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5 09:27:4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新高校教师,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为期两天的岗前培训转瞬即逝,这两天很短暂,短暂到我还来不及记清29位新同事的名字和脸庞,短暂到还没有适应身份转换已经有人在耳边不停地喊着"崔老师";同时这两天也很漫长,漫长到足够让你用一生去准备,用一生去付出。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许不是教师本身光辉,而是他面对的是人生最光辉的群体,最具希望最有活力最鲜活的对象。博达学院是我第一个工作环境,我不知道他会不会伴我一生,但我确信在这里学到的经验,在这里成长的每一天都将会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感恩博达给了我成长的沃土,感恩各位老师出现在我生命中成为我第一批同事,同时感恩自己能够紧握机会成全别人成就自己。就是这样,因为我们活着,常怀一颗感恩之心,就能够感受到幸福的降临,就能够感觉到生命的跳动,就能够触摸到每一次心跳的激动。激动"简单做人,认真做事".中国做人最大的智慧就是中庸,现在看来不过一个简单低调是也。然而简单不是单纯,不是幼稚,不是笨拙,更不是不懂,而是一份执着,一份认真,一份放弃别它的勇气。今天的社会太多的功利诱惑,太多的索取邀功,在开始动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能不能换回你的付出,而不是会不会将事情做到最好,因此唯有简单低调做人的人,才会认真做事,才能诚恳负责,因为他除了将事情做好什么都不会了。
"当好一名高校教师,做自己尊重的人".李处长的一堂惊人的人生升华课,让我感觉到自己任重而道远。北大生命学家饶毅教授在毕业致辞中这样说"自我尊重可能是最重要的正道".自我尊重当然包含对自己职业的尊重,对自我选择的尊重,对自我人生的负责。在这天我告诉自己,从此我将加入到社会,也会看到、经历各种离奇现象,知道自己更多的缺点和不足,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大灾小难,如何在诱惑中和艰难中保持人性的尊严,赢得自己的尊重并非易事,但却很值。自尊支撑自由的精神、自主的工作、自在的生活。希望我们也能做到饶教授所说:退休之日,你觉得职业中的自己值得尊重;迟暮之年,你感到生活中的自己值得尊重。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2
8月17日至28日,作为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新录用的专任教师,我们接受了学院组织的一系列岗前培训,以下是培训后的一些体会。
首先,培训扎实“有料”。王瑞芳院长和戴一峰副院长的理念沟通、院情总览使我们认识到独立学院的特性、优势及劣势;嘉庚学院的位置、战略目标及实施路径等,使我们的脑海里马上有了一幅图景。由此树立了危机意识,也认识到只有通过大家的努力共同把学院办好,才是与这个组织共同成长。
其次,注重效率和公平,王院长在讲话中多次使用“组织”一词,让我们体悟到院领导十分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及对组织行为的引导和规范等,也让我们体会到组织的强大力量,组织的合力远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比的,关键还在于“组织”,也即组织规范的制定及其执行力。
第三,作风细腻、务实。此点从教务部、教学与科研促进部及人力资源部的报告中可以体现出来,其它诸如ppt技巧、教务管理系统等软件的培训也使我们尽快熟悉了学校日常教学所需要的技巧。
第四,注重“以心传心”。新老教师见面会独具特色,几位来自一线的、已脱颖而出的老师的教学经验可以总结为两个字——“用心”,工作用心处,各种自创或借鉴的招数用起来才到位,也才会有良好的效果。
第五,构建服务文化。学院各部门之间、师生之间强化了服务意识而淡化了管理的色彩,如学院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学院各部门为老师服务,老师为学生服务等等,服务的意识使各部门真正配合起来,顺利运转,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宗旨。
总之,培训期间体会非常多,相信各位新同事也有同感。通过培训,学院的愿景、“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及“有效教学见长”的办学特色已得到广泛认同,学院已有的组织文化使新进人员在思想上与组织保持一致,也是今后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培训的效果是好的。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心得3
今年8月19日,我参加了地区教育局举办的20XX年特岗教师岗前培训。对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来说,实践经验还是十分缺乏,参加这样的培训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听过几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课后收获良多。在那里感谢教育局带给了这样的学习机会,感谢各位老师教给了我那么多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在平平常常中,我又度过了一个学年,回顾这一学年的工作,我感到有自己值得怀念的地方,有一点我感到无比欣慰,就是不管社会多么纷繁,多么复杂,没有放弃 我做人的基本原则:以诚待人,以诚感人,以诚育人,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好每件事,虽然不都十分成功,但我在努力。
一、加强以“爱”为中心的师德修养。
在 教育实践中,我们常常感到非常的迷茫: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不很难理解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就是不能接受,不能理解呢?或者是当时表面上理解了、接受了,在 实际的学习、生活中又是一个空白点?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教师的良好愿望,没有能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没有能内化 到学生的身心结构中去,也就不能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这一对关系,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建立一种新颖师生关 系、摆正教与学的地位是开创教育新天地的关键,而其中的核心是一个 “爱”字。有人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爱,因为它不带任何的前提条件。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爱班级中的每个学生,用关爱的眼光看待学生的 每件作品、每项活动。
这种爱,不仅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学业的帮助,也包括积极的鼓励,远大理想的引导,更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如教学过程 的安排,教学模式的选择、具体问题的提出,新知识的导入等等。我坚信,加强以爱为核心的师德修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客观需要,也是教师个人品德的具体体 现,更是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保护学生基本****的根本保证。
很难想象,一个对祖国的花朵都不热爱、不能倾注满腔爱心的人,怎么有资格谈得上爱祖 国、爱人民?当然,有实际工作中,我有时做到并不十分圆满,但从我主观上来说,我是努力朝一方向前进的,我也就感到问心无愧。
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现 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在缩短。不加强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就会被社会所淘汰,甚至成为现代社会的科盲。在日常生活中,我能不断主动学习,第一 是学科学知识,了解当今科学发展的一些动态,纳米技术、器官移殖、网络、沙尘暴等等,都是我学习的源泉。
因为我深深的知道,个人工作总结范文只有把自己的 思维经常处于一种开放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也才能去发现问题,进而去研究问题,不致成为笼中鸟,井底蛙,新知识的不断输入,对自 身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也有莫大的帮助;第二是学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掌握其中的精髓,是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需要。
因为只有在科学理 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才能克服盲目性、随意必,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在这一学年,我主要学习了《教育科研基础理论》、《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素质教育 课程论》等一些书刊;第三是学习一些革命传统教育的书刊,了解一些近现代史。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不是流水线上的操作工,这一职业的特点决定了除了必须具 备一般的知识、技能之外,更要有做好这一工作的热情、信心和激情。
前几年,******就很明确地提出,要在国人特别是青年中进行历史知识的教育,一部屈辱的中 国近代史,就是一部生动的爱国教育题材,可以设想,缺乏对过去的了解,哪来对现实的满腔热爱,又从何谈得上对未来的憧憬。一个麻木不仁的人,哪来创作的灵 感?哪来教育的创新?走进一些伟人的世界,他们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着我;通过了解历史,过去和现在的强烈对比,使我激动不已。激动之后,我常常告诫自己, 不能在生活的冲刷中,变成一个麻木不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人。
人是自然的造化,更是社会的产物,我可以放弃其它一切,但我不能不成为一个我心中的好 人,我在努力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营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美好世界。一颗充满活力的心脏、一颗纯洁的心灵,一种开放进取的思维方式,是完成教书育人工作的保 证。
三、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做好年级组长工作。作为学校的一名中层领导干部,做好年级组的管理工作,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年级组管理中,我能做到尽心尽力,以身作则,团结同事,发挥各位教师的特长,把年级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
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作为分管本校教科研工作的我,在日常工作中,能与学校领导一起,制定我校的教育科研计划、课题研究规划、新课题的立项、设计研究方案、并做好课题的申报、论证工作。在本学年,我校的一个常州市级课题已经结题,得到了有关专家的好评,所撰写的结题报告,在xx市交流;xx年3月,根 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有积极申报了一个江苏省级研究课题,已经批准立项。
今后努力的方向: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性。把提高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校内涵,作为自己的一个奋半目标。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总结2
本人在教育教学上,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信息技术课,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几种操作,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较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优秀教师应有的职责。因此我在教育教学方面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现总结如下:
一、思想方面
本人能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加强自我修养,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热爱学生,真诚对待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特别是在此期间,我努力地学习政治理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政治活动,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切实运用到工作实践中。
二、教学方面
1、备课
开学初,根据学校要求,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前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法,认真学习《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在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认真备课,备课分三个方面:
①备教材:钻研教材、搜集有关资料及新科技等前沿信息,对教材系统、重点和难点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②备学生:经常了解学生的态度,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③备教法: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现代教学媒体,提倡使用现代教学手段。备课教案全部采用电子教案,同时为了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尤其本学科主要课程都要上机完成,每节课都要认真做好上机准备,检查机器状态,有无“不可用机器”。上课时认真讲课,教学目的明确,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努力做到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情意三者统一。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目标均能实现。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做到条理清楚、难度适宜、密度合理,保证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精讲精练,不出现知识性错误。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讲思路、讲规律、讲方法、学法,力求生动活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和使用网上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注意课堂管理,上课期间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给定的任务进行操作,同时又注意因材施教,在学生完成上机任务时,到各台计算机前巡视,注意对差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课后及时做好课后反思,不断总结经验,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
三、个人教学业务水平学习方面:
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很快,新知识、新产品、新术语几乎天天出现。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地自我加压,才能将信息知识更流畅地、轻松地、完整地讲授给学生,才能让学生始终走在信息技术知识的前端,跟上不断发展的时代步伐。在这次计算机专业等级考试中,我担任的班级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积极认真地参加本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积极学习各种理论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获得相应的证书,认真、主动地向其它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以便在工作中能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
四、本人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对计算机的认识上有更大进步。
3、加强机房纪律和机器使用道德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班级集中注意力学习,在机房上机时也要按规定严格约束自己。
4、利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注意力。
以上是本人在本学期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的总结。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我要以“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快发展、争创一流!”为目标,踏实工作,服务于教,努力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教师教学工作总结3
转眼间,一年的工作时间过去了,在逝去的岁月中,有得也有失;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辛酸,也有过欢笑;在充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在与可爱的学生们相处过程中,我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状况概述如下,以便于总结经验教训,反思不足之处,不断完善自我。
一、德方面
作为一位教师我很清楚,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方向、教学方法等。所以,本人能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务必抓好两项工作即教好书、育好人。要育好人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即为人师表。在生活中,我扮演着多重身份: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家长”、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课后,我经常走进教室,与学生一齐参加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学生一齐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化、教育学生。
二、能方面
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在教学工作方面,我争取多听课,从中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我都做好充分的准备,我的信念是决不打无准备的仗。在教学中,认真备课,认真阅读科目参考书,认真编写好教案制定好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向其他教师取得的经验,不断地加以改善。在传授学生知识时,不厌其烦,耐心教导学生,还耐心地辅导学生复习遗漏知识;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教育优生帮忙学困生。
三、勤方面
本年度,在教学方面,我担任了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自我锻炼、提升潜力的机会。因此,我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坚持总结与反思,在每一个方面都有工作心得,不断改善,提高工作效率。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能用心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四、绩方面
近十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导致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发生变革。其中,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并稳定提高大众化的程度是最为深远的变化。当高等教育的数量需求被满足之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质量、效益的需求就日益增强。同时,我国高等教育将更多地参与国内外的竞争,将从外延扩大的发展转为重在内涵建设与优化的发展。这些将从各个方面考验高等学校,其中最突出的则是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1.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变革取得的主要成就
1.1多样化高等学校办学类型
我国针对国家在地区间的文化、人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考虑现有高校在办学层次、水平上差异较大的现状,通过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将高校办成既有面向全国的,又有面向大经济区的,也有面向本省(区)的;既有综合性的,又有多科性的,也有单科性的;既有教学科研型的,又有本科教学为主的,也有专科层次的;既有承担研究生教育的,也有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既有国家公办的,也有私办的或国家与企业、集团乃至个人合办的,还有中外合作、合资兴办的。
1.2多元化的办学主体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会引起政治、文化、教育体制的改革,多元化的经济体制在呼唤多元化的教育格局。另一方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庞大的教育需求与有限的政府力量之间的矛盾一直阻碍着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投资多元化。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一个竞争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特征,也就是建设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在教育格局需要多元化、教育投资多元化、建设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要求下,我国集中统一的办学体制不得不向多元化的办学体制转变。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在办学主体上有两点比较引人瞩目的举措:一是中心城市举办高等学校,二是民办高等教育机构迅速发展。
1.3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教育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中一直以政府单一办学为主,因而经费来源也体现出单一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政府办高等教育陷入了一种困境,而且,今天的社会要求高等教育不断地发展,如果现存的高教系统都无法维持,那么发展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事了。所以,单一的经费来源对于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无疑已成为发展的一种阻碍。实际上,经费短缺并不是我国所面临的特殊问题,世界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都遇到了这一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拓宽经费来源和渠道,使办高等教育成为全社会的事情。这一经验已经为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实践所证实。我国政府已经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提出要改变原来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旧模式,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以多种形式和途径发展高等教育,建立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教育格局。从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可以看出,这多种形式和途径主要有:中央和地方财政投资;社会集资和私人办学;吸引外资;收取学费;高校自己创收。
1.4相对开放办学
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高等教育形成了一种相对封闭的办学模式。随着我国政府一系列关于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颁布实施,如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学术界、实践界对相对封闭办学危害的认识深化,我国相对封闭的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开始向相对开放的办学模式转变。具体表现在:高等教育已经向越来越多的、不同类型的求学者开放;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增强其社会适应性的富有时代特征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规格上,高等教育开始抛弃只重理论型学科型人才的传统人才观,而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任务区分重点地培养多规格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我国企业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综合素质的高级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
1.5向市场导向为主办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已成为高等院校办学的“主战场”。作为各个高等学校的领导,在市场业已成为高等教育和高校发展主要杠杆的新形势下,其主要任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育家、管理家、指挥家,而从校内转向社会、从管理转向经营、从指挥走向谋划,切实研究并解决好高校办学中的四大新问题。第一,重视竞争法则,解决好生源市场。第二,强化竞争观念,解决好学生就业市场。第三,导入竞争机制,解决好师资培育市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才的自由流动和跨国界使用。第四,把握竞争机遇,解决好资金来源。“不找政府找市场”已经成为许多我国高等学校的新的办学理念,一种新型的以市场为主的办学模式,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以计划导向为主的办学模式。
此外,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变革取得的成就还表现在从条块分割办学开始转向条块有机结合办学,从产学研相对分离向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转变。
2.新办学模式下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变革的进一步深入,对高校教师的身心素质、业务能力、价值观及师德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高校教师身心素质
身心和谐统一发展是高校教师的一项重要特征。身心发展统一在协调与平衡的过程之中,如果两者发展失衡,就会失去人的完整性,人自身发展的稳定结构就会发生缺损,最终导致人的发展出现“病态”。
(1)避免“过劳”现象的产生
过度劳累,简称为“过劳”,它是一种下意识的疲劳感,既不能迅速消除,又不易得到缓解。“过劳”往往是疾病的前奏,轻则使人疲惫不堪,重则使人疾病缠身,甚至失去宝贵的生命。教师可以说是最容易产生“过劳”现象的群体之一。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高校教师应该适度调整,避免“过劳”现象的产生。
(2)克服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心理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难以应付职业对自己的要求而产生的疲倦困乏的身心状态,是个体厌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医疗护理、教育等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由于高校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培养正在发展中的青年人和发展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较其他职业人群而言,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消极影响更大、更深刻、更长远,不仅影响自身身心健康,而且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影响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影响人类社会的进步。
2.2高校教师专业素质
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是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1)高校教师应增加知识储备
由于文化传媒的多样化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特别是网络的发展,高校学生从各种渠道摄取大量的知识与信息,思想活跃,知识需求面扩大,需求量增加。而时下,部分高校教师知识储备不足,知识更新速度慢,使得教学捉襟见肘,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教育学的原理指明:学生接受社会历史遗产的影响越强烈,受教育越充分,接受的知识量越大、越精深,那么学生的智力就会加速得到开发。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与效果,直接影响教育的成效。
(2)高校教师应科研和教学并举
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知识与理论的帮助。科学研究活动是保证高校教学内容始终反映文化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必要条件。科研使教学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有助于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有利于其从事研究型教学。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能有力地提升学校校园文化,维持教学和科研的相长应该是所有高校教师不懈努力的专业发展方向。
2.3高校教师的价值观
(1)高校教师的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相一致
高校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两个基本方面。社会价值是教师职业对社会、对服务对象的外在价值,它表现为一种工具价值,是教师职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的社会价值包括政治价值、经济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等。主体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对教师自身的意义和价值,它表现为一种内在价值,包括:从事教育劳动并通过劳动交换而获得一定的报酬,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维持生计的实用价值;促进社会进步、文化传承和人的发展而获得社会的尊重,满足教师的社会性需要,实现一种精神价值;释放个体的智慧和情感,在自己的职业中独立地进行劳动,获得一种内在尊严和欢乐的生命价值。保持高校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主体价值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对于高校教师而言是十分关键的。
(2)高校教师应克服行为的“失范”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责任的主要承担者理应做到教书育人、率先垂范。但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教师的失范行为并不鲜见。教师的失范行为可以理解为在教师职业规范范畴内的“非正常行为”,是在教师的教育行为中所出现的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尤其是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和手段。如追逐名利,以教谋私、学术上的弄虚作假、不专注本职的教学科研工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随意释放个人的消极思想等。高校教师是一个专门以教化青年学生成为合格社会成员为己任的职业,他们依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规范行为品格,塑造价值观,把现行社会的各种要求,通过教化,引导和激励学生内化的过程,使青年学生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因此,高校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职业,而高校教师自身的社会化则是个体取得社会化的前提和保证。在当今社会急速变革中,其意义超过他所从事的教化工作的本身。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教师职业角色,特别是师德价值观具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一般认为,教师应具有完美的人格、渊博的学识、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张银爱.谈高校教师的能力结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2).
[2]袁振国.教师的发展[J].科学中国人,2004,(4).
[3]杨德广,张兴.建立一主多元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J].决策参考,2001,(2).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6-0009-05
教师管理制度创新是高校教师管理改革的关键内容。我国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遵循“政府本位”和“市场本位”价值取向,以此制定的教师管理制度存在明显的局限性。目前,我同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仍然受到行政控制模式控制与市场经济力量推动的双重制约,迫切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高校教师岗位具有学术职业性质,基于学术职业主体地位的高校组织也具有自身特征。由此看来,基于学术职业的视角,探索如何创新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术职业与高校教师管理
(一)学术职业的内涵
学术职业是以学术为工作对象的一种社会特定职业,是人类社会分工的产物。学术职业是一个逐渐演变、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受到社会历史和经济文化变迁的影响。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学术职业存在官师形态、宗师形态和专业形态三种主要历史形态。在不同学术体系和不同教育体制下,学术职业所指对象也有所差异。比如:美国的主体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是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美国学界所指的学术职业从业者是专指高等学校的教师。在我国,学术职业从业群体则主要包括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高等学校的教师、政府及社会团体的科学技术人员和企业的研究与开发人员等。我们认为,学术职业是以学术作为工作对象,以高深知识的发现、整合、传播和应用作为工作内容的一种专门职业。
(二)学术职业视角下的高校教师管理
高校组织是以专业学术人员为主体组成的专业组织,不同于一般组织。基于学术职业主体地位的高校组织特征体现在:学科是高校学术职业的组织基础,松散结合是高校学术职业的组织结构特征,双重权力格局是高校学术职业的组织管理特性。基于学术职业视角,高校教师管理具有严格学术标准、强调学术自治、遵循学术自南、重视学术成就与声望等基本特征。
教师管理的制度改革是当前高校教师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制度带有规制性,和相应的理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首要环节便是要确立科学的制度理念,即“人性化”理念和“学术本位”理念,进而指导整个教师管理制度创新的全程。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既要立足本国实情,又要善于借鉴国际教师管理的先进经验。因此,我国高校教师管理制度创新在遵循动态开放性、公平民主、竞争效益、循序渐进等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自治与自由、科学管理等原则。
二、创新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路径——回归学术职业本源
高校教师作为学术职业从业者,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工作方式。因此,创新高校教师管理制度,需要回归学术职业本源,构建契合学术职业特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
(一)提高学术标准,建立职业准入资格制度
高校教师从事学术职业,需要经过长期学术规训和专业训练,并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学术发展潜力。因此,应改进与完善职业准入资格制度,以保证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1 提升任职资格标准。加强职业准入资格立法
高校教师职业资格标准应明确教师任职学历标准和品行要求,考察教师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学术职业准入标准,保障高校教师的整体质量。同时,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类型高校和不同学术职业阶梯的教师发展需求的不同,制定不同的任职资格标准。
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资格制度,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依法治教的一项重要内容。修订和完善高校教师职业准入资格制度的立法缺陷。通过立法保障学术职业资格制度的合法地位。
2 建立多级的、时效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设立职业资格实施机构
从学术职业个体发展过程的需要和学术职业终身发展的理念出发,建立多级的、具有时效性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体系。为此,建议将高校教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设立为若干级别,并把其中的最低级别作为学术职业的资格认证标准。同时,建立教师资格定期认证制度,为每个级别资格设定有效期限(如每五年为一个有效期),有效期内要获得一定的继续教育经历和成绩,参加下一个级别资格认证标准考核合格,方可获得继续任教资格。这样,资格认证标准级别之间相互融通,引导、鼓励教师继续学习,为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指明方向,力求保障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高。
建立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机构,是高校教师资格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如:设立高校内部资格实施机构和高校外部实施机构——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委员会或机构来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工作,通过制定一套规范、公平、可行的教师资格认证程序,保证高校教师资格认证的顺利开展;高校外部设立高校教师资格认证的监督机构,保障资格认证的公平公正。
(二)遵循学术自由与平等,完善教师聘任制度
教师聘任制是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主要环节之一。基于学术职业特质,高校应该坚持学术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优化高校教师聘任制度。
1 建立职业“准入期”制度,完善岗位管理制度
学术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有其自身特殊要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甄选”和“优化”的过程,应该设置合理的“准入期”。如采取将“有固定期限”聘任和“无固定期限”聘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制定高校教师职业“准入期”须注意几点:一是设立合理的“准人”时间;二是为“准入”群体提供专业发展和平等竞争的机会:三是在“准入”阶段,实行同行学术评议,采取“发展性评价”;四是对“准入期”内聘任应有相应的规定。保证高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岗位管理旨在优化高校教师队伍结构,推动学术职业的合理流动,促进学术繁荣发展。高校教师岗位根据学校、学科的整体规划,宜实行分类设岗、分类管理的策略,使教师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学术得到最大限度、最有成效的发挥。通过设置流动编制和流动岗位,促进学术职业自由流动,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和保持高校的活力。
2 建立完善灵活多元的高校教师聘任制
首先,针对不同类型高校教师,建立灵活多元的聘任制。根据不同类型高校或同校不同教师。高校教师聘任制的设计宜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任用方式:在教师职业成长的不同学术职业阶梯,采取各有侧重的处理方式,促进高校教师学术的异质性、多元化发展和高校的特色发展。其次,建立保证学术平等的聘任合同制,提高学术生产力。根据学术职业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聘任合同宜采取集体合同与契约合同相结合的形式,明确高校的义务和教师的权利,逐步实现双方权利、义务的真正平等性,保障聘任合同的合法性与合理性。此外,优化教师退出机制是有效实施高校教师聘任制的重要保障,如完善教师聘用制度、健全教师考评机制、拓宽教师退出渠道、加强社会舆论引导等。
(三)坚持学术公平原则,优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应把促进学术职业发展和教师自我实现的达成作为考评的最终目的。因此,优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必须坚持学术公平和自由原则,以促进教师的发展和学术职业的发展。
1 建立促进学术职业发展的考核评价制度
高校教师主要从事学术工作,学术自由是其内在逻辑,教师评价考核制度的建立一定要考虑学术职业特点,遵循学术自由原则。一方面,营造和谐的学术评价氛围,体现人文关怀。教师评价考核制度应尊重学术成长的规律性和个体的差异性,尊重高校教师作为文化人、学术人、教育者等多重角色的职业体验,重视教师的自然生命、学术生命和精神生命;另一方面,转变评价观念,采用发展性评价方法。高度认同教师学术创造价值,大胆鼓励学术创新和创造,注重教师的学术潜力和今后可能的进步;同时考虑评价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使优秀人才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真正贯彻“以教师为本”的人文理念。
建立以学术职业声誉为主导的教授评价制。学者的学术声誉是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内部承认建立起来的,对学术成果、学术创新的认同是对学术职业者的价值肯定。因此,充分发挥学术共同体的作用,坚持“学术主导,教授治学”。如:逐步建立专家声誉约束机制,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增加评议过程的透明度,保障专家实施评价的合理性;建立健全的外部同行评议机制,制定和完善学术规范政策,实行匿名评审、利益相关回避制、专家组定期制、轮换无记名投票制度等,有效地保证教授评价的公正性。
2 建立多元主体的教师学术评价体系
高校教师工作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学术事务。学术评价是衡量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因此建立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尊重高校教师的个体差异性,充分满足每个教师的个性需要,显得尤为必要。一是对高校教师进行适当分类,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评价;二是强调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综合包括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学术共同体评价在内的一整套完整的考评信息得出最后的考评结果,借助于多角度的信息反馈确保考评的公正性和准确性:三是考评过程中坚持定性定量评价相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以及聘任评价、年度评价和聘任期满评价相结合等原则:四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标准、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为不同学术职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提供发展支持;五是建立多元、独立的学术评议机构,保证学术评议的独立性,从而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立足学术职业的特征,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高校教师管理的关键内容之一。高校应立足学术职业的内在激励特点,创新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促进学术创新和高校教师职业发展。
1 加强学术职业内在激励。创设学术团体激励机制
学术职业作为一种学术性专门职业,竞争、声望和荣誉构成了学术职业的内在激励机制。高等学校收入分配情况调查组调查发现:教职工选择在高校工作首先考虑的并不是工资和福利待遇,而是其工作性质和学术氛围。创新我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要立足于学术职业自身的激励特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以精神激励为主的原则,坚持内激励和外激励相结合、以内激励为主的原则,坚持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以正激励为主的原则,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术创新。
团体激励能引导学术组织健康发展,促进高校教师共同提高,能有效地增强对学术职业的激励作用:有效克服来自学术组织本身对学术创新与创造的限制,增强高校教师凝聚力,提升学术职业群体的合力: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一定程度上能起到终身教职后考核的弥补作用;通过名额限制的制度安排,能有效促进选人和用人的公正性,起到促进组织之间竞争,鼓励高校教师之间相互合作的作用。由此,高校教师学术职业激励宜采取个人奖励与团体奖励相结合的方式,以适应未来学术职业活动的特点和发展趋向。
2 营造学术至上的文化氛围,重视学术职业人文激励
高校作为学术性组织,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高校教师的工作特征主要是学术性。因此,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和人文发展环境能有效激励高校教师。
首先,摒弃现有的不利于学术职业发展的陈腐学术文化制度:摒弃我国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和学者“学而优则仕”的激励制度,建立适合高校教师学术发展需求和自我发展需求的激励机制,正确引导高校教师学术职业发展轨迹:改革目前学术价值货币化、物质化、功利化的学术激励倾向,丰富激励内容和激励形式;用制度有效杜绝学术领域存在的学术“关系化”倾向、学术职务权力“寻租”等现象,保证学术公正性。
其次,建立并健全有利于“学术人”全面发展和自我发展的学术文化,充分发挥其对高校教师的激励作用。如营造“开放、公正、民主、创新”的学术文化环境,建立让教师醉心于学术的长效机制,开展“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文化活动,丰富高校教师学术生活,提供更有利的成长成才环境,培养和激励年青教师学术创新;尊重学术成长的规律性和学术职业者个体的差异性,激励学术职业群体的异质性、多元化发展。
(五)创建高校教师发展制度,促进学术职业发展
教师发展制度是教师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应以促进学术职业发展和高校教师自我发展为目标。
1 形成灵活多元职业发展制度,促使教师职业发展法制化
高校教师群体的组成复杂,且每一类教师专业发展情况不同。因此,不同类型的高校,教师职业发展制度应有所区别。如开放多样的培训制度、灵活的合作发展制度、学术规范制度、终身发展制度、学术休假制度等。同时,根据不同学术职业阶段的特点分别为高校教师提供相应的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机会,满足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术发展需求。
高校教师发展的法制化是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通过立法来保障教师发展的实施,主要是基于法律的强制性和规范性。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高校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措施,但还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因某些原因而未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有必要制定高校教师发展的专门法律规定或将相关的规定列入有关法律,以保障教师发展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以其较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对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现阶段,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相关工作人员要对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探索,创新教育途径。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教育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发展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思想教育是一个通过信息传递影响学生思想观念及人生态度的教育过程。所以,网络将会对高校思想教育的手段及教育效果带来较大影响。(2)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开辟了新空间。互联网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高校思想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从而使之前相对狭小的思想教育教育空间逐渐变成社会化、开放化的高校教育空间。借助网络环境,高校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各种社会现象、文化思潮。与此同时,网络环境所具有的多媒体特性,能够使高校思想教育产生更强的感染力。此外,网络所具有的交互性,能够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
2.负面影响
现阶段网络信息非常丰富,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负面信息,有时甚至会使高校学生无法理性思考,迷失方向。高校学生因自身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外界思想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若高校学生受网络环境的影响,接触了不良信息,就会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会误入歧途。此外,网络交流所具有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高校学生缺乏人际互动,不再关心现实世界,最终造成人格异常与心理障碍,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途径
1.增强思想认识
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须要做到态度端正,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认识。若是认识层面出现错误,则必然会对之后的行动产生阻碍作用。高校学生正处在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对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教育工作非常必要。高校学生已经成年,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这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坚决不能够沉迷其中。具体来说,第一,应增强思想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思想教育模式是比较封闭的,在教育信息上也比较固定。在网络日益普及的基础上,信息传输逐渐打破了空间的限制,所以高校思想教育应该有着较强的信息开放性。第二,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教育工作。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更注重知识灌输,这会使学生缺乏实践体验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自我教育,在启发、引导的前提下,使其积极参与学习,发挥主体作用。第三,大力培养学生所具有的自律能力。要通过自我要求、自我调控,使学生最终形成道德自律,拒绝不良信息。
2.创新高校思想教育内容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不仅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教育,还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方面。此外,高校教师还要将一些新观念纳入思想教育中,比如市场经济观念、时间观念、社交观念以及民主法制观念等。要结合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相对较差的问题,适当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与计算机伦理内容,提升学生的网络道德素养。
3.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方式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应该认识到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的影响,通过网络手段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思想教育与思想引导,进一步占据网络教育主动权,大力开展网上宣传,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最终形成高校思想教育线上、线下的教育合力。此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教师应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改变传统形式的传播方式,引入交互式沟通传播方式,更好地顺应高校学生成长期间对社会化发展的实际需求,通过网络化手段把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有效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学习。在实际教育活动中,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及集体主义价值观等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片、视频等相互结合的方式,实现抽象化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把相对枯燥的内容转变为丰富多彩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化难为简。教师还应该将相对严肃的宣传主题运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得生动形象、更利于学生掌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的。
4.创新高校思想教育管理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道德教育管理方式,强化对网络媒体教育的管理控制,并对其发挥的作用进行严格规范。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教育管理活动必须要将内容创新转移到技术知识管理创新、法制管理创新以及网络自律管理创新上来。高校必须抢占网络思想教育的制高点,借助政策保证信息通道的畅通。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可以设置高校德育信息网络专门通道,并借助法律、法规以及网络环境下的技术优势对网络媒体进行有效控制,加强正面传播,从根本上控制负面信息的扩散,进而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及积极向上的教育内容,最大限度地减少网络环境对高校学生的负面影响。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网络运作,强化高校网络管理控制,如对免费个人主页或免费链接进行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制,借助技术手段、行政手段以及法律手段,阻止不良信息肆意进入校园。
三、结语
总之,网络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必然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小到教师、学生,大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都要对此予以重视,才能形成比较全面的条件和完善的发展环境。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辩证地看待网络环境的影响,从不同的视角对其两面性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充分的研究,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从多个方面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王洪生.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59-61.
[2]王盼盼.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5(17):247-248.
[3]马福开.浅谈网络舆论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经营管理者,2015(2):262.
[4]孙旭,曲政文.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现代交际,2013(9):23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48-03
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创新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的重任。这就要求高校不仅要加强理论教学,而且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显然,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高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已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及现状
1.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历史证明,教学方法创新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尤为重要。教学方法就是达成教学目的的桥梁,只有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然而,从国内有关教学理论的文献来看,很难找出对教学方法完全一致的界定。笔者现将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法归纳如下:在教师资格证书考试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把高校教学方法定义为: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的方法;薛天祥认为:高校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学目的而共同进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途径和手段,也就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徐辉认为:大学教学方法是教学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一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的技术、技巧、程序、策略或方法的综合。不难看出,对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理解,不外乎是高校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2.我国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针对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存在“单一”、“枯燥”、“守旧”、“灌输式”、“缺乏启发性和创造性”等问题的现状,众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改革建议。有研究者总结:目前我国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认识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完全否认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照搬国外比较成功的教学法案例来全盘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二是不善于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满足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现状,脱离教学实践。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对教学方法创新没有客观的认识,较为普遍的是认为:教学方法创新,就是要改革传统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对此,潘懋元先生指出“高校教学方法并无绝对优虐之分”、“高校教学方法改革不是寻求剔除所谓不好的教学方法而采用好的教学方法,或剔除传统方法而采用现代的方法,而是寻求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或是思想观念,熟练地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自身的个性以及学生情况等来选择在达到目标时最合适的方法。”此外,还有很多研究者关于教学方法创新的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改革教学方法的意识比较薄弱;对传统教学方法不是批判的部分采纳,而是全盘否定;教育观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等。这也正是高校教学方法出现的问题和现状。
3.国外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现状。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做了详细介绍。涉及到美国探究式教学模式、跨学科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引进了哈佛大学等一流大学的经典教学方法。专家学者还总结了很多有突破性创新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具体学科中,并且提供了大量学科论著,涵盖了一些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具有借鉴作用。提出了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启发式教学,倡导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结合,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对中美两国大学普遍的教学方法的不同之处进行了比较;对日、美、俄三个国家的典型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究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总之,这些研究都是力求在教学方法的观念上有所突破,方法上有所创新,对以后的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启发作用和指导意义。
二、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很多研究者也对教学方法创新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当今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及教学改革的需要等方面。
1.人才培养的需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于多样化,既要培养基础宽广、博学多才的通识人才,又要培养动手能力强、面向专门领域、工作熟练的技术精英。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选取正确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多样化;而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则要求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2.高校教师自身的问题。有人认为,大学教师的教学关键在于教师的学术水平,而教学方法并不重要,认为高学术水平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目前,许多高校教师是并非都是出身于师范院校与专业。在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过程中,他们学习过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其实,高等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同样研究关于教学方法的问题。所以,高等院校也应该注意教师的教学方法。
3.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很多研究者认为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是因为存在以下弊端: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传统的“填鸭式”和“灌输式”教学方法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因为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和信息而不考虑学生能否消化和理解,偏重死记硬背,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研究能力。
4.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如何将直接决定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方法还是衡量教师水平的一大指标。离开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教学论”将会枯竭。
由此看来,对教学方法的彻底改革和创新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只有使教学方法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法的工具式作用。
三、高校教学方法创新的措施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新形势下,改革高校教学方法已成为必然趋势。探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
1.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地、有效地调配高等学校中的人、财、物以适应高等学校内部的活动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行为过程。对于高校的管理,同时也是重视教学方法创新的,但大多数只是放在了文件上,在实践中却缺乏必要有效的措施。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学方法只有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科学地结合,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阻碍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因素和开展教学方法创新的可能性途径,还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有关系。在高校教学管理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与科研难以协调,教学方法创新的资金支持问题,高校基层教研组织及活动不健全的问题,等等。针对此类问题应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如协调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做到两者相辅相成,齐头并进;高校应及时对教师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等科研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做到从基层抓起,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2.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推进教学方法创新。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教学才能和教师的素质都有要求。这里面也包括树立教师创新意识。只有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才能激发教师提升自身素质。每个教师必须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用以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强素质修养。同时,教师应该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尤应注重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的学习。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将知识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当面临教学困难时,教师要冷静思考并总结,丰富自己的教学理论。这样才能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合格教师,才能肩负起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任。
3.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加强自主学习能力。据调查,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但也有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太大的影响,这就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高校应该树立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现代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具有主动性。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只有这样,他们才可以离开教师,甚至超过教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任务和目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的角色是指导者、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型的合格人才。
4.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在科学技术产业下诞生,它的应用标志着现代教学发展和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多媒体教学、远程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具直观性。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使教师的角色从主导变成了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了更多种选择。现代教学技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意识;扩充了学生的知识信息量,促进了教学内容的快速更新;改革了教学方法,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对教学资源的传播和再利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高校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完成教育任务。
5.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高校教学名师有名声、较高学术造诣、教学艺术、教学成就,有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受人敬仰。高校教学名师不管是在教学上还是科研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具体有如下作用:发挥教学名师的榜样作用,促使高校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意识,进而提高教学质量;高校教师还可以通过接受名师的授课经验或心得,对教学能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教学名师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主动进行创新教学方法的氛围,使教学理论不断完善。所以高校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一个良好途径是发挥高校教学名师的作用。
四、小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然而,教学方法不是目的而只是一种手段。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教学工作本身极富创造性,“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不断的实践、摸索的过程中教师逐渐具备创新教学方法的能力。高校应该鼓励教师教学方法创新和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教学方法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适应新形势下的人才需求趋势。
参考文献:
[1]王逸,朱少英.高校教学方法研究与创新[J].高教研究,2006,(9):32-33.
[2]王义遵.教学方法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高等教育,2009.
[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荀振芳.大学教学评价的价值反思[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邓军,李菊英,谢自芳.浅论现代大学教学方法[J].大学教育科学,2007,(1):68-7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0-0055-02
高校教师岗前校本培训是高校新进教师在走上工作岗位前,以所在学校为培训阵地,由学校职能部门负责安排与管理,以教师自身和学校的发展为培训目标,以校内优秀名师为师资培训队伍,围绕着教学活动开展的岗前培训[1]。该培训可以在充分结合国家教育政策法规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发展,合理安排培训的内容及方式,使新进教师更好更快融入到学校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培养的重要方式[2]。
一、高校新进教师岗前校本培训的意义
(一)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需要
教师职业专业化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教师资格需要认证,只有具备一定的资格证明才能成为教师[3]。《教师资格条例》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九条规定,“岗前培训的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考核结果可以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职务聘任的依据之一”[4]。在统一的岗前培训基础上,大多数省份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完成各校自己组织的校本培训,教师合格后方可参加省一级高校师资培训中心统一组织的岗前培训,进而教师才能申请高校教师资格。
第二层是指教师是一个需要专业技能的职业,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这里的专业知识既包括学科方面的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即应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理论及教学技能、遵循教师职业道德[3]。因此,围绕着教学活动开展的岗前校本培训在促进新进教师职业化发展方面显得十分必要。
(二)新进教师实现角色转变的需要
每年的高校新进教师可分为三类:应届高校毕业生、高层次引进的人才、从其他高校或科研单位转过来的教师。应届高校毕业生占较大比例,且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教学训练。岗前校本培训可以使新进教师熟悉、适应高校工作环境与要求,减少职业初期的不适应性,顺利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同时,这也可以使其熟悉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掌握最基本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以后教学能力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高校新进教师岗前校本培训现状
(一)培训内容与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对新进教师都设有岗前校本培训环节,大多数高校是以集中专题讲座和导师制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讲座是高校对新进教师开展的关于学校相关政策、校情、校史等方面的讲座。目的是让新进教师对校情有整体上的了解,并在讲座中穿插教学观摩的环节。导师制是指学校为每一位新进教师选定一位学科相近且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担任导师,指导新进教师如何备课和授课等。集中专题讲座可以满足新进教师对学校校情的了解,但无法满足其对教育教学培训的需求,也不能使新进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团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不能使其深入理解高校教师应具备的师德师风。与此同时,导师制中的指导教师由于教学与科研的压力,无法对新进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教学指导,不能使新进教师进行实践教学方面的训练。因此,目前国内高校新进教师岗前校本培训普遍存在着形式单一、无针对性、培训效果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等问题[5]。
(二)培训存在功利性
岗前校本培训应围绕着促进高校教师更好地融入学校,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这一目标和任务开展,最终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然而,从近几年高校岗前校本培训来看,个别学校开展校本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培训课时任务,导致培训流于形式。对于培训的主体――新进教师来说,参与培训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致使培训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三)考核方式不科学
培训效果需要通过量化考核进行验证,科学完善的考核方式才能检测出培训的成效。目前,各个高校校本培训通常以考勤为手段以课时量为内容进行考核。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真正检验培训效果,随意性大,不够全面。
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岗前校本培训的实施策略
(一)岗前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
开展新进教师岗前校本培训必须明确培训的目标,并围绕着目标展开:一是帮助新进教师尽快熟悉学校的工作环境和相关规章制度,顺利实现角色转变;二是通过对校情校史的了解,增强凝聚力,树立正确的师德师风;三是通过教学实务的培训,帮助新进教师尽快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则与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四是满足资格证书及晋升的指令性要求[4]。
(二)组织与管理
学校高度重视,多部门合作组织。本培训由学校的5个职能部门协调完成,其中师德师风部分是由人事处、教务处、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教师职业规划及教学实务部分由教学发展中心负责组织实施,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负责整个培训活动的网络及视频技术支持,宣传部负责整个活动的宣传报道。
(三)指导教师团的构建
指导教师选聘及指导教师团组建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校本培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为此就要求指导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突出的教学成果,而且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指导教师的教学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进教师走上讲台后的教育教学态度[6]。
该校岗前校本培训的指导教师由两部分组成,校级名师及学校教学实务培训团。教学名师队伍主要负责师德师风及教师职业规划部分,教学实务培训团负责教学实务部分。教学名师队伍由学校的省级及以上层次的教学名师组成。教学实务培训团共有来自涵盖学校8个学科领域的15名教师组成。在年龄构成上,35岁以下占40%,35―45岁占46.7%,45岁以上占13.3%,符合老中青相结合且中年教师占多数的年龄分布结构。这些授课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及较高的教学技能,在教学方面,86.7%的教师是校级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二等奖的获得者,均主持或参与校级及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科研方面,80%的教师主持过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因此这些指导教师在专业素质上均是学校的佼佼者。
(四)培训内容及方式
岗前校本培训主要包括师德师风、教师职业规划和教学实务3个方面。师德教育主要通过农史馆、校史馆现场教学的方式帮助新进教师了解农业乃国之命脉,以及我校在承担国家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增强新教师的责任心和荣誉感。以“人才培养”为主题的名师讲座及学校政策解读,帮助新进教师树立正确的自身角色定位。师风教育则依托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开展,拓展训练以“行动、合作、体验”为指导宗旨,通过“万众一心”等专项活动,在增加新进教师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深认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为今后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教师职业规划”以讲座的方式开展,在以高校教师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的基础上,邀请校内名师引导新进教师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校教师心理教育”以高校教育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的基本心里现象和规律为核心讲解内容,有助于新进教师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教学实务培训”是校本培训的重点,目的是帮助新进教师迅速掌握授课基本技能。该部分培训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理论部分分为16个课时,采用集中培训的形式,从教学过程概述、教学方案撰写、课堂组织、教学语言表达等一个完整授课过程的12个要点进行阐述,使新进教师全面把握教学工作。优质教学展示是教学实务培训部分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教学实务理论讲解部分结束后进行。该部分由师资培训团的6名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进行教学展示,让新进教师直观感受一节精彩的课程是如何组织、如何与学生沟通的等,也能帮助新进教师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应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为后续教学实训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实训是教学实务培训的实践部分,该部分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心的微格教室进行训练,要求新进教师进行15―20分钟的授课展示且需进行两轮次试讲,每4-6位新进教师自由结合进行两轮次试讲,由一名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并提出改正意见。
(五)考核方式
“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规划”部分通过出勤及学分两种方式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教学实务”部分的培训。教学实务考核分为两个模块进行,理论部分采用出勤考核、课堂表现考核及结业作业考核。所谓课堂表现考核是培训教师要根据新进教师在课堂讨论问题、交流互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结业作业考核就是每位新进教师在理论课程结束后要提交一份“教学设计”,指导教师进行综合打分。实操训练考核是指导教师对每位新进教师的授课展示进行打分。通过对上述三部分内容的考核,成绩不合格的新进教师需要进行专项培训并再次考核,他们考核合格后才能开展后续的教学工作。
作为岗前校本培训新体系和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进行了初步尝试,为岗前校本培训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高校教师岗前校本培训工作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崭新任务,各高校应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外高校岗前校本培训的基础上增强校本培训的实效性提升培训水平,推动高校岗前校本培训更长远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月朗.高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现实意义和策略[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6,(7).
[2]肖鸿雁.高校教师校本培训改革刍议[J].教育评论,
2014,(11).
[3]刘德娟,孙乐飞.浅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J].辽宁教育
研究,2006,(3).
[4]陈玮.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紫金
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2,(10).
[5]王菊.创新高校岗前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宿迁学
院岗前培训的组织与实施[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1,(10).
On the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LV Tingting(Zhangjiakou University, Zhangjiakou, Hebei 075000)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inevitabl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education reform is a new way of education,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our education system,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mainly based on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needs, training needs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produc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services with high-quality, high-skilled integrated tal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reform pace of adva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unique, how to ensure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ncerned about the curre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main line for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do problems in depth and detailed analysis, and this has developed practical solutions, innovative idea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provide a basis to carry out.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easible measures
0 引言从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够系统化、深入化,也不够科学化,因此,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尽管教育部已经组织对高校的办学条件、实践的教学基础的建设、高校建设开展了评估的活动,但是对于高校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系统、成熟的评估方案。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新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问题做了深入的系统的阐述,并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
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健全和完善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1 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1.1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的必要内容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创新精神已是时代的呼唤,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为此,高校在教学中,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敢于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在创新素养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这一变化过程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教学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一个具备高素质、精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素养,更要具备不断的自我更新、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师创新能力的发挥是教师专业化实现的重要途径,创新能力则成为新时期衡量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高校教师自身创新素养的提高,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推行特殊化教学的前提,也是有效提升教学内涵的主要途径,而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目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1.2 学生创新性的培养需要教师的创新能力做后盾我国数次进行教学体制的改革,其目的就是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新时期,国际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各高校贯彻落实创新教学,已是当前世界的必然趋势。而高素质的人才,就必须要有一支配备高素质、创新性的教学团队做后盾。
高校教师只有不断地丰富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地积累创新教学的经验,勇于开拓创新,以身作则,为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做指导,才能在教学中形成自己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促使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只有这样,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得到尊重,其创新性的思维不断得到释放和发挥,从而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思想教育工作的发展。
1.3 教师创新能力推动了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创新的推动者,他们肩负着新时期历史所赋予他们新型人才的培养重任。因此,创新教学势在必行。当前,我国虽然一再倡导创新教学,但是创新教学还没有具体落实,要实现从理论到实践创新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因此,高校教师应对创新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校教师创建新型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教学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只有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才能全面贯彻落实创新精神,才能有效地推动创新教学的进步。
1.4 时代需要大学生接受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我国体制教育已经经过数次变革和革新,传统高校对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
创新型的人才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只有通过创新和变革,才能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高校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
2 阻碍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因素2.1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阻碍了高校教师创新素养的构建目前我国教学中依旧包含了较多的传统教学的因素,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这一教学模式一直被沿用。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不断地更新和变革,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旧没有多大的改变。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在高校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教学模式已经逐步显得不适用,创新的思想逐渐被引用,但是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残留,难于彻底根除,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高校开展创新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步伐。
2.2不健全的考核制度严重阻碍了高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信度和效度是高校推定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信度主要突出可靠性,它主要衡量教师对教学内容和科研能否作出科学的评价。效度是高校对教师考核的一种标准。高校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信度和效度的考核方法。但是,目前高校信度和效度地考核力度依旧遵循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考核的标准没有量化,一味地追求结果,不看重过程。因此,这种考核方法具有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2.3 高校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教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的提高。面对当今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趋势,根除传统思想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尽管各大高校呼吁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这种呼声阵阵的背后,依旧无法看见强有力的实践。这足以证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依旧无法实现质的突破。目前,各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依旧保留了较多传统的成分。相比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学校和教师则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和前程。该种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教学中屡见不鲜,这些负面的因素严重阻碍了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3 创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3.1 提高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营造创新环境我国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一直被看作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推动者。因此,要有效开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从教师开始执行。教师要营造创新教育的环境,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推行以人为本的方针策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此促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
3.2 强化高校创新教学的研究,深化教学方法和内容高校教学工作是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基本保障。依据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高校要加大对创新教育的研究力度,深化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鼓励教师和学生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创新的思维方式和理论注入到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没有负担地推动创新教育工作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2-194-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在实施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模式与管理制度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进程,高等学校的教学规模也随之增大,由此,对高等学校的管理制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不仅要完善教学机制,而且在加强教学的力度的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促使学校的内部管理水平能够顺应新形势而不断提升,并以此来开辟出适合自身发展模式且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核心部分,是实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能够顺应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高等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也应随之进行改革与创新,以此来使自身在以核心竞争力决定学校总体教学水平的大环境之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
从当前的高等学校的竞争形式来看,人力资源是高等学校的核心资源。一个学校只有掌握了一流的人力资源,才能够在激烈的高校竞争当中占据优势,而对于人力资源实行有效的管理,可以说是提升高等学校核心整理力的必经之路。现阶段,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内容已经不仅仅是整理资料,处理人事信息的闲杂工作,而是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通过人力资源部门提供的数据资料、人员信息来制定长期和短期的战略目标,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当前教育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之下,高校进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无论什么规模的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之中,都需要依靠人、财、物等因素,但在众多的构成因素中,人是主体,并且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通过将个人的能力和特长应用到组织内部,促进其他要素正常的运转。尤其是在高校进行全面改革的形势之下,教师人力资源也在其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使高校更好地适应时展的步伐,必须将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与模式进行相应的创新。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将发展的直观因素进行综合,并将其合理的配置,从而使高校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以此来促进教师各项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高校的长足发展。
其二,提升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在瞬息万变的教育活动中,高校只有在教育水平、教育资源等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高校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高校在教育水平、教育资源方面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占据了主导地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当前教育活动的变化而进行创新,通过建立适合当前教学活动发展的形式以及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使得优秀的教师资源能够得到高效的利用,为其创造更好的激励制度与管理模式,并以此来为优秀教师人才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进而保证高校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即使经过了多次的教学改革也很难使高校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很好的适应新时展的步伐,以致于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教师人力资源的管理。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由于我国的高校的办学宗旨就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以致于在高校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重视的是教学水平的提升,认为教学质量才是高校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只有将高校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始终保持竞争优势,才能够有效的推动高校的发展。由于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以致于高校对人力资源的管理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面的管理与培训,主要针对教师的人事调动与绩效奖金的发放而进行相关工作,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内容,忽视了对人力资源深层内涵的挖掘。鉴于高校所存留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这种狭隘的思想,导致高校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在统筹学校资源,为学校制定战略发展目标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所带来的巨大的间接利益。
2.基于高校传统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的根深蒂固,使得高校的管理层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始终无法予以正确的认识,使得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高校的地位也一直处于弱势。与此同时,绝大部门高校的管理者普遍认为人力部门的主要工作就是对人员档案、其他部门的出勤情况以及工作量等内容进行相应的管理,使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且缺乏含金量,导致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效用无法得到正确且充分的发挥。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在高校的人力Y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教师之间存在的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差别,忽视了教师之间的差异性与层次性,致使人力资源管理中激励制度与培训管理等基础工作存在一定的弊端。第一,激励制度方面。高校在激励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将同样的激励制度应用于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将素质与能力层次不同的教师所适用的激励措施混同。但在实际上从教师激励效用来看,高校传统的激励机制仅仅是教育改革时代高校对于教师的一种激励制度安排。但是在如今的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之下,教师与教师之间有着不同的个人特点与激励要求,同样的激励制度很难满足绝大部分的教师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师心理上的不平衡。第二,培训管理方面。由于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全面理解教师的工作动机,并且仅仅停留在尊重和理解的层次上面,对于教师在内心深处对高校与事业的责任感和理想追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工作方式与工作动力缺乏深层的理解与认识,由此在培训与管理的手段上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将不同层次与水平的教师使用同一种方式培训,在很大程度上使资源造成浪费,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四、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
(一)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在教育改革的新环境之下,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人力资源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在核心竞争力决定高校教学水平的形势下,对高校在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为了能够从根本上促使高校真正的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必须从基本且至关重要的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做起,并以此来进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首先,在高校重新认识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的过程中,应将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作为学校的核心战略决策部门,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学校进行决策的核心内容,以此来提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学校中的地位。其次,高校的管理层人员要正确认识到教师人力资源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的重要性,根据教师所具备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方式对其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进行合理的安排,并以此来将每个教师的优势与长处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由于高校的人动频率并不高,所以在进行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每一个教师的不同特点与能力将其安排在适当的岗位上,以此来保证高校教师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人力资源管理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维系高校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加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的目的,笔者提出了以下三点建议:其一,充分意识到人力资源管理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在构建相对完善的高校管理机制的同时,还要注重教师总体的能力与素质的提升,从而使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的教师,实现对高校教师的有效管理。其二,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能力及其工作需求,尊重并且重视每一名教师,通过对教师定期的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来使教师的整体能力得到提升,使高校的全体教师在面对激励奖励的同时能够在心理产生平衡感与满足感。其三,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教师进行分层次培训,并将培训的内容与教师的工作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在进行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教师的整体管理,保证各学科教师的能力与素质的分配平衡,以此来促进高校教师总体能力的全面提升。其四,高校还应将教师的定期培训与有效管理作为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基础与先决条件,在定期培养人才的同时,对其在培训中的行为与表现进行科学且客观的评价,对表现优异的教师进行表彰与嘉奖,以此来提升教师的工作信心与工作积极性,促使教师对高校管理制度的满意度得以大幅度提升。
五、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的分析,可以得知,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不仅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的保障,而且提升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对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基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在高校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深刻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对于高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的前提之下,提出了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的更新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等几点创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策略,以期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姚颖君.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展望,2016(3)
[2] 胡新峰,苏兆斌,李威娜.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新探索[J].科技c管理,2014(3)
[3] 魏建树.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和解决措施[J].企业研究,2014(14)
[4] 魏洁,汤建奎.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J].江苏高教,2014(6)
[5] 江波,颜萌.绩效视角下高校实验队伍建设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7)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重大的教育改革举措之一就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它针对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和实用化而忽视通识教育、过分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等不良倾向,试图通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引文入理、文理渗透”等来改变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同道德水平的提高相协调。这一突破性的教育理念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不仅需要优秀的专业素质,而且需要较佳的人文素质。
一、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素质的现状分析
人文素质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高校教师的人文素质主要通过教师广博的人文知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来体现。大学教师作为高校开展人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同度普遍较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意识较强,但大学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仍然不高,成为了制约素质教育在大学推行的瓶颈。
1 高等院校教师的文化知识整体水平仍需提高。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报告中对我国1101名大学教师进行文、史、哲基本常识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学教师在中外历史名人、中外历史事件、哲学常识、文学常识上的认知均值分别为4.0000、3.1942、3.5590、4.7786,换算成百分制分别为80、63.884、71.18、79.64。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教师的文、史、哲基本常识整体水平较好,但对中外历史事件和哲学常识掌握水平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 高等院校教师对增强课程审美情趣意识淡薄。审美素质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主观因素,良好的审美素质不仅对于高校教师的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行为方式均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且有利于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融入美育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现有的调查数据中分析,目前高校教师的审美情趣仍然停留在感知层面,具有审美理想但缺乏理性的审美修养,将审美作为一种休闲活动而缺乏对学生的美育意识。
例如,教育部“新世纪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计划”中对7所高职高专院校中理工科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80%的教师不能对“美”做出正确解释,50%的教师不会任何乐器;而“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显示,大学教师群体能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作为最高审美理想,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能够充分感知和喜爱,但对社会美和科学美缺乏重视;周鸣鸣(2000)等对部分大学教师审美素质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虽然92.37%的教师对于在教学中运用美学理念表示认同,但有90.6%的教师表示不太理解在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方法。
由于大学教师对科学美育缺乏关注、美育意识淡薄,加之大学专业化程度较高,运用美育教学方法的难度大,造成了在大学的专业教育中多数教师淡化课程审美情趣、忽视抽象科学概念的形象转化,致使大学专业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精神有待强化。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的内在升华,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教师的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爱国与民族意识等方面。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显示,部分大学教师在责任心(岗位意识)、主动沟通方面缺乏认识,其积极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也较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仍然普遍存在。虽然绝大部分教师都有强烈的民族观念,但仍有部分教师对国家现状持消极态度。有些教师不能用辩正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问题,甚至将批判现实作为展现自己思想的方式,造成了对学生的误导。
华东理工大学对上海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重点高校的上百名教师的调查结果显示,90%的大学教师认同教师职业并表示乐于从事教育事业,但仅有4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全部精力是用于本职工作的;同时教师对高校改革的总体评价不高,仅有44%的教师认为高校改革和发展有成效;部分教师不关心社会政治和学校的民主建设,教师自身价值观受拜金主义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教育使命感。
4 高等院校教师的科学精神有待增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作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和人类文明的传承者,理应具有勇于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当前,高校教师虽然对科学持很高的欣赏态度,但追求科学的精神尚需进一步提升。部分教师对于捍卫科学仍表现出消极的态度,缺乏同反科学、伪科学斗争的勇气,有的则缺乏独立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科学行为方面无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二、高等院校教师人文素质整体水平不佳的原因分析
1 “重理轻文”的影响――历史惯性的延续。目前我国大学教师队伍主要是由上世纪70年代初毕业的工农兵大学生和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构成。而对我国1000多所大学的调查数据显示,每所大学中几乎有50%左右的教师是本校毕业的,大学教师“近亲繁殖”现象极为严重。这些大学教师的中学或大学阶段处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末期。当时的中学教育一切以高考为重,“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老师还是学生,均忽视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使教育蒙上了一层功利主义的色彩。因此,这期间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不足,而当他们走上大学教师的工作岗位时,即使已经响应号召开始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人文素质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正如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所述,“人文素质,是在涉猎了文、史、哲学之后,更进一步认识到,这些人文‘学’到最后都有一个终极的关怀,对‘人’的关怀;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你只能有人文知识,不能有人文素质。”
2 社会环境的影响――物质主义的诱惑与冲击。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慢慢走向市场,偏离了昔日“象牙塔”的运行轨道;特别是从1999年我国大学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在通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办学之路上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行的状态。相
对应地,作为高校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队伍则在盛行的物质主义诱惑与强大的工作负荷下负重前行。一方面,物质主义的诱惑使高校教师的个人主义思想占据上风,使许多能力比较强的年轻教师“下海”经商,造成高校优秀人才的流失;使留在学校的教师忙于拉课题、评职称,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教师在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双重变革中,不断处于适应新环境、新机制的应急状态,他们的生活职业压力增大。高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增大集中反应在教师的不良行为、心理疾病、情绪和生理等方面,表现为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的暂时消退。就此而言,面临内外交困的教师们难以分出精力来博览文、史、哲名著并静心使之内化为自己的人文素质。
3 专业教育模式影响一一人文素质的提升还未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在我国河南省高校中所进行的调查显示,有90.4%的理工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精神;而70.4%的文科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提高自己的科学精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和我国高校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分不开的,我国高校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极大地强化了高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的认识。反映在教学中就是“知识中心”、“学科中心”的观点。即教师认为知识体现了文化的共同性,是文化的核心,只有学问化的知识才是适宜教与学的,以兴趣、生活经验等为依据的知识不应纳入课程内容。该项调查虽然不能完全反映高校教师的整体情况,但却表明,大学教师对人文素质的认识还不完整,人文素质还并未提升成为大学教师的内在需求。
三、创新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的培养模式
基于上述分析,加强高校教师人文素质建设,提升人文素质水平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建立一种创新型的培养模式。
1 体制创新――确立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师培训中的地位。人本主义教育改革家罗杰斯鉴于世界处于迅速变化、充满矛盾、危机四伏的时代里,主张真正可靠的、有教养的人应该能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唯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他主张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因此,提升高校教师人文素质的首要目标不能仅仅定格在培训的专业技术层面上,而应该站在人文精神培养的角度,促进高校教师自身的变化和学习,而学校仅从思想水平、道德修养、知识视野、审美情操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