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13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工商管理毕业生论文

篇1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创新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备受争议,“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当前很多高校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在新形势下,如何改进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1 本科生导师制的内涵及实施

 

本科生导师制最初起源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在牛津大学的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学者们研究发现牛津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内涵的精髓在于: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合作,关注学生个体优长,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能力。在我国,21世纪初本科生导师制首先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进行试点, 随后各高校开始逐渐引进与实施。我校在2010年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刚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时,主要是在第三学期根据学生的专业,将本科生分配到相应专业的指导老师名下,2012年开始调整在第二学期对大一的学生就分配指导老师,无特殊情况,指导老师大学期间不会变动,与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本科生导师制下,我校师生双方在课余时间就学业学习、专业选择、论文撰写、各级各类专业竞赛、职业生涯发展等内容进行沟通交流,还可参与指导老师的研究课题设计、实地调研,进入实验室尝试开放式研究型实验等,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团队学习、竞争合作、钻研创新的氛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2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可知,本科毕业论文是大学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侧重应用性和实践性。近几年,通过对本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师生进行调研和访谈,结果表明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论文教学情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毕业论文教学的时间和精力缺乏保证。毕业论文通常安排在大四,这个时间正好也是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公务员考试、考证等,精力分散,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未经充分收集资料和调查基础上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集中写作。我校毕业论文教学过程分为选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开题报告、正文的写作、修改等几个部分,学生必须正确地分配时间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写作任务。另外,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师师生比持续攀升,1个专业教师往往指导7-8个本科毕业生,大多数教师还带研究生或函授学生毕业论文,再加上其他较多的教学科研任务,使得以往的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无法保证论文指导质量。

 

其次,对毕业论文工作不够重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上,且招聘单位对学生毕业论文也无较多要求,导致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老师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往往也是能放则放,纪律不严明,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学生也易敷衍了事,毕业论文教学不能提升到一个应有的高度。

 

再者,学生缺乏论文写作基础知识和前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课程体系上看,本科教学中几乎没有毕业论文相关的基础课程训练,致使学生到撰写毕业论文时基本功欠缺,甚至不知如何查阅、引用、归纳、梳理、运用相关文献资料。毕业论文写作时,出现书写格式不规范,选题大而空、缺乏实用性和创新性,甚至出现抄袭和引用不当等学术不端行为。

 

最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烦琐,论文答辩流于形式。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指导老师都需要填写大量表格, 评审环节多而烦琐。然而答辩和考核环节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毕业论文的成绩评定过于宽松,缺乏量化标准,对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压力。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严重滑坡趋势。

 

3 本科生导师制下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优势

 

(1)师生互动相对频繁,毕业论文教学时间充足。当指导老师与学生的指导关系确立以后,通过多次、方式多样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导师熟悉学生,发现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有组织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个性优势。同时指导活动与毕业论文进行结合,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前移,学生在第三学年甚至更早, 就可开始有意识关注论文写作、论文选题等。因此,实行导师制后,对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由第四学年集中指导变为分段指导,在平时进行文献资料查阅、实践调研、写作等训练,毕业论文撰写就轻车熟路了。

 

(2)激发学生科研意识,提高创新实践能力。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是具有科研性质的论文,体现了学生的科研潜能、创新实践能力的高低。在本科生导师制下,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导师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具有学术权威的科研专著和论文,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竞赛、技能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引导学生去思考、 质疑、探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从而为毕业论文教学进行思维训练。

 

(3)培养写作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写作和表达能力直接影响毕业论文的成绩,也会直接影响未来就业、职位晋升与日常生活。在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后, 师生之间有了更多沟通的机会。导师可以合理安排学生参加论文写作相关的活动, 进行适度的写作训练。进入高年级后,可结合所学专业课程,增加有关文献综述、调研报告和期刊论文的写作练习,掌握论文写作规范。同时,学生可以在小组了进行口头汇报,锻炼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这是毕业论文写作和表达的演练和基础,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

 

4 本科生导师制下实施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4.1 本科生导师制下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制度及政策保障

 

学校及教学单位对本科导师制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给予高度的重视,提供本科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的相关政策及制度保障。例如,2012年10月本校工商管理学院试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其中提出“结合我院学科及专业特点,我院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成果形式为学术论文、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绩、在报刊杂志发表的优秀文章。”这一新的尝试,可发挥学生的特长,选择合适毕业论文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的热情和动力。为提高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改革实施的可行性,同期还试行了工商管理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毕业论文成果形式、基本规范和要求、考核认定办法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除传统形式的毕业论文写作形式以外,并提出符合相应要求的“调研报告、商业策划、参加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取得的成果、在正式出版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可申请免于开题。

 

4.2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的运行管理措施

 

在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改革要想顺利进行,需要师生的共同协作。首先,导师的管理涉及学校人事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以及导师所在院系。学校应明确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教学任务,根据专业要求,确定指导教师指导学生的人数以及如何考核评价等基本要求。各教学单位根据专业情况,制定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加强过程管理。其次,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也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及配合。对学生管理主要涉及教务处、学生处和所在院系等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需要必要时间、地点以及方式的规范,如可以规定每月面谈几次,或者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过短信、QQ群、电子邮件、微信和飞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补充,尽量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得到应有的指导。对于学生在享受被指导权利的同时也需要按时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并积极参加导师组织的各项活动,主动与导师交流,可要求学生填写指导记录进行约束。

 

4.3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评价与激励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下毕业论文教学需要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管理机构需不断完善考核机制,根据毕业论文教学过程,把考核指标具体化、定量化,考核结果应当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考核业绩与年度绩效、岗位聘任、晋职晋级挂钩。如指导学生完成一个挑战杯项目,并在全国比赛中获奖,就可以给予导师奖励;如学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或者第一申请人身份申请一项专利,导师都应当获得指导奖励。对学生参与毕业论文教学的评价也应要有一套严格的办法,围绕培养目标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考核。对毕业论文教学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在学分折算、评优、免开题、毕业论文替代、推荐就业等方面给予不同程度的激励。

 

5 结语

 

篇2

一、职业胜任力内涵

职业胜任力是个体获得工作,并能较好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职业胜任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场行为等方面的素养;2.职业胜任力包含专业能力和基本能力两个层面的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某专业工作的能力,与特定的工作和岗位有关;基本能力是大学生从事并做好各种工作和岗位都必须具备的能力。3.职业胜任力不仅包括寻找并获得工作的能力,还包括在工作中做出良好业绩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胜任力与专业有关,不同专业类型其指标体系有别,国家政策、宏观经济形势、行业发展形势、社会文化等都影响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结构。不同行业和工作职位对职业胜任力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如传统制造业领域一般需要更多的专业技能,而新兴服务产业可能需要更多的非专业技能。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培养应考量这种需求差异性。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情况分析

为了了解山东省工商管理类高校毕业生职业胜任力情况,本研究对山东省内30所各类高校、25家用人单位、10场招聘会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683份,其中毕业生及在校生3391份,用人单位807份,学校485份。

(一)职业胜任力指标重要性分析

本次调查要求毕业生评定各项职业胜任能力对目前工作的重要程度(重要程度依次为:1、2、3、4、5分)。在26项职业胜任力指标(见表2)中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重要性排名居前的职业胜任力指标基本属于个人基本能力,如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还有社会适应力,如学习能力、压力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之后,随着工作的深入,个人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表1 重要性居前十位的指标

(二)毕业生职业胜任力与市场需求的差距

图1列出了大学生刚就业时职业胜任能力最重要的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这10项指标与用人单位的差距都很明显,说明高校在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培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提升毕业生人才基本素质与社会适应力应该成为高校教改的重点。

三、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的措施

(一)将职业胜任力植入课程

职业胜任力教育应该整合进课程中,否则职业胜任力是琐碎的,不完整的。当职业胜任力被整合到课程时,职业胜任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英国一些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将职业胜任力植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根据劳动力市场对工商管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特点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现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以此为指导设置通识课、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实践课等课程体系,使所有的课程都与职业胜任力有关,都以提升学生职业胜任力为目标。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参与课程的设计、开发、实施。可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家、高级员工、学生代表等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时,聘请企业家、高级员工到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专题讲座,并且参与到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职业胜任力指标体系

依据社会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要求以及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职业胜任力现状,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系统设置四组指标:个人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职业素养与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表2 工商管理类专业职业胜任力指标内容

(三)构建以提升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教学设计——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

在实践教学设计环节中,明确地方应用型定位,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中高级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设置1—2个实习学期,延长实践教学时长。将职业胜任力指标分解到相应的实习模块中,实施能力模块化实践教学方案,达到学生经过特定模块的学习就可获得相应的岗位工作能力的目标。

2.校内实验——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没有企业化的环境,学生找不到企业岗位工作的感觉。因此,要在工商管理专业校内实验教学中引入模拟实验教学。工商管理模拟实验教学就是一种模拟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方法,它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教学技术营造企业经营管理情景,把企业真正“搬进”高校的实验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心完成模拟实习训练,熟悉企业运作流程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经济管理水平、信息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3.校外实践——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撰写毕业论文采用“真题真做” 模式,毕业论文的真题来自毕业生前期实习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或校内模拟实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实习单位现实工作遇到的问题等。毕业生根据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基地中选择合适的实习单位,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毕业生结合实际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自己的选题,然后撰写毕业论文。专业课教师与实践基地优秀员工共同组成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给予理论、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根据毕业生选题解决的程度及质量评定论文质量。

篇3

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其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毕业论文是大学生大学4年学习成果的重要检验。但近年来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作为工商类教师,应认真思考工商类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现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良措施,有效发挥毕业论文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本科毕业生论文特点

 

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不含目录外)包括工商管理( 110201 )、市场营销( 110202 )、会计学( 110203 )、财务管理( 110204 )、人力资源管理(110205)、旅游管理(110206)。工商类本科毕业论文与其他类型的论文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从选题的角度,工商类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主要涉及到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应用性;二是从研究的方法上来看,工商类研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范畴,与自然科学相比,论文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的内容相对比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工商类论文比较简单的错觉,学生临时拼凑现象比较严重,论文质量难以保证。

 

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及其在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共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一个热点,并逐步从工商企业扩展到教育行业。TQM体现了现代质量管理的精华思想,其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对高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三全"和"一多"。"三全" 即全过程的管理、全方位的管理、全员参与的管理;"一多" 体现在管理方法的多样化。学校的教学质量如同企业的产品质量一样,也需要以全方位、全员、全过程及多样化的质量管理作保证。在本科毕业论文 管理过程中,"全方位"是指与毕业论文有关的部门(学校和学院教学管理部门等)以质量管理体系来保证教学质量,并用多种方法和保障措施进行全面管理。"全员" 是指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通过全员动员,进行质量意识教育,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而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全过程" 是指从毕业论文选题、教师下任务书、学生做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撰写论文到论文答辩、论文归档的全过程控制。此外,还应当注意丰富质量管理手段,实现毕业论文质量管理方法的多样化。

 

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了网上问卷投放和实地采访填写问卷的形式,对与本科论文工作有关的学生及教师进行取样研究。取样的对象是2009级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和相关的教师。具体专业涉及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本研究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248份, 回收率95.4%, 剔除无效问卷22份, 回收有效问卷22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1%。对于调查结果采用可靠性分析、效度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在以下相关问题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质量问题:学生在思想和态度上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部分教师对论文指导投入不够,把关不严、论文选题偏空泛,难以深入、论文写作方法不科学、内容不够充实,工作量不足、论文意识薄弱,写作功底较差、管理制度松散。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来说,由于就业压力,许多高校都是将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七学期末和第八学期之前,而这段时间恰恰是学生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的高峰时期,学生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工作上,而毕业论文只是次要问题,学校教务部门和指导教师为了保证学生就业率在论文质量把关上也形成了宽容处理的惯例。但是根本的还是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主体方面的原因以及制度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四、基于TQM全面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一) 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管理体系

 

1、专业课程教学环节

 

(1)在专业课程教学各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发现、思考问题的能力。必须改革"一言堂"的做法,改革填鸭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以及其他能使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主动性的教学方法。

 

(2)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强化学生论文意识,应从专业课程教学开始。在运用启发式、探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必然主动检索查阅相关论文资料,并在这种检索查阅中学习专业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发现更多的问题。

 

(3)适当增加与毕业论文相关的写作课程。应当在三年级或四年级由经验丰富的专业课教师开设专业论文写作课程,课时不必多,可以采取讲座的形式,介绍常用的论文写作步骤、技巧和注意事项。

 

2、实践教学环节

 

(1)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师应当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结合实习单位需要写作策划书、论证报告等,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素质和能力。

 

(2)强化学年论文、实践报告等相关训练环节。在课程论文的基础上,应要求三年级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学年论文在专业性、理论性、综合性和篇幅的要求上应当明显高于课程论文。这个环节的管理应当参照毕业论文,从导师指导、论文评价到学分计算都应当从严要求。

 

3、学校保障体系

 

(1)制度保障。学校应该增强保证制度。学校和学院应利用各种校企合作的机会,为毕业生进入企业实践和实习搭建平台,切实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和过程。

 

(2)条件保障。条件保障体系是毕业论文进行的物质基础,是毕业论文开展的载体,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主要有实验室、实验材料、图书资料、计算机上机及其他条件的使用及管理规定等。

 

(二)实行全员参与质量管理办法

 

1、教务处方面。作为学校主要的教学职能部门教务处应负责全校毕业论文的宏观管理工作及相关教学研究和改革;应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规范化要求,制定有关毕业论文安排、检查、评优等方面的管理文件。

 

2、学院方面。学院要起到承上启下、组织落实的作用。学院负责全过程管理,贯彻、落实学校有关文件精神并根据学院自身情况,拟订本院工作计划和实施细则,向各教研室布置毕业论文工作任务,定期检查各教研室工作进度和质量。

 

3、教研室方面。教研室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做好学生选题和指导老师的选择工作,按学校文件指导毕业论文,安排答辩,做好论文评阅、成绩评定工作。

 

4、教师方面。首先,能否正确的选题是毕业论文教学成功与否的首要一环。其次,加强质量过程控制。最后,每周还应该安排一到两次的小组讨论和汇报会。

 

篇4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现状我国的独立学院始于1999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大背景应运而生。独立学院是指实施本科以上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与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合作,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的实施本科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由于独立学院都是依附于一所公立大学举办的,母体高校的专业优势往往就成了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基础。因此,除各独立学院之间专业设置雷同外,独立学院与母体高校专业同质化现象也很严重。专业设置同质化的不良后果很多,最重要的一点是办学特色无法凸显、办学优势不明显。现行的专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就业和后续发展图4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工作能力要求调查图5用人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工作能力要求调查以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为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表述是:本专业培养具备经济、管理及其他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能在企业经营管理或生产管理岗位胜任工作的应用型人才。本专业特色是以工商企业管理方面的基础理论为主线,重点训练学生的管理实践技能。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大众化和普通化,如除去专业公共基础课不谈,专业技术基础课有9门:生产与运作管理,企业物流管理,运筹学,市场营销学,电子商务,企业战略管理,资本营运,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有12门:工业生产技术学(金属工艺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国际贸易,金融学,多媒体制作,管理心理学,项目管理学,财务管理,中国税制,货币银行学,专业英语;任选课有6门,部分课程的开出不尽合理,对必修课的重视大大超过选修课。选修课不仅课时少,课程类别也比较单一,培养出来的学生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限制了学生的知识面和全面的就业能力。教学内容及课程设置与实际存在脱节比较突出的是所选用的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理论性太强,应用性不足。课程设置有重复和低效情况存在,如专业技术基础课中,国际企业管理,跨文化管理;专业课中,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就属于此种情况。轻就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未来还会转向“普及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能在各种组织中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管理人才,必须体现与市场接轨,我们有些课程设置了实践环节,也仅仅留于形式。其结果是,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越来越差,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越来越弱。我校工商管理专业2008级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只设置了入学教育与军训,公益劳动,认识实习(结合工业技术课程的学习进行企业考察),企业系统决策ERP课程设计,专业论文,ERP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这些内容,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差甚远。

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对策

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渠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领域:一是各级政府、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二是管理咨询服务等中介企业;三是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部门;四是在国内院校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或到国外学校深造学习。但不论是何种就业渠道,用人单位都会给毕业生提出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独立学院层次的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更大。很多毕业生经过职场的碰撞后,觉得原来我们院校的工商管理培养广而不精,使其感到在工作岗位上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会做,很是尴尬。那么用工方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呢?图1-5显示的调查数据就能说明问题。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改进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没有实际管理工作经验,想直接进入各级单位的管理部门是不太现实的,专业博而不精是主要原因,缺乏实践的历练是其最大的“短板”,如何才能克服“短板”,使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呢?对于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就要修正培养方案使之更为贴近市场才是关键。目前,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高校非常多,本科一批、二批、三批,专科院校中均有开设。从近几年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专业的招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按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招生,二是按“工商管理大类”招生。近些年,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以“工商管理大类”招生,入学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分流到具体的专业。如:北京大学按照工商管理类统一招生,分为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方向。新生入学后,统一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英语和数学强化训练,二年级第一学期末根据学生志愿和学习状况再分专业。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应做重大改革,可分为两个阶段模块,四年本科的前一年为基础模块,后三年为专业模块。这样可起到前一年是厚基础,后三年是根据学生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由其自我选择以后作为职业方向的专业。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为例,其经管学部目前有8大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工商管理的学生在大二第一学期课根据意愿选择在其他专业学习。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前一年的基础模块设置如表2。通过这样的修改,就能较好地改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困境,也可使我们独立学院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更加具有实用性而受市场欢迎。

本文作者:廖宇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

篇5

几年前,大学本科招生时,工商管理专业较为抢手,考生报考踊跃,招生人数甚众。但近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在就业市场上的说辞较多。认为如果是搞具体工作他们不像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的毕业生有一技之长,如果是搞管理又嫌他们没有工作经验。有鉴于此,人们(包括教师和本专业学生)议论纷纷,认为应该加强学生的会计技能和营销技能的培训,以适应市场需求。咋一听,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适应市场需求”。仔细一想,或许还可商榷。如果用人单位只强调会计或营销的一技之长,这些学生何不原来就报考会计专业或营销专业?难道就业市场就不需要“工商管理人才”?或许这只是问题的表象,问题的实质在于就业市场需要怎样的工商管理人才。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是一个本科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两个支柱。如果就业市场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没有需求,那么这个专业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如果这个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雷同于其他专业,那么这个专业也没有存在的必要。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就在于能培养满足就业市场需求的工商企业的专业管理人才。

一、市场是否需要工商管理人才

或许有人会认为提这种问题简直是幼稚。回答绝对是肯定的。但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招收该专业毕业生的职位比例远远低于营销专业和会计专业。这种矛盾现象也许可以从“工商管理”的概念发展,以使人们现在对这个概念认识上的偏差得到说明。

应该说“工商管理”的概念在范畴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商管理涵盖工商企业中的一切管理范畴,包括现在已经独立成专业的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原来的人事管理)和物流管理。狭义的工商管理应着重强调计划管理、组织管理、战略管理以及决策,当然也包括运营管理、质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广义的含义包括狭义的含义。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认识和强调工业企业管理和商业企业管理的时候,所意识的工商管理的概念是广义的。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认为“工商管理”是“万能”专业,其毕业生什么都能干,哪里都能用。随着认识的深入和学科的发展,工商管理概念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方面越来越一般化、越来越抽象,甚至连这个专业最主要的课程“管理学”都不针对工商企业了,已经抽象到面对一切组织的管理了。或许对这种发展的理解从专业上说有利于招生,但不利于就业。应该说,纯粹从学科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抽象(其实是“管理”概念的抽象)是学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实用,各种子学科从广义的工商管理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科门类,支撑各具特色的专业。其实“工商管理”作为专业,也应该具体化,实用化。这种具体化和实用化的工商管理专业,应该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为基础,构建学科体系和突出专业特色。

那么市场是否需要以狭义的工商管理概念支撑的工商管理的专门人才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可以从管理的职能和工商企业中一些职位的性质说起。管理是对组织的管理。在工商企业中,从组织的结构上说存在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如班组、工段、车间、各职能部门及高层组织。这些组织需要设置相应的管理职位。从性质上说,这些职位的功用不过是执行管理的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及决策。这些职位需要具备相应管理知识的专门管理人员来充任。从数量上说,一个工商企业在这方面的职位数,远远多于财务管理的职位数。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数量,也远胜于财务管理人员的数量。那么这种数量优势为什么在就业市场上不能得到相应的反映呢?这个问题或许可以从经济发展模式和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以及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加以分析。

二、经济发展模式与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其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纵观20多年的经济发展,其发展模式在宏观上大致可分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两个不同阶段。8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恢复性发展。发展的主体是国营企业。发展的方式主要是改善工商企业的经营管理。

这也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工商管理吃香的主要原因。90年代的发展模式在性质上是扩张性的发展。发展方式主要是通过开放引进投资,形成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发展。当发展依赖于投资时,投资主体的明晰化则变成了问题的关键。因此,产权制度的改革成为了90年代改革的主旋律。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的主体逐渐从国有企业转变为民营及私营企业。现在的经济总量中,非公经济的贡献率已达到60%。90年代形成的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在就业市场上营销人员一直受到青睐便是明证。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这是经济发展方式应该发生转变的重要信号。总理2004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同时指出:“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在这种转折时期,经济的发展模式将从外延式投资主导型逐渐转变为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内涵式管理主导型发展模式的基础是工商企业的管理水平。而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工商管理人才。目前正处于这种转折的开始阶段。两种不同发展模式对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有较大差异。如果说外延式投资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更表现为对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的话,那么内涵式管理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不忽视市场营销的前提下,更应该强调对狭义的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便向管理要效率。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90年代的发展模式,或者是刚处于转折的开始阶段,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念还未转变,这种“应该”还未发生。事实上,这不只是观念转变的问题,还有个产权基础的问题。现在的经济结构中,非公经济占有很大比例。非公企业的产权基础一般是家族。由此决定了这些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一般是家族成员,而非专业管理人员。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家族企业对外人的不信任之外,还有对刚毕业的工商管理人才的能力的怀疑。其实这种怀疑也是有道理的。工商管理人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不仅取决于管理理论基础的掌握,还取决于管理实践经验的积累。要消除这种怀疑,不得不从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培养模式着手。

篇6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工商管理专业培养能在各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综合行政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选择性很大,但实际上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与社会的匹配性不强,工商管理专毕业生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何突出人才培养特色,如何加强学生的特定专业背景下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如何增强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的调研,期望探索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一些新思路。

一、调查内容与方法

(一)调查内容

本次主要是基于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需求调研。

职业能力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决定了一个人是否在某一职业上的胜任度。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专业职业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三个部分,具体构成如表1。

表1 职业能力构成

职业素质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学习态度等,是对人内在的一种要求。不同的职业对基本能力与专业能力的要求有所不同,如某一职业对计算机要求很高,但可能对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不高。但很多职业对职业素养的要求都很高,所以不同的职业在对职业素质要求上有一定的共性。笔者基于工商管理专业的特点,通过《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从对本专业的需求、胜任度、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及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五个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做了调查。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的设计

问卷按照被调查者所在企业的基本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状况、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专业能力要求、职业素质要求、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六个维度进行调查。

2.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在本次调研中,被调查的人员为56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业的部门主管。共发放56份问卷,回收56份,剔除7份无效问卷(答题不全),有效问卷49份,其中国家机关6份,事业单位21份,企业22份,包括:国有企业6份,民营企业7份,外资企业4份,其他类型企业5份。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信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在49份有效问卷中,被调查者所在企业对工商管理需求状况是:非常需求者有4个,占8%;较多需求者有2个,占4%;一般需求者有27个,占56%;较少需求者有11,占22%;无需求者5个,占10%。

调查者所在企业过去三年对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生的需求趋势为:呈上升趋势的有16家,占33%;呈基本持平的有25家,占51%;呈下降趋势的8家,占16%。

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只有少数企业不需要,可以得出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就业面是很广的,市场的相容性很高。就需求变动来说,少数企业处于下降趋势,其余大多处于上升趋势或持平。

从每一种企业性质单独分析需求变动,在国家机关中:呈上升趋势的有67%;事业企业中呈上升趋势的有38%,呈基本持平趋势的有48%;其。可见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可在这类企业中有较大的需求。

总之,调查结果表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近几年的市场需求是不会有太大变化的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面和就业总量都是比较乐观的。

2.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胜任度分析

数据表明:49份有效问卷中,认为工商管理毕业生非常胜任的有4份,占8%;认为比较胜任的有32份,占66%;认为勉强胜任的有9份,占18;认为不太胜任的有2份,占4%;认为极不胜任的有2份,占4%。从整体来看,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还是不错的,基本得到企业的肯定。

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会由于专业特性,自身对知识的应用在工作中存在各种不足之处,在分析胜任度的同时我们还调查了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情况,统计数据如下:认为能够胜任高级工作,表现出专业水平的有3份,占6%;认为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有19份,占39%;认为知识结构不合理的,没有反映出业界的发展现实的有9份,占18%;认为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工作能力比本科的毕业生实际能力更强的有5份占10%;认为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的有13份,占27%。从这些数据,可以直观的看出工商管理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主要不足之处表现在仅有书本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定位不清晰,能力知识宽而不精。这便涉及到该专业毕业生对知识的一种迁移能力,即一种转化知识的能力。针对较宽的知识面,表现出的不精通,也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的一个挑战。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得出企业在用人中相对于知识储备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这些高等教育的现状多少有些出入。

3.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适应度要求

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一般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基本外语能力等。针对被调查企业对毕业生英语的要求,数据处理如下:要求英语四级的有27份,占55%;要求英语六级的有14份,占29%;要求达到商务英语水平的有一份,占2%;要求到托福,雅思的有一份,占2%;对英语水平没有要求的有5份,占10%。由此可得,90%的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有了要求,主要要求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的水平。针对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统计数据如下:要求基本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6份,占12%;要求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的有40份,占82%;要求有计算机初级程序员水平的有2份,占4%;其他要求的有1份,占2%,从这组数据可以得出,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计算机水平,基本以熟练office为主。

对于文字表达能力,在49份问卷中,有23份显示应该具有,这个比例将近一半,同样显示了语言表达能力在企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4. 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专业能力适应度要求

通过对企业更希望工商管理专业学的二级学科,频数分布图如下:

图1 更希望工商管理人员所学专业

从上图可以看出企业对不同专业方向的需求是不同的,对于一般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的频数比较大,目前市场的需求也会更大一下。其他专业会由于有些已经饱和或是国内发展不成熟等原因频数较低。

同时,我们也调查了解了企业对毕业生考取并获得相关证书的看法。调查结果为在49份有效问卷中有5份认为不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10%;其余44份认为需要考取相关证书,占90%。由此看来考取相关的证书是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有专业知识的一种说明。对于有必要考取证书的44份,如下图:

图2 有必要考取的证书

这里的证书是从事相关行业的一种资格证,是现代企业对毕业生的专业要求的证明,图2表明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人才人力资源和会计类证书的需求。

针对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除去所必需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信息获取能力外,法律知识,贸易知识在现代企业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获取决定一个企业的战略规划,和企业抢夺市场的速度。法律知识是保证企业受到非法打击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措施。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能力期望是与社会背景,国际背景相吻合的,是在不断发展的。

5.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适应度要求

我们选取了职业道德、专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效率、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强、学习新知识的态度进行选择排序,从中选则四项重要的职业素质,再按主次排序。处于首位的职业素质的频数、比率为:职业道德,27份,56%;专业素养6份。12%;身体素质0份;心理素质4份8%;工作效率1份,2%;良好的协调与沟通能力6份,12%;责任心强5份,10%;学习新知识的态度0份。这组数据可以分析出职业道德是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最为重要的职业素质要求。其次是专业素养、协调与沟通能力,责任心等。这些素质会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是人内心深处更深一层的体现,是不易被改变的一项,相比较而言,知识则更容易掌握,而好的道德情操却不是那么容易形成。这些深层次的东西也是在校期间大家会忽略的一项,对于我们的就业却是必不可少的。从而需要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6.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议

通过问卷中的开放式问题,企业工作者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的建议有:(1)、加强口语;(2)、加强社交礼仪;(3)、加强商务英语;(4)、公共关系;(5)、心理教育课程;(6)、法律知识课程;(7 )、社会政策研究;(8)、实践课;(9)、人文类课程;(10)、艺术鉴赏类课程; (11)、文学课程;(12)、公司财务管理;(13)、演讲与沟通能力;(14)office高级操作培训;

三、调研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关于天津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问卷,我们可以发现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生的需求也因企事业单位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胜任度在企事业单位达到基本满意。该专业毕业生在企业中的不足之处也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塑造自己。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人才的时候也可以参照企业需求,社会需求来进行。具体的结论建议如下:

1.突出核心课程,完善教学环节

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已经过了30 多年了,目前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经济业务的交易运行事项也变得愈加复杂难解。现阶段应该对这30 多年里所有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经验加以分类、整理和归纳,特别是当前中国大多数工商企业面临极其复杂、充满不确定因素的环境,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实战能力、应变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应该采用最符合、最适应我国国情的,贴近工商管理实际的教学材料,让学生在中国的企业市场实情下接受专业知识教学。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分析入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如社交口才、商务英语、文艺类课程、中外公司企业文化、职场商务礼仪、职场心理学、办公软件高级课程、社会政策研究课、企业实践调研课等;

同时突出以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所需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企业实际管理和技术人员,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和相关工程技术的了解;同时改革评价方式传统的以书本知识为中心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结合试卷或结课论文(期末)、模拟实习公司、章节案例演讲、项目策划书等全方位的对学生具备的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2.学生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划

工商管理专业的在校生应该关注近几年工商管理类下二级学科的人才需求与兴趣方向,选择一个细分的专业方向,改变宽而不精的知识结构,加强责任心、培养职业道德同时熟练的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并根据自身就业方向,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3.形成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专业培养方案

现代企业不仅考察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知道什么,知道多少,更加看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会做什么会做多少。因此,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在体现本校本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应该合理划分专业知识结构和职场能力结构,强化管理类基础理论和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理论知识部分,工商管理的管理教育要使得将来的管理者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基本理论基础。

4.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加强与企业合作

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趋于多元化,学校与企业间应加强合作,定期组织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邀请企业家、专业人士进入大学担任客座教授,让学生能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工商管理类学生对现代企业的了解,从而培养企业所需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同时不定期的开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和纪律教育,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断培养专业素养高、沟通能力强、责任心强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毕业生。

(指导老师:赵红梅副教授 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什么专业的大学生最难就业?权威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居然是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这些高考时报考的“热门”专业,短短数年就迅速沦落为就业市场的“冷门”。《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表明,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是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最差的11个专业。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失业人数已经连续3年居高不下。2009年全国人才市场供求情况来看,法学、外语、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就业竞争依然最激烈,明显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社会提供的岗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既是专业方面表现出来的供大于求,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结构性失业”,同时更有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原因。我国现代服务业与工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受益于经济全球化对区域市场大融合的有力推动,同时还蕴含着中国社会法律环境的规范、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子商务的推广以及专业从业人员的成长等众多条件的整合。特别是,中国现代服务业作为快速成长的朝阳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增长潜力。从而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如工商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行业的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因此,地方高校应立足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积极引进现代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理论,积极倡导创新与技能并重的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努力解决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是今后地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总趋势,对推动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现状

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处于萌芽状态或起步阶段。就湖南的一些地方高校而言,不少高校虽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虽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不管是从市场模式、运行机制,还是实际效果来看,只能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状态。目前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只是从以前的毕业生就业分配机构向提供较多个性化服务机构的角色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保障,市场建设和运行无法可依。现行的市场建设靠政策,而政策往往滞后于现实实际情况,因而造成了目前毕业生就业市场发展缓慢。

2.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层次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单一,不仅造成市场模式单一,更重要是造成了运行机制不灵活,这样,没有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参与高校毕业生市场建设的行列,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的缺乏,造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为市场主体双方提供的服务层次和质量不高。

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者与经营管理者合二为一。这就造成了政府部门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缺乏竞争性、公平性,失去了市场的活力与生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既然作为一种市场,就应该按市场规律办事,市场没有竞争性、没有公平性,市场就不可能健康发展。

4.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基础。这种政策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起步阶段是正确的。但随着我国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逐步发展,再以这种模式就不适应社会形势发展的要求了。高校不能办就业市场,这是由于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的功能决定的,高校不可能对本校的学生和来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按市场规则收费,但是高校可以举办很多招聘活动和市场活动,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信息服务,高校对学生服务的主要精力是培养大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并进行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把就业压力变成学习动力,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增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要素市场的一部分,也要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相适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应该实现有控制的市场型就业模式,也就是“市场调节为主,政府适度调控,主体自主选择”的模式。其创新点:

1.市场供求调节机制。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关系要靠市场来调节。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经营发展要靠市场来调节。要把毕业生就业市场纳入社会劳动力市场大体系,通过社会劳动力市场来促进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市场供求调节,实现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2.合理的竞争机制。通过政府适度控制,在毕业生之间、用人单位之间、市场主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客体之间、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之间、高校之间都应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通过竞争来保持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活力与生机和促进毕业生资源有效配置。

3.灵活的筹资和投资机制。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允许社会多元化的资金进入就业市场,形成灵活的筹资、投资渠道和机制。4.自主选择机制。通过信息沟通、中介交流和培训转移三方面的统一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国家产业结构的变更,对人才实现培训转移,实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自主疏导。这是保证人才供需优化的重要条件。

三、建立有特色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的对策

1.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制度创新。面对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新形势,一是建立一套系统的、完善的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长效机制,形成区域性的统一市场;二是要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调控机制,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设置,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三是要纳入社会就业的大机制和广泛的协作机制。包括科学的就业率公布制度、现代化信息服务制度、就业市场管理制度、待就业登记制度等。四是要提倡大人才观、大市场观,推行诚信服务。市场要根据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具有灵活、人性化的服务,积极推进人才市场的能力建设,以功能开发为重心,强化各类市场的自主创新能力,重点研究和开发人事、猎头服务、人才规划、生涯设计、人事咨询诊断等衍生服务产品。五是加快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努力缩小与其它类型的人才市场在信息技术方面上的差距,不断改进和完善服务功能。

2.建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模式与运行机制。一是市场形式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市场形式必须是多样化。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式应该坚持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市场和小型市场相结合;定期市场活动和不定期市场活动相结合;毕业生就业市场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相结合。二是服务内容个性化。随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就业市场服务内容将由现在提供的共性化为主转提供个为主。在为毕业生服务方面将主要为个性化毕业生提供个人职业适应和针对个人实际情况的就业能力培训服务。三是服务手段现代化。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手段必须现代化,要将现代化的各种技术用于传统的就业全过程,用现代技术解决传统就业过程的现实问题,达到高效、快捷的服务。四是服务质量优质化。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必须要有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作保障,随着就业队伍人员素质的不断提高,就业市场将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以满足市场主体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3.为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劳动力市场支撑体系的杜会环境。一是确定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高校毕业生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这两个主体在市场双向选择过程中始终基于平等、公平、竞争和完全自愿,市场中的其它社会组织始终应处于从属地位,主要发挥为市场主体服务、协调的中介功能。因此,必须复归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形成完善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机构能降低交易毕业生就业成本,提高人才资源的配置效率。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中介体系应是全方位的,通过管理和服务,积极指导建立所属区域职业介绍机构、毕业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及行业、各种社会人才中介机构及行业、大型集团公司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实行信息互通,

形成纵横交错、整体联动、立体服务的职业服务体系。

4.实施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目前提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固然有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市场规模扩大和形式的多元化,来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相结合、大型招聘活动与小型招聘活动相结合、定期市场与不定期市场相结合、本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设与兄弟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相结合,但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更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工商管理毕业生专业水平的提高,特别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来提升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1)建立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以课程模块为内容,以企业人员与教师共同负责学生顶顶岗工作新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共建,进行企业化管理,建设成专业的教学与实习训练基地。通过聘请企业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设计师担任教学顾问和专业课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实际指导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在专业建设与教学实践中,要充分认识到建立“产学研”人才培养途径与机制是地方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有效办法,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在国家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对外经营工商管理与制作。经营场所就设在教学楼内,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学生可以参与事务所项目的设计与制作过程,不出校门就可以掌握工商管理的全部流程,学生以设计人员的身份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做到“真题真做”,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掌握设计技能。(2)校外实训基地派出教师合作指导,进行学生顶岗工作的岗位锻炼。在“校企合作”制教学平台下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学生完成一定量的学习时间后,要转到长期稳定的可开展顶岗工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全真环境下的工作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不仅要巩固已有实训基地,挖掘企业在接纳顶岗工作方面潜力,确定各企业顶岗工作岗位、计划方案,同时要主动联系本地区优秀的展示设计企业积极参与专业的校企合作,成为本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各地方院校还可以按照“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产学互动、互利共赢”的方针,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地数量,重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内涵建设,加大人力、智力、资金、资源的融合度、共享度,使生产资源与教学资源进一步对接互融,不断拓展基地技术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规范管理,形成良性互动的校企合作新机制。(3)加快精品课程建设与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特别是要通过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从培养人、培养高技能设计人才这一教育的根本点出发,借鉴企业的生产流程和工作岗位要求进行系统化的设计。课程建设要贯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引领,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方式的建设思路,由各专业教研室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开发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块。建成后的课程模块都是特定的专业技能,通过课程模块的开发建设和完全学分制的推行,学生可在各专业课程模块间自由选课(选模块),打破专业壁垒,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广泛。通过网络共享平台供教师与学生共同使用,为相关专业的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良好条件,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果。(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的顺利进行需要一支业务过硬的专兼职教师,按照专业群建设需求,内培外引、专兼结合,以优化“双师”结构和提高“双师”素质为重点,以提高理论实践教学能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升技术服务能力为落脚点,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2011年湖南省十二五教育规划项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课题《湖南“四化两型”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编号11)和一般课题《工学结合下的高职

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批准号:XJK011CZJ072)

参考文献

[1]廖君华.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观问题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赖雁翔.浅议广西再就业难点及对策.广西经贸1998. 11

[3]赵北平.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4

[4]汤向玲.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6

作者简介:

篇8

一、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学研究,发展尖端科技,培养高层次、创新型、适应地方需求的人才,集中本地力量重点发展建设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大学。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三年来,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己有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1)开设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地方综合性大学数量大大増加,在校学生和应届毕业生人数都有了很大的増加;(2)工商管理教育的专业学科设置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和优化,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先后増设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工程管理等新型管理专业,及时满足了地方经济建采用了与国际接轨和符合现代经济特点的新课程和更注重实践的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以典型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一南昌大学为例,该校从1984年开始,设置管理专业(国民经济管理),在20年的办学过程中,管理类专业扩大到7个,为地方及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其中一部分己成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工商管理界的中坚力量。

 

但是,应该看到,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加入WTO后市场对管理人才需求的变化,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严峻的竞争与挑战。笔者将以南昌大学为例,分析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师资力量不强

 

高校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是师资力量的竞争。在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2/3,其中多数有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仅有2名,还有12名在读博士,教师队伍中的高学历者尚不多。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缺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后继乏人。除了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尽合理之外,还有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少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既没有组织和从事大型科研项目的水平与能力,又缺少工商管理的实践经验,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讲普遍原则多、定量推导多、“务虚”的内容多,而讲具体方法少、实际业务少,所授知识的实用性不强,即使有少量的案例教学,也与现实结合不够,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对于管理人才非智力因素(如意志、信心、胆略、风险意识等)的培养更是不够重视。

 

(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实践发生了重大变化,而管理专业教学却明显落后,除课程设置外,教材和教学内容陈旧的问题相当突出。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少老师还是‘黑板+粉笔”,属于课堂注入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企业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及模拟实验室己经建成,但教师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还不多。

 

(三)缺少与地方经济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实践性环节的效果不够理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生就业主要靠国家计划分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大多数要自主择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缺乏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观念,毕业后都想到沿海地区就业,当地企业也不愿意接受学生实践,开放式办学的路子多年来一直未能形成,造成学生从事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没有稳固的实习基地,只能凭指导教师的关系应付一阵子,实际效果往往不好。

 

(四)缺乏专业特色和业务专长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各方面的知识都有一些,但缺少特色,其业务能力和技术特长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再加上学生缺乏管理工作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对自身的期望值又过高,往往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课程设置也滞后于市场的需求,如学生择业己趋向市场化,技术课程就显得比例过多,而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金融、税务、营销、资产评估、保险等课程相对较少。

 

以上是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其他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情况与之大体相同。

 

二、入世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的取向与教学改革的方向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増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市场环境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与此关系十分密切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较之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的理工科专业,更直接地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些变化的问题。我国工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管理人才,是我们进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所在。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需要的是生产管理型人才,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的人才也是以静态、单一的执行型管理人才为主。现在的企业面临着日益成熟的市场竞争环境,一方面,各类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集团化、多角化经营,经营范围跨越多个行业,经营业务涉及生产、销售、技术开发、金融、房地产、贸易和服务等多个领域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具有跨行业、多领域的复合型知识结构和灵活适应复杂环境的应变、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工商管理工作的具体业务越来越细、越来越精,对管理人才的实用专业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当今工商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应变创新才能和实用专业技能的复合型工商管理人才。

 

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需求取向的转变可以看出,现今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比较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的精神和团队合作的良好素质,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就能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和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能力,这样才能尽快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目前许多地方综合性大学仍在延续传统的“三段式”教育培养模式,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重卷面成绩、轻应用能力,使得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生不能适应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正如一项调查所显示的,社会对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满意度普遍偏低,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现状满意度也偏低。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地方综合性大学基本上都属于新兴高校,在生源、办学设施、办学经费、师资条件等方面与一流大学相比明显处于劣势。因此,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出发,地方综合性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应贯彻以下指导思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立足于地方的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在承认学生个性的前提条件下,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工商管理知识以及结构合理的综合管理知识,能满足现代企业对“通才”的需要。实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具备独立工作能力、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以减少企业培训成本,满足企业在人才使用方面“拿来就用”的要求。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应在全面掌握知识和不断増强能力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将各种知识和能力进一步升华,并内化为自身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可见,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

 

三、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工商管理类人才的若干举措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新形势,地方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的特征。因此,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等,都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改革

 

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总体上以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和培养目标、基本规格要求为基准,结合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的标准,本着起点高、内容新、学时少而精的原则,课内计划总学时应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课内周学时一、二年级控制在22学时以内,三、四年级控制在18学时以内。课程结构比例,必修课学时应占总学时的60%左右,限选课占总学时的25%任选课占总学时的15%;公共课、基础课占总学时的45%,技术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35%(根据不同专业方向有所差别)其余为专业课。

 

在教学安排上,可以采取“521”模式,即前5个学期基本上为必修课,保证基本要求,第6、7个学期以选修课为主,増加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第8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完成期。

 

在课程设置及其体系结构方面,应从体现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注重提高素质、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出发,其基本思路有四个方面。

 

1.强化学科基础。为拓宽专业面,结合工商管理学科群建设,在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前提下,工商管理类学科可以开设现代经济理论、管理学、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等课程,作为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这些课程的设置,可以强化学生必需的宽广而扎实的经济管理专业基础理论。

 

2.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教学。在总学时压缩的前提下,英语授课时数和开课的学期适当増加,要求大部分学生达到国家六级英语水平。第6学期开设专业英语,并广泛开展双语教学,要求至少有一门专业选修课采用英语教材或用英语讲课,保证外语教学不断线。计算机基础课要増加学生课外上机实践时间,特别强调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对选修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的学生,应强化计算机软件与应用开发能力的培养。

 

3.明确专业方向,开出深层次专业课,培养学生-专多能。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复杂、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既需要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跨行业的综合管理才能,也需要有精通某一管理职能的一技之长。因此,课程设计可以组合成三至四个模块,每个学生至少修满其中一组,以保证在这个专门领域中有较强的业务专长与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就业需要和兴趣,选择市场营销、投资与财务决策、工业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方向中的任一课程。

 

(二)教学实践性环节的改革

 

有关院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约有17%的大学生毕业后即可独立工作,83%的毕业生要经过二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才能上岗。工商管理类毕业生的情况也大体如此。因此,加强教学实践改革,是培养社会所需工商管理人才的必经之路。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多年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方面,作为一个现代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其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些能力素质往往需要在大量的实践环节和社会工作中加以锻炼和培养;另一方面,学生的实践环节又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困难,如经费不足、企业不欢迎学生、教师责任心不强、毕业论文课题软化等,使实践性环节的实际效果不大。因此,要创新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从学生实践能力和非智力素质培养的要求出发,从多个方面对教学实践进行创新。

 

1.保证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时间。管理类专业实践性环节教学主要包括课程实验和集中性实践环节,管理类本科专业应保证每学期不少于2周的实践时间,总学分维持在35学分以上。

 

2.对原来的专业实习进行改革。可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与社会调查结合起来,安排在暑假进行;另一部分改为认识实习与市场调研,促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中锻炼其实践活动能力。

 

3.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咨询和研究。在工商管理院系,老师主持研究和咨询项目的机会比较多。应挑选一些能力较强又有兴趣的学生加入到项目小组中,既可以分担老师的任务,对学生又是极好的锻炼机会。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方法的改革

 

1.教学手段的改革。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为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来说,由于工商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及联动性客观上要求学校必须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幻灯、投影、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等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这些直观性、动态性和大容量的信息,使教学内容实现了对时空的超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教学方法的改革。传统单调的注入式教学重知识教学,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单向“填鸭式”的强制灌输,忽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运用双向“互动式”的主动启发,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肯定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认识主体。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首先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处于积极的状态之中,并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的独立学习上,不断加强对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高校应坚持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例如,南昌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推行了多种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讨论班(Seminar)、网上实验等。教学方法多样化的发展,使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感觉到所学的东西更贴近实际、更加有用,因而上课的积极性更高,学习效果也非常好。

 

3.考试方法的改革。考试方式可采用闭卷、开卷、两页开卷、口试、小论文、课程设计、文献综述等方式进行。对工商管理类学生来说,两页开卷的效果比较好。所谓两页开卷,是指允许学生带两张A4复印纸进入考场,这两张纸由学生本人把认为重要的内容事先记录在上,以便考试时查阅。其他形式如小论文、文件综述和调查报告等也是比较好的考试方式,可以考核学生运用理论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学生还可利用Internet资源,对一些课程在网络上申请考试试点。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可以丰富对学生能力检查的手段。

 

(四)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改善影响教学质量的内部因素(课程信息、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学生学习及课堂教学能力)和外部因素(教育方针、政策和激励机制等)以及制定科学的评价方案,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来营造、监督、控制并保护良好的课堂育人环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发展的需求,地方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可以从营造四个监控渠道入手。

 

1.学校渠道。从学校的角度看,应建立和完善以学校、学院领导和教学科研处为主体的监控渠道,该渠道从整体上把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素质结构和能力要求。应根据工商管理人才需求组织专业建设,修订教学计划,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的依据。同时,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范、考核和奖惩办法,从制度上加强对教学管理的规范。学校还可以成立教学督导组,制定督导工作条例,督导组成员由校内外的学科专家和优秀教师组成,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合力。

 

2.学生渠道。学生是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和受益者,学生评教一直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重要监控手段,今后应进一步强化学生评估教学问卷的质量。学校还应该组织一批学生信息员,明确其职责和任务,让他们随时提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供监控分析。另外,还可以増加毕业生离校前对学院教学的评估,请毕业生就四年的学习情况,从整体上评价课程及教师教学对自身的影响和作用。

 

篇9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特点及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1998年颁布),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专业不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满足工商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其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因此,此类专业的实践特点更加明显。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而言,虽然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3]。因此,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提高,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该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论科为主“,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开始增加实践环节,但由于受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影响,上述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个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但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经费投入有限。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4]: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7∶3之间比较合适,但目前实践环节的比例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而学生并不能达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导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把理论教学看得更重要些。

就目前而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并不缺乏,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教材雷同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章节设置甚至内容安排都差别无几;另一方面,教材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环节的教材。即使有一些专注于实践环节的教材,作者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可供选择的实践教学教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经费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大量的设备购买和师资配备,因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的研究也表明:经费投入的多少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有着密切联系[5]。显然,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聘任就成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有一些学校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投入的大量的经费,却也仅仅局限于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然后一放了之。因此,建设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与实习基地,也就成为当前诸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双师型教师,即指那些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灵魂,其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中,生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模拟效果也很难做出精确的点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更看中的是应聘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如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等,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有实践经验。但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并集中精力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需要和理论教学一样,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持续可行的经费投入计划以及教师考评体系。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由于其发展较晚,很多学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课程的混乱与不规范,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虽有要求往往流形式,缺乏严格的检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极具随意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就要求各教学和管理单位,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先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要求实践课程设计不但要重基础,还要重专业,实现学生专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开展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因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认真,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失效;如果不能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就会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敷衍了事。因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通过改革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来进行[6]。实验教学模块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目的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如ERP实训、网上炒股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实习教学模块则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企业业务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专业实习则是希望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当然,改革课程设置,还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与教辅。由于目前实践教学用书可选择用书并不是太多,高校应该鼓励具有丰富和成功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实践用书,并在应用的基础不断加以修改,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具有一支既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目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正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十分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其中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缺乏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因而讲起课来也就“纸上谈兵”,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解决此类问题实际有多种途径。

第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高校对教师的引进应该打破传统的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和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部分企业。对于在企业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又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才加以引进,从而丰富教师群中的实践性知识。第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并言传身教一些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或寒假等较为集中的假期,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对口部门从事一些相应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规范的教师培训计划,双资型教师的比例必会逐步提高,高校地实践教学水平也必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须环节。但该环节赖以实施的保证实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购买,还包括实验环节课程的设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放眼校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如高校应该和当地或外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企共建开放型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7]。

4.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实践

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就是对学校的实践骄傲学环境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是一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AHP法、DEA等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则可以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总检验,也是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因此,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就变得尤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

篇10

校内实践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和各种模拟活动等手段完成。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环节,也是学校教育最主要的环节。为保证学习者在这一基础环节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并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必须做到:

第一,科学制定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中居于同等重要地位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探索和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模式,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

首先,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要始终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专业课教师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实践教学目标,结合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明确实践教学内容,并制定一套能较为完整细致地体现新思路、新方法的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再次,根据课程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出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最后,为保证实践教学计划的严格实施,要拟定科学的评分方法与评分标准,学院要提供相应保障,并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

第二,采用科学的案例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感性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在重要章节结束后,应当适时穿插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可采用分析性案例讨论和调研性案例讨论两种主要形式:(1)分析性案例讨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点,可以在各章节内容结束后进行。其中角色扮演法是分析性案例教学法中的创新教学方法之一,它在逼真的情景中进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设计场景。学生根据情节在仿真场景中扮演相应角色,身临其境地按设定岗位的职责、任务、工作程序、人际协调等内容提出观点、方案或进行实际操作。部分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重要角色,参与具体决策,其他同学评价分析等完成案例情节。在分析性案例教学中,还可以将传统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或其他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播放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专题片和教学录像等形式,让学生在观看完资料片后,针对片中的实例展开讨论,以增强对理论的理解,并获得实践的感受。(2)调研性案例讨论。可以结合教学要求,选择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工商管理示范作用的企业;也可以根据学科内容选择一些反例,进行实地考察。可以在调查前由教师拟定调查专题,确定主要的调查内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拟定主题及内容,进行实地调查。完成调查任务后,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讨论分析企业成功的原因。调研性案例讨论需要学生直接接触企业和社会,掌握一手资料。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这样可以在案例准备和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以及分工合作完成任务的技巧。

2.模拟活动

模拟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便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提升,并使学生的实际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在工商管理专业中,如管理学、项目投资、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课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可以通过模拟活动等形式得到提升。

不同于案例教学,模拟活动一般安排在教学内容基本讲授完毕后进行。就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模拟活动的实施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完成:

第一,模拟实验室。工商管理专业的部分专业课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室完成实验教学。如电子商务模拟实验、会计电算化模拟实验、ERP模拟实验、管理信息系统模拟实验、企业管理全过程模拟实验等。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可以建立一个能满足各个专业课程实验要求的综合模拟实验室,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要求,建立专业实验室。模拟实验室主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模拟软件,为学生设计仿真环境,供学生学习、操作。模拟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独立研究问题和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和能力,进而获得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意识。

第二,专业设计。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选择专题,进行专业设计。可以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将专业设计的范围限定在工商管理专业要求的范围之内,提供仿真的背景条件,让学生进行专业设计。为方便学生选题,可以提供参考选题,如调查企业市场环境,分析企业机遇与威胁;为企业设定战略目标;调查企业组织结构是否与企业战略相一致;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成本与投资收益分析;员工队伍建设(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计划;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企业文化模式研究;营销策划或商业计划;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研究;广告策划方案研究;企业文化建设;各项管理职能的研究等。

3.撰写论文

第一,学年论文。从我院近几年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质量和能力来看,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对论文基本要求和要素不了解;二是不会选题和搜集材料,不会使用文献资料;三是文章结构以及基本的撰写方法欠缺。这造成每年的论文指导工作非常困难,效果不佳。究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论文写作训练所致。

学年论文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它集中表明了学生在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当中所获得的知识点、基本理论或见解,是学生各种能力综合训练的有效手段,在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中应占有一席之地。学年论文可以依专业论文或课程论文的形式来实施,也可以依据能体现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的相关课程来进行。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毕业论文的要求,学年论文适合在二年级和三年级之间进行,通常每学年进行一次为宜,也可以根据情况只在二年级或三年级进行一次。学生通过学年论文的撰写,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论文撰写技巧以及撰写方法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对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和格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前期工程。

第二,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落实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已准确地掌握大学阶段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来阐述。

这一环节的工作重点和程序应当是:(1)根据专业设计要求,指导学生选题;(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社会调查研究及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3)为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进度;(4)在学生大量阅读和收集资料的前提下,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进一步明确选题、细化写作提纲;(5)及时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严格按时间进度进行写作,并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二、校外实践

1.实践基地

在充分调研省内工商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特点,选择确定企业形象和经济效益俱佳,内部管理严谨规范,具有市场营销示范作用,具备校企合作条件的省内企业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基地。为使学生熟悉和了解各类企业的管理环境,选择的企业应当包括生产企业、商业企业及新兴服务性企业等各种类型。

2.社会调查实践及其他管理实践

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技能工具与方法等,去研究和探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它是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社会调查实践可以由各个专业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来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的调查工作。调查完成后,应当要求学生完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调查报告或调查分析报告。

在帮助学生树立实践意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文化知识,积极参与其他各种管理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可以选择以学校为依托,在校内实施的活动;也可以积极从事各种校外兼职工作,直接接触企业、接触社会。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在就读期间以各种形式自主创业。

3.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