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6:0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市场需求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市场需求论文

篇1

二、西安英语人才市场需求分析

本着使民办高校英语人才真正顺应时展需求,积极为西部特别是陕西地方经济服务的精神,对西安市场英语人才需求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分析得出:80%的企事业每年都有引进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计划,其中翻译公司和社会培训机构需求量较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需求量较小。

三、课程设置理念及设想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

根据社会需求和院校发展现状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应该培养服务陕西经济和适应陕西就业市场的应用型/实用型英语人才。坚持以育人为本,以教学为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宽阔的国际视野、专门的教育或商务知识技能,并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较高的人文素养,能熟练使用外语从事教育、商务、经贸、旅游等工作的应用型外语专业人才。

篇2

二、变量的选择

(一)被解释变量的选择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保险需求总量,保险需求总量(即保险金总额)是保险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指标,不能表示一国在一定的国民收入水平上的有支付能力的保险需求,必须以保险需求的价值量指标即保险费收入来表示。本文所研究的保险需求是指保险的有效需求,所以选择保费收入(Y)作为被解释变量。据《贵州统计年鉴》而得的保费收入为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的保费收入。

(二)解释变量的选择

1.地区生产总值(GDP)

地区生产总值与保险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林宝清(1996)和卓志(2001)等学者均证明了地区生产总值与保险收入之间的相关性,且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越发高,其保险需求越高,保险发展的总量和速度也会随着快速增长。地区的经济总量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生产总值越高,保险收入就越多,反之,保险发展就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下徘徊。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所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劳务和价值。GDP作为衡量社会总收入的指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2.居民消费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消费支出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家庭收入的增加会随着保险意识的增加而增加保险的消费需求。因此,在分析保险需求时,居民消费水平是应该被考虑的重要因素。

3.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长会大幅带来保险业务收入的增长,例如企业为其房屋、设备等投保财产险,房地产开发商为其商品房投保建筑工程险等。而且,根据经济学原理,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国民收入成数倍的增长,从而间接产生对保费的引致需求。由此可见,固定资产投资与保费收入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4.居民储蓄

一般而言,居民储蓄与保险的发展呈现负相关关系。具体原因是居民的储蓄会产生两大效应:即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居民储蓄增加的收入效应会使得人们增加对保险的需求,替代效应则是通过积累财富来代替保险的消费。而居民储蓄与保费收入之间的关系则应该取决于两者之间大小。

5.总人口

人口数量是一个地区的保险需求的重要作用,并且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人口数量的增加会使得保险需求的增加特别是忍受保险需求的增加。尽管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水平、等也会影响这保险的需求,并且考虑到数据的获得教难,本文仅仅就人口的绝对数量对保险的需求进行分析。为了研究的方便,模型中用Y代表保费收入(亿元),影响因素变量分别用:G代表地区生产总值(亿元),S代表居民储蓄(亿元),I代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代表人均消费水平(元),P代表人口总数(万人)。其余影响变量放入随机扰动项e。

三、模型的建立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贵州省的商业保险需求进行研究。多元回归是计量经济中普遍采用的方法,本文拟以1983至2012年贵州省30年的年度数据为依据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模型整体预测效果较明显的前提下,对影响贵州省商业保险需求的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由于文中的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用逐步回归方法消除共线性问题。

2.数据的说明

在一般情况下,时间序数列取对数之后一般不会改变其时序性质故为了消除数据序列的异方差性。文中引入的变量均进行了对数处理。文中所有的数据均来自的《贵州统计年鉴》。

(二)模型的分析

根据最终得到的模型,可以得到结论:

第一,总人口数对保费收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在方程模型中,人口总数是最主要的解释变量,解释能力非常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总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贵州省的保费需求就会增加3.775%。

第二、地区生产总值对保费收入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模型中可看出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同样,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贵州省的GDP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其保险需求就会增加1.3056%。

第三,最终得到的模型中虽只包括了总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解释变量,说明这两个变量是影响贵州省保险需求的最主要的变量。但这并不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对保费收入没有作用。之所以最终只保留了总人口数和地区生产总值这两个变量,是因为原方程存在多重共线性。这是由各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这一普遍现象所决定的。

第四,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对保费收入也有影响。为了能验证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与贵州省保费收入的关系,本文分别用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三个变量与保费收入建立模型,同样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到:三个模型的可决系数都在90%以上,拟合优度较好,三个解释变量都与保费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固定资产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加0.3264%,人均消费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加0.5952%,居民储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保费收入增加0.6081%。可以看出,影响贵州省保险需求的因素有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量、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人均消费水平和居民储蓄,但是前两个变量的最用作用更为明显,也正是由于多重共线性的存在,本文的模型仅仅只保留了前两个变量。

(三)经济解释

本文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估计方法对1983年至2012年的贵州省的保费收入进行了计量分析,从实证的角度论证了贵州省保险发展、保险需求增长与地区生产总值、人口总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二方面进行经济解释:第一,贵州省人口总数的增长是贵州省保险需求增长的主要原因。无论从理论研究的结论,还是从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来看,人口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变量,我们做了具体分析。人口总量是人身保险的潜在需求市场,它与人身保险的需求成正比,在其他因素一定的条件下,人口总量越大,对保险的需求总量也就越多。贵州省的人口基数不少,根据以上原理,人口变量对保费收入的促进作用很明显。第二,贵州省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对贵州省保险需求的增长至关重要。经济增长和发展是保险需求增长和结构升级的根本源泉,是保险业发展的根本前提。贵州省经济增长为贵州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良好的政策支持、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宏观经济增长状态良好,会为保险业的发展铺平道路。GDP的快速平衡增长,导致不管是保费收入,还是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根据模型,可以预测随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贵州省的保险行业和保险收入会有一个较快的增长速度。

篇3

二、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效对接产业需求的策略

(一)专业设置对接产业需求

1.区域物流企业的分布情况。苏州共辖6个市辖区(姑苏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吴江区)代管4个县级市,(昆山市、常熟市、张家港市、太仓市)。从数据可知,苏州地区物流业发达,对物流人才需求大。仅物流企业就有279家,国际货运企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园区和高新区。

2.区域物流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相城区确立了建设“苏州商贸物流副中心”的战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区内的望亭国际物流园被列为江苏省“十一五”规划重点物流基地、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苏州市服务业重点项目。随着普洛斯物流、越海物流、盛丰物流等大型物流集团的落户,已形成综合联运区、多元物流区、国际物流区、标准化仓储区和公共配套服务区五大功能区块,集现代物流功能、内陆口岸功能、流通加工功能于一体,为大型厂商在长三角、全国采购和分销提供物流平台的综合性物流园区,被评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综合物流园区、中国物流重镇。北桥物流园规划建设面积700亩,建成后将成为苏州城北崭新的物流服务平台,为苏州众多的生产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同时,相城区作为“苏州现代制造业副中心”,企业云集,江苏蠡口国际家具城,是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的家具批发市场,现有1600多家家具生产厂家,3000多家家具销售商,年销售额高达120亿元,家具批发市场对物流业的依赖较大,进一步催生了相城区物流业的发展。随着高铁新城、苏相合作区建设大幕的全面拉开,以每年各投入“百亿”的目标,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推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的目标的实现,相城区的物流业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3.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职业教育是为产业发展服务的,职业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作为相城区唯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江苏省相城中等专业学校对接地方产业,设置了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专业方向是仓储配送。从2009年开始招生,生源主要来自于相城区。从近3年的招生情况看(见表2),该专业每年的招生人数略有增长,基本保持不变。仅从地方企业对仓库保管员的需求来看,每年就有100多人的缺口,“副偏离”较大,显然无法满足企业需求。从近年的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来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相城区,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其余5个市辖区范围内就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以后,该专业应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每年保持90人的招生量。同时,进一步开发专业方向,可以增加“货运”方向,以满足企业对跟单员岗位的需求。学校还应扩大该专业社会培训的规模,为企业在岗职工进行职前职后培训。

(二)课程设置对接职业标准

国家职业标准是一种职业导向性标准,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对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主要参照标准,具有影响和规范职业教育的作用。[2]《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物流师”职业的定义是:“在生产、流通和服务领域中从事采购、储运、配送、货运、信息服务等操作和管理的人员。”物流师职业共分四个等级:物流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助理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从学历层次、职业资格的鉴定条件来看,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规格是物流员。《标准》清晰地界定了物流员的职业功能、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相关知识。从职业功能上看,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有物流运输、仓储配送、货运3个专业方向;从工作内容上看,物流员主要从事操作工作。可见,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的应是操作人员。学校目前开设的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是仓储配送,主要就业于仓库保管员、理货员、仓管单证员和叉车驾驶员岗位。学校根据《标准》,不含选修课程构建了物流员的相应课程(见图1)。同时,根据《标准》中物流员的技能要求、相关知识确定每门课程的学习任务、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该专业积极推行“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贴近岗位工作实际,从岗位需求出发,构建任务引领型、项目化专业课程。积极开发精品课程,开发的《物流案例与实训》被评为苏州市精品课程。

(三)人才培养对接就业岗位

1.强化技能训练,对接岗位需求。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教学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一切从岗位实际需求出发,教学过程深度对接生产过程,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直接上岗能力放在教学的首位,深入开展“五化”教学,即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关系师徒化。学校应根据企业需要培养人才。调研数据中15家企业在招聘信息中提出有叉车证者优先录用,10家企业明确要求被聘者必须要有叉车证,37家企业要求会使用office等常用办公软件。为此,学校适当增加实训课的课时量,加强叉车、堆高车的作业操作,开设办公自动化课程,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证。学校还以技能竞赛为抓手,大力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

篇4

(二)教师因素目前中职学校的旅游教师大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毕业的旅游专业本科生,他们刚毕业就来到中职学校,没有什么实战经验,缺少实践的教学素材,只能照本宣科地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他们在教学中没能打破常规,没有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一直沿袭旧的教学模式,教学缺少吸引力,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的需求。有一部分教师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运用到教学中,但是没能综合知识点的讲解,纯粹地讲述案例,没能使学生明白知识点在整个案例中的作用,不能使学生透彻掌握知识。

(三)教学条件简陋很多学校都不够重视实践教学,沿袭“以课堂教授为主的理论灌输”,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场所。很多县级学校都是一根粉笔、一块黑板,市级中职学校的旅游专业虽然拥有小规模的实训室,但设施不够完善,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

二、解决中职旅游专业教育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课程设置中职学校应做好人才需求调查,明确目前旅游服务行业所需旅游人才标准,立足中职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制订合理的教学方案。而要培养出整体素质良好、知识结构合理、工作适应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就必须注重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合理配置,既不要理论知识“满堂灌”而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只重视应用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积累。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理论教学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相结合为教学导向并体现现代化教育的特色。

(二)改变观念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被认为是青春行业,是阶段性工作,一旦上了年纪就不受用人单位喜爱。要改变这种观念,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让学生明白所有通过劳动服务社会的职业都是平等的,无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受到尊重的。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人才要求中职学校有具备综合能力的教师。中职旅游教师应以旅游专业学科理论知识为核心,熟练掌握旅游行业的基本技能,并能运用自如,再对学生实践操作进行正确的指导。中职旅游专业核心课程“前厅服务与管理”“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导游基础”“导游业务”等都是操作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些专业学科的认识和理解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能真正学有所成,毕业之后能马上进入岗位角色,胜任岗位工作。所以,中职学校应组织旅游专业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鼓励其考取国家旅游局或者劳动部门组织的各种资格证书考试,另外,尽量让旅游教师到相关旅游企业实践,积累行业知识。

篇5

在学生对硬件及设备的性能、参数有所了解的情况下,下发任务书,明确模拟采购的目的、要求,了解需要完成的配置单内容。师生交互式共同分析完成任务的整个流程。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要求学生分别为情境中假定的客户配置组装机(台式)、品牌机(台式)、笔记本等三个种类,每个种类中又分为3000元左右、5000元左右两个层次,分别给出详细的配置单,以及相关的参数,像CPU应给出厂商、型号、主频、外频、倍频、核心数量等参数,主板应给出厂商、型号、支持CPU的种类、支持内存的种类、支持硬盘的种类、是否集成显卡、是否具备PCI-E扩展插槽、是否集成声卡、网卡等参数,用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在网络类课程中,要求学生为情境中假定的单位网络建设采购网线及各种网络连接设备,要注意单位的需求,各设备的选购层次,各设备的详细参数等。

1.2网上操作,完成任务

指导学生在网上完成相关的任务。为学生推荐大家公认的、使用较多的网站,如太平洋电脑网、中关村在线等。对学生可分层次进行指导。一般水平的,建议他们从计算机各部件及网络设备的散件单独选择开始,可选取如太平洋电脑网中的产品报价,网站中给出了各种筛选的条件,例如:在主板的选购中,筛选条件有品牌、价格范围、芯片厂商、芯片组、CPU插槽、主板结构、硬盘接口等。逐步完善各种配置。对计算机硬件比较了解的学生,可推荐他们直接利用相关网站给出的“自助装机”部分。对相应的装机配置单直接进行填写。要求学生不论是填写装机配置单还是网络设备配置单时,一定要为各部件及设备填写具体参数,同时思考选择的依据。

1.3相互交流,总结任务

当完成任务后,组织学生展开交流、讨论、评比。展示学生作品,请学生上台进行讲解,为何选择该部件或设备,其有何参数,与其他厂商的产品相比有何优越之处。既让学生掌握了计算机硬件部分的技术水平和行情,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学生完成的配置单可如表1、表2所示。

2市场模拟采购

网上采购的过程与实际采购有较大区别,有的硬件设备网络报价与计算机公司有较多出入,各计算机公司中的设备种类也各不相同,进行市场模拟采购还可货比三家,同时与计算机公司的销售人员、设备维护维修人员直接交流,获得知识。在真实的环境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市场,了解新设备、新技术,也可去观察未来可能的工作岗位,以及该岗位应具备的技能知识。

2.1划分小组,分配任务

以班级为单位,划分若干个3-5人的小组,根据技能强弱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分配,选择责任心强的同学为组长;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求小组成员相互照顾、相互协作;下发小组任务单,明确目标要求。如品牌电脑调查表等,如表3所示。

2.2组织实施,完成任务

带领学生去地级以上城市的大型科技市场,分组进行模拟采购,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多观察各部件与设备的实物,区分各型号从外观到应用范围的不同。并且要多与计算机公司的销售人员、售后维修人员进行交流,从中了解岗位需求,学习技能知识。

篇6

冷冻冷藏用压缩机螺杆、涡旋产品应用增加

活塞压缩机曾是冷冻冷藏市场的绝对霸主。“丹佛斯出品的美优乐?全封闭活塞式压缩机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受到商用冷冻市场广大客户的青睐。”据裴勇华介绍,约十年前,丹佛斯、泰康以及艾默生的活塞压缩机占据冷冻冷藏行业的大部分市场。自涡旋压缩机进入市场以来,凭借价格低、噪声小,效率高等特点占领了原属于全封闭和半封闭活塞机的中高温应用领域;螺杆压缩机拥有较大的功率多用于大型仓储或食品加工领域,然而其应用也在悄悄发生变化。活塞压缩机的阵地缩减到低温应用领域。“螺杆压缩机相较于活塞压缩机而言,不存在压缩阀片破裂的问题,可靠性比较好,只是价格偏高,但由于产量的提升、加工技术的进步,目前其成本有所降低,增加了用户对其的接受度,市场应用不断扩大,目前来看,在原本活塞压缩机应用较多的冷冻车辆上慢慢地出现螺杆压缩机。”余昱暄说。“涡旋压缩机相较于活塞压缩机而言成本低,在进入中国市场以后,迅速占领了冷藏行业的中高温应用领域,”殷光文表示,艾默生有两大类冷冻冷藏用压缩机,中温DB系列(2~25hp)与低温ZF系列(2~15hp),制冷剂主要用R22、R404A与R134a;涡旋压缩机的销售在所有的产品中占比高于85%。裴勇华表示:“2010年,丹佛斯推出主要用于冷库、制冰机、奶罐等领域的冷冻涡旋压缩机,应用R22、R404A、R134a等制冷剂,2012年基本实现所有型号(2~10hp)的国产化;丹佛斯的活塞压缩机(1.5~13hp)近几年的发展相对平稳。在低温领域,活塞压缩机机仍然发挥其优势,今年大力推广的NTZ系列蒸发温度为-45℃到-10℃,已成功应用于低温试验设备、片冰机等领域中,广受行业关注。”虽然螺杆压缩机、涡旋压缩机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但活塞压缩机在低温领域仍有其应用优势。肖靓指出:“GEA博客的半封闭活塞压缩机(0.5~80hp)在商超、冷库、制冰机、船舶、海洋工程、环境实验以及冻干机等领域的应用并未减少;使用R404A时,GEA的HA系列产品无附加冷却时的蒸发温度可达-50℃。还有一些特殊应用压缩机,如ATEX系列产品应用于化工厂等防爆要求较高的场所。”比泽尔制冷技术(中国)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总经理冯飚介绍说:“比泽尔在冷冻冷藏领域主要有活塞压缩机(0.5~70hp)和螺杆压缩机(20~180hp)主要应用于冷库、速冻机、制冰、制药、轮船运输以及捕鱼业等,相对来说活塞机用于分散一些的小设备,螺杆压缩机主要应用于大型集中的系统。两种机型在市场应用上互补,并各自在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张海说:“螺杆压缩机虽然价格比活塞压缩机稍高,但是在大型工程中,其存在独特的优势。”在小型冷冻、冷藏流通领域(3kW以下),李源表示,思科普的活塞压缩机如S系列,依然保持着丹佛斯时代在轻型商用领域的优势,并被广泛应用于超市冷柜、制冰机、酒柜及餐饮冷冻、冷藏设备等。同时为契合绿色、高效的时代潮流不断推出的升级产品如SLV变频系列,以及包括DLE、NLE在内的新一代高效、天然制冷剂(R290)系列也深受市场及前沿客户的青睐,并在欧洲及美洲市场被迅速推广。由于亚太地区对新型制冷剂的应用还刚刚起步,目前主要在测试、匹配阶段,并逐步有客户开始进行量产准备。

篇7

因为酒店管理专业需要设计很多实训的内容,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所以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在实践课程考核方面就难以实现有效化。例如对酒店的前厅服务模块而言,一些高校并不具备酒店前厅的运营软件,因此对学生进行考核只是进行模拟对话、填写单据以及礼仪礼节等方面的项目,而没有掌握酒店的前厅服务所需的真正技能。教师在考核学生的过程当中也难以做到严格要求,同时学生也抱着得过且过心理,导致实践考核分数基于教师感性认知而缺乏公平性。

2.教师实践技术的业余化。

目前高等院校对教师学历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高院招聘的高层次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并未接触过实践性比较强的那些服务技能课程,反而是侧重于学术栽培有着较强的科研力量,所以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法实现真正的专业化。例如酒店管理的实践课程教师当中,真正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教师非常少,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一些教师由学校组织到酒店进行相关的培训,有些教师则是直接上岗,而面对需要实践经验的学生在教课时只能纸上谈兵,一旦在遇到实际问题就会因为经验不足以及知识结构的偏差而无法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合理建议。这就导致高学历以及高素质教师队伍却无法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当中发挥作用,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教师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教学工作顺利得开展进行。

二、基于市场需求建设应用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具体措施

1.强化基础职业教育。

本科的酒店管理可以考虑增加心理教育的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行业心理素质。除了旅游饭店服务心理学这方面的课程外,还可以增加同酒店管理相关的心理及沟通能力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以及专业好感,将其纳入到学生的综合测评成绩当中。此外,教师要高度重视职业素养以及职业道德方面的训练。从学生入学之后就培养其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素养,其中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参观有一定知名度酒店以及模拟训练为主,例如餐台准备布置、厨房备料、初加工、餐具洗涤、酒水鉴赏以及现场督导管理,高年级的学生则开设拓展课程,例如艺术欣赏以及民俗等。通过各种训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酒店的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技术方面的培养,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

2.创新实践教学的模式。

首先可以增加交互式的实验课程。本科酒店管理专业主要讲授过程性的知识,所以要将学生置于核心,而强调锻炼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根据酒店运行需要的知识能力来设置现场项目情境实训同时进行分析总结。其次是鼓励课外的学研实践,从而提高行业的感知感观。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以及寒暑假到酒店实践,增加同行业的接触,提高专业学习目的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职场的实践经历增加,可以熟悉掌握行业的职业要求,对职场能力的需求也随之提高。这些实践经历以及职业感知能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在毕业后的职场表现力。最后是要设置实习的分享课程,从而培养管理能力。本科酒店管理的毕业实习长达半年乃至1年,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阶段。出于利益考虑,学校以及酒店方都不会投入太多资源对学生进行指导,因此学生缺乏目的性。教师就要设计实习分享的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对酒店服务的流程、对客服务以及酒店经营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为将来管理奠定基础。

3.更新教学内容,从而保持教学同酒店行业的发展接轨。

因为本科层次的酒店管理专业往往开设的时间不够长,大部分的专业教师是从别的学科转行过来,因此缺乏酒店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同行业的联系也不够密切,并且对酒店行业发展的趋势也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流于形式,未能达到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所以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师应当尝试通过驻店调研以及辅助管理等不同的形式来深入了解酒店行业的第一线,从而掌握酒店经营的过程当中出现的那些新问题,最终有针对性更新专业教学的内容,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设置,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学校也应当聘请著名的酒店企业管理人员来讲学或者作为兼职的教师来参与到课堂教学以及实习培训等专业教学的过程当,确保本科酒店管理的教学始终同行业保持接轨,最终保证学校的专业建设可以处于酒店行业发展的前沿。

篇8

二、基于市场需求的会计准则

在这里,我们基于一个特定的视角--市场需求,来讨论与研究在市场需求下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市场需求的构成要素有两个,首先是消费者愿意购买,其次是消费者能够购买。在这里,我们分析需求与会计准则制定之间的关系,理性人假设认为市场上没有两个消费者具有完全相同的消费需求,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兴趣爱好、所处阶级不同,人们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也不会完全相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不一样的决策者对于会计准则选择的偏好也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者作为会计准则的需求者势必会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准则,当会计准则的需求者结成利益联盟并且这一联盟足够大后,他们会干扰会计准则的制定方向,让会计准则向着有利于联盟自身需求的方向发展与进行,与此同时,会计准则的编制便是依据市场的需求完成的。

三、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建议

1.会计准则的制定要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情。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是为了满足某一阶级的自身利益。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时必须考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国情,如果未实行政策导向下的会计准则,企业操纵利润的行为将更加严重,结果将不堪设想。故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充分立足于国情,使会计准则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篇9

(二)模型构建本研究中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包括2.0斤及以下、2.1-4.0斤、4.1-6.0斤、6.1-8.0斤、8.0斤以上等5个区间数据)是存在序次关系的数据,将其分别赋值从1到5。有学者认为在回归中将序次反应变量处理为连续变量将产生误导结果,出于这种出错风险的存在,谨慎的研究人员在分析序次反应变量时应该选用专门为分析序次反应变量设计的模型,而有序Logistic模型便是其中适当方法之一[13]。本文选用有序Logistic模型,该模型表达式为。管理营销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心理、个人四方面[14],本文依据该理论并结合研究需要,将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的个人因素再细化为经济、消费习惯和个人基本特征三方面因素。模型中解释变量的定义及预期作用方向如表1所示。

二、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一)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1年9月至10月对北京市消费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为保证问卷质量,每份问卷采取面对面的调查方式。总共获得430份问卷,经过严格筛选,最终得到402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49%。调查对象主要针对北京市城区购买过生鲜牛肉的消费者,正式问卷调查之前,首先确认受访者是否购买过生鲜牛肉,只有购买过才继续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包括东城、西城两个首都功能核心区以及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四个城市功能拓展区,调查地点主要选择超市及其附近。为使样本更具代表性,各城区调查的样本量基本与各城区的人口数量成正比,同时还考虑调查地点在地理位置上的均匀分布情况。调查人员大部分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绝大多数有过调研经历。在正式调查之前对调研人员围绕问卷内容、调查技巧、调研安排等内容进行了相关培训,并进行了20份问卷的预调查。

(二)样本基本特征描述从性别分布看,女性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大,为62.44%;从年龄分布看,20-29岁和30-39岁年龄段的消费者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25.62%和23.88%,其次为50-59岁和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消费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8.16%和18.41%,40-49岁之间的消费者所占比例最小,为13.93%;从学历分布看,本科/大专学历的消费者最多,所占比例达到44.78%,其次为高中/中专学历,比例为28.36%,再次为初中及以下学历,比例为19.40%,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消费者最少,只有7.46%;从家庭月平均收入(税后)分布看,收入水平在5001-10000元之间的消费者最多,达到32.59%,其次为3001-5000元,比例为26.87%,10001-20000元和1001-3000元的比例相当,分别为16.17%和15.92%,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下和20000元以上的消费者则很少。

(三)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陈述性偏好的描述分析调查发现,93位受访者表示知道“食品/农产品可追溯制度、体系或系统”,占总样本数的23.13%;在知道可追溯食品的人中,只有26.88%的受访者表示购买过可追溯食品,其中表示购买过可追溯牛肉的人更少;受访者了解可追溯食品的渠道按选择人次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电视(63.44%)、网络(25.81%)、报刊杂志(21.51%)。在信息强化之后,进一步调查了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陈述性偏好情况。由统计结果可知,只有4.73%的受访者不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额外价格,愿意为每斤可追溯牛肉多支付5至7元的受访者最多,所占比例为36.32%,78.85%的受访者不愿意为每斤可追溯牛肉多支付超过10元(详见表2)。进一步调查得知,在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的最高价格下,31.59%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2.1-4.0斤可追溯牛肉,28.36%的人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4.1-6.0斤,17.91%的人选择2.0斤及以下,12.19%的人选择8.0斤以上,另有9.95%的人选择6.1-8.0斤。

三、模型结果与分析

运用stata11.0软件得出的模型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可知,PseudoR2为0.3723,LRchi2(13)为453.71,其相应P值为0.0000,同时有6个变量的影响显著,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和整体显著性都很好。根据模型估计结果,主要得出如下结论:第一,社会因素中的小孩情况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0.50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家庭中有小孩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包括8.0斤以上对8.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6.0斤以上对6.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4.0斤以上对4.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2.0斤以上对2.0斤及以下的发生比)是家庭中没有小孩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50倍,其作用方向与预期不一致。本文认为可能的原因在于:其一,仍归因于家长对小孩的关爱,只是现实中家长不仅只注重食品质量安全,更注重食品品质,而本研究中的可追溯牛肉只在质量安全上有所改进,家长为小孩选择购买高质量安全和高品质的牛肉必然会减少其它种类牛肉(包括可追溯牛肉)的购买量,我们将此作用称为“挤占效应”;其二,可追溯牛肉在市场上出现时间不长,很多消费者对可追溯牛肉的认知水平很低,对其安全性还持怀疑态度,至少不愿意为其支付更高价格,因此对可追溯牛肉的购买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我们将该作用称为“排斥效应”。在上述两种效应的作用下,小孩情况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第二,心理因素中的风险承受能力变量正向显著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1.37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低一个等级牛肉质量安全风险承受能力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高一个等级风险承受能力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37倍。可见,牛肉质量安全风险承受能力差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将购买可追溯牛肉作为规避牛肉质量安全风险的手段之一。第三,经济因素中的家庭月平均收入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1.24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家庭月平均收入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24倍。可见,家庭收入水平高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第四,消费习惯因素中的牛肉月平均购买量变量正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且影响非常显著,Z值达到15.34;消费习惯因素中的牛肉购买场所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相应的发生比率值10.31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牛肉月平均购买量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10.31倍。通过调查进一步发现,在愿意为可追溯牛肉支付的最高价格下,67.16%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与之前的牛肉月平均购买量一致,21.14%的人表示购买量会增加,11.69%的人表示购买量会减少。另外,由牛肉购买场所相应的发生比率值0.46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经常在自认为最安全的场所购买牛肉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不经常在自认为最安全的场所购买牛肉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46倍。第五,个人基本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变量反向显著影响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可追溯牛肉数量。由发生比率值0.87可知,当其它因素一定时,拥有较高一个等级年龄的受访者愿意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是拥有较低一个等级年龄的受访者购买更多数量可追溯猪肉的发生比的0.87倍。由此可知,年轻人对可追溯牛肉的接受程度更高,更倾向于购买可追溯牛肉。

篇10

二、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是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企业传播相关岗位群需求调研开始,经过岗位资质分析,确定职业能力要求,以岗位就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一核心来进行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培养目标、专业方向定位及培养要求,我们将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为四大模块。1.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经济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社会心理学、社会调查方法与实践、创造性思维、语言艺术与写作等。2.商业管理类专业课程。包括企业组织与文化、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与品牌管理、危机传播与声誉管理、整合营销传播等。3.新闻传播类专业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媒体导论、新闻采访与写作、传媒伦理与法规等。4.企业传播实务与技术类应用课程。包括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商务新闻策划与采写、新闻发言人实训、大数据商业应用、企业内刊采编与制作、企业网站制作与管理、平面设计与制作、影视创作等。企业的每一类岗位职责和需求都有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务技术类课程相对应。这一课程体系既符合“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的实践型人才培养理念,又充分体现了专业定位和培养目标,同时也满足了企业对于传播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的需求。另外,培养方案的设计还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在企业传播专业方向的培养方案中,我们还增设了一些社会认可度高、对就业帮助大、与企业传播专业技能相关度高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供学生选择,包括新闻采编职业资格证书、网络编辑师资格证书、公关员职业资格证书、营销员职业资格证书、企业文化师职业资格证书、广告设计师职业资格证书、商务策划师职业资格证书。我们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大学四年期间至少选择并考取其中两个证书,准备把它规定为获得学历证书的前提。职业资格培训既是对专业技能的强化,也是在专业资质上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提升职业能力。

三、企业传播专业方向在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改革方面的尝试

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在具体的每一门课程上,课程内容与授课方式是影响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的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企业传播专业方向课程体系内的实务技术类应用课程基本上都是与企业合作,在课程专家、企业专家、骨干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认真、细致研讨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职责、任务群与职业能力要求设置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把知识本位转变为能力本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比如公共关系实务课程,根据企业所涉及的日常公共关系的“实际工作”设定内容,打破常见的学科理论框架,采用任务式结构,分为10个任务,包括召开公共关系活动策划预备会议、开展公共关系调查、策划公共关系活动、实施与评估公共关系活动、处理内部公共关系、处理外部公共关系、实施公共关系专题活动、处理公共关系危机、塑造公关人员形象、运用公共关系沟通工具。这种体例安排便于教师以实际工作为载体进行教学,突出技能训练,也有利于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中各项具体任务的理解和把握。当然,课程体系中实务技能课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并不排斥必要的系统知识学习及单项技能训练。借鉴美国职业培训的KAS模式,我们将目标岗位的职业能力分解为K(knowledge,即知识与素养)、A(ability,指一般能力)和S(skill,指职业技能)。在教学上对K,A,S三要素的要求是不同的。对知识与素养(K)的要求是理解或了解,对一般能力(A)的要求是掌握,而对职业技能(S)的要求是熟练掌握。从短期看,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主要由职业技能决定。但从长期发展看,一般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毕业生成长的关键能力。因此,必须长短兼顾,正确处理K,A,S三者的关系。在“实用,够用”的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应的岗位能力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整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将学生有限的精力尽可能的集中到本专业、本方向的核心课程、核心技能的学习之中去。另外,在课程内容的改革上,我们也在尝试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用性以及课程知识与岗位需求的吻合度。将企业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从课程的学习过程来说,要始终贯穿“学生发展为本”的课改指导思想,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实践者、参与者,坚持实践第一、感受第一和体验第一的原则。比如,《企业内刊采编制作》课程,是企业传播专业开设的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实训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企业内刊这种自控媒体在企业传播中对内培养员工认同、对外传播企业文化的意义,掌握企业内刊采编制作的流程和技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企业内刊的价值?如何让学生真正了解什么样的企业内刊的内容是符合员工需求和企业需求的?单纯的教师讲解和举例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指导同学们去调研,搜集大量企业内刊,分析版面设计和内容构成,面向员工调查了解企业内刊各版面的阅读率、喜好度、在培养认同方面的价值实现程度以及内容改进建议等,然后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一本企业内刊。学生根据真实的调研分析制作的企业内刊更符合企业实际需要,这个过程既能够深化他们对企业内刊价值的认知,同时又让他们掌握企业内刊采编制作的正确思路和方法。无论是操作实践还是创作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在感受和体验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