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农业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7:0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经济论文

篇1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篇2

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改革离不开优秀的人才,现代农业生产要求农业技术既符合绿色环保要求,又要保障农业产品的产量,来实现农业经济增长目的,这使得我们农业技术正面临着挑战。目前我国缺乏农业人才,由于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从事农业科研的专业人员越来越少,给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了困难。并且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一直以来做的都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农业技术都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和缺少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有着直接关系。缺少专业农业技术人才就导致了农业生产中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产量并不理想,无法有效实现农业经济的增长。

(二)缺乏投资

农业技术的开发和改革中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农业基础改革创新需要耗费一定的财力物力,如先进的农业设备需要经过不断的研发和科研实验,不断的实验,最终才能投入使用,在这期间所产生的费用是巨大的,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更加侧重工业发展,对农业技术科研并不重视,所以一直以来农业技术开发都缺乏经费和资金,因此我国农业生产大多数还停留在陈旧的农业技术阶段。

(三)农业技术推广力度不够

农业技术推广是将农业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将技术化为生产力的关键。目前我国能够进行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单位较少,所以我国农业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农业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并且农业技术推广需要一定的经费支出和专利技术推广费用。这使得我国农业技术没办法很好的推广,几乎没有私人企业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投资。

二、改革创新农业技术实现农业经济快速增长建议及思路

(一)加大投资力度

农业技术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农业技术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效率意义重大。农业生产中加强应用先进农业技术能够明显提高产量,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农业技术的改革和创新。想要保住农业技术的创新,必须加农业技术开发投资力度,保障农业技术科研经费的充足,以保障农业技术开发的顺利进行。并且随着投资力度的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农业技术的推广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二)培养优秀农业人才

只有符合现代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技术才能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技术科研离不开优秀的人才,想要保证农业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必须加强有效农业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加强农业事业宣传让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农业事业中,并加强国外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通过实践改革,以此来创新我国农业技术。实现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来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

篇3

2.中国农业资本深化对农业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

3.基于面板VAR模型的新疆农业用水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效应研究

4.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动态关联性研究

5.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实证

6.南疆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7.农业经济学科危机及未来发展之路

8.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

9.甘肃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研究

10.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11.石羊河流域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12.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实证研究

13.农业机械化发展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影响的实证研究

14.美国农业保险政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15.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

16.极端气候因素对中国农业经济影响初探

17.申明铺遗址战国至两汉先民食物结构和农业经济的转变

18.深化农村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2014年全国中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学术年会综述

19.基于景观指数的耕地细碎化与农业经济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分析

20.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贡献率实证分析

21.渭河下游历史洪涝灾害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减灾措施研究

22.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

23.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中部省份的实证分析

24.农村金融发展、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民增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分析

25.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26.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

27.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

28.农业信息化对广西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9.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子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30.陕西省农业生产条件现代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

31.湖南省农业经济与水环境污染关系的动态分析

32.四川省农业经济增长结构变动分析

33.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射洪县农业经济效率研究

34.我国农业信贷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基于1978—2007年31个省份的Panel Data分析

35.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四川省为例

36.农业大省农业经济波动与国民经济波动关系的研究——以湖南为例

37.人力资本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农村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

38.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本积累与农业经济增长

39.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经营与农业经济增长——中国经验证据实证

40.农业信息化: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41.我国农业经济全要素增长效率研究

42.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43.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回归分析

44.水土匹配、空间效应及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003-2013的经验分析

45.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

46.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47.贸易开放、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碳排放绩效——来自中国农业的证据

48.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基于种植业科研机构的视角

49.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50.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51.新农业经济发展构想

52.基于碳循环的农业净碳排与农业经济的脱钩分析

53.我国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基于蔬菜产业的检验和分析

54.甘肃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与对策

55.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56.财政支农对江西农业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基于协整检验与误差修正模型

57.地理标志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

58.农业科技进步对我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59.农业科技人力资本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60.低碳农业经济: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61.基于耦合模型的陕西省农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62.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6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动态分析——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为例

64.省际农业资本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东中西部面板数据的检验

65.河南粮食总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关键因素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66.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

67.基于熵权的TOPSIS法对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68.30年来长武县耕地数量与农业经济发展计量关系分析

69.基础设施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1995-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70.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山东为例

71.中国农业政策性金融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72.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还是对外贸易?

73.财政支农支出对西部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74.中国新疆与中亚五国农业经济合作研究

75.南疆地区农业结构变动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76.中国水利投资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77.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面板误差修正模型和面板VAR的实证分析

78.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作用程度的分析

79.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80.农产品供求视角下农业经济和政策前沿问题研究

81.福建省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前景展望

82.区域农业经济气象敏感性和气象经济效益

83.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机制分析

84.山东农业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研究

85.论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86.新疆农业经济增长与农业生产要素的相关性分析

87.农业科技资源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以东部地区为例

88.国外农业经济转型研究

89.气象条件影响我国农业经济产出的计量经济分析

90.基于ESDA的北京市乡镇农业经济空间特性分析

91.基于GIS的农业经济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92.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分析

93.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经验分析

94.财政分权、农业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

95.2009~2012年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96.农业经济增长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以山西为例

97.农民组织化程度与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篇4

(一)人与地之间的利益矛盾

自上世纪开始,我国农村开始实施家庭承包制度,家庭承包制度采取的是“人人有份”的承包方式。为了保障每个人都均等的占有土地资源,都是按照家庭的人口数量来平均的分配土地。国家将土地赋予了长期的使用权,并且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以维护农民对于土地的长期使用权,保障农民在土地承包上拥有的合法权益。按照法律规定,耕地的承包年限为30年,草地的承包年限为30-50年,林地的承包年限为30-70年。并且特殊林地的承包年限,经过林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之后,还可以适当的延长期限。土地承包制度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严重的结构性矛盾:承包土地的数量不便,但是人口数量在增加,这之间就形成了人与地的利益矛盾,导致了家庭人口数量以及承包土地数量之间的背离。当前农村存在着两种家庭,一种是人数较多,但是承包的土地相对较少。另一种是人数较少,但是承包的土地相对较多。人口数量与土地数量之间的背离衍生出了人与地之间的利益矛盾。一种家庭主张人多地多、人少地少的诉求主张,另一种家庭则主张土地承包权利不能变动,要按照之前约定的年限来执行。两类家庭之间的分歧,导致了当前农村土地承包后续工作的瓶颈,导致了许多农民的土地采取荒废搁置,或者无偿将土地转交给他人耕种的现象。这是当前在农村经济发展当中最普遍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人地利益矛盾。

(二)水利建设矛盾

土地家庭承包在水利建设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我国农业水利建设一直较为薄弱,并且问题较为突出:

1、原有的一些水利设施,包括渠道、管道等无人管理维护,年久失修,各种水利设施的损毁较为严重。

2、农田、河道等无人维修。

3、农田的水利建设缺乏有效的统筹规划。这些问题与地图承包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农田水利建设要占用一定的土地,但是在土地承包时,并没有预留专门的水利建设用地,水利建设所需要的土地都在农户自己的手中,没有集体土地可以补偿水利建设中所需要占用的个人土地。另一方面,各村委会无法筹集到足够的维修水利工程的资金,大中型的水利设施一直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当中。

(三)现代农业与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在进行土地承包时,为了实现利益均等,将土地划分成为了优、中、差三个档次,并且按照人口数量进行平均分配,绝大部分农户的田地都是分散的,不集中的。从劳动力使用的方面来件,土地的分散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增加了农业负担。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外流动趋困难,在外出打工之后,最终还是要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排斥大规模机器的使用,生产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角度来看,分割开的土地由于细小不够规模,无法使用农业机械,种种因素导致了我国农业经济当前机械化的使用率尚不足50%。分散的土地经营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限制了农业的规模经济,不利于发挥现代化农业机械化、集约化生产的模式推广,这也是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之一。

二、如何有效化解农业经济发展当中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一)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在当前的环境下,应当实现农村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要保证现有土地关系不发生变化的同时,实现土地经营权的转移和流动,实现农村土地关系的稳定,这也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最重要的前提之一。首先,稳定土地承包关系是广大农民的心愿,农民愿意土地长期稳定下来。土地的稳定是农村稳定、农业稳定最根本的保障,土地稳定了,农村其他的事情都好解决。土地长期稳定,农民心里才踏实。当前农村上访的主要问题还是聚焦在土地问题。调查结果表明,一般土地承包关系较为明确,无土地纠纷的农村,基本上无人上访。农民的上访,大都是因为土地问题,要保障农村现有的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

(二)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确认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保证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首先,土地家庭承包的刚性不变,只是经营权发生流转和变动,这样既能稳定土地关系,又在根本上调整了经营关系,适应了农村人口变动的需求。关于土地的承租方依法缴纳土地流转租金,而出租房则因为土地流转而享有租金。从根本上解决了当前农村土地人与地之间的利益矛盾。其次,农田水利建设一直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所在,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统筹规划的大工程,而各家农户较为分散,规模小,难以对水利工程进行统筹。土地经营权进行流转之后,才能形成规模经济,批量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从宏观上实现对农田水利的建设规划及实施。拓宽水利建设融资渠道,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的滞后现象。

(三)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必须要公开、公正、依法、有偿、自愿

土地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坚持公开、公正、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在流转的过程当中,首先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土地流转的是农民的承包地,农民是土地的主人,所以要尊重主人的意愿。土地流转作为一种市场性的行为,发展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再到有序监管的这么一个过程。土地的流转必须要公开公正,不能强迫农民进行,并且价格要根据市场行情来确定,双方协商,不能由单独的某一方决定。流转的过程一定要依法进行,不能因为流转而改变了土地的性质。农民在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收益之后,可以自主合理的支配收益。流转之后可以不再直接性的经营土地,而是获得租金。而自己就可以从农业生产当中解放出来,转移到其他行业当中。

(四)实现规模经济

土地经营权的流转,能够有利于农户之间的合作,培训新型农业组织,发展集体经济。其打破了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丰富了土地承包的经营关系和内容,提高了农村土地社会化的程度,为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创造了物质条件。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之后,就需要农村实现规模生产,集中投入劳动力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效率。

篇5

2西北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生产力水平低下

西北地区虽然在农业资源的数量上具有相对的优势,但是由于西北地区大部分耕地和牧区大都处于生态环境脆弱的绿洲和黄土高原,加之农业投入相对较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科技化指标值低。大部分地区陷入了一种由落后生产方式所形成的游牧迁徙、广种薄收、单一经营、粗放管理、靠天吃饭等相对原始的农业状态。这种以简单的农耕技术和经验、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体力劳动的支出为代价,并借助一定的畜力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生产方式,必然造就与之相适应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主要体现在有效灌溉率较低、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较少、每公顷耕地农机总动力较小、农业生产平均用电量较少等几个方面[6]。

2.2农业经营规模狭小

西北地区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落后,阻碍了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首先,由于西北地区地形地势多样复杂,土地较为分散,这为农业实施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带来一定难度。其次,二元的户籍、社会保障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土地流转制度的缺失又使得土地无法实现规模流转经营[7]。再次,西北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发展缓慢,且由于西北地区三线建设时国家重工业战略方针的指引和工业布局使得西北地区产业结构扭曲,农村乡镇企业与城市产业趋同现象严重。西北地区农专合组织发展缓慢,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这种分散经营的状况形成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业科技推广困难,极大地阻碍了西北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西北地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表现为在农林牧渔业总体发展中,农业比重过大,在西北地区农林牧业总产值构成上,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依然较大,牧业、林业处于从属地位,西北地区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农业多种经营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其次,种植业内部结构不合理[8],粮食种植比重大、经济类作物比重小,这与西北部气候地形多样,植物种类繁多的资源状况是不相称的,其资源优势并未得到全面合理的开发利用。

2.4农业创新能力薄弱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障碍与问题的克服和资源优势潜力的开发只有通过农业的创新才能实现,然而当前西北地区农业创新能力极其薄弱。农业的外部创新环境不佳。农业作为一个产业其自身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国家法律、政策的支持和相关管理制度的保障[9]。而我国目前关于农业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农民、企业、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均衡问题没有法律支撑,导致产业创新动力不足。

3构建西北地区特色农业经济,增加农业产值

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兼顾本地区的特色优势、基础条件、人力资源、财力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西北地区区域内自然条件差异较大,要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该地区的特色经济,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1发展特色经济,走“绿色农业”之路

农业结构的调整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农业(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产值结构的变动;二是农、林、牧各业内部品种结构的优化。根据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和资源现状调查笔者认为,西北地区应根据各地区资源特点和开发基础,围绕地区特色资源以优势产业为核心,以“绿色农业”为基础,建立林、特、果、药养殖特色生产基地。

3.2发展农产品加工,培养一批现代化龙头企业

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多产业间的联动性日益增强。农业的产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持续上升,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订单农业和涉农服务行业得到较快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培养一批下联广大农户,上联国内外市场,能带动生产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运销企业,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9]。龙头企业还可以凭借自己灵活的优势,引导基地和农户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以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凭借技术优势和先进设备,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形成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组织链,把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结合起来,将市场范围扩大到全国地区。打破所有制、行业、区域、部门间的界限,只要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链接,不管是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还是乡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政府技术部门等,都可以发展成为龙头企业。

3.3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需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要积极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并大力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加强农村工业的技术装备,注重现代技术的规模经济效益,引导乡镇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把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促进农产品转化与增值[10]。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大力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尤其是企业化的科研院所,改变该地区科研不足的现状,逐步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精干高效的现代科研开发体系。政府、企业要不断增加科技收入,多渠道优化该地区科研基础建设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研院校和农业产业相结合,同时也要求西北地区的农业科技院校面向农业经济,以应用研究为主,重视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开展信息交流与科技服务,加强产学研合作力度。结合西北地域特征下的特色农产品,切实以提高农业经济收入为目的,丰富农产品种类,提高农产品质量,打造特色品牌。第二,根据西北地区实际需要,尽快建立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科技示范企业、镇、乡村,并加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与带动。要建立、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在继续巩固、加强原有农技队伍的同时,积极扶持和培育各类民办科技服务组织,大力发展科技推广队伍,建立企业技术开发咨询和服务机构,增强企业对新技术、新成果的吸纳和消化吸收能力,引导农民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3.4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优化区位经济条件

交通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基础,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区位条件的重要因素。西北地区大部分面积在黄土高原以西,由于自然条件的制约,交通相对欠发达。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瓶颈日益突现。为了改变不利现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交通发展步伐,提升承东启西、网络全国的区域通性能[11]。大力支持机场扩建、新建,铁路改造和铁路枢纽建设以及高速公路建设,完善国道干线公路主循环网络,实现区内各个市通达高速化,国道、省干道高等级化,县市到乡公路硬化,综合运输管理信息化,形成本区域范围内紧密联系的经济圈。二是在邮电通信方面重点抓好GSM移动通信网扩容,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移动通信、数据通信、多媒体网络的发展;注重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区域内的天然林保护工程、西北部分县市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防护林建设等重点工程。

3.5结合新技术打造特色农业

西北地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动植物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方式为主,现代化的无机能源投入较少、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污染相对较小,这给西北地区发展以绿色或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随着“绿色食品”生产的发展、环保意识的增强,我国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和产品生产渐成热点并呈产业化发展趋势。生物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保证农业增产增收,又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为西北发展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带来了曙光,西北地区需要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强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12],加快优良品种选育和繁育,推广先进适用的增产增收技术,促进农业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6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小城镇面向农业和农村,服务于农民增收。处于大城市之末,农村之首,在我国农业大国中处于二传手的地位。因而加快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根本途径和现实选择,具有必然性。加快小城镇建设,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农民的收入来自农业收入和就业问题的解决。小城镇建设可以形成连片集中发展的乡镇企业或工业园区,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有利于逐步改变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13]。同时农民通过进城务工,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外,还能把资金、技术、信息、观念、意识等带回广大农村,不断地缩小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差异,降低城乡位势差,推动农村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促进西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

篇6

2南城县农业的地位与存在的问题

2.1南城县农业的地位

南城县是农业大县。南城县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生态示范县、农村能源建设和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重点县,全省第一个“吨粮田”县,江西省果业十强县之一。现有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和27家市龙头企业。应该说,南城县农业在省内还是有一定的位置。

2.2南城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短缺。

农业投入不断加大,但由于面积大、资金少,仅靠财政投入无异于杯水车薪,农田、林网、路、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仍显薄弱,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农业的发展步伐较慢,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格局仍未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等融资比较困难,资金不足仍是南城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

2.2.2现代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

目前,主导产业地位不够突出,缺少产业支撑,农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竞争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二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还不强,农产品加工能力不配套,产品附加值低。三是农业品牌化经营滞后,特色农业优势不明显,叫得响的产品不多“,南丰蜜桔”只是南丰县的品牌“,南城淮山”和“麻姑鲜枣”还没有形成优势产业。农产品精品少、档次低、品质差,市场培育后劲不足。四是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不高,现代特色优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发展十分缓慢。

2.2.3农业劳动者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能力不强。

农业劳动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由于从事第一产业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大、比较利益低,许多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劳动力逐步脱离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而且农业劳动人口流失的速度随着城镇化发展在加快。农业技术服务意识不高,加上近年来农村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功能削弱,导致农民技术培训组织难,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

2.2.4土地流转防碍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30多年前,在土地上的改革带来了中国农业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了劳动生产力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过于分散的土地耕作模式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更不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规模效益和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等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技术经济得不到运用和推广。而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又诱导农业劳动力向工厂、城市和第三产业转移。新一代的农民是一个断层,1970年以后出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是最后一棒,80后、90后已经不是中国农业的主力军。今后,从事农业生产的工人可能要重新界定其身份了,新一代农民会出现在成功人士、大学生、企业家和创业者中间。但是,新一代农业是需要土地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是建立在农业机械化的前提下。

3现代农业的发展

3.1优势农产品产业带要重点发展

水稻、蜜桔、鲜枣、水产、蛋鸡等是南城县优势农产品。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形成规模化生产后,能够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发展,开辟农民就业新渠道,是实现十八提出的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体系,大力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走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

3.2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要协同发展

南城县生态环境优越,土地类型多样,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重点应发展山区立体生态农业,以治理水土流失、保护森林和旅游资源、合理开发野生动植物资源为主,形成独特的山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势和山区旅游优势,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和旅游市场。改善农业结构,大力推广“山区立体农业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猪———沼———果、茶”等生态农业模式,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提升旅游资源优势。应以名特稀优农产品为主体,以封山育林、退耕还林还草、改造坡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恢复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麻姑鲜枣、蜜桔、麻姑茶菜等特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生态效益和农民收入。

3.3休闲农业和旅游农业要创新发展

与传统的生产农业比较,旅游农业是具有多功能农业的特点,不断拓展农业内涵,积极发展农业休闲观光、农产品采摘、农事教育、生产体验和“农家乐”旅游等第三产业,使都市农业成为生产、教育和旅游相结合的现代产业。

4对策建议

4.1培育新型农民

新型农民不是身份的象征,更应该是职业的定位。培育新型农民不是简单的技术灌输,要着力开发新一代从事农业生产的后继人才。要着力进行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要外请农技专家,内靠本地农民“土教授”,利用农民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机构对农民进行职业技术培训,尽快使农民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转化为农业生产力。

篇7

休闲农业自发展以来,就被认为既可以增加农村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又具有一定的生态性,维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是地方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赢。2005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休闲农业作为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在我国各地农业发展,特别是城市近郊和旅游区域开展开来。现在休闲农业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休闲农业在林州发展的潜力与基础

我国休闲农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林州市本身也具有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和基础。①政府政策。国家和林州本地对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的全面支持,包括金融、土地、科技等方面。②林州市地理位置优越,三省交界,且铁路和公路交通发达,史书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记载。③旅游业发达,现在已经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的红色教育游,以太行大峡谷为主的绿色生态游和以林虑山为主的蓝色滑翔游的“红绿蓝”三色品牌旅游特征。2014年“五一”3天假期林州市共接待游客23.4万人次。④人力资源丰富。乡村人口数达867597,且多数农民出身,给予休闲农业有力支持。

2休闲农业经济在林州发展策略

2.1目标明确,服务市场

2.1.1市场定位。休闲农业大发展首先满足市场的需求,在休闲农业建设的时候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综合确定休闲农业的市场类型和服务对象,切忌不顾市场的需求,建设“面子工程”,或在建设中盲目发展,导致“供需不平衡”。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服务定位。①距离定位。休闲农业的服务距离标准为短距离、短时间。因此在休闲农业建设初期,应该根据定位确定建设规格,在林州距离定位应该在立足本地市区居民需要的同时,服务周边几个中小型城市,如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晋城、长治、邯郸,车程应该保证在2h左右。②时间定位。休闲农业的发展应该和中小景点相结合,主要以节假日和小长假服务为主,保证在1~2d内可以完成农业的休闲体验。③客源定位。调查结果显示,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年收入区间多数在3万~10万元,因此在建设的同时应保证建设规格和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和对象的平衡性。对林州休闲农业的客源市场进行细分,主要包括家庭自驾游市场、城市企业和机关职员的旅游市场、青少年农业活动或体验市场、老年人的休闲养老市场等。

2.2品牌和文化建设

休闲农业在发展的同时,应该特别注重文化和品牌的建设。休闲农业的内涵同时要求其应该体现旅游和农业协调的发展方针,即在休闲农业中体现出地方地域文化特征和地域农业特色,实现真正的特色发展。对林州市来讲,特别应该注重的是红旗渠文化的发展,使“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在休闲农业中以适当的方式加以体现。同时林州市“小推车”的文化气息,石板岩的“石板文化”等都是可以在休闲农业中加以利用和发展的。

2.3第三产业水平有待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林州市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的红旗渠建设,80年代的10万建筑大军出太行,90年代的工商业大发展,形成了“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三部曲,但就第三产业服务业发展而言,仍然和发达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包括:①服务场所环境有待提高。林州市现有的休闲农业主要由当地农民在原有农业生产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受到资金限制和素质水平限制,虽然地方特色保留较好,但“脏乱差”仍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受到小农意识的影响,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式”和“乡村式”的发展观念,服务人员整体素质较低,接待中仍是农民自有的待人接物方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所以如何提高或引进高素质人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一个问题。③服务项目应该多元化发展。“采摘”文化深入人心,所以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模式比较单一,游客参观体验出现审美疲劳,不利于行业的良性发展。所以应该在原有基础上,积极开发一些新项目,如“健康黑色园艺文化观光休闲园”,“红旗渠红色文化农业体验园”,“原始石板乡村体验园”等,实现地区自有特色。

篇8

2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河北省农业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2.1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

生态环境恶化,社会和自然环境负担沉重是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常见的问题,例如在河北省唐山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民心目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进而很多农民在耕地生产过程中大肆使用农药、化肥,农膜,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用土壤垃圾化,耕地质量下降。同时过度使用的农药与化肥会随着雨水渗入地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水质进一步恶化和富营养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致使唐山市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但是唐山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唐山市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率,这些自然灾害会给农村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2.2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

农业循环经济的核心就是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河北省在发生农业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低。例如河北省唐山市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经常将烟杆废料、废木屑、玉米芯、麦秸、蚕豆杆、椰子壳等农产品废物弃置不用,这不仅仅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唐山市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同时在唐山市还存在焚烧秸秆的现象,而秸秆的不完全燃烧不仅仅会致使耕地土壤板结,同时秸秆不完全燃烧还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会进一步污染农村的自然环境。

3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把农业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循环流程,达到变废为宝、循环利用、节约能源、优化环境的目的,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因此河北省必须要积极采取有关措施来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3.1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由于受到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还不是很理想,因此河北省必须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循环经济的氛围,创新农业循环经济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效果。例如唐山市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多种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以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延伸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以经营生态环境为主的循环经济模式。就如唐山市乐亭的赵蔡庄有效的实现了以土地为基础,以沼气为纽带,形成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配套发展和生产良性循环系统,这种生态化的循环系统不仅仅能够有效净化唐山市农村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果树的抗病虫害能力,有效提高果园的产量,实现了农村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

3.2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

自从河北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后,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存在结构单一,比重不合理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因此河北省应该继续调整和优化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发展。例如唐山市滦南县属暖温带沿海半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畜禽养殖,于是滦南县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当地的农林牧渔业生产结构,充分利用了自身资源大肆发展畜牧业,并且对现有规模化养殖场鼓励建设大型沼气工程,采取全过程综合治理技术处理污染物,实现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同时滦南县也被中国特色产业宣传推广活动组委会授予“中国奶牛之乡”、“中国生猪之乡”、“中国肉鸡之乡”。还有唐山市的丰南区全力实施渔业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基础上,重点鼓励支持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渔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通过实施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带动唐山市渔业结构调整,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推动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3.3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

农村生产生活垃圾的大量存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且直接导致农村环境的恶化,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因此河北省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首先要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例如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很多农村都开始利用秸秆做青贮饲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奶业和肉牛业的发展。同时唐山市还有很多农村将秸秆还田作肥料,这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当期耕地土壤有机质,改善了土壤结构,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其次要处理好畜禽粪便,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纷纷开展了沼气建设,通过沼气的生产,将畜禽粪便在沼气池中发酵,这样不仅仅能够产生沼气,同时残留的沼渣可用作肥料。最后就是生活垃圾的处理,必须要做好垃圾的回收利用,例如唐山市的一些农村在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建立了农村垃圾集中点,对可重新利用的垃圾进行分类和回收利用,对不能再利用的垃圾要作好安全处理工作,这样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同时还有效防止了因垃圾的随处乱倒而影响环境。

篇9

2加强人工对核桃种植业的管理

杂草会吸收核桃树本身应得的养分,而阻碍了核桃树正常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补给。所以,对杂草的清除是十分有必要的,需要定期对核桃树林中的杂草进行清除,保证肥料的供给能顺畅无阻的到达核桃树。另外,可以不定时对植物进行松土,避免土壤板结而影响肥料、水源的吸收。很多核桃品种良莠不齐,因此,对核桃品种的选择至关重要。一般来说,不同的核桃品种具有不同的生长习性,种植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考虑到每个种植区的实际情况不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土壤地形选择不同的核桃品种,帮助每个地区的核桃种植能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由于核桃的生长对于修剪时间、技巧等要求相对较严格,要把握好合适的时机对核桃进行修剪。一年中最合适修剪的时间段是秋分,修剪量不宜过大,以幼苗以及成苗之间互不妨碍,可以自由地生长为宜。应该剪掉干枯枝、病虫枝叶,以加快长出新的幼芽。涂白对幼苗的生长也是有帮助的,可以防止害虫的破坏,避免遭受腐烂病、牲畜啃咬等损害。做好核桃树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是核桃种植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核桃在生长期间会遭受到很多害虫的危害,像金龟子、木蠹蛾、根腐病、黑斑病等。尤其是早春发芽的时候更要及时消灭害虫,防止影响到幼苗生长。因此,一定要加强监督控制管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将危害减到最低。而且要配合浇水施肥、修剪枝叶等,从源头上来防治病虫害。

3对核桃种植人员进行相应的农业技术培训

必须根据核桃生长特性、所种植区域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种植技术,确保核桃种植顺利开展。政府应该组织核桃种植相关的技术人员到核桃种植基地传授技术知识,对种植人员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疑答惑,为以后的种植做准备。让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定期不定期组织技术讲课或者培训,切实提高种植人员的种植水平,为核桃的种植带来经济价值。真正带动当地核桃种植业大幅度发展,让核桃种植人员发家致富,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通过种植技术的推广,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兴农,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篇10

通过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了解,对其工业化的过程分析,了解到在这个过程的早期发展中,是以农业发展为主体。在农业生产中投放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再把农业发展产生的资源投放到工业发展中。在工业化过程的中后期,随着农业和工业的发展,2者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工业渐渐取代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我国的工业会发展到现在的这个地步,工业发展和城市的建设取得如此大显著的成果,离不开农业资源的提供、农业经济的大力支持、农民的伟大奉献。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积累的能力在逐步提高,我国政府也随之改变了相关的政策,为了保证工农产业的平衡发展,缩短工业与工业之间的差距,改变城市和农业发展的不平衡,规定用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用工业发展来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

1.2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就是农业开始使用现代的工业、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的经济管理方法,使农业生产力由落后的传统的农业逐步改变为现代化的农业。它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手段。现阶段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就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农业生产,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不仅会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农业经济的生产技术,还会为创建社会主义下的农村,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提供一定的物质支持。建设现代化的农业经济也可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增强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村的竞争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土地的使用率,增强资源的利用率,可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国际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所以,加快执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现代化的农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建设事业有着很大的意义。

1.3城乡一体化

在我国社会经济加速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不平衡,农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生产组织能力不高、生产设备匮乏、生产力低、增长过慢、农民收入较低。工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过快,造成了工业与农业的差距越来越大,导致农民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更加剧烈,要求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消除城市与农村的差距,实现城市与农村共同富裕。

2农业经济的转型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带来了变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并给农业经济的管理学科也带来一些影响和改变。

2.1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问题的增多,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被现代化的农业经济所取代,农业的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阶段,关于农业的学科渐渐增多,管理学科的对象应着重放在农业的产业链上,注重农业生产的过程,保障农业产品安全质量。

2.2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是当前主要的城乡经济结构。城乡传统的经济结构被打破。在社会经济的转型下,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会得到极高的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现代也是一个注重环境的时代。农业本身就是经济和环境的再生产结果,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农业产品的再生产,所以环境保护理论也成了管理学科关注的重点。

2.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为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发展

现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逐渐深入到农业发展中,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战略方针渐渐变成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重点,并且进行了一些探讨,主要体现在:政府提出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理念,把可持续性的使用和保护环境当作农业经济转型期的管理学科重点,以至于农业经济的管理理论发生了质的变化;怎样提高国际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将会成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重点。

3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和改变

3.1确定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社会经济的转型显示出很好的发展趋势,取得了一些显著成果,但是转型过程中,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经济存在的矛盾。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很少,农业生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还是比较零散的,没有形成农业产业的整体形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去农业发展只注重产品的重量,转变成现在注重农业产品的安全质量。这就激发了过去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与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2者之间的矛盾,所以要管理好农业,就要确定好农业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充分利用土地和劳动力,极力解决2者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3.2分析农业经济管理,着重变现学科之间的特色

在分析了转型期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管理学科的探讨对象的一些变化,了解到其中的差异,执行差异化的学科战略,把工农的性质结果、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战略作为农业经济转型期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经济的整体分析,注重生产之前、生产中和生产之后3个阶段的生产步骤,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研究,注重环境和国际方面的问题。

3.3加强人才的培养

从差异性的学科中可以发现,针对不同的重点有着不同的方针,这样就导致了需要不同的人才。可以提出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合理和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地选取农业经济在转型期管理学科所需要的资源,例如教学教材、教师辅助教学所要用的资料和理论。恰当调整研究重点,将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融入到管理教学中,培养探讨重点所需要的人才。政府应加大教学的改革和规划,推出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教学中的人才培养对策,重点培养在工作中有突出表现和优秀的人才,增强培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