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营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8: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自营经济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自营经济论文

篇1

应急物资的储备是供给的基础,在考虑应急物资的储备时,往往需要从储备品种和储备量两个因素去考虑。如果是分支机构较多的企业,还需从储备地点的选址及储备系统的建设两个方面去考虑。

1.2管理

只有储备充分且管理得当,才能在关键时候供给出数量充足、质量可靠的应急物资。企业对应急物资的管理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从管理制度、管理人员、管理方式方面予以考虑。

1.3物流

物流是应急物资供应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企业除了依托社会现有物流网络外,还可以建设自身的应急物流系统,在非紧急状态下处于未激活状态,而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迅速激活,并且发挥作用。该应急物流系统的管理可以和应急物资的管理一并纳入企业的应急管理系统中。

2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应急物资管理措施

2.1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制度乃管理之本,任何管理的实践都要从制度的建设开始。建设良好的应急管理制度同时,也是提高企业及其员工应急意识的必备途径之一。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在制定应急管理制度时,可以我国的《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参照,以当地的社会应急管理系统为依托,结合自身实践,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管理制度。制度制定完成后,再加以培训等手段,保证员工对制度熟谙于心,且在自己的岗位中严格执行制度的规定。

2.2签订物资购销合同

由于企业的逐利性,其储备的应急物资往往只有少量,只靠企业自身的应急物资储备难以供应救援地区的需求。因此,在一些政府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导下,上述机构可以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签订应急物资的购销合同,以便在考虑到企业经营效益的前提下进行应急物资的储备。合同中可以将应急物资的种类、数量、价格、供货时间等进行明文规定。该方式应该作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急物资储备及管理的主要方式。

2.3加强应急物资管理

医疗类应急物资由于其需求的不确定性及周转的慢速性,往往要求经营企业进行特殊管理。为了保证医疗应急物质的有效性,企业需对物资的效期、批号等登记在册,并且按照既定计划进行周转,以保证在急需之时能够供给质量合格的产品。建议企业设专职或兼职人员专岗管理应急物资。张杨提出在应急物资的管理中,可以借鉴现代商业物流发展的先进成果,通过加强仓储设备现代化建设等手段实施科学管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注意动态性。由于区域应急状态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特别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应急物资的阶段性需求导致了库存应急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必须随之变化,而不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相关管理人员随时关注事件动态,并且建立有效的应急物资调整机制。

2.4建立应急物流系统

物流是应急物资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在进行应急物资的物流时,一方面,可借助政府部门的应急物流平台,社会的现有物流网络;另一面,可以自建应急物流系统。该系统可建立在企业物流平台之内,非紧急状态可以出于非激活状态。在应急事件发生后,可以激活该系统并在最短时间内将所需物资送达救援区域。在这一环节中,企业也可以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改进自己的物理系统及供给成效。

篇2

0引言

四周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但是,无论怎样精确的神经修复,其功能都很难再恢复到损伤前的水平[1].通过提高外科手术技术、电或磁的刺激[2]、组织的摘除以及雪旺氏细胞的巧妙处理等方法来促进四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工作已做了很多.最近,对神经营养因子的分子通路以及生理功能的理解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些因子包括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营养因子3,4,5,6以及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等,它们影响着不同的神经细胞亚群,在中枢和四周神经系统中均有着复杂的营养功能.许多探究表明,骨骼肌组织中也存在着对神经元有营养功能的物质.Oppenheim等将从大鼠的这种物质中分离出的Mr为10000~30000组份蛋白命名为“肌源神经营养因子”(muscl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MDNF),它能促进胚胎脊髓运动神经元生长,并对其损伤具有保护功能[3].我们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法、尼氏染色法、非凡三色染色法观察MDNF对坐骨神经损伤后修复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Wistar大鼠(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Tyrode溶液,低温高速离心机(上海华亭TGL16G);中空纤维超滤器(UltrafiltrationwiththePorousFibertubers,北京宣武超滤设备厂);电脑自动记录仪记录(上海沪西仪器厂);电泳仪(北京六一电泳仪器厂);HRP(中山公司).

1.2方法

1.2.1成鼠MDNF的制备用80只成年Wistar大鼠,切取四肢,在手术显微镜下剥离骨骼肌组织块.骨骼肌组织用Tyrode溶液浸泡(1∶5)后,再经超声粉碎、低温高速离心30min得上清液.经中空纤维超滤器截取Mr为10000~50000的蛋白液,然后在层析柜内过交联葡聚糖(Sephadex)G75(Pharmacia产品)层析柱,柱长1m,用PBS平衡液洗脱,流速为0.3mL/min,自动收集器收集,紫外检测,波长280nm,电脑自动记录仪记录.层析预截取的Mr10000~30000洗脱液经冷冻干燥后,进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中范围分子质量标准蛋白做对照(Pharmacia).电压150V,0.5~1h,硝酸银染色.

1.2.2动物分组及手术方法雄性健康Wister大鼠18只,体质量250g左右,随机分成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6只.用异戊巴比妥钠麻醉剂腹腔注射麻醉(2.5mL/kg),于大鼠右侧股后部正中切口,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坐骨神经,自梨状肌下缘夹伤坐骨神经30s,直至夹伤段仅有透明的神经外膜.实验组用100mg/L的MDNF10μL注入夹伤处,实验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0μL.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注射,术后各组大鼠按常规饲养20d.

1.2.3检测方法①HRP示踪试验摘要:各组随机抽取大鼠2只,于夹伤处远端4mm处的坐骨神经干注入150g/L的HRP溶液10μL,缝合好伤口,继续饲养72h,多聚甲醛灌注后取腰段脊髓固定,振动切片,进行四甲基联苯胺法染色,观察各组HRP标记的情况.②Nissl染色摘要:各组大鼠剩余的4只用多聚甲醛灌注,取脊髓腰段,石蜡包埋,切片,展片后进行尼氏染色,观察神经元胞体数.③非凡三色染色摘要:各组大鼠剩余的4只用多聚甲醛灌注后,取坐骨神经夹伤段、坐骨神经夹伤远端、近端,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夹伤段纵切,远、近端既纵切,又横切,观察神经再生、髓鞘形成情况,计量学分析远、近端的轴索数,远端的轴索直径和髓鞘厚度.

2结果

2.1HRP示踪试验MDNF组HRP标记神经元数和其余二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26lt;0.01,表1).

2.2Nissl染色Nissl染色后,实验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数和实验对照组有差异(P%26lt;0.05),两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26lt;0.01,表1).表1HRP标记和Nissl染色脊髓运动神经元数据(略)

2.3非凡三色染色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坐骨神经夹伤20d时,两组坐骨神经夹伤段的远端、近端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Waller变性.实验组(图1,2)和实验对照组(图3)近端的神经纤维损伤分别比远端轻.在近端横切面中还能看到大量的正常的有髓神经纤维,轴索被染为绿色点状,轴索四面的髓鞘被染成红色(图1);纵切面中能见到大量的正常有髓神经纤维,染成红色的为髓鞘,在红色髓鞘的中间有一条绿色的细线为轴索,纵切面中也能见到正在变性和已变性的没被染成红色的神经纤维(图2,3).在变性的神经纤维神经膜管的内面还能见到少量的Schwann细胞(图2).实验组(图1)、正常对照组(图4)、实验对照组近端轴索数没有差异(表2).表2有髓神经纤维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略)

实验组(图5,6)和实验对照组(图7,8)远端的神经纤维损伤很重.在实验对照组横切面上(图7)能见到大量的变性神经纤维,绿色点状轴索和红色髓鞘少见;在实验组(图5)也能见到变性神经纤维,但绿色轴索和红色髓鞘较多.在纵切面上,实验组(图6)神经纤维因损伤髓鞘腔崩解,髓鞘断裂成为分节状结构,在神经膜区域内仍可见大量块状髓鞘碎片,神经膜管有的萎缩、变窄,大量的Schwann细胞在神经膜管的内面形成Büngner带;实验对照组(图8)神经纤维髓鞘碎片已不成块状,呈松驰状,大部分都已消失,神经膜管都已萎缩、变窄,大量的Schwann细胞在神经膜管的内面形成Büngner带.实验组和实验对照组远端轴索数、轴索直径和髓鞘厚度有差异(P%26lt;0.05),两组均和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26lt;0.01).实验组损伤段(图9,10)纵切面上能见到许多髓鞘腔和Schwann细胞,一些髓鞘腔内有少量的红色的髓鞘(图10);对照实验组损伤段(图11,12)纵切面上几乎见不到髓鞘腔和髓鞘,大多是疤痕、结缔组织和变性的神经纤维.

3讨论

神经系统的发展和维持依靠着神经营养因子.最初,人们只注重神经营养因子对神经细胞损伤后的修复功能,而很少留意它们对四周神经再生的影响.图1实验组近端坐骨神经(绿色点状为轴索

近10余年来,出现了一大批有关MDNF的探究证实MDNF对神经元具有促进生长、减少死亡等功能.现已证实,大鼠MDNF对神经细胞凋亡有很好的抑制功能,它不但能够拯救胎龄6~9d凋亡期的1/4运动神经元不死亡,而且几乎可使新生鼠切断后的运动神经元全部存活.大鼠MDNF是否也象其他神经营养因子一样对四周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有促进功能呢?本实验探究发现,坐骨神经损伤后,经MDNF孵育的实验组远端在轴索数、轴索直径和髓鞘厚度均高于实验对照组.在四周神经中,髓鞘厚度、轴索直径、轴索数被用来评价神经再生[4].结果说明,MDNF对四周神经损伤后的再生有促进功能.探究还发现,实验组HRP标记的神经元数以及Nissl染色的神经元数均比实验对照组高;非凡三色染色中,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段远端纵切面上仍有大量的块状髓鞘碎片,而实验对照组中髓鞘碎片大部分消失,且实验组坐骨神经损伤段有新生的髓鞘生成.结果说明,MDNF对四周神经损伤的修复有促进功能.但另一方面,实验组的髓鞘厚度、轴索直径、轴索数、HRP标记的神经元数、Nissl染色的神经元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MDNF对四周神经损伤的修复也是不完全的.肌源神经营养因子对四周神经再生有促进功能,至于MDNF是如何促进四周神经再生以及其促进再生的发生率均有待于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YinQ,KempGJ,YuLG,etal.Neurotrophin4deliveredbyfibringluepromotesperipheralnerveregeneration[J].MuscleNerve,2001,24(3)摘要:345-351.

篇3

国际分工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国际贸易又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解释贸易的理论都是以阐释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比较利益理论。李嘉图认为,各国应致力于生产其相对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产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其相对具有较低劳动生产率的产品;赫克歇尔—俄林模型则表明,商品价格差异是贸易的基础,要素价格差异是产品价格差异的根源,各国应出口密集地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商品,并以之出口换取密集地使用本国所稀缺的生产要素所生产的产品。二是新贸易理论。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为代表的国际经济学家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该理论仅解释了要素禀赋具有差异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而现实中有相当一部分贸易是发生在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新贸易理论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其一是着眼于规模经济与产品差异化,以边际成本递减作为生产分工与集中的理由,其二是用不完全竞争及其市场细分策略来解释这类贸易与国际分工,说明规模收益只要超过运输成本,生产应有集中化的趋势,并且市场规模越大、“学习曲线”效应越明显的行业,成本就会越低,以此为基础的生产分工与选址,不再决定于比较优势与要素禀赋,而是历史因素与政府政策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以上理论出发,分析经济一体化在贸易流向与产业组织结构两方面对分工的影响,可以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明显的效应:第一,市场规模效应。一体化以后,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降低,因而无论从市场范围还是消费者效应来说,都有效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相似要素可以更密集地使用,按照一国都趋向于出口在本国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产品的原理(克鲁格曼、赫尔普曼,1985),一体化区域将具有增加对区外出口的倾向。第二,市场竞争效应。贸易壁垒降低将导致区内市场竞争激化,减少寡头垄断,降低区内市场细分的程度,可以强制地带来经济效率的调整。第三,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分工的效应。市场规模扩大以后,企业可以通过做大规模降低成本,一些厂商能够从事更多的工厂专业化分工,减少每个工厂生产的产品种类,降低服务成本,增强出口与区域内进口替代的能力。以上三方面都将增加一体化区域的区位优势,增加一体化区域内部分国家的竞争优势,引起区内投资格局的调整与区外对区内投资的增加。

从贸易对分工的影响来看,传统贸易理论与新贸易理论的分析有三个共同点:一是产品都是由一国国内的企业生产的;二是贸易保护的对象都是一国的产业、产品及其生产的企业;三是要素在地区间不流动。但如果以跨国公司的跨国一体化经营为分析背景,以上三点结论就需要重新推敲,国内有学者将跨国公司内中间产品的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贸易与投资的融合概括为贸易投资一体化现象(张二震、马野青,2002),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我们认为,分析贸易投资一体化对国际分工的影响,可以以要素的跨国流动与各国同类要素的异质性为基础,当跨国公司实行跨国一体化经营时,跨国公司的管理、技术以及品牌都可以成为投入的要素,地区经济一体化降低了贸易壁垒,有利于要素与中间产品的国际流动,从而推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依据各国的要素差异进行不同的价值增值环节的选点布局,一国科技型、管理型以及高素质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价值增值环节大的生产投资与研发机构的建立,低素质低技术的劳动力较多,将有利于一般加工型生产环节的建立。贸易投资一体化使产品乃至产业失去了国家的界限,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不能再说是由中国制造的,但国际分工仍存在,不过分工不以产品、产业为标志,而以国家之间的要素差异为标志,以要素创造的价值增幅为标志。以这种分工为基础的贸易,结果不是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而是其差距的扩大,如跨国公司专门将技术研究与开发中心、价值增幅大的生产环节放在本国,而把生产的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序放在中国,或仅建立适应中国市场的技术应用中心,中国将专门成为成熟技术的生产加工基地,长期下去中国的知识型管理型人才收入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越来越大,造成人才培养的困难与人才的流失,进而掉入要素低水平成长的贸易陷阱。

对一体化国家而言,区域经济一体化扩大了区域内的市场,降低了区域内同类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增加了同类生产要素尤其是知识型管理型人才的聚集,这都将增加区内的区位优势,提高以贸易投资一体化为基础的国际分工层次。但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的生产选址将非常重要,使价值增值幅度大的生产环节落址于本国,通过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来实现本国有竞争力要素的持续增长,将成为各国贸易保护的新目的。吸引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不仅要有量,而且还要有质。

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投资效应,国际经济学界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分析总是以一体化对新贸易格局的影响作为基础,20世纪80年代中叶以后,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创立,市场结构、产业组织的理论被植入国际贸易的分析,因而投资效应的分析就以产业组织的行为分析作为基础,贸易投资一体化基础上的贸易与投资行为主要还是以寡占反映战略为主,在方法上仍属产业组织的行为分析,下面我们以这两个阶段为界分而述之。

二、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区域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跨地区跨集团的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策略,从根本上来说将成为打破地区封锁抑制排他性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当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从以降低成本为目标的要素寻找型向市场开拓型转变后,国际贸易的作用将是长期的基础性的。从贸易的角度分析一体化对投资的影响,出发点是一体化对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率与福利的影响,理论基础基于比较利益之上的专业分工,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部门间或产业间的区域内部贸易的增长,市场规模以及规模经济都成为一体化收益的主要来源,经济特征相似的国家都可以在专业化分工中收益,从与一体化之外的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变中获益。分析一体化对贸易的影响,主要采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考虑关税、配额和其他贸易障碍降低后对相对价格的影响以及价格对贸易商行为的影响。由于影响相对价格的行为因素很多,如政策、收入等,因而不联系具体产业与产品是很难下具体结论的,但总体的分析可以提供基本的分析方法与思路。

美国经济学家J·瓦伊纳于1950年提出了“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这两个基本概念,用以反映贸易对一体化的反应,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6)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投资转移”与“投资创造”,用以反映外部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对区域一体化贸易流向的反应,由此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本分析框架。

金德尔伯格认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表明,一体化组织的贸易流向对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流量产生影响,形成投资创造效应与投资转移效应。投资创造是由贸易转移引起的,一般而言,关税水平越高的国家,一体化后贸易转移效应越大,该国将从成员国进口成本更高的产品,消费者获得价格相对较低的产品,但国家失去部分甚至全部关税收入。如中日组成关税同盟或自由贸易区,中国可能以从日本进口汽车来代替从世界其他地区的进口,但别国厂商自不会坐以待毙,中国厂商也不能面对新格局而束手无策,由此形成的区外非成员国对一体化区域内的直接投资和区域内成员国之间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即为投资创造,区外的跨国公司在一体化内部建立“避税工厂”(Tariff-exemptfactory),并向一体化市场供货,以维护其原来以出口方式占领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区域内贸易自由化使市场扩大与需求增加,为厂商带来了新的市场机会,一体化内外的跨国公司互相竞争以追求潜在的规模经济效益,也会增加在区域内的直接投资。

投资转移是由贸易创造引起的扩大了的外国直接投资,贸易创造的产生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成员国的数量,数量越大,表明市场越大;平均关税水平的降低程度,平均关税水平越是降低,同盟越可能趋向贸易创造;成员国经济的竞争程度,受保护的同类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差异越大,贸易创造效应越大。贸易创造的产生来源于规模经济与专业分工,为从一体化经济中获取规模经济和专业分工的收益,需要进行生产的重组,由此引起区域内直接投资布局的调整与资源的重新配置以及区外外国直接投资的增加,产生投资转移。

投资创造与投资转移根源于一体化的规模效应与市场统一效应,相对于区外国家而言,一体化内部的总收益无疑是提高的,尤其是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工业的偏好,其收益更具有长期意义,但对一体化内不同的国家而言,其收益是不对等的,模型分析表明(PeterRobson,1998),一体化区域内产业在国与国之间转移是必然的,甚至存在产业全部向一国偏转的可能,因而认真研究一体化成员国之间的相互优势及产业分工趋向,制定适当的补偿机制就成为一体化的重要制度内容。

三、从产业组织的角度进行的分析

由于生产全球化的发展以及跨国公司为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而进行的跨国投资战略调整,建立在地理意义上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概念的界限已变得模糊起来,因而以地理概念为基础的金德尔伯格的二分法就难以反映外国直接投资之间的全部复杂问题,随着新贸易理论的兴起,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以占领市场为导向的寡占反映战略就成为解释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这种方法着眼于一体化从哪些方面影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其分析一般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为依据,该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的组合:第一,所有权优势。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应具有某种垄断优势,以抵消在陌生环境中经营所需增加的额外成本,一般业主的无形资产与规模经济都可能体现特定的所有权优势,其内容主要包括研究与开发能力、管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营销技巧、特殊的组织结构以及进入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市场的便利条件等。第二,内部化优势。制度学派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科层组织,与外部市场相比具有减少交易成本的优越性,根据邓宁的分析,国际市场的失效主要有两类,一是结构性失效,如贸易壁垒的存在与无形资产的溢出效应影响外部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二是交易性失效,如交易渠道不畅及国际市场经营风险过高都将提高交易的机会成本,交易成本提高促使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将外部市场内部化。第三,区位优势。区位优势来自东道国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如自然资源的禀赋、社会文化、法律、政治和制度环境,以及政府通过立法或行政政策所提供的优越条件等,这些因素不是跨国公司特有的,但跨国公司可以不断适应它,利用它。

将以上三个方面结合起来可以合理清楚地解释国际生产的组织形式,所有权优势决定了“谁”来生产,内部化优势决定了“怎样”生产,区位优势决定了“在哪里”生产。而一体化从规模性、结构性与交易性三个方面增强了区域内国家在以上三个方面的优势。贸易壁垒的降低尤其是专用性资产、中间产品及要素流动壁垒的降低,提高了跨国公司内部化的能力,一体化后的区域市场是一个多民族、多国家的市场,具有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与复杂性,为区域内的跨国公司提供了国际经营的学习机会与条件,使一部分区位优势转化为所有权优势(MiraWilkins,1991),一体化最为突出的还在于它凸显了区域市场的区位优势,拓宽了市场的范围,加大了经济的总体规模,提高了经济的抗震性,能使经济周期的波幅减少,周期拉长,降低了国际贸易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对于一体化的小国来说,生产的种类可以减少,规模可以加大,生产的某种地理分工变得更自然,一体化产生的规模经济尤其有利于那些在大工厂中应用的重要生产要素,如某些类型的技术和管理人员,这也成为跨国公司对区内投资的重要原因。

将直接投资的增长与企业的战略对策结合的分析认为主要有四种形式的战略投资对策(Yannoponlos,1990):(1)防御性进口替资,也叫“桥头堡投资”或“跳越关税”的投资,是外部企业对一体化贸易转移效应的一种对策,反映了一个企业为维持在一体化经济中的市场份额从以贸易为基础的战略向以投资为基础的战略的转变;(2)进攻性进口替资,亦称出口导向投资,它以一体化对竞争效率、收入水平、增长和创新的影响为依据,投资的动机在于利用地区一体化所造成的市场扩大和需求增大的势头,是企业抢占市场进一步扩大在该地区的市场份额的一种战略投资;(3)重组投资,又叫合理化投资,即生产经营的布局按一体化后更自然的区位优势重新组织所进行的投资,因为贸易壁垒消除以后,各成员国的比较优势成为资源重新配置的主要依据,生产活动将向成本较低的地区集中;(4)寡占反映投资,指当地企业面对外部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进入该地区,为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也必须通过做大规模进行回应,从而刺激其通过直接投资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分析一体化对直接投资的效应,最主要在于强调它对工业效率的影响,这可能是比资源配置效应更为重要的一种收益来源,因为从贸易的角度所作的分析是在完全竞争的框架内展开的,而从产业组织的角度所作的分析强调的是以不完全竞争为框架,分析一体化对厂商竞争行为的影响。鉴于一体化后兼并与收购将成为主要的投资方式,因而如何规范本国企业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与垄断行为,就成为新的更重要的课题。

四、启示与结论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参与经济一体化必将有得有失,但一般总是得大于失,这是双赢、多赢的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一体化分工的格局趋向,也是利益分配的重要导向,一国要从一体化中获得有益的分工,就要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以及竞争性要素的持续增长等几个方面来引导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从以上贸易与产业组织两方面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来看,我们认为中国参与经济一体化主要应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依照传统贸易理论,中国是简单劳动力要素的供给极其丰富的国家,几乎可以说具有无限供给弹性,因而一体化后,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将有向中国集中的趋向,依照新贸易理论,生产也有向平均成本低的国家集中的趋向。但中国是一个大国,中国向别国开放市场也具有诱人的利益,当中国与东盟拟建立自由贸易区时,日本不无妒忌地宣称,为了享受中国对东盟出口的零关税,日本企业可能进一步向中国投资,为了同样的理由,日本可能将已或拟向东盟的投资转向中国(冯昭奎,2002),其实,中国与东盟都大可不必为此而担心,制造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国转移的趋势是存在的,但制造业的产品丰富多彩,千差万别,只要一体化内的商品比要素多,要素价格就有均等化的趋向(赫尔普曼、克鲁格曼,1985),如果其生产全向一国集中,则比较优势的天平将向另一面倾倒,况且生产同样的商品对要素的组合方式仍有差异,可以起到平衡各国生产要素供给的作用,东盟即使生产的种类减少了,但贸易壁垒的降低使中国辽阔无边的市场向他们优惠开放,从美加墨自由贸易区的运转来看,自由贸易的协定尤其有利于小国,因为他们的增长与繁荣有了更多的空间(ShyamalenduSarkar,2001)。对东盟而言,中国是竞争者,也是有利的合作伙伴,其合作的空间将主要在制造业、电子、通讯等产业内部的分工与贸易,由于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决于最初的生产与更大的市场份额,因此实证分析这些产业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的分工布局将对资源的配置起导向作用。

2.处理好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外国跨国公司的关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分析表明,一体化后的市场将成为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角逐的场所,其第一阶段的投资将是对资源重新配置、生产合理化布局的反映,第二阶段的投资则是实现企业的快速增长和加强对市场的控制,而兼并和收购当地企业便成为其迅速占领市场的最有效的手段。面临外国跨国公司的竞争,我们在不同的产业市场结构中应有不同的应对之策,具体而言,在规模经济较显著的行业,如汽车、化工、金融、民用飞机等部门,在收入需求弹性较大的部门,如电子通讯、计算机、药品等部门,其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企业兼并的国际化倾向也明显,因而应鼓励国内企业实现并购,形成产业组织的集中化,以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而在规模经济不明显、生产处于成熟阶段、生产技术已标准化、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部门,如纺织、服装等,应以鼓励竞争为主,制定较严格的反垄断管制,这种按产业结构的差异制定垄断管制的双重标准是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欧盟都采用的方法。

3.处理好具有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培养与跨国公司一体化经营的关系。在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经营的战略下,中国既要发挥简单劳动力丰富低廉的比较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优势资源相结合,也要发挥中国优秀人才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公司的优势资源相结合,既要有生产加工中心,也要有技术中心。在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背景下,要保护本国有竞争力的要素在本国有就业机会,有获取高工资的机会,要力争让跨国公司的价值增值幅度大的生产环节,具有核心创造力的研发活动在中国展开,如法国在药品生产行业就规定在当地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是外国投资进入法国市场的先决条件。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国外跨国公司,只要能对中国关键的核心生产要素付高额报酬,都应受到鼓励,这是从根本上获取关键产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关键要素与技术的持续供给能力,这样,中国经济才能具有“独立于一体化经济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赫尔普曼,克鲁格曼.市场结构与对外贸易.上海三联书店,1985.

[2]克鲁格曼.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张二震,马野青.贸易投资一体化与当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福建论坛,2002,(3).

[4]高乐咏.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与企业.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冯昭奎.10+3:东亚自由贸易区之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3).

[6]Kindleberger.c.p.EuropeanIntegrationAndTheInternationalCorporation.

ColumbiaJouralOfWorldBusiness,Vol.1.1996.

[7]PeterRobson.TheEconomicsOfInternationalIntegration.Routledge,1998.

[8]MiraWilkins.TheGrowthOfMultinationals.EdwardElgarPublishingCompany.

1991.

[9]Yannopoulos.G."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EuropeanIntegration".Jounal

OfCommonMarketStudies,Vol.28.1990.

篇4

从盲目的物资采购供应到规范的“以用定采”、“以供定额”的管理统一模式,以事前科学的消耗计划制定到消耗定额供应,都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供应的成本。

(二)提升了物资管理的效率

实行物资统一管理体系后,根据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能够随时了解物资采购及库存管理情况,既保障了临床一线的使用,又能够提升采购物资的循环使用周期。同时,实行医院各科室成本核算管理后,不仅能够核算各科室的使用成本,还能够强化全体人员的节约意识。

二、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经济管理的方法

(一)物资定额消耗经济管理方法

制定医院后勤物资消耗的方法有多种:第一是技术性运算方法,是根据工作任务的需求进行技术运算的方法;第二是统计学方法,是依据准确的历史数据进行测定分析的方法;第三是估算方法,是通过以往的经验进行估计分析的方法;第四是收入配比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医院实际的收入水平来测定消耗额度标准的方法。上述的制定方法应根据实际任务的需求进行科学、灵活的运用。

(二)物资储备经济管理方法

医院后勤物资储备的方法通常采用ABC分类库存管理的方法,是指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不同种类的物资根据实际使用量及资金占用量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对于资金占用量大但品类少的A类物资,应进行整合管理并加强检查的频率,按照经济储备量的原则进行库存储备;对于次重要的B品类物质,可以采取分散及整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方法,控制好库存量,做好定期检查;对于品类多且资金量占用较小的C类物质,可以根据需求情况进行批量采购储备、灵活性管理,重点应对AB两类物质储备进行科学管理。

(三)节约经济管理方法

通常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的节约方法有多种:第一是强化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消耗定额,根据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消耗定额指标进行实际落实执行及效果考核,增强物质节约的标准和意识;第二是建立部门供应使用责任制度,增加医院各组织部门、科室的物质供应的直接管理责任人,以督促其使用节约意识;第三是应建立系统化的采购计划及物资资源的整合管理工作,按照最优化的物资管理标准,应根据医院医疗、组织及科研等相关业务需求定期集中性采购、保管,提高物资的流转、仓储使用的能力。

三、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经济管理的新思路

(一)抓住医院后勤物质经济管理的重点

作为医院后勤物资供应的管理部门,应首先清晰医院系统的整体管理模式。后勤物资供应的经济管理应该在物质项目的重新定位及规划上做出相应的调整,突出新医疗项目的物质采购计划的定额标准、采购种类的鉴别及存储保障特点等相关管理内容。

(二)现代化管理手段与人力管理手段相结合

如今医疗领域高效运转的医疗设备在不断地推新出陈,一些医疗设备本身也兼具一定的管理模式,后勤物资供应管理部门应该充分了解该种设备使用频率及物耗特点,通过网络互联及监控等形式。同时,结合相关管理人员的统计修改,最终明确其物料的定额采购量及单位消耗额,以实现管理的有效目的。

(三)监督与管理相互转换、相互制约

医院后勤物资供应服务管理应从过去单独的管理部门去监管,到医院各个科室作为一个小的管理部门行使监管权力,甚至每名医护人员即是被管理者也是参与的管理者。在管理上应与每名医护人员的政绩考核相挂钩,从过去的被动管理到主动管理、从过去的无使用意识到节约意识,形成行而有之的高效管理模式,群策群力将医院后勤物质供应管理推向新的发展高度。

篇5

1.2电子商务的特点电子商务是一类崭新的商业体系,它的特征比较突出:运用互联网网络的通信技能,其对象是商业项目,使各类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传播,在全世界区域内展开商业项目,使每个步骤高效整合变成一个总体,便捷迅速,安全保障,节省开支。

2电子商务在经济贸易中的影响

2.1有利于外贸的良性发展电子商务对我国外贸有着关键作用。电子商务为交易两方供应了方便快捷的交流途径,削减了制造方与购买方间的距离,使当下的市场效益数据能够被度量、操作、整合,削弱了对实体的要求,节省了买卖双方的各个能源的开支。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起来,多国之间的商业项目也逐渐增多,多国之间的贸易项目也得到了催化。同时电子商务有利于外贸数据交流准时高效,能够彻底合理地对比各个国家企业的强项,在世界市场效益中搜寻最适合的商品,加入各国的任务分配之中,使任务分配的效率逐渐提升。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企业不停整改深化,在提升制造效率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强化自身能力水平,推进各个国家贸易的开展进程。

2.2促进经济贸易的结构调整在当下的市场效益中,人们越来越欣赏每个产品的特色,特别是电子商务为人们供应了实现各种要求的途径,商品的特色催化了诸多崭新商业,这类崭新的商业也加入到联盟分配任务之中,不停竞争,推进社会的物竞天择,完善了市场效益体系。与此同时,也强化了能源利用效能、制造效能,削减了开支,完善了各种能源的分配。在效益体系整改的进程中,大规模的公司可以借助电子商务来分析社会的特色强项,不停地强化技能,增添工作室,提升工作水平,进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虽然电子商务可以让各类企业实现网络销售,但是中小型公司只能依照经济趋势,灵活地开展制造,将重点放置于社会对于商品特色的要求上,及时高效地实现社会愿望。大规模地公司和中小规模的公司都运用了电子商务,都是为了在社会中开展竞争,但是营销策划却大相径庭,这为当下市场效益的体系整改提供了关键的借鉴作用。

2.3扩展人民消费方式通过分析雅虎2012年的年度报表,可以发现阿里巴巴2012年总销量达到了一万亿元。众人皆知,阿里巴巴网络交易都是用以实现人民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消费总额可以看出当前外贸交易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往依靠于实际商品和店铺的购买途径,转变为当下依靠互联网进行交易的途径,并且电子商务扩大了人们对于商品的选择范围,科学地运用互联网能源对商品的价位和效率展开比较,削减了购买方与供应方的间隔,科学地运用了供应方的各种信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运用电子商务购买自己所需或者心仪的商品,通过简易的步骤,就能够浏览诸多产品,商品的各个属性(比如外形、材质、功能等)显而易见,并且不停完善的售后服务保证了人们消费的权益,因此电子商务不只提供了全新的交易手段,同时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标准。人们交易手段的变革、生活标准的提升都标志着市场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也牵动了中国构建小康时代的进程。

3在经济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探索

3.1建立、完善电子商务法律和制度美国、欧盟等电子商务发展较快的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的建设,我国也不例外。虽然中国已经相继了《计算机信息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规范,但仍然不能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需要,我国应该尽快推出操作性强的电子商务税收等法律和相关市场规范,对不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尽快进行修改,为推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与指导。

3.2提高贸易的信息化水平公司的数字化能力要求公司不停优化电子商务的认知,培养更多的电子商务有关的技术人员并且加大有关技术的应用,保障与全国电子商务之间的交流,加强公司数字化的变革。市场效益中体系的科学配置通常会使效益总体获得巨大利润,完善市场效益体系,各国依照能力和范围来分配任务,整改效益实体中电子商务和实际商务的比重,推进市场效益体系的完善深化。

3.3完善贸易信用体系的建设诚信模式的构建与销售方、供应方的效益紧密相关,不断深化诚信模式可以为销售方、供应方构建和谐、公正的贸易环境。所以,在贸易进程中,销售方、供应方都必须重视自身信用,依法办事;有关机构和部门必须重视领导诚信模式的构建,并开展统计配置;与贸易相关的其他方必须先评估销售方、供应方的诚信。

3.4完善电子商务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和谐的法律氛围可以保障电子商务的安全,此方式不仅为销售方、供应方提供了安全保障,还使销售方、供应方可以遵照法律办事。营造一个优良的法律氛围,要求有关部门不停地观测、分析社会趋势,构建有关的法律制度,保障销售方、供应方的权益;在市场效益中的每一方都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使得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

篇6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务模式和商务理念,不仅改变了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与管理,而且给传统国际贸易带来了重大影响。电子商务促进了贸易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贸易成本,简化了交易过程,但与此同时,电子商务也对国际贸易提出了新的挑战。

1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冲击。

1.1对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冲击。

传统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信息流贯穿于电子商务活动的始终,信息是电子商务重要构成要素,信息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信息比较优势正逐渐成为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之一。信息比较优势是指国与国之间对信息的生产、传播、反馈与使用能力上的差异,信息技术因素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和一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国家或企业的信息处理效率成为其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条件,信息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和信息产业的规模比重都极大地影响了一国在国际贸易甚至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实力和竞争地位。这种情况也使发展中国家原来具有的自然资源及廉价劳力的比较优势和重要性降低,在信息流动的自由贸易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少好处的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1.2对赫———俄新古典理论的冲击。

赫———俄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是各国的要素丰裕程度不同,从而产生要素价格的差异,结论是一国利用相对较低价格的要素生产产品并进行国际贸易就可以获得比较利益。该理论主要侧重从供给方面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流向,忽略了分析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的交易迅捷性和网络互动性使需求成为一种主动创造性的行为,电子商务更加强调企业对客户需求的满足,企业的生产成为按需生产,定制生产,即可以根据网络汇总的需求和市场信息的变化来迅速调整全球范围内的生产,需求对国际贸易生产和流向起着越来越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为修正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在此方面的不足,以需求出发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和流向应当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2数字鸿沟可能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

随着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断加深的“数字鸿沟”。根据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文件,“数字鸿沟”是指由于信息和通信技术在全球的发展和应用,造成或拉大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内部群体之间的差距,这种差距尤其表现在掌握、应用信息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以及发展信息产业方面的差距。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收入最高的1/5的发达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86%和因特网用户的93%,而收入最低的1/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拥有全球GDP的1%和因特网用户的0.2%。从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化领域的差距远远大于目前南北经济总量的差距。

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强大,技术发达,电脑普及率高,企业人员素质高,而且信息化程度高,因此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先入为主的优势,牢牢占据了信息革命和电子商务的制高点,也必将在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目前大多尚处于工业化阶段,部分国家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时期,而在新一轮的电子商务竞争中,信息、人才、技术等成为生产函数中极为重要的内生变量,这客观上弱化了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普通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降低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竞争力,使得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不仅如此,发展中国家要发展电子商务,在前期需要对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高投入,背负重债和财政困难的发展中国家无力承担大规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与信息秩序和电子商务相关的规则制定中几乎无发言权和影响力,在发达国家制定的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中,发展国家容易被边缘化,客观上提高了他们参与国际贸易的门槛。

这对原本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很可能导致在新一轮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距的拉大,加剧国际贸易中的“马太效应”,扩大“南北差距”。

3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影响。

当前的有关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大多是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电子商务大多应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网络作为交易媒介,突破了传统的有纸贸易,因此原有的法律法规很多已经与这种贸易方式不合拍,这必然对原有的法律、法规、国际惯例形成挑战。

3.1电子合同的法律规范问题。

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贸易合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是订立合同的双方或多方是不见面的;二是表示合同生效的传统签字盖章被数字签名所代替;三是采用数据电文形式订立的合同,收件人的主营业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没有主营业地的,其经常居住地为合同成立的地点。合同形式的变化,给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和地点的确定都出了一个难题,而且容易被改变和伪造。不仅如此,除了修改并完善现有合同法,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式外,世界各国还面临着制定电子合同法,对电子合同的要约与承诺、电子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的方式与地点、电子合同履行中的验收、网上格式合同的法律规范等作出规定。

3.2电子商务中的管辖权问题。

管辖权是国家通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段对特定的人、物、事进行管理和处置的权利。在电子商务参与国际贸易后,由于其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管辖权的冲突会更加普遍,如果管辖权得不到解决,会极大的影响诉讼效率。

3.3知识产权问题。

1994年GATT/WTO签订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有所涉及,但不十分完善。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很多新问题随之出现。(1)版权问题。如何解决网上版权保护问题已经引起WTO的注意。(2)域名和商标的关系问题。(3)出版问题。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电子商务领域保护知识产权问题上作了不少努力。今后,WTO面临的政策挑战主要有:如何修订TRIPS协议,使之能够全面陈述电子商务所涉及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如何和WIPO合作,对电子商务所引起的新概念(如域名)、新问题进行统一的界定,并采取一致的、国际通行的准则来保护知识产权。

3.4其他问题。

电子货币与网上支付的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市场的法律规范问题、电子商务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等等都是电子商务应用于国际贸易后不容回避的问题,世界各国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强立法,才能保证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

4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

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税收制度提出了重大挑战,现行的税收在很多方面都无法适应于这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之后,使得原本复杂的问题更加烦琐,引发了现行税收制度的一系列矛盾。

4.1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加剧。

国家税收管辖权的问题是国际税收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世界各国实行的税收管辖权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大体有按照税收控制要素即住所、机构、收入来源实行三种或两种管辖权的,也有实行一种的。但不管实行怎样的管辖权,大多坚持收入来源地管辖权优先的原则。但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地域的界限,商业交易已经不存在地理界限,即使有也很难确定,大大加剧了跨国家、跨地区交易的发生。但是税收还是必须由特定的国家主体来征收,而由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收入来源地和住所来源税收,因此会引发一些冲突,例如重复征税的问题。假设一个中国公民在美国的电子商务网站上订购货物,而且要求将货物发往法国,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该公民将同时得到三个国家的税单。首先,按照住所税收管辖权,中国政府将有权向该公民征收所得税;按照收入来源地管辖权的话,法国政府也有权向其征收流转税;而美国政府有可能以交易发生地为依据,也可根据来源地,有权向其征税。在传统贸易中,可通过双边税收协定来解决,而在电子商务中,由于来源地及交易者身份都难以判定,从而增加了解决国与国税收冲突的难度。

4.2传统贸易与网上贸易赋税不公。

首先,电子商务是虚拟的网络交易,网络贸易与服务经营往往比较隐蔽,一般税务机关很难得到交易信息,因此难以对网上交易进行稽查,导致以有形交易为基础的现行税制难以对网上交易征税,使得从事网络交易的企业可以轻易避税。其次,有些国家比如美国等国家为了鼓励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在线交易免税或者实行较低的税率。上述情形导致即使相同性质的交易,由于采用不同的交易方式,最后承担了轻重不同的赋税,有悖税收中性和平等原则。

4.3电子商务带来的税收转移问题。

电子商务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进行商务活动的方式,原来由人进行的商业活动更多依赖于软件、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来进行,这样必然增强了商业的流动性,公司可以利用在免税国或低税国的站点轻易避税,从而大大降低企业税收负担。对高税率的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而言,会促使他们通过互联网,从低税率的国家和地区购买商品,此外电子商务加速了跨国公司的一体化,鼠标一点即可将其在高税收国家和地区的利润转到低税区。综上,电子商务对不少国家的税收收入产生了影响,使得不少国家国际贸易税款流失,电子商务导致的国际贸易中的税收转移问题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4国家之间尤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税收征免方面存在分歧。

由于电子商务能降低贸易成本,提高效率,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而且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已经在未来的电子商务领域占据了比较有利的位置。超级秘书网

为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一直坚决主张电子商务免税。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免税区存有戒心,因为这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意味着税基的大幅缩小,税收流失增加,财政实力大为削弱,从而南北经济实力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5电子商务的安全性问题是国际贸易必须面对的新问题。

随着Internet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它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有关非法侵入计算机网络的事件层出不穷,给各国的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在Internet上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一个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商务活动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任何电子商务系统必须在安全策略的指导下建立一个完整的综合保障体系,来规避信息传输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和法律风险,满足开展电子商务所需的机密性、认证性、完整性、可访问性、防御性、不可否认性和合法性等安全性要求。

只要能满足这些条件,电子商务活动才能顺利开展,与此相关的贸易活动才得以顺利展开,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周升起等著:《国际电子商务》[M].中国对外贸易出版社2002年版。

[2]娄策群,王伟军著:《电子商务政策法规导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刘刚著:《网上支付与电子银行》[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齐玲:《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立法的影响》[J].《江汉论坛》2000年第12期。

篇7

一、实例及引出的新问题

已提完折旧尚未报废(还可使用)的固定资产遭受意外损害(比如火灾、水灾、地震等),从会计角度看是件很平常的事情,对盈利不会产生影响;但从其他有关方面的角度看则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会计人员认为:既然该项资产已提完折旧,该项资产的资本性支出已摊入有关成本费用,账面净值仅是残值,对当期和以后各期盈利没有影响,因此基本上是没有损失的。其他有关方面则认为摘要:可以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资产却遭到了意外损害,丧失了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和在未来创造的经济利益,因此是有损失的。这种情况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和自然寿命相差较大时更为明显。上述新问题虽不完全是个会计新问题,但和会计关系十分密切,如何能够从会计理论上对此做出合理解释,或是对会计理论有何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新问题。

二、损失的涵义

上述新问题首先涉及到的是对损失的理解新问题。对损失的不同理解因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损失在《会计理论》(汤云为、钱逢胜著)中定义为摘要:“损失是某一个体除出于费用或派给业主款以外出于边缘或偶发易以及出于一切其它交易和其它事项和情况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上述定义也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损失的定义。而在《立信英汉财会大词典》(陈今池编)中则定义为摘要:“损失是指一项支出的发生或资产的耗用,并未提供相应的营业收入;或指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营业费用超过营业收入;或指一项资产遭受未能预料的损坏或盗窃。”

两定义虽然表述不同,其含义大致是相同的,二者均指出了损失的本质──由丧失的无利益获得的资源而导致的权益(净资产)之减少。但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摘要:FASB的定义包含的范围较广。第二个定义并不包含上述负债由于利率(汇率)变动而带来利益丧失的第二方面,这是二者的主要区别。这种由于利率的降低导致的按现值计价的负债价值增加,会使得权益(净资产)减少,但在现在和未来并不会导致资源的流出,是否将其列为损失值得思索。我们认为应将其作为损失,其原因在于企业理财的目标是企业财富的最大化,也就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而上述情况减少了企业净资产,影响了理财目标的实现,因此对企业构成一项损失。从上述可知摘要:FASB对损失的定义强调的是净资产的减少,但并不强调必须有资源的流出;第二个损失定义强调的是由确定的资源流出(费用除外)带来的损失。因此FASB对损失定义的范围较广。

在我国的会计准则中,由于没有单独地将损失列为会计要素(一般将其归为费用中),因此对损失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实质上损失是由外部和偶发性的事项所引起的,这些事项不经常发生,也不能预期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一定会发生。这些交易、事项和情况绝大部分来源于个别个体及其管理方面无力控制的外界因素。假如它们是收入获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则它们就应包括于费用当中。但损失往往并非“不可缺少”而是“毫不情愿”,因此并不能归入费用中。

尽管损失和费用同样均会减少净资产,但两者是有区别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其第六号概念公告中将费用定义为摘要:“费用是某一个体在其持续的主要或核心业务中,因交付或生产了货品,提供了劳务,或进行了其他活动,而付出的或其他耗用的资产,或因而承担的负债(或两者兼而有之)。”费用的本质在于以获得更大利益为目的的资源丧失。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费用定义是个狭义概念。因企业不断进行的主要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耗费构成费用,而非主要经营活动的耗费或资源的流出则不构成费用。在美国财务会计概念结构中这种非主要经营活动的耗费被称之为损失(LOSSES)。

三、损失的分类及确认

损失的分类标准并不是唯一的,本文所采用的标准是按损失和事件的关系来分类,将其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是指由事件直接导致的净资产的减少;间接损失指的是由事件带来的、不易被立即察觉到的或在将来引起的净资产的减少。

确认损失的标准和确认期间费用的标准相似。它通常在某一资产能提供给企业的可能得益小于所记录的账面价值时予以确认。假如是非正常交易的资产出售以及因自然灾难所导致的损失,则在何时记录此类事项就是相当确定的。但假如价值的下降是在若干期间内逐渐发生的,那么就很难确定这项损失究竟是何时发生的,即很难确定应在何时记录损失。该项资产最终可能被出售或废弃。但假如该项资产的用处已丧失殆尽,那么将损失的确认推迟至资产废弃时显得很不合理,那么该项资产已失去了预期的价值且这种价值上的损失在未来也不可能恢复时,那么就应将其列作为损失。

从上面的叙述可知,目前会计上确认的损失为直接损失,对于间接损失是不予确认的。这也是理论上对前述新问题不做损失处理的根据,但这种解释是从会计角度而言。从经济学角度看,毁损的可使用固定资产是有损失的,因其在毁损前符合资产的定义,是一种经济资源,它的毁损理应为一种损失,笔者认为对其应加以确认。在目前的会计实务中,直接损失也并不是全部确认的。比如股票投资由于市价下跌而产生的损失;债券由于利率下降而带来的损失等在会计上并不做损失反映。

四、损失的计量新问题

具体来说,损失的计量应分成两种情况,对于直接损失应该说是轻易的,这在会计实务中有明确的做法;但对于间接损失的计量则相当困难。笔者认为间接损失应包括两部分摘要:一是损失前资产可变现价值和账面净值差额;二是在将来预期的盈利。假如范围再扩大一点,应包括对整个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本文所讨论的是前两部分。目前的处理和本文观点主要区别在于间接损失新问题。但间接损失的计量有一定的难度,主要表现在:

(一)资产可变现价值和账面净值的差异

篇8

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及其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应用

经济资本管理基于资本的两个特征而建立:资本是稀缺的,因此必须将有限的资本有效地配置到最能增加银行价值的环节;资本是有成本的,因此必须强调对资本的回报,也即对股东实现价值创造,并充分考虑资本所承担的风险,实现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的统一。经济资本管理体系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资本的计量,二是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制度,三是以经济增加值(EVA)和经风险因素调整的经济资本回报率(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制度。

1.经济资本的计量

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衡量,非预期损失是指银行实际损失超过平均损失以上的损失,是对预期损失的偏离-标准偏离。经济资本从数量上等同于非预期损失,应覆盖商业银行的全部风险。

普华永道对全球银行业的调查表明,信用风险占到商业银行风险总量的65%,除此之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也是商业银行面临和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资本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必须覆盖上述三类风险的规定即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虽然经济资本应覆盖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但在实践中主要是对此三类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的计量。计量信用风险时,主要考虑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和期限(M)等风险因子。此外,还应考虑信用资产的相关性以及风险集中度。目前流行的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主要有CreditMetrics信贷组合模型、穆迪KMVEDFs信贷组合模型、CSFPCreditRisk+模型、麦肯锡CPV信贷组合模型,以及《新资本协议》规定的IRB(内部评级法)模型等。

信用风险经济资本=EAD×√PD×σ2LGD+LGD2×σ2PD

其中,σ2LGD为LGD的方差,σ2PD为PD的方差

银监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大多是在参照《办法》规定的基础上,以资本充足率8%为基准,根据各类业务的历史风险状况和本行的经营发展战略,采取内部系数法计量信用风险。比如,《办法》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是50%,有的行对此类贷款的经济资本系数则设定为4%(即为资本充足率8%的50%,等同于50%的风险权重);对某些属于鼓励发展类业务,商业银行则设定较低的经济资本系数,使之相对应的风险权重低于《办法》规定的风险权重,比如《办法》规定银行承兑汇票的风险权重为100%,而有的行对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系数为3%,相当于风险权重为37.5%,充分地体现出了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的鼓励导向。

(2)市场风险的计量。VAR(风险价值)是计量市场风险最常用的技术,它是指在一定的持有期和给定的置信水平下,因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发生变化而可能对某项资金头寸、资产组合或机构造成的潜在最大损失。目前常用的VAR模型技术主要有方差—协方差法、历史模拟法和蒙特卡罗法。

市场风险经济资本=VAR*乘数因子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市场风险的常用技术有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外汇敞口分析、敏感性分析、情景分析等,少数商业银行(如建行)运用VAR计量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的计量。相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量化更为困难,这是因为一是现有的数据不足,二是模型构造存在技术困难,三是在计量操作风险时极易因难以与其他风险区分而重复计算。目前,对操作风险一般采取简单的系数法,即根据历史年度发生的损失数据,将商业银行的业务按照操作风险的程度分配不同的风险权重,乘以该类业务的余额。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的常用模式是:

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前三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平均值*设定系数

2.经济资本的预算分配

经济资本的配置区分为对存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和对增量风险资产的经济资本配置,前者考虑的是对资产组合所面临的未预期风险的抵御,后者则是通过对不同的产品、部门和区域设定不同的经济资本系数来传导总行的经营发展战略。商业银行在制定经济资本预算计划时,重点是对增量经济资本的配置。

从我国目前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经验看,商业银行对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的经济资本,年初根据资金交易风险控制计划和财务收支计划计算并分配。对信用风险的经济资本,建行采用增量配置法,通过三个环节完成:首先,由总行年初根据全行发展规划和资本补充计划,明确资本充足率目标,提出全行的经济资本总量和增量控制目标,对分行进行初次分配;其次,总行根据各分行反馈的情况,在总行各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平衡分配;最后,总行根据战略性经营目标,对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增量的一定百分比进行战略性分配。

3.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

以EVA和RAROC为核心的绩效考核引入了资本的成本概念,更真实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利润,克服了商业银行传统的绩效考核以利润的绝对额为指标的缺陷,有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者更清醒地权衡经营风险及其回报,从而做出更符合商业银行实际利益的决策。

绝对量指标:

EVA=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资本期望回报率

=(经济资本回报率-资本期望回报率)*经济资本

相对比率指标:

RAROC=经风险调整后税后净利润/经济资本

=(净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运营成本-预期损失准备支出-税项)

经济资本

我国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商业银行对分支机构的绩效考核已逐步采用EVA和RAROC概念,只是对具体参数的设置(比如对经济资本的期望回报率)各行略有不同。建行等在经济资本管理实施方面走得更快的商业银行,已尝试将RAROC技术应用到具体产品的定价决策。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能力的提升,经济资本管理将在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强化资本约束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调了资本的有限性和高成本性,随着外部监管部门资本充足率监管力度的加强和股东对资本回报要求的提高,商业银行在经营决策时,不仅要考虑到资产扩张的速度、业务发展的规模以及所带来的收益,还要充分考虑到由此而带来的风险及其资本占用,将收益与风险和成本相统一。资本约束意识的增强将有力地扭转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重规模轻管理的经营思想,促使商业银行将经营管理的重心放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优化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提高经营效益之上。如下图所示,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2004年,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某银行贷款增幅保持在一个稳定的区间,避免了出现贷款增量的大幅波动,充分体现了经济资本管理在资产增长中的制约作用。

2.培养全面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作为经营风险的企业,商业银行需要对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进行合理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经济资本强调的是对银行所承担的所有风险(而不仅仅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大风险—信用风险)所可能带来的非预期损失的抵御和弥补,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可以强化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同时,经济资本管理要求对各类风险进行精确的计量,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适合自己的风险计量技术和模型,将促进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3.准确计量各项业务的成本,完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存在突出的制度性缺陷:一是以利润、资产规模的绝对量考核为主,忽视资本占用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片面追求账面利润和资产规模而漠视潜在风险的短期行为;二是现行的绩效考核评级体系未充分考虑到风险因素,经营收益未经风险调整;三是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横向为主,无法具体量化具体产品和业务条线的经营绩效,难以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经济资本管理克服了上述缺陷:EVA强调了资本占用的成本,有助于商业银行尤其是其分支机构树立成本意识;RAROC强调的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并扣除了为预期风险所计提的专项准备金,更真实地反映了利润和资本回报率;同时,RAROC技术还可以衡量具体的交易和账户,有助于真实反映各项业务给银行所创造的价值。

4.提高商业银行科学决策和产品定价能力

RAROC技术通过对具体产品、业务和区域的经济资本回报率的量化,为商业银行在制定经营发展战略时提供支持。比如,根据历史数据判断某项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较高,商业银行在编制经营计划和经济资本预算时,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系数设定等方式,向全行传达总行对于此类业务的倾斜支持导向。同时,RAROC技术强调了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在为产品定价时,可以通过RAROC技术推算出该项产品在什么价格水平才能达到预期的回报率,从而促进商业银行自主风险定价水平的提升。

5.推进金融改革深入开展,进一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强独立的市场主体意识

经济资本管理强化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约束意识和成本意识,使过去因具有国家信用而忽视资本充足的国有商业银行深刻地认识到,资本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随着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将面临着监管当局越来越严格的资本约束和市场越来越高的资本回报要求,这将督促国有商业银行切实转变经营理念,增强独立市场主体意识,推动股份制改革深入开展,真正将国有商业银行建设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6.经济资本具有风险约束和效益约束的双效应,有助于激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

经济资本不仅要抵御非预期损失,而且还在经营管理和资源配置中居于核心地位:不仅可以衡量一家银行的整体抗风险能力,而且还可以成为评价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或业务条线经营绩效的标尺;将收益与风险、成本结合起来,有助于商业银行根据实际承担的风险为产品合理定价;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改进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开发内部计量模型,完善资本管理,从而更科学地保持合适的资本持有量,激励商业银行改进资本管理。

三、实施经济资本管理对我国银行监管当局的影响

1.促进监管当局对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区别的认识

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有必要,并且会逐步认识到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之间的不同:

(1)经济资本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承担的实际风险计算出来的资本,是一种应有“虚拟资本”,在数量上等于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非预期损失额;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要求商业银行持有的最低资本,属于“法定资本”,是一种实有的资本。从风险的角度说,经济资本代表的是风险,越小越好;监管资本则是抵御风险的屏障,越多越好。经济资本是从商业银行的视角看资本,而监管资本则是从监管当局的视角看资本。

(2)经济资本具有更好的风险敏感性。监管资本是监管当局基于整个银行业的风险状况而划定的粗线条的最低资本充足要求,在统一的资本充足要求下,既可能出现资本充足率达到法定要求而仍不足以覆盖风险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对资产状况良好的银行的过高的资本充足约束。与监管资本相比较,经济资本更好地反映了特定商业银行的实际风险状况及资本真实需求,因而对商业银行的风险具有更好的敏感性。

篇9

(一)新世纪下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1、国际环境随着中国加入WTO,也带动民营企业与国际接轨。面对世界性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否则难以与国外资金雄厚、管理先进、人才辈出、技术先进的大企业相抗衡。然而我国多中小型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着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传统家族式管理并且工作人员素质低缺乏素质人才等问题,因此企业改革刻不容缓。

2、国内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了做到绿色GDP这就要企业增加生产成本来降低污染。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提高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的内涵式、集约式,从而来改变原有的技术低、员工素质低、管理模式传统落后等劣势。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要素。

(二)企业融资难原因

1、直接融资

从直接融资来看,民营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基本上是闭塞的,相对于间接融资,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更加困难。股权融资对于民营企业特别是对于民营高科技企业最重要的融资形式。但目前的证券市场主要是国有企业的天下,民营企业想进入十分困难;而能通过企业股份制改革上市的企业又是凤毛麟角。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能通过民间集资的方式进行集资,但这种方式存在许多风险,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政府对此也严格控制。在刑法中就列了“非法集资罪”这就是民间直接融资的渠道受到政治阻碍。虽然政府已允许一些民营企业通过创业板进行集资,但那是以新技术为前提,只占有小份额不可能成为主要融资渠道。

2、间接融资

(1)国有金融机构对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的歧视性待遇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传统影响,国有资源往往更偏向于国有企业。而私营企业存在着贷款额小、时间短、风险大等特点使得同样对待国有和私营的贷款工作人员承担的风险责任不同。一些地方的案例表明:对待同样数额的不良贷款,贷款对象如果是国有企业,银行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责任,但如果是私营企业有可能要被司法机关追究责任。因而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支持。

(2)银行普遍对大企业争贷,对小企业惜贷尽管中央银行的信贷政策是支持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但与大企业相比支持力度还差很多。很多商业银行出于对资金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考虑往往将贷款投放给大企业。除此之外,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估、信贷管理、信贷业务操作上出现“一刀切”现象。由此出现对大企业贷款过剩,小企业不足的现状。从而使整个民营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

(3)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是随着经济发展应运而生的,主要是为中小型民营企业提供资金贷款服务的。而我国金融体系主要有四大商业银行所垄断,他们几乎占有70%的市场份额,但中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健全,市场仅占有30%左右的份额。由此可见国有银行和新兴股份制银行信贷配给倾向仍较显著,具体表现为不断向大型企业、热门行业和重点地区集中信贷资金。定位于服务中小民营企业的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热衷于参与追求“黄金客户”的市场竞争,未能将对中小民营企业的服务落实到实处。

(4)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制约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的创造和发展目前中小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没有形成一个中小民营企业的信息搜寻体系,使得无法为银行和风险投资企业提供中小民营企业的经营情况。另外任何一个申请贷款的企业对自己的经营状况和风险都有一定的了解,但这个信息无法通过一个权威的机构传递给银行和风险投资机构。

3、企业自身不足

(1)产权不明晰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长期挂靠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名下或事业单位,因此产权不明晰;另外由于家族式经营使得家族成员对企业拥有的产权不明晰,这也就阻碍企业向银行贷款。

(2)民营企业整体素质不高首先是大多数企业存在着发展规模小、技术力量弱,缺乏专门的科技研发部门,因此在竞争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其次由于民营企业在创业之初大多是通过自筹资金的方式进行创立企业、经营企业因此在机器设备上必然落后、生产效率低下、企业效益有限;最后是经营管理水平落后,例如在我国典型的苏南、温州模式。

(3)财务管理不规范降低了自身的资信度民营企业在用人上往往是“任人唯亲”原则,企业中的许多财务制度往往是指对职工,对企业老板等高层缺乏约束力。此外,企业为了减少所纳税,往往采取作假账。对银行而言无法掌握真实的企业财务状况,为规避风险不得不对民营企业的申请贷款要求谨慎再谨慎。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的资本市场

1、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建立一个分层次的中小资本市场体系包括: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二板市场、风险资本市场。二板市场主要解决企业在创业中后期的融资问题,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主要是针对达不到二板市场要求的企业在资金上的需求,风险资本市场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在初期经营的私人权益性资本

2、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和长期票据市场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应理顺债券发行审核体系,逐渐放松规模限制,扩大发行额度,完善证券担保的信用评价制度,支持经营效益好,偿还能力强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二)创新国有银行金融服务机构

1、银行应该深入研究民营企业的发展特色,建立一揽子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针对不同发展层次的企业进行差别化信贷措施。防止在对待不同层次的企业贷款“一刀切”,对发展效益好,信誉好的企业简化贷款程序加快效率。

2、探索建立信贷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建立良好有效的业绩考评办法,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纠正现在对待重罚轻赏,只罚不赏的现状。并且银行工作人员在办理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业务时承担的责任不应与对国有银行的责任悬殊过大。

(三)政府要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10

二、经济效应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从西方经济学史上看,最早提出重视经济因素中的教育、知识等因素作用的学者是英国的亚当·斯密,他认为劳动技巧和其熟练程度是导致资本生产效率提高的重要环节,而这必须通过时间和经费投入才能造就;1803年,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1960年,美国经济学者舒尔茨曾详细探讨了在1927-1953这些年间美国的人力资本(包括知识、技术、人才和教育经费等)对美国经济的贡献度,得出的数字大约为33%,这是对传统的资本同质效应理论的有力突破;此后,阿罗提出“干中学”理论,将人获取知识的途径作为经济增长模型的内生变量;另一位美国学者加里·贝克尔提出人力资本收益规律,丰富了这一理论的构架。

2.国内文献综述

张军对中国省际人力资本积累路径进行了估算,得出人力资本存量序列值;于桂兰、袁宁提出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得劳动者可以相对平时以较快的速度吸收新的工艺和操作方式,从而提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出勤率;王金营提出人力资本存量的积累依靠一代代人的努力,其中人是人力资本的载体,人力资本持续发展带来技术创新和扩散,这使得科技水平持续提高等。

三、湖北省荆州市人力资本积累的现状调查和问题

1.荆州市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机制和路径调查

从传统的人力资本积累推动因素来看,湖北省荆州市目前仍以公共财政支出当中的教育资金和为改善医疗卫生条件的投入经费为主。本文在两大人力资本积累成因板块,选取了2006-2013年这8年间的关键性数据分别的形成机制进行说明。通过对荆州市的财政经费当中教育所占比例的分析,说明该市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同时为了简便,将卫生与健康专项经费投入绘在一张图中。

2.人力资本积累中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除发现荆州市教育经费投入有着明显与财政总支出费用不相称的缺陷外,还存在人力资本积累相关的机制问题:一是相关教育部门偏重教学但比较严重地忽略了教学质量和育人效率;二是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申请基本教育经费困难,这类院校且普遍缺乏基本教学和科研思路;三是教育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这主要反映在资金的重复利用、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网络教学等新型模式的推广步伐较为迟滞等方面;四是为知识型人才所配备的医疗和卫生设备远不能满足这类人群的现实需求,导致科研效率低下和普遍身体素质不强;五是人力资本积累当中存在踩脚效应比较严重,企业单位的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等高技术人才集中的区域内普遍缺乏知识技术的交流和共享,使得同一种技术被反复创造,对各行业的总体运作效率带来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宏观层面经济增长和产业转型。

四、对荆州市人力资本积累方式的实证分析

1.模型的建立建立模型的主要理论基础为美国经济学家戴维·罗默提出的新经济理论,这一理论又习惯上被称为内生增长理论,在阿吉翁的《内生增长理论》中和内罗毕的《长期政策分析和长期增长》中都有对其详细的论证。根据该理论,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成除了取决于教育经费的投入,还取决于资金的利用率和知识外溢的程度。

2.湖北省荆州市人力资本积累形成要素贡献率计量分析

另外通过人力资本存量求出各年份的流量具体数据之后,结合上表中的其他各数据分别求自然对数,并且根据,两边取对数可得:其中,H(L)为人力资本流量,A(t)为技术因素,E为教育资金投入,S为医疗和卫生健康经费投入,而为随机干扰项。分别代入求了对数之后的数据,代入Eviews5.0计量分析软件,按照菜单指示,设置方程样,年份选取2006-2013年,这样经过计算可以得出教育资金和医疗卫生健康经费投入在人力资本存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26.47%与35.10%。根据Eviews5.0软件中得出的结论,不拒绝零假设的概率为0.23,所以拒绝零假设。另外,杜宾检验和可决系数都正常。本文还针对参数的准确性进行了置信区间计算和平稳度检验,证明了上述测算结果跟实际是基本相符的。

五、有关荆州市人力资本积累效应的主要政策建议

1.继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寻找扩大资金来源的方式

拓宽教育资金的来源渠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积极寻找校企合作的有效方式;二是通过彩票、社会教育基金等形式扩大社会资金来源渠道;三是征收为兴办教育和扩建教育设施为主要目的的教育税,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资金利用状况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

2.营造较好的教育教学环境,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质量

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主要参考指标。在教学期间或者指导科研活动期间,教师可以施行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以促进学生情感交流、提高学生协作效率。

3.教育公平公正,医疗卫生要消除歧视

教育公平公正,可以使得每个学生和科研人员平等接受教育,共享人力资本积累的环境,从而避免人才流失导致的生产要素损失。相关部门应该对在科研和创新领域有着较突出能力和已经做出一定贡献的人才给予特殊的医疗照顾。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