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设施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8:5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农业设施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农业设施论文

篇1

从当前情况来看,该地区的病虫害情况非常严重,主要病虫害有黄萎病、白粉病、灰霉病、叶霉病等,导致农作物发病的原因主要有蚜虫、蜘蛛、斑潜蝇、白粉虱。该地区年平均降雨量远远低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历四月十五后,降雨量增多,大棚里的空气湿度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出现大面积的农业病虫害。

1.2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现象,当地相关部门制定关于设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政策,该项政策主要本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进行。具体方式有:物理、生物、化学等。在对农作物进行洒药作业时,应用先进的烟雾机,并利用有效方式,降低大棚内温度和湿度,为防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1.2.1黄萎病的防治…播种前,先将种子浸泡在浓度为1∶150的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h后,再利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1…h,然后才可以实施播种。在定植前,同样利用50%多菌灵500倍液浸泡植物的根部,等农作物缓苗后,利用相同浓度的药剂量对其进行灌根处理。每…9…d灌1次,视情况可以适当调节时间。除此之外,还可以用松脂酸铜进行防治。

1.2.2白粉病的防治…对于发生白粉病的农作物,利用2…000倍水配合浓度为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另外,也可使用敌力康2…70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

1.2.3叶霉病与灰霉病的防治…在对农作物进行药物喷洒之前,首先要利用对农作物伤害性小的杀菌剂进行预防,再对农作物喷洒治疗性杀菌剂,如烯酰玛琳等。3.2.4蚜虫、斑潜蝇的防治…对于成虫,主要采用黄板诱杀。做符合规格的黄色板,涂上黄油,挂在棚中。每…667…m2挂35块板以上,每周涂抹1次黄油。如果使用药物消灭虫害,则要利用毒性相对较低的农药,如艾美乐70%水分散粒剂等。

2强化设施农业病虫害的培训与学习工作

相关部门要为当地农民组织形式各样的设施农业病虫害防治培训工作,将基层防治人员和农民对病虫害防治的水平提升一个档次。在组织培训学习时,相关部门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例如报纸、网络、广播等。在进行培训的同时,还要强化相关技术服务。在农业病虫害高发期,相关部门要下派人员到基层去,将农业部最新推广的病虫害防治资料下发到农民手中。该项工作要认真贯彻执行,从根本上指导农民做好设施农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相关部门还要积极探索最新的病虫害防治模式,以提高防治效果。

3切实做好农业安全用药,实施绿色防治

当地部门在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的同时,还要在真正意义上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生态农业,认真切实做好绿色食品的供应和加工工作。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气候特征,全面利用地理环境的优势,从根本上扩充反季节蔬菜播种的规模,强化绿色蔬菜的生产工作。要想使上述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各地方农技部门要向农民推广低毒高效的农药,并介绍正确的使用方法,告知农民传统农药的危害,从根本上做到以人为本,提高当地农民的素质和修养,利用有效方式把农药的残留量降到最低。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在当地推广绿色蔬菜监测点,保证蔬菜的安全性,对于设施农业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工作,当地农技部门应该加强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据相关文献表明,利用绿色防控技术能够将病虫害的发生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利用该种方式还能够为当地农民节约成本,从根本上改变农民朋友单纯依赖农药防治病虫害的观念。有关部门在对当地农民宣讲上述优点之后,农民们可以自觉地利用该种方式及时对病虫害进行防控。

篇2

2农业机械

在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乳畜业初级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机械就是农业机械,也就是指用于农业、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加工的所有机械都是农业机械。因此,农业机械包括动力机械、农田机械、种植机械、耕作土地机械、施肥机械、灌溉农田机械、农产品运输机械等。农业上推广使用农业机械能够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作物产量,发展农业经济。

3分析设施农业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3.1大棚卷帘机

大棚卷帘机又称卷帘机,是温室大棚实现保温作用的“保温被”,实现大棚草帘自动卷放的机械设备。卷帘机根据动力来源分为电动卷帘机和手动卷帘机,根据安置大棚位置分为前式卷帘机和后式卷帘机。在设施农业中常用电动前(后)卷帘机,由于卷帘机选用五轴全钢壳,提高了其抗磨性,延长了使用寿命。卷帘机应用于设施农业极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同时,为设施农业提供全自动控制管理温度的设备,为动植物提供最优环境。伴随着大棚卷帘机的广泛使用,也出现因操作卷帘机不当的意外事故,为此国家农机推广中心推广宣传遥控式卷帘机,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2温控设备

动植物生产和生长阶段需要适宜的温度,设备农业中可以通过大棚卷帘机、开窗机械以及覆盖层来控制温度。但在冬季严寒夏季酷暑的北方地区,需要采用温控设备协调其他设备控制大棚温度。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多采用提高温度的设施,尤其是在北方,设施农业广泛使用温控设备,利用温控技术,全自动调温。

3.3大棚湿度控制器

温湿度控制器可以检测环境的湿度,调节环境湿度值。使用该系统用户通过操作装置,设置一定的湿度值,并在操作装置上以数字的形式显示测量的温度值和设定的温度值。当检测到湿度值高于上限设定的湿度值,会自动开启排风循环扇以此降低室内的湿度,使湿度恢复到设定的湿度值。如果湿度低于设定的湿度值系统将自动开启湿机增加,以此温室的湿度,直到室内湿度值达到设定的湿度值。

3.4农业运输机械

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运输的工作量占总工作量较大比重,因此提高农业运输工作效率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农业生产中需要运输物料和成品,由于其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形状不一,这就要求运输机械有特殊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农作物秸秆、动物饲料、地表草被等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质量轻、体积大且形状不一,该类物料可以采用小型运输车,每吨载重量占用装载溶积为4m3-6m3。相比该类物料,质量较重和体积较小的水泥、土料、化肥等选用每吨载重量占用装载容积为0.5m3-0.8m3。在运输中需要根据运输物品特点决定运输机械。

篇3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舟山市大棚仍以简易大棚和钢架大棚为主,这些大棚绝大多数只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对光、温、水、气等的调控能力十分有限。同时在仅有的钢架大棚中,单体大棚多,连栋大棚少;6m宽大棚多,8m宽体大棚少。由于单体6m大棚起架低、跨度小,采光和保温性能都不太好,而且室内空气湿度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也不利于在棚室内开展机械化作业。另外,全市设施农业配套设备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各级农机部门引进和示范推广了棚内耕作、电动卷帘、节水灌溉、增温补光等机具设备,但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全市设施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2.相匹配和适用机械少

总体来说,目前舟山市与设施生产条件要求相配套的适用机械还不多,已使用的机械一般存在外型尺寸及结构质量大,操作不灵便,生产效率低,可靠性、耐久性、适应性差,边角地带无法工作,漏耕严重等问题,很多环节还需人工处理,不能很好地发挥基础设施的效能。另从下图可以看出,目前全市设施农业配套农机具的层次低、性能单一,主要以基础作业的田园管理机和植保机械为主,棚内环境调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配套严重不足,机械化育苗、移栽、收获和产后加工等机械设备几乎是空白。

3.先进农艺技术应用不足

目前,全市设施大棚栽培种类过于单一,连作现象严重,导致棚内病菌大量繁殖。据农业部门反馈,全市设施大棚农业发病率比露天栽培高出20%以上,全市常年发生的设施病虫害有90多种,造成严重危害的有30多种,许多病虫害在药剂选择压力下已产生了严重的抗药性,加之无节制的使用农药化肥,严重影响了设施农业的品质和效益。

4.政府投入不足,补贴力度不大

舟山市启动“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以来,对设施大棚建设和配套设备购买都有一定额度的补贴。但是对于设施大棚这种一次性投入较大的行业,补贴力度还是不足。同时,与设施农业配套的设备进入补贴目录的太少,即使在补贴目录的,购买价格也较高,不少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小型、适用、高效、环保的农机具,大多未列入政府补贴扶持范畴,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设施农业的发展。

二、发展趋势及展望

随着舟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区建设的深入,舟山市设施农业装备的发展趋势必将从对硬件设施的大量需求和建设转向对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的迫切需求,生产经营也逐步向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系统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对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的调控,必将成为今后设施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设施大棚大型化。简易大棚因成本小、投资少,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但拥有量会越来越少。单栋钢架大棚因其安装拆卸简便,通风透光效果好,一次性投资相对较小,经济效益较为可观,在今后仍将占据主导地位。连栋大棚因其使用空间大、室内调控设备配置齐全越来越受重视,必将成为今后设施大棚的发展方向。二是大棚调控设备自动化。通过湿帘风机、外电动遮阳网、二氧化碳发生器、电除雾防病发生器等自动环境调控设备来调控棚内环境,可以极大地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可以预见自动化将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三是配套管理机械外观小型化、功能多样化设施农业生产过程中包括耕作、育苗、栽植、灌溉、植保、管理、采收、产后加工等众多作业环节。同时,因为大棚内的操作空间有限,机械化操作就需要作业机型体积要小、性能要好。由此可见,研发推广外观小型化、功能多样化的配套农业机械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三、对策与建议

1.落实扶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

在现有农业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地方财政应加大配套补助,建立市级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现有设施大棚进行技术改造和设施配套的资助。同时各农机、农技部门应扶持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带动能力强、增收效果好的设施农业项目,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多渠道增加投入。

2.抓好项目示范推广

量身制定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项目,通过项目引导,达到设施农业设备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智能化,来不断拓展和深化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领域。同时也可以依托现有的“两区”规划和“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项目进行试验、配套和示范,通过有效地组织好设施农业设备的选型、试验、熟化技术体系,使其在先进设施、先进机具、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发挥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篇4

1.1实践教学认识问题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的状态,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实践过程中,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实践教学的意义,仍停留在修满学分敷衍的态度;另外,由于农业生产实习单位条件相对艰苦,大部分学生接触实习时并没有充分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适应过程较长,难以尽快融入实践动手过程中。

1.2实践单位对接问题

目前,在海南从事设施农业工程的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限于企业规模,同期能够接纳的实习生岗位少则1-2个,多则3-5个,由于实习学生人数较多,需要较多的企业同时来接收实习生,而岛外的实习单位由于路途遥远及实习安全等因素,大部分学生选择在本岛实习,因此,在操作上具有难度。而且短期的学生实习,会对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部分的影响,影响效益,这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是比较难以承担的,因此,一般实习单位不太愿意接待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同时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与生产企业的时间上也存在着需要协调的问题。

1.3实践过程实施问题

实践的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实际上往往只有重复的动手操作,没有充分结合知识进行转化,甚至一些实习单位往往只安排学生进行如搬运、整地或看守等简单重复的生产劳动。而有的实习单位出于技术保密或知识产权的考虑,只能让学生进行参观式的接触或介绍,学生没有得到动手锻炼的机会。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工科方面的课程实践对象往往是一个“已完成、较大”的对象,学生由于学时的安排不能完整地参加整个过程,往往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或一部分步骤,再者由于工程建设中,很多内容属于隐蔽工程,学生在参观实习中往往无法看到,使得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无从谈起,不太符合专业的教学目标以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意义

目前,开设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高校都非常重视学生在工程学科方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探索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实施分模块培养、提高教师工程素质、将工程类课程体系化、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和工程项目、长期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红河学院建议在生产实习上调整实习季节,延长实习时间,做到生产实习分阶段分地域进行。云南农业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除依托已建成的“云南农业大学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云南农业大学工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外,还根据新专业教学的需要,进行了实验室建设。但普遍存在工科课程薄弱问题,直接影响实践教学效果。针对上述问题,以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基础,在海南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由原来的农学学士学位改为工学学士学位的背景条件下,结合专业课程设置,探索适合在校内用于教学的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对专业实践课程具有重要意义。综合实践平台以工科实践课程为依托,以锻炼学生不同的实践能力来划分平台建设内容,总体思路为以模型为载体,反应工科课程的主要理论知识和设计方法,模型按照实际内容等比例缩小,学生能够从总体上学习和感受相关知识,同时模型也可实现反复装配,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3.“设施专业”工科课程综合实践平台建设方案

目前,海南大学设施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在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基础上,结合各门专业课程,增补了设施作物栽培学总论课程实习、设施作物育种学课程实习、无土栽培实习、设施农业环境调控综合实习、设施农业综合实习(环岛)、温室建筑与结构设计课程实习、设施蔬菜栽培综合实习、设施作物病虫害防治课程实习、科技创新实践、温室工程施工与维护综合实习等相关实践内容。其中,根据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系主要工科课程的实践要求,综合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可从5个方面来考虑。

3.1温室建造全过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温室设计与建造实习》课程。按照实践课程的要求,设计1种实践教学平台,能够让学生在校内完成温室建造实习的各环节内容,包括基础放线、基础开挖、预埋件定位、钢结构的安装等。所有环节根据教学的特点,能够反复利用,重复教学。学生通过平台的实习,能够掌握温室建造的一般流程和主要技术难点,可以避免学生到工地实习时间不宜协调,时间过长,不能完全掌握整个流程的弊端。

3.2温室灌溉模型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的实验课,将不同灌溉首部、灌溉形式的模型集中展示,能够让学生动手设计、安装、观察实际使用效果、熟悉每部分构件的作用和安装使用方法。

3.3温室设备、机构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温室设计与建造》、《农业设施学》的实验课,将主要常见的温室类型形成模块化,如圆拱薄膜温室、锯齿薄膜温室、Venlo型温室等。模型以各种机构的使用为主要实践内容,通过对这些机构的设计、安装,达到对温室常用机构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

3.4无土栽培装置实习平台

主要针对《无土栽培实习》课程,通过设计的模型让学生动手安装并演示主要无土栽培方式的主要设计原理。3.5CAD制图技能竞赛平台主要针对《工程制图》的实践课程,同时也是对学生制图工具学习和掌握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按照本专业的课程特点,设计出适合本专业的竞赛章程、竞赛方式和题库。以上5个方面平台共同组成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科课程的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篇5

二、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当前,在种植、养殖、农资、农产品加工、农业信息化推送、农业智能化管理等方面,设施物联网技术都取得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植物生长环境更好,可以全面感知家禽牲畜的生长状态,减少弊病。下面就对其应用具体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农业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在整个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工作中,其终端技术的应用及研究是工作的重点之一。简单地说,物联网终端与各式各样的作用不同的传感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传感器的帮助之下,可以全方位的对农作物实时进行监控,依据监控所得数据进一步采取措施,使农作物在合适的环境下生长。其中传感器的种类大致有温度、光、湿度、pH值、二氧化碳、生物等传感器。使用这一终端对在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合理适度的调整控制,同时还节约了各类资源,如水与人力等。二、对农作物的病虫害具有防治作用。判定农作物是否发生灾害的关键数据是阈值,当阈值到达一定的界限之后,农作物灾害便随之而来。在以往的种植过程中,人们常常需要花费不少的时间、金钱、精力去应对农作物灾害发生,但是往往得到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大量时间、金钱付诸东流。在设施农业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借助无线传感器对农田进行大规模的同步监测,同时针对观察情况,科学及时地对发现的情况处理,对农作物的灾害防御有很好的作用。在准确判断灾害情况、范围、程度的同时,还可以面对问题给出最合理的方案。根据情况的不同,在整个过程中还可能会用到GPS定位、GIS等先进技术。

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物联网发展事业的重视,物联网产业持续升温,很多与设施农业相关的设备工厂开始在设施农业物联网方面大展拳脚,使得产品种类多种多样。在这个过程中,这些公司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一、产品功能单调、没有特色。再次开发前景受限、价格过高等。这些工厂研发制造水平旗鼓相当,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并没有出现领头羊式的企业。再者由于该技术比较新颖,没有一套公认的、合理的、权威的评价标准。面对这一困境,需要国家进行适度干预,从全局上对该产业进行规划、同时明确发展的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计划。要在新产品的研发与新技术上加倍努力,根据不同的地区情况、人员素质情况研发技术,因地制宜。在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技术不协调的问题。二、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信息化还没有普及,所以物联网中很多的高新技术并不是完全适用于我国当前的市场,这就导致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在一些关键的技术上一直停滞不前。但是伴随着传感器在各个不同类型农业的发展,其价格也逐渐走低,该技术取得了一定进步。综合上述两种现象,产生了在一个大的技术系统中各类技术发展不均衡。设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虽然目前物联网技术取得一定发展,但是总体上水平较低。要是这个问题走出泥潭,首先是对关键技术(无线传输等)进行攻关,取得突破,再是对已经取得的技术成果(传感器等)进一步巩固完善。三、当前,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分布分散,没有统一的组织,没有明确的分工,这使得行业内交流较少。出现了对同一技术重复开发,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这需要各个企业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权威技术平台,围绕该平台,进行交流探讨,避免一些重复开发、资源浪费问题再次发生。

四、就物联网在设施农业发展中的设想

要想使设施农业实现投资少,环保节约的目的就要大力发展精确农业,这种农业类型以效益作为目标,是一种超前性的农业新技术。这种技术把信息智能化与机电一体化结合起来,并取得一定的应用。精确农业凭借其减少不必要投资,同时加强农业管理水平,既保证能源消耗少,又可以使环境影响小等优势值得被引入我国设施农业。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食品安全的问题逐渐凸显。要想使食品安全有保证,农产品的生产、传输、出售等各环节必须严格把关,用传统的方式往往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设施农业的引入可以缓解这个问题。比如通过物联网技术监控动植物生长,监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各个指标,真正保证食品安全,实现绿色无公害。当前,传感器应用和比较广泛,但是随着发展很多农户存在完全自动化管理的要求。这对整个设施农业的发展可以起到很好的领导作用。同时要建设一批专业的技术队伍和技术品台,使企业之间、用户之间、企业用户间有一个良性沟通。

篇6

一、**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县总面积2532.3km2,全县辖12个乡镇156个行政村,总人口2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0万人。全县划为3个自然区域:北部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7.9%,地势起伏,沟壑纵横;中部河谷残塬区,面积占28.9%,地势平坦,川塬相间;西南部土石质山区,面积占13.2%,地势陡峻,为次生林区,局部岩屑剥离,且为阴湿地带。

(1)设施蔬菜快速发展。全县发展设施果蔬348.5hm2,其中蔬菜278.7hm2,日光温室47.2hm2计590栋,塑料大棚231.5hm2计5786栋。

(2)设施菌草初具规模。**县将菌草产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旱作设施农业的重点,借助闽宁对口帮扶的资金支持,目前全县菌棚达到562栋66.7hm2,全年可产鲜菇3000t,实现总产值2400万元,同时可就地转移农民工600多人。

(3)设施林果逐步推广,发展林果棚57栋3.2hm2,设施林果总产量18000t,总产值4100万元,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

(4)设施养殖业全面普及。全县所有乡村农民以“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理念,确定了设施“黄种肉牛”的养殖模式及设施“生态鸡”的放养模式,把农民从传统劳动中解放出来,结合市场信息,按照市场规律发展养殖,实现农民增收。

二、**县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县农业总体上仍处于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虽然以移动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受资金、技术、基础设施和人们思想观念等条件的制约,从设施农业发展水平来看,存在布局分散、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1)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总体来看,**县的设施农业布局相对集中在红、茹河流域,北部乡镇因受水资源限制,主要采取“棚随窖走”的方式搭建,布局零乱,规模不大。设施农业经营方式分散单一,与市场对接层次低,先进的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得不到很好的推广应用,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不及时,造成经营户管理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市场空间狭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型市场效益和区域优势,产业化程度低。

(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群众对设施农业缺乏认识,顾虑较多,等、靠、要思想相对严重,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差距大。同时,农村留守的大多数为中老年人和中小学生,从事设施农业建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

(3)设施农业项目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日光节能温棚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政府对项目资金补贴有限,吸收信贷资金和社会融资困难多,依靠群众自筹建设有一定的困难,虽然政府行为对设施农业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农民认识不足、自愿投资依赖性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施农业的顺利发展。

(4)农民文化水平低,科技推广不够深入。现代设施农业需要文化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而目前设施农业工作者对发展“设施农业”的认识模糊,接受并应用设施农业高产栽培技术能力低,加之**县农技推广干部年龄老化,真正懂得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的干部少,缺乏对农民在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5)品牌产品缺乏,市场带动能力弱。虽然**县“红河香“辣椒品牌因其果大、肉厚、色泽鲜、耐运输、产地无污染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远销兰州、西安、武汉、西宁等省市,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但农户设施蔬菜生产仍以家庭为单元,运行松散,难以与市场对接,效益低。

(6)市场意识不强。缺乏以市场为导向的思想逻辑、行为准则以及对市场预测和信息的预警机制,市场空间狭窄,市场信息服务欠缺,农民经纪人和营销队伍发展不够,设施生产服务不到位。

(7)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设施档次不高。**县设施农业装备档次仍以简易中等水平的塑料大棚、小拱棚类型为主,雪冻、风灾对设施农业造成严重威胁。

三、**县设施农业发展对策

通过对**县设施农业现状的调查分析研究,**县设施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不足,但在自然资源、社会环境、市场需求、经济效益和前期建设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和基础,必须正视现实,按照即定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发展潜力,着力解决好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扶持政策,培养技术人才,推广高新技术,落实销售网路,形成产、供、销完整的服务体系。

(1)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设施农业建设。发展设施农业是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和主题作用的发挥。采取召开会议、举办讲座、组织观摩、入户动员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设施农业的优点和好处,用生动鲜活的事例启发群众、引导群众;在资金、技术上支持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从多方面调动群众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地投身于设施农业建设中。

(2)合理布局,扩大规模。在区域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依水而建、量力而行的原则,按照“中心带园区,带基地,连农户”的思路,对红、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已初具规模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必要时可打破乡镇村界限,进行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力争建成一条重要的设施农业生产带。

(3)加大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设施农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坚持“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和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原则,从而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筹资和信贷投入为主体,社会融资和招商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4)树立设施农业品牌意识,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品牌是优质产品的标志,是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发展无公害、绿色产品是当今社会潮流,也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和提升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在抓好设施农业生产的同时,一是要充分发挥**环境无污染、生态**的优势,增加设施农业中的名、优、特、稀蔬菜品种的生产比重,不断丰富产品种类,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生活需要,增加设施农业中蔬菜产品价值。做大做强现有“红河香”辣椒品牌、“六盘山珍”食用菌品牌,围绕生态**创造出更多绿色品牌。二是积极推广无公害化栽培技术,加快绿色食品认证认定,提升设施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以特色、质量占领市场制高点。三是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鼓励企业投资设施农业,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新型产业化组织体系,扩张设施农业规模,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

(5)加强对设施农业的组织领导。设施农业建设涉及面广、范围大,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搞好协调服务,保证设施农业建设有序发展。成立设施农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指定专人专门负责具体工作落实。切实把设施农业抓紧、抓实、抓好。抽调技术人员下乡包村蹲点指导设施农业建设,蹲点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对从事设施农业生产的农民进行种植、平衡施肥、节水灌溉、病虫冻害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水平,同时要加强设施温棚及其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对技术人员分片包抓的示范点要建立奖惩制度。

(6)加强对设施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要重点组织实施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对新技术的培训,对设施农业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依靠科技力量来发展设施农业。积极采取政策引导、技术服务、信贷支持等措施,扶持农村种植养殖能手、营销大户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设施农业的产业化经营。高度重视中介组织和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储藏保鲜和运销大户,真正实现生产环节和市场的对接和连通。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搞好市场信息服务,组织专门力量常年在周边城市和地区进行信息收集、分析和研究,与国内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实现信息联网,保持对市场信息的快速反映态势。建立以信息和市场指导蔬菜生产的服务机制。通过组织供需见面、产品洽谈等形式,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更多地与销售商签订购销意向协议,使蔬菜生产更具有稳定性和目的性,减少随机性和盲目性。

参考文献:

[1]陈永川,曹艳,朱冰雨,等.吐鲁番市设施农业的气象灾害特征及应对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9(17):8052-8053.

篇7

1.1传感器种类繁多,功能相近,将向细化

其发功能的方向发展目前,应用的传感器产品都能够达到对环境监测的目的,并能够形成简单的系统,但是功能不完整,扩展性和升级能力相对较差,性价比不高,没有取得较好的推广效果。无线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使农业传感器将朝着微型化、低功耗、高可靠性的方向发展,能否降低构建传感器网络的成本,降低传感器的功耗,延长传感器网络的生命周期是传感器网络能否在农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关键。同时,发展可靠性高的更为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以及设施与机械化技术的功能定位,引进精准农业技术、智能化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高新技术,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

1.2网络传输管理系统建设滞后,无线通信

技术将获广泛应用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需要一个稳定性、经济性和通用性上均衡发展的管理系统或管理平台,设施农业综合管理系统大多还处于试验研究阶段,价格昂贵,真正能够大面积推广的产品还很少。此外,如何提高传感器网络的可靠性也将是研究的重心。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空间范围查询处理算法能量消耗较大,且当节点失效时查询处理过程易被中断,无法返回查询结果。wifi技术因其组网灵活、易维护、易拓展和丰富的配套设备等优势将在设施农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同时,通过对农作物温室内的温度、湿度信号以及光照、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二氧化碳浓度、叶面湿度、露点温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采集,自动控制指定设备。同时在设施现场布置摄像头等监控设备,用户通过电脑或G4手机实时采集视频信号,收集设施内生长环境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达到远程控制智能调节指定设备,为作物生长信息实现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3人才匮乏,技术不完善,应用推广范围较小

农业物联网的建设需要国家鼓励和加大对物联网的物资投资和人才投资,给予资金技术支持;需要国家加强农业物联网专门人才的培养,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应用能力;需要专业的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服务。各物联网设备开发企业,围绕这个平台和标准,开发相应的配套产品设备,不再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基础的软硬件,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增加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的产品种类,加快设施农业物联网综合技术的推广应用。

篇8

2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虽然经历了较长时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传统农区范围广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比例仍显太小.全区耕地面积194万亩,到2012年底,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到2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1.86%.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设施农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2.1资金仍显短缺,贷款难度较大,各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较小

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收入低,自筹能力差,用于棚室建设的自有资金非常有限,加之财政补助资金较少,申请贷款难度大、利息高,仍然制约设施农业的发展.

2.2技术力量薄弱,科技投入不足,服务不到位

发展设施农业,科技是强有力的支撑.设施农业每年都有一定增加,而技术指导的人员不足,虽然一些地区聘请了农民技术员,但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很多地区农民还不能有效掌握养殖和种植技术,仍以传统人工劳作为主,效率低,收入微薄,致富进程缓慢.

2.3设施规模小,水平低

设施农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一定规模.有些地区温室结构简易,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效果不好.温室大棚不通电、不通水、道路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使设施农业产品不能及时向外输送,影响了设施农业持久稳定发展.

2.4市场建设滞后,流通不畅,专业合作社发展滞后

政府虽然扶持建设了一些产地批发市场,但与设施农业发展的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专业合作组织不规范,农民经纪人缺乏有效地组织管理.另外,现有设施农业产品单调,贮藏、保鲜、深加工等环节薄弱,缺乏知名品牌,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对设施农业的纵深发展缺乏足够认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3赤峰市松山区进一步发展设施农业的主要对策

针对赤峰市松山区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应进一步开拓思路,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使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3.1进一步加大对发展设施农业的支持力度

设施农业要得到持续、健康和规模发展,就要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对发展设施农业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制定优惠政策,扶持设施农业项目,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实行专款专用.充分利用各地综合自然条件,设计切实可行的设施农业发展目标,最大程度地使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整体提高农牧民增产增收水平.

3.2增加科技投入力度

用战略发展的眼光,依靠科学技术来支撑设施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研究新技术,新材料,提高科技种植技术水平.通过聘请和培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创新服务手段,各级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及时解决农民在建设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3支持市场建设和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加强市场建设和产品销售方面的建设,新建、扩建和改造产地批发市场.在销售网络建设上,建设赤峰市松山区周边市场及国内市场.加强信息收集,拓宽流通领域.建立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和检测点,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实行绿色通道制度,使设施农业产品流通顺畅.

篇9

二、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影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提高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本质上是发展适度规模的农业生产,它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将细碎的土地耕作模式转变为具有适度规模的生产模式,形成农业生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经营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可以形成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从而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农田水利设施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为确保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生产经营主体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意愿就会加强。此外,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强大,使经营者积累更多的资本;组织的创新还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农业生产,与分散经营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相比,经营主体拥有更多的资金保障和人力支持,可以建立与农田水利的战略合作关系,衍生出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单位与产业,增强其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

(二)减少了农业经营者与水利单位的交易费用

以农业生产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生产经营主体成立以后,可以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将细碎的土地整合起来,通过组织的扩张,借助于组织对市场的替代,变市场交易为组织内的交易,减少了交易费用,避免了农田灌溉利益的纠纷。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还能够培育一批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经营者,在农田灌溉中,经营者可以利用规模效应,建立与供水单位的直接交易渠道,减少政府和其他中介组织的参与,实现交易成本的下降。

(三)降低了农田灌溉成本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形成土地的适度集中。规模化的农业生产经营可以实现与农田水利灌溉的对接,有利于选择适合自然特点和农业种植的农田灌溉方式。农业生产经营者如果自建农田水利设施,如建设水井、池塘,则可以通过集中灌溉,提高水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单位灌溉成本;如果选择使用社会供水系统,如向水库等供水单位购买水,由于土地的适度集中,经营者为了节约用水,会修建和维护灌溉系统的终端沟渠,可以避免水资源的流失,而且减少了灌溉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农田灌溉的经济外部性,这些都将降低农田灌溉成本。

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机制的创新

(一)加快农田水利交易的市场化改造

伴随着市场机制下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传统的政府主导下农田水利建设模式也必将发生转变,取而代之的将是建立在市场机制下的农田水利建设模式。在该模式下,需要培育具有市场经营能力的农田水利设施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机制,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为此,需要将一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水库、塘堰和湖泊等设施通过经营改制,利用承包等经营方式,将其培育成为农田水利市场供给方,组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灌溉公司,开发适合农田灌溉的交易渠道和平台,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进行农田灌溉。鉴于农田水利设施具有形成垄断的条件,而且因为自然环境、农业种植因素,其价格机制极为脆弱,为确保农业生产,需要建立确保粮食安全和体现水资源价值的政府主导型定价机制。而作为水利主管部门,不再从事具体的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责任,只须负责大型水利设施、水网、渠道等设施的建设管理,而且在相对农田灌溉中还可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制订农田灌溉指导价格,维护市场公平交易。

(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下,以农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代表的经营者通过土地的适度集中,利用土地、人力和机械等资源的规模利用优势,可以提高农业经济效率,由于经营者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能力增强,也有意愿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确保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还需要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弥补政府投资的不足和效率的低下。针对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特点,对于水库和大中型湖、塘、堰等设施,可以吸引具有建设能力和经营能力的单位参与承包建设;对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打井引水公司、农田灌溉公司等,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农田灌溉服务;为形成有效的农田水利市场,还可以组建专业的农田灌溉中介组织,建立供水单位与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联系,活跃农田灌溉市场,提高灌溉效率。

篇10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问题如若不引起注意,则将会在发展之中进一步的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制约着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于,基础设施建设无法达到合理化,有其在整体布局上,致使基础设施建设的计划难以与当地实际发展性相符合。例如河南省栾川县的“面子工程”,从此事件背后反映出的社会现实,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但尚未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任何促进作用,还铺浪费,花费了众多建设资金,这种资金的浪费,将会影响其他建设的发展,进而对农业经济起着制约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影响农业经济增长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开展进程中,出现众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的问题,就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而言,其建设的特殊性导致了其在运营过程中的效率普遍不高。尤其体现在贫困地区,受到建设规划,以及农村当地发展的制约,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上加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要做好先进科技与技术的引用,另外一方面还要做好相关的监督工作。在国家投资建设中,出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低下,从而导致农业招商引资的困难,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不顺,影响农业发展整体形象,既浪费了国家经济资源,也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有效增长。

(三)政府扶持力度不够,阻碍着农业经济增长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难以脱离政府扶持而独立进行,但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问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将直接影响政策的实施,导致政策落实不到位,政策落实不到位将导致农村建设无法进行拓展,管理方法不到位,致使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造成农村基础建设无法发挥其原本功能,并桎梏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四)机械化难以普及,基础设施建设破坏耕地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于各地区农村实际情况不同,因此其规划也存在较大的区别,在整体计划之中,可以看出国家大力发展机械化,以其为减轻农民负担,造福农民,但这种计划并没有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些山区地区农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进行机械化建设,当地政府投入众多,但这些机械化建设,在实际难以运行,至此造成经济运行缺失,基础设施资源浪费的现象。有些地区甚至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大力开垦农地,致使周边地区耕地遭到严重的破坏,农村耕地遭到破坏直接影响农业收入,因此这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中的不足体现,制约的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阻碍当地农业经济增长。

二、优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增长

(一)加强技术引导,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性将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统筹全局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加强技术引导,大力扶持新型科技,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合理应用网络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为技术革新创作更多的沟通机遇与条件,不断的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水平,从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效率。

(二)合理配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

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展开,各地区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各地区积极开展建设中,既要考虑基础设施建设效率,还要做好其后期的管理工作,在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本文认为,首先要保障按照指导原则规范管理工作,因地制宜的采取管理工作。其次,在管理中,可以按照当地的农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式合理规划,合理安排建设人员数量,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到每个政府人员身上,明确规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并按照责任制度进行管理,一旦存在某一环节管理缺陷,可对管理人员进行查找,对管理人员作出处罚或严惩。最后坚持政府的引导,坚持保护农村环境原则,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开展,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防止对耕地以及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为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而汇集多方位建设力量,共同保障农村建设的有效性。

(三)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业经济增长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不足,应切实结合当地发展情况,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使其可以推动我国农村建设的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确保农村经济发展稳步前进。此外应重视非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对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生命力,并根据当地发展状况着重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方向,如道贫困地区的路建设工程,饮水工程等,着重把握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最终达到其与当地农业经济发展的共同促进的作用,保证当地农业各项活动稳定开展,从而调整其农业经济结构,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来进一步增加农业经济发展。

(四)加强质量监管,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质量监管工作至关重要,其要做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各环节的掌控,可利用电子计算机,定时进行监控与管理。此外这种质量监督不仅仅来自于建设工程的相关管理人员,也是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责任,基础设施建设的安全,广大人民群众最具发表权益。因此,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选址、动工、建设等各项目,要集合广大农村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倾听群众意见,在政府干预下,大力扶助农村建设,并通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打破传统农村发展局限性,以其不断的提升农村农业经济的发展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