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7:48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论文

篇1

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角色定位、专业发展等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使得教师在短时间内感到过度的负荷和角色冲突的不适应,而这种冲突和不适应又使教师产生了过高的职业压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职业倦怠的教师常常会满足于现状。同时,他们会用消极、悲观和漠不关心的态度和行为对待职业和自身发展。这种不思进取常常会造成教学能力低下,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有一种低个人成就感,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即使是“偶有为之”,积极性也不高。

二、.知识结构状态与历史课程改革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

长期以来,历史教师的知识结构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其中相对固定的“史实”和“结论”过多,与其它学科知识的有机联系欠缺。更为重要的是,这种知识结构具有一种静态的特质,过于固定化,具有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师,其历史专业知识的获得和更新大都依赖于比较消极的外部给予。一些历史教师,长期以来就是围绕着一本教科书教学,教科书以外的内容知之甚少,更不必说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而在新的历史课程实施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简单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就会出现各种困难和矛盾。

三、.应试教育的评价标准使得教师无心实施新课改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迅速走进新课程,改进原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这些理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有益处的。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发现:这些理念仅仅是口号而已。因为在课改后,仍有许多学校评价学生的标准还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同时,学生的成绩也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应试教育不改变,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标准不改变,又怎么实施呢?

二、课改后中学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对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专业化教师就成为当今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历史教师要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必须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这个过程艰巨而复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向和途径努力。

一、.通过自主学习激励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要实现专业发展,如果没有渊博的知识和相应的能力,就如无米之炊,无源之水。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主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在新课改后,历史教师必须努力掌握三方面的知识,即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宽广的其他学科知识、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因为教师具备丰富、广博的知识,不仅能在新课程教学中扩展学生的精神世界,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历史教师在研究历史教材和历史读物的同时,还要阅读历史理论著作,关注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积极与其他历史教师或历史研究人员进行交流,广博地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从其他优秀教师的交流中体会与汲取。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勤于学习,广泛涉猎,使自己不仅有丰富的学科知识,更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旦把这些学习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教师就会从中感受到乐趣,并得到成功的喜悦。

二、.通过教学反思促进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历史学科中要真正地实施反思性教学,必须养成自觉反思的意识,知晓在教学中反思的内容,并懂得在教学中反思的策略与方法。如:(1)教师采用教学日记的形式,把当日自己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亮点、疑点、难点、盲点、弱点等中的某一点或几点,及时准确地记录下来,深入反思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改善的对策及预期可能生成的结果。(2)在同行会诊中反思。当教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绩,积累一定的教育教学的经验之后,往往会出现教学水平的停滞不前,其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教师犯经验主义错误、不思进取、教育观念老化,等等。通过同行会诊,教师能找到教学水平下滑的现象的主要症结所在。(3)在学生反馈中反思。通过学生反馈的有效信息,从中获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信号;通过反思学生,明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是否完成,学生是否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反思性教学拓展了历史教师的发展空间,让历史教师成为研究型学者,从而促进其专业化发展。

三、.通过校本研究带动历史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作为一门科学,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其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的教研积极性,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要让历史教师了解校本教研的价值所在,帮助他们提高校本教研的意识,树立在校本教研中主动发展的自信心,激发他们主动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的工作氛围。历史教师在教研组中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集体讨论等活动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同伴有效互助,实现经验共享,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过程中学习,在过程中进步。

校本教研的发展在于建立一个长效机制。可以把加强校本教研作为提高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施多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而教师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一重要教育资源,强化校本教研能够带动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四、.通过教育部门、学校支持推动中学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外因也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历史教师要实现专业的发展,除了具有强烈的自主发展意识外,各教育部门、学校也必须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在中学,存在着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只重视语数外,对于史地等学科关注得很少。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部门相关政策的偏差。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除了学好语数外,还必须有其他知识的熏陶,其中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一个有力途径。所以作为教育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学的历史教学提供各种保障。

篇2

高职体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力量。高职体育教育的研究是基于高职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主要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教师的来源结构和外聘教师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既有教师主观的影响因素,又有客观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分析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可以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我国高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在国内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缺乏的。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27所高职学院在职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70 份,回收有效问卷235 份,旨在了解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影响因素,分析高职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主要包括外在途径和内在途径两个方面。外在的途径包括教师专业发展机构、教师在职学校、教育模式培训机制。这种途径不是直接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而是从宏观上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加以调控,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内在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指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如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自主教学研究、终身教学意识等,它源自于教师自身的需要、以及自身对实践的追求。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途径及方式目前在学术界没有明确提出。在对重庆市高职学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中,可以看出影响专业发展途径的现状:教学观摩、自学、各种教研活动、培训进修、教学竞赛、以教学促进科研、教学反思、攻读更高学位等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其中,教学观摩和自学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原因可能是第一,通过观摩式的交流和学习,教师更容易在具体的教学、评价中得到直观的经验和认识,更能从教学观摩过程中找寻出问题的来源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在此过程中借鉴同行与同事的上课风格来更新本人的教学内容。第二,自学是所有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来进行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体育教师已经形成了终身教育学习的思想和氛围。相对于其他方式的途径来讲,自学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比较灵活多样。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除了教学,其职称的评定与体育科研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以教学促科研也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体育教师此类人群中缺少专家型教师的领导,缺少提升教师发展的氛围。

2.高职学院体育教师专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主要受到个人、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调查结果显示,影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学校条件限制;教师的职业理想受到冲击,个人发展动力不足;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教师内心蕴含的积极进取意识;科研素质和科研工作环境等。学校领导的思维和态度对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也有很大的影响。

(1)学校的激励机制不健全,抑制了教师内心的进取意识。选择“学校条件限制”压力的教师达到73.4%,学校条件是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统计的结果来显示,39.9%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有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措施,有32.7%的体育教师认为学校措施不落实或没有,还有31.0%的体育教师认识模糊。其中衡量办学的主要因素是可支配的经费多少和教学活动所需的硬件设施。

(2)教师的职业理想是其成长的动力要素和驱动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教师的职业理想受到冲击,造成理想缺失。社会现实使相当一部分教师职业理想和教育教学行为出现了分化,体育教师个人发展动力不足。

(3)体育教师职业发展生涯中的“高原现象”使教师出现发展中的停滞。在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观原因调查中发现,有的体育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经验丰富”,有的认为“各方面素质己很强了”,所以忽视了自身的专业发展。这部分教师主要集中在具有一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和教龄十年以上的教师中,他们分别占到被调查总人数的91%和81.3%。

(4)长期以来,体育教师大多忙于教学与训练,很少钻研理论知识,重技术,轻理论。调查中显示体育教师科研发展能力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观上,体育教师自身专业态度存在一定问题,这种习惯与在学校学习体育专业时“重教育,轻研究”等观念无不有一定的联系。大部分体育教师不能坚持撰写论文,即使有写也难于发表。同时,在有写论文的体育教师中绝大部分并不是主动撰写论文,而是因为学校的各种评比与论文挂钩。事实上,体育教师科研水平还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高职院校起步晚缺乏体育科研方面的机构与指导,缺乏学科带头人,或科研氛围不浓。其次教师其家务事繁杂,教学任务繁重,比赛繁忙也影响到科研的发展。

(5)在影响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个人因素方面,经济条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于工资收入不高的青年教师来说出去培训一次对他们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尤其是承担养家育子重担的教师更是这样。

3.结语

(1)体育教师应该注重自我成长,坚持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自身的知识范围。鼓励体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和学术研讨活动。促进体育教师知识的更新,提高竞技运动科研能力。了解国内外的发展趋势与动态,从而在教学中积极采取对策,提高和促进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出发点是教师,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生存和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脱离教师所处的具体社会和学校环境来研究其发展。要推动体育教师发展,学校需要建立有活力的激励机制,加强学术氛围,培养学科带头人,形成一个科学术的体育团队,提高体育教师对工作的兴趣和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鼓励体育教师进行科研和学术出版活动,可以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如建立教师基金或寻求协会、政府多方面的支持,同时学院应该积极转变职能,从管理转向服务,改善教师的生活条件和待遇,提高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信心。

(3)体育教师肩负着科学、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的艰巨任务,提高全民对学生健康的关注,社会必须意识到树立强身健体的良好社会风尚是体育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使体育教师专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参考文献:

篇3

二、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和国家示范校建设,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目标可以归结为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模型及培养的有效途径;二是建立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突出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的建设成效;三是创新教师专业化管理的模式。

三、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实施过程

为做好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工作,需要分步实施如下几项工作:

1.进行调研,制订方案

首先要调查研究教师专业化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从而制定详细执行计划。根据收集的资料,研究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培养计划和执行方案,建立教师专业化标准。

2.征求意见,逐步完善

其次通过召开教师、企业参与的讨论会,听取教师和企业对项目的意见,再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总结了解研究对象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效果,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修订与进一步完善,逐步进行相关文件的制定。

3.建立制度,构建培养途径

再通过建立“教师成长工作室”,制定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组织一列教师培养活动,来构建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笔者学校教师培养主要包括五种途径:

(1)制定《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鼓励教师学历与职称提升。

(2)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培训。

(3)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

(4)制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教学与科研成果奖励的试行办法》,激励教师参加教学研究和教学设计。

(5)重新修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专业技能培训及大赛奖励办法》,激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全区等各级别技能大赛。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管理制度建设更加完善,逐步形成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长效机制,形成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创新“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通过制度管理和机制激励,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活动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计划,学校逐步建成了五支教师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队伍、“双师型”教师队伍、骨干教师队伍、品牌教师队伍、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有效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五个对接”的目标: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主要成果与成效

1.构建中职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1)形成教师专业化建设的“125”模式。“1”是指:突出一个标准――教师专业化标准。“2”是指:把握二项主题――教学专业化和教师培训培养专业化。“5”是指:掌握五种能力――持续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教育教学科研能力。

持续学习能力:职业教育的教师只有掌握了新技术、新知识,才能够胜任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设备、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的形势,所以必须有持续学习能力。

专业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企业培养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要实现“教育教学界”和“专业技术界”的跨界,教师必须有很强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设计与信息化手段使用能力:职业教育必须根据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通过教学设计,将其转变成教学过程,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更直观、有效。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要掌握这种能力。

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控制能力:中职生并非智力低,只是智力类型不同,这一类型的学生身体、动觉智能较高,这注定了他们对一般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较差,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能对整个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控制能力。

教育教学科研能力:这一能力可以说是教师职业成长的标志性能力。在从事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能够针对教学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进行探索与研究,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具有教育教学的科研能力才能获得不断进步。

(2)构建了教师专业能力结构模型。根据对教师五种能力的分析,项目组构建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整体能力结构模型如下图:

通过该模型,不难得出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要经过三个阶段。在初级阶段,要培养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这是教师成长发展首先要具备的能力;第二个阶段可以说是教师向专业化成长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职业教育的教师实现“跨界”,教师的三种能力在这个阶段都得到明显提升;最后一个阶段是升华阶段,在教师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与磨炼之后,教师的能力应该要得到升华,不仅会做、会教,而且开始反思、总结、创新。

(3)形成“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建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了解教师各个阶段的所需,做到培训培养能有的放矢。成长记录包括:教学督导记录、学生测评记录、教师业务档案记录、教科研记录、教学质量量化考核记录。同时建立相对应的激励和管理制度,用制度去管理人,落实激励的举措,充分调动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积极性,保证队伍建设的质量。其中教师考核依据主要是《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人员教学质量考评及津贴发放管理的试行办法》。

2.出台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制度

学校先后出台了《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专业带头人的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评选与奖励五星、四星级教师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双师型”教师培养与使用管理的试行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外出学习培训补助与加班、用车补助的管理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基本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开展专业教研部间业绩考评奖励的试行办法》《关于鼓励教师参加研究生学历学习和职业资格等级培训考核奖励办法》《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职工出国学习培训及考察经费分担的规定》《广西机电工程学校关于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为促进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3.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平台

建成 “广西机电工程学校教师成长培训工作室”,构建了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培养途径。工作室的主要职责是负责起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文件,主管教师培训培养工作,包括新教师的岗前培训、指导教师参加校内外的教学设计大赛和说课比赛、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帮助教师等等。

项目组编写了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教学法培训教程》,该教程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在一起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技能提高很快,接受培训的青年教师易学易懂,实用性更强。广大教师通过教师成长工作室的运作,参加校内外各种培训学习职业教育教学法和专业技能,教师在培训中找到了“如何教”的答案。

4.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

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项,获奖校外奖励16项,公开184篇,获奖论文175篇,获得自治区级以上教学设计与说课奖励60项,具有高级专业职务专任教师的比例由之前的20.3%提高到26.5%。目前学校已培养专业带头人20名,培养骨干教师35人,“双师型”教师的比例从四年前的54%提高到现在的80.3%,评选出“五星级”教师6人、“四星级”教师24人。专业带头人在学校管理、专业建设、教学及督导、科研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形成了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

在构建“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管理模式,形成“125”教师专业化标准,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模式研究的理论体系。

参与教师专业化建设的研究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教材《工作过程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广西科学出版社)、《职业教育教学法实用教程――教师培训专用》(校本教材);撰写了论文《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探讨》,并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并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实践和创新中职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的模式――以广西机电工程学校为例》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对策》获广西教科所论文评比二等奖,并发表在核心期刊《课程教育研究》上;论文《通过校企合作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及建议》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论文《提升教科研能力,中职名师成长长的必经之路》发表在《广西农机化》上;论文《执着杏坛,乐于奉献――论“中职名师”应具备的特征》发表在《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上;论文《浅谈欠发达地区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建设》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与实践》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论文《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在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论文《关于我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获2013年广西职业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三等奖。

五、影响与评价

1.在校内推广应用的情况

如前文所述,学校从制度建设和完善到实施“双师型工程、名师工程”,开展了“星级教师”评比,采取教师到企业锻炼、国内外、校内外进修培训,参与教育科研、教学改革等多项措施,使教师队伍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

在教师业绩考核、教科研工作、技能比赛等工作中,学校积极推行“成长记录―机制激励”的管理模式,有效提高了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热情,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成绩和科研水平稳步递增,近三年学校在教学改革和学生技能大赛指导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13年学校被广西教育厅授予“广西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光荣称号。下表是学校近三年参加各种校外比赛的成果总数汇总,明显呈递增状态。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项目组所起的作用

教学获奖统计 180 340 488 577 989 致力于推动“成长记录―机制励”,为提升教师的积极性起到积极作用

2.在广西区内的推广应用

(1)项目成果――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成为广西区内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建设交流学习的模板。建设期内,成果为广西中医学校、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广西第一工业学校、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防城港理工学校、贵港职教中心等近10所中等职业学校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模板。

(2)对校校联合办学的带动作用。在与学校联办的广西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桂林平乐县职业学校推广项目教学法教学,有效推动了联办职校专业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中与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联合办学,利用我们的教师专业优势,共同交流教师专业化建设的体会,达到了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

(3)对校企合作的作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力带动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2010~2014年,学校新建校内实训室12个,扩建校内实训室6个,新建校外实训室11个,专业教师为本地企业编写培训教材5种。

3.在广西区外的推广应用

建设期内,湖北宜昌机电工程学校、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陈村职业技术学校、贵州省畜牧兽医学校等中等职业学校专程到笔者学校进行学习交流,学习教师专业化建设管理模式。

篇4

从2010年开始学校教导处就开始积极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四个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一个平台”、提高“两种能力”、“三个发展历程”、“四条有效途径”。

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网络,以教导处为龙头,以教研组为依托,以骨干教师为引领,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全面铺开,实现互动双赢的专业发展模式。分学科组织教师在学校会议室进行个人发展规划宣讲,每位教师对自己的优、劣势作了客观分析,明确规划了三年发展目标。学校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学校的传统和工作氛围,领导的管理水平,学校的制度建设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学校努力营造宽松、开放的成长氛围。

一、搭建“一个平台”

结合校本实际为教师专业化成长搭建“一个平台”。学校内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举办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举行校本课程会;邀请藁城市教科所的教研员指导课堂教学;开展教师读书节活动;新课程教学设计比赛;新课程说课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进一步激发工作热情。加强校本教研,形成学校常规。学校开展多种公开课、展示课、观摩听课、课后评议等教研活动,形成教师合作互动、经验分享的格局,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成长的目的。派教师出去听、评课、研讨等,派部分学科教师到名校、强校学习,广开渠道,八方吸纳,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按照新课程课改要求,积极倡导教师做“研究者”,积极承担课题,学会教育科研,成为学科知识专家、学科教学专家。以教研组为载体,纵向深入,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各学科组都有自己的校本课程及校本教材,深受学生的好评。重视整合团体智慧,促进教师发展。实践证明,发挥团队优势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捷径。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二、提高“两种能力”

关注教师“两种能力”的培养,帮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1、以培养教师的良好读书习惯来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种行为养成一种习惯,一种习惯养成一种能力。当今社会,“学习”已经成为工作生活的通行证,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我校把教师读书列入教师发展的常规要求之中,要求教师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或教学论文,并从中挑选一些论文上送市级教育教学论文评比,凡获奖者都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这样,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感受到精神的充实,品味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2、以帮助教师自我认识来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教师只有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不足,只有认识到新形势下新的要求,才能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方向正确,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快速而高效。提倡同伴互助、提倡教师间的相互听课,由此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间的相互听课,以往较多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听课任务。为了促进这种学习形式更有效的进行,我们将相互听课的视点放在发现优点和缺点及课后的交流讨论上。听课要强化学习意识和帮助意识,提倡研究式听课。我们在听课时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哪一点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哪一点是授课老师最迫切需要改进的?这样带着问题去听课,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课堂的亮点和弱点,课后交流讨论就有针对性。展示亮点是肯定,是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展示弱点是为了帮助授课老师改进提高。我们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反对评课的“好好主义”、“空对空”,力求听课收到实效。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的批评能力和提高自我认识。

三、规划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历程”。

1、第一个历程:站稳讲台上学生满意的课。

2、第二个历程: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能自如开展对话教学;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实际知识,能将教学过程案例化;能以问题贯穿课堂;善于引发学生兴趣;善于与学生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等等。

3.第三个历程: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

科研型教师的特点是:善于学习;善于反思;善于审视身边的一切;善于内省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怀疑、不盲信权威;勇于改变自己、开放自己,不固步自封;能专注解决问题的思考,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

四、开拓“四条有效途径”,引导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四条有效途径是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团队互助、校本教研。为避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偏离方向和陷入盲目状态,学校实行专业引领,主要是通过学校自身骨干教师引领、市局教研专家引领,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正确引导。多次组织学校教师去听专家的讲座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层面上对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引领。以教研组为团队,通过团队互助,使教师真正感受到学校是教师成长发展的乐园,开展集体备课和课例研究,讨论教材处理,重难点把握,课时划分,学案编制,共同开发、利用、共享教学资源,交流经验,促进教研组老师团结与发展,共谋学科组教学质量的最大提高。教师队伍的成长,制度建设是关键。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要求。如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组织评价、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组织等,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学校科学的制度管理下分阶段、有序地推进。加强校本教研常规检查。实行教研考勤,教导处进行检查登记。规范教学研究内容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使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效率提高的方法;如何构建适合本校实际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年来,我校认真落实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精神,积极开展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按照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建设方案,有组织、有计划、科学有序地开展工作,加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推动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并取得了一定成绩。2013年西关中学又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从教师个人评价、教研组评价、教研室评价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教师成长记录袋中教学资料积累量、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教科研论文、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经过严格细致考核,有30名教师表现突出,学校决定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结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突出的特点:

1、文科教师在专业成长上表现出有专业理想、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比较强,自我发展意识强,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14名是文科教师。

2、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共同特点是:能勇于创新,积极进取,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中有7人自主开发过校本课程,主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

3、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勇于挑战自我,历练自己,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在发展突出的前20名教师中有15人参加过比赛,有5名教师在全市教师素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4、在专业化发展上表现突出的教师还表现在学习的主动性很强,他们达成规划目标的可行性策略是阅读、研究、反思、写作,做学习型教师,积极提升自己的学历和学科素养,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料库,教师成长记录袋中资源丰富、教学反思多且深刻,撰写发表的教学论文多。

三年来,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上也存在一些现象: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349-01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智能、经验以及教学态度上不断成长的过程。教师发展(staff/teacher development)、在职教育(in-service education)、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专业成长(professional growth)和职业发展(career development)等都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表述。尽管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解各不相同,但基本的解析无外乎两种:一种将之理解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另一种将之理解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1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与一般意义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基本相同的解释2 。

二、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当代高校从事公共外语教学的老师普遍反映,所在高校对英语教师发展重视不够,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高校更倾向于发展专业学科,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专业课学科建设以及科研项目。因此难免忽略了公共外语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忽略对公共外语教学老师的专业培训与进修投资。虽然高校公外英语教师有很迫切的专业发展需求,但是希望得到进修机会的愿望难以满足。由于缺少专业进修和理论充实的相关环节,从客观角度来讲,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充分调动起公外英语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乎数以万计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前景,而教育的希望在于教师。因此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外语教学界正在着力改革以打破长期沿用的纯语言、纯文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2004年开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更加需要促进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公外英语教师,由于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从事的是比较基础性的授课,非常容易出现语言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因此高校公外英语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教学环境和教学理念等都亟待发展与提升。

四、实现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首先,个人独立进行专业发展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新书和学术期刊,写学术论文,进行反思性教学等方法来完成自身的专业发展。

(一)更新知识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教师主动适应职业要求,不断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自我更新过程中,既包括教师教育信念的不断增强和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也包括教师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无论是在综合性大学还是在专业性较强院校,伴随着综合性、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对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使是作为一名公外英语教师,也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将英语基础知识与学生的专业课领域灵活地结合起来。这在客观上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在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以相应的课程理论知识为前提。这就要求外语教师要认真学习英语教学的课程理论,包括课程组织、课程的评鉴与选择、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等,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工作实践,以完善知识结构。从而重组、更新知识结构,以加快专业发展的步伐。

(二)开展反思性教学。波斯纳(G.Jposner)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形成肤浅的知识。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因为这会极大地限制教师的个人发展。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对教学经验的反思称为教学反思,它是“一种思考经验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教学反思不仅要求教师从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和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还要运用反思的结果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并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可见,教师的反思对自身成长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教学经验的总结,来增进对教学现实的理解,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培养职业能力。

(三)开展英语科研研究。教学与科研相统一是大学的基本理念。科研和教学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在教学中,可以激发灵感,开阔思路,发现研究课题。而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二者相得益彰。作为公外英语教师,在完成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目的性的去进行学术或者教改科研活动,发表相关论文,并完成相关书籍的撰写。

其次,通过群体进行的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相互听课,合作上课,交换教学日记,参加教学研讨活动、研讨班和学术会议等。可以说,这些方式在外语教师整个职业发展方面发挥着更加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另外,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还包括脱产学习和进修。但目前在国内由于外语教学资源和有关条件的限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能经常有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况且光靠一段时间的脱产学习和进修也是不够的,所以大部分外语教师都是在教学的同时寻找各种机会逐步进行自我提高。

高校公外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其自身的紧迫性和社会环境下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当代高校公外英语教师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实现专业发展的一些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着眼于本土与现实,认真研究,努力实践,争取实现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篇6

 

一、引言

教师发展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赖以发展的重要基础。近30 年来,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研究领域新的命题,并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专门研究领域。

早在1986 年,英国文化委员会Utley(1986)教授就曾撰文提出,训练大批合格的英语教师及培训这些教师的专业人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一项迫切任务。著名的第二语言(英语)教学研究者和实践者Richards 与Nunan (1990)在《第二语言教师教育》一书中概括道,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领域中对外语教师教育的研究相对来说很少有人问津,语言教学中有关教师教育的文献资料在数量上大大少于对课堂教学的方法及技巧等问题的文献资料而且过去20 年内所发表的相关论文极少是以数据为基础,而更多的是轶话般地排列出理想外语教师的诸多要素。吴宗杰教授(1997)对我国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现状作了精辟概述,认为我国的外语师资教育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外语师资教育体系,但国内对外语师资教育本身的研究却非常有限。

近年来外语教师及其培训问题已悄然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外语学术界研究者们对它的关注。贾爱武(2005)指出我国外语界在外语教师教育专题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围绕外语教师所应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应开设的课程、具备怎样的专业素质等外语教师培训内容而展开的。吴宗杰(2005)在《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中,详细地记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以及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中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并实现教师个人专业发展的。在研究中,他将批判话语学,叙述研究,和活动理论融为一体怎么写论文,并用叙述的语言细致展现了在课程改革中,教师个体及群体的经验世界。卢慧霞(2007)撰文,介绍了一位教授是如何成长的故事,用叙事的传记研究方法展示了自主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但是从任务导向教学模式视角下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或者专著还相对很少。赵万哲(2009)论述了在任务型教学中,英语教师个性化自我发展的几种有效途径。

二、高职教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从最初兴起到现在蓬勃发展,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仅仅经历了十几年时间。据浙江省教育厅网站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省已建有普通高等学校80所(含筹),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3所,普通高等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44所;已建设22所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其中11所为国家级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从学生人数来看,高职(高专)在校生36.27万人,占全省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的41%。

高职类院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学校师资力量在数量上也快速增长;尽管教师教育有所发展,但是远远落后于师资数量的增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至少存在以下四大问题:

1、教师角色变换缓慢,主导地位不够突出。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英语改革也不断深化,并日渐突出项目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极大地提高高职学生的课堂个人参与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小组合作完成项目任务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突出,使学生能积极反思学习的过程,这也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教师能够转换角色,起到一种引领学生的主导作用。而在真实课堂中,这种教师角色转换比较慢,与项目教学的目标需求相差甚远。

2、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入职和在职培训不够有效。由于学校规模急剧扩大,要求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师资力量,所有很多高职院校大量招人新的教师。在这些新教师当中,大部分是直接从各类院校招聘而来(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缺少相应的企业实践经验;由于缺少统一而有效的入职培训,这些老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一进校就任教的情况。他们的学习生涯基本上都是接受传统式教育,跟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思想以及项目化教学方法相差甚远。进入学校后,这些教师又因为繁重的任课负担怎么写论文,基本失去了进一步的职业发展机会;能够有机会参加在职培训的教师比例偏低。

3、教师实践能力薄弱,知识结构不够合理。由于缺乏有效和长期的入职和在职培训,再加上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于高等院校毕业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专业实践能力普遍薄弱,这种实践能力薄弱还表现为师资力量知识结构单一,缺少实践知识。

4、教师教学课堂封闭,沟通交流不够顺畅。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自主学习意识比较淡薄,再加上教师自身的一些原因,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往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私人”场所,课堂教学相对封闭,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够顺畅。这种情形成为了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极其不利因素。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影响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和项目化教学。

三、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英语教师首先要能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的发展,意识到教师发展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笔者根据高职英语教学和改革的实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下面几种英语教师发展的可行途径。

1、深入外贸等相关企业调研,加强教师在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性。在入职和在职培训相对匮乏的基础上,英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深入外贸以及其他企业调研,深入到企业生产第一线,脚踏实地地在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在丰富和升级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2、实施开放课堂,进行课后集体讨论。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要能够开放课堂,使其他教师进入和参与自身的课堂。在教师互相听课之后,进行课后的沟通与交流,集体讨论优点和缺点,从而促进听课教师和被听课教师的共同发展。

3、以职业能力测评为契机,以说课工作为载体,从制度上保障和督促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能力测评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般地开展,英语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切实开展说课工作,并在说课的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同时,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制度保障怎么写论文,奖励在职业能力测评工作中的先进者,并督促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

4、开展反思性教学,从内涵上促进教师发展。近年来,在国外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兴起的反思性教学,把外语教师培养从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探讨转向对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这一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的新领域中来。注重在教师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以其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为基本出发点,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计划、实践和评价,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达到改进实践和自我发展的目的。在具体操作中,英语教师要能够忠实地记录每天的课堂教学反思和教学日志。反思性教学能够使教师意识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尤其是在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中,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发展意识,促进教师真正去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以适应学生的变化,适应新的教师角色。

四、小结

在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背景下,本文通过分析从高职英语教师发展现状入手,指明了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下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师发展途径。而这些途径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尚需更多实践的检验。

参考文献:

[1]Utley J. Teaching teachers and trainingteacher-trainers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2 ).

[2]Richards, J. C. & Nunan, D. SecondLanguage Teacher Education [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吴宗杰.从IATEFL年会看英语教学走向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7, (4 ).

[4]吴宗杰.教师知识和课程话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5]卢慧霞.自主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从一位教师成长经历得到的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 2007, (2).

篇7

[4]罗浩盛.学校课程改革情况调查报告.百度文库..

[5]李玉华.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反思.中国论文下载中心,11-4.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师专业素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2-0051-03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师专业素质

(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作为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指导性文件,是学校组织、管理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学校监控、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性文件,是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纲领,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等师范院校的首要任务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师专业素质

我国对于教师素质及教师专业素质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末,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对教师专业素质的界定也存在较大分歧,概括起来,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叶澜教授从教师专业化出发,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表现,它应以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为前提”。■北京师范大学的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思想和心理品质的总和”。■可以看出,教师专业素质首先表现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以及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相应的技能。因此,无论从哪种观点出发,教师专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技能素养、心理素养和身体素养等。在新时期,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他们先进的教育观念、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多方面的能力上。具体来说,教师专业素质就是教师在系统的教师教育和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直接作用于教学过程的、具有专门性和指向性不可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特质的体现。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是教师为了实现教育目标,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及相关的观念、能力的总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关系到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作为地方性高等师范院校,更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潜力。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教育质量,也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宁夏师范学院于2009年和2012年两次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出课程体系的七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实践环节课程和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强化专业的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等环节,加强了教师教育类专业课程体系。然而,随着人才需求的变化,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执行中也暴露出个别课程所占比例过大、专业课程相对薄弱、课程结构安排不尽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成为学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任务。

二、目前宁夏师范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专业素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培养目标与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办学定位

宁夏师范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兴校、特色名校、文化荣校”战略,坚持走科学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立足宁夏、面向西部、辐射周边,服务基层、服务基础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努力把学校建成师范性、地方性、民族性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西部地区知名的教学型师范院校。由此,学校的办学定位趋于成熟,凸显了学校的特色。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培养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能力,能够在中小学校、党政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从事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法律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定位分析,并未体现出学校师范性的特色,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更趋于思想政治理论工作。学校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即使培养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也应体现出民族性的特色。使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民族地区教育和管理工作,体现学校地方性的特色。因此,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缺乏特色,难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

(二)学生缺少专业引导和职业规划指导,学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

学校2012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中设置了《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在第一至第六学期开设,两门课程结合讲授,安排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共2学分,36学时。而笔者在第六学期承担《思想政治教学论》课程中,通过对该专业学生的调查、访谈,只有10%左右的学生明确选择教师职业,近40%的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这部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学业方向和目标比较明确,但这并非是通过《专业导论》和《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而确定的,而是学生在选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时给自己的定位。还有40%以上的学生学业方向和目标不太明确,选择毕业后根据情况而定。由于学生的专业方向和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课程设置不尽合理,难以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强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理论课程偏多,专业实践与实用性课程偏少。其次,个别课程开设的学分过大、学时太多,严重挤压了专业课程。第三,开设的课程缺少民族性、宗教性课程,造成学生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中缺乏基本的民族、宗教知识素养。第四,专业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第五,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与中学教学衔接不够紧,甚至脱节。

(四)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堂教学理论性知识偏多,联系实际的内容较少,大多数课程均以讲授为主,极少安排实验与实践,学生实践的机会很少。虽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了专业实践、见习、实习等学时,但是实践的内容匮乏、实践的形式单一,学生无法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学校现有的微格教室需要承担9个师范类院系学生的教学技能训练任务,加之开放时间不够,无法满足学生需求。学校实施的集中与分散结合的“放羊式”实习效果又不佳,一学期的毕业论文写作并没有提高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加强实践教学仍然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如何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改善课堂教学

1.紧扣办学定位,明确、落实培养目标与规格,突出特色。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经历中,逐步明确了办学定位。据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坚持“总体目标+学校特色+学科专业特色”的设计思路。即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国家的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保证培养的学生能够达到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业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学校的办学优势,将教师教育作为学校的特色,培养学生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学科专业特色就是在实现总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发挥传统教学优势,彰显专业特色。

2.加强专业导引和职业规划指导,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提升师德修养。根据学校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职业意识和师德修养。为此,从一年级开始,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从入校就逐步树立职业意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划,避免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盲目性、茫然性;在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全面发展,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二年级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导引》和《教师素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和目标,了解和掌握教师素养,成为热爱教师职业、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的中学教师。

3.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从教的知识素养。①合理设置课程结构。学校是应用性新升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理念上应体现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出发,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在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应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学分,增加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分。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原则,统筹安排、设计学生的实践活动。拓展选修课程空间,增加人文素养课程,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拓宽视野,增强人文素养,促进专业素质发展。②适当压缩和调整《大学英语》课程学分。《大学英语》在一年级作为必修课程开设,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学年考试完成《大学英语》学习;二年级将《大学英语》设为选修课程,为参加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学生开设,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四、六级考试的学生,确认实践创新素质拓展学分。③针对西北民族的特点开设相关的特色课程。为了培养学生适应西北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增设《当代中国民族理论解读》课程,设置《伊斯兰教文化》、《佛教文化》及《基督教文化》等选修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我国目前的民族政策,理解民族问题,正确把握民族教育问题。④科学合理安排专业课程,体现专业知识的系统。在课程设置上应体现渐进性与系统性。为此,一年级主要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课程,二、三年级设置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专业知识基础,四年级适当开设能力拓展和创新能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能够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也突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⑤根据中学实际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为了适应中学教学实际,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中,将传统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课程进行分解,设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与课程设计》、《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标准研究》与《思想政治(品德)教科书研究》,使学生全面掌握中学思想政治(品德)的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理论,结合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从教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学生从教的能力素养。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即“全过程、两层次、十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贯穿于学生四年学习的全过程;实践内容按学校和院系两个层次设置;安排军训、公益劳动、教育见习、教育教学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通识必修课程实践、实践创新及素质拓展等十个模块。强化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将教育教学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安排在第八学期,尽可能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教学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质量,提升学生教育教学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更应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基础教育师资的专业素质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释: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2-16.

(2)林崇德,申继亮.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1).

篇9

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是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指的是教师从不成熟发展为成熟的连续的过程。在研究各种专业发展中,对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研究是很有研究。在我国现行的教师发展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描述为三个阶段:师范生(中师、高师)、新教师、在职教师等。如刘一俊在《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全国数学骨干教师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根据研究,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始发阶段、速发阶段(经过2至5年教学后)、高原阶段(经过5至10年教学后)、再发展阶段(经过10年以上教学后)。”在我国对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处于相对比较基础的阶段,虽然经过专家们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但在各地各校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本文就我校的政治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调研,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

 

一、对我校政治教师专业能力调研结果

 

本文调查调查对象为一都中学3位政治教师(包含一位校级交流到本校的教师),三人均有大学本科学历,且长期在农村一线担任政治教学教师,两人为中级职称(一级教师)、一人为初级职称(二级教师)。在教师的专业道德方面,大家都有很高的职业道德,大家均热爱农村的教育事业,个别教师会在工作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偶尔发点牢骚怨言。在整体方面综合来说大家还是对学校政治教学工作具有较高的热情。个人的业务素质是政治教师从事政治教学的重要部分,是反映出其在课堂上政治教学的能力和自身的业务水平。三位政治教师均有大学政治专业毕业,年纪稍长的一位教师从其他学科转任政治教学多年,并通过自身的学历进修获得福建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本科毕业文凭,其他两位年轻教师均为大学政教系政教专业出身,都较深刻掌握政治学科的各有关专业知识,但是在知识结构上还是缺乏自我更新的状态,老是停留在各级的培训、继续教育、不够主动的去自我更新知识,去获取更好一级的学历进修和知识掌握更新。对个人的发展缺乏主动性,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还是以之前的一些较为传统的形式主要途径,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依旧是继续教育培训等模式。多数的迫于外界的因素压力(教师的职称继续教育不合格将不能评聘职称)才去参加的,还有就是各个教研片组织的片区内的学校进行教学公开课等听评课活动,学术上的学习交流比较少。每年大家参与的教科研次数还是比较少,形式上也比较单一,虽然每年也进行教师的职务培训大多数教师都是趋于形式化,专家在讲台上讲的汗流满面,场下的老师听得雨里雾里。关键的时候用心去记住,所以这样的形式上也较为单一不能适应教师与教学形式发展的需要。薄弱学校对教育信息化运用的能力还是比较弱,这方面大多数教师都普遍能力不足,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应用掌握,三个教师在信息化应用的程度一般,大多数仅适用正常的教学所用。在专业发展中分量占比较大的教科研方面还是比较薄弱,虽然相对于其他多学科还比较好些,但是在科研方面还是比较不足,三位政治教师没有在全国或者省内较为权威的刊物发表刊物或者在各级学报上学术研讨会上,就是基层的县级以上的论文评选都鲜有获奖,这个就是农村学校在科研上较城市的学校薄弱之处,首先一方面在于学校领导也不重视,平时一昧的加强教学成绩,论文获奖再多都不如中考成绩的优异,其二每年的科研经费几乎都是空白;三教师在平时忙于平时教育教学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写论文。四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比较薄弱,无法完成高质量的教学科研论文。

 

二、对策和建议

 

1.学校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管理体系

 

学校管理作为一种以组织学校教育工作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活动,它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与制度,采用一定的手段与措施,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来实现既定的学校工作目标。

 

2.加强鼓励教师的自身学历进修、培训

 

学校在加强教育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加强教师的学习和进修,让教师在各种前沿的教育研讨、教研或者学历进修中获取比较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教师在自身专业方面的知识。

 

3.提高政治教师的科研能力

 

将政治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学中所遇问题与反思变为课题的研究,课题的研究过程也是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过程更是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使教师在各种课题研究中促获得专业发展。

 

4.加强学校的教研活动

 

建立和树立教师正确的专业发展态度,在教师集备教研活动中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教研规章和制度。以整合学校的各处室(如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集备组等)的集体力量使之制度的常态化和制度化。并经常让政治教师参与高一级甚至更高层次的教研活动,参观与学校、先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和方法,从而推动学校的教研活动发展,以加快学校教师的专业能力的发展。

 

5.促进学校政治教师专业态度的发展

 

如今,教师的自豪感和光荣在农村学校中已经普遍的缺失了,在专业自我方面不够理想在教师专业性向存在不足,所以,教师要养成高尚的专业情操、更要树立崇高的专业理想,不断的提升教师专业自我,完善教师专业性向,以教师的装也发展提供动力。

 

篇10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

参与培训的往往是教育理论的专家、学科的专家,这些专家往往对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动态非常了解,有高深的理论知识和众多成功的实践经验。亲身聆听专家的讲座,将激发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和动力,缩短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

二、潜心阅读专家论著

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是受教育理念制约的,没有理论支持,课堂教学是不会丰润的。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师生共同合作学习、合作探究,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借学生自己之能,发展他们自己,同时也发展教师本身。利用业余时间潜心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关于教育问题的阐述,阅读现代新的教育理念的专著,多了解一些新的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模式的发展,汲取其精髓,并且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尽快实现由教书匠向研究者的转变。

三、乐于参与作课活动――研究课、示范课、赛课活动

作课活动是教师教学生涯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生动、最直观的成长方式。教师在作课活动中首先会受到先进教育思想洗礼,继而对固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行为进行有效反思,这是教师从专业幼稚走向专业成熟的必然过程。

四、勤撰写学术论文

撰写学术论文某种意义上反映着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教学、教研活动、自我培训进行研究的认知过程。这一过程既是体育教师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过程,又是体育教师学术信念、科学精神彰显的过程。撰写学术论文不仅要对专业问题进行深究和追问,还要对大量的资料进行检索、筛选、分析和解构,还要寻求相关学科领域成果的帮助和支持。这就为体育教师拓宽视野、积淀专业知识、丰富专业内涵创造了条件。

五、虚心寻求学科间的合作

在现代科学的整体化和高度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学科间的知识交叉越来越多,单一学科教师单枪匹马,有时不能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科间教师的共同合作,进行知识的互补。

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新时期的体育教师积极地参与一个课题研究,是有效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提高自己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首先,参与课题研究要查阅大量的文献和资料,能有效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层次,让其开阔视野。其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体育教师很容易发现自身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能及时地到同仁的帮助和指导,使存在的问题得到解决和改进。第三,参与课题研究能让体育教师系统地掌握体育科研方法,如怎样选题、选什么课题,如何设计问卷、采用什么科研方法,如何撰写论文等,都能让体育教师得到锻炼。

七、善于学会学习

教师的学习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学会学习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教育定向,也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活到老,学到老”,从一种道德箴言变成了现代社会一项基本要求,体育素质高低不是决定于过去运动技能技术水平的高低,而是决定于自我发展和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就体育课程而言,各种新的竞技项目和休闲体育、娱乐体育、时尚运动项目层出不穷,体育教师职前教育不可能兼顾所有内容,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于教师在职后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充电”,增加“内储”,学生的体育爱好多元而广泛,体育教师如果停留在过去的“传统项目”上,难免在教学实践中捉襟见肘。因此,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体育教师不仅是一个教育者,而且自身也应是一个学习者,体育教师应该“学会学习”,进而实现“继续学习”,以满足社会对体育教师的发展要求,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生活化的行为方式。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学习就是正规的、正式的学习,以课堂为中心,以授课为方式的学习,实际上,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是在实践中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同时,网络是体育教师走进研究的平台,它敞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使体育教师的学习时间增多,学习地点自由。在网上教师可以直接与许多的教育专家学者对话,学习较先进和前沿的教育科学理论,了解热点的体育教学问题;还可以与同行交换智慧,进行思想的碰撞。面对飞速发展的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传统的“一块场地、一些器材、一支口哨、一本课本、一张嘴巴”的教学手段已难以适应时代教育的要求,这种以教师灌输或者“放羊式”的传统教法,正面临着淘汰。

参考文献:

[1]马浩鹏.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