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8: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探究式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探究式教学论文

篇1

求学网小编为你提供论文范文:“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大家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写出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物理教学论文探究式教学新亮点”,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2

二、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的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使得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作用并且又具备一定的特色.

1.1科学性原则.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能力水平,物理学科中的科学探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它是师生互动的探究教与学.基于这一点,教师组织以及引导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面.在整个探究式教学的设计中,尽量使所做的教学设计适用于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有效地体验.

1.2程序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具有很强的程序化特色.对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要以知识为线索,根据探究要素谨慎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盲目的追求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的侧重点和不同的课节规定对要素进行适当的增减.

1.3是多样性和选择性原则.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必须有多样、灵活的探究方式来带动学生的思维的发散.在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所要探究的问题问题是开放且多样的,而且这些内容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探究式教学设计时必须进行辨别,选择有代表性的适合初中物理教学的内容.在整个舞台探究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把握好探究的本质,避免形式化和程序化.

1.4是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作为教学中的指导者,应当尽量配合学生的探究,不能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过多的干预,也不能将教学流程局限在固定的框架中,而应当以学生的想法和思维为前题进行筛选,尽量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完成探究活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1.5发展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不只局限于培养学生的智力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发展.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一种矛盾纠结、急需探究求证的教学范围.

1.6平等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中,必须建设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围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这要求教师在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提出的意见,肯定学生的情感和做法,不断地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2.1给学生创设有趣的问题环境.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在课堂导入的环节中可以设立一个有趣生动却又与前认知有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但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引起学生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比如,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中,就可以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小实验来导入教学内容.

2.2建立学习小组.

探究教学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关键.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可以让学生之间有时互补,鼓励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操作能力较弱的学生,这样,就能达到实验能力训练的最优化.另外,对于学生在实际的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点拨,并督促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品质.

2.3借助实验来培养学生的猜想和设计能力.

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减少对教师指导的依赖.比如,讲解完电磁和电器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地对家用警报器的原理进行探究,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制作一些简单的报警器.

篇3

二、采取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初中学生处于青春期,性格活跃,思维敏捷,同时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还处于逐步完善的时期,对事物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的偏颇,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此有充分的认知。美术学科博大精深,内容比较广泛,对于宗教、建筑、环境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及。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中西方的美术史缺乏了解,是难以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的。因此,教师结合初中学生的身心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是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的过程中,情境教学是比较理想的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如,在初中《标志设计》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则很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情境代入的方式,事先准备一些标志供学生辨认,并且鼓励学生在黑板上描绘出自己熟悉的标志,如汽车标志、服装标志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对标志设计充满兴趣。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标志,加深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理解。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结合标志设计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情境教学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营造适宜美术教学的氛围,而且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

三、以探究式教学为切入点

促进初中美术教学方式改革探究式教学是新兴的教学理念,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教学活动,避免唯书至上的现象。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手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美术教学质量的提高。

篇4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艺术,它借助富有美感且具鉴赏价值的传播方式将美术创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者。当不同的受众者以不同的审美情操、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美术作品时,就会有各自不同的鉴赏感受。因此,美术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操与“三观”价值,他们有能力从自己的视角去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这一特征,采取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高中艺术欣赏课,在探究式教学中彰显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1.强调过程,重视思索。探究式教学的着力点在于“探究”二字,这是一个变量的动态进程,于反复中前进。比如,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当学生看到美术作品本身时,可能欣赏到的只是浅层次的东西,当学生理解并领悟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可能欣赏到的是更深层次的东西,这是一个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结果。因此,探究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强调过程,重视思索。2.强调包容,重视创新。探究式教学的“探究”二字还包含着“不确定”“不肯定”“不完全”的意思,而且美术作品的欣赏也不是一个定量、僵化的东西。因此,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欣赏美术作品时,不同的学生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与感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欣赏结果,教师应当强调教学本身的包容性并重视学生的创新力。3.强调自主,重视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多起到的是指导、帮扶的作用。比如,指导学生从美术作品的构图形式、色彩亮度、各部分比例、创作背景等角度去欣赏。但欣赏者是学生,他们是探究式学习的主体,应当自发地对美术作品进行理解与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

在明确了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当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自身专业素养:1.对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认知。不同的受众群体具有不同的欣赏方式与欣赏角度,因此,在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时,教师首先应当具备准确认知学生的心理与思维特点这一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六课《战争与和平》为例,关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因此,更多的认知是通过新闻、杂志、报纸、互联网等渠道来了解的,那么,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时,就不能要求学生“感同身受”,而要侧重于从对史实、报道的客观解读上去欣赏这一主题下的美术作品。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高中生在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心怀理想,憧憬未来,对于“战争与和平”这个话题也会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战争年代,如果枪支器械是作战武器的话,那么在和平年代,尤其是信息高速发展的年代,知识就是作战武器。当学生有了这个层面的认知后,他们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就会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理解感悟来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也应当多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激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实际上,认知学生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的这一专业素养,它体现的是教师在心理学领域中的素养与能力。2.对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挖掘。同一幅美术作品,学生欣赏、教师欣赏、美术专业学生欣赏、美术事业从业人员欣赏的结果与感觉可能各不相同,这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解读深浅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教师应当具备挖掘教材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九课《各异的风土人情》为例,这一课介绍了民间艺术的审美价值与社会价值。教材以剪纸这一独特的形式来欣赏美术作品本身所承载的寓意。剪纸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技法不仅体现了剪纸本身所具有的手工能力,而且剪出来的形状也无不承载着剪纸人的思想,反映着社会的风土面貌。前者容易理解,后者就需要挖掘。比如,民间剪纸擅长将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其特点是“以意构象”“以象寓意”,而不是单纯、直白地根据物体的自然形态来造型,这就是欣赏剪纸的奥妙之处。除此以外,不同地方、不同派系的剪纸,又会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与区域色彩,这意味着在欣赏时,要更多地考虑该地区的风俗人情。由此可见,看似简单的剪纸,看似“形状奇怪”的剪纸,唯有将其背后所承载与映射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挖掘出来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能在探究中更好地欣赏剪纸这一艺术形式。3.对理论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的把握。对于一幅美术作品的欣赏,可以从色彩、构图、比例、内容、主题、背景等多个方面入手,这就是理论层面上的艺术鉴赏方式。教师在课堂上自然会将这些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在探究式学习模式下,学生需要用一些方法自行探究、思索、尝试、感悟,因此,教师应当具备能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并拓展鉴赏的专业素养。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一课《变幻的自然万象》为例,这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艺术家表现自然的各种独特手法,了解东西方对于风景营造的不同理念,理解中西方艺术家对于光和透视关系形式的想法和表现。在这一课里,教师应从理论角度,带领学生分别从起源与发展、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这三个方面对中西方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如教材中介绍的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当学生完成了这一课的欣赏后,他们就能基本掌握欣赏的规律和方法。在这个时候,教师要选取几幅教材之外的、与教材内容类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欣赏。由于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下,学生所掌握的欣赏规律与方法是自行探究得来的(教师需要加以指导,确保方法规律的正确性),因此,要通过课外作品来验证与练习。这就是知识的迁移,教师要具备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的专业素养。4.对课堂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的创造。最后要提到的是教师应当具备激活、激发课堂创新力的专业素养。这一点在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下尤为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方式本身就是一个强调创新活动的学习方式。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十四课《走进博物馆》为例,这一课是让学生理解博物馆及其美术作品所承载的价值,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爱国感,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人类历史和艺术遗产的审美素养。博物馆,一方面,由于其陈列的均是时间年限较长远的作品,因此容易给学生留下“老旧”“无趣”的印象;另一方面,如果安排学生集体参加本区或本市的博物馆,并不是很现实。在这种教学情况下,教师应当具备创新教学形式的专业素养。比如,尝试微课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态影音的形式接触美术作品;尝试远程教学,与某一家博物馆合作,通过互联网,在课堂上借助大屏幕和高速网络等,帮助学生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欣赏馆藏作品,如身临其境一般。这些创新性的、能够激发课堂活力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思维上的一种专业素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是艺术在传达过程中,不同受众体所接收并反馈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指导并培养受众以正确的方式来鉴赏美术作品就显得尤为必要,这也是高中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能够较好地欣赏艺术作品。为此,美术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在这其中,教师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高中美术欣赏课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准确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挖掘教材的艺术价值与美感底蕴,把握理论知识的迁移学习与拓展鉴赏,促进美术课堂的创新教学与活力激发,从而更好地带领学生欣赏美术作品。

参考文献:

篇5

二、提出假设和设想

提出假设和设想是探究教学的核心部分。当大部分学生对问题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并且能够各抒己见,在这个时候,老师要对问题和学生的看法进行指导。案例二:确定、评价空间位置的探究。

(1)教师为学生展示长江流域的地图,上面有地形、流域范围、自然资源、交通线分布情况等,让学生分析如果修建大坝应该建在何处?

(2)提出几种假设,只考虑地形因素建在河道最狭窄的位置,只考虑因素生态建在对生态影响最小的地方。

(3)教师提出三种假设后,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展示三峡大坝的具置,并分析修建在此地的原因。

三、收集中学地理信息

论证猜想是否可行的第一步就是对相关信息的收集。为了减少盲目性,发挥收集信息的价值与意义,第一应该提出论证设想随即进行相应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的范围要准确无误。案例三:给出视频材料,黄河断流逐年加剧。视频中呈现出1972年至1998年的27年间,黄河有21年下游出现断流,1997年距河口最近的利金水文站全年断流226天,断流河段曾上延至距河口约780千米的河南开封。由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水循环的重大意义。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关于黄河断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陈述交流

篇6

当前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大多将中职生掌握知识当做最主要的目标,并且将态度情感的构成等各类目标当做推动认知发展的辅助目标,所以在当前中职数学课堂教学当中缺少同中职生之间坦诚真实的内心交流,缺少情感上的沟通;他们更加不愿意花费较多的时间去让中职生进行交流,互换意见;很多中职数学教师更不愿意花费时间使得中职生去展现自己的个性化,开展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二)缺乏深度,缺少深层次的互动

在当前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我们往往能够听到很多中职数学老师接二连三的向学生提问出很多的中职数学问题,很多中职生常常是机械似的进行回答,这样的形式从表面上看好像非常的热闹,但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并没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中职数学教师缺少对于中职生开展深入式的启发,同时中职生对于数学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缺乏深入的思索;我们往往还能够发现,在一些中职生回答中职数学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重复和类似,没有激烈的反驳以及热烈的探讨。

(三)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数学的学习许多的中职生因为底子太薄都存在着抵触的情绪。这在一定程度上同中职数学存在较大难度有着一定的关联,这种客观上的原因在短时期内有难彻底的改变;此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中职所采取的教材公式的推力太多,难度很大使得很多中职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没有很高的积极性,中职数学老师的指导以及教学活动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种情况能够采用教学改革进行彻底的改变。

二、改进中职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一些途径和方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没有动机到有动机,使学生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主动学习的行为。第一,教育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要向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标要求,目标的高低要因人而异,要尽力与个人的学习能力相一致,过低的目标,又缺乏挑战性。只有在学生能力范围之内,又具有挑战的目标,才能有最佳的动机激发作用。例如在矩阵的乘法运算中,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会二阶矩阵和平面向量的乘法和二阶矩阵与二阶矩阵的乘法,而学习好的学生应该再会三阶矩阵与三阶矩阵的乘法。第二,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如及时看到批改的作业和考试的成绩等,既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动机。第三,正确地运用奖励。在教育实践中,奖励作为学习的外部诱因,能够给学生的学习活动以肯定,从而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用语言上的奖励,例如说学生反应快,说学生很聪明等;也可用实物进行奖励,例如考试成绩好的或进步快的用教师自己的钱买个本或笔等。钱不多但学生很在意。第四,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问题情境一是语言问法,即在教学中,直接提出与新知识有关的问题。如在讲排列组合时可向学生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每一个汽车牌照都必须有3个不重复的英文字母和3个不重复的阿拉伯数字,并且3个字母必须合成一组出现,3个数字也必须合成一组出现.那么这种办法共能给多少辆汽车上牌照?有的学生可能马上动手去排列,有的可能先想怎么才能尽快排列的办法,但一时又难以想出,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问题情境二是活动法,在活动中遇到问题就会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讲圆锥曲线时,找出两组学生,一组取一根没有弹性的30厘米的绳子,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板上的A和B两点,且使绳长大于点A和点B的距离,用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笔尖就画出了椭圆的一半。另一组用35厘米的绳子重复上述做法画出的仍然是椭圆的一半。绳长改变了,但画出的图形仍然是椭圆的一半学生急切地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篇7

第一,因为理论学习较多,但专业实践性环节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出校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空有理论知识,无动手能力,不能很快适应社会岗位的需要;第二,没有更多符合我国灾情国情、反映我国灾害防治的发展与现实的案例,以供教学参考和利用;第三,目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正在建设中,如何提升我校地质工程专业教育的特色,又如何创建一套新的依托我校资源又能体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灾害地质学”课程培养方案,而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方案正符合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特点,既有我校特色又有研究应用价值,并能够反映社会需求的课程培养模式。

2.不注意角色转换,教学效果较差

专业课程教育,教师必须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转化为对学生未来工作的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学生必须从被动接受者的角色转换为未来职业培养而接受教育者的角色。我们很多教师仍然习惯于以前的满堂灌,甚至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考核方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到了真正的工作岗位上会感觉大学学习一无所获。因此,将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入到“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助于提高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

二、研究方法与内容

1.目标

(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系列以实际科研项目为背景的研究案例,形成一套针对“灾害地质学”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方法。

(2)将探究式教学方法贯彻到“灾害地质学”的每一堂课的教学方案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养成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开启学生心智,开发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具有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大学生。

2.内容

(1)“灾害地质学”课程的各栏目的建设主要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笔记、研究型教学和课程作业,特别是课程资源、答疑讨论、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等栏目的重点建设。

(2)结合以上各栏目的建设,将具体的科研项目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的改革。

3.主要特色

(1)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创新能力培养教学理念。

(2)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灵活创设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探究的环境,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增加认识。

(3)落实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流和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4)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成为专业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4.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对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进行研究,了解学生向往、期望的课堂教学方式。

(2)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个环节间的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三、实例研究

1.教学基础

(1)已对“灾害地质学”教学内容进行了探究式教学方案设计,在地质工程专业高年级班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实施,并通过问卷调查和对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核反馈教学改革尝试的效果。

(2)笔者长期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山地灾害评估与风险分析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结合具体的科研项目对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思路

根据本研究内容的选定,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解决目前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推进“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模式流程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本课程可以在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通知等栏目做得会比较全面,从而极大地方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答疑讨论和问卷调查等栏目的建设上,本课程不仅提供了全方位的教学材料,而且对于目前该课程的最新研究领域和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介绍和探讨。通过问卷调查,获得了学生对于该课程学习的全面了解,包括课程进度、教材选择的难易程度、对于教学在线的使用建议等。

3.教学安排

将“灾害地质学”课程教学(32课时)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授课前,4周):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专家咨询,对“灾害地质学”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全面设计。第二阶段(授课中,32课时):按所设计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实践,并在实践中修正完善设计方案,并通过对参与科研项目的师生进行访谈、调查问卷、问题解决能力检测等方式收集实验效果反馈信息。第三阶段(授课后,2周):在实践—分析—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完善探究式教学模式及实施策略。

四、教学评价与结论

篇8

下文是“浮力大小”一课探究式教学的尝试和探究过程。

在学习“浮力大小”这节课的内容以前,学生已经知道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用弹簧秤在空气里称物体和浸在液体里称物体两次读数的差”,并学会了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方法,这为“浮力大小”一课的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实验基础。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两步来达到。第一步要求学生知道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体积之间的定性关系,第二步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之间的定量关系(即阿基米德定律)。

一、设置情景

一艘满载货物的海轮正在大海中航行。(彩画)

蔚蓝的天空,湛蓝的海水,雄伟的万吨巨轮,刺激着学生们的感官,引起了兴奋,学生们进入了学习知识的情境。

二、设疑

这艘满载货物的轮船受到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呢?很显然,这个问题已经无法用前面学过的用弹簧秤测量浮力的方法来解决,面对这个庞然大物,弹簧秤已经无能为力,问题的提出在学生心中引起了困惑,激起了求知的新的“浪花”

三、点拨

为了解决轮船在海中航行时所受浮力大小的问题,必须先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的因素?将学生对解决轮船所受浮力大小的直接兴趣,引导到研究和浮力大小有关因素的间接兴趣上去。

四、猜想

浮力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大家可以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时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生活经验、所见所闻进行猜测,议论纷纷,有人开始举手了。

1.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理由是轻的木块在水中会浮起来,而重的金属块则沉下去,说明木块所受浮力比金属块大。老师应及时纠正学生关于物体轻重的说法,轻重必须用同体积的物体来作比较,所以这个学生关于木块的说法应改成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有关。至于木块浮上来就说它所受浮力大的错误想法,在下一步实验探究时,由学生自己来纠正。

2.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有关,理由是:“你看!轮船体积大,在海上能载这么多货物,说明它所受的浮力大。”

3.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理由是在游泳池里游泳,在浅水区感到浮力小,在深水区就感到浮力大,游起来轻松。其实这也是一个错误的想法,即使在浅水中,只要身体全部浸没,受到的浮力和在深水中是同样大的,但是既然是猜想,就允许猜错,让学生在下一步探究中自己去“去伪存真”。

4.有的学生认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有关。理由是海水密度大,在海水里游泳要比在游泳池里游泳感到浮力大。老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学生没有提到的因素,老师应及时进行启发,同时要准备好各种实验器材,如同体积的木块和金属块、不同体积的铁块、水、酒精…。

老师归纳: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物体体积大小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浸入液体深度有关。

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大小有关。

五、探究实验方法

既然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有关,那么是和其中的一个因素有关呢,还是和其中几个因素有关,或是和它们都有关系?怎样来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

学生们经过紧张的思考后提出,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我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包括选用器材。在传统教学中实验都是事先由老师设计好的,这也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之一。

学生甲提出:只要将木块和铁块都浸在水中,分别用弹簧秤测出它们受到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不一样,则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大小有关,反之,则无关。

学生乙提出:将一块大的和一块小的金属块都浸没在水中,用弹簧秤测出它们所受的浮力,若浮力大小一样,就说明物体所受浮力大小和物体体积大小无关,反之,则有关。

随后,又点拨学生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浮力大小可能和上述因素都有关系,但当我们研究浮力大小和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使其保持不变,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例如在研究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的关系时,必须将相同体积的同种金属块,分别浸没在酒精和水中的同样深度处,即保持物体密度不变,物体体积不变,浸入液体深度不变,这样才能得出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的正确关系。

“控制变量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手段,强调和突出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

六、探究物理概念

学生们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后发现,当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物体密度或浸入液体深度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相等,说明浮力大小与它们有关;而当其它条件都一样,只有液体密度或物体浸入液体体积不一样时,测得浮力大小不等,说明浮力大小和它们有关。这样学生们经过自身的参与、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得出了结论,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和排开的液体体积有关”。(点拨V排=V浸)

七、探究物理规律(阿基米德定律)

1.设疑

我们已经探究出浮力大小和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这一问题,促使学生由定性到定量、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

2.动手实验引导学生用弹簧秤吊着体积不同的金属块,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杯里,用空杯盛接从溢杯里被金属块排出的水。

3.观察现象学生们将金属块逐渐浸入水中,直至浸没,发现弹簧秤读数逐渐变小,水渐渐从溢杯中流出。

4.分析比较学生们发现,体积小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小(浮力小),排开水也少;体积大的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簧秤读数变化大(浮力大),排开的水也多。

5.点拨、引导思维浮力大──排开的水多浮力小──排开的水少

那么,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水的多少是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呢?从而引导学生去称一称排开液体所受重力有多大?看它和浮力大小究竟是什么关系?

传统的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是由老师进行演示:用弹簧吊着物体,将物体浸没在盛满水的溢杯中,这时弹簧因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而缩短,再将溢出的水倒入吊在弹簧下的小桶中,弹簧又恢复原长,从而证明浮力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而探究式教学则要求每个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对现象的观察、对数据的分析比较,自己总结出浮力的大小和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有着必然的联系的结论。

6.发现规律学生们用弹簧秤去测被物体排开的水所受的重力,惊奇的发现,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浮力,竟和排开的水所受重力正好相等,从而得出阿基米德定律:“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在阿基米德是灵感思维,对我们的学生则是在老师指导下,经过探究活动后发现的。

7.导出阿基米德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老师板书,学生参与。

F浮=G排=M液·g=p液·G·V排

即F浮=p液·G·V排

8.解决轮船所受的浮力在船体设计时,它的吃水线以下的体积是重要的设计数据,根据V排=V浸,海水密度p液已知,即可用计算方法得出轮船满载时所受浮力。

以探究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它的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1.从情景设置──设疑──猜想──探究──点拨──归纳整理──应用,整个教学流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直觉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同学由浅入深地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篇9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基本特征

1.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主体性是指教师在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相互启发。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个人思考、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探究活动,增强自主、合作、交流、创新等能力,培养积极参与的能动性。教师应成为探究活动的设计者和活动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

2.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性、目标性、研究性

过程性指师生的教学活动要经历一个研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可以是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也可以是思维方式的活动过程。目标性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要有明确的方向和具体目标。研究性是指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时必须运用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探究式教学的过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试验、假想、对比,不断探究新知识。如,学生利用假期参观美术博物馆,通过现有的美术知识鉴赏藏品,教师在美术课上讲授相关知识时,参观过博物馆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比没有参观过的学生要好。

3.师生多向互动,在质疑和疑问中教学

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科学的探究源于问题,而问题的产生起于怀疑,疑问是创新的起点。如果没有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研讨、质疑与反驳,没有同伴和教师的参与和影响,探究式学习将无法开展。在探究式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发现或提出问题,在发现疑问后解决问题,并围绕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进而形成发现问题的探索意识及习惯。

三、探究式教学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2013年9月,笔者对广西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高一的47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381份。从学生以往的美术学习中的兴趣、主动性,合作意识与能力,自信心以及创新意识与自主能力等方面,了解学生对美术学科的认识是否有变化。

1.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实例

在南宁市育才实验中学进行的《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美术鉴赏教学实践,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分析。第一,创设问题情境:在介绍了三件具有代表性的陶器后,教师出示表格,询问瓷器和陶器的区别;第二,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件瓷器和一件陶器);第三,师生根据问题一起讨论、辨析。教师“:大家观察很仔细,说得很有道理,除了大家说的外观上的区别,还有没有简单的方法可以分辨呢?”教师敲一下器物。教师:“敲的时候声音有差别吗?”(敲的时候注意力度,小心敲碎)学生:“敲陶器的声音没有瓷器的声音响,发闷,而瓷器的声音清脆。”教师:“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什么不同呢?”学生:“制作的材料不同。”学生自主分析(参考课前了解的相关陶器和瓷器知识)、探究、讨论后以抢答的形式到黑板上填写表格。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判断、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大幅提升。在探究模块,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度也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使学生对美术鉴赏课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在课堂知识的巩固中得到了证明。以往的美术鉴赏课,学生听得累,教师讲得累,课堂气氛沉闷,知识巩固时,学生也只能记住几个有代表性的瓷器特点,主动性和教学效率不高。通过课例可以看出,学生参与体验并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探究过程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会对其学习成绩和身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向“顾问“”同伴”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大多数学生希望主动探究,参与实践活动。郭沫若先生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激发,将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提高了课堂效率。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效果有显著差别。如在《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探究式教学的课例中,设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环节。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更喜欢哪种美术课的形式?学生的调查问卷充给出了答案:学生最喜欢的美术课中,师生合作探究式教学占到了77%,可见,探究式教学被大部分学生所认可。

2.高中美术探究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不足。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中,有11%的学生喜欢教师以讲授为主的美术课;9.6%的学生习惯听教师讲,看教师做;能经常主动提问和讨论的只占11.4%,不敢提问的占了10.8%。由此可见,探究式教学还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在课堂中深入开展下去。中国有句古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知识远没有教会学生学习来得更重要。西方也有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可演示给我,我可能会记住;但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理解了)只有亲自参与探究,学生才能理解得更加透彻,留下的印象更深刻。高中美术课堂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表明,探究式教学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方法。新课程改革正在进行,怎样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将教学从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变为教会学生怎样学,这是广大美术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篇10

2探究式的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学生要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另一方面教师对教与学这个过程的方法、方式上的探究。因此,探究式教学活动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2.1师生角色的转变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和解释,而是更多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引导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更快地知道答案,而是启发学生对发现的问题提出疑问,然后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引导时要准备一个主要问题和一个次级问题,当学生无法回答主要问题时,较简单的次级问题可以教学生怎样和在哪里找到主要问题的答案。在讲述“超临界流体萃取”这一章内容时教师提出了流体的概念,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提出了一些较简单的问题:物质在自然界有哪些存在形式?物质有没有可能处于液态和气态之间?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究式课堂中的角色也发生着变化,他们不再被动地听讲与背诵,而是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和探究者。听话式的学习和依赖教师的习惯被淡化,教师的讲述不再是真理的陈述,而是探究的汇报。在讲述细胞破碎这部分内容时,一个学生对超声波粉碎细胞的机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查阅文献以及各种资料后,这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了一次十分精彩的“报告”,学生的表现出乎我们的意料。

2.2打破教材对学生的束缚

教材可以全面地介绍一门课程的知识内容,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但是科学是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书本上的知识必将落后于科学的发展。一些学生对于教科书上的内容往往呈现一种盲目的“迷信”,将其当做真理和答案,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上,任何教材的内容都带有编写者对于科学问题的理解和解释,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还得运用网络信息、文献以及工业中实际面临的问题来进行课堂教学,进而打破学生对教材的过分依赖。

2.3探究问题的合理提出

问题的提出是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的关键环节。探究的问题必须是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或者是学生思考得出的,这些问题既要能被学生最终解决,同时又能促进他们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探究的问题与教学内容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课本中生涩的概念、重视科学数据获得的过程和补充教科书所给予信息的实验。

3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

实验教学是理工科高校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创新性人才,一定要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其作用,使之成为学生从实践获取理论知识的主要渠道。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好实验的内容、目的、材料和步骤,学生仅仅是按照教师的实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机械操作。实验对象不是学生渴望探究的,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被动的、机械模仿的,不可能产生新的想法。探究式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转变实验室的功能,使其从传统的教条模式转变到探究模式。开放式实验室的建立将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自由探究的场所和环境,实验的结论将不再是固定的、唯一的,而是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传统实验室相比,开放式实验室的功能更倾向于学生对问题处理和数据获得过程的理解和陈述。生物分离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工程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感观认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结合蚌埠学院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我们对生物分离工程进行了课程改革的初步实践,内容包括增加综合实验的课时数以及建立课程相关的开放式实验室。按照课程内容,实验室向学生提供各种分离技术相关的设备和试剂,如中性盐沉淀、离子交换、凝胶层析、冷冻干燥以及SDS-PAGE电泳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的疑问,具体的方法、步骤均由学生制定,教师仅起着引导的作用。在开放式实验室中,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实验的结论,还包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真实经历以及团队协作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