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1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经济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价值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二、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旅游经济文化区
(一)地域优势1.交通便利。柳位高跷流传于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东柳位村及其周边地区。这里南临黄河,北依太行,自然条件优越,处于交通要塞,素有“南通十省,北拱神京”之誉。东柳位村位于卫辉市的东端,地处卫辉、浚县、延津三县交界。东与浚县的新镇接壤,南依黄河故道白天鹅自然保护区,北邻长虹渠横贯东西。新濮公路临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2.景点集聚。东柳位村附近旅游资源丰富,包含众多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自然风光有: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黄河故道白天鹅保护区;如诗如画的高原村落柳树岭景区等。
(二)政府支持柳位高跷已经于2010年列入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卫辉市委、市政府和庞寨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对柳位高跷的利用和保护工作高度重视。近年来,由宣传部、文化局、广电局、群艺馆等有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正在逐步扩大柳位高跷的影响力。
(三)劳动力优势河南是农业大省,劳动力人口较多。东柳位村的经济来源也以农业和务工收入为主,适龄劳动力充足。结合中原地区的发展态势,劳动力成本较低,这对于建设旅游经济文化区提供了很好的人力支持。此外,经济文化区的建设可以解决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增加当地人的经济收入,将劳动力留在“家门口”对于柳位高跷的传承同样有益处。
(四)蓝图构想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以民间庙会为中心,以农家乐和旅游景点为依托,向周边地区辐射。依据游客来访数量合理安排演出及各类活动。民间庙会将采用中国民间最原始的方式,以柳位高跷、旱船、竹马、扇子舞、打花棍、手工艺品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民间艺术为主要的演出活动。如若仅以庙会作为旅游品牌的话,那它对游客的吸引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柳位村以农业为主,有利于发展农家乐,可以建设成集种植、采摘、烹饪、住宿、观光为一体的农家庄园。在农家庄园开设高跷等民间艺术的体验活动,为游客打造适合的道具,并由专人指导,让游客可以体验踩高跷的乐趣;开设手工课堂,以简单的方式教授游客制作剪纸、布贴画、虎头鞋等民间手工艺品。卫辉市紧依太行山,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位置相聚且近,每个景区只需一天即可游玩。因此以民间艺术为中心,以农家乐为承载点,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打造旅游经济文化区将会对当地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经济发展对文化的影响
(1)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文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各种资源与产品的供给、人才的培养投入等等。
(2)经济发展支撑了文化的发展。
文化的发展以社会消费存在并在增长为前提。消费需求促进了文化活动的扩大与广泛传播,这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形式。
(3)经济发展的格局决定了文化发展的方向与格局。
不同的经济水平、迥异的发展方向、有差别的投入导致了文化发展的规模与方向的不一致。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的制衡与指导
(1)与经济发展速度不一致的文化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历史表明,落后的文化水平将会极大的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不能体现社会群体利益、愿望的文化形式将难以有助于价值标准、道德风尚、行为规范的确立,不利于形成适应经济发展的文化氛围与理念。而先进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引导企业文化健康正常的发展,有助于为企业的发展方向指明正确的方针和路线。
(2)经济的发展决定了其在达到一定规模时需要相应的体质与准则的约束。
而文化的发展则有助于体制的建立与行为规则确立,同时也有助于群体对体质与规则的认同。
四、市场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契合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相同的文化理念将有助于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趋于多元化的今天,企业文化认同感将极大的影响该企业经济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利益的提升。同时,企业文化工作的基本思想就是引导帮助企业员工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达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企业文化工作的对象是职工群众,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和地位。通过循循诱导的方式促使员工的思想统一、工作目标一致。因此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将企业中不同的个人团结起来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价值观念、道德品质、精神状态、思维方式等方面引导职工,促进文化意识的统一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适当的经济投入,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扩大职工对现代文明的接触范围,引导人们的经济观念与经济行为,将对经济行为与规范的形成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企业文化模式的好坏就在于能不通过实践的验证。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设中能否很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检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关注该文化是否促进了该企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文化变化和发展的需求,是企业内部为了满足各个部门成员对企业的精神需求,而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价值体系,该体系有着完整、协调、始终处于变化中的特征。不完善将会对企业生存、发展起阻碍和腐蚀作用,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畸态。任何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如果企业文化不适应企业的发展趋势或发展规模,那就要改变现有的企业文化,创建新的企业文化以满足企业的发展趋势和规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处于变动之中,过去优秀的企业文化未必适合于当下或者未来,因此抱残守缺是绝不可取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超越过去,展望未来,建立完善的企业文化体制。企业要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不绝的动力,为企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有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分。其显性价值是指在考虑环境收益和环境成本的前提下,文化产业在合理协调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内企业的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资本结构等因素,把其预期自由现金流量按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为贴现率折现的现值。假设企业风险适中,并永续存在,那么决定文化产业价值的核心就是产业内企业预期自由现金流量。预期自由现金流量取决于文化企业自身合法经营获得的利润以及投融资增减的资金。其具有隐性价值,是由于文化产业在社会发展中担当道德机构角色,体现了社会认同的价值观。它们引领舆论导向,倡导并践行低碳,不但有利于低碳经济下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也为自身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了获利能力。该隐性价值的存在是文化产业的文化特质决定的,它是潜在的,不可定量度量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共同构筑了文化产业的价值内涵,文化产业的显性价值是其在外界环境约束下合法经营的直接结果,而隐性价值是其反作用于外界环境,强化低碳的社会影响力,间接获得的。隐性价值的存在促使其显性价值的提高,显性价值提高后又作为强有力的证据,印证隐性价值的彰显,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低碳经济的涵义及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内容。
在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能够低碳发展主要取决于正确的环保价值观的树立以及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树立环保价值观是文化产业低碳发展的首要任务。价值观是人们对某类事物的基本看法和观念。它规范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和价值追求,同时还包含着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低碳经济不但给产业发展带来碳排放的约束,同时也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使用碳金融的机遇。文化产业如何决策、风险与收益的权衡等都体现其价值观念。其次,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虽然文化产业总产值不断飙升,但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却存在文化含量缺失的情况。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必然存在资金瓶颈,借助资本市场的文化企业越来越多。很多做大做强的文化企业在发展中逐渐偏离主业,近几年不乏有多角化经营到房地产业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只有通过创新,努力打造文化主业持续发展,才能确保产业长久发展和低碳化带来的社会效益。
二、二者的互动关系
1.低碳经济能提高文化产业的运行效率。
首先,低碳经济条件下产业内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树立长期观念。低碳经济对文化企业碳排放量有约束,根据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碳排放权应当作为资产来管理,属于无形资产范畴。一个企业在追求利润时必然承担一部分社会责任,为提升企业价值,必须重视碳资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带来的影响,促使企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发展。作为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然而对碳资产投资回报并不能凭借短期的效益,比如低碳技术的改造,低碳技术的创新会给企业带来潜在的利润,而潜在利润现实化是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结果必将是丰厚的回报。并且企业改变能源结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次,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更新风险管理理念。低碳经济要求文化产业低碳发展,需要对碳资产进行投资,那么风险也会随之而来。创新风险管理理念,树立碳风险管理有助于文化企业长期发展。如果企业被社会公众在碳资产管理等方面出现问题,将在市场上遭受消费者歧视。并且企业是否履行其社会责任对缓解气候变化方面有所作为,也对企业商誉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低碳与金融行业相结合创新出碳金融,为文化企业投融资带来方便,同时也可以优化配置碳排放量的分配。但投融资风险无处不在,这需要企业审时度势、未雨绸缪,树立低碳风险理念。第三,低碳经济促使产业内企业丰富其预算管理体系。碳预算是管理的延伸,是在文化企业低碳目标的指引下,通过预测与决策,对企业生产活动以及日常活动的碳排放、能源消耗进行计划和规划,使企业碳排放量按照预定的计划与规划运行。并且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低碳预算是其内部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结果,该预算的实施需要全体员工参与,有必要把低碳预算纳入到全面预算范畴之内。
2.低碳经济下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促进这一经济模式的推广。
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其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可以宣传一种价值观,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这也是文化产业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方面。产业内有些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并以该产业为标杆,利用其媒介的作用,不但可以让低碳深入人心,而且可以左右人们的行为,让这一种经济模式得到人们的认同并相互监督履行。
三、低碳经济下促进文化产业的价值提升路径
1.打破区域划分促进大型综合文化集团形成。
利用低碳约束,通过市场的优胜劣汰,实现文化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综合性文化集团。虽然当前各大城市群抱团发展,但不同城市群间的地域划分仍是文化企业大发展的阻碍。如果能够打破文化企业的区域化分割和行业化分割,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建立有序竞争的文化大市场,统一市场监管,必然为文化企业抓住低碳化的机遇快速发展扫清障碍。
2.不断完善碳资产信息的披露制度。
由于我国低碳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没有对碳信息披露的严格规定,使得资本市场不能对碳信息进行定价,造成了投资者投资的盲目,从而可能影响企业的价值。虽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不能一蹴而就,但我国要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碳信息披露体系,通过对外披露督促企业管理者按照低碳发展思路管理企业。
(二)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不成熟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密不可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产业是一种抽象形式,需要利用旅游产业为载体来表现。贵州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资源分散且整合开发难度大,并且宣传力度不够广泛,很多人对贵州的认识停留在很片面的层次上。另外,贵州省旅游产业大部分是依托自然景观资源,旅游产品大都只是对自然资源的初级加工,复合性差,业态品种单一,基础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总体发展不成熟,导致文化创意产业的探索发展路径比较模糊。
(三)全省整体文化发展不均衡,项目层次低贵州省文化以省会贵阳市为中心向四周各县、市辐射,并呈衰退减弱势。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为不平衡。省内目前已有一批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但是缺乏高端、大型、创新的项目支撑,并且大部分已有项目属于外层面,核心特色性较弱。省内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园区例如多彩贵州城、贵州水田国际旅游文化创意产业园、仁怀名酒文化产业园等正在建设中,项目未来影响力与成效性不可预期。
(四)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完善贵州省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贵州经济欠发达,文化基础设施薄弱,体制不够完善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文化市场,需要政府完善融资体系,给予文化产业政策性支持,鼓励更多的文化企业入驻贵州,引进先进技术充分发挥利用贵州省先天资源优势。另外,文化产业管理体系不够完善,涉及的相关部门职能界定不清,管理效率低,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和无序的开发利用。
二、发展建议和对策
(一)有效合理地开发文化旅游资源贵州省总体地势不平,旅游自然资源虽丰富但开发难度大,由于经济政策等原因许多自然资源并未充分挖掘。另外,已开发的部分资源存在开发定位不明确,旅游产品单一等问题。建议由政府主导合理有效开发自然资源,通过精确论证及规划后再开发,避免自然资源的浪费。
(二)利用品牌效应和现代传播方式有效宣传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是贵州省目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必然趋势,而如何有效地宣传贵州省特色文化是贵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结合国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功案例,比如迪士尼乐园,通过塑造一系列卡通形象,捧红了米奇,维尼熊等卡通明星。吸取经验,可以通过塑造贵州民族文化形象,借用“多彩贵州风”等品牌力量带动,结合现代传播方式,以动画片叙述或其他形式,对贵州省民族特色进行宣传。同时开发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吸引游客消费,并将贵州文化传播出去,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彰显贵州民族文化特色。
(三)将传统文化产品与创意产品有效结合贵州省的文化产品大部分停留在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初级加工层面上,缺乏创新性和复合性。建议由政府主导充分整合资源,融入创意元素,利用现代先进技术等方式对文化产品进行升级。发展民族产业,以民族活动为突破点,开展各类民族展览会,结合贵州传统特色产品和文化,开发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意产品,吸引资金和人气,带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四)健全体制,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良好的体制是文化创意市场顺畅运作的保证,贵州省应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完善文化产业的管理体制。推行一定的扶持政策,为各类文化创意项目和文化相关企业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流动;规范相关部门,明确管理职权,提高管理效率。政府计划与市场控制共同作用,调节经济和监管市场,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近年来,关于人类的另一种伦理——生态经济伦理受到广泛关注。这种伦理既是对传统伦理的继承和发扬,也是一种被时代赋予新内涵的伦理观。这种伦理有其产生的行为根源,是人类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人类对人口、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渴望。藏族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生态经济伦理,对保护青藏高原藏民族的繁衍、生存具有一定导向意义,从藏族传统文化的视野剖析生态经济伦理,对于更深刻理解生态经济伦理及其内涵有一定的意义。
一、生态经济伦理及内涵
自美国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寂静的春天》一经问世,便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而其后的《增长的极限》、《只有一个地球》等著作,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和形成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过程中对经济发展的反思,是对“理性经济人”、“帕雷托最优”、传统发展观的挑战和革命。
针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频频发生,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始终处于对自然的“主宰”地位,而无视自然的生存权利,直到人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的环境意识才被唤醒,生态运动由此兴起,并不断发展壮大。生态经济伦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生态经济伦理。
早在1923年A.施韦兹曾提出尊重生物的伦理学(《文明的哲学:文化与伦理学》),在他的伦理学中,道德的基本原则:“善就是保护生命和发展生命,恶就是毁灭生命和妨碍生命”;人对其周围的所有生物负有个人责任。后来,A.莱奥波尔德从生物伦理学发展并提出《大地伦理学》(1993),提出了两个决定性概念:第一,伦理学正当行为概念,应扩大到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第二,道德权利概念,应扩大到生命和整个自然界,赋予它永续存在的权利。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这种新经济伦理熔铸了生态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环境学、生态学、环境文学、环境社会学等诸多人文社会—社会科学学科的丰硕成果,代表了当代人类从道德视角审视和关注人—社会—环境关系所达到的一种新的道德视角境界:它立足于追求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这三重价值的有机统一、协调和平衡,把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它的终极道德关怀,体现了人类在生态危机咄咄逼人的形势下不断追求道德文明的执著和智慧。生态经济伦理基本特征是:生态经济伦理意识的特殊性,生态经济伦理关系的独特性,生态经济伦理实践的特别性。生态经济伦理具有导向、调节、效率、教育、激励的功能。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第一,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第二,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平衡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处于协调、统一的状态。具体来说,首先,生态经济伦理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尊重和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其次,生态经济伦理呼吁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自觉维护人类经济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平衡;最后,生态经济伦理要求人类在经济活动中有效地平衡各种经济协调手段。第三,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生态经济伦理对传统农业经济伦理思想和工业经济伦理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可以归结到一点上,这就是它崇尚一种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理想。其实,生态经济伦理所关注的本质是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作为一种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既具有一切社会道德现象共有的一般本质、特征和功能,也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道德现象的特殊本质、特征和功能。
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
藏族传统文化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藏传佛教文化上。文化的功能在于保持社会正常运转的功能,知识传承的功能,对人教化的功能,及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成民族传统的功能,以上这些功能都集中体现于藏传佛教文化中。
佛教十善法规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话、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基本囊括了人类的美德。松赞干布根据佛教十善法,制定了第一个法典,即二十法规,二十法规对规范、提高藏民族的道德修养和文明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藏传佛教文化看世界的视角是在普度众生的前提下,世间万物在无贵贱、高低、优劣中平等生存、发展,根据你在前世的修行进入轮回。藏传佛教的核心在于“善”,这种信念遏止了部分人的贪欲与非理,缓解了社会冲突和阶级矛盾,追求一种社会和协、稳定的发展。正是佛教文化的精髓与传统文化的相溶性,构成独特的以精神世界为依托的藏族传统文化。这种藏族传统文化对人的经济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经济主体内在的价值理性(下转第189页)(上接第190页)认同过程和外在行为习惯重复过程实现的,是自觉自愿的无形过程。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三因说”作为认识论与思维方式的基础,奠定了藏族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三因说”体现在藏族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指自然、神(佛)与人的三因相统一。藏传佛教认识论强调的是:“自然生存环境与生命主体依正不二,相依相融;宇宙万物诸法无我,自他不二;自然万物依据各自业力,互为轮回转生,同为一体生命链上的环节;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互为融合,心色不二。”突出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同一性和整体性。在藏族传统文化中,人与其他生物是同生共存的,人与环境是共同发展的。古代藏族人反对对自然的损害,反对挖掘草山,污染泉水,侵犯野生动物。在藏族人眼里,没有任何动物是绝对坏的,由此出现“羊要放生、狼也可怜”家畜与野生动物共生存的景观。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同生共存的现象不胜枚举,但本质是人类要尊重自然。
从藏族传统文化中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层面上看,藏族传统文化已经原生性的含有生态经济伦理思想,并且这种伦理并非由于外力所致,藏族先民也从未曾经历过现代工业文明的冲击,而是藏族传统文化代代传递和积淀的结果,这种传统文化中含有原生性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引导,使以藏族为主体的青藏高原千百年来能保持较好的生态环境。
法国社会学家佛·佩鲁指出:“经济体系总是沉浸在文化环境的大海之中。在此文化环境中,每个人都遵守自己所属共同体文化的规则、习俗和行为模式,尽管未必完全为这些东西所决定”。藏族在青藏高原创造了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生存文化,这种生存文化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其生活方式都是这种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存在一些禁忌以示人类对自然的尊重。这种对自然的禁忌,构成藏族文化中的生态经济伦理理念,如对神山的禁忌:禁忌在神山上挖掘;禁忌采集砍伐神山上的草木花树;禁忌在神山上打猎,禁忌将神山的任何物种带回家去……对神湖的禁忌:禁忌将污秽之物扔到湖(泉、河)里;禁忌在湖(泉)边堆放脏物和大小便;禁忌捕捞水中动物(鱼、青蛙等)。还有对土地、对家畜、对鸟类、兽类的禁忌,及打猎的禁忌。这一切禁忌是建立在人类在追求自身的生存时,也必须考虑到对自然权利的维护;其核心是不能触动自然界,保护自然的完整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平稳发展。这种文化的价值观念决定了其生活方式不是纯粹为牟利的经济活动方式,而是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基础之上的节俭、适度的生活方式。
正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节制、适度、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能使生活在生态脆弱、地质复杂的高原民族繁衍至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从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禁忌和生产方式中可以看出,藏族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生态经济伦理思想在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保护自然,爱惜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种经济伦理思想是追求人与自然协调生存,和谐共处的一种境界,藏族的祖先千百年来依据其生存环境,形成青藏高原藏民族独具特色的游牧文化及农耕文化,但这两种文化的表现方式却统一在藏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中,即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爱护它们。这种境界早已超越了人类的生存需要,是一种万物皆有平等生存权利的境界。藏族传统文化中的这种珍视自然生命的内涵,是人类尊重自然的结果,在此人类只充当适应自然的角色,而不是“主宰”自然的主人。当然,这种境界并不是我们今天所关注的生态经济伦理,但其中包含这种元素的存在,并且影响着每一个藏族人的生存、生活方式,尽管从这点上来看,这种思想对于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从产生作用的面上来看,却是关乎我国长江、黄河中下游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二、国家公共服务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经济活动有公共文化经济、文化产业经济两大领域。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向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体现为“办”公益性文化和“管”经营性文化两个方面。但我国的现实是,政府直接操控公益性文化产品生产,或者干预文化企业产供销的现象屡见不鲜。须强调指出的是,公益性文化产品的生产者也是文化企业,政府办公益性文化不能延续传统计划经济发展时期办文化的做法,直接包揽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而是应由政府出钱向文化产业采购文化产品,提供公众无偿享用;政府管文化产业,则主要指为文化产业提供法律、法规等公共规制服务,监管文化产品内容,防治低俗污染,确保国家文化安全,而绝不能干预文化企业的产、供、销。总之,现代文化经济制度和文化产业规制属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有多个模式,绝不仅仅为一种模式。一个国家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只要政府和文化企业职能清晰,文化产业健康地成长并发达起来,国家与文化产业和谐相处,就是好模式。透过各国文化产业规制复杂的现象,探寻那些属于人类文明的先进的文化经济治理思想并付诸规制实践,使文化产业真正给人民以福祉,是国家的重要责任。
三、国家干预文化产业的依据
(一)依据之一:国家干预经济
从员缘世纪西欧农耕自然经济解体、现代市场经济产生到今天的几百年间,一次次经济快速增长和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给人们出了一道国家与市场功能边界的难题。破解此题,先后有原始国家干预主义、自由放任主义、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学派。总览这些学派的思想观点,可以看出三条:一是这些学派的产生或其思想观点大都受经济周期的影响,它们是局部的经济实践或试图解决一时的经济问题的产物,各有巨大贡献,但都带有时间或空间的局限性。二是这些学派开出的“药方”未能“包医百病”。比如,大家认可“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理论,却幻想经济长时期快速增长。其实,自由放任过度,国家干预过度,都将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经济危机有时是由反周期不当造成的,正是人们治理经济的某些错误举措引起经济的混乱。三是人们越来越认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此前提下支持国家(政府)对经济必不可少的干预。现代市场是国家(政府)规制下的市场,市场竞争是国家(政府)规制下的竞争,已成为共识。
(二)依据之二:国家干预文化
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吸引凝聚着在特定国度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们,使他们有共同的认同感、亲近感和归属感。文化犹如“社会基因”把人本身和社会按一定的方式程序不断地复制出来,使人的精神情感归属于不同国家。人的国籍可以改变,但其文化的认同、亲近和归属感很难改变。意识形态的考量、继承本国优秀文化传统、维护本民族主流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规制永恒的主题。在有些人看来,文化属于精神层面,人的大脑所思所想是自由的过程,经济可以规制,文化怎么可以规制呢?有人甚至认为,文化干预规制违背了现代民主。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其一,人类创造了文化,享受着文化,同时又受文化的约束。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价值观,那么,他的一生都要受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被某种文化规制着”。其二,文化是国家的内核,文化安全则国家安全,文化繁荣则国运长久,国家干预文化的终极目的是维护特定的价值思想体系,这同“每一个人都被某种文化规制着”是一致的。人,爱他的祖国,国家文化规则同人们的这种情感也是一致的。其三,在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文化不单单是一个文化问题了,而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国家对文化为什么不可以干预呢?殊不知,最标榜民主自由的那些西方国家,无一例外都对文化进行干预。
(三)依据之三:国家社会治理
任何产业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任何产业的从业人员都从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或社会团体,任何产业都对社会结构的变迁发生影响,社会治理与产业治理有重叠的对象。国家社会治理功能中,不仅包括对各产业从业人群的社会管理,还包含着为公众提供一系列的公共产品(比如法治)服务。我们知道,一国人均郧阅孕在猿园园园美元左右时,有可能跌入中等收入陷阱。此时,经济增长停滞甚至回落,基尼系数过高,城市化过度,不公平滋生,社会动荡且呈民主乱象。分析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正是在中等收入时期文化产业步入兴盛发达状态。这绝不是什么巧合,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是产业战略规制顺应了产业结构变动升级规律的结果。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新业态,其魅力:不仅在于助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而且有助于社会体制社会结构高级化,有助于人们生活方式价值理念趋向理性,有助于防止或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保持经济和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规制,从社会建设角度讲,主要是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其容纳更多的就业,产出有社会效益的产品,培育以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文化。
四、文化产业规制与核心价值观
从圆园世纪圆园年代中期到怨园年代末,文化产业理论经历了诞生、发展和基本成型三个时期,先后出现了法兰克福、英国文化、美国文化产业三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学者持批判文化产业的态度,对文化产业贬多褒少。到英国文化学派,研究的重点是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关系,最终对文化产业褒多贬少,承认了其存在的现实。到美国文化产业学派,研究的重心转向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形成了现代文化经济理论体系。但是,文化经济理论站住脚,并不意味着文化产业产品内容站得住脚。自文化产业诞生以来,关于其产品内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辩就没有消停过,单纯追逐经济利益与坚挺社会效益左右摇摆的现象就没有改变过。恐怕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这种矛盾纷争将依然存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是文化产业规制不容回避、不可忽视的严肃命题。文化需求、消费、生产,主要为文化内容的需求、消费、生产。政府对文化产业产品内容规制是决定文化产业产能、发展水平和成长质量的“阀门”。我们知道,当今是一个文化差异冲突、文化经济竞争、文化求同融合三者并存的世界,不同文化的激荡与相互影响是必然的。在这样的世界中,如何有效地对文化产业产品内容进行规制呢?一句话,规制文化内容主要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这是因为:其一,综合国力的竞争与国家发展,最终体现为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其二,文化分为器物、制度、观念三个层次。器物文化变化较大,制度文化相对平稳,观念文化最为稳固。一种文化之所以区别于他种文化,主要是观念文化的区别,而在观念文化的元素当中,精髓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刻的要素,是文化之魂。中国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国家治理、文化规制、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吸收了世界先进文化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融汇,表达为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从而反映了当代中国民众的核心追求,为当今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中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业规制的关键环节,自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创意方向,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中国文化企业决不能在市场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文化产业以文化艺术品的复制为其肇始的标志,但是复制是有选择的。复制那些优秀的作品,而不是传播低劣产品。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培育,表现了文化建设继承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大气魄。在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中国意识形态思维已经不是消极地严防死守,而是积极地以进代守了。比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灵魂建设起来的中国当代文化,包含了“和谐世界”“”“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等人类共同认可的文化理念,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外千百次的政权更替中,有一种被许多人忽视却实实在在的文化现象,即一个政治集团执政前后的主张口号或明或暗地总要发生若干变化。这说明不管以什么方式取得了国家政权,不能完全沿用夺权时的理念。夺权与掌权终归不同。执政“举家过日子”了,对内应践行人本平等博爱文化,切忌把人分为三六九等,靠阶级斗争治理社会;对外则要践行修睦友好文化,广交朋友,不可闭关锁国,孤立于国际社会。唯此,政权才能永固。当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吸引力和贡献力大起来的时候,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系数也就高了。《文化产业规制学》要深入研究卓有成效的文化产品内容规制机制,探讨怎么样构建包括“金股”在内的文化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文化内容社会评价体系、优秀作品激励机制和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以褒优贬劣,激浊扬清。
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文化产业规制
十多年来,我国各地出台了若干文化产业规制政策。这些规制政策:一方面,推动了文化市场主体的发育,提高了文化产能,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从圆园园远年缘员圆猿亿元、占郧阅孕圆援猿苑豫,到圆园员园年的员员园缘圆亿元、占郧阅孕圆援苑缘豫,再到圆园员猿年的圆员猿圆园亿元、占郧阅孕猿援远怨豫;另一方面,不可否认,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效应,主要是盲目上马、假大空、泡沫、低水平重复。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文化产业规制面临着促使文化产业顺应贡献于新常态的重大机遇与选择。第一,新常态下,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需求将被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逐渐取代。旅游、教育、娱乐等文化消费将逐渐取代汽车、住房等消费热点。旅游将从观光模式向观光与休闲并存、休闲为主的更高级形态逐渐过渡。政府规制必须顺应消费需求的上述新变化,推进文化产业相应的发展。第二,新常态下,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而取代相对饱和的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作为深含衔技术的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吸纳投资的前景。政府规制必须善于把握住这一投资方向,创新投融资方式,既努力吸纳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也努力吸纳民间投资,使投资对文化产业成长发挥关键作用。第三,新常态下,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的作用将更加明显,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这与文化产业的业态发展趋势非常吻合。政府规制要注重改变文化产业碎片化,推动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和跨界融合,打造文化企业“航母”,提高在国际文化市场中的竞争力,同时鼓励推进智能化、专业化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第四,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文化产业是以创意为核心的一个产业,文化垣创意垣衔技术越财富。文化产业的增长,主要依靠具有文化内容创意本领和衔技术创新的人才。适应新常态,政府规制要在培育和吸引文化产业内容创意和技术应用创新人才上下更大的气力。第五,新常态下,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市场竞争将取代数量扩张和价格为主的市场之争。这些年来文化产业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为主的竞争,比如,同质化的复制和数量扩张在旅游景点的文艺表演中尤甚。许多演艺公司以少数演艺点的较大收入来补贴多数亏损的演艺点,效益并不理想。提高文化产业效益,必须走质量、差异竞争取胜的新路子。第六,新常态下,政府的着力点是培育市场,使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政府要大力减少审批事项,本不该管的管不好的就不要管,容易产生寻租腐败的机制必须改变,从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增强规制能力上来,提高文化产业治理现代化水平。须指出的是,当前政府文化职能变革仍滞后于文化市场机制培育,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文化经济行政垄断还严重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许多失败的文化产业园区和项目恰恰是政府所为,这显然是有悖新常态的。政府作为规制主体,自身的改革任务还非常繁重。
六、《文化产业规制学》的体系
(一)《文化产业规制学》的研究对象
文化产业规制学研究对象的界定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把文化产业规制的客体限定为文化产业微观层面的经济活动,学理上与规制经济学一致,使其成为规制经济学下的一个分支;第二个选择,把文化产业规制的客体界定为整个文化产业,既包括宏观层面、微观层面,也包括经济活动、文化内容,学理上成为一个跨文化学、经济学、法学和管理学等学科的新兴交叉的知识体系。文化产业规制是国家治理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产业规制学是国家治理学的一个分支。显然,第二个选择是恰当的,反映了文化产业规制的实际,体现了文化产业规制的全貌。
(二)《文化产业规制学》的两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文化产业规制学主要研究规制“一般”,即那些适用于整个文化产业各行业各领域的规制原则、机制和规律性的东西,为文化产业规制普适性基础性学问。当然,文化产业规制学又不能完全放弃文化产业某些行业或领域的“特殊”规制的研究,否则这门学问理论体系就不完整。重点研究规制“一般”,兼顾讨论规制“特殊”,是文化产业规制学的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文化产业规制学是实证性的学问,通过实证找到那些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的东西。但必须正视以下现象:从文化产业规制学原理上看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的东西,在一些国家一定的时期内未必行得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们认为,在一些国家一时行不通的东西,不等于这个东西不是真理;在一些国家行不通的东西,不等于在其他国家行不通;各国发展和进步程度不同,应当允许各国对文化产业规制存在差异;在一些国家过去和今天行不通的东西,不等于明天和将来永远行不通。科学研究的魅力之一,在于指明真理不被认识或接受的障碍及其根源。这要靠实践说话。
1.创新型企业对人才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是创新活力的源泉,人才的挖掘是创新型企业成长的前提。所以对人才的高度重视成为创新型企业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人的假设,是一个有着自主思维,完全自立的理性人,他们的需要不仅是经济利益和交往的满足,而且需要真正平等的机会,普遍的信息获取和交流。
2.创新型企业具有强的创新开发能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带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从而保证企业有着较强的创新开发能力,能够把高新技术应用在本企业的产品上,从而不断开发出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3.创新的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创新是一个市场信息收集、存储、处理、更新与应用的过程,创新行为已成为多部门、多成员协作配合,高度专业化、组织化、制度化、信息化的系统工程。所以创新型企业文化要重视团队精神的培养,成立一支团结合作的高效团队,以及一个相互融通交流的平台,形成一套有效的信息传递机制、谈判机制和其他形式的机制。
(二)创新型企业文化对企业信息化培育的影响
1.对企业信息化的素质的影响。企业信息化的素质是由传统企业文化向创新企业文化的过渡,一定要继承企业原有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以创新的思维从根本上对企业旧的思维和管理模式进行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强调注重视员工的专业和思维模式多样性的同时,更强调员工的创新价值,尊重员工的建议,对员工充分信任,注重和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心理需求,从而增强了企业的信息化全员素质的培养。
2.对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影响。创新型企业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也是系统工程,培育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信息采集,数据传输到响应,最终将信息传递到决策人的手中,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数据。而创新型企业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要求企业高层技术人员在硬件完备的基础上,敢于冒险和创新,在冒险中求创新的价值观念,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气息,从而带动基层员工积极渗入到企业的信息化培育中。
3.对完善企业管理机制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要求企业经营所涉及的各个层面必需积极响应并有效配合。只有充实地熟悉“信息化是一场深刻的变革”,才能够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达到以信息化加速企业管理机制的创新。
二、构建创新型企业文化的误区
(一)注重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轻视企业文化的内涵
在企业文化培植中盲目追求企业文化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企业文化的内涵是突出的问题之一。企业文化是将企业创业和成长过程中的根本价值灌输给全体员工,经由过程教育,整合而形成的一套价值机制,是影响企业顺应市场规律和处理企业内部矛盾冲突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这其中凝聚了企业管理者形成的经营理念。
(二)复制其他企业的文化,缺乏自身个性
大部分企业搞企业文化培植时都呈现一种照搬模式的问题,模拟或复制某些优异企业的企业文化,把他们的企业文化套在自己企业身上。我们倡导借鉴优秀企业的经验,倡导学习海尔,借鉴华为,但不是照抄照搬,生搬硬套。不要把日立的理念直接拿来用,不要把IBM的企业文化直接套用到本企业,这种“拿来主义”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好处。企业文化讲究的是个性,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
企业文化是在每个企业所具有的特色模式,是企业的个性化彰显,不是统一的模式。许多企业的企业文化,其各个方面都大体相似,可是缺乏光鲜的个性特色。从企业的成长角度看,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过程,企业的组成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就不同,企业的策略及经营自然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与其他企业完全一样。
三、信息经济环境下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对策分析
(一)必须有一位创新思维的领头羊
所谓创新思维的领头羊是指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CEO。这是企业最主要的财富。具有创新思维的领导者能积极带领员工探究新的问题,尤其是能成功地迎接新的挑战,而这些挑战所需要的应对策略是无法在传统性的思维中所能找到的。他们的高瞻远瞩,往往能激发下层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形成创新型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员工综合素质培育是重构创新型企业文化的保证
信息经济时代对企业文化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型企业文化是靠员工来实施和体现。智能成本将导致世界财富发生大转移,企业的成功将从依靠自然资本转向依靠拥有创新思维的人才。智能的成本就是人才成本,企业投入在教育和培训方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方面的成本,它具有人才成本的堆集效应。企业文化创新必须依靠创新型人才。
(三)将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融入企业的规章制度中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有的文化,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创新思维化的结晶,有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重视创新的企业文化,但却只有很少的企业拥有创新型企业文化,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所形成的创新压力和创新动力不够。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全体人员必需遵守的处事规程和行为准则,可以指引企业中人的思维和行为。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保障,员工就没有压力和动力,创新就会沦为口号,很难变成现实。所以激励员工创新甚至把创新视为员工们的责任和义务的规章制度,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把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思维变成真正的企业文化至关主要。
(四)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全员沟通
新经济对企业文化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组织行为及文化管理也因为数据处理和通信技术的创新而出现全新的方式。
一、新经济的特征
新经济是一种以自发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新经济,之所以“新”就集中体现在它所具有的极强的创新能力上,新经济的飞速发展依靠的不仅是电脑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也要依靠社会各种制度创新的支持。而创新又需要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持,因此,新经济的本质是资本知识化。网络技术突破了时空的制约,使得信息传递、搜寻、处理的成本极大降低;新经济可以减少市场中供求双方、竞争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社会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增加社会的净剩余,有利于社会资源更有效的配置。
新经济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首先,终身教育将是人类谋生存、求发展的基本条件。新经济以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形态,要求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必须终身学习,终身接受教育,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由于知识可共同拥有的特性以及信息化、网络化、国际化的发展,各种有用资源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合理配置。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断加快,网络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形势。
二、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
企业文化包括了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的传统作风和企业审美意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文化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虽然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会有所不同,但与现代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企业文化,其基本内涵应该是一致的。
1.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认定由于人们能力不同存在收益差别的合理性。正因为企业中人们有很大的能力差异,所以人们在企业中收益方式就有很大的不同;有人将获得资本收益,有人获得劳动收益,有人获得创新收益。企业家和技术创新者持有企业股份,获得的就是资本收益和创新收益;一般员工按照劳动合同获得工资,则是劳动收益。由此导致人们的收益差距拉大,这充分体现了知识和技术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2.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强调团队协作精神。新经济条件下,企业内部分工比较细致,企业中任何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都离不开人与人的相互协作,没有人与人在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协作,即没有团队协作精神,企业就不可能高效发展,也不会产生“1+1>2”的效果,更不会有企业中每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理设适合新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方式与管理手段,在新经济条件下应当成为一种全方位的知识创新意识和知识创新体系。新经济是以网络经济、网络概念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形态,根源于信息化和全球化。与新经济的特征相适应,新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创新与变革,其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理念创新与管理制度文化创新。
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1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是以经济效益为出发点
把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以市场为先导,以民族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挖掘丰富多彩的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过程中,要充分理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实质,要吸取产业之精华去除糟粕,体现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独特风格的一面。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勇于创新与开发,使其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价值,从而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2.2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是以政策为导向来推动经济发展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给当地经济发展提供绝好的契机,在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政策的支持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扶持,要抓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利用政府提供保障措施和法规制度的完善,培养专业高素质人才,来促进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的跨越式发展,通过政府政策大力的支持,我们要有效利用好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拉动湘西经济的发展。对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利用好体育文化产业中的优势资源,加以拓新与挖掘开发出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最大经济效益利益化。
3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利用优势资源,发展特色民族体育文化产业
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资源丰富,(如:体育竞赛表演、民族体育舞蹈表演、民族传统体育健身表演等)。因此,要着重抓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资源,利用国家西部政策来发展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旅游带的战略规划,大力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业,把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为湘西文化产业的引擎,成为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有规模、有吸引力、可持续发展的知名产业。湘西的人文资源丰富,土家族、苗族等各种民俗节日文化活动独具特色,开发少数民族文化和节日文化,把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创造少数民族民俗体育风情游,把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引向文化产业之路。通过第三产业开发逐步带动湘西经济发展,使湘西经济由传统的单一化走向灵活多样多元化发展,创造可持续的、循环的、原生态的绿色产业,就现展而言,信息掌握时代,科技改变未来、人们追求高质量的工作环境、舒适的度假环境,所以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正处于发展期,对湘西经济发展是一个绝好契机,无论对于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来说还是对于湘西经济发展来说这都是双盈利。
3.2发展旅游业,打造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协同发展共双赢
把握好湘西民族文化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在信息高速化时代,通过互联网来传播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同时继续保持好这股良好势头,将其发展为支持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与经济并肩发展的新兴产业。现代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观光旅游,而是时尚、休闲、健身等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业链。湘西民族体育文化可以将自然风光、人文景点与生态农业、体育休闲、民风民俗、民族体育结合起来,打造出有特色的旅游产业,借湘西少数民族资源丰富平台来塑造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让湘西民族体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独特民族文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