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企业投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财务状况分析
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的规定,境内外商投资企业每年需就各企业上年度的经营状况及财务情况进行申报。从2014年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年报申报情况来看,湖南省当前37家返程投资企业中实际参报企业23家,综合23家参报返程企业的年报数据,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相关情况如下:1.资产负债主要情况从总体上来看,返程投资企业资产负债规模稳步增长。2013年末,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资产合计约139.5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24.06%;负债合计89.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94%;所有者权益合计49.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44%。从资产结构上来看,固定资产、货币资金、存货占总资产比重较大。2013年末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资产结构中,三者占总资产的比重分别为26.33%、17.90%、15.98%。从负债结构上来看,返程投资企业的流动负债比例较高,其中应付项目是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2013年企业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83.91%,可以看出返程投资企业大多倾向于配置短期负债项目,其中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账款分别占负债总额的30.1%和25.3%,是负债的主要构成部分。2.企业经营主要情况从企业总体来看,企业营业收入稳步增长,但利润水平有所下降。2013年度,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营业收入70.1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年增长18.1亿元人民币,增幅达34.76%,但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使得返程投资企业利润水平有所下降,2013年返程投资企业实现净利润3.1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下降25.04%。从企业个体来看,亏损企业比例不大。参报的返程投资企业中,盈利企业为15家,持平企业2家,亏损企业6家,较2012年减少1家,亏损企业比重不大,经营情况好于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整体情况。亏损企业中,某房地产企业反差最大,净利润从2012年的4500万元下降到2013年的-2500万元,究其原因主要是2013年房地产市场相对饱和造成其营业成本和销售费用提升、营业收入下降。3.外方权益主要情况外方实到注册资本及属于外方股东的未分配利润显著增长。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2013年度末外方实到资本为27.03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9.03亿元人民币,增幅达50.19%。年末属于外方股东的未分配利润为15.58亿元人民币,较年初增长1.55亿元人民币,增幅10.65%。同外商投资企业整体相比,返程投资企业的外方持股比例较低,但外方利润分配比例较高。如下表所示,从2013年情况来看,湖南省返程投资企业的外方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46.80%,低于湖南省外商投资企业整体的平均水平,但返程投资企业的外方利润分配比例达到89.70%,远高于外商投资企业整体的平均水平。
二、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对策
1.健全沟通机制。IT企业应以项目信息辐射范围为基准,建立与IT企业投资项目有关的信息沟通体系:首先是产品的市场信息渠道。由于大部分商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中的价格是不断波动的,通过对国际贸易、国内市场中产品价格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得到一个期间的平均价格,这一价格属于透明的公允信息,可以此作为项目风险管理的依据;其次是企业外部信息反馈渠道,即建立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所在当地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对项目情况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及时了解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贡对献,在当地居民、政府和社会其他阶层心目中的公益形象,从而准确判断社会和政府对项目的态度与支持力度。同时通过行业协会及时了解IT项目目企业技术研发实力及其在行业中随处的技术地位和竞争地位,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准确数据,通过与企业加强沟通联系,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反馈渠道,与项目的实际控制人进行频繁而深入的沟通,以便实现最准确、最具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项目风险管理。
2.强化项目风险分析。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项目风险分析方法,对于更好的识别风险、预测风险和规避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一直以来,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因素的分析方法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分析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对此可采取以下策略:综合运用SWOT分析法和AHP分析法进行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的分析,首先运用SWOT分析法识别要素,再用AHP分析法进行定量分析。具体操作步骤为:运用SWOT分析法低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并有机结合,识别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与威胁要素;对上述被识别出的每组要素进行两两对比,采用特征值方法对各要素的优先权数进行计算,并把每个组中拥有最高优先权的要素抽取出来代表这个组,再对比计算四个要素的优先程度,并通过项目战略分析与评价得出对应的结果。这样一来,实现了对IT企业投资项目风险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得结果更为可靠,可参考性更高,从而为IT企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依据。
3.强化投后管理。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投后管理的关键在于,以风险企业的控制权分配与转移为手段,通过合理有效的激励措施,对风险管理者进行引导,以确保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投后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1)分阶段投资并保留中止投资的权利。通常,在分阶段投资模式中,只要风险投资者发现任何与被投企业经营相关的,可能影响自身投资回报的负面信息,都会停止下一阶段的投资,因此这种做法可以减少风险管理者针对项目剩余索取权争取重新谈判的行为;(2)通过股票赠与及股票期权等方式给予激励性报酬。这样一来,风险管理者的个人利益与IT企业创业投资项目风险管理的成效乃至企业的未来发展状况紧密联系在一起,风险管理者将更为积极地采取有效手段来参与被投企业项目风险管理活动,从而达到规避道德风险,提升项目风险管理成效的目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描述,过度自信的定义是:人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往往高估自己成功的概率,把成功归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外部客观因素如运气、机遇等的作用。人们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但这种判断与客观标准存在偏离(Hayward&Hambrick,1997;Hiller&Hambrick,2005)。过度自信发生时,个人对自己决策预期的肯定性会超过预期本身(Hilary&Menzly,2006;Klayman,etal,1999;Si-mon&Houghton,2003)。认知心理学实验证明,社会上各种职业的人士都可能存在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尤其是在律师、投资银行家、工程师、政府官员、艺术家、企业高管等社会精英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企业管理者过度自信心理对企业各项经营与财务决策会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Kahneman,Slovic,&Tversky,1982)。最早对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Rol(l1986),他认为,过度自信是大部分企业并购的原因,大部分并购活动是由于经理人过于乐观和骄傲自大促成的,如果并购成功,经理人就会受到奖励,使其产生控制幻觉,高估控制能力,低估风险,即“狂妄自大假说”(HubrisHypothesis)。Heaton(2002)考察了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认为在不考虑信息不对称和委托问题时,管理者过度自信会改变企业现金流的成本与收益,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他通过构建模型对研究思路进行了推演,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会引发投资扭曲,一方面造成投资过度,另一方面造成投资不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倾向于高估企业价值,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偏好于内部融资,当公司现金流短缺时,不愿意进行外部融资,使得投资对现金流的敏感性增强,因而会放弃一些好的投资项目。另外,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还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投资一些实际净现值小于零的项目,从而引起过度投资。Malmendier和Tate(2005)对企业管理者存在的过度自信倾向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对投资规模产生了正向影响,在做项目决策时,管理者高估项目回报,低估项目风险与成本,乐观地预期项目前景,从而对不该进行投资的项目投入资金。台湾学者Lin(2005)以台湾上市公司为样本,以盈利预测与实际结果的偏差作为判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依据,实证检验了过度自信与投资的关系,发现高管过度自信程度与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显著正相关。Ben-David、Graham和Harvey(2006)通过比较实际盈利水平是否达到盈利预测来衡量企业CFO的自信程度,发现CFO过度自信会对企业的财务决策产生影响,如投资规模、投资金额、投资频率较大,投资—现金流敏感度较高,较少发放现金股利等。Glaser、Scehers和Weber(2007)对2001~2005年德国400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企业整个管理层存在明显的过度自信;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其投资水平较管理者理性的企业投资水平更高,而且投资—现金流敏感度也更高;投资—现金流敏感度在融资约束严重的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企业并购活动方面,过度自信、过度乐观也是并购活动频繁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Malmendier(2005)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进行的并购活动比理性管理者更频繁,大部分兼并活动都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关,经理人在进行并购决策时容易受过度自信心理的影响,相信并购能挽救经营不善的目标公司,实现管理协同效应。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公司投资规模、并购频率上与理性管理者的差异最终也会反映到公司绩效和企业价值上。学者们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有利于公司绩效、企业价值的提升;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出现过度投资的概率增大,对公司绩效、企业价值会产生不利影响。Gervais、Heaton和Odean(2005)认为,谨慎规避风险的管理者可能会放弃增加企业价值的投资项目,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可能投资风险大、收益也高的项目。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能够带来高回报,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做出的资本预算更有利于股东利益,薪酬契约的激励作用也更为明显,可以增加企业价值与管理者的薪酬。Goel和Thako(2008)研究发现,谨慎、理性的管理者容易造成企业投资不足,从而降低公司价值,而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能够有效减少投资不足的情况,增加公司价值。CEO过度自信与公司价值之间并非是线性关系,过度自信的程度不同,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不同,中等程度的过度自信管理者通过投资会提升公司价值,而高程度的过度自信管理者投资过度会贬损公司价值。与上述研究结论不同,Rol(l1986)等认为,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活动不仅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反而会降低企业收益。Doukas和Petmezas(2007)证实,自我归因偏差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并购次数越多,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程度也越高,而并购绩效却逐次降低。Malmendier和Tate(2008)研究发现,过度自信管理者比理性管理者进行多元化并购的可能性更大,但对企业价值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外部市场能够识别过度自信管理者的并购公告,股价也会降低。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非理性心理。郝颖、刘星等(2005)研究发现,在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大约有1/4的高管具有过度自信倾向。与适度自信相比,高管过度自信心理与企业的投资水平显著正相关,而且投资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这一观点也为叶蓓、袁建国(2008)所支持,他们采用联立方程模型进一步研究了过度自信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管理者适度自信会对企业价值产生正向影响,有助于提升企业价值,而自信超过一定限度即过度自信后,则对企业有不利影响。姜付秀、张敏等(2009)认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的总投资水平、内部扩张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企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时,这种正相关性程度更高。联立方程模型的结果表明,管理者过度自信下的并购战略会增大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综上所述,管理者过度自信的非理性心理会对企业内部投资和外部投资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主要通过投资规模、投资频率等方式体现。对于过度自信下的投资行为是否会降低企业价值,目前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结论。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的衡量方法进行改进,利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及企业绩效的影响。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公司最重要的财务决策———资本性投资,一般是指内部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对外项目投资。资本性投资是一种战略投资,它可以改变公司的规模、结构、经营方向和发展趋势等。错误的资本投资决策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会拖累企业至破产境地。因此,企业在进行资本性投资之前,必须对投资方案进行评估,然后做出选择。项目可行性评估的方法有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净现值法、内部报酬率法。这两种方法的原理相同,即都是对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量计算现值方法的运用,必须正确估计投资方案运营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以及各时期的折现率。采用净现值法存在两项人为的估计,即运营期间产生的现金流量和折现率,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这两项的估计可能存在较大偏差。事实上,项目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包含了公司高管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对自身管理能力的估计以及对经营环境的分析。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评估项目时,一方面高估收入、低估成本费用,另一方面产生控制幻觉,高估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而容易采取积极冒进的投资策略,导致企业内部投资规模、投资水平以及对外投资频率较高的问题。投资项目的折现率是由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风险程度来确定的。如果投资项目的未来现金流量风险程度很高,那么折现率就会相应提高;反之,折现率就会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程度是一个主观判断的过程,折现率的确定也是一个估计的数值。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由于存在控制幻觉、证实偏差等认知偏差,往往会高估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在选择折现率时采用较低的折现率。在投资项目评估阶段,管理者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过度自信对决策产生的影响路径如图1所示。可见,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要么高估投资项目的未来净现金流,要么低估投资项目的风险,并采用较低的折现率,使得NPV增大。遇到不具有投资价值、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过度自信的管理者若估计出NPV大于零,其还是会采取投资行为。因此,相对于理性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管理者更有投资扩张的冲动,从而导致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水平更高。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有待检验的假设。假设1: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与管理者理性的企业相比,其投资水平更高,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正相关。投资行为无疑会对企业绩效产生显著的影响,高效率的投资会提升企业绩效,低效率或无效率的投资会降低企业绩效。当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对投资行为产生影响时,该投资行为就会不可避免地对公司业绩产生影响。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可能在投资规模、投资频率方面高于其他企业,由此产生的一个问题是:管理者过度自信所导致的投资行为将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对此,我们需要利用回归分析来证明该命题。从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来看,最为关键的变量是管理者过度自信与投资的交互项(Overcon*inv),即从交互项的符号可以判断过度自信管理者的投资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如前所述,本文预期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的投资水平较高,但投资效率不高,从而可能降低企业绩效。假设2: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通过投资行为影响企业绩效,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影响,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增加投资与企业绩效负相关。
变量界定、样本选取与模型构建
(一)变量界定1.管理者过度自信(Overcon)。国外学者提出的管理者过度自信指标衡量方法多达七种,但适用于我国的主要有四种:管理者持股变动(Malendier&Tate,2005)、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余明桂,2006)、上市公司年度盈利预测超过实际水平(Lin,2005)、CEO相对薪酬(Hayward&Hambrick,1997)。第一种衡量方法需要使用股权激励数据,但目前实施管理层股份激励的公司数量较少,采用该方法会缺失很多样本,无法全面反映我国上市公司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真实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企业家对其所在行业或宏观经济整体情况做出的预期,与管理者对企业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企业景气指数是分行业的,在反映管理者个体差异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例如,在余明桂等人的研究样本中,企业景气指数值都在100以上,均值为127.31,最小值为120.26,这意味着所有企业均存在过度自信倾向。因此,用行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来度量管理者过度自信仍有待商榷。本文以盈利预测是否超过实际水平作为首选指标。一般而言,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对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近期的发展趋势倾向于乐观向上的估计,他们在财务报表报告期结束前做出的盈利预测一般是等于或高于实际完成数的,且公开盈利预测也都经过高管授意并审核,与高管的个人心理认知最为贴近,所以,该指标既能从心理层面衡量管理者的认知偏差,也能充分反映企业管理者的个体差异。2002年9月27日,证交所了《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2年第三季度季度报告工作的通知》,要求上市公司在第三季度报告中预测公司全年的经营业绩。自此,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披露开始规范化。因此,我们的样本选取了2003~2010年期间披露盈余预告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选取过度自信样本的具体做法是,将数据库提供的盈利预告信息分为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定性描述一般包括乐观预测(预盈、预增、略增、续盈和扭亏为盈)、悲观预测(预亏、预减、首亏和微亏)、较大幅度变动等模糊表述,2003~2010年共有3339个定性描述样本。如果乐观预测不能实现,即预测业绩与实际业绩不一致,则视公司的管理者为过度自信管理者。定量描述是公布预测全年业绩的具体数额或增长、降低比例,2003~2010年共有2048个定量描述样本。若上市公司样本期内实际的盈利水平低于其披露预测的盈利水平,则将该公司的管理者定义为过度自信管理者。2.企业投资(INV)。按照投资方向,企业的资本性投资可以分为内部投资和对外投资。内部投资(Nbtz)是指企业把资金放在企业内部,购置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产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分为两种,即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证券投资。由于对外证券投资的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机性强,本文对此不做考察。我们主要考察对外直接投资(MA),即直接投资于其他企业,并以企业并购来衡量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本文的企业总投资是指对内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二)样本选取本文以盈利预告数据衡量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指标最早可以追溯到2003年,所以研究样本的时间窗口选为2003~2010年。本文所用的公司治理数据和财务数据来自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公司治理数据库,盈利预告数据来自于锐思数据库,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性质数据来自于CCER数据库。我们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初始样本,执行了如下筛选程序:(1)为了消除IPO的影响,剔除了2002年12月31日以后上市的公司;(2)由于金融类公司性质特殊,参照同类文献,剔除了该类样本;(3)剔除了财务数据与公司治理结构数据不全的样本。经过上述程序,我们最终获得的样本数为10885个公司年。数据分析和处理采用的是Stata11.0软件。(三)模型构建为了检验研究假设,本文建立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企业绩效的多元回归模型。根据管理者过度自信相关理论及文献(叶蓓,2008;姜付秀、张敏和陆正飞,2009),我们在模型中添加了公司治理与财务层面控制变量:公司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CF)、董事长与总经理两职合一(JR)、独立董事规模(Ddsize)、企业的实际控制人性质(Nature)、资产负债率(Lev)、公司规模(Size)、公司成长性(Growth)。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宏观经济因素(年度)和行业因素的影响。各变量的含义及计算方法见表2。1.假设1的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投资水平之间的关系。
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统计结果模型中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因企业并购(MA)、总投资(Inv)、资产负债率(LEV)、企业成长性(Growth)的标准差较大,需进行极值调整,我们采用Winsor命令在1%分位上缩尾调整。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总样本中,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样本数为623个公司年,未过度自信的样本数为4065个公司年,即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比例为13.28%;国有上市公司占总样本的63.59%,说明国有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占据了大部分比重;董事长、总经理两职兼任的公司占总样本的14.17%,说明约有15%的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担任;独董人数占了董事会人数的35%,即董事会每10人中有3、4人是独董,这基本上达到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要求。从连续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企业内部投资(Nbtz)的均值为6.6%,即每年的内部投资额占总资产的6.6%;并购投资均值为2.14%,总投资均值为7.4%;所有企业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在53%左右,这样的资本结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公司成长性的均值为22%,即营业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2%左右;企业规模即总资产经过自然对数标准化后的均值为21.3。(二)单变量分析表4给出了管理者过度自信样本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样本在公司投资行为(Nbtz、MA、Inv)、公司绩效(ROA)以及控制变量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公司成长性等方面的独立样本检验结果。从表4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与未过度自信公司相比,其投资行为的均值差异都是显著的(P值均小于0.1),这初步证明了管理者过度自信的公司的投资水平显著高于未过度自信的公司,但中位数检验结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的最低要求;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经营业绩也显著低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的公司,ROA的均值和中位数检验都证明了这一点;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现金流均值高于未过度自信的公司,且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另外,控制变量公司规模和资产负债率在过度自信与未过度自信组间的比较也显示出统计上的差异;公司成长性在过度自信与未过度自信公司的均值T检验和中位数Wilcoxon检验中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4管理者过度自信与管理者未过度自信样本主要变量的T检验(三)相关性分析为了验证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我们首先对主要变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从表5中可以看出,管理者过度自信与公司投资行为(内部投资、并购投资、总投资)在1%的显著水平上正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会使公司内部投资、并购投资的投资规模更大、投资频率更高;管理者过度自信公司的业绩也较差,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现金流CF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显著正相关,即现金流越大的企业,管理者越容易过度自信;董事长和总经理为同一人的上市公司的管理者过度自信程度较高,在6%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产权性质nature变量与过度自信变量显著负相关,说明非国有企业过度自信的倾向更明显;规模越小的公司越容易发生管理者过度自信,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资产负债率LEV和公司成长性Growth与管理者过度自信正相关,但不显著。(四)实证结果分析本文关注的是管理者过度自信给企业投资带来的影响,而企业投资也会影响管理者的自信心,若投资成功,管理者就会对自己的决策和判断更加自信,可能会加大投资规模、投资力度,以期获得更大的回报。因此,这里可能存在内生性问题。相比于OLS回归方法,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可以控制非观测效应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对于究竟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我们进行了豪斯曼(Hausman,1978)检验。其思想是:Hausman统计量服从自由度为k的χ2分布,当H大于一定显著水平的临界值时,就认为模型中存在固定效应,从而选用固定效应模型,否则选用随机效应模型。表6为Hausman检验结果,它拒绝了使用随机效应模型。因此,我们选择固定效应模型作为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回归模型。表7列示了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在控制了不随时间变化的行业固定因素后,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显著为正,即管理者越过度自信,企业内部投资、并购投资和总投资的规模就越大,假设1得到了充分验证。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指标来看,该变量在内部投资和总投资方程中都是显著正相关的,说明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有一部分来源于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该变量在并购方程中是负相关,但并不显著,这可能与并购投资的特殊性有关,大型的并购除了依靠自有资金外,还常常依靠换股合并、资产交换、外部融资等多种方式实现。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变量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几乎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只有独立董事规模变量在并购和总投资方程中是显著负相关的,说明独立董事比例高的公司,董事会在做出重大投资决策时会让独董参与其中,提出意见建议,审慎地做出决策。产权性质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无论是国有还是非国有上市公司,投资规模和投资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资产负债率与企业投资行为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投资行为受到的限制越多,投资水平越低。公司规模变量与企业投资也是显著负相关,即小规模的公司,投资比例越高,投资规模越大,因为规模小的企业有积极投资的冲动,希望通过扩大投资来做大做强。表8的回归结果验证了管理者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存在的显著负相关关系,即会降低企业绩效。内部投资、并购投资、总投资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这与投资规模的有效扩大会带来规模效应、提高企业利润的观点是一致的。关键变量交互项Over-con*nbtz与企业绩效负相关,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企业进行内部投资对企业绩效是有损害的,但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交互项Overcon*MA的统计结果是显著负相关,其系数为-0.076,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在并购投资中与未过度自信的管理者相比会降低7%左右的企业绩效。交互项Overcon*inv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过度自信的管理者通过投资行为使企业绩效降低了3%左右,假设2在企业并购投资和总投资领域均得到了验证。控制变量两职合一和独立董事规模都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产权性质变量的回归结果表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显著高于国有上市公司,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得到了验证。资产负债率与企业绩效显著负相关,即资产负债率越高,企业的破产风险越大,因此,必须合理控制企业的负债水平。公司规模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即规模越大的公司业绩越好。公司成长性越高的企业,绩效也越好,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
1.2实证模型和研究变量下面的是Fazzari,Hubbard和Peterson(1988)创建的模型见。式(2)中,I变量是指上市当年公司在厂房和设备上的投资金额,而TA则是指公司上市前一年会计期末的总资产,用来控制公司规模对变量可能会产生的影响。SALE变量是公司上市前一年的营业收入净额,用来控制营业额对投资额的影响。CF变量是公司上市前一年的现金流(没有将折旧、贬值和非正常项目去除掉),用来表示流动性大的可用于投资的内部来源的资金量。CASH变量是公司上市前一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此外,托宾Q值由SG变量(销售增长率=本年营业额增长净额/上一年的营业额)来代替。因为大量的非流通股存在于中国股市中,很难计算出每个公司的真正市值。由于美国、香港等地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同,各科目可能由于计算或者其他原因产生一些小区别,但是不影响本文对公司境外上市因素的影响研究。除了SG变量,所有的变量均被TA除。式(3)中P是表示对上市地点不同对融资所产生的影响变量。该变量为1时,代表该公司在美国上市,该变量为0时,指的是该公司在香港上市。
2实证结果与分析
2.1描述统计由表1可以看出,港股组的在厂房设备上的投资额要高于美国,其中,港股组的投资额在总资产中所占有的比重为31.36%(按平均值计算),港股组明显的各变量都要高于美国,而美国的最大比重值1.874001却大于港股组的最大比重值1.543736。从数据的偏差性来看,港股组的方差值要远远小于美国的。港股组在平均值上依然大于美国,但是美国的最大值却依然大于港股组。美国数据的偏差性大于港股组。港股数据的营业收入净额的平均值、最高值以及数据偏差性都比美国的要高。除了大小两个极值外,港股的其他数据都要高出美国。高的销售增长率说明香港组公司拥有获得更多外部融资的机会。
2.2多元回归结果分析表2中某些变量在不同的组间对投资额产生的相关系数的方向是一致的,有的则是背道而驰。公司内部的现金流量在其中是最为一致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销售增长率只有在香港市场的数据中的相关系数发生方向的变化。可以看出,对于2个市场来说,地点的变化似乎对投资额的相关性是不一致的。在不同市场情况下,同样的变量会对同样的被解释变量有着不同的影响程度,有的变量是在3种条件下都有一致的显著性。有的变量甚至是基本没有影响,如营业收入和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从表3可以看出,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是在各组的差异比较中时没有太大关系的变量,基本上是在各组的差异比较中时没有影响的变量,而现金流、营业收入、销售增长率则是分别有着不同的相关性,对融资收入分别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境外投资项目立项后审批前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审查
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主要是审查投资所在国(地区)的信誉、投资风险等级,投资所在国(地区)有关投资项目方面的法律、法规,投资所在国(地区)外汇管制状况,以及投资回收计划的期限是否合理。外汇资金来源审查主要是审查境内投资者是否利用自有外汇进行投资,根据《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规定,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限于境内投资者的自有外汇,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不得使用其他外汇资金。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须报国家计委审批。外汇主管部门受理后30日之内出具正式批复。
(二)批准境外投资项目后的外汇管理
境外投资项目经有关审批部门批准后,境内投资者到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办理登记建档、汇出投资资金等有关手续。随后,境内投资者须向外汇管理部门定期报送境外投资企业的年度财务报表,接受外汇管理部门的监管。
(三)对境外投资利润汇回保证金的管理
按照规定,境外投资企业在汇出资金前必须交纳外汇汇出金额5%的利润汇回保证金,但援外项目、不涉及购汇及汇出外汇的境外带料加工装配项目和中方全部以实物出资的境外投资项目,可以用境外投资利润汇回承诺书代替保证金支付。保证金存入外汇局在指定银行开立的保证金专用帐户。
(四)对境外投资项目境外融资的管理
对境内投资者利用国际商业借款进行境外投资,需要经过国家计委批准。境外投资企业根据经营需要,可以在境外自行筹措和运用资金,对此不列入国家外债管理范畴,但如果需要境内母公司、境内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部门、单位提供担保,则必须经境内投资者所在地外汇管理部门审查,并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二、现行境外投资外汇、外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过严,阻碍了境外投资的发展
为了平衡国际收支,防止外部金融风险向国内传递,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资本项目外汇管制。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资本项目外汇管制成为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手段。此后,资本项目外汇管制虽然有所放松,但对境外投资的管制仍很严格。目前,我国限制企业购汇进行境外投资,除战略性项目、援外项目和带料加工项目可以购汇进行投资外,其余项目的境外投资以企业的自有外汇为主。企业有自有外汇的,首先使用自有外汇进行投资;没有自有外汇的,可通过贷款等进行投资。另外,我国鼓励企业使用实物投资,或以设备投资,或允许企业不结汇出口。企业能用于境外投资的自有外汇和筹措贷款的能力十分有限,依靠实物投资也存在很大的困难,这些都不利于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和规模的扩大。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以现有设备投资难以符合项目的需要,因为有些设备技术落后,甚至是国内已经淘汰的设备,为适应东道国的竞争需要,许多投资项目需要购买新设备。而以货物不结汇出口的方式投资,虽然可以部分解决企业投资资金的问题,但输出的货物必须销售后才能变成资本,企业的投资能力受到其销售能力的制约,结果许多项目因无法及时获得外汇资金而丧失有利商机。
(二)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对企业资金周转不利
为保证企业境外投资资产不流失,我国要求境内投资者交纳外汇汇出金额5%的利润汇回保证金。利润汇回保证金管理也属于资本项目外汇管制的重要内容,其本意是鼓励境内投资者将境外投资所得汇回国内,但对企业来说,却占压了大量资金,妨碍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尤其是在境外投资的初创阶段,境外企业多半无法创造利润,保证金的占压增加了企业的负担。调查中,许多企业反映保证金管理对促进利润汇回的作用并不明显,有时会迫使企业采用规避保证金管理的投资渠道。境外投资企业在获得盈利以后,多半希望扩大规模,进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如果将利润汇回后再投资,则将再一次面临繁琐的审批程序。虽然利润直接转为再投资也需要主管部门的审批,但手续相对容易。许多企业为了降低扩大规模的成本,倾向于将利润留存在境外。为解决保证金资金占压问题,需要用现汇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有时不得不转向境外带料加工贸易的投资方式,或是一些非正常的投资渠道,造成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三)对国际商业融资的控制,阻碍了企业利用国际资金市场
境内投资者如果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属于我国外债管理的范畴,需要国家计委的审批。境外投资企业的境外借款则不受此规定的管辖。但如果需要境内投资者、金融机构或其他部门、单位提供担保,则要经过外债管理部门的批准。对境内投资者使用国际商业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限制,实际上阻碍了企业对外部资金市场的利用,而利用外部资金市场,企业往往可以获得更有利的融资条件,对降低成本,提高其国际竞争力大有裨益。调查中有些企业反映,在其对项目进行调研论证的过程中,许多得到消息的外国金融机构也会对该项目进行考察,如果认为该项目有利可图,则会为企业提供信息便利和附有有利条件的贷款承诺。但由于上面提到的原因,使用这部分资金非常困难。
三、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我国对境外投资进行严格的外汇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国际收支平衡,防范外部金融风险。短期内,境外投资增加了资本项目下外汇支出,对国际收支产生负面影响,但这只是境外投资引起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直接变化。为全面评价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我们还要考察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长期、间接影响,包括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影响,子公司和母公司盈利能力的变化对国际收支的影响等方面。
(一)利用自有资金的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对于资源类项目,境外投资虽然增加了外汇支出,但弥补了我国资源的不足,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非常有益,而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是国际收支平衡的根本保证。我国在境外投资开发国内稀缺资源,可以直接控制境外资源,保证国内资源的及时供应,而且在国际市场价格变动频繁时,也可以起到稳定国内资源价格的作用。宝钢在巴西投资开采的矿石就全部运回国内。进口到国内的资源,国内进口商支付的外汇最终会成为境外企业的利润。这些利润作为投资收益计入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因此国内企业控制的境外资源进口对我国国际收支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而且有的项目在弥补国内资源不足的同时,也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从而可以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例如,农化集团公司每年可以为国内提供50~100万吨磷肥,其余的大部分均销往国际市场。
对于市场开拓类项目,境外投资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出口的增加。如果境外企业盈利增加,境外投资收益的增加计入经常项目,国际收支得到改善。即便企业在境外的工厂亏损,只要能够增加母公司的国际竞争力,带动国内产品的出口,也会改善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例如,海尔公司在美国建厂后,在国际市场上的商誉大大提高,其产品出口每年翻一番,2001年出口额高达4.2亿美元,2002年计划出口8亿美元。在境外进行以加强技术研发、收集市场信息和加强售后服务等为目的的投资,也可以通过增加母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国内产品的出口,对改善国际收支有促进作用。
对于寻求有利投资环境的项目,如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避开某些发达国家的配额限制等,只要这些项目不与国内生产商形成竞争关系,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也将是积极的。目前华源在加拿大、墨西哥、泰国等国进行的纺织服装加工投资就属于此类。受当地劳工管理的限制,这些项目并不能带来大量的劳务输出。但由于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出口没有受到像我国那样的配额限制,我国企业就可以绕过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这些企业如果在国内扩大生产,产品根本无法出口或出口成本很高。可以说,这种项目不但不会与国内产品形成正面冲突,反而可以扩大国内原材料的出口,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增加。
另外,还有一部分项目以带动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材料、劳动力和技术)输出为目的。这些项目对国际收支经常项目的改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利用国际商业融资进行的境外投资对国际收支的综合影响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大型金融机构一般都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融资对象,并形成了高效的投资决策机制,对可能投资的项目进行评估。如果项目收益前景良好,则这些机构愿意为项目的投资主体提供各种服务,如信息咨询、优惠贷款承诺等,以此与这些投资主体保持良好的关系。一旦项目运行,这些机构通过提供贷款从中获利。由于这些机构能够提供比国内银行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融资条件,且没有换汇成本,我国企业很愿意利用境外融资进行境外投资。目前,我国少数优质大型企业,如中集集团已具备无需银行担保的国际融资信誉。
利用国际商业融资进行境外投资,虽然增加了外债,在偿还时增加了外汇支出,对国际收支长期平衡产生负面影响,但企业在获得有利条件的融资后,盈利能力提高了。企业境外投资收益的增加可以反映在经常项目上,有利于国际收支的改善。
四、政策建议
“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旨在鼓励企业扩大境外投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国际竞争力。改善外汇、外债管理可以为企业扩大境外投资提供便利,有助于更好地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一)适度放宽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限制
这顺应了境外投资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外汇储备还将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从而为境外投资用汇的放开提供了有利时机。但是,出于我国资本项目开放总体进程的考虑,对境外投资外汇管制的放松必须是部分的、渐进的。可以考虑由计委主导,并综合各部门的意见,制定一个年度境外投资额度的总盘子。在额度内,对符合境外投资鼓励条件的企业和项目,从宽进行外汇审批,并简化审批手续,允许企业开立用于境外投资的资本项目外汇帐户。
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如何制定年度境外投资总规模成为关键。在制定总规模时,需着重考虑境外投资引起的资本流出净额对外汇储备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及境内企业对境外投资用汇的需求。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2300亿美元,远远高于满足3~4个月进口需求的水平,即使将资本外流、偿债等外汇储备支出需求因素考虑在内,比较保守的估计是,如果制定100亿美元的境外投资额度,将不会降低我国的国际清偿能力,而且可以满足境内企业境外投资的需要。对此,我们可以以1998年的资本外逃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情况作参考。尽管当年因外部冲击,资本外逃情况相当严重(经查实在200多亿美元的应收未收外汇中,有100多亿属于逃套汇),资本项目下出现了逆差,但由于经常项目有较大盈余,我国的国际收支仍表现稳健,当年外汇储备增加50亿美元,达到1450亿美元左右。因此,如果我们将境外投资额度设定在100亿美元左右,并不会威胁国际收支平衡。根据有关主管部门的分析,境内企业是否进行境外投资主要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条件而定。由于国内市场发展稳定,放开外汇限制并不会造成大量资本流出的局面。现在我国每年境外投资额稳定在20多亿美元,如果放开对境外投资的外汇限制,那些过去没有经过正常渠道出去的投资将浮出水面。将这部分境外投资需求考虑在内,估计我国每年的境外投资需求大约在30~50亿美元。因此,100亿美元的额度是可以满足境外投资需要的。
(二)简化境外投资外汇管理程序
根据有关部门的意见,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的审查可并入主管审批部门的职责范畴,无须指派单独的部门进行审批。为简化审批手续、提高效率,可考虑改变职能转移后的外汇风险和外汇来源审查方式。由于外汇风险主要考查的是东道国的政治风险、汇兑风险等内容,因此可将外汇风险审查并入境外投资的国别政策管理。
外汇来源审查主要包括审查用于境外投资的外汇资金是企业的自有外汇,还是其它外汇资金(购汇,贷款等),外汇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等。原来审查外汇来源主要是在国家外汇短缺的历史条件下考查企业的创汇能力或外汇平衡能力,将境外投资企业的外汇资金来源分为自有外汇和其他外汇资金(购汇和外汇贷款等),规定外汇来源以自有外汇为主。以购汇进行投资虽然会改变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但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这种影响可以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可取消以自有外汇为主的管理办法,允许在额度内购汇进行境外投资。不再区分自有外汇和购汇以后,对企业只须进行资金来源审查。在进行资金来源审查时,对使用财政拨款、政策性银行贷款的项目要严格,对使用自有(筹)资金的项目应放宽,而不论企业的自有资金是外汇还是人民币,因为企业使用自有资金,投资风险由企业自己承担。对外汇资金来源的合规性审查今后仍可由外汇主管部门执行。
剥离审批职能后,外汇主管部门只负责为企业办理外汇支付手续,监督企业外汇收支情况。同时设立国际收支预警机制,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对国际收支进行监督。如果国际收支出现恶化,则应立即通知审批部门放缓或停止对境外投资项目的审批。
(三)取消利润汇回保证金
企业盈利后存在强烈的扩大规模的倾向,而利润即便留存在国外,同样会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因此,可考虑取消利润汇回保证金要求,同时通过加强对境外投资项目的事后管理来防止国内资产的流失。
企业的生存靠发展,企业的发展却要依赖于投资。这里的投资是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企业在新领域的拓展,同时也包括企业原有领域内的创新。固然,企业要进入一个新的领域,需要依托于某个项目,并投入大量的资源。但是,企业在自身业务范围内的创新,无论是产品线的延伸还是现有产品的改良,都会面临来自技术、市场方面的风险,并耗费大量的资源,这就具备了投资项目最基本的特征。因此,项目投资是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这种选择和决策,无论是扩大再生产或是开拓新市场都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投资战略的制订
企业投资战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是和整体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相应于企业的创新发展和稳定发展两种基本战略,投资战略也有两种基本战略,即创新型投资战略和稳定型投资战略。企业选择创新发展还是稳定发展,取决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取决于对市场前景和企业态势的把握。而选择投资战略方向(产品-市场选择)与确定投资战略态势(竞争分析)构成了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它们构成了企业投资战略选择的前提。在明确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投资战略的选择包括投资战略类型、投资时机选择和投资项目的优化组合。
二、投资项目的选择
企业投资项目的选择决不是漫无目的的搜寻,而是应该根据企业既定的投资战略,以企业自身投资能力为基础,围绕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项目选择。没有方向性的项目选择不但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而且往往无法发现真正适合企业的项目,错失良好的投机时机。
1、基于企业投资战略的项目选择
企业的投资战略为项目的选择指明了方向,稳定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的投资围绕企业现有业务领域、现有市场进行核心多元化或者至少是相关多元化投资。因此,企业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必然会围绕现有产品进行纵向或横向的信息搜寻。所谓纵向是指向现有产品的上游或下游延伸,横向是指丰富产品类型以覆盖更多的细分市场。无论是纵向还是横向都要求企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搜寻项目信息;与此相对应,创新型投资战略要求企业跳出现有的业务框架,开发全新的产品或拓展新的市场,甚至是在完全陌生的领域进行投资。但这种投资并不意味着四处开花,毫无方向,它必须以企业的投资能力为基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
2、基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同时也决定了企业拓展的能力边界。企业必须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品牌影响力、管理能力、人才储备、技术水平,抑或是规模实力。无论是稳定型投资战略下的纵向、横向扩张,还是创新性投资战略下的完全多元化都不应该脱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控制范围。例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品牌影响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在原有行业领域内,而不应该和原有业务脱离过大,否则品牌影响力就无法得到有效的延伸;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人才储备,则需要进一步明确人才结构,技术人才充足的企业显然适合投资于产品的研发,而销售人才充足的企业则适合新市场的开拓。由此可见,在企业投资战略为项目选择提供了基本的方向后,企业核心竞争力再次确立了信息搜寻的范围及中心。
3、基于企业投资能力的项目选择
企业投资能力是由企业资金实力、现金流状况、筹资能力等因素共同决定的,投资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投资规模,包括单个投资项目的规模和企业总体投资规模。投资项目规模的确定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投资能力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能性,就总体投资规模而言,企业投资能力决定了它的边界,超越自身能力的投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对于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它必然是在总体投资规模内的,另外从分散风险的角度,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资源投资于某一个项目,这种项目风险将会是致命性的,一旦项目失败将威胁到企业的存亡。因此,企业对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必须在投资能力的基础上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其次,客观条件决定了投资规模的可行性,这里的客观条件包括物质技术条件、市场规模以及经济效益等。物质技术条件决定了投资项目的性质,资本密集性、技术密集性和管理密集性行业所要求的投资规模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市场规模决定着项目发展的空间,进而决定了投资规模的边界。经济效益通过项目不同规模下的边际收益率和企业资金成本间的比较,准确地界定了项目投资规模的临界点。企业总体投资规模及单个项目投资规模的确定再次缩小了投资项目选择的范围,这不仅有助于企业提高项目选择的效率,而且大大的节约了企业资源的耗费。
三、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整个项目投资的核心部分,是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因此,可行性研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着企业投资的成败。一份良好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应该做到对项目的前景和项目未来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的估算,从而保证项目决策的成功率。
可行性研究有三种类型: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科技可行性研究。机会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为项目投资方向提出建议,即在一个确定的地区和行业内,以市场调查为基础,选择项目,寻找最有利的投资机会;初步可行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机会研究认为可行的项目进行进一步论证,并据此作出是否投资的初步决定,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
机会研究和初步可行性研究更多的是对项目的风险、技术方案、经济效益等要素给出粗略的评价,往往限于数据选择的补充分,评价局限于定性的层次,无法精确的描述项目前景。而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才是整个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核心部分,它必须在收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对项目的各项要素给出完整的定量分析,用准确的数据对项目进行评价,它是项目决策科学化的重要手段,是项目或方案抉择的主要依据之一。
技术经济可行性研究包括项目前景预测、技术方案评价、财务评价、社会和环境评价等重要内容,每个部分都拥有许多成熟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本文不欲对此做简单的罗列,而将重点对企业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讨论。
1、项目风险评价
一般而言,项目风险评价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等诸多方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我们往往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组合分析。这种分析方法可完整的给出各类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但往往忽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从而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首先,我们在利用单因素风险分析中所确定的相关性以及根据各风险因素的重要性所确定的权重进行多因素组合分析时,忽略了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影响了整体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其次,我们在风险评价时只局限于项目本身的风险分析,而忽视了企业同时投资的多项目之间,甚至是项目和企业自身所从事的业务之间的相关性。这关系到企业整体运行的稳定性和企业风险分散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在进行项目风险评价时,必须要对各项目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合理的估算,以准确的分析项目风险的影响程度。同时,要对各项目之间以及与企业已有业务之间的风险相关性,从整体上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2、项目能力分析
项目能力分析同样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包括技术、管理、资金等各方面的因素。企业实际可行性研究中关注最多的往往是技术和资金能力的分析,因为这两个方面是最为直观,同时也是无法逾越的,但其它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不容忽视的。
管理能力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容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能力本身就无法准确的度量。另一方面,项目本身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评价上的难度使得企业往往忽视这方面的考量,或者倾向于过度自信地评价自身的管理能力。这必须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对某些项目而言,管理能力往往比技术能力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决定着技术成果能否成功的实现商品化。
我们在进行资金能力分析时,注重的是企业的资金实力和筹资能力,这决定着企业能够向项目投入的资金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在能够提供项目所需资金量的同时还需考虑风险分散的要求。同时,企业自身不同的状况也制约着项目资金的使用能力。对于自身业务现金流不充分的企业,如果新增投资项目有着同样的状况必然会进一步恶化企业现金流动性。而对于负债率过高的企业,不适合投资建设期长、资金回收慢的项目。
3、经济效益评价
项目经济分析是可行性研究的核心,这方面有着大量成熟的方法和工具。在现行的方法中,一般采用的是静态和动态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的分析方法,采用了能够反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经济效益的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指标,并用这些指标作为判别项目取舍的依据。
净现值法的特点是强调对投资运转期间货币的时间价值和现金流量风险的考虑。其最常用同时也最完善的做法莫过于利用经过风险调整的现金流量和资金成本率计算净现值。然而,在实际中,一项投资的实施除了能带来一定的净现金流量外,还会带来其他无形的收益(资产)。因此,作为对传统方法的补充和纠正,实物期权法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被越来越广泛的采用。这种方法要求企业将项目的每一步投资看作一个期权,项目给企业带来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收益外还包括对进一步投资或在新的领域发展的期权。例如,对一项新技术的投资,目前来看经济效益不佳,但如果不投资,企业或许就永远失去了在这一技术路线上的发展机会,因此这一项目的投资意味着企业购买了一份未来继续投资的机会和权利。
四、投资项目的决策
投资项目的决策包括对单个项目的取舍和多个项目投资额度的确定和优先次序的选择。
对于单个项目,企业需要考察的是项目内部收益率是否能够达到要求,相对于企业筹资成本,能否取得正的净现金值,项目投资所带来的期权价值以及项目投资所带来的项目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多个项目的决策,企业往往会根据投资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对项目进行排序,以此确定项目的投资次序。这种决策方法的问题在于忽略了项目之间风险的相关性,无法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均衡。因此,我们在多项目决策,即决定资源如何在项目间分配时,不仅仅需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风险特征,还需要衡量各个项目以及新项目和企业现有业务之间风险的相关性,在确保投资效益的同时实现投资风险最小化。
鉴于项目投资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企业在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和决策时一定要遵循科学的程序和方法,坚决杜绝决策程序的随意化和形式化,要深入的考察和权衡项目的方方面面,并将项目纳入到企业整体中加以系统的考量。这样才能确保企业投资项目的成功率,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本文对项目投资的选择和决策做了简要的思考,并对企业实际操作中容易忽视的环节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企业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备注】
【1】许世刚,茅宁.不确定环境下项目投资决策的实物期权方法[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4.1:65-69
【2】陈海芳,宋平.管理期权在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8-20
【3】郭百钢,韩玉启.基于实物期权的项目投资决策方法科学管理研究.2004.2:73-76
1、货币时间价值是资源稀缺性的体现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要消耗社会资源,现有的社会资源构成现存社会财富,利用这些社会资源创造出来的将来物质和文化产品构成了将来的社会财富,由于社会资源具有稀缺性特征,又能够带来更多社会产品,所以现在物品的效用要高于未来物品的效用。在货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的价值体现,现在的货币用于支配现在的商品,将来的货币用于支配将来的商品,所以现在货币的价值自然高于未来货币的价值。市场利息率是对平均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源稀缺性的反映,也是衡量货币时间价值的标准。
2、货币时间价值是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货币的固有特征
在目前的信用货币制度下,流通中的货币是由中央银行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体系派生存款共同构成,由于信用货币有增加的趋势,所以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有货币也总是在价值上高于未来货币。市场利息率是可贷资金状况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反映,反映了货币价值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降低的程度。
3、货币时间价值是人们认知心理的反映
由于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总是对现存事物的感知能力较强,而对未来事物的认识较模糊,结果人们存在一种普遍的心理就是比较重视现在而忽视未来,现在的货币能够支配现在商品满足人们现实需要,而将来货币只能支配将来商品满足人们将来不确定需要,所以现在单位货币价值要高于未来单位货币的价值,为使人们放弃现在货币及其价值,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利息率便是这一代价。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
比如,你计划投资钢铁厂,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现在开发,马上可获利50万元,如果5年后开发,由于钢材价格上涨,可获利80万元,此人该选择什么时候投资呢?有人主张在5年后投资,因为80万元明显大于50万,有人主张应将货币时间价值考虑进去,也就是说,如果现在投资获利50万,这50万又可以进行新的投资,当时社会平均获利率是15%,那么5年后50万可变成100万[50×(1+15%)×1.15×1.15×1.15×1.15=100万],金额显然大于80万。这样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后,你赚的钱又多了,如果不考虑,你的钢铁厂投资虽然不至于失败,但肯定不是最科学的。
二、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投资决策的应用
由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就应充分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前面谈到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不会产生时间价值的,同样,一个企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肯定会赚得比原始投资额要多的资金,闲置的资金不会增值,而且还可能随着通货膨胀贬值,所以企业必须好好地利用这笔资金,最好的方法就是找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将资金投入进去,让它进入生产流通活动中,发生增值。企业的投资需要占用企业的一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是否应被占用,可以被占用多长时间,均是决策者需要运用科学方法确定的问题。因为,一项投资虽然有利益,但伴随着它的还有风险,如果决策失误,将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灾难。有的企业由于乱投资,瞎投资,造成公司破产或寿命缩短的现象,这方面的例子很多,下面就货币时间价值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影响和企业如何进行投资决策进行分析。
企业投资的最主要动机是取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要在若干待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如何进行投资决策,一般有两大类决策方法,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回收期法和会计收益率法属于非贴现法。回收期法是根据重新收回某项投资所需时间来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它将计算出的回收期与预定回收期比较,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回收期越短越好。会计收益率法是将投资项目的会计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本成本加以比较,进而判断投资是否可行的方法,如果会计收益率大于资本成本,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会计收益率越大越好。
贴现法包括现值法、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四种方法。现值法是将项目投产到报废的各年净现金流量折算成的总现值与投资总额进行比较,若大于,可行,否则不可行,而且差额越大越好。净现值法是现值法的变化形式,它直接根据净现值的正、负来判断(净现值=总现值-投资总额),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大小来进行判断可,大于1可行,越大越好,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法将内含报酬率与资本成本比较,前者大于后者,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越好。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采取上述方法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A,B,C三个方案,投入与收益如下表:
1、采用回收期法:
Pa=1+(20000-11800)/13240=1.62
Pb=2+(9000-1200-6000)/6000=2.3
Pc=2+(12000-4600-4600)/4600=2.61
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
2、采用会计收益率法:
Ra=(1800+3240)/(2*20000)=12.6%
Rb=(-1800+3000+3000)/(3*9000)=15.6%
Rc=(600*3)/(3*12000)=5%
B方案的会计收益率最大,应选择B方案。
3、采用现值法:假设资本成本是10%
PVa=11800/(1+10%)+13240/(1+10%)(1+10%)=21669
PVb=1200/(1+10%)+6000/(1+10%)(1+10%)+6000/(1+10%)(1+10%)(1+10%)=10557
PVC=4600*(1/(1+10%)+1/(1+10%)(1+10%)+1/(1+10%)(1+10%)(1+10%))=11440
A方案的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4、采用净现值法:
NPVa=PVa-I=21669-20000=1669
NPVb=PVb-I=10557-9000=1557
NPVc=PVc-I=11440-12000=-560
A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A方案。
5、采用获利指数法:
PIa=21669/20000=1.08
PIb=10557/9000=1.17
PIc=11440/12000=0.95
B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方案。
6、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Ra=16.05%>10%方案可行。
Rb=15.24%>10%方案可行。
Rc=8.67<10%方案不可行。
上述6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哪种结果更准确呢?回收期法通俗易懂,大致能反映投资回收速度,而且计算简便,但是,它夸大了投资的回收速度,忽略了回收期后的收益,容易造成严重的退缩不前。因为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其次,决策者以回收期作参数,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导致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最重要的一个缺陷是它忽视了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这是不符合金融原理的。会计收益率法也比较通俗易懂,计算也不复杂,但它没有采用现金流量观,并与回收期法一样,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把第一年的现金流量与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看作具有相同的价值,其决策可能不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每年净现金流量按资本成本(折现率)进行折现,使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可比性,较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盈利的不同作用。财务管理最基本的观念就是货币时间价值,运用货币时间价值观念要把项目未来的成本和收益都以现值表示,如果收益现值大于成本现值则项目应予接受,反之则应拒绝。因此,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多采用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以贴现法为主,以非贴现法为辅。
此外,现值法、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投资额不同,投资收益的绝对与相对数之间有差异。在对几个独立方案进行评价时,我们多采用获利指数法,运用它对独立方案的投资效率进行排序,弥补净现值法不能在几个独立方案之间评价优劣的缺点,而在互斥方案的选择中,则应以净现值为准。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时间价值是一个重要的经济概念,不管是涉及到个人投资决策,还是涉及到企业的投资决策,都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一定要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重视货币时间价值,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当然,企业的投资决策不能只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还有项目自身的一些因素以及政府的政策等因素,这些都要有相应地考虑。
三、货币时间价值在企业经营中的应用
1、在企业存货管理中的应用
一方面企业会由于销售增加引起存货增加而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企业也会由于存货周转慢而使存货滞销、积压严重,影响资金的周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假如经营者要处理积压存货,在权衡存货削价的得失时,要从货币的时间价值上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预计滞销积压存货时,不能按单利计算,而要按复利计算,如果企业积压滞销存货100万元,月息6厘,每季计息一次,积压一年的利息为:
单利计算I1=100*4*1.8%=7.2(万元)
复利计算I2=100*[(1+1.8%)4-l]=7.3967(万元)
第二,保管费用的货币支出也应按复利计算其终值,如上例每季末支付保管费用2000元,一年的开支为:
F=2000*[(1+1.8%)4-l]/1.8%=8219(元)
2、在企业销货分期付款中的应用
如企业采用分期付款销售方式,这里也有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如:一次性付款每辆自行车400元,顾客先付160元,以后每月初付20元,12个月付清,按月息0.6%计算,该项分期付款相当于一次现金支付的购价是:
P=20*(1+0.6%)*[1-(1+0.6%)-12]/0.6%+160=392.29(元)
分期付款比一次付款的时间价值小7.71元,这个时间价值相当于每辆自行车的待销期为:
N=7.71/400/0.02%=96(天)
如果自行车在96天之内卖不出去,经济效益就不如分期付款推销。
3、在企业设备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更新决策时,面临着是继续使用旧设备与购置新设备的选择。一般说来,设备更换并不改变企业的生产能力,不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入。因此,较好的分析方法是比较继续使用和更新的年成本,以较低的作为好方案,这时,就要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如某企业有一旧设备,工程技术人员提出更新要求,旧设备尚可使用6年,最终残值200元,目前变现价值600元,每年运行成本700元,新设备可使用10年,最终残值300元,变现价值2400元,每年运行成本400元,年利率15%,不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600+700*6-200)/6=767(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2400+400*10-300)/10=610(元)
可以看出,新设备的年平均成本低,所以购置新设备。如果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旧设备平均年成本
=[600+700*(1-(1+15%)-16)/15%-200*(1+15%)-16]/(1-(1+15%)-16)/15%=836(元)
新设备平均年成本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风险投资对策建议
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是资本的缺乏,因此,外部融资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对高新技术进行投资的一种金融行为,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孵化器,从投资行为的角度来讲,风险投资是把资本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从运作方式看,是指由专业人才管理下的投资中介向特别具有潜能的高新技术企业投入风险资本的过程,也是协调风险投资家,技术专家,投资者的关系,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种投资机制从本质上讲,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除此之外,风险投资还可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企业融资体系和优化资本配置、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财富。风险投资的重要作用,已经被人们所普遍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投资的发展主要依靠市场主体和市场力量的推动,但是,仅仅如此是不够的。由于风险投资本身的特性以及,市场失灵,等现象的存在,需要政府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措施和手段,给风险投资提供一定的待遇和发展环境。中国要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经验,但需要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
一、风险投资的内涵
风险投资(VentureCapital)也常被称为风险资本、创业投资,关于风险投资基本定义的界定,目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研究风险投资之前对其内涵须有一个正确认识,这样才有利于引导风险投资业在我国的发展。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NVCA,NationalVentureCapitalAssociation)2000年指出,风险投资企业是由专业投资者提供资金投资并参与管理的一种投资形式,该投资的投资对象为高速发展并蕴藏着有望成为某行业重要公司的潜力新兴公司。经合组织(OECD)1996年定义风险投资为对常被大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忽略,具有高风险和规模较小的高科技公司的投资,并提出风险投资亦可指那些对未上市的初创公司投资并参与管理的资本。我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则指出,风险投资是指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风险的高技术及其产品的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行为。以上几个概念区别在于:投资领域是否仅限于高科技领域及是否采用参与管理的投资方式。我们认为风险投资是将资金投入高风险、高潜力的行业或中小企业的并参与其管理的对企业而言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融资行为的股权投资。这样的定义突出了风险投资的股权投资性质及参与管理,并且将其投资领域扩大至高科技领域之外。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1.风险投资的介入可以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题
风险投资可以股权投资形式,比如发行可转换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方式投资中小企业。投资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取短期的财务利润,而为了企业进入成熟期股本增值之后的股权转让获取一次性的中长期高额回报。
2.风险投资有利提高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风险投资家在投资一个企业时,首先考虑投入高增长的行业,同时企业的业务发展必须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要在本行业里发展,必须要能够不断挖掘新的机会,这就需要在管理人员方面也要有很好的配置。可能企业刚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很好的产品,但是当这个企业发展壮大的时候就要考虑找好的管理者。风险投资家注资中小企业之后,出于把握企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参与管理。因为专业投资公司、多数风险投资机构在企业的发展战略及管理方面必然有着独到见解,对经理人员的聘任、内部激励机制的建议、财务体制的架构等将提供各种有效措施及策略。风险资本在提供资金和增值服务的同时,将自己的技术、管理、营销等理念注入到企业当中,为企业提供一种完善治理的机制,还有后续服务的机制。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介入可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
三、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所面临的问题
1.资金来源渠道窄,投资主体单一
目前我国风险投资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科技开发贷款等,主角主要是政府,没有充分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潜力的力量来共同建立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
2.资本有效供给不足,风险投资规模偏小
风险投资是创业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在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发展中,由于风险资本的有效供给不足,出现了诸多弊端。一是由于规模较小,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应;二是力量有限,无法形成投资组合,从而达不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资于涉及高金额、高风险的项目,因而也就无法在高科技产业化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3.融资难度大,而且所能筹到的资金总量也很小
在我国,银行和非银行等金融机构经常会对一些大企业争贷,而对中小企业却不愿借贷,并且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期限也很短,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样,由于经营规模较小,资金不足,风险投资业一开始就会面临融资难度大、壁垒多、融资量小等问题。
四、加快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对策
1.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
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主体和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市场机制,美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资本,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大公司资金,国外资金等,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社会化的风险投资网络,我国发展风险投资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批有实力高水准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其资金来源除了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以外,还应该设法鼓励投资银行,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参与风险投资,允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社会保障基金等机构投资参与组建风险投资管理公司,鼓励外资成立风险投资管理公司,并积极鼓励居民从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培育私人风险投资家,在退出机制方面,可建立高技术产权交易所,以提高交易水平,切实起到支持风险投资股权转让的作用
2.建立有效和便捷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建立一套适合市场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提供风险资本融通渠道的,入口与出口,无疑是近期我国资本市场与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此,应尽快采取如下措施:
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确保创业板在风险资本市场体系中的龙头地位。已有专家指出,我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主要障碍不在技术面、不在基本面,而在认识层面。当前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决策层之所以不及时推出创业板市场,是因为担心我国创业板受NASDAQ、香港创业板市场低迷的影响,担心出师不利。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首先,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前景将是创业板市场发展的坚实基础;其次,国内外投资者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强烈需求将为其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支撑;第三,一个由众多中小企业构成的科技板块市场是不乏炒作基础的。鉴于此,决策层不必过多考虑推出创业板的时机,一旦制度建设与技术准备到位,应在年内最迟在明年初推出创业板市场,充分发挥其在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小柯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中小企业风险投资与发展对策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论文,以下是正文。推器作用。
3.加快风险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
风险投资的融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风险投资家的个人魅力。风险投资天生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要求投资主体具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和抗风险意识,所以风险投资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是懂技术、管理、金融、财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还得具备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精神。所以在以后的风险投资发展中,要注重对风险投资人才的培养。
4.加大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力度,改善投资环境,降低投资风险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投资: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要明确投资方式、管理办法并做好投资评估。其中,在投资方式上可采取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提供R&D资金。在这方面国家财政还应保持并加强。这种资金主要投放在基础性、关键性的科学研究方面。它可以以政策为导向。事实上我国1986年开始实施的,863计划,和1988年开始实施的火炬计划,也可以看作是两个由政府投资于种子期的风险投资计划。第二种方法是提供投资担保。如美国、英国、日本、台湾均设有各种,投资担保计划。根据国外的经验教训,政府在操作中应控制投资方向。第三种方法是直接投资。如英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均有过政府直接投资风险投资资本的方式。这种投资与第一种方法不同,它应按市场型为导向。从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政府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应限定投资领域、投资阶段。政府不要直接操作风险投资基金而应委托投资管理公司操作。另一方面,政府对其直接投资部分应加强监管、评估。对管理政府投资的操作人员必须建立合理的、可操作的、类似于美国审慎人的评判规范。
5.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
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在解决风险投资资金短缺难题时,必须广开投资渠道,做到:争取政府投资。即政府有计划地将用于技术创新的资助金转变为风险投资主体的股本,然后由风险投资主体利用这笔资金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进行实际投资;争取商业银行的风险性贷款;发行股票、债券以筹集社会游资;在技术创新活动开始前,向保险公司担保,借助保险机制,分散投资风险等。其中我国政策性投资主体的大部分资金应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发行特种债券以及向国外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来解决,其余部分可以运用股票市场向社会公众筹集。商业性投资主体的资本金则毋需国有资本占主体,大可由社会公众广泛持股,国有资本进入其中不过是为了寻觅一处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维持银行贷款。原有的银行科技贷款仍要继续发放,使之成为风险资本一个相对稳定的来源;吸引民间资金。要创造条件,吸引总量超过8万亿元的民间资本流向风险投资业,使民间资本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主要来源;引进国外资本。注意引进外资和国内信贷之间的时间、风险和权益的权衡。我国目前风险投资所引进的外资,大多数都是属于扩张期的投资,即属于后期投资。这个时候风险投资所经历的高风险差不多都已经过去,只是等待秋收果实了,若这时国内的一些银行能够准确地瞄准时机,那么这颗硕果就不会与外国分享了。如深圳,金蝶,到了成熟期,外国人来投资了,也就是采摘熟果实了,如果当时国内的银行能给,金蝶,提供贷款,分享果实的就是国内银行了。所以,一方面,国内金融机构应提高自身的专业判断能力,使之能够在适当的时间对风险投资企业进行投资,以便也能分享风险投资的成果;另一方面,应努力改善我国的风险投资环境,积极争取外资在创业期的投资,使之收益与风险相均衡。
参考文献:
[1]田超:利用风险投资发展中小企业[J].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1999,(10)
[2]姚长辉沙重九:对我国风险投资现在问题与相关策略分析[J].经济科学,1998,(4)
[3]张军谢冰:企业改革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资本市场[J].企业改革,1999,(4)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机制
在企业的资本运营过程中,必须要对投资决策的管理责任与管理权限予以明确,以便于形成快捷、良好、有效的决策机制,这就需要建立其健全的资本运营决策机制。首先建立起完善的企业资本运营决策的分权模式,对决策权限予以明确划分,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的决策权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决策权,应当将其仅限于当企业资本运营所涉及资产所有权在不同性质主体之间重组或者变更时做出的明确选择。另一方面,需要对企业资产决策的责任予以明确,以便于构建良好的资本运营决策风险约束机制,国有控股资产运营决策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国有资产的价值保值,并要积极提升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积极降低资本的运营风险。
三、建立起企业资本运营的联动机制
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最为根本的目标就是为了扩大主营业务及主导产品的规模,以便于企业商品的生产经营能够达到一定的经济规模,所以企业资本的运营对于企业非经营生产的剥离及资本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将商品经营成果转换成为资本经营成果,对于商品经营效率及资本运营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资本运营应该尽量的减少无关联合企业的兼并,在有关联的企业之间开展,在合理的市场结构下形成良好的企业竞争状态,将资本的运营与商品生产经营的实际密切结合,防止在资本的运营过程中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对资本运营轨道予以合理的规划。
四、建立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
在企业资本运营管理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与融资渠道的拓宽工作,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约束机制,以便于对投资运营与投资决策中的一些行为予以约束,对于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具有积极地作用,主要表现为:(1)建立起完善的投资运营可行性论证责任制,可行性论证的工作质量与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具有直接的联系,并且会影响到整个投资项目的风险性与效益性,在实际的可行性论证工作开展过程中,通常采取单元论证与联合论证相结合的方式,投资建议通常由投资管理部门或者是业务部门提出,经过投资建议部门的单元初步论证之后,报送企业管委会实施申请立项,经过企管委审核同意之后,批准立项,然后由投资管理部门组织联合论证,联合论证部门主要有基建部门、财务部门、业务部门等共同组成,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还需要邀请资源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参与论证工作中,以便于提升可行性方案的科学性(;2)建立完善的投资运营约束机制,就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投资决策责任制,在对投资目标及投资主体予以明确之后,落实各个投资决策环节的岗位责任制,并要积极强化资本的审查监督力度,降低由于投资运营不善所导致的资不抵债的风险,保证企业的良好发展。
煤炭行业工程项目因前期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过程存在缺失,施工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大,项目超概算现象比较普遍,有的项目超概算的比率很高,这种问题形成的原因较多,主要有:1、建设管理体制的原因在工程管理中没有严格执行工程管理各项规章制度。该招标的通过各种理由规避招标,该调整概算的项目疏于报批就开始施工。各项目管理机构职能不健全,现场签证管理、投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管理人员,签证补签、材料认价缺乏责任心,认价结算时后补现象多发。2、初步设计不合理设计服务不到位,设计不全面,设计缺乏全过程服务意识。设计不全面导致变更、签证、补充设计过多,概算限额突破。业主对设计单位监管不全面,图纸缺乏全面细致审核,缺失设计阶段的投资控制。设计存在漏项或不足,未能充分考虑项目建设的市场环境和工程情况,一些必要的配套项目没有纳入,导致编制的概算金额与实际情况脱节。3、工程设计缺乏有效约束,设计超标准现象严重部分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不严格,设计概算与施工图预算的审查不衔接,甚至有的项目未按照批复的初设概算进行施工图设计或有的项目不按施工图预算进行施工,设计变更频繁且不履行相应的审批程序,超标准施工现象严重。任何设计变更及签证出具前,均没有考虑变更、签证对工程造价造成的影响,只考虑工程是否方便施工或其他原因,缺乏工程施工中的事中控制。4、部分项目主办单位为了获得项目许可,人为压低投资总额,属钓鱼工程,造成项目实际投资额超概算。5、建设工期延长,项目不能按期投产因项目不能按照可行性研究确定的工期完成建设任务,致使项目不能按时投产和发挥效益,造成工程建设成本增加,使项目投资突破概算。6、是工程在无全面整体考量的前提下,仓促开工,随意变更,监管缺位。
(二)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低下
由于项目超概算现象严重,很多项目投产之日就是亏损之时,经济效益没有达到当初设计的投资回报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水平甚至出现亏损。原因包括:一是企业生产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销售市场受限、价格下降等,导致企业利润降低;二是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目标难以实现。
二、应对策略和解决措施
(一)融入战略思维,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
目前,煤炭行业70%企业出现亏损,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如何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关系到企业战略的实现,因此单位负责人应通过建立机制,加强前期工作组织领导,从企业发展战略出发,将投资预算资金的管理转移到对投资项目的管理,运用管理会计方法择优选择哪些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有发展前景,投资报酬率高又节能环保的项目上来。
(二)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中国古代思想家韩愈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强调做事要有计划性、预见性。在单个项目投资中,立项时应对总成本、目标绩效等进行充分的估算,深入细致的调查和研究,在投资方案实施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科学的监督系统和内部控制制度。重视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应贯穿于项目前期研究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预测、预报和预警项目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和风险程度及其危害,提出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建立和健全风险决策机制、为项目全过程风险管理奠定基础。
(三)加强项目投资效益的考核
工程项目竣工投产后,将可研报告中的预期效益纳入项目单位年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计算投资节约或超支额,与预期投资效益实现情况、财务生存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进行对比,并按适当的系数折合成当期的利润指标。如果项目达到预期的效益,则按项目投资额度一定的比例减少其利润考核指标,反之则增加其利润考核指标。
(四)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素质
新形势下煤炭行业项目投资决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领域包括煤炭、煤化工、现代物流、装备制造、文化创意产业、房地产等多种行业,对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高,需要项目决策人员具备经济数学、资本运作、项目管理、财务会计、税收筹划、营销管理、行业管理等多方面专业知识,因此参加工程项目决策人员应选择有理论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
(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
当前,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使得全球信息量迅猛增长,煤炭行业应建立项目投资信息支持系统,以方便投资决策,提高项目投资决策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