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0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利率市场化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2利率与消费关系的研究
我们用2009年1月—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来建模研究利率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设Δcons=βΔrt-i+λ1ar(8)+λ2ma(1),其中,Δrt-i为一阶差分存款基准利率的I阶滞后项,不同的i表示存款基准对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影响,β为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的系数,Δcons为消费的一阶差分,之所以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消费进行一阶差分是为了消除方程的自相关,λ1、λ2分别表示ar(8)和ma(1)的系数,其中ar(8)和ma(1)分别表示方程存在8阶自回归和1阶移动平均现象,我们一共滞后了2期的利率,进行了3次回归,回归后的结果见表2所示。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利率与消费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从可决系数上看,方程拟合程度均比较好,滞后1期和滞后2期的t值也说明拟合方程的系数比较显著,β值为正,说明利率的提高对未来消费有促进作用,这符合跨时期消费模型中,利率对未来消费影响的情况,即若假设利率提高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则随着利率的提高,未来消费是增加的,我们回归分析的结果符合经济学意义。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当利率滞后2期时对未来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大,为2.208,而当期利率提高对消费产生的影响最小为0.309。
3结论
经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研究结论:首先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与云南地区CPI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没有证据表明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能够抑制CPI的变动,也没有证据能说明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变动具有前瞻性;第二,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CPI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且该滞后期比较长;第三,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向作用,而且与工业增加值相比,存款基准利率的变动更能引起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变动;第四,存款基准利率变动与未来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利率变动对消费的影响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为2个月。
1.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与生息资产的比值。存贷利差、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变化等的共同影响,使得银行的净息差也受到影响。如果利率的限制被取消,那么银行之间很可能会通过调整利息的方法进行竞争,提高存款的利息,降低贷款的利息,这就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同时也会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影响,使得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受到阻碍,然而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根据当前的全球局势来看,结果并不一定如此。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使得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减小,然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出现了微小的浮动,而净息差得到了提高。如图1,从1979年开始净息差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后,在1976年开始有了微小的上升,到美国利率市场化结束时,净息差出现了明显的升高。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尽管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存贷款的利息差额,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也会对净息差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但是,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以后,存贷款的比值上升,净息差也出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在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利率市场的资金来源稳定,银行的资金配置能力得到提升,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也最终能够得到缓解。
2.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在负债方面,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存款利息,银行能够吸引到更多的存款,然而也会使得银行吸收存款的成本升高。美国制定了Q条例对其国家的存款利息进行限制,使得美国存款的数量减少。在利率市场化刚开始的阶段,银行存款付息成本大大增加。然而当利率市场化完成之后,这一情况基本得到解决。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之间通过提高存款利率的方式进行竞争,将存款的利息调高,贷款的利息降低,而这样一来,银行的成本也增高了。同时,在当今市场环境下,原来在银行体系融资的大企业集团更青睐于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迫使银行寻求新的贷款客户,比如房地产和中小企业贷款,提升了银行资产配置风险偏好。
3.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影响图2显示了美国非金融公司向银行进行借贷的份额变化。图中表明,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银行逐渐开始拓宽业务的种类及范围,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贷款占到所有业务的比例却是逐渐减小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表外业务,因此从非利息收入的增长可以看出在这接近20年的时间当中,美国银行表外业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表外业务特指银行业务中除去资产负债表的所有业务的总和。在美国利率仍旧受到管制的阶段,非利息收入占比长期低于20%,但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当中,金融创新得到不断的提升,银行的表外业务也得到了深远的发展,非利息收入占到的比重不断升高,1979年时该比率为18.25%,而到了2000年就上升到43.11%,然而,净利息收入占到的比例却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结构上看,美国银行表外业务收入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与存款相关的服务收入、来自信托活动的收入、各种衍生交易收入和其他收入。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不同的方面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能一概认为利率市场化只会对银行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使得银行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大,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资金,银行纷纷提高存款的利率,以此来吸引融资者,同时,还要适当降低贷款的利息,顺利放出融入的资金,因此,就会出现存贷款利息差额逐渐扩大的局面。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重视,出现了更多进行融资的方式,降低了贷款利率的提升空间,这就加剧了存贷款的利息差额。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进程当中,银行受到的利息的限制逐渐减小,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减小,使得银行不得不进行转型,加大对表外业务的投入,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的利益。
二、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进行金融创新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的利息限制被打破,存贷款方面的业务数量逐渐减少,使得银行必须谋求其他业务弥补存贷款方面的缺陷,同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货币市场的利率以及存贷款方面的利率得到联合,使银行通过衍生品交易转移利率风险成为可能,同时也提高了贷款定价的准确性,刺激了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因此,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银行中间业务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其相应业务的收入份额得到提升,以此来弥补存贷款造成的利润差额。然而,从对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研究的结果可以发现,尽管美国的银行中间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却并不是每一个银行都享受到了同等的待遇,只有少数极具竞争力的银行能够获益。建设银行作为我国的五大国有银行之一,具有足够强的竞争力,然而,如果建设银行没有及时抓住机遇,也是没有办法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获益的,怎样乘着利率市场化的春风进行建设银行的发展呢?这是本次课题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1.有效地克服了隐性存款保险的弊端。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下,大银行以国家信用为担保,具有背景优势,公众会更加青睐大银行,无形中加剧了不公平竞争,不利于中小银行发展;存款保险制度则有效地提升了中小银行的竞争力,弱化了大银行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促进了公平竞争,有利于银行业健康发展。
2.有效地解决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银行的利率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之后,利率波动风险加剧,银行资产定价和负债定价将难以同步,会产生基差风险;另外,恶性竞争,也会使得银行存贷利差减小,利润急剧压缩,次级借款者将“趁虚而入”,从而产生经营风险和信用风险,存款保险制度则将这些风险进行了“兜底”,防止金融风险蔓延,稳定金融环境,充分保护了中小储户的利益。
3.存款保险制度稳定了经济、金融环境,保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增强了世界公众对人民币的信心,助推了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从而影响国际间的资本流动,间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谈谈自己对未来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问题分析及相关对策
目前,市场利率化不完全最主要的两个方面就是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制和存款利率管制。存款保险制度已经为取消存款利率管制,充实了基础;而取消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管制,有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住房的刚性需求坚挺,卖地为主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经济发展处于库茨涅兹倒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现状,使得用贷款买房成为潮流,资金需求极具旺盛;一旦取消利率管制,整体贷款利率必将走高,中小企业将难以融资,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调结构,转增长,便无从谈起。房地产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彻底实现利率市场化,护航房价“软着陆”很有必要。护航房价“软着陆”,可从以下三点入手:
1.地方政府要调整财政收入结构,国家要实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地方政府应减少卖地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降低房地产商的拿地成本,从而降低房价,稳定贷款利率;国家要实行土地制度再改革,建立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制度,弥补城镇建设用地稀缺化,进一步降低拿地成本,降低房价,稳定贷款利率。
2.进一步实行收入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减少贷款买房的资金需求,从而稳定贷款利率。
3.适当增加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供应量。房价由供求关系决定,增加供给,房价下降,贷款资金需求量减少,进而达到利率稳定的效果。
(一)家庭行为假定市场上存在大量无差异家庭,家庭需要消费、货币、休闲来满足其需求。参考Ireland(2003),代表性家庭的效用函数为MIU形式,预期效用贴现如式(1)所示。方程(2)为家庭部门居民预算约束条件,方程(3)为资本转移方程。其中,式(4)表示劳动供给式,该式表明,当期消费受实际工资的影响,提高实际工资可以增加当期消费。式(5)为家庭问题的跨期一阶条件,它反映了家庭在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之间的选择,表明在通胀稳定的情况下,期末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会抑制当期消费,增加未来消费。由此可以认为,现阶段中国居民消费比例相对较低而投资比例相对过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较低的期末名义存款利率抑制居民的当期消费,较高的资本回报率抑制当期居民消费、提高居民投资水平。对式(6)可以做类似理解。式(7)为居民的货币需求方程,表明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若要增加消费,则需要增加货币需求量。
(二)企业部门最优行为这里引入一个在中间产品领域存在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Blanchard和Kiyotak(i1987)、Ball和Rome(r1991)、Ireland(2003)也曾运用这种模型。(2)中间产品企业行为。假定中间投入产品的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中间投入品生产企业生产有差别的中间投入品,它们有同样的生产技术。以上两个方程表示中间品企业需要的资本和劳动力。由于中间产品生产是垄断竞争的,垄断竞争的企业有一定的产品定价能力,这样就可能产生价格粘性。引入新凯恩斯主义的名义价格粘性,假定中间产品企业定价方式为Calvo(1983)的交错定价形式,在每一期,只有1-ρ比例的企业可以最优化价格。
(三)政府和中央银行行为1.数量型工具。参考金中夏等(2013),中央银行利用名义货币增速作为货币政策执行工具,方程(18)和(19)表示了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方程(18)表示期末名义货币余额、期初名义货币余额和名义货币增量之间的关系,方程(19)是央行名义货币增量决定方程,由方程(19)可知,中央银行名义货币增量取决于稳态货币增长速度、货币增速偏差eut和期初名义货币余额Mt-1。货币增速偏差服从一阶向量自回归AR(1)过程。2.价格型工具。目前中国的利率体系既包括管制利率(如存贷款利率),也包括市场化利率(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相比而言,管制利率对实体经济活动和金融资产的影响较大一些(张屹山、张代强,2007),而中央银行的利率调整是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基础,因此选用一年期存款利率代表价格型工具,这与理论模型也保持了一致。
二、参数的估计与检验
本文模型中的参数分为两类:一类为反映模型稳态特性的参数,另一类为刻画模型动态特征的参数。前者主要采取校准的方法来估计,后者主要采取贝叶斯估计。
(一)数据的选取和初步处理由于本文包含消费者冲击、货币偏好冲击、技术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为了避免估计过程中的“奇异性”问题,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部分选取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币供应量M2、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分别作为模型中产出、消费、货币需求和利率的替代变量,通货膨胀是以环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价格的替代变量计算得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才开始在国务院领导下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因此,数据分析区间是1996年第1季度到2014年第3季度。选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表征中国的通货膨胀率,国家统计局于2001年开始公布月度CPI环比,结合月度CPI同比,计算得到1995~2000年的月度CPI环比,在此基础上将同一季度内三个月的CPI环比值连乘求得季度环比序列和以1995年第1季度为基期的CPI定基比序列。用该定基比序列表征季度GDP平减指数,实际产出为GDP的季度名义值除以上述CPI定基比序列。宏观经济变量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数据处理过程:首先利用定基比通货膨胀率序列计算得到实际的产出;然后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季节性调整和HP滤波处理,从而得到各宏观经济变量波动部分的时间序列。
(二)参数校准稳态通胀和名义利率为样本期内的平均值。综合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虽然对弹性系数的估计结果各不相同,但是其估计出的资本产出弹性一般都在0.5~0.8之间,而多数估计是在0.6~0.7之间,本文取0.6。物质资本折旧率的年度值大多设定为10%,对应的季度值为2.5%。大多数国内外文献将mc取值为0.91,国内学者基本做此设定,如刘斌(2008)、王彬(2010)等。φ为闲暇与消费的替代系数,设定为1,价格前向性概率ζ为0.25,样本数据中除去实际GDP增长率的M0增长率平均值为2.5%,因此设定为0.025(见表1)。
(三)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1.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参数的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上述线性DSGE模型的参数,该方法提供了观测数据的全部信息,结合似然函数和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形成后验分布密度函数,采用蒙特卡洛马尔科夫链(MCMC)抽样方法加以最优化。利用贝叶斯法估计时,考虑到分布的一般性和参数的经济含义,对位于(0,1)的参数设定为Beta分布,对位于(0,∞)的参数设定为Gamma分布。同现有文献一样,将外生冲击标准差的先验分布定为逆伽玛分布(inv-Gamma),通过不断估计尝试获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确保参数在统计上的显著性,根据其他作者的相关研究取先验均值与标准差。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数量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货币供给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实际货币余额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2,对估计结果的检验见图1。多变量诊断统计量主要包括各估计变量对应的一阶矩、二阶矩和三阶矩。从图1看,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图上两条线重合,表明估计的结果是稳健的,因为随着模拟次数的增加,度量指标相对稳定。2.价格型货币政策的参数估计。采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价格型货币政策规则的有关参数时,考虑到模型存在技术冲击和利率冲击,选用对应的数据产出和存款利率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估计结果表明,通胀率对利率的调整系数小于1,这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政策规则。同理也可以对以上估计结果进行收敛性检验,检验结果见图2,表明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
三、利率市场化对两种货币政策的影响
通货膨胀与产出是中央银行进行货币政策调控的最终目标。从脉冲响应以及居民福利损失分析利率市场化对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影响。
(一)货币政策脉冲响应分析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包括影响程度和作用时间两个部分。政策的影响程度方面,需要回答的是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货币政策调整能对产出和通胀波动产生最大的影响。在经济的起伏波动中,一种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通过自身的松紧变换最大程度地烫平波动。对于货币政策的作用时间而言,自然是越短越好。因此,从货币政策调整的冲击效应看,合意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发挥最大的政策效应。图3为当长期稳态利率为1.035、1.07和1.105时,两种货币政策规则下产出和通胀对一个百分点货币政策冲击的脉冲响应。由图3可以看出,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和价格型政策调控产出的初始效应都在减小,利率市场化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从纵轴数值比较可看出,各种均衡利率下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能够更有效地调控产出波动。图4表明,随着均衡利率的上升,数量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初始效应逐渐减小,而价格型政策对通胀的调控效应增大。说明利率市场化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通过以上脉冲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均衡利率上升减弱了货币政策调控产出的能力,减弱了数量型调控通胀的能力,但增强了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通胀的能力。纵轴比较还发现,当前利率下,数量型调控效果仍优于价格型。
(二)社会福利损失分析Woodford(2003)证明了中央银行损失函数的多期表达式与社会福利目标函数的一致性,即在二阶近似的范围内损失函数最小化也是社会福利目标函数最大化。货币当局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具有前瞻性,考虑当期货币政策对目标变量未来的影响。通常政策目标用预期的跨时损失函数表示,因此福利标准是基于下面的跨时损失函数。其中,谆为折现因子,λ>0刻画了中央银行对产出的相对关注程度,n为时间范围,多数情况下取∞,本文设定其最大值为40,即银行最多考虑10年内的政策效应。与前面脉冲响应图的时间范围一致,假定中央银行与家庭有相同的时间偏好,即谆=β=π/R,λ分为(0,1),1,(1,∞)等三个区间,分别取值为λ=0.5,λ=1,λ=2进行分析。本文中非货币政策冲击为技术冲击,分析技术冲击引起的社会福利损失。表4显示,随着稳态利率的上升,无论是数量型还是价格型货币政策,技术冲击造成的社会福利损失影响较小。相对于数量型货币政策,使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调控经济时社会福利损失较小。
(三)参数的敏感性测试初始校准值中π,R軍,,β=π/R軍均是基于样本期内的平均数计算得到,无须进行敏感性测试。其他参数均借鉴李浩等(2007)进行参数敏感性测试,假定上述参数在本文校准值的(-5%,5%)区间内变化,分析这种变动对模型模拟的产出和通胀标准差的影响(见表5)。表5中,数量型和价格型对保持价格粘性的参数ρ较敏感,对其余参数不敏感。数量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643增大到0.1058,通胀标准差由0.0117减小到0.0080;价格型下当ρ由0.8075增大到0.8925,产出标准差由0.0223减小到0.0212,通胀标准差由0.0121减小到0.0047,说明当价格的黏性提高时,通胀的波动减小。上述分析显示,数量型工具调控下产出和通胀的标准差对参数变动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敏感度,且产出和通胀标准差对不同参数的敏感度有显著差异,说明价格型调控受经济结构性参数的影响较小,较为稳定性。数量型工具的调控易受经济结构参数变动的干扰,其调控效率降低。因此,从参数敏感性角度看,中央银行采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也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其他均衡利率下进行敏感性分析仍然得到相似的结论。
一、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意义
1、有利于形成比较规范的金融市场环境。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发育和形成之中,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由于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规模不大,市场主体单一,融资工具少,市场机制不健全,运转效率低下,造成金融市场的垄断和分割,资金不能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银行之间以及各金融子市场之间有效进出和自由流动。特别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分割与脱节,打断了资金在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有效循环,造成金融资源的刚性配置、结构性失衡和寻租行为。在加快我国金融统一市场建设,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中,利率的市场化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国有银行经营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国资金流通和运作的中心是银行,银行改革的成功与否对整个金融改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国银行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商业化经营和企业化管理,这就要求在银行体制改革方面合理界定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能,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构建相应的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在银行经营机制转换方面强化中央银行对金融业的宏观调控,实现由行政管理向市场导向管理的转变,推动银行经营理念、经营目标、经营行为、经营方式创新,以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市场化发展为导向。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对银行的特殊重要性更加明显。
3、有利于完善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机制。金融机构参照中央银行基准利率掌握一定的存款利率浮动权是货币政策顺畅传导的条件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为主的间接调控,其中又主要依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作来实现的。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和经济杠杆,对国家有效行使宏观调控职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没有利率市场化,就不可能真正形成连接个人、企业、银行、财政等金融市场主体的有效途径,也不可能产生利率的形成机制、传导机制和反馈机制,利率的杠杆作用就会完全失效,政府很难获得真正的市场价格信号,任何间接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可能遭受失败。4、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加入WTO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根据WTO金融服务协议的要求,WTO各成员方都要按照市场准入、非歧视性、公平竞争和扩大透明度的原则开放金融服务市场,实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我国对加入WTO开放国内金融市场做出了具体承诺和开放时间表,“入世”后两年我国将对外资银行放开所有人民币公司业务、五年后放开所有人民币零售业务。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和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国外银行的现代管理水平和资金技术实力必然会给我国银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为了尽快实现国内金融业的转轨,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客观上要求我们积极主动地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利率调控体系过渡性特征明显。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由市场决定,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仍有上限管制,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虽有较大定价自,但贷款利率仍有下限规定,存款利率不允许上浮。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影响主要通过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直接调控方式进行,致使央行利率变动对银行存款利率影响较小。
2、银行存款利率调整的有效性不强。利率调控体系不完善,就难以正确确定利率的风险结构和期限结构,更难以体现市场对价格走势的预期,再加之利率调整的决策过程较长、利率决定方式多样,所以,银行利率调整对投资,消费的影响不明显,由于利率与居民储蓄,消费之间的关联性微弱,影响了利率调整的效果。
3、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难以反映货币政策操作意图。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以数量调控为主,即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来调节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则通过调整超额准备率来应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整,这种数量调整不一定是对资金供求价格的反映,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抵消货币政策操作的作用,使货币政策操作的灵敏度降低。
三、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完善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利率是货币政策的重要传导渠道,应强化中央银行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而且要通过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改变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控方式。
二、市场势力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测度
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江苏省作为我国最早开始农村金融改革的试点地区之一,各项改革措施和成效均在此得到较全面的反映。截至2013年末,江苏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8560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4%;贷款余额61836.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3.6%。此外,江苏省内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呈现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不同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对于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够反映出不同金融市场结构下利率市场化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影响的内在差异。本文以江苏省33个县域农村金融市场以及县域内33家农村信用社为样本,其中,苏南12家,苏中9家,苏北12家。研究数据来源于2000—2011年《江苏省统计年鉴》和相关年度的各家农村信用社财务报表。
2.江苏省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程度和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1)县域金融机构数县域金融机构数是指县域金融市场上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家数,该指标反映了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2000—2011年江苏省县域金融机构数变化趋势考察期内,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区县域金融机构数平均依次为9家、8家和7家。2000—2007年,三地区县域金融机构数增长缓慢;2007—2011年,数量激增。其中,苏南县域金融机构数增幅最大,为66.7%;苏中次之,为57.1%,苏北最小,为50.0%。(2)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本文以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MS)来衡量其市场势力,计算公式为MS=Nit/Xit,其中Nit表示第i家农村信用社t时期的存、贷款规模,Xit表示第i个县域t时期的农村金融市场存、贷款总规模。2000—2011年江苏省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变化趋势。苏北地区农信社市场份额显著大于苏南和苏中地区,三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0—2008年,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升幅最大,苏中和苏南较为平缓;2008年以后,三地区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均显著下降,其中苏北降幅最大。
三、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影响因素实证及结果分析
1.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为进一步验证前文提出的假说,本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Two-wayFixedEffectsModel)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势力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该模型可以有效消除普通模型存在的自相关问题,有效控制那些不随时间或不随截面变动的因素,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选用县域金融机构数和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作为市场结构变量,分别衡量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势力。根据本文假说,农村金融市场机构数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具有负向影响,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具有正向影响。利率政策变量用政策允许的利率浮动上限来表示,利率浮动上限提高会提升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价格,扩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利率政策变量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本文的风险变量主要指信用风险,以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衡量,由于不良贷款对其经营绩效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因此对不良贷款率取滞后项,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农村信用社的营运能力变量则通过权益比、存贷比、收入结构以及平均营业成本率表示。其中,权益比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本化水平,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存贷比表示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能力,该比率越高说明其资金配置能力越强,预期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负相关;收入结构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收入结构和产品创新能力,该比值越高表示收入来源越单一,创新能力不足,其与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平均营业成本率衡量农村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该值越大说明金融机构的边际成本越大,但也会带来金融机构贷款价格的提高,因此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关系不确定。本文选用县域人均GDP和第一产业占比这两个指标作为宏观经济环境变量,其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检验。
2.回归结果分析与讨论利用Stata12.0软件,对上述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结论:第一,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根据实证结果可知,三地区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上限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即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价格、扩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据此,假说一成立。第二,利率市场化对不同市场结构下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存在差异。苏南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与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两个变量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在竞争性较强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无显著影响;苏中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在竞争性稍弱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会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苏北样本中,县域金融机构数在5%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农村信用社市场份额在10%显著性水平上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在垄断程度较高的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市场势力会显著增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据此,假说二成立。第三,风险变量与营运能力变量对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的影响基本符合预期。苏南和苏中地区的不良贷款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越多,风险溢价越高,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苏北地区农村信用社权益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负相关,说明农村信用社资本化水平越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三地区存贷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不相关;农村信用社收入结构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正相关,表明农村信用社业务形式越单一、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大,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越大。苏北与苏南地区平均营业成本率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在于营业成本增加引起贷款价格上升,但是贷款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营业成本上升幅度,由此造成贷款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偏离程度减小,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减少。第四,衡量农村地区宏观经济环境的变量中,苏南地区的人均GDP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正相关,表明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农村信用社边际成本降幅越大,但由于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的降幅小于边际成本降低的幅度,造成两者的偏离水平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增大。此外,苏南和苏中地区的第一产业占比与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负相关,说明农业占比提高会降低农村信用社贷款价格,从而减少农村金融市场效率损失,这主要与我国对农业信贷的利率优惠政策相关。
1.增加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将存贷款利差作为其最主要的盈利方式,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业务以及投资业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非常有限,这使得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竞争力饱受诟病,但是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拥有一定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我国的商业银行拥有了利率定价权,这会使得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有效的引导银行资本动向,对市场的敏感性也进一步增加,并且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将会淘汰一些竞争能力较弱的商业银行,帮助那些竞争能力较强的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这对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利率管制时期我国的主要将存贷利差作为银行的主要的盈利业务,由于该业务的盈利能力极强,使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对于其他的金融服务业务的开展以及创新缺乏动力,而将银行的主要资源应用于银行的吸存业务,这使得吸存业务的竞争逐渐白热化,商业银行不断推出各种吸存手段,市场竞争的不正当性逐渐显现,这也体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一种极为病态的心理。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随着存款利率的提高,存贷利率的缩小,使得商业银行将会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以及银行的综合能力来决定吸存利率,从而使市场的存款利率公开化,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更加公平。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的挑战
1.直接减少我国商业银行利润我国的商业银行与国外运作相对成熟的商业银行相比长期依赖存贷款利率盈利,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过于依赖存贷款的利差,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其他金融业务的开展,以及对金融业务进行创新的动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会直接导致我国的存款利率迅速上升,尤其是活期存款利率的上升,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活期存款总规模在2013年超过了16万亿元,而我国的活期利率仅有0.35%,我国的商业银行仅通过活期存款赚取的利差每年就高达上千亿,而在同期我国商业银行的总利润规模总量也就8000亿人民左右,由此可见市场利率化对于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甚至有相当一部分的金融学者估计存款利率市场化将会是我国很多的金融机构破产,甚至我国的四大商业银行将会结束高利润的时代,甚至在四大商业银行中会有银行出现亏损。利润规模的降低仅仅是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另一个困境就是存款的外流,近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发现由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出现,使得活期存款从商业银行大量流出,据央行统计,现阶段已经有超过5000亿的活期存款从我国的商业银行流出,由此可见利润的降低以及存款的减少,将会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
2.利率风险增加由于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将会彻底改变我国的金融市场的格局,将存款利率的变动交由市场自行决定,也就是说存款利率将会受到供求关系的直接影响,这就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市场利率的多变性以及不确定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直接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下,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执行的是央行规定的存款利率,对于市场风险的评估能力差,这就增加了我国商业银行在面对利率市场化的风险,对于利率缺少有效的评估机制将会导致我国的商业银行衍生更多的金融风险,其中比较主要的风险有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以及期权性风险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这些风险的能力至今尚不确定,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已有的风险评估机制进行风险的规避,但是我国很多地方性商业银行将会直接面对这些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其发展前途堪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利润来源是存贷款利差,利率的市场化造成存款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同时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增加,使得贷款资金的和金融投资的风险进一步增加,以我国的工商银行为例,其主要赢利点就来自原于存贷款利差,其中间业务以及金融服务业务在工商银行的总利润中仅占不到30%,这种盈利结构的缺陷,进一步加剧了工商银行所面对的风险。
3.商业银行潜在信用风险增加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意识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存款利率的上升对于商业银行盈利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会将现有资金的投资结构进行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中,但是这些项目一旦出现大规模债务违约将会直接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将会使我国的商业银行爆发信用危机,由此可见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将会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巨大威胁。
4.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剧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地方性商业银行依靠利差的生存模式会被终结,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美国利率市场化之前,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占到银行总业务量的80%以上,但是在经历过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美国商业银行的存贷款的业务量已经不足50%,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也发生了改变。美国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也必然是我国商业银行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将会面临金融产品创新以及金融服务创新等众多创新过程,这将会使得商业银行为争夺客户所发生的直接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面对银行和客户之间的竞争加剧。市场竞争的加剧将会给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大的盈利压力,极大的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同时我国政府开放了商业银行牌照的发放,据最新的数据显示我国最新发放的银行牌照共67块之多,这使得商业银行在面对资金压力的同时又加上了更加残酷的同业竞争,这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在面临利率市场化时将面临更大的金融风险。
二、我国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的策略与措施
(一)对地方商业银行结构重整从顾客角度出发,在理论管制阶段,顾客把资金放到不同银行中,不过利率在实现市场化后,会把这些资金都汇集到一家银行里,产生大量的存款从而得到高利润。这个时候,国有商业银行会控制所有优良的大顾客和项目,地方商业银行得到的市场份额很少,担任的角色都很小。另外,不同银行竞争的核心就是中高端私人顾客以及中小型企业。
(二)改变观念,立足市场针对利率市场化将彻底改变过去单纯依靠存贷利差和存贷规模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客观现实,我国地方商业银行应从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首先,实行扁平化管理。把顾客经济制度为凭借整改业务流程,组织一个顾客小组或经理为顾客制立一系列处理方案,从而有效实行各种业务。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期限错配风险,代表未来利率变动的情况下,因银行资产与负债期限不匹配,从而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不同步,导致资产相应的利息收入变动与负债相应的利息支出变动不对称,进而影响到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当前我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现象,即运用短期存款发放中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中长期贷款收益依然保持原有的固定利率水平,短期存款成本却需要随着利率上升而增加,银行利润和经济价值将因此而降低。
2.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一致的情况下,如资产利息收入和负债利息支出所依据的基准利率未同步变动,导致银行利差较前期发生变动而形成的风险。在我国利率未完全放开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准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非对称性调整。自1991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利率共计进行了18次非对称性调整,在此期间,一年期存贷款最大基准利差达到3.6%,最小利差为0,基准利率风险对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不容忽视。
3.收益率曲线风险又称期限结构风险,收益率曲线是表示金融工具期限与收益率关系的图谱,当长短期利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时,收益率曲线将出现非平行移动,这一期限利差的变动也会使得商业银行持有的金融工具的收益和经济价值受到影响。如图2所示,近年来银行间市场国债收益率曲线呈现平坦化的趋势,长短期国债收益率差异收窄,银行持有债券资产的收益和价值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不断加大。
4.期权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业务中内置有选择权条款,业务存续期间参与人可根据利率变动方向作出改变其原有安排的决策,以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却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如预期利率降低时,贷款人可能会选择提前还款并重新续贷,以降低其融资成本;预期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可能会提前支取并续存,以增加其利息收益。随着银行业务品种的多样化、客户行为的理性化,此类期权性风险对于银行利润与经济价值的影响将日益突出。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敏感性缺口分析
在商业银行内部,运用模拟高级计量方法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价值的影响更能满足实际风险管理的需要。但此类方法对数据的精确性、完整性要求极高,公开渠道无法取得。因此,本文采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兼顾重新定价风险、基准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对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进行评估,期权风险暂不纳入本文分析范畴。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RSG)是指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RSA)与利率敏感性负债(RSL)之间的差额,即RSG=RSA-RSL。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分别代表一段时期内需按照市场利率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当RSA>RSL,代表存在正缺口,属于资产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会随之增加。当RSA<RSL,代表存在负缺口,属于负债敏感型,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净利息收入将有所减少。可见,商业银行需根据市场预期灵活管理其资产负债头寸与期限结构,以应对利率波动风险。
2.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本文选取我国15家上市银行为样本,对各家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进行比较分析,数据来源于各家银行2014年半年报。数据显示,15家银行各期限累计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其中10家银行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为负,代表2/3的银行均为短期负债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上升、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1/3的银行为短期资产敏感型,短期内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13家银行1年以上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均为正值,代表大部分银行均为中长期资产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下降的风险,其余2家银行为中长期负债敏感型,中长期面临利率上升的风险。
3.利率变动对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影响2014年1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意外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同时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从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至1.2倍。上述政策后,各家银行贷款利率基本按照下调后的标准执行,存款利率则因各家银行竞争力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化。以央行此次调息为背景,本文假定各家银行维持2014年6月30日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不变,各时间段内的资产负债在该时间段的中点重新定价,据此分析上述利率变动对银行1年内净利息收入的影响。其中,以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作为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变动的模拟情景,而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变动则假定降息前均为基准利率,降息后存在三种情况:一是按照下调0.25个百分点后的存款基准利率执行;二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三是较下调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对于1年以内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上市银行半年报中仅划分了3个月以内、3个月至1年两个时间段,未细分出3个月至6个月这一时间段,因此对3个月至1年这一时间段内的利率变动采用6个月利率和1年期利率变动幅度的简单加权平均数。可见,本文的分析可将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和收益率曲线风险均涵盖在内。数据显示,当存贷款利率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时,利率敏感性资产形成的利息收入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形成的利息支出均成下降趋势,但由于贷款基准利率下调幅度大于存款基准利率,导致所有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有所下滑。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1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仅降低0.015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反而上升了0.015个百分点,此情景下,上市银行净利息收入降幅进一步扩大,所有银行均超出了其2013年净利润的15%。当贷款利率按降息后的基准利率执行,存款利率较降息后的基准利率上浮20%的情况下,3个月内的存款利率实际比之前的基准利率上升了0.22个百分点,简单加权平均后3个月至1年的存款利率上升了0.28个百分点,因此各家银行净利息收入受到利息收入减少和利息支出增加的双重侵蚀,下降幅度均达到2013年净利润的25%以上。
二、均值分析
为了对23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进行评价,首先使用SPSS软件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均值的大小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影响长春地区一般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首要五个因素分别是: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服务费用低、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在我周围流行、被家庭使用多年、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创新产品和银行的广告。可见,个人客户选择银行时更关心的因素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质量”(均值=4.57)。而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以及银行的宣传对消费者的影响较小。如果考虑到被试者的性别差异,对男女客户分别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相类似的结果。如表3所示,无论男女,首要的五个因素依然主要与顾客服务、服务费用低以及自助银行的地理位置便利性相关,而最不重要的五个因素也与之前分析相同,分别是关于第三方的影响、创新的银行产品和银行宣传。对性别进行的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如表3所示,除了“服务效率”和“存款利率高”之外,其余影响因素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P>0.05)。可见在性别差异方面,分析结果与上述不区分性别的均值分析一致,即性别差异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影响不大。
三、因子分析
为了提高实证研究的质量,本文还采用了因子分析的方法。因子分析是用来定义一般客户银行选择标准的一种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影响客户银行选择的潜在因子,从而以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银行选择行为的决定因素。本文先使用软件分析提取23个影响因素的公共因子,公共因子提取之后再检验各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删除信度较低的因子,从而获得可靠性更高的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模型。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时,样本的KMO值为0.739大于0.5,且Bartlett'sTest的相伴概率值为0,表明适合做因子分析。按照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出六个公共因子,具体结果见表4。由表4可知,六个公共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了66.751%,表明六个公共因子提取了21①个原始指标大部分的信息。为了得到经济含义更清晰的因子,用最大方差法进行因子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5。分析结果显示:(1)表5中第一个因子F包含支行地理位置便利、自助银行数量多、支行数量多和自助银行地理位置便利这四个因素,共同反映了银行网点对客户的便利程度,因此命名为网点便利性。(2)第二个因子F2主要包含存款利率高、贷款利率低、信用卡没有年费、服务费用低和向银行申请贷款容易这五个价格影响因素,命名为服务价格。(3)第三个因子F3包含的五个项目分别为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营业时间的长短、周末和法定节假日营业。因子F3在服务质量、服务效率、银行重视顾客关系三个因素上的载荷较多,在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上的载荷相对较少。营业时间的长短和周末及法定节假日营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反映银行的顾客服务状况,因此可以把第三个因子命名为顾客服务。(4)第四个因子F4包括创新产品、银行的广告、银行的网上营销活动三个指标,这三个指标描述的是银行对客户的宣传活动,因此将第四个因子命名为银行宣传。(5)第五个因子F5包含银行职工待人礼貌和银行的公共关系活动两个影响因素,反映了银行自身的形象塑造行为,因此将该因子命名为形象塑造。(6)第六个因子F6由被家庭使用多年和家人、朋友或亲戚的建议两个指标构成,描述的是第三方对个人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影响,因此将其命名为他人建议。因子分析过程中计算得出的因子方差贡献率反映的是各个因子的相对重要性,表6显示了各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由表6可知,六个因子中最重要的三个因子(方差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因子F1、因子F2和因子F3。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26.166%,说明了网点便利性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最重要因子。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13.014%,表明服务价格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次要因子。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8.375%,是影响个人客户银行选择的第三重要因子。通过对各因子重要程度的评价可知,个人客户在选择银行的时候,十分重视银行的网点便利性、服务价格以及顾客服务,该结果与上述均值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因子分析之后,为了进一步了解上述影响因素及提取的各个因子在评价客户银行选择行为的可靠性,本文使用克朗巴哈(Cronbach)内部一致性系数(α系数)对数据进行了可靠性检验。分析显示,该指标体系总体的α系数为0.826,六个因子的α系数如表6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因子F5的α系数较低,因此将该因子从模型中删除,其余的因子都通过了检验,α系数都大于0.5,表明该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信度。最后,从因子的整体结构可以发现,提取出来的公因子与理论预测比较一致。表7为因子分析结果与理论预测相对比的模型,由表7可知模型拟合结果比较一致。
二、相关的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策略
1.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中小银行倒闭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那么为了保障存款人资产的安全性,存款保险制度应运而生,根据最新国务院允许银行破产倒闭这种观念的产生,加快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也就顺理成章。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弊大于利的。传统意义上城市商业银行凭借自身与当地政府这种不谋而合的默契,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效率,因为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种自然垄断的独特优越性,一旦出现问题,比如齐鲁银行事件,必不会出现破产倒闭的现象,最多只会在声誉上造成一定的影响。存款保险制度一旦推出之后,政府或者地方财政部门会完全放开手脚,城市商业银行也就失去这道天然的保护屏障,这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是一种正面的激励作用,会促进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增强市场攻击力。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广大的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利好的消息,从长远来看,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固也起到保障作用。我国随着利率市场进程的加快,银行的利差呈现缩小的趋势,这必将导致一批经营不善的银行面临破产清算的风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更显的尤为紧迫。银行保险制度的建立为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的推进保驾护航。从长期来看,金融体系需要建立一个银行退出机制,这也就需要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加大了商业银行的运营成本,利润减少,这必将给银行的经营带来一定的问题。综上所述,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举措势在必行,但要使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真正能够有利于金融业的发展,为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保驾护航,就必须充分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的利弊,建立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