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5:5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服装结构设计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色彩的选择在幼儿服装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调查了解,2-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初步表达自己的意识及喜好,在选择及购买服装时,幼儿常常能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因为明亮色彩的冲击性强,幼儿大多比较喜欢明亮的、色调偏暖的、隶属大自然的颜色。但是,与此同时,2-3岁幼儿的视力发育还不完全,视网膜较为脆弱,长时间接触过于明亮的色彩会影响到幼儿的视力发育。因此,幼儿服装设计时在色彩的选择上应选择纯度较低,例如粉红、粉蓝、深绿色等一些对眼睛刺激较小但同时也能吸引幼儿的颜色。当然,幼儿服装的选择购买大部分意愿还是来自于家长。2-3岁的幼儿常常会将衣服弄脏,因此,幼儿家长在选择幼儿服装时会考虑到服装的色彩尤其是易脏部位的色彩是否耐脏,面料是否容易清洗,所以在色彩的搭配上往往还会配一些灰色、咖啡、黑等深色。
1.2图案设计
幼儿来到世界不久,对万物都感到很新鲜,同时每个孩子在家长眼中都是非常可爱、天真烂漫的,所以家长也愿意将孩子打扮得可爱活泼。其次,随着媒体产业的发达,很多卡通节目,比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的热播,很多小朋友在选择服装时都偏向带有卡通人物的服装。因此,在一些图案设计上经常会选用卡通的、富有童趣的。幼儿服装上图案的选择在满足幼儿喜好、富有童趣的同时,在内容的选择上应积极向上,对幼儿智力、性格等方面起一些积极的作用。例如一些英文字母、数字、等有关知识的图案;一些篮球、足球等体育运动方面的图案;或是一些童话卡通人物,满足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特点。
2廓形和结构设计
廓形是指服装正面或侧面的外观轮廓,体现了服装总体形象的基本特征,是服装的直观形象。被喻为服装款式造型的第一要素,廓形直接影响到服装的结构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可以使服装款式设计具体化,是服装造型的具体体现,是实现设计思想的根本手段,同时其结构设计更关乎到穿着的舒适性以及功能性。以下就是围绕A、H、O这三种适合幼儿穿着的廓形与结构展开的讨论。A廓形的设计主要表现为服装上半部较为紧身、下半部较为宽松,这一设计的选择主要考虑到幼儿肚子部凸起这个体型特征。肚子部分较为宽松的设计既能够较好的遮住幼儿肚子凸起这一体型不足,展现幼儿的天真可爱,同时又没有禁锢幼儿的生长发育,使得幼儿的体型健康发展。例如这款裙子,采用了A字廓形的设计,款式上比较宽松,能够遮住幼儿的凸肚,从结构图上看,裙片从腋下开始加放松量直至裙摆,像一朵盛开的花,既符合幼儿的特殊体型,又体现了幼儿可爱、天真烂漫的特性,采用无领设计,方便儿童穿脱,裙子上两个插袋的设计,既方便孩子储物,又给衣服带来了功能性。O廓形的风格特征为内部造型线的设计没有明显棱角,外观较为饱满、圆润,达到服装外形上下收紧,中部宽松的特征,O廓形的服装宽松且易穿脱,现在可见的连体服和幼儿下装在设计上多选择O型的设计。例如这条裤子,采用的就是O型廓形的设计,整体轮廓像一个圆圆的O字,O型的裤子比较宽松,便于幼儿的行动,同时加大了臀部以及裆部的设计,穿着比较舒适,这款裤子既考虑到孩子穿着行动时的舒适性,又不失美观,是时尚与个性的结合。从结构上看,臀部到脚口的的线段采用圆顺的弧形设计,裆部到脚口同样如此,这样做使得臀部以及裆部比较宽松,穿脱比较方便,增加了穿着的舒适性。从美观性角度来看,O型的设计比较可爱,符合儿童天真烂漫的性格。H廓形的造型线设计往往偏重于直线形,服装的设计多呈现简约、中性化的特征。2-3岁的儿童性格好动,H型服装呈直筒状,上下等宽,这一特点适合儿童好动的特征。H型的服装设计简洁,通常适用于幼儿下装的设计和男童服装的设计。例如这款男童背带裤短裤,就是采用的H型廓形的设计,上下呈直筒设计,宽松舒适,同时又便于穿脱,裆部给出的余量较大,便于幼儿活动以及生长发育。背带裤腹部裁片的设计比较保暖,防止幼儿吹风着凉,同时采用假拉链,既有美观性还具有时尚性。门襟处和贴袋处采用卡通图案,符合了孩子可爱的性格。从结构上来看,裤子立裆深度加大,有利于儿童活动的各种方便;臀围处呈明显的曲线结构,利于儿童的走路。总之,整条背带裤的设计,既有设计美感,同时又体现H型廓形的简洁大方的特点。
3零部件结构设计
领、袋、袖、腰头等均属于零部件的设计,零部件的造型设计决定了整体服装的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3.1领型设计2-3岁幼儿颈部较短,同时会自己吃饭,但是常常会掉饭粒,所以设计领型时以无领和领座较低的领型为主,要求领部开口较大,方便头部
活动的同时也易于带围兜或者食饭兜。
3.2口袋设计
2-3岁幼儿手部变得灵活,有抓握的能力,喜欢大大的口袋,能够将喜欢的东西装进去,通常幼儿的服装中以贴袋为主,避免了口袋布弄伤孩子娇嫩的皮肤,贴袋通常设计卡通图案,整体造型可爱天真,位置能够自由变化,同时具有实用性。
3.3袖子设计
2-3岁幼儿活动量明显增加,袖子多采用插肩袖或者连身袖,这样的袖子与肩部没有明显的区别,宽松舒适,易于活动,同时,幼儿生长发育迅速,保证了衣物的合身性。
3.4裆部设计
2-3岁幼儿基本能够知晓是否要上厕所,并且在家长的帮助下上厕所,裤子大多采用不开档设计,但需要比较宽松,在冬天衣物较多、穿脱不方便时会使用尿布,所以也有部分裤子采用开档的设计。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的工程,它包括: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是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关键环节就是服装结构设计。服装结构样板的准确度和制板效率,直接影响服装的成本与质量。为了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发展生产的需要,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性以及加强学生所掌握的技能的可延展性,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一、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研现状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及调研目前国内外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内容的理论深度不够、只传授“怎么办”,很少解决“为什么”。这种急功近利的教学内容直接制约学生技能的拓展,直至影响行业的发展。
2.操作方法陈旧,未能及时将行业的先进技术或最新技术引进到课堂中。学习的理论核心部分是30年前乃至更早的日本文化式原型,已经不能符合现代中国人的体型和时尚的要求。
3.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与工艺实践课程的设置不合理。在这两门课程的设置上缺乏紧密的联系,使两者的间隔时间过长,导致学生学完服装结构设计后,不能“乘热打铁”的进行工艺实践来巩固和提高对服装结构设计的掌握。
4.结构设计教学体系基本上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训练,这种模式抑制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探索
对于服装高校要解决以上问题,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及企业急需的“实用型”服装人才,应从以下几点进行革新:
1.课程的合理设置
课程的课时数量、先后顺序、间隔时间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教学质量。所以,在相关课程的设置上必须符合服装专业教学规律、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
首先,根据不同专业方向、不同年级合理设置《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课时数量,不能“一刀切”把所有课时都定成一样。其次,现代服装工程是由款式造型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三部分组成。最后,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将三门课程紧密排列。让学生真正在课堂里就体会实践到“设计构思服装效果图服装平面结构图成衣”这种服装从设计到成品的基本过程。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
2.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形式变化的掌控能力及对平面结构与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实践之中,不仅是结构设计实践,还要依托工艺制作实践。只有学生看到了最终的服装成品,通过对成品形态与适体度的感知,才能进一步认识与反思结构设计的规律与尺度,进一步提高结构设计水平。 转贴于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在黑板上画结构,学生在下面“依样画瓢”画1:5的结构图。传统教学模式学习后的学生往往会出现不能应对款式变化,只能生搬硬套,当出现新款式时就手足无措的情况。这种枯燥抽象、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是不符合现代教学及市场需求的。教师必须联系实际,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带领学生入门,或者让学生多动手、多画图,在不同的实际款式操作中不断渗透理论知识,就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教学分为理论和实操制图训练两部分。教师以1:1的结构制图做教学示范,并结合图纸进行理论教学,以工厂板房制图的程序来做教学示范。同时把教学示范的结构图纸检验裁剪后,在人台上做快速的立裁缝合,让学生直观的观察和体验到如何从平面的结构制图合理转化为三维的立体造型。示范结束后,让学生自己进行1:1的结构制图设计,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在学生完成后,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款式变化的示范及讲解,并让学生自己设计新的款式和新款式的结构设计。最后由老师综合学生遇到的问题和难点做讲解示范,新的结构设计课程就是要通过大量的制图实践来完善学生应对款式变化而束手无策的问题。同时,服装结构设计的制图过程,是一个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检测过程。通过制图实践教学,不但能检测学生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掌握情况,还可以在画图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促进知识的获取,提高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扩展。这一措施在服装工程专业和服装艺术设计专业三年级三个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接触不同时尚年代的款式,发现结构设计中的共同点和各自的特点,以此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在把《服装款式设计》与《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相结合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各科的教师间要科学合理系统的联系安排。选取能够渗透各科目知识点的课程项目,使学生通过项目教学掌握这一知识体系与技能。项目的分析、设计、实现过程要与真实的产品开发过程相近,甚至就是企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使学生应用本项目的方法和技术能够完成目前企业中的类似应用。其次,进行情境设置。根据企业生产实际把服装设计分为款式设计、结构设计、样衣制作三大项目。服装款式设计安排在《服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完成,然后安排《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实践》课程,两者结合完成服装成衣结构设计、样衣制作的全过程。通过一个项目、几个任务的实践和进行分层次地对课程内容进行实践,从而使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能较好满足服装岗位需求。
三、结论
现代服装工业飞速的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面对目前服装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应转变教育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打破封闭式教育方式,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制定的新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将传统的理论知识与成熟企业先进的技术结合,达到产学结合的目的,使学生适应现在服装企业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并为学生工作中延展技能打下理论基础,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葛老师创立了科学的服装结构理论体系,揭示了服装结构设计是把服装造型各区域平面图形进行合理组合的过程。即先有立体造型尺寸,即已知尺寸,再有平面图形。首先应对立体划分区域,才能找到各区域的平面图形。
前衣身斜向皱纹的现象,通常是指前衣身胸围线以下侧部斜向的皱纹,表现的形式有撇和捺两种斜向皱纹,其直接的原因为前衣身横向失去平衡。
构成前衣身胸围线以下呈撇方向的斜向皱纹现象,其直接的原因为:前衣身侧部纵向尺寸多余,前衣身中部纵向尺寸缺少;使前衣身横向失去平衡(如图1),具体与衣身结构及缝制中以下因素有关:
1、前肩线斜度太小,肩端纵向尺寸多余而下垂;
2、肩端移位至前,使前袖笼纵向尺寸多余而下垂;
3、肩宽尺寸太大,袖笼各因素匹配不合理,使前袖笼底A点下垂;
4、前袖笼弧线拉伸,使前袖笼底A点下垂;
5、袖笼宽尺寸太大,前袖笼底A点下垂;
6、乳峰基省不足,使乳峰侧纵向尺寸多余;
7、在前身胸与腰的区域轮廓边线组合中,胸围线上纵向多余量处理不足;
8、在前身腰与臀的区域轮廓边线组合中,腰围线上纵向多余量处理不足;
9、前侧缝腰节处纵向尺寸多余;
10、前侧缝拉伸;
11、前后侧缝拼接错位;
12、前领孔宽尺寸不足,构成前中心纵向尺寸缺少;
13、前门襟缝制收缩,构成前中心纵向尺寸缺少;
14、领与领孔匹配不吻合,构成前中心纵向尺寸缺少;
15、前衣身没处理峰胸宽,使衣身斜向移动,构成前衣身中部纵向尺寸不足;
16、前衣身纵向分割线收缩(如图2);
17、前衣身侧片纵向分割线长度不足;
18、前衣身纵向分割线缝份长度不足;
19、前衣身纵向分割线拼接错位;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专业知识的教学是体现一个学校最有特色的一面:师资水平的高低,学生能力的强弱,都会在社会上引起一定的反响;专业特色的体现也成了社会评价一个学校教学水平好坏的硅码。“服装设计与制作”的专业知识,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打版、推板、工艺制作能力,加强学生们对当前市场上的流行时尚、板型设计、专业设备的运用、市场营销、策划能力、车间生产管理方面的学习,所涉及的课程有《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市场营销》、《服装机械原理》、《时装画技法》、《服装美学》、《服装专业英语》、《服装生产管理》、((立体裁剪》、《服装工业制版与推板》、《服装CAO》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所占的比例占到40%左右,学生实践操作占到60%左右。例如在《服装生产管理》的教学中,可以带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纵深理解,并直接让学生接触到生产现场。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要求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专业理念、专业技能,并且要与当前的市场紧密结合。
毕业设计与制作的指导工作
虽然专科教育不象本科一样把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答辩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环节,但高职教育的毕业设计和论文却不容忽视,该考核项目一般放在第三学年第六学期,让学生实习完毕或在实习的过程中把毕业设计内容和论文完成。作为高职教育中“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要求,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对于绘画基础好的同学,要求先画出设计效果图,然后制版.做成成衣;对于绘画基础差的同学,可借助服装CAO绘制服装效果图,然后输出款式图,再进行打板,制作成衣。如果条件允许,学校组织专场的动态展示会,刻录光盘或出版作品集,让学生在毕业时有资料保存,也可作为毕业留念。“服装设计与制作”的毕业设计不同于服装艺术设计的毕业设计,前者强调和注重的是实用性的成衣设计和制作,后者则侧重于夸张性艺术效果强的设计制作;前者尤其突出的是板型和工艺的要求,后者则更突出的是款式的变化、求异、色彩的和谐以及设计者人文思想的追求。作为“服装设计与制作”专业毕业论文的要求应体现在服装生产管理、工艺制板推板,服装材料的研究等方面,让学生动脑筋去思考,去探索一些生产企业面临的技术性的难题,激发学生们去探索这些困难的勇气,从而增加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责任心、使命感。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原则与来源如图l所示。
毕业设计(论文)的实施
现阶段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有:与顶岗实习时间冲突、过程控制把关不严、学生认识不到位、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了校企合作双导师、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双结合、指导教师一肩挑等措施,保证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案例
(一)动画短片《APPLE》
1.设计题目:“动画学院奖”动画短片创作《APPLE》。
2.课题来源:本次毕业设计课题是为准备参加2011年10月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而设定的选题。
3.学生信息:刘芳哲,2008级电脑艺术设计(1)班。
4.指导教师信息:陈淑姣,艺术设计学院传媒系副教授。
5.创新特点:要求学生有对剧本编著的认知、导演艺术的把握、镜头语言的运用、角色和分镜头设定、原画和动画的设定制作、电脑动画及后期合成等多方面的技能。
(二)《素·媚》成衣设计
1.毕设题目:《素·媚》。
2.课题来源:朗姿服装品牌2012年~2013年高级成衣设计与研发。
3.学生信息:康萌萌,2009级服装服饰(3)班。
4.指导教师信息:吴效瑜,艺术设计学院服装艺术设计系讲师。
5.指导过程:对朗姿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面料特性、特征进行充分把握,依据前期工作获得的信息,整理归纳,结合面料,进行正稿设计,制出手绘效果图、电脑效果图、1:5结构设计图、1:1工业样板,进行工艺缝制。
6,创新特点:根据企业服装设计的典型工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设计调研、设计构思、设计主题、设计效果图、设计选料、设计制作、设计手册汇报等完整的工作。课题通过东西方元素在现代高级成衣设计中相互融合、碰撞,阐释了品牌成衣的内涵。
(三)计算机游戏软件
1.毕设题目:基于J2ME平台的手机游戏开发。
2.课题来源:此课题来源于学生本人参加201 1年北京市计算机应用大赛的获奖作品。
3.学生信息:杨蕾,2009级手机应用(2)班。
4.指导教师信息:作品指导教师:李云玮,计算机应用(手机游戏设计)教研室;
毕设指导教师:司建敏,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应用博士。
5.指导过程:指导教师首先下发策划目录,学生按照策划目录独立完成游戏策划案的撰写,然后设计游戏的流程图和类结构图,分析了游戏的具体功能模块:界面设计、菜单设计、地图设计、角色设计、战斗系统设计、对话设计、音效设计、场景切换,最后编程实现每个功能模块。
6.创新特点:在游戏战斗的界面中加入了npc的行为判定,主动攻击型,玩家进入任务场景时敌人进行追击和攻击。玩家需要和各种npc对话找到任务的相关线索,通过得到的线索完成任务。
(四)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1.毕设题目: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设计与制作。
2.课题来源:来源于实习,改善实训条件,增加实训设备。
3.学生信息:朱继业,2009级焊接技术班、姚卫杰,2009级焊接技术班。
4.指导教师信息:张磊,助理讲师、焊接技术专业教师。
5.指导过程:在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的过程中,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切割30度的坡口管时的准确性。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分度头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利用分度头可以根据工件在水平、倾斜或垂直的位置上进行装夹分度的优点,再加上一个可调节固定的切割枪,经过后期的下料、装配、焊接、测试,最终研制出既可以提高切割管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切管效率的半自动火焰切管机。
6.创新特点:通过研制改造半自动火焰切管机,大大提高了在切割30度的坡口管的成功率和稳定性,同时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手动火焰切管中对人力和材料的浪费,为学院节约了经费。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服装工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繁荣市场、争创外汇、增加税收、安排就业等方面,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服装工业的迅猛壮大,我国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逐渐得到较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以及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的教学模式培养的服装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据调查,在北方一些省份,每年约有20%的服装专业毕业生因各种因素而流失,有40%的毕业生因不胜任工作或怕苦怕累而改行,仅30%―40%的毕业生从事与服装行业相关的工作,还有一些受过服装专业教育的毕业生不能胜任专业工作。这些数据反映现有的服装教育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目前的社会需要,与欧洲发达国家的服装教育体系相比较,我国的服装教育体系中存在着不少的瓶颈问题。
1.课程设置不合理,绘画基础教学比重过多
首先,我国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专业课比重小,公共课比重大,造成专业实践环节比重严重不足。以一个四年制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大学生为例,公共文化课、绘画基础课、设计基础课,专业设计课和毕业设计、实习和论文共同构建了大学的课程学习。其中,外语、体育和马列思想等公共文化课程贯穿了大学两年的时间;而绘画基础课程,例如素描、色彩等课程,则占用了学生将近一年的时间,学生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着系统的训练。学生进入大二开始接触设计基础课,而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等艺术设计课程仍采用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缺乏应有的沟通,造成艺术理论和专业学习实践的脱节。可以说,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接触专业学习实际上是从大二下学期才开始。经过一年半的系统专业学习,大四学生开始步入专业实践环节。这样严格算起来,一个正规服装院校大学生真正接触专业学习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一年半而已,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时间分配比例,从专业教育的角度上看十分不合理。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的确离不开绘画基础,但是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它的核心本质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从实用的角度来说,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那么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更何况服装绘画也只是整个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过分地强调绘画基础容易使学生形成重艺术轻技术的错误观念。
反思国内服装教育的课程设置,其专业设置应该优化改进传统的绘画基础的教学模式,使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更多地贯穿在大学学习中,绘画基础课程以“够用”为指导,专业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在专业课程和专业技术的培养方面则要注重“针对性”和“实用性”,使整个服装专业教学最大限度地适应
现代服装企业发展需求。
2.专业定位不准确,重艺术轻技能
根据市场调查结果分析,目前的服装教育体系并不能满足服装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服装专业的大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十分严重。
一提到服装设计,很多人的印象就是T台上华丽的时装、优雅的模特和著名的设计师。很多投身这一专业的学生在职业规划时也会把自己视为设计师,而不愿意从事打版、样衣缝制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此外,大学里的专业设置课程如设计基础、效果图、服装材料学、时装画技法、服饰配件设计、时装设计、成衣设计课程等,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现代服装设计意识和较高的综合设计技能而设置的,并没有把服装设计教学当成产品设计教学,而是当作“作品创作”而教学,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学生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后果。例如在实际的服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点强调时装画的技法,怎么样画出漂亮的时装效果图,而忽略了设计的实用性和可生产性。学生设计的服装作品更多地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与作为商品的服装还有很大距离,只能作为“纸上作品”而存在,学生对服装设计中具有实用性的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不甚感兴趣,也不够精通。这就与企业所要求的会款式设计、懂版型、擅长工艺、深谙市场营销的综合性人才标准产生错位。
究其原因,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专业定位理解认识不够。服装专业实质上是产业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应该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空有一个奇思妙想而不能使其变成现实服务于服装市场,对服装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这样的学生在社会中缺乏职业竞争力,发展空间有限。对于学生对专业技能有所偏颇的现象,教师要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给予正确引导。
3.专业面较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服装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服装行业的进步,目前的服装教育又出现了毕业生专业面过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的现象。
以服装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为例,他们毕业走入社会所选择的岗位大多是设计师助理。但是目前的服装人才市场上,服装设计师的需求基本上处于饱和的状态,反而是既懂设计又精通打版,了解国内人体尺寸和版型的服装打版师奇缺。另外,懂得市场营销,熟悉服装设计与服装市场,了解国际的服装潮流的服装营销人才也是市场的“稀缺品”。可是面对这些空缺的职位,学生选择的余地并不大,因为学校里的课程教学主要涉及和定位在时装设计领域,对工艺结构设计和市场营销等课程的深度涉及得有限,而且课程设置的结构及内容缺少弹性。另外,学校开设的专业选修科目较少,并没有给学生个性发展和主动学习发挥提供条件,这使得学生踏入社会后专业面较窄,并不能灵活地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相比之下,国外的服装教育教学将服装设计与商业销售结合起来,涉及时装界的各个领域:时装设计、成衣制作、市场推广、产品管理、时装与媒体等,教学基本达到多元化。以法国的ESMOD学院为例,课程方面,传统的学制为3―5年,第一、二年的课程为共同课程,系统性地教授服装设计及制作:第一年是时装设计及制作的入门探索期,主要的课程内容为时装画技法、款式结构设计、流行趋势、欧洲服装史、面料设计、时装表演及策划等。第二年主要学习设计、制作系列时装,并完成一套个人系列作品,且开始设计服装配件,主要的课程包括立体裁剪,平面裁剪,男、女装制版技术,时装制作工艺,电脑辅助设计等。第三年开始是专业培训,学生针对自己所选的专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专业密集课程。另外,学校还开设一年的特殊课程,专门培养服装营销方面的人才,主要课程涉及市场营销、时尚产业市场营销特点、奢侈品制造、企业营销策略等。最后一年,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国外教学层次从传统的作坊技术到现代的工业技术,全面培训学生,使学生掌握专业时装设计与管理知识,还具备市场营销以及时尚产业的企业经营策略等专业知识。在教学多元化方面,我国的服装教育实在望尘莫及。
4.专业教材理论性较强,滞后于实际生产实践
目前,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理论性较强,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也已经陈旧,滞后于社会生产实践,与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不足。比如服装工艺的教材,现有的内容一般多是讲授传统的工艺和方法,但是现代的服装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更新较快,较为先进,其中学校一直讲授的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传统的教材内容已经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对于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服装院校应该尝试着把它们引入教材,保证学校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服装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时尚前沿紧密结合,力争构筑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要的先进理论教学体系。
5.结语
在短短的三十年间,我国的服装教育从无到有,在实践摸索中得到长足的发展。新一代的CAD技术、信息网络化管理技术、WTO国际贸易规范和品牌经济等对中国服装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对服装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快服装专业教学改革,探求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服装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已迫在眉睫。高等服装教育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等方面对教学中落后的状况进行改革,实现教学的整体优化,适应行业的发展及满足社会的需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94-02
专升本教育一般是指学生在专科教育之后继续进行专业提升的一种学历教育形式,其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位置。同时,专升本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进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研究,期望对专升本教育的专业培养、改革与研究具有广泛的意义。
一、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的定位
一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该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据。本校服装专业专升本培养目标是在本专业专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提高其培养的层次,同时以本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为参照,并根据专升本学生具体的基础知识及专业素养等特点来进行制订的。(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的培养是适合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其一般要求其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为:具备服装设计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具备独立进行服装设计思维与方法和成品实现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服装设计工程与技术的能力,掌握服装设计经济与管理的能力等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与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比较。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和“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同是培养服装与服饰专业的高素质人才,但二者的培养定位略有不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是高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技术人才;而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应用型。同时,对于学生知识能力的掌握上也有所区别,其中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基础知识扎实,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良好,而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是具备较强的服装历史与文化和服装基础理论的能力。此外,本校在服装与服饰专业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注重理论知识及人文素养的学习与储备,而专升本人才的培养目标中更强调的是其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在准确区分二者的培养目标定位差异的基础上,本校服装与服饰专业进行了相应的“专升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首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服装行业的专门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服务。
二、设置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
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本科生服装与服饰专业的培养方案为参考,再充分考虑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之间的衔接,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文化素养、专业基础、“专升本”和“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区别等因素来加以综合确定。(1)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与专升本课程体系的衔接因素。在进行服装专业专升本人才课程体系设置时,首先要考虑学生在专科学习时原有的知识结构,做到承上启下、合理衔接,避免课程设置的重复性。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内容是服装设计类的服饰色彩、服饰图案、服装画技法、专题设计等;服装技术类的有工艺基础、服装结构设计与工艺、服装立体裁剪、服装CAD等。而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的课程设置是在专科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上进一步深化,同时参照本科的课程体系建设,加入服装设计方法、服饰配件设计、面料纹样设计、手工印染等课程,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并注重对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不统一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在专科时是本专业的在一个专升本班占比不超过25%,这部分学生在专业技能上已经达到中级熟练水平,接下来的专升本教育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以便可以达到高级水平。但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于以前不是本专业的学生来说难度很大,例如:立体裁剪课程,在专升本阶段如果直接安排立体裁剪礼服,专科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就会感到吃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会出现:任课教师在授课的深浅程度和进度上很难把握,总是感觉有基础的同学“吃不饱”,没有基础的同学“消化不了”,因此,服b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学源结构因素是我们在专升本课程体系设置时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3)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文化素养及专业基础因素。服装与服饰专业专升本学生的基础教育程度较之本科生而言相对薄弱,而这对其综合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会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在专升本教育阶段要注意补充并设置相应的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同时服装与服饰专业专科升上来的专升本学生往往普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特别是专业实践技能,他们更多更早地接触到了服装与服饰专业实践和社会实际,因而他们更适合培养成具有就业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综上所述,在专升本培养阶段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根据其专业基础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而扬长避短、合理定位,以便使他们在专科学习时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在专升本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拓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产业已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企业的竞争已由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转向品牌的竞争,其中服装的科技含量和文化含量以及创新将是竞争的关键,这就对服装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给服装职教带来巨大的压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理论与实践相分离
在传统服装专业教学中,课程结构和内容总体上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课程模式,习惯上先学理论知识,再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造成学生的专业兴趣得不到激发,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2.传统学科型课程自成体系
服装专业课程是由多门学科共同构成,传统的教学模式,各门课程单独进行教学,各学科教学按各自的学科体系实施,各学科之间难以有机衔接,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难以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使对知识的学习违背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这将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情景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1)直观性
“情景式”教学把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服装工艺实训室、立体裁剪实训室、打板推板实训室等真实的现场感知、现场操作过程中学习专业知识、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培养专业操作技能,从而掌握服装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
(2)贯通性
“情景式”教学使多门理论、实践课程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形成连贯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操作的掌握相互相承、互相配合。
(3)时效性
在情景式专业教室的实践教学中,对于实践的每个教学环节的作品效果都能及时展示,及时地给学生综合性评价。能及时地、更好地给学生提出技能训练改进意见,并对学生的发展指出方向。
三、“情景式”教学场地建设
实施情景式教学,必要条件是实习场地、教学设施的齐备。开展服装专业“情景式”教学需要配备以下设备:
1.服装工艺室:工业用高速电动缝纫机缝纫机、工业用恒
温蒸汽电熨斗恒温蒸汽电熨斗、标准熨烫烫台、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2.服装立裁室:专用标准立体人台、缝纫机、恒温蒸汽电
熨斗、标准熨烫烫台、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3.服装制板与推板室:绘图专用课桌、绘图板、绘图工具、
多媒体教学仪器、实物投影仪、黑板等普通教学设备。
四、“情景式”课程体系建设
将服装专业的《服装设计学》、《服装结构设计》、《成衣工艺学》三大重点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相关课程的发展,满足情景式教学的需要。其教改思路是:将三大专业课综合为一门专业大类,以专业课基础,专业课技能进行分解,最后以专业课综合加以提升,完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整合优化相关课程与教学环节,以“款式――结构――成衣――工序”为结构主线,安排与构建其他教学环节;沿着这一主线继续延伸,配置其他课程,科学合理地配置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构体系。完全体现出“理论――实践、实践――理论”这一原则与特色,以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为主线构建其他情景式教学内容。
五、“情景式”考评体系建设
在情景式教学场地里,学生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各方面的素质充分的表现出来,建立情景式教学模式下的考评体系,对每一个学生在技能训练、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能力及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客观的考评。
1.考评内容多样化
将同一课程体系的内容可以有机的结合。例如,在《服装结构设计》考试内容中,根据服装企业外单加工形式,老师直接从企业中取用不同款式的客户订单,配以图片或服装实物。根据订单上的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以下考试任务:
(1)设计服装标准样板。按照国家规定的号型标准选择规格。
(2)制作样衣。模拟企业的技术测试模式,学生在样衣的试制过程中,完成布料的缩水率、工艺流程、机械设备的选用,并做出书面说明。
(3)制作工业样板。将制作完成后的样衣进行试穿并修改基础纸样,然后进行推板放码,制定出系列的工业样板。
(4)进行流程工艺与工序工艺的设计。
2.考试评价全程化
在多样化的考试内容下,成绩的评定不再是某一位教师的事情,而是所有涉及的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综合评定;不再是测试结束的成果型评定,而是贯穿于整个测试过程中的跟踪型评价。在每一项任务完成后,所有教师按事先设定好的评分标准各自给出成绩,最后算取平均值。
3.成绩的认定形式多样化
测试成绩的评定,要针对不同课程,其评价方法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采用百分制;也可以采取四级分制,即优、良、及格、不及格;对达标课程,可采用两级评分,即达标与不达标或及格与不及格;对小论文、专题设计等考核内容,可采用评语加四级评分,以确认其学业成绩。成绩认定内容突出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评价,把能力考核标准列入教学目标,把核心能力纳入了评价范畴,目的是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景式教学模式还在尝试阶段,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需要在经验上探求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形成科学的、高效的服装专业情景式教学模式,培养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较高的科技素养,高尚的审美品位,较强的工程技术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高速发展的服装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