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59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技能培养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表演艺术是以演员自身来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是人演人的创作活动,不要以为演员具有人类的一切情感内容,就能表现出“人物”的情感活动,而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艺术修养。
1专业技能训练
1.1形体训练
对于演员来说,形体是最基本的创作材料。形体训练,即对演员进行科学、规范的形体基本功训练,对演员原有的未经训练的自然形态进行改变,使其端正、舒展、灵活自如、得心应手,具有演员所需要的可塑性。扎扎实实地打好身体的基本功,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把粗糙的身体变得细腻些。”戏曲演员要完成基本功训练。主要是训练腰功、腿功、身段、台步、软硬毯子功、跳转等。戏曲演员必须经过长期严格的基本功和技术训练,积累大量的程式手段,具备扎实的“功底”才能胜任本职工作。因为戏曲表演特征对演员来说,①有严格的行当区分(例如:生、旦、净、末、丑)和程式化,一般不跨行当表演;②戏曲表演给予观众的视觉感受是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的“四功”(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来完成的,它比现实生活的自然形态和影视、话剧等艺术形式更夸张,具有很强的象征写意性;③戏曲表演受外部音响伴奏的节拍与弦律的约束,具有一定的规定性。演员是在规定情境中,运用自己形体的多种变化去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
1.2程式技巧训练
程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最基本的表现手法;程式是生活的模仿,又是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程式化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如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活动,有水袖、甩发、翎子、帽翅、髯口、指法等程式技巧,表现一定规定情境的有:“趟马”、“走边”等;表示两军交锋的有:“小快枪”、“三十二刀”、“打群档”等。演员只有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要。才能使体验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试想一个演员上了台一没腰功,二没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甩发缠在一起,还怎么演戏,满肚子的理论和角色体验也将化为乌有。
过去一些著名戏曲演员,虽然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但是他们通过长期技术训练和舞台经验,掌握了舞台表演程式技术的规律,加上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理解、感悟,因而他们在台上的一举一动、一顾一盼,总是那么协调,达到了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的境地,他们在戏曲舞台上创造的任务格外丰满,光彩夺目。
1.3戏曲音乐、唱腔、念白的训练
演员对戏曲音乐(文武场)、唱腔板式及转换、道白等都必须认真去学习掌握,音乐、唱腔、念白在戏曲表演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戏曲一般讲是离不开锣鼓、离不开音乐的。锣鼓和音乐是每出戏都不可缺少的。音乐包括打击乐在戏曲中的作用有4个方面,即:①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②介绍时间;③介绍地点;④烘托气氛。总起来说,就是介绍规定情境和帮助刻画人物,传达人物内在情感的外部节奏。所以学习研究音乐、锣鼓、唱段极式等是演员的必修课。一出戏的气氛节奏是跟人物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演员只有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内在节奏,全剧外部节奏才能找准。音乐是整个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是随着内心节奏和外部节奏而进行的。演员把人物的内部节奏、内心情感找准了,音乐才能找准确,以人物的情感、节奏来决定音乐,并运用音乐使人物的情感节奏更鲜明、更生动。演员掌握了锣鼓音乐知识,对所扮角色的情感、情境找准了,才能懂得该打什么锣鼓点,用什么唱腔,安什么过门,用什么手势、姿态、身段、舞蹈。才能准确地把握表演的节奏、速度、力度等,知道怎么适应锣鼓、怎么适应音乐、怎么适应舞台条件、怎么调度更能表达人物的情感等,使所扮演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唱腔、念白是戏曲演员的必修课,唱念是戏曲表演中极其重要的手段,在戏曲中唱念深刻体现着人物及故事情节的变化,演唱要将情、腔、字密切结合起来,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感染观众。演员就必须学习咬字吐字、气息控制、行腔韵味、念白等,必须在技术技巧上刻苦学习,才能完成对所扮演人物完善、真是、深刻的体现,使观众听其声知其意,达到真正的艺术表演效果。
2文化艺术修养
2.1文化修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的运用能力,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课,通过书面写作训练,能促进学生更准确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并培养丰富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情况来看,书面表达以成为考查学生写作能力的固定题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写作训练,为学生今后进一步深造或进入社会用英语进行交际打下良好的基础。
1.注重抓好学生的语言基础
加强词汇和基本句型训练。单词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没有丰富的词汇和组词造句能力,写作就成了一句空话。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第五档(很好)的要求是:覆盖所有主要内容;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较高级词汇所致;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可见,高考英语书面表达评分标准在语言的运用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在考查考生语言准确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用词的得体性、表达方式的多样性。如果考生仅运用基础的词汇和基本的句型,写出的文章不能体现出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即使要点齐全,表达没有语法错误,也是难得到较高的分数。因此,考生应该对所写文字进行加工润色,不仅要考虑使用一些表连贯的连词或副词以增强文章的连贯性,流畅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要有意识地将一些“低级词汇”换成“高级词汇”,将一些“简单结构”换成“高级结构”(如倒装句、强调句、省略句、主从复合句、对比句、分词短语、介词短语等),以凸显文章亮点,增加得高分的机会。
加强学生的语法基础训练。所谓语法大错是指句子结构、时态、语态、从句、非谓语结构、主谓一致等方面的错误;所谓语法小错是指名词单复数、单词拼写、介词、代词等方面的错误。尽管目前书面表达给分原则重内容要点,语法要求相对宽松,然而大的语法错误会影响文章内容的正确表达。此外,小的语法错误如果出现多了,也会令评卷老师觉得觉得考生的英语基础不扎实。如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常被考生忽略,许多考生习惯随手点个逗号,殊不知这会在书面表达中造成严重的错误。如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这是两个句子,但很多考生会写成IamLiHua,Ilikepandasverymuch.标点看拟小事,但对书面表达来说却不可小视。
加强朗读和背诵。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英语作文也是如此。平时多读多背好文章、好句子,写作时就会有话可说。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让学生多背课文,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我国英语界老前辈葛传规教授在其专著《英语写作》(TheWritingEnglish)中谈到解决中国学生用英语写作的困难时说:“Yououghttoreadverycarefully.Notonlyverycarefully,butalsoaloud,andthatagainandagaintillyouknowthepassagebyheartandwriteitasitwereyourown.”这清楚地说明了熟读成诵对写作是多么重要。英语教师平时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多读多背,坚持不懈,以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2.教授学生一定的写作技巧
写作就像盖房子一样,有了材料,还要把这些材料以一定的形式堆放在一起才能建成房屋。如何把句子组合到一起,就成了写作成败的关键所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如要注意各种文章文体的不同、时态的前后照应、合理使用连接词等。尤其让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2.1认真审题,理顺要点。
审题,即考生动笔前通过仔细阅读试题,明确题目要求,明确文章体裁,确定人称和时态、语态,这样才能避免问不对题,保证表达准确。
理顺要点是保证写作内容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办法。考试中,有的书面表达的题目要点并非按事件发生的顺序出现,这就要求考生要通过严密的构想对题目要点加以条理化,最好在动笔之前将试题中的要点用笔标出,然后按事件先后顺序或各要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各要点排列好。如果是看图作文,则要依次观察每幅图,将其所要表达的的意思加以连贯,构思出文章的整体框架。因此,理顺要点既可保证不遗漏所要表达的信息,又可使表达的内容条理清楚。
2.2明确内容,把握要点。
从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我们可以看出,写全文章所需的内容要点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考生在审题后要将内容要点用提纲的形式逐条罗列出来。提纲包括标题式提纲和句式提纲。标题式提纲就是用短语和词组列出文章的层次和段落以及各层次、各段落的顺序。这种提纲的特点是简洁、清楚。句式提纲是用完整的句子列出的提纲,这种提纲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轮廓。有了提纲,写出的文章才会要点齐全,层次分明。
2.3学会变通,变难为易。
书面表达不同于汉译英,较为汉译英有较大的灵活性,学生做题时一定不要拘泥于对原材料进行硬译,可以灵活一点,拐弯抹角地表达出来。一句话正说不行,反过来说;如果还不行,再换一种方式表达。如果记不住failintheexam,可以换成notpasstheexam或notdowellintheexam。总之要用自己最熟悉的句式来表达,而不要用没有见过的句型,并尽量用简单句写。
2.4注意英汉差异,运用地道英语。
在英语写作时,许多学生经常先在脑海你用汉语构思,然后将脑海思好的汉语译成英语,读起来很拗口,句子生硬,令人费解。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不明白英汉两种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例如“红茶”被写成“redtea”,英语应为“blacktea”。这种差异只有在平时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累积,才能在实际中应用的恰到好处,英语写作才能更规范、更符合英美人的表达习惯。
2.5仔细检查,认真修改。
考生写完初稿后,切不可匆忙撰写,而要从头至尾检查一遍所写文章,特别要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检查所写文章上下文是否连贯、句子衔接是否自然流畅、所用的连词是否合适;主谓是否一致;动词的时态、语态、语气的使用是否正确;词组的搭配是否合乎习惯,是否有大小写、拼写、标点错误等。卷面不整会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阅卷情绪。因此,考生书写一定要工整、规范,卷面一定要整洁,从而给阅卷老师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
一、坚持教育目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
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超级秘书网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
(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
(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
(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
(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措施
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选拔的措施主要有:技能培养、考核评价、竞赛选拔、表彰激励、财政投入等几种方式。尽管这些政策措施具有可操作性,但因其只是行政激励手段,缺乏法律法规必要的刚性约束力,所以,许多地方在执行这些政策规定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技能培养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全国各地通过政府投入引导、企业和职工共同负担的筹资方式,采取校企结合、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办法,培养了一批思想道德好的高技能人才。仅以威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政府就组织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主要由符合相关条件的职高、技工院校进行培训。参加培训的学员一般为生产一线的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取得相关职业技师职业资格证书1年以上或连续从事本职业10年以上、已经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或在市级二类以上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前5名的在岗青年技术工人等。培训基地在工余时间以集中组织理论学习、模拟操作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按要求完成培训课时后,由省级统一组织技能鉴定,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两项成绩合格者,颁发“省金蓝领培训项目培训合格证”,并核发高级技师、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核发国家职业资格三级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共同承担。4年来,该市通过这种方式已培养了1706人,造就了一批一线高技能人才。
技能鉴定成为各地考试测评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普遍方式。这种方式偏重于理论素质,其多以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学生为主。2008年威海市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为16858人,其中考取3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共有1517人,而参加鉴定合格的各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就达1163人,占参加3级以上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比例的76.7%。这是应届学生获取高级工资格的唯一途径。尽管数量不小,但在社会上,尤其是企业当中的认知度却很小。
技术竞赛成为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补充手段之。原劳动保障部2000年规定,通过技术竞赛也可获得高级工或以上的技术资格。尽管这种形式使许多动手能力强的实训技术人员脱颖而出,并且参与竞争者多为企业在岗职工,同时也可获得权威部门的认可,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社会分工的细化,各城市权威部门组织的技能竞赛种类、次数都很有限,因此,这种方式产生的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以威海为例,2008年该市共举办市级以上的各类职业竞赛7次,总参赛1万多人次,但通过技能竞赛选拔而产生的3级以上高级职业技术工人仅有147人,仅占全年技能鉴定合格人数的10.1%。
激励机制成为近年来各地选拔高技能人才的新形方式。通过考核考察选拔的方式推举首席技师,作为各地生产一线的拔尖人才。以山海市为例,该市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首席技师制,全市每年通过层层选拔选出15人左右,管理期限一般为3年。在第一个管理期内每人每月发给市政府津贴500元,连续第二、三次选拔为市首席技师的,每月市政府津贴分别为700、1000元。这种方法,促进一批具有绝招绝技,创造出在同行业中公认的先进操作技能人才涌现,他们是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并取得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对提升产品质量有突出贡献的人。
应该说,上述几种措施的广泛应用对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技能人才的成长和调动广大技能劳动者的积极性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但仅依靠这些措施要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角色转换和迈进,远培养不出社会所需的大批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强化相应的措施。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高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较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但由于部门条块分割造成的政出多门,以致于“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在各地运中存在互相扯皮和掣肘现象。2008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保障部出台了“关于印发《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确定了企业技能人才评价的工作原则和评价范围以及对象。规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包括技师、高级技师考评和初级、中级、高级技能鉴定,重点是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职业范围主要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主体技术性的职业。目前,此项工作还在试点阶段,能否得到广泛推行还有待实践的进一步证明。
口腔修复和正畸模块包括印模及模型的制取(、手法的正确和规范、印模和模型变形的控制),铸造金属全冠、烤瓷熔附金属全冠和全瓷冠的牙体制备(牙体预备的手法正确,预备顺序和预备量的合理和准确),桩核冠的根管预备,牙列缺损的修复设计,常见错HE畸形的诊断及设计等。在技能培训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培训模式,请有经验的临床带教医师设计临床常见病例和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问诊和检查,完成病史采集和病历书写。医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复习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强化学生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医患沟通技巧的掌握及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标准化病人的应用有助于充分模拟和再现临床实际接诊情况,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习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实践技能操作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方法,要求学生通过病史采集与病例分析、体格检查、基本技能操作、治疗设计等四个考站的测试,成绩以百分制记,并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考核结束后,实验组学生填写调查反馈意见表,对专项技能培训的必要性、实用性、满意度、对临床实际操作有无帮助、能否熟练操作以及考核方式的合理性等进行评价。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的考核成绩。可以看出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接受专项技能培训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未接受培训的学生。,因考核内容均为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操作,所以考核合格分数线定为75分。可以看出实验组和对照组合格人数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通过临床技能培训,实验组的合格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通过调查反馈,共收回实验组学生调查反馈意见表34份,回收率100%。结果显示:32人(94.1%)认为实习前专项技能培训有必要开展,29人(85.3%)认为该技能培训在实用性方面效果明显,31人(91.2%)认为该专项技能培训与前期实验课的操作有明显不同,28人(82.4%)认为该培训与临床实际情况十分相似,25人(73.5%)对技能培训很满意,28人(82.4%)通过培训有很大收获,26人(76.5%)认为该培训对临床实习有很大帮助,23人(67.6%)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短期内既能熟练操作,21人(61.8%)认为经过培训,在临床实习中能够很快独立接诊,31人(91.2%)认为专项技能培训在医学生培养中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个别学生认为开设专项技能培训实用性不大,对培训不满意,可能是因为培训中带教医师对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
2.课程的教学目标一般定位于对软件的理论学习和基本应用上,缺少与社会实践的紧密联系,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教学内容上多根据学时分配侧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理论课堂上大多也是讲解理论知识,介绍软件的具体应用,缺少对综合案例的介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教学方法上多采用课堂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中,教师是主导性地位,学生属于从属地位,这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对平面设计类课程进行全方面的教学改革,既是课程建设本身的需要,也是我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该类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树立正确的课程教学观念
平面设计类课程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技能人才,所以在讲授该课程之前,任课教师要有明确的教学观念:必须要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来,熟悉软件的运用,进行创新型操作,而不是验证型操作。课堂上的验证型实验只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不能仅限于此而要有所突破。只有教师的教学观念明确了,才会对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学生才能做到超越书本,自主创新。
(二)确立科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一门课程的指导性纲领,教学目标中会明确提出该课程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教学任务是什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要达到一个怎样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水平。平面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平面设计的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平面图像设计和实践能力,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有能力在各种平面设计单位从事平面图像设计和图像处理的工作。因此,计算机平面设计教学,必须从平面设计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各种改革,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另外,以培养设计、操作能力为目标,采用“学—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比如,邢台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开设的《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定位于“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强调实践操作性,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专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增强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在这个教学目标中,既指出了该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又明确提出了实践教学要求,符合我院转型期“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
合理的教学内容是体现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优劣的一个重要参考标准,教师在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实习实训等内容上,应结合专业发展方向及培养目标,把学生培养成具备一定创新意识的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根据市场需要和我院转型期的教育要求,整合课程,改革创新教学大纲。虽然在邢台学院2008版、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已对各门课进行了课程设置和学时分配,并就主要的基础课程做出了课程教学大纲,但针对某些课程应用性的课程性质,仍需对其课程的教学内容做出侧重教学。比如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开设的《平面图像处理技术》这门课,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学时为32,上机操作为16学时。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分章节对Photoshop软件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介绍,上机操作主要是对课堂讲授的内容进行验证型操作。虽说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对理论知识和对上机的学习都体现了“应用型”的学科属性,但距我院转型期“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为了适应转型期的课程教学的需要,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对原版的教学大纲进行适当修订,比如在理论课讲授过程中,应适当减少对某些不常见工具的介绍,增加综合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了各个工具后能有一个对工具的综合的运用过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一个全局概念,从而提高其创新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另外,在上机操作环节,应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数目,增加综合型和创新型实验,鼓励学生在学会软件基础操作的同时,再进行自主创新操作。只有脱离并超越教材的实验操作项目,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四)运用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方法
在选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应该考虑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来使教学的效果最为有效。只有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才会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内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等,都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正确的示范和传授,而计算机平面设计类课程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所以从教学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理论课使用的教学方法外,为了适应“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应该使用适合实践类课程讲授的方法。
1.关联性教学法
关联教学就是强调各科目之间的关联性。每个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跟其他相关课程有关联,各课程之间可以通过一定的纽带联系在一起。计算机平面设计的各种课程之间,也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比如计算机网页设计课程,就需要把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视频处理、网页设计等知识都融合在一起。每个环节设计都要满足网页的整体要求。所以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应当对授课内容作出合理的调整,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一方面,可以保留原来教学安排中基本平面创作训练的科学合理部分,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传统的平面设计的知识,学会利用色彩的构成、图形结构的基本规律,提高基本的创作技能。另一方面,应加大平面设计创意的比重,开启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学会以独特的创新理念、新奇的表现形式,拓展图形表现的空间,让图形制作更有创意,更符合实践需要。
2.课题研究教学法
课题研究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它不是从外部给学生灌输更多的知识技能,而是指导学生围绕课题,把所学知识技能综合、融化,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研究的内容应结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某一环节进行调查、研究、实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技能、构思制作出“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也是符合我院“产学研一体”的教学制度的,把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为某公司做一套完整的是CIS企业形象设计,教师可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让学生结成课题小组,通过进行市场调查、研究,设计制作一套比较新颖的CIS企业形象作品,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展示、评比等。通过参加这样的课题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巩固课堂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前参与到社会项目制作中来,为以后的工作就业打下基础。
3.身份置换教学法
身份置换就是将学生身份置换成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平面设计类工作人员,比如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师、企业的平面设计人员、婚纱影楼的照片处理人员、网站设计者等等,把他们当做职业人来传授讲解实际操作知识,传授实际操作经验。这种教学方法就突破了传统的书本知识的局限,把社会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提前融入社会,进行真材实料的实践操作,当然操作内容也不再是教材上的案例,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比如教师要求学生在实验课上制作一则“平面公益广告”,这就要求学生把自己置换成广告公司的平面设计人员,教师在讲解了制作的核心要求后,学生就应该从社会公益的大局出发,运用相关的平面制作类工具,进行公益广告的构思和创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和就业能力。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在保留了传统学科课程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用技能方面的课程,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小学课程设置以综合课程为主,教学内容呈综合化的趋势,而目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是以学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实践课程明显不足。由于课程结构单一,尤其是实践性课程不足,教学实习时间短,导致师范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难以胜任小学教学工作;学科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小学实际,尤其是教育理论的有关课程在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多样化学习方面的建构亟待完善。
2.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形式封闭
目前的教学技能培养观念落后,强制性的要求(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达标则不发毕业证等)、一刀切、整齐划一的做法,与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及个性化的培养要求相冲突,难以真正调动师范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技能培养难以收到实际的效果。教学技能培养以课堂教学、单一技能培养为主,情景性、实践性、综合性不足,是导致师范生教学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
3.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内容定位低,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家对本科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及相应的培养内容没有一个基本设定。我国职前本科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养应达到怎样的专业水准,在实施中缺少可依据的文本参照。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目前的教学技能目标的不足也日渐显露出来。培养目标定位水准偏低(目前的教学技能训练仍然以教学基本功为主),教学技能培养内容单一,专业教学技能训练不足,这些已明显不适应学生及小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提出科学有效的培养目标是目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4.学生素质不高,学习动力不足
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生源基本上是由各中学学习成绩居于中等的高中生构成,而且进入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有些对专业选择并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出于无奈。近十几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教师的社会地位有所改善,但相比之下,教师的实际收入还是较低,尤其是小学教师的工作繁重而又复杂,教师的付出和他们的实际待遇很不相称。笔者近几年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作了未来职业选择调查,结果发现,只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真正愿做小学教师。因此,大部分学生进人大学后,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技能培养不感兴趣;虽然是高中毕业生源,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能力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受就业选择市场化、选择多元化等(一些学生有考研打算或考公务员等其他想法)的影响,学生一入学,就为就业做准备,忙于各种过级考试,对教学技能训练热情不高,对教学技能训练时间投入不足,这些不利因素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带来一定的困难。
5.高师教学重学术、轻培养,教学质量受到影响
目前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主要还是讲授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缺少质疑、自主探究、合作与交流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思维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由于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因此教师的教学一方面难以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起到示范作用,另一方面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缺少有效的方法和对策。高校教师缺乏对基础教育的感性认识及经历,课堂教学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二、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建议
1.改革课程结构,加强教育实习
第一,建议进行课程调整,实施3+1模式。一年级,开设通识课程,在设置学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和小学相对应的综合课程,为师范生拥有广博的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基础。二年级开设教育理论基础课程和教育类选修课程。具体做法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设置教育选修课程。例如设“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小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校本课程研究”等。三年级,开设技能训练类课程。例如设“小学基本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模拟训练”等。四年级,进行一个学年的实习。实习期间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
第二,加强教育实习。新近的研究显示:教师的专业化是凭借“实践性知识”加以保障的,而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关键要素。为解决实习时间短、实习效果差的问题,目前一些学校实习时间增加到16-18周,但时间的安排有所不同。有的采用分散见习(每学期一周的见习)和集中实习(八周的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有的学校采用两次实习,称之为小实习(集中见习)和大实习(集中实习)相结合的模式等。见习是近年来小学教育专业比较重视的一个实践环节,有逐渐增加见习时间的趋势。但从目前实际效果来看,由于见习本身的特点及受其他因素影响,见习的收效不大。易导致走马观花;由于见习时间多,必然占用了有效的实习时间,而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能力的提高必然受到影响。因此,建议取消见习,集中时间实习一个学年。为解决见习问题,建议实施“拜师制”,即有目的地选择小学和小学指导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即安排他们到小学和指导教师见面,确立“师徒关系”。师徒关系明确以后,学生要和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联系,随时可以在课余时间定期到小学观摩、助教。
2.采取多元、开放的培养理念,优化培养途径
第一,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教学技能的培养应该多元、开放。遵循的原则应是,统一要求和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本技能培养与专业方向技能培养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自练相结合、单项技能训练与综合技能训练相结合。应建立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技能主题活动相结合、校内训练和校外实际教学相结合等多元的评价方式,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还应使实践与反思相结合、训练与环境陶冶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与多条途径,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的培养体系。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为保证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应制订系统有效的培养计划,并将其纳入课程计划中统一安排实施。在计划中应规定培训的时间、学时、培训内容及达标要求,使教学技能培训落到实处;应加强对教学技能培训的领导和管理,成立由相关负责人、任课教师、学生参加的领导小组;应制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技能培训规程》,保证技能培训工作有序地进行。
3.明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内容
第一,应依据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师范生的发展需要及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采取长远目标与具体目标协调统一的办法确定培养目标。长远目标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的适应小学教学需要的合格小学教师。具体目标分三个层次:首先,培养学生具备作为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次,培养具有基本教学技能的小学教师;再次,培养具有综合教学能力的小学教师。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目标的落实,建议采用和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度。
第二,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依据教学技能培养目标,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发展顺序构建教学技能内容体系。教学技能培养包括一般技能、教学专业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三个层次。基本技能指一个人必备的基本生存技能,是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的素质要求。一般技能包括言语技能(包括口语表达、体语表达)、书写技能、运算技能和艺体技能等;教学专业技能主要是指作为适应小学教学要求必备的基本技能,包括教学设计技能(掌握运用小学课程标准与教材的技能、了解学生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选择课程资源的技能)、上课技能(导入技能、设计教学过程技能、选择教学方法技能、板书设计技能、结课技能、多媒体使用技能、作业布置与批改技能、课外辅导技能、教学评价技能);综合教学技能主要是指在学生掌握基本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形成强调训练的情景性和实践性,具体包括说课技能、选择运用教学模式技能、组织教学技能(沟通与交往技能、调控教学技能)、教学应变技能、教学反思技能、评课技能等。
4.创造有刺条件,提高师范生素质
第一,从根本上解决师范生的生源问题。“两会”刚刚结束,免收“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学生学费的提案令人振奋,这将是提高师范生生源素质和切实解决农村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建议国家也能够选择一所市属师范院校实施免费教育,尤其是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实施免费,这将是提高基础教育师资质量的根本保证。同时,还应该切实提高小学教师的经济收入,提高小学教师的地位,从根本上解决小学教育的人才质量问题。
第二,制订系统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建立培训组织机构。
第三,加强职业理想教育。具体措施是:(1)利用新生入学的最佳时机开展专业思想教育。通过请优秀小学教师讲座、观摩基本功表演、参观展览、毕业生汇报等形式对学生渗透专业理想教育,逐步明确教师的素质要求。(2)学习有关教学技能的文件,使学生明确各阶段教学技能的培训目标要求及措施,在知晓的前提下,导之以行。
1.1各学历层次的专业起点差别不大
我国法学本科的招生主要针对广大高中毕业生,也即,没有任何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只有通识基础的考生。硕士层面的招生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法学硕士,一类是法律硕士,其中法律硕士面向非法学本科毕业生,即没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的考生。法学博士作为法学教育领域的最高学历层次教育,并不只面向法学专业招生,没有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同样具备报考资格。这无疑可以大大提升法学人才的综合素质,但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各学历层次教育在定位上的模糊,尤其是法学本科与法律硕士两种教育。
1.2各学历层次的教学模式基本一致
目前,各高校法学院系针对法学本科生的教学基本上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方式,即以教师单方讲授、学生被动听课为特征的模式,并且讲授的内容主要包括法学理论的介绍与法律条文的阐释。法律硕士也多采取这种教学模式。法学硕士、法学博士仍然采取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与法学本科、法律硕士所不同的是,法学硕士、法学博士由于招生人数相对较少,可能会采取小班教学,并且内容主要以法学理论的研讨为主,但其中仍不乏对于法律条文的进一步阐释。几种不同学历层次的教育所不同的可能是,法学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在后期可能都会安排部分实习课程,以期通过这种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但由于这种实习往往安排在后期,学生由于面临就业的压力,往往将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求知应聘、公务员考试等方面,并没有真正去实习,所以事实上这些实习课程并没有真正得以落实,以至于几种学历层次的教育在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事实上的趋同倾向。由此所产出的各类层次的法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职业能力也大致相当。而造成法学各层次教育界分不清晰的状况有其客观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各学历层次的就业途径与执业要求大致相当。目前,无论是法学本科生还是硕士生,其就业途径无非是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以及各企事业单位、律师事务所。这些用人单位在招考时并未根据学历对考核标准进行区分。比如,公、检、法均通过公务员考试进行招录,无论是法学本科、硕士还是博士毕业生,均面对相同的试卷,采取同样的考核标准。各企业,如银行,也并不根据学历层次进行考核标准的划分。同时,这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一般均要求求职者通过国家司法考试,获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并且在招考时均会对求职者进行法律知识的考察。可见,就业途径与执业要求的一致性必然会导致法学本科生、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在知识结构上的趋同性。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法学本科教育定位不清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问题,也是社会认知不清的问题。此外,各学历层次的就业竞争压力也大致相当。由于高校扩招,而法学专业又曾一度遭受热捧,导致各层次的人才数量都较多。“硕士生(包括法律硕士)的数量已大大超过了本科生的数量”②,如此多的毕业生同台竞争,招考单位的要求又一致,导致“法学硕士生已经基本不是为研究做准备了”③,而是要面向职业考试规划自己的学业。本科生的压力更大,他们在专业知识储备上显然不及硕士生,却要跟硕士生面临相同的执业标准,这迫使本科生不得不加强理论学习,从而进一步迫使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不得不花费绝大部分时间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如此一来,显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社会对法学各层次毕业生能力期待不清,导致高校对各层次教育界分不清,又进一步造成社会难以招募到合适的人才。消除这种局面的根本措施在于,社会各界包括法学教育界,必须对各层次法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形成合理的定位。对此,我们不妨可以从德国、美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相关做法中获得一些启示。德国对法学专业的学习实行“宽进严出”的做法,学生进入法学专业并不需要进行任何考试,但想要学有所成,却必须历经长达七八年时间的学习,并参加两次考试。基于德国的成文法特性,学生必须用四年左右的时间进行法学理论的学习和对庞大的法律体系的学习。然后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国家考试。通过该考试后,还必须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处进行为期两年的专业实习。在这个阶段,学生必须真正从具体案件的处理中领会法律的真谛。只有实习期满合格,才有资格参加第二阶段的考试,并且在这个阶段考试的面试中,面试官往往是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官。第二阶段考试合格后,这些学生才真正获得了从事法律职业的资格③。可见,德国的法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并且非常重视法律职业技能的培养。而美国的法学教育分为法律博士、法学硕士和法学博士三个层次。其中法律博士相当于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虽然学生们也要修学分,也要学习各门法律课程,但无论是哪个层次的法学教育,都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案例教学法、法律诊所等教学方法贯穿始终,而不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就这一点而言,美国的法学教育更像是一种职业教育。或正因为此,美国才会出现较多杰出的法官,并且律师的社会地位亦较高。反观我国,法学本科毕业生只要通过国家司法考试,便取得了职业资格。如果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还可以进入公、检、法等国家机关从事法律职业。而此前他们仅仅短暂学习了四年,并且其中第一学期主要还不是学习法律,而是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性课程,第四年又基本上不安排课程,也即主要的法律学习时间仅有不到三年时间,法学理论与法律条文的学习自然是难以比及德国学生长达四年的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法律实践方面,中国的法学院较少真正安排专业实习,其实施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为了应付国家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各种考试,也并不重视职业技能的养成,由此导致真正到了工作岗位,法学本科毕业生难以下手的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法学本科生并非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大学四年必须着重培养其职业技能,而非研究能力。当然,并非不需要学习法学理论,相反,正如德国所采行的做法,为了培养其职业技能,必须要有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来奠定基础,但我们不能为了让学生顺利通过司法考试,而将本科教育异化成为应试教育。为此,我们必须在正确认识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正确设计本科生的教学方案,以免在实践中形成偏差。
2法学本科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
力为了面向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法律人才,必须对法学本科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总结起来,这些素养和能力主要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高度的法律伦理
“伦理是人类社会生活关系之规范、原理、规则的总称,其基础建立于各个人的良心、社会之舆论以及习惯”④。法律伦理则是基于法律的特性,法律职业人在从事法律职业的过程中所应确信和遵循的基本规则或原理。具体说来,法学本科生必须具有坚定的职业信仰和正确的职业伦理。首先,职业信仰要求法学本科生必须崇仰法律,对法律时刻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并坚定法治信念。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我们所从事的职业中善于用法律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在我们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始终致力于维护法律的权威,从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始终铭记公平与正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将规则至上、权利本位、实体正义、程序正当等作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共同精神信仰。其次,职业伦理要求法学本科生必须正视法律的个性,知道作为法律人的职业要求。比如,作为法官,应当有不诉不理、居中裁判的意识,而不能先入为主,对一方当事人有某种先验性情感,尤其要注意不能受上级领导指示或社会舆论的影响,使裁判过程和结果只忠实于法律。律师作为委托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者,要有为当事人保密、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的意识。即便是对犯罪嫌疑人,律师也要遵行法律职业伦理,为之进行基本权利的维护,而不能采取一般社会公众的立场来对待犯罪嫌疑人,这是由法律的职业理性所决定的。只有具备了坚定的职业信仰与正确的职业伦理,法律职业人才能够得以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实施者和法律文明的传播者。这也是法学本科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
2.2扎实的法律知识
仅有法律伦理尚不足以从事法律职业,还需要全面而扎实的法律知识。法律知识包括两大类:基础理论知识与法律条文知识。基础理论知识主要为法的基本理论,如法的本质、渊源、效力、原则等。作为法律的运行主体之一,法律人首先必须知道法律是什么,法律表现为哪些形式,各种形式的法律文件之间的效力层次如何,否则根本无法去适用法律。同时,基于法的滞后性、模糊性和抽象性特征,还必须熟知各种法律原则,以这些原则来指引我们的法律实践、弥补法律的阙如之处。包括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具体的法律原则,前者如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后者则是各个部门法中的原则,比如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刑法中的罪刑法定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等。法律条文知识则是指目前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各个成文法律的规定。我国成文法的规定相当之多,法学本科生目前在大学阶段主要的学习内容正是这些法律规定,司法考试的考察内容也着眼于此,这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成文法国家法科教育中所不可避免的学习内容。在法律条文的学习中,要注意掌握其中的精髓,包括法律主体、法律关系和法律客体以及法律权利(力)和法律义务。
2.3精湛的法律技术
所谓法律技术,根据《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法官和律师运用他们的知识去处理争议或达到其他预期结果的手段⑤。也就是说,它是法律职业人在处理法律问题时的手段和方法。对于法律技术的具体外延,有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法律技术首先应包括三个大的方面:文本分析技术、事实发现技术和法律适用技术⑥。其中,前两者分别着眼于法律条文本身的理解和法律事实的甄别,而法律适用技术则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于法律的适用方面的技巧。具体来说:第一,文本分析方面的技术,包括法律的解释与漏洞填补技术、渊源的识别技术。这要求我们不仅能如前文所言知道法条所言为何物,还要能了解法条规定背后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运用解释工具如目的解释、体系解释等对法律规定进行解释,在出现法律漏洞时,能够通过类推、目的扩张或限缩等手段进行漏洞的填补,使蕴含于条文规定中的法律真正为我们所用,从而具有实施的活力。并且在遇到法律问题时能够知道应当运用哪个法律、哪些法条来解决问题,当针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个不同法律时,能够运用识别技术,比如“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技术进行法律的选择。第二,事实认定方面的技术。首先是事实的采证技术,即如何从大量的事实中提炼出法律事实,要求能够甄别一般事实与法律事实,并能采用合法手段进行取证;其次是法律事实的判断和解释技术。并非所有的法律事实都正如法律规定一般简单清晰,恰恰相反,事实往往扑朔迷离,需要法律人根据判断和解释技术进行判断,必要时还需根据案情进行合理解释和推理。第三,将法律文本适用于具体个案的技术。这个过程主要会运用到形式推理和辨证推理,而根据我国制定法的特色,运用形式推理中的演绎法技术的场合更多,也就是将一般性的法律规定运用于特殊的个案的推理技术。当然,在法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其他推理技术也可能被运用,这就对法律人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上述三点既是一般法律人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也是法学本科生这一面向应用的群体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在现今的法学本科教育中,关注的焦点更多集中在第二点,即法律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而对于其他两点,尤其是法律技术的训练,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以致法学本科生走上社会后根本不会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
3法学本科教育的改革路径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偏差,因此当前应着眼于在职业技能培养导向下对现行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本文主要涉及微观层面的变革,宏观层面的改革由于牵涉教育体制的整体,难于施行,姑且避而不谈。笔者认为,当前主要可以从如下几个微观层面来加强对于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3.1教学内容
理论传授与技能培养并重在当前的法学本科教学中,无疑法学理论的介绍与法律条文的阐释是重中之重。但事实上,这仅仅只能培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技能中的一点,而其他两点,尤其是法律技术却是个空白。由于我国法学教育的学制较短,无法像德国那样前期专门进行理论学习,后期再专门进行技能培养,故而只能采取美国式的教学方法,即将技能培养融入到理论的传授中去,但基于我国庞大的制定法体系,全面采行美国式的案例教学法可能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不利后果,故而不妨结合德国课堂与美国课堂的做法,在某一个单元知识的学习上,首先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再选出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典型案例的探讨。在案例的探讨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个案的分析和处理上来,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分析案情的能力和表达的能力,这都是学生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所必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情境教学法”,包括“诊所式教学法”和“模拟法庭”⑦,这两种法学教育模式的特点在于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或模拟的法律实践中去,由学生对个案进行全程处理,由教师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指点,以此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得学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至于对实践问题一无所知、茫然无措。
3.2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目前我国的法学教学当中,都采取教师课堂讲授法,由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听”。最终的结果是,教师为了授课花费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备课,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地对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学生课前却非常轻松,只需要被动地等待教师讲课即可,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只需要像录音机一样及时记下教师所讲内容即可,根本不需要动脑。因此,一堂课下来,往往是教师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与教学初衷背道而驰。近年来,美国首创的“翻转课堂”值得我们借鉴。所谓“翻转课堂”,是由学生先行在课下通过网络教学视频等途径进行课程学习,在课堂上则由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进行解答,或者学生相互之间、师生之间就课程内容进行探讨,或者由学生通过做作业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研究。总的来讲,这种课堂模式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将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将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将课堂由传统的知识讲授场所变成了知识的研讨场所,恰与法学本科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相契合。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完全可以由学生在课前自行学习,课堂上则安排答疑解惑环节和案例研讨环节。如此一来,教师“一言堂”的现象得以消除,学生由于要参与案例的研讨,必须在课前进行学习,因此其学习也由被动变为主动,最关键的是其自学能力和法律职业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锻炼,沉闷乏味的课堂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3.3考核内容
侧重于职业技能考察目前我国法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多采取单一的纸质试卷的考察方法,并且往往是期末考试“一锤定音”,考试内容多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体现对实践技能考察的案例分析题所占比重不大。这就导致法学本科生往往在平时的学习中不太用功,期末考试前临时抱佛脚,强化记忆,考完试又完全忘掉的普遍现象,不利于其职业技能的培养。对此,有必要将考察方式作多元化变革。首先,要强化平时成绩的比重,平时成绩的构成中应包括课堂上案例研讨、课下的模拟法庭中学生的表现;其次,期末考试也可以采取书面形式以外的其他形式,比如口试的方式,这种方式要求考前将考试大纲发给学生,考试时将题目制作成若干题卡,由学生现场随机抽取,学生在考试中需回答一至两道简答题和一道案例分析题。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考察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例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⑧,对于促进学生的职业技能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那些特别重要而必须采取书面闭卷考试的课程,比如宪法、民法、刑法等,也应当在题型比重上略作调整,增加案例分析题的比重,降低对识记性的基础理论知识的考察比重。
一、引言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通过外语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获得大量的可理解输入来实现的。而听是获得可理解语言输入的最重要的渠道。因而,听力作为一种输入型技能在学生的语言习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英语教学的改革以及各种英语能力考试的改革,使听力教学得以推广和普及。英语教学中对听力的要求日益强化。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或者听能,便成了英语教学中师生共同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听力课教师,笔者通过学习相关理论以及总结教学实践经验,发现“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训练方式很难真正提高缺乏语言环境的中国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然而要知道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首先必须明确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
二、听力教学的任务
听力理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根据解码理论,听力理解的过程是听者对说者所传来的编码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接受、理解声音信息的过程。它涉及语言、认知、文化、社会知识等各种因素,还对听者的听能有所要求。
提高学生的听能即是英语听力教学的目的。听能即听力技能。概括地讲,听力技能是一个综合技能,包括对单词、句子、语篇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可以说听力课的实质是一门技能课。而具体地说,在听力教学过程当中,应着重训练培养学生的以下三种技能: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预测和推理能力及笔记能力。
1.有选择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
据调查,学生在听音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力求听出每个词、每句话;对话语的每个词赋予同等注意力,惟恐漏掉一点儿信息。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办不到,也是不必要的。
英语听力训练其实是以记忆,确切地说是短时记忆为基础的。但是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心理学家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一次只能记8个不相关的数字,或7个不相关的字母,或6个不相关的单词,留存信息的时间也短,仅有10秒。因此听音时听者必须有所选择,即将注意力重点集中在主要内容、主题思想及关乎上下文内容的关键词上。
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之前,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从认识上摆脱“不漏掉任何信息”的想法。帮助学生辨别重要内容与次要内容、主题思想与支撑材料;指导他们筛选关键词的技巧;提醒他们重点留意含有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句子,它们往往载有重要的信息;至于遇到个别听不懂的词或句子,可暂且放过,坚持听完全文。另外,鼓励学生不必因为遗忘某些内容而有负疚或沮丧心理,以免影响听时情绪从而降低之后对语音的感知、辨别、分析推理能力。
在课堂上,教师应适当地将精听和泛听结合起来,并各有侧重。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听大意,并要求学生用三言两语概括总结要点或主要信息,然后再让学生精听,以便了解有关细节。听力练习可采取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在练习中,学生必须从录音中筛选必要信息去解决某个难题或完成某项任务。
2.预测和推理能力
预测推理能力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听力技能。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可以通过语境对说话者将说出的话及其含义作出预测或推理。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Barlett在《记忆》(Remembering)中提出了图式理论。Barlett将图式定义为读者头脑中的知识储存。语言图式指听者所掌握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基本知识。内容图式是指听者对世界的认知,是与听力材料话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形式图式则指涉及不同题材与不同主题等语篇结构方面的知识。
预测过程实际上是听者激活头脑中与听力材料内容相关的各种图式并据此对即将听到的材料作初步猜测的过程。
有了预测这一步骤,听者能更快地把感知到的声音符号与已有的语音、词汇与语法等知识相结合,从而更迅速地反应出声音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不仅如此,由于人所表达的思想都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听者还可运用自己的大脑中的图式,以及从前文中得到的信息,对下文进行预测;同样从下文获取的信息又可用来纠正、补充前面获取的不准确或不全面的信息。
除此之外,听者亦可基于脑中已有图示,根据上下文关系、用语含义及语调等的变化,对某些没听懂的信息进行合乎情理地推理。也可以根据文中已知信息对某些未知因素进行推理判断。预测和推理应始于听力开始之前,并贯穿于听音全过程之中。
笔者曾在课堂上做过一项实验:准备题型题量相同、难度相当的两套题,分两次(时间相隔一周)测试同一个班学生的听力水平。第一次不给学生任何准备时间,发卷后立即放音;第二次要求学生拿到试卷后先根据问题和选项预测推理,作出答案,然后放音。结果显示,全班28人,除1人外,其余27人第二次测试的正确率均高过第一次。排除偶然因素,实验结果说明,在听音过程中预测和推理能提高解码的准确姓,对促进学生听力的提高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预测能力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既包括扩大学生语言与非语言的知识面,刺激他们将所听材料与已有知识相联系的敏感性,还包括训练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
具体到听力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设计相应的听前准备活动。例如,学生听音前,教师可首先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继而展示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片或数据,从而激活学生头脑中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式,并让学生对即将听到的内容作初步猜测。学生听音时,教师应鼓励其积极利用高层次的图式,通过文章题目、问题来把握文章的语篇结构,建立或激活相关的形式图式,进行自上而下的预测。听音结束后教师应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巩固图式,例如要求学生回答多项选择题、进行概括推理、复述提纲或寻找某一特定信息,等等。另外学生亦能通过这些任务回顾思维过程、总结思考方法。这一过程能帮助学生将刚听过的信息转化为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更多新的图式,从而能在以后的听力中更有效地预测,形成良性循环,真正提高听力水平。
3.笔记能力
前文提过,英语听力训练以短时记忆为基础。而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有限。要在听音结束后单凭回忆完全再现已听内容,即便只是要点或关键词,几乎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的一项重要环节
。教师应训练学生养成边听边记的习惯。适时适量地做笔记不仅可以避免在听完后答题时顾此失彼的情况,还能在听音结束后对所接收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纳,以帮助经短暂记忆处理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储存,成为学生知识系统的一个部分。
好的笔记最突出的特点是简洁、明白、实用。在听力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及时记录与问题相关的细节,特别是回答when,where,why,who,how等的关键词的习惯,更应训练学生在作笔记时分清主次信息,使记录的内容逻辑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主题明确。另外,还应指导学生依照个人的书写、记忆、思考习惯拟定一些速记符号,归纳一些常用重点单词词组的缩写形式,以帮助记忆与回想。
教师可以用中等长度的较口语化的片段,训练学生区分主次观点的能力以及记录典型细节和例证的速度;可以通过新闻体文章或短文,训练学生抓关键词的关键内容;可以通过长篇演讲、专题报告,训练学生分清主次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训练学生针对不同文体和内容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形式或格式记录信息。如对话可分别记录不同说话人所说的要点;采访应将问题与答案一一对应;实验或调查报告则可通过听前预测设计表格,预设表头,听到相关信息及时填空;对于长篇演讲、专题报告等,可列出树形提纲,分行书写要点,并以不同的项目符号区分不同的层次;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线条、方框、箭头等绘制简单的图表等。
三、结语
英语听力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制约和影响听力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只有明确了听力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师才能减少在课程设计上的盲目性,有效地组织听力课堂教学,达到听力教学的目的。要全面提高听力水平,就不能把每周两学时的宝贵时间用于“讲单词—放录音—对答案”的简单机械操练。听力教学课堂并不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并以例示范,培养学生听力技能的过程。因此,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运用课堂所学的理论和方法不断实践,总结规律,逐步提高听力技能。
参考文献:
一、坚持教育目标,改进思想政治课教育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改变目前思想政治课薄弱、笼统、抽象、被动、以灌输为主的状况。
1.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形式教育。思想教育可以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系统教育和时事形势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从动态上吸收改革开放的新鲜空气,了解社会主义进程,明确新形势下的人才标准,增强成才的目标意识和紧迫感。
2.加强低年级学生的信念教育。高叫氏年级学生多在十八、九岁,对其生理、心理研究表明,这个阶段是人生观、世界又卿衫成的关键时期,对青年成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低年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信念的理胜教育,使每个学生掌握必备的社会主义理性知识,了解翻门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国情,清醒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激发学生成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加强高年级学生的职前教育。以就业为背景开展以职业理想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习惯教育,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理想,并在此推动下形成自觉成才的动力机制。职前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是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在具体实施上采取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工作相结合,思想教育工作与业务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业务规范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4.德育课帮助认清自我。把制定成才计划作为开发习澹力因素的主要内容,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指导学生。通过教育指导学生确定立才目标,并根据自身隋况扬长避短,制定具有成才具体措施的成洲核J。学生工作也要从‘‘包”到“放”,从“管”到“导”,指导每个学生制定和落实学习宝俄d,使学生会学习、会自我管理、自我引导。在改善和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把思想教育同基础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体思路是:①以开发非智力因素为重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②以拓宽知识面为基本点,更新知识结构,赢得竞争优势;③以方法论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质量。
二、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拓宽知识面,严格考核要求
1、文化基拙课系列为确保学生的文化素质,对文化基础课应当严格要求,严格考核标准,强调基础素质的培养。以加强四“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为主导,从人文、社会、体育、外语、艺术、技术、自然科学等各方面打下坚实的、全面发展的基础。
2、专业课系列专业课教育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开发专业技能确定一批专门课程,一般应包括:政治经济、基础会计、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等。对这些课程力求概念准确、条理清晰,符合大纲要求,加强实践环节,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且应反映学科新成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知识的深度把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力吩专业教育,拓宽例卫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教育阶段的任务提岁寸学生进行以就业为背景的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训练,塑造专业精神,增强专业成就感。l、专业知识面。拓宽专业面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现布勺科学发展不断向宏观和微观延伸,学科之间不断分化和综合,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我们的专业概念要有动态感、交叉感,要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其二要以未来人才市场需求预测为依据,以耳七生为基础才刀波行业、部门限制,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专业课可以按必修课、限制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个模块来设置。专业必修课设置原则是应反映本学科专业领域内最基础、最重要、最现代的内容和方法,在设置上形成系列。同时,开设多层次必修课,并相应开设选修课程,供学生拓展知识面,适应某些专业特殊需要,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限制选修课的设置主要用于专业定向和非规模人才的培养。限制性选修课按专业方向或培养规格组成一个模块,使学生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面。任意性选修课主要用于培养符复合型才。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或需要任意选择。学生可以从全院公共选修课模块中选修,优秀学生可以选读第二专业或辅修专业。么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在专业课的设置中,应选择一定数量的本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课程进行强化训练,促使学生扎实掌握专业技能。强化划1}练的指导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主要内容有会计实务应用训练,操作训练,思维勺1!练。
3、塑造专业彩粉申专业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是高职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其核心内容是:崇尚公平竞争和艰苦奋斗;崇尚开拓与创业;鼓励对事业的追求;强调生活的富有来自勤奋的工作;强调个人的能力、毅力、智慧和决心;注重理性分析,讲求实效和办事效率。具备这种精神,才能使毕业生在澎烈的市场竞争中表现非凡。
4、增强专业成就感专业精神的塑造离不开专业成就的有利支持。月袱胃专业成就是指本专业已获得的成果和本专业值得骄傲、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人物的有机统一。当学生进人本专业学习时,本专业的成就激起他们开创新刀也的冲动和幻想。当这种冲动和幻想与他们已掌握的高深知识和技育崖洁合起来时,就会转变为一种现实的创新意识,从而推动似门从事现实的创造活动。在影响人的未来成就方面,专业方面给人以‘能”、另一方面是激发人以“动”、使“能”与“动”结合起来,推动人们进人现实的创造状态,追求专业上的理想。超级秘书网
5、实现多种证书制度,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我国正在脚找U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传统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过渡,因此,职业的选择,职业的演变,要求把专业人才培养成复合型,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的人才,为了适应这种趋势,会计教育要鼓励学生朝复合型方向发展,可以实行毕业证书+多种证书制度。如会计上岗证、刽十师证、注册会计师证、计算机等级证书、珠算等级证、英语等级证书、自学考试证等,学有余力者可持有第二专业毕业证书。
三、强化学生实践教学强化会计学科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上学习只能获得别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间接经验,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直接经验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形成、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是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站不割御跟,显示才能不可缺少的一种素质,且有助于学生的个胜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很多,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
目前主要有:(l)学年实习。学生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对本专业所涉及的主要业务环节有大体把握和了解。(2)假期社会实践,学生通过广泛接触社会,调查研究,对社会生活,社会环境,社会经济生产活动有了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联系,进行分析,思考和探索一些问题。(3)模拟教学实验。对于一些实践操作性较强的课,如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等,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分析、应用、动手能力。(4)毕业实习。这是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可以通过所给会计资料,设置专业刽十问题,使学生掌握解决会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以便让学生对本专业领域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并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