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3 15:21:17
导言:作为写作爱好者,不可错过为您精心挑选的10篇油气储运工程论文,它们将为您的写作提供全新的视角,我们衷心期待您的阅读,并希望这些内容能为您提供灵感和参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1-0200-02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员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适应油气储运工程发展需要,具备工程流体力学、油气储运工程学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人才。为提高其实战能力,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推荐采用“真题真做”,题目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项目、科学研究项目等,并运用项目式管理进行设计,使学员如临其境,切身体会到项目的实际流程以及技术管理办法。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题目一般占到整个毕业设计题目的80%左右,所以我们主要针对该类型本科毕业设计进行探讨。
一、为什么设定毕业设计基本工作量要求
本科毕业设计时间为3月到6月初,去掉培训、调研和综合演练所占用的1个月时间,其有效毕业设计时间为2个月。如何使学员在较短的设计时间内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直是探讨的核心问题。在毕业设计初期,学员选到题目,往往比较迷茫,不知道具体要做什么事情,对论文的字数要求、图纸要求、论文的深度更是一头雾水。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虽然有做项目的经验,但是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难度及论文指导程度把握不是很准确。其实这些问题也就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基本工作量是如何界定的、论文是否有创新两个核心问题。我们以“毕业设计工作量”、“本科毕业设计创新”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搜索,关于“本科毕业设计创新”一定会搜出很多条目,“毕业设计工作量”搜出的条目较少,且基本大同小异,主要是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对字数、图纸质量、实验结论等进行规定。但是为了达到通用性要求,均比较粗略,没有借鉴意义。对学院来说,因其管理的宏观性,不可能给出具体的界定。但是每个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基本工作量的设定,让学员和初次带毕业设计的教员一开始就对毕业设计到底是什么,要做到什么程度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针对工程设计类题目,它的基本工作量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二、工程设计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
根据项目的类型分为新建、改建和扩建3种类型。根据项目实施阶段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3个阶段。由于时间较短,为保证设计质量,我们将毕业设计的难度定为初步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主要包括设计准备工作、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设备选型设计、库区布置设计、管路配置设计等内容。
1.设计准备工作。该部分是指根据导师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正确领会对工艺提出的要求。明确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和主要内容,确定其方法步骤。订出工作计划。利用设计前调研时间,深入到已建的油库实地调研,了解掌握油库油品的种类、数量,主要采用的技术、设备及工艺,还有该地区的地形资料、地质资料、交通资料、气象资料等,这些资料的收集是油库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建(构)筑物基础与管线埋深、做法的依据,不可忽视。尤其应重视了解油库新的技术、设备及工艺应用情况,并收集设计所需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及相关的资料。资料包括外部资料、内部资料、技术经济资料、各类设备技术手册或样本等。
2.工艺流程设计。该部分是确定油库工艺流程。要求运用所掌握的各种资料,先作出几种流程方案,根据有关的基本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着重评价投资与成本,从中选择出一种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工艺流程,并绘制油库工艺流程图。
3.工艺设备选型设计。该部分是初步确定了系统设备的构成,这其中的设备只是一个概念,工艺设备选型就是通过工艺计算确定设备具体的规格和型号。油罐、油泵等各种定型设备选型涉及水力、强度、热力等计算。在工艺计算阶段应理论联系实际,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搞好计算的必要条件是概念清楚、方法正确、数据齐全可靠,并且必须按规定的步骤进行。
4.库区布置设计。该部分主要包括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行政生活区的布置设计。其中储油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是工艺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它的首要任务是确定整个工艺流程中的全部设备在平面上和空间中的具置。油库布置设计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工艺计算及设备选型后进行。库区布置设计完成之后要绘制油罐区和油品装卸作业区的平面、立面布置图。
5.管路配置设计。该部分任务是确定油库全部管线、阀件、管件及各种管支座的位置,以满足工艺的要求。设计时应考虑节约管材,便于操作、检查和安装检修,而且做到整齐美观。管路配置设计应在工艺流程设计和储油区、油品装卸作业区布置设计完成的基础上进行。
三、设计说明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根据设计的内容包括油库设计总说明、总图布置说明、工艺设计说明书和消防部分说明等。
1.油库设计总说明。(1)阐明本设计的任务依据和技术依据。其中任务依据包括已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和有关协议、主要文件、会议记录等的名称及所属文号、设计采用的规范和标准等;(2)阐明油库的性质、经营油品种类、供应范围、油库的总容量和经营特点;(3)阐明油库建设区域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工程地质、地震等级等)、周围环境(与居民点距离、附近有无其他大中型企业或重要建(构)筑物和其他危险物品)水电、运输、通讯等情况;(4)人员编制情况说明。包括行政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消防警卫及勤杂人员;(5)阐明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总投资额;(6)阐明本单位承担的设计项目和委托其他单位的设计项目。
2.总图布置说明。(1)说明总图布置的指导思想,分析总图布置的优缺点;(2)油罐的结构类型、单个容积;(3)库内运输方式。
3.工艺设计说明书。(1)工艺流程;(2)铁路(公路或水运)油品装卸方式、货位(或泊位)的个数、专用线长度;(3)发油方式,汽车装油的鹤管数,桶装灌油栓个数;(4)装卸油泵及机组的型号及台数,输油管的规格;(5)油库的装卸能力。
4.消防部分说明。(1)油罐及其他生产设施采用的消防方式;(2)消防所需的灭火剂量和水量;(3)消防泵的台数、型号、规格及其使用的动力;(4)其他消防设备(消防车、泡沫液罐、消防水罐等);(5)消防管道的布置和管径;(6)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计算书;(7)消防、给排水设备表等。
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来讲,文字部分主要是一份完整的设计计算说明书,要求思路清晰,符合最新的国标和行业标准,结论正确,不一定非要达到一定的字数。有的学员论文厚厚的一摞,一翻里面的内容,逻辑混乱,东拼西凑,仍然是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的。有的学员论文字数少,但是能够围绕设计内容,设计步骤齐全,主题突出,立意较新,不仅仅可以达到毕业设计基本要求,甚至可以评选优秀论文。
四、主要技术图纸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因其专业特点,设计图纸是必不可少的。
1.绘图原则。绘图原则具体参见GB/T 13361-2012《技术制图通用术语》、GB/T 14665-2012《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GB/T 16675.1-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1部分:图样画法》、GB/T 16675.2-2012《技术制图简化表示法第2部分:尺寸注法》和SY/T 0003-2012 《石油天然气工程制图标准》等。
2.图幅大小的确定。一般来讲,油库总工艺流程图采用A1图幅,分区及泵房工艺流程图采用A2或A3图幅。根据实际情况,可绘制加长图幅。
3.图幅比例的确定。平面布置图均严格依据国标和行业标准按比例进行绘制。工艺流程图通常不严格按比例绘制,各个设施、设备之间的位置关系也可以不受总平面布置图的约束,工艺流程图以表达清晰、工艺准确为原则。根据毕业设计难度在初步设计阶段的要求,工艺技术图纸主要包括平面布置图、工艺流程图、设备设施平立面图、局部详图等。具体包括库区位置图、油库总平面布置图、罐区工艺布置图、装卸作业区工艺布置图、管网综合平面布置图、库区消防平面布置图、油库总工艺流程图、油库消防灭火系统工艺图、库区设备防雷、防静电接地图;管网局部详图、管路附件详图、管架、支座配置图等,还包括图纸清单、设备材料清单等。
对学员来讲,2个月的时间不可能一个人完成整个油库的设计,一般来说,设计分组进行,“一人一题,真题真做”。通过设定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程设计类毕业设计基本要求,教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的引导和帮助,缩短学员获取有效资源的时间,提高获取有效资源的质量;缩短了学员进入毕业设计状态的时间,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查找资料,规范地进行设计,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创新研究。不仅提高了个人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实战能力,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还达到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目的。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一个系统和长期艰巨的实践过程,专业教师任重而道远。只要不断努力和探索实践,就可以开拓出一条提高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教学质量、更加富有成效的新途径,而且可以取得更好的教改成果。
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石油工业也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石油工业人才已迫在眉睫。特别是榆林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所在的榆林市,作为重要的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对油气储运人才的需要更加突出。在学院领导的努力下,我院的油气储运专业已被评为陕西省特色专业。为了加强油气储运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造就工程型人才,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使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工程意识,提高学生独立实验能力,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专业素质。但是,由于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发展相对榆林市石油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导致毕业学生不能达到目前油田企业的要求。因此,提高我院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这样的形势,本项目提出对油气储运专业课程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油气储运的课程编排中,《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可以将储运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衔接的很好桥梁。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方式有所不妥,使得这门课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条件下,应该配套一系列仿真课件,与教学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好地将书本知识融入脑海。仿真课件可以使学生掌握难以理解的抽象理论,从而更好地学习该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以便为将来的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加强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以仿真课件的训练,再配合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该课程的学习,结合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可以综合地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以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或继续深造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分析目前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现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体系、内容与实践课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作为专业最重要的课程之一,《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是学习其它专业课程的基础,如果这个基础打不好,那么其它课就很难学习。据调查发现,学生很多都不太明白课程中一些具体的流态名词,以及抽象的流体损失问题,如果有了仿真课件,这些疑难问题就一目了然了。其次,我院储运专业的实验室设备中,有些由于厂家设计问题造成数据不准确,所以原本刚够学生分组实验的仪器数目,现在只能增加每小组的人数才可以维持正常开设实验课程。由于该课程中涉及的实验数目较多,也导致了场地的严重不足。再次,教学中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课知识与生产实习相互渗透。而《工程流体力学》课程作为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与生产实习的相互渗透又甚为重要。
二、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发挥该课程的作用,针对我院工程流体力学课程开设的现状,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情况,笔者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使学生能够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贴于
1.按照实用、新颖、精练的要求,着力进行教学内容的提炼与更新
课程建设旨在突破学科专业局限,又要照顾到专业需要,对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例如在本课程中加入非牛顿流体部分的教学内容,形成课程的特色。
2.强调计算机在流体力学教学中的应用
应该在教学中加入一部分符合我院具体专业情况的仿真模拟课件的使用量,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课件相结合,更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这样,不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节省了学生花在琢磨流型变化上的很多时间。鉴于课程自身的特点,对于各种工艺流程图的介绍,传统的板书方法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求。笔者因此针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大纲,制定了相应的教学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中抽象、晦涩、枯燥的缺点,使学生从动态的画面中,比较轻松地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内容。
3.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有效组织实践环节至关重要。学生通过在工厂的实习,可以将在学校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厂中实际生产有效地结合起来,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尽快解决实验设备结论不准确的现象,使教学仪器百分之百地准确投入到学生的学习当中去,尽可能地将流体力学作为向外专业进行开放实验,让有兴趣的学生也能参与。
通过该项目制定的措施实施于油气储运专业教学中,使每届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受益。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并能够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此举对学生的就业和继续深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效果的考核
前已述及,这门课程主要是油气储运学科的专业基础,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旨在为以后的专业课打好扎实的基础,树立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方式上,更注重应用能力的测试,考察学生与社会的接轨程度。这样,考试题型多是一些发挥性的,让学生用“渔”的本领去为本门课程的学习画上休止符。
四、结语
总之,对于《工程流体力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初步探索分析,可以促进教学观念的改变,按此目标授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还可以促进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及其仪器设备的更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研能力,从而实现“学有所用”,“教学相长”。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竞争的不断激烈,油气储运工程对于国家经济建设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遍布世界各个国家。然而油气储运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由于天然气与石油具有易爆、易燃的特点,输油管道必须进行加压加热,一旦事故发生,会产生巨大的危害性与火灾,在造成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的同时,也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分析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中应用技术存在的隐患,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创造安全的生产环境,防止事故的发生是十分必要的。
一、目前我国油气储运工程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的天然气与石油主要通过管道运输进行输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原油输送管道目前已经形成贯通华中、华东、中南与东北地区的东部输油管道网络和西北局部输油管道网络;天然气干线管道则在京津冀晋鲁地区与川渝地区形成了初步的区域供气管道网络。这些管道工程项目表明我国油气储运工程正向着良好的趋势不断发展,并初步具备了高自动化、大口径、高压力与长距离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持续稳定的发展,未来的20年里,我国天然气与石油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根据数据预测显示,到2020年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会达到4.4×118t,天然气的需求量也将达到1675×113m3以上。与之相应,长输管道作为主要的天然气和石油储运载体也进到较快的发展时期,因此,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建设跨区域的石油与天然气网络管道系统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届时,我国油气储运长输管道会建设成安全可靠、覆盖全国、联络成网、分布合理、互相调配的网络系统,从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我国油气储运工程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近几十年中我国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但是每年在油气储运方面仍会发生许多事故,这提醒我们当前油气储运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分析事故产生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出油气储运工程目前主要存在两种技术问题,分别为静电问题与油品损耗蒸发问题。
1.静电产生的原因与静电危害的主要表现
由于物体的相互接触导致电子转移与电荷重新排序,形成不同极性的等量静电,或者物体在运输的过程中产生静电感应,导致电荷不均匀分布,从而使物体带电,这两种方式都会产生静电。由于在油气储运的过程中,两种产生静电的方式同时存在,因此想要彻底避免油气储运的静电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静电的产生不一定会引起静电危害,静电危害的出现必须满足以下几个条件:首先必须有产生静电的来源,其次电荷不断集聚并达到引起火花的电压,再次电火花的能量达到混合物爆炸的最小引燃值,最后放电过程发生在混合气体的极限爆炸范围内。当上述四个条件同时满足以后,就会出现静电危害。
对于油气储运工程来说,静电危害主要表现在静电放电过程中容易引发火灾与爆炸。例如在油品在储存、运输与输送等过程中,不断与油罐车、储罐和管道产生摩擦,尤其当储运环境具有器壁粗糙、流速快、摩擦面积大、压力大的特点时,静电电荷会迅速增加并大量积聚,极易出现静电放电现象,最终导致爆炸事故。
2.油品损耗蒸发出现的原因与危害
油品损耗蒸发属于一种自然现象,但如果操作不当,会加剧这种损耗,常见的损耗外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2.1油品在储存过程中的损耗
例如在进油的过程中,液面上升会导致油气经过排气管排放到大气中。
2.2油品在灌装过程中的损耗
油品在灌装过程中,会出现剧烈的搅动,导致油气挥发。
2.3油品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虽然在管道运输中,油品损耗现象较轻,但在铁路、汽车、油船运输中,会出现大量的油品损耗现象。
油品的损耗蒸发不仅直接产生经济损失,更重要在于对环境的污染,并降低石油质量,因此,减轻油品的蒸发损耗刻不容缓。
三、减轻静电危害与油品损耗蒸发的方法
1.静电的防范措施
由于油气在储运过程中静电电荷无法消除,因此必须从其他方面入手,防止静电危害,例如,可以从一开始就进行减少静电的产生;对于容易大量产生静电的工作区域,应采取逸散泄漏静电的方式,防止电荷的积累;在油气储运的环境中,还必须采取放电防火措施,防止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
2.回收油品的方法
油品的损耗蒸发不仅会产生经济损失,而且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当前,我国已经开发出配套的回收油气装置,但由于其结构复杂、操作不便等原因,目前仍难以进行推广应用,传统的回收油气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吸收法
吸收法主要通过使用适当的液体,将混合气体中相关成份变成溶液,从而分离原气体的组分。吸收法一般分为常温常压与冷却常压两种方法,前者要求气液的压力损失较少、吸收率高,并且吸收液不发泡等,后者吸收液可以直接对产品汽油进行使用,但操作与成本费用较高。
2.2吸附法
活性炭由于具有亲有机物和疏水性的特点,比较适宜从气体混合物或液体混合物中吸附回收油气,然而活性炭在吸附油成份后会出现温度升高,产生自燃现象,因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活性炭纤维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吸附材料,具有容量大、容易脱附、吸附效率高等特点,但活性炭纤维相比而言制造费用较高,因此限制其推广使用。
四、总结
引言
油气储运顾名思义就是油和气的储存与运输。在石油工业内部它是联接产、运、销各环节的纽带,包括矿场油气集输及处埋、油气的长距离运输、各转运枢纽的储存和装卸、终点分配油库(或配气站)的营销、炼油厂和石化厂的油气储运等。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及科学技术的高速增长,油气储运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油气储运设备在油气储运上地位也日益显著。加强油气储运设备管理与维护,是改善油气储运工作条件,提高储运质量和经济效益的保障。
1 如何加强油气储运设备管理与维护工作
1.1 要定期给设备进行体检
为了延长设备“寿命”,在设备管理上,我们应该实行每月定期“体检”,增强设备的“免疫力”。以新疆油田油气储运公司为例,长期以来重视加强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每个月对所有运行设备的振动情况都要进行一次检测,检测任务由克拉玛依科比公司承担,对不符合振动检测标准的运行设备单独核实,及时反馈给油气储运公司,油气储运公司根据检测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有力的保障了设备设施的安全平稳运行。
1.2 加强压缩机各主要部件的定期保养和维护
压缩机是油气储运中的重要设备。为了使压缩机能够正常可靠地运行,保证机组的使用寿命,需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执行定人操作、定期维护、定期检查保养,使压缩机组保持清洁、无油、无污垢。
第一,维修及更换各部件时必须确定:压缩机系统内的压力都已释放,与其它压力源已隔开,主电路上的开关已经断开,且已做好不准合闸的安全标识;
第二,压缩机冷却油的更换时间取决于使用环境、湿度、尘埃和空气中是否有酸碱性气体。新购置的压缩机首次运行500h须更换新油,以后按正常换油周期每4 000h更换一次,年运行不足4 000h的机器应每年更换一次;
第三,油过滤器在第一次开机运行300h~500h必须更换,第二次在使用2 000h更换,以后则按正常时间每2 000h更换;
第四,维修及更换空气过滤器或进气阀时切记防止任何杂物落入压缩机主机腔内。操作时将主机入口封闭,操作完毕后,要用手按主机转动方向旋转数圈,确定无任何阻碍,才能开机;
第五,在机器每运行2 000h左右须检查皮带的松紧度,如果皮带偏松,须调整,直至皮带张紧为止。为了保护皮带,在整个过程中需防止皮带因受油污染而报废。
1.3 油气储运设备管理要实行“三定”制度,维修要及时
实行“三定”制度,主要设备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制。每台设备的专门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和考试,获得“操作合格证”之后才能操作相关的设备;在采用多班制作业,多人操作设备时,要执行交接班制度;对于新购或经过大修的设备,必须经过磨合期的试运转过程,以延长使用寿命,防止机件过早磨损;此外还要严格实行安全交底制度,使操作人员对施工要求、场地环境、气候等安全生产要素有详细的了解,确保设备使用的安全。
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必须及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性或适应性维修措施,以防降低设备的使用性能,缩短使用寿命,甚至酿成事故。当设备必须送修时,绝不能允许带病作业,但是在没有场地、设备等必要的条件下,切勿勉强拆修,以切实保证修理质量。拆装要按使用说明书和一定的工艺程序,使用专用工具进行,在拆装前后,零件要摆放整齐,严防磕碰和日晒雨淋。按目前施工生产的特点,设备维修工作可分为故障前的预防性维修和故障后的排障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一种为防止设备发生故障而进行的定期检修业务,定期检查和维修保养,以查明和消除隐患,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依据设备的大修和二、三级保养,同期对其进行定期维修的方法。故障后的排障维修是在设备出现故障后进行的有针对性的修理。
1.4 加强油泵日常维护与保养
油泵是一种理想的油气循环泵或作载热体输送油气泵。油泵日常维护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在开始运行初期有少量泄漏是正常的,在经过一定时间运行后泄漏将会减少或停止;
第二,选择泵的安装位置时,要使泵盖和轴承座的热量便于扩散,不出现任何蓄热现象。不许用输入管上的闸阀调节流量,避免产生气蚀;
第三,泵不宜在低于30%设计流量下连续运转,如果必须在该条件下运转,则应在出口装旁通管,且使流量达到上述最小值以上;
第四,注意泵运行时有无杂音,如发现异常状态时,应及时处理;
第五,停机:切断电源。将泵内液体放空,清洗且应定期把叶轮旋转180°,以防止轴变形,直到油泵完全冷却为止;
第六,经常检查地脚螺栓的松紧情况,泵的泵壳温度与入口温度是否一致,出口压力表的波动情况和泵的振动情况。
1.5 管理日常化,维护保养经常化
在建立机制的基础上,我们把维护保养的内容和标准溶解到设备管理活动当中去,使维护和保养工作做到有质、有量、有形、有效的开展,做到设备维护保养工作经常化。为了巩固和保持设备维护保养的标准,我们在设备管理上严格执行交、接制度,做到“五交、三不交”。五交是:交生产和工作情况的同时,交设备运行和使用情况;交不安全因素,预防措施和事故的处理情况;交滴漏跑冒情况。“三不交”是:遇有设备事故没处理完不交;设备问题不清楚不交;设备卫生不达标不交。
2 结论
油气储运设备管理及维护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际应用方面都是与时俱进的,我们只有在坚持提高经济利益,强化管理,加大创新管理力度,才能不断提高油气储运设备管理及维护的水平,才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于克祥.工程机械维修的现状与设备的前期管理[j].科技资讯,2009(31):117-119 .
[2]刘惠坤.浅谈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要求与提高设备维护水平的措施[j].消费导刊,2009(5):105-10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64-02
随着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抓手,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CDIO工程教育的主旨是将工程实践的项目和环境引入教育教学中,学生基于工程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中开展基于实际工程环境的学习,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教学过程工程化[1],有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CDIO理念下,校企合作培养油气储运工程人才的必要性
1.适应我省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石油产品和天然气的消耗量十分巨大,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已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方针[2]。在此背景下,各地石油库、储气库、加油加气站、LNG接收站、油气长输管道和城市燃气管网的建设如火如荼。我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建设以石化、钢铁、能源等生产为主的沿海重化产业带,重点建设湛江东海岛、茂名、惠州大亚湾、揭阳惠来四大石化基地。油气储运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和人才定位也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往的重理论、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需求。因此,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向校企合作,由重理论转向重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促进油气储运工程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专业建设与发展、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目前国内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要形成自己的专业亮点,就必须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优势,个性化发展[2],内涵式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通过校企合作,学校能及时了解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岗位变化和企业对人才规格要求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学校相应地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使人才培养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总之,校企合作办学,能使专业建设更符合市场需要,也符合应用型人才的成长与发展规律[3]。
二、CDIO指导下,通过校企合作培养油气储运工程人才
1.加强与行业和地方的紧密联系,突出办学特色。(1)加强与行业的合作交流。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原是中石化所属院校,具有石油石化行业背景,学校所处华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在广东省内已形成了以广州石化、茂名石化、湛江东兴等一大批大中型石化企业为主的石化工业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在CDIO指导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就业。2014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签订四方共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协议,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以此为契机,开展本专业人才社会需求调研,精准定位就业方向,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学校依托茂名石化、湛江东兴和广州石化等企业,获批三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为学生的专业仿真实习、课外实践等提供了重要保障,实现多方共赢。(2)加强与地方企业的紧密联系。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拥有各自的育人资源,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最大程度发挥出优势。将企业的工程应用课题与人才的培养方向结合起来,比如有些老师的横向课题,完全可以以毕业设计(论文)或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尽早接触现场实际,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与周边企业有着良好和稳定的合作基础,如茂名瑞派化工设计院、茂名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茂名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等,都与学校有紧密的合作关系。
2.整合资源,营造工程实践教学环境。CDIO工程教育的核心是实践,营造良好的工程实践教学环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和企业都是人才培养的主体,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企业方面,建立稳固、高质量的实习基地。从2007年起,学院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先后与中国石化茂名分公司、茂名中燃城市燃气发展有限公司、中山市嘉信化工仓储物流有限公司、惠州兴盛石化仓储有限公司、江门鹤山鹏鸿能源贸易有限公司、湛江南海西部石油公司、湛江港股份有限公司石化码头、海南三亚长丰能源有限公司、海南民生管道燃气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筑了宽阔的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与企业共同制定、修订实习实训内容,学生实习过程中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联合指导,由企业评价学生实习效果。
3.毕业设计与校企合作教育相结合。我们采用“3.5+0.5”形式,最后一个学期有部分学生到所签订就业协议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并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结合生产实际和毕业生工作岗位需求,由企业高工出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题目,真刀真枪,这些课题有的是某小区燃气管道设计,有的是LNG接收站设计,有的是储罐设计等。这样做弥补了传统毕业设计的种种弊端,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组织设计过程资料的能力,学生的工程技术素质得到了综合性的锻炼和培养。
4.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工程教育实施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工程能力。现在大多高校教师是从大学直接走进大学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其优势在于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但普遍实践经验比较缺乏,没有行业工作经验,专业技术实践能力比较弱。实施校企合作是高校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途径,针对缺乏工程背景和经验的年轻教师,为他们进行相关培训。(1)针对某些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校内师生做专题讲座。比如,《油库设计与管理》这门课程,可以聘请茂名石化港口分部和炼油分部装油车间的工程师以其自身经验为我们分别讲解原油库和成品油库的设计流程、工艺流程、储罐、泵、管线、安全管理等知识,提高教师对课程更直观的深入认识,增添课程的生动性和实践性。(2)选派一些专业教师外出培训、实习,以达到提高教师工程经验的目的。比如,学院曾经选派三名教师去茂名瑞派化工设计院进行长达三个月的实习,以某个具体项目跟着他们学习管道、装置设计。另外,还派出一名教师去惠州兴盛石化仓储有限公司参观大型储罐的建造(包括罐基础、罐底、罐顶、罐壁的焊接等),对储罐的内部、外部结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储罐的建造方法有了直观感受,掌握了企业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三、实践效果
近年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CDIO理念指导下,紧紧依托石油化工行业和地方相关产业,结合本校实际,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外实习基地平台,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的工程环境,保证了学生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习效果。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实现能力培养与就业相结合,大大缩短了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适应期。学生从事工程活动的责任意识、实践能力、综合知识、协作精神大大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好评,企业普遍反映我校培养的油气储运工程人才能深入第一线,工作上手快,实践操作能力强,值得信赖。我们将坚持CDIO理念,坚定不移地走校企合作之路,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梁爽,邵玉.校企互利共赢模式下CDIO工程教育改革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36):38-39.
[2]竺柏康,石一民,徐玉朋.校企合作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279-283.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30-03
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以往的以人力劳动为主的生产方式逐渐向以技术为主的生产方式转化,经济的发展对文化和科技的依赖程度逐渐加强。[1]我国当前正处于高新科技成长与产业布局改革的关键阶段,不仅迫切需要科研型精英,更需要一大批技术人员和一般技术监管人才,且当前严重短缺的是处于科研型人才和技术人员中间的实用型高等技术监管和组织精英。[2]所以,培养实用型本科人才是将人口优势变成人才资源优势的关键,是顺应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必然条件。[3]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是辽宁省教育厅支持向应用型转变的试点专业之一。在进一步践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的基础上,本校踊跃实行本专业变革发展计划的制订任务,全力推进本专业融合产业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把教学思路转变到服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上,为辽宁省经济提质增效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4]
一、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转型思路
我们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将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办学思路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培养计划、实践平台、师资队伍、考试考核方式等做全方位的改革。[5]
我们通过提高本专业办学定位与企业需求的符合度,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培养机制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改革,为辽宁省乃至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油气储存与管道输送领域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育转型方案
(一)培养计划修订
为满足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向应用型转变以及我校特色专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我们开展了本科培养计划的修订工作。修订的目标是以企业、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大众创业型人才及卓越型工程师。[6]具体修订方案如下。
1.培养目标。将学生培育成德、智、体均衡成长的应用型精英,要求学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与系统的油气储运专业知识,具有优秀的计算机应用才能、工程实践才能;(2)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沟通、竞争与协作能力;(3)能在石油、石化、城市燃气等企事业单位中承担油气储运系统的策划、设计、建设、运行监管以及技术研究与开发任务。
2.培养规格。培养规格的修订朝着应用型方向转变,力求使培养的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全面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道德和职业素养;(2)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才能,并能够在本专业学习中熟练地使用;(3)掌握计算机语言和基本操作技能,能熟练地应用计算机等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获取其他相关信息;(4)拥有工程流体力学、热工学、工程力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5)掌握并具有油气储运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生产运行和经营管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6)能够应用常用工程软件进行输油管道、输气管道、油气田地面工程的工艺计算和模拟;(7)了解油气储运工程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变革,具有一定的创新科研能力。
3.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朝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进行调整,在“整合、”的基础上,压缩公共课及基础课学时,增设具有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课。
工程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油气集输、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库设计与管理、泵与压缩机等课程,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关键专业课,在调整课程体系时,这些主干专业课的学时和学分要充分地保留和巩固。另外,石油、石化领域的企事业单位普遍要求学生具有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天然气的使用和普及越来越广泛;LNG等新技术逐渐兴起和壮大;国内大型石油、石化国有企业在国外的工程项目日趋增加。面对这些新的需求,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新专业课,比如工程软件应用、燃气输配、LNG技术、双语课程等,扩展在校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增强学生今后应对就业市场的能力。
4.教学内容改革。针对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等相关课程,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向学生讲解知识点的工程背景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在增加一定的工程案例学时的基础上,教师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科研经历为学生讲授实际工程案例,以增强学生将知识点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
5.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根据本专业向应用型转变的需求,实用践行教学环节的设置要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比如,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相关工程软件在实际工作中应用非常广泛,应增强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
在全面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输气管道课程设计、油库课程设计及工程软件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至少要占总学分的30%。
(二)实践平台建设
我们围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全力构建工程技术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资源共享;多方面筹集资本,加大教学科研基本设施的建设力度;组建辽宁省工程技术中心,为组建油气储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做准备。同时,我们借鉴国外大学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和国内院校的改革经验,完善工程技术中心管理制度,有效实施工程技术中心“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体制,充分发挥工程技术中心的资源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力争新建若干个与国际接轨的前沿技术共享平台。
我们把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作为重要支撑,加快工程实践中心、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和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制定开放实验室项目资助计划,在开放实验室的设备添置、设备运行维修、耗材、人员配置、工作量等方面给以积极的支持,营造向学生半开放、运行优良的实践教育氛围。同时,我们加强对实验室的监管,建设完善的本科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大型仪器设备监管使用规程,以提高机器的使用效率。同时,实施实验室岗位责任制、设备维护、无危险监管与环境保护制度等。此外,每年投资数万元用于大型精密设备器械开放和大型的精密设备器械维修,以提高器械利用率。
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增设设计类、综合类实验,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的比重,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改革实验教学的同时,要重视实习环节,努力建设与学科息息相关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为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创造条件。
积极鼓励和倡导教师们采用当下先进的教导科技,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方便。这要求教师将讲授课程基本材料(教案、电子教材、教学大纲、习题、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等)制成电子文档。为增强广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实验教学中心与实习基地联合录制实习基地工艺流程和生产装置影像资料,一旦学校条件允许,全部上网,构建网络课堂。在目前的条件下将讲授课程基本材料上传至学院主页,实现资源共享,能够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预习和学习。
(三)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拟用将近3年的时间,建设一支适应学科教学工作与改革发展要求的由骨干教师组成的团队。团队由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组构建,课题组教师队伍保证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基本符合客观情况。
1.发展规模。在争取学校有关政策扶持的基础上,3年内吸引5~10名副教授或博士来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工作,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青年教师。
2.结构调整。积极调整本专业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尤其是加强35岁至45岁之间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补充,并使教师职称比例基本合理,在此基础上组织精干力量推进精品课程构建。精品课程构建分3个层次进行,即院(系)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示范精品课程,实行滚动式建设,按照院级、校级、校级示范层层递进。
3.梯队建设。加强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在加强年轻教师培养的同时积极培养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带头人,争取3年内拥有省部级或校级学科带头人2~4人。同时,重视教学第一线主讲教师队伍的质量,强调教学第一的思想,确保青年教师授课学生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四)考核方式改革
摒弃以往以考试作为单一考核的方案,根据课程的特色,开展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全面测试和评估学生的学习进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就。拟采取下列几种方式进行考核。
1.主干专业课:采纳以往试卷考试与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自我表现等结合起来进行考核的方式。
2.实践课程:可以选择采纳现场技巧实践、上机实践、实践测试等方法,或者采用理论测验与上述操作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考核。
3.考查课:可采取试卷考试、大作业、论文、调研报告等方法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查。
4.研究性课程:可采取教师命题,学生针对题目自行研究、设计,提交报告、答辩的方式进行考核。
5.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可以采用顶岗考核答辩、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考查方法。
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展望
研究和实行应用型人才培育,是顺应构建人才大国,培育大批企业、单位所要求的应用型高级技术、规划和管理人员,为社会发展履行职务的客观要求,是顺利完成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渠道。通过确定指导思想,明确培养目标,细致分化和调整教学形式,能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成为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转型培养方案体现在应用型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创新举措等方面,预计经过3年时间的构建,能整合教学革新成果,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考核评价方式,逐渐建成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具有专业特色的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形式,为中国和辽宁经济社会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张宇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思考与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26):23-24.
[2] 贾宝栋,苍久娜.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J].价值工程,2010(30):158.
[3] 畅晋华,原帅,畅志峰,等.浅谈启发式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J].课外阅读(中旬),2012(10):26.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0-0026-02
【Abstrac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rriculum and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 were analyzed in 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The several ideas about course teaching reform patterns were put forward: selection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materials,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lass hour,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for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increase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ing examination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play its rightful role of petroleum processing in the professional training orientation of oil and gas storag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Key words】Petrol-processing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mode Practice teaching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高等教育核心的课程,是随着社会经济体系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同时,在一定教育理念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1、2]教学模式居于中介位置,沟通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应用。探索建立新的课程教学模式,是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的工程师面临的重要课题。[3]
石油和天然气是非常重要的能源物质,国家一贯都非常重视石油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其中,油气储运工程是该工业中的中游产业,是连接油气产、运、炼、销诸环节的纽带。与石油的勘探开发工程、化学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输送介质的多元化,油气储运专业逐渐成为一门综合性工程学科。而作为炼油行业主干课程的《石油加工》,在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大,对该课程的教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根据《石油加工》教学目标的特点,该课程教师急需认真探索创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石油加工》课程教学分析
1.《石油加工》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石油加工》课程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是一门知识体系庞杂的综合性很强的工艺类课程,主要任务是把原油高效合理地加工为产品,研究对象为非理性的、动态的、开放的石油加工工业化装置,包括原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重整和催化加氢等各种石油加工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新工艺新标准很多,包括石油和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和性质、各种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和现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油加工方案等。石油加工所涉及的方法、过程均有很强的实用性,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密切,课程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在广泛的基础知识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如何提高石油产品的质量,掌握石油产品的化学组成与使用性能之间的关系。
2.《石油加工》课程教学现状
在实际教学《石油加工》中,大多数教师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在课堂上组织教学,教学手段和方法较单一,纯粹依赖多媒体教学,沿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点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有绝对的主动性,缺点是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被动适应教学,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多,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普遍对相关知识不感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作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不重视,虽然开设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等化工基础课程,但普遍化学基础理论不够。《石油加工》课程的课时为32学时,全部为理论课时,没有根据课程特点分配相应的实验教学课时,且理论知识的叙述性较强,相对枯燥,如果没有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学过理论知识后很容易遗忘,当需要派上用场时,却不知所措。石油加工课程无法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与之相称的重要作用。
二、《石油加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构想
1.挑选合适的教材,合理分配课时。
现在有关《石油加工》的教材大多数是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门适用于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教材很少,所以任课教师需要认真挑选适合教学使用的教材。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还要适当增加前沿的新工艺、新技术以及国家颁布的新的质量标准。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掌握石油加工的基本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意识,为以后的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据调查,目前各高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的《石油加工》课程大多数只安排理论课,很少进行实验教学,实际上,许多高校都具备开设实验课的相关条件,理论课和实验课并重是切实可行的。因此,如果能够在课程教学计划中,保证一定比重的实验课时,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中积极提倡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基础理论知识拓展应用到专业课的学习中,例如对于炼厂气的加工利用,可以结合有机化学中C1~C4烷烃及C1~C4烯烃的主要化学反应等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分析炼厂气的合理加工利用途径。对于石油的蒸馏过程,可以通过比较与化工原理中二元精馏的异同点,掌握原油蒸馏的特点。多角度、多方位,展开讨论,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兼用课堂讨论、参观考查、读书报告等辅助形式,既发挥多媒体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通过形象、直观的手段进行大容量教学,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与石油加工相关的图片音像资料;同时可以增进学生和教师的互动。
在《石油加工》课程教学中要重视对比式的教学方法。石油加工是理论和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需要经常比较各种加工过程的异同点,利于学生记忆。例如催化裂化和催化加氢是典型的石油加工过程,可以从主要生产目的、原料、主要产品、工艺流程、石油烃类的主要反应、催化剂的性能等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加深学生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和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增加实践教学,改革考核制度。
石油加工过程错综复杂,专业实验是理论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完善,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较接近实际的真实体验,发挥课堂教学和实际工作的桥梁作用。通过专业实验,教师要指导学生清楚地认识石油加工工业生产特点,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在进行专业实验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我院前后购置了原油实沸点蒸馏、催化裂化、催化加氢、延迟焦化等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装置,也购置了各种先进的油气分析仪器。教师在指导实验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强化学生的仪器操作能力。对于我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特色偏重于成品油的储运,因此,只有掌握各种石油加工过程的特点,采用仪器方法,可以清楚分析各种加工过程得到的油品的特性,才能提出合理的油气储运方法。
在进行专业实验时,因为课时较少,对于类似催化裂化等大型的实验装置,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摩的方式进行,而对于催化裂化产物分析实验,应保证每位同学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自助与互助结合。
传统的考核方式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占30分,期末卷面成绩为70分。平时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为出勤;一为平时作业,抄袭作业的现象屡禁不止,几乎不能真正区分认真学习的同学。改革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过程考核,以便对知识进行更全面的考查。具体的方式为:在平时考核中,增加课堂讨论以及学生提交的小论文的分值,一定程度上保证成绩的真实性,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加实践过程的考核,用具有实际应用背景的任务考核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虽然我学院的期末成绩以开卷考试为主,但应增加活分析、活应用的试题,减少分值。最好进行连续多次的考核,通过多次评估,促进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结束语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动态系统。在《石油加工》课程的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基础和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呈现飞速增长状态,同时石油的消耗也呈现增长趋势。但是石油产业在我国的分布零散,无法集中生产导致我国在生产效率上偏低,与国外石油产业相比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我国在石油产业上落后与外国。这样就促使我国在石油管道技术上加大研发力度,创造出高安全、高质量的运输管道。同时在长输管道建设上促进投资多样化、加快管道数字化的研发,在我国现在国情上成品油的管道输送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求,加快成品油管道的建设与规划是当今重要任务。
一、管道技术不断创新
石油管道建设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我国在长输管道建设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在研发建设过程中已经建成的石油管道有长距离、高输送压力等特点。在新的石油管道管理系统上也采用了新工艺、新材料等新型创新技术成果。同时在我国油气管道建设发展中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特别是最近几年,以西气东输管线为标志的众多管线网。而且在我国油气管道的设计、建设、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于油气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输送压力和运营过程中对安全性的要求很高,在油气管道输送过程中必须保证管道运输安全可靠。尽最大的努力保证能源低消耗损耗少,减少管道输送过程中对管道的损坏,以及管道存在的缺陷。例如:管道几何形状异常(椭圆变形、凹陷、位移等);以及管道金属损失(疲劳、划伤等)等等。
二、加快规划及建设速度
加快规划和建设的速度主要是为了满足消费能力的增长和市场的需求,适应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区域的高速发展。合理定位“先重点后一般、先急后缓”的原则,规划建设主要市场成品油管道干线,同时加快其他区域支线的建设,形成覆盖成品油管网。这就要求在建设规划中要确保项目高质量的完成,按期投产发挥效益。同时另一方面要突出在管道建设过程中环境友好型,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污染与破坏,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三、推进管道运行体制改革
针对于我国现在成品油管线区域的管理较为分散,主要是跨区域、战场多、管理分散等特点,要想打破这一局面必须集中所有的成品油管道资源,实行集中管理打破分散模式,统一进行管道维护及维修,保障维护基金统一性,人才统一等,提高管道运输效率。在进行体质改革的同时要确保体质改革适应本地区和现阶段的发展同时要与管理模式相融合。
四、信息化在管道中的运用
加快技术进步要突出技术的创新,要以建设现代数字化管道为目标,在建设中要存在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养护在内的信息管理系统、生产系统和模拟仿真系统的一体化。为施工安全、生产运营数据采集分析评价以及生产调度管理提供统一平台。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引进外国先进的光线通信和卫星通信,建立稳定高效的数字信息保障系统能够全面的针对于地下管道实施全面的监控确保安全运行,通过现在先进的高科技手段对管道所在的环境气候和管道资源经济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应用。实现在可视化的条件下为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
五、促进管道建设投资多元化
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天然气与油气管道支线建设投资与适应性改造增长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这时的相关企业要慢慢的转变战略方案。降低油气管道的运输成本,同时要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管道系统进行评价。同时我们要在管道建设中坚持独立运营、独立建设的管理模式,平衡各级政府和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管道运营企业与油气价的承受能力的不同。在建设支线管道中可以通过合资、独资、用户自建等方式进行筹资,还可以通过联合合作伙伴或者是天然气用户共同向政府或者主管部门进行报批输送费。在建设与投资方面投资方式、投资主体以及融资渠道都要进行多元化的建立。要抓住建设有利的时机,引进民间资本、协调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扩宽融资渠道,对开展油气管道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六、结语
通过以上所述,油气本身的价值的确定,会跟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工业化的进程,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在管道建设与发展中,我国的技术水平还需要在科技水平和创新水平上加快步伐,积极面对现在市场竞争力度,促进管道建设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快速发展长距离管道建设,提高我国管道建设在世界行业中的影响力,走中国特色油气管道建设发展之路。(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管道锦郑管道运行筹备组)
参考文献:
[1] 李祥勇 我国成品油管道建设及发展趋势[期刊论文]-石油库与加油站2008,17(2)
[2] 李旭东.杨晓峰.何东海.梁新军 发展我国成品油管道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石油规划设计2007,18(2)
生产实习是理工科专业本科生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有助于实现对学生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但在新的形势下,生产实习遇到了新问题,如实习单位难找、实习经费紧张、大学生不重视生产实习,再加上参加实习的学生过多,实习企业难以接受等问题,导致生产实习质量不高。
二、传统储运生产实习教学面临的问题
由于受到石油生产企业经营机制的变化以及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要求的变化等种种因素的影响,传统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多,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
1.实习基地缺乏应有的配合
我校油气储运专业虽然与多家石油石化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但实习基地对生产实习缺乏应有的配合。受市场经济政策的影响,由于企业与学校没有直接的经济联系,特别是实习企业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品相对集中的地方。企业认为学生实习不仅不能产生效益,反而给企业生产和管理带来不便,甚至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故一般不欢迎学生来实习,即使勉强同意实习,也不会让学生上岗实际操作,大多只是安排参观性实习,学生在生产岗位上只能看不能动手,所能做的就是凭肉眼观察整个工艺过程,收集工艺数据。因此,生产实习实际上变成了参观学习。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习不可能实现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另外,联系实习企业一般凭院部或教师的个人关系,企业很难从学生的实习中得到多少实惠,这种“单赢”方式很难长久。同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等原因,原来所建的实习基地可能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而被迫取消。
2.经费不足己成为实习的主要瓶颈
由于实习经费比较有限,加之实习过程管理费、住宿费、交通费用近几年有较大的提高,而目前长江大学的实习经费仍然沿袭多年前的标准,并没有根据市场作相应调整。因此不得不通过压缩实习时间来降低实习费用,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储运生产实习的效果。
3.生产实习内容和过程达不到要求
生产实纲中明确提出“通过亲身参加劳动,学习工人师傅们的优秀品质”,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企业是以生产为中心,往往无瑕顾及学生的实习,或者出于安全考虑很少让学生在岗位上亲自动手操作,生产实习变成参观的形式;岗位上即便有技术员讲解,也会由于现场噪音大、干扰因素多,有的同学根本听不清、看不懂,实习效果不佳。
与工人师傅跟班实习过程无非是听一两次技术人员讲座,看看图纸,阅读资料,实习内容缺乏新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或者由于工人师傅忙于本职工作对学生放任不管,学生实习出发之前是满怀激情,实习一周之后基本上都是归心似箭。整个实习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难以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实习的质量难以保证。
4.指导教师缺乏工程实践
由于我校油气储运为新办专业,承担生产实习指导任务的教师主要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他们大多数是刚毕业就直接到教师岗位,很少有人直接从事过企业一线的生产,缺乏必要的工程实践,导致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偏弱,难以很好的指导学生。
另外,在实习期间,实习安全问题往往成为教师在实习期间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的问题,造成了教师的主要责任不是指导实习,而是维持纪律以避免事故的发生,甚至出现了“学生安全,完事大吉”的说法。
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日前,教育部高教司理工处李茂国处长做的关于《工程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报告中,就我国工程教育中存在的工程性缺失和实践薄弱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具体目标就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多种类型优秀工程师。
因此,要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改变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转向重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力加强生产实习教学改革,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生产实习教学体系,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油气储运专业人才,成为实践教学研究当前急需解决的任务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油气储运工程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生产实习教学新模式探索
生产实习改革已成为长江大学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如何探索出适合该专业生产实习的新模式,是实习指导教师们一直考虑的课题。
1.探索与校外实习基地合作的新模式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利用企业生产与经营资源建立的用于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实践教学场所。实习基地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开拓发展、巩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逐步建立比较稳定的大学生生产实习基地。目前我校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长岭分公司、荆门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汉油田分公司,中国石化管道储运公司襄樊输油处等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了我们具有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
为了保证生产实习的质量,我校一直重视与实习基地的联系和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校领导定期进行走访,促进学生的生产实习得到企业领导的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
(2)学院领导与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及技术人员座谈,听取他们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并利用学院所拥有的科研、技术优势,为实习单位提供相应服务。
(3)利用校友座谈会、学生毕业论文答辩、学术会议等一切可能的机会,举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谊活动,增加与企业的交流,加大对学校和企业的宣传力度。
2.营造校内实习多元化新模式
生产实习效果不理想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习采用的是实习基地现场实习方式,实习内容和过程单一化。针对这个问题,结合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具体条件,努力营造校内培训、仿真实习的多元化的校内实习新模式。这种多元化实习的新模式既可以弥补校外实习内容和过程单一化的不足,又可以丰富实习内容,提高实习效果。
(1)购买油气储运安全生产方面的影像资料,先在校内对学生进行实习前培训工作,使学生在去基地实习前能够较清楚的对现场生产的各个环节有所了解。这样能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在现场实习中解决问题。
(2)利用武汉基地建设的契机,优选和整合原有实习设施,尽可能添置先进的实习设施,与时俱进,如将小实验整合成为综合性大实验,学生可以在试验中了解工厂的生产过程与管理,达到实习的目的。
(3)已建成油库仿真系统、输油管道仿真实习系统,学生可以在校内利用仿真技术在校内进行仿真实习,为学生提供了亲自动手的机会,提高了学生对生产实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后续还将陆续建成集输仿真系统和输气管道仿真系统。
3.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实习指导教师应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生产一线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的生产实习。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定工程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支持和引导专业教师参加实践教学工作,要求新引进专业教师必须到石油石化企业对口部门和岗位调研和挂职锻炼半年,参与企业的生产与管理,积累工程经验。学校还制订优惠政策,鼓励教师与企业进行横向合作,开展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与企业联合申报国家、省、市科技项目。通过这些措施,既深化了校企双方产学研合作关系,又锻炼了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同时也促进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4.制订出较为完善的实习教学大纲
为了保证实习质量,必须要制订出完善的实习教学大纲及详尽的实习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设置的实习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及具体的教学要求,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特点,制订出较为完善的适合当前新形势的实习教学大纲及实习计划,尽力使学生学到理论知识后,有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
5.加强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
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管理程序来加强实习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生产实习而不做其它事情。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1)在实习离校前召开实习动员大会,由有经验的指导老师向学生们介绍生产实习的纪律、考勤、安全教育、注意事项、成绩考核等方面的知识,保证学生能严格遵守学校和实习单位的相关管理规定,保质保量完成实习;
(2)与实习单位相关人员联系确认实习事宜,对企业进行现场考察;
(3)实习离校前通过邮件或电话等各种方式与学生家长联系,告之家长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事情、所要进行实习的单位、实习的起止时间和我校实习要求,让家长敦促学生搞好实习工作,注意实习安全;
(4)与学生签订生产实习协议书,主要是学生对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实习内容的完成、实习效果等方面的严肃承诺;
(5)任命由班级学生骨干组成的辅助实习老师进行生产实习管理的实习小组长,这些小组长本身都是班级学生干部或者是很热心于社会活动的积极份子,他们平时与同学学习生活在一起,很了解班级同学的情况,征求和采纳这些小组长对于生产实习更好的、更符合同学们意愿的好建议与好方法。
(6)实习的休息时间,带队老师不定期到同学寝室走访,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询问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听取他们的建议,充分发挥民主,让同学们参与生产实习的管理,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意识到了实习不只是自己的事情,还关乎班级、学校的荣誉,对于提高实习质量大有裨益。
(7)定期与实习单位负责人、岗位带班班长、现场技术人员联系,询问学生实习情况,与实习单位协同努力,确保实习效果。
此外,为了确保生产实习过程管理的质量,我们对整个生产实习过程都严格要求。具体体现在:
(1)严格考勤制度,坚持进、出厂门的考勤,进厂门时的考勤是为了了解学生有无缺勤,及时掌握学生缺勤的原因,避免无故缺席;出厂门时考勤是为了解学生有无早退情况或有无掉队的学生,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2)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据实习内容,认真做好实习记录,包括工艺流程、技术参数、生产设备、产品质量检测、安全环保等方面,同时要求坚持写实习日记,把实习期间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不定期要求学生上交实习日记供实习老师抽查,实习日记记入成绩考核;
(3)由指导教师编制习题集,内容与生产实习紧密相连,通过习题让老师了解同学们对现场知识的掌握情况,习题成绩记入成绩考核。
6.建立严格的生产实习成绩考核制度
成绩考核是为了达到实习教学要求、实现实习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是实习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学生实习获取知识和知识掌握程度的手段。如何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习效果,与考核方法和考核内容的设计密切相关。现场实习考核分四个方面:
(1)劳动纪律:包括学生的出勤情况与纪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回答情况等,如果在生产实习过程中无故旷工次数较多,情节较为严重的,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该部分占现场实习成绩的20%。
(2)现场考核: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考核学生对现场流程、工艺参数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实习日记的记录,掌握学生每天的实习情况及实习感受,该部分占现场实习成绩的20%;
(3)实习报告: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在实习中的主要收获,以及实习对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今后参加工作等方面有何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该部分占现场实习成绩的30%;
(4)笔试成绩:对实习共性的知识,实习的基础知识进行闭卷考试,该部分占现场实习成绩的30%。
为了使学生重视仿真实习,我们对仿真实习进行单独的考核。
(1)学生平时表现:检查学生出勤、在岗情况,作为仿真实习的平时成绩,占仿真实习成绩的20%,
(2)仿真操作考核:在仿真实习结束后对每人进行自选两项各两次仿真操作的考查,记录每项操作的最高成绩,然后取其平均成绩作为仿真实习的操作成绩,占仿真实习成绩的80%。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考核,综合地反映学生生产实习的情况。根据评定的学生实习成绩,按优秀(>90分)、良好(80~89分)、中等(70~7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
五、结束语
生产实习是理工科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只要学校和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建立长期稳定、专业对口的校外实习基地,营造多元化的校内实习新模式,同时加强对指导老师的队伍建设,采用灵活合理的生产实习形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是可以不断提高的,是能够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
参考文献:
[1]杨飞,李传宪. 新形势下提高工科类大学“生产实习”效果的对策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12).
[2]雷存喜,龙立平,胡拥军等. 改革化工生产实习提高实践教学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3]李宝富,韦四江. 采矿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新模式探索[J].陕西煤炭,2009, (3).