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3 09:11: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地理德育渗透总结,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第一,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的信息在实际教学中,地理教学知识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知识,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的显性的,德育知识是隐性的,所以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充分的挖掘地理教学中的信息,领会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合理的利用地理教学时间,将从地理教材中获取的德育教育知识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学习,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入。教师需要对地理教材中的蕴含的德育知识、情感、思想有一个较高的认识和领悟,只有这样才可以很好的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德育学习,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让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将德育教育教学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第二,获取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引导地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日常日常生活中会接收各种各样的地理信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自己获取的最新的地理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对最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客观的角度进行事物的分析。教师将最新的地理信息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要将其中存在的利与弊指出,将其中蕴含的德育教育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理解其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内容,实现地理教学中德育的渗入。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地理是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学科,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学科,地理信息知识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在地理信息知识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往往被人们忽略。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合作,根据高中生阶段的不同、以及高中生的思想形成特征,组织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地理信息知识中的德育信息会显现出来,此时教师需要合理的引导学生,领悟这些德育信息,并把不同的地理知识中隐藏的德育信息总结、分类,让学生通过地理知识学习合作、交流,领悟这些隐藏的德育信息,实现地理教学与德育教育教学的结合。
初中地理是一门综合的基础性学科,包含了许多的领域,它多姿多彩,能够展现出各式各样的情感。地理课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在素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初中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包括:第一,使学生能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了解我国基本的国情,加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第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尊重其他国家的传统和文化,初步形成全球意识;第三,加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使学生逐步形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多元化渗透的方式
目前在我国初中地理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分析其原因:学生学习目的单一、教学的内容过于片面、教学的方法程序化、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等。而教学的渗透方式非常单一是导致德育教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对德育需要多元化渗透。
1.采用辩论形式进行总结,正确导向
辩论在教学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它既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在课本中,如果遇到学生只能略懂一二,不能完全听懂,并且不能够确定自己立场的问题,可以对其进行设疑、质疑,来进行辩论。例如,关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有三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对其进行解决:第一,先不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也不要急于询问学生的观点,而是首先要设定一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辩论的问题:对于地球能够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你有怎样的看法?为什么?第二,组织学生分组对其进行讨论,并总结出讨论的成果。第三,分别让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进行陈述本组的观点并讲解原因。第四,可以让拥有不同观点的同学对其进行辩驳,并说出理由。第五,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阐述观点。通过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乐观地相信:地球自然环境能够容纳人口的最高数量远远大于地球上现有的人口,而且人口数量很难达到能容纳的最高数量,因为当今的科学技术正在飞速地发展,人类对自然界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到,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的快速的增长也会对环境产生相当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而且还发展了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
2.挖掘教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接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可以利用这些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而有趣的人文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的心灵。例如,在七年级地理中,在教学“天气与气候”时,要让学生既能联想到风和日丽、万里无云的轻松,也要学能够感受到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的紧张。另外,在带领学生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态的时候,如“梯田”,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类拥有不断改造世界、创造环境的思想之美、力量之美和智慧之美。这样的素材非常多,教师可选取合适的办法,借用大自然之美,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震撼,使他们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他们学会发现自然之美,最终完成培养学生爱护自然,欣赏自然情感的目标。
3.联系实际,巧设案例
一、地理教学中的德育要素分析
中学地理教学中所包含的德育要素非常丰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育;二是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三是正确的人口素质教育;四是探索精神、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教育;五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教育;六是其他道德品质的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合理处理教材,尽力做到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的完美结合,巧妙寓德育与教学中,同时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体系。
二、地理教学德育要素挖掘与利用措施分析
(一)有机结合讲授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德育不同凭空而入,随心所欲,而要与相关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例如,在学习“深林资源”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一个小故事作为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事内容如:有一座山寺,山上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山下泉水叮咚。某年,天大旱,河溪断流。附近的村民,都来寺内烧香礼拜、祈求神灵保佑。奇怪的是,别处都没水了,唯独这山的山泉,源源不绝,解救了当地的人民。当地的人说,是他们的神灵保佑了他们。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使到这座山能抗击干旱?”话音刚落,学生便陷入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结果,得出:“是森林解救了当地的人民,可见孙林资源是多么宝贵的资源,我们也要保护和珍惜现有的森林资源。”最后,教师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森林资源。学生积极思考,并勇敢发表个人见解。不仅很好的解决了问题,还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又如,在讲“欧洲西部的旅游资源”中的罗马广场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描述如下场景:”罗马广场是意大利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在那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许多鸽子,有的鸽子在懒散地跳着、飞着,有的各自调皮地飞到游人的肩膀上,逗着你。人与鸽子和平相处,样的情景令人向往。但在我们国家能够见到吗?”这时学生面露不悦,教师追问:“那为什么?哪一位同学能说说原因?”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表意见得出:在我国,因为一些残忍、缺德的人猎杀鸽子,将其制成美餐。因此,我们国家要急切提升国民道德素质,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样,在不经意中学生便接受了教师所设的德育教育。
(二)创设情景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情景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教学手段之一。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利用有趣的故事、优美的诗词歌曲、寓意深刻的漫画、主题鲜明的图片、直观、真实的录像等来创设教学情景,不仅能够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打动学生的心灵,助于德育教育。例如,在学习“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内容中,教师可以播放近年来我国抗洪、抗震救灾的现场录像,或者讲述其中的英雄事迹、或展示有关图片等,让同学们真切感受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健康、财产安全所造成的巨大损失,从而提高自我的防灾、减灾保护意识,同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艰苦奋斗、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于奉献、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借助地理练习,渗透德育教育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势必会接触到大量的作业、试题等练习内容,而这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之一。为此教师在布置练习题、编写考试命题时,要注意体现人文性、思想性,实现育人功能。例如,在讲解“日本”有关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下练习题:日本的森林覆盖率比中国_______,但是日本却每年从中国进口超过200亿双一次性的筷子,这说明_______;对于日本政府这样的做法,你的意见和看法是:_______。这道练习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是能够很好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引导学生要学习日本政府的做法,积极借鉴他们的环境保护做法;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要热爱家乡与祖国,保护环境,保护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借助历史时事,延伸德育知识
巧妙借助历史时事,不仅能够增强地理教学的时代感和活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国情国策和世界发展局面,从而延伸德育知识。例如,在讲授“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时,教师可借助“之争”事件,向学生讲述关于争议的前因后果;并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东海钓鱼列岛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引导学生学会用历史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有效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增强其爱国情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要素,不断研究,巧妙设计,使的德育教育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收到良好的德育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薛淑媛.浅析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现代交际,2013,(06).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学科德育有共同特点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
学科德育的共同特点:一是以知识为载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核心,各学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 本门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 历史学科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 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地理学科通过祖国的地理环境、辽阔的 疆域、丰富的资源、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运用我国 灿烂的科技文明史,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在这些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就对 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德育以知识为载体具有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给 予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 教育相联系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体现了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
二是面广量大时间长。仅以必修课来说,小学有10门学科,初中有13门学科,高中有12门学科。这些学科 遍布所有知识领域,其延续时间,短的一年两年,长的贯串12年。授课的时数,义务教育九年,23门学科7792 课时,高中三年,12门学科2513课时,普通教育12年35门学科共10305课时。各门学科都具备德育渗透的功能, 其教育力量是十分强大的。
三是有切实保证。学科德育有固定的课程、相对稳定的教材、排进课表的课时、专职的教师和评价考核的 制度,而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在学科的学习上。这些条件切实保证了各学科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在 教学中实施德育。
四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 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各学科教学给学生提 供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 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 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学科德育又有各自学科的特点。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分析了中小学所有必修课20门学科德育渗透的主要 内容和特点(详见《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是德育的显性课程,担负着比较全面和 比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是学科德育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学校德育体系中的 一条主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文科类,包括语文、英语、历史、地理和作为史地综合课的“社会”,具有广泛的德育内容和很强的感染 力,既有显性教育的特性,又有隐性教育的特性。
理科类,包括数学、自然、物理、化学、生物和理化生的综合型课程“理科”,结合自然科学知识进行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最具特色,说服力强,效果一般都比较好。
技艺类,包括体育与保健、唱游与音乐、美术、生活与劳动、劳动技术、职业导向和计算机,这些学科的 德育都同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其德育内除共同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外,在思想、品德、 行为等教育方面又各具特色。
(2)学科德育的实施
课程改革方案是学科德育实施的依据。
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在总的培养目标中,规定了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 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地规定了思想品德素质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 次的目标;设计了显性与隐性结合的“三线一面”的全方位、多渠道的德育课程体系,要求面上各门学科、各 个领域都要渗透在贯穿德育工作,落实到各科课程标准和各科教材中去,使显性德育课程外的各科,都作为德 育的隐性课程发挥各自的积极作用,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和各项活动之中。 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编写有明确的德育要求和内容。
学科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依据,这次我们分析了中小学20个学科的课程标准和部分教材德育渗透 的情况。总体上看,课程改革方案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得到了贯彻和实施,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教 材编写要求、实验操作和练习、教学评估,都有相应的学科德育要求。各学科课程教材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学科德育渗透一览表》已作了归纳。这里仅举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为例作为说明。 学科德育渗透在教师的教学中逐步得到体现。
课程改革方案、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所有关于加强德育、进行学科德育渗透的要求,都必须通过各学科 教师的教学来实施,而对教师是否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最有发言权的则是学生。为此,我们于6月底、7月初在 10所小学(一师附小、二师附小、虹口区三中心、复兴东路第三小学、长宁区实验小学、江宁路小学、青浦县 实验小学、金山县实验小学、控江路第二小学、曲阳路第四小学)作了1000份学生问卷调查;在11所中学(大 同中学、育才中学、曹杨二中、向明中学、松江二中、梅陇中学、娄山中学、尚文中学、罗店中学、青浦中学 、下沙中学)作了1006份学生问卷调查,了解中小学各项德育内容在各科教学中的体现。调查问卷显示,在小 学各类课程中,思想品德课作为德育显性课程,学生认为是最直接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其次为小学社会 学科、小学语文学科,而学科之间在德育渗透方面的不平衡性也不同程度地在调查中得到进一步了解。中学学 科德育的问卷调查则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各学科德育的特点和实际。详细请见《中学学科德育调查问卷》汇总表 。从调查问卷的汇总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一)思想政治课在20个德目中,除“审美能力”占40%,其余都在 50%以上,“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占到90%,显示出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并为学生所公认。(二) 语文和历史是学生所接受德育内容最广泛的学科,地理相对次之。(三)音乐、美术学科在德育方面审美教育 和情操熏冶最为突出,而体育学科在爱集体、团结互助和顽强意志锻炼方面的教育作用就比较显著。(四)纵 向看,在理想志向、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尊重事实以及一丝不苟的态度等四个方面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教育等方面则为文科、特别是理科所共有。(五)职业导向、中学社会、综合理科等三门课 程,由于试点的学校不多,尚不能充分反映实际和说明问题。调查结果清楚地表明:课改方案中加强德育的指 导思想,课程教材在实施学科德育任务方面的要求,在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中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落实;而学科 德育渗透所具有不同的学科个性和侧重,已为广大教师所认识。
实施学科德育渗透的成效
1 “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
转贴于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收集整理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近年来,随着教育形式的发展与新课程的改革,在中学素质教育中渐渐凸显出了德育的重要性。然而,许多教育学者研究表明,目前中学的德育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德育机制缺乏现实意义与切实可行的操作方式,德育内容局限于一般性的理论概括与经验总结,德育模式过于单一刻板,甚至违背了中学生的道德心理发展规律。在我国,地理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一定的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培养思想政治品德,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改变传统德育过于抽象、空洞的说教模式,使德育更加贴近生活中情感道德的主体,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本文试图从“三生教育”的内涵、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实施等三方面对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这一问题作粗浅分析。
1.“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由云南省首先提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系统中心,其包括“生命教育”、“生活教育”与“生存教育”。“生命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心自己和家人”;“生活教育”,提倡“珍视生活,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关心他人和集体,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生存教育”,强调“学习生存知识,保护珍惜生态环境,关心社会和自然,强化生存意志,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三生教育”是一个整体,深切地体现了中学“以人为本,以德为先,注重基础,强化创新,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中学生”的教学理念[1]。
2.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大多数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地理教育作为“三生教育”最好的教学资源与实施途径,通过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2.1 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
由于中学地理知识内容的综合性与广泛联系性,使得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生产生活实际,所以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涵盖了丰富的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因素。而“三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灵魂,通过中学地理教育可以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挖掘“三生教育”的广度及内含,使“三生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打造中学德育品牌。
2.2 中学地理学科教育是践行“三生教育”理念的主渠道
“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同时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2]36。随着科学教育技术的发展,研究人类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地理科学的现实需要,也是“三生教育”的主题之一。
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从资源、环境、人地关系和道德发展等方面入手,正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重大问题,理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懂得“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所共同要求的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而在中学的各个学科教育当中,地理学科是唯一的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基本教学内容的学科,因此,在教育学生关心并谋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2]37。
2.3 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
随着中学地理教学的改革,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确立的教学目标层次中,道德情感目标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三生教育”的倡导下,今后的中学生必须具备全球意识和正确的“三生”价值观念,如人生观、人地观、环境观和资源观等,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迎合各种挑战,成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然而,作为21世纪公民的基本素养,在中学阶段主要是依靠地理教育,主要是通过地理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来实现的。从“人类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到“地球村”概念的提出,从学生只认识本土本国的环境特征到了解世界各国的地理概况,学生可以认知我国国情及世界的发展现状,逐步树立爱国主义情感和科学的世界观。中学地理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显著区别,对贯彻“三生”价值理念有着特殊重要而不可取代的实践价值。
3.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的探索方式
目前,“三生教育”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应广泛运用地理学科的特性,将“三生教育”纳入道德情感目标的范畴。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从知识、能力、品德、个性品质等方面全面培养和评估学生,创新人才质量的衡量机制。
3.1 中学地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革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作为中学基础学科中的地理教师,不仅要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热爱地理教学的思想品德,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地理教学能力等基本素养。在此基础上,地理教师要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贯彻“三生教育”的新思想,适应地理思想教育发展的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思想教育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上的转变。对于教师来讲,要把“三生教育”所倡导的“播撒真爱,体验幸福”作为现代教育的终极价值,重视新课标下的“学生观”、“人才观”等教学观念。
3.2 练就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力,捕捉教材中的“三生教育”知识
作为中学地理教师,要提升学生的“三生”价值理念,还应致力于琢磨地理学科教育与“三生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开展知识技能与品德教育。教师要通过课堂实践改变学生思维空间只局限于课本的传统思维模式,把“三生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课标下的地理素材,最大限度的挖掘“三生教育”资源,利用地理科学整体性与区域性,向学生普及中国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概况。例如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第三章《地球上的水》,通过对这一章节讲授,让学生观看“西南大旱”的视频,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感受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提出设想,进而上升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3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寓“三生教育”于学习环境中
地理课堂教学是在教室内进行教学活动的教学形式(即我们常说的地理课),该形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于普及教育。特别是地理学科内容丰富,教法多样,且在目前三生教学场所较少的情况下,利用课堂教学形式,营造一个良好的集体教育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运用课堂学习环境与时间,使学生集中精力,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设计师生统一和谐的活动。教师的板书、语言、板图、板画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师的启发诱导,应帮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三生教育”的德育范畴。如通过学习世界的人种,使学生懂得人种的不同只是外表特征上的差别,引导学生树立各种族、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反对种族歧视的观念,学会关心与爱护他人。
通过课外教学形式渗透“三生教育”于现实生活中,这是当前中学德育改革从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要建立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教学为辅、理论联系实际的德育新体系。地理教学内容中,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等许多知识,生动具体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中,通过课外教学活动,学生可以直接感知、观察,这是地理课的特色之一。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实践中去学习,了解自然奥妙,认识周围环境。课外教学活动对于集体主义教育、关心他人的教育也很有益,使他们在互助的氛围中经受成长与教育。此外,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环境,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各种现象,对保护环境与破坏环境两方面的都会有深切的感受与正确的评价,从而加深了环境意识的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观。
3.4 实施情感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同属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中人的要素,比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更为复杂。在师生关系上,教师要采用“平等”策略,应经常关心、爱护学生,不能在潜意识中形成“优等生”与“差生”的区别,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情育思”,重视给学生参与的机会,真正做学习的主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倡导教是外因,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技巧,寻找共同的话题或兴趣[3];在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同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尊重他人,使学生健康向上的发展生命,体现自我价值。
4.结语
在中学地理学科教育中渗透“三生教育”,是在推进德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探索与思考,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实践任务。作为一名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在教育实践中把对于“三生教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实践高度,探索其中的规律和特征,以便自觉指导行动。“三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科学研究活动,对于发展地理教育理论,更好的促进德育改革,有效的提高素质教育质量,都是当代中学地理教师所必须重视的。
参考文献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而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充分利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对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灌输。如何加强职业学校各学科的德育渗透,是当前教改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氛围下,学校作为专职教育单位,“把德育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已是我们的共识。加强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作用。为了推动“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这一教育理念,积极开展“各学科渗透德育”,拓展德育阵地,增添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形式,扩充德育内容,使学校传统美德特色教育在学科渗透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我们职业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特别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理想教育和创业教育。
各校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的实践中,注重经验总结、方法、交流。职教中心搭建平台,学校在教学工作中选拔出学科渗透教学能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实际、专业特点、学科特色,提供一个研讨机会。通过此次活动提出符合职业学校特色、结合学生实际、行之有效的学科渗透德育工作的好办法,以点带面,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了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学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教育学生,培养学生自信心,教会学生做人。旅游地理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职业道德素质,创设民主愉快氛围,使学生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计算机专业课培养学生爱护机房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培养学生协作精神。服务专业课注重了课前、课间、下课前的准备、服务等的培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意识。数学课上教师通过数学课上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灿烂历史,使学生在学习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同时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解决”的模式,培养学生沉着坚毅的品格和不怕困难、不怕艰苦的心理品质。电子专业课用鲜活的例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审美教育。德育课结合政治课通过“四结合”的方法,发挥了德育主阵地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注重学生高尚情操的陶冶、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自然的情感;结合时事政治,开展公民道德教育;结合社会热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指导学生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通过探究社会问题,激发社会责任感;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进行教育。英语学科的德育过程,是根据教材的总体内容,将外来优秀文化、现代文明与健全人身融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利用英语格言、警句、祝福语等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教师们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极为丰富的德育资源,恰当运用各种传统的、现代化的教育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好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材料提供者、鼓励者、参与者、评价者。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按照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自觉地培养具有高尚人格、美好心灵和丰富知识的一代跨世纪新人。
“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深入人心,及时总结,充分交流,提升德育工作水平。使未成年人在学校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从课堂中得到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双丰收”,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今后,更加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专业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使德育渗透科学化、经常化、系列化,来指导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