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体育文化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7:3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社区体育文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社区体育文化论文

篇1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理论界既有共识,也有分歧。马岳良(2004年)认为体育文化是以身体为媒介,把满足人类需求的身体活动进行加工、组织和秩序化,形成获得社会承认且具有独立意义和价值的文化,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具体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思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体育市场开发、体育运行规律、体育物质条件等。王振涛、单清华、周毅(2007年)结合物质层、意识形态层和哲学思想层的三层次文化构成理论,认为完整的体育文化也应包含这三个层面内容,具体为:第一层(物质层),为各种体育活动场地等硬件设施;第二层是体育的科学原理、锻炼知识、组织形式、制度等;第三层次则是哲学思想层次,诸如生命观、健康观、寿命观、健美观、伦理观等。孙娟、付常兵(2009年)认为体育文化是广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切体育实践中展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人们为谋求身心健康发展,通过竞技性、娱乐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体形态变化和动作技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运动属性的文化,包括体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等。结合相关学者对体育文化的定义,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体育文化虽然在内涵表述上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上存在一个共识,即认为体育文化是体育物质文化、体育精神文化和体育制度文化的综合体,这三者均是体育文化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笔者对此表示认同,因为文化不是孤立的要素组成,需要物质基础支撑、精神内核彰显以及来自制度的规范约束,体育文化同样也不例外。

1.2体育文化的功能

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归纳,认为体育文化的功能主要聚焦于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文化有助于提升国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而且参与体育文化逐渐成为国民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功能,这一点几乎是目前理论界的共识,可以说是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二是体育文化具有感召功能,有助于凝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人心,能够推动形成共识从而提升国家和民族的团结力。有学者认为,体育文化还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塑造公众形象、推动社会进步等功能,其实,笔者认为这些功能依旧是体育文化基本功能和感召功能的延伸。事实上,体育文化还具有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即政府及社会可以借助体育文化来协调社会人际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引导健康、友爱、积极向上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体育文化的社会管理功能迄今没有得到高度重视并被充分运用,也未被理论界进行系统性的抽象总结,需要对此予以挖掘并深入研究,进一步丰富体育文化的功能内涵。

2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及体育文化契合分析

2.1社区管理中的文化缺位分析

社区是指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以居住环境为主体,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的行政区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社区是城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可以说,社区是城镇构成的最小组成单元。而社区管理通常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结合我国现行法律以及理论界对社区和社区管理内涵的定位,不难发现社区在管理上具有自治性,但是,笔者认为社区也是政府的行政区域,不能脱离政府的行政领导,否则仅依靠社区的自我管理会出现管理“失灵”。事实上,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法律定位,导致我国在对社区管理上出现管理责任不清晰、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社会参与动力不足等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在不断加快,据统计,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3.73%,城镇社区的数量也随之不断增多。一方面从社区群众对其生活环境诉求来看,满足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硬件设施条件一般都会逐步得到政府的重视而被解决,但受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社区群众的文化诉求却未能得到较好的满足,即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从政府相关部门对其行政权力职责履行来看,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社区居民进行严格管理,如国家计划生育等政策在社区的执行,可依然受社区自我服务的法律定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行政指导相对不足,尤其是在借助非刚性行政指令的政策制定及指导上较为欠缺,导致对社区管理效果并不理想,社区文化严重缺位就是体现,社区居民之间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加上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关系不够融洽;社区居委会社区管理职能的履行缺乏居民的积极支持,使得一些政策难以推行实施;甚至由于缺乏正确的社区文化引导,“黄、赌、毒”等不良社会风气在一些社区滋生蔓延,给社会和谐带来了诸多隐患。

2.2体育文化功能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

以文化为载体,加大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力度既是满足城镇社区居民对文化生活诉求的需要,也是社区管理方式的创新。而体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构成的一部分,相比较其他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具有较多的功能优势,可以与社区管理形成有效的契合。首先,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讲。马斯洛认为人有五个层次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随着社区居民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一方面他们逐渐有着强烈的文化生活需要以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而体育文化具有一定的娱乐享受和自我发展功能,可以较好地满足社区居民较之物质生活更高层次需求;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还存在社交需要以获得社会尊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社交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这就涉及到不同文化程度或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融合问题,在融合过程中,体育文化具有较强的优势,可以迅速架起沟通的桥梁,教育背景、能力禀赋、地域差异等内外部因素均不会成为体育文化在社区居民间的沟通障碍,因此,体育文化交流既是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又是促进社区居民沟通的有效途径。其次,从社区居民对不同文化参与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程度来比较。不可否认,政府越来越重视在社区管理中充分依托文化载体来实现有效管理的目的,为此加大了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力度,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化进社区活动,但是,面对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指令性条款推行的模式,或者商业机构以营利为目的,功利性明显的商业化推广方式,其效果并不理想,不仅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程度不高,甚至还会引起社区居民的强烈反感进而产生抵触心理。而体育文化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优势,社区居民基于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素质等因素的考虑,会积极参与其中,政府如果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建设力度,通过体育文化来辅助社区管理,可以为社区居民的主动参与提供平台,提高社区管理的效率。再次,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作用形式来考量。体育文化相比较政府行政指令、刚性的政策规制等社会管理形式,可通过柔性影响来达到社会管理的效果,这与我国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也有着较强的契合性。如前所述,按照我国现行相关法律规定,社区是具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自治组织,如果社区管理部门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在社区定期规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符合社区居民文化诉求的文体活动,并辅之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精神文化主题教育,以此来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社区居民更容易接受和贯彻执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文化,社区居民之间的一些利益问题也可以得到更好的解决。

3对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功能发挥的政策建议

结合前文对体育文化的概念界定和体育文化功能内涵的阐述以及体育文化与社区管理的契合分析,笔者认为要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的社会管理功能,必须重视社区体育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方面的建设力度,要形成“三位一体”的强化机制,为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3.1加大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供给

健全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包括体育场所硬件设施、体育硬件配套环境、体育活动用品等,这些是体育文化在社区管理中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而当前政府对社区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投入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政策支持缺位、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即使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也没有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使得体育文化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撑,从而严重制约了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实效。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基础设施等物质资源呈现典型的公共品特性,具有明显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等特点,使得私人市场由于无法解决“搭便车”问题缺乏供给的动力,因此,政府要承担起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供给的主要责任。在《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这就要求政府要站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重视社区体育文化的物质资源投入,并建立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体育文化物质资源能够长期有效运转。此外,基于政府财力的限制,也应积极吸引个人、企业和社会的主动捐赠,为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设开辟多元化的投资渠道。

3.2加强社区体育文化的精神文化建设

在社区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建立健全后,需要以此为载体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发挥出体育文化提高社区居民身心素质、娱乐享受等基本功能,同时,要依托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向社区居民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契合政府的社会管理,引导社区居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念、心理倾向和价值取向,发挥出其社会管理功能。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妥善处理好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和社会管理功能的关系,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的前提,忽视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一味追求其社会管理功能只会事与愿违,因为基本功能是社会管理功能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社区管理部门要以“为居民服务,为社区服务”为宗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社区群众喜闻乐见,有益于提高居民身心素质的文体活动。在文体活动开展过程中,积极运用各种有效形式和方法,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党的基本路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法制等教育活动,实现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发挥的目的。

3.3科学设计社区体育文化的管理制度

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物质资源基础,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传递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区体育文化活动,有助于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但是,社区管理既是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程,也是政府及社区自身所面临的日常性管理工作,要使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社区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通过健全、科学、长效的管理制度,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事实上,当前我国社区体育制度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使得社区体育文化杂乱无章,不仅未能较好地保证体育文化基本功能的发挥,甚至对社区规范管理、社会和谐起到了负面效应,因此,相关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各种法律和规章制度。一方面要规范社区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场所、时间、内容、形式,避免体育文化的无序开展影响社区居民的正常休息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规章制度确保社区体育文化活动能够有效开展、长效开展,为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文化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只有健全、科学、规范有序的体育制度文化作为保障,体育文化强大的社会管理功能才会得以体现,缺乏制度保障的体育文化也只能削弱理论界以及社会对体育文化社会管理功能的认识和重视。

篇2

前言

体育文化是中小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完成学校体育任务的重要途径。[1]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该地区是当前我国最重要、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的经济区之一,是亚太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发育最成熟的城镇群之一。[2]近些年,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优于文化发展,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滞后,为了使中小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能力和体育素养的培养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的步伐,本文拟就对该地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优势和途径进行分析和归纳,为广大该地区中小学体育工作者提供参考,使该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的传播过程更加实用和完善。

1 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里,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它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体育这两大文化体系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生的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3]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4]校园体育文化是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处延的独特文化现象,它与校园的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同时,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珠三角地区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

2.1 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2.1.1 规范行为,树立理想

中小学学生的认知还不成熟,学校大型的运动会或体育节等以其隆重庄严的仪式能将学生团结在一起,通过运动项目的规则、竞争,使他们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学校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受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珠三角地区的思想、意识、文化也受到不同的冲击。学生通过参与运动竞赛,团结协作,勇敢拼搏而获得成功的喜悦,或是失败的酸痛,能使他们从小就体验人生创业、成功、失败及荣誉的艰辛,[5]在他们人生道路的初始阶段就促使他们端正人生的态度,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1.2 发展个性,展示自我

中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时候,为他们创造条件发展个性、展示自我是有必要的。校园体育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每个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都可以在运动中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同的运动项目中,由于内容和方式的差别,使个体的角色扮演呈现多元化的特征,有的需要勇猛果断,有的需要稳重镇定,有的展示柔美和谐,有的凸显阳刚顽强,丰富的项目为中小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生长营养。

2.1.3 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珠三角地区中小学的硬件设施是一个有利条件,师生的信息都很灵通,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有优势。但是,面对网络、杂志、电视等媒体带来的新兴时尚的体育项目、咨询、信息,选择合适的途径、健康的项目、文明的方式参与其中,学校体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地引导和适时地教育。

2.2 对社会文化的贡献

中小学校通过体育文化的建设和传播,为学生营造一种浓厚而健康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小就将体育的概念突破出锻炼身体的范围,走向文化的领域。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体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激发民族自豪感。[6]珠三角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是整个国家的一个窗口,体育文化对于学生将来走入社会,为社会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将起到关键作用。

2.3 对全民健身的基础作用

在珠三角地区中小学,通过以体育教学和运动会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文化建设,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掌握终身体育的技能,了解和认识全民健身对人、社会的积极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念,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对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将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3 农村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分析

3.1 抓好常规的体育活动

体育课、两操和课外活动是中小学常规的体育活动,抓好这三项内容是中小学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体育课要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提高锻炼能力为核心目的,在内容安排上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性、时代性和趣味性;两操是中小学生参加锻炼的最基本的内容,但它有一定的强制性,在实施的时候要注意变换方式,争取变被动为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灵活,较能吸引更多的学生主动加入,但要注意利用时间和场地器材充裕的条件和学生的积极性。

篇3

公园的规划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服务大众为宗旨,力争打造成一个通俗化、适应大众、能解除人们生活压力、展示社区形象的场所。公园更多的倾向于“动”,倾向于“娱乐性”。公园中设置很多开敞的大空间,人们在公园中的活动范围相对较大,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满足居民娱乐、享受、休憩的要求,使得他们有家可居,有园可游。为了使市民在园内观赏植物的同时增加一些树木知识,公园中各种乔木、灌木的枝条上绑有标签,上面注明该种植物的中文名、拉丁名、所属科类及其主要习性[1],增加了市民的园林树木、花卉知识。

功能分区及分析:

(一)功能分区

公园的建设满足了社区公园的服务半径,不仅起到文化继承的作用,还提高公园的内涵与品位,树立社区形象与特色,为周围居民展开户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公共的大舞台。公园规划设计以方便周边居民休闲、健身、娱乐、教育为主导,将公园划分为休闲、观赏、活动三个功能区。北区在设计上以体现晋商文化为主题形成休闲区;中区结合亭、台、廊、桥等园林小品构建成公园的主要观赏区;南区设计则体现资源共享特色,社会与学校共享的体育场所构成了活动区。

1.休闲区

休闲区则是公园北区,以幽雅自然为设计理念。休闲区的入口为次入口,因此入口处不需要宏大的气势。此处以不锈钢火柴雕塑为中心(如图1),辅以观光广场、环形花坛的布置、太阳能“科普画廊”及其他园林小品作为序幕。广场周围分别设置花卉带、景墙、玉兰园、泡桐园等景点,简洁明快的步行道穿流于疏林草地之中,或坐、或行、或观棋、或读书,怡然自得,幽雅、平和。其中种植泡桐、玉兰观赏林,配以灌木、草坪及长椅,创造出安静幽雅的空间。在这个圆形的平台上,附近居民早上在这里跳广场舞、打太极,下午在这里跳交谊舞、戏曲演唱、踢毽子等,形成了独特的社区文化,同时也陶冶了人们的情操。

2.观赏区

观赏区为公园主景区,主出入口设置在千峰北路处,位于公园南北距离的中段。入口南侧设置一处小型停车场,方便远处的市民驾车来游玩。规则式布局、敞开式入口,配以小型假山、景亭点缀,创造出大气而不失华丽的广场(如图2、3)。区域北侧结合地形落差设置一座高4m的山丘地形,山丘按摩步道贯穿南北。山丘后面则是望景高层小区,以草坪、围栏分割,并与小区内的绿地建筑相结合,整体形成高低错落有致、住宅与园景相融合的景色。山丘以植物造景为主,结合乔灌草花相结合的形式配置,园林小径蜿蜒在草坪绿地之中,配以木椅、徐继畬的雕塑和纪念亭(如图4),形成自然、安静又有内涵的氛围。山下设计水面及小栈道、木廊桥(如图5),以小段木桥将水面分隔为北静水和南部动感假山水景相结合。北侧水面用卵石滩形成自然的驳岸形式(如图6),水面上架起木廊桥、水上栈桥形成一系列的亲水空间;南侧水面则设置喷泉,自由式不规则叠石的池岸方式(如图7)设计得很自然,岸边的石头可以供人们乘坐,人和水完全融合在一起;小型动感瀑布主要是利用山丘地形高差和砌石形成的,潺潺流水及水帘后若隐若现的景观吸引许多游人驻足观赏。有了水这一生命的母体,有利于公园及其附近城市区域生态微气候的形成。

3.活动区

活动区入口处以小型雕塑遮挡视线,绕过雕塑,则豁然开朗,占地7630m2的运动场尽现眼前。该运动场实属太原市外国语学校的运动场,其铺设400米标准塑胶跑道,6对标准篮球架及其场地。运动场不仅为市民提供了健身运动的场所,也解决了太原市外国语学校运动场的难题,实现了社会与学校资源共享的目标。运动场的北出口处,是供游人休息活动的运动器材区,各种不同的运动器材可谓老少皆宜,方便了附近居民来此健身,充分体现了社区公园的功能。

(二)设计分析

1.地形设计

公园设计对地形进行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公园西侧靠近城市干道,设计师采用大片绿地与松柏林及高大乔木的种植,巧妙地将道路的喧嚣与公园的静谧隔离,从园外望园内也起到隐约可见、诱人入园的效果。公园东侧与高层住宅建筑紧邻,设计师进行了适当的土方调整,填土成丘,并设计下沉草坪与住宅区连接,形成高低起伏变化的地形,配合植物群落的强化作用,将住宅与园景贴切地融合在一起,丰富了公园的立面景观效果和空间层次。

2.园路及空间设计

公园中优美的园路曲线,形式多样的路面铺装,与地形、水体、建筑、植物、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形成一幅完整的风景图,给人一种不是“因景设路”,而是“因路得景”的感觉。园路的设计主次分明,主干道将各个景区融洽地贯穿起来,既保证了高峰期人群流动的通畅,又增添了公园空间变化的趣味性。次干道及散步道均铺有鹅卵石,起到按摩健身的作用,同时根据地形的起伏,构造出不同坡度、弯曲度的园路,给那些喜欢晨练、通过散步来进行锻炼的人以多种选择。公园中的步道每隔一段距离就会在路边摆设供人们休憩的坐凳或辟出一块舒适、和谐的活动场地,周围适当配以小灌木、草坪和观赏树木,尺度宜人,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公园园路设计时,注重两侧空间的变化,园林空间的组织与园路的布局融洽地结合,疏密相间,留有透视线,并有适当缓冲草地,以开阔视野,起到了兼顾游园路线和展示园景两方面的功能。

3.绿化

公园十分强调绿色景观的打造,将大面积绿地展示给居民,植被覆盖率达80%,并通过密林、草地等多种表现形式来体现这种自然式园林的手法,从密林小径到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再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对比。同时通过树阵、几何形园路、规则草坪来分割、展现高低层次不同的绿色景观,两种绿色景观相辅相成,形成对比的同时,也给游人丰富变化的视觉感觉;在引入绿色的同时,又体现着一种自然与规整的融合。公园内的植物景观设计注入了“四季有景”的设计理念,按照上层乔木、中层乔灌木、下层耐阴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和缀花草地三层设计模拟自然的生态群落,以保证夏景的浓荫与冬季有景可观。公园绿化的后期养护与重建的管理工作相当及时、到位,养护人员会根据气候的变化,及时管理公园中的植被,并重建或更换一些不适合的植物。

4.水体、小品及其他设计

水体是公园的灵魂,公园内水体设计由动态水体如喷泉、瀑布和静态水体相结合,形成了动静鲜明的对比,充实空间艺术气氛,满足了游人亲水、近水的需求。景观小品是独立设置的,功能简明、造型别致小巧,起到点缀装饰、隔断空间、美化强化景观、休憩和观赏的作用。公园内可见的景观小品有亭、池、廊、桥、花坛、喷泉、瀑布以及各种建筑雕塑等。作为社区公园,还为居民提供休息娱乐的器材和公共活动的设施,不仅增添园趣,丰富景观,又能给人一种亲切宜人的感觉。

篇4

广义社会现代化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两次转变虫然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很多发达地区已完成了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正在经历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的转变,但在内蒙古、西藏等大多数民族地区仍然处在第一次刹-会现代化阶段,即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阶段所以,我们考察社会现代化的内容主要从第一次社会现代化着手,由于较多地区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高能源消耗、环境污染、贫富两极分化等问题,那么我们在研究社会现代化时又小得小吸取经验教训,走出 一条集合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协调发展的综合、生态、民主、科学、自由全而发展的现代化的道路,为民族地区及其他发展一般性地区在现代化道路上指明力向,以便我们尽量缩小甚至是赶上发达地区发展的步伐

社会现代化全力位演变的过程的各个力而经济现代化(工业化、市场化)、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文化现代化(科学化)、人的现代化等等是相互联系制约着的其中,工业化无疑是经济现代化以及整个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环节,是全部过程赖以展开的根本动因工业化过程的展开必然要求市场化过程与之相伴,它以自身的客观逻辑促使市场化过程的展开;而反过来,市场化过程的进展状况,又作为直接必要条件制约着工业化的过程以工业化和市场化的统一为内容的经济现代化呼唤着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民主化和科学化,并为一者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条件;反过来,民主化和科学化又制约着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而人的现代化则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最终要求和日的,所以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为人的现代化提供了好的条件,同时人的现代化又是促进前三者的发展总之,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之间是相互制约的,必须把它们协调起来,才能共同推进民族地区的社会现代化实现

2.民族现代化发展现状

2.1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

谈及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根本是经济的现代化了解民族地区的经济现代化现状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层而去着手 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的工业化在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力式落后发展经济多依靠传统的手段对于新兴的微电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等新技术带来的有利时机因本身条件的}S}制也未能完全把握

生产关系市场化,即也就是企业而向市场,自主地开展生产经营活动,通过市场实现联系市场化是我们选择的正确道路,而信息化和网络化又是我们市场化必须借助的平台民族地区本身地域因素的影响,区域与区域之间多为无人区想要发展市场化有障碍

2.2民族地区的政治现代化

民族地区日前经济文化较落后的状况小能为其民主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条件和较理想的环境,造成了民族地区政治民主实施的困难在民族地区,刹一区组织建设薄弱,社会保障制度小健全,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和制度

2.3民族地区的文化现代化

民族地区现阶段都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和弘扬科学精神但是从总体上看,民族地区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日前的发展还小平衡,至今还有小少地区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的存在

2.4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历程中最核心的日标,是社会现代化的出发点和最终日的民族地区要实现社会现代化,最终要取决于人的现代化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素质,实现民族地区人的现代化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民族地区人口众多、但知识水平、素质较发达地区有差距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突破口在于人的现代化,尤其是在于民族地区民众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思维力式和行为力式的现代化

3.民族地区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落后的经济发展力式与转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民族地区地广物博,通过对资源大量的开采以及初级加工来实现经济发展但由于民族地区自身原本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随着资源的消耗,劳动力成本的增加,想要通过粗放的力式发展经济变得越来越难如何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力式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变,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现代化实现的关键

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力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啦尹;首先,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次,依靠劳动力素质提高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企业也要创造条件,对劳动力进行在岗培训,促进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学技术能力的提高最后,依靠管理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力式的转变,就需要运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强化管理;同时,也要大力培养现代化的管理人才,促进管理结构的优化

3.2政治法治化的小完善与解决途径

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让政治系统在阳光下运行,使民众能成为监督腐败滋生的主体那么落到实处,一力而是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另一力而就是考虑要通过力式使政治法律、规范真正得到尊重和严格执行,因此力式力法的探索也成为民族地区政治现代化过程的一个重要的话题

现在我们社会正在倡导和逐步实施的政务公开,官员公布则产状况,发挥大众媒体的监督作用,网络政治化等等途径和力法都有利于政治现代化,有利于民主政体的发展民族地区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实现政治现代化也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3.3多元价值观对核心价值体系的冲击与协调办法

民族地区的民众较多都是有自身民族信仰的在信息化时代,多元价值观充斥着民众的大脑我们在倡导多元文化发展和尊重民族信仰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何在民族地区的民众意识中树立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其成为主导价值观,又能鼓励多元价值文化的存在和尊重民族信仰,具体建议如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另一力而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也必然需要了解民族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发挥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响应号召,发挥自我的能动性推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的兴旺繁荣对于实现民族地区现代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篇5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2-0095-02

辽宁“未富先老”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态势日趋严重,养老压力逐渐加大,且辽宁现存的养老模式中的“重物质供养,轻精神慰藉”缺陷也日益显现出来。为了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解决老年人的心理孤寂和娱乐缺失问题,辽宁应从“体育文化养老”视角,积极寻求一种能够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使之找到归属感和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精神世界的“吐故纳新”,同时实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养老模式。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的轻精神慰藉问题。社区体育文化养使老年人在社区的“乡里之情”和“守望相助”中,满足其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同时,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与其他养老模式相融、相辅,满足老年群体对精神文化需要。

一、辽宁养老模式及其评价

(一)养老模式现状

一是家庭养老模式。虽然老年人的养老模式有托老所、老年公寓、养老院等形式的多种选择,但大部分老年人还是难舍“故土”,因而家庭养老一直是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在辽宁城市养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城市老年人大多在经济上相对独立,对子女的依存度低,因而子女的经济负担不大,子女给予老年人的帮助更多体现在生活上。二是社区养老模式。“在以家庭为基础和以社区为依托的前提下,用专业化的服务作为养老的主要服务形式,在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同时,充分利用专业人士和社区有关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托老服务和上门服务,从而实现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相结合,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及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让丰硕的社会发展成果可以惠及到更多的有需要的老年群体中去。”[1](P.16)截止至 2010 年底,辽宁建设完成城市社区日间照料站、托老所、老年活动室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4 890 个。2011年底社区日间照料站有 5 190 个[2](P.36)。三是机构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的政策、法律规制下的社会养老机构,包括政府出资兴办的养老院、福利院、敬老院以及个人投资的养老机构。截至2011年末,辽宁共有公办养老机构914 家,养老床位有 10 万张,其中城市养老机构为 123 家,养老床位为2.7 万张。[2](P.36)

(二)养老模式评价

一是三种养老模式利弊。就家庭养老模式而言,辽宁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主要是子女、亲属等,老年人通过居家养老享受亲情带来的愉悦。同时,由于老人与子女在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代际差异,会使二者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产生矛盾,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特别子女工作忙,使之与老人沟通的时间不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寂寞;就社区养老模式而言,它可以运用专业化的服务提供养老服务,且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辽宁城市社区大多未建立养老服务机构,即使设立社区养老机构,也大多只提供做饭、清洗之类服务,服务层次较低;就机构养老模式而言,机构养老是在政府统一管理下,由政府财政或社会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但养老机构的服务价格相对较高,从一千多元到四五千元不等,一些老人的退休金不够支付养老费用,还需要子女补贴,经济压力较大。

二是三种养老模式忽视精神赡养。目前,辽宁城市老年人大多都有一定的退休金,其基本物质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在三种养老模式中缺失。三种养老模式更多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照顾与满足,而对老年人精神需求关心不够,造成了老年人精神赡养的缺失,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因此,从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层面实际需求出发,探索一种既能充分考虑养老模式的福利性,又能考虑社会养老照料的有偿性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模式上轻精神慰藉问题,因此,辽宁城市养老模式应是以社区为载体的“家庭养老+社区体育文化”相结合的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三、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优势

(一)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内涵及实质

所谓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就是指“在政府和社会机构的指导下,在社区范围内以,以老年人生理和心理都能接受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满足社区老年人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为目的,使老年人在体育文化活动中思想得到交流、情感得到沟通,享受体育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为特征,让体育文化活动贯穿在老年人的整个老年生活之中,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3](P.46-49)社^体育文化养老实质就是把体育文化与社区养老相融合特征的养老模式。

(二)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的作用

一是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追求。体育文化养老是建立在满足老年人身体健康、精神愉悦基础上的交流思想、情感沟通、张扬个性的养老方式,即“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所以,社区体育文化养老能够推动和维持其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养老方式,使老年人在社区中找到归属感,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实现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吐故纳新”,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活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阶段养老方式中精神养老缺乏的问题。二是赋予老年人新的生命意义。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家庭角色都发生了变化,往往会出生强烈的心里失落感,患上“离退休综合征”,因而以新的角色和活动替代原有的角色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可以将相同兴趣爱好的老年人组织在一起,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帮助老年人在竞赛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使老人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潜移默化中,依然能寻找到新的人生意义,收获“最美夕阳红”,享受晚年幸福生活。

四、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模式

(一)加大政府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供给

一是政府应从硬件设施和软件投入上加大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财政支持,打造“银色”的体育文化养老物质平台和社会氛围;二是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指引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发展方向,使社区体育文化养老从政策、法律等方面都得到保障;三是政府应动员社会力量加大体育文化养老的投入,探索公建与民营、民办与公助、政府支助与购买等多元化运行模式,健全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二)构建多层次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一是设立老年人体育文化活动中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系列活动;二是创立社区老年舞蹈队、社区太极拳协会等形式的社区老年人体育俱乐部或协会,帮助老年人寻找归属感;三是为社区老年居民提供体育运动指导、运动处方、体育娱乐等服务,让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内容更符合老年群体的需要;四是社区应重视老年人的权益,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他们对社区体育文化养老的需求,并积极献言献策,构建社区体育文化养老服务体系。

(三)推进社区体育文化养老志愿者服务传承

一是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立足社区,指导社区健身活动,向老年人传授普及基础健身知识,引导老年人文明健身、科学健身;二是组织各类体育协会骨干参加社区老年人健身志愿服务,传播体育项目的基本技能,提高老年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技能;三是组织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师和在校体育大学生,充分利用他们的体育运动技能优势,开展体育技能传授志愿服务。

结语: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构建一种以文化为持久动力,重视精神供养的老龄社会养老模式,保持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活力,实现辽宁乃至中国在未来老龄化增速的背景下,依然能保持经济昌盛、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张雯.我国城市社区养老资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研究―以北京市为例[D].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2]萨丽娜.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辽宁省养老服务体系 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3]黎文普,龚正伟.“文化养老”视域下社区体育文化 养老路径探析[J].体育学刊,2014.

[4]杨文轩.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J].体育 文化导刊,2006,(6).

[5]苏永刚.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 [J].山东社会科学,2013,(4).

篇6

茶文化理论是我国生活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分支领域,是一种探寻文化结构的分析方法和技术,近年来,茶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社会学领域研究的热点。社会关系是指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是社会关系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是人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给他们带来的资源,大量研究表明精神文明越丰富、社会关系网越庞大,工作效率就能事半功倍。在这些之外正有一种既健康又能提高成功率的茶文化方式正在悄然兴起,即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参与既能使人获得身体健康,又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扩大人际交往圈,增加茶文化的理解。

1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茶文化观念融入了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谦让、礼仪等一系列优秀品质。因此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将为丰富和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健康第一”理念逐渐成熟,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体育修养,实施完善的体育教学方案,优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更加迫切。所谓体育修养,实际上指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和相应体育教学活动所形成的素质,其主要包括自身体质状况、体育技能、体育品德和思维意识等非先天因素的综合素质、修养。

1.1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人们长期饮茶过程中所逐渐形成的。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饮茶从一种习惯,逐渐融入各种文化,并深化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茶文化,而茶文化中有关道德、礼仪、规范的内容,就形成了茶文化观念。饮茶过程中所伴随的礼仪、规范也就形成了茶文化。而能够与整个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就是茶文化理念。实际上,茶文化观念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涵。

1.2茶文化对体育教学的作用

结合茶文化观念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看到以茶文化观念是茶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礼仪规范,正是茶文化观念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和精髓,因此,其应用过程中将更具有影响力。通过有效融入茶文化观念,能丰富学生认知,提升学生对茶文化观念的理解和自身行为的规范。其次,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文明都形成了统一的茶文化观念,无论其形式如何不同,茶文化中所包含的优良道德观念,都能为学生成长树立良好形象。通过将茶文化观念有效融入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为学生学习体育提供有益借鉴。在帮助学生掌握优异价值观的同时,传承民族文化。最后,将茶文化观念融入体育教学,能够有效推动体育被传承、发展。当前教育的最大功效就是不同文化能被继承。因此在继承过程中,需要融入当前时代特点和丰富元素,实现更大发展。

2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茶文化作为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的相关领域当中的研究重点也在社会的经济活动当中演绎着重要的变量和角色。受社会学、经济学及管理学各大相关领域关于茶文化理论研究的影响,在最近十几年以来,体育活动及茶文化理论的研究也慢慢地被体育学研究界所广泛聚焦。茶文化理论与社会体育教学直接相关的应用存在于五个领域:分别为体育相关企业领域、社区体育发展领域、健身参与领域、运动员成长领域和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2.1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企业领域

将茶文化相关理论成果当中的社会关系理论运用在体育企业研究领域是茶文化相关理论宏观方面的一种研究方式,主要是采取了茶文化理论当中社会支持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北体大的著名学者易建东教授则是能够比较早的把茶文化相关理论与体育相关领域相互结合并且进行深入调研的研究者,易建东教授在他的博士论文《茶文化与当代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成长》中,完整而又系统地描述了茶文化理论对我国体育用品公司的广泛影响。他认为我国的体育用品企业需要尽快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企业茶文化可分为三类:纵向依属茶文化、横向连带茶文化、多向辐射茶文化,其中我们的多向辐射关系是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所得到的茶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其次便是我们的纵向依属关系,最后便是我们的横向连带关系。刘河旺等研究学者们在他们的《基于企业茶文化的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文章当中,将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企业的茶文化与体育产业集群的内部联系进行了深刻广泛的调研,指出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中的茶文化充分展现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与此同时体育用品的产业集群化又增加了体育用品企业之间的茶文化,并且能够非常有效地优化了企业内部之间的茶文化组织结构,为体育商品化产业的进步提供了更加优势的外部环境和机会。

2.2茶文化应用于社区体育发展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体育的发展领域研究和茶文化理论中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绝大部分是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社会信任的内容。刘艳丽、苗大培在《茶文化与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文章中从多角度描述了茶文化理论与社区公共服务体育的关系,表示在中国这样一个现有的文化背景、制度环境下,在建立社区体育及建立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制度、体育公共服务组织等相关方面需要进一步使用茶文化理论。武建文研究员在他的文章《论茶文化在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当中指出,茶文化应当充分结合物质和人力资源,茶文化理论视域下的社会关系支持网络促进着社区体育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茶文化通过明确与社区体育机构这个共同体的认同感,帮助加快我国社区体育机构的成长。在武建文研究之后刘红存也发表了观点类似的文章,表示茶文化理论各维度中的社会信任和社会支持网络都可以加快社区体育进步和发展。张宪丽研究员在他的《社区体育对茶文化的构造》文章中表示过,社区体育发展不但可以满足社区成员间的基本体育需求,而且促使社区体育群体之间的茶文化的增加。社区体育发展对社区成员之间茶文化的组成和构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建立人格性网络、削弱人们集体行动困难、发挥茶文化资源配置属性和形成社区互惠规范。

2.3茶文化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健身参与领域结合茶文化微、中观层次的研究,大部分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参与和社会规范的相关研究成果。李洪君在他的《从茶文化的视角看村庄生活中的休闲体育》文章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农村群众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同时,农村居民们也逐渐参与各种休闲体育活动,这也是村民们的一种茶文化形式,促进其向上层社会流动是非常有利于的。赵栩博和张洪顺在他们的《从茶文化视野审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文章中指出,不同的学校要解放思想认识到开放学校体育场地是具有相当重大的意义,利用学校的场地可以更加方便的为在校学生和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场所,与此同时学校也需要积极增加自身的茶文化,寻找自身茶文化当中的社会支持,建立健全信任合作机制,进一步解决学校在体育场所开放利用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2.4茶文化应用于运动员成长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应用于与职业运动员成长领域中的研究和茶文化微观层次的研究相结合,研究则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个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的获取和社会支持的相关内容。厦门大学的徐延辉教授在她的《运动员职业声望的社会学分析》的文章中,进一步分析了职业运动员的成功与否与其职业声望和茶文化当中的联系,她表示人力、茶文化互为先决条件,是职业运动员们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这个研究发现对其他相关联职业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此外他还在《茶文化在辽宁省运动员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的文章中,明确表示出了茶文化理论的有效利用对运动员的长远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运动员们拥有良好的自身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其有效利用社会关系中的力量促进运动员们个人事业的发展和自身的成长。

2.5茶文化应用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领域

将茶文化理论结合体育专业大学生们的就业研究是茶文化理论在其微观层面的研究,研究中采用了茶文化理论中社会支持、社会信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相关内容。河南大学卢曙光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茶文化与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关系及对策研究》中对235名体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们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后指出,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对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茶文化的有效利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着学生就业机会、信息的获取,尽管普通毕业学生的社会关系十分薄弱可是体育专业的毕业学生相比较而言社会交往能力较强技巧较好,能够充分构建自身社会关系网络且发挥好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3结语

当前,针对茶文化在社会体育教学应用的研究成果很少,即使寥寥无几的几篇研究文献,中心也主要集中在对社会人亚健康问题的关注及社会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等方面,而体育活动与绩效相关联的文献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课题致力于从茶文化的视角去分析社会人的体育参与行为,于理论界来说不仅是一个新兴课题,也是茶文化理论与体育相结合的更深入探索。于现实考虑,从体育参与的入手去探讨社会人增加茶文化的方式也是为制定员工健身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提供依据和参考。

作者:王怀华 廖文豪 单位:成都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黄迎春.实施健美操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思考[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5(3):282-284

篇7

 

1.前言

“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它包括人口、地域、各种设施、管理机构、文化现象和社区意识等要素,是一个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城市社区是以非农产业或二三产业为基础的,规模较大、结构较复杂的社区。社区体育主要指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相当于街道(乡镇)、居(村)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情感为主要目的,就进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而我国的社区体育首先以“区域性单位横向体育联合体――街道社区体协”的形式出现。

伴随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综合国力的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强身健体的意识越来越主导着城市居民的思想观。而城市社区体育以其独特体育健身功能和区域性社区文化吸引着城市广大市民的参与,其组织形式多样,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作为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之一的中华武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根源和渊源的群众根基,在社区体育健身项目中举足轻重地位。怎样使中华武术这一人们喜闻乐见的民族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的功能,是一个值得社会广泛重视和巫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本文对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对弘扬武术精神、促进全民健身、建设社区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界定为:巢湖市市区亚父街道办事处、天河街道办事处、凤凰山街道办事处、卧牛山街道办事处所辖区范围内社区居民开展武术健身活动。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巢湖学院图书馆及网上数据资料库等处进行搜集、鉴别,并整理了国内外有关社区体育、社会体育、社区武术方面的相关书籍和论文,以全面了解本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

2.2.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法为个别发送法和当面访问法 ,从2000年10月至12月实施 ,对抽样体育活动点上参加健身的社区居民进行随机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 600 份 ,回收 585 份 ,回收率为97.5% ,剔除10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575份 ,有效率为97.5%。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3.0和EXCEL等应用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

2.2.4 逻辑推理法

在研究过程中 ,采用类比、 归纳、 演绎、 综合分析法 ,对所有收集资料进行逻辑分析。

3.巢湖市城市社区武术健身活动开展现状分析

3 .1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的动机

调查显示:参加过武术健身活动的有 216 人 ,占总人数的36 %;没有参加过的有 384人 ,占总人数的64 %。巢湖市社区居民没有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明显多于参加过武术健身的人 ,这说明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中,强身健体是绝大多数武术健身者的首要动机,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86.3%;防身自卫占78.7,学习武术技术的占 67.7%;兴趣爱好的占58.8%;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

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来看:人们参加武术健身的动机呈多样性,在这次调查中,为了强身健体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居民占调查人数的86.3%,说明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已经认识到武术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功能价值,看到了武术在健身强身、 治疗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健康身体的追求,使得武术的健身特点有了更大更多的发挥空间。而为了防身自卫和学习技术分别占78.7%和67.6%,位居调查人数第二、第三,这正也迎合了现代社会部分特性的需求,现代社会还未达到正真的完善,社会还很复杂,因此,寻找一种自我防身的有效手段已成为不少人的愿望,而武术的技击术恰恰能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这也促进了武术防身自卫功能的强化,成为人类或个体服务于某种特殊使命的重要手段。出于兴趣爱好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参加武术健身人数的 58.8%,这部分居民可以说是武术爱好者,是参加武术健身相对稳定的群体,对武术的发展和在社会中的传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为了增加社会交往而参加武术健身的占28.6%,这部分居民对构建和谐社区起到推波助澜的效应。

3 .2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项目

本次调查巢湖市城市居民参加武术健身项目内容:太极拳(械)、木兰拳(扇)、

传统套路项目、现代竞技套路项目和搏斗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项目与居民的参与程度依次为:太极拳(械),占 86.4 %;木兰拳(扇) ,占66.1 %;传统套路武术项目 ,占 20.9 %;搏斗项目 ,占17.1 %;现代竞技套路项目 ,占6.4%。社区居民参加武术锻炼的最为主要内容是太极拳类 ,绝大部分参加武术健身者都参加了太极拳练习。。无论是在性别上还是在各个年龄阶段上 ,太极拳的练习者都是最多的 ,且远多于其他选项。太极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大群众参与到武术健身中来 ,对武术的传播和推广功不可没。

3 .3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场所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巢湖市社区居民参加武术健身活动首选场所主要是以范围广、 容纳人数多的地方为主 ;如公园和广场两个地方进行锻炼分别占94.8%和86.7% ,这与公园的独特锻炼环境有关。但巢湖市的公园和广场数量有限 ,,因此,绝大多数健身者通常采用就近原则来选择健身地点,利用单位场地、共体住宅小区、 自家庭院进行锻炼。在这样的环境里参加武术锻炼,由于场地的简陋和人数上的不足 ,导致缺乏一个良好武术健身氛围 ,对居民们参加武术健身的热情和意愿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4 结论

4.1调查显示,不到半数的巢湖市城市社区居民喜欢武术,这表明武术在巢湖市城市社区要想较为广泛开展,需加大宣传力度。

4.2.人们参与武术健身的最直接的动机是:强身健体、增进健康。另外,学习技术、兴趣爱好、增进交往等也是他们武术健身直接或间接动机。

4.3.武术健身项目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套路技术上,而是向更复杂、更高级的技术发展,健身内容多元化。

4.4政府加强对巢湖市市区公园、广场及公共体育场所的建设,为居民健身提供良好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李瑞年.试论全民健身〔J〕.体育科学,1995,15(5):23。

【2】周沛.社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 新疆东疆 少数民族地区 社区体育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新疆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具有复杂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随着国家加大对新疆地区的投资和扶持,新疆各地区的经济、旅游和文化等方面得到快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其健康意识也得到增强,从而社区体育文化得到快速的发展。本论文从不同角度对新疆东疆多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各地区多民族区域的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综合分析其发展现状,剖析出现阶段各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针对影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有具体的可行性建议和意见,供有关部门和个人进行参考,以促进东疆乃至全疆多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

根据研究的需要,对哈密、吐鲁番、昌吉、乌鲁木齐、石河子等5个不同地区分别从社区居民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500名社区居民。据研究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体育文化发展研究的调查问卷》,并对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进行随机问卷调查,共发放500份调查问卷,回收496份,问卷回收率98.7%,有效问卷490份,有效回收率97.3%;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回收率95%,有效问卷90份,有效回收率90%。通过和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进行访谈,从而了解新疆东疆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居民参加社区体育的基本情况,获得真实宝贵的资料。

二、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参加体育锻炼人群的性别中看出:男性锻炼者在锻炼人群中占51%;女性锻炼者占49%,由此可以看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人群更加愿意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年龄分布上看成驼峰型,即两头低,中间高,31-50岁的锻炼人群占总人数的43%;51岁以上的锻炼人群占总人数的17%;由此可以看出中青年人群更加注重体育锻炼,老年人由于身体各方面原因不能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从文化水平分布情况看:大学本科学历占35%,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8%,由此可以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本科学历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生活节奏相对平稳,体育锻炼意识更加明确,而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群,由于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反而较少。

通过调查,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有益身心健康的人数占19%,目的是参加体育比赛的人数占4%。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认识到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要,并且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身心愉悦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通过调查,被调查的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持续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占25%;120分钟以上的人数占9%,被调查的社区居民能坚持较长体育锻炼时间的人数所占比例较低。因为平时上班比较忙,尽量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

为了解影响社区体育发展的因素,根据整个调查过程发现在影响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诸多原因中,位居前三位的是:缺乏经费、缺乏场地设施、缺乏专职指导人员。居民的需求决定他们的选择,社区领导支持不够,缺乏器材设备,社区体育组织不健全,居民积极性不高,通过以上众多因素具体还可以细分出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现代化与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内在张力使得新疆多民族不同的体育文化的转型与社区文化认同问题日益凸显。同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立,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同。最大限度的发挥和利用新疆多民族地区现有的社区体育文化资源和区域的地理环境和不同民族文化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和谐构建共驻社区、共建社区、共创社区体育文化的良好氛围。

社区居民在主观上对体育锻炼的意识不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是老年人,其次是青少年,中青年参加者最少。是因为老年人的空暇时间比较多,身体健康问题比较突出,例如拳操式的社区体育活动,很少能引起少年儿童的兴趣,并且现在少年儿童的学习任务比较重,中年人一般都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本身工作、学习等任务比较繁重,再加上生活压力,参加锻炼的时间受到局限,也只是偶尔参与社区体育锻炼。并且对体育锻炼意识不够,认为没有必要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体育锻炼方面,甚至经常参加社区体育锻炼的居民中,他们的动机也有可能是被动性的。

三、结论与建议

社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逐步提高,更加注重身心健康和休闲娱等方面的锻炼,从而忽视体育文化及体育技术技能的学习,居民参加锻炼的运动负荷相对较小,不能体现强身健体的作用,阻碍社区体育文化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学界和业界都开始了对“学校教育”的研究。但是国内对于学校创办理念的研究大多是对从创办理念对于学校的作用入手,较多的是进行经验性的论述和总结,却忽视了作为学校发展内在要求的学校创办理念在学理上的研究。本文即是探析学校教育与学校创办理念的内在联系,着重论述学校教育是学校创办理念的重要支撑。

1.“学校教育”概念内涵和外延

真正开启了对于学校教育的现代辩论的则是被称为“学校教育之父”的美国学者伯文。其最早讨论了学校教育问题,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概念,即“学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向有关政府靠拢,作出相应的决策,采取具体行动的义务” 。

在1975年出版的《学校与社会:环境与责任》一书中,戴维布鲁斯特姆给体育教育下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定义,即:“学校教育是指学校决策者有责任采取行动保护和促进社会的福利” 。

国内对于“学校教育”的研究则是在借鉴了国外有关“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在其概念的内涵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同时经过实证研究对学校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考察学校承担体育教育的情况并总结出学校承担体育教育的几种模式。目前关于学校教育的主流看法己经达成共识,即学校履行体育教育是应该并必须的,其内涵在于关注学校的公益性、道德性、伦理性。

2.学校教育是学校创办理念的支撑

从实践和经验层面来看,学校的创办理念在宣传学校丰硕成果、典型经验和先进人物,推动学校的改革,提高员工队伍素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深究其背后的根源则是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

2.1学校创办理念之于“学校对学校员工的责任”

员工是学校内部最为重要的劳动者之一,学校的发展与员工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员工的利益和命运也与学校的运营休憩相关。因此员工是学校的一种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为此把学校对员工的责任列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理所当然的。创办理念对于“学校教育”的外延之一“学校对学校员工”主要是从以下角度得以实现:

① 学校要确保必需的资金投入,切实采取必要的安全和劳动保护措施,加强职工的上岗培训,为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卫生条件。同时,教育的先进岗位或者个人或者团体应当加以宣传报道,树立榜样,以激发员工的教育和劳动保护意识。而在上岗培训阶段,创办理念发挥的作用则更为明显。

②学校除了严格遵守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外,还应充分尊重学校员工的自和人格尊严,应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学校事务的民主管理,建立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尊重员工人格尊严。而在学校的民主管理方面,学校则有责任以创办理念的方式告知其员工与其利益相关的学校的管理状况,推进学校民主化管理。

③学校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学校员工的辛勤劳动,因此学校应该努力为员工创造条件改善员工集体福利,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学校的创办理念应当突出的显示出学校与员工福祸相依的联系,并注重告知员工学校为员工所做之努力,这样即可以表明学校之立场,又可以提高学校员工对本学校之信赖。

2.2学校创办理念之于“学校对社区的责任”

学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更是所在社区的组成部分,与所在社区建立和谐融洽的相互关系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体育教育。因此,学校有责任与社区居民、政府、公共团体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维护良好的社区环境;

①学校有责任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的文化、福利事业,关心和主动赞助社区的慈善事业,关心和参与社区公益活动等;创办理念的最重要得目的是改善学校形象,通过学校的创办理念对内可以促进员工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其对学校的信心,塑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对外则可以营造良好的学校形象,改善学校与社区的关系。

② 学校有责任通过建设优秀的学校文化带动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应强调的是,学校有责任保护社区的生态环境,使学校职工和社区居民均能在正常的生态环境中工作、生活和学习。对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学校的创办理念可以以之为素材,促进学校和社区的积极互动,同时先进的学校文化可以通过学校的创办理念传递给社区,促进共同的文明。

3.结语

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学校的创办理念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而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给学校的创办理念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学校的创办理念与以往不同的涵义。

参考文献:

①段玉明:学校教育的伦理维度研究,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10

②金丹:和谐社会背景下我国学校教育展望, 四川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③殷爱辉:学校教育及其推进措施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篇1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实行,人们的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在余暇时间的分配上更多地倾向于体育健身活动。作为社区居民选择科学、健康、积极向上、愉悦身心、减缓压力的休闲娱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发长和实现体育系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本促进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理念,使我国朝着强国梦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研究目的

社会的进步不仅带动了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而且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社区作为全民健身的首要场所正在逐步壮大。本次调查为了进一步解决社区场地设施数量不足和高校体育资源闲置等问题,通过开发与设计调查工具,评述服务现状,界定具体研究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为学校与社区体育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参与社区体育服务的近况。在山西省内选取4个地级市(大同市、太原市、晋中市、临汾市)和5所高校(大同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晋中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对其进行调查研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学校图书馆、中国知网等查阅相关文献,阅读相关论文若干并进行收集整理,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显示参考和理论依据。

(二)调查法

对山西省内4个地级市社区居民与5所高校的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现状进行实地调研。

(三)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居民代表和高校专家分别进行访谈。

四、研究结果

(一)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现状

作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平时训练学习任务繁重,在校期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大多安排在周末自发组织进行且学生介入体育活动的种类受个人爱好、本身技能、场馆设施和周边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社区体育提供服务缺口较大,服务经历少、内容单一且时间短。但就服务社区态度来看,社区体育基础良好,学生积极性较高,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外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通过高校组织学生的参与可对社区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实施社区与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有机结合

高校与社区共同组织文化活动多选用一些群众参与度高,消费低、场地设施运用较少的项目,比如长跑比赛、集体表演等。选用活动地点上多以社区公共场所为主,不但可以满足居民离家近的需求,且为高校更好地宣传学校体育工作提供帮助。但在调查中发现,一方面各高校组织活动使学生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文化素质、发展沟通交流能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如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开放不够、体育专业学生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不高等,这就要求各高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还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顺应转变实时做出调整。

(三)影响高校学生服务社区体育的因素

高校专业设置、学生的培训、管理模式和与社区的联系情况是影响服务的主要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不重视社区体育服务,课程安排紧张,空闲时间零散导致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较少,还有学生认为自身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与能力较低,未接受过专业培训,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以上这些因素在服务社区体育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就要求各高校应及时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制,制定合理的经营方式,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五、结论与对策

(一)结论

1.高校学生服务近况

高校体育各专业学生人数多且较为均衡;在服务社区前都进行过专业培训,绝大多数都扮演着培训者的角色;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多愿意选择在学校体育馆或者居住的小区内进行,参与服务范围受到限制。

2.山西省社区体育近况

场地设施不足、活动内容单一、指导员数量少等因素都存在于体育发展过程中,居民渴望通过专业指导进行科学锻炼,不再单纯的局限于简单的走、跑、球类项目等,通过开展多样的活动来增强体质。

3.高校体育专业学生服务社区体育近况

高校拥有丰富的场地、人才、信息等体育资源优势,但高校学生学业紧张、空闲时间零散,为社区提供服务经历少且时间短,在参与社区体育服务过程中受专业限制较大,高校应与社区体育建立密切联系,为实现自身价值做出适当调整。

(二)对策

1.加强队伍建设

高校应不断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鼓励更多学生加入到指导的队伍中来,尤其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相应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社区体育,以便更好的发挥高校人才优势。

2.丰富社区活动内容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应增强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不仅仅局限于简单易行,普遍度高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对于一些居民喜爱程度高的项目进行拓展。为社区居民进行多方面指导。

3.加大合理资源开放力度

体育资源的欠缺影响其发展。而高校具有独一无二的场地设施资源,应及时建立一系列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提高场地利用率,避免资源浪费。

4.对学生及时进行培训与管理

学生经验欠缺,专业素质不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组织进行服务前应对培训者有针对性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以期达到实时监测。

5.加强社区体育服务的宣传

高校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有关部门应给予高度重视。各高校应加大宣扬力度,务必让参与者都领会社区体育服务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思想上正视,行动上共同,并对在服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个人或集体进行表彰和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