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有关小学数学的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然而,有一件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那是前不久的事了,爷爷和我一起乘坐公共汽车去青少年宫。我们爷俩坐的是3路车,快要出发的时候,1路车正好也和我们同时出发。此时爷爷看着这两路车,突然笑着对我说:”小溦,爷爷出个问题考考你,好不好?”我胸有成竹地回答道:”行!””那你听好了,如果1路车每3分钟发车一次,3路车每5分钟发车一次。这两路车至少再过多少分钟后又能同时发车呢?”稍停片刻,我说:”爷爷你出的这道题不能解答。”爷爷疑惑地看着我:”哦,是吗?””这道题还缺一个条件:1路车和3路车的起点站是同一个地方。”爷爷听了我的话,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自个聪明秃顶的脑袋,笑着说:”我这个‘数学博士’也有糊涂的时候,出的题不够严密,还是小溦想得周全。”我和爷爷开心地哈哈地大笑起来。
此时爷爷说:”那好,现在假设是同一个起点站,你说说用什么方法来解答?”我想了想,脱口而出:”再过15分钟。因为3和5是互质数,求互质数的最小公倍数就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3х5=15),所以15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也就是两路车至少再过15分钟能同时发车。”
爷爷听了夸我:”答案正确!100分。””耶!”听了爷爷的话,我高兴地举起双手。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
数学的小论文2今天,我在做题时被一道应用题给难住了。这道题的题目是:小华今年3岁,今年爸爸26岁,几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妈妈回来了,我就请教妈妈。妈妈帮我分析:根据这个题目的条件可知,今年爸爸和小华的“年龄差”是26-4=24(岁)。再根据“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这一关系,画张图试试。我们俩就开始画了起来。
画了图之后,我马上明白过来了:他们俩过了几年后,“年龄差”还是24岁。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法求出几年后小华的年龄,用几年后小华的年龄减去2岁,就可以求出中间经过了几年了。
解是:26-2=24(岁)
24÷(3—1)=12(岁)
12-2=10(年)
答: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小华的3倍。
妈妈又让我验算一下,10年后爸爸的年龄是不是小华的3倍。
(26+10)÷(2+10)=36÷12=3
耶!我答对了。看来做题先得画图,画了图就能就一目了然了。
数学的小论文3今天晚上,我瞅着桌上的20块糖,馋的直流口水,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说:“想吃糖啦?”“嗯。”“那我们先来玩个游戏,你赢了你就吃吧。”我想都不想,直接答应了。
妈妈把糖放到我的面前,说:“这里有20块糖,每次最少拿一颗。最多拿三颗,看谁能拿到最后一颗谁就赢。”“好啊好啊!”我好不容易把目光从糖上移开,“一言为定,我先拿!”我们两人你拿一次,我拿一次,每次都是妈妈拿到最后一块糖。
“怎么每次都是你拿到最后一块?”我特不服气的说。
这时在旁边观战的爸爸忍不住发话了:“你妈妈每次都拿到第16块糖,所以肯定能拿到第20块糖啦!你没有注意到是有规律的吗?”
我仔细一想,还真是,每次我拿一颗,妈妈就拿3颗;我拿两颗,妈妈就拿两颗,我拿三颗妈妈反而拿一颗,我和他每次一共拿4颗,照这样算,妈妈稳稳地拿到了第四,第八,第十二,第十六,第二十!我不输才怪!
经过老爸的提醒,我终于想通了。“不公平!这样每次都是后拿的人赢!”
“这次你先拿!”我想吃糖的心依然不改。“愿赌服输,再说睡前不吃糖,时间不早了,明天还要上学,上床睡觉吧!”我恋恋不舍的看了糖最后一眼,睡觉了。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几年,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们也开始逐步适应新课程下的新教材。对于新课程中提出的相关教学理念也在进行吸收和借鉴,但是,究竟新课程中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是否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相衔接,我想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教育教学工作始终是我们整个社会都在积极关注的话题,教学改革的成果历来也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而衡量教学改革功过的最主要因素还是我们教师本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就要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在根据新课标进行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思考其中的优缺点,从而全面地提高我们整体的课堂教学效果。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面对数学这门学科都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牢固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接受高中数学学科的知识点,学习解决一些重点类型问题的方法,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我们的教师也要善于用自己的方法对他们进行疏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教师给与的关怀,从而有效地提高我们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对于我们每一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也都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在新课标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数学的教学活动。
任何一种指导思想的下发都是结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提出的,因此,可以有效的指导我们当前的各项工作。但是,在运用这些指导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要首先对这些指导思想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加的得心应手。针对高中数学新课标、新教材的出现,我们在接触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认真的研读,区别其与旧教材、旧课标之间的不同,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切实把握新课标和新教材的本质。这对于我们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也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地完成这项工作,这不仅是为自己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便利,也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熟悉我们的教材的标志之一。当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现新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面的一些指导性意见,特别是新课标中提出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这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本人,那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促进今后整体的教学过程的开展。特别是对于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学生的主动学习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绝大多数数学知识点是需要学生本人通过课堂练习来进行巩固的,而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考。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新课标下的教学给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了很多新鲜的气息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就要积极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风格,为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知识点想方法,为学生的学习作出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日益更新的社会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也才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顺利的实施和开展。关于新课标中提出的新型教学策略,不外乎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向学生作出思想上的指导,要让我们的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教师为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做出的努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针对高中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发现学生存在极大的畏难情绪,有些学生即使记住了知识点,但是在做题的过程中还是一窍不通。这也是困扰很多学生的难题。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三角函数应用题以及数列求和题。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就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让学生通过多加练习,最终做到举一反三。
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为此从小培养孩子有效的思考习惯是极其必要的。数学是一门周密、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有效思考习惯的培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小学教学中,学生对教师唯命是从是极为常见的,学生对教师的印象往往停留在崇拜与惧怕的双重矛盾层面。这种师生关系不利于学生提出疑问,不利于学生主动发表看法,显然阻碍了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需要大力改革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明确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才是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的,才是有助于构建和谐的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很显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了思考空间与良好氛围,使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够打破传统的观念,不再认为教师是无所不知的、教师是完全正确的,从而发扬自己的独立个性,培养独特的思考方式。在这种关系中,教师要采用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的基础上,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启发学生多问为什么,帮助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考。
二、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思考意识
传统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将学生置于被动位置,使他们从小以教师传授的知识为主,长此以往,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很难实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学会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所创设的情境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考意识,这是培养有效思考习惯的良好开端。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从枯燥单一的数学知识中走入生动真实的环境,这既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思考意识。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与图形》,单纯地灌输长方体、正方体的概念显然是低效的,简单地在黑板上呈现图形也不利于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师可以自带一些相关实物,如,魔方、铅笔盒、足球,让学生进行现场分类。这个分类的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有效思考的过程,能够为他们营造直观的观察情境,让他们利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体,以及思考这些物体的共性之所在。这种情境创设下能够刺激学生去观察,在观察中主动思考,从而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知。
三、开展小组合作,在讨论交流中开拓思考空间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学习方式至今还未被广泛运用于小学课堂教学中。由于个体身心发展具备阶段性特征,处于同样年龄阶段的学生具备一些共同的思维特征,因此,也更容易交流与沟通。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一方面能够促进学生在这个开放的平台上各抒己见,通过语言与动作呈现出他们的思考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在分歧与讨论中能够吸收同伴们的观点,同时思考各自观点的利弊,最终能够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地开拓学生的思考空间,值得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思考、借鉴。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六年级《简单的统计》时,学生已经具备了统计的相关知识,教师可以让小组合作统计一种生活现象,如家庭使用电脑的品牌种类或者家庭收入等,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各种统计图,并分析各种统计图的优劣,阐述自己得到的启发。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不断思考并分享观点,会实现思维的碰撞,在这种动态的学习中,学生的思考空间会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读、写、算"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
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同时掌握学生的心理,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进而取得教与学的最佳
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写算
数学这门学科是客观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与数
学应用结合起来学习,从培养学生数学的意识到学会用数学的理念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解决其它
学科及生活、生产的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读、写、算"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
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通过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进而取得教与
学的最佳效果。
在新课标的教学背景下,怎样教好书,怎样让学生听进去,爱学习,对数学感兴趣,学生的心理现状, 在
教学上对读、写、算的引导,从而更好的学习数学。
一、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①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
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
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②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
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
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
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③读题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学生最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数学题,很好的完成数学题,重在会读题,读懂题,理解、分析、解题。
不管是抽象的题,图形题,或是文字题,都是需要大脑、手、眼完成做题的全过程。它是循序渐进的,同
时又是举一反三的。掌握了此方法,其实就是一个认知的过程。
二、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
"读"的检验,对"读"的深化。即解题的步骤,解题的程序付诸笔端的过程。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
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不要认为这是语文的东西,它其实也是数学中"写"的基本功的
体现。写读后感: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
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写小
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
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三、数学学习中的"算"
数学学习中的"算"包括心算、演算和计算,"算"重要的是要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算"受心、脑
、手的牵制,只有写和算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后续的解题得到升华。
四、掌握学生的心理,从而很好让学生在读写算上下功夫。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是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基础学科,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特别是在培养人的思维方面,具有其它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小学生的心理是很纯洁的,
他们就像是一张白纸,你画什么它就是什么,可朔性非常强,积极性也很高,求知欲浓,我们一定要抓住
这么好的心理环境引领他们走科学的道路,渐入读写算的佳境,更好的学习数据这门学科。小学生都很听
话,好管理,在组织教学上不费劲,教师要掌握好的点拨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动脑筋,使学生非
新课改的实施,让广大小学数学教师不得不关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置,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才能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学效率提高,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小学生的数学智能,提高小学生数学成绩。调动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其实也是完全符合当下新课改素质教育对于学生自主性、独创性培养的要求的。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到底如何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呢?
一、教师要充分运用好自己“引导”的角色,调动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的自主性
小学数学课的开展更多地是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指导,通过交流的过程,教师来发现小学生的问题和困难,进而解决知识上的薄弱点并进行巩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互动过程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和运用好自身的“引导”的角色。例如,当学生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想问题的结果。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回答对问题,自然而然就提升了小学生敢于回答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这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开端。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充分而认真地研读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对于数学课程的教学任务完成和教学质量提高是密切相关的。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那么带给小学生不一样的新奇和刺激性感受,那么,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课程必然会激发起小学生的数学兴趣,同时能够更快速而直接地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1.数学课程要尽量分门别类,做到新奇有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研究课程的功效进行分类教学,通过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安排适当的数学活动课、数学观察课、数学操作课,教师有意识的在各个课上开展一些例如“想一想”“看一看”“做一做”等课程学习的环节,利用小学生喜欢新奇的心理特点,引入数学知识,直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这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
2.教师要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必要的游戏创新环节
通过研究发现小学生这个年龄段最大的特点是喜欢做游戏,因此小学教师在数学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游戏实验,在小学生中不断地应用游戏实践环节,既活跃了小学数学课堂气氛,又让所有的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数学游戏中,激发同学们的好胜心和比赛欲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思考和参与。参与性提高直接影响着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程度,因此,这一方法也是非常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
3.数学教学过程要尽量做到新奇和有趣
通过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在小学数学课上经常加入新奇和有趣的数学环节和数学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能带动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开展数学手工大赛,开展数学合作互动周等等新奇的活动,不仅能够调动整个班级学生的数学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合作意识,这是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一个有效途径。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心态和教师理念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对话的合理性和亲和力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一定要注重自身讲课的亲和力,千万不要横眉冷对地面对学生,造成一种权威的威慑力只会破坏学生对于数学的积极性。教师要树立良好的教学理念,对于自身的定位要得当,尽量让自己与学生成为朋友,通过循循善诱地教导,给予学生发自真心的关爱和教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师德的作用,这对于促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主动性有百利而无一害。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在教授数学知识的时候,教师总是能够遇到一些敢于提出自己疑问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教师一定不能直接拒绝学生的疑问,保护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当然教师一定要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学生,要让他们真正觉得自己虽然自己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只要勤于提问不断练习,一样可以将数学知识这门的课程学习好。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真正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保持良好的热情,是数学教学成败的关键,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当在自身教学过程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让每一位小学生都不放弃数学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用兴趣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信通过上述方法,小学教师可以帮助小学生以最佳的心理态度来学习数学,并且积极参加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配合数学教师的各种提议来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科学人文素养;
梁启超曾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培养少年关乎国家盛衰。作为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中国,加强对农村小学生培养关乎到民族复兴的大局,因此,素质教育、科学人文素养势在必行。其中,农村小学数学对养成和提高科学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因此,数学不仅是一门课程,而且有自身的文化;不仅要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更要注重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何谓科学人文素养
部分学者把科学素质分为科学精神、科学观、科学能力、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分为社会责任感、人文精神、世界观、价值观、人格完美。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狭义上,科学人文素质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但,科学人文素养要高于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
首先,科学素养的定义包含五个要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技能、科学本质和STS。我国科技部等五部门将科学素养理解为:科学态度;科学知识、技能;科学方法、能力;科学行为、习惯。教育部认为包括: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上述五要素按紧密度分为三维度: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含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科学观念(含科学本质和STS)。这是许多国家所采用的定义。科学素养高于科学素质,包含了对数学等基础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在宏观上来思考科技。
其次,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大致等同, 但有自身特点。人文精神是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各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国家、自然的关系。因此,它的核心内容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典型标志。
人文素养自身的特点:1、人文素养有内隐性。文学、科技、艺术等物质载体隐含着作者思维方式、价值追求、精神状况,是人类思想展现与情感流露的空间和场所。人文素养(如人的意志品质)是无法完全复制在物质性产品中的,一旦脱离主体就不能独立存在。因为数学等知识体系已脱离了创造主体而成为独立的学习和研究对象。这就要学生去探究、体验、挖掘知识本身隐含的精神因素,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2、人文素养体现了人性本质。人类的发展是生物性不断弱化、社会性不断生成的过程。人文素养是人的社会性的升华和确证,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真善美的统一。
所以,科学人文素养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结合。在素质教育的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养成。
二、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学生科学人文素养养成中的不足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目的可以理解为通过小学数学教育在学生身心各方面会产生怎样的变化和结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科学人文素养是培养目标之一,但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未得到体现。
1、教学理念对科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不足。我国数学在竞赛中取得了成绩,这归功于注重数学的严密性、逻辑推理和解题技巧。但农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认为学好数学就是得高分。搞不清数学是什么?有何用途?学到了什么?有人认为数学是概念、法则、公式的堆积,因而死记硬背、反复做题,不会变通不会创造。而且,教学方法简单陈旧,只重知识传授,忽视了知识产生的历史过程;例如,讲完知识点后让学生反复做题,轻视了过程教育、人格塑造、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缺乏对数学本质的研究,只在表层的知识、技能上,缺乏对数学人文价值的挖掘,仅重视数学的科学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引导。合二为一的数学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被割裂,使学生“谈数色变”。
2、对农村小学数学的科学人文素的资源配置的缺乏或失衡。在农村,数学资源大多数是课本、教参、直尺等,缺乏关乎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配置。在数学史、数学的人文反思等方面上失衡。在教学中少有提及教参上的数学史知识。
3、农村学校的其他问题不利于科学人文素养的工作的开展。农村是劳动力输出地,大量的年轻人离开农村,一边是有一定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老师流出,一边是有科学人文素养的人不愿进村执教。“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加重了学校和农村社会的负担,占用了一定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关注。
三、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在养成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中的作用
当今世界高科技人才很多,若我们缺乏社会责任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不仅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反而可能犯罪。要使科学真正造福人类,必须使科学人性化,把科学同人文精神相结合,让学生既有科学知识又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应试教育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只关注知识、能力,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忽视个性、道德、责任感的培养。
1、农村小学教学中注重学生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突出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的关注。我国现行教育受前苏联凯洛夫教学的影响,具有浓重的科学主义倾向。这种教学加上中国的应试教育指挥棒的作用,是一种不完备的科学教育。人们已经注意到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逐渐理解了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们证逐渐摒弃“纯科学主义”的理念,回归人文与科学的结合点。
2、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克服我国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的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即“双基”,忽视了成绩背后的负面影响。如高分低能。应试教育片面理解了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三大能力”,导致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智育至上、考试至上、片面追求升学率。课堂教学的难度、深度远远超出一般学生的承受能力,从而出现了学生厌学、惧学的现象。这种缺乏人文精神的教学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严重的后果。学生只关注与考试有关的知识学习,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造成了新一代青少年普遍存在的文化素质和人格养成的片面和薄弱。(作者单位:土塘小学)
参考文献:
[1]廖卫新.初中数学教学反思.数学教学.2012.6
优秀的生源质量是培养合格毕业生的保证.目前小学教育专业属于本科二批录取,由于对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偏见,男女学生比例严重失调.学生的高考入学成绩是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综合反映,当然也与学校的教学传统、学生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有关.初等教育学院数学方向的学生绝大多数是按其报考志愿录取的,但学生的高考志愿往往并非完全出自学生的个人意愿,如受高考分数线的限制或听从父母的意见等,因此部分学生选择数学方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客观来说,学生的高中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在接受数学分析的教学时可能具有一定的障碍.
1.2关于学生的数学观
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内容的特点,人们往往把数学等同于数学知识(在此主要指各个具体的数学结论、命题和公式等)的汇集,后者又常常被看成无可怀疑的真理.过去数学课程的内容主要局限于知识成分,很少涉及到数学思想、精神、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观念成分.正如丁石孙教授所指出的:“我们长期以来,不仅没有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这种状况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研究和数学教育”.同时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造成对数学的片面理解—把数学等同于计算(认为数学就是做题)、把数学看成一些枯燥的概念和定理的集合、看不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数学应用能力差.这与我们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1.3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愿望、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以及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教学内容的新颖等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从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来看,因为数学是现行高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很多学生学数学只是为了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任课教师曾经对12级数学方向的(1)班43名学生实行无记名调查,调查内容是写出一位数学家的名字和一本数学课外书的书名,结果表明只有两个学生分别写出了华罗庚和陈景润,一个学生写出了《邮票上的数学故事》,缘于高中老师的推荐.学生在进大学之前几乎没有读过数学课外书.这里说的数学课外读物是介于纯粹的课外读物和学习参考书的一个中间品种,它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但是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却不是立竿见影的.例如徐迟在《歌德巴赫猜想》中写道:“陈景润之所以孜孜不倦地研究数学,得益于当年的中学数学教师沈兰上课时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调查结果反映了学生的科普数学知识非常薄弱,令人感到震惊.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来看,学生认为小学数学内容简单,与大学数学关系不大,因而感觉深奥难懂的数学分析课程对于他们以后从事的小学数学教学用处不大,由专业定位产生的“无用论”思想直接导致学生的功利实效主义观.其实,数学分析的专业知识在开阔教师的视野,指导教师在解题研究中有很大的居高临下作用.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三或大四的学生认为数学教育类课程如《小学教材教法》、《小学解题研究》更受同学们的欢迎,更有实用价值.在传统的数学模式下,很少有学生把自己现有的专业特点与未来的职业特征联系起来,共同发展.但我们对北京19区县245所小学9864位小学教师调查反馈表明:大学数学课程若能联系到小学数学知识,如加强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及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和研究等,则对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后是很有益的.
1.4关于教材和教师
现在小学教育专业数学方向采用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写的数学分析教材,这是一本优秀的面向21世纪的教材.多年来的经验表明,数学分析作为大学生入学第一门课给学生的压力是很大的,学生普遍反映接受起来有困难.特别是严格的极限理论,是学好数学分析的一个门槛.其实大学教材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按统一规定使用某一出版社的教材,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尽管新任教师都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上岗前也接受过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培训,但对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也只是杯水车薪.如何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从教学内容的取舍到教学方法的设计,解决好“为什么教?教什么?以及怎么教?”这三个基本问题.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加强学习,必须随时了解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向,并把相关内容及时地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
2课程目标
数学分析是近代数学的基础,它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思想方法已经深入到数学的每一个分支,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基本工具.数学分析的研究对象是实数集上的函数,主要工具是极限.大一学年学习极限论和一元函数微积分等,共计144学时;大二第一学期学习多元函数微积分学和级数论,共计54学时.通过对数学分析课程较系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课程目标具体要求如下:
2.1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后继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2结合义务阶段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能用相关的理论知识解决中小学数学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从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
2.3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了解数学教学的目的,意义和要求,了解数学文化,有关数学家的故事、数学趣闻、数学史料等,培养全面的审美情操,提高数学素养.
2.4结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会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正与反、一般与特殊、运动与静止、整体与局部、量变与质变、有限与无限等.
3教学建议
担任数学分析课程教学的梯队教师立足多年的教学实践,结合小学教育专业四年制本科的培养方案及指导性教学计划,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3.1树立专业情意,培养学习兴趣
入学初期的专业思想教育、了解小学、服务小学、研究小学的教育是新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简单来说,是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促成小学教师专业化.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起点,小学教育专业化应当被看成教育现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学生只有充分认识到现代小学教育特点及高素质师资的要求,才可能产生积极的求学内因,自觉地进入专业自主学习状态,否则他们自认为献身小学是大材小用.由于学校安排的教育见习时间是大一和大二下学期,教育实习时间是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学生对小学数学教育缺乏感性认识,他们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加减乘除,没什么难教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只有站在高等数学的角度才能深刻理解的小学数学问题.例如在实数的有关概念教学中,结合小学课堂的一个真实案例:在教循环小数一课中,认识了“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就叫循环小数”之后,教师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有一位学生说道:“3.9999……是循环小数”.立刻遭来了一位同学的反对:“我曾经在数学报上看到过,3.9999……=4.而4是整数,整数怎么可能是循环小数呢?所以3.9999……不是循环小数.”学生似乎言之有理,教师缺少相关方面的知识,只有尴尬不语.学生在问题驱动下学习,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作为小学教师,既要熟悉小学数学内部的系统结构,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小学数学知识的背景、地位、作用和蕴含的数学文化,也要精通小学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加深对小学数学教材的认识,提高对教材分析的能力.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还应该具备高一级的数学知识,了解与小学数学知识有关的扩展内容、数学思想和方法,拓展知识领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比较开阔的数学视野,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以发展的眼光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犯有科学性错误.只有有了深厚的高等数学知识且认清高等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小学数学教材,将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才能居高临下地进行教学,合理而准确地驾驭小学数学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习的求知需要.
3.2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全面提高文化素质
成功中学数学教育靠的是什么呢?“一是靠对数学的深入理解,二是借助人文精神的融合,数学理解不深入,心里发虚,讲起课来淡而无味;人文修养不足,只能就事论事.”借鉴到大学数学教育中,仍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数学是一种文化,从文化视野看数学,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通过俗语、谚语、古诗文创设一个适合的文化氛围并用数学解析它们,有助于数学更加平易近人,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化层面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否则教师自认为把定理、推证和演算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可学生仍然是雾里看花,茫然不知所云.例如在讲授抽象的极限概念时,教师可以把文学作品中对数学无限性的描写介绍给学生,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篇》),把空间无限与时间无限,无限大与无限小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科“关门主义”,注意纵横联系,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全方位教学,不仅要看到它与后继课程的相互关系,还要看到其中渗透的哲学、美学等思想,文理渗透.例如在讲完导函数的应用后,当即送给学生一句话:“岁月有极限,要定好人生目标;追求无最值,需解对生活方程”(其中极限、目标、最值、方程都是数学名词).言传身教的同时达到了教书育人的目的,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教育,其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更不是数学家.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时,由于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使不少对数学兴趣并不高的学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数学.如果让憎恨数学的学生毕业后再投入到数学教学中,会导致恶性循环,误人子弟.因此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从某个现象、事件、故事、案例、小演示等引出问题切入教学主题,比直接从概念、定义、定理切入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集中课堂上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起他们积极地思维,形成思维上的师生良性互动,改变沉闷的数学课堂气氛.同时教师应该坚持提高学科专业水平与提高教育素养并重,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既要给学生以鱼(显性知识),又要给学生以渔(隐性知识).
3.3改进教学方法,增删教学内容
我们围绕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根据高等教育的理论,结合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采用内容分层次教学法,整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结合.改革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性.例如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说limx0sinxx=1,limx0(1+x)1x=e是两个重要的极限?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而不是课堂上展示的一个个孤立的数学概念、定理和公式.抓住数学分析这门课程的关键内容,把最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的思想方法介绍给学生,而相对来说不是最基本的一些内容不讲或作为选讲部分,让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选学.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适当减低概念的抽象程度,以求得难度的减低,达到直观理解的目的.同时适当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大量枯燥的概念、定理以直观的图形、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微积分在高中课程中占了一席之地,大学第一学期的课时计划,基本上是高三微积分初步的拓展,涉及了极限、导数的基本概念和简单的运算,以及导数在研究函数性质中的应用.讲授重点放在学生不熟悉的问题上,同时两种教材对比,找出异同,既能复习旧知识,又能突出新知识.在引发学生再学习的兴趣的同时,指出相应概念如何被当代某些学科领域和后续课程引入,以新的前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高中数学内容的调整,数学分析的教学必须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解决好数学分析与高中数学之间的衔接问题,以使学生尽快适应高等数学教学特点,顺利完成高中数学到数学分析的过渡,提高数学分析的教学质量.例如高中讲的穿线法解简单的一元高次不等式,本质是连续函数根存在性定理的运用,让学生觉得“得来全不费功夫”,没必要再炒一遍冷饭.同时利用英文教材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在国际视野下感受不同的教育理念.尽管大三才开设数学史课程,但教材里面的许多定理都是以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趁热打铁地介绍相关的数学成果,穿插介绍微积分的发展史,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史知识和思想教育,效果比专门学习更好.
3.4改革考核制度,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现在对于学生的考核方式基本是以闭卷为主,采取笔试的方式,考试内容大都以“模仿记忆”为主.为了改革传统考试的弊端,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激发学习情感,培养创新精神,除了期中、期末考试外,增加了让学生写读书笔记、学结、论文等来考察他们的成绩.作业的类型多样化,例如常规作业,开放性、探索性数学问题,课题研究作业,专题研究报告等.作业结果的呈现形式也应是多样的,例如习题解答,数学学习体会,数学小论文,研究或调查报告等.试卷所选用的题目也不局限于原来的“老面孔”,而要赋予新的背景,开放性的题目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索的空间和自主创新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还要涉及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学科综合.在检测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从不同渠道查阅资料的习惯,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他们去探求新知的欲望,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学完定积分的概念后,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哲学思想,如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农村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通过研究可以让我们认识小学数学学习出现分化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2、研究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各种因素产生作用的方式、途径、后果和整个过程,分析各种因素产生的根源和影响学生学习,造成学生学习分化的途径以及整个过程。
3、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应对策略,从而缓解小学数学两极分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使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制定本课题目标:
1、分析造成学生数学两极分化的客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
2、探讨教学过程与方法,分析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主客观因素,并由此改进教学过程与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适应新课程的教学。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
3、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关注学生的态度和情感,使每一位学生身心和学习能力都有所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课题着重通过对我们小学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成因分析,找到突破口,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进行针对性改革,以达到减缓学习的两极分化,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学困生解“困”,使每一个孩子在知识技能上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让我们每一位孩子爱上数学,走出两极分化的枷锁,让每个孩子都争当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
2.调查研究法:通过运用问卷、访谈、研究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问题或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课题研究的相关事实,并形成关于课题研究的科学认识。
3.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创造条件,对实验对象施加影响。有目的的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从而深入开展课题研究。
本课题研究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的研究方式。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与计划
本课题的研究从总体上分为3个阶段:
1、 准备阶段(20**.6月——20**.8月)
内容:确定具体的实验对象,联系相关的学科教师予以帮助,请教育骨干对实施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制定出简单的实验构想。
2、实施阶段(20**.9月——20**.6月)
第一实施阶段
(1)组织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进行调查,形成基础研究数据,建立研究档案。
(2)阶段研究总结及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3、总结阶段(20**.7月)
整理、收集课题研究的材料,撰写论文、案例及总结“理论与实践”成果,写好结题报告。并将成果推广。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认为要力争达到如下预期成果: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理论研究水平跃上新台阶,发表课题相关的教学论文和论文评比获奖。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与人员分工
1、课题负责人:魏祥珍、吕维鼎,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对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安排、经费统筹、并负责执笔撰写各种报告。
2、课题组成员:武海洋、陈坤,负责收集资料、问卷调查、整理、统计、写成报告。
肖博、蒋倩雯,负责课堂跟踪调查、评价。
数学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科学史表明,一些划时代的科学理论成就的出现,无一不借助于数学的力量。当今的小学数学教学,还缺乏“数学文化”的底蕴。齐民友先生论述道:“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继续证明,一个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把掌握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教师应发自内心、深刻地警醒,借助数学课堂教学,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使学生不仅能从文化的视角观察数学,而且还会用数学的眼光审视文化。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作为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必须明确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中的教学价值。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教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数学文化教学渗透本应是数学教学的“当然责任”,特别是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实施的今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更应是小学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上的“强烈诉求”。数学作为一种文化,教学中理所当然应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经历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学生要能明确:什么是数学?为什么要学数学?学什么样的数学?该怎样来学习数学?学习数学应达到什么程度等。《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明确提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让学生获取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建立自信心、好奇心、求知欲;形成独立思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质疑的习惯,等等。”这些都体现着对数学教育的文化要求。
2.数学文化教学应看做是小学生今后自然学科学习的“文化启蒙”,这种启蒙效果必然会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得到顺利“迁移”。小学生最先学习的数学基本上是直观数学或经验数学,这是渗透数学文化价值的最佳时期,也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启蒙时期。这个阶段的数学教学重点可以放在让学生养成一种理性精神(与宗教迷信相抵触的精神),一种不同的数学美感(罗素形容为“冷而严肃的美”),一种深层次的快乐(由智慧带来的成功后的快乐),一种优良性格(善于独立思考、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性格)等。教师应让学生从小就对数学有正确的认识,能更早感受到: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与数学有关,数学的普适性和应用广泛性是客观存在的。用华罗庚先生的话来描述就是“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这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3.小学生数学文化教学应被看做是培养小学生科学兴趣的“助推器”,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对于数学这门学科而言,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并不一定具有明显的直观背景,而是各种可能的量化模式,每一个量化模式看似简单,对于小学生来说都必须经历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就为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机会,为学生数学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提供了很好的场所。
二、小学数学文化教学实施策略
数学文化不仅指数学知识,而且指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审美情趣、研究方法等,数学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观念的发生、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对数学的文化价值有较深刻的认识与思考,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充分发挥数学的文化价值。
论文摘要摘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探究的目前状况,提出了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的类型设计、活动程序设计和师生角色设计等途径彰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探究目前状况
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教学现实性的相关探究来看.数学教学现实性的重要性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政策性的课标到各种理论和实践的探究,无不反映出数学教学现实性正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向,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新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数学思维、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发展。然而,目前的探究中,仅仅是将“现实性”和“趣味性”、“情境性”等并列起来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特征来谈,有时候也经常被“生活化”所取代,或是要么从其中一个细微的方面探究(现实性新问题解决),很少将“现实性”单独拿出来探究并上升到教学熟悉层面,也很少独立探究学生的现实性状况。我们认为,这尚不能足以体现出“现实性”本身的特性,所以本文的出发点,是站在前探究的肩膀上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作专门性的论述。
小学数学教学有它的非凡性,作为学生初始学习数学这一高度抽象的学科,假如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和书本习题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枯燥乏味的更是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使数学教学变得较为轻松、有趣和高效。但是,值得引起我们注重的是,我们应该注重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一个“适当”和“度”的新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境化的取向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又应当努力防止和纠正各种极端化的主张和片面化的做法。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努力作好诸多对立面之间的适当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彰显现实性途径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聪明得以体现的过程。教学活动综合性强、涉及面宽,其设计除了总体构思,还有许多分项策划,主要有摘要:教学目标设计(定向);教学内容设计(定点,即确定重难点和要点);课的类型设计(定型);活动程序设计(定序);师生角色设计(定位)等等。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重在上述五方面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1“定向”——目标设计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既定目标的导引,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这种实践便是一种盲目的试误行动,无法评价其合理性,也无从检验其有效性。教学活动亦然,设计教学所碰到的第一个新问题,便是如何设计出准确、全面而清楚的教学活动目标,以此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适合性,以此为尺度来检验教和学的质量。目标设计的实质是把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化,它要求设计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考虑摘要:需要学什么(文化价值),学了有何用(工具价值),学了能怎样(育人价值)。进而结合现实的这一课(或单元)考虑摘要: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技能),如何助其会学(熟悉能力、自学能力),如何使其乐学(喜好、习惯、责任感、成功感、自信心)。由于活动及其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多样性和活动设计者价值追求的相对专一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而,目标设计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价值选择。
小学数学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重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需求,改变传统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和应试习题解答的取向,要适当关注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新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和提高数学思维是我们在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教学目标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导向功能,假如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教学的现实性,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很难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因此,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我们就要关注小学数学的现实性新问题。
2.2“定点”——内容设计
所谓“点”,即通常说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本章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并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度、难度和学生现有学习实力的权衡来确定教学的难点。也有论者加进了“要点”这一概念,认为教学要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则是教材的整体脉络。由此可见,内容要点可以在教材中独立存在,具体到一课教学中,教学重点则应是对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总体把握。重点之“点”,在设计时是点,而在教学实施中则展开为“线”甚至“面”。可以说,内容设计中有关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理顺教学思路的基础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由学科本身的特征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它鲜明的现实性。我们不能否认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但也不能否认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既包括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把握也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熟悉和运用。这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谁是教学的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2.3“定型”——课型设计
目标和思路既定,就要为之寻找合适的课型,课型实际上是实现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思路的保障系统。经人们长期课堂实践而探索出来的课型多不胜数,因而,设计课型,实质上仍是一个选择和重组的新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讲授课,这是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物资条件共同决定的。我们不否认讲授课在传授知识方面的高效性,它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课型.但是,讲授课只是众多课型中的一种,而且它自身也有着不足,尤其是在适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假如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某一原理来解决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采用活动课或者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注重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和之相适应的课型来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4“定序”——程序设计
就一般原理而言,定序要考虑的是这一课题(单元)的教学如何导入、展开和终结的新问题,根本依据是学生把握知识经验过程中动机形成、经验获得、知能转化和循序发展的规律性,但在具体的课或单元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将该课题该单元的非凡性纳入考虑之中,也正因了这种非凡性,教师才有了定序的自由自决权力,否则,就会使备课设计成为机械被动的摹仿和照搬式的劣作。在教学程序设计上,我们可以在课的导入部分设计适当的情境,根据新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经验、认知水平之间的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喜好;也可以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和布置适宜的教学活动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来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来解决具体的新问题。
2.5“定位”——角色设计
师生是教学活动系统中最积极的因素,各自的角色地位以及由这地位所决定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活性”及其效率而言,至关重要。我国中小学界一般倾向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每一具体的场合,主导该怎样“导”,主体又该怎样地“主”,不是一律的。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条件下,主导主体的具体角色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在侧重能力练习的教学中,教师有如教练员,学生有如运动员。又有人主张,在“探究一研讨”教学中,教师应以“旁观者”姿态出现于学生的探究阶段,又以“组织者”身份活跃于学生的研讨阶段。角色定位不当.必影响教学效果的质和量,如教师仅仅充当信息者,一味灌输,或充当牧羊人,任其自流,都不能造成和谐的教学状态。
具体说来,要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和了解师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总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她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具体的人。数学教学不仅是学习应用广泛、逻辑严密的数学科学,还有学习数学的人。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次严厉负责的备课活动中,绝无任何现成的目标、重点、课型、程序或角色位置拿过来便适用的.教师必须对他工作所涉及的所有对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权衡直至做出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