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期刊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机械制造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11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机械制造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机械制造论文

篇1

二、机械制造工艺可靠性分析

(一)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是由多种不同影响因素共同制约形成的,每一种因素对工艺可靠性都有着或重或轻的影响,因此应从每个因素分析其工艺可靠性,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一般我们较多采用的有定性研究法与定量分析法。孔位特征对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作用,因此在分析工艺可靠性时可以采用模糊评价法分析孔位特征的影响因素。模糊评价指的是对孔位特征的模糊矩阵进行评估,将关键孔位的影响因素转变为模糊数,集成之后选出控制因素,使其符合可靠性的技术要求。而定性与定量指的是加工过程中的工艺技术、参与人员、机器设备以及其他难以量化的因素。

(二)对加工误差进行分类

由于机械制造中设计的机械孔位与工件比较多而又相对复杂,关键孔位特征与其他相关孔位或周边孔位的加工之间存在着制造结果上的因果联系,因此前后加工顺序不同的孔位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错综复杂,容易造成差错。因此可以采用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法对孔位加工误差进行确定与归类。具体可以将之分为三类:一般、比较重要、重要。在分类误差之后应对重要孔位采取重点控制,比较重要孔位相应控制,一般孔位合理控制。为进一步提高孔位可靠性,应结合多孔位控制方法进行加工制造。

(三)控制工艺故障在制造

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工艺故障,故障产生后会造成成本的增加。工艺故障还会导致产品不达标被退回,对产品生产商的经济效益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对工艺故障做出控制。我们首要任务是明确工艺故障的发生规律,再进一步采取预防措施与补救措施。预防性维修是控制工艺故障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定期维修与顺序维修。定期维修的时间间隔是根据数据确定的,优点为方便控制实施和安排,但是一种较为被动的方式,适应性不强。顺序维修恰当灵活安排维修时间间隔,更为实用,在工艺故障的控制中应用的更加广泛。

(四)科学评定工艺可靠性

对产品进行可靠性评定是验证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的必要方法,评定一般可分为指标层评定与系统层评定两方面。系统层是对机械过程而言的一种评定方法,用于判断机械产品是否可靠,而指标层的评定用以验证系统层的评定,具体实施中常使用SPTE法进行科学评定,重点观察关孔位用以确定收缩因子,严格遵守评定规则,能够提高科学评定的质量。为了使评定更加合理与全面,在评定指标的设定中应设定下列指标:工艺可靠度、自修正、遗传性、发生故障频率以及维修时间等多项因素。注意应严格按照科学的计算方法进行评定。

(五)引入先进技术、强化过程管理

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科学的过程管理对于保证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具有重要价值。结合市场需求适度的引进先进技术,切记盲目引入技术与忽视市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结合自身需求进行局部工艺的强化改进,突出重点引进技术。此外,科学的人才管理在机械制造的工艺可靠性控制中至关重要,应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为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产品质量提供保障。对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生产工具、生产材料、技术手段、人员调配与运输、维修等各个方面应进行控制与管理,强化工艺选择和工艺程序,提高工艺可靠性。

篇2

传统机械制造专业的实验教学附属于理论课程教学,通常以演示性或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简单而机械地重复老师的操作过程,缺乏思考的意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围绕实际问题实施的创造性实验教学。相对于传统实验教学,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索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机械制造专业中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增强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自主学习、全面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1.2实验的独立性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只抛出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则充当导师的角色。由学生独立去查阅资料、设计实验路线、自主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从而改变学生在传统实验中的被动角色,整个实验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流程

2.1实验题目的选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选题既可以是老师指定某些实验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实验题目,也可以是学生自拟实验题目。指导教师指定实验题目时应该考虑实验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的难易程度、实验步骤的可操作性、实验过程的安全性以及实验设备的能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题目直接影响到实验效果。如果实验题目太难,学生无法按时完成实验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这样学生容易失去探索客观事物的兴趣;与之相反,如果题目过于容易,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自拟题目,指导老师要积极协助并严格审查实验题目。例如机械制造技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老师指定学生用成形刀具对某成形表面进行加工并达到规定的设计精度,这就要求学生具有金属切削刀具设计、机床操作能力和零件几何要素检测知识等综合素质。

2.2实验方案的设计

确定好实验题目后,学生开始查阅文献,寻找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信息,设计整套实验方案,撰写实验设计报告等。在讨论会上汇报实验方案,与同学和老师展开讨论并进一步完善实验设计方案。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后交由指导老师审阅,指导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实验设计中的大胆而具有创意的方法,然后对于不合理的地方与学生展开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根据老师的意见完成最终实验设计,经审查通过后便可开始实验作业。

2.3实验的实施

实验的实施是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重要环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不但要实施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获得预期的结果,而且还要在实验过程中修正实验设计中不合理的地方,学生可能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最终完成实验,这一过程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2.4实验的结果

实验完成后,学生应该归纳和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指导教师组织实验报告会,学生汇报完整的实验设计、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以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实验报告会上,老师要引导学生就实验的一些相关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可以让其他同学了解他人的实验成果,取长补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验报告应有别于传统实验报告的形式,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报告最好采用论文形式,论文形式的实验报告的撰写是对实验过程的再认识与提高,有助于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做进一步思考,对没有达到预期结果的实验,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措施。

2.5成绩的评定

在实验完成后,科学合理地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既是对学生实验工作的肯定,也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在实验工作中的不足,是对学生的鼓励与鞭策。实验报告答辩是教师检查和评定实验成绩的有效手段,也是对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一次集中答疑。实验答辩既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拘泥于形式,师生要认真做好答辩的准备和组织工作。答辩时,由学生对实验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进行描述,阐述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展示实验成果等,指导教师围绕学生的实验提问、回答和实验报告进行点评,评定成绩等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成绩评定应该以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和答辩成绩为主,兼顾理论知识和实验结果。评定成绩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考核标准,要鼓励学生大胆合理创新,创新意识在考核成绩中应有所体现。实验的成绩由实验报告、实验技能和答辩成绩三部分组成,其中实验报告占50%,实验技能占30%和答辩成绩占20%。

3实验的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开展受制于学生自身素质、教学经费、实验设备数量、指导老师数量和实验过程的安全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开展起来困难重重。为了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有效地推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

3.1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以选修课方式实施

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作为独立实验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主要基于以下因素:首先,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有极大的帮助,但是不能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建立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基础上的。其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实践能力和学习兴趣等因素关系密切。在同一个专业中,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兴趣不一,我们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提倡差异化教学,如果把理论和实践能力稍差、学习兴趣不在本专业的同学强拉进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也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占用包括师资、经费和设备在内的大量教学资源,在现阶段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独立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是最大限度满足教学需求的方式。最后,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需要使用机床加工零件等,设备和人员的安全极为重要,然而指导老师数量有限,他们同时还要承担基础工程实训的教学任务,选修课的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学生人数来保障实验过程的安全。

3.2相关教师共同参与

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完成需要理论知识、零件检测技术和机床操作能力,与实验教学相关的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共同参与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才能真真切切地、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达到预期教学目的,使学生受益。机械制造技术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中,专业理论课教师是主要指导教师,负责学生实验全过程的各项活动,但主要工作是理论指导、方案评价等工作;实验相关的实验员负责学生检测仪器的使用培训和测试过程的指导,协助学生完成测试过程;工程实训中心的老师负责学生的机床操作培训和零件加工工程的指导等等。只有多方参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完成。

3.3重视实验报告会

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实验方案评审会和实验答辩会等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形式的报告会。首先,实验报告会是师生之间交流学习的重要形式,报告会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表述清楚,重点突出。其次,利用实验报告会,指导老师可以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既能解决学生的疑惑也能克服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最后,通过实验报告会的交流讨论,学生清晰而完整地了解了其他同学的实验,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相当于完成了该实验,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教学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报告会尤为重要。

篇3

2机械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

2.1集成化应用分析

对于机械制造领域来说,其中所涉及到的集成化实际上主要是在技术功能、技术经营上所进行的集成。而也正是由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影响,才能够使得计算机集成化技术转化成为对于机械制造的整体性优化。企业本身在实际进行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动态集成措施,能够让制造企业本身的动态集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这方面的措施才使得自动化技术保持自身的应用合理性,进而让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被应用到制造系统中。就现阶段来说,将CAD/CAM作为主要核心的CIMS工程应用措施,实际上已经在整个制造行业中进行了覆盖,其生产形式必然会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2.2柔性化应用分析

柔性化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其能够根据外界因素作用力的差异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适应能力。换句话说,在柔性化应用过程中,生产出的产品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的更改特性。现代机械制造行业必须针对终端用户的各类需求及时精确地做出反应,进而对机械制造产品类型和结构属性做出相应调整。从这一角度上来说,柔性化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该问题,其在确保必要生产柔性的基础上,对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合理优化,并在构建产品制造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计算机管理的工作效益发挥到最大。在当前技术条件的支持下,敏捷制造已成为柔性化应用的必然选择与发展趋势,其最显著的应用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提高产品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b.确保产品交货期,满足客户需求。c.强化信息系统运行全过程的可靠性。

2.3自动化的加工系统

机械是由不同的零部件组合而成,而成品是将零部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技术要求进行组装而成的。自动化的加工系统能够有效地完成生产过程中的重复劳动,能够大大降低工人的重复劳动,节省体力,保证充足的人力资源。

2.4智能化应用分析

智能化机械制造技术,主要是将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系统工程管理技术等多项不同的技术进行了良好的结合。而通过和专家系统所进行的结合,智能机械实际上完全能够依据机械制造体系中所呈现出的环境不同变化。机械智能化体系中所存在的一个主要特性,便是其所呈现出的极为特殊的人机工作界面,在实际执行制造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交互界面来进行人机沟通。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其中所存在的关键,就在于使用智能技术来对于相关专家所呈现出的智力活动加以模拟,如此一来,便能够使得自动化机械按照专家化的模式来进行运转。同时,还由于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运行的系统能够依据自身当前所呈现出的情况来执行实时性的检测工作,尽可能的保证运行得以优化。

篇4

智能化应用是指通过各种现代先进技术,例如计算机网络技术、智能技术、编程技术等实现的具有高度智能化的应用,它是科学发展的必然。智能化应用于现代经济,要求抛弃原有的落后制造技术和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考虑商品和人为因素,通过人性化的加工商品来理解和制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加工方案。智能化在机械制造领域应用主要是指为全面提高机械性能,将自动化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完美结合,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综合制造技术。智能化制造技术不仅可以实现高度人性化的人工智能,还能够在制造加工过程中对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的思维活动和技能进行模仿,取代专家的思维方式。

1.2集成化应用

机械制造中的重要技术之一就是集成化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机械制造的优化集成。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各种技术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在融合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产生各种高新技术,例如现代社会常用的柔性制造技术等。为最大限度的促进高新技术的生产,必须要将各种现有各项技术进行集成,各种现有设备系统也要实现一定程度的整合,这有助于产生新的管理应用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中的集成制造可以有效实现现代意义上的柔性生产变革,将人放在中心位置,保证产品生产质量和服务质量。

1.3虚拟化应用

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将CAD、CAPP等制造工艺与计算机制图技术有机融合,这些技术极大的完善了传统人工制图技术,一方面降低了劳动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制图质量和水平,在精准度和速度方面有质的提升。CAD技术不仅在作图速度方面有较大优势,并且在出现错误时可以及时修改。虚拟自动化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机械制造活动进行仿真,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丰富了产品种类,并且有更高的能力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

1.4柔性自动化应用

柔性自动化技术在现代企业已经广为运用,该技术并没有完全依赖自动化,而是在柔性生产的前提下对信息系统进行完善,以实现利用计算机管理企业的目标,它在应对市场变化方面有较大优势。柔性自动化有效解决了大批量和小批量生产之间的问题,在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能够根据市场灵活调整生产,保证供给和需求的有效平衡。柔性自动化在企业中的应用已经不断趋于成熟,也显示出了其应有的实用价值。

2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前景

我国机械自动化起步较晚,发展和应用时间较为短暂,某些方面的技术水平还不成熟。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时这也表明我国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行业中的应用仍有很大空间。科技就是生产力,人才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因此,为更好的促进机械自动化发展,首先要加大培养机械自动化人才的力度,为该行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在未来不断创新科技,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同时也是我国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主要方向。机械自动化技术将成为未来企业不可缺少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是引领企业走向科学、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手段。该行业在新时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行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自动化也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篇5

脱离实际生产及知识滞后是高职教育教材内容所存在问题。在不同的教材里交叉学科的内容重复出现,既产生教学学时浪费现象,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知识体系包括科学理论,也包括工艺技术,还包括工程实践,这些内容中存在大量的抽象概念、枯燥的名词术语、繁多的知识点,并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关联度非常小。合并缩编原有几门课而成的机械制造基础教材,其内容冗杂,以知识灌输为主,不利于高职教育教学。

(二)教学方式陈旧

目前,灌输式教学是在教学上采取的主要方法,面面俱到地教授教材内容,惟恐学生掌握知识不够完全。导致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只能死记硬背知识,更不用说把握好章节中的精髓了。此外,学生对信息量的获取较少,视野得不到有效拓宽,狭隘教学方式(从书本到书本)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仍广泛存在,创造性的高素质人才是很难依靠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因此,对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改革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改革来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质量不断提升,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学生学习的需要更好地得到满足。

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对策的探讨

(一)提高教学内容的有效性

以教学大纲作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参考,教学内容要合理调整,高职教材要灵活处理,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促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

1.教学内容要具有实用性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满足实用、够用的尺度,以应知应会专业操作为标准,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和技能教育。

2.丰富实训实习内容将技术应用型的合格人才输送给一线的生产岗位,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职能。对于操作技能、工艺知识几近空白的刚入校高职学生,通过对实训、实习内容的丰富,可以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在较短的时间得到锻炼,加工零件的工艺知识得到补充,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培养,在实践中强化学习、自行深入生产实践的良好习惯得到加强。

3.教材内容更加符合专业特点学校对学生的培训目标应取决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机械制造基础教学中侧重面是不同的。比如各种机床切削加工方法在数控专业的教学中应是主线,而各种机床结构原理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学中应是主线。现有的教材必须对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从形式上简单组合课程内容是不可取的,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的应包括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应用和科学的最新成果,专业领域最新的发展方向和动态。

(二)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目前,国内教育专家提出并运用情景式教学法、开发式教学法、激励式教学法、兴趣式教学法、引新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学习兴趣被有效培养、主观能动性被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被正确引导是这些方法的共同点。职业素质在现代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灌输式教学方法日见颓势,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创新势在必行。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要依据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教学法原理,同时参考高职生心理和生理特点,采用符合学生实际和教育科学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1.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以车床传动系统分析教学为例,若采用现场观察车床方法,将主轴箱盖打开,学生仍然认识不清车床的内部结构。采用三维软件制作的虚拟仿真教学模型,教师通过操作进行讲解,学生对车床主轴箱内部的结构、进给箱的传动系统、如何操作滑移齿轮等方面的知识能够了解清楚且在真实条件下掌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效果大大地提高了,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拓展。2.合理利用实验设计、现场教学等环节合理利用实验设计、现场教学等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工程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会得到有效培养。3.利用网络优势,形成网络教学新体系覆盖面宽、实践性强是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特征,随着不断涌现的新工艺、新技术,知识范围继续扩展,课程内容增加且变化,进行网络教学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好模式。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在业余时间进行复习,还可以实时进行网上讨论,在网络上进行各种资源的查找,资源实现共享。教学方法的改革要体现三个原则:学生的主体、个性和潜能要得到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得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得到锻炼。学生的主体、个性和潜能要得到体现,就是应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要得到培养,就是将科学的、先进的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教师一方面教会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要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创新精神要得到锻炼,就是将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传授给学生,通过有效改革、完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

结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情况以及不同特点,对教学时间、教学难度、教学密度和教学速度应进行合理的灵活调控。合理制定、科学

规划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理论学时要进行适当的科学压缩,增加一定的习题课、必要的讨论课、相应的实验课学时,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压缩课时,有些教师会认为课程内容会讲不完,但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采用优良的教学模式将极大提高部分教学内容传授效率。例如,讲解砂型铸造这一节内容时,至少要用2个学时的时间进行课堂讲授,抽象的知识使学生似懂非懂。不过,通过现场教学的方式,实际操作进行现场讲解,四十五分钟就可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内容。适当地科学压缩课时,一方面可以将陈旧过时、与实际应用无关的内容进行科学地删减,另一方面可以使用先进教学手段提高课堂利用率,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基础知识。 (四)提高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通过研究与实践,建立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评价观,找到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来判断“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制定出能促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价方案。

1.建立严谨、完整的试题库,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按照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完成试题库建设,设计全面、合理题型是题库建设的第一要素,知识点覆盖完整是题库建设的第二要素。不同专业老师可以根据本专业大纲要求,自动选题组卷。随机、自动的命题过程,能够使考试更加规范、科学,同时为教、考分离创造有利条件。

2.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真实、合理地反映出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习态度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往往是目前高职院校广泛采用的传统课程考核方式,所计算的平时成绩往往是粗放的、不科学的,不能够真实地、完全地反映出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采取期末突击死记硬背的方式,也能取得相对较好的学期成绩。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考什么”要解决“,如何考”也要解决。“考什么”即是如何选择考核内容,一方面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要求目标要体现出来,另一方面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技术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要体现出来,达到能力、知识、素质完美结合。“如何考”即是如何选择考核方式方法,结合考>!论文、报告、闭卷、操作、笔试、课堂评价、实操与答辩等。

三、结语

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地探索、不断完善高职教学改革这项系统工程,认清社会在新经济形势的发展前景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应如何满足社会要求。使教学质量不仅通过教改得到明显提升,同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课程改革必须与时俱进,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教师的不懈努力和刻苦钻研是科学改进教学方法、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有力保证。只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具有优良职业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作者:李东和 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机械制造综合实践教学改革

1.应用创新型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综合实践

1.1全面综合训练项目安排

在传统的机械制造实践内容:工艺分析、基准选择、加工方法选择、加工阶段划分、工序顺序安排、机床及工艺装备选用、切削用量和工时计算、编制工艺文件等基础上,增加了工件热处理工艺设计和检测工艺设计等新的内容,以使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机械制造全流程的知识,使培养方案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1.2依托于项目的自主学习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受限于教材篇幅和学时的限制,讲授的内容多而广,但涉及具体工程问题内容又显得不够。针对这种问题,在课程开始第1周,就把实践的项目任务下发给学生,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为完成本实践环节需要自主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带有明确的任务和目的,在训练项目的指导下有目的性地学习,在自主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同时利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开放时间,可以对自己设计的加工工艺进行上机加工验证。在此过程中,学生在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

1.3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模式

本实践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一般需要用3—4周的教学时间来完成。目前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仍沿用了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2周的教学习惯,时间短、任务重,因而需要研究一种全新的实践模式完成实践。学生平时时间相对比较充裕,本实践环节结合机械制造工程学课堂教学,在课程开始就布置下实践任务,将实践中原需要集中的环节分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来完成,而在集中的时间段内更多地用在工艺文件的编制和规范上,从而形成一种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解决集中实践时间不足的问题。

1.4融合三维技术的辅助工艺规程设计

在工程中,三维软件如UG、SOLIDWORK、SOLIDEDGE、PRE等,已广泛应用于机械设计与制造的各个领域,但在传统的工艺与夹具设计实践环节,却缺失相关内容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综合实践环节要求学生借助当前流行的三维软件如NX的WAVE模块来辅助完成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设计。其流程如图所示,为基于NX-WAVE建立的机床拨叉体快速工艺编制模板。

1.5融合三维技术的夹具设计

基于应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在本综合实践中,要求学生全程应用三维软件如NX的WAVE设计技术完成夹具从总体方案到具体的零部件设计,同时所有工程图纸全部由三维实体模型导出。在夹具设计中,除传统的夹紧力计算外,还要求学生运用三维软件如NX的CAE模块完成夹具的运动仿真及有限元分析等,借助分析结果完成对夹具结构设计的优化,从而使学生熟悉主流的CAD/CAE功能模块的应用,具备应用CAD/CAE软件完成工程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1.6将数控加工工艺的训练融合在传统的机械加工训练中

现有的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中,学生在做工艺设计时基本上做的都是传统的机加工艺,学生很少主动采用数控机床来完成零件加工。在机械制造综合实践中,在选题时,我们就有意识地选有一道或几道工序需要借助数控加工来完成的典型工件,要求在安排工艺流程时必须至少有一道工序是采用数控加工的方式完成的,鼓励学生广泛采用数控机床完成工件加工。同时提供一个典型的数控加工工序卡模板供学生参考。针对数控加工工序,可直接调用WAVE工序模型完成CAM模拟加工及生成数控程序代码,之后可进入学校开放的工程训练中心完成实际加工及检验。

1.7以职业资格认定为目标的分阶段考核评定

篇6

绿色处理。绿色处理,即对机械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等废弃物运用一定的设备进行处理或回收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物质向无污染物质的转化。

1.2绿色制造工艺的技术基本类型

1.2.1降低能耗工艺技术。降低能耗工艺技术是机械制造过程所采用的绿色制造工艺技术之一。它主要是通过减磨和采取低能耗的施工手段等技术手段,来实现能量损耗降低和加工水平提升的目的。机械制造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通过原材料或能源所产生的能力,只有一部分被转化为有用能量,另一部分则被直接消耗或浪费掉能量。例如,在摩擦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很可能会对机械制造工艺造成一定的影响,降低加工工艺的可靠性。

1.2.2节约型工艺技术。节约强调的是对原料及能源的节约。其主要是通过适度简化生产工艺来实现的。一方面,从设计角度,在设计产品时,通过精密的计算合理确定零件的重量和数量,从而提升对原材料的利用率。在工艺上能通过采用新的刀具,增强刀具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刀具使用的能耗。采用干式加工技术,实现资源的节约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通过运用先进的制造技术实现对毛坯的预先优化处理,尽可能减少制造过程对原材料的消耗。

1.2.3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环境保护型工艺技术是利用工艺技术,减少或消除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有污染的物质。该工艺技术是保护生态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加工过程中将所需的要素输入系统时,系统默认将和产品生产无关的物料进行输出。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机械生产末端无关物料的处理,从而减少废液、废气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1.3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的重要意义

随着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提出以及全国各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工作的大力开展,绿色理念、低碳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友好社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制造业也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推进工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在传统制造业中,由于长期未考虑环境和资源浪费的问题,使得生产过程产生了许多废气、废水,不仅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随着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的提出和应用,传统的加工模式正逐渐向清洁生产以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发展模式转变。如今,社会需要的产品是高质量、低能耗的产品。因此,只有运用绿色机械制造工艺技术,充分考虑资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等相关因素,才能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2绿色制造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2.1在产品设计中采用绿色设计结构

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结构是在设计机械产品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机械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的作用,然后对机械产品的质量、寿命进行控制,设计出质量优等、使用寿命长、环境影响小的机械结构。最好的设计是机械能够循环使用,且生产产品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产品的生产时间。

2.2选用低毒、无污染绿色原材料

绿色机械的首要条件是其制造机械的材料必须是绿色的。如今,材料科学经过几十年的飞速发展,现在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很多以前使用的严重污染环境的材料,现在大多都有了环境污染小甚至无污染的材料替代,这就为绿色机械提供了新的发展基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注重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环境的保护。应该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低毒无污染的材料,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3采用绿色机械制造技术和工艺

在使用绿色材料制造机械的同时,我们应该改进原有的生产工艺,将过去高耗能、高污染的工艺进行改良和替换,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对于那些已经有新的工艺替代的产品,应该坚决采用新工艺,淘汰旧的低效率、高污染的工艺。这样在产品制造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损耗。现在广泛使用的大量的绿色制造的新工艺,从其实现绿色的途径不同可以分为如下三类:

(1)降低能耗型绿色工艺。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通过降级能源的消耗实现绿色制造的工艺;

(2)降低原材料消耗的工艺。将生产工艺进行改良,缩短工艺流程,改用新型的原材料等方式来降低原料消耗;

(3)降低污染的工艺。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4采用绿色的机械产品包装技术

最终产品的包装应该摒弃华而不实的包装,采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包装或者对环境污染的绿色包装技术。除了包装采用绿色包装外,还应该考虑包装的生产成本,将包装的成本降至最低。现今使用较多的包装材料有木板、纸箱、泡沫塑料、气泡垫等。这些包装材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且有些材料降解缓慢,会对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因此,应该开发出一种无污染的能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

2.5采用绿色的机械产品回收技术

绿色结构设计中,设计环节就考虑废弃的产品的回收利用,避免报废的产品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这就要求采用绿色技术对报废的产品进行最大程度的回收利用。这样不但减少了污染,还能节约原料,进而节约了生产成本,产生非常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这其中,企业应该重视回收那些有毒有害的零部件,使之再利用,做到无污染处理。

3推进绿色制造技术路径的思考

由于发达国家不断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使得众多的高污染企业转入发展中国家。这些发展中国家为了得到一些经济效益,提高本地就业率,不得不接受这些高污染的企业进入。这就导致一些地方成了高污染企业的天堂。我国由于机械制造也仍处在发展阶段,因此在大量外资企业进入的同时夹杂着为数不少的高污染企业。我国应该抛弃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方式,拒绝高污染外资企业对我国的污染转嫁,应该采用绿色制造的理念进行可持续发展。

3.1加强绿色制造技术研发进行技术创新

要将绿色制造的理念落实到机械制造的生产过程中,必须不断发展新的技术,即实现技术创新。要在综合考量社会发展需求、当前经济状况、现今行业生态状况等因素后,结合影响绿色机械制造工艺的机械产品性能、寿命、环保等几个重要因素,进行技术创新。具体要求要做到如下五个方面:

(1)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技术创新。将废弃物无公害化处理,最好是回收再利用;

(2)干式生产技术的创新。在旧的生产工艺中,由于使用冷却液,产生了大量的废液排放。新的工艺不适用冷却液,且简化了生产工艺,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3)虚拟制造技术的创新。在实际生产中,大批量生产前生产一些工艺样品,以发现其中的缺陷。若用虚拟制造技术,不用实际进行生产,这样降低了原料损耗,降低了生产成本;

(4)工艺模拟技术的创新。通过该技术能够调节工艺参数,优化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

(5)净成形技术的创新。这种技术能够降低毛坯制造时的能耗和原材料损耗,降低产品的生产周期,从而降低了成本。

3.2建立绿色生产监督体系,完善绿色监督机制

良好的机械绿色生产,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这些监督包括企业内部自我监督、企业之间互相监督、政府职能部门监督、公众监督等。通过这些监督方式对企业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进行监督。在对绿色生产进行监督时,应该尽可能地让公众参与进来,实现全民广泛监督,这样能对由政府部门主导的法律强制性的监督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篇7

1.1生产和工艺过程

机械制造工艺中的生产过程具体是指制造机械时,将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制作成产品的过程,主要包含生产技术的前期准备,原材料与半成品的运输、保管,零部件与产品的装配、调试和检验等。工艺过程隶属于生产过程,它是指改变零部件与产品尺寸大小、外形、性质、相对位置关系的生产操作过程,例如,毛坯制造、机械加工等。其中,工艺过程涵盖了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它具体是指采用机械加工方法改变毛坯的外形、尺寸大小以及表面质量,将其变成产品零部件的过程,此过程通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加工工序构成,主要包含安装、工位、公步和走刀这四道工序。

1.2零件装夹

正式生产零件之前,应将其安放在基床或者夹具等位置,此步工序为固定位置,为进一步保障位置的准确性,应对其进行稳固,此步工序为夹紧,固定位置和夹紧统称为装夹。机械生产技术中零件装夹的科学性严重影响着零件的生产品质,同时直接影响着产品的生产速度、生产成本和安全性。通常包含直线、划线找正式和用夹具装夹式这三种零件装夹模式。

1.3定位

为切实保证零件的精确度,应做好零件的定位作业。定位时,首先严格依照加工工件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定位基准,本文中的基准是指点、线、面,且能够在明确工件和加工工具之间具置关系中发挥作用,依照所发挥作用和应用场所的不同,将基准划分成设计基准和工艺基准,其中工艺基准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又将其细分为工序基准、定位基准、检测基准和装配基准。

1.4加工精确度

加工精确度是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关键,其直接决定着产品的使用性能,依照不同的要求,可将其划分成尺寸大小精确度、外形精确度、位置精确度和表面质量精确度。在具体的机械加工过程中,为获得准确的尺寸大小精度,主要采用试切法、调整法;为获得准确的外形精确度可以采用轨迹法、成形法。

2合理化的机械设计措施

2.1提升加工精确度的措施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只有深入分析研究产生不同误差的具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能减少误差的出现,进而提升工件的加工精确度。若想提升零件的加工精确度可以改进所用夹具,也可以改造测量工具;若想有效控制误差,则应全面认真分析加工误差,找到产生误差的具体原因,通常系统应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等都会引发误差,依照具体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2.2提高设计标准化的措施

标准化是机械设计的主要发展方向,借助统一的标准,保证机械零件尺寸大小、规格型号、性能和结构的统一,这有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还能够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应注重产品零件标准化水平的提高,进而提升产品的设计水平,强化机械产品的竞争实力。

2.3改善零件加工表面质量的措施

零件加工表面质量是指机械加工后零件表面的微观不平度,其质量直接影响着产品零件的使用性能、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为改善零件加工表面的质量,可以采用以下措施:首先,合理选择刀具,尽量依据加工件的属性选取刀尖圆弧半径相对较大、副偏角度较小或者适当的修光刃,进而缩减加工零件表面的不平度;其次,科学选择切削条件。若想获得理想的加工零件表面质量,应严格依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削速度,另外,还可以使用高效切削液;最后,降低表面层的形变程度,可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3.4强化绿色制造的措施绿色制造理念的引入能够有效增加机械设计的成功几率,因此,引入了绿色制造理念的机械制造工艺与原有的制造工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它强调对环境的保护,同时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强化绿色制造,应全面考虑产品的绿色开发,减小其生产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首先应保证机械建模过程中的绿色设计,借助系统化的设计方法,选取绿色环保型原材料,还应考虑产品的回收和循环利用情况。

篇8

2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特点

(1)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可选择性,这是与其他企业相比得出的特点,机械制造业的成本控制对象有很多种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时可以利用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控制,从而满足企业各种发展的需求。

(2)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具有全面性,全面性是指机械制造的整个过程都有成本控制在其中。而这种成本控制的对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项资金款项,所以想要实现成本有效控制,企业人员就要掌握各个款项支出情况。

(3)和其他行业的企业成本控制相比,机械制造企业要具备连续性的特点,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与产品有直接关系,如果市场对产品价格一定规定,那么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经济利益就要控制成本,减少成本投入。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从生产产品的各个阶段着手,让成本控制涉及企业经营生产的方方面面。

3生产管理中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1生产成本管理理念问题

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立足行业之本,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以及数量,却忽视了产品成本控制的重要,导致企业不断发展,但是经济利益却不得提高的尴尬境地。虽然不少企业注意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也仅仅局限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对产生生产期间出现的成本没有关注与控制,出现这些情况都与企业的成本管理意识不强造成的。

3.2成本管理方法手段滞后

新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各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在控制成本方面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是机械制造业自身的特点造成信息管理存在局限,而机械操作人员的电算化程度基本都不高,让其成本管理方法与手段和世界脱轨,造成滞后现象。

3.3信息化问题严重

机械制造企业需要有大量信息的传递,其传递的主要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包括产生的生产与供应、销售等等,而传统机械企业传递信息的方法是利用人工传递信息的手段,这样的传递方法会导致信息有可能失真,准确度偏低等问题,从而影响到整个企业对生产成本管理的有效控制。

3.4成本核算不及时

成本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成本核算,这个组成部分在对实际成本控制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受到机械制造企业独有特点的影响,成本控制无法拥有先进信息化手段来进行管理,所以导致成本进行核算时不够及时,导致企业对成本掌握不全面。

4机械制造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措施

4.1树立正确成本管理理念,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十分重要,这也是机械制造企业提高成本控制的关键之所在。所以企业要将成本管理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行详细分析与研究,用健全与正确的成本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来实现成本事前、事中与事后的计划、控制和分析。另外在树立成本管理理念的同事还要加强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包括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奖惩制度在内的众多管理制度,在制定这项制度的时候要尽可能的详细描述,明确每个人的责任与任务,加强可操作性,从而将成本管理的任务与责任灌输到每一个部门中的每一个工作人员,让全部职工都积极自觉的参与到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并且在实行这项制度时,不断总结分析,进行修改与完善,这样才能够适应企业不断发展与社会经济形式的诸多变化。

4.2降低材料成本,控制人工费用

机械制造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经济利润,降低材料成本是重要手段之一。在进行材料采购过程中,采购人员要货比三家,充分掌握市场信息,在经过多方面实地考察取材之后,对质量与价格进行比较再选择采购。采购时选择材料的影响因素有价格低、质量好,交货准时、信誉度好这几点,特别是采购人员要与信誉度良好的商家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如果采购的材料十分大量,企业可以采取招标的形式,将采购任务交与中标供应商,这样不仅能够获得优质的供应商还能够提高采购效率。在采购过程中要建立完整的材料入库、存储、结算处理等规程,企业各部门更要严格按照规程做事。企业间消耗材料要制定定额,控制对各部门领取材料,尽可能地减少材料的浪费。企业成本控制还要对人工成本进行管理控制,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浪费劳动力的情况,实现人工成本控制可以先制定一定的标准制度,事先设定一个标准值,再对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配置进行记录与分析,再进行有效的调整,尽可能的让劳动力充分发挥其作用,挖掘劳动潜力,带来经济效益。而降低人工成本手段之一就是实行奖惩制度,不仅能够提高人员生产的积极性,还能够淘汰消极工作人员,从而减少劳动力的无效投入。

4.3增强现场控制,提高经济核算

增强现场控制主要控制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避免次产品的出现与数量,以及产品不合作出现的返修工作量,减少交货时间,资源消耗,从而使整个成本得到下降。另外提高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还能够让人员在节约下来的时间内创造更多附加资源。而且在劳动生产率提升时,生产产品的人工成本就会降低。同时利用清洁、清扫等五种有效管理手段,让工作人员及时对生产车间进行清扫整顿,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素养。可以将工作流程实现公开化,从而减少生产环节出现的积压与浪费,减少管理不到位产生的损失,进一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篇9

二、中高职衔接组织体系和质量职责

现阶段中职学校一般由地方教育局管理,而高职院校一般由省教育厅管理。管理部门不统一,中高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加之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上存在诸多差异,沟通起来比较困难。因而从组织上保证中高职衔接的有效性,建立中高职衔接管理机构十分必要。[5]我们建议将中高职衔接管理工作统一纳入省教育厅管理,将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的服务范围扩展至中职乃至职业教育本科(应用型本科),成立省职业教育学会。下设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吸收行业专家参与,破除中职与高职的壁垒。如图1所示。其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吸收行业专家参与其中,主要负责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方案的审核,指导学校进行专业建设,向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政策建议等;专业教学工作组由中高职合作学校教学管理部门、专业带头人或教研室主任、合作企业的技术人员组成,至少保证每个单位有一名教师或技术人员参与,主要职责是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中高职的入口标准、接口标准和出口标准和课程标准,对中高职衔接的教学质量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中高职学校专业教研室则主要负责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相关课程的教学实施与管理。四、中高职衔接质量策划和质量控制质量策划致力于制定质量目标,并规定必要的运作过程和相关资源。质量控制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即为使人们确信某一物项或服务的质量满足规定要求而必须进行的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活动。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质量策划,质量控制无从谈起;没有质量控制,质量策划就会落空。为了确保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进行,除已经形成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需要定期研讨,不断完善外,还应该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质量控制的有效实施。

(一)检查评审制度每月进行一次教学检查,召开一次由中高职学校专业教研室参加的联合教研活动;每学期进行一次专业内审(由教学工作组或外请专家实施);每学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由合作学校教学副校长负责实施)。

(二)资格标准资格标准指中高职衔接合作学校遴选标准、中职阶段的入口标准、中职与高职的接口标准和高职阶段的出口标准。1.学校遴选标准。中高职衔接培养人才,学校的自比较大。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定学校资格标准是十分必要的。湖北省教育厅规定,中高职分段培养人才,参与的中高职院校必须是国家示范院校或骨干院校,其人才培养方案须经过教育厅主管部门审查备案。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承办院校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办学经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2.入口标准。当前中职学生的入口标准比较低,初中毕业和高考落榜的学生均可免试就读。对于中高职衔接专业学生来讲,这样的入口标准显然太低了。目前,湖北省、江苏省规定中高职衔接班学生的入口标准为中考成绩在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下50分左右,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文综、理综5门。这种方式操作比较容易,但仅凭文化成绩录取,不自觉地将职业教育看成比普通教育低一个层次,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不利的。比较好的办法有两种。一是文化成绩和职业倾向测试相结合,文化成绩包括语文、数学、外语3门。这种方式的难点在于职业倾向测试需要专业人员参与,所需时间比较长。一是注册入学,大比例淘汰。在中职阶段采取注册入学的方式,2年半后进行高职入学资格测试,文化成绩(语文、数学、外语)和技能测试成绩各占一半。合格的进入高职阶段学习,不合格的发放中职文凭,直接就业。但大比例淘汰可能使中高职分段培养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学生转而投向传统的中职教育,然后通过技能高考、自主招生等形式进入高职学习。3.接口标准。为了保证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动力,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中职阶段学业完成后,进行一定比例的淘汰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制定中高职接口标准。由于中高职长期以来分别办学,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上存在许多差别。高职学校期望的中高职接口标准与中职学校存在很大差异。中职学校淡化文化课和专业基本课,强调技能;而从高职院校的角度,为了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必须强化文化知识和专业基本知识。我们认为,中职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在机械加工等经验层面;高职阶段的学习重在机械制造知识的综合应用,重在工艺制定、机械维修等策略层面。中职阶段的学习如果不注重文化知识和机械制造基本理论,要想在高职阶段提升到策略的高度,是很困难的。根据现有条件,我们确定中高职接口标准为“两合格”,即中职阶段的学业成绩合格、文化成绩测试合格。其中,中职阶段的学业成绩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的考试或考查成绩应该达到及格分数线。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专门的文化成绩测试(语文、数学合卷考试占50%,专业基础占50%),择优录取(淘汰率不超过30%)。之所以要在学业成绩考试合格的基础上进行专门的文化测试,是为了尽量剔除平时考核中可能存在的人为因素的干扰,体现公平性,从而确保高职阶段的学习基础。4.出口标准。出口标准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方案中高职阶段的毕业条件。这应该与中高职衔接的质量目标一致,即达到“三证四合格”,将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其中,“三证”实行社会化考试,“四合格”中的“跟岗实习合格”由企业人事部门作出评定。

篇10

二、营造良好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社会环境

机械制造工艺能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机械制造工艺社会环境的限制,对此,应当营造良好的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社会环境。相关部门应当注重机械制造工艺社会环境建设,为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操作条件,提升机械制造工艺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相关部门也有注重对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社会资源的管理,特别是机械制造工艺相关企业资源,确保机械制造工艺相关社会资源的科学、合理利用。此外,企业也应当注重自身机械制造工艺与相关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为机械制造工艺能力的培养提供场所,提升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培养实效。

三、注重对企业设计研究的投资管理

在培养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过程中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企业在培养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方面的资金投入和管理直接影响着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培养成效,对此,应当注重对企业设计研究的投资管理。企业应当加强在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培养方面的资金投资管理,确保培养资金落实到位,为机械制造工艺能力培养提供经济支持,确保机械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培养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同时,企业应当注重对机械制造工的管理力度,注重机械制造工艺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满足社会对机械制造工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