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绘画教育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1、绘画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智力,提升幼儿的能力。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左半脑是抽象思维,右半脑处理总体形象信息。当下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重视文字、数字这些内容,使幼儿的左半脑负担过重,对幼儿的和谐发展不利。绘画教育就是用有趣的东西启发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和结构等,来发育其大脑。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语言表达能力往往较差,这个时候他们学习画画却很容易,用图画表达内心的东西反而比用语言表达更简单,绘画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右脑。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重点是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因此,绘画在幼儿的教育中非常重要。
2、绘画能使幼儿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我们通常把幼儿爱好、兴趣、能力、性格和气质等的综合叫做个性心理品质。对儿童进行绘画教育,可以使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幼儿学习绘画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愉悦感,无论是教幼儿绘画还是让幼儿动手,都会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幸福感,可以使幼儿形成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进行绘画时,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分享,会形成一种共同进步的氛围。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提高交往能力,促进一些良好品质的形成。绘画教育是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来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进行道德判断,正是这个过程使幼儿的心理素质发生了变化。
3、绘画可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
形象性是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会全身心的投入到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中,这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在绘画的时候,可以将自己天真纯洁的情感和美好的愿望体现出来。绘画教育的自由性和表现性,有利于幼儿通过自己的想像,发散自己的思维,使自己产生灵感,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独立性等创造性品质。
三、幼儿绘画教育的几点建议
1、通过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来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对幼儿进行绘画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幼儿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要想调动幼儿的绘画兴趣,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幼儿与生俱来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喜欢探究,在幼儿学绘画之初,教师就要保护好他们这种天性。绘画教育过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要不断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从而不断激活幼儿绘画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把绘画教育融合于游戏之中,让幼儿在乐中画,在画中乐,使绘画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让幼儿在游戏中进行绘画,可以激发幼儿更大的绘画兴趣。
2、让幼儿在绘画中培养自己的绘画思维
培养幼儿的绘画思维,丰富想象力,使幼儿在绘画中表现出丰富的创造性。应积极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象表现出来。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可以通过以下手段:一是用创意命题,培养想象力。在进行绘画活动中,用创意命题给幼儿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例如,要用一幅图画来描绘春天,可以先带孩子们去自然中感受一下春天的美丽,之后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效果将会更好。二是鼓励幼儿自由作画,激发想象力。比如我们明确了绘画的主题,其中画面背景要求幼儿自由想象作画。引导幼儿无拘无束作画,充分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自由发挥。三是注重幼儿个性化的培养,丰富想象力。鼓励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放飞遐想,充分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思维,让幼儿对绘画的构思,对事物的独特认知,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描绘出发自内心的美妙图画。
3、幼儿在绘画时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使他们突破已有的绘画思维
幼儿在绘画时,有时候会遇见一定的思维障碍,教师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观察幼儿,给予适当的点拨。一是幼儿在进行绘画时要以自己绘画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让幼儿自主绘画,充分发挥幼儿绘画的自主性和表达的自主性。二是让幼儿大胆的画,用心画,不用害怕自己画不好。当幼儿产生胆怯,教师要多加鼓励,大力支持。当幼儿心理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就会产生创作的激情。三是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用语言来讲述自己的绘画过程,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美术活动中的感受。在绘画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绘画技巧,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让幼儿用自己的言语来描述春天的景象。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2南京青奥会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现状
2.1奥林匹克示范学校的建立
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是以学校为基本单位对奥林匹克进行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南京青奥组委通过积极发动学校,目前已有106所学校获批成为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示范学校。示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奥林匹克传播提供了根基,更确定了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场域,为辐射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了中心。青奥组委也在筹划正式比赛时让奥林匹克示范学校成为“世界文化村”,成为全世界青年交流、分享、体验和收获奥林匹克教育成果的乐园[3]。
2.2各种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的举办
随着南京青奥会开幕日益临近,各种围绕“青年奥林匹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也在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具体表现有:青年奥林匹克比赛项目设计,例如中华中学“青奥比赛项目”设计活动,学校通过鼓励学生结合运动经验设想理想中的青年奥林匹克运动项目,并假设自己参与运动项目来锻炼学生们自我思考和动手的能力;青奥主题竞技比赛:例如金陵中学“活力金中”健美操大赛,参赛学生自编套路、队形,自设服装、装束,锻炼学生表现力、创造力及竞争力;青奥趣味运动会,例如南京一中“体育嘉年华趣味体育节”,学校通过各种各样的趣味体育调动了学生对于奥林匹克的好奇心,吸引了学生们的积极参与,增加了同学对于青年奥林匹克的理解;各种英语竞赛活动:新城初级中学“南京值得你去知道”英语活动,学校利用假期的时间,给学生们布置假期作业,让学生们收集能够代表南京的对应的英文,并制作成一个小册子,目的是在2014年青奥比赛日赠给外国友人,让他们了解南京;青奥与自身价值教育活动:例如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青奥共成长”成人宣誓仪式,学校组织学生参与“与青奥共成长”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仪式上介绍了十八岁成人仪式的教育意义,并希望学生以奥林匹克精神时刻鞭笞自己向前奋进。[4]
2.3各种青奥教材的出版
青奥会的发展并不长久,但它依附于奥林匹克,所以依然可以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育价值,青奥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搞好奥林匹克教育的具体依据,是学生获得青年奥林匹克系统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思想品德觉悟的重要工具。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编写的《青年奥运读本》等书籍已出版,此外,青奥组委还组织相关专家多次对奥林匹克相关教材进行修正,已有不同版本向学生发放,所有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已组织专业教师向学生讲授青年奥林匹克知识。
2.4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对象
2.4.1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主体
青奥会的创立目的在于组织全世界青年集合起来,用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方式推广奥林匹克精神,在欢乐祥和的过程中分享世界不同文化,提升青年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感与归属感。青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主体,他们不仅是奥林匹克文化的创造者,还是奥林匹克文化的传递者。[5]因此,青年作为青奥会文化教育的主体,要有主人的意识去参与奥林匹克,在运动中体验奥林匹克的价值,走进体育运动。
2.4.2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客体
青年奥林匹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需要每一个人的能量供给才能蓬勃发展,同时,每一股力量都要实现交流与碰撞。青奥文化教育活动依附于社会系统,需要社会不同群体的广泛参与,家庭、社区、社会都是青奥文化的传播途径,也是弥补青年仅在校园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熏陶的缺陷。青奥文化教育需要青年为媒介,为学校、家庭、社区等不同场域提供一种青奥文化的脉络,通过青年为主线,为社会不同群体实现青奥生命力的辐射,并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扩大,实现奥林匹克文化走进社会不同群体的教育视野,以促进社会中健身、娱乐和户外活动的有机融合。
3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运行机制
3.1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机构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组织需要合理的组织结构。为更大地发挥政府“集中一切力量办大事”的职能优势,依据中国科层体制的特点,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应该由南京市政府作为牵头单位,将对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号召纳入教育体系,并给与经费支持,以此来保障南京市教育局、南京市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示范学校附近社区进行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积极性。南京市宣传部及新闻和出版部门需要及时将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成果和经验传至各个部门,并积极组织相关专家对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活动进行指导(图1)。各职能部门也应该及时与专家团队沟通,制定部门教育计划,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带动学校和社区教育的有效性。
3.2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特点
3.2.1政府主导奥林匹克文化教育
主办城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全面配合南京青奥组委,在青年奥林匹克教育的计划制订、活动策划与组织、经费和人员的保障,以及动员教育资源和集聚社会力量等方面,充分显现政府主导的体制优势。奥组委、南京市政府需要成立一支勇于进取、勤于思考的奥林匹克教育专、兼职工作人员队伍,使得青年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得以全面和高效推进。这一体制优势是奥林匹克教育得以延续的重要保障。
3.2.2呼唤社会的广泛参与
对青年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义务,更是社会各个部门的责任,社会各类群体都应该参与到青年教育中,并在教育过程中感悟教育价值。青奥文化教育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在于青年强健的体魄和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它能将朝气的文化氛围传播到社会中的每一个群体,使人对年轻生命力充满向往,并将自己舍身于青奥文化的常青树中。缺少了社会的融入,青年的文化教育效果也会存在缺陷。
3.3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组织目的
3.3.1扎根学校
示范校之所以被冠名为“示范”校,是因为他们各自都有自己开展青奥教育的长处和特点,并且在为其他学校做出榜样的同时,也要切实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学校共享青奥教育成果,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学校以奥林匹克为媒介与世界先进教育的接轨、融合,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新一轮发展,全面提升南京教育品质,加快推进南京教育的现代化国际化进程”[6]。让青奥文化教育扎根于学校是主动牵手周边学校、城区学校和郊区学校,成为结对学校,共同开展青奥联谊活动,共同普及青奥知识,从而弘扬奥林匹克文化,带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3.3.2牵手社区
社区也是青年成长的摇篮,也应该分担接受新事物和接受教育价值渲染的社会功效。政府作为社区和学校的连接者,不断为社区和学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造就了学校和社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实现了社区和学校的并轨。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只有通过青年传到更广阔的社区、家庭,让更多的人了解青奥会是什么,了解青奥会的美好宗旨。同时,社区、家庭也将青奥教育所形成的文化结晶反作用于青年,对青奥教育文化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大有裨益。
3.3.3辐射京外
青年奥林匹克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刺激着每一个国人对于青年的尊重,青年奥林匹克也凭借中心的优势不断向全国传递着正能量。但是,现存的国际社会是西方主导的,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话语体系,东方对于奥林匹克的真知灼见需要靠东、西方青年文化的融合。青奥文化倡导社会需要走向多元、共享民主、人格平等的格局,这是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有利于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青年奥林匹克文化的教育,在建立在共享的国际框架的发展中,同样展示出鲜明的本土性和奥林匹克教育的多样性,从而鼓励各国按照自己的国情探索自己的发展之路,将年轻的奥林匹克文化辐射到世界。
4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过程
4.1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冲突
青奥会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冲突源自不同对象对奥林匹克文化价值的领悟与表达,不仅表现于教育主体之间,还表现于客体之间。随着社会化开放的扩大化,每一个群体都存在自己的潜在复杂的文化观念,青年的个性化也在不断增强,不同国度、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家庭、不同背景等暗文化都在深深的影响着每个青年的教育成长,个体独立的状态必定造成在接受青年奥林匹克过程中存在各种分歧,封闭地参与奥林匹克也会造成对奥林匹克文化的曲解,各自独立地接受奥林匹克必定会造成个人行为的碰撞,文化教育的冲突。
4.2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适应
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是一种存在于各国、并得到各国承认的积极文化,它强大的号召力已经吸引着世界青年的目光,青年在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发展、追求自身完美、道德准则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形成自己对于奥林匹克的认识,摆脱生活环境带来的暗文化的束缚,通过奥林匹克这种明文化的教育来适应社会带来的挑战,并将明文化的时代要求融入生活,影响身边的每一个人。
4.3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改造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倡导每一个群体的融入,青年通过教育活动把自己主动归并到奥林匹克大家庭。在文化教育中由于失去个体的独立性,有了统一的文化约束和指导,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去差异默契逐渐形成,改造原有文化的意识也不断增强,最终达到了原有暗文化通过奥林匹克这种明文化的影响而形成自己的体育价值观,为领悟青年奥林匹克的真谛提供了路径。
4.4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整合
青年把自己归并到追寻奥林匹克文化的群体中,与不同青年在分享健康、快乐和成长的过程中积极参与体育竞赛和文化教育活动,形成在青年之间、青年与家庭之间、青年与社区之间、青年与学校之间及青年与社会之间的整合,这种整合让不同的受教育者齐聚在青年奥林匹克的内涵之下,心手相连,体验多元文化的融合与适应,接受异种文化,实现青年奥林匹克文化引导下各种文化的共生,实现奥林匹克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5“五位一体”———南京青奥会文化教育模式构建
5.1外来青年:青奥文化教育冲突起点的创造者
青奥会是世界青年人的一次盛会,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青年来参与。外国青年的加入必定会造成文化的差异,加之不同青年对于不同运动项目、锻炼方法、技术标准、动作审美、规则约束等不同视角的差异必定造成观点分歧,甚至会产生误解。文化的交流不应该回避青奥文化的相互渗透,应该针对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差异化进行交流,甚至互相切磋、争辩,双方站在各自立场来实现青奥文化的纯真化。
5.2政府部门:青奥文化教育适应的协调者
政府部门作为青奥会文化教育的倡导者,应该为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提供一个平台。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在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对不同文化的差异做出预判,对不同国度的文化价值观给予宣传,包容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创造机会让世界青年接受中国文化观,通过对中国文化底蕴的深层揭示,以协调的方式让世界青年对中国有着独特的认识,接受中国文化,实现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5.3家庭、社区:青奥文化教育改造的促进者
家庭和社区是每一位青年温馨的港湾,家庭和社区的参与会让青年产生一种归属感,会让青年有着家一样的感觉接受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洗礼。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接受过程中产生的差异固然存在,但是对于家的归属会让他们归并于奥林匹克大家庭,融汇于“奥运五环”的真正意义,家庭需要对于涉外群体的包容,搭建中国和国外青年的桥梁,让双方青年的价值观能够在青奥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交融,促进中国青年融入主流文化,同时让国外青年了解中国青年,促进冲突的改造。
5.4学校:青奥文化教育融合的实现者
学校的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主要是通过体育、文化活动来教育人,虽然体育运动和文化活动具有多种社会功能,但教育功能是任何一种体育形态的最基本的功能。“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不会在青年人的印象中磨灭,学校应该激励青年不断战胜自我、克服障碍去得到身心和谐发展、自身完美和构建理性道德准则,在思想上能够互相尊重不同文化的叠加,真正通过学校来促进青年奥林匹克文化教育的价值。
《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抛弃了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课程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通过让学生完成具体项目过程来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职业能力。以项目为载体引导整个教学,并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选择、编排教学内容,并设计教学任务。以展前、展中、展后为时间顺序,以会展的工作任务为驱动,学生运用英语来参与或模拟不同情景中具体会展活动过程来掌握理论知识,具备职业能力。同时,在具体的每堂课的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实践为核心的任务型教学方法。通过对《会展英语》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改革,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会展行业的英语应用能力要求有更清晰的认识,研究基于工作任务的科学、系统的课程标准,课程设计和单元设计,使学生能够拥有合理和适用的职业英语应用能力,能够胜任国际会展业务工作。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方法
1.针对岗位需求特点,从企业一线搜集企业对于会展英语人才的能力需求,从而使项目成果能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会展英语人才,是一个国际会展项目成功的关键。通过走访国际会展业务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找到此类人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素质。由此,确定该课程的教学目标。
2.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针对外贸业务员的岗位需求,围绕着一个国际会展项目的筹备、实施到展后这一完整的工作过程。
3.完全打破传统的按照课本的进度进行英语课程教学,将原本分散的书本内容重新整合为明确具体的项目,使学生直接融入岗位情境,在实践行动中进行学习、操作和提升教学的过程,老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指导。
4.实行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在整合教学内容基础上,实施任务驱动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实施具有关键作用。将课堂内的任务型教学与课堂外的模拟展会举办、展会参观等实训环节有机融合。通过岗位能力要求和工作任务来设计教学,同时将实训环节有机融合。
基于工作过程的《会展英语》课程改革步骤
1.根据工作岗位确定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和企业一线人员的联系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企业对于人才的会展英语应用能力需求,根据岗位需求确定能力培养目标。根据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水平和前期英语水平制定相应课程的教学目标,
2.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设计和单元设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定的岗位,以及对应的能力培养目标要求,来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块和教学手段,以项目为载体分阶段实施教学目标。教学中结合国际会展业务常见工作情境深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贯彻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工作目标为导向的宗旨。
3.考核方法的改革。改变传统的知识考核,变为真正的职业工作能力考核,注重实践操作,课程的考核方式不再采用单一的书面考试,书面考试成绩只占学生最终得分的一小部分。将平时课堂的工作任务完成的考核作为主要部分进行考核。课堂表现中的每个模块后面设计的特定工作情境的角色扮演和筹划成为考核的关键。实践操作的考核设计也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出现,科学考察学生会展英语应用能力水平。
基于工作过程《会展英语》课程改革内容
1.课程改革设计
根据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并且努力与校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企业的专家来校进行授课。理论教学的形式为:教师面授+企业专家授课+小组研讨+案例分析+听力训练+小组PPT汇报。实践教学的形式为: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角色扮演+展会参观与实习。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每个模块的教学都以任务为驱动。通过信息搜索、展会参观、案例分析、听力训练等,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会展英语理论知识;通过小组研讨、小组口头汇报等方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自主学习、探讨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通过校内实训室模拟实训、角色扮演、展会参观与实习使学生更直观的了解会展的工作情景,并且培养他们在具体的情景中熟练应用英语的能力。
2.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设计的课程结构
依据以上课程改革指导思想和方法,整个课程具体结构设计如下:
项目一:(展前)邀请客户参展。工作过程为:搜集要参加的某一具体会展信息向主办方了解和咨询有关参展事项打电话或写信函邀请客户参加会展。
项目二:(展前)进行会展准备。工作过程为:联系会展中心咨询机票及酒店运送展品制作公司宣传小册子及名片选择展位并预定布置展位。
2范畴化理论与二语显性词汇教学
2.1范畴化理论和基本词汇教学
范畴是人类认识和理解世界的基础,也是人们思考问题和信息交流的基础。在认识外部事物过程中,人类总是从自身的经验出发,获得范畴,形成概念。范畴化的过程就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进行分类、形成概念的认知过程。传统的客观主义的范畴观认为范畴由范畴成员的所有共有特性来决定,范畴的边界是清晰的、明了的,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一范畴就看它是否具有该范畴成员所有的共同特征。但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心理学和人类学研究则对这一观点提供了反证。在P.Kay等人对焦点色研究的基础上,E.Rosch通过对椅子、鸟等不同范畴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许多范畴都是围绕一个“典型”(Prototype)构成的。典型是一个范畴中处于中心位置、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几个成员,构成人们认知的参照点。同时范畴中各成员的地位不尽相同,它们处在一个从“中心”位置到“边缘”位置、从“典型”成员到“非典型”的连续体上。以颜色为例,“红色”这一范畴中,“鲜红”作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要比“棕红”和“深藕红”更具代表性,更容易为人们所辨认,因为后者并不是那么“红”或者说并不是经典的“红”。但“深藕红”之所以仍然归入“红色”这一范畴,是因为它与其它“红色”系成员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被维特根斯坦称作为“家族相似性”(familyresemblance)。范畴的“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又催生了“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层次范畴是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能让人们以最小的认知努力就能获取最大量信息的范畴,也是最先被幼儿习得的用以指称事物的命名性范畴。此外,在基本层次范畴之外还存在着更抽象、更具概括性的“高层次范畴”和更具体、更具概括性的“低层次范畴”。关于基本层次范畴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心理学家还做个一个有趣的实验。受试者是一群德国中学生,测试者首先向受试者做了以下说明,“假设你邻居家的小孩被一条灰色的德国杂交狼犬咬伤了,让你赶紧向小孩的妈妈报告,你会怎么说呢”。结果受试中绝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你家孩子被狗咬伤了”,而不是强调“德国狗”或“德国杂交狼狗”等。由此可见,“狗”作为基本范畴词汇在日常信息交流中的重要性。显然,相对于“狗”这一基本范畴词汇来说,比它更高一级的高层次范畴“哺乳动物”或“动物”这一描述就显得太过笼统、表达不够明确,而其低层次范畴“德国狼狗”或“德国杂家狼狗”虽明确具体却显得冗余,并需要双方付出更大的认知努力。因为无论是对于报告者还是小孩的妈妈来说,关心的是“被狗咬伤”这一事实,而不是强调什么类型的狗。基于以上理论,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基本范畴词汇显得十分重要。尽管对一种语言来说其词汇是难以穷尽的,但并非所有的词都同等重要。衡量一个词的重要性,通常主要依据词在书面和口语文本中出现的频率,即词频。语言学家研究发现英语中那些出现频率最高的高频词汇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所说的基本范畴词汇是对应的。头2000个高频词汇对英文文本的覆盖率就达到了80%,3000高频词的覆盖率是84%。高频词通常都是些词长较短、派生能力很强的、可作为词干使用的单音节或双音节词,这其中还包括全部的功能词。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基本范畴词汇应该是二语学习的首要目标,据此有学者主张一些供学习者使用的英语词典有必要将高频词标示出来,以便获得学习者更多的注意。
2.2范畴化的典型理论与多义词教学
词汇学习的另一个难点是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人类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根据对韦氏大字典的统计,英文中40%的词语是超过一个意义的,其余60%的低频词或派生词或复合词才只有一个意义。传统的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词语(语音形象)与其意义(概念)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二者间的关系完全是任意的、无章可循的。但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化理论及类典型理论却对此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认为词义也可以同其它概念结构一样,纳入到语义范畴中进行研究。就多义词的词义范畴来说,其作为义项的各范畴成员间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有些词义处于更核心的地位,构成该语义范畴中的“典型”成员,而其它义项都是根据家族相似性,通过转喻或隐喻机制、典型范畴辐射或意象图示等认知途径逐渐向边缘语义(peripheral sen-ses)延伸而成的。语义延伸机制为解释中国学生某些难以掌握的抽象化介词如off,through等词提供了很好的认知理据(张肖,2011),对于高频多义词的语义解析来说同样也显得比较有说服力。以“settle”一词为例,《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中所列出的该词的义项不少于12种,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发现班上绝大部分学生对该词的了解仅限于对settle down(定居)这一固定词组及意义的了解,相当一部分学生甚至先入为主地认为set-tle只有动词这一种词性,在意思上也是唯一的,表示“安定、定居”,只有一两个学生道出了该词的第二种意思,即“解决(争端等)”。因而,当笔者让学生用中文翻译课文中“I settled back for some light reading and thebrief flight ahead”一句时,很少有学生能解释出“settleback”一词的意义。但是,倘若学生们能事先查阅“set-tle”一词用作名词时的释义的话,恐怕就是另外一番情景。事实上,柯氏词典中对“settle”用作名词时的释义为“a long wooden bench with a back(高背长靠椅)”。知道了这一典型词义,也就不难理解settle的其它动词义项了,如“(舒服)的坐下”、“(鸟、虫等的)栖息”、“(目光)落在…上”等。它们之间正是借助典型范畴辐射从基本义衍生到抽象义的。多义词的语义延伸机制也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经验现实主义的哲学观,即人类认识外部事物都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由认识自身构造和经验到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即人→物→过程→空间→事件→性质。理清了多义词各义项间的联系及认知理据对掌握多义词的深度知识来说无疑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对于语言教师还是语言学习者来说,在多义词词汇习得时不仅要做到“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作为语言教师,更是要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于词汇的认知语用学意识。
二、以“最近发展区”为理论依据,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
Vygotsky将最近发展区定义为“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2001年Ohta将该定义具体到二语习得过程中,解释为“由个人语言产出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和同伴或教师合作所产出的语言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语言学习者的能力和水平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师或语言能力比较强的同伴的影响下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英语教师应该针对现阶段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所可能达到的水平,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既不能太简单,以至于对学生形不成一定的挑战,也不能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以至于彻底丧失信心。
三、用动态评价来确定语言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
动态评价由Vygotsky的同事Luria提出,20世纪50年代Piaget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观点和智力评估的过程趋向为动态评价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而真正推动动态评价发展的是社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最近发展区”。动态评价又称学习潜能评价,是对在评价过程中通过评价者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在有经验的评价者的帮助下,探索和发现学生潜在发展能力的一系列的评价方式的统称。与静态评价不同,动态评价不仅反映个体发展的结果,更关注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过程。动态评价因认识到学习过程不断变化的特性并更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的开拓对于外语教学更具实际意义。
二、多元文化与俄语词汇
语言既具有人类的心理属性,又具有人类的社会属性,即是人类刻有社会文化印记的一种现象。词汇作为最能反映民族文化热点的语言要素,它常常敏感、迅速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彼得改革、卫国战争、十月革命、苏联解体、普京执政这一系列重大史实事件都在词汇层面刻画出烙印。时代和历史赋予词语丰富的社会文化蕴含,或在词汇意义的基础上承载文化象征义、文化比喻义、或附加文化引申义和文化色彩义。多种文化元素在词汇层面展示出丰富、精彩的内涵。具体与抽象、物质与精神、有形与无形在多元文化的语境中彼此交织、互为观照。它们丰富了俄语词汇,充实了教学内容,让学习者感受到异域文化的色彩纷呈和西方文化带给俄语的强大冲击。词汇更新速度加快,手机词汇、股市词汇为21世纪俄语注入了时尚和活跃的元素。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具有词汇构成类型多样,表达方式新颖、幽默,私语化程度明显等特点,对现代俄语词汇的发展有着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时代文化的反映,是语言发展的必然。历史发展,社会变革构成宏观的文化语境,影响着词汇的更新,也向教与学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三、传统的俄语词汇教学模式
洪堡特指出,词是“事物在心灵中成像的反映”。有了词语,人就创造了一个概念和意义的世界。词汇不仅是语言系统最重要的层面之一,而且是语言系统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如果词汇贫乏,词义含混,就会造成理解和表达的障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曾经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我国高校专业俄语词汇教学一方面受到关注,另一方面也受到传统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在传统的俄语教学中,重视词汇基本意义及数量的掌握,轻视词汇意义的内涵及外延。片面孤立地记忆,忽略文化因素以及具体的语境背景导致学生的识记能力很强,但运用能力偏弱。师生对词汇辨析非常重视,有时甚至要把近义词、同义词、形近词、易混词逐一详查,厘清细微差别,费时费力,导致学生言语技能训练时间的减少,其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四、多文化语境下俄语词汇教学的应对策略随着外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俄语生源的改变、课堂时数的限制,专业四八级考试的导向,新版教学大纲的推行,我们也改变了原有的做法,突破传统的新型词汇教学改革可谓大势所趋。
(一)词汇教学的内容
近年我国俄语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与社会对俄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完全匹配,俄罗斯国家、社会和俄语语言自身都发生了很大变化。2012年10月《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第二版)已经出版发行,《大纲》中明确规定:基础阶段学生应掌握的词汇量为3500-3800词,其中积极掌握2200-2400词,提高阶段俄语词汇认知总量应达8000词,积极掌握4000-5000词。
(二)词汇教学的探索与策略
计算机辅助研究、心理语言学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从不同学科视角对词汇教学献计献策,推动了研究进程的深度和广度。提议从掌握构词规律理解词义、归纳词汇类别、分组加以记忆等几大角度进行词汇教学,并列举出了提高词汇量的一些做法根据字母表记录单词;根据正字法(拼写特点)将单词分组;将各种词性的同根词分组;按同义词—反义词分组;根据主干词写文;利用词源学知识指导词汇记忆等。除此之外,也充分考虑到培养兴趣、发展逻辑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口、笔语同等重视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现代教学法研究已经深刻意识到了词汇教学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从词汇教学的图式认知理论、词汇的理据理论、词汇教学的策略和教学效果的检测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讨,力求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考力、分析力,提高识记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的词汇背景与民族文化差异问题在《大纲》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词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伴随意义(包括不对应词背景词、伴随意义词,俄语词汇的民族文化特点(包括人名、地名、动植物、颜色、数字、民俗形象、文学形象、熟语),新词和外来词的来源及特点被列入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浓郁的时代色彩和文化气息。克服传统教学法的弊病,结合目前俄语教学现状,以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为指导,以贯通性文化主题为圆心,以形象语义场为辐射,借助俄语国家语料库科学、全面、系统地就上述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探寻出多元文化语境下俄语词汇教学方面的新途径。
1.解读词汇背景知识
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当时的苏联在宇航学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宇宙飞船代号(前者的变体形式)的命名反映出历史、经济、地理等系列因素的影响,也传递当时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社会意识。它们在俄语中都是具有积极内涵的词语,潜隐着开端、诞生、青春等联想伴随意义。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俄罗斯航天技术日趋强大,寓意的强国理念。在苏联不复存在后,开始启用Заря一词。这些称名可以视作俄罗斯在不同发展阶段民族文化的映像和积淀。从2002年起,包括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等在内的12个国家加入欧盟,共同认可一种盟内货币—欧元(евро)。该词是通过对Европа一词截短而成。在20世纪初它只是英语中的一个前缀,后来进入欧洲其他语言中,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倾向。政治、经济局势、科学、技术、文化等领域全球化加速了国际性语素复杂化、普及化的进程。俄语对евро的借用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鉴于这一词素构词能力的迅速提升,所构之词屡见于旅游、经贸、建筑、服务、医疗、交通等各类话题。到了90年代中期以独立名词的身份被加以借用。Евро已经超越了词语本身的限制,成为多义性的象征,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联盟的象征。背景知识溯源将词汇教学置于广阔的空间与平台,给学生以启迪,拓宽了他们的思路和想象域,收效可想而知。
2.应用语义场理论
曾选取“树木/植物”这组形象语义场,该场又可以描述成几个子场。所有列入的形象单位具有语义“树木/植物”的本义,而转义旨在对人进行各个方面的评价性描述。围绕主话题呈现词汇,进行词汇训练。这种设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义场理论的思想。
3.采用圆周制教学法,扩展层级主题链
教学圆周是教学法文献中常用的术语,借自数学同心圆概念,表示同一平面上同一圆心而半径不同的圆。俄罗斯语言学家据此提出的圆周制教学理论借用同心圆的概念使教学层层深入,圆心是贯通性文化主题—与人类现实某一重要的领域相关,在内容上围绕同一主题、具有提出问题性质的的教学材料,它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并执行组织功能,按照一定的层级构成,具有高度的语言、交际和文化价值。在词汇层面表现为语言单位的集合。彭文钊博士在《如何进行主题文化概念的课堂教学?———以概念的圆周制教学为例》一文中对此有较为详细的解读:在第一级教学圆周的构成上,包括孤立的词汇、成语和格言组成。基础词汇的构成形式是词汇表,是核心结构,量小而抽象。第二级教学圆周形成语言文化场的中心结构。这是根据文化主题给出的不单单是一个个的词,二应当是词汇群组,沃氏称之为词汇语义群组ЛСГ,它是有共同语义和共同称名的词汇、成语、格言单位的集合,包括派生的限定搭配和述谓搭配。第三极教学圆周给出的是包括专门、专业或术语性词汇,涵盖文学、艺术等更加宽泛的领域。三级的教学目的依次为实现交际—专业提升—扩展领域。应当指出,贯通主题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实现,但是它的重要性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借用圆周制教学以及贯通性文化主题的概念,有助于挖掘和凸显俄语词汇文化内涵。它构建出新的途径和模式,揭示词汇扩展的内在机制和过程,可以有效地提高俄语词汇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文化性。
2以“人”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转向
我们熟悉的当代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友友就是一个具有“复杂性思维”、注重人文学科的音乐实践者,当地起与当代社会文化思想转型同步的音乐家的称号,是莫兰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中典型的文化个案。2007年,在中国教育部召开的新课程出台六年后修改课标的全体会议上,有教授发言说教育最重要的是如何培养人与培养什么样的人。所以培养人的首要问题是屏定“人”,这应该是音乐教育需要思考的一个巨大的问题[1]。
3音乐教育转型研究方法
音乐教育的转型需要众多学科的参与,包括人文社科学、教育学等理论知识,与音乐教育自身的知识相结合,最终形成新的音乐教育理论。许多资料都显示,上个世纪的音乐教育课程在传统教学上一直影响着音乐的发展方向,可是当代社会文化思想的转变,提出了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也应该有所改变,对于传统音乐教育的教育方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当代社会自己的音乐教育新教学方式,为培养全素质多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做贡献[2]。
装饰绘画常常被看成是设计艺术中的主要表现手法,而传统绘画中则多采用真实感觉和实际感受获得形式的表达。实际上,在具体的绘画创作过程中,对形式的感知是与其他艺术创造过程具有内在的相同性和关联性,采用装饰意味进行绘画的语言表现亦是现代绘画创作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装饰绘画给现代主义艺术的产生曾带来了一次表现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绘画对传统语言的扩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给我们在教学中运用平面形式语言的基本训练来进行装饰绘画教学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纵观西方绘画历史的发展,从塞尚开始,将物体的存在状态及空间因素给予了平面化的认识;凡·高具有个人符号的笔触不但是激情的表现,也是将事物改变空间关系的认知结果;高更以非常主观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画风格,成为西方学习东方的艺术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绘画的平面语言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米罗、克利等艺术家以极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块、线、点的构成组合为纯粹的装饰性语言,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这些不但表明了艺术家对作品形式的着意探索,也是他们对作品内涵意义的扩展——试图在绘画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观念和主观能动的创造意义。在中国传统美学中,也提倡“立象以尽意”的观点,这说明了形式传达意味的关系。美学家王弼也曾说过“得意而忘象”,所谓“记忆象者,乃得意者也”。“象”可以是具体的、切近显露的,而“意”则是更深远的、隐幽的。艺术形式是否具有广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艺术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内涵。绘画中点、线、面、色彩等的排列与组合,如果能与人的深层心理美感结构相通融,与人的美感经验相吻合,就可以产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获得新的美的感觉。东方是平面性形式语言的发源地,中国传统的装饰艺术语言朴素、单纯,从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形式意味:它们既反映了客观物象的真实,又通过笔画形式把自然的具体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种线的艺术表现。在原始彩陶艺术中,出现了几何纹、曲线纹、水波纹、网纹、葫芦纹、涡纹、花瓣纹和蛙纹,这些纹样是一种将形象适应于感官的再创造,符合实践感受而又对它们进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极图形以一根相反互动的“S”线,将整圆分为阴、阳互缺又互补的两个相对的空间,一虚一实,相生相合,由此发展出来的许多以互相对应对照的装饰艺术形式,如双鸟、双鱼、双蝶、双龙等,都反映了装饰纹样自然又自由的生动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