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2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学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97-01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培养具有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时代赋予研究生培养单位和研究生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因此探讨如何构建有利于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现状
从1978年我国招收了第一届研究生以来,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起来,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振兴、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进一步促进了高校的自身建设。然而,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科结构与学科管理方法问题、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等。西方发达国家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对研究生教育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这大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带来了科技的大踏步前进。在美国,研究生教育逐渐地在高等教育中起着支配地位的作用,它们强调研究生课程的先进性,及时反映当代科技的新成果,强调培养研究生的综合应用知识能力,鼓励学生大量参加创新工作,以适应当代跨学科、多学科科研的新形势。这样做既培养了研究生从事创造性工作的素质,又可以促进其实践能力的增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立项课题,作为提升研究生综合培养质量的一种方式。
在辽宁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组织的前一期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中,由西凤茹教授主持的项目研究了提高管理类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机制,其中的一个工作思路就是研究生授课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撰写与的能力。项目通过一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效果,并且进一步申报成功了辽宁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研究项目。
2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
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主要体现是在四个方面: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交流和著作教材。这四个方面中,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占了一个很大的比重。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正常答辩的2010级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率为100%。尽管辽宁科技大学管理类的学术型研究生在数量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论文质量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外,研究生实际参与科研项目以及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也需要加强培养。
在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点的支撑下实施这一课题,具有较强的学科基础。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下设四个二级硕士点,包括技术经济及管理,企业管理,旅游管理和会计学,现共有硕士生指导教师31名,师资力量厚实,导师研究领域广泛,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具有突出的成果,对硕士研究生的责任心强,这些都为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在现有的科研管理制度促进下,仅今年,管理类研究生及其指导教师已经发表SCI、EI检索的高水平论文十余篇;此外,工商管理学院与MBA教育中心培养资源共享,这些都为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硕士生导师组在硕士生培养方面心得颇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成员之间协作性强。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可以获取有益的成果,并以此促进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科研能力迈上一个新台阶,并且在过去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提升管理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可行途径。
3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途径
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研究生撰写高质量论文的能力,包括在高级别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的能力以及撰写高质量硕士论文的能力,以提升研究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创新科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3.1 授课创新
在研究生授课过程中,相关的授课教师及时把最前沿的理论知识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讲授,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使教学促进科研,并且注重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进行积极的引导。根据不同的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比如计量经济学课程中计量模型的讲授,通过在授课过程中结合高档次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讲解计量模型的应用,不仅拓宽了研究生视野,同时也使其掌握了实证分析类论文的撰写技巧。对于前沿的会议信息也要在课堂或者课后及时提供给研究生,将最新会议知识和议题糅合进课程的讲授中。
3.2 指导方式创新
导师或导师组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级、分层指导研究生。工商管理学院的有9个学科方向,同一个方向的导师或者副导师协同指导研究生,有效避免单一导师指导视野不够开阔的问题。学院除了本专业硕士生导师以外,还要大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和理论背景的资深人士担任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同时聘请了校内其他专业的导师作为相关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导师,便于在交叉学科方向上产生高质量的成果。为了便于导师指导与管理研究生,学院为学术型研究生建立了统一的研究室,同时可以分享MBA的案例成果,与MBA学员进行互动交流,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合。
3.3 创新激励
创新激励包括对研究生的创新激励和导师的创新激励。鼓励研究生参加较高层次的本专业相关的学术会议,开拓学术视野;鼓励研究生向高层次学术会议以及高质量的国内外期刊进行投稿,对于本学科有较高支撑的高质量的研究生科研成果建立专门的激励基金,并按层次进行奖励。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到导师的项目中去,通过纵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理论水平与创新能力,通过横向科研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4 结语
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要从根本上提升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质量,除了在培养制度方面加大力度,更要注重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研究生授课教师的课程创新的培养。学校,学院,指导教师以及研究生个人四方共同努力,相信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会获得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 谭德荣,高松.工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论文模式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7-0147-02
工商管理学是应用相当广泛的学科,在国外只有硕士才会开展的该专业,在国内各大高校已十分普遍,然而,很多用人单位反映不少从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反而不精,学术基础不牢,实践能力较差,在学习中,很多学生也反映所学内容太过宽泛,缺乏实际锻炼,使得自己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很难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践教学作为当前高校重要的教学方式,其对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具有更强的代表性,通过对教学成果的质量评价寻找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改进措施,是提高工商管理学科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1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作用与意义
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企业等方面知识,能够对管理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适合管理工作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然而,在当前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结成明显多于实践课程,且在理论课程的教授过程中,专业理论偏多,侧重于实用的知识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课堂授课为中心,未能有效联系管理实践,导致学生缺乏操作能力与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人才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加强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是解决当前存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缺乏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其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1.1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工商管理专业中,很多理论知识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由于这些知识概括性和抽象性较强,学生很难直接掌握,还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没什么作用,忽视了部分理论的学习。通过实践教学中对个案的分析、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通过实验软件等进行操作,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在复杂的企业日常运行环境中进行决策分析,从而明确部分理论知识在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到理论基础的重要性,达到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
1.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建立将学校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我国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在当前社会中,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只有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加强实践,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将创业教育和创新融入到教学中,发挥学生潜能,提高学生自主解决、独立思考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所面对的是变化多端的环境,只有勤加思考、努力创新才能有所收获。
1.3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良好的沟通与密切的写作是企业成功的重要条件,沟通能力也是个人应具有的重要才能,而沟通能力的培养,完全可以在实践教学中进行。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有很多集体活动,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参与,能够有效锻炼学生之间的沟通能力与协调能力,使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够掌握较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创造良好的基础。
1.4反馈教学信息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学管理手段的一种,也是对各种教学方式的监督与调控,通过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够及时了解教学动态、教学水平、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能够及时掌握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学活动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并根据收集到的信息调节师生教学活动,保证教学能够有序进行。由于很多学校的工商管理是教学是在课外进行,传统的听课方式很难对其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的把握,通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能够及时反馈工商管理学科在实践教学中的信息,并根据其所表现出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2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已实际操作为主,获得基本操作技能和感性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教学。与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相比,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落实较为困难,工科专科的学生只需在相应部门完成实习任务即可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获得时间经验,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活动则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其时间很难用工科实习活动一般以量化标准来衡量,因此为加强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的控制与操作,构建并完善一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很有必要的。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并非主观随意进行的,而是受到了自身条件与社会需求的共同制约,这种约束也使得在构建工商管理学科时间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时也应遵循以下原则:
目标性原则。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必须围绕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来进行。
客观性原则。在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将其定义为各个评价指标,依据其重要程度来权衡轻重,做到全面考虑和指标设置的客观性。
方向性原则。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应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要求与目标来进行,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有针对性的建立质量评价体系。
3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3.1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贯穿教学活动的重要实践性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业实验与课程实验。实验作为一种创新活动,既不同于科学研究,也不同于理论教学,通过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的验证所学过的理论知识,并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加大胆的去设计新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应用能力。实验教学评价要根据工商管理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从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内容、课程改革等方面来考察,确定实验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所在学校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从教学制度、教学队伍、实验室配置、教学效果、教学过程、教学成果和教学改革等方面来设置评价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来比较各项目标的轻重,最终利用综合评价法对实验教学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3.2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学科实习可分为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专业实习是工商管理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在在校学习期间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要机会,通过到社会组织的训练和考察,了解企业组织的管理概貌,对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中的经济现象。毕业实习通常是学生在大四下学期进行,进入实习基地进行训练,技能弥补在校学习中理论知识的不足,又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演练的机会,还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提供有用的实践素材。根据以上两种实习方式的特点,通过实际工作条件、实习工作过程和实习效果对其进行评价,并通过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评价各个指标的权重系数与等级标准,对其进行控制和评价。
3.3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毕业设计是高等院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学习生涯的总结,也是对教学过程的检验,是考验学生创造性运用、整合所学知识来展开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使学生走向社会,开展工作的纽带与桥梁。因此,加强对毕业设计质量的评价,对其进行密切的监控是十分有必要的。对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可通过以质量评价、教学过程评价等方面来进行。其具体指标可包括,在质量评价方面:选题质量(指导思想、题目难度、题目工作量、与实际的联系)、学生能力水平(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文献资料运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水平、技术经济分析能力)、毕业设计质量(论文技术规范、论文格式规范);在教学过程实施方面:组织实施(毕业设计文件与规章制度、毕业设计选题准备、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职称)、答辩及答辩组织情况、成绩评定。
3.4其他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的评价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除以上三种教学模式外,还有更多的实践教学形式,其都是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随着高校对实践教学的逐渐重视,实践教学的规模与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样,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既有教学环节如学术论文报告、社会调查、软件模拟实习,也有将一种教学方式或手段贯穿在教学过程中的环节,如案例教学、演示教学等。此外,还包括项目设计、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可根据各种活动的具体特点从结果表达、组织过程、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
以上四个方面即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形式和评价体系,在进行评价时,还应注意各个学校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流程、师资力量方面的差异,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福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而非统一采用相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评价。
4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所暴露出的教学问题与解决方案
4.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师资力量匮乏
很多高校的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普遍偏低,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普通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均较低,很多学生不了解实践教学的意义和方式。师资力量匮乏是进行实践教学的最大阻碍,很多高校未能配备足够的实践教学资源,很多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再抽出时间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在指导时,有些老师更多的重视科研与教学,对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不够重视,导致实践教学质量不高。
针对上述情况,高校领导与教师应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学习期间的学习任务进行统筹安排,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合理分配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训练和考核。
4.2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了解教学质量、反馈教学意见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出改进建议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高校却没有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阻碍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不少老师认为将大量精力花费在短期内无法看到成果的实践教学上是对教育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很多学生也认为即使参加实践教学,也可能仅仅是投入精力时间而得不到回报。以上观点使得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评测系统,无法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提出有作用的建议。
因此,高校应端正师生态度,根据自身的实践模式来建立一整套与学校实践教学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及时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针对性建议。
5总结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是当前各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学生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的重要途径。各院校只有在把握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柏青.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1).
[2]盖国凤.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3]谢向英.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3).
[4]张余华.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9,(06).
[5]于兆吉,苏长海.关于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管理类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11).
[6]刘与愿,李晓青.基于AHP的案例教学效果评价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0,(01).
[7]顾国爱.基于模糊AHP法的咨询服务业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理论探索[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4).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与之相对应,我国面临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远程教育、联合办学的开展,工商管理教育应对国际化发展形势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化意识,并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工商管理形势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师资体系逐渐完善。许多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构建原则。借鉴吸收、引进聘请国外优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国家化培训。再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例如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还对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内容,并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实行常态化国际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革新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地区、国家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不符合当前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反而严重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国际化培养途径
首先,应当适时课程国际化。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当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观点,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思维。与此同时应当重视基础专业课程,深入探究我国工商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其次,要开展国际化工商管理论坛。高校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周边地区与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成果,并与相关国家高校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当今社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高校与这些国家的高校不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缘接近,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与工商界展开交流沟通,工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积累专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工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国际企业、外贸企业、企业家协会等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工商管理者参与论坛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动向与问题。
2.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首先,高校应当引进和聘请国外著名管理学院的学者或具有国际工商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为学生讲授国际化管理理念与经验。其次,高校应当排遣工商管理专业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安排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管理和决策,这一方面可以帮助教师积累教学案例、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在参与国外培训或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专业教师能够接触和了解最新的专业教育理念,进而更新知识储备,引进国际化管理知识。再次,高校还当鼓励教师不断拓宽自身视野,进行跨学科研究,丰富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以适应当前的国际化趋势。最后,高校应当设立多元化人才引进机制,要根据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积极引进不同专业和学科的高级人才,加强专业知识的交叉与融合。
3.构建国际化培养体系
当前,我国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评价途径主要包括两种:一是根据学术论文和课题情况进行评比;二是教育部组织的高校评估。很少有针对工商管理教育的评价标准和制度。因此,若要应对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就必须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与制度,根据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市场环境中的市场化程度、生存能力。以及工商管理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构建符合国际化发展趋势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霍国庆.台港地区工商管理教育的特色及发展走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台港考察记录[J].管理评论,2003.
[2]姚福生,王磊,张志伟,谢峰.新时期大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初探[J].学术论坛,2008.
[3]杨芙蓉.面向国际,处理好工商管理教育中的几个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2.
[4]李兴华.试析欧盟内部语言纷争的经济因素[J].法国研究,2008.
学校拥有会计学等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会计学等省级特色专业8个,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33门,会计学专业等省级教学团队7个,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3年学校获批自筹建设“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牵头的“山东能源经济协同创新中心”获批自主培育建设“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
会计学院始建于1985年,拥有会计学学术硕士和会计专业硕士(MPAcc)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职工56人,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4个本科专业。目前拥有省级精品课程11门,省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近年来,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4部;获批国家“两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山东省“两金”及各部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0余项。
一、研究生招生
会计学院招收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与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研究生。
?筅招生计划
每年招收学术型硕士15名左右;会计专业硕士40名左右。
?筅享受待遇
(1)国家助学金。所有学生10 000元/生・学年。(2)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学金12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20%;二等奖学金6 000元/生・学年,覆盖面为30%。(3)三助岗位。学校每年设立一定数量的助研、助教、助管岗位。担任学校兼职辅导员,提供800元/月岗位津贴(一年按10个月发放)。另外,自入学后第三个学期开始,研究生导师为每位研究生发放科研补贴不低于150元/月。
三适用专业:会计本科专业
四课程教材:无
五参考教材:无
六开课单位: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七课程的目的,性质和任务
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八课程的主要内容
论文选题;
查阅相关资料;
撰写论文提纲;
修改论文提纲;
撰写论文;
修改论文;
论文定稿.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1,学生应在实事求是,深入实际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应观点明确,材料翔实,结构合理严谨,语言通顺.
2,毕业论文选题应在所学专业范围以内,其形式可以是学术论文,也可以是调查报告.
3,毕业论文要求卷面整洁,字迹工整,使用正规稿纸,字数不少于15000字.
十,说明
1,指导教师应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建议成绩;
2,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论文与答辩情况给予评定成绩;
十一,考核方式
考核标准: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等.
1,优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观点明确,能深入进行分析,并有独到见解.理论联系实际,对经济工作或学术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心突出,论据充足,层次清楚,结构合理,语言流畅.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重点突出,语言简练.
2,良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中心明确,论据较充足,层次清楚,语言通顺,结构合理.答辩中回答问题正确.
3,及格
符合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尚欠充实.中心论题较明确,材料较充足,具体但不够典型.尚能联系经济工作实际,但论证不够充分.文章有一定的条理,一定的论据,文字尚通顺.答辩中回答问题基本正确.
4,不及格
作者:张海英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与之相对应,我国面临的世界竞争越来越严峻。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工商管理的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尤其是随着远程教育、联合办学的开展,工商管理教育应对国际化发展形势的改革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各界对工商管理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化意识,并深入了解国内、国际工商管理形势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的现状
首先,教学目标进一步明确。当前,大部分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和要求,制定了具有针对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目标适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和形式。其次,师资体系逐渐完善。许多高校都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积极提升教师队伍水平,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师资构建原则。借鉴吸收、引进聘请国外优秀工商管理教育者,并组织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接受国家化培训。再次,课程体系更加科学。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大部分高校都构建了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例如积极推进双语教学或全外语教学,还对工商管理专业教材进行了适当调整。积极开设国际化课程内容,并引进外文原版教材。最后,实行常态化国际交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都革新传统工商管理教学模式,一方面加强与地区、国家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另一方面借鉴吸收国际先进工商管理教学理念,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学术交流,以提升自身的工商管理教学水平。
二、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下工商管理教育改革途径
当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都根据国际形势,在教学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革新,但不可否认,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教育中还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不仅不符合当前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内在要求,反而严重阻碍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应当根据工商管理国际化趋势的特点,改革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笔者根据多年研究经验,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国际化培养途径
首先,应当适时课程国际化。高校应当积极引进当前世界最新的工商实践研究成果,引导学生及时了解和学习各种新知识、新观点,以增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全球化战略和国际化思维。与此同时应当重视基础专业课程,深入探究我国工商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引进、吸收有机结合。其次,要开展国际化工商管理论坛。高校要充分借鉴和利用周边地区与国家的国际化教育成果,并与相关国家高校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当今社会,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都已取得显著成绩。这些国家培养了大批国际化工商管理人才,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国高校与这些国家的高校不仅文化特征相似,而且地缘接近,联合举办工商管理论坛成本相对较低,且操作起来更加便捷。除此之外,高校还应当与工商界展开交流沟通,工商实践活动能够帮助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积累专业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储备。深入了解工商行业的发展规律、发展现状。因此,我国高校应当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本地区的国际企业、外贸企业、企业家协会等资源,邀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国际化工商管理者参与论坛探究,进而帮助大学生了解最新的工商管理动向与问题。
2.构建国际化师资队伍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见表1),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1.1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的转变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表明,为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多方面能力的要求,管理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通过使用经济学、统计学、行为科学和其他学术领域的分析手段和概念工具,学生逐渐善于解决复杂的商业问题及明确商业机会。
1.2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企业家精神的培养和灌输成为当今工商管理教育的基本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企业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适应科学技术、经营环境的急剧变化,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战略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把创新渗透到管理全过程中,并以此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工商管理教育也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为目标。
1.3由传统的知识传播到技能的培养,注重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时代,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意识,还要有迅速应用信息技术和统计分析工具获取信息、解释和分析统计数据的能力。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目标应该在实际教学的方方面面加以体现,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培养理念的同时,首先需要根据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管理教育教学的改革。
2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途径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在教育教学中通过使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并引进外教进行口语教学,以追逐教育的国际化趋势。其实,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并不仅仅是采用国际原版教程,或聘请几位不懂国际管理的外国教师进行英语语言锻炼,实现工商管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多方面着手,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以及师资的构建、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的配套等均需要符合全球化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
2.1人才培养标准国际性
在全球化经济背景下,应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应具有较强的管理理论功底和外语水平,以及对国际市场规则和法则的深入研究与了解。这样,根据人才的国际性标准,我们应对高等教育中人才素质和培养目标做出新的调整。
2.2课程国际性
课程国际性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尽量与国际接轨,符合国际性复合人才的培养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与教材选用上与国际接轨,既要选用本学科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教材、注重国际案例分析的训练,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将具有国际化内容的教材本土化。
2.3师资国际化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实现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的前提条件。工商管理教育国际化,首先要有一支熟悉国际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具有分析研究和解决国际工商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胜任国际化教育的师资队伍。
2.4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国际化
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手段,为培养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管理人才,在教学方法上我们一方面要总结自己的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要研究和学习别人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与我国特定的教育环境相融合。
2.5工商管理教育评价的国际性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跨国经营、国际经济往来频繁的发展趋势、人才的跨国流动和服务,需要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或认可)的质量评价标准,以促进工商管理教育体制的健全和促进办学方向的市场化需求。
3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
3.1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首先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全球化的、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能够驾驭国际、国内市场,快速决策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从课程体系的设置来看,通过课程的合理设计,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而且要传授给他们一定的知识转换技能和通用技能(genericskills)。根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理念,在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目标是为企业和员工获取更大的利润,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首先必须让学生熟悉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2)管理理论课程,管理理论知识是一个管理者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3)通用电脑技术和统计方法知识,让学生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快速及时地获取管理所需的统计信息。(4)国际案例和国际前沿性问题,通过案例分析或对国际前沿性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了解国际管理和实践中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外企业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以及国际经营法则法规,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对能力。除本科教学外,MBA教育是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国际上普遍将MBA的核心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大类:即管理信息系统类课程、决策科学类课程、会计类课程和操作管理类课程。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包含在决策科学类中。美国一项调查表明: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决策科学课程,财经和管理会计课程包含在会计类中,在调查的26所学校中有25所学校要求必修会计类课程,生产管理和供应链课程包含在操作类课程中,100%的学校要求MBA的学生必修该类课程。可见从课程的设计上来看,MBA教学应培养学生除专业知识以外的如下技能:(1)信息技术与分析技能;(2)理解和解释统计数据的技能;(3)解决问题的技能。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有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欧美等国家相比较,目前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存在两方面的问题:(1)专业课程体系需要增加管理沟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2)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决策等课程的选择余地较小,开设的课程较为单一,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求灵活选择所需的数据分析工具课。因此,在MBA教育中为培养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在借鉴国际先进的课程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设置不同于本科教学的立足于培养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的目标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既国际化又适合我国生源状况的教材,必修中设选修,即同一大类中设置多门可供选择的课程,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需求做出选择。
3.2构建国际化的师资队伍
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入,工商管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逐步提升,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国际化管理人才是每个工商管理教育者追逐的目标,而实现该培养目标首先需要有一支知识过硬、技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其次,随着知识半衰期的缩短和新知识的迅速发展,开发一些能展示给学生交叉学科间的关键联系和多学科视野的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从而相应要求具备多种知识技能的师资力量。国际上对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普遍有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博士学位;第二要有研究成果;第三要有综合实际能力,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公司里任职。台湾大学管理学院庄正民教授认为,台大工商管理教育的师资团队拥有其他大学管理学院不具备的三个特点:(1)师资队伍除管理或商业专长之外,还需具备涉及经济学、心理学、数理研究、工程领域等专长的知识,这种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跨学科的通才管理人才;(2)师资队伍中有丰富的实际管理经验的人才,这些人才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案例素材,另一方面能为学校与企业界、政界的互动牵线搭桥;(3)师资队伍要求来源多样化,聘请教授时不偏重特定地区、特定学术机构、特定专业。由于长期以来台湾各大学管理学院的师资多出自于北美大学商学院,近年来台大开始注重到欧洲或日本招聘教授,以资互补。根据国际师资队伍的构建经验,结合培养目标和多元化的培养趋势,组建一支国际化的师资团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引进吸收具有国际管理经验或国外知名管理学院的学者,借助于国际师资力量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2)派教师到知名企业或国外进修。派教师到知名企业参与企业的决策与管理,有助于积累实际管理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到国外进修可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管理理念,将国际化的管理知识引进来。(3)鼓励教师跨领域开展研究或撰写论文,以培养具备多领域知识的教师。(4)实行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一方面在人才引进时不偏重于任何地区和任何机构,以实现不同学术机构知识结构体系的互补,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知识结构的单一化。另一方面,根据课程设置体系,引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高级人才,以实现专业知识的相互融合和交叉。
3.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配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掌握独立获取知识,自己处理和获取信息,并运用科学方法去适应社会且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和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为此,教学模式应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为本向以学为本)转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控制学习环境,鼓动学生积极参与、相互学习,从而逐步引导教学方法从系统讲授向边学边用转移,教学环境从课堂向真实的工作环境转移。
3.4建立国际化的管理教育评价体系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会计与公司理财领域的教学研究工作。曾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审计研究》、《会计研究》、《投资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管理》、《财务与会计》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含合作)7部。近年来李常青教授主要围绕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与财务问题开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如下:一是股利政策研究:1996年就借中―加大学产业合作基金的资助开展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我国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先驱者之一”。首次对股利政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综合性评述,为国内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鉴性理论基础;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股利信号内涵进行实证检验,为政府保护股东权益、规范股利分配行为和上市公司制订股利政策提供了实证依据。其中专著《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被誉为“挑战公司财务研究中的理论迷题”,具有“高、新、实”特点,获得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和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二是公司治理研究:2002年中标上海证券交易所上证联合招标课题“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效率研究”,以此为契机,对公司治理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董事会影响企业业绩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并以ROE、EPS和EVA度量公司绩效,较为全面地研究了董事会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情况,首次将高管变更的类型分为高管双向变更、高管离职和高管新任三种类型,对我国公司的高管变更展开研究。最近李常青教授正带领团队开展公司治理的新领域媒体治理的研究。三是会计审计问题研究:李常青教授一直关注资本市场的会计审计问题,其认为真金白银也有瑕疵,现金流量表也可以粉饰,提出了识别现金流量表粉饰的四种方法,并率先在国内开展非经常性损益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非经常性损益披露制度的具体对策,李常青教授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与审计质量无关,会计师事务所声誉也不能影响IPO折价,盲目引进国际四大所对上市公司进行补充审计意义不大。
三、主要论文和著作
《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专著);《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现状及其成因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年第9期;《现金流量表的粉饰与识别》,《财务与会计》,2003年第4期;《会计师事务所声誉能影响IPO折价关系实践研究》,《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董事会特征影响公司绩效吗?》,《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沪市公司IPO业绩效应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5年第1期;《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审计制度及对我国的借鉴》,《审计研究》,2006年第1期;《应用供应链理念发展商业银行授信业务》,《投资研究》,2007年第3期;《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述评》,《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质量影响因素研究》,《经济管理》,2008年第4期;《中国上市公司年报重述公告效应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8期;《家族控制、审计监督与公司治理――来自年报补充更正公告的经验证据》,《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半强制分红政策的市场反应研究》,《经济研究》,2010年第3期;“Family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2010,ISTP检索;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