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6: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美术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尝试以积极取向为切入点,规避其病理性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发现目前国内针对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直存在一种病理性治疗模式的倾向。近10年来,国内已有的艺术治疗项目多应用于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病人辅助治疗、成瘾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在笔者看来,当艺术治疗被应用在普通美术教育中,教师工作的重点就不能完全放在一些外在的紧张性刺激给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上,而应该以积极的心理学视角为切入点,将艺术治疗与学校美术教学相交融,这是更为可取的方式。举例来说,在教师运用绘画投射分析技术时,把绝大部分画作中的积极元素用对应的积极概念加以解释,将相对消极、负面的元素及对应的消极解释也罗列出来,并将其解释转化得相对积极或中性一些。在积极心理学产生以后,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艺术治疗还是一个全新的应用、实践和研究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美术创造力的激发
弱视生的美术创作通常都会经历创作构思与发想的阶段,并提供后续创作实践的能量。他们的创作直截了当,想什么就表现什么。编织、泥塑、粘贴等美术作品,天真、新奇、直率,令人赏心悦目。在美术活动中,弱视生不但能随心所欲的尝试各种不同的表现,还可以从中享受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1、教师指导
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抹杀的。我不同意那种说弱视生基本没有视力,只靠听力和手来学习美术创作,可以让他们随意创作、放任自流的观点。虽然弱视生也有他们创造的本能,但是创造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具体的学习活动。科学、合理、符合弱视生发展阶段的美术课程的设计,是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体会如下:①培养弱视生的创造意识和自信心。若将弱视生的编织、剪贴、泥塑等作品展示出来,既直观,又有教育意义,弱视生看到自己的成果就会增强自己的信心。②培养弱视生的多种思维方式。③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美术教学中,只培养学习创造性思维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弱视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2、通过手工活动培养
手工活动也就是操作,是美术教学中的基本手段。在弱视生的美术教学中,最受欢迎的就是手工课的制作。①操作使弱视生的生理发生变化,为创造力的激发打下基础。美术课上的操作要求十指的灵敏度很高,经常性的操作锻炼了小肌肉群,促进掌骨、腕骨的发育,锻炼了小脑等中央前区、后区及之外的部位,提高弱视生对形状、大小、色彩、空间的辩思能力,还锻炼了中枢神经的分析能力,是对大脑机能进行综合训练的有效方法。而抽象思维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逐步升华,也为促进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②操作促进弱视生的心理发展,为创造力的激发提供更大空间。人的大脑思维机能几乎是后天养成的,神经组织和感觉器官是同步发育成长的。
3、美术活动与口语表达能力结合
弱视生的美术课堂设计的精髓是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心画”、“口画”和“手画”的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①“口画”突出基本形状。通过视觉辅助工具,指导弱视生更好的观察,不仅要看结构,而且要“口画”出物体的局部和整体的基本形。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弱视生认识物象特征的能力,更好训练弱视生的思维能力和表现方法,促使创造力的提升。②“口画”突出特征。基本形是特征之一,但还有其他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之下的特征,如高、矮、胖、瘦等。弱视生通过近观和手摸,经过夸张的“口画”,使高的更高、胖的更胖、圆的更圆、直的更直。这样通过漫画式夸张手法,能使形象更鲜明、更生动、艺术性更强。美术教学要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弱视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有序进行。这是一种心理的、情操的、思考的,是陶冶完美人格的全面教育。给予他们自由思考的机会,通过“心画、口画、手画”适当的发泄情感,让弱视生在生活中除了物的需要外,更产生美的需求,而使生活更有内涵,从而透过自己的感觉来完成创造性的活动。
三、创作作品的讲评
教师对弱视生在作业上的讲评是对教学效果的有力评价,是对他们学习及创作的认可。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进行美术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1、讲评角度的问题
美术作品是学生对理论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反映,即便是排在末位的作品,也有其闪光的一面。弱视生由于视觉障碍,对于外界的评论更是敏感。作为老师在讲评作业时,不能凭主观认识,对作业进行“公式化”、“一刀切”的处理,而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把握其优点,有所偏重地进行讲评,从而唤起弱视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讲评时机的问题
美术作品的讲评要注意把握时机,要“趁热打铁”,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品的创作一般在课堂内完成,教师要认真巡视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讲评。有时采取优秀作品“快传”的方法,有时允许同学进行“口画”的交流,还有时让同学下位“取经”。抓住讲评时机,从立意、构图等不同方面对创作作品进行讲评,让学生意识到每件作品的独特性。能通过自我反省,尊重同学的创作,并坚信自己的创造能力,从而在排除弱视带来的困惑后,愿意更多的自我表现。
主题确定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这时想到安教授提出贯穿教学的3个问题: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此次模拟课堂的特殊性在于授课的对象并非真实的学生,而是培训班的老师们。老师们具有较强观察能力及丰富的教学经验,一丝的不连贯或者细节上的失误都会被他们发觉。面对他们,要上完整而没有破绽的一节课相当困难。对于教学对象来说,45分钟内完成平时教学几个课时的专业课项目也是有难度的。所以我认为在内容上以小见大来阐述课堂上的教学理念最佳。如何控制课堂教学,把握教学难易度?根据对专业的了解,先由我设计课堂教学,再与合作组员对照“SCL”模式一项项讨论分析,提出看法再修改,最后制定出完整的方案。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教学对象在45分钟内了解包装的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鸡蛋包装,共同检验包装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二)课后反思及建议
英国教学法体现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在课堂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对概念的质疑,刺激教学对象互动,鼓励教学对象通过竞争与合作进行小组和独立的学习。形式多样的活动保障了学生参与面广、学习程度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融学习于快乐的活动氛围之中,很好地发掘了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质量。课堂连贯性很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课件中倒计时的安插,让教学对象把握了解游戏的时间性等等无疑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
二、真实课堂的实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若想要把教育教学搞好,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培训班结束后,我思考着如何将模拟课堂真实呈现在现实教学中。这堂课要展示“教”与“学”的统一,同样45分钟一堂课的授课,不同的是此时的教学对象已转换成中职生。我最多思考的是:想让学生学什么?怎么教他们学?怎样知道他们学会了?同样是三个问题,对于成人与学生来说,两者的教学设计呈现的应该有很多不同。
(一)设计思路。中职美术课堂如何体现当前信息化教学的特色,将英国教学法运用到美术学科中包装设计课程的课堂上,利用最新教学资源,如何让学生在45分钟掌握学习知识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教师深思的范围。
(二)学习需要的分析。本节课教学将创设环境引导学生定位目标,具体问题由团队合作解决,提高学生动脑与动手的能力,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学对象是一些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初步了解包装设计理念及手工制作能力的学生。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选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实用美术类专业教育部规划教材《包装设计与制作》(郑军主编)第一章“包装设计的概要”中第四节“包装的功能”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利用灵活多变教学方式,阐述包装的功能。
(四)教学资源和技术分析。教学活动在教室进行,需要提供有教学的多媒体、投影机等。教室桌椅摆放为分组教学形式,排成8组,每组4-6人坐在一起,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选择团队。课前准备小组协作的手工制作材料等。
(五)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中职学校工艺美术专业高二年级动漫班的学生,共有49人。该班同学年龄一般在十六七岁,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是一个需要特别关注的特殊群体。而且已具备基本绘画理论及电脑设计软件应用的能力,同时对包装设计课程有所了解。
(六)课堂特色。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内容、课堂流程预设上保持不变,与模拟课堂不同的是:
1.课堂时间的安排。45分钟时间:组织教学及导入的知识点控制在10分钟以内,手工实践20分钟,展示与评价、总结12分钟,预留3分钟为机动时间。
2.微课技术渗透课堂。10分钟内把组织教学、整堂课的知识点说清楚,若用传统讲授方式时间是不够的。经过考虑,决定把知识点制成微课,缩减教师教学中的时间。
3.图片头脑风暴。为了避免课堂出现学生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包装设计或是不会做、遇到困难就放弃的状态,我决定在课件上出现思维引导的图片,这样做有助于在课堂教学中更充分把握学生的思维变化。
4.小品变成FLASH动漫视频。模拟课堂以小品形式开场让人印象深刻,迅速活跃了课堂气氛,缺点是表演时间较长。因此,这次重新设计将小品改成FLASH动漫视频,用中职生熟悉的动漫形象“麦兜”来述说。通过课堂生动地引导学生去帮助好朋友“麦兜”,并知道该如何去做。
三、对比教学实验得到的启发
当我们认真用心去体会教学的点滴时,就会发现打开教育教学之门的钥匙。每一次的实验给自己的都是深刻的触动,每一次的实验都能给自己的教育教学带来新的思路。课堂如预料中顺利进行。比对两种课堂,同一项目,同一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这种教学方式的共性都是欢乐在进行时,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显得比较融洽及和睦。实验总结具体如下:
(一)需要发扬的优点。从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可以发现知识传授者角度的转变,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以自主性获得了知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师生之间知识传递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更多应该是促进者的角色,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从学生作品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课堂已从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成人的理解在于如何最快最好地完成目标,而学生的作品更多在于变化,与众不同的展示。让人很惊奇的是,成人常规思维下的创作,竟然不及个别学生的灵机一动。有一学生制作的包装采用了力学原理,既省材料又具较好的包装实用性。小组的协作、充足的思维发散空间,形成了较好地学习氛围,改变了以往课堂中重视教师“教”,而为更多地重视学生“学”,让学生在“学”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萍.莆仙宫庙壁画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郑芳芳.明清易代背景下的清前期人物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骈岑.3~6岁儿童绘画表现能力发展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林颖.中国高等师范院校中国画教育的若干问题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2
[5]黄菁.民间美术在水墨人物画创作中的运用与拓展[D].福建师范大学2012
[6]王雅欣.探寻学龄前校外儿童水粉画教学的新思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4
[7]王艳梅.清代杨柳青人物题材吉祥画的艺术特色[D].福建师范大学2012
[8]王盼美惠.5-6岁幼儿绘画表征特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9]陈艺红.男权世界中的女性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0
[10]刘德宾.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艺术特征探微[D].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张玲.从林风眠的调和论看近现代中国画的中西融合[D].福建师范大学2004
[12]毛蓉蓉.中国人物画造型的传承与时代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3]黄霖清.论形成(影响)现当代中国人物画造型特点的若干因素[D].福建师范大学2009
[14]柳健.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
[15]秦芳.以绘画视知觉视角下研究4-5岁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D].新疆师范大学2014
[16]王蓉蓉.三大学术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7]郑艳.中国“学院派”美术教育与传统美术教育之间的架构[D].福建师范大学2008
[18]倪婷婷.德化现代陶瓷艺术性弱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9]张永海.画中的人生与如画的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08
[20]洪文峰.花枝春满天心月圆[D].福建师范大学2010
[21]吴晨阳.一脉相承-浅析两宋至现代闽籍中国画人物画家绘画风格中“线”的继承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2]曾春丽.初探福建工艺美术对福建本土中国画画家画风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孟艳双.北宋山水画审美思想在现代城市山水画中的运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4
[2]陈跃.数学多媒体教学初探[J].职业.2010(23)
[3]伍健.多媒体数学教学软件的创新与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11(02)
[4]葛晋,张文敏.多媒体数学教学探析[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5]金昊.多媒体技术辅助立体几何图形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6]田毅.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23)
[7]李芹.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5(04)
[8]吴华,宋西红,盛晓明.网络多媒体课件系统与数学教学的整合[J].数学教育学报.2004(01)
[9]周建明,薛有奎.多媒体数学教学尝试[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0(03)
[10]孙济生,刘向群.多媒体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信息化.2004(10)
[11]彭慧.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成功(教育).2011(03)
[12]周杨静,刘志峰.设计类课程多媒体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06)
[13]马晨.多媒体技术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4]蔡静.多媒体背景下的展示设计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15]乔韦.当代中国山水画形式美表现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6]姚佳.浅谈写意人物画之“意”与漫画之“漫”的联系[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7]刘莉.色彩运用在冯远写意人物画中的情感体现[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8]孔瑞娜.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初探[D].西北民族大学2014
[19]高燕.中学语文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效能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20]沈霞.多媒体技术在新职业英语教学应用中的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
[21]孙文蕴.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概率教学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2]籍明文,武女则.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与实践--将多媒体教学手段上升为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01)
[23]黄国松.多媒体教学的现状与发展的思考--浅谈多媒体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体会[J].才智.2008(17)
[24]赵玲丽,赵海涛.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3(01)
美术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裴书鸿.窥识国画的意境[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郑小艳.时代的映像[D].福建师范大学2012
[3]陈大楚.儿童画教学创意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
[4]陈梵娅.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宜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5]米学军.“童心说”美学新解[J].安顺学院学报.2007(01)
[6]吴丽芳.中国学前儿童美术课程基本问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7]闫慧.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8](美)罗恩菲德(Lowenfeld,Viktor)着,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9]单媛媛.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10]孙玲.对话式美术欣赏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
[11]曹英.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评价内容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2]朱晓霞.浅议威海艺术挂毯与绘画语言的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3]陈敏敏.剪刀下的艺术-高密剪纸[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4]葛辉.五彩斑斓的空中画卷[D].福建师范大学2014
[15]刘娟.民间艺术的明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D].福建师范大学2014
2“.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结果
“研学后教”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情感、思维过程和学习过程,是通过学生预学和教师后教的过程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会出现学生对一些美术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是很了解,只是知道了结果,这种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说,教师让学生了解一下沙湾的景点,并总结和画出景点的突出特色,在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时,教师只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而不关心学生的观察角度和方法,这就会使学生感觉只要从网上或书上查到相关的信息就能完成作业,就不用去实地观察了,这样的心态会抑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探究和学习。“研学后教”就是让学生通过预学的阶段锻炼自己的自学、创新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并不关心也就会让学生有忽视过程的心理,对学生之后的学习是很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后教”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探究结果,还要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分析,对学生独特的想法和思路给与肯定和表扬。在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成果进行展示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法、探究思路和探究遇到的问题等进行讲述,这样就可以让其他学生对该学生的独特探究方法学习,注意探究的不足之处。
3“.研学后教”下的课堂教学对评价和引导不够重视
“研学后教”中“研学”的目的就是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和获取知识,是一种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自主学习的过程。“研学后教”的理念就是以学生预学为主,教师的后教为辅,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和学习。教学评价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的重要因素,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合理的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但是现在的初中美术教学评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客观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就仅仅是学生的美术作品,这样就会使评价过于片面。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鼓励而对学习充满信心,也会因为教师的一句批评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在“研学后教”的理念下,教师应该对学生的预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针对学生的探究方法和探究思路进行合理的评价,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探究结果和美术作品,这样就能使学生注重各个环节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鼓励,来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那”美术题材与美术教学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内容,艺术的主体环境和客体存在方式与地域性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地域性文化与创作者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文山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家们,在其艺术创作和研究上必然晕染上这块土地的色彩。同样在这块红土地上的艺术教育也必然烙上地域性文化的印记。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文山的民间美术逐渐形成了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民族文化,即“那”美术的文化。其在美术展现的方式上,主要有原始岩画、青铜器及纹饰、木(雕)刻、陶器、建筑、剪纸、绘画、刺绣、服饰纹样、生活手工品和叙事符号等方面。它贯穿于当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和实用性强等特点。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因此“那”美术是一个广泛的概念。美术课堂的特色教学如何借助“那”美术元素来丰富专业课程及在专业创作与教学中找到适合于表达语言特征的突破口,成为文山学院美术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生活和工作在“那”美术的文化环境中,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那”美术文化的影响。能否将现有的信息同新生信息碰撞产生的文化认同的敏感性,在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出来,使潜在的意识成为一种民族自觉意识和责任感,成为当前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在美术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除了需要了解古今中外美术的历史、美术的种类、当代美术的发展状况,还需要掌握美术相关的制作技能,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美”的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宣扬个人情感,并能对身边的事物通过自身的理解,运用一定的手法表现出来,使美术作品具有别具一格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面貌。而后者正是我们所提倡并予以重视的。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美术教师双年展已经连续举办四届,每年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创作中要求以地域民族为主题,这都是对“那”美术创作与教学的具体实践。
三、“那”美术造型设色特点与美术教学
“那”美术在造型上,具有线条简洁优美、图像夸张和笔法简洁的特点。如:《坡芽歌书》中记载的81个符号,每一个符号代表一首山歌,把歌以图案的形式保存记录下来,程式化的造型,符号化的特征,图像憨厚,笔法简洁,写神传意。“摩”经《故仲》《故版壬》中,人物、动物姿态各异,造型饱满,忠厚可爱,线条流畅,夸张而具有意味。在设色上,具有深沉、大胆的特征。如:在岩画中,用磨成粉的五彩岩石与动物血液或胶质为粘合剂调合后绘画而成;在宗教绘画中,大量采用线条勾勒,略施朱砂;在服饰上,以沉重色调为主,略施装饰性的鲜艳色彩,使人在庄严中带有一些愉悦之感;在刺绣纹样中,大多以深色作为底色,手工绣以彩色的纹样,更加突出图案的精美和技艺的精湛。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把这些丰富的艺术资源引入课堂,是一个客观的现实问题。原始岩画的意象形象、青铜器的金石味、陶器的古朴、剪纸的干脆、刺绣的俊美、服饰的肃美、手工品的巧美和叙事符号的简洁美等,都是美术教学中需要学习借鉴的地方。正如马奈、莫奈、梵高等被东方之国燃烧出的艺术的热情,“印象画派”的产生给整个欧洲画风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文山学院艺术学院的美术教师龙纪峰创作的教学示范画《三王植四王造》具有典型的原始古朴意味,《褡裢》采用了岩彩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具有时代的美感特征;孙华的《草马系列》版画作品结合了地方民间活动中的题材,运用版画的语言对其进行表现;毕海强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一个下午》《广南印象》等版画作品,其主题鲜明,色彩鲜艳,给人一种愉悦的亲切感;张建林的油画《远村系列》,传递出一种强烈的、静谧的、令人神往的“远村”景象;刘刚的油画《牧猪少年》给人一种纯朴的人文气息;田万文的《泉》《晚秋》等纤维艺术更是直接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棉、麻、棕等材料运用到创作中;晏飞的《那香系列》卡片设计、《老布——木语坡芽》产品设计与制作,将民族文化与民族符号展现得尽善尽美。“那”美术是千百年来文山的地域性民族文化自觉形成的一种人类情感表达形式,是我们艺术学院美术教学内容最具独特性的地方。用好或做好“那”美术这一品牌,不仅可以提升学院办学的特色,而且为地方高校美术群体的创作提供很好的基础。文山学院艺术学院在美术教学中引入“那”美术的造型与色彩元素并进行创作尝试,取得较好成果。
卢梭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教育界的代表作品当属《爱弥儿》,在这本书里面卢梭阐述了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发展儿童的天性。在书里,卢梭提出“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卢梭遵循着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念,让儿童的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儿童的实际,而不是建立在单纯的知识传授,这样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与时俱进的,甚至是超前的,他对教育的理解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让儿童通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体验,同时也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这种教育方式既满足了儿童的求知欲,又使儿童脱离了书本知识的枯燥无味的单纯讲解,让儿童体会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这样的教育融入了儿童的生活,贴近了他自己的生活世界。这种教育思维为现代美术与生活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育本身不是枯燥无味的,教育就是生活的一部分,通过教育来重新塑造人,充实人的生活。教育与时代也是紧密相联系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调整教育的方式,使其更好的融入到生活当中。“教育”和“生活”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是根据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他认为生活当中含有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在生活中学习,使教育与生活联系的更为紧密,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相信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
二、美术与生活结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材内容
联系时代教材作为一线的美术教育老师的第一首资料是他们进行备课的主要来源,但是,我们的美术老师在运用教材进行备课时要考虑到所教的内容与时代的这种紧密结合性,而不是单纯的教授美术课本上的知识,知识也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的美术教师也应该在这种变化中把握适度原则来进行美术的教学。当我们的身边发生了一些具有影响意义的事情,我们就可以选取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与自己的美术教材相结合,这样使美术教学更加的融入生活当中,学生在进行美术课程学习的时候自然会有兴趣,因为所画的内容与他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对于美术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是单一的,每堂课结束后只是由老师的点评来结束,在评价手段上学生的参与度是最低的。由于美术学科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很难说哪一幅作品好过另外一张,也许它没有很好的表现手段,但是却具有很好的想象力,美术的这种开放性决定了我们课堂的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采取以教师点评为引导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点评当中,可以说说喜欢哪幅作品,喜欢这幅作品的哪一方面,也可以采取小组互动的方式,大家来互相点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单一美术评价的阶段。
(三)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中,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但我们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还需要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对美术与生活结合的一种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当中体会美术的乐趣,更好提高自己的审美意识。比如,我们学习了杯子的基本内容后,我们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挑选一个和设计一个更美的杯子,把美的意识带入到生活当中。
第二,训练学生手、眼、脑相结合,正确掌握学习方法。为了成功地掌握素描造型基础知识和表现技能,在训练中,要十分注重学生手、眼、脑的结合。手、眼和脑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画画不仅要用手、眼,更要动脑。手的训练是偏重于技能技巧的实践训练;眼的训练是对物体造型的直观表现;脑的训练是偏重于对物体认识和理解的思维训练。因此,素描中造型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正是在手、脑和眼之间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学习中把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表现结合起来,更好地领悟和掌握素描的基本要领和表现技巧,把观察的形象进行归纳、分析,对形体结构关系进行概括处理,这些都需要手、眼、脑的有机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每一课的学习伊始,我都让学生先进行观察、思考,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再动手操作,每一次的动笔都做到心中有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第三,注重速写、默写、临摹和想象相结合的教学。在素描学习中,除了进行写生训练外,适当地进行一些作品临摹,也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未接受过素描训练的初学者来说,临摹学习尤其重要。通过临摹,可以使初学者增加对素描绘画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绘画方法;对于素描基础较好的学生,适当地、有针对性地临摹一些优秀素描作品,也能吸取到他人的经验和表现技巧,解决自己绘画中遇到的问题。速写也是素描训练中一大特点,带领学生长时期画大量的速写,并且尝试学习吸取不同速写风格的特点,在速写中找到属于学生自己的绘画语言,积累丰富的形象素材。默写和速写有密切的联系,凭记忆作画,可以提高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因此,在素描教学中采用速写、默写、临摹和想象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技能技巧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教学素描造型的根本。把这几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相信学生的进步一定会非常迅速。
二、采取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完善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知。美术学科博大精深,内容比较广泛,对于宗教、建筑、环境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史缺乏了解,是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如,在初中《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境代入的方式,事先准备一些标志供学生辨认,并且鼓励学生在黑板上描绘出自己熟悉的标志,如汽车标志、服装标志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标志设计充满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标志,加深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标志设计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适宜美术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
三、以探究式教学为切入点
促进初中美术教学方式改革探究式教学是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避免唯书至上的现象。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