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思想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9: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外交思想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外交思想论文

篇1

根据访谈了解很多同学尤其是校外实习生认为专业实习相当于放假,是放松休闲的好机会,没有意识到专业实习对他们专业提高的重要性,对于实习持有无所谓的态度,不能认真对待实习中安排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任务,总是被动的完成,不能积极主动的去对外各项教学管理工作。

2、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差异

对外汉语专业是针对留学生汉语教育设置的专业,为了培养汉语传播和中华文化交流的多功能人才,不仅要进行留学生教学还要进行留学生管理。对于一些实习生他们认为听听课就可以做好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可却忽视了留学生的特殊性。新疆各高校的留学生大多以中亚国家为主,他们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背景、不同的文化等,很多同学没有意识到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3、在留学生教育中缺乏责任心和自信心

在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除了提高中国学生的留学生教学和管理能力,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在实习中感受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特点、氛围及存在问题。有些同学在实习中缺少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没有真正融入留学生的大家庭。由于认为自己准备不充分,能力不足,不敢站在讲台面对留学生,缺少能够征服学生的信心。

4、专业实习评价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专业实习实行师生互评的管理体系,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并不够完善。一是对实习生实习成绩的评定没有形成规范、合理的体系。主要通过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去评定学生的成绩,缺少对学生实习评定的说服力,没有系统的考核标准,为评定优秀实习生形成了一定的困扰。二是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评定不够全面,从学院、教研室及学生组长角度去评定有一定的片面性,应该更多的综合学生的意见。

二、新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领导重视,狠抓落实

新疆各高校将对外汉语专业实习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研究探讨专业实力思想教育方案、管理举措,部署思想教育管理工作,针对新疆情况制定保证学生思想教育管理的相关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建立更系统、全面的专业实习工作考评机制,并要求各指导老师进行思想教育引导,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管理工作,将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名实习生。实行指导教师实行岗位责任制。在实习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坚守岗位,与实习学校密切配合对实习的每个阶段严格把关,认真实施我院专业实习中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各实习点是实习的基本单位,其指导老师在抓教学和班主任实习工作外,关心、负责实习生的思想、生活和团结等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帮助解决实习中遇到的困难。

2、明确专业实习目标,加强实习指导和思想教育管理

在组织对外汉语专业实习中要引导学生明确对外汉语专业的根本目标是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为汉语的国际化传播,为国家培养跨语言跨文化的人才做出贡献。学校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加强对外汉语专业特点和目标教育,通过对外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疑问解答座谈会、实习指导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汉语专业认识和实习目标认知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的重要性教育。同时加强了在留学生教育管理技巧和实习观念等方面的指导,帮助实习生及时了解实习特点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实习观念,提高实习动机,端正态度。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对外汉语专业主要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师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以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对学生进行专业性培养,提高其综合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并加强责任心培养。一是加强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保障教学质量和效果,并且突出俄语能力培养,从而提高中国文化交流与传播能力;二是加强中华才艺技能的培养,设置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加强学生中华才艺的培养;三是加强涉外素养的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重点突出涉外能力、外交礼仪、政治素养等方面;四是加强学生的德育培养,安排自信心、责任感、感恩等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克服缺乏信心的胆怯心态和盲目乐观的轻视态度,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到认认真真备课,轻轻松松上台讲课;五是在专业实习期间加强对留学生教育的认知教育,让他们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同时,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

篇2

中图分类号:K2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3)-03-0095-01

湖湘文化与曾纪泽的外交思想是“源”与“流”的关系。曾纪泽作为一名湖南人,他的成长经历,学习生活习惯无不与湖湘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外交思想的精髓――爱国主义与务实外交观,正是完全脱胎于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和经世致用的学风。那么,湖湘文化是如何对曾纪泽的外交思想产生影响的呢?本文将进行深入探讨!

一、 爱国主义的传承与发扬

湖湘文化有着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这在湖湘文化的发展史上比比皆是。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点各有不同,但这种为国家和民族慨然赴死的牺牲精神确是惊人的一致。“爱国主义传统,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世,都是湖湘文化的主旋律。” [1],这一点,体现曾纪泽身上,尤为明显。

曾纪泽出生在封建士大夫家庭,从小就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可以说,曾纪泽爱国主义思想的源头,我们可以在的身上找到。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湖南知识分子,自小就受到湖南“以程朱为重”的理学思想的熏陶,而“始终以宋代大儒为师,毕生奉‘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伦理哲学为圭臬。他将理学大师周敦颐、二程、张、朱熹等人列入‘圣哲’,认为他们继承了孔孟的道统,而这个道统是不容改变的。” [2]这种信奉理学,以理学为重的思想对曾纪泽的影响是深远的。曾纪泽自幼就在的监督下,熟读了儒家经典著作,在理学思想和的双重影响下,曾纪泽意识到:“仁着至大,而义者至高。” [3]爱国主义情怀开始在曾纪泽的头脑里生根发芽,而当他接触社会后,看到列强入侵、清政府扶摇欲坠的统治,更激起了曾纪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曾纪泽后来之所以放弃在国内做官的机会而选择出使国外,当一名为人们所不齿的外交官,这同他希望改变中国处于劣势的外交地位是分不开的。

提到了,就不能不提邵阳人魏源,他在1842底写成的《》,开篇就指出:“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为的就是惊醒世人:中国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人们应该抛开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向西方学习,这样才能与西方列强抗衡,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就是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指导思想下开展起来的,先是“自强”,后是“求富”,开辟了近代中国民族自救运动的先河。魏源的这种爱国和危机思想也影响到了曾纪泽,曾纪泽阅读了魏源《圣武记》、《皇朝经世文篇》、《》等经世名篇,这些书籍有助于曾纪泽对西方的了解以及看清中国的社会现状,这对于曾纪泽危机意识的产生以及爱国主义的激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从立志出洋,到为维护国家利益与列强据理力争,作为一名弱国外交官,曾纪泽身兼的责任重大和背负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到的。但他就是凭着自己的满腔热情,抱着要改变中国屈辱的外交地位的强烈愿望,“敢于反抗大国强权,坚决捍卫民族权益。” [4]最终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曾纪泽身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曾纪泽继承了湖湘文化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同时又以自己的努力和激情丰富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并将这种爱国主义传统进一步发扬光大。可以说,曾纪泽爱国主义外交观的形成是和湖湘文化的爱国主义传统息息相关的!

二、 经世致用学风的深刻影响

经世致用,通俗地讲,就是读书要为现实服务。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中一种优良学风,不但源远流长,而且代代相传。战国时的屈原可以说是经世致用学风的开山鼻祖,他《离骚》中的那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便是经世致用学风的最好明证。西汉时,贾谊受到排挤,出任长沙王太傅,在长沙,他一面感念屈原,写下了《吊屈原赋》,另一方面,他关心现实政治,积极为汉朝统治者建言献策,他上书汉文帝的《治安策》对汉王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致后世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把他和董仲舒相提并论,成为西汉两大儒。‘皆以经生而通达治体者也。’” [5]到了唐代,政治家和文学家柳宗元因为改革失败,被贬湖南永州,柳宗元也是经世致用学风的杰出代表,在湖南,他不但只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和讽刺小品,更写了关心百姓和批评时政的论文,如《断刑论》和《封建论》等。龚抗云教授说:“屈原、贾谊、柳宗元等将他们经世致用的学风带入了湖南。” [6]这是不虚之论。

湖湘经世致用学风正式形成是在宋代。“宋代湖湘学派的创立,标志着湖湘文化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胡宏、张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不仅以其学术思想精湛为世所称,更以其富有特色的学风卓然独立。自此,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学风正式形成,并为后来的湖湘学者不断地发扬光大。” [7]湖湘学派的先驱者是胡安国,湖湘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胡宏是胡安国的小儿子,他继承了父亲的思想,胡宏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对通经和致用的关系做了理论说明,“圣人之道,就是要有体有用。通过学习、研究和思考,准确地掌握儒家经典中古代圣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即‘明体’,或者称之为‘致知’,然后以此去指导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即是‘致用’,或称为‘力行’。明体就是为了致用,致知就是为着力行,这就正如有的放矢。没有目的性地治学,或者学而不去力行,都只是一种空谈,毫不足取。胡宏尤其强调‘致用’不是去为个人谋利计功的小用,而是为治国安邦利民的大用。” [8]从这段话,我们基本上能得出经世致用学风的精髓所在:读书要为社会服务,但不能读死书,还要身体力行,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人民为了国家。湖湘学派另一个创始人张在岳麓书院办学时则强调办学宗旨为:“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在治学宗旨上,他也强调力行,“贵实用而耻空言” [9],“天下之理,惟实为贵。” [10]胡宏和张通经致用的理论对其弟子和后世学者的影响是深远的,经世致用的学风从此扎根于湖南这片土壤,历千年而不衰,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湖湘经世致用的思想在明朝经历了短暂的沉寂后,迎来了明清之际湖南实学思潮的兴起。所谓“实学”,顾炎武称之为“修己治人”之学,是运用“六经之旨”于“当时之务”之学,这与空谈玄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和不务实际的恶劣学风是根本对立的。在湖南,以王船山代表的实学思潮,继承了湖湘学派经世致用的优良学风。这种实学思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世致用的学风之所以会在明朝沉寂,是因为王阳明心学的兴起,王阳明之徒宣扬的“废实学,崇空疏”的学风,有违于湖南传统的经世致用思想,因此受到王船山的抵制,同时受到抵制的还有佛教和老庄哲学宣扬的空、无思想;第二,王船山重视调查研究和实践的作用,强调“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知行观,这对于抵制明末言空蹈虚的学风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出发,提出理欲合一,理在欲中,反对虚伪说教;第四,提出变化日新的观点,反对拘泥不化,一成不变,“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今日之风雷非昨日之风雷,是以知今日之日月非昨日之日月也。” [11]既然历史和时代在发生变化,那么治事方法也应有所改变,他说:“以古之制治古之天下,而未可概之今日者,君子不以立事;以今之宜治今之天下,而非可必之后日者,君子不以垂法。” [12]王船山是赞成社会变革的。第五,主张夷夏之辨和崇尚民族气节,这与王船山的坚决反清是分不开的。王船山的实学思想对近代湖南的影响是深远的,梁启超曾给出很高的评价:“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到他的熏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受到他的影响。清末民国初年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13] 嘉道年间的湘籍经世派更是传其衣钵,将其实学思潮进一步发扬光大。

曾纪泽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往往能综观考虑,做到事必躬亲,这种实际考究的态度,正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优良学风的延续。

三、结论

曾纪泽作为晚清时期最重要的外交家,他为维护国家完整和民族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这和他正确的外交思想是分不开的,而其外交思想的源头,则是传承千年的湖湘文化。曾纪泽所从事的外交事业,既是在继承湖湘文化的优秀成果,又是在将这种优秀成果进一步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蒋作斌.略论湖湘文化对湖南教育的影响.湖南社会科学[J].2002.3(134).

[2] [5] [6] [7] [8] [9] [10] [19] [22] 王兴国,聂荣华.湖湘文化纵横谈[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6.171、98、99、124、130.

篇3

随着国际政治研究的日趋成熟和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国内学术界关于国际关系问题的研究逐渐发生了转变:国际关系研究的对象从以往对国家、政府间组织的研究扩展到非政府组织间的研究,以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不断增多;国际关系研究的领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学者从以往对传统政治、军事的关注逐渐扩展为对环境、文化、“软实力”等方面的研究;学界对外交领域的研究也进一步扩展,由以往只关注政府间外交即官方外交,逐渐扩大到关注民间外交、公共外交等领域。

基于这些国际政治研究方面的变化,对“国家形象”一词的研究开始不断受到学界的关注。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①因此,国家形象的研究对我国“软实力”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国外研究成果综述

一般而言,国外学术界对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被看成是萌芽时期。这一时期,国家以及军队形象是西方国家研究的一个角度,但分析较为简单,主要体现为政治军事著作中的零星思想和只言片语。工业革命后,国家形象的研究开始凸显,但其目的主要为国家政治和军事的合法,其研究重点是如何通过国家形象的塑造为战争做宣传,但尚未形成体系。信息技术革命悄然兴起后,国家形象作为开始被学者广泛关注,并且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国际政治学角度研究国家形象。②在国际政治方面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基本上秉承了4种研究路径③:

其一,现实主义“软实力”研究路径。西方大量政治哲学家认为,威望、声誉(reputation)即指“国家形象”,声望因素往往是产生冲突的动机之一。二战后,声望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安全领域,麦尔瑟在《声望与国际政治》一书中试图解决威慑论的核心问题――即在危机关头,坚定的声誉是否真正奏效。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声誉的关注逐渐向更广泛的领域扩展。学者们试图运用声誉这一工具,分析国际合作、国际组织、地区一体化等问题。

其二,建构主义研究路径。肯尼斯・布尔丁(K.E.Boulding)在此方面首开先河。他认为,人们是在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价值观念下塑造国家形象,即使同一个国家,在持不同价值观念的媒体的“刻刀”下会形成截然不同的国家形象,他强调了价值体系在国家形象形成中的重要性,拓宽了国家形象问题的研究视角。

其三,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路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国家形象形成的根源和不同国家形象对决策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罗伯特・杰维斯(RobertJervis)认为,在两国关系中,目标的一致性、相对实力(能力)和相对的文化地位是形象形成的三个结构性因素。根据三者的不同组合,两国关系中存在着敌人形象、盟友形象、依赖形象、屠夫形象和帝国形象等五种相互认知。不同的形象认知影响一国对另一国的政策取向。

其四,公共关系的研究路径。在国际公共关系框架内研究国家形象,其中涉及国际公关活动、国际媒体探讨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迈克尔・昆兹克(MichaelKuncz-ik)1997年编著出版的《国家形象与国际公共关系》是该领域的第一本权威著作。

二、国内研究成果综述

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基本处于无意识的自发阶段,除了个别研究和著作中提到国家形象的观点外,基本查找不到相关理论研究。90年代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使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中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西方大量“中国”、“中国崩溃论”等理论的引进以及为了回应西方对中国的“妖魔化”,中国学术界开始对“国家形象”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在中国知网中,关于国家形象研究论文共920篇,实际有用论文809篇。通过统计,对国家形象的研究包括6个领域:即,从文化的角度、哲学视角、传播学的视角、国际政治视角、国内政治视角、经济角度以及从符号学、解释学等其他角度研究国家形象。

从数量对比上不难看出,国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视角、政治视角和文化视角,其他方面的研究视角略有涉及,但并非学者研究主流。

由于本论文主要涉及传媒和国际政治领域研究,故对这两个领域中以往学者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公共外交和媒体传播策略三个角度。

(一)国际关系理论角度。在对国家形象的界定上,学术界基本具有一致意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综合实力的表现。具体而言,管文虎等一批学者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综合体,它是国家的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国家本身、国家行为、国家的各项活动及其成果所给予的总的评价和认定。国家形象具有极大的影响力、凝聚力,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④孙有中认为,“国家形象是一国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该国政治(包括政府信誉、外交能力与军事准备等)、经济(包括金融实力、财政实力、产品特色与质量、国民收入等)、社会(包括社会凝聚力、安全与稳定、国民士气、民族性格等)、文化(包括科技实力、教育水平、文化遗产、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与地理(包括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数量等)等方面状况的认识与评价。⑤

从国家形象定位及构建角度,管文虎(1999)是国内最早比较详细论述国家形象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指出,中国的国家形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⑥刘明对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的核心要素做出了一般性概括,探讨了如何准确定位、构建精致化的国家形象。陈生洛(2007)指出中国大学生心中韩国正面的国家形象,反映了其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留恋,以及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自己的国土上不断流失的无奈和伤感。

从国际关系理论角度,王红英运用“博弈理论”,提出了中国国家形象建设和外交政策的相关机制――外部的社会回报和社会惩罚。邓超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提出良好的国家形象是国际传播、外交政策以及国家内部情况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⑦从现实主义“软实力”的角度,张锰(2008)提出国家形象可以从本源、表象、途径三个方面来理解,本源性是国家形象的基础,表象性是国家形象的推动力,传媒是国家形象的表现途径。⑧陈正良(2008)在分析国家形象内涵及国家形象塑造的意义、中国国家形象的现状的基础上对塑造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增强中国魅力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考。

(二)公共外交角度。从这一角度对国家形象研究的学者相对较少,多从公共外交政策制定的角度,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参考,政治化倾向较为明显。王义桅、唐小松等致力于美国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影响的研究,从提升国家形象的策略角度上,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提出了对策和方式。赵玉霞(2007),冷战后中国对外宣传积极向公共外交转变,并初步建立起公共外交体系,中国公共外交已在多领域展开并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不断完善公共外交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才能树立真实全面的中国形象,营造良好国际舆论环境,服务中国崛起。⑨

(三)媒体传播策略角度。国内学者从传媒角度对国家形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形象传播现状、传媒理论和报纸研究三个方面。徐小鸽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新闻流动中所形成的形象,或者说是一国在他国新闻媒介的新闻言论报道中所呈现的形象。”⑩刘继南、何辉等把国家形象界定为:“在物质本源基础之上,人们经由各种媒介,对一国家产生的兼具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总体感知。”从传媒理论角度,程曼丽(2008)从议程设置角度提出中国的国家形象(即外部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媒介所设置的,其中充满了“固定的成见”,中国要想突破西方国家既有的认知、评价藩篱,就必须参与到国际舆论的议程设置中去。⑾从以具体媒体对国家形象塑造角度,张玉(2007)以《朝日新闻》和《读卖新闻》为例,运用内容分析和定量研究的方法,指出日本媒体关于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形象。

综上所述,通过对国家形象相关论文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学者对国家形象的关注涉及多个角度,程度正在不断加深,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家形象的研究上仍然存在问题:国内外研究涉及的角度并不全面,例如对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体中的国家形象塑造研究非常有限,且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为定性研究,这就造成研究方法单一,多是零散的、缺乏理论的简单归纳,无法向读者呈现一个完整、系统的国家形象图谱。

[注释]

①BouldingK.E:NationalImagesandInternationalSystems[J],JournalofConflictResolution,1959(3):P119-131.

②袁赛男:《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国家形象的研究现状》,《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月第12卷第6期.

③杜雁芸:《国家形象的内涵及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年第71期.

④管文虎:《国家形象论》,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3.

⑤孙有中:《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其功能》,《国际论坛》2002年第16期.

⑥管文虎:《国家形象论》,四川: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P23.

⑦邓超:《建构主义理论视角下的国家形象塑造》,《中国传媒大学》2006年第1期.

⑧张锰:《软实力理论与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大视野》2008年第7期.

⑨赵玉霞:《论中国公共外交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暨南大学》2007年第1期.

⑩徐小鸽:《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国家形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年第2版.

⑩程曼丽:《论“议程设置”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P45.

[参考文献]

[1]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篇4

一、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调整

(一)网络外交决策与内外环境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改变了信息传递的基本方式,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渠道,也引发了外交领域的重要变革。自互联网产生以来,伴随传播技术的进步与现代国际体系的形成,民族国家除借助武力谋求自身利益之外,也在利用网络的国际化传播来谋求国家利益,于是网络外交和国际关系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行为的一部分。政策是党和国家的生命,体现人文价值观,关乎国家生存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是国家外交战略和政策系统的重要部分,他们的制定与调整必须结合国内外环境状况,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客观实际情况,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国家网络外交战略和网络外交政策制定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二)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的概念

国家的外交战略结构,或称国际战略或对外战略,是一个国家对一个相对较长时期关于对外关系的全局谋划,它涉及国家对外目标的制定、实施对外目标的手段、国家对国际形势、国际格局的认识与判断,对本国利益与国际地位的追求,对大国关系、国际人文环境的认识。由此,可以对网络外交战略作出以下理解,网络外交战略,是一个国家对国际、国内网络发展与运行环境认识和判断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身的总体外交目标,对本国长期的网络对外关系的全局谋划。外交政策是外交战略的组成部分,由国家的外交战略所决定。它指一国处理国际问题和对外关系问题、进行外交活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由此,可以对网络外交政策作如下定义,网络外交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明确对网络外交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自身的网络发展与运行状况,所指定的一系列处理国家网络对外关系问题的基本原则和行动方针。

(三)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网络外交决策首先具有现实性,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其次具有针对性,既有目的的针对国际问题和国家内外环境;第三具有明确性,即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平台,对外本国明确的立场与态度;第四,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破坏本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诚信信誉形象;最后,是追求有效性,适应国际形势,能够实现国家制定的目标,使目标和效果达到最好的结合。

由中国学者归纳,中国的外交决策有三种类型:神经末梢触动型,就是自下而上的决策过程;神经中枢刺激型是自中而上的决策过程;最高决策发动型是最高决策层为主发动的决策过程。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网络外交决策大权在最高机构,外交部及其下属机构在网络外交决策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互联网络传播具有廉价、实时、共享和高度扩张的特点,因此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握信息,并对信息的选择更灵活,方便了参与外交的行为体及时沟通和交流,并在网络平台上形成舆论倾向,从而对网络外交政策的制定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四)网络外交决策的程序

网络外交政策制定的程序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制定方案、比较研究,最后上报,由中央决断的工作程序。其中,信息的采集和传播、议题的设置、制造公众情绪和公众压力最终形成公众舆论在外交决策程序中尤为重要。

1、信息的采集和传播

网络是外交信息的重要传递者,同时也是外交信息的最灵通者。所以,通过互联网等各种途径大量的收集情报,在进行调查研究网络外交政策制定中尤为重要。

2、网络外交政策中的议题设置

网络能按照自己的选择来突出和强调或隐瞒或者暴露某些事实,从而影响公众对国际事务或外交政策的看法,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给外交决策带来正面或反面的推动力。

3、制造公众情绪和公众压力,形成公众舆论

公众的情绪是一种客观存在,随现实环境的变化和受刺激的不同而变化。善于遵从、引导、影响和控制公众情绪已成为国家发展网络外交的重要领域,对国家发展对外关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网络外交与中国和平发展的大战略

(一)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舆情分析

“国际舆论环境就是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的评论,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形成对该国的舆论并产生影响。”冷静客观地看,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际上很多人仍然不了解甚至敌视中国。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对外宣传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但从国际舆论环境的总体态势看,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依然是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思考要求中国必须把网络外交战略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与外交战略的重要位置,通过政府推动下的思想与信息的交流,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世界说明中国,把客观、真实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传递给世界。

(二)中国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必要性

信息革命正在迅疾地改变着世界“正如弗朗西斯·培根(FrancesBacon)在400年前写道的,信息就是权力。”。传统官僚机构的垄断地位在信息的跨国大流通中被削弱,“对于自身社会有关的信息,政府已经失去了某些控制”,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公众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个人与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意识的增强和利益相关性的切身感受,使世界各国公众对国际关系、世界事务给予更高的关注。表达见解、参与国际事务的要求更加强烈,这对各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产生日益重大的影响。“维持一致的、由精英把持的外交政策等级秩序越来越困难。”在这样的世界性潮流中,世界舆论日益成为世界政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软权力则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表达和运用的力量。网络外交这一具有软权力性质的非传统性外交形式也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关注和倚重,网络外交战略和网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事也就尤为重要了。

三、中国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的现实构建

崭新的外交理念呼唤全新的外交实践。中国网络外交战略的构建与网络外交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把网络外交融入中国总体外交框架更需要经受外交实践的考验。

(一)中国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的思维与理念

网络外交战略与网络外交政策作为中国国家外交战略与政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定与实施,必须遵守国家外交战略与外交政策中的一系列最基本的原则与惯例。具体来说,要构建中国的网络外交战略、制定和实施中国的网络外交政策,要遵循以下几点理念:

1、要勇于承担责任,在参与中提升自己。作为一个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我们要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勇于承担国际责任,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做出贡献。

2、要重视政策说明与辩护。外交事务虽然涉及到国家安全等复杂的战略性问题,但是,“政策制定者必须记住这样一句话:一项没有解释清楚的政策是不会得到大家支持的。”

3、要重视政治文化与外交理念的传输。

4、信息提供要具有连续性与客观性。在互联网的时代,人们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被网络上的信息淹没。保证信息的连续提供,并对信息的客观性负责,唯此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外交的作用。最后,要坚持战略和政策的原则性,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网络外交战略和网络外交政策的外维建构

网络外交战略和网络外交政策的外维建构是中国网络外交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在互联网络平台之上,中国对自己的认识与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之间的差距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从运作的层次上看,中国的网络外交战略应该分为全球层次、区域层次和国别层次,依次推进,在序列优化中寻求高效能。

1、全球层次。全球层次是中国网络外交战略运行的最广义层面,它从一个最宏观的层面向世界说明中国,在全球互联网舆论中给中国国际形象和国际信誉一个清晰的、有力的定位,在不涉及国际权力和利益的具体博弈中通过互联网给世界各国公众一个良好的感性印象。

2、区域层次。区域层次的网络外交对象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互联网使用区域,如西欧、东北亚、东南亚和阿拉伯世界等地区的国家。作为一个区域性大国,中国网络外交的核心首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国家,其次为世界其他地区。

3、国别层次。国别层次也是网络外交最基本最具体的层次,其主要对象是世界大国和中国外交政策所涉及的核心地区国家的互联网使用主体。

(三)中国网络外交战略和网络外交政策的内维建构

从内向性维度审视,中国网络外交战略和政策应本着把社会舆论的关注点作为网络外交的出发点这一精神,及时回应国内互联网平台上的民众,对我国外交事务的各类问题,特别是对于国际热点问题,要加大分析和解释的力度,而不只是对我国具体外交行为作原则性的解释。

1、要适当加大中国网络外交的透明度,拓宽公众对中国外交问题了解的渠道,增加公众与职业外交官在互联网络上对话的机会。

2、加强网络技术研究和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工作。力争在影响到未来网络发展走向的网络技术上取得一些关键点的突破,以便在未来新的全球网络规则中取得一定的发言权,避免完全被动的局面。

篇5

一、外交体裁下的《左传》

1.体裁外交的的优势

应该加强对体裁语言的研究,因为属于同一体裁的文献往往具有相同的语言特征,形成一个语言聚合。传世文献都是属于不同的体裁范围的,所以通过体裁语言的研究,可以弥补专书语言和断代语言研究的不足,克服对语言现象认识的单一片面的弊端。[1]刘勰的《文心雕龙》也是从不同的体裁进行分析和阐释涉及的文学各个方面的问题,可见体裁的重要性。

外交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裁具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正式用语、礼貌性用语非常多,另外往往体现出刚柔并济,《左传》就十分明显的呈现了这两个特点。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论《左传》记言说:“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2]《左传》中史家追求生动的同时运用了一些想象,仅是一些细枝末叶的叙述。重要场合的重要言论是真实而朴素,给我们展示当时大环境下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行人们的奔走,用外交途径避免战乱求得生存的历史。

2.《左传》中的繁荣外交

《左传》有很多外交活动的记载,有学者统计,《左传》全书十八万字中记录外交的文辞多达两万五千字左右,约占全书总字数的七分之一。[3]当时由于王权衰落而迅速崛起的诸侯大国在以武力角逐霸权时需要进行外交活动,而置身于大国中的小国在反对兼并和消灭时同样不能忽视外交。行人阶层的活跃也起着推动作用,当时的士人都具有极强的国家责任感,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精神中忠君爱国的特点,他们是春秋外交舞台上一群最光辉灿烂的形象。

二、《左传》外交文献中体现的生存哲学

1.《左传》的外交环境

在《左传》中描写了数百次战争,作者善于从外部环境出发体现当时战争的情况。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到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每个诸侯国都面临不同的困难和动机,希望以各种方式吞并小国或与大国同盟而赢得发展。因此各诸侯热衷于派大臣和外交官出使他国,通过一定的协议投其所好而达成协商,以最小的付出获得最大的利益。因此列国之间互通往来,进行频繁的外交活动。

2.《左传》的外交礼仪

春秋时期,主宰沉浮的春秋霸主们承担着避免在被兼并的情况下不断壮大的责任,因此列国在进行外交时必须遵循礼仪。《左传》中刘子指出“勤礼莫如致敬。”[4]由此看出恭敬是礼的核心和基本精神。外交场合是表演礼仪的舞台,因此礼仪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礼仪作为外交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外交场合中遵守各种常规的礼仪,是外交活动成功的基础。

《左传》 中详细描绘了外交场合的一些礼仪,如:“齐国庄子来聘,自郊劳至于赠贿,礼成而加之以敏。臧文仲言于公曰:“国子为政,齐犹有礼,君其朝焉。臣闻之:服于有礼,设计之卫也。”[5]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礼仪的在外交场合中的重要性,臧文仲认为国庄子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又处事谨慎的人执政,整个国家都会守礼,劝鲁僖公去朝见齐国最终成功争取到盟国。

3.《左传》的外交言辞

《左传》中的外交活动记录中不管是国与国间文书传递还是不同场合下的言辞都表现出简约的整体风格。除了极少数篇幅较长以外,都是简约短小的。主要表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敬意,因此更平实质朴又简约精炼。

外交场合作为各国角力的战场,充斥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不论在什么情况下言辞都须圆满有分寸,不给对方口实。《左传》中所描绘的在进行外交活动的人在提到自己时都是以非常低的姿态,提及对方的时候均使用敬语。例如,表示感谢用“敢拜君命之辱”,表示顺从的时候“唯命是听。”在遵从与致歉中始终保持着关系的平衡,体现了中国当时独特的外交风格。

4.《左传》的外交行人

在《左传》记载的外交文献中出现了一批穿梭在各个外交场合的人,被称为“行人”。行人包含范围很广,公子、公孙、大夫等出使他国进行外交活动完成一定的外交使命,甚至会冒着生命危险来往于战争爆发的两军之间商榷重要事宜提出解决方案等。

按照当时春秋时期的礼仪,列国之间进行交接时必须由行人奉上外交文书,国书是当时最常用的应用文体,《左传》中也有相关的记录,大多言简意赅,措辞上形成一定的套语。当时进行外交活动的行人一定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起草外交文稿。行人只有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才会赢得对方的尊重,也会给自己的国家创造良好的外交环境。那时的人们都非常重视典故,在外交场合中有效的引经据典就会立于不败之地,“欲敖叔向以其所不知,而不能,亦厚其礼。”[6]昭公五年,叔向就因为自身渊博的知识赢得楚王的尊重和赏识。

另外,行人也必须熟悉的掌握各国的风俗和禁忌,要严格遵守所访国的礼仪规范。同时也要掌握各国的内政人士情况,给予恰当的接待,并且对制定相关的对策有非常大的帮助。行人经常要面临生死抉择的场合,也要时常在战火中穿梭解决各种麻烦的事情,奉命出使的途中会经历各种复杂的情形和场面。据裴默农先生记载,《春秋》中“执”国君四十三人,“执”行人8次九人,一人被害。[7]另外,《左传》中也详细记载了申舟在知道齐人讨厌自己的情况下,面对困难重重和身死异处的风险,依然前往,提前将自己的孩子委托楚庄王,以国事为重,临危不惧,展现了他强烈的国家责任感。

三、总结

《左传》外交涉及的活动、谏诤和议论文辞有一部分是当时在场的史官记录保存,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格,体现了春秋时代的文风。《左传》外交中涉及并被保存的嘉言善语都是“言得其要,理足可传”,[8]为春秋时代盛行“三不朽”说中“立言”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那些流传下来的记录大夫之间的唇枪舌剑和应对之词,包含了春秋时期人们对商周的忠诚借鉴。灵活多变的说服言辞,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促进了后世章表和上疏等的形成和规范。除了文学意义外,当时的一些外交记录保存了相当多的各类礼仪,对于我们现在研究当时的礼仪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呈现了当时的真实场景,再现了一些外交场景中行人的智慧,对于解决今天的外交问题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启涛,《中古及近代法制文书语言研究》以敦煌文书为中心[M].巴蜀书社.

[2] 钱钟书《管锥编》[M].中华书局.

篇6

一、外交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礼貌优势

商务谈判是经贸合作双方为达成某种经济贸易而进行的协商洽谈活动,也是买卖双方基于维护己方利益最大化或弥补双方利益差距目的而进行沟通、协调的一种言语行为过程。在交际过程中,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在言语行为中渗透尊重对方,保护对方自尊心的礼貌信息,是信息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为了解决谈判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利益又要顾及和维护对方面子这一矛盾,取得谈判的成功,谈判双方都必须讲求使用谈判语言的策略技巧,尤其重视针对不同的谈判对象、话题、目的和时间,灵活、巧妙地运用礼貌语言,并采取必要的礼貌策略。在商务谈判中,常用的四种谈判语言有外交语言、商业法律语言、文学语言和军事语言。从语言对谈判的显性影响和表达效果看,外交语言以其重礼、圆滑、模糊、缓冲、幽默的特性,显现了其在讲究礼貌礼节、维护谈判双方颜面,减少言语摩擦,协调人际关系,拉近情感距离、保持友好关系等方面的礼貌优势,因而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被广泛运用,彰显出鲜明的礼貌语言功能。

二、外交语言礼貌功用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运用外交语言创设轻松和谐的会谈氛围

谈判双方初次会谈,一般都要作一番必要的相互介绍,说一些寒暄语客套话,以创造良好的谈判氛围、促进双方相互靠拢,这时以综合运用文学和外交语言最为适宜。在这里,典型的外交语言表述形式有“很荣幸能与您共同谈判该项目。”“有关日程悉听贵方方便。”“不论有何困难,我想我们双方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来解决。”“愿我们的工作能为扩大双方合作做出贡献。”在介绍的时候如果用带有浓郁文学、外交色彩的语言这样说:“我们是小公司,结识的是大朋友。”“过去已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愿我们共同写下更辉煌的一页。”等,定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可为后面的正式谈判奠定友好和谐的氛围和良好的谈判基础。会谈结束,不管谈判结果如何,都应当使用外交语言送客,以继续维持良好的谈判气氛,做到善始善终,也能体现“买卖不成仁义在”的宽广胸襟及良好的素质修养。尤其是对未能成交的谈判,在送客性的讨论中,不管对方持何种态度,始终应以外交语言相待。以礼貌婉转的语言相劝、相勉,体谅对方因没有成功的沮丧心情、牢骚和意见,让对方感受到友情、尊严和信义。

(二)运用外交语言维护谈判对象的尊严

商务谈判的全过程采用哪种类型的语言,要依据“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原则和不同类型语言的特性决定。从谈判对象的角度考虑,基于外交语言具有注重礼节、维护面子、联络感情、拉近距离等礼貌特性,故其适用于所有谈判对象,无论身份、性格、态度、年龄和性别差异,也不分高职与低职、性格内向与外向、态度友好与一般、年岁老中青、男性和女性的细化差别,区别仅在于是主要作用还是辅助作用,或者是交织综合运用。

如果是位高、内向、友好的年长谈判者,这类谈判对手多立足于促成谈判成交,且修养较好,故其谈吐讲究,举止礼貌,充分表现出其个人素质,也烘托出其地位和形象。对此自当有相应的回报方显同等的诚意,故一般均以外交语言为基础。对于位高、傲慢的年长对手,由于其资历、个人修养的反差会给年轻的对手带来一定的麻烦。对待这类谈判者可用外交——军事——外交的语言结构,即敬在先,以从道义上赢得在座者的支持,回击在后,以挫其锐气,将其按到平等的座位上谈判,再辅之以礼,以给其下台阶的“梯子”,为谈判创造良好的氛围。位高、外向的年长谈判对手性格爽直,喜欢快节奏,对此宜以军事语言为主,但仍应以柔和的外交语言缓和刚硬的军事语言,以防止谈判不适时的僵硬或破裂。对于位低、年轻、内向的谈判对手,宜用外交——文学语言结构来表达思想,以使对方感到受尊重,从而鼓起谈判的信心。自尊心和安全感会使其感到你的亲善,把你当朋友。而有职位、年轻、外向的谈判对手多为进攻型谈判手,宜用外交语言和商业语言表达思想。这是因为外交语言能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又能为自己保留余地;商业语言使议题直入业务要害,使防守处在稳健、利害明确的地位。面对条件相当的同龄谈判对手,宜运用外交和商业法律语言。因为双方的背景、阅历,不必多问即可了解,使用相互敬重、礼貌周全的外交语言,会加速人际关系的融合。面对异性谈判对手,宜多用外交语言和商业法律语言。因为外交语言比较容易处理异性之间的各种差异,也能使彼此处在一定距离的合适位置。在以外交语言调整双方的谈判关系之后,再运用商业法律语言谈公事,谈交易。在这里,外交语言和商业法律语言的交织运用,既能保持异性谈判双方的友好距离,又能有效地进行谈判工作。 转贴于

总之,外交语言能维护谈判对象自尊的礼貌特性,使其覆盖了所有的谈判对象,也贯穿于谈判的全过程。

(三)运用外交语言礼貌处理谈判分歧和谈判僵局

谈判过程中,如果出现谈判分歧或谈判僵局这些特殊情况时,局面一般都会很尴尬,谈判的气氛也会很紧张,严重的话有可能导致谈判破裂。外交语言在处理这种局势时,能充分运用其圆滑、缓冲、模糊、幽默的礼貌特性,发挥其调节谈判气氛、解除心理压力的功效。外交语言的重礼性不仅讲究说话的对象与身份,还特别注意说话的时机,使听者感到受尊重,是满意感策略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外交语言的圆滑性具有“太极”的功效,柔中带刚,从不把话说死,在处理谈判分歧或缓解僵局时会假设多种可能性,这对谈判极具辅助作用。外交语言缓冲性的表述习惯既具有闪避急冲而来的攻击和压力的功力,也能给自己争取时间另做准备,或留有再行动的余地。因而,外交语言的缓冲性表述方式也十分有利于处理谈判僵局,推动谈判顺利进行。

运用外交语言处理谈判分歧时,其典型的表述方式有:“此事可以考虑。”“我听明白了贵方所述意思,等我方研究后再复贵方。”“请恕我不能直接回答您的要求。我授权有限。我将转达您的意见给有关方面。”“请原谅,我有为难之处,不能满足贵方要求。如果贵方能提出新的意见,我将很乐意去研究。”“您的要求已涉及我方的商业秘密,我无可奉告。”“如果贵方坚持自己都无法论证的观点,死守明显不合理的条件,这将给贵方的形象带来损害。”

而运用外交语言处理谈判中间的僵局或在谈判结束阶段的危机时,其典型的表述方式则为:“既然如此,深表遗憾。”“我们已尽了我方所能尽的努力。若贵方仍持不理解态度,我方也不会强迫您接受我们的观点。”“坚持贵方立场是您的权力,但竞争失败的责任则由您自己负。”“您讲了我所想讲而没有讲出的话。”“我方的谈判大门始终是敞开的。若贵方有新的意见,可以随时与我方联系。”“虽然我们没有取得结果,但所做的工作对于未来的合作是有意义的。”

简而言之,重礼、婉转、缓和、含糊、友好的外交语言可以平缓、调剂产生意见分歧或出现谈判僵局时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为谈判的成功奠定轻松祥和的氛围,确保商务谈判朝着预期的目标发展。

(四)运用外交语言鼓励对方参与谈判内容竞争

由于谈判的目的不同,在选择语言类型方面也有差异。一般而言,谈判的目的可有三类:成交、货比三家和送客。为了成交,谈判用语要依据谈判对象、话题和时间的特征来选择,并应有较强的策略性。假如谈判对手态度好,宜以外交和文学的语言为主进行“软攻”。而为了比价,谈判语言应以外交、文学语言为主,适当配之以军事语言。运用外交、文学语言为的是鼓动对方积极参加竞争,例如:“这对贵方是个机会。我们是把你当朋友才通知贵方的。”“贵方的条件,有优势,也有弱点。如能扬长避短,会有成功的希望。”“虽然贵方后来,但往往后来者居上。”“贵方参加竞争,我们表示欢迎。别人的情况只能总的介绍,不能太细,否则有失信誉。对您的方案我们也会保守秘密。”“我会及时通告贵方信息,以给贵方有改进的机会。”像这些友好、亲切、鼓励的礼貌话语,能有效地激发对方参与竞争的热情和兴趣,从而达到争取多家参与竞争、货比三家的谈判目的。

篇7

 

音乐不仅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更加便利于各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共同语言。音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展现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状态,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比用语言更容易让别人理解和接受,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还有一个特别的有利条件,就是乐谱是通用的,不管是哪个国家或哪个民族的音乐,通过五线谱,相互都能演奏,这就更加便利于相互交流。同时音乐也是现实的反映,对生活的批判。世界各国、各个民族因为其内在的遗传基因和外在的自然条件不同,形成了一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由这些有特殊性的现实生活产生出各种有特殊性的意识形态,音乐就是其中的一种。远古时期,鉴于自然、社会环境的迥异,造成了中国各地区音乐发展的不平衡。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对世界文化有着巨大的贡献。尤其对日本、朝鲜等远东国家和南亚、东南亚各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四千多年前,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秦兼并六国之后出现了二百年统一强盛的西汉帝国,这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进入第一个高峰时期。公元前二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首次使中国和中国以西的文明形成联系。 

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中国音乐史上可以知道,秦汉的乐论辞赋、六朝的讲唱变文、唐宋的传奇戏剧、明清的话本小说及历代流传的民间歌曲乃至宗教音乐,都曾对整个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不同的文化,反映着不同的社会习俗和生产方式。人类文化的多元化,是客观的存在,尽管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将世界愈来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但世界多元化的音乐文化不会由此而“一体化”。因此,我们应该使不同民族、地域、国家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差别中得到发展,在全球意识下求得繁荣。所以,既要消除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也要去除唯东方文化中心论的狭隘想法,使世界音乐文化在平等“对话”中相互吸收,共同发展。 

音乐不仅能表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也能展现一个国家或民族新的形象。音乐的表现手段,有别于其他一些艺术形式,它更加直接,也更加直观。文学需要专门的翻译家进行翻译,而绘画展现的大多是一些有具体形象的东西,音乐却有高度的概括能力,能有力地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和社会的整体风貌,音乐能够表现不同的民族性,因此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展示自我的名片。正是由于音乐可以展示民族形象,所以它经常被当成重要的交流手段。商务谈判,需要音乐;婚丧嫁娶,也需要音乐。音乐不仅是民间交流的手段,更是国家交流的手段。 

音乐用于外交,古已有之。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外交中音乐是必不可少的礼仪之一,无论觐见天子、国君相见,以及诸侯国君接见其他国家的使臣,都需要音乐。可以说,没有音乐,就没有外交。 

进入当代社会,音乐更广泛地应用于外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密切了。这种联系,已经不仅限于经济交往,还要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经济和思想艺术的基础上,这其中就包括文化交往,且音乐是其中的重头戏。因为音乐表现的情绪是直接的,虽然世界各国的民间习俗不同,但其心理机制却大同小异,对情绪的感觉大体是相同的,因此人们欣赏乐曲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被其中所暗含的情绪所左右。音乐的情感性,与它所展现出来的对美的追求,可以超越于人的社会与政治属性,当音乐用于交往的时候,它可以将音乐的某些功能和特性展示的淋漓尽致。 

 人们在结交朋友,增进友谊的时候,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年轻一代,都选择去歌城、ktv一展歌喉;毕业生,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在毕业时,不管是不是与音乐艺术相关的专业的毕业生都会精心准备一台歌舞晚会去感谢师恩,传达同学之间依依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做早操、眼保健操、课间操等有益的课外运动时,也都会播放舒缓且有节奏韵律的音乐进行伴奏,让这些运动变得更加有魅力。 

 结语: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历史源远流长,各民族丰富多采的传统音乐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形式和特点,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音乐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享有盛誉。中国音乐的多元化是中国音乐史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这种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会更加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篇8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

篇9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篇10

攻读博士学位的三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令人振奋的时期。当前阶段,国家基础建设蓬勃发展如日中天,所学的土木专业正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在此大环境下,经过三年的努力,在思想、专业理论知识、生产实践经验,以及个人品德志向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和巨大收获。

思想上,再一次坚定立足中国、面向全球,服务国家建设,服务全球建设的信念;依据个人对国家发展历史、现状与趋势的认识、以及对全球需求的认识,确定了个人的立足点和职业方向;坚定拥护国家和平发展道路与独自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信人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专业上,勤奋学习并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争取更多地了解学科前沿课题和发展方向,同时涉猎人文历史、组织管理等方面知识,争做有所专长的知识面宽广的复合型人才;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与工程项目,掌握了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训练了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并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寓学于实践。

品德修养和组织协调能力上,具有强烈的集体观念和为实现集体目标努力工作的愿望;与人相处豁达大度、公正开明、不计小利、主动沟通、倡导协作共赢;具有独立负责、组织协调工作的初步能力。

相信自己能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本专业技术工作能力,能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际问题进行有创新的研究,能够组织一些资金和人员积极地服务区域、国家和全球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