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德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7: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职校德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职校德育论文

篇1

(一)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像写字和写作阅读能力等;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像观察力之类的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行识记训练和读写训练,要坚持反复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中,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识记训练可以促进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又为识记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多表达,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二)品格的锻炼。品格的锤炼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的锻炼。这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训练,另外还要有语言构造方面的知识训练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坚持语言文字品格训练的意志,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比如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等。以上的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训练,都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习惯的培养。语文习惯主要是写字和读书的习惯,以及阅读和识记的习惯,还有思考的习惯等。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一生都将从这些习惯中受益,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能迅速适应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我们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四)情感的陶冶。情感陶冶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能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意渗透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教育,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又不能越过语文教育的本职,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但贯穿始终,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训练和启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原则。首先,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文道统一的。其次,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文道统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的学习和做人的学习结合起来。

因此,在小学语文素质内涵的要求下,我认为在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具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端正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因此,要树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基础性的学科,它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2

一、诚信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职业道德是职业劳动者在特定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有益于社会道德价值的准则体系。它是职业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准则的总和。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就是要将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一系列道德准则传授给职业劳动者,并落实到职业劳动者整个职业生活。诚信作为职业生活中的一条基本道德准则,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必须教育职业劳动者热爱自己的职业,并忠诚于自己的职业,也就是忠于自己所属的职业团体,信守该团体的原则规范与理想目标。事实上,只有付出真诚,才有可能自觉地把自己与所从事的职业紧密联系起来,并全身心地融于其中。职业道德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规范是“爱岗敬业”,如果员工缺乏诚信,不是真心诚意地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自己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或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是难以“爱岗”,也不会“敬业”的。

其次,诚信也是职业道德体系中的一条基本规范。在现代社会里,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体系是有区别的,但有两条规范应是相同的,除“爱岗敬业”外,另一条就是“诚实守信”。在职业生活中,作为职业劳动者,诚实守信既是待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创业成功的基本前提。任何人的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他人的支持与合作,也离不开必要的人际交往,在与他人的合作、交往过程中,诚实是道,行道多助,失道少助;不诚实之人虚伪狡诈、不守信用,因而不可能取信于人,最终必定孤立无援、寸步难行。此外,创业也需要付出诚实的劳动与艰苦的努力,任何事业都是脚踏实地地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创业的成功就是诚实劳动的结晶。因此,诚实守信是每一个职业劳动者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至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就更应该以诚取信于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只有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一个企业或企业的经营者缺乏诚信,搞欺诈或虚假经营,甚至搞假冒伪劣,它是难以在现代社会中长久生存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诚信也应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将诚信纳入职校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体系之中,并作为重点传授给学生。

二、诚信是职校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性与道德境界,又是一种必备的道德行为规范与有效的道德修养途径与方法,应该成为职校生的修养、求知与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它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

1、诚信是职校生立身做人的内在需要

首先,诚信要求职校生正确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既不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也不妄自菲薄、自我贬低;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与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足与暂时的失败与挫折。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过于自卑,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部分学生在顺利时飘飘然,遇挫折时又一蹶不振,把自己看得一文不值。这些现象的产生除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甚成熟外,也是他们诚信修养欠缺的表现。

其次,诚信要求学生们在待人接物上以“仁、信、善”示人,遵守原则和信义,无私于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做到心情坦荡,就能够唤起爱人之心,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彼此信任,友好沟通。从这个角度讲,诚信构成了人类社会和谐有序的信任与安全机制。职校生要融入社会,立身做人,就必须努力加强自己的诚信修养。

2、诚信是职校生求知的基本要求

首先,诚信有利于端正求知的态度。诚信的基本要求是真实,诚信的培养能使人“尚真”、“求真”,而且在具体的行为中表现“真”。而求知就是为了了解、掌握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它其实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一句话,诚信有利于端正学生求知的态度。

其次,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诚信就是实事求是,就是脚踏实地,有真言、真心、真行,反对欺诈和虚伪;诚信的修养就是要克服浮伪习气,培养诚实、务实的品德。因此,诚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求知风气。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职校生在求知过程中缺乏毅力与吃苦的精神,只想找捷径,混日子,混文凭,或投机取巧,只求一知半解,或舞弊抄袭,弄虚作假等。这些不良学风与学生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有一定的关系。

3、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

有诚信方有德,无诚信则无德。诚信是一种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具备了诚信,就能够发掘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使其真心向善;就能够使他们自觉地将其道德之知付诸于道德之行,从而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水平。因此,诚信是职校生道德修养的基础和根本。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学生存在的道德修养的自觉欠缺、公德心不足、道德之知与道德之行脱节现象,与其诚信修养的欠缺也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加强职校生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

诚信是职校生应有的基本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道德失信现象,因此,加强职校生的诚信,并努力探索其有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

一般来说,道德意识起源于人的道德情感,有赖于人的道德意志,落实在人的道德行为之中。因此,培养职校生诚信意识,关键是发掘其内心对诚信的情感,磨练其对诚信追求的意志,并将获得的诚信意识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去。如为杜绝考试作弊现象,组织学生签订“考试承诺书”,增强诚信意识;针对不文明陋习,可举办“告别不文明行为,争做文明学生”的签名活动。

职校生诚信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其诚信修养的自觉性,这种修养的自觉性主要体现在:将诚信当成一种内心的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加,并形成诚信修养的较为完善的心理机制,使诚信由外在的他律化为内在的自律;在诚信修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度的主体精神,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有效地将知与行结合起来,做到知行统一。

2、慎重选择教育内容

对职校生进行诚信教育,其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本地区和学校的工作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因此,一方面要注意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能搞“大一统”、简单的“一刀切”;另一方面要加强时效性与实效性,要选择那些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范例去启发、引导学生,而不是“老调重弹”。同时,学校还要将诚信教育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社会公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遵纪守法、校规校纪的教育相结合,培养职校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效果。

3、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教师的师德及其行为模式对学生的诚信修养具有最直接的影响。在现实中,要提高学生诚信修养水平,教师首先就应该成为诚信的坚守者、监督者与传播者,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情感投入。只有让职校生在情感上真正认同、接受教育的内容,他们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去体现诚信,道德教育的成效也才能得到最终体现。因此,教师在具体的道德教育中要注意情感的投入,要做到教育者与受教育工作者者之间心灵的互动,而不是局限于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板起面孔训人。

5、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诚信教育活动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精心安排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诚信教育活动。如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故事、典故等,通过征文、表演、诵读、辩论、演讲、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可邀请社会上有关诚信的典型人物、先进人物来校为师生举办报告会、座谈会,让其感受诚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还可利用每年9月20日全国“公民道德宣传日”和每年9月全国“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月”的活动为契机,将诚信教育作为重点之一,充分发挥橱窗、黑板报、广播电台、校园网等宣传媒体,有机地安排教育活动。

6、重视学科教学渗透。

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发挥科学文化知识的道德教育功能,将诚信教育工作者有机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如政治课、职业指导课和文科教学要结合教学内容,寓诚信人物、事件等于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感受文化熏陶,理科教学要在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这些对职校生的诚信修养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7、注重形成教育合力。

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社区和家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造成部分学生有不诚实、不守信用的言行的根子主要在家庭和社区,因此,学校通过开家长会、教师家访、走向社区、邀请社会人士座谈等形式,主动与家庭、社区联系,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尤其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篇3

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既具有教育的属性,又具有职业的属性。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成为优秀的员工。职业教育主要不是为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以及能够胜任岗位的相应素质。中职毕业生大多要进入企业,成为最基层的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是立足于工作岗位的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入学的是从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分流出来的学生,而培养的则是要进入企业的员工。因此,能否胜任企业岗位的要求,就成了职业教育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

1.2为什么要加一个“准”字———准职业人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个合格的企业员工,就是职业人,他既应当具备职业所需的技能,又应当具备相应的职业素质。但是,学校培养的环境毕竟与企业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我们的毕业生只有在企业的环境中得到实践的锻炼,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合格的职业人。应该说,职业教育只能无限接近企业的人才要求。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准职业人”,还不是“职业人”。所谓准职业人,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也就是说,准职业人是学生向职业人发展的过渡状态,接近职业人的程度越大越好。我们培养的准职业人,虽然还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还不能马上为企业创造非常大的价值,还不是真正的职业人,但由于已经初步具备了职业人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所以他能够很快地适应企业的环境,能够迅速从准职业人成长为真正的职业人。

1.3准职业人是德育工作的主线,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

既然准职业人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那么一切工作都应当围绕这一目标而进行。因此,准职业人最重要的是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及相应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主要由学院的教学和实训部门来完成,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主要由德育工作来实现。因此,培养准职业人既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德育的主线。而且,考虑到当前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职业素质往往比职业技能更为重要。很多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表示,他们并不期待刚刚毕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多么高的技能,而是更看重职业素质。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因为,技能是可以培养的。素质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学院非常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2“准职业人”中职学校德育目标实施途径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途径是自我成长与素质教育养成相结合的方式。其中,自我成长是准职业人职业素质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德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靠学生自身的内化来完成,完全依靠学校教育而忽视学生自身的成长潜能不可能实现学生的真正转变。但是,缺乏学校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自我成长也不可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需要教育者来引导、来约束。否则,就会走向偏差。素质教育养成是实现自我成长的保障。二者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2.1将职业教育引入德育课堂

职业生涯设计明确了学生职业发展目标。培养和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学习动力的关键。为了有效地开展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我校自己开发了一套完整的具有创新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通过在不同年级逐层深入地开展纪律、法律、心理、安全常识、企业文化、就业观念、团队协作、管理能力、职业理想等多个方面专题知识的讲解,使学生丰富了知识结构,明确了学习目标,形成了初步的职业理想。在授课过程中我们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学,这样更有说服力,我们的案例来源于毕业生反馈、住外地企业办事处提供、实际企业调研、校园案例收集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不断更新,以随时适应企业的需要。通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收到了显著的效果。为了及时反馈优秀毕业生的信息,我们建立了班主任跟踪毕业生信息反馈制,我们的班主任通过电话、网络、家访等方式,不断与学生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已经毕业的学生也经常会有技术问题攻关要寻求老师给予解决,学生在工作中遇到人际关系问题,上下级关系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找老师解决,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一天入校,教育服务终生”。通过大量优秀毕业生信息的收集,我们印制出版了一本《优秀毕业生事迹》校园读本,现已成为学生热读的教育读本之一。

2.2加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加强了学院心理咨询室的软硬件建设,按照专业标准布置了个体心理咨询室一间,团体辅导放松室一间,进一步面向广中职生开展多种类型的心理咨询服务。我们制订了中心工作职责、中心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心来访者须知等制度,制作了中心来访者登记表、兼职教师情况登记表、中心工作人员值班表,建立全校各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发展委员的档案、来访者个体咨询档案等。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如面对面咨询、电话咨询和网络咨询等为广中职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咨询结束后,我们及时地整理案例,收集了一批有价值的一手心理资料,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会,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了解我校学生心理的特点,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能据此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学生咨询的问题大致可归纳为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发展问题、恋爱问题、就业问题。(1)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跟宿舍的关系,跟班级的关系,跟老师、辅导员的关系以及和异性的关系。中职生自我意识高度膨胀,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在交往中,如果只考虑自己,以自我为中心,就会造成关系紧张,心理焦虑。(2)学习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动机不强,对专业没兴趣;没有掌握合适的学习方法,尽管很刻苦,成绩就是提不上去,导致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3)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年级时目标定位不明确,进入三年级目标选择冲突;(4)中职生正处于性意识萌发状态,对爱情已经有了基本的需求,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相对高中来说不是很紧张,这种意识便在一定条件下有所发展,每个人都渴望有一段美好的爱情,并且受社会的影响及第一次离家后的空虚,为了找一种心理寄托所以校园内到处都可以见到一对对情侣。当然我们不完全否认中职生的爱情一定是上述原因所造成的,但是处于求学阶段的中职生对爱情、婚姻的认知不是很完整,所以由爱情引起的麻烦也是接踵而至,也很难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篇4

(一)搭建三大德育实践平台

1.以文明养成为主题的平台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样,良好的习惯也是文明道德形成的基础,学校的德育实践工程分别从自我修养、行为规范、文明礼仪、文明习惯四个方面组织开展针对性活动,通过开展礼貌教育、礼仪教育、守时教育、诚信教育、尊重教育、美的教育、爱心教育、孝道教育等,促进学生养成文明习惯。如制定校园文明行为“十提倡十反对”,着力打造校园文明素养教育文化(包括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宿舍文化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提升文明素养,成为言说得当、行皆中矩的人。

2.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平台

将德育实践与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相结合,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具体通过加强专业技术社团建设,如汽车之家、机电之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所有的社团归各学院负责,由学院安排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开展活动。同时,依托团学工作平台组织技能竞赛月、社团成果汇报等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社团中获得提升专业技能的机会。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开创性、个性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良好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技能和专业竞赛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和扶植具备自主创业条件的大学生进行实践,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3.以社会实践为目的的平台

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绝不能仅仅依靠在学校里和书本中去感悟提高,而应该更多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为此,学校为学生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假期见习、毕业实习、“三下乡”及深入农村、城市、企业开展社会调查等。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打破学校相对封闭的格局,让学生有机会面对社会各种道德实践的情境和场景,德育内容也由学生单纯的道德知识的学习转化为道德知识学习、道德认识能力培养、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统一。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督促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从学会奉献开始,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作为宗旨,大力倡导“随手公德”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助残敬老、爱心助学等活动,让学生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实现个人价值,让敬老助残、爱心帮扶、关爱未成年人、文明宣传、道德实践等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学生业务生活的主旋律。

(二)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三个德育实践体验阶段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差异性,因此,对学生德育效果的提升也是一个渐进和逐步提高的过程,鉴于此,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设计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分为三个不同的体验阶段。

1.生活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从学会做人开始,根据行为规范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学生的成长规律,确定实践体验目标。围绕学生校园生活,设计出了各类德育实践活动监控办法,活动也以学生生活体验为主,如校园内公共区域的卫生打扫、协助门卫安全督查、学业上一对一辅导低年级学生、系院安排的劳动周活动等。而这个阶段的学生布置给他们的假期实践任务就是让他们每天在家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1个小时,开学后,学生们都表示已经深刻地感受到父母的伟大和自己个人的不足。在这样的生活体验中,学生不仅学会守时、守纪、自我控制、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了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养成了互相合作的良好习惯,而且掌握了处理日常生活事务的本领,拥有了自律、处理应急事件等关键能力,为今后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职场体验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学生入校一年以后,我们根据“职场体验、实境训练、顶岗历练”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逐步引导学生将实践转移到职场上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岗位见习、顶岗实习,既锻炼学生的岗位技能,又让学生了解职场,形成职业道德;同时,利用学校团学工作平台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校园职场招聘等活动,突破了传统就业指导模式,邀请企业专家、行业精英为学校人才培养诊断把脉、建言献策,将校园文化活动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完美融合,让学生逐步适应职场生活,培养学生的自信、自立、自强意识。

3.社会体验阶段

这个体验主要是面向临近毕业的学生。学生之前已经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服务社会的活动,如“三下乡”、“四进”社区及其他扶贫帮困、义务劳动等体验到了服务社会的快乐,也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到了临近毕业的最后一年,学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的社会体验结合在一起,紧紧围绕暑期实践、公益,让学生走进社会去实践,去体验,参与社会管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提升思想境界。如安排学生走进街道社区担任助理,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通过实践提高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三)落实德育实践的三项举措

由于德育实践的核心是强调学生的实践体验,因此活动要求以每个学生为主体,自主完成规定的德育实践活动。在德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上既有围绕活动目标设计的个体活动,又有通过社团平台、志愿团队等开展的集体性活动。为确保该项工程实施到位,我们可在实践体验环节通过以下三项举措来进行落实:一是过程记录。对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自我记录在特定的“德育实践证”上;其次每项活动都须有相关的认定人(见证人)核实签字,认定人可以是班主任、辅导员、任课教师、门卫、宿管员、保洁员、社区负责人、家长、系院部门领导、各班班长、团支书、劳动生活委员等。二是成果统计。每学期的德育实践活动的统计汇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为统计汇总的责任人。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在每周班会上询问每个学生完成的情况及体会,进行交流并提出指导意见;每月小汇总一次,在班内公布;每学期总汇总一次,上报学工处。三是考核奖励。根据要求,每学期每生需完成一小时的德育实践活动(分为四次完成,一般活动每次按十五分钟计算),完成的为合格,未按时完成的为不合格;德育实践不合格者将取消在校期间的一切评优、评奖资格,如“三好生”、“奖学金”等,对在德育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学校给予表彰奖励。

篇5

二、拓宽德育渠道

一是以规范的管理提升高职生社会实践的成效。社会实践是高职学生体验社会、探讨人生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高职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体现自身价值。为进一步提高高职生的社会实践意识与能力,我们应该建立健全高职生社会实践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经费保障中探讨高职生社会实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对社会实践过程与结果进行监控与评估,确保高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范有效。二是引导高职生参与志愿活动。高职院校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决定着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为帮助高职生在价值多元化的情况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活动,让其通过志愿活动形成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等优秀品质。一方面,各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健全完善的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将志愿者活动指导中心、志愿者协会、班级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完善志愿者招募、管理、培训与奖励各环节。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志愿者活动持续、稳定,并充分利用好校内外资源,建立相对稳定的志愿服务基地,将志愿活动推向社会,从而扩大志愿者活动的影响力与效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作为高职学生德育的重要资源,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出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篇6

(二)校方和家庭在小学生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差异较大寄宿制小学倡导小学生自理、自律,提倡小学生互帮互助、团结友爱。但由于部分家长过分溺爱孩子,把孩子当作家里的小皇帝,让孩子养成了“以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效果。

(三)家庭整体素质低下部分小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整体素质也不高。这样的家庭往往缺科学的教育方法,不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因此,不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忽略了对孩子思想道德的培养,不懂得教孩子学会乐于助人、孝敬长辈、感恩等。

(四)教师工作量重,难以全面落实寄宿制小学校的老师白天需要给学生上课,晚上还需要进行轮流值班。这样导致老师工作任务繁重,属于自己的休息时间大大减少,造成老师一天下来早已筋疲力尽,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全面落实。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策略

(一)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每门课程都需要渗透德育工作的内容目前,部分小学教师受到“唯成绩论”的影响,关注重点大多停留在少数尖子生上,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班级其它学生的了解。因此,不能及时发现班级其他学生的心理变化,使班级凝聚力大大减弱。从而导致对学生集体主义、意志力、情感、价值观、的培养缺失,使寄宿制完全丧失其优越性。所以,必须努力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小学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和各门课程中。

(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是寄宿制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班主任、科任老师、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甚至学校餐厅厨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工作中。班主任、宿舍管理员、生活老师和寄宿小学生相处的时间较长,因此,他们必须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出发,劲量弥补和完善家庭教育的不足之处。比如:班主任应详细记录学生姓名、班级、家庭住址,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宿舍管理人员应教会小学生整理被子、清洗衣物、打扫寝室等,从而让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三)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完善和落实寄宿制小学生都远离亲人在学习住宿,但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对父母依耐性大。这就要求小学班主任主动担起小学生第二父母的责任,不仅需要教会学生书本知识,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习惯,了解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地进行指引,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篇7

小学教育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就需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各个角落中,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当德育教育步入具体实施阶段,就会发现小学教育依然重视文化知识的教育高于德育教育,从而造成了小学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出现了偏差。

一、小学教育中,导致重智育轻德育的因素

1.传统思想的影响

从中国的传统观念角度来分析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主要源于读书的功利性。在中国古代社会,读书是提高社会地位的途径。

2.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不断地面临各种形式的考试。要使自己能够获得知识上的提升,就要提高学习成绩,以获得升学机会。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必然会偏重于应试科目,而忽视学生的品质培养。

3.学历是步入社会的“敲门砖”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提高生活质量。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好好读书才有出路”顺理成章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座右铭,从而导致学历观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形成的恶性循环。

二、解决重智育轻德育的策略

小学生的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帮助小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并辅之以德育理论知识的引导,可以在小学生的意识当中打下深刻的烙印。

从目前来看,考试依然体现为公平性,特别是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考试就越加显得重要。力求丰富考试方式,将考试设计为考查小学生的智力,以利于在做出客观评价的同时,对于考试形式不断地完善。

人才的培养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目标。按照传统的人才观念,提高成绩是成才的标志。随着社会对于综合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在小学阶段就要不断地深化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多样化,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同时,将多样化的人才观念树立起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解决小学教育不平衡的问题上,要将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放置在教育的突出位置,以为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发挥作用。

篇8

基本理念一,倡导以师德为先,把师德作为小学教师的第一要素。儿童具有的“向师性”等特点,特别要求小学教师应注重以身为范,做好儿童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著名学者钱穆曾说过“:德育是中国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培养人的德性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承担着传播德育主要责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师德发展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所无法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基本理念二,强调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儿童发展问题上的具体体现。它要求小学教师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需要,关爱儿童,关注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也体现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发展观和教育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这些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使未来的小学教师们能更好理解“生本”理念,并贯穿于自身专业发展始终。基本理念三,提出能力为重,重视小学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教育理念、专业知识的载体,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强化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实践、反思,是其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而理论联系实际本身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的原则之一,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课程应有目标之一。基本理念四,要求小学教师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这是的认识观在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要求中的具体体现。这种终身学习是在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中对自身的充实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立场、观点的教育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这一理念,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修养,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身的专业发展,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标准》的基本内容要求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新

《标准》的基本内容从三个维度对小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进行了细致、专业的梳理和规范。在“专业理念与师德”部分,强调小学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要求小学教师要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突出了儿童的生命教育,服务于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有效地转变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让儿童拥有快乐的学校生活。在“专业知识”部分,从小学生发展知识、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四个领域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了解关于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把握小学教育的综合性特点,掌握广博的通识知识,提升自身整体素质。在“专业能力”部分,从教育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激励与评价、沟通与合作、反思与发展五个领域对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具体要求,教师应尽可能跟上时展的新需要,把握教育新理念,运用现代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培养反思与发展能力,增强沟通与合作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提供了小学教师培养的目标参照,也对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提供了背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着既要从现有的普遍共性的角度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辩证思维等能力,更要突出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和专业能力的特殊性问题,这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切实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从课程的角度降低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升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

二、基于《标准》的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一)充实思想政治理论课具体教学目标,紧扣生本观念

《标准》通过倡导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四大基本理念,设置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涵盖十三个领域,提出五十八项基本要求,明确了一名合格小学教师的道德坐标、知识坐标与能力坐标。围绕这一坐标体系,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现有的教学目标基础之上增加体现小学教师专业特色的特殊化、具体化的教学目标,突出以儿童为本的理念。比如:

1.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包括儿童身心健康知识、有关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儿童的安全防护知识等,增加学生专业认知度。

2.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反思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能思会研,适应现代教育需要,促进其专业水平发展。

3.帮助学生更好认识个人。一方面通过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自我,定位于本专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儿童,懂得如何处理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关系,最根本的就是要理解儿童,尊重儿童,把儿童的发展摆在目的的位置。

4.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激发学生为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而不断奋斗的动力,引导学生更好把握小学教师教育规律,为儿童发展服务。

5.强化学生师德修养,做富有童心、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启迪学生心灵”的高素质小学教师。

(二)增补相关教学内容,体现小学教师专业道德专业化特征

《标准》倡导师德为先,实质是从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小学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地位。以德育为主阵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针对小学教师道德专业化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上有所创新,促进学生构建起专业道德体系,并能够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自发的对专业道德全面践行。

1.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关于职业道德与职业理想的理论部分,增加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学习。除了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外,尤其是针对《标准》的要求,增加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体现专业化特征。其次,开展有关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政策及法律知识的学习,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尊重儿童独立人格,懂得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

2.在《基本原理》中,补充儿童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蹲下来看待儿童的世界,更懂得儿童的世界之美,并学会呵护这美的世界,实现生命的润泽。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加强学生批判、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3.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加强对国情、党情、形势政策的了解,突出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学习,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使学生理解、形成“以儿童为本”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素质修养。此外,还可通过开设伦理学、普通逻辑等配套选修课程,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

(三)强化实践教学,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培养

小学教师专业的“全科性”、“综合性”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多实践、会实践,以实践求真知,以实践促专业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十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把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加以强化,将课内实践与课外实践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使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得到充分的训练和发展。课内实践要充分利用课堂,既联系课程的教学内容,又结合小学教师专业特点。譬如,在课内实践方面可开展以下活动:主要探讨当前小学教师教育方面的热点话题的辩论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手抄报比赛;学生自主选择一段课程内容试讲的活动……多样的课内实践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训练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学生提供专业道德培养、能力训练的平台。课外实践活动则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社会服务、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等,要求学生通过活动力争有所为,有所思,有所得,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四)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标准》提出了小学教师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尽可能跟上时展新需要的要求,如“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根据小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发挥小学生主体性,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渗透运用到教学中”,等等。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不拘一格,不断创新,不仅能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还能够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教学技能。比如,除传统的讲解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之外,情景模拟法,是一种能创设情境、锻炼能力、培养道德意识的较好的教学方法。学生以表演小品的方式演绎教学内容,一方面使枯燥的道德规范以生动活泼的方式被学生接受、内化,另一方面则使学生创设情境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此外,一些灵活的方式方法也有助于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达到《标准》所提出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能力”,“相应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要求。比如通过学生诵读马列主义等经典,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做一些如“同舟共济”的拓展小游戏,培养沟通、合作等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在教学手段方面,则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说服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好网络这个工具,以论坛、QQ群、博客、电子邮件等方式和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沟通与联系,随时关注学生发展。

(五)构建综合考评机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评价观

《标准》提出小学教师要改变评价观念,由过去对儿童的单一评价向多元的动态发展的评价转变。小学教育专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顺应这一变化,改变过去只注重检测学生学习结果的考评方式,建立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考评机制。考评的内容主要从知识、能力、信念、行为四个方面全方位展开,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考核和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相结合。日常行为考核从学生的课内、课外表现进行综合评定,主要侧重学生的能力、行为、素质考核;课程的期末考试考核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等。

篇9

二、划分小组,辅助评价

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差生和优生合理地搭配起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学习的互补,促进每位学生的成长。体育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所授班级进行有效分组。目的是引进竞争机制,让每一位学生都为小组去努力。为了达到组际间的竞争,对小组成员的分配在实力上尽可能均衡。同时,若发现小组在实力上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应当及时调整。其目的在于提高实力比较弱的小组的自信心。然后在每个小组内选拔一名组长和一名副组长,其要求是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有一定的协调组员关系的能力。并且指明组长和副组长的职责。比如组长,要求他们必须管理好本组的纪律,在测试的时候,准确地测试和统计组员的分数,并及时向教师汇报成绩。督促组员配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副组长协助组长将以上的任务完成。组员则在各项学习任务中,做好相互的配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扎实教学,合理评价

将小组进行合理分组后,对学生进行授课。由于采用分组模式,可以很好地进行合作探究模式教学。在课堂的前十分钟,教师将教授的内容给学生讲述一遍,然后对组长进行考核,在组长通过考核以后,让组长对组员进行考核。当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除了合作学习模式,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启发式教学,设计情境进行教学活动。不论何种教学模式,由于采用的是分组教学方式和引进竞争机制的教学,在教学环节中,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合作意识渗透进来。为了考查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整学生的学习态度,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学习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一般采用固定性评价和随机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如对学生站队的要求,要他们做到快静齐。作为一种固定性的评价方式。而作为学习的内容,则在各个环节中,进行随机测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四、创新设计,多元评价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要求已经不再是单一的技能要求,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终身体育已经是大势所趋。在体育教育中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兴趣,以及体育习惯和体育能力。对单一的技能型的评价有必要创新和补充。比如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不尽一致。对于这些学生,应该给予分层次评价,让每一个学生有所提高。在充分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给予每一位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篇10

二、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素养差、自我管理能力弱,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缺失。他们的这些缺点都需要校方加以矫正,而这样的矫正对于道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些高职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家中的掌上明珠,普遍心理脆弱依赖性强,更由于高职学子大都经历了中考,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受挫群体,对学业的不自信也十分普遍,厌学情绪突出。德育教育此时扮演了可以提供心理辅导的医生角色,对于培养其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作用。由此可见,较之普通高中,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目标要更加宽泛、更加有目的性。

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对于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作用

(一)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

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与一般的理论联系实际不同,它将学生学习的技能与工作实际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而直观的企业环境中锻炼成长。校企合作是打破旧有的德育课程体系的有力工具,是实地了解企业文化并快速融入企业文化的有效途径。在校企合作中,职业化训练使得德育教育和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教育教学更加贴合实际情况、贴合本质。校企合作是强化高等职业德育教育的有力措施,这一举措完全符合职业化发展的需求,使高等职业德育工作的现实意义大大增强。

(二)有利于改革高等职业德育教育,探索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开展德育教育,改变了旧有的仅仅依照课堂课本知识、空谈义理的教学方式,代之以灵活多变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得教学活动中增添了快乐。通过组织学生到校外德育教育基地进行学习和邀请校方合作企业有关专家到校开展座谈会的形式,把抽象的、费解的德育知识立体化、形象化展现出来,延拓了教育教学的渠道,丰富了教育教学的方式。这样多渠道多形式地对传统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使高等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走出了校园,走向了企业,更加富有社会化气息。

(三)对于高职学生主体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学生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企业的真实环境及文化氛围,加深理解道德修养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样的学习注重自我探究与研习,需要学习者不断地强化自身的管理,提高自觉性,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四)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职业化发展的能力

通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使得高等职业院校有能力结合社会、企业对专业化技能人才的道德素养需要,以此为基础深化德育工作的教学创新工作,引导学生培养优秀的职业素养,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培养可适应21世纪职业发展的大趋势、适应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目标。

四、强化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具体措施

校企合作背景下,如何能够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不经由大量繁琐的岗前入职培训就能使得高职学生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和生活,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都盼望的理想的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职业化技能的培养,企业对于这一点的理解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德育教学正是弥补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化教育缺陷,从而达到企业目标的有力教育形式。高等职业院校应当致力于完善道德培育体系,教学部门应当将德育教育教学工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人才是企业急切需要的。与此同时技能教育不能忽略,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入日常教学中,建立目标管理体制,促进职业道德教育不断系统化、科学化的轨道。

(一)改革德育教学模式,创新德育教学方式

高等职业教育德育教育的旧有模式需要逐渐淘汰,针对其进行德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针对传统教学只讲空洞理论的教学缺陷,看书说教应当转变为高职学生感兴趣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把企业文化、实际生产、德育教学内容相结合,形成有机实体,从而充分地调动高职学子学习的热情与主观能动性,使德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具体而言,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的理念,把德育课程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推动德育教学工作与校企合作教学共相发展,共同进步;其次需要依据德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牢牢把握新一代高职学生特点,把德育教学工作寓于校企合作活动中,开展形式多样而新颖的实践活动,使高职学子在快乐中提升自身的素养。

(二)将优秀文化引入校园,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延拓德育渠道

首先,高等职业院校需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把校企合作视为连接纽带,邀请合作企业人员进入校园开展座谈会等活动,一方面企业多了一个宣传企业文化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多了一个初步了解企业状况、文化、规范的途径。其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近距离感受、了解企业与企业文化。围绕企业用人标准、岗位需求等,校方借此开展创新性的德育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德育教育的教学素材,更延拓了德育教育的教学渠道,切实有效地落实了学校与企业合作协议,帮助了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三)加大就业的指导力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与企业价值观

首先,明确校企合作目的。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就业竞争水平,为企业培养高素质人才。德育教育在其中应扮演重要角色。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以职业道德规章为主的职业道德教育,开展以教会高职学生做人道理的伦常道德教育,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就业观念等方面教育,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一个道德操守优秀的社会人。其次,多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努力打造校企合作氛围。一个方面,建立模拟企业环境实训基地,使高职学生感性感受企业文化;另一个方面,组织学生实习,直接感受企业工作的压力与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