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大学毕业护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2
职业成熟度(carrer Maturity)是个体职业发展中的一个评估性指标,由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Super在1953年首次提出,用于反映个体完成的与其职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职业发展任务的程度。职业成熟度越高,个体就越容易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相应地也越有利于个体获得职业成功与职业满意。反之,职业成熟度越低,个体就越难以做出适合的职业选择,进而迟滞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因此探讨职业成熟度的影响因素,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对大学毕业生更好就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已有研究认为:大学生的情商水平[1]、对父母的依恋[2]、人格[3]、职业价值观与情绪智力[4]、职业决策与自我效能感[5]、职业情感[6]、性别角色[7]、心理控制源[8]、自我同一性[9]、工作价值观以及工作适应状况[10]等因素与职业成熟度都有显著相关。北京大学的张智勇教授等人更是修订了韩国版的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根据中国的本土特色,编制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职业成熟度量表[11],该量表共有六个不同的因素——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以及职业参照,为我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工具。
择业焦虑是个体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强烈、持久的情绪体验。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和高校扩招带来的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择业期间的焦虑情绪严重,它不仅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其顺利就业[12]。
以往研究探讨了择业焦虑的性别[13]、学历[14]以及入学有无工作经验[16]等特点,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主要探讨了大学生适应性[15]、心理控制源和应对效能[16]、大学生自我同一性[17]、大学生人格特质[18]以及职业成熟度[12]等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其研究对象也主要是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本研究把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作为自变量,以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大学毕业生为被试,一方面进一步探讨职业成熟度对择业焦虑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两方面的比较,以期为民办高校的更好发展以及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些许建议。
1.研究被试与方法
1.1被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两类高校大四学生中随机抽取学生348名,其中,有效被试300名,有效率为86.2%。年龄范围为20-24岁,平均年龄是22.5岁。具体被试分布状况如下(见表一)。
1.2研究工具
1.2.1职业成熟度量表
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采用张智勇等人修订的韩国版的职业成熟度量表,共34个项目,分为职业目标、职业自信、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参照六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职业成熟度越高。
1.2.2择业焦虑水平问卷
1965年,美国杜克大学Zung等人编制了焦虑自评量表(SAS)。本研究所采取的择业焦虑自评量表就是在SAS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均已证明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都比较高。本量表共有26个问题,采用1-4级计分,要求被试根据择业过程中最近一周的实际感受作答。计算分数时,把每个题目的分数相加得到一个粗分,再将粗分*1.25,对所得分数进行四舍五入,把得到的整数作为标准分。在本研究中,得分在50分以上为焦虑明显,50分以下为焦虑不明显。
1.3数据处理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分析处理。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2.不同群体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差异性研究
2.1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水平为3.11±0.25;其中,95.4%的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及其各成分的平均得分都处在中等程度范围。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职业目标(F(1,297)=19.273)、职业自信(F(1,298)=14.157)、职业价值(F(1,300)=12.157)、职业自主(F(1,298)=18.157)以及职业成熟度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上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要稍高于公办公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但差异不显著。(见表二)
2.2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特点
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得分在29~98分之间,均值为51.088,总体焦虑水平的标准差为43.126±7.036;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40.3%。
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择业焦虑水平存在显著差异(t=4.157,p
2.3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通过对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的相关分析发现,职业成熟度与择业焦虑水平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474,p
3.讨论
3.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成熟度和择业焦虑水平上的差异比较
3.1.1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证明我国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整体水平不高,职业成熟度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处于平均水平。其中,公办院校大学毕业生在职业目标、职业价值、职业自主、亲友依赖和职业成熟度方面的平均得分高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且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而职业自信和职业参照两个维度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仔细分析,导致这两类学校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以及其中五个维度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1)民办高校的学生中家庭条件优越的比例较高,不少人是在相对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父母对学生的未来的考虑的比较多,安排比较多,这导致民办高校的相当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未来考虑的比较少,在校期间勤奋程度相对也比较低点,再加上他们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同学入学时起点就低很多,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以及亲友依赖等四个方面的成熟度相对公办高校的学生要稍差点。但是通过对我校学生的观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表现欲强烈,新奇感强,敢于操作,他们不虚荣,能放下身价,参加实践锻炼较多,人际关系较广,所以在职业自信以及职业参照方面的状况和公办高校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甚至稍好一些。(2)由于民办高校大学生相对于高职或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在求职中缺乏独当一面的实际经验,相对于公办高校的学生,在系统的理论学习方面可能也比较薄弱些,在目前的严峻的就业压力下,他们在未来职业目标、职业价值以及职业自主方面更可能出现手足无措的状况,对亲友的依赖也相对更大一些。
综合以上分析,加大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力度,势在必行。
3.1.2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焦虑水平状况及差异比较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总体择业焦虑处于中等水平。一定程度的焦虑水平具有动机作用,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有利于个体目标的实现;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个体的心理平衡,影响个体行为的发挥。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总体焦虑水平偏高,均值为51.088,其中,存在明显焦虑水平的大学毕业生达到了40.3%。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对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要指导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和技术,增强毕业生承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素质以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
另外,对这两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发现,公办高校择业焦虑水平显著低于民办高校大学毕业生,其原因可能是师范类院校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系统接受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习,且都经历了专业实习,临近毕业的他们择业焦虑水平就显得相对较小些。因此,家庭和学校各方面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指导和支持是很必要的。
3.2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焦虑水平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业成熟度总分与择业焦虑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职业成熟度越高,择业焦虑水平就越低。这与国内张玉柱[19]、谢文静等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在大学生未来的择业时,如果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职业准备状态,则在处理职业问题时就会表现的更加从容,对他人的依赖程度较低,从而也会表现出较少的焦虑。
参考文献
[1]孙萍,杨建平.大学生情商水平与职业成熟度相关分析[J]重庆医学,2011(9)
[2]程利娜,井军弟.高中生父母依恋与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
[3]刘姗汝,赵燕等.应届毕业生的职业成熟与大五人格的相关研究[J]黑河学刊,2011(2)
[4]梁晓燕,安宏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情绪智力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2)
[5]廖美玲,朱溢毅.大学毕业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宁德师专学报,2010(3)
[6]李丽萍,丁禾.实习护生职业情感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
[7]宋家龙,尚龙洋.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8]赵倩.心理控制源对大专生职业成熟度的影响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8)
[9]赵倩.大专生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校园心理,2010(3)
[10]海小娣、马俊.职业成熟度、工作价值观与工作适应状况之间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5)
[11]张智勇,荣煜,管延军.中国大学生职业成熟度量表的信度与效度[J]西南师大学报,2006(9)
[12]张玉柱,陈中永.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的心理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99—102
[13]刘红霞.大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性别差异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
[14]邢颖.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0(2)
[15]任文芳,李嫱.大学生适应性与择业焦虑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杂志,2009(10)
[16]林洁.福州市硕士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硕士论文,2010(5)
目前我国的大中型医院在编护士基本是中专、大专毕业,工作以后没有再受到系统的继续教育,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她们学的知识迅速陈旧老化。一个工作五年左右的护士若没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按知识更新周期计算,她所拥有的知识中至少一半需要更新。这就意味着原有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要求护理人员不断充电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和技能。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以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需要。
1.2临床实践的需要
当今医学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医学护理学的分科越来越细,一些高科技的专业科室不断涌现。例如:计算机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激光、显微镜、内窥镜、介入技术等护理,各种脏器移植的护理,血液透析的护理及各种导管的护理,各种监护仪、抢救仪的使用等等,都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而这些知识对于现代护理人员来说,又往往是在工作实践中或多或少必须碰到的新问题。因此护理进修这种继续教育的形式被日益重视。
1.3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医疗服务护理模式转向卫生保健护理模式;功能制护理模式转向整体护理模式;灌输知识型教育模式转向促发能力型教育模式。这些模式的转变,要求现代护理工作者不但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熟练的操作技能,懂得管理,通晓人文科学等知识结构,而且必须成为热爱护理专业,愿为护理事业献身,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开拓应用型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护理人员只有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信息能力、心智能力、行为能力、社会能力等,不断提高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以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满足现代护理工作的需要。
1.4开展护理科研的需要
护理科学研究是推动护理学发展,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的一个关键因素。护理科研人员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用较高的学术水平来考虑分析研究课题,及时掌握信息,会用文献检索和统计学知识,同时要有一定的外语水平,了解国内外医疗护理的新进展。具有一定的写作素养,才能较好地完成护理科研。而目前医院里只具有大专、中专学历的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远远达不到护理科研的需求,这是护理科研水平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展继续教育,开拓护理人员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从而使护理工作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护理科研才能有所提高和创新。
1.5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俯瞰当今世界护理发展,美国护理发展较快,现所有的注册护士均达到四年制护理大学毕业的水平。美国重视护士毕业后再教育,有相当数量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护理人员是通过护理继续教育而实现的。她们对护理理论和护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护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成熟专业。而我国的护理教育还处在落后的初级阶段,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都在开办护理专业,但由于师资力量短缺,没有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只有大力发展继续教育,使之形成一个网络型的教育系统,逐步达到全员性和高效性,这样才能缩短我国护理科学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继续教育的形式
2.1成人自学考试
鼓励具有大专、中专水平的护理人员勤奋自学是护理专业继续教育的基本方法之一,现有护士大多在临床三班倒,进行脱产学习难度很大,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围绕专业广学博览,刻苦攻读。集中辅导,考试已成为大多数护士采纳的形式。
2.2短期学习班
举办护理人员培训班,由专人讲解I临床上个别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有助于新的技术和理论在临床的推广和引用。
2.3外出进修
各科室应每年选派1~2名业务骨干去我国先进的医院进修学习,把现代医学护理新的理论和技术带回来,以促进临床护理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专业科室,需要特殊的专业护理人才。只有外出进修,才是提高专业护理水平最有效的方法。
2.4参加学术研讨会
定期开展学术报告会和学术研讨会,鼓励护理人员撰写论文,交流学习心得。它是锻炼和提高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促进护理专业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2.5举办专题讲座
请专家学者有计划有重点来院举办专题讲座,主要讲解新的护理理论与方法,推广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传递护理信息,这种方法是更新知识的有效手段。
2.6外语培训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和护理观念也随之转变和更新,护理人员的工作目的已从单一的恢复患者生理功能扩展到满足患者身心健康,因此护理的实践活动,不仅是提供护理技术的过程,也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1],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基础,而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是沟通能力。美国高等护理教育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of Nursing,AACN)于1998年1月修订了“护理专业高等教育标准”中界定了护士应具备4种核心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评估能力、沟通能力和技术能力[2]。由此可见培养护生的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加强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 competence)指一个人与他人有效地进行沟通信息的能力,包括外在技巧和内在动因。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是指在护士护理患者中的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是护士做好心里护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和手段,是完成护理任务的重要保证。临床上护士和患者接触十分频繁,长期以来受传统“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影响,护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护士就是发药、打针、测量体温的工作,忽略了与患者之间的互动,缺乏了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使护患关系被动僵持[3],引起医疗纠纷,影响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正常工作。因此在校期间开始有意识的对护生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使护生进入临床后能及时营造良好的护患沟通氛围,要求护士转变护理观念,树立“以健康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模式,充分调动护士主动性,加强责任心,为患者创造和谐、舒心的治疗环境,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并尽快恢复健康。
2护理实验教学中影响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培养的因素
护理学基础是研究有关预防、疾病治疗及康复过程中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及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4],是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实验科学。近年来,随着护理理论及技能的不断完善,护生的临床应用能力及操作能力逐渐增强,但是护生的人际沟通能力现状却不容乐观,与以下因素有关:
2.1护生方面的因素
2.1.1目前护生独生子女占多数,缺乏社会经验,与人沟通较少,导致护生在沟通交流方面比较薄弱。
2.1.2 护生在实验室学习操作,扮演病人角色的基本都是模型,接触的物品是实验用物,缺乏逼真感,往往机械的进行操作,忘记了与患者进行交流。即使扮演病人角色的是同学,也经常因为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不信任,不愿意开口解释或交流,怕说错被学生笑话,从而缺乏交流的主动性。
2.1.3 通过与护生的交流,发现护生在思想上并未真正充分认识到操作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普遍重专业轻人文,重护理技能操作轻沟通交流.
2.2 教师方面的因素
护理教师或实验指导教师有很大一部分为专职教师,大学毕业后就直接留校当老师,他们与病人接触少,缺乏临床经验,对真实的临床病房环境不够熟悉,相对注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实验操作时重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而忽略了与病人沟通。
2.3护理教育理念的因素
传统的护理教育理念是“以疾病为中心”,重操作轻人文的护理实验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护生动手能力强,但是缺乏护士必备的人文科学知识及修养,缺乏护患沟通能力和技巧,在临床上属于单纯的技术型护理人员。
1.护生人际沟通能力在护理实验中的培养
3.1改变护理教育理念,树立正确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临床上对护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已从原来的单纯技术型转变为全面综合型,这要求我们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都发生相应转变。护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增加职业道德教育、护理心理学、护理美学、护理礼仪等,增加护生人文素质,适应21世纪“以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的需求。在护理实验中,除了对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外,还要强调加强人际沟通的重要性,激发护生学习的积极性。
3.2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保教学过程中言传身教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教师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将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隐形课程的内容体现,这就是要求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做新时代的终身学习型教师,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育能力,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创新,在树立注重专业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同时注重护生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的教学观。在实验带教过程中应努力做到语言清晰、准确、规范。在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根据不同病人不同操作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与患者进行解释沟通工作,确保做到言传身教。
3.3 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学生专业思想
部分学生对护理专业了解不够,就误打误撞的进入了护理专业学习,再者听闻部分临床护士对护理工作的抱怨,使得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甚至排斥。因此在护生刚进入学校时,就注重加强人文理念的引导、职业道德的熏陶、学习兴趣的培养。开展一系列讲座,请优秀护士前辈通过亲身经历对护生进行正确的职业引导,弘扬南丁格尔精神。结合国内外不断提升的护理专业地位与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表明护理专业良好的就业形式和发展前景,激发护生的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主动学习。
3.4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贯穿教学过程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提高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效果[5]。
3.4.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一项操作时,先分段讲解此项操作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然后连起来全程操作一遍,再请护生回示,此时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可以启发其他护生进行思考、讨论,并且用学过的理论解释错在哪里,该怎么做,以后自己会不会发生类似的错误等等,可以加深护生的印象。同样整个过程中,教师在示教时,强调了跟病人的沟通和解释工作,学生也相应对沟通工作有了更深的印象和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激发了学生临床思维意向,培养其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6]。
3.4.2 案例教学法 临床护理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患关系的好坏,而护患关系的基础是良好的护患沟通。为了更形象逼真地让学生了解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向护生传授“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教师会收集临床医疗护理工作中发生的一些真实案例,要求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分组讨论,找出案例中哪些是不良沟通引起的医疗纠纷,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不仅学生之间进行了沟通,还与老师进行了沟通,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既生动了解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又在讨论过程中培养了自身的沟通能力。
3.4.3 情景模拟教学法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具体场景,将理论知识演化成直观内容,激发护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追求与探索[7]。在课程基本结束学生能基本掌握各项操作时,把护生以寝室为单位分成几个组,让护生自行设计病例,根据病情需要预习操作流程。根据不同的病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有护生扮演病人,有护生扮演医生,有护生扮演护士,有护生扮演病人家属等,在实验室模拟病房里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护生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要求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扮演家属和病人的护生要给医护人员设置障碍,扮演医护人员的护生要解决问题。也可以进行角色互换,让病人、家属和医护人员之间能设身处地的考虑问题,最后请本组学生指出剧情中运用的医患沟通情况。论文参考。其余护生观看完模拟演练后,可以提出问题,指出哪些做的好,哪些需要改进,如何改进才更好,最后老师总结评价。情景模拟演练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所谓“旁观者清”,使其余护生以后能避免犯相同的错误,提升了护患之间的沟通能力。
3.5 提高沟通能力分数的比重,改进实验评分标准
修改操作考核评分标准,使学生的仪表、态度、沟通意识和能力在实验成绩中所占比例提高5%。操作考核项目不单纯是考核一项操作的熟练程度、操作方法准确程度,而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与患者的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实验操作考核标准引导学生从主观上重视沟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树立关爱病人的服务理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
4. 小结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更加关注护理实践中的人文精神。论文参考。如何加强护患关系的沟通已成为一个新的要求,对于每一位护生来讲,必须掌握服务患者、指导患者、尊重患者的技能和技巧,才能胜任神圣的护理工作。因此通过在护理实验教学中对护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护生认识到了与患者沟通的重要性,初步掌握了基本的沟通技巧,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学校还应加强对护生职业态度、职业情感、职业责任感、临床思维、判断能力、专业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护理学专业特点及护理模式的转变 。
参考文献:
[1]赵莉,龙霖,雷蓉.《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对护理本科生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7(27):759-761.
[2]shearR,Davidhizar R.Using role play to develop cultural compcompetence[J].NursEduc,2003,42(6):38-40.
[3]骆凤英.观《亮剑》谈护患沟通技巧的“五性”[J].光明中医,2009,12(24):2372-2373.
[4]冯先琼.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5]王蓓,俞群亚,于冬梅,等.临床护理教学中加强护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做法与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11A):70-71.
[6]杜维星,李启培.启发式教学在《护理学基础》技能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护理,2006,12(17):1659-1660.
关键词: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们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以及能力,让他们拥有创业的想法,开拓创业思路,具有创业素质以及掌握相关的创业知识,从而具备创业能力。中医学类院校办学是以“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宗旨的,因此创业类教育对中医学院学生来说距离略远, 而且中医学类院校的专业掣肘和其学科的学习方式以及社会环境对医务工作者的特殊需求性及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惯性等原因,在不经意间为中医学类院校学生的创业活动创造了无形的障碍。 笔者在下文中对这些成因进行了探讨。
一、中医学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
1.1创业教育的相关体系以及包括的内容
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训, 二是创业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三是创业中有切实作用的技能技巧的学习。 具备创业素质是想要创业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也是成功创业的基础;创业学学科理论是进行创业的前期指导以及必须要具备的知识储备比较常见的有KAB 创业教育或 SYB 基本创业知识等;创业实践使能否付诸实践的前期检测,同时也是理论基础和实际应有的结合、从而形成创业素质的过程。【1】三者紧密关联相互影响,构建了高校创业教育的常见结构。
1.2创业教育的师资匹配
创业教育是一项并不简单的过程,而且教师团队是保障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必要因素,所以创建一支具有过硬师资条件的团队是很有必要的,有过硬的教师团队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前期引导对他们的未来创业是有很大裨益的。 研究国内外创业教育的成功事例发现,进行创业教育的教师团队不仅仅要具备优秀的教育心理、过硬的经济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还要有某些强大企业里的精英人员、相关方面的专业以及在我们身边的典型事例。
1.3创业教育的辅助体系
想要创建一个完善的创业教育系统,不只要拥有教学管理、研究、实践、基金等组织体系,还要尽可能的加入政府的相关帮助和指导。 中医学类院校毕业生的创业基本只停留在理论平面上,这导致他们不具备现实生活中的实干经验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医学类院校应该对于切实可行的创业计划进行扶持和相关指导,而有关政府部门也应尽力提供相关帮助,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学生创业在前期就直接宣告失败。【2】构建一个创业辅助系统不仅仅可以帮助大学创业群体按照中小型企业的合法手续以存在,还可以将政府等部门作为后盾,可以提升小型企业的稳定性。
二、中医学院校创业教育的实施途径
2.1采用最新的中医学教学理念
要进行创业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中医学类院校采取最新的教育理念,培养中医学院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中医学专业性质较为严肃而且中医学相关知识极为复杂,传统的中医学教育是以将毕业生定位在救死扶伤和治病救人之上。 而现在中医学理念提出了新的教育目标:一是如何进行疾病以及伤痛的预防;二是对疾病的医疗和诊断;三是尽量减少患者的痛苦;四是尽量防止患者死亡时间提前,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护理服务档次。 1999 年,国际中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在纽约成立,而后就确立了全球中医学教育都需要遵守的最基本的要求,对临床医务人员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了制定,具体包含七个方面:职业素养、服务态度、个人行为;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应用;沟通能力;卫生系统;资料数据管理;研究思维。所以,现代中医学的最新需求以及传统中医学教育方式存在着矛盾, 现在中医学不仅仅需要毕业生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毕业生具备着很强的综合能力,所以中医学类院校的教育重点应该从知识逐步转移到创业精神以及创业素质的方面,从而提升中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具备的综合能力。
2.2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眼下,国内诸多高校极少有开设创业类课程的,这显然无法适应现今对于人才的需求。中医学类院校具体要从四个方面着手课程改革:一是强化专业基础课教育,为学生下坚实基础,尽量让学生做到学识广博。二是增强文理科的合并,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三是设立综合项目课程,扩充学生们的眼界,强化学生们的非智力因素以及相关能力。
2.3建立全新的中医学创业体系
中医学类人才的培养和创业体制要确立新的目标,先进行人事管理系统的改革,将培养和运用有机结合,逐步将中医学科技人才培养和创业体制由封闭逐步转为开放。首先,面向全球,全面强化中医学类院校培训体系的改革。 要走校与校交流以及与国际合作的路线, 尽力推动教育培训课程的综合、逐步将教育手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和人才知识结构的国际化。 这样的合作交流可长可短,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专家互相讲学的手段,抑或使用进修或者共同完成协作课题的方式。【4】 其次,将国外的优秀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充分学习国外创业教育获得成功的经典案例,做到博采众长。
三、总结
付诸实践是大学生进行知识应用和强化个人能力的空间,对于拓宽专业途径以及学生的就业方向,更好的使用社会有着很好的帮助。 中医学类院校应当针对性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们进行社会实践,比如进行义务诊疗服务、进行社区服务、创业模拟等形式的实践,全面扩充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固定方向,让他们将所学到的东西付诸于实践,强化学生们创业的能力。 有能力的高校还应该进行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大学毕业生们提供实践的场地以及练习的环境,还可以选择将毕业设计或者论文等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也可以为广大企业提供紧缺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宝.创业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影响及政府推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7):149-153
医学教育的第三阶段在法语中叫做LeTroi⁃sièmeCycledesÉtudesMédicales,简称TCEM。在第三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医学生实际上是已经具有执业医师执照、有处方权的医生,并全日制在医院从事住院医生的工作。他们通常在更高年资医生的监护下独立完成诊断、检查、处方、治疗病人的全过程。根据专科的不同,TCEM为期3~5年。全科医学教育的TCEM为3年,目标是培养家庭医生,除了在医院各科室间轮转外,也可以去私人诊所行使家庭医生的职能,并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其他专科,如内科、外科等的TCEM通常为期5年,医学生同样在教学医院的相关专科进行轮转,并完成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TCEM结束时,医学生必须通过医学博士论文答辩,从而正式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为其医学教育过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2法国医学教育特点分析
2.1国家统筹计划
法国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计划性,这个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卫生部根据当年全国对医生的需要,决定全国医学院的招生数量,即能够通过PAES学年的考试进入P2的医学生数量。这一计划保证了通过数年艰苦学习的医学生成为医生以后,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有保障的收入;同时也决定了医学教育是一个淘汰率很高、竞争很激烈的学科。第二,根据DCEM4的医学生人数和全国各地区对不同专科医生的需求情况,制定当年进入TCEM的不同专科人数。这一计划使得各地区各专科的执业医生人数相对平衡;且医学生想要选到心仪的专科就必须要考到好的名次,保证了医学教育的高竞争力。
2.2重视临床实践
通过本文对法国医学教育的介绍,不难看出在法国医学教育中,临床实践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P2学年前的4周护理实习开始,P2、D1学年有1周1~2次的床边教学及暑期的2个月实习,D2、D3、D4学年的每天早上都在医院实习,直至最后TCEM阶段的全日制医院工作。所以法国的医学生接触临床时间非常早,且直接接触临床的时间随着年级增加不断增长。这种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紧密结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直接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医学思维模式,增进临床技能的掌握。
2.3理论课程综合性强
在法国的3阶段医学教育设置中,第一阶段以理论授课为主,第二阶段中理论课程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观察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课程表不难发现,所有的核心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以第一阶段的课程单元(UE)、第二阶段的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的方式表现出来。在P2和D1这两个学年中,课程单元作为核心课程在4个学期中教授了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和诊断学,并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将这4个学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分别以胸部、腹部、头颈部和四肢的形式进行讲授。在D2至D4的3个学年中,核心课程包括跨学科单元和系统课程这两种。这种综合课程的呈现方式更形象易懂,方便学生集中理解记忆,并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这种课程方式对授课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4个学科的教师密切配合,进行集体备课,并且将相关内容融会贯通。
2.4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高
法国的高等教育都是由国家制定教学大纲,但是没有专门教材,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医学生上课的时候必须认真听讲,详细记录笔记,以供课后复习。授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授课内容,给出自编讲义或大纲,附上参考书目,由学生课后自行查阅。由于理论授课时间有限,很多内容只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学生在课后自己钻研参考书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相关课程论文的撰写,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参考大量医学书籍。此外拓展课程中的医学论文分析、还有医院定期举行的病例讨论,都可以培养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他们能够独立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医生,即使从学校毕业后也必须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因此法国的医学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为执业后的终生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重视全科医生的培养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供方便、经济、有效、全面的医疗服务,并避免过度医疗,法国非常注重全科医生的培养,并立法规定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每年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考试的医学生中,有一半以上进入第三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中。以2011年国家提供的7692个执业医师职位为例,其中的3930个职位是留给全科医生的,其他的10个专科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共3762个职位。在全科医学的第三阶段教育中,医学生被要求在教学医院的各专科进行轮转以掌握各系统疾病包括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此外还必须到家庭医生诊所进行6个月的学习。选择了全科医学的学生在完成第三阶段的学习后会成为全科医生即家庭医生,可以自己开办诊所或与他人合办诊所。家庭医生是医疗服务中相对基础的一部分,直接面对普通患者并提供卫生保健服务,并将需要专科治疗的病人分诊到不同专科进行后续医疗服务。
2.6不断改革中的法国医学教育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生命科学的研究发展和医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法国的医学教育也在与时俱进,教育体制包括考核方式都在不断进行改革。近期的重要改革分别出现在2004年和2011年。在2004年以前,选择全科医学的医学生在第二阶段即DCEM4学年后,不用参加考试,直接成为住院医生,经过2年半的TCEM阶段培训后进行医学博士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即可成为全科医生。自2004年起,所有医学生都必须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考试后再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考试排名决定是否选择全科专业;且全科专业的TCEM阶段延长到了3年;此举是为了促进全科医学的发展,提高家庭医生的职业素养。2010年的医学教育改革设置了“健康教育第一年(PAES)”,这个改革合并了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和助产科学的第一年基础教育,使得医学生的基础课程又增加了药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通过以上的两个实例不难看出,法国的医学教育改革从来都不是一步到位的剧烈变更,而是比较频繁的小的改版,相对灵活且易于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
3对我国医学教育制度的思考和启示
在对于医学生的选择上,法国与我国类似,高中毕业生可以直接进入医学院校。因此相比美国等国家的仅仅允许大学毕业生(具有学士学位)进入医学院学习的制度来讲,更适合作为参考对象。了解法国医学教育制度后,结合我国医学教育的现状,会产生一些思考和启示。我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一直延续建国以来制定的模式,没有经历过大型的变革,虽然比较贴近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特点,但是在某些层面确实与现代的医疗环境不相适应。如果能从法国的医学教育制度中吸取一些经验、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作用应该会比较可观。
3.1医学课程改革
法国的高等教育一贯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医学教育也不例外。其中的核心课程以课程单元和跨学科课程的形态为主,具有很强的学科综合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科书,所以一门核心课程的学习需要查阅不同的理论书籍,并综合阅读才能全面掌握。此外,在拓展课程当中的医学文献分析等科目的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医学生阅读和写作医学论文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的社会经济形式和临床医疗的现状,目前许多医学院校正在进行不同规模的课程改革,其中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为主流思想。PBL教学的形式是将一个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交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和掌握隐含于问题背后的医学知识。这种形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主动进行知识整合并鼓励批判性思维。以江汉大学医学院为例,经过这样的课程改革后,PBL内容占到学生总课时数的20%左右。虽然这样的课程设置方式还在试验探索阶段,但是从短期效果来看,已经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3.2医学教育模式改革
法国医学教育中注重临床实践的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以我国目前比较主流的5年制医学教育为例,前两年半学生在基础医学院进行理论学习,除了某些条件比较理想的学校设有临床模拟实验室可以进行模拟实践以外,大多数的时间学生没有任何机会接触到医疗实践。在后两年半中,医学生有1年的时间学习临床理论课程,1年的时间进行临床实习。所以在5年的学习过程中,中国医学生仅有1年时间来真正接触临床。反观法国医学的教育模式,在第五年(DCEM3)结束时的医学生已经经历了一次护理实习、一次两个月的暑期实习和连续两年的半日制实习(包括值班),对于临床医疗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且他们作为医学生的临床培训还远没有结束。而且这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加直观、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也更有效率。如果能够借鉴这样的教学模式,应该可以增强我国的临床医学教育效率,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
1992年大学毕业后,刘玉梅一直从事妇产科专业。在院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她迅速掌握了妇产科疾病诊治,1996年提前晋为主治医师。1997年受院长嘱托为做大做强妇婴医院妇产科,她去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妇产科进修。当时因孩子刚满8个月,母亲又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多少人劝她说等孩子大些再去,但想到医院的发展、领导的信任,她流着泪给孩子断了奶,毅然离开家人,开始了再次的求学历程。进修期间,因为当时交通不便,多少次父母生病,并且孩子骨折,家人怕耽误她学习都没有告诉她。而她也把对孩子的思念及对父母的担心,通通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一年时间她瘦了近10公斤。她的付出及骄人的成绩感动了当时进修医院产科尚涛主任,多少次挽留她考研究生,但考虑到院领导的嘱托和企盼,她毅然决定学习期满回原单位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她带着新技术、新知识、新的管理理念回到单位,1998年破格任盘锦市妇婴医院产科主任,当时年仅29岁。
在任期间,按照医大的管理模式,从头开始,规范各种诊治常规及抢救流程,不断对全科人员进行理论与实践的培训,并大胆改革创新,首次在盘锦市开展“改良式剖宫产术”,因手术时间短、切口美观、患者痛苦小等优点在盘锦市闻名。她的以“改良式剖宫产术”一文获2003年盘锦市卫生系统三个十佳活动中十佳优秀论文奖。
从医的人都知道,产科风险大,一手托两条生命,产科医生不仅要竭尽全力地保证新生儿的安全,又要保证产妇的健康。这不仅要求产科医生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更要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和思维敏捷的判断力,稍有不慎,面临的就是新生儿残障甚至死亡,更严重者,孕产妇死亡,后果就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作为年分娩量2000多的产科主任,刘玉梅的责任重大,她随时随地都会因为产妇或胎儿出现异常而被请到医院。为大力保障孕产妇和新生儿安全,她没有节假日,不论白天黑夜,24小时电话始终开通,有事随叫随到,以至于每到深夜,电话一响,她就紧张,心想不是孕产妇有危险就是新生儿需要急救。2003年夏天的某日凌晨1点多,刘玉梅家里的电话突然响起,是手术室护士打来的:“难产剖宫产术中怀疑膀胱损伤,台上急需会诊”。放下电话,她急忙穿上衣服,一路小跑到大街上。此时,人们都在熟睡,出租车也见不到一辆,好在家离医院近,她飞快地向医院跑去。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快点、快点,多耽误一分钟,产妇就多一分危险,台上的医生就多一分焦急。当她跑到医院时脸色苍白,嗓眼发咸,几乎说不出话,迅速洗手穿衣上台……经过台上及时准确的诊断处理,产妇转危为安。大家都说:“别再那么傻了,路上那么黑,出点儿事咋办。”但刘玉梅却说:“为了患者生命安全,值得。”还有一次春节前后,高危产妇产后由于子宫出血不止,经积极治疗仍无好转,此时患者已处于休克状态。为抢救患者生命决定切除子宫,但患者本人是二婚,坚决不同意切除子宫。经院长多方交涉,当患者昏迷时家属才勉强签字。此时患者因出血太多,凝血功能极差,切口甚至缝合的针孔都渗血,术后阴道残端缝合处持续渗血,当时缝合止血已经不可能了,唯一的方法是在静脉大量输入大量凝血因子和新鲜血的同时,阴道残断压迫止血。为防止用力过猛,导致缝合口裂开或压力不够止血失败,刘玉梅亲自操作,用止血钳夹纱布压迫止血,因患者麻醉尚未清醒,为保证正确有效压迫,她只好弯着腰,扭着身,侧跪在患者床旁,这种姿势坚持了近3小时,血止住了,而刘玉梅当时却站不起来了,床旁的家属和护士都忍不住哭了。休息片刻,刘玉梅说:“就是腿和腰有点僵了,没事的。”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大家都说她像个永动机,不知疲倦,无论是抢救患者一夜未眠,还是一台台手术没吃上饭,在同事和患者面前她永远是那张青春、充满阳光般自信与笑容的脸。她经常对大家说新生儿出生后第一声啼哭是世上最美的音乐,她就是这样爱着她的职业、她的患者。
技术需要不断开拓与创新,医疗行业更是如此。刘玉梅敬业爱岗,通过近几年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将国内国际先进技术应用于临床。她先后多篇,其中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章有:《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的“氧化亚氮吸入镇痛200分析”及《中国实用乡村医学杂志》中的“妊娠合并尖锐湿疣”专题讲座等。其中在国家级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中“胎儿脐带绕颈产时连续胎心监护132体会”获中华优秀科技论文一等奖,“分娩中胎儿窘迫465例临床分析”获盘锦市自然科学学术成果一等奖。除了完成繁重的临床工作外,经多年工作经验,刘玉梅发现新生儿出生缺陷是我国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有60万左右出生缺陷儿,我省每2小时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孕早期宫内TORCH感染,至今没有一种简单易行的筛查方法,这一直是从事围产工作的医务人员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自2003年始与中国科学院及西安联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刘玉梅亲自主抓的《生物芯片抗体检测在防止出生缺陷中的应用》项目获2005年盘锦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此项目填补了盘锦市多年来宫内感染筛查的空白,只需2毫升静脉血,等待10分钟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否有致畸危险,现已成为孕早期筛查不可缺少的项目,是提高中华民族人口质量的阳光工程。她率先在盘锦市开展妊娠期糖耐量试验和糖筛查试验,每年筛查人数约1500人,其中确诊为糖尿病孕妇占2%。因早诊断及早治疗,大大减少了以往因妊娠期糖尿病导致胎死宫内的发生。她首次在产科高档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模式,如何打造出一套适合高档产科的医疗技术和医疗护理管理模式及流程;改变人们心目中传统产后护理方式;让广大育龄妇女认可这种消费,这是当了多年主任的刘玉梅第一次观念上的改变,“经营”的理念第一次出现在她的脑海。经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终于打造出了特色的、科学的产后、术后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模式,明显促进了产后、术后的康复,使在这里分娩的产妇更年轻、更漂亮,这里出生的新生儿更聪明、更健康。此举深受省内专家的好评,多次接待兄弟医院参观学习,成为该院一大亮点。因不断开拓进取,成绩突出,刘玉梅所管理的科室多次被评为院先进集体、市女职工创优集体、省巾帼文明岗。她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工作者、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市首届自然科学学科带头人、市创新能手、市人民满意健康卫士等光荣称号。
二、改革思路
1、胜任力特征与模型研究
职业胜任力的培养既要有理论依据,又要符合区域社会发展需求;既要有特征模型或理论框架,又要有具体的可操作性;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改革的重点。因此,学校在论证分析过程中,采取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理论依据为中国医学教育标准与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GMER)60条: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交流与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模型则以主题的方式诠释文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将表征的有意义的描述推断出准确意义的特征,建立胜任力特征模型。
2、实施步骤
先依据医学教育标准分解提取胜任力特征,后建立理论框架;而后结合区域社会发展实际,从医师角度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医学生职业胜任力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临床类专业学生职业胜任力的薄弱环节,设计交叉融合的模块,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项目实施过程中,边总结,边完善。
3、阶段性工作
一是根据山西医科大学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结果,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文化道德素质、工作状况、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的意见进行分析;二是对学校前期开展的山西省四区一县(太原市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区和娄烦县)的卫生需求调查数据进行了再分析,了解了城乡医疗机构对临床医学人才的需求和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期望要求[2];三是针对区域医疗服务特点,开展了医师职业胜任力实证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相结合,从山西省各级医院抽样对医师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职业胜任力特征应包括人际关系能力、专业基本素质、职业发展能力、个人发展能力、心理特质五大类,并对每类进行了诠释[3],佐证了本项目的构想;三是对照医学教育标准,结合胜任力特征与模型,构建了知识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体系和素质教育体系[4],并从中凝练提取了职业胜任力培养的重点。通过以上过程,职业胜任力培养改革思路逐渐明晰,并且得以推广应用,概括为:以职业精神为先导,构建系统性素质教育体系,培养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以桥梁课程建设为纽带,提高医学生知识转化能力;以四项训练为重点,提升临床医学生综合技能。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依托,相互交叉融合,构成了“三维多元化职业胜任力”培养体系。
三、改革措施与成效
职业胜任力的培养贯穿教育始终,既要面面俱到,又要有工作重点,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在医学教育中凸显成效。
1、五种措施并举,深化系统性素质养成
当今医学不缺少科学技术,独缺人文关怀。医学技术只有与医学人文有机结合,才能最终成就医学。只有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素质的教育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的要素才能真正融入医学科学和技术领域,而且这种素质教育需要系统性地进行,贯穿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在教育改革中始终将医学人文素质养成作为改革重点,经过多年积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系统性素质教育体系。①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主编出版国内首部《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概论》教材,在2002级试用,2003和2004级正式使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全员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②实施预防、教育、咨询、治疗四位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健康中心,专兼队伍结合,大一、大二侧重自我成长训练,大三、大四侧重医学心理与医患关系教育,大四、大五侧重职业心理适应教育,培养应对医学这个高风险、高压力职业的心理调节策略,成为山西省首家示范中心,近10多年无一起恶性事件发生。③依托山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及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举办三届医学人文周。以走进医学人文、重新审视医学为主题,设置医学人文论坛、影展、画展、对话、征文等版块,国内多数知名医学人文专家和校内众多医学专家到场,8000余名学生参与,汇编成果5册,选录征文200多篇,唤醒了医学人文意识,深化了医学人文认知,强化了医学人文自觉,推进了医学人文发展。④设立大学生创新项目。自2004年起,每年评审一次,截止2011年,共投入361.05万元,已立项979个,参与学生8117人,参与教师3000多人次,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获奖46项。其中获第七届“挑战杯”银奖,创山西历史最好成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创新热情,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能力。⑤开展“绿色通道”导诊活动。自1998级开始,临床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从二年级起,利用课余时间,有组织的到医院急诊室导诊,要求书写日记,其中生动感人的导诊故事精品已结集为《真诚与感动-医学生导诊随记》正式出版。
2、搭建三座桥梁,提升知识转化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校构建桥梁课程,架设了从医学基础课到临床专业课的桥梁,从临床技能升华为综合能力的桥梁,从临床医学生成为职业医师的桥梁,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①从基础到临床的过渡课程整合。根据“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②在实施过程中构建桥梁课程并据其特点,以单项能力培养为基础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以培养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技能、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根本,以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为重点,逐步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并具有鲜明特色的桥梁课程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③按照课程设置要求,目前已开设的实践/实验项目达60余项,涉及到的学科包括内科学、外科学、麻醉学、影像学、急救医学、危重病学、妇产科学、儿科学、耳鼻喉科学、眼科学、护理学等。涵盖临床基本技能和各专科技能实验室,构建了从“理论指导—模拟教学—动物实训—强化模拟—临床体验”一体化实践教学桥梁课程体系。④创建了临床实训中心(模拟医院),构建技能训练模块,开展医学模拟教育。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融入职业素质训练,强化医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推广医学教育标准教育理念,最终使学生逐步完成医学基础课向临床实践、单向技能向综合能力、模式化思维向集成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生向职业医生的转换[5]。
3、强化四项训练,提升学生综合技能
在2011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上,山西医科大学荣获一等奖,也是一等奖获奖单位中两个地方医学院校之一;2012年,获得华北赛区第一名;之后在2013年再获殊荣,继续斩获全国一等奖,成为目前三次参加、两获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的唯一地方院校。成绩的获得与学校对临床医学生职业胜任力能力培养的重视和体系的构建不无关系。当前,社会对健康卫生服务需求日益提升,国内外医学教育发展趋势和中国医学教育标准的推出,要求医学生的培养越来越注重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临床操作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以及职业素质的训练[6]。学校在职业胜任力培养中,将临床技能训练、社区与基层实践、专业生产实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进行系统训练,强化医学生专业实践与服务能力,使医学生尽快适应向职业医生的转换。以临床技能训练为例,学校建设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是目前国内建设较早的设备全面、功能较为完善的医学模拟中心,并已具有一定模拟医院特点,入选国内19家之一的临床技能类国家级示范实验室,为山西省执业医师临床技能考试中心。学校临床技能实训中心除承担专业学习阶段的临床技能训练外,每年还定期组织两期“标准化病人”和“心肺复苏”等培训班。以临床专业为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同时吸纳非临床专业学生进行训练,每年培训近500人次,可见临床技能大赛的获奖得益于全面培训和层层遴选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以后,韩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汉江奇迹”,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究其原因,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被称为韩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韩国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韩国实施高职教育的机构包括二年制的专科大学(初级学院)、技能大学、四年制的产业大学(开放大学)和可授予高级职业学位的研究生院,其中专科学院是主体。虽然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有“中间职业者”、“多技能者”等区别,但是培养模式有共同的特点,都强调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校与企业界的合作,并且在教学别注重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等。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很多值得我们借鉴。
一、面向就亚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专科学院是20世纪70年代末适应韩国高度产业化社会的需要而建立的,培养的是所谓的“中间职业人”。“中间职业人”是与一般的高中毕业者和大学毕业的“职业人”相区别的称呼。具体来说,其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树立作为中间职业人的素质和明确的职业观。②培养作为健全的民主市民的社会参与姿态。③提高作为产业社会的时务要员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学术理论。④掌握与职业相关的多种专业技术。⑤培养适应社会和技术发展的素质与能力等。这些要求,充分体现了其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的特点。
技能大学的培养目标也是实用型人才,不过更注重的是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即所谓“多技能技术者”。多技能技术者是指在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拥有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独立设计、制作的行动能力和精巧的手艺等多种技能的人。多技能技术者课程的培养目标,介于大学与职业专门学校之间,即培养在产业社会里,能够拥有基础技术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独立制作产品,以及能够在技术者和技能者之间架起桥梁,并能够协助技术者的多技能技术者。多技能技术者,除了要拥有基础技术能力和设计能力,以及产品的制作能力以外,还应“头脑与技能”兼备。他们不是要成为单纯服务于生产现场的技师,而是要成为能拥有顾客至上的意识和丰富的修养,以及具有能从容面对任何情况的品质,拥有创新思维的技术工程师。换句话说就是“要能知,要能做,要能动”。所谓“能知”是指要熟悉修养课程和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的知识;“能做”是指可以制造,即设计和制作;“能动”是指能够对不同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行动。
由此可见,专科学院、技能大学的培养目标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是总的培养方向都与传统的以培养学科研究型人才的大学有着根本的区别。
二、“顾客导向”的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毕业生除了少数继续进人大学或研究院深造外,绝大部分都进人企业就业。因此,以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就成为必然。为了加强学校与企业界的联系,韩国政府颁布《职业训练法》、《职业训练基本法》,明确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将“产学合作”写人《产业教育振兴法》,作为职教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法令规定:①产业要积极协助学生现场实习,职业学校学生现场实习要义务化;②企业要根据给予学校的财力援助比例来分享教育成果;③学校要通过培养企业所需人才,来接受企业的资金援助;④成立由学校、产业界、地方政府、民间代表参加的“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计划指导和协调该地区的“产学合作”。“产学合作教育协议会”对企业和学校双方均进行控制和监督,对与学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偿,对不依靠大学培养人才的企业则增加相应的税金,并公布因教育水平低而不能满足企业需要的学校名单,对其减少或停止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企业与学校间的相互合作。由于政策引导和推动,韩国的职业教育与企业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出现了多种产学合作教育的新形式,如2+1模式、“顾客导向”( Customized Education)模式等。“2+1”模式主要是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采用,即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两年、在企业实习一年。在高职教育阶段,则出现了“顾客导向”(CE)的定制培养计划。为了满足产业界的需求,在企业和学校乏间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韩国于20世纪90再代开始实施所谓“顾客导向”(CE)的定制培养计划 CE教育就是学院将企业作为顾客,与企业在人力、物力资源上合作,改造教育环境,按企业需求人力的戮量、规格和具体专业特长培养人才。CE教育包括受企业委托培养技术员和为企业职工更新技能。专科大学于1996年开始采取合作协议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适应产业界需求的多种职业教育课程,现已在75%的专科大学中实施。 三、产学合作的课程设置
专科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充分体现了产学合作的特点。具体说,主要有如下几点:①开发与“产学”系列有关的课程;②开发应用性强的课程;③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实验实习指针,加强有效率的实验实习及现场实习;④加强与“国家技术资格证”相联系的高水平的专门教育;⑤加强适应高等产业化社会的职业道德、工作现场应用英语和电子计算机教育。专科大学的课程分为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20%一30%,专业课程占70%一80%。专业课程的理论课和实用技术(包括实验实习)的比例各为50%。专科大学中每一学期讲课16学时计算为1个学分;如果是实验、实习、体育、军训,则每一学期32学时为1学分。一学期最多只能申请学习24学分;毕业的最低分不得少于80学分,护理系列、水产系列则为120学分。专科大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中坚技术人才,因此大部分专科大学的专业课程都是根据职业群分析法和职务分析法来开发的,这与普通四年制大学的课程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
四、培养“综合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
他总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4月17日也不例外。作为“2010年投资与理财年会”的特邀嘉宾,当晚,陈志武在凌晨时分才抵达北京。从上海到北京,两个小时的旅程里,他要处理若干活动邀请、电话,并要准备第二天的发言。
在机场,他遇见了前几天和他一起参加博鳌论坛的潘石屹。老潘随即在微博上留言,公布了这次“邂逅”。“去博鳌的时候,一直看到张欣(潘石屹的妻子)在手机上捣腾,还以为她看短信,结果是在发微博。”他哈哈大笑。
温和,随意,虽不是特别健谈,但回答问题认真而逻辑严密,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就从微博、房价,甚至从电视剧《蜗居》谈起,丝毫没有经济学的宏大叙事。“其实我是个特别人间烟火的人,孩子们出生时,我也会给她们换尿布。”他笑言。
4月上旬的博鳌论坛上,陈志武和潘石屹就中国的房价问题有过一番论道。陈志武提出了增大土地供应的看法,认为房价已经充满泡沫。这似乎意味着,这位在20年前暂时作别中国的经济学人,如今虽然在美国执教,但已经将研究的中心放到了中国当下的现实问题上。
他回来了。
“懵懂”美国梦
从中国到美国,最初的路并不平坦。
大学毕业后,陈志武到国防科技大学读研究生计算机专业,那是1984年。但在念了一年半后,他就发现自己对计算机工程没有多大兴趣。刚巧,他的朋友崔之元也在国防大学数学系念书,在两人合作翻译阿罗著作《社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同时,他慢慢转到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用数理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问题。
1985年秋季,陈志武开始给耶鲁大学的一位老教授写信,问他能不能申请到耶鲁大学攻读这方面的博士学位。在既没有32 美元去参加GRE考试,甚至连金融(Finance)这个词都不清楚是什么意思的戏剧性往事中,耶鲁大学不仅把他录取了,还给了他奖学金。他就在这么一种“懵懵懂懂”的状况下去了美国。
之前学的是工科,在美国才从零开始接触经济学。在这期间,他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纯学术的研究,包括推导许多数理模型,写了不少实证研究论文,这一套分析经济问题的框架,一直沿用至今。
1990年,陈志武顺利获得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博士学位,进入威斯康星大学任助理教授。1995年,他获聘为俄亥俄州立大学副教授,1996年担任终身教授。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4年中,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地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理论》(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与《金融经济学》(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等主流报刊上,内容涉及资产定价、共同基金、动态股价模型、股票投资盈利战略等方面。他的论文《日本基于产出为基础的资产定价》获得了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研究奖。他很快成为金融资产定价领域最富创造力和最活跃的学者之一,在美国、欧洲、日本,以及中国香港等地的金融经济学圈子里,知道陈志武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他被请回耶鲁担任终身教授。
几乎在同期,陈志武创办了Value Engine(价值引擎)公司。2001年,他又与两个合伙人创办了Zebra对冲基金公司,这只秉持市场中性策略的对冲基金,几乎100%是根据陈志武的模型来判断、操作的。“到目前为止,实际的投资业绩跟我们最初设计的目标总体一致。”Zebra对冲基金现在有十来个全职职员,客户主要是来自法国等地的机构投资者。
金融的“另类”逻辑
大约在2001年,陈志武开始进入国内经济学界的视野。最开始,是他写的署名文章在国内的财经媒体上刊登,不同的看待中国问题的角度和文风,让人耳目一新。2004年和2005年期间,他似乎无意跻身的一场风波,使他迅速地为人们所熟知。
到今天,陈志武似乎不愿意再就此事作太多评论,但搜查以往的资料,可大致得到以下事实:2004年之夏,香港知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内地掀起一场被称为“郎飓风”的风暴,在学界、企业界以及整个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
在媒体和民众都对郎教授的观点颇为赞许的同时,陈志武却提出了对郎咸平观点的质疑,这随即被好事的媒体升级为两个经济学家之间的PK。关于这场交锋,郎咸平认为国退民进有问题,因为出现了大量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对此,陈志武进行了系统的反驳,认为国退民进才能让中国的企业培养出最强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几年前那次有名的纷争外,陈志武对于一些粉丝颇多的畅销书的批评也毫不留情,比如《货币战争》。在《货币战争》中,作者认为金融市场被一小撮银行阴谋家控制、操纵,并最终上升到政治纷争、制造战争、制造金融危机。但在陈志武看来,金融并不是这样可怕的东西,相反,它给人们带来福祉,从而让人们真正获得自由。
“金融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价值交换”,这是陈志武关于金融的逻辑的定义。但是这也招致国内很多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和主流的货币银行学是不一样的,因为在没有货币之前,还不能叫金融。
“这恰恰是中国金融学界的问题。其实这个不奇怪,中国的历史上,关于证券一类的金融历来就不乏争议。这个历史的背景反过来就影响中国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都和中国传统的关于货币的看法相关。这是非常狭义的理解。”他这样认为。
在4月18日举行的投资与理财年会上,他用对腾讯上市后马化腾的身价分析,进一步阐释了“股权致富的金融逻辑”:股权创业――资本市场上市――提前变现未来财富。他认为:“金融的逻辑就是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国处于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理性了解金融的逻辑,从西方国家的发展中学到建设性的技能。”
“民享国权”观
今年春节前后,陈志武的新书《陈志武说中国经济》出版。
在这本书里,陈志武探讨了金融危机之后的“中国奇迹”,以及中国经济结构转型的诸多谜题。其中,最重要的观点莫过于“民享国权”。他认为,国有资产是归“全民所有”的,但在今天的中国,普通人不会因为国有资产的增值而感到自己的财富有所增加,这是因为中国的国有资产从来没有以明确契约的形式落实在每个人头上。不仅如此,理论上归属全民所有的国有土地,由于政府限量供应而推高房价,这也成为当下中国大多数家庭安居乐业的主要障碍。
陈志武在书中估算,国有土地总价值差不多是50万亿元人民币,央企加上地方国有企业大概有11万多家,资产价值约29万亿元。这就是说,除了每年不下5万亿元的财政收入,政府坐拥近80万亿元的资产,且后者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递增;相比之下,全国的居民资产不过28万亿元。
由此他主张,把80万亿元国有资产以基金的形式发放到每个老百姓的手中。具体做法是:把100多家中央国有企业的资产改组为国家层面的国民权益基金,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各自成立基于当地国企产权的国民权益基金。这样,全国就有32个国民权益基金,老百姓按人头领取这些国民权益券,可以长期持有,也可以交易,由国民自愿决定愿花多少价钱,去交易哪个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
结果是什么?从微观、静态的角度看,每个中国公民可以领取到价值6万元左右的资产证券,一个典型的五口之家(包括夫妻、老年父母以及独生小孩一个)可以增加30万元的资产财富。假如这些资产的价值每年按GDP的增速增长,再加上基金分红,每家每年可以增加3万多元的资产性收入。这30多万元,对很多贫困家庭而言,将是改变命运的机会。
对他的观点,业界和民众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有前瞻性的、将引发一场制度改革的惠民之举;有人认为陈志武不了解中国,这只是脱离了中国实际的纸上谈兵。人们也逐渐发现,这位研究金融市场出身的经济学家,已经悄然把触角伸向了中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和制度追问之中。
从陈志武的博客上,可以看到他关于房价、市场经济、国有企业参与竞争的不公平性的相关思考,但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指向一个症结,那就是制度资本。“到底是什么东西真正决定一个国家的贫富呢?答案是:制度资本才是最重要的。”他表示。
人间烟火的幸福
采访一开始,陈志武就坦言,自己是个特别生活化的人。说到两个女儿,他的表情特别幸福――做自己喜欢的学问,满足于今天的生活。同时,他很坚决地认为,自己所有的研究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经济发展的实惠,过上更富有、更幸福的生活。
在他的两个女儿看来,陈志武和普通爸爸没什么两样。小时候的每天早晨,他都会亲自送她们上学;每周,花半天左右时间处理对冲基金公司的事务;每年,大概有90~100个学时左右的教学任务;除此以外,他的工作重点都放在研究上。
《24堂财富课》一书收录了陈志武写给女儿陈笛、陈晓的信。这位父亲这样写到:“说实在的,我和妈妈已经买好退休基金、医疗保险、投资基金,甚至也买好长期护理保险。这种保险的意思是,如果我们老了不能动、需要他人长期护理,那么,保险公司可以支付这种护理费用。等我们老了,我们要么雇人照顾,要么就去养老院。”
他还说:“总之,我们会在经济上做好各种安排,等年长后不用你们‘孝敬’回报,不会让我们成为你们经济上的任何负担。我们这样做,不是因为担心你们不‘孝顺’,而是我们太爱你们,太在乎我们会成为你们的负担,我们真的不愿成为你们未来职业追求、生活追求的负担。你们的幸福是我们唯一的指望,这包括尊重你们长大后选择职业、选择男友的自由。”
这是一封很感人的信,它既巧妙地讲了家庭理财的重要性,也流露出了父亲对女儿的关心和情感。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1“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1.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1.2.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通常采用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3具有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和书本上有着许多区别,只有在本专业一线的经历。才能获得本专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历。
2“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从国家、省、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办学机制和人员调配机制的制约,致使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不高,整体素质不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4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36万人,占15.4%。由于对“双师”的理解有岐义,统计中有拼凑的因素,实际情况未必达到这个比例。以我校比例,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占教师总数的50%。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没有在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50%,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按上述标准统计,我校有“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l%,离辽宁省“十一五”师资培养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的比例应不低于60%”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双师型”教师行业经历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以我校为例,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职后锻炼的机会少,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看病、治病、护理病人。
2.1.2“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2.1.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调配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卫生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定期到关系医院进修学习制度在主管局(卫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师只是进修生的身份,这种年年进修的状况不光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对“双师”的影响也很大,某种程度降低了双师,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况且我校高级讲师占专任教师的46%)
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2.2.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就目前来看,卫生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进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学术性证书又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这样既缩短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又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2.2.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2.2.3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
2.3教师拟订个人的双师素质的培训提高计划专职教师都要定出个人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写明: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严格执行,每学期检查。
2.4利用没课的时候或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往教师进修都是以医生的角色,随着我校以护理专业为重点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应在进修时以医生、护士的双重角色,来身临其境,适应教学。因为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只能依托关系医院进行合作,由于医院对学校师资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师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如:主管局的某个科室专门有人管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医院所属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双师教师能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是主人而不只是进修生)和周边医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2.6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超级秘书网
2.7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畅通医药类教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参加临床实践,但还无法直接报考执业资格,报考的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报名考试,但注册就没可能了。这成了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的瓶颈;上级要求“双师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应该开通绿色通道,上下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