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会计专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随着本科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问题开始浮出水面。迄今为止,国内对于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少文献都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研究。陆翠萍(2010)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问题比较突出,原因包括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就业压力大,教师负担过重等[1]。李达(2011)对桂林三所大学会计专业的教师和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将近50%的教师认为论文质量仅能勉强达到要求。原因包括会计数据往往会涉及到商业机密,学生在收集数据和调查访谈时比较困难等[2]。江燕红(2013)对北京城市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认为学生没有在毕业论文上花费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师生沟通方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3]。肖丹(2013)认为近年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原因包括学生不重视、过多考证、考研等严重影响了毕业论文的写作、少数教师指导论文不力[4]。王喜荣(2016)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较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包括学校要求不严格、学生态度不端正、选题不切合实际等[5]。田利军和王景博(2016)对天津高校140篇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研究后认为论文质量整体水平较低,学生的学习绩点、英语水平、导师职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学术氛围均与论文质量显著正相关[6]。
还有些文献从教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改革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田春晓(2010)认为每学期专职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组成若干个课题小组,就自己感兴趣的财经话题展开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可以在第七学期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7]。李达(2011)提出增设毕业论文撰写技能培训课程,严把选题关,论文题目确定后,教学部门要组织专业骨干教师进行集中审题,严格淘汰不合格的论文题目[2]。肖丹(2013)建议开设毕业论文写作专题课并计算学分,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把选题、开题提前到大三第二学期末[4]。王海兵(2014)可以统一举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会,选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某些共性问题进行集中指导[8]。于卫兵(2014)提出会计学毕业论文应设置为专门的研讨课,认为研讨课与会计学毕业论文教学有着很大程度的融合性,二者在教学理念上比较契合,在教学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9]。苗晴,石盈芳,彭宏华(2015)提出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选题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10]。罗喜英(2016)建议将本科生导师制与毕业论文实践相结合,认为此举可以缓解本科生最后一年的各种矛盾,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11]。
有的文献提出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俞军、李道芳和巫绪芬(2010)提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毕业论文成果要运用到企业实践中[12]。江燕红(2013,2014)提出可以探索实务模拟类的毕业论文形式,让学生置身于现实案例情境中完成一项本专业领域的实际任务,提出可以尝试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3][13]。王兴娟(2013)提出只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能在公开出版刊物上发表而且内容符合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学术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可直接用于企业实践的,经学校审定可替代毕业论文[14]。
二、关于创新性和学术性
(一)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
真正做過学术研究的人都知道,真正的创新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来讲,能够有所创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遑论本科生了。大部分本科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个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写出比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就已经不错了,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实在是勉为其难,客观地讲已经超出了绝大部分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范围。一些本科生在毕业论文中宣称的所谓“创新”根本就不能算是创新,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相去甚远。因此,本文认为,将创新性作为评价硕士生和博士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指标是完全必要也是必须的,但在评价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要求可以适当降低,可以把创新性作为一项参考性指标来观察,归为拔高性要求,这样更切合实际情况。
(二)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传统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通常采取学术论文的形式。但是,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性很强的专业,绝大部分本科生毕业后都是进入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特别是对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更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国内已经有学校在改革传统的学术论文的形式,尝试新形式的毕业论文。比如,合肥学院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采取“应用选题、真题真做”,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来源于其所实习的企业、来源于实际问题[12]。北京城市学院试行以创业财务规划书替代传统的学术论文[13]。对于这种形式的本科毕业论文来讲,用学术性来评价其质量就不太合适。因此,本文认为,在对某些基于实践、新形式的毕业论文的质量进行评价时,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
三、关于学生
大四学生的事情较多,除了正常上课以外,还要应对各类招聘和考试。目前企业秋季招聘通常从每年的10月份开始,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间和国家公务员考试都是在每年的12月,企业的春季招聘大多从3月份开始,研究生复试一般是每年的3月-4月份左右,省级公务员考试一般是在每年的4月份,省事业单位考试通常是在每年的5月下旬或6月初。从上述时间点的分析可以看出,每年的1月份和2月份是一个空档期,而且这个期间正好处在寒假期间,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用来写作毕业论文。因此,本文认为把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这个时间段比较合适,可以避免与各类招聘和考试的时间相冲突。
对于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式,本文认为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经验或者偷懒省事,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不是陈旧不堪,就是大到没有边际,要么就是在网上找那些参考文献资料比较多,比较“好写”的题目。相比起来,指导教师由于长期从事会计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本专业领域比较了解,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或设计那些有一定研究价值的题目,因此在老师的指导下选题是比较合适的,而学生自主选题一般情况下是不靠谱的。
本文认为,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非常关键,如果学生对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将其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不愿意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完成毕业论文,只想过关交差按时毕业,那么即使该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再好,外语水平再好,也很难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四、关于指导教师
有文献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6]。本文认为指导教师的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并不是太大,区分不是很明显。高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未必一定高过中级职称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在现实中,某些职称较低的教师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锐意进取,紧跟学术前沿,勤奋努力,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往往能够指导出比较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有的文献认为科研经费多的教师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通常比较高[6]。本文认为现实当中,会计专业本科生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情况并不是太多,指导教师即使花费科研经费,通常也是比较多地是花在硕士生或博士生身上,一般情况下很少将科研经费花在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上面。另外,在现实中,有很多科研经费的老师通常都是所谓“能人”,一般都很忙,不少人还兼有行政职务,事务繁多,花在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精力都比较有限,反而影响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
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很重要,但是更关键的是指导教师有没有认真做好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如果指导教师对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不重视,仅仅只是把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视为一项不得不完成的工作,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不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那么即使该教师的职称再高,科研经费再多,也很难指导出高质量的本科毕业论文。
在现实中有这么一个教师群体需要引起注意,他们往往博士毕业后参加工作时间不长,没有什么行政职务或头衔,也没有太多的科研经费,职称不高,指导的学生数量也不多。但是往往就是这些老师,有工作热情,做事认真,受过博士阶段严格和规范的学术训练,加上指导的学生不多,没有太多行政事务的牵绊,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指导毕业论文。这个教师群体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往往比较高。
五、关于
现在各大学普遍对包括会计专业在内的本科毕业论文实行制度,具体的操作方式各不一样,有的学校是抽查,有的学校是全覆盖。制度对于遏制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剽窃现象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但是有些具体做法可以进一步完善。比如,有的学校规定提交的必须是答辩前最后一稿毕业论文,本文认为这个规定可以修改一下。在现实中,有些学生为了通过学校的,把毕业论文改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文理不通,结果是通过了,但毕业论文也成了“废品”。因此,指导教师对通过的毕业论文应当进行仔细审阅,对那些“废品”毕业论文要督促学生进行认真修改。尽管通过的毕业论文的质量不一定高,甚至不一定合格,但是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否定的必要性,这一制度不仅要坚持下去,而且应该对全部本科毕业论文进行,而不是抽查。
目前各学校制定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宽严不一。有的学校规定是文字复制比低于25%算通过,超过45%或50%的被认定存在严重抄袭,本文认为这种认定标准偏低。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果认定标准可以比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的标准低,但也不能过于宽松,否则不利于学生建立对于论文写作和学术研究的敬畏之心。本文建议文字复制比低于20%算通过,20%-35%认定为存在疑似抄袭行为,超过35%认定为存在严重抄袭行为。制定适度从严的结果认定标准对于保证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底线是非常必要的。
六、结论
综上所述,在评价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时,创新性可列为拔高性要求,学术性的尺度可以适当放宽。除了极少数学生外,大部分学生自主选的题目通常都不合适。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安排在每年1月份和2月份比较合适。教师职称对所指导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一定影响,但区分不是很明显。指导教师科研经费的多少对毕业论文质量的影響有限。学生有没有做好毕业论文的主观意愿以及指导教师有没有做好论文指导工作的主观意愿很关键。毕业论文制度应当坚持并加以完善,结果的认定标准应当适度从严。
参考文献:
[1]陆翠萍.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5:185-187.
[2]李达.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面临难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1,07:70-73.
[3]江燕红.会计本科毕业论文现状调查及分析[J].财会通讯,2013,19:41-43.
[4]肖丹.亟待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123-124.
[5]王喜荣.论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J].知识经济,2016,04:126.
[6]田利军,王景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关键影响因素检验——基于天津高校140篇会计学专业论文的数据[J].财会月刊,2016(21):116-120.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基本经济原理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会计规则和惯例,成为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等综合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会计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毕业论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二是创新性强。一系列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都来自于会计活动实践,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
二、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目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一般安排在第二年的第四个学期来进行,毕业论文撰写时间占本科教育时间的1/4左右。每个阶段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导致论文质量不高。表现在:
(一)在创新方面: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重复,很少提出自己新的理论观点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在写作方面: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的成人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搜集资料,阅读有关文献资料。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撰写的毕业论文内容重复,结构不合理,格式不规范,缺乏说服力,更谈不上解决实际经济问题。
(三)在答辩方面: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因、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宄价值,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只对论文中的问题进行说明,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很难回答出来,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答 辩基本流于形式。
(四)在监管方面:首先,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实习期间学生都回到自己的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学校基本失去对毕业生的监控和对毕业论文的管理;其次,部分指导教师知识老化,科研能力差,指导水平低,对论文的内容似是而非,对论文的题目把握不准,也是导致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再次,毕业论文评判标准过于宽松,并没有严格执行毕业论文的评定标准,而是对不合格的毕业论文持迁就态度,几乎没有不通过论文答辩的学生。
三、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高的因素
(一)成人学生对待撰写毕业论文的态度不认真。部分成人学生急功近利,诚信意识和学术道德意识缺失,对待毕业论文的撰写采取消极的应付态度,对学校布置的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写作进度和写作标准不以为然。在临近答辩时,匆匆应付,东拼西凑,网上下载、购买,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
(二)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马虎,没有做到和学生定期的交流,缺乏对学生写作阶段的必要指导,审阅毕业论文时不认真,对毕业论文的内容没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个别指导教师答辩时才匆匆看一遍论文。因此,毕业论文的指导86工作常常流于形式。
(三)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以会计实践为基础,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依据,经过缜密论证,得出科学结论。然而学生在平时的专业学习中,对专业论文写作课程不重视,很少有学生把它当成一门专业课来学习,更不要说学以致用了。在选题时有的学生只选那些理论强的题目;有的学生只是把参考资料堆砌上去;还有的学生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然后把它们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很难有自己的观点和新意,加之理论水平有限,突破专家、学者的观点更难。
四、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途径
(一)要引导成人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是一个获知的过程,也是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知识、新见解的手段。因此,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并让指导教师落到实处,学校加强监督和检查。杜绝有些教师在答辩前才匆匆看一遍论文等现象的出现,对弄虚作假者给予严厉处罚。
(二)强化成人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开设毕业论文的写作课程,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三)规范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管理工作
1.建立毕业论文领导小组,把学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落到实处。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要定期和学生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还要勤于检查,敢于批评,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保证论文的质量。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既要对学生检查,又要对指导教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毕业论文工作有序地进行。
2.严格把好命题关,逐步完善论文选题的管理办法。学生选题时,要根据本人的兴趣、基础和从事的职业选择恰当的题目,题目确定后,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3.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毕业论文答辩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考查学生毕业论文真实性的有效手段。因此,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做好答辩记录,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以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对于不合格论文的指导教师所负的责任也要进行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论文质量
毕业论文是成人教育会计学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是衡量其学业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通过这一环节, 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独立完成某项较为完整的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另外, 还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的查阅、分析、整理资料, 形成科学思维方法、严谨工作作风、创新意识, 逐步实现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 真正提高毕业生综合能力,以适应自己所从事工作岗位的需要。为此, 研究如何提高成人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很有必要。
目前,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 在时间安排上占本科教育整体时间的 25%左右, 且各环节都有严格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 为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提供了保证。但是在实际执行中, 无论是指导教师还是学生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并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导致论文质量不高。其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1.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
1.1 论文选题存在一定的缺憾
首先,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及要求基本是沿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的毕业论文进行的, 与成教会计学专业的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如: 成教论文选题多是由全日制本科论文题目筛选而来, 多侧重于科研领域的新观点、新问题; 少有体现会计实践中的新现象、新业务、新问题的选题。致使学生不知如何入手, 对今后的工作缺乏较直接的指导意义。
其次, 部分论文的选题本身前人已经作过不少的探讨, 而且在这些论文已有不少的成果, 但我们仍就没有跳不出已有的、旧有的模式,老是“ 旧瓶装新酒”。
1.2 论文创新意识有待加强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要求学生在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 进一步学习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会计理论、会计专业知识来撰写毕业论文。新的会计理论的产生, 都来自于会计工作实践, 但又不等同于会计实践, 它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创新, 论文中的某些观点必然反映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然而绝大多数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是对书本知识或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砌, 很少提出自己对已有理论新的阐释或运用, 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的方法。
1.3 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有的成教学生并没有围绕选题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 搜集资料, 阅读有关文献。而是只满足于图书资料、网上资料、专业教科书, 闭门造车、拼凑论文。结果是表现为撰写毕业论文技术不规范, 缺乏平易生动的文采和严谨缜密的逻辑性, 内容重复, 结构不合理, 格式不规范, 缺乏说服力, 更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
1.4 论文答辩有待夯实
论文答辩是考察成人学生毕业论文的真实性和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环节。按照正规的答辩程序, 答辩人首先简要介绍论文选题的原因、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及研究价值, 然后答辩委员会人员就论文中的相关问题向答辩人进行提问, 以考核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在答辩过程中, 由于前期工作欠扎实, 对论文中的问题浅入浅出, 与论文知识密切相关的深入问题很难回答出来, 答辩委员会人员只能根据答辩者的简要说明, 简单地提一、两个问题了事, 答辩有时只是流于形式。
2. 影响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成人教育的学生中, 有很大一部分是参加工作以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接受教育的, 其学习目的功利色彩较浓, 部分学生急功近利, 只求结果, 不重过程。至于毕业论文, 思想上只想交差了事,通过网上下载、购买等途径, 东拼西凑, 匆匆应付, 甚至抄袭别人的文章等。根本没有把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作为提高自身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好机会。
2.2 缺乏足够的专业训练
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不一定要求在观点等方面有全“ 新”的价值, 体现出什么“ 学术进步”, 但论文结构与内容展开要基于会计实践, 以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为手段, 经过缜密论证, 得出科学结论。然而现实是学生学术规范意识淡漠, 平时缺乏必要的训练, 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从摘要到前言, 从问题剖析到参考文献, 有的学生只是从期刊上或文献资料上摘录一些资料, 然后拼凑在一起就形成了自己的毕业论文。可以想象, 如此形成的毕业论文内容上很难有自己的新意, 形式上也是差强人意。
2.3 部分指导教师责任心和师德意识不强
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客观上存在有的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 面对物质利益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在论文指导工作上敷衍了事, 缺乏与学生定期的交流和必要的指导, 中期检查公式化, 不能因病施治, 对症下药; 审阅毕业论文时, 对毕业论文的内容不求甚解, 重“ 面子”轻“ 里子”, 造成论文破绽百出, 经不住推敲。
3 提高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3.1 引导成教学生正确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毕业论文是成人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正规的训练过程, 因此,应加强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诚信教育, 提高他们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召开由指导教师、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动员会, 从管理部门及指导教师专业的角度, 详细说明论文的目的及要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他们设计的动机, 从思想上引起重视, 引导学生在论文写作上加强自律, 以诚实的态度做论文。通过动员会, 建立起指导教师和学生的联系, 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另外, 学校还加强监督和检查, 以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确保毕业论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3.2 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毕业论文管理措施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毕业论文质量管理和规范工作, 对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思想、过程管理、格式要求、评分标准、组织管理等要做明确细化, 要统一设计封面格式、题目审批表、中期检查表、指导教师评语表和答辩记录表等, 明确规定成人教育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责和管理人员职责。
一是, 建立毕业论文导师组, 实行责任追究。规范指导教师的指导责任、管理部门的管理责任, 并建立问责制。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 要定期通过
--> 电子邮件或 qq 视频和学生交流, 帮助学生解决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另外, 还要勤于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掌握好论文的写作进度, 确保证论文质量并如期完成。管理部门应对毕业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进行督促和检查, 建立和完善预答辩制度, 及时通报存在的问题。如有渎职, 追究部门和个人责任。
二是, 严格把好命题关, 努力做到论文选题结合会计学专业实际。学生选题时, 要根据本人的基础、岗位层面和兴趣选择恰当的题目, 确定论文选题要体现“ 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原则, 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结合科学研究、实际工作和现实问题, 要适合成人教育学生的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题目确定后, 还要征求指导教师的意见, 避免题目过大难以完成论文, 必要时可由指导教师和学生一起确定论文题目。
三是, 做好论文撰写过程中的检查监督工作。可依据既定的见面时间表, 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和教师的到岗情况; 检查学生论文进展情况、阶段性任务完成情况; 了解学生对教师指导工作的意见、要求; 听取师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组织、管理的意见, 以更好的完善本专业的毕业论文管理制度。
四是, 严格答辩程序和评分标准, 同时实施激励措施。毕业论文导师组要认真地选拔答辩委员会成员, 注重不同研究领域成员的配置, 在认真评阅学生论文的基础上, 按照既定的答辩程序, 公正合理地进行答辩, 做好答辩记录, 客观公正地评定学生的论文成绩。对于优秀论文和不及格的论文实行二次答辩和复议制度。同时建立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优优秀毕业论文奖励制度, 以形成积极的导向作用, 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3.3 强化成人学生学术规范的训练
在制定成人教育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时, 应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体现在教学中。比如, 开设学术规范的相关课程, 从选题、搜集资料、确定论点、结构语言到表述方式等毕业论文的各个写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 使他们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知识、写作规格、写作要求和写作方式, 从而为写好毕业论文奠定基础。
总之, 要提高成人教育论文的质量, 还要从服务于学生入手,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要为学生提供很好的条件做保障。比如,从信息、图书资料、实验条件、实验场所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做论文的条件。另外, 可采取校企联合共同指导毕业论文。要结合成教生的特点, 可以将毕业论文的开题时间提前, 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准备, 减少学生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的冲突。要有适当的灵活性,可对毕业论文篇幅要求适当放宽, 加强质量要求, 避免凑字数而大段抄袭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袁小勇等.怎样撰写会计论文【m】.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内涵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人才培养质量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在于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转变,其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转变的首要环节。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这一转变,需要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过程方面实现转变。培养目标: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是指培养人才以适应广大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技术型的大众化教育为取向,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强化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既注重智育,也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素质是指培养人才要加强通识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创新人才是指培养的人才要比高职高专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和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规格:宽口径、多方向、复合型。要做好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专业设置,遴选优势、强势专业,整合优化传统专业,并以宽口径的专业为基础,通过设置多种专业方向,建立对就业市场反应灵敏的适应机制。要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以便利于保持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保证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学分标准化以便利于课程与课程组间的相互替换,保证课程结构的机动灵活。培养过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实施个性化培养。一是树立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实行按就业取向和学习基础分层次教学,按学科打基础,宽口径大类培养。二是建构保证高层次、高质量教学的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学督导队伍和学生学风督查队伍,开展学生评教、教师相互听课、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形成教学互动的良好格局。三是建构能力知识型教学模式,如将创新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推行以全面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大力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创业设计活动;组建特色班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形成多维的交流性教学途径等。四是以产学研合作为龙头,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以下工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方法改革。三项改革要完成以下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调整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参与科学研究,进行创新性试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扩大教育教学资源和渠道,鼓励学生跨校选课和学分互认,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手段是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要大力加强试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是要注重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学时人文社种类专业不少于总学时(学分)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这项工作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实验室和实践、实习基地的建设。二是要大力推进实验、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三是要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二、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改革框架研究
(一)修订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各高校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的基本定位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及会计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定位派生出来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全国趋于一致,自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确立以来保持不变,造成了教学内容远滞后于会计实践的局面,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企事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亟需调整为“培养基础扎实、素质优良的复合型、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这一调整将为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分层定位和本科学生培养模式奠定改革思路。通过市场供给和需求的分层定位,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定位。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学术研究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我国目前会计培养梯次分为五级:中职中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操作岗位的初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出纳员、银行柜台出纳员、商场收银员、车间核算员、仓库核算员等;高职高专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中级会计人员,包括企事业单位的成本核算员、材料核算员、工资核算员、往来结算员、收入核算员、税务核算员等;普通本科层次。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岗位的高级会计应用型人才,包括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等大型企业的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岗位人员、中型企业会计主管人员、政府和事业单位核心会计岗位人员直至会计主管人员、会计师事务所一般审计人员、金融企业专业岗位会计人员、中专教师等;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定位是高级会计专门人才,既可以搞科研,又可以应用。岗位定位是大型企业高级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师事务所高级审计员、高职高专教师、科研院所辅助研究人员;博士层次。人才定位于高级研究型会计人才。岗位定位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师和科研人才,政府经济管理部门高级管理人员。
根据目标岗位职责、能力要求,确定会计学普通本科层次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定位。中职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具有熟练的珠算技术、点钞技术、岗位需要的账务处理能力等。高职高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具备系统的会计理论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法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具有熟练的账务处理技术和会计信息处理技术。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是: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并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把握国内外会计发展最新动态能力;熟悉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掌握系统完整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会计准则基础上。还应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基础上,还要具有熟练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英语,参与国内外会计前沿知识研究的能力;组合协调能力和构建、改进大型企业整个会计核算体系的能力。会计学博士的知识和技术能力要求: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
底;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
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将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学术型、高级应用型和普通应用型三类目标加以差别培养,学术型主要为攻读会计学硕士、博士以及学术研究做好基础准备,高级应用型则主要培养会计专业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普通应用性旨在培养中小型企业和非公司制企业会计工作人员。其中高级应用型会计人才是会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流,代表一个学校、一个专业的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这部分学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会计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这部分学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会计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账务处理水平。
(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是全面提高会计学本科专业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逻辑起点,在此基础上,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是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我们的思路是构建“平台”+“模块”的教学课程体系。“平台”课程体系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模块”课程体系由纵、横两个纬度、四个职业教育模块构成,即从纵向上划分为研究型课程模块、高级应用型课程模块、普通应用型课程模块。横向上划分为财务会计模块、财务管理模块、会计信息系统模块、审计模块。
为了实现这一“平台+模块”框架,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一是学生分流机制。在学生入学以后就要告知学生本专业的不同培养目标,让学生根据自身素质和爱好在学习中自我判断和调整。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结束后就应当根据学生意愿、导师指导意见和学生家长目标,确定不同的学习方向,在每个学期结束后,应当允许学生进行再选择。要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过程标准,对于达不到考研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应用型人才;对于达不到高级应用型培养目标标准的学生强制调整为普通应用型人才;对于应用性人才目标学生,如果起兴趣志向发生转变,且达到规定的学业标准,可以转为考研目标人才培养。二是差别化课程设置。学术型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应侧重研究工具掌握和专业理论学习,尤其是加强高等数学和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比重;应用型人才目标课程设置应当侧重应用工具和专业应用技能教学,实践教学比重应保证在课时总量的20%以上,要求课堂教学中重点加强案例教学比重,实验室教学中加强模拟教学训练,实践基地教学中保证实践活动次数、时间和质量。三是规模问题。考研目标学生数量一般应当略高于全国研究生录取率;高级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主流,规模应当大一些,至少不能低于考研目标学生数量;普通应用型人才一般针对那些理论基础较差、全方位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一般适用于专升本中的部分学生,规模视情况而定。四是学位论文。考研目标学生毕业论文要求理论性、创新性和学术性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这部分学位论文应当能够代表一所高校某一个专业的最高水平,并争取有部分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高级应用型目标人才没有必要撰写学术化学位论文,可以采取案例分析、调查报告、项目设计等形式,从资料收集、逻辑分析、结论判断、实践效果等方面加以要求;普通应用型目标人才可以只要求其提供实习报告或调查报告,并作出严格的质量要求,对于不能达到要求的学位论文,不予颁发学位证书。五是学制问题。对于各类学生,尽量减少公共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课程数量。只要学生获得课程范围内的足够的学分即可。一般规定3~6年为宜。鼓励学生选修第二专业或第二专业单项课程,学生达到一定标准允许免修、免听部分课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潜力较大、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要实现跨校选修课程。
三、会计学本科专业分类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研究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会计学专业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进行分层定位,进行市场细分。市场需求研究各专业大、中、小型企业管理岗位、会计岗位和对外贸易岗位设置情况,了解每一岗位不同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市场供给研究本专业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和博士不同层次培养目标的不同,从中明确本学校会计学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还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层次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确定适合自身发展规划与特点、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 本科生不同于高职高专生的主要区别在于理论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专科生应当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本科生不同于研究生的主要特点在于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方面,这一特点决定了本科生比研究生应当具备更全面的实践能力。首先从公共层面和具体类型纵向描述,将人才培养规格分层确定为应用型人才、基础性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然后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方面进行细分,要求每一项规格都有相应的课程教育为保证,每一门课程的开设都要到达到相应的目标。
[7]王光文.数字化学术期刊知识生态系统及其进化动因[J].现代情报,2012,(1).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OL].[2012-09-14]..
[9]陈鸿.论MBA学位论文的撰写[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10]陈曼,张秀梅.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建构策略研究[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5).
[11]孙宁,孙晨.基于教学资源建设的新媒体环境解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3,(7).
[12]李志雄.文化大发展背景下“文化产业”学科体系的建构[J].现代传播,2012,(5).
[13]杨振冰.泛在知识环境下信息检索课的教学方式[J].图书情报工作,2011,(13).
[14]许金梅.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检索教学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2,(14).
[15]Randy L,Smetana.Simplifying Inquiry Instruction[J].The Science Teacher,2005,(10).
一、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存在的缺陷
1.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定位过高,只注重教会学生理论知识,却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知识。其结果导致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未能达到社会的要求,最明显和直接的就是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用人单位抱怨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才能委以重任。毕业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这无疑与其在校接受的实践教学有关。
2.课程设置体系不够完善。会计教学偏重于教育会计学专业知识,往往通过设置一系列会计课程来完成教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忽视了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能力较差,而且很多情况下流于形式,而且各科目之间各自为政,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包括课程数量、授课内容等方面。
3.教学方法和手段过于陈旧。会计教学仍然采用板书为主的教学方法,即采用教师写、学生记或者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方式进行会计教学,严重影响了学生动手特别是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不相适应。
4.师资队伍实践能力不够。一支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会计专业应用性人才的前提保障。
二、我校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我国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使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与会计职业界的需求相脱离,这些都与我国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有着直接关系。
1.我国高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演进。关于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国会计理论界和教育界不断进行了讨论,而且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2.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往往过高、范围过广,以培养宽口径、厚功底的“通才”为其目标,过分强调会计实务工作、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
3.我校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重点放在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具有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本领,创业教育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是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全过程――发现机会到决策、规划、实施、评价、反馈这样一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几点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通过构建校外实习基地、校内模拟实验中心、社会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2.课程设置体系应突出重点。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理论教学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并提高实训课程的比例,重视学生手工模拟训练和电算化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会计人员的分工合作和会计核算过程,熟悉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真正使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什么会计岗位都能快速达到岗位要求,胜任会计工作。
3.改革会计学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管理,使学生具有有较强的决策能力和敬业精神。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理应以“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周边为目标”来培养会计学专业人才。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会计学专业建设应具有一支整体素质高、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既有扎实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方面加强会计教师的后续学习和教育,另一方面鼓励教师定期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验室或实训基地学习指导,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前提下,担任社会职务。
5.走“校企联合”、产学研相互促进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如果不经过产业实践这一环节的锻炼,就不可能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就不可能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走“双证或多证”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大部分行业不同,会计行业有严格的准入制度,即所有从业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上岗资格证,将基础知识学习、岗位能力培养和从业证书培训三项内容连成一体,为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会计电算化、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等相关资格证书。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的配合,任何一个要素得不到保障,都会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
[1] 探索中国特色高教改革和管理模式.管理观察,2008;2 34-35
[2] 陶云龙.谈会计实践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华东经济管理,2007;2 13-14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要素知识化,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传统的会计本科教育侧重于会计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会计人员能力的培养,导致会计人员在面临新问题时往往难以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务必要改进会计本科教育,努力培养会计本科生的能力。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最直接的方式,必须适应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出会计职业界认可的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从业人员。
二、社会对会计人员能力的要求
2002年,财政部召开与会计工作相关的8个单位负责人会议,期间就研究到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财政部成立了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项目研究课题组,从会计岗位资格能力结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能力结构和会计从业资格能力结构等不同层面研究会计人员能力结构问题,这标志着我国全面构建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正式开始。为了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保证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促进会计行业的稳健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就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进行系统研究。其相关研究入表1。
在我国,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用人单位都对会计专业本科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1998年原国家教委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要求,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能力及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调查显示,我国企业界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工作能力结构需求的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90%)、协调能力(42%)、创造能力(32%)、组织能力(14%)、交际能力(8%)、善辩能力(8%)。在资格准入方面,我国的会计资格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统一考试的科目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需要,但总体而言还是以知识为导向,未能考核真实的胜任能力。
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高等会计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封闭的脱离实际的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会计的高等教育已严重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后续教育仍然缺乏能力结构的支持,后续教育也未成体系。国家会计学院的成立为会计职业培训做出了贡献,但到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培训战略和课程设置。多数民间培训机构则处于低水平的模仿阶段。
三、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程度大幅提高,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经济环境的快速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高校会计教育作为培养未来会计专业人才的主要方式却滞后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受到来自诸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技能发展、教员发展、奖励体系以及战略指导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制约,会计教育发展缓慢。从我国各类院校的会计教学的实际来看,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难以适应企业的要求。
加入WTO使我国的职业会计师行业壁垒消除,提高我国职业会计师胜任能力已刻不容缓。会计教育必须经历一场彻底的革命,特别是传统会计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必须包括扩充对未来会计专业人员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1.会计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这种基于会计人员能力结构的会计教学改革中,一个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是: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下,为了满足培养合格会计人员的需要,今天的会计教育必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1990年9月,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ccounting Education Change Commission,AECC)在状况公告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Objectives of Education for Accountants)中指出“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具备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生存与成功的必备条件”。传统的知识获取(knowledge acquisition)型会计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科会计教育并不是也根本不可能做到把一名经验丰富的职业会计师应具有的所有的知识和技能都传授给学生,学校应教会学生为获得并保持职业会计师的资格所需要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学习(learning to learn),并打好终生学习(life-long learning)的基础。
林志军、熊筱燕和刘明(2004)通过问卷调查,考察了中国会计从业人员、会计专业的教师和学生对会计教育中应注重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及其重要性或有效性的认识。受访者认为财务会计、金融学、管理会计、税务学、商法、审计/鉴证服务、职业道德、信息系统、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是最重要的十项知识要素;最重要的十种技能分别是职业品行、计算机技能、外语水平、人际关系、决策能力、分析性/批判性思维、写作水平、团队合作、领导才能和语言交流能力;同时信息分析、公司实习和案例分析被认为是在中国现有经济环境下培训专业会计人才的最有效方法。另一方面,被受访者认为最不重要的知识是物流学、零售学、数量方法、工程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技能分别为销售技能、客户定位、应变能力、谈判技巧和资源管理;最不重要的教学方法是书面作业和角色扮演。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会计教育的知识结构仍然较为狭窄,具体表现在跨专业学科知识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技能的培养方面也相对薄弱。目前的会计教育状况也还没有完全提供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有效传授。
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专业课偏多,注重于具体规则的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相当缺乏,而以培养能力为目标的会计教育应当侧重于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内容上,普遍存在重视制度、准则的讲解,注重传授会计规则和会计实务的知识,忽略会计理论学习的问题,忽视对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
在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加强微观经济学、财务分析、组织行为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学习。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增加三类内容:一是与会计人员工作能力密切相关的计算技术内容,如金融工程、经济计量学、电子商务等;二是与会计人员工作内容相关的经济业务内容,如国际贸易与结算、保险与风险管理等;三是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内容,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证券法、民事诉讼法、国际税收等。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建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和知识框架,从而为其进一步学习和培养判断、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2.会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必带来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冲突,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保证教学内容改革成功的基础。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和权威,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处于教学中的被动地位,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知识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偏重死记硬背,照本宣科。必须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格魅力和完善其能力结构。
一是加强案例教学。采用案例教学能为传统的会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可以针对案例中所反映的情况,结合所学过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从资本市场寻找现成材料,如选取典型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现问题、并对其加以分析。
二是论文写作。会计专业本科生应具备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通过论文写作训练具备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形成自己观点并撰写出完整文章的能力。
三是专题讲座。对会计、审计、财务以及经济等领域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知识面,及时更新其所学知识。
四是加强专业实践。采用实况模拟、资本市场典型实例分析、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合作等多渠道专业实践方式增强学生对会计和企业管理实践的了解,接触多种行业、规模企业的业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判断能力。加大实习的比重,并建立有效的实习考核办法,落实实习效果。
在新的世纪里,学生对教学提出越来越高的期望,社会对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地产生新的需求,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和人才的竞争也将日益国际化。今天的会计人员己经由过去单纯的簿记人员、财务信息的制造者转变成为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重要角色。这一改变,要求会计人员增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及技能修养,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要求。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涉及到诸多方面,会计学专业会计教育及其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发展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阎达五.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永泽,孙光.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2).
[3]朱小平.中国会计教育改革向何处去•会计研究,1995,(10).
[4]汤湘希,唐国平.面向21世纪会计学历教育改革研究报告.2001.
1999年以来,国家允许68所网络教育学院(以下简称网院)进行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托的学历继续教育,截至2009年末其累计招生近1 000万人,而会计学专业则是其中的热门专业之一,据笔者粗略统计,目前至少有53所网院办有该专业,因此有必要对这类特殊办学机构的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和教学实施进行分析研究。
一、网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定位
培养定位是教育对象经过培养后在社会中的相对位置,如果把教学过程视为人才这一教育产品的产销过程,则培养定位如同产品定位。确定培养定位的出发点,除了考虑“市场”――职业的需要,还要考虑“原材料”――生源的特点,以此做到培养过程始终端的契合。
(一)网院生源特点
网院的生源是脱离普通学历教育的社会人员,多数为在职人员,因此与普高和高职有所不同,工学矛盾导致的学习时间有限是固有问题,而近十年来其生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第一,生源平均质量降低,是普高扩招和宽松入学等政策带来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影响,这突出表现为学员个体学习基础和学习积极性的下降;
第二,生源总体构成复杂,由于缺乏统考录取和统一管理,学员不仅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其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
第三,生源所在岗位基层,中高端岗位的学员已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学员从事基层工作,相当部分会计学专业学员为非从业人员。
(二)会计职业环境
会计类职业市场需求一直较大,因此会计学专业成为各类院校普遍开设的长线专业,从而造成从业人员长期大量供给,这种情况使会计职业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专业能力要求日趋提高,经济发展和与国际接轨带来的业务处理和分工越发复杂,而现行会计准则较以往容量大大增加,这使得从业人员必须通过越来越专业的学习获取职业资格和业务能力;
第二,从业经验要求日趋普遍,企业一方面是希望能迅速满足企业业务需求,同时减少自身的职业培养成本,另一方面则是会计职业市场巨大的供给量推动了岗位标准更加苛刻,这已经成为毕业生或者从业不久者的一大短板。
总之,会计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数量庞大的中低端基层会计人员(网院的生源或毕业生多属于这个群体)更是如此,适应职业需要成为这个群体的第一要务。
综上所述,传统的“带有浓厚的文凭补偿性质”的成人教育改革就变得更加迫切。网院的培养定位除了教育学意义上通用的“获取学习能力”之外,远程教育专家严继昌先生专门指出:“就目前的生源情况,宽进严出的培养机制来看,实事求是讲是做不好的,因此量大面广的网络教育只能做另一类型的教育,即应用型人才培养”。在会计学历教育问题上很早就有“通才”和“专才”的学术探讨,与普通高校“多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素质”或者“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型“通才”培养定位有所不同的是,网院这种高等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定位于“专才”,即适应会计职业需要的专业型应用人才。
二、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实施的要求
教学实施,是为了达到培养定位组织教学的具体活动。对网院来说,教学实施不能仅仅考虑网络和远程的形式,更要从培养定位的实质出发,突出以下要求。
(一)基础性
基础性是由网院生源特点所决定的,不管是从个体还是总体出发,教学实施应照顾其理解能力和思维水平,以“双基”为主,而超出学员接受水平的教学只能是揠苗助长,使其学习能力培养更加困难。
(二)专业性
专业性是会计职业的生命,虽然多数人参加网络教育目的是拿文凭,但学员选择会计学专业则是从职业出发,专有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资格所构筑的“职业壁垒”使该专业具有实用性。因此教学实施必须立足专业,以此满足学员的职业需求,使其具有相应的职业胜任能力和职业学习能力。
(三)实践性
实践性是基础性和专业性的结合,能拉近理论与实务的距离。如会计模拟实验基本上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体现出来,也成为学员亲身体验会计职业,积累职业经验的重要途径,这不仅可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部分学员从业经验不足的缺陷。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施中,基础性是现实,专业性是灵魂,实践性是途径,最终落实到专业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
三、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体现的问题
教学计划是教学实施的大纲,是培养定位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从实证角度来分析各网院公开的专业教学计划。截至2009年秋季笔者共收集27所网院“高起专”(以下简称专科)和31所网院“专升本”(以下简称本科)教学计划作为研究样本,资料来源于网站或奥鹏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一)学分设置
学分设置是指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之间及其内部的学分占总学分的相对比例,笔者将必修课分解为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公共课(包含经管专业公修的经济类数学)和实践课四个模块,而专业课由核心专业课和准专业课两部分组成,后者为会计工作和资格考试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如财务管理类、经济法和税法税制类课程。
1.总体分析
总体分析即对各网院教学计划中各模所占总学分比例进行对比,会计学专业各个样本课程模块学分各描述性统计量表见表1。
据表1可知,各个样本单位教学计划中各课程模块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影响后面进行的聚类分析),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从必修和选修课分布来看,大多数样本必修课比例占有绝对优势。不管本科还是专科,选修课比例中位数远小于平均数,说明多数样本选修课所占比例较低。
第二,从必修课内部看,综合实践课程比例较少。专科综合实践课程的比例平均只有总学分的7%不到,本科平均水平上升到12%(后面将详细论述),并且也存在中位数小于平均数的现象,说明多数样本该比例小于平均数水平。
第三,从培养层次上看,专科本科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必修课内公共课模块比例上,专科段中公共课平均比例相对本科段较高,这说明多数样本单位的教学计划专科段以大本低年级课程为主,而本科段以大本高年级课程为主,所以专科段公共课程比例较高也就不足为奇。
2.聚类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各办学单位教学计划的特点,本文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系统聚类方法(中间距离法)进行分析,变量为样本中各模块学分比例,距离选用欧式距离的平方,分析工具为SPSS13.0,聚类结果及简要分析见表2。
对照表2可知,不管是专科还是本科,由于各样本中“选修课”这一变量差距最大,因此很容易从聚类结果中辨识出以选修课比例最高和较高分类的类群。这两大类样本可以归类为“高选修”类群,然后可以分离出“高专业”类群,而包含样本量最多的类群则是专业基础课程与公共课合计比例最大的类群,可以称为“非专业”类群。由于实践课的比例太低,因此在聚类中该变量作用不大。
“非专业”类群成为容量最大的类群,体现了多数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借鉴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多学科”或者“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倾向。
3.综合实践课程分析
实践课是专业课的延伸。在专科段,有11个样本根本没有综合实践类课程,而其余16个也可以从表3看出总体比例非常有限,较高的比例也是由于论文比例较大,明确开设实验课的仅有2家;在本科段,其比例的提升更是归因于毕业论文,且有22个样本综合实践课程内容仅有毕业论文,而其余8个样本根据表4可以看出,明确开设实验课的也仅有2家。
从内容上看,首先,占综合实践环节比例较大的毕业论文,其实践价值有待商榷;其次,教学计划说明中对于综合实践课程的内容表述也比较模糊,而多数的教学计划也未标明是否存在与专业课程匹配的课程实践教学内容。
(二)课程设置
本文所指的课程设置是指各模块内部课程的数量和内容。学员在学习时对学分往往不如对课程数量反应敏感,且由于各样本单位对于学分设置并不统一,故有必要分析这些作为佐证(因选修课可比性差,故本部分以必修课为主)。
1.课程数量
表5是各办学单位必修课各模块课程数量列表,可以看出如下特点:在专科段,总体平均水平上公共课与专业课数量持平;在本科段,专业课平均数量较专科段有所增加,这与对学分比例分布状况的分析结论可以互相印证。
2.课程内容
据表6,在必修课中,专科段出现频率高的基础专业课程在本科段的出现频率大大下降(特别是那些专本兼招的办学单位),这印证了前文专科课程安排向大学低年级看齐,本科则向高年级看齐的倾向;而在选修课中,专业课数量比例为专科14.04%,本科31.62%,所占比例较低。
综上所述,网院会计学专业教学计划体现的主要问题是普高色彩浓厚,专业和实践课程比例偏低,离教学实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四、相关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经常提到的教学方式网络化之外,还必须仿照“业务流程再造”理论从源头进行系统化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流程再造”,其要点如下。
(一)改变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是教学的根本,也是进行流程再造最基本的一环,对于网络学历继续教育中会计学专业的指导思想应从培养定位出发,明确网院学历继续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如果照搬普高的培养定位加上“普高模式简化版”的教学实施只能是南辕北辙,而将其仅仅视为普通高校创收工具的认识更是违背教育初衷。
(二)定位专本层次
从目前教学计划中反映出“专科向低年级,本科向高年级看齐”的思路仍是继续教育瞄准普通教育的做法。既然我国会计职业资格有自己的体系,不妨将视线转向会计职称考试,将专科段定位于[从业资格,初级资格)区间,将本科段定位于[初级资格,中级资格)区间,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添加非专业课程。
(三)优化课程设置
在不增负前提下进行课程重新分配:首先应该提高专业课程比例(包括选修课中的专业课比例);其次应该加大专业实践力度,配备课程实践和综合实践;最后应该着眼于学员基础,加强基础专业课程的教学,培养学员的会计理念。而对于必要的非专业课程,也应该贴近生活,以观念和知识普及为主,因为过于抽象的内容不仅浪费学员时间而且效果不佳。
(四)重构学习资源
教学流程再造离不开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其中教材是源头。目前多数网院教材仍是走“普高教材缩减版”的路线,严重脱离学员的理解能力和思维习惯,以此为基础开发的网络资源要么继续脱离实际,要么改弦更张浪费大量资源。因此有必要从实际出发重编适合网院学习的专业教材,以此开发更加具有实践性的网络教学辅助资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微观层面的再造,教育部门在宏观层必须有所行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稳步”二字要求网院这种学历继续教育单位必须找准培养定位,优化教学实施,走质量发展的路子。这就必须加强行业规范和监督,防止各类短期行为的蔓延,使其回归人才培养的本位,真正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晓展.成人教育,历史使命已经完成?[N].工人日报,2005-12-8(5).
[2] 严继昌.事关网院声誉,定位至关重要[J].中国远程教育,2003(1):69-70.
[3] 王光远,陈汉文,林志毅.会计教育目标之我见――试析通才与专才之争[J].会计研究,1999(9):45-50.
[4] 刘永泽,翟胜宝.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对策研究――基于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变迁[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9(6):43-48.
彭韶兵教授1987年起任教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长期奋斗在财务与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第一线。他的教学层次包括本科、硕士研究生、MPAcc、MBA、博士研究生。他主编、参编《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教材9项,担任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财务管理》教材主编,其编著的《会计学》教材获教育部2002年优秀教材二等奖。
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现有教师10名,现有师资中有1人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全国会计学术领军人才”计划。团队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已达到80%,一半具有博士学位,且均毕业于厦门大学、暨南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重庆大学以及山西财经大学等国内专业名校。自2000年较早获批会计学硕士学位点(下设财务管理研究方向)并相继成功获批“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博士点下设)、财务管理硕士以及会计专业硕士(MPacc)、资产评估硕士(MV)、MBA等专业学位点以来,得益于踏实奋进的职业精神和与时俱进、多层次协调推进的专业建设理念,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教学团队已逐步成长为一支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且富有创新理念的知名教学团队,在其支撑之下,我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水平得以不断提升,教学科研成果日益突出,相继主持和承担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以及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8项)等重要科研课题20余项,多项成果荣获自治区、兵团及农业部科技成果一、二、三等奖;已出版专着(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其中被《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会计研究》、《审计研究》以及《财贸经济》、《南开管理评论》、《外国经济与管理》等CSSCI来源期刊收录40余篇,在疆内乃至全国公司财务学界均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石河子大学会计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紧密围绕新疆及兵团产业结构发展、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以及会计、审计、农垦企业财务管理等重要问题开展多元系统性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及时融入课堂教学,逐步形成了教学特色鲜明、学科优势明显、专业定位清晰、课程体系合理、研究成果丰硕、社会服务优良的崭新发展局面。2008年,校级精品课程《财务管理》顺利被评为新疆兵团精品课程,《财务管理研究》被评为石河子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得益于会计和财务管理两大专业的有效互动和共同努力,两专业的共同核心课程《财务会计》早在1998年即被评为兵团重点课程,2005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6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会计学基础》、《电子商务》和《审计学》均已建设成为校级精品课程,而《会计信息系统》更被遴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2008年又成功中标“高级应用型财务与会计人才(CPA)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教学效果显着,教育质量广受业界好评。2011年,财务管理专业与我校工商管理系合作申报并成功中标新疆自治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公司治理与管理创新研究中心”,这为本专业师生在更大更好的平台上进行更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供了绝好契机。这些成果标志着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及其科学研究已经走在了新疆高校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石河子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始终强调和重视专业实践,并取得丰硕成果。依托学院的国家级“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已逐步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鉴证”的一体化实验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同时,在实践空间上充分拓展和利用本市及本地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实验平台建设有效促进了实践教学手段的计算机网络化,并利用其将(单一的)会计和财务信息处理向ERP扩展。近年来,由财务管理专业师生主要参与的ERP沙盘俱乐部和社团代表队,相继在“金蝶杯”全国首届大学生创业大赛获全国二等奖、在第五届“金蝶杯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新疆赛区对抗赛”和“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用友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新疆赛区对抗赛”中获二等奖,甚至在“2011年全国大学生决策管理大赛”中还获得全国总冠军的最好成绩。这是学校始终重视财务和会计学等应用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集中体现。
1.2学科专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专业发展水平与其所在学科建设休戚相关。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受所处地域偏远之局限及其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的缺陷,石河子大学的经济管理学科尚缺少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及其带领的一流师资队伍,对于专业领军人才和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和保障计划;(2)受制于非常有限的财政经费以及相对狭窄的增收或创收渠道,学科专业建设经费投入仍然较少,师生对外交流的机会缺乏足够的财力支撑;(3)学科专业实力虽有较大进步,但其整体竞争力仍然不够突出,重点学科对于社会的贡献力度尚未充分体现,与国内发达地区高校的专业学科发展水平还有一定差距;(4)与校外政府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联系仍然不够充分,尚未建立起长期持续的合作关系和共赢机制;(5)校院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关系;(6)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的学科或学院布局(经管学院与商学院分设)尚未理顺,这显着影响着师资及专业的优化整合,制约了整体竞争力。随着新时期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尤其是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专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亟需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予以针对性完善和解决。例如,除传统优势学科农林经济管理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外,2004年以来,我校财务与会计学科的优势也开始日益凸显,依托高层次人才优势以及对专业实践的持续重视,会计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尤其是实务技能)特别是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的整体技能、学术水平、就业层次等方面均已获得大幅度提升。这可以从武书连教授的《中国大学评价》的“分专业排名”等研究成果看出来:2008年,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已有三个专业进入全国第一阵营(A类),分别是排名第9的农业经济管理、排名第13的统计学专业以及排名第27位的会计学专业。在全国几乎所有高校均设有会计学专业的背景下,石河子大学的会计学专业能够进入A类第一阵营(全国共27个)已属十分难得,但我校的经济与管理学科的国内排名却始终未进入全国前100名,这无疑受制于其学科专业建设的相对滞后。
2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对策及建议
2.1改革导向
2.1.1重新界定人才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目的要使学生具有作为一名财务管理工作者所应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据此,区别于会计学专业,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则应该表述为:培养综合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使学生成为具有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拥有较为宽广的经济和管理基本素养以及财务理论与实践技能,能较好地胜任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和经营战略所需的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1.2实现从技能型教育向素质型教育的转化。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不仅是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对专业、职业需求的规模扩大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适应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教育环境的变化,要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教育需要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的互动。要实现从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注重复合型、应用性、适用性人才的教育培养。技能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从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就是要真正做到“宽基础、淡专业、重素质”。所谓“宽基础”,就是要在本科阶段实施复合型人才教育,要使本科毕业生有全面扎实的基本功,既有一定的专业深度,又有一定的专业广度,能适应未来市场的变化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所谓“淡专业”,就是要树立为社会各行业、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全新观念,改变专业划分和课程设置过细的状况。所谓“重素质”,就是要求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仅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品质、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研究创新的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