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5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会计政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带来的影响
2.1宏观地看,这些管理者们的博弈行为似乎会优化企业会计准则
管理者在执行权的时候,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博弈,在资本市场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企业的管理层在经营决策方面,会越来越灵活。企业的实际管理者对企业的掌控和了解深度,要比其他利益相关者高的多,在同股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群体博弈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管理者是最具优势的。管理者在整个博弈过程中显然赢得了许多利益,而会计准则在相关规定方面,却滞后于企业管理的创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企业管理者同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促进会计政策不断的向前发展,从而使得会计准则不断优化。
2.2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
对企业影响很大,会产生不同的经济后果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是指企业会计报告将影响企业、政府、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受影响的决策行为反过来又会影响其他相关者的利益。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产生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例如,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会计政策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采用不同的折旧方法,同一事项在不同处理方式下产生了不同金额的结果;再如,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与回转的时间差,安排了又一种在不同会计期间合法地调节利润的可能。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行为,最终导致恶化循环,影响经济的发展。
3对于企业来说,会计政策选择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笔者认为会计政策的选择最终会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那么,我们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时候要根据我们最终想要达到的信息质量来衡量。当然会计信息肯定是越真实越好。因此,在选择会计政策的时候要以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为原则,只要我们牢牢地掌握好信息质量的要求,就不会造成那些严重的经济后果。
3.1符合企业总体目标的原则和适用性原则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必须从企业所处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明确其所处的环境、发展阶段、本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本身在同业竞争中的地位等等,以及本企业的优势和问题,明确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恰当选择会计政策,公允揭示财务信息。
3.2合法性原则
企业必须在国家会计规范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合法是企业开展经济活动的前提,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任何违反法律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从事违法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形象和信誉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使得企业的股东受到经济利益损失。
3.3决策有用性原则
新会计准则首次采纳了决策有用观,决策有用观认为财务报告的首要目标是“为现有的和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提供其,出理性投资、信贷和相似决策所需的有用的信息”。因此,会计行为主体必须要了解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恰当选择和调整会计政策,以便使财务信息在使用者的决策过程中的效用达到最大化。
3.4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是指在有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做出所要求的预计时,所需要的判断中加入一定程度的谨慎,以便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从而促使各种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存在的内在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得到最恰当的处理。
3.5重要性原则
对于重要性原则,要做到合理准确的把握,会计信息在处理过程中,对于一些项目的重要性把握,要经过严密的审核,避免遗漏一些重要信息。在一些特殊环境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变化的影响。对于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会计信息,要做到全面准确的反应。
3.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企业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会计财务工作的实质效果,在相关事件和企业一些事项的评估,应该注重其实际影响效果。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的变化、会计政策的调整和新的法律政策的变化时,对企业运营所产生的影响,要多方面考虑,既要考虑当前现实的影响,又要考虑长远的影响。
2.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产生间接性影响会计政策变更对财务信息的客观性产生直接性影响,而财务报表的编制必须要以某种会计政策下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基础,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受到财务信息的客观性的直接影响。因此,会计政策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的可靠性产生间接性的影响,对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拥有一定的会计政策变更自由,对利润进行一定的操控,造成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应有的客观性。在利益相关方开展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其可靠性不仅要依赖于分析者的水平,而且要依赖于数据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倘若数据信息缺乏真实性,则以此为基础开展的报表分析就没有足够的可信度,使得利益相关方以其为基础做出的决策存在偏差。继而引发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的破灭。假如此问题广泛存在于企业当中,财务报表和报表分析都将无价值可谈。那么,企业的运营环境和社会的经济秩序都将失去稳定。
二、基于会计政策变的财务报表分析策略
1.明晰主次关系,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数据给予足够的关注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当明晰主次关系,对重点项目和关键数据给予足够的关注。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企业的内部机构数量越来越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因此,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时几乎无法做到百分百的全面。当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后,企业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锁定重点篇幅,把关注的重点聚焦于财务报表的合计项目以及关键数据,规避过度全面而不细致的问题。例如,对于银行信贷审批工作者来说,其应当重视的内容在于当会计政策发生变更后,企业的第一还款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也就是说其形成现金的能力有没有受到影响。对于财务报表分析来说,需要注重企业因生产经营、投资以及筹资等行为所产生的现金流是否可以维持企业的正常营运。与此同时,还要注重现金流动的比率,从而判断企业的资本结构是否可以保障其现金流的有效性。2.强化重点领域的分析力度开展财务报表分析意在借助对现阶段财务状况的分析实现对企业运营状况的掌握,继而为其日后的运营发展提出较为准确的决策。因此,在开展财务报表的分析过程中,相比于对企业往期和本期的数据分析而言,对其日后运营发展方向的分析和判断更具价值性。然而,在现实过程中,相当一部分财务报表分析工作者依旧处于对往期和本期数据过多的分析的误区。财务报表的分析工作者应当形成科学的分析理念:以发展的目光和前瞻性的角度进行财务分析更具价值性。
3.以经济后果理念为准则,开展财务报表分析以经济后果理念为准则,对会计政策产生的变更进行解析,才可以从根源处锁定会计政策变更的现实价值,继而依照会计政策产生的变更制定匹配的处理方案。全面解析并且深入领会会计政策变更的必要性,进而针对实际数据得出会计政策变更对企业产生的作用。第一,应当依照企业的实际条件,分析其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企业的财务报表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以编制,并且要由会计师对其进行必要的审计。然而,尽管如此,企业的管理层依旧有很大的会计政策变更自由。某种意义而言,会计政策依旧是企业管理层的意志产物。因此,分期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合理性是相当关键的,并且应当持续以质疑性的眼光予以对待。第二,就会计政策对财务报表产生的作用加以解析。在开展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中,应当着重关注两项内容。首先,也就是说不考虑以往会计政策的合理性,始终认为本期的会计政策变更都是合理的;其次,将企业会计政策产生变更前后的财务报表加以汇总。基于上述两个步骤,可以为后续阶段的经济后果学说提供详细的、准确的数据信息。第三,借助经济后果学说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实质加以全面的考量。经济后果学说引发人们对会计政策变更实质的思考,人们逐渐了解到会计政策变更并不是企业单纯的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而是使利益相关方彼此展开博弈。从根源处看,会计政策产生变更的过程就是利益重新配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要对其自身利益加以重新考量,继而发挥对会计政策变更的加速作用或者抑制作用。使会计政策处于对其自身利益最有保障的状态,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以石油工程公司为例,打出废井的状况并不少见。依照责权配比的制度,可以选择成本法,把打出废井的成本费用支出纳入当期损益栏,也可选择递延法。每一个会计政策都会对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形成差异化的作用,引发其资产、负债和利润出现对应的变化。通常而言,应当对全部利益相关方的权益加以全面的考量。总之,基于会计政策变更的财务报表分析,应当先将全部利益相关方的角色加以清晰的划分——明确全部受益者、受害者、推动者和无作用者。从而有助于会计报表分析工作者做出准确的、科学的判断。
(一)企业会计政策选择可以确保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性
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其前提就是以会计法规作为依据,重视会计政策的选择,势必会要求会计政策选择应严格遵守会计法律、法规以及规章制度并在其范围内合理确定符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的会计政策,因而可以确保企业会计工作的合法合规。
(二)会计政策选择有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主要是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就企业而言,在会计核算中做出不同的会计政策二是新会计准则推动会计科目的规范化。会计科目是根据经济内容而设置的,要求呈现出客观存在着的会计要素。对比新旧会计准则,你会发现新会计准则中增添了许多内容。例如,金融工具的使用和投资性地产的新业务。为了推动会计事业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原有的会计科目上增添一些新的内容,来适应会计行业和时代的发展,使会计科目更加地全面和具体。与此同时,这样的做法也避免了一些单位、公司、企业因为特殊因素而不顾忌财务制度规定的会计科目胡乱记账的行为。第三是新会计准则推动记账结账的规范化。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着单位、公司、企业记账不规范,结账不及时的情况。有些单位、公司、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或者为了应付某些考核指标,记账不按时进行来更换一些会计凭证,这样的行为严重与会计基础工作制度相违背,还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例如会计信息不真实。新会计准则推动了会计报告的规范化发展,因为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新会计准则不仅与国际财务报告制度相趋同,而且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更加全面、可观、科学。
二、新会计准则推动会计规范的完善
会计规范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根据自身特色,为满足会计目标外部和内部要求所建立、形成的,对会计工作具有深刻而又意义的影响。任何一种结果的产生都有它存在的缘由。各单位、公司、企业中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的素质、水平高低不平,这是会计制度没有对会计人员素质做出明确的规定的结果。新出台的会计准则中根据从事会计行业不同的职位,具体对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有利于推动会计规范的完善与发展,为会计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管理会计是通过对财务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全国医疗体制和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大中型医院也开始相继设立了管理会计,那么作为事业单位的医院,其管理会计的主要职能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一、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
管理会计的本质是一种全局性的经济管理活动。其总目标是促进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医院业务工作实际出发,医院管理会计的工作原则重点在以高质量、的准确信息服务于经营与管理决策上。
(一)服务性原则
与其它管理会计的职能一样,医院管理会计并直接实施管理,而是为医院领导加强管理、作出决策提供相关信息,这就要求在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时,首先要力求全面系统,要从临床经营、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方面最大限度地满足医院领导和责任单位决策及协调的需要,要具有宏观战略特点;其次要注意可理解性,管理会计人员提供的会计信息不同于机械性、专业化、程式化的财务会计报表,既要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表述,易于被决策者理解,既要以带有分析性、探讨研究性特点,还要立足实际,增强实用价值。
(二)准确性原则
管理会计信息虽不同于以数字为主构成的财务会计报表,要以表述性语言为主,但必须以真实性为生命,首先要准确,不说“过头话”,不作无根据的主观推测,其次要可靠、可核,与其它会计信息并无矛盾,只存在不同的分析判断角度,不存在不同的结果。再次是客观,就事论事,不掺杂着管理会计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偏见,更不以迎合领导和其它信息需要者的愿望去作片面分析和断章取义。
(三)实用性原则
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参考消息和“参谋意见”,而是正确决策必不可少、必须采纳,有重大实用价值客观事实。这就要求:一是及时性: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应能够及时满足医院经营管理决策的需要,包括及时产生、及时处理和及时报送;二是全面。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有来源于本院内部的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内部信息,也有来源于医院外部的诸如政策、环境、其它医院、本校其它部门的信息;三是稳健。管理会计人员在处理及提供信息时应保持必要的谨慎,除所提供的信息本身要求真实、客观外,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诸多因素,包括时间、政策、环境等因素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
二、管理会计产生效能的保障措施
(一)争取医院主要领导的重视
管理会计并不具有法律上的强制性,医院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取决于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的了解与认识,管理会计对医院经营管理能产生多大的促进促进作用也要看医院领导对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视程度,否则,再好的信息也难以体现出真正的价值,要争取医院领导重视,管理会计必须通过比较,将其有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是否设立管理会计,则取决于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观念更新,而管理会计信息是否有助于加强单位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要靠管理会计以各种方式充分展示其应有的价值,只有得到单位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的重视,才能够使管理会计得到有效的推广和普及应用。:
(二)完善机构,加强制度化管理
为确保管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必须在单位内部建立起与财务会计部门平行的管理会计部门。为防止机构繁多,便于协调工作,组建的医院管理会计科可与财务科合署办公,但管理会计科必须配备初具管理会计知识的干部和会计人员,并由院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并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便考核评价单位管理会计师的工作业绩。
(三)明确工作重点
管理会计部门人员要经常列席部分院级工作讨论会,做好医院经营财务专题分析定期,按时提交分析报表、专题报告、项目预测分析、评价、建议等等。主要包括:(1)固定资产投资合理性分析。针对近几年基本建设项目进行回顾和再评价,对银行信贷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对今后医院基本建设立项进行评估论证。(2)医院经营管理中的成本控制。通过对各科室实际人员费用及材料消耗的统计分析并制订出合理的消耗指标。(3)物资采购预测和决策分析。医院每年的医疗设备和药品采购资金额巨大。(4)管理会计要事前做好预测分析工作,制订资金使用计划,有效地避免任何盲目的设备采购和药品库存积压等问题的发生。
(四)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会计人员素质高低来体现的。素质系指会计人员知识层次、知识结构、价值观和职业水准。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掌握现代科学管理、数学、预测学和经济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了解心理(下转第39页)(上接第26页)学、行为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素质,一是可以从医院现有财务人员中培训专业管理会计人员,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二是建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逐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专业队伍,为推行医院管理会计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行业监管难度加大
近几年来,行业自律监管体系的运用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一些个别监管人员为了一已之私不惜压价拉客户或是违背监管职责的情况发生,使行业监管体系的正常的运行受到影响,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状态,使监管较为混乱。
2.没有明确的财政会计监管指导思想
任何事情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理论和指导思想为引导,这样才能保证方向上的正确性。财政会计监管工作也不例外。目前由于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但在进行财政会计监管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会计主管部门并没有对政策和市场的关系进行理顺,没有明确会计监督的指导思想和政策,缺乏从宏观角度去思考问题,所以导致制定的各项政策更多的是运行机制和运行状态的干预,而没有指明需要在什么样的会计监督政策和指导思想下进行工作,由于缺乏方向性,所以政策和措施在会计市场监督中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而在落实过程中暴露出更多的弊端。
3.我国财政会计的监管方式比较单一
我国财监督会计监管方式一直较为单一,监管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对财政分配结果的监控上,往往忽视对财政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缺乏动态的监督机制,而且在日常工作中,对财政部门自身的监管力度则较小,而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相关部门的监管上,在实际操作上多采用突击性和专项性、阶段性的检查,缺乏事后监管,对事前和事中监管监督机制,导致财政会计监管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4.财政部门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的存在监管不力因素
第一,财政部门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监管的手段有待提高。财政部门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管不注重事前和事中的监管,重点对事后进行监管,常常导致了会计造假的行为屡查屡犯,况且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知识更新不及时。局限性较大,缺乏制度性、规范性的监管机制。
第二,财政部门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管结构的仅仅只是公布会计信息质量的检查报告,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缺少威慑力和权威性,没有起到有效的警示作用和采取有效的惩治措施。
二、新形势下我国财政会计监管工作的提升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在这时期财政会计监管工作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需要对当前我国财政会计监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使其更加完善,有效的提高财政会计监管的水平。
1.加大对财政会计的监管惩罚力度
首先就是要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律法规惩处,提高处罚严肃性,同时加大惩处力度,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和会计监管纪律的,必须要按照轻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惩罚。
2.提高对财政会计监管人员的履岗能力
财政监管工作中,其主要要素是懂会计业务的监管人员,而监管人员的履岗能力的好坏则直接决定了财政监管工作的质量,所以加强会计监管人员的履岗能力具有现实意义。岗位职责就要求会计监管人员在开展财政会计监管工作之前就要接受从业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职业精神与理念,做好依法监督。更要对其执法监管过程中的职业素养进行审核,作为其工作晋升的重要依据。在平时工作时需要加强财政会计监管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加强其学习和培训的开展,同时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其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还要在整个行业中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使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更利于财政会计监管工作的开展。
3.建立健全财政会计工作监管制度
第一,要建立健全财政会计工作监管长效化、常态工作机制,财政会计监管工作不是一时的行为,也不是突击性的行为,需要使监管工作常态化,这样才能对财政会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避免重大失误的发生,如果只是采取突击性和集中式的监督检查,只会失去监督的初衷。第二,要在监管过程中,将监管前移,强调事前监管和过程监管。不仅要加强对外部财政会计工作的监管,更要加强对财政自身的会计工作监管。
4.加强财政部门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的监管
首先对于会计中介机构的查处权限进行规范,建立分级监管机制和体系。其次,加大执法和惩罚的力度,对于违法违纪的行为加大警示的作用,并按照相关规定采取处罚措施,对于财政部门监管的结构必须进行相关的处理。第三,完善财政部门的会计监管机制,可以采取重点检查和抽查的形式,对于会计中介机构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不断的提高财政部门监管的有效性。
一、解析过程
(一)后进先出法
1.利润总额=1000-40=960
2.发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15
3.应纳税所得额=960+15=975
4.应交所得税=975×30%=292.5
5.递延所得税资产借方发生额=15×30%=4.5
6.所得税费用=292.5-4.5=288
7.净利润=960-288=672
8.盈余公积=672×10%=67.2
9.未分配利润=672-67.2=604.8
10.会计处理:
(1)借:主营业务成本40
贷:库存商品40
(2)借:所得税费用288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92.5
11.资产负债表
(二)先进先出法
1.利润总额=1000-25=975
2.暂时性差异=0
3.应纳税所得额=975
4.应交所得税=975×30%=292.5
5.所得税费用=292.5
6.净利润=975-292.5=682.5
7.盈余公积=682.5×10%=68.25
8.未分配利润=682.5-68.25=614.25
9.会计处理:
(1)借:主营业务成本25
贷:库存商品25
(2)借:所得税费用292.5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292.5
10.资产负债表
11.利润表
二、采用后进后出法和先进先出法的分析、比较经过分析比较可以看出,后进先出法比先进先出法多转成本15万元,多冲销存货15万元,多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4.5万元,少确认所得税费用4.5万元。两种方法下应交的所得税均为292.5,所以企业发生会计政策变更应作如下会计调整:
1.借:存货15
贷: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5
2.借:所得税费用4.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5
3.借:以前年度损益调整10.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5
以上三笔可归纳为一笔,即:
借:存货15
贷:递延所得税资产4.5
贷: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10.5
二、利用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纳税筹划的具体应用
(一)采购环节的纳税筹划。纳税人外购存货的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其他应计入存货采购成本的税金等。进项税额作为增值税中可抵扣销项税额的部分,对于纳税人实际缴纳增值税的多少就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采购材料时要把采购对象的身份考虑进去。首先我们要确定企业要从什么样的纳税人处购买材料,是一般纳税人还是小规模纳税人或者是农业生产者,因为纳税人身份不同产生的可抵扣进项税额也是不同的。绝大多数企业的纳税人应该从一般纳税人处购买材料,这样才可获得可抵扣的进项税额。在采购结算方式的筹划上,在不损坏企业信用状况的前提下,可以尽量推迟付款时间,为企业争取尽可能长的一笔无息贷款。为延期付款,企业可以采用的结算方式有赊购和分期付款,使销售方先垫付税款,推迟企业支付税款的时间而为自身保存充足的现金流量。
(二)生产环节的纳税筹划
1、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存货的纳税筹划主要集中在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税法规定:企业使用或者销售存货的成本计算方法,可以使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计价方法一经选用,不得随意变更。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发出存货的成本会直接影响其总成本。选择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将导致所结转的当期销货成本的数额不同,从而会影响到企业当期利润总额和应纳税所得额的大小。在会计实务当中,利用对存货计价方式的选择延迟纳税是纳税人常常使用的税收筹划手段。另外,考虑到货币的时间价值,我们在选择存货计价方法时,要以所得税税金支出的现值作为评判标准,选择所得税税金支出现值小的存货计价方法。因此,企业应根据不同存货购入价格的变动趋势合理选择存货计价方法。企业销货成本计算公式为: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存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从上述公式可知,期末存货成本的大小,与销货成本高低成反比。即期末存货金额越大,销货成本越小,企业营业利润越大,应纳税所得额因此会越大,从而对企业不利;反之,期末存货金额越小,销货成本便越大,应纳税所得额会越少,从而对企业有利。一般说来,在存货物价变动较大的情况下,宜采用个别计价法。无论物价上涨还是下降,采用个别计价法都可以使成本高的存货先发出,使当期利润下降,减少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但个别计价法操作起来成本较高,比较复杂,适用于存货种类较少、收发次数较少的企业。对于存货种类较多、收发频繁的企业来说,采用个别计价法不易操作,且成本较高,不宜采用个别计价法,应采用什么样的存货计价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预测存货价格下降的情况下,采用先进先出法,使先购进的、成本较高的存货先发出,这样期末存货的成本会偏小,以降低当期利润,使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偏小;在预测价格较稳定或者难以预测的情况下,采用加权平均法;在预测货物价格上涨时,采用加权平均法,销货成本偏高,以使各期发出存货成本较平均,各期税负平均,存货价格上涨时不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因为先进先出法会使当期销货成本较低,利润较多,增加当期的所得税负担。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选择。税法规定:固定资产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准予扣除;同时规定,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强腐蚀(或高震动)等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的,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的,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一经确定,不得变更。对于一般企业来说,由于税法规定只能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而且规定了最低折旧年限,税收筹划的空间不是很大。但是,税法和会计规定,企业可以合理确定预计净残值,所以企业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尽量减少预计净残值,这样应计折旧额多,每期计提的折旧额也多,能够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减少应纳税所得额,减少所得税的支出。除了可以少预计净残值以外,企业一般应该选择前期计提折旧额多后期计提折旧额少的方法,以减少前期的应纳税额,达到延迟纳税的目的。对于技术进步较快、常年处于强震动、高腐蚀状态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或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加速折旧,这种情况下,企业筹划的空间就较大。加速折旧法前期纳税少,即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出,所以可以给企业带来资金时间价值,把折旧年限缩短到一般折旧年限的60%,节税收益最大。年数总和法节税收益次之,双倍余额递减法节税收益最低。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以达到最优节税效果。
(三)销售环节的纳税筹划。企业销售货物时,可以选择的销售结算方式有直接收款、托收承付、委托银行收款、赊销和分期收款等,每种销售结算方式都有其收入确认的标准和条件,都有不同的收入的确认时间,进而影响到流转税和所得税的纳税期限。因此,在进行纳税筹划时,企业可以根据产品的销售情况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通过对收入确认条件的控制,采用合理而合法的方式推迟收入的确认时间,使所得归属到合理的纳税年度,以达到延缓纳税的目的。在销售结算方式的筹划中,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未收到货款不开发票也不确认收入,这样可以达到递延税款的目的。
2、应尽量避免采用托收承付和委托银行收款结算方式,防止垫付税款。因为这两种结算方式,销售方发出货物就意味着交易成立,纳税义务相应发生,就应在税法规定的期限内缴纳增值税。这样,销售方在未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就先交纳了一笔税款,损失了该笔资金的时间价值。一旦购销双方因产品质量、规格等发生争议而导致交易失败,这种方式损失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就更加明显。
3、最理想的销售结算方式是预收货款和直接收款方式。采用这两种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提前确认收入而纳税。
4、在不能及时收到货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赊销、分期收款结算方式。这两种方式都以合同约定日期为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确认收入并纳税,是纳税人普遍采取的方式。
5、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委托代销商品是指委托方将商品交付给受托方,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将商品出售后,开具销货清单,并将货款交给委托方,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因此,根据这一原理,如果企业的产品销售对象是商业企业,且销售业务货款采用销售后付款结算方式的,可采用委托代销结算方式。此时可以根据其实际收到的货款分期计算销项税额,从而延缓纳税。除销售结算方式的选择外,企业也可以通过选择折扣销售、买一赠一、销售返现等不同的销售方式进行税收筹划。不同销售方式的选择既会对企业的销售产生影响,影响企业的利润,也会对企业的税负产生不同影响,从而为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事实上,选择折扣销售所承担的税收负担最小,税后净利润最大;买一赠一促销方式的税后净利润次之,虽然返还现金与买一赠一方式的税收负担相同,但是税后净利润却是最低的。因此,应选取折扣销售的方式销售商品,而返还现金的方式是最不可取的,买一赠一方式也可选取,但不是最优方式。因此,面对不同的销售方式,企业应谨慎选择,综合考虑以获得更多的税后净利润。
目前我国企业进行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既可能是企业为了使其生产经营能够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适应性调整,也可能是企业管理当局为粉饰会计报表而作出的随意性调整。前者属于正常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列;后者则属于恶意会计政策变更,是本文研究的对象。
根据变更目的的不同,我们将恶意会计政策变更分为利用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行的直接扭亏行为、人为达标行为和巨额冲销行为。①凡通过能调增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弥补”了当期已经出现的亏损并“实现”盈利的,界定为直接扭亏行为;②凡通过能调增当期利润的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达到”了当年要求的配股或增发标准的,则界定为人为达标行为;③凡本年利润为负,通过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进一步降低了当期利润并在下一会计年度即实现扭亏为盈的,可界定为巨额冲销行为。
<
二、治理我国企业恶意会计政策变更的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恶意会计政策变更主要表现为直接扭亏、人为达标和巨额冲销三种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在目前或将来满足政策要求的盈利或盈利水平。在并不区分持续经营利润和非持续经营利润的现行会计制度下,企业往往采取各种盈余管理手段(包括恶意进行会计政策变更)来人为地调节利润。为此,有必要从会计制度的完善入手加以治理。
一、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和效率性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假设经理人员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效率型假设经理人员利用会计政策选择降低契约成本,以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分红计划假设及有关经验数据显示了经理人员有很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即增加经理人员自身的财富而降低股东等外部人在企业总价值中所分享的份额。
但也不尽然。一方面,在资本市场有效的情形下,外部股东通过预期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他们因购买经理管理才能而愿意支付给经理的报酬。因而经理的这种机会主义或会计政策选择所导致剩余损失依然由经理承担。另一方面,假定经理因报酬契约的存在而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经理有动机采取那些增加企业总价值的会计政策。由于企业的总价值因这些会计政策的采用而得以增加,因而经理可以在不减少企业其他参与者财富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财富的增加。因此这类会计政策的选择是有效率的。
这一效率性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1.尽管在理论上,内部管理所用的会计信息与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不必强求一致,但由于信息系统的成本问题,实际上在更多的场合,二者往往是相同的。因而恰当的会计政策可以通过管理的改善来提高企业的价值。如和固定资产经济寿命与使用方式更相关的折旧方法,可以帮助管理人员作出较优的决策,也可有效地考核相关人员的绩效并起到激励作用。
2.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起到降低税负的作用。许多减少收益数的会计方法,如存货流动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法,即可实现这一效果。
3.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重大的不确定性,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契约无法预计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的出现,使得契约双方很难就新情况重新修订契约。赋予企业经理人员在会计政策选择方面具有某些灵活性,能够使企业对其环境和不可预见的契约后果做出灵活的反应。
4.会计政策选择具有信号的性质。会计政策选择可以起到传递有关企业质量信息的作用,高质量的企业可在采用较为稳健的会计政策的情况下,依然报告出较高的收益,而低质量的企业若采用类似的会计政策将出现亏损,因而稳健的会计政策向市场传递了经理人员对企业的前景充满信心的信号,而且通过信号机制传递的信息可靠性较强。一个理性的经理究竟采用机会主义式的还是有效率的会计政策选择,将会在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价值所产生的影响及因管理报酬的存在对经理个人财富的影响之间权衡。具体到某一企业则纯粹是一个经验研究的问题。根据克理斯蒂和齐莫尔曼(1994)的研究成果,即使在接管目标企业之中,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机会主义式的会计政策选择,但效率性对这些会计政策选择却有着更强的解释力,从而对于绝大多数企业而言,会计政策选择的效率性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
二、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激励约束机制作为会计政策选择主体—经理人员,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会计政策选择必然为他们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可能。要促使经理人员从股东价值最大化出发作出效率型的会计政策选择,就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具体包括:
1.经理人员激励兼容的报酬方案。经理人员的报酬方案是关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如何分配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其构成直接影响着会计政策选择的类型。若在报酬方案中引人会计收益以外的其他变量,如与企业股票价格相挂钩的红利,允许经理于未来若干年内行使的认股权计划,视企业未来经营情况而定的退休后福利等,则经理人员的报酬不仅取决于企业当年的会计收益,更取决于企业目前和未来的股票价格。经理人员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必然会选择有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会计政策。
2.公司的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给经理人员以适当的约束,使行为符合股东的利益,并且股东对其经营行为不满时有能力解除不称职的经理人员,大股东和董事会的监督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
3.市场机制。来自市场的压力是对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他们通常受到来自证券市场、经理市场、接管市场的压力。一方面,竞争的经理市场和有效运行的接管市场促使经理人员为追求自身效应最大化而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理性的经理人员都希望在经理市场上有一个较高的人力资本价值,而其又取决于所经营公司的市场价值;同时如果经理人员未能使公司价值达到最大化,该公司将成为被接管的目标公司,一旦接管成功,经理人员往往被撤换。另一方面,有效证券市场并不受经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的“欺骗”,它会根据其他竞争性的信息来源(包括计算会计数字的方法)对企业已公布的会计数字作出调整。在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接管市场的压力下,经理人员为了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需从股东的利益出发,选择能降低契约成本的会计政策。
三、建立我国上市公司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进一步深人,同时伴随会计准则国际化步伐的加速,我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会计准则这一“通用契约”愈来愈多地体现出“灵活性”多于“统一性”的特色,这便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广阔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效用函数与会计数字的关系极为密切,证券市场尚不发达,经理市场远未形成,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因而企业缺乏一系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必然严重。因而,我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将会呈现出比以往更为复杂的情形。研究表明,在一系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作用下,会计政策选择成为一种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范式。因此,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管理当局更多地采用有效率的会计政策,而不是驱动其一味地选择机会主义政策,成为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1.改变管理报酬计划的报酬结构,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短期激励与以市场价值信息为基础的长期激励相结合。实证研究表明,单纯以会计信息作为管理报酬计划依据的情况下,经理有着重大的动机采用机会主义的会计政策,如果在管理报酬中恰当地引用股票价格信息,这可驱动经理人员偏好于以提高企业总价值为目的来采取有效率的会计政策。
2.改革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持股制度,逐步推广股票期权计划。在管理报酬计划中引人股票价格这一信息变量,旨在使经理人员因管理报酬计划而成为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将经理人员的利益与公司(股东)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长期激励的目的。我国上市公司现存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制度无法达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其缺陷主要表现在:(l)管理人员的持股比例偏低,不能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2)持股制度定位不明确,作为一种福利制度安排,剩余索取权产生的激励效应荡然无存。另外,持股制度僵硬,有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因此,改革现有的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制度,使其发挥出应有的激励效果已势在必行。超级秘书网
3.完善与股票期权制度有关的法律法规。实施股票期权制的主要障碍是股票来源和经营者参与公司税后利润分配的程序及特定的税收优惠。从国际惯例来看,企业股票期权计划中的股票,主要是通过增发新股和回购本公司股票来实现,但在我国这两个渠道都受到相应限制。同时,现行公司法虽然规定了所有者从公司取得投资收益的程序,但没有规定经营者参与收益分配的具体程序,公司章程的内容也不包括经营者的分配方式,从而使经营者参与收益分配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在税收政策方面,实施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和个人也没有得到任何的税收优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公司的成本,减少了经营者的实际收益。因此,为顺利实施计划,必须完善《公司法》、((证券法》和《税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以后修订或完善时,注意考虑股票期权问题。
4.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一个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给管理人员以适当的约束,使其行为符合股东的利益,并且股东对其经营行为不满时有能力解除不称职的管理人员。股东和监事会的监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管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的机会主义行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如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现状巫待改变。进行规范的公司管理,就是要在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正确处理股东、董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公司与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客户、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之间的关系,以及正确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上市规则等,确保全体股东的利益。
5.培育有效且稳定的外部治理机制。通过激励竞争的外部市场所实施的间接控制,是对管理人员会计政策选择最为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这包括证券市场、经理市场和接管市场等。如若经理人员经营不善,在证券市场上公司股价会下跌,在接管市场上公司将成为被其他公司接管兼并的目标,而经理市场(主要指利用市场供求价格机制的作用对经理阶层进行有效激励和监督的一种市场机制)则提供了一个成本较为低廉的对经理阶层的惩罚机制。这些外部市场压力都可能驱使理性的经理人员为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而追求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一、 政府会计内涵的界定
全面反映国家财政状况,保护国家财产与公共权益,需要官厅会计(即政府会计)。
政府部门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称为政府会计。
二、 形势与问题
(一) 世界范围内的形势
(二) 我国的动因分析
(三) 各种问题
1. 目标定位单一,不能满足多方信息使用者需求
2. 基于“组织类别”构造的预算会计,一定程度造成财政管理控制效率低下、效益不明显
3. 核算范围过窄,难以全面反映政府资金运动
4. 收付实现制的会计基础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5. 政府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完整,透明度不高
三、 目标
1. 扩展财务报告使用者
2. 明确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四、 对策
1. 在我国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宜采用“准则”加“制度”模式。政府会计准则从交易与事项入手,或者从会计要素人手,总体规范政府交易与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程序;而政府会计制度则从会计科目与行业特征人手,强调科目的具体使用,以及特殊行业的会计处理原则。准则与制度二者互为补充。
2. 政府预算会计适宜采用“制度”模式,其构建可以《预算法》为依据,按照统一的政府收支分类,规定统一的科目类别和报表格式。预算会计制度应与国家的相关预算管理制度相匹配。
3. 政府财务会计适宜采用“准则”模式,其构建可以《会计法》为依据,结合业务主管部门对政府资产、负债管理方面的相关规定,以政府绩效评价为导向,规范政府财务会计的核算程序。政府财务会计准则可以尽量借鉴企业会计准则的核算思想与理念。
4. 待时机成熟,建立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按照交易与事项的性质制定具体准则,将财务会计体系与预算会计体系统驭于完整的政府会计准则体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