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学位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6:1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士学位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士学位论文

篇1

选取我校60名2012级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名,女58名,年龄为23至25岁。所有学生均参加实验考核。

2.方法

(1)分组。将学生随机分为两个团队,每队30名,学生自行选出一名总指挥来负责整个实验的组织。再将每个团队分成4组,分别是现场、院前、院内急救,以及重症监护,每组7-8名,并选出一名小组长来负责,小组成员共同查阅、收集资料。每个团队的总指挥及组长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对病例进行编写,并制定处理方案。完成病例编写后,组员进行讨论,并交由老师进行角色分配、练习、实施、总结汇报。同时,选派4-5名教师对每个团队进行临床指导。(2)安排时间。体验式课程安排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一个月,学生此时已完成急危重症护理学的所有课程。教师在第三年开学时,将体验式教学的设计及相关要求详细告知学生,并让学生自行到医院对整个的急救流程进行观察,再查阅文献,设计出病例。学生在设计病例过程中,应充分结合急危重症护理学理论知识与急救技术,并通过设置情境、角色扮演等完成此项探究性实验。(3)体验式教学的内容。理论知识方面,要求学生熟练运用危急重症、内科、外科等护理学科及基础护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操作方面,会使用简易呼吸器与心电监护仪,会心肺复苏术、气管插管术,熟练掌握外伤止血、包扎、搬运,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静脉输液、吸氧等操作。(4)总结汇报。结束实验后,以团队为单位写一份实验报告,并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发展绘制相应的概念图。

3.效果评价

采用学校设计的调查问卷表对学生对体验式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调查。调查主要包括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意识增强、急救技能提升等项目,且每个项目均设有帮助很大、较大帮助、不确定及极少帮助4个选项。共发放6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结果

超过92%的学生认为体验式教学方式在理论知识巩固,急救技能、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帮助。

三、结论

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急危重症护理技术掌握和了解,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急危重症护理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意义。

1.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急救的综合能力。体验式教学主要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互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并通过合理的优化和演练,学生的急救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同时,增加了对ENSS知识,对急危重症救护技术的训练。通过本研究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急救意识和知识以及实践技能的培养有了很大提高。

篇2

艾布拉姆斯在他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将批评理论涉及的所有问题分为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个方面,并认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史就是处理这四者关系的历史。这在20世纪前半期的批评理论中表现的异常明显,各种批评流派纷纷将这四种要素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的关系划分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成为自身理论的侧重和偏爱。这样做的结果是,虽然批评理论异彩纷呈,但却造成批评理论的封闭与孤立。而到了20世纪后半期,出现了新的趋势,批评理论由封闭和孤立走向了开放与融合,人们开始重新思考文学四要素的关系。为了方便起见,本文提出“批评维度”一、文学批评针对各要素或各要素的关系建立起来的理论向度这一概念,力图考察20世纪后半期,在理论融合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维度出现的辨证互动。

一、反映世界和建构世界

自从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宣称诗人提供了现实的虚假图画因而驱逐诗人以来,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已经成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中心问题。到了亚里士多德时期,模仿说成熟起来,他将文本和世界的关系从简单的“艺术模仿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扩大模仿的广度和深度,提出:文学不仅要模仿自然,还要模仿“行动中的人”,文学不仅要模仿世界的表像,还要模仿表像掩盖下的本质。亚里士多德之后,在文本和世界的关系上,后世一直都没能突破,虽然到了中世纪艺术模仿现实受到了敌视并被艺术模仿“上帝的心灵”所取代,但这只是模仿的对象性质不同而已,归根到底还是模仿说的变种。到了19世纪,文学反映现实仍然是处理文本与世界关系的唯一准则,以至别林斯基喊出了十分坚定的口号:“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而且在《文学的幻想》中说:“什么是艺术的使命和目标?……用言辞、声响、线条和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的生活理念描写出来、再现出来,这便是艺术唯一而永恒的主题”。

显然,无论是文学反映论还是模仿说在讨论文本和世界的关系的时候,都“预设了以文本为一方和以世界为一方的差异”,当然这个差异是我们在思考文学时都会遇到的,按照文学反映论的观点,文学无疑是一种模仿,就像以前人们用过的隐喻~一文学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或者按照哈姆雷特的说法:“文学是反观自然的镜子”,所有这些思考文学的方式都起源于文本和世界的假定分离,他们都暗示着:文本根本就不是世界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难道文本和世界的关系就仅仅是简单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单向关系吗?其实,情况远远复杂的多。诚然,没有世界就没有文本,但现代语言学和哲学理论认为,我们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本构成或呈现出来的。按照福柯的话就是:“假如语言表达什么的话,它并不模仿或复制事物,而只是演示……那些对语言自身的讨论”。尤其发展到代,现实论已经崩溃的今天,现实不过是图象、错觉和模仿,模本比它想要表现的现实更加真实。新历史主义认为:文本不仅具有历史性,历史也具有文本性,过去的历史和正在发生的历史(现实)我们无法去触摸,它们不是纯粹客观的东西,我们接触历史只能通过文本,文本不但反映着历史、记录着历史、也在建构着历史。显然,这里所说的历史和文本的概念是广泛的,文本当然也包括着文学文本,历史也指涉着当代的现实。后殖民主义和女性主义则从“他者”世界构建来深刻反思文本和世界的关系:文本再也不仅仅是对已经存在的世界的描述,它还可以是对想象中的世界进行描述;文本再也不仅仅是对世界的一种准确的复制,它还可以是出于某种目的和需要,对世界进行歪曲的描述。构建一个独特的文本世界,这个文本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便成了第二现实。

在这里,“他者”成为被歪曲和被想象的对象。如果说,传统的“模仿说”、“反映论”、“再现论”旨在厘清文学文本产生的根基,那么,当代以语言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批评理论则赋予了世界和文本更广泛概念,从而使二分对立的截然关系变的模糊和暖昧起来,文本反映世界的单向关系变成了文本和世界的双向互动:文本不但反映着世界而且建构着世界;世界中有文本,文本中有世界。

二、作者独白与复调对话

作者的概念在早期的诗学批评著作中很少有人提起,一直到17世纪,随着个人主义的兴起,作者的概念才脱颖而出。作者就是他或她思想的所有者,而这种思想的表现形式就是文学作品。浪漫主义时期更是大声疾呼张扬个性,强调作者个性与其作品的一致。这时,作者成了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领域关注的核心。“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成了浪漫主义者的宣言,同时,判断一首诗好坏的标准也相应的变为:“诗是否真诚?是否纯真?是否符合诗人的创作意图、情感和真实的心境?”在文本和作者的关系上,显然将作者放到中心,作者成了文本唯一的所有者和解释者,文本只是一个被动的关于作者思想和感情的物质载体、独自场所。就像克罗齐的著名公式:“直觉即表现”一样:构思的完成,就意味着艺术作品的完成,至于把心理完成的作品再现出来,给别人看或给自己看,这只是实践活动,而不是艺术活动,其所产生的也不是艺术品,只是艺术品的备忘录、一个物理事实。

诚然,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把曹雪芹和《红楼梦》分开,也无法将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分开。然而,就象曹雪芹不能同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一样,莎士比亚也不能同时成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那作者究竟是怎样赋予作品主人公形象和心理呢?仅仅是作者强制的规定吗?难道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只是被雕塑前的那块儿僵死的石头吗?

以巴赫金为代表的对话主义理论认为,文学创作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典范,在审美活动中,作者与他笔下的主人公都完全寓于对方自身,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着一场伟大的对话。在《陀斯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将传统小说形式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作者完全控制他笔下主人公的活动和意识;一种是作者完全受控于他笔下的主人公。而这两种类型,巴赫金将它们冠以相同称谓:“独自型小说”。接着巴赫金提出了“复调小说”的概念,并称陀斯妥耶夫斯基是第一位把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关系看成是平等对话关系的作家,而这种平等和对话反映话语形式上,就形成了作者话语和主人公活语的矛盾对立。在传统小说中,作者的话语是笼罩一切的,他不仅承担着叙述者的话语功能,也承担着主人公的话语功能,换句话说,独白小说的主人公话语不过是作者想说又不便说,而通过一个“第j者”之口说出来的话语,最后的发言权属于作者。而在复调小说中,作者话语和主人公话语产生了明显的对立。主人公成了具有充分价值的话语载体,而不是作者话语的无声对象。主人公和作者在作品中相遇,小说中的每个主人公都有他对真理和生活的立场,作者和主人公之间,主人公和主人公之间展开了紧张的和原则性的对话,对话关系到一些根本性质的问题和重大生活的抉择。

由此可见,巴赫金的对话主义诗学通过作者和作品中主人公关系的重新厘定,消解了以往“作者中心论”妣于作者的霸权。作者创造文本,而文本获得生命之后,又迫他作者不得不放下优势地位去文本里“体察民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文本也“创造”了作者。这样,作者和文本的关系就由原来的独白场所和物质载体的单向度关系变成一种双向互动的辨证关系。

三、读者诠释与文本制约

随着读者反应批评与解构理论的当展,读者成了文学活动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文本在阅读和接受中的规定性被取消了。例如斯坦利·费什认为:文本的意义存在于“读者的头脑中”,文学仅仅是“一次野餐会,由作者带去语词,由读者带去意义”。又如,詹姆斯·伊瑟尔在《阅读文本》中这样描述文学文本在当代批评中的状况:“当代文学批评已经根本上改变了文本这一观念.这点是确信无疑的。文本已经不再是那种通过正确方法论方式把它视为实质上单纯的、可以由标题、页边、开始、结尾、作者这些标识来确定的东西。相应的,批评和阅读的任务也不再被视为一种意义的辨认,至少不是一种通过其标识对附在文本上文本意义的辨认。那种让人们抓住文本的真实意义的原理探索已经被放弃了——文本像语言镜子的厅堂,每一个文本郜是文本问性的,文本向意义的多元性开放,在文本阅读和批评中,所有的意向和目的都被生产出来。”这确实道了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中作品的处境,文本不再具有形式结构论所坚持的形式和结构的稳定性、确定性和客观性,而且文本的概念在当代激进阅读沦那里已经变成一种无足轻重的东西,或者被当成不重要的东西给抛弃了。

然而,这种读者中心的强调就一定以牺牲作品为代价吗?退一步说,文本即便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个必须通过读者阅读和理解才完成的自律性的半成品,那么,这个半成品究竟在阅读中起多大作用?可不可以放弃半成品文本的规定性?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解释是:人们绝对不会把与文学文本无关的理解和解释叫做文学的理解和解释,文学理解和文学解释总是与文学文本相关的。

意大利符号学家和小说家艾柯既坚持文本的开放性和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但他同时也对“过度诠释”和“无限衍义”作出了批判。在《诠释与过度诠释》一书中,他指出文本在开放性阅读和冷释中作川的问题,他认为他所提倡的开放性阅读必须从文本出发的目的是对文本进行诠释,因此必然受到文本的限制。针对读者权利的过分强调,他申明了读者权利和文本权利之间的辨证关系:即充分肯定读者在阅读过程巾的创造性和意义解读的开放性,但阅读的开放性和意义的无限性只是文本语境中的无限性。接下来艾柯对当代文!学批评尤其是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任何解释都是不确定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并指出这种过度诠释与古代神秘主义论调的相似性。通过诠释学历史的简单回顾以及一些富有启发性例子的诠释,最后得出结论:诠释,无论是多么不确定的诠释,最后都不能置文本于不顾,人们的诠释无论多么离奇,最后都依赖于文本这种具有确定性的东西,而从根本根本上说,诠释就是对这种具有确定性东西的文本解释。

因此,文学批评理论从“文本中心论”向“读者中心论”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抛开文本本身的存在.在强涮读者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文本的制约性。

由此看来,形式主义、新批评、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不是没有意义的.它们把文学文本视为独立存在的客体来研究确实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不可否认,揭示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和内在结构也是理解文学的一种方式,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种方式。

篇3

自我国全面的新课标改革政策实施以来,越来越广泛的教师以及相关学者认识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期的教育事业发展,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学习,不仅教师会感觉到累,同时学生也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提升学习兴趣,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由此,借助新课标改革,全面地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理念,构建多维有效互动式教学,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转变传统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营造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氛围,进一步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效,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一、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教学特点

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互动中,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特长,在展现自身独特的观点、情感互动等实践活动开展中,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以往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学习,其有助于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观点、学习态度和方法中获取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进而完善自身学习技巧,提升小学语文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互助友爱的团结精神。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身文学素养不断积累,温养心性,为以后发展奠定基础。

1.多维互动

新课标改革前,我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所取得的课堂成效较差。以往的教学过于重视知识的学习,以强制性的方法将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并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很少会对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提问,只是单纯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课堂上不会出现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共同对某一观点进行争论。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学习,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供自由轻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自身语文素质,同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富于生机活力,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2.学习主动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是将学生的分数作为学习成效的唯一衡量标准,过于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心理的变化,进而导致学生学习过于被动,丧失学习积极性,对教师的强制性知识灌输产生抵触,感到厌烦,学习效率难以提升。我国新课标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力,将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学习。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是根据全国新课标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进而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整体课堂教学氛围。由此看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保障,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1.师生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根据特定的教学任务目标,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探究,来引导学生在朗读文章过程中深入文章中心,感受文章主旨的教学方式。此种教学方式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常用,比如,在朗读北师大版第八册的课文《三月桃花水》中,教师通过深厚的语言功底,来引导学生深入文章中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边读边融情,把对事物的喜爱、欣赏之情带到朗读之中,进行创造阅读。引读过程中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备课以及设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是为了在交流沟通中,学生与教师的思想达成共识,教师既是话题的组织者同时也是参与者,而学生与教师之间平等交流,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语文学习评价标准过于局限,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成效,考试所取得的分数是最主要的评判标准。由于试卷评判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被教师以成绩进行评价划分。这种方法极大地压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身的个性优势难以发挥,长此以往,学习主动性将大大降低。

2.学生互动

同师生之间的互动一样,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对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游戏中可以体现,多维有效互动式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小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语文知识合理地融入游戏中,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加深了语文知识的记忆,学习效率自然提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表演欲望,应为其提供更好的表演舞台,将其个性得到充分的解放,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效率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多维有效互动式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我国新课标改革后的具体教学方式的体现,其主要提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营造整体的学习氛围,进而在互动交流过程中,释放学生的个性以及独特思维方式,更好地展现自身优势特点,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篇4

一、营造民主、和谐、宽裕的问题环境

信息时代,学生的接触面扩大,思维敏捷、充满活力,特别喜欢对人或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其思想和行为也容易被感情所左右,师生关系平等了,课堂气氛才能活跃,教学模式才能发生变化,教师们才能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教学新观念、新方法运用到教书育人的具体实践之中,学生们才能从被动式学习转为自主参与式学习。

二、精心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学生产生问题,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产生问题,多媒体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如果再与仿真技术相结合,则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会使学生有更深的体验、更高的兴趣,从而更容易提出问题。有些数学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自己亲自操作试验或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演示及自己操作,从中领悟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力、理解力与创造力。又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

马赫穆托夫认为,提出问题分为三个阶段:(1)分析问题情境;(2)看出问题本质;(3)用语言概述问题。这就涉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问题,“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常用的方法有:

(1) 因果联想法:遇到数学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有这个结论,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

(2) 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联和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高中数学课程中有很多仅一字之差而又联系的概念,这些概念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并且很容易混淆,我们可引导学生边比较边质疑。

(3)扩大成果法:所得到的结论、公式、定理能不能推广、引申,得到更为一般的规律和事实。

(4)批判质疑法:“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对此,教师应针对学生常犯的一些隐晦的错误,创设纠错情境,引导学生分析研究错误的原因,寻找治“错”的照方,在知错中改错,在改错中防错,以弥补学生在知识上的缺陷和逻辑推理上的缺陷,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增强思维的严谨性。

(5)变化条件结论法:改变问题的某个条件,看看结论有什么变化,或者改变结论,看看条件如何变化

(6)独立发现法:教师把要发现的对象隐藏在教学情境中,由学生独自(必要时可互相协作)猜测、推导、实验、论证

(7)实验观察法:从动手操作、实验结果中分析、提出问题。

四、在合作交流学习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合作囊流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宽松、民主、平等、愉悦、互动的自主取向的活动式学习环境,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可以充分伸张个性、发表见解、大胆质疑、相互争鸣的研究性学习氛围。学生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有利于学生全而深入地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为了开展好合作交流学习,教师要做好如下工作:(1)合理地合作小组分工,做到优势互补;(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问题;(3)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全面深入地解决问题;(4)作好总结反思。交流推广各小组的研究成果和合作交流经验

五、指导学生掌握“提出问题”的方式

1 学生自我设问

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学生会由此对同一种问题形成不同理解和看法,各人的接受能力也不相同我们在数学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并指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独立地提出问题。

2 学生之间设问

学生在数学实验室进行自主学习数学课程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时候可以利用网络向其他学生询问。对于某些方面的数学教学内容,教师有必要组织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生之间的互相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3 师生之间设问

篇5

上世纪美国著名的小说家杰克·伦敦,在其小说《野性的呼唤》里面,使用极其形象的描绘手法,塑造了一只有着丰富感情和思维,行动极其敏捷的狗,取名巴克。这只人性化的狗在其生长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主人。有自私自利的主人,把巴克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也有通过各种各样残酷暴虐的方式试图驯服它。人们对于巴克的控制以及驯养形象地说明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恶劣关系。另一方面,巴克所处的狗的社会内部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欺压、凌辱或者厮杀,体现出了同类之间的另外一种不和谐。无论是哪一种生命类别,只有这一生态体系内部完全的和谐、健康才可能实现这一种群的持续发展。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因素在社会中所占地位的强化,人类的功利心逐渐地膨胀,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无限制开发,和动物之间的不和谐相处等各种因素,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发冷淡,人际关系更加恶化。《野性的呼唤》这本书就很好地诠释了社会生态严重失衡以及自然生态模式的严重失衡的危机化的社会及自然的发展模式。

一批评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地球上所有的无论是动植物还是矿物质,甚至是微生物,人类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界因为人的存在而应运而生的,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就是以人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对待事物的标准也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点,无视于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所有东西。这种完全背离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模式是不可能让人类和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只会让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得更加孤独。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其所著的《野性的呼唤》《雪虎》《杰利》《杂种巴塔特》等涉及动物描写的作品里,通过对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以及动物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描写,很好地说明了各种种群之间的恶劣关系,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所独有的一些见解,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说作者在作品里没有明确地说明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但是我们在其作品的文字之间看到了作者对于动物的同情,很好地印证了作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及其一些预测性的建议,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应当和谐相处的观点。

《野性的呼唤》这本书,作者通过大量的文字书写了家养狗巴克产生返祖现象变为狼的神奇故事。描写得十分清晰,故事情节设置得十分曲折,将动物的故事、人类的探险、人性的本质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对一些寓言故事的描写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会让人在阅读中进行自主思考。小说的视角也很独特,即通过巴克这只狗来观察人们的生活世界。我们从小说中首先看到的是巴克这只狗的惨烈遭遇,巴克被多次倒卖,遇到各种各样的主人,被压榨、驯养的种种经历激发出了巴克性格中所蕴含的狡猾和奸诈。它自己也总结出了我们所知道的棍棒法则,即棍棒拥有者就是立法者,就是社会和世界的主宰,而劳苦大众只有服从立法者所制定的生存法则,不服从的结果就是被杀。巴克在经历了种种磨砺和折磨之后,却仍然坚强地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花,虽然微弱,但不至于熄灭。

小说中自然界的代表就是巴克这只狗,人类对于巴克的控制很好地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社会的态度,即万事万物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思考的处世观点。人类对于巴克的非法倒卖、残酷虐待以及各种奴役,都很好地说明了人类对于自然界,对于地球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人类忘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主宰,认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舒适,动植物的存在只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保障,人类也从此走上了一条自私自大的不归路,开始肆意地破换环境、杀戮动物,试图征服整个自然界。总的来说,人类的思考模式正是这种以自己为中心,一切的存在都只是为了自己服务,使得人类采取了目空一切的生活模式。全新的生态发展模式则要求人们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对于价值观的取向要做以调整,对于文明的评判标准及尺度都要重新作出考量。因此,只有人类彻底地摒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以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和谐相处。

二环境抉择观

巴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南方的一个法官家里生活的,过着很幸福的生活,生活富裕,受到大家普遍的尊重,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后来巴克被拐卖了,在接下来的生活里,巴克总是动不动就要受到棍棒猛烈的敲打,经常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到昏死过去的地步。自此以后巴克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它在那手持棍棒的人面前是没有丝毫希望可言的。

那棍棒对于巴克就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让巴克意识到原始本性,让巴克学会了原始统治的法则,就是弱者就要受到强者的欺凌,弱者就要被强者吞食。就在这个时候,巴克体内潜伏的原始野性在慢慢复苏。紧接着巴克又难逃被买卖的命运,这次巴克加入到一只拉雪橇的队伍当中去,慢慢地它从同伴那里寻找到了很多关于生存的门道。比利教会它在雪地里如何凿开冰吸水来解渴,派克教会它怎样通过偷取食物来解决饥饿等一系列生存技巧。还有就是从斯匹茨的身上巴克也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让原本还处在朦胧阶段的巴克记起了原始的杀戮。巴克与斯匹茨的明争暗斗,从最初的忍让到最后的反抗,由人类世界跨度到自然世界,由一个原本饱食终日无忧无虑的宠物狗,到最后成为野生狼群的狼王。巴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人类却也失去了巴克。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两个含义,把巴克归到自然界这一类,启迪人类一定要好好善待自然,如若不然最终定会失去自然;把巴克归类到人类,告诉人类回归自然才是真谛,因为在本质上我们人类本来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回归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失衡的哀啼生态

在作品当中,巴克的某些主人狭隘地认为动物是愚蠢的、低微的,它们受到人类的占有和控制是理所当然的,只有人类在他们眼中才是最尊贵的、充满智慧的。米勒法官是巴克的第一位主人,他给予巴克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渥的。它只需要做好主人家的宠物就足够了,完全过着饱食终日惬意的生活。尽管它生活舒适,但是在米勒法官家人的眼中巴克并非是以真正自由、平等的个体存在,它只是他们眼中的一个附属品,仅此而已。可是,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巴克喜欢的,它更向往的是那种大自然对它的神秘呼唤,那种可以激发它智慧以及潜力的野性召唤。然而,主人却只是让它陪孩子们一起玩耍、安安静静待在老人身旁陪他们一起沐浴阳光,或者是陪家人们一起散步,完全将它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人类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放在统治者的位置上,运用各种手段去驯服动物,动物对自由的期望和动物自身拥有的本性被完全忽视了。

红衣男子是巴克的第二位主人,他经常用棍子残忍地抽打可怜的巴克,对它冷酷残忍。巴克强壮的体魄和无比锋利的牙齿在棍棒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乎其微,起不到任何作用。它不是没有试图抵抗过,反抗的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被打倒。那根在红衣男子手中的棍棒是武力的标志。人类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总是通过武力手段来让动物臣服,在这个时候人类却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以棍棒法则来约束动物的时候,人类已经破坏了和动物之间的和谐,丧失了和动物之间的友情,整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已被狠狠地动摇了。

在巴克成长的岁月里,在它的周围也是有很多的同伴。这些同伴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它们之间存在着合作,但是也有激烈地斗争。科莉在狗队中是一只性情特别温顺的母狗。它对自己的同伴都特别友善。然而,它的这种温顺性格却被看作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当善良纯粹的科莉试图与另一只狗交朋友向它表示友好的时候,却遭受了来自那只狗的突然袭击。在经过几个回合之后,丝毫没有防备意识的科莉渐渐招架不住,慢慢地败下阵来,倒了下去。就在科莉倒下地瞬间,围观的数十条狗蜂拥而上。片刻之间科莉就死去了,被锋利的犬牙撕扯得粉碎。科莉的死证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脆弱和善良并不适合这个丛林的生存法则,最终只会落得被淘汰的凄惨下场。巴克的狗队之中的斗争,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是异常残酷的,它的狗队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用“科莉式”的慈爱和友善去感动他人的行为是显得那样的可笑天真。以慈爱与软弱、友好来感动他人的行为显得那么幼稚可笑。而摒弃软弱和仁慈,推崇充满冒险精神的“巴克式”,却日渐浸透到人们原本饱含美好和纯洁的情感当中去了,慢慢地人类变得烦躁而困惑,心灵深处的纯正与宁静消失不见了。

总体来看,我们以生态批评视角作为出发点,对杰克·伦敦动物小说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动物身上,作家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性之间的差异化与道德丧失给予批判以及沉思,这些对当今整个世界仍旧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更应该关注自然的本体,不能单单只关注其价值,科学地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还告诉我们,即便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里,也要学会将脚步放慢,用心聆听自然的呼唤和人类内心的低吟。我们要学会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态视角,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生态问题,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他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中,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使学生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激起他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玉红. 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从《野性的呼唤》谈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12).

篇6

中等卫校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是以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中等卫校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总结教学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一直备受关注,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中等卫校教师(专家)互评是其中的重要子课题,也因在“人情打分”和科学打分两难间徘徊而成为评价体系中的难题。

一、中等卫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互评的基本理念

1、以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双赢”为导向。“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所以,评价机制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医学专业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让中专卫校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正常开展医患交流。同时,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也只有教师的教学水平取得进一步的提高才能让学生获得新的发展。

2、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评价一节语文课,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其出发点不仅在于做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对照评价标准,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此来督促学校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因此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要采用协商的方式,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3、评价方式的多样性。互评可采取调查法、抽查法等方式,最终得到最合理、有效的评价。

二、中等卫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互评机制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处理,使被评价者努力向标准靠拢,以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体现当前卫生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和调动中等职业卫校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卫校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既反映中等卫校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反映当前中等卫校语文教育研究界的新成果,突出中等卫校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的特征。

3、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全面反映中等卫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并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上,反映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的教学行为。

4、可操作性原则。各个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条理有序,有层次,语言简洁,各要素含义独立不重复,评分简单,易于划分等级。

三、中等卫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互评内容

中等卫校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互评主要从九个要素去考虑: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选择、学法指导、能力培养、师生关系、教师情感投入、辅助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学效果。

1、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制约和统率着整个课堂教学。思想的制定应该体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把体现在教材中的目标内容具体化和细化,做到明确、具体、可行。同时要符合中等卫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特点。

2、教材处理:教材处理就是语文教师在课前以教学为目的的文本解读。教师应结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等职业卫校由于语文课教学时数较少的实际,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精心安排好教学程序。

3、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整个学习活动过程。

4、学法指导:学法即学习的方法。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方面比中学生要求更为强烈,也更为重要。

5、能力培养: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由于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要在短时间内让培养对象具备适应社会的诸多能力,因而向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培养要求。

6、师生关系:一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气氛应该是民主、宽松、互动效果好,能充分感受到学生能主动与老师平等的对话,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是主导地位和主体地位和谐统一的课堂。能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现代教育理念。

7、教师情感投入:中等职业卫校的语文教学要求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爱学、乐学,教学过程有激情,态度投入、教学有魅力。所以,教师的“情感投入”的多少,尤其是用情感和语言创设的“情感情景”,直接影响学生情商发展。

8、辅助手段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教师能适时、适当地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并能起到实效,能正确处理好师生交流时间和辅助手段教学时间的关系,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9、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学生主动性强,学习积极热情,气氛活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有效熏陶,使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注重效果与效率的统一,使学生在三个维度的目标上都获得发展。

10、总评: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定性化评价。即用文字的方式对本次课程的总体评价、优点和缺点以及如何改正等问题做出说明。

中等职业卫校语文教师的互评归根结底是为了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建立科学的互评机制从而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发展和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真正达到评价和促进一体化。

[参考资料]

[1]教育部2009年颁发《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

篇7

近几年来大多数护理专业都对人文教育予以关注,注意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文教育活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础是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但是国内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都不够全面、深入,有些研究在理论上是比较科学的,但是实践性不强,不便于操作[1]。我们通过几年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教育标准和评价体系。

1 护理专业人文教育标准

对于把人作为工作对象的医务工作者,护士职业的人文素质与科技素质同样重要,是做好护士工作的基本条件。这就是护理专业开展人文教育的依据。那么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就应该以护士的人文素质为基础制定。对于护士的人文素质,也缺乏专门的研究和规定,各个卫生组织对于护士的行为规范各有不同的规定。下面我们以中华护理学会和国际护士协会两大权威机构制定的相关文件中有关护士人文素质的规定作为主要依据来研究护士的人文素质。

1.1 中华护理学会制定的《护士守则》中的相关规定

第一条,护士应当奉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履行保护生命、减轻痛苦、增进健康的专业职责。第二条,护士应当对患者一视同仁,尊重患者,维护患者的健康权益。第三条,护士应当为患者提供医学照顾,协助完成诊疗计划,开展健康指导,提供心理支持。第四条,护士应当履行岗位职责,工作严谨、慎独,对个人的护理判断及执业行为负责。第五条,护士应当关心、爱护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第六条,护士发现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应当积极采取保护措施。第七条,护士应当积极参与公共卫生和健康促进活动,参与突发事件时的医疗救护。第十条,护士应当与其他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关系,密切配合、团结协作。

1.2 国际护士协会制定的护士职业道德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1)护理的本质就是尊重人权,包括生存权、享受个人尊严及受尊重的权利。(2)护士在提供护理时,要推动建立一个尊重个人、家庭及社会人权、价值观、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护理环境。(3)护士确保个人获得作出同意护理及相关治疗决定时所需的足够信息。(4)护士应对个人资料保密,并判断可否分享资料。(5)护士与社会共同承担责任,采取并支持行动,满足公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健康及社会需要。(6)护士分担责任,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使其不致枯竭、免受污染、退化或破坏。护士时刻保持良好的专业形象,增强公众信任。(7)护士在护理时确保先进科技的应用符合民众的安全、尊严和权利需要。(8)护士与护理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者保持合作关系。当护理受到合作者或其他人危害时,护士要采取适当行动保护护理对象。

1.3 护士应有的人文素质

根据以上规定,结合护士工作实际,我们把护士应有的人文素质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3.1 技术方面

机智,及时、正确、灵活处理问题,操作科学规范。

1.3.2 心理方面

温柔,自身保持健康的心理,言语和动作温柔,并给予病人心理护理。

1.3.3 合作方面

和谐,与病人保持和谐的关系,并协调病人与其他各方面的关系。

1.3.4 道德方面

善良,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主动解决病人的问题。

1.3.5 形象方面

美观,维护个人形象和护理环境的优美。

1.4 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

但是护士的人文素质并不完全等同于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因为护士的实践工作与学生的学校学习是有所不同的,所以我们根据学校教育的目标和实际,把护士的人文素质改造为护理专业的人文教育标准,包含以下内容:(1)机智,对护理问题和护理技术有灵活的理解,并有较强的实践能力。(2)温柔,自身心理健康,言语、动作温柔,并能够理解和调适他人的心理。(3)和谐,对复杂的社会关系有较深入的认识,并能够协调相关社会关系,保持人际关系和谐。(4)善良,明了自己的道德责任,遵守纪律,履行义务,尊重他人,关心他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5)美丽,有较强的审美能力,衣着、举止得体、美观,并保持环境卫生、美观。以上五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概括为五个字:智、温、和、善、美。

2 “五星级护生”的塑造

据此,我们参照“五星级医生”(世界卫生组织Boelen博士,1992年)[2]的概念提出了护士人文素质方面的“五星级护士”的概念和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五星级护生”概念。为了推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与SHEEP课程结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行为规范和评选制度,开展了“五星级护生”评选活动。“五星级护生”评选指标体系,见表1。表1 “五星级护生”评选指标体系在这个评价体系中,综合了学生的课程学习、实践学习、课外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内容,并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等多主体评价,考试、观察等多种评价方式[3]。既便于操作又全面客观,得到师生的认可,获得了比较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更好地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我们没有像大多数院校一样制定《护生日常行为规范》,在其中充满禁止性、教条性规定,而是编写了《五星级护生形象塑造手册》,从护生自身发展出发,提出了他们应该追求的崇高目标、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自觉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进步,提高素质。

我们根据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的需要,建设了SHEEP课程,包括护理社会学(Sociology of Nurse)、护理史(History of Nurse)、护理伦理学(Ethics of Nurse)、护理美学(Esthetics of Nurse)、护理心理学(Psychology of Nurse)等五门课程[4],从“智、温、和、善、美”五个方面全方位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我们开展了护理专业特色的“羊文化”建设活动,把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中适合护理专业的精华提炼出来,与现代社会实际和表现形式相结合,引导护生追求具有崇高精神内涵的学习生活和职业生活。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演讲、辩论、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文艺表演等,与护理专业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

通过这些努力,塑造“五星级护生”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护生的人文素质获得了明显提高,并有力地促进了其他方面的教学工作。我们的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我们的教育方式也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 王小丽.护理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南方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篇8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外先进护理理念的传播,国内护理人才市场对高层次、高素质护理人员的需求对我国的护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解其他发达国家的护理教育是发展本国护理专业的途径之一。英国高等护理教育在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都有其先进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笔者就英国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作简要介绍,以期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英国护理教育体系

英国全称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包括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英国的护理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其中,尤以1860年南丁格尔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建立的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对世界各国的护理教育影响最为显著。她撰写的《医院笔记》、《护理笔记》等主要著作成为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由于她的努力,护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她的办学思想也由英国传到欧美及亚洲各国。目前,英国有180多所院校,500多所延续教育学院可提供护理本科、研究生等学位课程及学术类职业教育课程。

英国的护理学生入学,年龄要求必须是年满十七周岁(在苏格兰则年满十七周岁半),都必须完成英国11~12年的普通教育,GCSE课程,相当于我国的高二学历。如果要报读本科,必须参加2年制的A-Level考试课程,类似我国高考,某些特殊的科目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级别,才能申请护理学习。学制分三年制专科、三到四年制本科两种。本科学习内容更全面、课程评估要求更高,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专科,本科学生只占入学学生的十分之一。两种毕业生毕业后均可成为国家正规注册护士,而且待遇相同。英格兰有文凭制和学位制两种学制,而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则只有学位制。英国决大多数的院校(university,college)都提供护理专业的课程。其专业主要分为:成人护理专业adultnursing,精神健康护理专业mentalhealthnursing,儿童护理专业childrennursing,部分学校还设有残疾护理专业learningdisabilitiesnursing。决大多数的院校在学习过程中,都提供医院实习。

三年制护士毕业后,如果想继续深造,有两种途径可供选择:一是向学校申请奖学金,如获准则留校继续学习一年,拿到规定的学分后即可被授予学士学位;另一种是先到医院应聘作护士,工作一段时间后可申请由医院资助的与你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培训,时间一般是7~12个月。拿到规定学分后亦可拿到学士学位。在英国,大部分护士都拥有学士学位,还有很多护士攻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学位。

英国的护理教师都必须有双学历。护校毕业,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然后申请与所从事工作密切相关的科目,本人申请奖学金后攻读第二学历,毕业后方可成为护校教师。

二、英国护理教育课程设置

英国护理教育的课程涉及广泛,涵盖了影响健康的生物、心理、社会、精神、文化、行为因素等各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社会科学(如社会学和心理学),生物科学(如生理学和微生物学),健康促进学,通信与信息技术及科研方法,强调护理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有机结合。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时间各占一半,并且平均安排在三年内。学生一入校,就按自己的兴趣选择成人护理,儿科护理或是精神护理。护理学生在入学第一个月起,就开始到医院实习,老师鼓励护理学生用临床所见去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学以致用,不会理论和实践脱节。

第1年是公共基础课程(CommonFoundationProgramme),介绍护理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护理研究入门、护理理论、医疗卫生系统、护理技能训练、交流和沟通技巧、卫生和护理中的文化、法律以及伦理,论文写作,还要学习人体解剖和生理学,公共健康等医学课程。第2,3年学生则进入各自选择的专业进行专科学习和培训。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成人护理。成人护理以疾病为中心,学习病理、诊断、治疗和护理知识,使学生能胜任从医院到社区、从急诊到重症等护理工作,承担照顾16岁以上的患者。课程包括成人护理的职业交流,成人持久健康的护理与管理,成人护理的安全与舒适,成人护理职业训练,成人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儿童和精神护理也各有其侧重点。儿童护理主要承担有特殊需求的健康或体弱多病的患儿,其目的是促进儿童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并保护易感儿童。学生将在未来2年内学习儿童的发育和健康,急症儿童护理,儿童护理学的艺术与科学,儿童护理的挑战与选择,新生儿的复杂性,儿童护理角色的多样性等课程。精神科护士需要为来自社区和医院的形形的精神病患者服务,他们作为一个多类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中一分子,在这个团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将学习精神健康护理的艺术与科学导论,精神健康和痛苦的起源和表现,精神健康护理的职业培训与知识,精神健康的当代热点问题,精神健康的扩展知识和技能等。

英国护理课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师生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见有课堂讲课、实验室模拟护理、分组讨论、案例讨论,不同角色扮演、远程网上教学,以及临床导师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每门课程,都要经过不同种类的评估。评估方法有多种,主要有短文、报告、考试以及论文等。这些教学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应用,在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生学习技能。新晨

综上所述,英国的护理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科学、合理,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体现了全新的教育理念,我们应该借鉴其护理教育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具体情况改变我国护理教育,使护理教育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Nursingeducation:astatementofprinciples.2003.

[2]RobinsonSandGriffithsP.Nursingeducationandregulation:internationalprofilesandperspectives.2007.

[3]Howtobecomeanurseormidwife.2009.

[4]Careers,Nursingandmidwifery4life.2010.

[5]英国护理职业教育概况.中国护理教育网.2010.

篇9

取得相应专业中专学历,受聘担任护师职务满7年;取得相应专业专科学历,从事护师工作满6年;取得相应专业本科学历,从事护师工作满4年;取得相应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护师工作满2年;取得相应专业博士学位,即可以参加考试。

主管护师为护士评定职称级别之一,为中级职称。有丰富的临床或技术工作经验,能熟练地掌握本科技术操作,解决本科复杂疑难问题。能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并有较高水平的科学论文或著作;善于指导本科全面业务,能为医疗、教学和科研培养出高级人材。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芬兰的高等教育实行免费制。任何人(包括外国人),只要通过考试,均可入大学深造。录取考试由各校各专业自行出题和操作。据有关部门统计,2002年招收4.3万多新大学生,高等教育总入学率为66%,其中大学入学率37%,技术学院入学率29%,在校生共27万多,大学在校生16万多,多科技术学院在校生11万多。

多科技术学院体制

为适应知识信息社会的挑战,1991年芬兰政府批准建立多科技术学院Polytechnic体系,目的在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水平,使其高等教育体系更趋于合理化,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并为当地培养各类人才。具体改革是合并各类高等职业学校和专科学校,成立多科技术学院。学院也实行学分制。一个学分相当于40学时。一般全日制学习3年可修完120个学分,半年实习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得学士学位。因大学和多科技术学院互相承认学分,故许多学生通过大学或技术学院的考试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修完40-60个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

现29所多科技术学院已形成体系,分布在25个城市,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学院。多科技术学院的学制为3.5-4.5年(140-160个学分),包括至少半年的实习。教育宗旨是地区化,为当地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使青年人和成年人掌握应对未来的必要知识和技能。学科领域包括自然资源,技术和通讯,商业和管理,旅游、酒店和管理,医疗和社会服务,文化,艺术和教育。2002年注册学生近11.4万,招新生2.4万多,全时教师3千多名,其中11%有博士学位。

多科技术学院不像大学属中央政府所有,而是属市政府和私人机构所有。教育部根据各多科技术学院所设专业种类和学生人数,为其基本经费拨款57%,43%由市政府提供。教育部还特殊拨款支持多科技术学院提高师资、ICT设备水平,发展图书馆、国际交流等。

芬兰高等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成功,职业教育和培训有特色,尤其是为ICT培养了各类急需人才。一些多科技术学院在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已向教育部申请授予硕士学位的资格。虽然大多数大学校长认为根据芬兰的实际需求,现阶段多科技术学院不必培养硕士学生,但2002年教育部批准几所多科技术学院试点办硕士学位课程,根据当地实际需求,选择专业,需要40-60个学分。

22所多科技术学院有500多中国留学生,绝大多数学习用英语授课的技术和通讯、商业和管理、环境保护、旅游等专业。欲详细了解各学院情况可登陆cimo.fi查询。

大学

芬兰有21所大学University,其中10所综合性大学,10所专业性大学,1所军事大学,分布在10个城市。在专业性大学中,3所科技大学、3所经济商业管理学院、其它4所为工艺美术大学。教育部明确规定大学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和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转化,培养为祖国和人类服务的创新高层次人才,同时要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大学均有学士、硕士、科学副博士(licentiate)、博士学位授予权。芬兰现在不设师范学院或大学,而是每所综合性大学均有教育学院。

大学实行学分制。一个学分相当于40学时。一般全日制学习三年可完成120个学分,包括芬兰语或瑞典语及一、二种外语,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学士学位。绝大多数学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经过五年全日制学习,完成160或180个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获硕士学位。但工程学、医学、法学、教育学、医学、兽医、牙医等专业不提供学士学位:取得硕士学位后,经过两年全日制学习,学完260个学分,可获得准博士学位(Licentiate或执业证书资格);取得硕士学位后,经过四年全日制学习,完成320个学分并在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3-4篇论文才有资格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的公开答辩。绝大多数专业要求用英文通过答辩后获博士学位。根据教育部的工资标准,学校通过银行给博士生或做博士后研究人员发工资。

2002学年芬大学注册学生16.3万,录取新生近2.07万,大学生、硕士生共13.83万,研究生2.1万。2500人获得学士学位,1.16万人获得硕士学位,700人获副博士学位,1200人获博士学位,其中女性博士510人。教师7600名,其中58%有博士学位,研究生院学生1400名,研究人员5300名,职工8800名,校外经费雇佣职工4900名。

芬兰高等院校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各大学共有5,000多外国留学生,人数是1990年的2倍,多数是校际交流项目,主要来自欧洲,其次是亚洲。近1,200人攻读博士学位,每年还有3500名多外国访问学生、学者,12%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到国外高等院校至少工作2周。18所大学有中国留学人员700多人,许多攻读大学、硕士学位的人用芬兰语学习。攻读博士学位或做博士后研究的留学人员以分子生物、生物技术、生物医药、信息通讯、计算机、林业、环境保护、经济、商业管理等专业为主。

根据预测,到2005年芬兰报考各类高校的学生总数将减至不足6万名,大约将有70%的学生被录取,平均每所高校接收的学生在800人左右,受高等教育比例之高,将居世界之首。

根据2002年OECD对14个国家高等教育中获工程、制造和建筑专业证书比例的统计,芬兰占24%最高,日本为22%,德国20%。即使居首位,仍不能满足社会对各类技术人才的需求。今后几年围绕生源问题的争夺将更集中在理工科方面。2006年信息通讯产业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将翻番,教师、医生、护士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严重不足。芬兰各高校采取各种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报考各自的学校。

博士研究生院体制

从1995年开始芬兰教育部在20所大学内建立研究生院体制Graduate School System,目的是全面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质量和水平,为新一代的研究人员提供最好的研究、创新和培训条件。同时经过几个周期的努力,要把学习的年限从5年缩短至4年,学生的年龄从37-39岁降到30岁左右,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社会需要。1995年教育部授权67个研究生院培养722个博士生,要求4年完成攻读学位的学习,并规定邀请外国教授担任博士研究生的学位主答辩(反方)教授,绝大多数专业用英语答辩。至今建成100个研究生院,其中有几十个是由大学联合建立,有4000多博士研究生。每年招收1200名(外国博士生超过300名),2004年增至1400人。学校用4-5年培养一人获得博士学位后,才可以从科学院(Academy of Finland教育部直属机构)得到17万多欧元的培养费。

有特色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体制

芬兰现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体制为,先由三位教授(一般要求二名是外国教授)评审,通过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行论文答辩。然后邀请其他国家在这一领域的教授担任主答辩(反方)教授,学校负担其往返国际旅费和在芬期间的费用,并给予一定的酬金。主答辩教授在答辩会上用英语提出至少一个半小时的问题要求博士学位申请者给予回答。在此基础上,请参加者向申请人提问。主答辩教授根据申请者回答问题的情况做出评价,如果比较满意,建议学院(或学校)授予博士学位。博士学位论文答辩会有严格程序。

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