宽带网已经覆盖岛内外几十所中小学,并开始建设了教育数据中心。厦门中小学的校园网络的建设也已基本完成,这为建设培训网站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市教委人事处和教育学院电脑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我们开始规划和建设"厦门市中小学计算机继续教育网站"同时,开展了在网上进行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研究(该项目已列入"全国教育规划重点研究课题")。
在网站规划中,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问题:
(1)通过网站浏览,教师可了解,掌握信息技术应该学那些内容?包含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员培训的要求以及本地区对教师的具体要求等。
(2)组织教学节目源,请有经验的老师在网上利用课堂上课(以下将重点讨论)。
(3)在网站上交流各校培训所使用的教材、讲义、以及教学音像资料。
(4)在网站上开设老师的研讨空间,分门别类的组织各种论题。
(5)展示老师的各种应用事例,如教学幻灯片或其他小课件等。
(6)让老师发表教育技术在各学科应用的小论文。
(7)应用小常识等。
培训网站应该是尽力为教师服务的,无论是想系统的学习或是有什么疑难杂症,都可以通过网站来得到解决。让网站加入继续教育的服务行列,为继续教育提供了新的模式。老师通过网站参加培训,有以下益处:
(1)不受时间(不含直播)和地点的限制,这一点不言而喻。
(2)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3)可以反复学习,不懂的章节可以重来。
(4)可以参加讨论(汉字录入必须过关),实现交互学习。
(5)可以有选择的学习,学习针对性强,效率高。
(6)实用性强,直接针对老师的实际应用组织教学和讨论。
在网站培训和学习最主要的问题是交互性问题。当然,在网站是可以交互的,但交互毕竟没有面对面的真实和有感情。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二、在宽带网上使培训更具亲临感和更强的交互功能
先了解一下宽带网络。网络是传递信息的通道,对于在相同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越大,就称该通道越宽。宽带网络就是可以在瞬间内传递大量的信息的装备。如果我们只是传递文字,就不必要宽带网。但如果传递的同时有图形、声音和影像等多媒体信息,那么宽带网将起决定性的作用了。正在建设的厦门教育城域网络为千兆宽带网络,是一个传输速度极快的网络,它可以容纳上百人直接上网来传递多媒体材料。
由于有了宽带网络的支持,我们的培训网站在主讲培训内容中将大量采用视频数据流的形式。这是因为视频流制作上较容易,其表现形式也容易让学习者接受。有关视频流的产生,将在下面介绍。我们先来讨论在宽带网的培训的三种模式,当然,它们还需应用软件的支持:
(1)现场直接播放教学节目。先在网上公布教学节目单,定时播放。在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在权限许可的条件下都可以收看(参加)。这种形式一般用在典型的示范课程或即时的现场教学等。它的特点是:由于网上采用广播的形式,在整个局域网中它只需一个数据流,因而不会占用太大的带宽即可播放质量较好的画面,参加人数也没有限制。依靠软件的功能,可以实现文字的交互。即听课着用文字的方式进行提问,讲课的老师可随时获得,并在老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予回答,这种回答可能是他课程内容的一部分。这种交互的形式对听者仍有亲临的感觉,效果较好。这种培训的缺点就是必须定时,除非你录制,否则不能重播。
(2)预制好的教学节目,分门别类的存放在中心服务器,以网页的形式让学习者点播收看。这样的节目不宜过长,每个节目只须解决一个知识点,一般在3-5分钟,学习者点播收看可随时随地(当然需要有联网的电脑,下同)。并且不需要成片的时间,这对于忙碌者特别适宜。如果一个节目没看清楚,那么可以重新再来一遍。已经懂得的节目不必点播或者只是预览一下。这种形式能不能交互呢?由于是随时随地进行,老师不可能随时等候,两种(可并存)可以解决:一是在网页上提供教师答疑交互版块,老师每天在网上查询一次,并作答。但如果学生数巨大,这种方法可能是杯水车薪。另一种方法是建立学员讨论组,利用学习者这一群体进行交互,让学习者通过讨论来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老师也可参加点评。
(3)智能型的教学节目,这种形式在制作上有一定的难度。在网上节目源并不是一条顺序的数据流,而是根据学习者在交互时提交的情况提供不同路径的节目选段。整个节目源是由计算机编程将许多节目片段按知识的层次结构组合而成。这种节目源的难度在于事先已预置了学习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并为解答这些问题都作好了节目片段。当然,假设这样的节目源可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这就无须老师在网上守侯,同时也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的目的。
比较以上三种模式,它们都有自己的特点,但第二种模式是初建网时最适宜采用的模式。由于制作较为容易,大量制作节目片段,可迅速丰富网站的内容。同时也为制作智能型教学节目源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制作适合宽带网上的培训节目源
培训网站的主要是培训节目源的制作。由于所有的培训内容(文字、图片、声音、影像)都可以数字化,因此,培训网站的建立关键就在于如何收集(采集)和组织这些数字化的培训资料,并在网页上展示出来。,存储空间的成本已经十分低廉,在网站上大量存储多媒体信息已成为可能。这里,侧重讨论由视频构成数据流的信息源的制作。视频数据流作为培训的信息源的特点是:表现形式丰富、多变,容易吸引者。在设备和软件完备的前提下,制作相对容易。以下讨论几种视频数据流的制作形式:
(1)直接对老师的上课现场进行录制。此法较为传统,市面上各种教学VCD光盘几乎都采用次录制的,因而容易收集。在培训网站上不宜直接采用,这只是课堂的搬家。
(2)对与信息技术内容的培训,它有一个特点:即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机的屏幕中表现的。选用一种抓屏软件,录制来自屏幕演示的培训内容,它仍是一种视频数据流的形式。目前,常用的抓像软件有HyperCam、Screenrecorder等。笔者采用的是:CamtasiaRecorder(先入为主)。该软件已经为制作这类的教学资料的设计了许多十分实用的功能。如:抓屏的范围可以是整屏、窗口、自定或可变化的;录制时可将你对着麦克风的话音同步录制,也可后期加入;屏幕演播过程鼠标的表现可以用各种动画色块突出表现或更换鼠标指针的图案;提供了编辑功能等等。如果演讲老师能学会这种录制形式,只要找一个僻静的地方,一台电脑和一只麦克风,自己一个人就能完成全部的操作。
通常,把它们转换成视频流的形式(如realplay、),特别适合在网上点播。在网上如何组织视频节目源是一个值得的。我们的做法是,把一个较大的知识体系分为许多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录制成一个视频小片段,每一个小片段的长度控制在3至5分钟。每一个小片段被组织到网页上,可以用带超链接的小标题表示,甚至可以带上一小段文字说明,让学习者决定是否点击它。
四、如何让培训网站充分发挥其特有的功能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其目的是培训老师掌握信息技术,并将其于教学中。那么,如何来实现将自己的学习溶入信息技术的应用中?设想,利用培训网站的上载功能,给老师有机会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自己制作的POWERPOINT的作品或个人网页等;对于那些还不能上手的学习者,我们可以设计在网上置放某一作品的半成品,并告诉最终要完成的目标和一些提示或帮助。这样可以降低其制作的难度而达到学习者直接参与的目的。网上可以提针对学习内容配套练习和测试题目,可以直接在网上测试自己的学习效果。由于计算机是智能的,如果你的学习过程在网上都有记录(根据IP或登入帐号),通过网上编程,可以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跟踪和评估,并能给出下一步学习的指导意见。
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网站应该成为教师进行网上教学的示范。我们建成的宽带也必将运用于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如何设计网上的教学活动?如何通过网络与学生在新的环境和空间下进行交互和沟通?本培训网站的本身将成为一个事例。老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老师为该网站的学生(学员),体会在网上如何学习(接受)知识。同时,网站提供老师的实践空间(主页空间和上载机制)。这时,老师是网站上自主网页的主人,通过该主页和他所教的学生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学到了在网上从事教学的本领。这就是该网站最主要的目的!
语文教学改革似乎越改越让人感到困惑,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的确体现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特点,但要真正实行起来,怕的不是那么容易。一个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三十年,要经历多少次的教学改革很难有个准。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应该有它自身的客观规律。遵循规律,按照语文自身的特点,进行语文教学是天经地义的。但从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现状确是令人堪忧。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真让人感到语文教学的路啊,越走越窄。
看看语文教学的现状如何:语文课堂上有几个学生能够坚持45分钟认真听课或者积极主动参与语文活动的?教师辛辛苦苦,却是吃力不讨好。原因是什么呢?明眼人一看就清楚。都是考试惹的祸。学生都知道老师教的内容考试很少考,甚至根本就考不到。笔者曾经有过深切的体会。有一个学期三次考试,考前为学生做辅导,提一些重点,我煞有介事地说,凡是背诵的课文都要认真准备,重点段落要背上,学生是听了我的话,认真复习,可是考试时却一点也没有考课本中的重点内容。评讲试卷时,我非常抱歉地对学生说,老师的功力还不够,下一次老师一定好好准备,尽量靠近考试题目。第二次考试之前,我真的下了一番工夫,把名篇名句弄得滚瓜烂熟,学生也准备很充分,可是考试时,一题也没有碰上,我又一次汗颜。第三次考试我仍然指导学生突出重点,好好预习,并和学生打赌说,《兰亭集序》肯定考,因为是期末考试,又是最近刚刚结束的课文,你说他不考名篇又考什么呢?可是事实上真是没有考到。一次又一次地在学生面前失灵,一次又一次地说话不算数,学生还怎么听你的?问出卷老师是怎么回事,答曰:模拟高考。平时默记多少个名句,可高考突然来个“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学生怎能回答得了?以前考名句是接续上句或者填写下句,学生根据上下句的提示,可以展开回忆联想,而现在却把上下两句话抽出来让学生默写,这有一定难度。高考这样考倒也罢了,最不应该的是,平时语文训练也一律模拟高考,并不注重书本知识的考查。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急功近利,学生不注重课本学习,大家千军万马瞄准高考,向高考冲刺,结果是语文课变成了模拟高考习题课,自觉的学生还能跟着老师,钻研课文,有的学生根本不听语文课。他们认为,听也没有多少效果,还不如到时候碰碰运气,能考多少是多少。但领导却要你拿出成绩来,你没有出色的考试成绩,你怎么能得到教学奖金?最终受苦的还是语文老师。
虽然从理论上讲,教学评估要重结果更重过程,但现实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在一些人看来,学生分数高,老师就是有水平,学生分数低,就是老师无能。不是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吗?
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你第一次比别的老师人平分少了0.1分,下一次你还少0.1分,这不是你老师的责任是谁的责任呢?语文教学变成了行政干预,什么都要统一,有的单位还搞什么“四备”、“五步”、“六统一”,试问在这样的背景下,老师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
考试方式和教学评估的滞后严重地阻碍了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语文教师的手脚,使本应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机械的试题训练,枯燥无味。有一句话形容现今的语文教学现状非常贴切:素质教育烘烘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放眼看看今天的教育教学管理,公开场合高唱减轻学生负担,私下里却拼命地忙应试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一位分管教学的领导直言不讳地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应试教育搞好了,就是最好的素质教育。没有成绩,没有升学率,你素质教育再好也不行。更有甚者,竟裸地说,要放心大胆地抓升学率。如此,还有什么语文教学的改革可言?还谈什么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
不错,课程是要改革,教学方式也应该与培养现代化的人才相适应。理论,谁都能说上一大套,可就是实践中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一会儿学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创立的教学模式),一会儿又学衡水“三变五让”(湖北省衡水中学的教学模式),红头文件发了,检查组也派了,年终总是取得了重大成果。可放眼语文教学现实,还不是依然故我?谁要是相信文件上讲的那一套,那你才傻冒呢!你的考分不如人,就有叫你走人的危险。为了生存,语文教师不得不巧于应付,上面检查了,就来素质教育,检查一走,赶忙忙应试。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竞争成了教师的紧箍咒,最苦的恐怕还是学生。诸位有没有发现,减轻学生的负担喊得震天响,学生的负担减轻了没有?结果是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三番五次地号召不准乱定教辅用书,可上级命令你购买的复习资料,你能顶住?
什么都要行政命令,什么都要统一,结果遭殃的是语文教学,受苦的是广大的语文教师。
1.巧用课前5分钟
每节课利用课前5分钟,让一个学生向全班播报新闻,可以是国际新闻、国内新闻,也可以是校内新闻,只要是这个学生觉得有价值的,都可以播报。这样既给学生上台展示的机会,又能保持时事政治教学的经常性和持续性,对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利用时事丰富教学内容
思想品德课的内容有时显得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单纯地备教材、讲教材,不适当地穿插一些时事进去帮助学生理解是不行的。如讲到“消费者权益受法律保护”时,可在屏幕上出示“塑化剂”“三聚氰胺”等图片和案例材料,给学生一个直观的认识,让学生了解社会上出现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最后教师可列举法律部门对这类行为的处罚措施,从而说明法律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3.引导学生对时事进行评论
对初中生而言,由于各方面都不成熟,在思考时事问题时,难免会缺少深度,不明白事情发生的根源以及为何会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因此,教师可定期开展一些评论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讨论和分析一些较受人们关注的时事,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时事的发生背景和内涵。另外,在讨论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让学生能够人人参与、各抒己见,尽管有时他们的观点是幼稚的、错误的,甚至是荒诞的。
4.活用课本,演课本剧
课本剧的具体做法是以教材某一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热点为内容,借鉴成功电视栏目的形式,如《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展现案例;或以小品等形式,由学生担任记者、主持人等编演案例。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全方面的素质。5.巧用时事刊物开卷考试的时事政治来源是多方面的,学生最好能通过多种途径接触时事,因此订阅一些优秀的时事刊物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调查发现,《半月谈》《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等出版物深受学生欢迎,也对考试极有参考价值。
反思教学目标的生成和确立具体体现在:是否符合新课程目标的要求;是否按照学习者特征和学生需求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表述明确具体;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关注的问题能否作为教学目标;能否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如何制定。具体体现在: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使每一个教学层次都伴有信息反馈的手段和矫正措施;保证师生信息交流的畅通无阻,善于捕捉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和思维的“受阻点”,及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正确的学习行为得以肯定,错误的行为得以纠正,在反馈——矫正的过程中不断的接近目标,以至达成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化、扩展青年教师必须谨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明确教学方式选择的依据,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其作出合理分析与再认知,依据教学目的、特定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具体状况、教师的风格和教学方式本身的合理依存条件,选用及组合不同的教学方式,最大效度地呈现教学内容。例如,语言学科多选择讲读、对话、问答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科学类学科多采用探究式、实验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参与研究,运用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对问题进行猜想,制订计划,然后做实验进行验证、解释,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做出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教学评价反思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评价的全方位考量,既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也是对评价本身的反思。教学活动由课前活动、课堂活动、课后活动三个环节构成,而反思则贯穿于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基于“教学问题”的预设性反思、基于“教学对话”的实践性反思、基于“教学事件”的总结性反思等策略。
物理科学伴随着物理实验的发展而发展。在教育教学领域,物理实验教学发展到今天,对物理教学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三位一体”的目标应该是我们教学实践追求的终极目标。然而,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往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为解决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就需要我们找到问题的“瓶颈”。
1.问题的提出
1.1新课标的实验要求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1〕明确提出: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资源。
观察现象、进行演示和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这是理解概念和规律的必要的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大力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学校和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力求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尽快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实验室应该尽快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主动做课外实验。
开设“物理实验专题”模块,目的是使学生较为深入地学习物理实验的有关理论、方法和技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学生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本模块中,学生应完成不同难度的实验,原则上实验数量不少于8个。模块的设计尤其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1)经历实验探究过程;(2)强化实验方案的自我设计;(3)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4)重视对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评估。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新课标已经重新审视了基础教育中的实验问题,并提出明确的要求,中学物理实验的改革势在必行。
1.2实验教学的现状
我们的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还是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有教师、学生和评价体系三个方面的问题。
1.2.1来自教师的主要问题
(1)学校和教师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
不少高中学校对物理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理想。在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里,口头上讲素质教育,实际上还是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只关心考纲考什么,学生考试分数如何,而很少问学生做了什么,能力如何。尤其是物理学科,由于教学中的“书本上讲实验”、“黑板上开机器”现象的存在,本应在生动、有趣的实验中,通过学生自身的感受、自己动手建立和发展起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老师枯燥无味、晦涩难懂的理论说教中泯灭了。
(2)实验教学模式僵化,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学方式呆板
当前,实验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发展空间。就分组实验来说,教材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操作步骤到注意事项,写得面面俱到,然而每次实验课教师还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根据教材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学生草率完成、凑数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实验课,实际效果很差。
综上,核心问题是教师观念有待更新,素质有待提高。
1.2.2学生的主要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实验会考监考中,发现很多问题,主要有:
(1)对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不规范
①使用某些仪器不知道调零或不会调零;②不明确仪器的测量范围,不会正确选用合适的仪器进行测量;③没有掌握仪器正确的使用方法;④不能正确地读取数据。
(2)动手操作能力差
操作过程中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程序颠三倒四。例如,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时,电路图能够画出,但实际连接电路时便错误百出。
(3)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当一部分学生拿到实验题目后,首先做的不是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际操作,依据实验记录,推出实验结论,而是只凭脑子里死记硬背的知识,机械地默写实验结论,以“背”实验结论“代替”实验操作。
综上,核心问题是学生操作技能明显滞后于理论知识的掌握。
1.2.3评价体系不完备
另外,教育现实中,学生实践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还存在着如学生实验在一些学校没有让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学生的实验能力也不能进行评定,实验操作评价理论与实践缺乏全面的深入整合,难以找到可行的评定标准……学校的教育评价很多时候只是简单的文化课的考试,即使是具有权威的“高考”也不能对实验操作、亲身实践等环节进行直接评价,我们深思这种状况,其结果是学校、老师和学生都忽视了实验的本真意义。核心问题是缺乏到位的可操作性评价体系。
2.实验教学研究的现状
目前,广大学者和物理教师对高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的认识加深,并已经开始着手分析和解决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研究的内容也比较丰富,但综合来看,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
首先,人们开始关注实验教学的功能,从具体的实验教学模式出发,提出各种实验教学模式,并探讨它们所能起到的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例如: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2〕、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3〕、设计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研究〔4〕、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5〕、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6〕、探索性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及其设计的研究〔7〕、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8〕……
其次,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测量。例如:中学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研究〔9〕……
再者,是对中学物理实验的评价问题的研究和探索。例如: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测量与评价体系〔10〕、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测量与评价初探〔11〕……
毋庸置疑,以上各种研究和探讨,不论从哪一方面,对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都能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尤其具有指导性价值的例如张军朋教授(注11)和丁玉祥老师(注10)在论文当中对实验教学的目标分类和建立相应评价体系的讨论。但是正如张军朋教授所指出的“物理实验教学目标的分类与制定和实施的可操作性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距离”11〕,在现实的实验教学改革中,要实现目标和实践的接轨,光有理论框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架起一座联系二者的中间桥梁,这便是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为基点,加强实验考核。
3.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3.1对问题的思考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弊端存在是现实,高考、会考及其存在的价值是现实,教师的观念亟待更新是现实,普通高中现有的实验条件和实验员的配备是现实,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对考试的需求是现实……;物理教学需要改革,物理实验教学需要改革,实验教学目标需要贯彻,相应评价体系也需要建立并付诸实施……从新的课程改革提出到现在,还是没有多大改观,仍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问题出现的根源不在于实验重不重要,不在于客观环境条件允不允许,不在于教学改革是否合理,不在于评价体系是否完备,不在于有多少人做多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笔者认为只在于“考”。这也正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做各种有益的教学模式的尝试与研究,而在实践中却只表现出做做样子,研究过后还得回到起点,使研究的意义变得索然的原因。
笔者不是反对考试,“考试”的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考试有它存在的必要,这是不可否认的。就从高考选拔的角度来看,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主编、国家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负责人张大昌先生在2006年11月河北省骨干教师培训当中所讲:高分低能是有的,但高分高能是具有统计意义的。那我们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为何不能从“考试”入手呢?
针对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为避免教学改革的形式化,符合普通高中的教学现状,使改革具有现实价值,实验教学改革应以实验考核做为切入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当理论体系相对完备,客观条件比如学校教育教学体制以及人们观念相对成熟一些时,再逐渐地将理论和实践进行完美地融合。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应该允许这个渐近过程的存在。
3.2强化实验考核──我们的实践
在实验教学总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没有将每个实验目标具体细化,这种分解细化后再进行考核的方式由于涉及到教师素质、参加实际测量的教职人员、仪器以及测量时间等的分配问题,实行起来非常困难,就我们的现实条件还不允许。从可操作性角度出发,我们做了一系列的尝试。
(1)从考核形式上,我们采用的是实验操作与书面相结合的方式。教师根据实验教学目标进行命题,由学生在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完成试卷。
(2)实验操作考核测量过程。
测量前,根据操作领域的实验教学目标,编好若干实验操作题,并提供一定量的仪器设备。试题突出典型实验,题目形式多样,包括排除故障式,读取数据式,设计实验方案式等,题目按名称,仪器要求等栏目写成卡片编号。由学生抽签决定考核哪些内容。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观察记录,然后综合评定成绩。
4.总结与展望
这种方式包含动手动脑的操作内容,以操作考试为主,笔试测量为辅,两者有机结合,在实验教学领域当属有益的尝试。在引起师生对物理实验重视的同时,学生在实验方面的精力投入也相应增加,对实验的理解、操作和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程度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在准备考核的过程中,学生由不会、不懂、不能完成实验到能较好地完成实验,并能进行实验设计,收获了自信,体验了成功,为完成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当然,我们的实践还很不完善,距离我们的目标也还有很大差距。但我们坚信,以实验考核作为实验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以“考”带“改”的策略在实践当中是有其实际价值的。以此为出发点,结合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及实验教学目标制定和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必将会使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向着有效性方向发展。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聂六英.中学物理实验情境教学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4
〔3〕衡耀付.中学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研究〔G〕.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漆建军.设计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研究〔G〕.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6
〔5〕汪端红.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G〕.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4.5
〔6〕胡凤花.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式教学的实验研究〔G〕.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8
〔7〕李科敏.探索性物理实验的教育功能及其设计的研究〔G〕.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1.4
〔8〕刘峻松.开放式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G〕.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8
〔9〕王振东.中学物理实验能力测量研究〔G〕.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