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1:16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教学论文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教学论文论文

篇1

“关联理论”是西方近年来影响巨大的认知语用学理论,但它的影响却远远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一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所以,正确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再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进行交际、沟通思想,是因为人们能够根据对方的行为或话语进行各种推理。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极具启发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六次写到哭,几乎出场的主要人物都哭了。第一次是黛玉拜见贾母。贾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接着“地下侍立三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再后来说到伤心处,贾母“搂了黛玉在怀,又呜咽起来,”一次会面,四次提到哭。王熙凤见了黛玉,先“陪笑见礼”,但也没忘了“用帕拭泪”——哭了一回。最后一次是宝玉因黛玉无玉而狠命摔玉,且生气哭成“满面泪痕”——课文一共六次写到哭。

黛玉会见贾母这个场面中的四次“哭”,来自三种人物,表现了不同性格。贾母“大哭”,是表现外祖母对外孙女的疼爱和怜惜;贾母“呜咽”,是说到女儿“先舍我而去,连面也不能一见”时而伤心,表现母亲对女儿的亲情与怀念,属于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感。“黛玉也哭个不住”,是她见到外祖母,想到自己幼年丧母,孤苦伶仃,寄人篱下的悲苦身世而哭,表现她的多愁善感。“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而涕泣”,是她们受到感染而哭。王熙凤的“哭”是假惺惺的,像在演戏。她先“笑”着称赞黛玉标致,其实是奉承贾母,接着又可怜妹妹命苦,说着“用帕拭泪”装腔作势,当贾母说不要再提前话时,她又“忙转悲为喜”,连责自己“该打”。可见王熙凤表情的急剧变化,完全是以贾母的情绪为转移,是“哭”给贾母看的,表现了她善于逢迎讨好,随机应变的性格。宝黛初会,一见倾心,然而贾宝玉也“哭”了一回,是因为那块“通灵宝玉”,他摔玉,骂玉,表现了他向往平等和要与封建束缚决裂的反抗行为。

为什么同一句话(行为)竟会传达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呢?很显然,这是因为句子的意义不仅要依赖它的语义内容,而且还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理解该话语的语境信息。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主要看听话人能否使用正确的语境,即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假如听话人使用了错误的语境信息,交际就无法进行下去。既然利用正确的语境如此重要,那么,要怎样才能获得呢?

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这种意义上的语境并不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前面紧邻的语段,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对趣闻逸事的记忆,对文化的各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种种信念。所有这些在话语理解过程中都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语境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认为语境是有条不紊的。正是这种有条理的特性,影响着某一特定场合下特定语境信息的可获得性。比方说,你和一位朋友刚谈到孩提时候的一些往事,此时,与你曾经摆弄过的一些玩具相关的信息可能比较容易提取。而在其他一些场合,你恐怕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回忆起你的第一辆玩具汽车的颜色。可见,我们大脑里信息的可获得性与提取这一信息所需付出的努力确实存在一种相关关系。

在弄清了语境这一问题之后,我们现在来回答上面提到过的这个问题:听话人到底如何才能获取说话人意欲让对方加以利用的语境信息?

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

1)该话语足以使听话人能够找到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

2)说话人想要表达的意思值得听话人去付出处理努力,也就是说要给听话人提供足够的‘益处’。这些所谓的‘益处’用专门术语来说就是‘积极的语境效果’。

事实上,交际过程中最佳关联的作用体现在关联原则之中,而关联原则被普遍认为是我们人类心理结构中的一个内在的制约因素。根据这一原则,人们无论何时想要沟通某种思想,总会想当然地以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和听话人具有最佳关联。事实上,寻找最佳关联就是引导听话人不仅要注意说话人意欲表达的语境,而且还要寻找说话人希望对方所做的那种理解。

篇2

栏目设置:

语文论坛、教学随笔、教材教法、课改研究、教案选粹、阅读与作文、命题与解题、汉语研究、文艺评论、德育与党建、治校方略、素质教育、名校巡礼、语林学人

来稿要求:

1.为尊重作品版权、维护本刊权威性及作品质量,作者保证论文无抄袭、不涉及保密、署名排序等争议,请勿一稿多投,来稿文责自负。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

2.欢迎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工作者投稿。论文应论点明确,材料翔实,行文流畅,文字简练。篇幅一般在2100-7000字符数为宜。

3.本刊实行无纸化办公,来稿WORD文档投稿。凡给本刊来稿者,必须符合以下规范:文题一般不超过18个汉字,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标题下注有作者姓名及单位全称;正文前放置摘要和关键词;文尾注明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工作单位、职称、研究方向)、通讯(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来稿如果是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来源和批准文号。

篇3

 

1. 知识目标:帮助学生了解“探究性学习”的概念、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通过示范性指导,学生初步掌握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

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质疑,学会探究。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学会搜索,学会探究,学会甄别在不同观点、思想。

【教学流程设计】

一、探究性学习示例(本课重点)

1、问题的提出

《小石潭记》是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目前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语文版教材均选编入八年级上册教材,冀教版放在了八下。正因为此,与该课文相关的讲解、练习等教辅材料众多。一日新授时,有学生拿着一本资料向我质疑:课本(苏教版)中“水尤清洌”是否应该改为“水尤清冽”?事实上我们手边资料有的写为“清冽”也有的是“清洌”。到底是两点水的“冽”还是三点水的“洌”呢?

今天我们就借助互联网的百度搜索功能,首先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2、指导探究

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该搜索哪些信息材料?

学生讨论后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老师总结:一般的研究主要查找纸质媒体(这很重要),今天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打开百度搜索(baidu.com)我们可以搜索一下几个问题:①哪些典籍用“清冽”哪些是“清洌”?可以搜索各种教材的电子版、扫描影音版该课文的收录情况,百度百科以及可能收录《小石潭记》的电子典籍。

②厘清“清冽”和“清洌”两者有何差异?可以借助网络字典词典。

③进行网络搜索,看看互联网上有没有类似的讨论,了解他们的观点,看能否采信。

④查找前人对此文的分析鉴赏,看对“清冽”还是“清洌”的问题能否自成一说。

3、学生尝试搜索

学生可能找到的信息

摘要如下:(学生搜索时,老师行间指导)

①baike.baidu.com/view/47562.htm“百度百科”:水尤清冽(liè)。11.水尤清洌:潭水格外清凉,清澈。尤:格外。清洌 :清澈。洌:清凉。【注意:百度百科引文与注释,“清冽”“清洌”混用】

②chinese001.com/czyw/rjkbb/8njxc/jxsc/k26-001.jsp人民教育出版社电子教材,用“清冽”,并注释为“水格外清凉”。根据网络,冀教版语文课本用“清冽”;语文版教材《小石潭记》一文中的“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中的“冽”字,正文与注释中都是“冽”,但课后练习和与教材配套的《助学手册》中的练习都是“洌”。

③zhidao.baidu.com/question/87878558.html“百度知道”中有“清冽”“清洌”的讨论。一些大型语文论坛也有类似的讨论,如bbs.ruiwen.com/thread-10459-1-1.html

④zhidao.baidu.com/question/59470154.html“清冽”“清洌”的区别。【注意:百度知道的答题人举例正是《小石潭记》,并且说明为什么是三点水而不是两点水】

4、探究分析

分组讨论,甄别资料的信度(互联网信息的去伪存真对青少年学生尤为重要),努力形成辩题或书面小论文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整合、分析、判断的结果,大体可分为“清冽派”和“清洌派”。

“清冽派”认为,文言词汇多为单音节,“清”和“洌”基本同义,“清冽”则含有清澈、寒冷的意思,更符合一般文言词法。作者用“下见小潭,水尤清冽”一句总领小石潭的两个特征,分别照应于下文所描绘的内容。“潭中鱼可百许头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皆若空游无所依”是视觉上的清澈,而“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为感觉上的寒冷。

“清洌派”认为,“下见小潭”“见”字诉诸于视觉,当用“清洌”,是“清澈”而非诉诸于触觉的“寒冷”;紧接的“全石以为底”等句都是视觉描绘,从行文的连贯性上看,应为“清洌”。

5、教师小结。

应该说结论并无对错之分,只求言之成理。自然引出“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两派”的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孰是孰非并不能轻下结论。而且让老师当裁判并不符合探究的本意,也不符合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转换的要求。更何况连教材编者、专家学者都各执一词或莫衷一是的东西,我又如何一言九鼎?我只是建议他们从柳宗元的生平和写作习惯等方面继续研究。探究没有结论,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概念(简要涉及)

学生网络搜索,baike.baidu.com/view/625209.htm,有详尽解释,网络上类似信息极为丰富。

教师小结:语文探究性阅读就是学生在语文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习态度和研究意识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学生探究性学习尝试

1、教师提出若干探究话题。(也可由学生提出,不过难度较大)举例如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般认为“连三月”就是指战争接连打了三个月,但当学生举证“三月”就是具体的时间(《春望》确实写于三月份),就是表明春季语文教学论文语文教学论文,你又如何反驳?甚至有学生以为“春耕”时节“思乡”“反战”才更自然。至于“三月”是虚指,说明战争旷日持久,似乎也有道理。

《社戏》中读过书的“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只知道哭闹,解决问题的是农家子弟;读过书的“我”在发现社戏的无聊时“努力的看着”,农家少年跳骂中显得是那样的率真。是什么使得书生“百无一用”?结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能否谈谈鲁迅对教育的认识。

网络热词“给力”“神马都是浮云”应如何解释?网络词汇流行想象应如何看待?

2、学生讨论,如何借助互联网进行资料搜集。

搜什么?怎样搜?

3、学生分组合作,搜索、整合、辨析,争取形成书面研究成果。

作者介绍:

篇4

科学地使用“表扬”以尽快激励学生进入某种层次的写作状态,并不难。介绍两种,与同仁探讨。

一曰:找花夸。先打着灯笼找,然后赞其一点不及其余。也就是把“挑刺”变成“插花”。教语文几十年我一向不赞成作文“全批全改”,尤其对初学写作和对作文一时还找不到“北”的学生,更是特别不宜。全篇见红。“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学生既不领情,更不买账。为什么?把劲儿用反了。如果换一种思路,就会别开洞天。你想,再差的作文,也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吧。某句话写得顺畅,总会有吧,那就是“花”,把它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捧出来,表扬,夸!带着一种爱、尊与惊喜,一股劲地去夸,夸……就这样由此一点,扩而大之,扩而大之……你所用心捧出的这朵小花,就十有八九会成为一朵大花,真花。这种效应,是神奇的。不信,尽可一试。

二曰:打时差。表扬要抓住机遇,否则就收不到理想效果。我是相信每个人都有写作才华的(除去傻子)。但,又深深明了,有的来得早,有的来得晚;有的以这样的形式显露,有的又以那样的形式显露,个体与个体千差万别,这都极为正常。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得及时去发现,会打时间差。学生写作才华大大小小五颜六色地显露,就像黑夜里的流星,一闪即逝。作为教师,就必须及时地去发现它,抓住它,然后再及时地去夸去赞,等待神奇效果的到来。

当然表扬要远离无聊与油滑,要把握分寸,要讲究艺术,这里自不待说。那就请相信表扬绝不仅仅是一种策略吧,实践会让你越来越感到它有着太阳般的光芒。

成就论——

大家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对于作文教学,我们更应该相信“成功更是成功他娘”。成就,是每个人的终生追求。有了成就,无论其大小,就等于有了人生的辉煌。因此,成就愈大,奋斗愈甚,而奋斗愈甚,成就也就愈大。这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条基本法则,然而,它却在现实中被到处弥漫着的浮躁与急功近利掩埋着,很少有人去研究,去运用。作文教学长期陷入自戕与沉寂,也就理所当然了。

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去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从而不断使其以小成就来成就大成就,这就是所谓写作教学“成就论”。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为学生“创造”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是每周法定的两节作文课吗?不是!是教师指导下,卓有成效地在班内开展的那些活动吗?也不是!我们所说的“创造”机会,包含这样三种要素:一是社会性;二是竞争性;三是自主性。三者缺一不可!这里的“社会”,是指教学班以外的“社会”,如年级间、学校间、县内外、市内外、省内外、国内外、时代内外,范围愈扩大,社会性愈强,展示才华的机会便愈难得,因而也就愈金贵。“竞争”是机会含义的核心,因为学生写作才华的显露,归根结底是因为他的作品有了某种或某个层面的竞争力。我们说他的作品有了多大的竞争力,就等于他赢得了多大展示才华的机会。在所有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中,学生的“自主”,又是一种永远不可撼动的“人本”基素。因为教师永远只是导演,舞台上没他的份,所以教师给学生的“自主”权以及学生自觉运用“自”的能力愈大,“机会”也就愈可观,学生写作才华的最大展示也就愈具可能性。从近几年中小学作文教学第一线传来的信息看,不少开拓者,总在这样为自己的弟子们创造着展示写作才华的机会——

他们在不懈地帮助学生创建各种类型的“文学社”。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有方向,有活动,有任务,有要求……这些校园中的文学社就像春天盛开在原野上的小花,有声有色,方兴未艾。

他们在不断地指导学生创办各种“写作报刊”。手抄的,油印的,一期期,一年年,无须书刊号,只图油墨香,那种执著,那种虔诚,那种狂热,可以让许多国家级文学编辑大师自叹弗如。

他们在与弟子们一起举办着各种规格各种形式的创作活动:叫不上名字的“文学沙龙”;没有级别的“诗歌朗诵会”;连一分稿酬都捞不到却仍然办得热火朝天的各种“作文大赛”……

这就够了。

篇5

二、毕业论文的指导

确定“题目—毕业生—指导教师”后,立即通知相关教师和毕业生。规定指导教师必须在第七学期末放假前与学生首次见面。师生面谈之后,可以对毕业论文题目做出适当调整。尤其是指导教师可以对论文的开展思路进行介绍,给学生提供相关书籍及参考资料,以便学生可以尽快入门。第八学期开学后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写作。为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我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

(一)平时的过程监督。

要求每个学生每月至少提交两份活动记录,反映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的不同阶段遇到的问题和进展;同时,要求每位指导教师每月对每个学生至少提交一份指导记录,用以记录学生的学习研究状况。

(二)在期中教学检查时重点抽查。

在期中教学检查阶段,指导小组对毕业论文的进展情况进行详细的抽查,主要措施有:1.检查学生的活动记录和指导教师记录;2.组织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写作进展状况;3.举行中期论文进展汇报,要求学生将前期的工作以及后续打算制成PPT,向指导小组答辩,指导小组和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提出进一步的指导意见。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

(一)规范论文终稿的格式。

学校出台“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格式规范”文件,对毕业论文的格式做出统一要求。

(二)设置教师互评小组。

毕业论文的终稿提交前,指导小组原则上让研究方向接近的教师相互评阅毕业论文,建立若干个两人或三人的互评小组,撰写指导教师评阅书和评阅教师评阅书。

(三)毕业论文的答辩分组。

1.答辩小组的学生成员:

为了便于选拔优秀的毕业论文,事先通知打算申报优秀毕业论文的学生提出申请,在得到指导教师同意后将其确定为有效候选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将申报优秀的学生放在一个答辩小组,便于比较。然后,根据当年的毕业生人数,将剩下的学生根据人数平均分成若干小组,同时,兼顾指导教师的专业以及所带的学生人数,便于各小组有差不多人数的指导教师,并对学生毕业论文的内容有所了解。

2.答辩小组的教师成员:

原则上所有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教师都是答辩小组成员。每小组配小组长一名,答辩秘书一名。分配原则是尽量让指导教师在自己所指导学生的答辩小组,同时,兼顾每个答辩小组中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教师的数量。

(四)答辩工作。

1.准备工作。

学生在提交终稿后,要制作答辩的PPT。此外,还要确定各答辩小组的答辩秘书,通常是在征询相关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优先考虑新进的年轻教师,同时,明确答辩秘书和答辩小组长的职责和具体工作。在学校文件的基础上,细化具体的毕业论文综合成绩的评价方式,即“指导教师评阅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成绩”以及“现场答辩成绩”的各自权重。

2.答辩工作。

(1)现场答辩:各答辩小组组长主持答辩工作,学生根据答辩秘书排好的答辩次序,依次进行答辩。学生报告六分钟,回答问题四分钟。教师就学生论文的创新点、收获、困难等技术问题进行提问,同时,检查学生的论文格式是否规范,并提出建议。答辩秘书记录答辩过程中的问题,小组的教师成员现场打分。

(2)成绩评定:

学生答辩结束后,答辩秘书计算各位教师给学生打分的平均分作为该生的答辩成绩,然后根据权重算出学生的综合成绩,小组教师成员召开评议会,进而确定学生毕业论文的等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3.后期工作。

(1)学生方面:

学生根据答辩时教师提出的建议修改论文,在规定时间内经指导教师审核后上交。

(2)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在审核通过的学生毕业论文上签字,并将材料交给答辩秘书。答辩秘书负责整理答辩记录、答辩评语,填写答辩成绩,经答辩小组长签字后,按期提交院办。

四、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

(一)组织工作。

指导小组成立后,应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制定各种实施细则。比如,起草《本科生毕业答辩秘书工作细则》,明确答辩秘书的具体工作。

(二)鼓励论文题目来源于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项目。

对毕业论文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的学生,给予经济上的奖励。

篇6

随着教师专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教师伦理状况日益受到各方关注。伦理本义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教师伦理则是在学校教育职业活动中,教师调节与他人和社会集体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教师伦理主要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反映了教育教学利益关系,是教师能够承担社会职责完成职业使命的依据和保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师专”)的主要任务是为义务教育学校培养师资,教师伦理水平直接影响其从教后的观念和行为以及道德品质,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水平。

一、存在的问题

(一)爱岗敬业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功利

爱岗敬业是教师伦理的基本要求。教师只有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甘做人才成长阶梯,才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繁杂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事业充满高度的责任感,完成“百年树人”的重任。笔者调查发现,部分师专教师爱岗敬业意识淡薄。同时,一些教师功利观念过强,过分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名利的行为,而对需要奉献的日常工作则不以为然,社会责任感降低。部分师专学生反映“老师上完课就走,不愿意在教室停留”“老师不太爱管事,对一些学生的违纪行为装作看不见”“学生评价老师如果得分比较低,老师就生气”。由此可见,一些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不负责任。

(二)关爱学生力度不够,师生关系疏远

关爱学生是教师伦理的核心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情感基础,也是获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本前提。关爱学生能够密切师生关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融洽和谐的教育气氛,甚至还可以弥补教师自身才能的一些不足。笔者调查发现,当前师专教师伦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缺失,师生关系比较疏远。学生普遍反映,多数教师对学生缺乏真诚的关心和帮助,学生缺少与老师沟通的机会。一些学生指出教师存在“记不住学生的名字,上课提问喊学号”“冷漠,躲着学生,不愿意和学生做朋友”等不良表现。一些学生形容自己对老师是“单相思”。部分教师对学生漠不关心,没有给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学生对老师比较生疏,与老师的情感关系和心理距离较远,对教师的要求和行为必然缺乏认同和接纳。

(三)严谨治学精神欠缺,忽视课堂教学

严谨治学是教师伦理的根本要素,是指教师研究学问应保持严肃谨慎和求真务实的态度。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而部分师专教师满足现状,认为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知识结构完全能够胜任工作,因而不注重充实和更新知识结构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缺乏积极进取和潜心钻研的精神。还有一些教师没有把教学作为中心工作,课堂知识讲授缺乏独立见解,照本宣科,机械重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再加上对学生的学业要求不严,学生逃课及上课睡觉现象常有发生。

(四)为人师表作用不明显,自律意识亟待提高

为人师表是教师伦理区别于其他职业伦理的重要标志,是指教师的品德和人格应对学生起到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是最直接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师专教师是“师表之师表”,因而对其品行的要求更高。部分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违反职业纪律:有的上课接打手机,随意中断课堂教学;有的打乱课程计划安排,随意调课;有的因为其他事务误课,随意缩短教学时间;有的对学生态度强硬,高高在上。这些行为降低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削弱了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

二、问题的归因

(一)职业信念不坚定,成就需要缺乏,教师快乐体验不足

爱岗敬业是对教师工作态度的要求。师专一些教师工作态度不端正,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从客观上说,一方面社会环境是制约教师伦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师专教师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滋生和蔓延,忽视社会利益和集体利益。另一方面师专不注重对教师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也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主观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教师缺乏职业理想和信念。其次是教师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情感得到满足而获得快乐体验是教师努力工作的不竭动力。同其他高校相比,师专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学术水平较低,成就感和自尊感较为缺乏,这使得一些教师仅仅把教育工作当作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作为事业执着追求。(二)不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师爱意识偏差,教师情感投入不到位

教师伦理重点体现在师生关系中,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在师专中,一些教师对学生冷漠,尤其对学生缺乏了解,同其自身对师爱认识不足密切相关。一方面,师专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需求强烈而且容易满足。由于大部分学生住校独立生活缺乏亲人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非常渴望教师代替父母的角色,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中最亲近的成年人。学生“愿意和老师在一起聊天说话”,但又不敢主动接近老师,老师的一个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能使他们获得不同层次的快乐和满足。部分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特殊心理需求,没有给学生必要的关心和爱护,致使学生情感缺失得不到弥补,对老师产生畏惧甚至不满心理。另一方面,一些老师对师爱的认识不到位。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无私的爱。教师对待学生应以心换心、以爱生爱、以情移情,不能只注重教师的权力和威严。用严格要求代替关心爱护,用师道尊严强制遵守服从,其结果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三)教学模式单一,发展目标不明确,教师忽视专业素养的提升

严谨治学是伦理规范对教师业务素质的要求。部分师专教师治学态度欠佳,一是由于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的消极影响;二是学校评价机制在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师专对教师的评价涉及思想态度、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和工作成绩等诸多方面,由于教师学识水平和治学态度不易进行量性分析。评价过程中难度较大,因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学历、资历、科研成果等容易量化的指标上,导致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只追求显效性的成绩,忽视教学质量和知识积累等内在素质的提高;三是固定化的教学模式使教师产生思维定势。突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比较困难,教师创新精神和钻研能力越来越弱,教学在低水平徘徊。另外,由于师专没有升学任务,学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的监控力度不强,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识水平没有较高的要求,导致教师对自身的专业素养的提升缺乏长远打算,没有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发展动力不足,钻研精神欠缺。

(四)品格修养欠缺,学生消极厌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师表意识是教师伦理的基本特征。部分师专教师不能严格要求自己,自律意识较差主要归因于:一是个人修养存在问题,如傲慢、势利、自以为是等,严重影响教师形象;二是长期T作消耗与学生厌学情绪的影响。师专由于在社会影响力、专业、学历、就业等方面处于劣势,招收的学生整体素质较低。反映在学习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主动性较差,缺乏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面对学生的消极态度和厌学情绪,加上不善于自我调节,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表现为:对工作缺乏热情,教学态度懒散,降低对自身的要求,自我约束意识减弱等。

三、解决的策略

(一)突出师范特色的专业信念教育与管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师专对教师进行专业伦理教育可以采用“回炉式教育”与“跟进式教育”的方式。“回炉式教育”主要指师专教师工作一段时间后,与学生一道重温职业规范,接受职业理想信念再教育。“回炉式教育”是终身教育思想在教师伦理方面的充分体现,有利于教师伦理持续保持较高的水平。“跟进式教育”主要指教师应跟上学生的教育专业实践活动,分期分批参与到中小学教育观摩和教育见习等活动中。“跟进式教育”也是一种体验教育,有利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促使其感受和思考现实中的各种教育问题,形成教师职业良心。上述两种教育方式中,教师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在主客体转换过程中教师伦理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学校应注重实施情感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如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增强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决策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责任感;为教师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满足教师的成就感。这些情感的满足能够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岗位。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增强“师爱”意识,密切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情感可以说是教师伦理水平高低的直接体现。这既取决于师生双方交往的频率和深度,也取决于教师的师爱意识。师专应积极为师生交往搭建平台,如组建学科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组织、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各项教学基本技能训练、举办各种读书学习及娱乐活动等,拓宽师生交往渠道,加深师生交流,密切师生情感关系。教师是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工作,没有深厚情感做基础的教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应用爱和感情对待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师对学生应多从生活上关怀和体贴,拉近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给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尊重学生内心真实的体验和情感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为选择,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充满期待,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效应。

(三)树立课程改革意识,合理规划发展阶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伦理强调教师研究学问应持严肃谨慎、求真务实的态度。师专对教师钻研精神的培养必须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师带来的一场新的革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变革。师专作为中小学教师的培养机构,仍然沿袭多年以来固有的教育理念、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严重滞后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现实,不可能培养和造就新形势下具有时代精神的教师。因此,师专应开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配套的课程改革,动员全体教师积极钻研基础教育课改理论,重新整合课程资源,编写教材和讲义,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师专课程改革有利于推动教师思考和研究问题,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关注课堂教学效果,重视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与此同时,师专教师应对自身发展进行合理规划,包括对自己合理定位,确定发展方向;了解学校,明确发展空间和资源条件;确定发展目标,充分发挥长远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引领和激励作用;积极采取行动,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四)强化“两代师表”意识,不断寻求工作兴奋点,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篇7

2打牢教学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能力提高的关键.教研室要给新教师创造条件,使其打牢教学基本功.一是以老带新.为了使新教师能够尽快掌握教学基本功,可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子,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老教师从内容的安排、课件的制作到教案的编写,从教姿、教态到板书的书写等细节对新教师进行指导,使新教师少走弯路,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提高教学基本功.二是新教师要勤学苦练.新教师要给自己提出要求,制定标准,自我加压,勤学苦练,打牢教学基本功.首先,教姿、教态要规范.新教师要加强教姿、教态的训练与养成,讲课时要大方得体、姿态规范,形成良好的课堂讲授习惯.其次,语言要简练、准确、生动.“简练”要求教师上课用词恰如其分,不要模棱两可和啰嗦;“准确”要求教师认真备课,弄清所要讲授内容的来龙去脉,弄清每个概念、定理、定律、原则、原理的确切含义,真正领会其内容,做到语言表达准确;“生动”要求教师语言表达具有感染力,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提高课堂调控能力.新教师课前要认真备课,做好教学和心理准备;上课时要充满信心,从容应对,不要缩手缩脚;课中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注意观察学生表情和神态的变化,适时调整讲授进度和教学方法.

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提高教学能力的保证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知识的传授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新教师要加强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提高教学效果.一是教学方法创新.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创新,大力开展启发式、学导式、案例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能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并配合使用.如,对理论性强、不易理解的内容可以采取启发式教学;对理论性不强、浅显易懂的内容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对操纵性强、需要实习的内容可以采取实践式教学;对技能性强、需要动手动脑的内容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新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要多向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勤思考,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二是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手段是实现教学方法的重要保证,是传授知识的根本途径.因此,新教师要加强教学手段的学习和掌握,广泛开展多媒体教学,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提高教学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篇8

二、“生活世界”之于国学教育的作用

哈贝马斯强调了“生活世界”在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意义:第一,它是“商谈伦理学”的前提与主线;第二,它为一个理论提供了脉络走向。“文化上的释古与创新,都与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相关联,……换言之,文化思考是与社会结构连贯在一起的,非抽象地、概念地谈道德与价值。”[5]所以说,文化要传承就需要进行合理教育,而“生活世界”对于我国国学教育的作用正是围绕这两方面展开的。首先,国学的发展本身就需要承接地气,这个地气就是国学的“生活世界”;其次,我国国学教育的走向要以满足“生活世界”中的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为目标。在讨论“生活世界”之于国学以及国学教育意义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国学的“生活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在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中,人类及其相互关系只能在其中得以完成,它其实就是人与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一个网络,只是这个网络涵盖了社会的各个层面。那么国学教育存续的生活世界又是什么呢?国学教育究其根本,是一个社会性问题,是以人为核心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心灵和谐关系的网络。这个网络就是生活世界,只有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国传统文化才能得以延续和发展。围绕这一思路,我们会发现,“生活世界”之于国学以及国学教育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表现两个特性:一是需要“国学”尤其是国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即“强实践性”;二是需要“国学”及国学教育涵盖范围广,国学要满足存续于“生活世界”中各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这是一种“广对象性”特征。

(一)“强实践性”是国学以及国学教育发展的最终归宿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理论若要发展就必须从实际出发,不具现实可操作性的理论通常很少能够对政治决策产生作用。比如,墨家的“兼爱”理念想法很好,它为全社会成员谋福利,但是这种无差别的“兼爱”却不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现实情况,所以并不为统治者接受,最终早早没落。而我国国学要想得到发展、要想重新获得社会成员的认可,就必须以实践为前提,看看国学在我国当今的市场在哪里、具体应用模式是什么。就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学或者国学教育的实践和市场应当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国学的市场是要平衡我国市场经济下的“重利”思想。这是因为,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重利”成为一些人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想法,随之而来产生了许多问题,比如商人唯利是图、公务员以权谋利等,“毒馒头”“地沟油”“假酒”等案件也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淡泊名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等思想就会对这些不好的思想起到抑制和引导作用。第二,国学教育的市场是沿袭着国学的市场而来的,只有加大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才能够使得这些优秀思想得到更多地认可和普及;而且国学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时间才能够完善和发展。这与我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思想相吻合,只不过应当称为“百年树思想”。

(二)“广对象性”是国学以及国学教育推进的根本依据

“广对象性”指的是价值理论所对应的受众群体需广,它包括两个含义:其一,这个价值理论需要涵盖当前情形下的大多数民众;其二,这个价值理论所涵盖的民众范围愈广则其存在时间愈长[6]。举例而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便只符合广对象性的第一个特征却不符合其第二个特征。它之所以被奉为封建时期的圭臬,一个重要原由在于它宣扬读书人、士的重要性,这种理念不仅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还为一些贫穷的有识之士提供了向上的门路,故此其受众群体颇为广泛,成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价值观念;但由于它只宣扬士而轻视其他阶级,所以其对象覆盖范围是有限的,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局限性会愈加明显,便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了。这种只强调一些人利益的观念并不能代表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故此只能存在于特殊的社会历史之中了。国学及与之相应的教育也应当以符合这两个含义为目标来设定具体措施:首先,它的服务对象一定要广,不仅包括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还要使绝大多数人认同并遵循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承与发扬。其次,要达到这个目的,国学教育就不能仅仅局限在高校教育或者课堂教育上了,而应当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比如广告、影视等,还可以在各个单位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竞赛活动等方式来进行。据上可知,从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中可以挖掘出“强实践性”和“广对象性”这两个重要特征,它们对国学教育的启示性意义在于强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引导性作用。也就是说,国学以及国学教育的受众群体同样应当是社会全体成员,而非仅仅是高级知识分子或无产阶级;而且这一价值理念不能仅停留在口号上,更要融入社会实践之中,将传统优秀理念贯穿至社会的每个领域。

三、国学教育中的三种语言路径

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为社会交往提供的手段是言语交往,并为其设定了一套具体施行措施“语言有效性要求”:正确性、真实性和真诚性。这一理念在国学教育中同样适用,传统文化作为人类历史活动的积淀,是任何一个社会都不能完全破除的[7],如何传承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了。教育是社会交往的一种,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语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如果在国学教育中遵循“语言有效性要求”,则有利于国学更好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弘扬。

(一)正确性是国学教育表述的基础要求

语言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口头语言、情绪语言,也可以是体态语言、书面语言。而“正确性”要求更多指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它要求语言文法的恰当与用语的准确。国学教育中的“正确性”要求,也更多集中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进行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发展时,首先需要保证的是所宣传思想的正确性,包括思想形态要紧跟党的领导、要与基本国情相一致,即这种思想是积极向上的。其次,在进行具体的宣传教育时,用语也需准确。比如要对《诗经》进行讲解与分析时,就需了解它是自西汉后才被称为《诗经》的,先秦时还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如果说错了就会闹笑话,更起不到教育的作用。

(二)真实性是国学教育表达的客观条件

“真实性”原则也更多集中于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两个方面。在国学教育中,“真实性”指的是教育者应当具备客观描述一个国学或传统知识的能力。比如,正确描述“孝”的含义,在一些封建卫道士眼中的“孝”是“顺”,无论父母的决定是否正确都一概听之、任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贯“听妈妈的话”并不是真正的“孝”,只有从实际出发,真正地为父母考虑才是“孝”。而国学教育者在进行国学教育时也需要具有这样的辨析能力,剔除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华。

篇9

1.1在培养模式上,重视整齐划一,轻视个性发展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体制化的统一要求太多,如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教材、教学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模式等。这使学员在教学中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如何在战场或训练中应用军事训练医学理论缺乏兴趣,对现实中可能出现的突况既乏于应对也无心理会,只关注如何以更高的分数通过考试,这势必造成人才输出规格单一化、结构简单化。

1.2在素质培养上,重视学科素质,轻视人文素质人文素质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生命意义的关心、维护和追求。对于战地军事伤病员来说,不仅需要伤病治疗,更渴望得到身边战友或医生的真正关心。这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学不能单单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同时也要提升人文素质。一个专业素质全面却对别人的生命或健康漠不关心的人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1.3在教学设计上,重视主观臆断,轻视客观实际目前部队在教学设计上,仍较多地从主观角度考虑学生需要什么,部队需要什么以及我们能做什么,真正认认真真地深入部队、组织毕业生座谈、归纳教学知识与实际需要中存在问题,或者与其他院校探讨教学经验及教学内容可以改革的地方,这些工作做得仍很少。部分教师仍把灌输式作为主流的教学方法,以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教学设计。

1.4在测评结果上,重视考卷成绩,轻视应用能力目前还没有能够完全取代考试的测评手段,但是,也应该摒弃单纯以考试成绩来评定学员能力的模式。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考试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更充分地发挥其反馈功能,既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反馈,也有教师及时发现问题、重点教授和解惑的回应。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效果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缺乏重视,不利于针对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2以系统论为指导提高教学质量的建议

系统论的任务不仅要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去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为此,针对武警部队训练医学教学中与系统论不相符合的地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2.1培养目标要兼顾学员现在与将来工作发展的需要武警训练医学从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2个方面来确立其培养目标,实现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辩证统一。社会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部队建设需要;个人本位表现为教育要满足学员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在军队服役期间的发展需要,也要考虑终身发展需要。在设计培养具体目标时应依据学员来自的工作机构层次,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具体方向、侧重点和课程体系等,应根据其所属部队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适时、适当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2课程内容要更加注重提高学员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系统论强调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和相互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还要考虑教学内容与部队、学校和社会等大环境之间的关系。立足武警部队遂行多样化训练执勤任务的特点,突出武警特色,第一理顺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从训练生理生化特点-体能训练实时监控-科学体能训练方案的制定-训练伤病的防治,形成从机制到应用,从基础到临床的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第二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实施“组合式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课程来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战术素养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篇10

1993年联合国在我国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会议认为:世界第一位的挑战不是新技术革命,而是道德问题。专家们一致认为,如果将来科学技术更进一步发达了,而领导权又掌握在没有道德的人手里,那就是人类的灾难了,因为他手中已经不是一把枪,而是原子弹。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德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讨学科德育的特点、规律,充分发挥其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承担着德育的任务。首先,数学是客观物质世界的数量关系及空间形式的客观规律的反应。其次,数学本身具有结论确定的特点,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学生理性的教学。第三,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继承基础知识的同时,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第四,数学课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之一,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基础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一、数学教学中德育的特点

1.隐蔽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

2.深刻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反映出一种迟效性,它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功效,而需要利用数学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但这种德育的功效一旦获得,将不易被改变,终身受益无穷。因此,它又显现出长效性、深刻性。

3.整体性数学之德育,是对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既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理性精神,又可以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因而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层次性德育内容本身是个层次的结构系统,一方面,教材的知识帅浅入深的,以教材为载体的数学德育,也是同步由浅入深地构成德育系列;另一方面,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也要求德育要有层次性。

5.制约性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受教学内容的制约,途径和方法受教学过程的制约。教材是课堂德育的当然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教学的前提。脱离教学内容,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融,双管齐下。

二、数学教学的德育功能

1.培养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数学本身充满着唯物辩证法。在数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概念的形成与演变,重要思想方法的确立与发展,重大理论的创立与沿革等,无不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想——发展、运动与变化。数学对象源于现实世界,说明了认识论的唯物论,体现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通过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认识数学的价值,认识科学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而人生有限,必须善待人生,充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培养理性精神

诚实、求是,是数学理性精神的本质特征。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使得数学中的结论不会模棱两可,数学中不存在伪科学,不允许有任何弄虚作假的行为存在。数学让人不迷信权威,不屈服于权贵;数学让人坚持原则,忠于真理。因此,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

理智、自律,是科学文化人的重要人格特征,数学能够去其浮躁,净化人的灵魂。数学的思维方式,教育人们理智地思考问题,三思而后行。数学的公理化方法、结构方法、数学模型方法、拓广方法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整体性、创造性、深刻性,久而久之,养成从全局出发,抓住事物的本质,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习惯。

3.培养高尚情操,提高思想修养

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包括数学发现中的美学感悟,数学命题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充满了发现科学真理的愉悦和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对科学问题的好奇,求解的欲望,解决之后的欢乐,是人生秘不可少的体验。还包括数学表示中的美学修养,如数学概念的简单性、统一性,结构系统的协调性、对称性,数学命题与数学模型的概括性、典型性和普遍性,数学中的奇异性等。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的审美能力,既有利于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创造能力,数学美是激发求知欲、形成内驱力的源泉。

4.培养意志与毅力,提高抗挫能力

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都充满艰难险阴,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希帕萨斯因发现无理数而葬身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而被乱兵所杀。在数学教学中,把定理、公式与数学家逸事联系起来介绍给学生,有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学生听了数学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将百折不挠的磨炼,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认识到只有经过自己奋斗才能取得激励人和鼓舞人的成就。

5.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科技修养

由于在教学中,经常讨论最大值、最小值和最佳解题对策等问题,因此,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事物发展的众多可能性中寻找最佳途径,培养优化意识。

在学生将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能被直接应用的现成数学理论知识很少,真正起作用的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出来的数学意识,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结合适当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同时,让学生从了解数学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和里程碑事件中,如三次数学危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五次方程不可解与群论,集合论与数学基础,“李约瑟难题”和“陈省身猜想”等等,懂得数学落后即科技落后,就会挨打,就会丧权辱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和追求真理的良好品质。

三、数学教学的德育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数学教学为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习数学需要正确的动机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遵循认识论的规律。因此,德育渗透要符合的科学性原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数学课的本质特征,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力度、结合度,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性原则教学中要将智育和德育融为一体,防止牵强附会,贴政治标签。要找好德育的切入点,抓住道德的基本点,由此深入、辐射,才能收效。要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将德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相互渗透,达到课堂教学融知识性、思想性于一体的最高境界。

3.系统性原则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渐变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根据每学期的教学内容和德育目标制定德育计划,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水到渠成,见到功效。

4.量力性原则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认知基础和思维发展水平,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学生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总是因人而异,不可能是同一模式,因此,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还要照顾不同学生的层次特点,注意个别教育与共同教育相结合。

5.情感性原则数学教学中德育要讲究艺术性,充分发挥情感效应。在师生交往中,建立一种平等、民主、新切、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在课内外均以教育者自居,表情严肃,态度严厉,学生就会产生压抑感和约束感,甚至会造成心理障碍,日积月累就会对教师敬而远之,这时的教育自然是低效甚至无效。反之,尊重学生,真诚地关心和理解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而心帮助,一视同仁,就会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领悟道理,在感情交融的情境中获得启迪,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实施中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1.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面向新世纪,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因此,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树立新的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准确把握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有的效矢地教育,才能收到实交效。

2.着眼课内,放眼课外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才能促进学生把数学学习与崇高的理想结合起来,使学生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内驱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丰富多彩的课外数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延伸,又是德育的生动的大课堂。如组织数学美育讨论,组织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竞赛,收集数学在社会经济动中的应用实例等,以此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数学素养,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