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5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林业科技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位,宣传不足,重视不够由于受传统林业收益慢,效益低的影响,且政府对现代林业新科技成果宣传不足,造成人民群众对当前建设现代林业的理解不够,导致民众对林业新成果应用在新农村建设中信心不足。
1.2推广服务体系不健全,运行机制不灵活,科技人员素质低
当前林业科技术推广机构一般只设立在县区以上一级,乡镇村级没有专门的机构,林业科技成果很难深入到农村和造林实体企业;且县、镇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缺乏,知识老化,科技素质低,人员福利待遇差,部分从业人员难于专心本职工作。科技推广缺乏针对性,特别是与服务对象缺乏正面的交流和指导,推广服务体系不通畅。
1.3推广服务手段单一,缺乏应有的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推广服务手段、方式单一、枯燥,仅局限于开展技术培训、科技咨询服务等形式,形式老套,缺乏创新性,在信息网络化和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方面做得不够;由于用地困难,基层科技服务机构缺少必要的试验示范基地。而试验示范基地是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物质基础,它在辐射、带动、示范方面能起到最直接的作用。
1.4缺乏推广服务经费
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很多地方没有把林业科技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内开支,造成工作经费缺乏,很难深入到农村基层和农户进行林业技术推广和指导;由于经费紧张,造成推广工作条件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推广设施设备陈旧,缺乏必要的推广设备仪器。
1.5科研机构缺乏联动机制
科研成果往往掌握在省级以上的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手中,但由于省级以上的林业科研机构和林业高校与县、镇林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缺少联系,造成有成果的单位没办法推广,想进行推广的单位没有实用的成果推广,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林业生产力的桥梁没有搭建起来,造成林业科技成果资源的浪费。
2完善新时期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议
2.1健全林业科技推广体系,完善和建立省、地、县、镇级林业广科技推广站
建立健全的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制定林业科技技术推广服务方案,负责科技成果引进、实施、推广,完善林业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制定林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训制度,加大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林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特别在乡镇一级,要配备专职的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强化科技推广职能。
2.2建立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建立从县、镇村到农户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服务示范体系,大力提高林业科技成果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高标准建立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科技示范基地,培育一批支柱示范产业,发挥科技示范基地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扩大林业科技推广运用影响力。
2.3应用现代技术,创建新型推广服务机制
一是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平台,搭建现代的林业科技信息、技术服务咨询平台,可以为农户和造林实体企业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也为基层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进行学习、交流和向有经验的林业专家咨询提供平台。二是建立专家电话咨询服务热线,随时解答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随时用、随时送”的需求。
2.4提高、挖掘科技推广机构的服务能力
科技推广服务机构组成的主体是科技推广人才,因此,定期对林业科技推广技术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活动,或组织外出参加学习,进行学术考察交流,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推广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请大学和上级科研机构专家来进行专题培训,组织科技人员外出进修,定向培养一批科技推广骨干,提升整体技术服务质量。同时,鼓励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人员到生产一线和农户或生产企业人员进行面对面的指导、推广、服务。同时,创办科技实体,进行技术承包,生产经营,高效示范,积累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服务能力。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森林病虫害素有“不冒烟火灾”之称,可见其危害程度的严重性
近半个世纪来,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化学防治以产生目标生物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备受批评。生物防治以能克服上述缺点而被寄予厚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不过仍有许多缺陷,如缺少人工释放的天敌生物种群持续存在的生态学动态证据,生物防治的研究者考虑更多的是食物链而不是食物网络的关系等等,在森林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也没有成功的事例表明在人工的或人工干预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建立了对森林病虫害控制持续有效的天敌生物种群。
由于生物防治的步履维艰,加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推动,抗病抗虫选种、育种的研究形成了热点。特别是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进步,DNA(基因)重组技术突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为抗性育种开辟了新的途径。多年来的抗性育种研究结果,使各国对主要的威胁性森林病虫害基本都提出了可用于发展的抗病、抗虫树种。但基因工程育种也不是万能的,有一个新的问题可能会产生:寄主抗性的丧失速度或者说有害生物对寄主的适应速度似乎远远快于我们的育种速度。加之关于有害生物对这些抗性树种的适应性分化的研究十分贫乏,而缺少对这些抗性树种的抗性持续性的把握。这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又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面对病虫灾害造成的巨大损失,认清上述问题的严重性后,在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森林资源保护学者提出了“有害生物持续治理(SustainablePestManagement)”、“森林保健(ForestHealthProtection)”等思想。意义在于着重强调提高森林自身的调控能力和抵抗力。提出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IntegratedPest·Man·agement,IPM)应逐渐向有害生物的生态治理(EcologicalPestMan·agement,EPM)发展,这是一个策略转移的根本方向。
对于现有的、具有一定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改造提高其自我调控病虫灾害的能力,运用对环境和其它有益物种的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小的各种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现有的、不具有生态系统性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逐渐取代现有弱抗性或抗性衰退、丧失的树种。对于将有的人工林,采取生态控制的策略,从造林开始就将病虫灾害的自我控制作为和高质高产同等重要的目标,以期得到自组织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町接受(或允许)的低密度,并在时空上达到持续控制的效果。对于将有的树木个体简单集合的人工林,采取以基因工程为主的技术措施,创造抗性树种,并根据其抗性衰退、丧失的速度,或有害生物对抗性树种适应性进化的速度和周期,持续地培育适应立地生态环境的抗性树种。
因此,森林及树木病虫灾害的生态控制技术和遗传(基因)控制技术是实现我国森林保护策略转移和扭转被动局面的关键技术。
传统观念中,森林保护是林木遗传育种学者培育出良种、造林学者进行造林之后才提到日程上的工作,林木育种学者并没有把持续抗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育种,造林学者也没有把病虫灾害的自我调控作为和产量、质量同等重要的目标进行造林。可以说,现在进行保护的森林几乎没有任何抵抗病虫害的机制存在,一旦病虫灾害大发生、大流行,森防工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使树木死里逃生。因此,在未来,森林保护学应是林木遗传育种学和造林学的指导学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病虫灾害的生态防御策略和基因防御策略贯彻到生产实践当中,从根本上防治病虫害。
生态控制的原理在于系统生态学。一个平稀的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协同进化,不同种的有机体或亚系统协调共生、互惠互利,和谐高效利用系统的能量,系统中的所有生物都占领着一切可利用的生态位、摄取一切可利用的能量,从而形成最佳的物流与能流利用状态,使整个系统表现出高效和谐的持续发展。在这种协同进化过程中,物种常表现出抗逆性和变异性,这些抗逆性和变异性的基础来源于物种基因的调控表达和变异。因此,自然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组分形成的各级结构具有自我协调、自我组织、自我维持的稳生机制,这种机制构造了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从而起到对病虫灾害的可持续控制。
遗传控制得以实施的基础是以基因工程为主导的现代育种技术。从林木或其它动植物体内定位到抗病、抗虫基因,并将其克隆、转入到林木体内,表达出对特定或大多数病虫害的持续高抗性。目前,涉及遗传转化的树种已达9科19属近30种。一些重要的树种如杨树、欧洲落叶松等已获得了转基因植株。在报导的林木基因工程的目的基因中,抗性基因的种类最为丰富,包括了抗虫基因、抗病基因、抗盐基因、抗寒基因以及抗除草剂基因。
对林木病害的遗传控制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这是由于具有两种不同的林木病害类型。对于病原主导性病害,寄主一般体现为寡(或单)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相应的病原致病基因也是寡(或单)基因,这样便于克隆抗性基因以抑制致病基因的表达;对于寄主主导性病害,寄主则往往体现为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病原的致病性也往往是多个基因的表达,因此不利于克隆特定的抗病基因以表达抗性。寄主主导性的病害是由不良环境因素(逆境)造成树木生长势下降而诱发产生的,因此,这类病害又称作生态性病害。例如杨树溃疡病、烂皮病,它们一般是在环境胁迫引致树皮膨胀度低于80%时才能够发生。因此,如何提高树木生长势,增加抵抗逆境胁迫能力是防治树木生态性病害的根本。在抵抗这类病害的基因工程中,应转入能够提高树势、强固细胞壁的抗渗透胁迫基因。
从融资的角度来说,为了吸收更多的民间融资,资金互动活动是重要的办法,在林业专业合作社内部实行此办法,有助于农村金融问题的有效改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合作金融的发展。而且,同个体的林农相比较,合作社的优势更加明显,能够获得更多的贷款,在金融机构的信任度也较高,能够提供较强的金融服务。
1.2信息传递功能
因为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林企等各方林业机构的重要纽带,保持着与科研院校之间的合作,也和林业技术部门的联系比较密切,通过与其它范围的联系合作,能够达到林业信息的有效收集和筛选,在给林农的信息传递上就显得更为便利。而且,在各个地区有了林业专业合作社,就能够更加方便进行林业信息的相互交流,有效分享林业经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林业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
1.3多元化推广功能
在新形势的市场发展背景下,对于林业发展的科技创新,林农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了多次的产业结构调整,林业行业的整体经营水平也在逐渐提升。林业专业合作社是联系林农的重要纽带,可以在发展创新中充分将自身的组织优势利用起来,建立专项林农培训机制,多方推广林业的科技创新,达到林业产品的更大范围推广效果。
1.4规模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是以社区为基本单位,成员之间的信任度较高,在林业公共活动的开展中也能够获得更大的便利和支持。而且,林农通过林业专业合作社,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林业抚育技术,引进先进的农业产品,实现林业发展规模化的成果转化。
1.5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
在组织制度上,林业专业合作社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可以将这一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在合作社内部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产品生产标准,定期开展林农技术培训,促进林农之间的技术交流,以此达到推广林业新技术的目的。同时,通过在合作社进行采购供应,可以有效促进品牌的建设,对于开拓林业发展市场有很大积极作用。
2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2.1人才结构不合理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在管理人员设置上一般没有较高的学历,缺乏专业的管理理论和业务技能。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林农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合作社现有的技术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林业技术发展的新变化,对于使用新技术需要面对的市场风险,不能做到有效防范,长久下去,对合作社的继续发展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
2.2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从整体的发展来看,现阶段的林业专业合作社还处在初步发展时期,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规范现象存在,在合作社内部管理上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虽然合作社设立了监事会等必要机构,但是在实际的运营中,这些机构的实效性发挥不强。而且,在现阶段合作社的服务运营中,大多停留在组织销售的层面,虽然对林农提供了必要性的技术指导,但是想要加强林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合作社还没有达到制度化的管理标准。
2.3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亟待建立
在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中,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市场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有效的市场发展平台并没有建立起来,合作社对于林业经营发展的市场供求信息不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林业发展的技术和销售等方面,不能为林农提供有效信息。虽然随着林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种情况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就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来看,根本没有能力为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提供较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推动林业专业合作社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工作措施
3.1加强合作社的人才培养
应对现阶段林业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必须加强专业人才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管理素质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培训的形式上,可以开展现场培训或是网络培训等多方面的培训形式,根据不同的合作社人员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的培训内容,以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升[4]。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发展中继续吸纳专业化的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为合作社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3.2加强合作社的组织结构建设
对于合作社现行的运行机制要不断进行完善,在内部管理中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合作社的重大决策中加入民主的参与,实行投票机制,通过一人一票的公平决策,有效提升合作社的民主意识,提升合作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要在合作社的日常运营中设立必要的监督机制,有效监督合作社内部管理人员的行为,避免出现的情况。
3.3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
在新形势的发展背景下,合作社应该着手建立综合性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让更多的林业企业全面了解合作社的服务。同时,合作社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外进行科技信息的,推动林农生产的标准化。而且,对于自上而下的传统林业技术推广方式也要做一定的改变,通过实施合作社和林农之间双向沟通的推广模式,引导林农积极参与到推广活动中,更好地实现林业发展的技术推广。
(2)林业科技发展与市场结合度比较低。我国林业以传统的初级产品为主,林业生产没有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的规模,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林业产业结构不完善。目前我国的林业发展已经有所改善,部分地区也正在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业,并发展林下经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但林业的科技改革发展仍比较缓慢,林业科技处于低水平状态,不能满足需要。林业产品以单一的工艺,简单的产品为主,林业产品加工和针对市场的研究服务仍没有改善,为林业服务的意识不强。现代林业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中,应把科技创新作为林业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只有科技不断发展创新并融入企业的生产才可以提高林业企业的竞争力,将林业技术转化为林业产业。
2促进林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对策
(1)培养、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科技创新意识。林业发展和生态改善都要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因此领导和群众都应转变传统观念,重视科技发展对林业产业的重要作用,将科技兴林作为现代林业的发展战略。提高科技创新意识,多组织学习普及科技对林业的重要作用,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从而达到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意识和接受运用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
(2)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储备,建立科研系统,完善科研体制。现代林业要与科技相结合实现发展,就必须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投入,聘请并培养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之前的科技创新成果主要集中在高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有待提高。因此要建立林业科研系统,多培养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将科技创新成果运用与林业的生产发展中。
2突出重点,打好科技成果推广硬仗
富裕县根据林业建设的实际,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科技推广的总体思路。即: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以全县生态建设为中心),积极推进“两个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健全“三个体系”(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示范体系、科技培训体系),重点实施“四个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嫩江流域沙地治理工程、经济林建设工程、种苗基础建设工程),努力实现“五个提高”(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良种使用率、林业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林业科教管理水平)。
2.1实施“良种工程”
近年来,富裕县共引进、推广良种30多个。已建成融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种苗繁育中试基地1处(由林业推广站牵头),县级苗圃2处,各乡镇至少有一处6.7hm2以上育苗基地,村村有骨干苗圃,实现了育苗基地化、良种化,使富裕县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林木良种繁育基地县。继大面积推广小黑杨等杨树品种之后,近年来,根据生产实际,重点繁育推广小黑14杨,银中杨,现已繁育优质种苗1000余万株,为林业生产打下了良好基础。
2.2提高“科技含量”
近年来,富裕县认真落实省林业厅科技成果推广计划,努力提高林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造林良种率达90%以上。应用新技术占林业生产的75%以上。县政府每年在下达造林任务的同时,下达科技推广项目,由林业局制定技术方案,明确规定了技术标准,确保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的转化。例如:富裕县林业局规定,育苗不是良种不算育苗面积,不准进入造林地,造林前必须用“保水剂”、“生根粉”等浸根;造林整地必须采取高台宽床封闭式整地。通过层层落实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
2.3建立健全技术推广和科技示范体系
富裕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局精神,建立健全科技推广和科技示范两个体系。目前,全县有推广机构12个,其中县级2个(县林业技术推广站、林业工作总站),乡级10个。建立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示范内容的科技示范点14个,其中县级4个,乡级10个。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推广网络和科技示范体系。在管理上,把科技示范点建设纳入责任目标管理。县、乡、村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示范点具体落到人头,抓出了实效。特别是在杨柳新品种育苗、造林,观赏花木引种、繁育,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林业上的应用,废弃地利用,丰产栽培技术,珍贵树种培育,优质果园建设等示范推广工作上,取得了良好效益。
2营林造林的重要性
2.1水土保持的效果良好随着我国气候变化多端,水土流失日渐尖锐,很多区域中的植被覆盖率较低,遇到雨水的冲刷后,大量泥沙被冲入河中,极大的破坏了我国的田地,泥沙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发生迁移,等到入海口位置,由于河床较高,泥沙被堵住,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入海口的河床由于泥沙的沉积不断的升高,埋下了很大的安全隐患,破坏了我国的生态平衡,造成极大的损失。而营林造林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最有效方法。
2.2满足人们的需求营林造林不仅能够保证我国林业的面积,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类提供有用的物质,减少噪音污染。例如马尾松不仅在我国建筑、家具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还能够获得松脂,在医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马尾松的根部与树干还可被用来进行茯苓等品种的培养,在我国长江流域中得到广泛的种植,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
2.3防风固沙随着我国植被破坏的日渐严重,沙尘暴在我国肆虐,严重影响我国的空气质量,破坏田园,如果以此速度发展下去的话,我国的城市势必会被风沙覆盖,成为废墟,而营林造林能够有效抵御风沙的侵袭,改善我国的空气质量,打造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
2.4产生经济效益营林造林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的绿化面积,而且能够产生很大的林业经济效益。实际上,林业资源的存在本身就具备很高的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林木原材料的需求,满足人类正常生产生活的需求,同时还产生系列化的附加价值。例如观光、林产品以及旅游等,属于不可估量的一种财富。
2.5环境保护营林造林最大的作用就是净化空气,利用树木自身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释放氧气,满足人们维持生命体征的需求,减轻温室效应,同时又可以吸收人们生产生活排出的废弃,减少空气中的粉尘量。
3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营林造林工作
3.1做好种苗的育种工作营林造林是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营林造林中种苗生产工作又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且种苗的质量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情况,质量好的种苗才能保证树木的生长速度。因此要重视种苗的生产,通过科学技术进行种苗的生产。严把种苗选择的质量关,重视种苗的繁育速度。充分利用我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快种苗的繁育过程中,以解决我国种苗质量中存在的问题。可根据林业生长的需求,建设种苗繁育基地,保证种苗的质量与基地的规范化发展,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优良的种苗。提高林业种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鼓励使用良种,可通过奖励措施提高人们选择良种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大力发展森林后备资源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重视天然林的保护工程,以保护我国现有的森林资源,从而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天然林的砍伐,以对我国木材的产量进行调整,同时,加大营林造林的力度,以全面保护我国天然林,可采取封山育林等方式,来实现保护天然林的目的。
3.3改革林业体制,提高林业发展速度对我国目前的林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与创新,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在林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制度,改变我国粗放经营的林业方式,可根据林业的作用分为两大类:公益林与商品林,公益林主要是针对我国的社会服务与生态服务,是由我国政府负责,并依靠社会力量共同努力建设,实施经营责任制,凡是属于公益林范围的森林资源,政府需要通过多种途径给予经营者合理的补偿,而经营者也放弃公益林的经济效益收益权与经营自,若不按照规定要求执行的话,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商品林范畴中的森林资源主要是为市场提供所需的木材与林产品,通过现代化手段,提高森林的生长速度,政府需适当的放宽政策,满足市场需求,采取自主经营模式,最终目标是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林业资源的快速发展。
3.4明确营林造林工作中重点林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此需要做好日常的营林造林工作,以推动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只有重视林业资源的保护,才能实现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牢固树立林业质量管理的意识,改变我国陈旧落后的重造林轻管理理念,好的林业质量才能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提高林业质量管理的力度,做好日常监督工作,从而保证营林造林的质量,根据本区域中林业发展的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并建立详细的档案。
3.5增加营林造林的资金成本投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营林造林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重视林业的发展,并增加了资金成本的投入,我国各地中出现了很多重点项目,例如长江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等,为我国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机遇。在充分利用国家拨款的同时,积极鼓励全社会参与生产建设,并为其提供优惠的政策,扩大林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6改善营林造林经营方式集约型经营方式是保证我国营林造林质量的主要手段,因此要改善粗放经营方式,使用集约型经济方式,彻底改变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使用机械整地、化学控草等方式,实施耕带整地造林方式。可在营林造林的过程中,增加抚育间伐、修枝整形以及配方施肥等操作,做好森林资源的定向培育,提高营林造林的产量与质量。通过林下利用与复层林经营的方式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因地制宜,突出主业要因地制宜,发挥特色,突出优势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逐步形成各林业局的产业化集群,推动一方经济持续向前发展。
2.统筹就业办产业基于林区产业基础薄弱,闲置劳动力多等特点,首先发展一批水平不高、劳动较密集的产业,经过发展,逐渐增大附加值,形成完善的产业链条。
3.多途径多方式办产业发展林区产业,要利用好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基于这些优势招商引资,并给予政策扶持;除引资外,还可融资,实行银行企业合作,共建融资平台等。只有多途径办产业,才能突破产业发展的瓶颈。
4.走新兴、绿色产业之路林区在禁伐之后,要探寻新兴产业,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产业项目,杜绝容易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和污染重的产业立项生产。森林食品类产业要走绿色、有机之路,打出地方特色牌,振兴林业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5.重视税收在经济中的作用转型后的森工可以通过创办产业园区,结合林业局、林场实际,整合当地优势资源,与当地乡镇联合开发。合理布局产业开发区,向上争取园区税收政策,为当地园区发展提供环境基础。还可以与当地政府合作,在资源、人力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实行税收合理分配。
6.将林地资源折合资金,进行股份化经营各级管理与生产部门在招商引资、项目开发、合作洽谈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出让林地、土地与产业园等硬件条件,要尽最大可能将林地、土地资源折合资金进行股份化,进而产生合作经营的态势。建立长期、稳定和有效的机制,充分利用除木材外的各种资源进行入股经营,对促进林区经济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二、推进森工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后,经济转型要跟得上,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以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以产业、经济结构转型为载体,森工经济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此发展阶段应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产业,将工作重心向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转移。要在经济转型中谋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促进产业、经济转型。
1.转移工作重心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转向以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的现代经营模式。合理利用除木材以外的森林资源,从单纯地向森林索取改为利用土地资源、林下空间资源、林副特产资源。要加大科研投入,培育林下药材、林下蔬菜、林下食用菌等生产模式。充分利用树木特性,合理利用林业副产品,提取香料、松树油脂等。
2.改变经济发展模式要通过改革,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培育各类企业发展。减少计划列支,减少行政干涉,给予企业宽松的发展环境,让其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取代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3.调整经济结构使林业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林区在水电、风电和生物质能源、旅游、畜牧业生产、林业副产品等方面有良好的优势。应摆脱传统木材输出的依赖,使以上产业在林区经济建设中发展壮大。
(二)优化产业结构因为以往的资源、资金乃至管理的模式都呈现出依赖型和粗放型,使得忽略了资源环境以及长期利益。只有向资源节约型、管理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逐渐靠拢,才能从整体上进行开放带动的方针,带动经营管理以及制度安排的创新理念。
(三)提高基层林业工作站建设一定要提高基层林业站机构建设,引领林农综合当地实际情况对林业产业的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提升森林经济效益,激发各个方面的积极性,逐渐实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四)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想要让林业得到可持续发展,一定要提高对林业的资金投放,提升林业的科技水准。依靠科技进行林业经济的发展,转变过去的用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粗放型经济带动方式。所以,林业经济的发展,进行科技兴林,持续提升林业经济建设都是林业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重点。
二、完善林业发展法律机制
(一)法律在林业发展中的体现林业的发展需要具备相关的法律机制进行束缚和保护,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里,就有很多有关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此项法律的建立是因为要对森林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合理利用以及合理培育,提升土地绿化面积,将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提升环境乃至提供林产品的作用发挥出来。在这个法规当中,十分明确的提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也体现了我国对林业发展的思想体现,以及林业发展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作用,因此,一定要对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重视。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5―635―01
一、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概况
(一)林业发展的势头强劲,发展迅猛,总体成绩显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林业所取得的总体成绩相当显著。目前,我国的森林面积在逐年增加,以每年大约以200万hm2的速度递增,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林业已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并在市场需求背景下,迅猛发展。
(二)城市林业发展备受关注,成绩显著
城市林业属于林业的单独分支,主要研究的是城市潜在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其目标是城市树木绿化的种植以及管理,设计城市栽培的树木是其主要任务。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不断加快,出现了更为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对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不利影响,所以人们更为关注林业发展问题。与此同时,还有一些高新技术在城市林业的建设应用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运用“3S”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城市林业规划设计。
(三)新兴林业产业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林业发展的一个亮点
随着市场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食品与药材、竹产业、苗圃花卉、森林公园旅游等新兴林业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围绕林业的一种资源进行产品开发,然后发展成大产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例如,目前杨树、银杏和桉树等的发展已日渐成熟,经济林产品也是种以两位数速度增长。
(四)林业发展的社会贡献日渐显著
林业的发展比较迅猛,既推动了农民的就业增收,也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林业的不断发展状况下,明显缓解了当前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
1992年,在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我国已将此定为我国国策之一,可见对其的重视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讨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并对其研究逐步深化。总体来说,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二是社会合力,即人口素质、人口容量、文化道德、公共意识、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三是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三、林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重视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主要是指林业能够发挥保持水土流失、调节空气质量、防止沙漠化等功能所体现的效益。社会效益的重点是指林业可以为广大群众与社会提供一些优良的工作、生活环境、美好的休闲及旅游环境,为国家发展提供一系列的林业产品等里所体现出来的效益。尽管我国一直强调着林业的发展应坚持持续性,同时也出台了很多了相关的政策,要求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功效,但是仍经常发生监管不够、乱砍滥伐等现象。
(二)建设资金短缺,营林方式粗放
我们要认识到林业的生产规模、质量和效益等几大方面都会受建设资金的影响,要提高林业发展的建设资金投资结构。我国林业建设投资资金严重滞后,投资环节还不完善,管理环节的资金费用管理还存有欠缺,所以对我过林业发展造成了很大影响,设备也无法更新,这一系列环节都影响了林业的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三)科技含量低,经济效益有待提高
我国从事林业生产的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大多都是初级技术人员,与其他行业相比明显落后。此外,林业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力不够,新技术和新设备还没开发利用出来。因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所以在本行业的资本密集型与科技型产品生产上受到外国企业的严重排挤,还有不少企业仅仅是原料与初级产品的简单生产商,无法走向国外的大市场。总之,经济效益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四)林业部门职能定位不规范,设置运作不合理
首先,我国林业部门的机构职能所包括的界面过于宽泛,有的根本不在其管辖范围内,这就造成了职能自身定位不规范,经常发生缺位、错位等情况;其次,不了解部门的职能职责,林业的相关行政部门本应了解自身的职责并勇于承担,但正是因不了解才导致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效率低下、推脱责任等问题。
对林业机构的设置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林业机构的设置缺乏了解,从而导致机构设置运作整体设计很少,分工管理过细,多重管理就成了必然。
(五)林业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首先,信息网络的覆盖面较窄,服务体系不完全;其次,还未形成一个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体系;第三,当前的林业信息管理平台与社会对林业信息的需求还不相融合;第四,因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农村信息服务不到位。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采取的策略
(一)依靠发展林业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策略就是科技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保证环境的发展力,所以为实施科技兴林战略,就必须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第一、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
第二、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做好林业科技体制改革深化问题,更好的指导林业发展。另外,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第三、重点做好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来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的结构调整,以此来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目前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速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业、花卉业的发展。调整生产力布局,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发展优势产品,并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有效解决了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
(三)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
林业的生态效益指的是林业的发展为生态方面所带来的正面影响。总的来看,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中,最先受到关注的是经济效益,而生态价值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总之,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作用的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