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英语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0:54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学术英语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学术英语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2-0138-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1.037

1 . 引言

传统观念认为学术论文是对外部客观现实的报道,传达的是“客观硬事实(cold hard facts)”(Bernhardt, 1985: 163)。然而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学术论文具有丰富的人际性,学术论文并不总是以客观的、不涉及个人态度及情感的方式传递信息的,而是作者参与其中,与读者互动协商并取得感情认同的过程(Swales, 1990; Hyland, 2005)。学术论文的人际性是由立场、评价、参与标签下的模糊语、增强语、代词、引用等语言资源实现的(Hyland, 2000);其中立场(stance)作为最常见的实现手段,是学术论文人际性和交互性的重要保证,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Thompson, 2001)。立场是指作者对于命题内容的态度、情感、价值判断、责任的词汇或句法的表达(Biber & Finegan, 1989: 93),一般通过立场标记语实现。立场标记语是标识作者态度立场的词汇,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英文单词,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徐宏亮,2011)。立场标记语的使用能更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态度和立场(Biber et al., 1999)。立场标记语的典型语言表达手段主要包括状语(如certainly、evidently、significantly等),形容词(如happy、important、strange等),动词(如prefer、fail、confirm等)和名词(如success、failure、fact等)等。根据Biber等(1999: 862)的研究,立场副词是立场状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语言表达手段。到目前为止,立场副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口语、新闻报刊、政治话语、医学论文等方面,对应用语言学类的学术论文关注不够。所以,本研究着重探讨应用语言学学术论文中立场副词的使用情况。

2 . 学术论文中立场研究的回顾

2 . 1 立场的界定

立场是指作者或说话者对于命题内容的态度、情感、价值判断和责任的词汇或句法的表达(Biber & Finegan, 1989: 93)。Hyland(2005: 178)认为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是指作者对命题的正确性或可靠性的评价,反映作者对命题正确性或可靠性的承诺或对实体、命题或读者的态度。标识立场的语言表达手段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多词表达式等形式,如important、in fact、according to等;这些标识立场的语言表达式又被称作立场标记语(徐宏亮,2011)。其中,立场副词(stance adverbs)是表示作者对命题内容及命题陈述方式的态度和评价的副词性语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是立场标记语中最主要、最常见的语言实现形式。因此,本文着重研究学术论文中立场副词的使用情况。

2 . 2 立场的分类

学者对立场的分类看法不一,B i b e r等(1999: 972-975)从语义范畴上将其分为认知立场(epistemic stance)、态度立场(attitudinal stance)、方式立场(style of speaking stance)三类。Hyland(2005: 178)将立场标记语划分为模糊语(hedges)、确定表达语(boosters)、态度标记语(attitude markers)和自我提及(self-mentions)。Quirk等(1985)将评论附加语(comment adjuncts)分为内容外加语和文体外加语。赵晓临和卫乃兴(2010)指出Biber等(1999)将态度立场单独分为一类,比Quirk等(1985)将态度立场和方式立场归于内容外加语一类更加精细。近年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赵晓临、卫乃兴,2010;徐宏亮,2011)都基于Biber等(1999)的分类。因此,本文将延续现有研究的范式,将立场副词分为认知立场、态度立场、方式立场。

2 . 3 立场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研究者对学术论文中的立场特点和使用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如对比分析专家和学生所写的英语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特征(Wu, 2006);对比分析跨学科论文中立场标记语的特点(Hyland & Tse, 2004);对比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在学术语篇中使用立场标记语的不同特点(赵晓临、卫乃兴,2010);对比中国学生在汉语和英语同题语篇中立场标记使用的不同特征(龙满英、许家金,2010);对比口语和笔语中立场使用的异同(Biber et al., 1999)。还有研究涉及对单个立场词汇的集中研究,包括名词(Charles, 2007)、动词(刘世铸,2009)、状语(Quirk et al., 1985)等。也有学者探讨话语立标词块的使用情况(何安平,2011),考察汉语学术论文中的立场标记语(吴格奇、潘春雷,2010)。但是针对立场副词的相关研究却不是很多。

3 . 立场副词

立场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内容和陈述方式的态度和评价的副词性语言表述(Biber et al., 1999)。本研究主要采纳Biber等(1999)对立场的分类,同时借鉴Hyland(2005)的分类方式,将立场副词分为三类:认知立场副词(epistemic stance adverbs)、态度立场副词(attitude stance adverbs)、方式立场副词(style stance adverbs)。

3 . 1 认知立场副词

认知立场副词涉及作者对命题中信息真值的认知,包括对命题的确定性、事实性、局限性、言据性的判断和态度。尽管Biber等(1999)对认知立场副词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分类,但是后来的研究发现,该分类过于精细,个别范畴之间存在较大重合。所以,后来的研究都对Biber等(1999)的分类进行了调整。鉴于此,本文将综合Biber(1999)、Hyland(2005)、徐宏亮(2011)等的分类,将认知立场副词分为三类:确定性副词(certainty)、模糊性副词(hedging)、言据性副词(evidentiality)。

3.1.1 确定性副词

确定性副词是指作者用以表达对陈述命题确信程度的副词,主要通过definitely、certainly、undoubtedly等词实现,如例(1)。

(1) In addition to its informative nature abstracts are actually highly evaluative…

例(1)中actually和highly表明作者对陈述的命题内容持充足肯定的态度,即作者将摘要除了具备信息本质,还具有评价性这一命题作为一个既定事实,而不是一个观点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对论点的关注以及共鸣。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actually和highly,则此命题就不能反映作者肯定的立场和态度;同时表明此命题还存在不确定性,但这一点不符合摘要具有评价性这一既定事实,不符合学术论文的修辞规范。

3.1.2 模糊性副词

模糊性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有所保留的承诺,信息作为一个观点而不是一个已经确认的事实传递给读者,主要包括表示可靠性的模糊副词和表示精确度的模糊副词(吴格奇、潘春雷,2010)。模糊性副词主要通过probably、possibly、perhaps等词实现,如例(2)。

(2) This existing gap between North Korean English education and South Korean one can possibly cause frustration and even give-up when North Korean refugee students learn English in South Korea.

例(2)中的possibly体现了作者对命题内容的确定性没有十足的把握,朝鲜和南韩英语教育之间的差距会使在南韩学英语的朝鲜难民学生感到沮丧甚至会放弃,这只是作者自己的判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事实,所以作者使用possibly来减少对命题的承诺,同时使命题变得更加客观。如果本句没有使用possibly,则此命题就会变为事实;一旦与事实不符,作者会因此而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规避此责任,作者使用possibly来标识自己对命题内容的不确定性。

3.1.3 言据性副词

本研究中言据性副词主要是指命题中信息的来源,主要通过apparently、evidently、accordingly等词实现,如例(3)。

(3) Accordingly, team/group work has become a common instructional practice in many Englishmedium business school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hrough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as well as to become accustomed to working in a group environment that emulates the work place.

例(3)中的accordingly体现了此句中命题信息的来源。即在以英语为教学语言环境的商业学校,团队工作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指导,来帮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并适应团队工作环境。此命题是有理有据的,体现了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如果本句没有accordingly这个词,则此命题就不能体现出命题的来源,因而缺乏了说服力和客观性。

3 . 2 态度立场副词

态度立场副词指的是作者对于命题内容或相关研究者或其研究成果的评价、价值判断以及情感表达。本研究将态度立场副词大体分为两类:情感型和评价型态度立场副词。前者主要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后者体现作者对于陈述内容的评价和价值判断(Hunston & Thompson, 2001)。

3.2.1 情感型态度副词

情感型态度副词主要涉及评价命题是否符合心理预期,主要通过surprisingly、unbelievably、preferably等词实现,如例(4)。

(4) Surprisingly, it is found that certainty epistemic meanings are expressed more commonly than likelihood meanings.

例(4)中的surprisingly体现了所述的命题内容不符合作者的心理预期,即在书面语中,作者更频繁地使用确定的意义而不是可能的意义,这一发现不符合作者心理的预期,所以作者使用surprisingly来表示自己惊讶的态度,同时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surprisingly,则此命题只是陈述了一个发现,不能体现出作者惊讶的情感态度,达不到与读者互动的效果。

3.2.2 评价型态度副词

评价型态度副词主要涉及对命题陈述内容是否幸运、是否符合规范或是否重要等方面的评估,主要通过fortunately、appropriately、inappropriately等词实现,如例(5)。

(5) Generally, the tendency to present an inappropriately subjective persona is a characteristic of both L2 and L1 student writers.

例(5)中inappropriately是指作者对此命题中信息的态度和评价;作者对命题中呈现主观形象这一信息进行了评价,即这一主观形象是不得体的,以此引起读者的关注。如果本句中没有使用inappropriately,此命题只是陈述了一个发现,而不包含作者任何的态度和立场,不能体现作者与读者的互动。

3 . 3 方式立场副词

方式立场副词是指作者对命题陈述方式的评价,主要通过frankly, confidentially, strictly, generally等词实现,如例(6)。

(6) Generally, explicit engagement is a feature of the soft disciplines, where writers are less able to rely on the explanatory value of accepted procedures.

例(6)中的generally体现了作者对命题陈述方式的评价。一般来说,明确的介入是软学科的特征,在软学科中作者不太能依赖公认程序的解释价值;此命题中的generally表明作者是在一般情况下或者总体情况下来陈述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整个命题的限制作用,同时增强了此命题内容的真值,并且留给读者判断的空间。如果本句没有使用generally,则此命题就不能体现作者说话的方式以及作者的立场态度;同时命题就会作为一个既定的事实传递给作者,而缺乏客观性。

4 . 结语

学术论文既需要向读者传达客观的学术信息,报告最新研究成果,又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与读者互动协商共同完成对知识的定义。立场作为学术论文人际性的重要语言资源实现手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研究议题。本研究主要基于现有文献,将立场副词分为认知立场副词、态度立场副词和方式立场副词。其中认知立场副词分为确定性副词、模糊性副词和言据性副词;态度立场副词分为情感型副词和评价型副词。本研究通过举例,深入分析了立场副词的使用特点及作用,并对中国语境下英语学术论文的写作和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Bernhardt, S. A. The writer, the reader, and the scientific text[J]. Journal of Technical Writing and Communication, 1985(15): 163-174.

Biber, D. et al. The Longman Grammar of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M]. London: Longman, 1999.

Charles, M. Argument or evidence? Disciplinary variation in the use of the Noun that pattern in stance construction[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2007(26): 203-218.

Hunston, S. & G. Thompson.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Hyland, K. Disciplinary Discourses: Social Interactions in Academic Writing[M]. London: Longman, 2000.

Hyland, K. Stance and engagement: A model of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discourse[J]. Discourse Studies, 2005(2): 173-192.

Hyland, K. & P. Tse. Metadiscourse in Academic Writing: A Reappraisal[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4(2): 156-77.

Quirk, R.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 London: Longman, 1985.

Swales, J. M. Genre Analysis: English in Academic and Research Setting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Thompson, G. Interaction in Academic Writing: Learning to Argue with the Reader[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1): 58C78.

Wu, R. Stance in Talk: A Conversation Analysis of Mandarin Final Particle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4.

何安平.语料库视角的英语口语“立标语块”探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25-31.

刘世铸.基于语料库的情感评价意义构型研究[J].外语教学,2009(2):22-25.

龙满英、许家金.大学生英汉同题议论文中立场标记的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21-24.

篇2

(一)注重直观词汇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图片、玩具、模型等一系列的实物作为辅助教具,或者通过一些动作、手势和表情等方式来展开教学。当今,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视频、声像等技术,展开直观英语教学。如此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感觉直观上对单词进行初步的感知与认识,增强学生的表象记忆,使得学生一开始就能够将事物、动作和感觉等与英语词汇联系在一起。此种教学方法适合应用于具体的事物名词、感情词汇、动作词汇、感觉词汇等等。

(二)注重词汇语境教学法

语境在语言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只有处在一定语境之中才有意义,脱离了一定的语境,随之其语义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为此,在词汇教学中必须对词汇的适用语境给予高度的关注与重视。

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中,要使得学生懂得语境的重要性。每个词汇都有其适用的语境,在一定的语境之中具有某种语义。然而,脱离了该语境,便会产生其他的语义。为此,学生词汇学习要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在不同的语境之中对词汇进行揣测、理解和感悟,从而对相关的单词得出正确合理的解释。

另一方面,教师在词汇教学之中,也要重视语境教学法。在课堂词汇讲解中,尽力将所教的词汇带入相关的语境之中。使得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该词汇的语义和内涵,以及其相关的使用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词汇的语境,对某些词汇的意义进行区分,从而消除词汇的歧义。例如,对于still不同语义的解释。

例1.ThegirlkeptstillinthechairwatchingbasketballgamesonTV.

例2.It’swarmtoday,butitwillbestillcoldertomorrow.

例3.Mygrandmothersarestillliving,andtheyareveryhealthy.

在例1中,still是“不动的、静止的”的意思;在例2中,still是“要还要”的意思;然而在例3中则是“仍旧、还”的意思。通过这三个语境的实例能够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对于still语义的区分和掌握。

篇3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篇4

2.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大幅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优质、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意味着“高密度”和“快节奏”。“高密度”指“学生外语实践量大、面宽”,而“快节奏”指“设计信息技术课件时,英语教学节奏明快,练习转换、环节交替紧凑。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贮存大量信息,我们更能多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轻松、愉快、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增强英语教学效果。英语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英语课堂教学的复习(revision)、呈现(presentation)、操练(drill)、自由交际(freecommunication)等工作,教学方法由原来单纯地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转变为基于“合作学习”、随境创设”、“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意义构建”等多样新型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篇5

新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师与多媒体网络设备为辅、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教师从传播文化转变为学习的监督与组织以及引导的角色,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学习阶段不同,教师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而教师的角色定位也在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2以口语学习为中心组织小组学习

在新教育的理念下,学习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起到一个带头引领的作用,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些场景学习、组织小组学习、课堂辩论或者演讲等,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彭爱芬、周志刚,2009)。课堂上的小活动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使他们发挥创新精神。在学生们可以达到口语交流的没有障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辩论赛,以此来锻炼他们的口语在实际应用中的能力。

3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有关材料中指出,英语的听说能力是学生目前最薄弱的环节,而英语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对英语的应用能力,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英语交流,则要按照这样的教学规模英语开展教学,而这样的教学模式,要教师围绕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设计教学的课堂活动,做到以学治学。因此,新的教学理念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更好的平台,让学生对学习的认识更为清晰。教师不仅是教学的传授者,还是指导与向导,甚至是促进者等等。由于学生才是建构的对象,因此,教材上的内容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了。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场地,让学生进行口语的交流与实践,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其中。

4网络学习与新教育的学习理念

多媒体网络教学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而英语的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地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能够提供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网络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应该从传播者、引导者以及促进者转变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多媒体教学更能够渲染活跃的课堂气氛。多媒体网络教学具备以下几点优势,首先是信息的传播量大;其次,网络的查找速度快;最后,网络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因此,网络可以作为体现建构主义情境观的最好教学方式之一。网络学习,既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外语教学的场景不足,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英语这门外语。网络充分地体现了建构主义的四要素:情境、协作、交流以及意义建构。

在网络学习中,第一,在情境上,可以广阔地收集资源,为学生提供大量且真实的语言材料。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开展为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是目前新的教学理论所提出的宗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散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加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致,让学生感觉其实英语也不是那么难。使得学生在语言的使用上停留更久的时间。第二,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合作中,网络教学更能够体现出教学的相互性,从而让学生知道,教学不只是教师一个人的事,是学生与教师一起完成的,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上课的兴趣,让学生之间有更好的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三,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随机组织团队,建立场景,在场景中与同学进行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从一定意义上完成建构的过程。对于英语教学的改革,一直都是教育事业的重要发展内容之一,如何对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与推进,是目前的一大难题。

篇6

服饰艺术专业英语在专业课程教学设置中得不到重视。长久以来,服饰艺术类院校以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导方向,因此忽略了理论的强化与学习。在整个专业课的教学设置中,教师在主观上对服饰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1.2教材的专业性强,难度大

通用的教材内容对于艺术类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根据服饰艺术类学生的能力和特点,专业性和理论性太强的教材无法使学生透彻地学习和理解。

1.3专业术语较多,理解难

服装专业英语的专业词汇较多,理解难,阅读起来难度较大,与基础英语课程相比较显得枯燥无味,学生对专业英语课的兴趣不大。

1.4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互动和情趣

基于服饰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背景和特点,单一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法,使学生缺乏兴趣和动力,学习效果不佳。

1.5缺乏双师型教师

既懂英语语言又有服装专业知识的双师型教师资源有限。专业英语课应该以英语语言能力较好的专业老师担任,但这样一来,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语言能力有限,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大大降低。在大多数服饰艺术类院校,专业英语课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担任,专业知识极其缺乏,导致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十分松散。

1.6教学与考核方法单一

目前,多数教师对于专业英语的教学方法实行的是讲解课文和翻译术语这样直接的方法,使得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考核时,也是以翻译术语和做选择题这样古板老套的方式,而没有把英语作为一门交际语言贯穿到整个的服装专业教学中去,学生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非常逊色。

2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探讨

2.1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作为一名专业英语教师,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用新知识充实自己。在信息时代不断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学习,给自己充电,才不会落后于时代。另外,在专业英语课程当中,对听、说、读、写和译的要求更高,这就要求老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信息以简单易理解地方式准确无误地传达给学生。其次,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做到精益求精。最后,努力创造机会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做到专业英语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教师不仅仅局限于一些专业的词汇的讲授和专业课文的翻译,而且要与专业课同步学习。比如:在讲解服装各部件英文名称的时候,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一款自己喜欢的服饰,用英语标出各部分的英文表达,并且用英语对创意灵感进行描述。在课程教学中还应采取与专业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方法,英语教学首先要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服饰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把兴趣爱好和学习相结合是最佳的途径。英语课堂应该是学生自我展示的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利用每节课开始的几分钟时间用英语介绍自己的作品或自己喜欢的作品或感兴趣的话题。这样一来,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印象加深,同时还能结合到已学的专业课知识。

2.2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采用启发式教学,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在专业英语的学习过程当中,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记忆是一个难点,在这一方面,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掌握词汇的记忆方法,比如拆词法、词缀构词记忆法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另一方面,在教授专业内容上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入法,网络资源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和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己动手操作和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分层完成学习内容。基于服装专业的特点和英语水平现状,在专业英语的教学改革中采取从简入手、步步为营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在课程设计上,把专业英语课放在第五学期,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服装专业知识的背景下开始教授,这时,学生对服装专业英语课程中的许多内容已经非常熟悉。例如:讲解Bohemian,波西米亚原为Bohemian译音:一般译为波西米亚,原意指豪放的吉卜赛人和颓废派的文化人。追求自由的波希米亚人,在浪迹天涯的旅途中形成了自己的生活哲学。波希米亚不仅象征着流苏、褶皱、大摆裙的流行服饰,更成为自由洒脱、热情奔放的代名词。学生已经对这一风格的历史由来有了深入的了解,因此对应相应的英文阅读就似乎简单多。还比如,在给服装专业的学生讲解时装设计内容时,可以给学生提供面料(纸张)、人台、剪刀等材料,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讲解的内容和自己对时装设计的理解,从而锻炼学生的听说能力。

2.3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考虑到服装专业实际的英语水平和服装专业的特点及心理特征,在教案的选择和整理中,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的采取灵活多变、与众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画面,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如知名设计师、画家和各种服饰配饰的图片等。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将最新的时尚信息以精彩、绚丽的画面和声音来传达,强化教学的听觉和视觉效果。在多媒体教学中,既可以借助于网络上的服饰图片帮助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拍下自己设计的服饰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直接询问学生对自己设计的服饰品的价格,相信学生会更喜欢这种形式的对话。

2.4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

在国际间的服装交流和服装贸易中服装术语的翻译及其重要,因此有必要强调专业英语的翻译学习。如:中山装是我们的传统服饰,翻译版本也能见到几种:sunyatsen'suniform,zhongshansuit,Chinesetuniesuit;又如:旗袍,译版很多。还比如:各种各样的帽子在汉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beret,bowler,topper,panama,stetson等等,汉语里原本没有表达这些帽子的词汇,只好采用解释性翻译法把他们分别译为:贝雷帽、常礼帽、高顶礼帽、巴拿马帽、宽檐帽等。还有一些服装颜色词汇,如:khaki译作卡其色,peru译作秘鲁色,salmon译作鲜肉色,beige译作米色,navy译作藏青色等等。

2.5应用能力的培养

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毕业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学以致用”,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当中,要把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努力构建实用为主的专业实训与实践教学体系。例如,在引导学生去浏览国外的电子商务网站之后,首先去点击购买自己喜欢的服饰艺术商品,既可以熟悉国内外购物网站的区别,又能在相关的英文网站上学习相关的服装贸易以及服饰艺术品的颜色、尺寸和规格型号等等知识,然后让学生用E-mail形式告之教师在期间遇到的问题与难题,让学生试着以英文模式设计自己的店铺网站,达到理论与实践同步学习的效果。

篇7

关键词:数学美;高职数学教育;应用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总是重视了教学,却往往忽视了其实数学中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比如,我们经常会感叹对称的函数表达式,也会被美丽的三维立体图形而折服,归根结底数学美主要借助于美丽的数学结构加以具体呈现,其四大特征在于其简洁性、对称性,还有统一性以及奇异性。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倘若教师能挖掘出并能够恰当运用课程中的数学美,明确其特征与规律,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而推动素质教育改革,提升自身创造力。本文主要针对数学美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数学美的内涵与提出背景。

职业教育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出现较晚,因此许多人对职业教育不能给出一个全面的定义,再加之经验的不足,所以在相应的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来诸多不足之处。高职教育的数学课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只是普通本科数学课程的精简与压缩,教学模式也是遵循数学课程本身的传统模式,却没有针对专业岗位进行具体的分析。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数学基础差,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数学课程本身就产生了一种排斥心理,大部分学生学习数学课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也有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依然延续中学的学习方式“题海战术”,消耗大量时间及精力来研究题型与解法,学生学得非常茫然,不知道究竟学数学有何用,更不要谈如何将数学应用到生活,应用到专业,对于学生的数学素养与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

在大多数学生的眼中,数学属于一门理论知识较强、且十分枯燥乏味的科目。在数学课程上也提出了很多改革,比如项目化教学,比如转变教学方法与手段,比如分层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效果,培养数学素养。实际上,有句话说的非常好,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于美好的事物与人总是更喜欢多看两眼,对于课程是一样的,喜欢的课程自然更喜欢学,课堂效果自然相对较好。数学本就是一门处处存在着美的学科。数学美凭借其自身独有的内涵以及多变的内容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数学家,如果我们能带领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并将美的内涵与实质贯彻落实于高职数学教学中,进而懂得如何运用这种美,那么在一定程度上一定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兴趣,这也不失为一种数学课程的改革举措。

二、数学美在高职数学课程中的体现。

1、数学的简洁美。

数学的简洁美体现的是本身的简单与易懂,简洁而生动的数学符号更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学者曾说过:“符号常常比发明它们的数学家更能推理”。举个简单的例子,函数求和符号“∑”的产生,包括积分号“∫”就是从Sum中的首个字母“S”进行转化的,这一符号看起来既简单明了,同时又十分的形象。

除此之外,数学美的简洁性也体现在针对命题的表述,包括相应的论证以及逻辑体系中。比如微分公式,以y为因变量,来求关于u的导数,不管u是自变量,亦或是因变量,微分公式的这一形式均不会由于这些变化而改变,这也是我们微分中的一个非常有用的性质:一阶微分形式的不变性。这个公式的出现,一方面使得复合函数微分法则更加的简单易懂,同时又对积分计算中的换元法的理解与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篇8

1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注意是知识的门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学习氛围是唤起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和保证。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信息技术正因为其集图、文、音、像、画、照片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形声、动画兼备的优点,所以在营造氛围方面比其他媒体来得更直接、更有效。例如在讲解Australia一课时,我用电脑先向学生展示kangaroo和koala的视频资料,然后自然过度到它们的原产地-Australia,介绍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由于直观明显,学生自己就总结出了inthesouth/tothesouth/onthesouth的位置关系,而且由于课程图、文、音并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极高,很多知识是自己提炼总结出来的,所以印象深刻。

2突出以学生为本,教师为指导,具有实际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点

多媒体电脑使课堂教学变得更生动,直观和快节奏。例如有位教师要培养学生阅读筛选信息能力,他的课程设计是让学生介绍一个国家,首先简单向学生讲解演示了怎样使用英语软件Amiglobe,给学生提供了网址然后给学生布置任务:选择自己要介绍的国家,阅读筛选信息,信息中必须包括该国家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政治状况,经济状况。其它信息视自己状况可以增加.要求学生制作成powerpoint或word文稿,在全班进行交流.在整个活动中,学生要自己搜集信息;然后阅读,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符合老师任务的要求;最后编辑整理,形成成果。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重组有价值的资料,不仅使知识内容历久弥新,而且真正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诱发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全身心地、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课堂信息的每一种反应,并积极做出相应的“对答”,使学生受到感染和启示,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欢乐中成长。

3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

辨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主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异。由于学生受社会、家庭的影响不同,学生的个性不同,学习存在差异。要想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备课时必须注意合理设置教学梯度,尽可能提供学习途径的选择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让不同思路的学生都能体验学习的乐趣与成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水平和需要选择英语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的课程整合,使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实施“分层次教学”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4促进交流协作、资源共享,发挥团队优势

(1)教师之间:科技进步和知识爆炸使每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量都十分有限。现代英语的教学模块涉及天文、地理、历史、人文、政治、环境等等各个方面,一个教师要想在短期内对所有知识都非常清楚根本不可能,而信息技术为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搭建了平台。例如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到咸宁听课,英语教研组做好备课工作:他们每个学校的教研组重点准备一个或几个单元的内容,把每个单元的教案、ppt、网络课件和相关资料上传到自己的教学网上,其他教师下载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做适当修改,极大限度的节省了时间、丰富了备课的思路。

(2)学生之间:在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安排结对交流和学习讨论,结对交流是通过抽签、自由组合或其他方式使学生组合在一起,就学习内容、方法、资源等进行交流,切磋,寻求帮助。学生按要求创设规范的文件夹,他们可以互相使用搜集到的学习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篇9

一、学术标题与非学术标题

学术标题与非学术标题是截然不同的。

1.不同于小说与报刊文章的标题,学术论文的标题通常要长一些。APA(The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5th ed., 2001)建议学术论文的标题应包含10-12个单词。但有些学术论文的标题字数也可能超过这个范围。例如:

1) A comparison of the use of citation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discourse

2) Shaping written knowledge: The genre and activity of the experimental article in science

2. 学术论文的标题主要体现出文章的主旨,而非刻意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非学术性文章的标题往往更注重于吸引读者的眼球,通过文字游戏体现作者的智慧。例如某些杂志里面的文章标题:

3)Coffee: New grounds for concern

4) The scoop on the best ice cream

3. 学术论文的标题是严肃、正式的,要尽可能清楚、具体地反映出文章的内容。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标题就是罗列出文章中的关键词。例如:

5) Genre, intertextuality and social power

6) The power of reflexive language(s): Code displacement in reported speech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学术论文的标题很少使用比喻的写作手法,也很少使用有歧义的词汇,应避免使标题看起来不严肃、不科学,或者是误导读者。

二、学术论文标题写作指南

为了写出好的学术论文标题,论文作者可以参考以下建议:

1. 标题之中包含论文里面最为重要的关键词,有效告知读者文章的主旨,适应学术交流和信息传递的需要。例如:

7) The hedging strategy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cademic writing: A contrastive rhetoric perspective

8) The hedging strategy in academic writing and the principle in politeness: Chinese and English

2. 好的论文标题应用尽少的词汇来尽量充分地体现文章的内容。前面虽然提到学术论文标题通常长于非学术论文标题,但也应该做到简单易读。太长的标题会使读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例如下面的标题,包含24个单词,不简洁、不易懂。

9) A study of contrastive rhetoric between East Asian and North American cultures as demonstrated through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from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

该标题可以修改为:

10a)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A contrastive rhetoric perspective

10b) Contrastive rhetoric: Differences between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10c) Rhetorical patterns in Korean and American student expository essays

然而,权威的学术期刊里面确有一些过长的标题。例如TESOL Quarterly里面的某些标题:

11)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structures by Japanese and German children

12) Teach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 interim report on a project to use uncontrolled language data as a source material for training foreign students i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写作标题过程中最好坚持KISS原则,亦即使标题简短与简单(keep it short and simple ),没有特殊原因与需要时避免使用过长的标题。

3. 好的论文标题应该做到具体、一针见血。一方面,标题切忌过于宽泛、笼统。一个好的、具体的标题应该与论文所研究、探讨的范围相符合。另外,模糊的词汇或者短语反而会使论文标题缺乏具体性。应该避免使用夸张的、不精确的词或者反映出作者个人偏好的词。例如:

13) The best way to translate Chinese ancient poems

14) Reading as an important strategy in teaching writing

三、学术论文标题模式

1.通常,标题采用名词短语的形式(NP),而不是句子结构。例如:

15) Planned and unplanned discourse

16) The place of stylistics in the study of verbal art

17)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on translation

学术论文的标题很少采用句子形式。Haggan (2004)发现,在307个科技论文标题、237个文学论文标题、207个语言学论文标题之中,使用句子作为标题的分别只有26个、10个、9个,分别占总数的8.5%,4.2%,和4.3%。而在句子标题里面,最常见的是问句。例如:

18) How writers orient their readers in expository essay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tive and non-native English writers

19) Initiating ESL students into the academic discourse community: How far should we go?

2.许多学术论文标题包含两个部分,且中间加冒号,该模式为一般:具体(General: Specific)。

Swales(1990)在分析了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的94个标题之后发现,60%的论文标题采用该模式。Haggan(2004)把该模式称作复合式(compound titles),即:两个名词短语之间加冒号或者破折号。例如:

20) The pragmatics of argumentation in Arabic: The rise and fall of a text type

2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22) The Whorfian Hypothesis: A cognitive psychology perspective

3.有相当数量的论文标题采用动词+ing的形式。因为完整的句子很少充当标题,故可省略主语,在动词之后加词素-ing,表达与句子相同的含义。例如:

23)Controlling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preparations of TESOL materials

24) Resisting linguistic imperialism in English teaching

25) Adapting and composing reading texts

该模式(V+ing)又可与模式2合而为一。例如:

26) Improving student writ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cultural adjustment

27) Comparing textual features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writing: A cross-cultural study

28) Spoken and written textual dimensions in English: Resolving the contradictory findings

4. 有些标题里面包含“towards”,“toward”,后面加“a science”, “a theory”, “an understanding”,这类标题暗示着论文将呈现给读者一个系统的理论或对某一学科领域新的见解。例如:

29) Text production: Toward a science of composition

30)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 Toward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 organization

31) Vowel phonology of Asian Englishes: Toward a characterization if international English

四、应避免的论文标题

1. A Study of――, An Analysis of, A Discussion of, An Investigation of, 这种使用“研究”、“分析”、“讨论”、“调查”等词语的标题应该避免。因为毫无疑问,论文就是要分析、讨论、调查或者解释某问题。作者需要呈现出的则是更具体的某一研究层面。例如:

32) A study of text types可以修改为:

33) Text types: A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

2.不要以介词on来开始论文的标题。英语本族语作者(native writers of English)确实使用该种结构,但也只是偶尔用之。该结构的问题在于,它反映不出论文作者的研究目的,读者通过题目看不出作者的新发现。例如,On Hamlet 与 On Shakespeare's Hamlet,二者均未能反映出作者要研究名著《哈姆雷特》的哪个方面或角度。建议修改为更具体的标题:

34) Fathers and Sons in Hamlet

3.避免过于自谦

类似“试论”、“试析”、“浅析”、“浅谈”、“谈谈”这些词语,出现在汉语论文标题里面是常见的,是作为标识语(MARKERS)而出现的,使标题更看似标题,并不直截了当的体现作者观点。但是,英语写作不同与此,英语写作更加直接,不会使用诸如“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tentative analysis”, “superficial study” 等。这些词会削弱学术论文的说服力。

4.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词汇

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与行话(jargon)会使潜在的读者望而却步。

5.除非是广泛接受的缩略语(abbreviations),标题里面应避免使用生僻的缩略语。例如:

35) “teaching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可以缩写成TESOL。

6.避免以否定形式(negation)出现的标题,即标题里面避免使用not等否定词。

篇10

1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

教育部2004年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将大学英语课程定性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这一课程的培养目标涵盖了4个方面: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综合应用技能特别是听说技能、英语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样的培养目标迫使人们对外语教育的理念与发展方向有个全新的认识,即一改过去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重语言轻文化、重输入轻输出、重笔语轻口语、重教授轻交际、重结果轻过程等倾向。

英语教学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重头戏,不能违背外语教学的基本理念。外语的习得结果应当是具备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而不单是理解一个个孤立的语法知识点。外语的习得结果还应当是能够在外国文化环境下具备得体的言行举止能力,而不单是对于语言文字的互译。知识点在英语教学中不是全部目的,甚至不是主要目的。学生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才是英语教学的核心目的。

笔者常年在重点高校从事英语教学,发现极少数尖子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让人惊叹,而多数大学生英语水平总体上而言可以概括为口语结巴、阅读较慢、听力勉强应试、写作死记硬背兼生拉硬套。大学生英语应试能力远远超过其综合实践能力的现状决定了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突出学生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而讲授型的教学难以实现这一目标。英语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应该主要采用自主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模式。

2现代教育技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心剂

大学英语教学以学生课外上机自主学习和课堂互动合作学习为重要特征,决定了教学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依赖。正如《要求》指出: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充分考虑学习者需求成为可能。学生需求分析是成功实施教学的前提。古人云:因材施教,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大多数学生都带着自身英语学习的实际问题参与学习,他们都有自己学习的弱点和预期愿望,而能否实现他们的预期愿望,关键之一是做好认真细致的需求分析。现代教育技术使得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便捷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情感、认知能力等一般特征,以此确定适宜的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和评价途径。学生的需求可以通过各种有效的机制如面谈、反馈表、网上论坛等形式及时反馈到教师手中。重视学生反馈并及时对教学活动进行修正补充是达到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的因素之一。

现代教育技术使得真实具体的语言教学环境成为可能。通过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各种具体而真实的情景可以便捷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如搜索引擎、网页评价与创建),让学生通过“真实”的方式(资源学习法、认知工具法等)应用语言文化知识,让他们充分意识到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意义(如在线搜寻资源、查找词语等),并在亲身经历风格各异的信息化环境过程中更好地体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新教学观念,结合自身实际,消化和吸收新知识、新技能,形成新理解与重新建构新知识,从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自己运用,不断提升语言文化认知和应用能力。

在北京邮电大学的调查表明,76.6%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很好,24.4%的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好,没有一名教师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外语教学不好。在笔者所在的重点院校,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时间登录网络学习平台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进度,实现了个性化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课堂上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教师讲授的沉闷气氛,现代技术在语音室的运用为丰富的师生互动以及学生小组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得教师能够有效操控、协调、指引一切课堂活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3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的现状

课堂教学是我国高校目前采用的主要教学形式,因此也是学科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对象。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既可以全面评价教师的思想作风、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客观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合理聘选教师和教师年度考核提供依据;又可以使教师获取全面的教学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总结教学工作经验和教训,及时改进教学工作,明确努力方向,增强责任心和事业心,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可惜的是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通常没有考虑学科的差异,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医学等学科的教学都使用相同的评估标准。譬如,笔者所知某知名大学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项目包括10条:1)讲课有热情,精神饱满;2)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对问题的阐述深入浅出,有启发性;4)对问题的阐述简练准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5)对课程内容娴熟,运用自如;6)讲述内容充实,信息量大;7)教学内容能反映或联系学科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8)能给予学生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9)能调动学生情绪,课堂气氛活跃;10)能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媒体。

反思这10项标准,都是衡量教师讲授的质量,没有评价英语教学的自主型学习与合作型学习程度。如果某位英语教师10项都做得很好,只说明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熟练,并不能证明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英语教育专家刘润清教授曾经说过:"Nomatter,howgoodtheteacheris,Ifthestudentsrefusetolearn,nothinghappens.”(不论教师有多好,如果学生不积极地学习,那一点用处也没有。)目前看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媒介,自主型与合作型学习为特色的英语教学还没有配备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估标准。

4现代教育技术—大学英语教学质量评估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