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护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7: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高级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高级护理论文

篇1

本文作者:贾哗芳魏琼工作单位: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

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每日完成分内工作,参与科内非正常工作时段的护理管理工作。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参与科内非正常工作时段的护理管理工作,督查全面护理工作质量,并及时反馈与整改。当发生护理差错、缺陷时及时向护长汇报并查明原因,组织讨论和制订整改措施。协助科护士长管理好手术室的秩序,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协调科室应急情况下的工作。作为一名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帮助做好患者和家属的沟通,协调人员、连台手术、急危重患者手术的安排,制订急危重患者的护理计划,对一线护士的手术病人护理管理,专业技术及质量安全方面进行检查、指导。加强医护沟通,为一线护士更好地展开下一步的护理患者工作做好准备。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检查指导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落实手术室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护理人员都必须在制度的监控之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值月高级责任护士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优势,按区域担任手术间无菌技术、规范操作指导及监督工作,加强实习生、进修生、轮转护士的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新人室的护理人员严格要求,使各种行为规范,遵守制度成为习惯,加强护理人员的医德修养,培养其“慎独”精神,时刻把医疗安全放在首位。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是医院的重点,高级责任护士每月配合感染管理科完成各项目的检测及检查并达标。对手术各区域环境卫生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分配到人,指导并加强保洁人员对保洁工具的正确清洗、消毒及合理使用,以及保洁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督促做好专科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明确职责,定期检查。规范手术专业配合,促进专业技能的提高,充分挖掘了护理人员的潜能,激励了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安全意识方面,严把手术病人安全核查关,及时发现手术室管理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杜绝安全隐患。每日主持晨会,及时报告科内发生的新特事件,就科内各工作岗位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沟通。按计划组织科室民主生活会,对于检查过程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问题重点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进行效果评估,使护理问题得到及时改正。月末完成各岗位工作总结并制定下阶段工作计划,值月高级责任护士每月以幻灯片的形式或书面向护理部汇报质控总结。

(l)实行高级责任护士值月管理,对科室作出了全方位、多渠道的管理,为手术室的发展提供参考建议,增加了管理者的执行力度,提高了团队凝聚力。(2)高级责任护士值月管理,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杜绝了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准确、有效,有利于协调科室应急情况下的急救工作,有利于医护、护患沟通,增强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及安全感。(3)充分发挥高级责任护士的责任感,潜能得到挖掘,以往所有护士都做同样的工作,使部分经验丰富的主管护师和护师缺乏上进心,没有真正发挥其传、帮、带的作用,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4)值月高级责任护士通过对护士业务技术、理论知识、沟通能力、团队精神等言传身教,得到了一个很好的管理工作实践和锻炼的机会,其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也因此而得到不断的提高。

篇2

2如何使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2.1教师应具备更高的素质水平

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中,教师更应该具有高的素质水平。与传统的老师单纯讲授知识不同,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需要老师的指导,并提出相关的该如何解决问题,以哪方面为切入点的指导意见。从而对于专业知识水平和适当引导的要求更高。学生的问题可能有的需要很高的专业水平的教师才可以指导解答。因此,高护教师应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2.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等护理教育离不开临床实践,实践不仅能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和实战能力,并且是提出高质量有价值问题的良好途径。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才更加真实合理,值得去解决,没有实践,就很难遇到问题。这样的学习必然会造成被动局面。因此应多鼓励学生参加临床实践,提供给他们能参与的机会。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动手的过程中更要多动脑,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

2.3注重团队合作

问题的发现需要解决,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枪匹马的战斗成效必定是不显著的。要提高学习效率,就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因此,应当多鼓励学生根据问题兴趣方向结成小组,合作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拓展思路。一举两得。例如,在研究老年人脑梗塞后遗症的护理问题时,学生便可以分小组来讨论如何护理才能使病人更加舒适,是否可以通过护理来使病人后遗症减轻,病情有所好转。这样的讨论也可以带出更多新的有价值的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人无法做到的。

篇3

将2012级高职护理1班学生89人作为实验组,2班93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生均为高考后经全国统一招生录取入学,选用统一的教材,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实验组教学方法

实验组采用视频导入法,教师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搜集与题材密切联系的视频资料,如“院外急救”内容用德国医疗救援联动剧《112》导入、“急诊科护理”用美国《MiamiMedical》导入、“重症医学科”用我国著名“三甲”医院ICU宣传片导入等,基本上每个内容均能在互联网上搜到相关视频,也可将视频资料融合在多媒体课件当中。下面以“中毒概述”的教学为例,具体过程如下。环节1,视频播放:播放“4岁儿童吃炸鸡腿后死亡”(3分钟)、“清华女生铊中毒”(7分钟)两个视频片段,护生观看后颇有感触。环节2,提出问题:导致他们中毒的物质是什么,有什么特点?中毒的表现各有不同,如何判断?如何快速识别中毒并做好抢救工作?环节3,学习新知:就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同学共同学习,强调重点,突破难点。环节4,总结归纳:再次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点,鼓励护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用专业医务人员的角度重新审视中毒问题,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1.2.2对照组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复习导入等传统的课堂导入方法,多媒体课件与实验组相同。

1.3效果评价

采取学院督导组专家评课和教学对象问卷调查的方式,参照“护理教学评价体系”中的内容自制调查表,调查护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评价问卷由班主任在课程结束后集中发放,护生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问卷和专家意见表明:在教学效果、方法和学生的兴趣与主动性方面比较,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充分说明视频导入法教学质量优于传统教学导入法。

3讨论

现阶段,很多职业学院的教师大胆采用PBL、情景模拟、任务驱动等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而视频导入教学法与此类方法异曲同工,都是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精神。而急危重症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更加需要视频导入等方法的灵活应用,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实践表明,视频导入法虽然优势明显,但使用时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适可而止,避免滥用。视频导入的时间最好在10~15分钟内,过长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视频是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播知识的媒介,而不是某些教师为逃避授课任务转而依赖的工具。

篇4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篇5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素质(1)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完善师资管理制度教师作为立校之本,实行一系列人性化制度,增强教师认同感。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提高师资队伍知识能力和学历结构。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个人学历层次,积极参与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层次学习,并给予相应补贴。每年轮流选派教师参加国家、省教育厅、卫生厅及护理学会举办的培训班,接受新信息,拓宽知识面,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建设,建立相应的职称评、聘、考核及收入分配机制。(2)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技能中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院要建设一支专业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而现在很多教师本身就是从“学校”到“学校”,尤其是从事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教师,缺乏实战经验,不了解医院相关技术的进展。职业院校可把教师送到医院对口科室进行短、中期的挂职锻炼,让我们的医学基础专业课教师掌握专业技能,并通过考取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逐步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直接到医院引进一线专业人才,扩充到“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中。

篇6

2忽视基础医学教学的结果

忽视基础医学教育,会给护士以后的发展埋下巨大的隐患。从疾病的发展规律来讲,在医院内疾病三分靠治疗,七分靠护理。所以在临床上护士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基本的常规护理以外,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病情观察,与医生讨论病情,制定治疗和护理方案,执行遗嘱等。片面的减少基础医学的学习,一味地增加操作,会使得护士的临床思维能力受到严重局限。

3基础课目前开设状况

3.1基础课受到挤压,课时数普遍偏少

中职及高职护理专业均是3年制,三年期间学生需学习思想政治课,体育课以及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同时还必需保证8个月的临床实习期。在繁重的教学计划的挤压下,留给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不足。护士执照考试通过率是衡量医卫类学校教学质量的最直观标准,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率。在这样的环境下,基础护理课的学习时间必需保证,那么就只能压缩基础医学的课时。

3.2各个职业院校选取教材不统一

编写教材是教师们必需面对的一个问题,职称评定对老师有教材编写的要求,于是大量教师前仆后继地加入教材编写的大军,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良莠不齐的教材。各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对于编写教师都有包销任务,使得教师们在选取教材时受到了一定的制约,不能选用符合教学需求的教材。

3.3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

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式良好,护理专业的招生优势让很多高职高专类院校大量开设护理专业,部分新开设的护理专业教学经验不足,培养计划制定不科学。例如,在最新版的护士执照的考纲中将原本属于病理生理学的酸碱平衡紊乱这个教学内容放到了外科护理学,那么如果没有及时衔接的话,可能出现两个课程都讲述或者都没有讲述酸碱平衡的情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4关于基础课改革的几点想法

4.1课程之间的融合

现在基础课课程多且细,忽略了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的课程融合可以节约课时,其知识连贯性能更好的保持。目前几种呼声比较高的融合方法有:解剖学和生理学合成为正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合成为异常人体结构和功能;病理学,病原学、微生物及免疫学一起合成为疾病基础学。

4.2讲述内容为临床教学服务,应适当取舍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教授基础课时,受到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深度,而忽视基础知识要为临床教学服务这一基本原则。如解剖学的教学中,神经系统的内容即晦涩又难懂,尤其是神经传导部分,让很多学生头疼不已,但其实对于护士的临床工作作用不大,可以考虑将这一部分课时,用于与护士临床操作相关性强的内容。

4.3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

教师多数只负责本教研室的课程,对于其他专业知识不甚熟悉,对于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和衔接不够。于是就有一些观点认为可以让教师交叉授课,提升授课水平,那么如何交叉呢?有些学校已经尝试基础课老师之间交叉授课,还有一些人提出可以大胆尝试让基础教师去兼上一门临床课,让临床课老师兼上基础课,促进临床和基础之间的联系。这样的交叉基础课老师更加能够理解临床课上需要哪些基础课的铺垫,以后再讲基础课就能更好的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好的为临床课教学提供扎实的知识铺垫。

篇7

现阶段,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环境的变化,采用文本互涉理论及方法来充实语文阅读课堂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研讨中的重要课题。但即便如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脱离文本的问题仍然存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明确指导,需要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高中学生、语文教师、语文教材与本文之间的多重对话,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主要特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仅仅将语文课本中阅读内容传承下去,并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其中的内涵。同时,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学生的适应了一种浏览式阅读的习惯,这对于提高语文阅读能力造成干扰,削弱了中学生主动剖析文本内涵的积极性。这些原因都是造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得不到改善的因素。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应采用文本互涉理论支撑下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来改善教学现状。

二、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策略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细读文本,来引导高中生探寻文本之间的关联点,例如:选择纵向关联点,追溯本文原型、对话历代评论文本;或选择横向关联文本,从全局上捕捉文本意义。总之,高中语文教师要能够对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在阅读教学课堂中通过营造教学氛围来激发学生联系文本,促使学生与教材、文本、教师之间进行多重对话,深挖文本的内涵与文本之间的联系性,最后指导高中生回顾文本解读的全过程。将文本互涉理论应用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过程中极为可行,通过该项教学策略的实施,提升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文本互涉理论概述

从狭义概念上来看,“文本互涉理论”是指将“文本”这一表现形式与“对话”和“重复”两种理论进行融合,从而使得所有的“文本”都是一连串嵌进语言当中、因而不显的管理常规,为其他“文本”的惯例常规、有意无意地引证进行铺垫[2]。通常,“文本”之间存在互动,并且各个“文本”组合的意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从广义角度来看,“文本互涉理论”不仅包括具体“文本”之间的联系与交融,而且包含抽象的体系之间的融汇。该理论的内涵较为丰富,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文学体裁之间的融汇,同时,也可以是社会现象与文化体系间的渗透与联系。

(二)基于文本互涉理论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文本互涉产生于文本创作活动与文本阅读活动。对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而言,文本互涉通过阐释的循环来进行意义的建构将为教学课堂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令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氛围。另外,通过文本互涉,学生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使高中生通过文本互涉理论的渗透,对文学的领悟越发深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互涉背景文本,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题目为“赤壁”的文本中,引导学生联想三国中的各路“豪杰”,并且将曹操、孙权等人物形象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历史文化[3]。

篇8

关键词:保险供给保险需求供给约束

1当前我国保险市场呈现出供给约束型特征

当前我国潜在保险需求巨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推进,经济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风险和保险意识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现,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保险需求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就保费收入而言,2005年我国GDP世界排名第4位,但保费收入排名仅第11位,还不及GDP规模和人口数量都小于我国的韩国。就保险深度而言,世界平均为8%,我国为2.7%,世界排名第42位。就保险密度而言,世界平均为512美元,我国为47美元,世界排名第72位。我国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最近有研究预测,未来5年我国保险业会保持年均16.2%的增长速度。我国保险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外保险公司所普遍看好,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与巨大的潜在保险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保险业的供给能力较弱,无法满足保险市场上的巨大需求,呈现出供给约束型特征。其突出表现是保险业资产规模较小,偿付能力不足。截至2005年底,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才达到1.53万亿元,占金融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为3.8%,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例一般在20%左右,甚至更高。就偿付能力状况而言,多家公司都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偿付能力问题,甚至有的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已经触到了被接管的底线。有研究显示,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00%,到2010年底,我国人身保险供给能力缺口约为33亿元。如果将偿付能力充足率选定在120%,供给能力缺口预测值约为235亿元;选定在150%,供给能力缺口约为540亿元。巨大的供给能力缺口大大限制了保险需求的实现。此外,我国保险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较弱,不能有效推动和引导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居高不下,而且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2005年末高达147054亿元,年增加额达到近1.6万亿元,这与4928亿元的总保费收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中以预防养老、教育、防病、失业等不确定事件发生的预防性储蓄居多,而这与保险所应发挥的保障功能是类似的。大量的居民储蓄存款难以转化为对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们对保险不信任、保险服务质量低、保险产品创新能力缺乏等保险供给方面因素制约。

2我国保险市场供给约束的具体表现

2.1保险产品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当前保险产品开发上存在的问题不在于数量和品种的多少,而在于不能适应和满足保险需求,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较为突出。据统计,目前正在市场上运行的险种有400多种,但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险种并不多。如中年人对保险需求最为强烈,而很多产品恰恰越过了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产品只适合高薪阶层,而没有关注中等收入阶层,而且针对团体的保险多,针对个人的险种少;寿险产品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差,产险市场提供的险种十分有限;综合各种风险责任的综合型险种多,消费者急需的单纯的医疗保险、老年护理保险等过于单一。各保险公司险种雷同,个别险种“克隆”现象严重。这样,一方面是某些保险产品的过度开发和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大量保险需求得不到满足,保险公司忙于出售开发的产品,而不是针对市场需求开发能售出的产品,保险产品供给结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保险需求的实现。

2.2保险服务质量较低

保险商品具有无形性,而且是以消费者现在的货币支出换取未来一定时期内一旦发生保险事故由保险人进行赔偿或给付的服务性承诺,这种承诺具有非及时性。保险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保险的信任度,而且一些人和企业之所以购买保险,就是为了享受保险公司专业的风险管理服务及其效率,因而,服务是保险业的生命,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保险需求有着重要影响。

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较低,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服务意识,更多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没有意识到服务对于保险这一无形商品的重要性;二是保险公司管理不规范,公司治理结构还不完善,没有将维护保单持有人的利益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三是保险服务的手段和方式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消费者难以从保险公司享受到高效、专业的风险管理及其延伸服务。此外,保险业务手续繁杂,消费者获取相应的信息以及保险索赔较为困难等都是保险服务质量低的表现,较低的保险服务质量制约了保险需求的增加。

2.3保险定价机制不灵活,价格与保险责任之间缺乏明确的对应关系

保险定价机制上存在问题,价格缺乏与保险公司所承担的风险的对应关系,甚至有些险种仍然是实行严格的费率监管体制,保险费率难以适应不同风险和经营成本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这就导致保险费率与保险责任相比存在畸高畸低的现象,如一些险种赔付率长期仅为30%以下,个别险种甚至多年来不到10%;而另一些险种却严重亏损,难以为继。价格是影响保险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定价的不合理无疑阻碍了潜在保险需求向现实保险需求的转化。

2.4保险销售过程中问题较多

目前我国保险消费过程中的误导行为较为严重,营销员整体素质较差,行业形象受到影响。据调查显示,在我国保险业飞速发展的背后,一些涉及到大众的分散性业务,如个人寿险、机动车辆险、家财险等方面,由于宣传不到位或宣传不当,甚至是误导等原因引起的投诉纠纷正呈上升趋势,行业整体信誉也面临考验。一些保险公司在保险销售过程中,过分注重保险功能和好处的宣传,甚至产生误导行为,目的是怎样把保险产品推销出去,从而忽视了保险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其根源在于保险公司缺乏真正的市场意识,只从自身的市场规模和保费收入而不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存在着“营销近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人们在风险处理方式上对“保险”的选择。

3提高保险供给能力,实现保险供求的良性互动

3.1以消费者需求为着眼点,加强产品创新,调整销售策略

“市场需求胜过十所大学”。保险公司应该加强对消费者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明确目标市场,并开发相应的产品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只有着眼于需求的销售策略,才能真正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形成“有效供给”。结合我国目前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诸多不确定性事件所导致的人们大量安全保障的需要,保险产品创新应该以保障型产品为核心,真正满足人们的安全保障需要,从而解决保险产品供给结构失衡的问题。

同时,也要加强对保险销售过程的管理和引导,提高保险营销人员的素质,真正从消费者的需求出发,介绍保险理财知识,使客户能够根据自己的保障需求和经济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保障需要的保险商品和适量的保险金额。同时,也要详尽介绍客户所购买的保险商品的基本功能、属性特点及其对消费者的保障作用,认真讲解保险责任和免责条款,使消费者明确自己有了什么保障,能得到什么服务,买保险后自己有什么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保险业才能真正赢得人们的信心,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供给约束的问题。

3.2增加保险业资本总量,提高保险承保能力

保险业资本总量的大小对于保险供给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由于保险业相对于其他行业存在着更为严格的监管,特别是偿付能力监管对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性十分重视,因而,相对于其他行业而言,保险业的供给能力更容易受到其资本的限制。我国保险业目前巨大的供给能力缺口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造成的。因而,增加保险业的资本就显得尤为必要。可以采取上市、增资扩股和发行次级债等方式募集资本。除此之外,增加我国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式。目前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较高,不仅限制了有限的保险供给资源的合理流动,也限制了保险创新能力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对保险供给能力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增加保险市场主体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还可以将巨大的社会资本引入保险业,不断充实、提高保险业的承保能力。

3.3不断提高保险服务水平,激发和引导保险需求

首先,是要调整服务策略,真正将消费者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如对消费者进行市场细分,实行客户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不同层级客户的特点和需要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策略。再如,根据为消费者提供方便化、广泛的原则,在营销渠道上加强与相关交通部门以及银行、邮政等部门的合作,在最大程度上方便消费者;在营销方式上,除在公司成立集咨询、投保、核保、理赔、出纳等服务为一体的客户服务中心,为全体客户提供专业化、系统化、高效率的“一站式”服务外,还应当积极发展网上保险、电话保险等消费者易于接受的新型营销方式,提高自动化服务水平和效率;在理赔服务上,应顺应消费者的需求,简化理赔手续,加快理赔速度等。

其次,提高保险服务的技术水平是提高保险服务质量的核心。一是要强化保险公司在防灾防损、保险理财等风险管理领域的专业化和技术优势,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优质的风险管理和理财服务,营造专业化、可信赖的形象。二是要提高保险精算技术水平,在细分保险责任、降低经营成本的基础上,着重解决保险费率畸高畸低的现象,使之与承担的风险责任对应成比例。三是要提高保险服务的信息化技术水平,促进保险服务的规范化和便利化。

3.4进行保险制度创新,促进有效保险供给的增加

制度创新可以为保险供给能力的增加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加强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建设,营造公平的保险消费环境。保险业属于信息不对称较为严重的一个行业,特别是普通消费者与专业化的保险公司相比处于明显的信息劣势。这就要求加强保险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特别是保险监管机关要从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出发,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规范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不仅要披露有关保险产品和定价的信息,还要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和偿付能力信息;不仅要扩大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还要扩大信息披露的公布渠道。此外,还要注重对保险投诉的监管,将保险企业置于广泛的社会监督之下。

同时,也要加强保险评级制度建设,通过保险评级机构的信息披露功能,将普通客户难以理解的财务信息等复杂指标转化为易于理解、一目了然的指标,不仅有利于保险公司在高透明度下高效稳健经营,而且可使保险消费者及时了解各家保险公司的有关情况,在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之后,做出理性选择。保险评级机构还能为监管机构提供资料和政策建议,为其客户提供保险咨询和顾问服务,起着信息传递的媒介作用。

此外,还要建立健全保险法律法规,为保险需求和消费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目前,我国的保险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还不能为人们的保险消费提供完善的纠纷解决机制和法律保障,还不能提供人们放心消费、甚至敢于超前消费的完善的法律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保险需求。因而,应该加大以《保险法》为核心的系列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并适应新的法律的颁布实施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在修订原有规章的同时制定新的规章,充分发挥完善的法律环境对保险需求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魏华林.中国保险需求到底有多大[N].中国保险报,2005-04-08

篇9

据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比如美国目前众多高技术企业中,知识产权类资产已超过了总资产的60%。我国也适时地调整产业政策,规定高新技术成果向有限公司或非公司制企业出资入股的,其成果作价金额可达到公司或企业注册资本的35%。这既是鼓励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也是对知识产权在高技术企业中发展趋势的回应。为适应高技术企业的发展,加强对高科技含量的科技成果权益的保护,各国都在调整知识产权政策。如1984年美国版权法将半导体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列为特殊保护,提高了对保护作品的要求。这些政策也客观上导致了高技术企业中的知识产权科技含量增大。同时,发达国家也将一些尖端技术纳入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如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年)、《知识产权与UII、GII(国内及国际)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1995年)、《数字化千年之际版权法案》(1998年)等,均把信息技术中的法律问题提出来,以寻求知识产权保护。

(二)知识产权制度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日益明显

第一,知识产权制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作用。知识产权制度赋予智力成果的创造人一定时间内在市场的垄断地位,确保创造者获得收益的权利,调动其发明创造的积极性。知识产权制度设置了主体归属、客体保护范围、权利体系、权利救济与保护等内容,激励创造者开发更多更好的新技术,最终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技术成果的转化。权利人以公开技术内容为代价而取得独占性权利,技术公开有利于新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技术成果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就可以使竞争在公平有序的法律环境中进行。

第三,知识产权制度利于企业技术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新技术最终要实现技术产业化、商品化才能实现预期效益。知识产权制度通过激励作用,将优秀的人才资源、足够的资金资源集中到尖端技术,实现最大的边际效益,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四,知识产权制度促进企业国际合作。不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屡遭国外的打压,即便是已经具备了知识产权优势的企业,也会功亏一篑。像华为这一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但前不久仍然受到了思科的诉讼,有关专家认为,华为虽然拥有一定的知识产权,但是不熟悉国际规则,因此受到诉讼在所难免;另外如中国DVD事件,无奈地交纳昂贵的专利费,都是不熟悉知识产权国际规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存在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一)高新技术企业的专利保护问题

专利制度与市场紧密相联,申请一个专利就意味着占有这个专利技术的市场。当前,我国公众的专利和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据统计资料显示,1994年-1998年,我国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外国专利申请占有很大比重,如计算机领域的占到70%;医药特别是西药的原料药占到70%以上,生物技术占到87.3%;通讯技术占到92.4%;半导体占90%。以超导为例,我国的研究水平和技术水平与美国、日本两国相当,而申请的专利仅占这一领域国内专利申请的20%左右。我国大量的科研成果都只注重而不申请专利,发表了论文就等于公开技术秘密,将辛苦的研究成果无私贡献给了全世界。另外,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专利制度保护带来了新问题。比如美国孟山都(Monsanto)大豆案,孟山都培育出新品种的大豆,并据此向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101个国家提出申请了64项专利保护的请求,保护其发明的“高产大豆”。如果其专利通过,那将意味着孟山都公司对所有大豆的高产品种都拥有了垄断权,并允许孟山都对中国这一野生大豆遗传资源的控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发达国家已经初步解决了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的立法框架并完成了专利技术在世界各地的申请和铺设,一张高技术的专利壁垒网已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对此保持警惕。

(二)高新技术企业的着作权保护问题

从企业文化建设到计算机软件保护以及到域名标记等等,都涉及相关的着作权问题,于以科技发展为基本推动力的高新技术企业来说,这方面的知识产权问题更是不可忽视。现代信息技术也带来新的问题。对比如对企业数据库的保护。我国着作权法参考汇编作品护,保护在内容选择上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但不保护不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对于一些企业投入一定劳动、资金而完成的数据库,如果得不到有效保护,对这些企业来说不仅违背公平,而且容易使数据库的数据被盗而得不到保护,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法律上应当对数据库的保护有所明确。

(三)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标记权保护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进一步开放,高新技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领域、程度不断扩大,与商业有关以区分商品和服务为目的的表现方式不断丰富,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比如中药材企业的商标保护问题。许多发达国家早已抢先将原本在发展中国家很普通的中药商标注册,从而使古老的中药大国丧失先天优势。从另一角度看,韩国”高丽参”这个商标不仅保护了韩国人参资源,而且使“高丽参”高品质的形象深入人心,为韩国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利益。所以说,现代企业竞争,品牌竞争、商号竞争已十分重要。像可口可乐的品牌价值评估达到300多亿美元,如果企业保护好自己的商业标记权,将为企业带来资本增值效应。另外从事信息科技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不仅要妥善保护和管理传统的商标、商号,还必须切实注意网络环境下的域名、网络标记等新兴知识产权客体的保护问题。

(四)高新技术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

根据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技术秘密是商业秘密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也是最早被确认为商业秘密并加以保护的。这种技术秘密是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创新的结果,是技术性的智力劳动成果,其特征是可以用于生产活动,以制造新产品、提高效率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现代企业竞争中,企业要想真正获得长久持续的发展必须重视,商业秘密对高新技术有效的保护。比如可口可乐的商业秘密保护,持续一百多年至今品牌价值仍是第一;MBA的大量核心芯片技术就是采取商业秘密保护。对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来说,特别要注意企业对世界高新技术信息的了解和把握,分清哪些是公知的信息技术,避免企业的重复研究,还容易造成对其他企业的侵权。

三、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措施

(一)完善现行知识产权制度

面对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高速创新,知识产权制度应当有所调整,适应社会的前进,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比如可以考虑将生物技术、动植物新品种的有关部分纳入专利法的保护范畴,拓宽专利的保护范围;明确商标侵权在网络环境下出现的新的侵权行为方式;对因特网上的着作权有关问题,如作品的使用、付酬等作出具体规定;对新出现的网络主体即网上信息提供者和在线服务提供者在版权法上的地位与责任作出规定;对数字化权、传输权有关问题加以明确等。

(二)建立适合高新技术企业的保护措施

在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上,企业选择怎样的权利保护自己的利益,应当考虑几个问题,比如权利的排他性问题。专利的排他性最强,对企业的保护力度最大,但专利申请的费用最贵,对国内一般规模企业来说,也要考虑申请费用;商标也具有较强的排他性,但很难保护技术本身。着作权法只保护作者的思想的表达方式,而不延及思想、产品、方法、公式、工艺等。商业秘密成本低,也没有专利权、着作权、商标权的期限限制,但商业秘密风险比较大,而且司法实践中的认定比较困难。

第一,建立信息资源搜索机制。我们不要毫无价值地重复他人的创新过程,也不要花大量的金钱去购买已经是社会公有财富的技术,更不要花大量的精力物力去申请已是公知自由技术、无保护可言的“专利”。因此,高新技术企业对新产品或工艺设想的产生、引进、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保护的过程中,都必须花足够的精力去检索已有的专利和非专利技术文献,了解目前该技术国内外的状况,熟悉目前该类产品生产制造者各自采用的手段和方法,进行综合性的特征和价格分析,确定不可逾越而需要购买(或防备他人提起侵权诉讼)技术的内容,明确自己占领市场的优势、主攻方向,并超前介入未来起主导作用的技术领域,制订好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和策略。

第二,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创新素质。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高新技术的竞争就是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中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的人员素质有明确规定,显示了对人才的重视,但还远远不够。

篇10

互文性理论对高校的英语专业课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促进高校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还可以促进高校整体的英语能力的进步。互文性理论最早是由法国的学者提出的,他主要指的是每一句话语都是相互依赖的,每一句话语都不是独立的,他们之间存在某种依存关系,所以也被称作是互文性。现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高校要针对高校的英语课程进行改革,基于互文性理论从教学的方法、内容以及形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变革,争取从根本上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让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根本上有所提高。

一、互文性理论的具体含义

互文性理论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高校的英语教学中了,所以,关于互文性的具体含义要清楚明白。互文性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它最初的提出者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学者名字叫克里斯提亚,互文性理论最初是在符号学中被人们熟知的。互文性理论具体就是指一门语言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语句也是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不可避免的存在某种联系,无论是从词汇上还是从语句的用法上。当然,互文性理论也是依据不同情况发生改变的,让互文性理论有所改变的一大因素就是语言使用者的具体表述方法。所以,语句之间,语言之间等存在的各种依存关系组成了整个的互文性理论。当然,互文性理论也不是局限的,它不仅应用在文本之间的语句关系,更应用在文本和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对于互文性理论来说,文学领域是其发展的主要领域,但是,同样的,它也适用于各种非文学领域。所以,想要真正提高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更好的进行高校英语教学,互文性理论就要有所应用,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逐渐的开展下去。

二、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基本上是顺利的,但是由于很多高校还没完全重视互文性理论,没有意识到互文性理论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所以,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高校英语课程建设对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是,现在许多的高校的学生却没有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只是机械的学习英语没有做到掌握英语,所以,高校英语的教学需要改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需要提上日程。现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还有不少,首先,互文性理论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中不受重视,现在我国的很多高校没有设置专门的英语课程,在英语课堂上只是机械的进行词汇语法的教授,学生很少领悟到词汇之间语法之间的互文性,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能力不可能有所提高。其次,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方法单一,内容死板。一般来说,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扮演教授的角色,学生只机械的死记硬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没有积极性,教学内容只以书本为重,没有任何的课外延伸,学生无法联系实际,对英语的学习没有融入互文性理论,学生不能把英语学以致用。所以,针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

三、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的具体语言特征。英语是应该灵活掌握的学科,把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的学科,所以,英语学习之前要先了解英语这门语言的具体需要特征。英语主要是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所以,在高校英语课程教学中应该主要以这两点为重。对于词汇,讲解之后要注意延伸,根据英语的互文性进行课外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探讨,根据词汇和涉及的词组进行造句,让学生学以致用。另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提高自己的词汇量,教师根据互文性理论选出适合学生的英语资料,选择地道的英语资料,让学生根据资料中的词汇语法进行研究,以此来让学生真正感受英语这门语言的魅力。

(二)改革英语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现在高校的英语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死板,这成为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想要促进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就需要改革英语教学形式,丰富英语教学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可以营造融洽的英语学习氛围,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成讨论小组,根据互文性理论,让学生从课本中延伸,不仅是局限于课本,教学形式要多种多样,适当的时候可以播放一些英语原版电影,发放原版英语书籍,让学生从这些形式上更积极学习英语。让以互文性理论为基础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资源建设更顺利的进行。

四、结语

英语的学习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英语的基础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以互文性为根本进行拓展延伸,互文性不仅仅是语句之间互相关联,也是文本和社会之间的互相关联。所以,高校的英语教学要进行改革,把互文性理论融入英语教学中,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改掉英语学习的坏习惯,在英语学习中认识到互文性的重要性。互文性理论是长期以来众多学者研究出来的理论,所以它具备一定的权威性,所以,现在高校要重视互文性理论,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样那样的问题。提高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英语学习素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