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9:10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中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语言的特性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任何学科、艺术都有它与众不同的语言。数学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语言有本质区别,生活语言达成了大家之间的沟通,简易通俗,根据生活需要,根据个人的情感,可以侃侃而谈;而数学语言为数学所特有,它表述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数学学习实质上是数学思维活动,交流是思维活动中重要的环节,其文字简洁抽象,符号明朗独特。让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就是使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交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从而能够顺利地进行思维活动,完成数学学习活动。认识到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研究和使用,对提升数学成绩有明显的帮助。熟练地使用数学语言,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准确性才会点睛出髓,熟能生巧。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首先要做到熟练地运用数学语言,带动学生一齐来学习,养成使用数学语言的良好习惯。例如,关于“长短”的概念,我们常常这样形容:A长或B短。在数学语言当中,这样的描述是不精确的,我们要这样说:A比B长或A比B短。再如,学生的体重,不要根据生活的习惯和一般的说法说成是一百斤,而要说是五十千克。走进数学课堂,不知不觉地形成说数学语言的习惯,就会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快速发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明白了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的不同之处,认识到了数学的特质,从而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三、发展“模型思想”
数学是生活的基础,世界离不开数学,人类文明和数学息息相关。作为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在生活、学习、工作、研究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指导着人们将数据处理得更加严密,计算得更为精确。数学模型因采用了形式化的数学语言,去抽象、概括地表征所研究的对象,因此形成的数学结构在整个推理和证明的过程中,在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愈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让知识拥有生命力,让学到的知识能够不断使用。而应用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形成良性循环,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以致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拓展了他们的思维。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是对建模过程有所感悟,能够领略数学模型的意义,在头脑中形成完善的思路,从而具备和发展“模型思想”。大自然天地广阔,小学生具备青春的活力,学习又处在萌芽阶段,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从基础开始,便于学生掌握,要具备初始性特征。因此,要从自然和生活出发,从生活中寻找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感性认识,引导他们经历将实际问题初步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养成习惯,就能够增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更好地对新旧知识举一反三,并能够为数学表达提供思路,为体悟数学之妙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数学本来是抽象的,有了数学模型的帮助,就有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对于数学来说,数学模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的价值,认识到了它的意义,还能正确、全面地挖掘它的能量,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维,在锻炼中不断成长。
1.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成功的教学是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展开的,因此在备课时我们首先就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这包括学生的数学基础、认知规律、接受水平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只有对全体学生的实际水平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了解,在备课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其教学才能围绕着学生有序展开。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学生个人记录袋,将学生的具体学情造册,这样更加利于各科任教师准确、全面且随时掌握学生的学情,为更好地教学打下基础。
2.备教材
新课改提倡数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构建,教材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是教学的重要依据,其地位不容质疑、不容挑战。为此,我们要认真地研读教材,对教材上各章节、各部分的知识点准确把握,同时还要理清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在教学时才能根据具体的学情与教情对教学内容的主次、顺序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实现学生的主动构建与全面发展。
3.备课标
新课标提出了许多全新的教育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指导性思想。要实现数学有效教学就要顺应新课改形势,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但对于新课标的理念并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两种方式来学习新课标,尤其是集体学习,可以发挥群体的优势,通过充分的交流与讨论,集思广益,达到真正的领会与深入的实施。
二、精心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有一个巧妙、新颖而有效的导入直接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成功。导入巧妙有趣,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聚集在新知的学习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程度高,自然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因此,要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就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以此来激发与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悬念导入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们正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来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新知间制造悬念,使学生进入“口欲言而弗能,心求通而未得”的愤悱状态,这样自然就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如此教学,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教学参与度高,目标明确,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
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具有画面的多维性与视听的结合性,运用于数学教学中,将枯燥无味、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寓于直观形象的画面与图片之中,具有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的特点,所展现的不是黑白的静态教学,而是多彩的动态教学,所带给学生的是视觉、听觉等感官的综合刺激,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与动力。
3.实验导入
数学学科本身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采用实验导入法,更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这样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而且学生通过认真观察与思考,可以从实验中获取大量直观认知,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纸上任意做一三角形,将其三个角剪下,然后将这三个内角拼在一起看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由此实验来导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三、合作探究
实现学生的主动探究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合作探究,更加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参与与独立思考,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参与者与机械的接收者,而是真正的学习主体、知识的构建者。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彻底摒弃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开展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展开互动探究,以真正地获取知识,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增强科学探究意识与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要明确所要学习的新知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在二者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以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情境,提出合作探究的任务。问题要有明确的指向性,以达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有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要有开放性,能够引发学生积极的思维;要有挑战性,介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和新认知水平之间。这样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带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合作探究。
2.交流讨论,互动探究
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各种素材,积极动手、动脑、动口,认真观察、分析与比较,展开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在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与解释所学知识,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现实生产生活中现象。这样在交流与讨论中来获取大量直观认知,完成探究任务,这正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竞争意识、探究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与发散性的重要契机。
二、充分将数学文化和小学数学教材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为了能够让小学生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其中往往会增设部分与数学有关的趣闻等内容。小学数学教师利用一个奇妙的故事首先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再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数学世界,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兴趣,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蕴含着许多的数学历史,以数学历史为主线可以让学生零散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归纳、类比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数学方法。教师在进行课前备课时,要充分理解教材编纂的用意,要运用最恰当的数学方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文化素养。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认识万以内的数》中就增设了算盘的相关内容,介绍了算盘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一种计算工具,在2600多年以前我国人民就利用算盘进行记数和计算,并且陆续传入日本、朝鲜等国家,这不仅加深了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还潜在地提升了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教师在讲《数一数》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拿出一张动物园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归纳,图片中有多少种小动物,都有哪些种类的小动物,让小学生发言,在发言的过程中对回答得又快又准确的小朋友进行及时的表扬。在结束课堂教学进行总结时,教师告诉学生在进行数数时,可以从左往右数,也可以从右往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数,这样在数数的过程中就不会有遗漏了。整个课堂小学生不仅认识了各种小动物,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三、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展现数学文化
对于小学生来说,增设丰富的教学活动能够较好地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通过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发现小学生的兴趣导向,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而顺利进行数学教学。各种数学小游戏、数学趣闻故事、智力游戏和竞赛都是小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这些教学活动的开设都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苏教版第三单元《分一分》中,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七巧板等,通过比赛的形式看哪位小朋友能够最快、最好地将不同形状的七巧板进行分类,通过分类的小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如何有规律地进行分类。又如小学数学教师播放《拍手儿歌》让学生认识前、后、左、右,然后提问“你前后左右的同学都是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还培养了小学生合作意识。
四、考试内容中融入数学文化
在考试内容中融入数学文化不仅能够较好地反馈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够进一步升华小学生对数学文化的理解。在考试内容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对数学知识点的考查,更多的是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的提升,帮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设计考试内容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比如在试卷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小明帮助妈妈去买菜,白菜每斤2元4角,妈妈要求小明买两斤,小明应该付多少钱?”这种贴近生活的考试题目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
数学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指出“要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可以寓枯燥而机械的知识讲解于生动而形象的情境之中,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让学生以饱满的学习热情来展开主动认知,加深学生对抽象而深奥的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来巧妙地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展开独立的思考与思维,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建构知识,成为探究的主人,快乐的主人。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是学生的学堂,为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一、问题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认知的内在动力与推动力量。如果教学索然无味,任凭教师再努力,付出再多的精力,学生依旧是一脸茫然,机械而被动地参与,这样的教学如何能取得成功?为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之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感受到新鲜有趣,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以生动的故事、丰富的生活、趣味游戏来引出问题,让学生在生动的情境中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就可以与学生来进行一场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游戏,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纷纷败下阵来,这样自然就会引发学生更大的关注与困惑,究竟老师是用什么方法来判断的。此时再引入新知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问题要有真实性
数学学科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脱离生活的数学教学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会让学生认为数学遥不可及,没有用处,而使得厌学情绪滋生。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性,要站在生活的角度来设计问题,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引出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问题的真实性,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进而才能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体性。如在学习正负数时,我们让学生思考当温度到达零下多少度时如何来记录。这样的问题真实可信,自然可以缩短学生与教学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而激起学生参与探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问题要有思考性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不是教学的摆设,而是为了引导学生的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不要为问而问,只是就知识本身来提出一些简单的检查型问题,而是要提出一系列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同时要充分地认识到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单纯的高难度,严重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这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不仅无法完成探究,相反还会让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将问题的着眼点放在已知与未知的联结处,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具有思考价值与探索价值,学生才能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新知。
四、问题要有针对性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数学思考与思维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要就事物的核心与本质来提问,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可以直达知识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来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设计问题时要不可主观臆断,而是要在学生与知识之间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方面,教师要深入地研究教材,理清教材各部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对教学顺序与主次进行合理地调整,这样才能让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要深入学生,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有一个深入而全面的了解,这样在教学时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学生。只有深入地解读教材、了解学生,才能找到教学的最佳切入点,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以通过探究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问题要有挑战性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强烈的心理需求,即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与探索者,在儿童世界这种心理需求更为强烈。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更能激励学生不断地进取,展开深入的思考与思维,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调控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与开放性的问题,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享受智力角逐的乐趣。尤其是开放性问题,并不是局限于标准答案,更能为学生提供宽广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富有个性化的学习,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对知识的再加工与再创造,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精心设计悬疑问题,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可以改变传统的平铺直叙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最佳状态融入课堂教学活动。
一、创设故事化的教学问题
创设故事化的问题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可以促使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从而运用多元化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可以先让学生看“老鼠背土豆”的图编故事:小老鼠从地里偷了7个土豆,但是在回家的路上,装土豆的袋子破了一个小洞,此时,教师提出问题:“小老鼠背土豆回家的路上,有可能会掉几个土豆?带回家几个?”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练习,并动手模拟实际情况,最终得出不同的答案:有可能丢掉1个,还剩6个,算式为:7-1=6;也有可能丢掉2个,剩下5个,算式为:7-2=5;还有可能丢掉3个,剩下4个,算式为:7-3=4;也可能全都丢了,算式为:7-7=0。这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发挥了创新能力。
二、联系生活设置有效问题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呢?”学生回答:“足球、皮球、车轮等”,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足球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如果做成三角形会怎样呢?”以上问题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会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对圆形的认识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中庸》中有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渗透德育之前,我们必须要做好前期的准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学要做到“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要让学生能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要的数学,并能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改转变教学观念,积极的利用各种先进的教育技术来树立起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和发展观,并对传统的师生关系与教学观念进行思考。为了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来为数学教学服务,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努力的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及各种教育教学新理念,不断的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并将这些新的教学理念付诸实践,带进课堂;(2)积极的学习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并考虑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为数学教学服务;(3)明确自身的责任与所应该担任的角色,并思考如何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身的角色,促进学生发展;(4)重视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自我反思和改进。
(二)积极的转变师生角色,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十分重要。我们必须要改变以往的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出题学生做题”的被动学习状态,让教师从传道、授业向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进行转变,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们认同教师的教学,使得教学效果明显提升。
二、利用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一)运用信息技术呈现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材中有一些内容蕴含有明确的思想教育目的,对于这些内容容我们教师必须要仔细的进行挖掘。信息技术拥有的动态性特点,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这些内容,将更加有助于达到德育的效果,让学生有更多的体会。例如在《两位数减两位数》这一节内容中有这样的一个例题“申奥投票中,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与多伦多相比北京多出多少票?”这个例题蕴含有较为明显的德育因素。我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来扩大这种德育效果。例如可以播放当时申奥成功宣布结果那一瞬间的画面,让孩子们可以从画面中感觉到当时人们的激动心情,进而让他们感觉到祖国的强大,促进他们的爱国情感的发展。又例如在《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中为学生们介绍了《九章算术》中所记载的计算方法,而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们做一个小flash来引出《九章算术》中古人所描述的计算方法,并为孩子们呈现出《九章算术》的一些相关资料,让孩子们能够知道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古人们通过生活的实践总结出了丰富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又例如在学习圆周率π的相关知识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出π值发现的历史过程。在多媒体课件上可以先为学生们展示《周髀算经》,介绍《周髀算经》的历史,然后接着引出《周髀算经》中的“周三经一”这对圆周率作出估算的古老记载。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们呈现出一位古人在演算圆周率,这位古人就是祖冲之。并告诉学生们祖冲之所计算出的圆周率π值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利用课件上的绚丽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感觉又回到了过去,亲眼见证了古人演算π值的一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产生出学科学、爱科学的决心,并进一步的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上面所讲的都是一些教材中所明确蕴含有德育因素的素材,在数学教材中还有一些在德育方面是属于隐性的教材。我们必须去仔细的发掘,然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出来,让学生们能够从多方面接受德育教育。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常令小学教师感到头痛的问题就是小学生很多都好动,不能够长时间的将注意力集中在同一件事上,这是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密切相关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们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呢?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著名教育家曼思也说过:“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终生受益。对于小学生而言良好的听课习惯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他们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他们的听课习惯。但是如何才能够让他们长时间的将注意力放在同一件事上呢?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多种信息呈现的方式来激发出小学生们产生出强烈的好奇心,并逐渐的将好奇心转化为认知兴趣,最后成为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使得他们能够将注意力集中起来,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注意力的集中。通过这种长期的训练,能够让学生们自觉的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在前面一节课的基础上,笔者准备了这样的一个课件:“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新朋友。”然后利用多媒体呈现出长方体、正方形体、球和圆柱体等,并告诉学生们这些立体图形的名字。接着打出一句话“图形王国里啊,发生了一件抢劫案,警察叔叔马上去寻找线索,结果他们找到了一串脚印,你们知道他们分别是谁的脚印吗?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能帮警察叔叔破案?”并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平面图形。如果学生抓到可疑的图形,就全班一起验证,一起破案,教师印上印泥,通过投影来和学生一起辨别凶手。若学生说错,教师也印到纸上,加以验证。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出这样的教学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并且还能够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到“破案”的活动中来,让他们能够长期的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长期下去,就会让学生们感到教师所讲的内容都十分的有趣,进而逐渐的养成认真听课的良好习惯。
(三)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数学美,涤荡学生心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79-01
小学生学习书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于传承、传播中华书法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清楚的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及教学现状,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以下是笔者的几点教学浅见:
一、现阶段的小学语文书法教学现状
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说白了也就是写字教学,教学生如何写好汉字。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功,但在目前的教学中,学生书写能力很差的现状一直是教师头疼的问题。随着电脑的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渐渐转变,更是加深了这一现象,现阶段的很多小学生,先不说要求写的好,即使把字写对都很成问题,最让人头疼的是“不认识”。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其应归根与以下几点:
1、.书法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自实行考试制度以来,书法教学就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线,在应试教育的大潮中,“分数、考学决定着命运”,于是,学生、教师、家长都十分注重孩子的成绩,像书法课这样的副课,学校、教师和家长普遍不重视。因而,现阶段的书法教育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已陷入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这些无不引发人深思、令人焦虑。有些学校及教师受教育成果功利性的影响,不是把初学书法以认识、接受、尝试为主,学会用毛笔书写汉字的基本点画为主要内容教学,而是把书法教学改为学生自主的写写课文中的生字,抄写一些句子就完成任务了,导致许多学生不知道怎样书写美观的汉字,许多学生容易写错别字,不懂汉字结构,不知笔顺规则,字体缺乏美感。
2、师资资源缺乏,无法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近年来,教育部门已经把中小学生书法教学列入素质教育中基本技能训练的一个方面,学校已把写字列入课表,并开展课外书法艺术活动,为尽快使中小学写字教学走上轨道,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但是,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多是特钢转正等,真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教师越来越少,师资资源缺乏,没有专业的教师指导,使得书法课教学极不规范,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培养,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一直处于不利地位。
二、提高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正视小学书法教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共同提高。规范写字是小学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实现素质教育以培养、提高、优化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基本保证,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应引起广大教育界的重视。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正视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写字进行有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写字水平,提高教学效率。此外,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的同时,学校及相关部门还应加大书法教学的经费投入,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并不断的壮大,为小学语文书法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2、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调动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真理至今颠扑不破。实践证明,兴趣越是浓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效果也就越好。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加大学生书写汉字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书写汉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激发学生书写汉字的兴趣,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有关书法家的趣事;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历史,感受文字乐趣;引导学生编写写字儿歌等,激发学生爱书法、爱学习书法的兴趣。
3、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我们要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掌握执笔、运笔方法,逐步做到字写得正确、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学生写好汉字的关键,只有学生书写的习惯良好,学生的书写速度才会提得上来,书写也才会整洁、可观。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写字的姿势等,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正确的写字姿势是:头要正,身要直,臂放松, 脚放平。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记住顺口溜:头正,肩平,臂张,脚分开;“三个一”要求记心上。这里的“三个一”是指笔尖离手一寸,眼睛离书一尺,身子离桌子一拳。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除了教师有针对性的培养外,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学习成长中,难免定力不够,还需要家长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
4、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练习,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更适用于小学语文书法教学。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中,教师在做好相关工作的同时,教师应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书法书写练习,使学生在不断的练习中进步、提高。在小学阶段的书法练习中,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进行汉字的基本组成:横、竖、撇、捺、折、点、钩的练习。此外,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摹写:将透明纸蒙在字贴上书写,临写:对照字帖,写出该字)等之类的书写练习,逐步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总结: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门独特艺术,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在小学语文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不断的探究创新教学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包括课前备课环节、教学环节、课后反思环节。在每个环节中,教师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环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发展他们的数学素质。在备课环节,教师不仅要深入探究数学教学大纲,还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为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提供前提。在教学环节,教师要通过和学生的互动来获取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对他们的思路进行点拨和启发,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课后反思环节,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来反思存在的问题,同时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让他们谈谈学习的感受和看法。在互动教学中,不仅使学生和教师的情感加深,还能让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分层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数学水平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收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针对学习能力和水平较好的学生,教师要让他们始终保持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并给他们布置一些较难的学习任务,利用这些学生的好胜心来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对于中等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到学习的乐趣,促使他们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通过主动探究知识来提高数学能力。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关注,让他们从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开始,树立起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通过逐步提高数学问题的难度,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使他们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通过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使课堂学习氛围始终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实现了高效教学。
二、根据教材内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在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时,在理解新知识时存在疑问的心理状况。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为基础的,只有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一些疑问,并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解决这些疑问,才能让他们真正内化新知识,增加数学知识的积累量,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注重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对他们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并让学生掌握分类、归纳的方法,使他们初步构建数学知识体系。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
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通过探究数学知识主动提出问题。在自主意识的学习下,他们对探究知识具有很大的热情。
(三)创设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
利用情境教学能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中,使他们在思考问题时能有效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探究要学习的内容。在问题情境中,学生具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在目标的指引下,他们能真正对运用数学,提高数学综合能力。
(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使他们能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善于思考和分析的习惯,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时,教师要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使他们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通过多种思路解决这些问题来使数学创新思维获得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自学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创造,掌握一套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到在任何时候学习任何一种知识时都能“处处无师胜有师”。为此,教师有必要更新观念,研究数学的智慧,分析数学的方法,努力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学习、去思考、去发现、去应用,去创造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记录下来,上课时带着这些问题听讲,而对于在预习中已弄懂的内容可通过听讲来比较一下自己的理解与教师讲解之间的差距、看问题的角度是否相同,如有不同,哪种好些。课后复习———学生可先合上书本用自己的思路把课堂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然后自己归纳出几个“条条”来。教师要研究每个例题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个例题的关键所在,思考这类例题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提问,把已知条件和求解目标稍作变化又有什么结果,解题中每一步运算的依据又是什么,用到了哪些已有的知识,这类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求解等,使学生的数学能力不断提高。
一、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硬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器件、软件等综合起来可以促进农村教育的环境条件。硬件环境包括各种的教学器材、教学用具以及教学材料等设施,如:电脑、投影仪、交互式白板、电子教室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硬件设备,那么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活动也就无从谈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软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所需要的非物质条件、无形条件小学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软件环境包括各类的可以观察和记录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监测动态的各类设备、设施,能够记录着教学任务的工具。我们通常所谓信息化的人文环境,是指农村中小学校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人为因素,以及对信息化教育教学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包括学生的现代教育意识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程度等等。硬件环境建设、软件环境建设、人文环境建设三者都是至关重要的,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具备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没有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再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条件,都将难以发挥作用。
二、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近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实施的“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但是在整个农村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过程中,仍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诸多问题。经费短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每年用于更新信息化教育设备的资金投入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更不能适应当前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信息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设备的新旧换代日新月异,一些信息化设备往往经过一两年就会淘汰。2.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滞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环境信息化的要求不高。教师对网络信息化教育的认识不够、认识的内容不到位,限制了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农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普遍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认知上存在几个不足,主要是在信息化建设上存在较多的误区导致产生的学生生源信息上的制约效应,而且也不重视信息化的使用,主要采取的是传统类型的教学观念。因此没有指定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类型的教学,用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来灌输式的教学,而不采取现代化的信息化手段进行开展教学。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建设的几点对策
1.保障并逐步加大中小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与各级财政部门的联系,在农村开展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中要求各级财政部门给予足够的资金保障,并确保每年的信息化教育经费逐年的增加,这样才能有效的保证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教育行之有力的开展,同时学校在使用信息化教育专项经费中也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支,考虑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做好经费使用的规划、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学设备的采购等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些的开展,与此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和检查,这样才能够使农村信息化教育有效的落实并顺利实施,也保证资金可以划拨到位和使用效益。2.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所更新,素质有所提升。教育信息化首先要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和转变,在现有体制下进行创新、制度上加以改进,同时要进行观念上的有效突破。因此,无论是各级主管部门还是学校职能部门都要进行教育观念上的一次转变,转变是教育的首要任务。一是教育管理部门的观念要转变。教育的管理在整个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必须要首先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深入研究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政策,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深刻内涵,明确发展思路,为当地教育信息化建设指明方向。二是学校管理者的观念要转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运行、应用需要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学校领导是教育信息化的决策者、开拓者,因此转变校领导的观念是解决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方向的问题,要唤起校领导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欲望,并要使他们知道如何去发展教育信息化。三是教师的观念要转变。教育信息化首先要着力于培养教师应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能力,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四是要把师资培训作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针对农村年龄结构偏大的教师,探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实际运用现代化信息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3.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促进教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升是由问题本身所引起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开拓的过程,在不断的更新中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改变,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在网络信息化的时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可以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使其学生能够真实的感受其自身的环境,从而使学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
总之,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社会体系,更具深远的意义。
作者:张静 单位:兰州市电化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提问是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有效的或高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将一堂数学课变得轻松自如,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也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体现课堂提问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问、激趣创境
课堂提问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创造性处理和加工教材,对教学的内容做到取舍有度,在教材和学生空白点处为学生提供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在一年级教学认识时间时,教师设计这样导语问题:我有一个好朋友,滴答滴答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你能说出在什么时间你都在做什么吗?又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们让学生思考这几个问题: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而不做成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呢?这样用实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学习的知识就来源于我们生活中,使知识由教材中死东西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接受,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调动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走向“问题尚未解决,同学仍须努力”的尝试探究之路,在思维不断“碰壁”和“激荡”中,让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智力、张扬个性,唤起创新的欲望。
二、浅问、化难为易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一个很难的大问题,可以科学地分解为几个容易的小问题,步步诱导,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解决难题。设问要结合学生年龄、能力实际,使他们回答问题时可望又可及,既不因为问题过难而使学生望而却步,甚至挫伤学生思考和回答题的积极性,也不因为问题过简单而使学生骄傲自满,思维惰性滋生。比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的内容时,教师用课件出示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师问: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生:180度。师:把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等分成两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有学生立即回答:90度。师:怎么得的90度?生:180度的一半等于90度。师:这样计算对吗?(课件演示等分成两个直角三角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和思考,生:各是180度。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师:画一个任意三角形,把三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你能拼成什么角?这样由浅入深的引导提问,可以使学生茅塞顿开,思维顺畅,学生更清楚的知道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与三角形的大小、形状无关,这样深化知识的提问,步步入深,引人入胜,即启迪了学生智力又帮助学生找到解题的关键。
三、巧问、前后联系
数学知识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每个新知识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而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它们内在的共同因素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了桥梁,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利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例如在三年级下册教学数学广角——生活中的数学时,活动之一:师问:用三张数字卡片2、6、7摆出不同的三位数,能摆几个?动手摆一摆。(学生动手摆一摆。)生:能摆6个。师:为什么这三张卡片能摆出6个不同的三位数?生:因为卡片上的数字不同,每一个数字与其它两个数字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三位数。师:说说看都组成了哪些数?师:同学们真行!如果是换成2、0、7能摆出几个不同的三位数?立即有学生回答,生A:6个。生B:4个。师:为什么是6个?为什么是4个?动手摆一摆。(学生摆一摆后,)师:现在请摆得4个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207、270、702、720。师:请刚才认为可以摆6个数的同学把你摆的数字读给我们听。生:只能摆4个数字。师: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生:0不能放在百位上。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百位上?生:因为这里的百位是最高位,0不能放在最高位。师:0为什么不能放在最高位?通过以上的教学提问设计,学生在不停的思考和实践中学习,既弄清了本节课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