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0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小学教师课改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小学语文属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可以对于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的培养发挥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期间依然具有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模式相对滞后、教师的教学水平较低等现实问题。首先,表现在主观因素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上。在新课改中,明确的溢出了教学应该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展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教师的角色为引导者。但是实际的教学期间,教师依然处在主导地位上,?n堂属于“灌输式”的形式,通常是“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跟学生的互动较少。所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沉闷,教学的质量很难得到保障。而且教师的综合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会对于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部分教师不愿接受并实施新型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所以会阻碍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切实落实。其次,表现在客观因素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上。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小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环境出现新的变化。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导致对于孩子的学习相对疏于管理。而且在教师中缺少重要的培训,也会对于小学生语文学习产生一定影响。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需要将学生作为中心,提供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及空间自主的学习。若想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围绕着学生这一群体展开教学工作。为学生构建起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合理安排教学工作和针对性的教学,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知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特点,实施教学目标的分层设定和教学任务的适当安排,让每位学生都备受关怀,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坚持创新教学的模式
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一分为二,一部分时间进行讲解课文和进行课堂总结,另一部分时间指导学生自行学习。也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教室的方式,让其在外界深刻的感受课文内容,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例如,学习《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时,教师可以领导学生到校园内进行寻找爬山虎,让学生亲眼见到爬山虎这一植物,并且让学生讲出其外形,深化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可以显著的提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并且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三)鼓励学生合作学习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于课堂学习期间对于学到的知识进行共享,一同进步,也让学生可以对于课文知识的理解进行大胆的发表。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对课文知识点列出提纲,并且向学生详细的讲解。之后提出跟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认真的阅读课文。在小组内,把自己答案同其他的成员答案实施比较分析,最后得出最佳答案。
(四)指导学生活动性学习
教学期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施动手实践和活动探究。不断的激发出学生学习思维,让其对于课文的知识具有充分的认知和掌握,并且悟出正确学习语文的方法。活动性学习主要的目标即为实现学生采取科学的学习方式对教师传授知识进行消化,并且强调学习的思路、方法和态度,重视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思想进行考虑问题。例如学习《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期间,教师在向学生讲授古诗的背景知识以及诗人的情感同时,指导学生顺着教师给出思路对课文深入理解,于自主的学习期间要提出问题给自己,解决问题以后向教师寻求正确答案。此种学习举措可以推动学生对课文内容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l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q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O%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人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
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一、师生全面互动运用各种资源
(1)语文学科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和主要内容文化基础课,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好玩但难学,不容易把握学科,因为语言文字难于理解和运用。学生可以通过好生帮差生来解决。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一节课时间只有短短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场所,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教师范读十分重要。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切奏、停顿和速度,轻后果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彩很浓厚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就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课文进行朗读指导。而朗读指导也要讲究方法,注意有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
(3)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朗读指导,既可以加演出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语句意思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基础。
二、重视学生们的预习作用
(1)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学生只要有了动机,就有了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执著追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知识上,而加强了听课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基础;用教育学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可以大大减少教师无效劳动。学生在进行预习时,教师巡视了解;预习结束后,教师进行检查。在这期间,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材掌握情况。教师还可以从学生提出疑难问题中测知学生知识基础。因此,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放矢地进行教学,避免了平均使用力量及主观主义倾向。教师针对学生难点教学,效果也就会更好了。
(2)教师如果不安排学生预习,直接进行讲读分析,课堂上往往只须几个优等生得到练习机会,作为农村学生大多数学生还是不会。一些中下生还未思考成熟,优等生早已举手发言,把正确答案告诉了大家;还有一些懒惰学生根本当有动脑。由于学生在预习中逐步养成了边读边思考良好读书习惯,在预习课文中将会发现很多疑问,这些疑问,通过教学有可能解决了,有可能没有解决或没有彻底解决。
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也是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三中心”的教学制度,依然顽固地统治着今日的大学。它使得理论教学脱离了生产实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学老师选择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教学。它的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重要的应用学科。它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
1.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目标中占有同样的比重
市场营销是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所以理论必须与社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对此,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实践型教育模式是一种最为有效的途径。然而目前的情况是,实践型教学阶段往往和其它教学阶段在时间上相割裂,而且,由于教育经费的紧缺和实践场所的设置限制,使其难以保证应有的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模式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了使理论与实践能够更加紧密地相结合,并且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具体认识,在教学活动中逐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案例讲解、案例分析、案例讨论的内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案例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案例,如何准确地表述案例发生的背景是关键所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具体案例采取最合理的操作程序、对不同结果进行最充分的判断,才是案例教学期待的目标。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做到师生能够相互交流,充分地表达各自的观点,并对基于自己的观点产生的后果有足够的认识。要做到这一点,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下实际上有很大的困难。
3.教学资源的缺乏是目前困扰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结合相关专业应用特点,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为市场营销学教学的关键所在。在高职院校中,师资力量的差距也较大,信息渠道各不相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各院校、各学科画地为牢,各自为政,造成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教育的良性发展。加强学术交流,特别是加强校际同专业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促进学术发展,保证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作用。同时,跨专业的横向学术合作,教学机构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纵向合作,都有积极的实际意义。尽管目前这样的交流合作也逐渐多了起来,但基于交流形式和合作基础的限制,还远远不能与现实需要相适应。
三、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课堂教学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
(1)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
(3)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
2.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1)选用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模式中,学生主动型教学模式一直是教育实践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因为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学生都能根椐各自的需要和能力,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运用各种教学媒体,进行兴趣学习、实践学习、创造性学习和个别学习。甚至有的理论认为所谓“主体性学习模式”就仅指此模式。但是,绝对的学生主动型模式很难规模性开展,原因主要是应用这种模式的条件不能得到充分满足,如学生的学习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资金短缺、教学硬件不能配套、教学机构功能紊乱,以及目前以学历为标准、以集中教学为常规组织形式的应试教育体制等。因此,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普遍采取的一种形式,其最大的优点是能顺应目前的教育体制以便经济有效地组织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忽略了教学活动中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的作用,忽略了教学对象个体性的差异,容易产生僵硬呆板的学习气氛及教育出无创新实践能力的学生。师生互动型教学模式正好能够弥补前两种教学模式的缺点,并且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因此其积极的教学意义是值得推广的。
(2)选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指计算机实时综合处理文字、图像、声音等各种媒体信息的系统技术,并超越了过去的多媒体组合技术。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是指通过多种媒体教学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和分享来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从前面对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优点正好弥补了目前市场营销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冲突和不足。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它所承载传输的信息形式是多种类的,覆盖了教学系统的各种要素,具有全面性和形象性;它提供了各个部门、各类人员、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和各种要素信息之间联系的信息通道,具有多向性和交互性。因此,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充分、形象地模拟教学环境,组织学生采用多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最经济、最直接的方式达成学习目标。如通过网络,将校园课堂和企业联接起来,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收集相关市场营销学资料并参加讨论,实现互动开放式教学。
现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向智能化、全球化、多样化等多方向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CAI)的开发和应用在迅速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市场营销学教学CAI在实际开发和应用中,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①大量的课件表现为讲授式课件,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直接照搬,尽管可能实现了教学资源配置,但是没有表现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性和现实模拟性等优势特征;②课件的开发也往往是各自为政,缺乏合作,质量良莠不齐;③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开展,缺少相配套的基础硬件的保证,如校园网络建设滞后、计算机配置数量与教学需要不相适应等。
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从下面几点做起:首先,在有限的教学投入中,将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作为重点投资对象,以保证教学模式顺应现代化的需要;其次,加强专业课件的开发应用合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优秀师资力量,组织专业软件技术工作者,在一定教育体制的监督下,制备多种模式的教学课件以供不同教学对象和教学环节的选择,如课堂教学类CIA、课外活动类CIA、个别授导类CIA、合作学习类CIA、情境模拟类CIA、远程教学类CIA等[3],特别是市场营销学教学课件(指多媒体教学素材和知识的单元,一种课件的半成品)的开发和应用,更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动性和灵活性,是目前课件开发的重点内容。第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使教学过程做到教学课件的应用和网络的应用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资源的有效配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第四,增加教学课件的信息量,真正体现多媒体技术效果。
(3)选用探究式课堂教学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探究式课堂教学怎么探究,实际是要回答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学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四步进行。
①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激趣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人,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要求教师一堂课的开头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切人口。教师简短的导人是为学生自学探究作铺垫,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进人自学探究阶段。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教师要为学生自学探究提供不少于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自学探究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②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付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探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百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③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这一步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实践探究的内容和形式,要根据学科要求和特点决定,个必强求统一。总之,实践探究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时机,方法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只要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和发展能力,怎么有利就怎么做。
④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这一阶段既要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得出结论,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由教师进行,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大家总结,教师补充。另外,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么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探究式课堂教学四步操作程序,只是提供基本程序,并非固定不变,各学科可根据教学要求自行设计教学步骤。不过,自学探究和讨论探究集中体现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特征,各学科教学都应选用或采纳。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小学语文的教学,无法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所以,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传统教学模式就必须在新课改背景下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不少弊端,如,老化的教学方式、古板陈旧的教学内容等因素,而无法满足当代小学语文教学需求,但小学语文又是学生必需的基础课程,因此其改革尤为重要。学好语文不仅能为学生积累相应的文化知识,还能培养他们的自身修养等,加上传统教学模式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许多小学生掩盖自身能力而习惯强加式学习,所以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将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因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急迫必要性,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综合发展。
二、新课改条件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1.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明确语文课本为基本课程资源
在新课改条件下教师首先要革新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观念,充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无论在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方面都要以学生为本,要清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志愿。当然,这不仅仅是装装样子、做做门面就行的,而是需要教师从本质上认清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并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关注学生的学习感悟及经验,及时把握学生学习动态,且要在此基础上适当地调整自身教学的设计。
此外,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课本视为经典只会照本宣科,但课本内容无增减,其顺序也无法调整,导致了小学语文课程内容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课改却要求教师灵活使用教材,并根据教学需求而进行教材的增减调整,一些过时的不理想的课文大可以删除,而某些不合适的课文可以进行调整,或是增加一些与现实相连接的课文,如,新农村建设等类型的。
但同时教师要明确语文课本始终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尤其是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更要如此,像那些甩开教科书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行为一定要警惕,如,《落花生》一课,教师不注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默默奉献不图虚名的精神,反而去鼓励学生谈论梨子苹果比花生好吃好看……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要适时,课程资源的引进要适当,一些做得较好的教师皆是学前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学中做相关文字、音像资料的补充,课后鼓励学生对相关书籍文章进行收集阅读。
2.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在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常用课前预习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预习促使学生自学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而在学生熟读课文后,他们就会针对性地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当然,学生不会自主提出问题,因此初始阶段教师要“强制”要求每个学生提问,但注意提问要求不能过高,可以是读不准音的生字词,可以是无法理解的语境、词语。另外,检查学生预习时,教师要表扬质疑、有新意的学生,并鼓舞他们更多地提问。只要时间一长学生自不然就会养成预习的习惯,并还能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
由于学校教学设施及教学条件的限制,大部分院校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很多院校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阶段;一些具备现代化教学的学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没有很好的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同时,市场营销课程在实验设施配备方面较差,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对服装营销人才培养的要求。
2、教师市场经验不足,缺乏现代营销管理的实战能力
服装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的市场经验、营销管理能力直接影响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缺乏和服装企业联系,缺乏在企业营销中学习,这样使得教师关于服装市场营销的知识大都是停留在某一个阶段,不能与服装企业的营销实践相结合,导致老师讲授的服装营销理论很枯燥,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制约了对学生服装市场营销能力的培养。
3、服装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环节薄弱
服装产品是一种与消费者具有密切联系的产品,服装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深入的存在于消费者的精神生活中。作为服装营销人员,除掌握服装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市场营销理论及营销原理,并将营销理论及营销原理更好的应用于服装市场营销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市场营销理论应用到服装市场营销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在很多院校服装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环节,由于教学设施的缺乏、课程设置繁多、教师本身能力差等原因,导致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服装营销实践中。
二、改进服装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方法
1、完善课程体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以服装市场为导向,同时要结合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教育标准。培养的学生既能满足服装市场的要求,又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服装市场环境的要求。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开设一些基础应用学科外,服装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服装企业的要求,要尽量避免服装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复性,减少专业课程内容的交叉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有一定的顺序性,课程之间的知识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关系。课程的内容要符合社会、经济、科技等高速发展的要求,服装市场营销课程要增加一些与时代相适应的服装网络营销和服装电子商务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1)、案例与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将案例分析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选择一些经典的、特殊的服装企业营销案例,分析成功服装企业的经营方式、经营策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市场营销理论知识,掌握成功服装企业的成功契机;并分析讨论,讨论之后形成意见,指出这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经营策略、经营方式的缺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互动式与角色扮演教学方式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结合课堂上讲的理论知识,提出一些实际的问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训练,学生轮流进行分类角色的扮演,有服装营销总监、营销总经理、服装营销人员,又有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消费者。针对服装营销过程中,不同类别的服装、不同的营销环境下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模拟训练。在角色扮演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的模拟案例,学生扮演服装营销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在这种仿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既有新奇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
2、加强校企合作,学校鼓励教师走出去,将企业的专家请进来
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是高校得以发展的关键,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学生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去服装企业,参与服装企业的营销策划和服装营销各环节的工作,熟悉并掌握服装市场营销的特点、各个环节营销工作的要点及服装市场变化的规律。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服装企业营销专家、营销策划者、营销人员,深入学校,讲授服装营销的实战经验,指导学生的营销实践活动。
从1978年开始,在原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的倡议下,全国高校陆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然而近年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的影响,在高职院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专业、轻素质,重教育、轻德育的现象,高度重视外语、计算机技术教育,而语文教育则沦为可有可无的境地。
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以,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以学习应用性的专业知识为主,对于大学语文一类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特别是大量扩招之后,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选课不能不考虑就业需要,除了专业课和要求必选的英语、政治课外,多数学生都可能选一些技能性的应用性的课,为迎合市场的需要,急功近利,关心的不再是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是过分重视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工具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正日益渗入学生的深层意识。在许多高职院校,因为技术性、应用性的课程可直接有助于找工作,一些大学生就选修一些实用性的课程,而像《大学语文》这样一些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无人问津。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正呈“边缘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体制上不重视,地位不明确,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第二,课程性质不明,定位混乱,教学要求低;第三,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第四,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趋向年轻化。语文课程这种边缘化的尴尬地位与其所肩负的重任及它本应有的重要地位是极不相称的。这种边缘化状况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改善,必将进一步影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我们必须加快教学改革步伐,提高语文课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切实有效的增强学生把握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
二、高职语文课程的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是要开发适宜的教材。语文教材是进行人文精神培植的重要材料。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举不胜举,可谓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高职语文教材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宜的文学作品,开发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这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要一环。高职语文教材可分为通识部分、专业部分、实践(或活动、项目)部分、拓展部分。
通识语文教材的开发主要是在浩瀚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中选取思想、艺术价值高,对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建构学生人文精神有积极意义的文章和作品。通识语文教材的选材标准和原则主要是: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尊重意识,体会生命的珍贵,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能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意识,增强学生与自然的“亲合力”;能培养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植学生诚信、友爱、坦率、真诚个性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的文章和作品。教材框架可按“生命”、“自然”、“爱国”、“诚信”、“友情”、“合作”……来安排。
专业语文教材应按专业分模块来开发,其开发的主要原则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岗位针对性”这一特点,按专业岗位,分体例,分模块来编写教材。并且选取那些即能针对专门提高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人文素质,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文学作品和文章。如:艺术类专业模块开发《中外文学鉴赏》;医学类模块开发《医古文》;营销类模块开发《演讲与口才》;工科类模块开发《常用应用文写作》;文秘专业的可开发《公文写作》等。教材的选材是根据专业岗位来进行筛选的,如旅游专业的语文可开发《旅游文学鉴赏》(或“世界地理文学”),选取有关世界各地的风光名胜和风土人情的优秀作品和文章。
语文实践教材主要是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以及学生工作中的一些专项项目等开发的教材,可编写《语文与实践》(实习教材)。该教材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语文实习周(或活动课),或穿插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专项活动中使用。目的是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体会语文的“工具”性以及分工协作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实践教材的结构可以按实习类、社会实践类、专项项目类……来安排。每一类的材料内容一般按活动或项目的申请、活动或项目的计划(方案)、活动或项目的总结(交流)的实践活动(项目)的先后顺序来安排。
人文素质拓展的语文教材,主要是在职业教育“专”的特点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需求,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而开发的具有“宽”特征的选修课教材。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可开发《审美教育》、《演讲艺术》、《公共关系》、《新闻写作》、《电影赏析》、《中外文艺作品赏析》、《普通话》等等人文素质拓展语文教材。
2.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内涵。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精神和心灵。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发的语文教材,选取的文本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为语文教师挖掘课文的人文内涵提供了依托。文学在提升人的精神,铸造人的灵魂方面有重大作用。教师尤其要重视文学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功能,重视文学作品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引领学生与文学大师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引领学生读孟子,领略“舍生取义”的高尚境界;读范仲淹,领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精神;读文天祥,仰慕他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情怀,从而实现文化精髓的传承,人文精神的传递。并在一次次情感体验中,使学生的心灵尘垢得以涤荡,审美境界得以升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
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爱护他们的个性化思维和个性化性格,要改变原有的那种“一言堂”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要从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转变为互动合作者。
如案例分析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经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个案形式让学生去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启发学生研究实际问题,注重学生智力开发及能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因此,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
再如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指通过创设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情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亲身体验完成从认识目标到达到目标的全过程。情景式教学体现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采用情景式教学,把理论问题拟人化,通过活动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能较好地激活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还有学导式教学法、活动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等等。不管语文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首先要明白,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不应只是教师的“独白”,而应该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锻炼思维的同时,人文精神也会得到培养。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语文与生活,与工作以及各类实践活动是密切相关的,它源于生活,源于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应用于实践。高职教育拥有大量的动手技能训练的实习、实训的实践活动,这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要把语文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实习、实训中,融入到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的同时,人文素养得以提高,人文精神得以培育。在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实践以及语文实习周等实践活动中,应根据语文教育所要求的能力素质和人文精神培育目标,按配套的语文实践教材内容,有计划,有意识地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其中。要利用实践活动所提供的真实环境,活生生的合作伙伴,原汁原味的现场气氛,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成就感以及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3.改革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要注意凸显人文精神的理念。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环节,在语文教学评价中凸显人文精神,就应该坚持正确的评价价值取向。
首先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的主体不仅仅是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社会。评价不仅仅是教师的评价,还应该有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和社会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公正。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
一、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
有效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有效教学理论是指通过对教学现象的研究,对教学问题的分析,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并利用和遵循所得到的规律来找出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一门理论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是描述性的理论,也是一种处方性和规范性的理论[1]。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1.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课程主要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方面,根据目前高中语文课本来看,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必修课本中的古代及近代、现代著名诗词歌赋、文言文、散文或杂文、四大名著节选、外国名著、科普文以及名人演讲等,选修课本中的难度较高的文言文、科技文或戏剧小说等。整体来说,教材的变动不大。
2.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材容量得到扩充,但内容结构局限。目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包含古代、近代、现代等不同时代的文本教学内容,所涉及的文学类型包括文言、诗词、散文、杂文、国内外历史名著、科技文、说明文等,总体来看,教材的容量得到了有效的扩充,但就课程内容来讲,却没有相对实质化的更新,教材内容依旧固守原有的模式和结构[2]。
(2)教学形式单一,授课方式趋同。国内大多数高中学校在语文教学中都采用着教师口述讲解、板书答案分析、文字背诵、课堂提问和试卷测评的语文教学体系,教学形式单一,趣味性不高,令一部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出现困倦、注意力分散等情况,使有效教学时间缩短,实际教学效果不佳,而且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授课方式趋同,使本应该更为轻快自由的选修课变成了简单的低要求的必修课。
(3)考核模式比较传统,教学成果评定落后。学习考核主要以模考等模式进行,考卷内容主要包括背诵默写、文言翻译、诗词鉴赏、阅读理解、一句话概述等,对学生书本记忆的考核内容较多,而且鉴赏和理解部分试题大多有固定的答案模式;此外,绝大部分高中语文教学都是以考试成绩论学生能力的,这主要是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评定与认可。
三、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1.精简教材容量,优化教学内容
各高中语文教师需要根据所在学校年级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课时要求,对教材进行适当的精简。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以下三步骤:①改一改,在教材中,编者所提供的只是一个范例,但这些范例不可能恰好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实际语文学习需要,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不影成绩的前提下适当地改编素材;②添一添,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前提下,增加一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以及趣味性更高的素材,以发挥学生的语文优势;③排一排,教师要根据所带班级学生的学习节奏、学习特点将各单元的内容体系重新编排,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2.创新教学形式,区别授课方式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师授课,还要采用学生试讲、教师辅导点评的方式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进行文本背诵、阅读写作方式的传统教学,还要进行表演、朗诵、辩论等新型方式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必修课上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严格要求完成学生语文学习的任务,在选修课上要给予学生尽可能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使必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标准模式,使选修课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模式。
3.灵活运用考试,丰富评定项目
由于每个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能力不同,其在一定时间内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语文教师可以灵活运用随堂测验、月考、期末考等手段,观察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熟悉并掌握所在班级各学生语文学习的优劣势。除了考试成绩外,在每一阶段的教学成果评定中要增设其他测评项目,并记录到学生的档案中。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不应该有模板式的条条框框,而应该在新课程标准总体教学方向的指导下,由各学校的高中语文任课教师结合本校或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一)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明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数学的建构主义理论证明了数学知识的学习靠学生被动去学习是不行的,需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主动求知,与此同时,新课改的教学思想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有效的学习,同时更要认知知识出现的过程,这也就是构建主义的实质。数学学科的特点就是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学习与理解数学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数学教学的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活动积极踊跃的参加,在实践中可经过操作、交流和反省等形式确定数学知识体系。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可有效的提高,进而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再创造教学理论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了解。
再创造教学理论下,数学的学习阶段其实就是再创造的阶段,在对数学新知识实施学习的时候,其实就是通过对旧知识的学习了解新知识,在对数学知识实施概括、观察、类比等过程之中,实现了对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和再发现。
(三)问题解决理论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对于数学问题解决理论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点,处理数学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数学进行发现和创新的过程。第二,对数学问题实施有效的处理,可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培养,进而促进其创造力提升。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渗透探究式教学形式的方案
(一)设置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学习数学内驱力的提升。
探究学习的发现,其重要的部分就是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通过这个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使其思维得到拓展。一般来说设置问题情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把握:第一点把握好设置问题情境的动机性,其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设计的问题,对学生探究欲望的激发有一定的效果;第二点把握好设置问题情境的目的性,其意思就是说我们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围绕教学目标而设计;第三点设置的问题情境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符。综合实际教学来看,设置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这样才会提升学生的积极性,进而使得学生的数学兴趣得到提升。设置问题情的形式比较多:例如从课题的奇特现象谈起,吸引学生的眼球;选出一个不同的意见引发学生发起辩论;设置一些悬念,让学生去尝试一些难度比较大的题之后,一点一点的引导学生去探究。传统的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不相符,因此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还要围绕生活展开,营造探究情境。这也就要求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一些学生比较熟知的问题,同时又符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觉得数学离我们生活很近,对数学知识抽象性的认知观点也有所转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例如:在对三角形性质认知的教学之中,在上课之前,老师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生活之中我们会看见哪些结构是使用到了三角形,这样学生会开发大脑,会想到自行车的支架,屋顶的房梁等等,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为什么要使用三角形呢,换成圆形可以不,这样使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被激发,使学生探索目标与方向明确了,学生在对问题实施探究的过程之中,结合生活实际一点一点的了解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二)要确保师生之间维持好的沟通交流关系。
如何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探究的心理得到安全呢?这就需要老师要适当的转变角色。改变以往那种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使其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过渡。老师要成为学生生活、学习上的朋友,要本着尊重、平等的原则和学生对话;激发学生自主的去学习数学知识,鼓励学生去探究,开拓学生的想像力,让学生有质疑的权利,给学生说错话、做错事的机会,创造自由、民主、安全的教学环境。比方说在对梯形面积的计算实施教学的时候,以往的那种老师生硬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可通过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去学习,如选择一些梯形模板,让学生去尝试着拼一些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留给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时间,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索推导公式,并在这个过程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