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市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5:2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市场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会计市场论文

篇1

美国是世界上会计理论发展相对先进的国家,对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也较早。早在1959年由福特基金和卡内基基金资助的针对工商教育的两项研究中就指出会计教育的主导方向应从技术导向型转为管理导向型,并指出通才教育在高校会计教育的重要作用。1989年由会计师事务所主导的白皮书《教育透视:会计职业成功所需的能力》,指出会计本科生除了掌握会计和审计知识外,还应该具备沟通能力、通用知识、组织知识和商业知识。管理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ManagementAc-countants,IMA)1999年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的能力素质中应该具备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运用能力、会计软件设计及网络应用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的能力。由此可见,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与大学本科素质教育的培养并不矛盾。澳大利亚的注册会计师协会(CPA)和特许会计师公会(ICAA)在大学认证条件中,均列出企业需要的通用能力,包括财务报告撰写、计算机运用能力,分析和解释数据,终身学习能力等。Archer&Davison的研究发现,大多数(86%)企业认为在能力素质结构中良好的沟通能力相当重要,但是会计毕业生在书面和口头方面的表达能力仍然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认为在大学中对这两方面的培养不足,能力素质的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一直存在认知缺口。Kavanagh&Drennan的调查研究指出了雇主们期望自己雇佣的会计人才至少要具备以下的能力素质:扎实的基础知识、丰富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经济和管理意识、职业道德和商业伦理,跨学科的理论和工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

(二)我国的相关研究

我国理论界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与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方面的问卷调查研究并不多见,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林志军等对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教师以及会计专业的学生的调查,研究内容侧重于分析评估会计教育中所需注重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调查表明虽然三类受访者对不同知识和技能要素及其重要性有大致相同的认识,但他们的观点仍存在一些分歧。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语言交流能力是受访者最看重的能力素质,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培育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会计教育现状感到不满。因此他们认为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孟焰、李玲的研究认为: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专才教育,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学生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很难从经济学、管理学等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应对更为复杂的职业需求。会计人员在掌握经济基础知识、企业管理、会计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异常性问题的能力。杨政等同样通过对会计师、会计学生和会计教师三类会计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结构化访谈和问卷调查,只是调查内容与林志军等有很大区别,着重研究不同利益相关者在会计毕业生能力素质和会计教学方法两个方面的期望认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对部分能力项目和教学方法存在认知差异,这些认知缺口直接限制了会计人才能力的供给质量。会计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一点,为组织创造价值是会计工作者的最终职业使命,会计教育不能因为固有的学科藩篱和专业认知,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中自我设限,局限于将学生培养成传统的数据加工者,而忽视对其后续职业成长极为重要的通用能力等的培养。

(三)文献总结

从现有会计教育和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相结合的研究文献来看,普遍认为我国目前的会计教育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对会计能力需求扩展的缺口,日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会计的职业判断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通用能力素质培养不足。海南省的会计本科教育起步较晚,目前各高校培养的会计本科生是否能够满足海南省社会经济发生的需要,还没有作者专门针对海南省的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没有人专门针对海南职业界对会计人才能力的要求与海南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相结合进行调查和研究,本文的价值在于首次对海南省高校会计培养与海南省会计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希望我们的调查结果能够对海南省各高校提供一个教育培养模式的参考。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样本

我们借鉴杨政等的研究,分别从能力素质结构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调查对象包括海南省会计本科生、高校会计老师、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以及企业的会计负责人等。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会计本科毕业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项目;第二部分为教学模式。采用李克特的5级量表,分别代表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能力素质结构项目我们设计了24个问题,培养模式方面设计了10个问题。

三、调查结果分析

篇2

营销费用是企业为实施营销管理与实践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市场营销研究、渠道建设、销售促进等方面开支,具体有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产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

二、现行营销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在常见的几项营销费用中,直接推销费用、仓储费用、运输费用等往往在每一会计期间都会发生且很大程度上只与当期收益有关,现行会计制度作为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营业费用”,从当期营业收入补偿,这一做法是符合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要求。但营销费用却因营销工具、规模的不同可能对企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尤其是广告费支出,自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纷纷用广告来为企业打开市场,而广告作为企业一定的费用,通过一定的媒介,把有关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的一种非人员推销手段,其目的是为消费者认识、偏爱、直至接纳企业的产品,广告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广告费开支。如可口可乐公司为了在国际饮料市场上占据主要地位,不惜巨大代价用于品牌推广,不时地变换广告主题,使人耳目一新,巨额的广告费开支为后来的产品销售、公司快速成长铺下金光大道、开创美好的未来。这表明,该企业当期的广告费支出不仅与当期收入有关,而且波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收入,因此,将所有营销费用都作为收益性支出处理存在明显的不合理之处。

三、现行营销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弊端

我国现行制度是将广告费予以费用化,这种做法虽然符合稳健性原则,处理简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盈余操纵的机会,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1、不能真实反映企业实际拥有资产的状况。

企业支付广告费的直接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使消费者在短期内了解并购买产品;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以确保产品畅销不衰。提高知名度的结果,从企业资产的角度来看,是形成了企业的商誉,使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能推动企业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增加,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广告费支出作为资本性支出处理,而不应直接一次性计入当期“营业费用”科目。为全面如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须如实核算广告费对企业近期和长期的影响,将其中一部分作为当期的营业费用支出,另一部分作为递延资产,待以后各期分摊。

2、不符合有关会计原则的要求。

第一、不符合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原则。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确认支出时,要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支出。如果企业在会计核算工作中没有正确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将原本应计入收益性支出的计入资本性支出,就会高估资产和当期收益。所有这一切,都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正确地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营销费用究竟应作为资本性支出还是作为收益性支出,应取决于该费用的发生是否仅与本期收益有关。《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为了未来时期效益而耗用的资金,应列为资本性支出,并分摊于未来各期,按此项规定,企业所付巨额广告费中为了未来效益的那一部分,应计入“递延资产”科目。

第二、不符合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配比原则要求费用必须与相关收入相联系,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予以确认,企业支付的广告费,支出是当期完成的,而对企业的影响却是逐渐在以后各期见效的,为了正确计算当期损益,必须将本期广告费中一部分分摊到以后各期,否则将会加大本期期间费用,导致前后各期收益计算的不正确,不利于正确评价企业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

第三,不符合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不仅要求会计的日常核算应真实可靠,而且要求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也必须真实可靠,有些企业的广告费支出相当大,如将之作为当期费用,则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第四,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成功的广告在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期间就已经承担了这些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就应将属于本期的广告费支出计入本期,属于以后各期的广告费支出则应计入以后各期。

3、将广告费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各期损益不均衡,各期损益的不均衡将影响企业形象,诱使企业管理当局采取一定方法进行会计粉饰,反而成为盈余操纵的诱因。

四、营销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

实际工作中,促销可以帮助顾客认识企业产品,引起兴趣,进而促使其购买并增强其购买后的心理满足感。促销能扩大企业知名度,帮助企业建立知名品牌乃至国际名牌,为企业获取超额利润创造条件。

在营销费用中,广告费往往发生时数量较大,对企业的影响时间长,不仅能够提升当期收益,而且在其他营销组合要素配合下,能使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牢固的形象,在后续的广告提醒下很可能使顾客成为企业的老顾客。因此能推动其他会计期间营业收入的上升。所以笔者认为,广告费支出不能一次性计入当期损益。这方面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每年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广告的企业所支付的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广告费和一些企业为某些全球性体育比赛支付的巨额广告费,如前几年秦池酒厂在中央台黄金时段的广告费,和麦当劳在体育比赛中的广告费等。当然,并非企业的所有广告支出都视为资本性支出,具体地说:

篇3

从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理和会计的基本规律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一个有效的会计市场。然而什么是会计市场,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信息市场,是会计信息交换的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侯文铿1974年);有的认为会计市场是指注册会计师市场,是注册会计师进行独立审计、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场所(丁平准1997年)。笔者认为,从认识现代会计和现代市场着手,探讨会计市场涵义,更有利于把握会计市场本质。

一、对现代会计的认识

虽然理论界对会计的精确含义至今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会计所包括的内容和范围亦没有明确的界限,但从目前会计实践和近几年来会计权威机构给会计所下的定义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具有以下意义则是可以肯定的。

(一)会计已成为具有一定会计能力的专职会计人员从事的专业性的活动。会计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和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技术迅速发展,资本大规模积聚和集中,通货膨胀加剧,会计业务与会计方法越来越复杂化,使得会计成为一项专门的技术,会计工作的专业化、独立化已经成为社会劳动的一项必要分工。现代经济活动绝大部分是从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实体来进行的,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的设立,都必须有一定的会计人员,这不仅是一种客观要求,而且已成为包括《公司法》在内的一系列经济法规的规定。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人力已成为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是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

(二)会计的行为结果是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经济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个人经验和会计信息。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越复杂,个人经验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越小,会计信息的作用越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决策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的质量与数量不同,经济决策成败的概率必然不同。一项科学的经济决策,离不开必要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对经济决策的重要性,使得会计信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资源,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

(三)会计活动不仅包括会计信息的收集与加工处理过程,而且包括会计信息的传递过程和注册会计师对会计信息进行验证、提供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经济决策制定者,经济决策制定者不仅包括主体内部的经营管理人员,而且包括会计主体外部的投资人、债权人以及国家政府主管机构。由于外部经济决策者所处的地位,以及其会计知识的局限性,必然要求对会计信息进行独立审计与验证,必然需要会计咨询和会计服务。如果没有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则会计信息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使用范围必然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到经济活动的发展。所以,注册会计师的服务活动是会计活动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二、对现代市场的认识

市场是商品经济的范畴,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哪里就有市场。市场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而逐步扩大。我国经济学家对现代市场的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产生于本世纪8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期才有实质性的突破。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实践来看,市场具有以下经济含义:

(一)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商品是用于交换的产品,产品只有处在市场上才成为商品,有了市场,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因此,处在市场上的交换物都要有商品的一般特征,即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分工越细,商品交换的数量和范围也就越大,从而带来市场的范围和容量扩大。商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市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有什么样的商品,就有什么样的市场。商品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分工环境下,商品的范围不同。目前不仅人力、财力和物力成为商品,而且技术、信息、服务也已经成为商品。

(二)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那么在市场上必然存在两个相互对立的经济主体,即供应主体和需求主体;这两个主体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商品交换关系,这种关系必然在市场上反映出来。市场所反映的本质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或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及买者与卖者的关系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关系。处在市场上的经济决策者,虽然具有趋利避害的天性,但也必须在考虑自身得益的同时,顾及到对方的利益以及政府政策和规则的协调,否则商品交换就难以实现,商品生产及其一切经济活动将难以继续进行。交换关系的存在要求培育市场。

(三)市场是经济资源的一种配置机制。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大体有两种: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计划机制是以计划为基础,由政府机构给经济单位配置经济资源;市场机制是以市场为基础,由经济单位自行配置经济资源。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功能。由于市场机制是以经济决策者的趋利避害行为,以及对自身的荣誉、社会评价和个人价值的追求为动力,是在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的作用下,通过经济资源供求双方的双向选择配置经济资源的,所以市场机制能够使经济单位处于主动地位,经济决策具有自主性、及时性和微调性,是实现经济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最佳形式。

三、对会计市场的认识

基于上述对现代会计与现代市场的认识,我们不难推论,会计市场是指会计资源市场,是对会计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充分利用的运行机制。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会计资源的流动、流向、交换的场所和领域,另一方面又可以被看作是会计资源与其他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篇4

(1)相关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评价上市公司的会计收益主要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报酬率等。其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是一个综合性极强、最具代表性的财务比率,该指标反应会计收益具有代表性。所以会计变量选净资产收益率(后文均用ROE代表净资产收益率)。考虑到作为衡量上市公司业绩的评级指标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无量纲的指标,为了消除单位的影响,在此我们选择了市场回报率(Marketrateofreturn),以下简称ROM,作为衡量市场收益的指标。市场回报率指的是整个市场所有股票的加权平均回报率。

(2)数据的选取与处理。数据选取自色诺芬数据库,为沪市A股2002~2011年所有上市公司的公司数据和A股市场数据,时间序列数据样本数为36个。会计收益取是沪市A股所有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率,为季度数据。对于市场收益,为了尽量多地获取数据量,将保留财务数据,调整市场数据,将市场月度数据折算成市场季度数据。

实证研究与结论

篇5

二、我国法务会计的行业发展情况

(一)我国法务会计的理论基础研究我国的法务会计行业尽管起步较晚但是也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张苏彤先生编写的《法务会计高级教程》就体现了行业里的一定的研究水平。此外,王卫国先生也编写了一步《法务会计基础教程》。这两本书以教材的形式面世,但是却充分反映了国内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获得了业界很高的评价。我国会计环境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资本市场的壮大经济全球化、企业规模扩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等众多经济因素,我国法律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严重滞后于经济、会计环境发展的法律环境,社会公众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等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微观问题,相互影响,最终都对我国法务会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二)我国的法务会计教育自2004年以来,以中国政法大学、复旦大学等一系列国内顶尖高校为中心的大学纷纷开始开设法务会计的相关专业。除此之外,一系列涉及法务会计方向的专业硕士点、博士点也在逐步建立。在市场需求下,我国各高校对法务会计的学科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不断加强。

(三)我国的相关职业组织2006年我国建立了首个法务会计相关组织: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从此我国法务会计的相关从业人员可以通过修一定的课程并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最后得到行业承认的资格证书,取得国际层次上的业务认可。

三、我国法务会计行业中的不足之处

通过上一节的对比介绍,可以看出当下我国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无论是在理论层面上,还是在教育规模上,或者是在专业组织规模上都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很大的差距。当然不能过于追求发展速度,不能用在国内新兴的法务会计专业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在国外产生的学科做比较。但是也必须借鉴国外法务会计行业迅速发展的经验,把优秀的经验和教训内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以促进自身的健康、迅速发展。首先,在理论基础方面。我国会计方向的基本理论还比较少,尽管已经有部分成型的著作面世,但是这些著作还只是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上,深入研究型著作还是比较少的。这对于行业发展来说是不健康的一种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理论和实践是脱节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一种没有头绪的实践。在法务会计行业中则表现为只盲目地沿着国外一些成功经验的路线,用国外的理论解释国内产生的现象。但是由于法律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社会条件不同,利用国外优秀的案例作为借鉴,利用国外的基本理论解释国内当前存在的现象是不合适的。在这种条件下出现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此外,国内对于法务会计行业研究方面不够全面。现有的研究只集中在几个点上,而并没有从一点出发涉及全专业。这对行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健康的。第二,从法务会计教育开展方面来看。国内法务会计的课程设置还不够合理,和国外相比,我国的课程设置并没有很好地结合自身的社会特点和时代背景。在生源的选择上,也不是像国外那样大量接受社会在职人员,更多的是在会计专业下分出一部分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来学习相关知识。这样的做法有益处却也有一定的弊端。益处是保证了学生经过一定的、系统的学习,在会计基础和基本功上比较扎实。但是弊端也很明显,即学生的积极性不够,缺乏实践技能。相比之下,国外的教学模式和生源选择则会使得整个班级基本素质更高,学生学习更有积极性。而且学生的会计基础经过实践的磨合可能会更优于我们的学生的基础。但是这样大量吸收在职人员作为学生的弊端也显现了出来———学生培训课时不够,学生基础并不统一,使得教学效果稂莠不齐。在这方面上,我们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时也要再三权衡,取其精华部分吸收而避免全盘照搬的情况。最后,在职业组织方面。国外职业组织健全而成熟,且数量众多。某一个组织的不足之处可以由其他组织来弥补。但是在国内,这方面的成果还很少,尽管国际注册法务会计师资格认证专家委员会已经成立了一段时间,但是无论是在职能功用上还是在法务会计相关人员的职业培训上较之其他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职业组织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丰富自己的经验,扩大管理范围,适当增加相关组织数量,弥补现有的缺陷和不足。除此之外,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不同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务会计行业究竟应该如何发展,还应该再三权衡。

四、我国法务会计行业发展方向

经过第二部分的分析不难看出,当下中国的法务会计行业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那么应该如何发展行业,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面临的诸多困难,在这一章里将重点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法务会计理论建设方面首先要推进理论的建设,就要先清楚自己现有的理论基础,先清楚自己和西方国家之间到底有怎样的不同之处。在深入了解这些区别之后,要把握哪些理论是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那些理论是不适合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推行的。了解了这些之后,将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的理论部分进一步本土化,使之更好地为我们所使用。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理论研究。从我国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实践中抽象出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和方法,使行业内部的成功更具有重复性和可操作性。

(二)法务会计人才输送方面根据上一章的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务会计教育模式是有着一定的弊端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上看,这些弊端则更加明显。但针对现有的时代条件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又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模式。因此我们应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优秀的办学经验,同时也保留自身的一定优势,这样兼收双方优势开展办学。这其中要强调的是继续发展现有的本科教育模式。强调本科教育的重要性,是在为行业提供能够在岗位上通过实践迅速提升自己技能的人才。同时也为在职专业硕士教育提供一定基础。以有会计理论基础的生源作为进修对象,在职教育中面临的一系列例如基础不扎实、学习时间都用来补理论基础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在在职教育方面,要扩大这方面的招生,让学生更多地在实践中体会理论,在实践中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样就大大弥补了国内外教育模式的不足,为法务会计行业提供了人才输送方面的保障。

(三)法务会计组织发展方面在法务会计组织方面的发展也要结合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一方面要加强与国际接轨的能力和频率,考察人才的标准要向国际接轨,保证考察出的人才是有国际水平的职业人员。另一方面也要提升自己组织的数量和水平。在实践中弥补当下现有组织的不足之处。考虑到我国法律、社会环境方面与国外有诸多差距,法务会计组织也应该最大限度得发挥自己的作用,呼吁严格立法、建立健全的相关制度,为法务会计行业规范性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篇6

从宏观的角度看,企业(特别是股份公司)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债权人的信贷决策、对企业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评价、政府对微观企业的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廉政建设等,都密切相关。因此,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影响到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投资者、债权人等群体的经济利益,而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我国著名会计学家杨时展教授提出的“天下欲乱计先乱,天下欲治计乃治”精辟见解,警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

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是对会计的基本要求。然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却大量存在,其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制约效应,已经显现。因而,有效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我国会计界、经济界乃至我国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伊始,人们责备的目光就投向了属于企业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会计工作,以及用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然而,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和企业会计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却末能根本扭转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面。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去反思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这一顽症的真正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笔者认为,站在理论研究的角度,科学界定会计信息“具真(具有真实性)”与“失真(失去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认识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前提条件;从不同经济层面分析制约、左右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因素,才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关键。

二、理论前提:会计信息“具真”与“失真”的判断标准

1.主要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

在会计的发展过程中,即使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都十分重视会计信息“真实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并试图界定“真实性”标准的含义。

为明确会计信息的质量标准,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该公告中,FASB正式将“反映真实性(representationalfaithfulness)”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之一,并确立了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以下观点:①认为真实性“就是一项数值或说明符合它意在反映的现象”。②认为反映真实性与"可核性"、“立性”等共同构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之一。③反映真实性存在“反映真实性的程度”、“精确和不肯定性”“偏向的影响”、“完整性”等问题。该公告分别进行了阐述。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FASC)在1989年7月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真实反映”作为“可靠性”质量特征的首要内容,并认为:①“信息要可靠,就必须真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②由于“所应计量的交易或事项的鉴定,或是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所以“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没有正面界定会计信息“真实性”之所指。

我国《企业会计制度(2001)》将“真实性”作为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首要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其并未解释会计核算所要求的“真实性”的实质性含义。

据此可以得出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标准的几点初步结论:①尽管不同机构颁布的会计准则都明确要求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但其各自对会计信息“真实性”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一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含义值得进一步研究。②不同的会计准则制定者总是将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要求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质量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认为只有具有“真实性”的信息才是可靠的,可靠的信息首先必须是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反映真实”特征存在“程度”问题与“风险”问题。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反映的真实程度在不同时间和不同空间具有差别,会计信息完全真实地“再现”企业经济活动的要求具有“风险性”。

2.“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概念的存在

正是由于会计信息“反映真实”的“风险”问题,因而有必要区分会计信息“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的不同要求。

会计信息"绝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本来面目的"再现"。这种"绝对真实"是会计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在“百分之百“程度上的原本表现。实际上,绝对真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真实性“。而且,绝对真实的会计信息不一定就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对真实”是指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的准确描述,其以“不歪曲”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为基本判别标准。相对真实是一种现实的“真实性“。在会计实务中,相对真实的判别标准是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即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是否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度来进行,是否符合会计标准的要求。因而,相对真实也可称为“合法性真实“。对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则达到了”可接受真实程度“。

区分“绝对真实“与”相对真实“标准的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会计学者、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绝对真实”是其追求的一种“境界”,一种终极目标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高目标,就是制定出在确保实现会计目标前提下,能够产生“绝对真实”信息的会计行为标准。追求“绝对真实”,正是不断优化会计准则,不断提高会计制度质量的动力。

第二,“相对真实”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的最低要求,也是对会计实务处理的基本要求。就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而言,其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必须能够导致“相对真实”的信息。否则,依据其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所提供的信息歪曲了“企业经济活动基本特征”,其所制定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本身就存在“质量”问题。

第三,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而言,会计信息“真实性”意味着其必须依据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要求,处理和提供会计信息,达到“合法性真实”的要求。实际上,会计人员只要严格而准确地按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规范处理会计业务,提供会计报告,其行为和结果都应当被认为是“合法”的,其会计信息也是“相对真实”的。以“绝对真实”信息质量标准来要求会计实务工作者,既不现实,也无必要。

3.对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基本把握

用量化标准看待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它本身不可能是一个绝对数,而是一个合理的“区间值”。这个区间值的上限是"绝对真实程度",下限是"可接受真实程度"(即合法性真实)。当会计信息质量低于“可接受真实程度”(合法性真实)时,会计信息“失真”。对于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应当在“合法性真实”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力求会计信息更高程度的“真实性”,这是由会计学者追求真理的科学研究精神、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制定者所肩负的历史责任等所决定的;对于会计实务工作者,则必须便会计信息质量达到“可接受真实程度”,符合“合法性真实”要求,这是由相关法律法规的刚性约束、会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等所决定的。

三、原因分析: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源解剖

从逻辑上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都是"失真"的信息。在会计实务中,不符合会计准则精神、不符合会计制度要求的会计信息,均属于失真的会计信息。实际上,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多种多样。从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目的出发,有必要确定会计信息失真的“重点”和“难点”。

笔者以为,区分“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和“非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十分必要。前者是指“蓄意造假”或“故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行为。这是我国当前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需要“追根溯源”的主要方面。后者则是指“非故意的过失”、“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等原因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由于企业会计系统的存在和运行与企业、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分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时,应将企业会计系统置于整个企业管理体系中,将企业置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考察。

从宏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制度基础和环境状况,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往往是根本性的。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判断: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程度。包括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产权关系制度的确立,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理念,等等。②市场秩序的规范化程度。包括市场机制、市场规则、市场监管制度体系及其执行的有效性,等等。③投资者行为理性化程度。包括投资者群体的理性投资理念,投资风险防范与约束机制,等等。④法律约束的有效性。包括对资本市场各个参与者行为的法律约束,对资本市场监管者的法律约束,对企业经营行为的法律约束,对企业会计行为的法律约束,等等。

从微观层面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是判断影响企业会计系统运行的各个决定性因素是否以合理的方式存在,这些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从企业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组织管理机制、(现代大公司和集团公司的)内部产权规制、企业创新机制、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企业约束与激励机制等;从企业会计角度进行分析,分析的重点包括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机制、会计核算规范体系、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体系、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体系等。

笔者认为,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动因在于:

(1)市场经济制度的不完善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环境条件。主要包括:①市场运行过程中的人为因素大量存在;②市场管理者及监管者的非理;③市场参与者的非市场经济意识。

(2)“人的有限理性”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因。主要包括:①经营者利益与产权所有者利益的矛盾;②经营者约束机制失灵;③经营者激励机制不合理;④企业整个管理控制制度失效或虚设,特别是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

(3)硬性法律法规制度的“软约束”。主要包括:①执法不严;②执法不及时;③对资本市场各参与者的法律约束失衡和软化。

四、基本结论,建议与思考

对于处于转型期间的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很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治理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刻不容缓。笔者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目前我国企业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其主要根源尚不在会计系统与会计制度本身,而是左右企业会计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为此,遏制和消除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的治理与整顿,以及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管理制度和约束体系。

2.以企业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出发点,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和组织管理机制,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科学化和有效性。

3.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界定以经营者业绩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利、责任和利益合理的“制度安排”体系。

4.在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包括会计法规)的同时,强化刚性法律法规的“硬约束”。

基于正在逐步建立但尚需进一步完善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和末能真正规范运作的市场化企业体系,我国的会计信息失真实际上也是一种意料之中的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正处于一个关键而又敏感的特殊时期。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关系,必须予以正确认识。

1.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制度建设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低水准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但在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环境中,同样也会存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正如用质量糟糕的菜刀肯定切不出样式好看的菜来,用质量上乘的菜刀却也未必会切出漂亮的菜样。在美国等会计准则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它们也十分重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并往往通过极为严厉的法律法规来惩处违法性会计信息失真行为。

篇7

二、重视并明确精细化管理概念

1.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概念

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概念是企业预计建立一段时间的企业管理目标和成本要求。管理目标必须详细,企业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以什么为目标去奋斗、以多大的经济弹性作为成本止损,这些都要在管理目标中明确指出。为了使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概念能发挥出作用表现其价值,需要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位员工都参与进来,不能区域化进行,要将精细化管理概念覆盖企业全部,共同完成石油管理任务。

2.突破传统石油企业管理观念

在传统的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中,降低成本节省开支是传统石油企业管理的主要目标,以现代的角度去衡量这个目标就会发现这种过于局限的管理方式不仅无法带动石油企业的经济发展,甚至连市场的最低需求都难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必须结合时展与市场的走势,制定出有战略性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能达到与时俱进的发展。不能忽视单位生产效率,要引进高科设备与先进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内以生产力的提升来营造最高的利益,在质量与效率双赢的基础上将精细化管理凝聚在价值的创造上,这样才能使我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发展的更稳健。

3.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

会计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个企业管理都不可或缺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费用的支出在企业运营过程中无时不刻不在消耗着,所以必须将成本节约任务落实到企业的每一处细节并动员企业所有人员配合该项任务,使员工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所在的同时还能对其进行范围分化,落实之后,要对项目的成本支出与工作时间等环节进行控制。为了调动企业员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可以制定奖励制度,将工作量以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快最好的员工给予资金的奖励,相对的,为了树立企业管理体系的威严性与有效性,对不遵守制度不配合工作的员工或部门要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对应的惩罚措施,以此来完善管理体系。

三、推动石油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发挥出企业的人文关怀,以此来激发员工对岗位的热爱与敬业,要将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建立在以企业为家的基础上。企业员工是企业的战斗力,要想提高企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度就需要管理者将企业员工自身潜能最大化开发并运用到石油企业中,当然,这需要一定手段,如果企业管理者什么也不去做,仅靠口头的宣传与动员是无法让企业员工为此效力的,必须结合企业员工的真实需求,通过管理的协商统计出最有效的带动方式,以此来调动企业员工潜能的开发,使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工作获得支持与推进。第一,通过每一位员工的配合,在工作过程中寻找可以进行成本控制的环节,进一步完善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的问题,同时对现有的节能损耗措施可能存在着不完善,若企业员工有好的建议,石油企业精细化管理者应积极采纳并且立即落实,同时给予提供帮助的员工进行奖励。企业的成本节约要从企业内部全体工作人员做起,所以企业在开展成本控制之初,要动员企业成员成本控制一定要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精打细算。第二,企业不论其规模还是企业所涉及的领域是呈多样性的,然而在这些多样性的背后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经营各种项目,尽管经营项目不同,但目的却一致,那就是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利益,市场能否接受企业,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活,其结果就能得知市场对企业开展项目是否认可。基于这一点可以看出,决定企业盛衰的不仅仅是精细化管理控制策略,经营项目的产品才是关键所在,所以企业在进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一定不能影响石油企业生产产品的质量。

篇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我国粮油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粮油企业逐步认识到,要想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首先就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工作,明确企业自身发展实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会计核算是粮油企业开展粮油生产以及经营活动的重要基础,是防范和化解粮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举措,也会对粮油企业的经营决策产生直接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粮油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期,很多粮油企业都在千方百计提高经济效益,而会计核算会对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当前很多粮油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核算不够重视,把会计核算等同于生产经营费用的支出以及收入状况等的核算,而没有从粮油企业发展战略及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高度全面认识会计核算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受到较大局限。

(二)存在违规操作现象

由于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涉及面广、操作起来较为复杂。因此,有些粮油企业为了提高会计核算速度,降低人工成本及相关费用,在会计核算中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有些粮油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利润数据进行人为操控,通过虚增成本等方式对企业的利润情况进行修改。这些违规行为会对粮油企业的会计信息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不利后果,造成粮油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不仅会使人们对粮油企业的利润情况以及经营状况缺乏全面真实的掌握,而且会造成粮油企业的税收及利润分配的混乱。同时,一些粮油企业没有严格按照会计准则以及相关制度的规定对粮油生产经营等费用进行核算。例如,有些粮油企业没有将粮油商品的损耗或溢余正确计入成本费用等。这些违规操作情况会对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造成严重后果。

(三)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欠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的范畴及内容也应当不断改革和逐步完善。但是,大多数粮油企业在招聘会计人员之后,虽然也开展过简单的岗前培训,但是实际操作过程及经验等还需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自己摸索和积累。还有很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无法满足会计岗位的需要,造成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严重滞后。例如,有些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事项以及会计核算过程中,专业知识比较缺乏以及对法规知识不够了解,对违法违规所造成后果的严肃性认识不足。甚至粮油企业还有些业务直接经办人以及财会人员受个人利益得驱使,有意寻找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漏洞,通过有些不能报销的项目篡改为能列支的项目,或者编造虚假凭证等方式,损害企业利益,侵吞企业资产,严重阻碍了粮油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监督机制相对缺乏

在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会对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确保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与真实性,这就需要建立起会计核算监督机制。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粮油企业并没有建立起可以有效控制财务会计核算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极易诱发更改会计账目、肆意修改利润等违规违法行为,最终造成粮油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全面准确地评估粮油企业的盈利状况和利润水平,更不能有效制定出科学的粮油企业发展战略,无法真正提升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加强粮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对策

近年来,粮油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实力,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充分发挥会计核算在粮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推动粮油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

由于会计核算对粮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粮油企业的管理者要高度重视会计核算工作,通过自上到下的影响,会使广大员工认识到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从而确保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与真实性。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该全面准确的认识会计核算工作,深入理解会计核算不仅能够明确企业的收入及支出状况,同时还能够对粮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粮油企业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粮油企业全体员工中开展与会计核算相关的知识讲座,引导员工充分认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意义,确保粮油企业会计核算信息的准确性,推动粮油企业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对粮油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内控制度建设。但是,应当看到,粮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短期行为,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的工程。首先,粮油企业的内控制度体系主要由承担着监督检查职能的相关部门组成,建构起粮油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既有各自明确的职责权限又可以相互协作的机制,使粮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其次,要不断完善粮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及内部管理制度,不仅要维护粮油企业资产安全,而且要提高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努力提高粮油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要认真开展内部监督考核工作,通过考核,可以使粮油企业内部监督的思路更加清晰,不断提高粮油企业内部监督效果。

(三)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粮油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会对企业的日常核算工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粮油企业就应当从企业的发展战略出发,重视提升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粮油企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引导会计人员掌握先进的企业财务管理手段和会计核算方法,鼓励会计人员结合粮油企业的发展实际,不断完善核算方式,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其次,粮油企业要认真开展会计人员的选拔工作。严格落实企业会计人员选拔制度,真正为企业挑选合适的会计人才。最后,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奖惩制度。对于日常业绩突出的会计人员,粮油企业应当按照相关制度进行奖励,而对那些在工作中损害粮油企业利益的会计人员,应当进行相应的惩罚。通过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改善粮油企业的财务状况,提高粮油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

(四)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企业信息质量是企业财务工作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监管,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要确保粮油产品存储、销售、购买等凭证手续的完整性、真实性与合法性,加强对粮油企业内部各财务管理环节的监督与管理。另一方面,督促粮油企业的会计人员切实履行职责,规范操作行为,提高粮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要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变化与发展的需要,适时对粮油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调整,进一步明确记账规则,从而真实全面反映出粮油企业的财务状况,坚决杜绝瞒报、漏报、错报经营业绩等行为。

篇9

一、我国管理会计的基本目前状况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探究和应用起步较晚,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短短20年时间,管理会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很多事实证实我国管理会计已逐步从数量、定额管理过渡到成本、价值的管理,从项目、部门管理演变为全面管理、战略管理。随着理论探究的拓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现代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呈现出日趋融合之态势,人们的目光已从过去转向现在和未来,开始用全局的观点、战略的眼光进行财务活动管理。管理会计的发展对于指导和改进我国经营管理、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功能。

但管理会计在中国形成和发展的时间究竟不长。立足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建设目标,我国管理会计尚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探究范围、实践应用等方面更待完善和充实,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脱钩现象较严重。

二、影响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因素

(一)管理会计本身的弊端。

管理会计所采用的方法可以是会计的、统计的或数学的方法,但用得最多的是经济数学方法。它将管理会计复杂的经济活动用简明的数学模型表达出来,揭示有关对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最优化的数量关系,为管理人员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提供客观依据。至本世纪70年代初,在管理会计思想发展中出现了“信息经济学方法”,试图将成本会计的“绝对真实方法”和“条件真实方法”归结到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体系中。这种微观信息经济学对管理会计的影响,使管理会计研究人员试图用理论来改变实践。他们在书斋中为实践工作者设计了一些复杂的确定型、风险型、不确定型经济数学模型,有些模型直到今天还难以在实践中运用,因而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二)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的弊端。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学界的主要研究领域都集中在财务会计方向,例如对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对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还在围绕量本利分析、预测、决策、绩效评价、激励机制而展开。同时,对于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应用经验缺乏系统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虽然管理会计引入我国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仍未在实务界得到全面的推广与应用。这主要表现在:企业领导或财务负责人观念陈旧,只重视事后的算帐、报帐工作,不重视管理会计;企业会计人员掌握管理会计知识有限,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不了解管理会计,管理会计在我国没有引起多数企业的重视;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短期经营决策、量本利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等在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从总体来讲,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有限。

三、如何做好我国管理会计的应用与发展

(一)加快建立管理会计协会

在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均早已设置了管理会计协会,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建立管理会计科学并且提供一个管理会计的专业组织。

1.建立管理会计协会可以加强会计学术界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和体系的构架。同时,未来管理会计会向多学科、综合性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学界可以依托协会进行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流活动。

2.管理会计协会的建立可以加强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的交流,从而从根本上改变目前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局面。学术界可对实务界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具体分析、深入调查研究,从而将西方管理会计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理论。实务界可以将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与学术界相互沟通,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并可以将学术界的最新理论成果在帮助指导下迅速的投入生产实践。

(二)管理会计实践要加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管理会计师队伍,管理会计师由财务会计师承担。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管理会计师的素质要求要高于会计师。面对市场竞争,管理会计师作为既懂管理又懂会计的专门人才,应具有战略头脑,判断准确,勇于抓住机遇,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当然,做到上述几方面并非简单之事,应博学多识,一专多能,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积极主动地更新知识。同时,应加强思想修养,达到“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思想境界。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在1995年就有48%的管理会计师走出办公室狭小的空间,深人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沿了解企业的情况,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也有助于管理会计师上述素质的培养。

(三)学术界积极参与

学术界将管理会计的研究成果及时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中,指导管理会计实践。企业为学术成果提供试验场所,并能促进管理会计的实际应用,管理会计的实践又反过来有助于提升管理会计的理论,形成理论、实践交替上升的良性循环。相信,随着管理生产要素的逐步深入人心,管理会计逐步得到重视,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应用层次、规模将出现一番新的景象。

总之,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以及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必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理论和方法必将得到完善。通过广大会计人员和教学、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相信未来管理会计在我国一定会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索》。北方经贸,2006,(2)

篇10

市场有效性检验的问题提出

通常将有效的市场理解为“股价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的市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会计师和学者以及准则制定者都比较关注市场有效性研究。

市场有效性对于会计执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通过基本面分析获得的超额回报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会减小;一项会计方法的变更如果不产生直接的现金流影响、信号影响或激励后果,它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上就不会对股价产生影响。

市场有效性检验的问题是一个基础性研究问题,20世纪70年代有关市场效率的检验发现了很多支持有效市场假设的证据。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研究者通常假设有效市场,而对于那些和有效市场理论冲突的证据,则采用其他的解释。到20世纪90年代前,越来越多的证据不支持有效市场假设,并认为投资者也非完全理性,并从行为金融学研究中寻求支持。最近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上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为:其一,公司的会计行为可以影响资本市场,投资者能够将贷款损失分解为可操纵的部分和不可操纵的部分,这两部分定价是有差异的;其二,管理层可以通过盈余平滑提高盈余的续持性和预测能力,或做为传递某种信息,市场对可操纵应计可以定价;其三,通过对公司实质性赎回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支持市场有效性的证据。

从事件研究中得出的有关推论

事件研究检验市场有效性,是检验市场对一个事件的反应的影响、速度和无偏性。在一个有效资本市场中,可以预期股票价格对一个事件作出迅速反应,并且之后的股票价格变动同这一事件的反应或之前的盈利无关。事件研究方法分为两种:短窗口事件研究和长窗口事件研究。

短窗口事件研究提供相对清洁的市场有效性检验,尤其当样本公司经历的事件时间并不集中时,由短窗口事件研究得出的结论一般同市场有效性一致。利用由少于一天、每日和每周收益得到的证据,到长时间范围的事件,例如公布盈利、会计方法变更、合并和发放股利得到的证据表明,市场迅速对得到的信息作出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反应表现不同且差异很大,这同市场有效性假设不符。

长窗口事件研究检验对一个公司样本而言,对市场新信息可能做出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这是由于持续的明显的非理或者市场摩擦导致,然而进行估错和纠错都需要较长的时间。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的根源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人的主观判断或行为偏好。行为偏好存在系统性的组成部分。因此总体来说股价仍受偏好的影响,但是偏好对股价的影响将表现在对股价基本面分析得到的价格之间的系统性偏差上。最近财务和会计学做的一些研究表明,在例如公开募股、季度性套利和分析师的长期预测结论等充分公布的事件之后,在未来几年内存在巨大、明显的超额收益。这些研究的结论对市场有效性假设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收益预测性的横截面检验

收益预测性的横截面检验至少在两个方面不同于事件研究。其一,公司并不需要经历像稀释权益那样的事件发生。其二,一般是分析每年中普通的某一天的具有特殊特点的股票组合的收益。关于市场有效性的横截面收益性检验总是检验长期收益,因此有四个问题必须值得重视。其一,在长期检验中,期望收益的错误测量可能很严重;其二,研究者主要关注表现出极端特点的股票,这些极端特点与以往的异常业绩有关。因此,期望收益决定因素的变化可能与这组投资形成的过程相关;其三,内生性偏差和数据问题可能很严重,尤其是当研究者分析具有极端业绩表现的股票时;其四,因为存在时间上很好的集中性,未控制交互相关的检验可能高估了结果的显著性。

会计领域经常进行两种收益预测的横截面检验:在市场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基础上业绩的预测性检验,以及估计多元指示变量检验。这两种检验都以有力的证据对市场有效性提出挑战,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和多元指示变量在一个投资组合形成后一到三年的期间内可能产生大量的异常业绩。

利用错误定价的一元指示变量研究收益预测性,尽管很多变量表明了市场的过度反应,但同时使用现金流和盈余收益作为市场定价错误的指示变量则表明市场的反应不足。利用错误定价的多元指示变量是研究收益预测性。经常使用一种被称为Pr的复合盈余变化可能性测量方法。一般通过对一系列财务比率进行数据处理获得Pr值。Pr表示正的或负的盈余变化的可能性,基于Pr的价值投资策略能获得正的异常回报。后来有人拓展了多元指数基本面分析,来估计股票的基本价值和投资于由基本价值得到的错误定价的股票,并使用剩余收益模型和分析师的预测来估计基本价值,并证明可以赚取超常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