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2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问题管理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为适应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建立目标细分、任务细分、流程细分,实施精确计划、精确决策、精确考核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电力企业要想在经营中有所创新,突破现有发展瓶颈,必须加强对精细化管理的认识,并运用到管理实践中。随着我国“十一五”规划中众多新建项目的开工,电力行业势必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在迎接新的挑战之际,本文探讨了精细化管理在电力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若干问题。
一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电力企业处于垄断地位,财务管理意识较淡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拉动了社会对电力需求的不断上升,2000年之后各地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不仅使电力企业面临众多批评,而且使国家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电力系统开展了“精细化管理”活动,力图在行业内部根除弊端,建立新型的管理方法,以便压缩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总体看来,当前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的不足主要表现在:
(1)市场主体意识不强
电力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从上游的发电企业和其他设备(服务)供应商,到下游的客户,都会根据自己的要求自主选择。而不少企业仍未转变理念,没有意识到市场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企业财务部门未能把自己真正投入到市场中,压缩成本、减少不必要开支的观念淡薄;同时,一些财务人员面对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变化,未能及时发现财务预算的目标和范围已经产生很大不确定性。
(2)财务管理手段显得单调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务分析方法在当今信息含量极大丰富的年代,显得过于简单,并且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但是不少电力企业仍然没有采取当今主流的一些科学管理方式,全面预算、全面质量管理等方法未能有效开展。对于电力企业最重要的成本控制方面,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电损现象的损耗核算方法不够科学,进一步造成无法从财务角度找到解决方案。(3)财务信息化进程缓慢
电力企业往往规模大,管理幅度长,大量的资产和经营活动集中在子公司及其它相关企业。中间的管理空缺、财务空缺,是造成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财务数据偏离实际的重要原因。有的企业虽然引入财务软件,但限于财务人员的电算化水平不高,仅仅将其作为手工帐的替代品,未能进一步开发利用软件的增值服务。二电力企业的精细化财务管理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念,最大的功能在于挖掘企业潜在的管理功能,将各方面工作细化,将从前未能开展的任务开展下去,从前尚未想到的服务实施下去。将精细化管理的思维贯彻到企业财务管理当中,可以增强财务部门的责任感,提高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结合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应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1)制度先行,完善现有管理体系
面对日益缩小的利润空间以及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电力企业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起能有效开展工作的财务制度。首先,财务部门责任人以身作则,充分重视精细化管理活动的开展。财务经理应不断学习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敢于改革过去财务部门岗位、用人、制度诸多方面的不合理之处,支持财务部门进行更深层次的变革。其次,完善财务组织体系,在原有的财务、会计、出纳等岗位基础上,增设电算化管理人员,财务分析员,预算编制员等岗位。适当调整岗位模式,动员全部的财务人员投入精细化管理当中,以横纵交叉的矩阵式体系深入到各业务单元,用精细化的控制、精细化的核算、精细化的分析,确保财务部门落实财务管理精细化的要求。最后,理清财务管理体系,梳理管理界面以及管理流程,不断在实际业务中细化各个业务层面的具体管理办法和操作细则。
(2)降低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电力企业的物资分散,新建在建工程多,造成不必要的损耗也多。目前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成本的竞争,因此财务部门必须花费大力气对成本进行控制和监督。
从源头开展成本控制,切实贯彻成本核算的科学方法,借鉴钢铁等其他行业的成本管理措施,进行标杆管理、作业成本和责任成本制度,开展ABC物质分类方法。建立科学规范的标准成本体系,认真编制成本分解计划,着力从内部挖潜增效,制定成本费用定额,细化成本支出项目,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将盈利水平提高一个台阶。特别需要强化对项目投资规划、科研、物资采购、施工过程的成本管理,加强经济调度,优化上网电量结构,控制购电成本上升;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利用各类金融工具,努力降低资金成本。
(3)开展全面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以公司战略为导向,采用价值量和实物量等形式,对公司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进行整合,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开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电力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面临日益增多的电网升级改造工作,重点在于构建公司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依据“十一五”规划和企业经营战略的要求,采用价值形式对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目标控制。通过业务、资金、信息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以及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作业高度协同、战略有效贯彻的目标,
精细化管理模式下推进预算管理,应坚持“所有经济活动都必须纳入预算,所有预算收支都必须延伸到项目,所有预算项目都必须细化到月度”的原则,以效率和效益配置生产要素,合理分配有限资源。借助财务软件,将预算编制从过去的年度预算,逐步发展成为季度预算、月度预算;同时将过去的固定预算发展成为滚动预算,建立合理的预算体系。其次,电力企业生产预算或业务预算重点是成本费用预算,需要财务人员不断拓宽预算内涵,形成产、供、销全过程的预算体系。投资预算告诉管理层何时进行投资、资金从何处来、何时收回投资,应加强对以电价为基础倒推投资的预算,降低盲目投资的概率。
预算过程中,建章立制,落实权责是保证预算管理规范化和程序化的首要任务,同时完善预算管理组织机构,从组织上保证预算体系的正常运行,各级预算责任单位均要承担起本单位预算管理的责任,财务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应的编制预算的方法。岗位上应纵向分层级、横向分专业,落实各预算单位的责任和权利,量化、分解经营目标,规范管理,加强考核,为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证。
(4)加快财务信息化进程
财务信息化是促进公司财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科技手段,以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现代化工作,为财务管理工作搭建良好的信息平台,提升财务基础工作质量。
电力行业日常核算工作量复杂,手工帐比较浪费时间,加上一些财务人员对财务软件的功能认识不足,导致日常业务中的小错误不能及时发现,降低了成本的真实性。引入精细化管理,就是要财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分析中,为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做好更多的准备工作。为此,公司应加大对财务信息硬件投资,引入科学的财务软件平台并且不断进行培训,按模块完成整个企业的财务信息化进程。三总结
实施精细化财务管理,需要将财务工作的职能提升到经营管理层次上,加强动态的,全方位的控制;要以“细”为出发点,财务人员要认真学习领悟细微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对每一个工作任务,都要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在于通过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优化财务核算,提高财务信息的有效性,最大限度为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华,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原则和思路.现代电力,2004-06
2陈孝,精细化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13
Prof.ChenYinKE(陈寅恪)
c/oProf.H.C.Shao(邵循正)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逐渐现代化,语文教学作为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越来越显得不能很好适应即将成为新世纪人才的学生在语文素质,特别是语文能力方面的实际需要。因此近一两年内,各地语文教师、语文教研工作者以及关心语文教学的学者、专家都纷纷对当前语文教学提出批评,强烈要求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进行改革,乃至汇合成一个响亮的呼声:“语文教学非改不可!”
当前语文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四方面“不够”。
一是语文学科理论研究不够,不同主张之间互相交换意见不够。
从制订语文教学大纲到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语文教学,都需要以正确的学科理论为指导。就语文学科的性质来说,1963年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明确提出“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这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在语文教学大纲里确认语文具有工具性的学科理论。经过30多年教学实践迄今工具性仍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但工具性应怎样体现在语文教学任务中、怎样体现在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中,以及怎样体现在语文水平测试中,都还是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先后颁发的语文教学大纲对教学任务有不同提法,多次改编和修订的语文教材内容有不同安排,每位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不同掌握,乃至大大小小语文能力测试也各有侧重点,这说明怎样从工具性出发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理论认识还不够明确。1996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编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对语文的性质重新作了说明:“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两个“最重要的”讲的都是工具性,语文作为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包含在“交际工具”里;而交际工具的内涵扩展为“文化载体”,这表明也是传播文化的工具。但语文学科又应怎样体现文化载体的作用,怎样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仍然不够明确。此外,也有人认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应当突出它的人文性,以人文性取代工具性。但究竟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本质更可作为带动整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这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语文学科在理论认识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语文教学界各家主张不尽相同,但长时间以来很少开展泛讨论研究。因此,应当提倡互相交换意见,包括对现行各套语文教材和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和评议,以逐渐求得共识。
二是对过去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科学总结不够,特别是对历次新编语文课本试验和修改不够。
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在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中,已经积累了50年的经验。深感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却缺少应有的科学总结。前20年,主要有两次大的改革。一次是1956年强调语文学科的文学性,实行文学与汉语分科教学,制订了文学教学大纲和汉语教学大纲,在中学阶段创立了文学教学体系和汉语教学体系,分编为文学课本和汉语课本。但试行不到两年,只编出大部分课本,分科教学就被取消。另一次是1963年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读写能力的培养,制订了新的语文教学大纲,建立了新的语文教学体系,编写了新的语文课本。但试用也不到两年,课本只编出小部分,编辑方针又被改变。两次改革都未取得完整的经验,也未作出一定的科学总结。中国“十年”期间,整个教育工作遭受破坏,语文教学也处于混乱状态。后20年,从“拨乱反正”开始,语文教学在恢复一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改革试验,直至提出“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实现多样化”的方针。在这段时间内,新制订的语文教学大纲又经过多次修订,全国通用语文教材也随着几经改编,各地涌现的语文实验教材也边试用边修改。但仍然很少见到一些有比较科学的总结性经验公开发表或者展开讨论。总起来说,建国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工作中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缺少科学总结。不对过去的改革工作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总结,就难以对改革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提高认识,也就不能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和改革工作提供重要的历史经验。
再就历次新编语文课本的试验和修改情况来说,还存在着不够规范的问题。例如试验新编课本,往往不明确试验要求,不订立切实可行的试验计划,不安排对比试验,不研究试验中发现的问题,不做试验记录和各类统计,不随时征求对试验课本的修改意见,以及不认真做好阶段评估和试验总结。这样就把课本试验工作等同于一般教学工作,缺少试验的科学态度和研究精神。修改课本也往往局限于编者主观上所能接受的或者工作难度不大的,做一些修修补补,不解决试验中所反映的重要问题,不要求更多的改革和创新。像这样的试验和修改无疑都是容易走过场的,不可能为教材改革孕育出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就以50年代新编的文学课本来说,试用时都一片叫好声,说是选材精当,内容丰富,系统性强,编排新颖,教师有教头,学生有学头,似乎这次改革已经成功。但全国正式使用以后,各地反映的问题就多起来,甚至提得越来越严重,很快变成一片反对声。这就说明这套新编课本未能从实际出发认真试验,也未能及时从试验中发现问题认真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这次人教社编写的,1997年起在两省一市试验的高中语文新教材,注意了这方面的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是教学方法基本上是老一套,改革和创新不够。
20多年来,随着整个语文教学的改革,语文课教学方法也作了一些改进。不少语文教师重视启发式教学,不但教得实,而且教得活;有些教师不但研究教法,还研究学法;还有些教师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近来也有把电脑搬进课堂的。他们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中,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从大面积学校来看,一般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老一套。例如,主要由教师讲,满堂灌;普遍采用“三大块”教法,机械地划分段落大意,简单地归纳中心思想,抽象地概括写作特点;“三多一少”的现象仍然存在,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思想意义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具体内容多了,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架空分析表现方法多了,而相反的是,扎扎实实的语言教学少了。又如,作文前缺少必要的启发和指导,批改作文忽视语言通顺不通顺,未能教给学生怎样把不通的改通,怎样从写通到写好。如此等等,问题很多。至于有些教师不会说普通话,不会朗诵,不会写通顺文章,乃至不会使用电脑,那就更增加了教法改革的困难。总之,一般语文教师多习惯于老一套教法,缺少改革和创新。为数不少的语文课,可以说教得呆板,教得空泛,教了不管用;学得枯燥,学得厌烦,学了不会用。这就无疑会严重地影响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
四是语文水平测试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命题工作科学性不够。
从平时的课堂教学到中考、会考,语文水平测试问题比较突出。就读写听说四项来说,听和说未列入测试范围,一向是被忽视的;读的测试最成问题的是,增加了似是而非的选择题,似乎是在与学生为难;写的测试尽管变换作文方式,终因缺少合理的评分标准,分数高低往往可以随意而定。总的情况是试题的量越来越大,所命的题越来越别出心裁,学生考得头昏脑胀,交卷后甚至估计不出自己的成绩是好是坏。
命题是个大问题,测试能否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所命的题是否合理。现在各地中考和会考,都是临时请几位教师集中在一起命题,几个人一商量,匆忙中题目就出来了,只要试卷上不出差错,分数拉得开,命题工作就算顺利完成。至于考后的试卷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议论一阵也就过去了。这说明命题工作缺少科学研究,也不广泛征求意见,最明显的是尚未建立起科学题库作为一定的依据,因此迄今仍存在着严重的主观随意性问题。
针对上述四方面“不够”,以下谈谈我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构想和主张。
第一,必须进一步明确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
语文是一门以语言文字为主要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和知识性,但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其他性_质都是因为有了工具性才形成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语文教学任务。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也就是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决定语文教学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包括语文知识、科学知识、理论知识和历史社会生活知识等文化知识)的任务。总起来说,进行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传授是它的必要任务。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是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基础和核心来进行的。因此可以归结为: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明确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并根确基本性质与其他性质的关系,明确性质与任务的关系,明确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的关系,这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就构成整个语文教学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认识框架。
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其一,总结了建国以来在处理语文学科性质和语文教学任务问题上的历史经验。历史上的语文教学长时间强调思想性,有时强调文学性,有时只提工具性,有时还并提知识性,但处在不同阶段的不同历史条件下,这些强调各有所偏,或多或少地影响当时的语文教材和实际教学。现在总结出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只要坚持以工具性为基本性质,以语言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核心,正确处理三种“关系”,就有可能避免各种偏向,把语文教学研究和改革工作引上方向明确的轨道。其二,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语文教学在完成基本任务的基础上同时完成其他任务,也就是在培养读写听说能力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培养对生活的爱美心态和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科学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这些也正是中学阶段语文学科需要进行的素质教育,全面地体现了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因此,两种“基本”和三种“关系”是语文学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其三,对编写语文教材和进行教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语文教材必须以读写听说的语言教学为主要内容,并从语言教学出发兼顾其他方面教学的需要;课堂教学也必须以语言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讲解课文应当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这样就能构筑成合理的教材机制和正确的教学路子,导向真正的素质教育。
第二,迫切需要研讨语文教学面向现代化的两个思想认识问题。
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的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又要注意体现一定的世界气息和时代精神,也就是身教时代所当教,学时代所当学,能为时代所用。这里提出两个迫切需要研讨的问题:(一)语文教学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动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待这个问题应当进行调查研究,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例如在语文课本里,选编一定数量反映20年来社会变革的并可作为语言教学范例的名篇,让学生从中认识时代并学习能反映时代新貌的语言。又如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以《广告法》为依据学习写广告语言,以《合同法》为依据学习写合同语言。总起来说,就是语文教材内容必须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实际应用适当地结合起来。(二)语文教学如何适应当前整个社会生活信息化的需要。现在已处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和工作,开发和创业,都需要依靠一定的信息。语文教学也需要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课本里写的是书面信息,教师讲授是传递信息。学生学习是接受信息。无论写的、讲的或者学的,都要求有一定的新意或者有助于提高素质的,才能成为有益的信息。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有关语文信息积累、掌握和系统化的过程。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现在有些语文教材已经编入电脑阅读、电脑作文,教学中也有试行网上听课的。因此,我们还必须把语文教学信息化问题列为当前迫切需要研讨的重要课题。
第三,建立一个具有一定科学性和比较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体系。
按照两个“基本”和三种“关系”的理论认识进行语文教学改革,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组成能体现这些“基本”和“关系”的系统教学内容。初步设想,从初一到高三,应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作出有序的安排。初一着重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字、词、句、段、篇),初二着重学习各种表达方式文章的语言(记叙、说明、议论、抒情),初三着重学习比较浅近的文学语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初中三个年级,从学文字、学文章到学文学,也就是从语言的打好基础、语言的广泛应用到语言的初步提高。与这些语言内容相配合,学习一些实用的语法、逻辑和修辞知识。此外,还要学习一些文言词语。高一着重训练语感、思维和语言表达,高二着重学习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和古代汉语知识,高三着重学习外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外名文(非文学作品)的语言。高中三个年级,逐步提高语言的领悟能力、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线索在各个年级里还要把不同内容和程度的思想教育、文学教育和知识传授都带动起来,并组织系统的应用训练和初高中毕业班学生语文读写听说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实验、论证、修改,才能体现一定的科学性,切合语文教学实际。
第四,语文课教学方法力求有利于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当前语文课教法改革的重点应是,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以及在语言方面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这里以举例性质提出几点意见供参考。
l.不要机械地搬用教学参考资料讲课,而应从班级学生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应当让学生着重学些什么,怎样才容易学,怎样才学得有兴趣,怎样才学了有用,以及怎样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2.增强信息观念,不作脱离语言文字的架空分析,不重复介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不向学生提出不费思索就能回答的问题,不把语文课教成毫无信息价值或者“炒冷饭”的“泡沫课”。
3.教学生朗读,不要一律采用“吃大锅饭式”的齐读方式,而应当多作指名朗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并提出意见。这样能使读与听说相结合,也便于教师指导。
4.鼓励学生对课文和教师讲解的内容质疑或者提出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解作不同的理解和解答。应该把这些看作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发表个人见解的可喜现象,也是课堂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
5.每节课都应有一些读写或听说的练习,没有练习的教学是不完整的教学。在练习中让学生多动手,多获得发挥创新能力的机会。
6.学生作文中有独到见解、灵巧构思或者生动语言的,应大加表扬并评上高分。作文能力有显著进步的,乃至某一次有进步的,也要给予表扬和鼓励并适当加分。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往往成为学生热爱写作和不断进步的动力。
一、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
探究性学习是当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较为先进的学习方式之一,它的学习效果是通过需要探究的问题来呈现的。中学各科大量的学习内容,均可在教师的指导、启发下,以产生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使学生获得知识,增长才力。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所以,教师能否恰到好处地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能否在质疑中提出有挑战性和吸引性的问题,是探究性课堂学习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大量成功实验的事实证明,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性学习方法完全适合中学生的学习需要。从思维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学生的思维已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事物加以分析和批判。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合作讨论、相互交往与师生互动中开发潜能,从而增强时代要求的各项素质。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说,人是万物之灵,探究、体验、欣赏等需要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学生的这些需要,为提倡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依据。再从哲学的范畴来认识,一切创新都是从问题开始。问题就是矛盾,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引导学生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善“导”的教师,总会在课之始、课之中和课之尾不断引出发人深省的问题;成功的课堂教学,也总是能够创造问题情境,让课堂充满问题。
二、问题是创新的起点和兴趣的动因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科学家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提出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创新的起点是问题。只有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有目的的、有步骤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出相应的结论。所以说问题的提出是创造过程中的第一阶段,没有问题就迈不出第一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纵观人类社会,认识的发展、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发明无一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熟透了的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这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可是牛顿从这一平凡的想象中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的科学定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当然也要从问题开始。
再者,问题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感到有兴趣,学起来就积极主动,满腔热情。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创新精神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的动因却是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课堂教学调查表明:教师采用描述、讲解的方法,时间一久,学生的兴趣便呈逐步下降趋势,学生兴趣率最高达到85%;而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学生的兴趣却呈逐步上升趋势,兴趣率平均高达95%-100%。问题是兴趣的“启发剂”,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充满问题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最受学生的欢迎。
三、问题要有价值,有意义,充满思考
当然,让课堂充满问题并非意味着一堂课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好。如果过去那种启发式教学变成了“满堂问”,便是走了极端。课堂教学固然要以问题为线索,但问题应有主次与轻重之分,科学与庸俗之别,难易与适度之标。一句话,问题必须紧扣教材,紧扣学科特点。
问题设置要有价值,有意义,还要有层次。课程中的问题一般来自于三方面,一是教师设疑,二是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三是课文后习题上的问题。教师设疑是学生质疑、解疑的重要前提,直接影响学生解题的兴趣和能力。所以教师在备课中要精心把握设疑的尺标,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以坚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原则来设置问题。教师设疑可安排在课之初,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学,使问题起到纲举目张、高屋建瓴的作用;也可在课之中,当学生提不出什么问题时,教师的设疑如同一石投向平静的水面,会荡出层层涟漪;也可在课之尾设疑,让学生感到时已尽而意无穷,拓展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学生质疑,是探究性学习的重中之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更新观念,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不会提出问题的学生,不算是学习好的学生。课堂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作为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可是,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往往缺乏问题意识,提不出问题,也不会提问题。造成这种沉闷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长期受传统的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习惯了滔滔不绝的“满堂灌”,学生则养成了以静听代学习的习惯,“好学而无疑”成为普遍现象。
我们在开展探究性学习实验之始,曾作了一次“问题意识”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6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学就是跟老师学,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学会就行;因为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不需要提什么问题,也没时间提问题。大约10%的学生是受传统教法影响养成思维的惰性,只愿听老师讲,懒于动脑去思考;20%的学生是课堂上有问题,也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愿提出问题或不敢提问题,因为老师喜欢听话的孩子,喜欢上课专心致志听讲的学生,有问题也只好等待从老师的讲解中得到解决;只有10%的学生认为:我们喜欢提问题,与老师交流问题,课堂应给我们提问、讨论的机会,但有的老师允许,有的老师不喜欢这样做。
以上调查可以看出,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虽然已被批判了半个世纪,但是陈旧的教育思想还笼罩在一些教师心头。所以,为了贯彻新纲要精神,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更新观念、改进教法,学生也要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学法,这样我们才能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003年保监会工作会议传出重要消息,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国内众多保险公司纷纷响应。此举是对业界呼吁多年的改革现有保险资金运用体制的实质性推动,对解决当前困扰保险业的诸多问题是一项重大利好,对于加快保险业发展、提升保险业在金融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具有重大意义。
1.在产、寿险分业的基础上,将投资这一保险经营的重要环节实施专业化经营,对于改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进一步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并因此改善保险业的监管环境。
2.有利于保险公司加强对投资风险的严格控制。保险公司作为从事风险经营的企业,面临资产风险、产品定价风险、利率风险及其它政治、法律、技术等各类风险,不同风险的特点和管控模式各不相同,成立专业资产管理公司,有利于从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方面对于资产风险进行严格控制,防止保险投资的过度风险。
3.成立专业公司,建立起不同法人之间的资金防火墙,有利于加强资金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同风险之间的相互影响。
4.专业资产管理公司,除了接受母公司保险资金的委托管理之外,还可以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投资管理能力,接受社会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等机构和个人的资产委托管理,从而大大增强保险集团的资金实力,对于提升保险公司的声誉和地位,提高偿付能力有深远的意义。国际上大型保险集团的受托管理资产规模都相当大,如AXA保险集团2001年拥有保险资产4000亿欧元,其受托管理资产达到5096亿欧元。
5.从长远看,成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拓宽投资渠道,有利于尽快提高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上,保险资金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如美国资本市场,保险资金占总资金量的20%以上,日本则占到40%以上。
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设立门槛和业务范围
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宜采取有限责任公司形式,主要股东为相关保险公司,还可以吸收1~2家内资或外资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战略股东,提供相关技术保障。
关于资本规范,最低门槛宜设10亿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以受托管理资产为主要业务的法人实体,由于受托管理的保险资产规模都相当大,因此,对其自有资本应有较高要求。设置这一门槛意味着自有资本在20亿元以下的保险公司就不具备设立资产管理公司的条件,有利于从源头加强监控,规范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
关于业务范围,现行《保险法》对保险投资的限制仍然很严格,成立资产管理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突破现有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从事以下几类业务:
1.资产业务。除现有保险公司可以从事的投资业务之外,还应逐步放开实业投资及其它金融投资业务。
(1)直接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和股权投资。放开股票投资,可以充分发挥巨额保险资金在股票市场上的“定海神针”的作用,监管机构对股票投资总额及单个股票投资比例进行限制,防止过度风险。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对有发展潜力的国有企业进行收购、兼并和重组,对国有资产战略性重组本身是一种重大支持,同时也使保险资产享受重组带来的增值收益。
(2)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伴随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道路交通、市政、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当活跃,这些项目具有回报稳定、收益期限长、投资风险小的特点,保险资金投入这些项目,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有效解决负债和资产期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
(3)金融租赁业务。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购置不动产和汽车等大件商品日益成为消费主流,公司完全可以凭借保险业务所掌握的大量客户资源,在严格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从事这类融资租赁业务。
(4)收购及处理金融业不良资产。保险业由于历史原因也积累了大量不良资产,受托管理资产中也包含此类不良资产,公司可以通过债务重组、资产置换、转让、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各种手段处理不良资产,积累一定经验后,还可以主动去收购和处置银行、证券等行业的不良资产,提供增值服务。
(5)外汇交易和境外投资。大型保险公司都有一定数量外汇,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动荡,汇率风险随之增大,应允许公司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锁定汇率风险;允许购买高信用等级的外国政府债券;随着我国人世之后与国外保险市场对等开放,还应允许有实力的公司打人国际保险市场,甚至到国外资本市场购并国外同业。
2.负债(信托)业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业务逐步放开之后,公司运作人资金的投资管理能力将会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增强,应允许公司面向社会接受资产委托管理,可以接受社会保障基金、慈善福利基金及其他机构的委托资产管理。另外,还应允许公司根据需要发行金融债券,扩展公司的资金来源渠道。
3.中间业务。利用公司所掌握的强大的投资信息网络和人才优势,广泛开展中介业务,如开展投资、财务及法律咨询、项目融资、资产及项目评估。
对以上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应根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采取初步放开的方式。随着我国保险资产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必将快速提高保险资产在资本市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对提高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组织运作模式和风险控制体系
保险公司是专业经营风险的企业,保险资产是公司应对各种赔付和给付的资金保障,资金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随着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业务范围的扩大,如何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在法人治理、内控制度和资产负债管理等三个方面加强公司的风险控制体系。
1.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即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机制。一是股权结构优化,以保险公司为主,吸收具有丰富的证券投资和项目投资管理经验的证券或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战略股东,有利于吸收它们的管理制度和技术、方法,高起点打造公司资产管理能力。二是加强董事会治理,设计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即优化董事会成员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人数结构,以保证充分行使董事会的职能,保证决策的合理化及监控的有效性。从专业结构上看,要有一定数量的精算专家、财务审计专家、投资管理专家。三是完善董事会的工作机制,如建立重大决策委员会制度、引入董事违章追溯制度等,以保证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四是建立完善的经理层薪酬激励和制约机制。薪酬激励机制要长短期结合,在一般年薪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股权或股票期权激励,使经理人注重公司的发展的连续性,避免短期行为;同时,还要建立经理层的硬性约束机制,要设定一个解聘经理人员的明确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经理人员要毫不留情的予以免职。
2.投资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保险资金的运用面临着许多风险:利率风险、道德风险、操作失误、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等。为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保险公司必须高度重视资金运用的各种风险,建立安全有效的投资组织管理体系和内控机制。
保险投资管理体系的建立,主要体现在投资的前后台分开。为了有效的防范风险,前台投资操作部门应该与后台投资绩效评估与风险监控部门严格独立开来。前后台的分工,在风险控制上应该体现在事先预防、事中监控、事后监督上。事先预防是指前后台部门在公司总经理的领导下共订投资规则;事中监控就是后台对前台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动态掌握情况;事后监督要求后台监控部门组织定期检查,以防止违反投资政策的行为发生。
健全有效的内控机制,主要体现在:(1)资金要集中管理、统一使用。下属部门按核定限额留足周转金后备,其余资金应全部上划到公司,做到集中管理、统一使用,减少风险产生的环节,实现资金的专业化运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严格授权、顺序递进、权责统一。在投资管理过程中,严格按额度大小,明确决策和使用权限。决策要自上而下、计划和执行应自下而上,权责清晰、责任明确,每一层级都要对权限内的决策和使用结果负责。(3)分工配合、互相制约。业务部门和岗位设置应权责分明、互相牵制,并通过切实可行的互相制衡措施来消除内部控制中的盲点,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4)建立健全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制度的缺位必然带来许多实际操作中的问题,进而滋生风险。因此,必须建立各项业务管理制度,如资金划拨管理制度、集中交易管理制度、账户管理制度、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等,使各环节的操作程序化、规范化。
原始水域景观丰富多彩
原始的水域及周边的景观是自然生成的景观。水域景观由水面景观、过渡域景观、周边陆域景观等三部分景观构成。
水面的景观或是碧波万顷的湖泊,或是奔腾咆哮的大河,或是清澈见底的涓涓溪流……几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水域都具有各自的性格、各自的风貌。
过渡域的景观是指岸边水位变动范围内的景观。在平原地区湖泊和河流周边多是水草茂密的湿地,大片的苇草,鸟飞鹤舞。在山区的河流两岸、湖泊的周围大多是因为水位剧烈变动造成的坡地。
河流周边的陆域景观主要是由地理景观所确定,如长江、黄河源头的涌泉、沼泽、草原;长江三峡绝壁……在人口稠密区,更多的是受人文景观的影响,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
各不相同的水域、过渡域、陆域景观组成了丰富多彩的水域自然景观。这些景观成为祖国的宝贵自然遗产,成为重要旅游资源。许多自然景观由于长期人类的巧妙营造,被赋予文化内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回归多自然河流和家乡河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域的自然特征正逐渐消失,自然景观被人工化。如大江大河的堤防多采用人工材料;两岸湿地消失;沿河开山修建公路,边坡岩石,植被破坏;城市的河道用混凝土包裹,完全变成了人工渠道……
保持环境的自然特征已经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景观问题,它已经成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所必须的条件。所以现代水域景观建设的重点任务是恢复水域景观的自然特征。回归自然成了水域景观建设发展的主流,先后提出了“多自然特征的河流”“建设家乡河”等概念。
多自然特征的河流意味着河流应当具有更多的自然特征。这种河流具有较强的净化能力和较好的生物多样性。尽量少采用人工建筑材料,或用天然材料覆盖必须使用的人工材料。在已经被渠化的河道中恢复弯道,变均匀断面河道为宽窄不一,深浅变化的,适合多种鱼类生存的河道。
家乡河更多地表达了成年一代对于童年时代家乡河流的记忆和怀念。家乡河就是指具有丰富自然特征,可以给人们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空间的水域环境。
景观建设要有亲水性
城市河流的景观建设要充分考虑城市居民的要求,根据河流的功能区划,分别形成自然景观区、休闲娱乐区、人工景观区等。建设一些与城市整体景观相和谐的河流公园,使城市两岸周边的空间成为最引人入胜的休闲娱乐空间。
为了便于居民欣赏水域景观,在景观建设中还需要有亲水性,即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如亲水平台、亲水广场等。人类从亲近水到远离水,现在的任务是把人们再吸引到水边来。
景观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观赏者可能到达的角度和位置。好的景观设计应当使各种景观都精彩。
河流的景观设计应当考虑到整体景观的和谐、景观的个性化、景观的透视效果、景观的耐看和居民的接受程度。
创造现代水文化
由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离不开水,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河流环境形成独特的风格,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如北京的京城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广州的岭南文化、哈尔滨的北国俄风文化等。历史水文化也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记录了我国的自然、地理、灾害和社会变迁等。
我国水文化的形式和内容可分为诗歌类、碑刻类、绘画类、史记传说类、信仰类、祭祀类、民俗类、图书著作类等等。在唐宋诗词中,讴歌大江大河、湖泊壮丽景观的作品随手可得。山水画一直是我国文化的主流,表达了人们对水域景观的追求和向往。关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至今家喻户晓。西双版纳傣族的泼水节、洞庭湖区的赛龙舟等则是民俗类水文化的代表。
我国的供电企业主要有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组成,同时还存在着独立经营等集团公司和自发自供企业。由于供电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多元化,经营方式多元化等特点,笔者认为供电企业有必要运用问题管理模式进行改革,虽然我国供电企业仍在高速发展,但目前供电企业仍存在以下几个较大的问题:首先在危机处理方面。由于危机大多是突如其来的,面对这样的危机事件很少能做到周全的应对,使众多企业遭到致命的打击。如电网安全事故的发生,将会造成大面积的停电进而带来危机。而电网安全作为供电企业安全供电的前提与保障,一旦出现此类电网安全事故,将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与生产,最终导致的经济损失是不能估量的。由于社会对供电问题的法律意识加强,使供电企业停电事件引发的社会性群体反应增强,带来的风险更大,损失更严重。又如由于供电企业服务问题及合同问题所引发的危机,如出现违反服务合同的情况,将会使企业的社会形象遭到破坏,出现信任危机。当供电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处理不当时,会导致类似危机的出现,部分情况严重的将引发法律纠纷。此外一些媒体的导向错误,也将引发供电企业的危机,当错误的媒体导向引发了公众视点聚焦到对供电企业不利的负面新闻上,将使供电企业受到非议,虽然客观上讲供电企业属于自然垄断,但是面对公众和供电市场的压力也应保持清醒的认识。其次是供电企业的电力营销管理问题。笔者认为,必须高度认识到电力营销是我国供电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其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求。目前电力产品销售困难、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制约着电力销售,使得供电企业在市场经营中处于劣势。如电力营销系统中存在的风险与不足,一是技术风险,二是操作风险,三是违规操作的风险。这些不同的风险对电力营销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了威胁,并直接制约着电力营销管理的发展。此外电力营销的调查阶段也并不合理,虽然部分供电企业应用计算机技术但整体上仍然是零散的低水平的,容易造成供电企业的管理决策失误,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针对我国供电企业所存在的这两大主要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在管理制度上要对其加以深刻的反思与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供电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供电企业中应用问题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需要应用问题管理。由于供电企业存在危机和问题,需要借由正确合理的管理方式进行改革,而问题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对症下药的“源头解决”方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管理从自身做起,理性积极的对待问题,及时发现问题从小处抓起,可以使企业真正从问题中发现机会,获得更多的积累和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供电企业问题管理都是势在必行的。此前,美国最大电力和天然气经销商安然公司的轰然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安然公司成立于1930年,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综合性天然气与电力公司之一,在企业成立初期发展势头强劲,但由于在其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重视,最终导致了危机的出现,并一发不可收拾的导致了的结果。这种严重的后果,有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者对于问题管理的不重视。笔者认为问题管理模式强调的就是从“危机管理”向“问题管理”的转变,并不是说完全替代危机管理,而是说以“防治”为主。在以往的实践中发现,很多著名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又迅速灭亡的例子不胜枚举。这种“快起快倒”的现象就是由于对问题管理并不重视造成的。特别是针对供电企业的危机处理往往是突然的,甚至是毁灭性的。美国著名的《商业周刊》曾经在安然公司的问题上提出了防范于未然的措施,即重新审视商业限制的措施,审查政府能源政策,改革审计委员会,审计者的制度轮换,重视政府对企业的会计账务规定等。可以看出社会各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管理的重要性,企业内部的小问题经过日积月累也会造成企业失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失去处理危机的机会。
二、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
由于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产业,因此供电企业作为特殊的国有企业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影响巨大。而电力改革也正按照国家相关的要求紧锣密鼓的进行着。各供电企业如何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呢?首先归结于供电企业现存的问题,只有针对问题进行管理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供电企业的基本职能由供电规划、供电建设、供电生产、供电营销、供电监管等几部分构成。国家相关法律也对其进行了制度规定,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供电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
相对于现在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我国供电企业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大部分实行“分层管理”、“分级负责”的治理结构。在部门设置上也存在功能重叠,部门繁多的问题。例如会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在大部分供电企业当中会计机构缺乏独立性,由于会计机构的独立性将直接影响到供电公司的职能发挥,因此造成了供电公司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人力资源利用不当:
供电企业当中部分人员素质不高。各行各业的发展都需要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如果没有技术人员的指导,供电基础设施建设通常是机械的重复之前的架构,失去了创新能力,会使整个供电企业的农村电网建设停滞不前。而高水平的从业人员,不仅包括技术人员、服务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只有将他们相结合,才能让供电企业的运营从单一的建设和基础作用转变为发挥自己的创新水平,最终提高其供电能力。在部分供电企业中,某些员工政治素质不过硬、服务观念不强、业务技能不精准、上进心与责任感意识不强,导致了与供电企业前进步伐的不适应。此外,由于基层供电所存在着多种用工方式,因此从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供电企业管理的风险之处。而且供电企业内部的不协调也降低了工作效率。例如,在供电企业内部有部分员工认为供电企业的管理应该针对营销部门或营业窗口,跟生产部门、机关科室没有关系,认为优质服务是针对客户而言的,所以对工作的怠慢与不配合导致业务流程的拖沓,工作效率大大降低。
(三)、电网薄弱,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目前,我国电力行业有一个突出的问题——电网的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主干电网薄弱、在众多城镇中出现电网老化,农村电网覆盖面积小,导致一些地区供需不平衡。如果有市场都无法占领,那么对于提高服务质量等问题更是望尘莫及。近年,国家已经投资了巨额资金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城镇电网改造以及新农村电气化建设,但是由于电力通道与工程建设进度等原因,并没有彻底改变电网薄弱的问题。建设一个坚强电网,提高电能质量对供电企业而言已迫在眉睫。此外由于供电企业的规划及实施过程需要大量的计算机数据,因此需要很强的软件能力。例如在供电企业实施ERP管理模式时,需要运用到的软件就有很多,如国产的金蝶、用友、东大阿派等,又如国外品牌SAP、IFS等,由于该技术系统对产品要求较高,且国外产品质量较好,因此多用国外软件保证该系统的可持续性,但是其应用条件要求高,实施难度很大,总之信息技术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运用。
(四)、供电企业营销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的供电企业管理以省级为实体,各个地区供电企业作为非独立核算的国有企业,是省级电力公司的分公司。近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在各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世界发达国家供电企业相比,我国供电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仍存在很大差距。首先,在财务管理方面,各地区供电企业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进行利润分配,以内部虚拟市场方式进行分级经济责任制,以收支两线的全额预算制为主要方式进行财务管理。其次,在组织结构上,以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为主,车间、部门、班组仍以职能划分。在农电体制改革后,农电管理由代管转变为直管形式,但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制度仍存在于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中,造成管理人员冗杂,党政工作人数众多而生产人员不足的现象。
(五)、服务质量较低:
窗口人员服务不主动,回答客户问题时缺乏热情和礼貌,服务用语不规范,电话服务台坐席人员业务素质水平、专业化服务技巧较低……类似的案例在供电企业当中频发,究其根本,在供电企业内部有许多员工认为服务只与营销部门和营业窗口有关,与生产部门或机关科室无关。另外,优质服务在供电企业中是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多层次、多角度的系统工程。根据电力商品的产、供、销、用一体化,瞬间性、连续性、一次完成等特性,客观要求供电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一致向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三、针对供电企业现存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自古就有哲人劝谏天下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向我们说明,每一个危机事件的产生与发展都不是无凭无据的,都是以小的问题扩大为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与警惕的意识,在危机的处理与总结中获得寻找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上述供电公司的问题提出几点个人的意见:
(一)、问题管理的理论结合实际:
问题管理虽然是针对问题进行的解决措施,但并不单一匮乏,针对供电企业有很深刻的借鉴意义。
1、设置挖掘问题的机构:
前文已经叙述了关于供电企业与问题管理联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问题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挖掘问题,那么这样的任务在供电企业中由谁来担任呢?我国首部问题管理著作《管理夜话:问题管理的模式与案例》的作者孙继伟博士曾经在问题管理的理论讲解中提及,要建立首席问题官。业界一些人认为这一观点听起来有些小题大做,但实际则不然。挖掘问题作为问题管理模式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建立在寻找问题这一基础上,进而出台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在各级供电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应该设立挖掘问题、寻找问题的机构,可适当与监管部门合并。将这种寻找问题的观念深入到企业的每个人心中,只有这样才能使供电企业找到完善的力量。由于我国供电企业的特殊性质,虽为国有企业但是地方级的财务与利润又是与上级供电企业分离的,这样的性质要求供电企业的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员工的积极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供电企业的领导级别是否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取决于该供电企业领导级别能否正视问题、积极解决问题。中国自古沿袭“中庸”的思维方式,员工很大程度上是“看”问题,但不是“说”问题,而领导作为管理级别可能出现脱离群众、脱离问题的情况,这就需要问题挖掘机构的出现。问题挖掘机构的职责在于挖掘问题和寻找问题,作为监管的另一种形式,是一种有权而无为的职位,并不凌驾于供电公司领导之上,但其客观的意见对领导和供电公司具有指导意义。
2、培养全公司的问题管理观念:
一个公司的整体观念有多么重要呢?笔者引用这样的一个实例向大家说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处于低落的时期,整个公司的士气低落,为了提高公司的效率,各部门精简员工,但这样的做法使整个企业又一次陷入了混乱当中,“一名工作了30年的工程师担忧地说,即使他在办公桌上死去几天了都不会有人发现,即使有人发现了他的尸体,这个人也不会知道他是谁。”很多企业面临士气低落的问题都采取类似的做法,但往往适得其反。而通用电气的董事长杰克•韦尔奇认识到,只有让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才能调动积极性,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员工如何能参与到公司的管理中来呢?通用电气公司采用了“群策群力”的具体做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群策群力”呢?也就是要动员全公司的人员,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自己来发现本单位的问题,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最后将这种全体人员寻找的问题与解决方式贯彻实施,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模式在问题管理中称为“倾力解决模式”。在“群策群力”的改革后,通用电气公司创造了好的收效,而且这样的措施不仅在这一家企业获得了效果。在国内很多企业也沿用了这样的方式,中国远洋集团、鞍山钢铁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也采用了类似的方式改革管理制度。笔者认为在我国供电企业当中也应当实行这样的管理方式。很多事情,无论多么渺小,一旦员工提出来,就值得倾力解决。这种“倾力解决模式”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一种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中每个人的想法都有价值,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部分,上司是在领导而不是控制,是在教练而不是旁观。”一种企业文化的确立是无形的,但是一旦确立了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观念就会释放出强大的精神能量与物质能量。挖掘员工的团结心和荣誉感,可以使供电企业的内在能力得到充分的释放,最终获得全面发展。这种问题管理的观念必须要深入到供电企业的文化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供电企业的发展同员工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同时也会减轻利润分配问题的种种弊端。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人,在自己看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途径到最终解决的过程中,可以得到管理能力的锻炼,也可以更多的了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分配,最终促进供电企业的团结和发展。
3、实事求是,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各供电企业在发现问题时应该正视问题,在问题管理的前期阶段,发现了问题,得知了解决方法,但是很多管理者并没有依据实际解决问题。如果在实施中出现阻力,将前功尽弃。实事求是就是要求供电企业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及时应变和决策,问题的发现即使再及时,也控制不了问题的发展变化。在最终决策时必须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策,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决策才能推动供电企业的问题改进。正视问题就是说对问题的态度要正确,很多供电企业的管理层面对问题采取逃避的态度,或是轻视问题,这使问题一步步扩大为不能控制的局面。问题的解决需要管理者积极配合的态度,如果一味逃避或者是轻视问题,那么就违背了问题管理的实际意义,也不能起到问题管理的优势作用。
(二)、智能电网与“三集五大”的建设:
国家电网公司在其2009年的工作总结年会上部署了新的工作任务,其中提出了关于建立智能电网的目标和“三集五大”的建设目标。与会代表普遍认为,“三集五大”的提出,是对供电公司新工作的贯彻落实,更包含了对于破解公司深层次体制机制矛盾的期望,争取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上取得突破的进展。在此次会议中针对国家电网的SG168工程的智能化建设与“三集五大”相结合,做出了喜人的规划。智能电网信息化的启动,使得我国供电企业必须满足“变革组织架构”的创新管理模式,促成三大集约与五大环节的改革。由于面临着新时代国家电网的改革与发展要求,对信息化的电力产业提出新的方向,这要求各级供电企业做出新的规划,迎接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
针对“三集五大”这一建设目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对供电企业实行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改革:
1、改善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
供电企业如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应当拥有优秀的人才,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在供电企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要转变观念,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供电企业若想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方式,从而向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上转换,把人力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列入战略管理的高度上,把人力资源真正作为一种资源来看待,在招聘与引入人才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规划工作。根据供电企业实际条件,确定招聘的条件,不应以高学历为标准,必须要考虑到实际的适用性,注重经验与专业技能等综合水平。同时要在招聘的同时培养后备力量,使供电企业员工对于自身发展有更高的追求。要在供电企业中营造人文氛围,加大企业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观念和新认识,使员工明确自身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以便其在日后工作中追求相应的从业能力。其次应完善人才队伍结构。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情况,组织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和职业生涯设计。对员工的培训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信息时代,掌握知识就是掌握了时代,因此有针对性的搞好员工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结合,提高供电企业员工从业能力。作为电力企业,必须要建立健全新型培训与管理的机制,积极进行培训计划,增加培训内容和创新思维,提高培训内容中实效性与创新性的结合,提高培训质量,以增加长期有效的竞争能力。笔者认为对供电企业员工培训的一个主要方面,在于提高员工素质教育,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树立供电企业服务大众的理念。所有员工一定要树立“基建为生产服务、生产为营销服务、营销为客户服务、供电为社会服务”的大服务理念;二是要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上道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的全员服务理念;三是要树立“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只有自觉把这三种理念转为心态,付之为行动,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人人是窗口,个个重服务”,才能确保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2、将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到供电企业的大营销企业管理体系中:
笔者认为“三集五大”建设目标对于供电企业而言就是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与物资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各供电企业投资者在发展战略上做出了改革,为保证其发展目标的实现,在管理模式上积极创新。有些供电企业推进公司股权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导向促进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具体来讲:首先要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作为供电企业改革的重中之重,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是从战略角度和社会总需要角度出发的,供电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与环境、社会相结合时,应坚持通过节能、节水、节电以及合理再利用、控制污染等一系列举措达到对供电企业物资的集约。笔者认为,在供电企业问题改革的道路上,必须要将科学发展观列入其中,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才能促进供电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其次供电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关乎到供电企业的道德规范和受关注程度,在生产产品、获得利润的同时,需要主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推进协调发展,则要求供电企业做到减少土地等资源的占用和浪费,改变生产方式,将资源集约化。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发展循环经济。并在供电企业内外建立公信力,培养舆论的正确导向也是使供电企业提高核心竞争水平的重要措施。而承担社会责任中另一部分就是对其客户服务的态度问题。那么应该如何规范服务态度呢?笔者提出几点切实的意见,望对今后工作有所帮助。(1)、开展“用电咨询服务”,可就用电如何规划、如何安装、日常维护注意哪些问题等介绍给客户;开展“电力产品及电器产品演示、展销”,“假冒劣质产品陈列”等,给客户提供电力销售全方位、多视角的咨询、服务。(2)、取消用电申请,将电力客户与供电企业的供需关系完全平等起来,摆正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3)、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所谓供电的售后服务就是指完成给客户的报装供电后,当客户用电过程中出现异常时,接到信息,在短时间内检查处理,恢复正常,以及定期的回访等。做好以上几点的同时,企业的营销服务一定要规范,包括机构的设置,规章制度的建立,人员的行为以及举止用语等,树立起一个全新的企业形象。在推进“三集五大”改革的过程中,不少供电企业采用不同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上海市电力公司由原有部门24个精简为19个,基层单位由原有的27家减少到26家,供电组织从16家削减到9家,并成立7个专业化公司,其组织与管理的改革使得该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上得到集约,并在工作流程中更加方便完善,从此在其工作中展现出新的面貌和成效,成为各供电企业“三集五大”改革的带头模范。“三集五大”是转变供电公司发展方式的核心,其借助变革组织架构,以创新管理的方式优化业务流程,从而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甚至增值。推进“三集五大”,信息化是基础,标准化是关键。只要抓住这两点,就可以运用这一指导思想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取得好的收效。
(三)、ERP管理模式的应用:
ERP模式即企业资源计划,就是基于计算机辅助信息管理系统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方法。供电企业作为电力输送与销售的企业,为客户提供必要的电力服务,笔者认为供电企业可以应用ERP的管理模式,从而在实际工作中取得巨大的成效。首先,ERP模式可以帮助供电企业与其个分支机构之间实现动态的信息交流,可以使整个供电企业在纵向得到有效的集成。供电企业与一般制造商不同,由于我国的供电企业以总部和分支机构为主要组织形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纵向的高度集中。各供电企业按着行政区域划分后,出现了各层次的供电公司和电管所,机构层次过多,覆盖的区域广阔,这种特殊之处带来的问题很多,造成了信息流通慢,上下沟通出现问题,而ERP管理模式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职能改变这种问题。其次,ERP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供电企业内部的管理功能的整合,可以使企业在各职能部门中间得到横向发展。供电企业可以运用ERP管理模式,将其产、供、销和人力、财力、物力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合成为有机整体,达到高度统一。由于供电企业职能较为繁杂,所以内部职能划分较细,部门多,业务流程也很复杂。而供电企业对于电网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在故障发生时管理内部的时效性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而ERP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实现供电公司内部的信息实时传递,从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最后,ERP管理模式可以满足客户要求,从技术上做到平衡供销。供电企业生产的特殊性要求电力的供需必须时刻保持平衡状态,这与一般企业不同,时时供需平衡与在某一生产周期内的供需平衡不同,这无形中加大了供电企业的技术难度和供销难度。国家电网公司一直要求将客户的需求作为各级供电企业责任的主要部分,为实现这一责任并时刻实现供需平衡,ERP管理模式的引入是十分必要的。ERP模式可以适应市场的实际,即使反映出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变化,利于供电企业做出不同的决策。
针对供电企业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应该引用ERP管理模式,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结合供电企业自身特点。
ERP管理系统最初作为一种在制造、分销行业中进行有效计划的方法,特别是在制造业中接收、发运等环节的应用,有大量成功的案例辅以证明。但由于供电企业具有特殊性,与一般制造业不同,相比之下具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在应用ERP管理模式时应该注意在功能计划与具体实施上注意其特点,注意安全性能,重视政府参与,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而过分注重经济效益。
2、对于业务流程的重视。
实践证明,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和思维动机的激发是优化实验教学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展现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我们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照方抓药,机械操作,而应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如:“应该怎样设计?”“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换一种方法能不能做?”等,有意识地创造一种探索的氛围,尽量展现实验的过程,使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亚研究”过程,以此来渗透化学思想,启迪学生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待化学实验。例如,气体的制备实验,在学完氧气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之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设计过程就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我们可提出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1:要设计一个制备气体的实验,你要考虑哪些方面?
问题2:设计怎样的装置可使实验操作简便易行?
问题3:你能否设计一个随用随制的气体发生装置?
这时学生可能会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方案,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考究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的?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设想,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充分展示实验的设计思想。
对于课本上的研究性实验,我们也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追溯科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他们那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都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例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对研究空气成分的装置设计,英国物理学家雷利在实验中不放过几毫克这么微小的差异,发现了稀有气体等,把科学家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从中汲取化学思想的营养。
二、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实验内容
化学变化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多层次、多侧面的,但教材为我们提供的实验方案却往往着眼于单层次、单侧面的实验内容,因而有着较大的局限性或单调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原有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和补充,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尽量让学生能从多层次、全方位地去认识化学原理。例如氯化氢一节,教材为了说明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而设计了一个喷泉实验,由于实验内容单一,很难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了充分展示喷泉实验的原理,我们可以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丰富实验内容,补充了二氧化碳气体的喷泉实验,并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问题1:二氧化碳是极易溶于水的气体吗?为什么也能做出喷泉?
问题2:形成喷泉的原理是什么?
教学实践让明,通过增加这个实验内容就能使学生对喷泉实验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优化实验的演示过程
传统的演示实验教学只让学生看看表演,先是“教师做、学生看”,后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忽视了学生主体的思维动机的激发,这样实验得出的结论教师认为是“显然”,可是对学生来说,有时候却是“茫然”。因此,有的演示实验之所以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往往不是演示实验本身失败了,而是教师不能为演示过程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所致。如在讲氢氧化亚铁的制取时,一位教师在实验前事先作了结论性说明:“FeSO4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将生成白色的Fe(OH)2沉淀。”可照此操作,实验结果几乎看不到白色沉淀,而是看到灰绿色沉淀,慢慢变成红褐色沉淀。这一现象与事先的说明不符合,学生不以为然。若事先提出如下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侧面思考,就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1:实验室里是如何保存易被氧化药品的?
问题2: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Fe(OH)2易被氧化,采取怎样的措施可避免其被氧化?
此时学生想到钠、钾、白磷等容易被氧化的药品的保存是用液封的原理,所以,可在盛FeSO4溶液的试管中先加入与水不相溶的且比水轻的有机物,如苯、汽油等来隔绝空气,然后再将滴管伸入液面以下滴加NaOH溶液,这样得到的白色沉淀现象就十分明显了,既优化了演示实验过程,又强化了学生对易被氧化药品的保存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对实验的分析力度
化学实验的演示不但要演示操作、演示观察,更要对实验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许多教师急于用实验现象、实验事实建立概念与归纳规律,而忽视了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结论的分析,没有充分拓展实验现象的本质属性和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导致性质及规律的得出较为生硬,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因此,演示实验完毕后,我们要以实验现象为依据,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学知识。例如,在讲氯气的化学性质时,教师演示完氯气分别通过干燥有色布条和湿润有色布条的实验后,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
而干燥的有色布条却不退色。此时,教师不要忙于下结论,而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加大分析力度,激活学生的思维。
问题1:湿润的有色布条退色,这一现象说明哪种物质起了关键作用?
问题2:Cl2和H2O两者同时存在时可使有色布条退色,你能推断其可能的原因吗?由此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猜测,逐步分析得出Cl2和H2O反应这一化学性质。
问题3:真正起漂白作用的是Cl2?还是Cl2与H2O反应后的生成物?层层深入,调动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由对现象的感性认识逐步引向对本质的理性认识。
五、创设问题情境,扩大实验成果
实验完成之后,不但要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分析、总结,并且要对实验进行恰当的延伸,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借题发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
例如,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实验完成后,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整套装置的安装顺序及注意事项之外,可再设计如下两个问题予以延伸。
问题1:这样制得的氯气纯净吗?
问题2:氯气能与水反应,能否用水来处理尾气?
在学生观察完教师的演示之后,通过这两个问题,可再次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克服因满足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而表现出的涣散状态。再如,Al(OH)3的制取,教材中用了两个演示实验说明了Al(OH)3的制取方法和Al(OH)3的两性,许多教师讲到这里都强调说:“Al(OH)3必须用铝盐和弱碱氨水反应来制取,不可用强碱。”其实,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们可继续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变式实验加以证明。
问题1:在分别盛有少量Al2(SO4)3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氨水和NaOH溶液,继续滴加,会出现什么现象?
二、认真审题,仔细作答
做题前,一定要认真读题。如选择题,命题者常在其后面说明每一小题有一个还是有一至两个正确选项,千万不能凭想当然地都选一个选项了之。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但也有要求选择错误答案的。例如,下列玻璃仪器不能用来加热的是()。①试管②量筒③烧杯④漏斗,如果忽略了题中的“不”字,选出的答案就会定错无疑。认真审题的另一层意思还在于要求大家一定要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如填空题及推断题,到底是要求填序号、填名称,还是用化学用语去表示等。此外,常见的含有装置图的实验题,本来只要求指出错误,你却偏偏答如何如何改正,这也是答非所问。
三、由易到难,珍惜时间
考场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拿到试卷之后,通篇浏览后,一般即可按试卷的先后顺序做题,可有些同学却上来就做计算题或占分多的题目,这样做实在是不可取的。正因为这些内容占分多,因而难度也就大,一旦做不出来,必定影响情绪。
甚至造成简单题的失分。所以希望大家要先做那些易答、易得分的题目。对于难题,可冷静地分析、审清题目的条件及要求,找出解题的关键,顺藤摸瓜,逐步攻克,若实在攻克不下,千万不可花去过多的时间,以免影响后面题目的解答。
对已答出来但无十分把握的题目,要留出些时间去检查,必要时可换换思路另解验证。
二、抓纲务本,落实教材。
考前复习,任务重,时间紧,迫绝不可因此而脱离教材。相反。要紧扣大纲,抓住教材,在总体上把握教材,明确每一章、节的知识在整体中的地位、作用。
多年来,一些学校在总复习中抛开课本,在大量的复习资料中钻来钻去,试图通过多做,反复做来完成“覆盖”高考试题的工作,结果是极大地加重的师生的负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减轻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高考数学命题组做了大量艰苦的导向工作,每年的试题都与教材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是直接利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公式定理的证明作为高考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略加修改、变形后作为高考题目;还有的是将教材中的题目合理拼凑、组合作为高考题的。如果说偶然从教材中找1-2道题作为高考试题作为高考试题可视为猎奇,不足为道的话,那么连续多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每年都有许多题源于教材,命题者的良苦用心已再清楚不过了!因此,一定要高度重视教材,针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和方法,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的落实上,切忌不要刻意追求社会上的偏题、怪题和技巧过强的难题。
三、渗透教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不仅紧扣教材,而且还十分讲究数学思想和方法。这类问题,一般较灵活,技巧性较强,解法也多样。这就要求考生找出最佳解法,以达到准确和争取时间的目的。
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转化的思想,类比归纳与类比联想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渗透在中学数学教材的条章节之中,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数学内容之中,缺乏对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归纳和总结,在高考前的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恰当在讲解与渗透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从而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考生在高考中才能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