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学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护理学术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护理学术论文

篇1

文献是通过载体记录的知识,载体是文字语言附着物,是物质形态。从古至今,载体有竹简、纸张、磁带、磁盘、光盘等。科技文献是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科学知识和思想的一切著作的总称。其分类包括:①一次文献即原始文献。②二次文献。在一次文献基础上加工而成,常称为“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摘要等。③三次文献。通过检索工具(二次文献)收集原始资料(一次文献),加工整理成的综合性文献资料,如综述、述评、年评、指南等。④零次文献。

未成文的口头传递的信息,或手稿之类的资料,即还没有传播载体。

从上可以看出,综述既不同于原始论文,不属一次文献,也不是论文的摘要、索引或书目,不属二次文献,而是一次文献高度浓缩的产物,是把多篇相关文献综合加工而写成的三次文献。因此,综述包容的信息量大、反映学术动态快,是获取信息、促进科研、指导实际工作的有效途径。

2文献综述的特点

综述包括现状综述——成就性综述、回顾性综述——动态性综述和专题争鸣性综述三种。其特点如下:①资料来源是拿别人的文章做自己的文章。②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不是人或动物。③内容涉及面广,信息浓缩、精炼。④叙述性的表现手法,以事实为基础,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评论。⑤引文多,有很强的参考性。

3撰写文献综述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信息时代的特点如文献数量多、增长快,内容分散,重复交叉,语种增加,知识老化加速,质量下降,时滞严重等,呼唤着护理综述文章的出现,使其显得非常必要。此外,综述是知识再创造的研究(科研分为创造知识、修改知识、综合利用知识),写作综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步骤,是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成熟,促进人才成长的重要环节。再则,综述提供回溯检索文献线索等,以上说明文献综述的撰写显得非常重要。

4写作步骤

4.1选题

①选取护理工作中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②选取位于学科前沿,有一定超前性,能反映新成果、新技术、新动向或矛盾焦点的问题。③选取自己熟悉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题目。④选题要大小适度。⑤希望在杂志发表的综述,应注意期刊的要求。总之,选题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掌握四个相符:与个人主观条件相符、与自身客观条件相符、与护理进展现实相符、与自己今后的研究方向相符。

4.2收集文献资料

4.2.1对文献数量和质量的要求:①数量要求。>40篇,有人提出初始收集资料最好>100篇。②质量要求。年代分析,文献发表的年代越近越好,近3年最好,至多不超过5年;专业分析,资料来自本专业学术期刊、核心期刊的论著性文章;国别分析,资料来自本课题研究的先进国家、权威机构、有威望的专家;主题分析,引用资料的主题与自己的选题相同或相近。

4.2.2收集方法:①顺查法。顺年查找,由远及近。②逆查法。由近及远,从当前开始,倒查近3年或5年的文献。③追溯法。又称篇后文献检索法,是利用已发表综述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追溯查找的方法。

4.2.3检索工具:有目录、索引、文摘等类型。①中文工具。《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中国医学文摘》和《国外医学》等。②英文工具。美国《医学索引》(IM)、荷兰《医学文摘》(EM)、美国《生物学文摘》(BA)、美国《化学文摘》(CA)等。③联机与光盘。中国生物医学光盘数据库(CBMDISC)、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联机数据库(MEDLINE)等。④网上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医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数据库等。

4.2.4检索途径:①题名途径(主要按书名、刊名检索)。②著者途径(按作者姓名检索)。③分类途径(按文献所属学科类查)。中国图书分类法规定,“R”是医药卫生,如R4为临床医学,R47为护理学,R248为中医护理学,R5为内科学等。④主题途径(按规范化术语即主题词查)。

4.3整理加工文献

篇2

1.2教学计划统一制定教学进度一致的教育内容,进科第1周由总带教老师进行进科宣讲,熟悉手术室的布局,进入手术室的流程,熟悉各项规章制度,了解各种器械及使用方法;第2周由小组实习老师带领观摩手术过程,学习洗手、导尿及输液等简单的操作,掌握无菌操作规范,学会管理无菌器械台;第3~4周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独立上台配合完成中小型手术;最后1日进行出科考试。

1.3教学评价出科考试分为理论与实践考试,各占50分,最后相加为总分。共分为优秀、良、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同时学生无记名投票对带教老师进行打分,同样分为优秀、中等、合格及不合格5个等级,由总带教老师进行统计。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两种教学方法之间的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入组学员经多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授课后对其学习效果进行比较。(1)采用两种教学方法比较护生出科前的考试成绩,多媒体教学法成绩优良人数明显多于传统教学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98,P<0.05)。(2)护生对两种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评价结果表明,多媒体教学法的授课内容和授课形式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法,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17,x2=22.66;P<0.05)。

篇3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78例,男50例,女28例。年龄1~82岁,平均31岁,其中35岁以下62例占79.49%。

1.2受伤方式及临床表现打击伤5例占6.41%,坠落伤18例占23.08%,车祸伤55例占70.51%。主要症状:伤后无昏迷者40例占51.28%,嗜睡7例占8.97%,有原发性昏迷31例占39.74%;昏迷时间5~10min。有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症状者64例82.05%,有偏瘫者5例6.41%。CT提示22例儿童颅内血肿量为1~7ml,成人血肿量为7~15ml。

1.3结果治愈72例占92.31%,好转(轻残)6例占7.69%。

2讨论

2.1颅内血肿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1)在观察过程中,意识一直清醒或原来的意识障碍无进一步加重,在观察中,意识平稳或逐步好转者。(2)头颅CT检查,颅内血肿量20~30ml以内(包括儿童),观察过程中无进一步扩大者,值得注意的是CT扫描只代表当时的血肿量,应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CT检查距外伤的时间越短,CT所示血肿量的可靠程度越低,因此,单靠CT的血肿量取决手术与否,而忽视动态观察,特别是临床症状的观察是很危险的。(3)头颅CT示中线结构移位<0.5cm,环池存在且>4cm。

2.2随时做好应急术前准备颅脑外伤后继发颅内血肿或严重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致脑受压,严重者须急诊手术治疗。由于急性脑受压往往病情变化很突然,随时都有手术的可能,故凡是颅脑外伤急诊住院者均按脑外科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如理发、备血、出凝血时间的检查、输血前准备等,以备应急。

2.3密切观察意识改变神志状态是判断脑损伤程度最可靠的标志,也是护理的重点观察项目之一,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依据。神志障碍的程度观察(除意识清醒外),分为嗜睡、朦胧、浅昏迷、昏迷和深昏迷。应做好每班床头交接,严密观察,如发现意识障碍逐渐加重,并伴有一侧瞳孔逐渐散大,光反应迟钝以至消失,以及一侧肢体活动减少,在锥体束征即提示有急性脑受压的出现,需立即报告医生行头颅CT复查,并根据CT提示结果做相应的处理。而对儿童观察更要细致,由于儿童在颅脑损伤后,常有一段很长时间的嗜睡,而且较成人更易发生呕吐、抽搐,对于出现这类症状的患者,更应严密观察意识有无进一步加重,并结合生命体征的变化来区别是原发性脑挫伤所致的反应,还是颅内血肿的症状。不管成人或儿童观察中应结合原发性脑损伤的轻重程度来判断意识的变化。在意识观察的同时,还应注意一些精神症状的变化,有时性格改变,某些精神状态也是颅内压升高的早期表现。观察患者动作情况,包括四肢的自主活动,对疼痛的反应,吞咽动作,饮水有无呛咳,排尿是否从会用便器发展到尿失禁,呕吐从主动转头到不能自我控制等。从上述的这些颅内压增高的早期表现中来判断患者有无颅内血肿继续扩大以免到了晚期脑疝再处理,那时即使手术效果也很差。

2.4观察颅内高压的其他临床症状观察内容主要包括:(1)头痛性质,恶心、呕吐次数及性质;(2)生命体征是否有二慢一高表现(即心跳慢、呼吸慢、血压高)。病例41岁脑外伤患者晚间8∶00生命体征瞳孔均无明显改变,30min后患者出现脉搏从原来84次/min降至40次/min,呼吸从原来24次/min降至20次/min,血压从原来90/60mmHg升高到130/85mmHg,护士发现后及时报告医生,立即给予静滴20%甘露醇,同时急诊头颅CT检查,提示为严重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经以上紧急处理赢得抢救时间,患者转危为安。生命体征观察与判断,把颅内血肿所致呼吸、脉搏、血压的改变规律如下表1所示。在观察中发现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三项中两项或一项的变化比较多见。

篇4

语言在护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语言修养,是现代护士必备的条件,面对群体患者如何运用语言艺术,是我们医护人员应该重视和探讨的一项内容。我认为在护理工作中,语言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语言要规范化

语言规范是指语言要符合语言学的科学性,要求我们发音清晰,语音准确,让病人听清听懂。语言交流要有系统性、逻辑性。只有这样,护士在汇报病情及与病人交谈,包括向家属交待病情时,才能做到语言精练,表达明确。

2语言要有情感性

护士对病人的语言要富有情感性,这首先取决于护士的情感控制与调节,这就要求护士上班时进入角色,不应该把个人家庭的烦恼迁延到工作中,应同情、尊重病人,运用礼貌用语,尤其对病人称呼,这是病人对医院及其医护人员的第一印像,称呼得当,首先使病人对你产生信任感。

3语言要有安慰性

护士对病人应使用安慰性语言,这对诊治过程中的病人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病人患病在身,在心理上、躯体上都有痛苦,在治疗过程中,适当运用安慰性语言,会使病人感到护士对他具有同情心和责任感。

4要注意巧用避讳语

护士这个职业要求护士必须将患者的护理过程及护理规程向患者做全面的讲解。这样就导致护士必须经常对患者说一些不便直接说明的话题或内容,如“耳聋”“腿跛”等。这时护理工作者就需要使用一些避讳语来进行委婉的表达,例如将“耳聋”改为“重听”,将“腿跛”改为“腿脚不方便”等。

语言要遵循道德规则

护士语言的表达要符合道德规则,语言的道德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严肃性:护士温柔的语言中带有几分自尊,既能体现出“同志式”的交际,又能使病人感到护理工作的严肃性。反之,说话随便,嘻嘻哈哈,会使病人感到不安全。

篇5

在与病人进行医学护理过程中,医学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谈话表情、姿势、语调、动作等方面的重视,这是由于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通过这些良好的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得到莫大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心理医学护理得到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医学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大方、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的对待病人,并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在交谈过程中对于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艺术要非常注意,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对患者进行解释时需要耐心细致,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能够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由此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术前主动详细的将术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向老年患者进行介绍,并向患者肯定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心中有数,思想负担得到减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术后主动向老人询问其切口是否疼痛,并协助患者转换舒适。对于疑心较强的患者,应当注意在病房中对于其病情需要慎言守密,不能够进行议论。在对患者提问进行回答的时候,绝对不可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应当做到耐心细致。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主动交流,以便能够正确的掌握患者对手术既渴望又惧怕的复杂心理。对患者术前焦虑有效的降低,对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十分有利,同时可使术后并发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为进一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室内温度维持调整在18~20℃,湿度50%~60%;病房内避免大声喧哗,在开关门窗时应当动作轻柔;患者睡觉前给予一杯热牛奶,避免咖啡、浓茶,并对晚间引水水量进行限制;睡前嘱患者使用热水泡脚;由于音乐对于心血管、腺体分泌系统以及肌肉的紧张度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使患者的血压、心率得到进一步的稳定,身心得到松弛,心境更加稳定平和,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并可达到镇静、缓解焦虑的效果,故可给予老年病人轻音乐;在术前晚给予患者镇静药苯巴比妥口服。

篇6

其一,网上学习和讨论。借助学校搭建的综合型网络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将教学日历、教学大纲、实验课程等多媒体课件按照章节顺序到网络上,借助教学平台提供的课件、教案、动画、录像、图片等学习资料,学生能够在上课前对相关基础知识以及实验原理进行预习,以此对理论知识的大致内容、实验操作的基本流程等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在授课结束后,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获取辅助学习资料,帮助自己更好地开展复习或检验课堂学习的成果。一般来说,网络教学平台将涉及课程通知、课程问卷、答疑讨论、课程作业、教师信箱、在线测试、问卷调查、课程管理等20余种功能板块,学生仅需一台能够接入互联网的电脑就可以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展开交流,获取学科的最新资讯,而教师信箱、在线答疑的引入则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沟通的有效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解决。除此之外,网络教学平台也让学生对于实验流程的自主设计成为了可能,在平台教学资源数据库中往往存储着病理学实验的设计方式、流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学习资料,无论是普通的教学实验还是层次更高的科研实验,学生都能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获取所需的指导与资源,借助实验设计辅助软件,学生可以将自主设计的实验流程完整地到平台讨论区,并通过教师和其他同学的点评为自己实验设计的优化提供参考。

其二,多媒体教室教学。病理学的多媒体教室主要是通过校园网将教室内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中安装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为理论授课、实验操作提供有效支持。一般来说,病理学的多媒体教室主要具有学生示范、视听广播、个别辅导、双向对讲、学生分组、教学管理、学生当前操作查看等功能。借助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计算机屏幕上的视频、文本、图片等多媒体信息以及自己的声音实时传递给学生主机,也可以对学生当前的操作情况进行管理和控制。在讲授病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时,教师可以在自己的主机上播放多媒体课件,对本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体系与具体内容进行展示,该课件既可以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集中观看,也可以分别发送至不同的学生主机上让学生分别观看。若学生遇到不懂或不能全面理解的问题,可重播该部分课件或向教师发出提问申请,等待教师通过计算机或面对面方式对问题进行解答,避免学生的“踊跃提问”对正常的教学秩序产生不必要的干扰。另外,基于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记录功能,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疑问也可以进行统一的存储,待教师的理论讲解或实验演示结束后,统一投放到大屏幕上,让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解答;基于软件的管理功能,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比对并将其中的优秀实验从学生主机中提取至教师机,通过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供其他学生观摩。由此可以看出,基于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应用消除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各环节杂乱无章的问题,不仅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也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除以上功能外,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实验结果模拟,即通过仿真实验软件对学生输入的实验数据、选择的实验方式进行处理,以此生成对应的实验结果。为了方便学生使用,该软件一般允许学生拷贝至自己的计算机中,那些在课堂上未能完成的实验或学生独立设计的实验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时间完成,从而在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方便。

2病理学网络教学的作用分析

基于网络技术的病理学改革得到了全国各医学院校的高度重视,结合以往的教学改革实践成果,可以看出教改的主要作用在于带来了教学模式的巨大变化。下面,笔者就对这种模式上的改变进行分析和说明。第一,教学模式由以往的单向式转为交互式。虽然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面对面交流,但是知识的流动却是单向的,原因在于,传统模式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只能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反馈,师生间在日常学习中的交流渠道非常狭窄。受此影响,即便是教师发现了自己在教学模式和方法方面存在某些问题,也往往已经到了本学期教学工作结束之时,进行的改进和调整也只能是“亡羊补牢”。而且在医学院校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的今天,即便是教师有改革的意愿也会因无暇顾及每一位学生而被迫放弃。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网络教学模式所具有的交互式特点则很好地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网站的帮助,教师可以轻松获取学生对当前教学工作开展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彼此间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更好地实现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法动态化转变的双重目标。第二,学生由以往的被动学习转为自主学习。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强调使广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知识总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基于网络技术的病理学教学改革不仅能够以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能力。可以说,网络教学对于学生思路的激活、对于学生视野的开拓功能比教学模式转变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第三,教学由以往的时空固定转为时空分离。

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65-02

交互主体性理论有利于学术共同体内部成员学术共识的达成,交互主体性孕育的学术伦理实践的践行能够有效预防学术腐败的生成。学术共识使学术共同体得以形成,学术共同体依靠共同的学术共识来维持学术共同体的生存。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即需达成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理论工作者不应该盲目跟随学术共识,要有自身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识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一、 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学术伦理支点

(一)交互主体性理论的内涵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克服技术理性弊端,通过主体与主题之间在交往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沟通,来克服异化,进而建立起主体与社会、主体与客观、主体与主观之间的有效交流,交往理性是技术理性批判的重要维度,主体间性的交往实践主旨在于重建生活世界的交往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交往实践过程中,交往主体之间的共识达成,而且共R的达成出于自愿的原则,共识达成的交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相互理解行为。

(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提出

交互主体性理论是为了解决当代人类不断征服自然界,而造成的自身困境,如水资源匮乏、雾霾等生存困境,而提出的克服主体欲望无限膨胀的哲学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又称之为交往理性理论,是主体之间在确立人类自身生活世界过程中,对自然界、人类社会等的态度和观点的一致性的取得。交往理性不是对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占有和控制,而是确立人类自身主观世界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的一致性,即重构生活世界的合理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为共识的达成需要广泛的交往空间。当代人类社会的弊端在于把自身建立在钢筋水泥的房子里,减少与外界接触的机会,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更多采取剥削、掠夺的态度,人类不断沉醉于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节节攀升,忽略了一点认识,那就是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中心,更不是宇宙的主宰,人类从匍匐在上帝脚下的可怜被造物开始人类自身觉醒的路上渐行渐远,最终人类把自身成功的塑造成砍掉人类自身的牵绊,把自己束缚于钢筋水泥的建筑物之中,无法去理解和解读世界,更无法建构人类生活于其中的合理的生活世界。人类借助于发达、便捷的科技和通信手段,而忽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往和沟通,人类把自己囚禁与钢筋水泥的孤岛之上,切断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真正交流和沟通,而交互主体性理论的主旨在于重构主体之间的交往实践,拓展主体之间交往的空间,冲破交往实践的藩篱,进而重建人类生活世界的开放性,重构人类生活世界的持续性和生存性。

二、学术共识是交互主体性的学术伦理的实践体现

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认为的同行,同行在科学理论评价过程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行评议是学术理论获得社会认可的首要前提性的社会活动。学术共同体内部同行评议存在人为因素,就会存在人为因素的影响。学术共同体内部的同行评议有自己的管理体制,如论文评价等,与此同时,学术共同体的学术专业性越来越强。

(一)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对理论认识的承认。以学术派别为依托的学术共同体,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但同时,不同派别的理论观点之争,也会阻碍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术共识的达成。学术共同体内部都遵循自身的学术伦理,即自己的学术伦理规范。学术共同体就是人们所认为的同行,同行评议在学术活动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学术共同体内部的不同学派,在学术进步过程中起到了不可限量的作用。

(二)学派

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现实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在学术活动中的科研合作,学派在学术共同体中,是学术活动的展开形式,在学术共同体内部学派遵守共同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研究习惯,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学者之间用学派结合在一起,有着共同的学术倾向,不同学派之间存在竞争,维护学术自由。

(三)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学者创造性思维的显现。而创造性思维不可能是闭门造车,而是来自于学术共同体成员的思维碰撞。即使学术共同体成员遵循共同的方法论和规范,并不意味着学术共同体成员思想处处保持一致,也会出现各种分歧,学术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术讨论能够激发学术共同体成员潜在的思维火花,促进新的学术活动实现质的飞跃。当然,科学认识活动在西方经历了黑暗的中世纪之后,摆脱了对神学和意识形态的依附,取得了独立的存在形态,实现了学术自由。学术自由为学者阐明自己的理论认识提供了生存的学术空间,尽管,任何一个新的学说的诞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是需要艰苦卓绝的抗争的,但是毕竟保证了自由的学术论争的氛围,承认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存在和竞争,体现了学术认识活动的社会进步性。

(四)学术成果的发表

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任何学术活动要想获得社会承认,就都要发表,为同行和社会所了解。如果学术成果不发表,就无法被同行所了解,更谈不上社会承认。但并不是所有有见地和创新的学术成果都会得到发表,常常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总之,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

三、交互主w性伦理是解决学术腐败问题的学术伦理基础

学术伦理是从伦理学的角度研究预防学术腐败问题,而且是解决学术腐败的问题的关键点。学术不可否认是学术共同体的成员研究成果,而且是学术共同体的特殊劳动成果,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和源泉。由此不难推断出,学术伦理不仅是个人学术成果创作过程中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行的个体伦理,还应包括学术共同体成员的个人主体学识与德性的共同体伦理,同时更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具备的职业伦理。要想从源头上预防学术腐败问题更应该切实加强学术伦理问题的构建,学术伦理问题是学术腐败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前苏联的教训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实行学术自由才能真正推动学术的进步。没有人能够保证对学术成果的评价是准确无误的,权威性的评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学术的发展,允许各种学术观点自由争论,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才会真正促进学术活动的进步。

学术理论不在于必须被证实,而在于学术理论本身的理论魅力和理论潜力,不能被证实的学术理论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成为学术共同体掀起的新的学术革命。学术共同体在确认学术的实际活动,对学术的确认是需要同行来评议的,即需达成共识。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的理论组织表现形式。学派是学术共同体精诚合作的思想指导,在面对外部质疑时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是学术共同体活动的积极组织形式。学术成果的发表是学术活动争取社会承认的重要步骤。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为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解决。

理论界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研究学术伦理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交互主体性伦理是学术伦理的理论基础,学术伦理的有效构建能够促进学术腐败问题的良性循环。而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相互表达的真诚性和语言表述的确定性,交互主体性理论强调主体之间在表述生活世界过程中的表述的真诚性,表达的真实性,而这恰恰是学术伦理表达的真实性是同出一辙的。学术理论要求学术共同体或者个人能够如实描述生活世界,对生活世界的表达出自自身的真诚性,语言描述的确定性,基于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术伦理实践即是交互主体性伦理实践,是交往理性在生活世界的现实表述,更是主体之间的共识,而这也正是学术共同体成员所应遵循的学术伦理。

参考文献:

[1][德]尤尔根・哈贝马斯;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

[2]任平.交往实践的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6.

篇8

本组共36例,其中男30例,女6例,年龄21—60岁,平均年龄为44.6岁。其中慢性重型肝炎20例,亚急性重型肝炎9例,急性重型肝炎4例,药物性肝炎3例。所以诊断均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在应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丹参和促肝细胞生长素等支持治疗基础上予人工肝血浆置换。在专门的人工肝治疗室内,服静脉留置双腔子管,血浆交换机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血流量50~110ml/min;血浆分离和输入血浆流量35~50ml/min,单次血浆置换量2500~3000ml,间隔时间4~6天,患者行2~4次血浆置换。治疗前常规应用地塞米松5毫克,全身肝素纳。

2结果

治愈21例,好转12例,3例患者死亡。治愈好转率91.7%。

3术后护理

3.1心理护理

病人术后良好积极的心理状况是病情良好恢复的重要保障。重症肝炎患者因长期饱受病痛折磨,情绪低下,对治疗缺少信心,对人工肝血浆置换术不了解,容易产生恐惧心理。所以术后要患者耐心讲解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基本知识、疗效、安全性、不良反应及出现不良反应后的治疗措施,并对患者的疑问积极给予解释,消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观察病情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防止患者出血感染,同时注意观察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凝血功能较差,再加上治疗前使用肝素后,更增加了出血的危险,因此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出血倾向,如有无皮下出血,穿刺处渗血等。重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受损蛋白比较低,再加上置换过程中免疫蛋白丧失及粒细胞破坏,进一步降低了患者对病原微生物抵抗能力,所以在血浆置换治疗后极易发生感染,因此,术后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要注意口腔护理,保持皮肤粘膜清洁。[2]并要密切观察术后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寒战发热、低血压、电解质紊乱,要及时发现,积极有效治疗。

3.3饮食护理

人工肝血浆置换术后,患者的肝脏及胃肠道功能尚未恢复,此时进食过量或过多食入蛋白,会引发肝昏迷及消化道出血。所以患者在急重期的饮食以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维生素为主,少量多餐,低肪,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同时也要避免粗糙有刺激的食物。对有腹水,脑水肿或浮肿的患者应给予低盐饮食。待患者病情逐渐恢复后,可根据病人肝功能和消化能力的恢复情况,逐步增加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保证机体的需要。

3.4肢体护理

术后要固定好单针双腔管,嘱患者尽量平卧,避免侧卧于插管侧,穿刺侧下肢,尽量保持伸直位,避免过度屈曲,用力,避免下床活动,及注意坐位时防止角度过小,以免导管受压,折换导致拔管,大,小便尽量协助在床上完成,由于术侧下肢活动量少,应给予局部按摩,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

3.5留置管的护理

3.5.1留置管术口的护理

由于重型肝炎患者功能受损,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且静脉插管较粗,插管部位是股静脉,下肢活动时容易牵拉插管,伤口及容易出现渗血,需密切观察及时处理导管异常情况,股静脉临近外阴,易被尿,粪,等污染,应保持敷料清洁,干燥,导管专人护理,每天用0.5%碘伏消毒穿刺处并更换敷料一次,有潮湿或者污染应及时更换,并观察穿刺处皮肤有无红肿及分泌物。

3.5.2防止留置管堵塞

脱落的护理,人工肝治疗结束后,注入肝素盐水得留在导管腔内,防止管腔内凝血,每天用肝素NS封管,每班要认真检查固定的线有无脱落,及时发现重新固定。

3.5.3拔管护理

篇9

57例患者术后确认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其中男性38例,平均年龄(51.3±12.9)岁,女性19例,平均年龄(57.0±13.3)岁。其中支气管肺内肿癌29例,肺结核17例,肺脓肿7例,支气管扩张3例,肺裂伤患者1例,均确认手术治疗;有心血管病史患者18例,有吸烟习惯患者29例。

1.2手术方式

根据患者自身身体素质以及肺部疾病的病情,针对57例患者主要采用全肺切除术18例,局部肺切除术39例。

1.3并发症出现时间

在57例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发病时间最早在手术当天,最晚在手术后第五天,术后当天出现1例死亡。

2心血管并发症原因分析

肺切除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患者年龄因素。

目前医学界已经证实,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与患者的年龄有紧密的联系。45岁后进行肺切除患者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将随患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患者年龄大于60岁以后,手术后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最大,这可能是随着年龄增大,跟患者本身身体素质下降有关。

2.2患者术前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

由于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本身存在缺陷,在进行肺切除术后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远高于普通患者。

2.3患者术后缺氧。

由于手术本身是切除了患者的肺部组织的,术后患者的肺部功能必然会受到损害,同时手术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术中的麻醉仍在起作用,同样会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从而造成患者短时间内缺氧。患者术后缺氧直接导致了心血管压力,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大大增加。

2.4手术方式不同。

进行全肺切除对患者肺部的伤害肯定是大于局部肺组织切除,因此患者的呼吸功能也会受到抑制,增强患者心血管压力,出现心血管并发症的几率也增大了。

3护理工作

3.1术前护理

一是手术前对所有患者及其家属进行肺切除手术的知识普及,使患者及其家属充分了解肺切除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以及术后的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同时手术后的科学护理能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

二是要求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睡眠,合理饮食,戒除烟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三是术前适当地进行心肺部功能锻炼,以增强患者术后的适应力,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四是术前密切关注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特别对于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以及心电图现实异常的患者。

3.2术后护理

一是加强患者供氧。

根据患者本身身体素质及术后情况,对患者实施充分地供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概率。通常来说,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或者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手术结束后要保留氧气插管,所有患者都必须在术后进行至少12小时的辅助呼吸,实际采用辅助呼吸的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判断。

二是术后要及时进行呼吸功能恢复训练

可以要求病人进行深呼吸练习,轻拍患者背部等,促进患者肺部尽快恢复正常呼吸功能。

三是注意对患者进行胸腔引流。

胸腔引流液的颜色与流量是失血最直接表现,护理人员要详细了解患者术中失血情况[2]。护理过程中保证引流管始终畅通,并及时观察和记录患者的引流液的流量和颜色,记录时间最好为一天三次。全肺切除者,为维持纵隔居中位,术后胸腔引流管应夹闭,并每天拍胸片观察气管位,了解胸腔积气积液情况[3]。

四是密切关注患者的生理指标

特别是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本身心血管功能存在缺陷的患者要作为重点对象。所有患者术后转入重症监护室,实时检测患者的心率变化,一旦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前兆,护理人员要采取相应措施并及时报告医生。

五是及时使用镇静镇痛药物。

篇10

小儿护理理论是不全面的,生病的孩子或者是小孩的亲属的不信任,这样影响了护士的工作——“静脉穿刺”不能顺利和圆满的完成。作为一名儿科护理工作者,本人的体会是:

(1)工作量大;

(2)生病孩子的父母或者亲属的不信任导致护士工作的繁琐;

(3)护士自我减压能力,个性和能力,以应付增加的物理和影响的许多方面有很高的期望心理,护士的消极情绪影响了工作质量;

(4)护士资历:年轻的护士普遍缺乏经验,输液失败率更大。

1.2患儿的自身因素

患儿的自身因素主要有:

(1)患儿年龄因素:3岁以上年龄较大的儿童在父母和护士的说服指导下,输液基本能配合;3岁以下的儿童对外部刺激反应强烈,疼痛的敏感性,哭闹,恐惧,抵抗不合作。

(2)患儿血管因素:脱水、休克、血管不充盈、肥胖、、一般水肿、出血性疾病的儿童,如果穿刺技术不当,管理不善和输液过程失败率高于正常儿童。

1.3穿刺部位的因素

一般年龄较大的儿童的穿刺部位主要是:手背浅静脉、足背浅静脉|、小隐静脉、大隐静脉、手腕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依次下降,婴幼儿额正中静脉优于颞侧静脉,穿刺点越接近正中静脉的成功率越大。

1.4头皮针的因素

(1)头皮针型号与血管粗细不成比例,造成血管破裂外渗。

(2)同型号留置针比普通针粗,硬性小,针柄较大且不易固定,穿刺技术不熟练,失败率大于普通头皮针。

l.5家长缺乏输液护理常识

担心恐惧,粗心大意,不小心碰撞头皮针,或牵拉输液器,任孩子玩耍,搂抱,穿刺部位覆盖衣物等,常使输液不能顺利完成。

二、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原因分析

小儿静脉输液中不能一针见血,导致静脉穿刺不顺利。很多护士需要经过重复多次的穿刺才能够成功,这样会使患者的家长或亲属不满意。其影响穿刺的因数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

1.1技术因素

小儿静脉输液的技术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血管穿刺不当:静脉穿刺的重点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血管。由于小儿的静脉不是很明显,护士手指触摸时会导致判断失误,甚至有的时候错误地进行了动脉穿刺;

(2)静脉穿刺链接:护士在对小儿进行穿刺前没有进行充分评估其选取的静脉,这样的行为非常的盲目和随意,以至于穿刺的时候自信心不足导致不顺,并且在出现错误的时候未能及时调整,这种情况很容易造成儿童家长的不满。输液过程是容易出汗的活动,输液针没有完全固定的,如液体泄漏发生时,该药物可能会导致局部组织的强烈刺激组织坏死,疼痛,肿胀,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3)在输液中巡视和拔针的环节是非常重要,不正确的拔针会增加患儿痛感,针眼压迫不当可致皮下瘀血,还会影响下次输液。由于儿童科室的工作负荷大和人员少的缺点,容易忽视了输液中巡视过程,这样就会导致不能及时发现小儿在输液过程中的反应以及出现突发症状后的及时处理。

1.2心理因素

影响小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儿童的心理因素:因为儿童身体不适和进入陌生的医疗环境,导致其情绪和心理状态不是很稳定,再加上护士在给儿童注射时的疼痛,这样就导致了儿童逃避不配合的行为,以至于出现小儿静脉输液穿刺失败的出现。

(2)儿童的家长心理因素:父母对子女的爱护,苛求护理人员对患儿治疗时要尽可能降低治疗所致的痛苦。这样导致儿童容易产生疾病恐惧和焦虑。

(3)护理人员的心理因素:由于小儿哭闹及患儿家长的紧张会增加了护理人员在对小儿静脉输液的心理压力。在护士出现静脉穿刺不顺和小儿家属的抱怨时,护士会因为心情过度紧张出现一些非技术性失误——进针力度控制不当、角度不适当、进针位置、穿刺时针尖颤抖、进针手感不佳而刺破血管等。

三、小儿静脉输液中常见难题解决的对策

3.1加强学习,强化管理

(1)强化素质教育管理,提高护士素质,关键在于机制完善并有效运作,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标准,达到育人、用人一体化机制及强化考核激励机制的有效运行,从而真正推动护士素质的不断提高。

(2)医院针对经验不足护士的护士应该对其进行相应的培训。例如:对新上岗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其本操作技能培训、专科理论、岗前教育及抢救技能培训。

(3)对制度落实不够、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医院应该给予监督和纠正。

(4)医院应该定期的组织护各个科室进行业务学习,同时鼓励她们继续深造,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3.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医院的日常工作和检查制度,以确保病人安全和医疗质量的规定是减少医疗失误事件,以避免出现纠纷的首要条件。例如护士在配药的时候要对一次性注射器和输液瓶进行使用前的常规检查,检查使用期限、漏气情况和有无杂质等方面。

3.3探索新的护理技术

医院要推行资源全院所有科室共享。在输液时,尽量减少针头对瓶塞的反复穿刺。当加药量大的时候,护士应该使用两个针头操作,一个是抽药用,另一个固定在溶酶瓶塞上,且当穿刺瓶塞时针头斜面向上与瓶塞成75度角,快速刺入。另外,在配药过程中,要避免重复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有资料圈表明,抽药的注射器不能多次反复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3.4减轻护士的工作负担

医院针对儿科治疗多、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和病人多等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1)护士编制数量要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增加。在近两年当中我们医院增加了护士28名。

(2)科学的执行情况和灵活的调度系统。医院要根据实际患者数量和护士的工作量做一些调整,让护士在患者少的时候多给予休息,在患者多的情况下给予一些相应的加班的合理排班方法;

(3)面对小儿发病的高峰期时,医院要给予提前准备应对。例如医院的机关人员在遇到地震或其他的事故的时候支援一线时,医院在留守足够的人员后尽量的去支援一线。

3.5强烈的责任感和传教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